云南省迪庆州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云南省迪庆州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57.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7-31 10:58:0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迪庆州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
语文试题
考生注意: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班级填写在答题卡上,考生要认真核对答题卡上粘贴的条形码的“准考证号、姓名、考试科目”与考生本人信息是否一致。
2.客观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主观题用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书写作答,在试卷和草稿纸上作答,答案无效。
3.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考试结束,监考员将答题卡收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2019年3月12日,由我国自主设计建造的亚洲超大型自航绞吸挖泥船——“天鲲号”完成通关监管手续,开启首航之旅。
“天鲲号”是“天鲸号”的升级版,是目前亚洲最大、最先进的绞吸挖泥船,也是目前世界上智能化水平最高的自航绞吸船。据公开资料显示,“天鲲号”全船长140m,宽27.8m,满载排水量17000吨,设计航速12节,最大挖深35m,总装机功率25843KW,配置一台水下泵、两台舱内泥泵,挖泥效率6000m'h,最大排距15000m,吸/排管径1000/1000mm,配置了通用、粘土、挖岩和重型挖岩等4种类型的绞刀,适用于挖掘淤泥、粘土、密实砂质土、砾石、强风化岩以及单侧抗压强度45MPa的中弱风化岩。被誉为“造岛神器”、“地球编辑器”。
曾参与2013年至2017年告一段落的南海岛礁吹填的中国自航经吸船“天鲸”号总长127.5m,型宽22m,设计航速12节,总装机功率为19200KW,最大挖深30m,最大排泥距离6000m,挖掘效率4500m'h。
2017年5月26日,中国商务部发布一项禁令:为维护国家安全,对大型挖泥船实施出口管制,未经许可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对外出口。
(摘编自《扬子晚报网》2019.3.14)
材料二:
特高压技术是指1000KV及以上电压等级的交流输电工程及相关技术。具有远距离、大容量、低损耗和经济性等特点。特高压电网便是以特高压技术为技术基础,以1000KV输电网为骨干网架,超高压输电网和高压输电网以及特高压直流输电、高压直流输电和配电网构成的分层、分区、结构清晰的现代化大电网。
这项技术是中国碾压全球并且完全垄断的高科技。中国交波特高压试验示范工程于2008年建成投运:2013年,中国已经建立了系统的特高压与智能电网技术标准体系,编制相关国际标准19项,特高压交流电压已成为国际标准电压:2020年国家电网特高压骨干网架基本形成。截止到2017年,中国国家电网在海外已投资运营菲律宾、巴西、葡萄牙、澳大利亚、意大利、希腊等9个国家和地区的骨干能源网,投资输变电工程遍及了更多国家和地区。境外投资项目无一亏损,全部实现盈利。
(摘编自金投网《8大中国领先全球的技术》2022.1.10)
材料三:
人类5000年文明史其实是一个痛苦的存量博弈史。存量博弈本质就是零和游戏,强者掠夺了弱者的资源。工业革命是人类生产力的第一次飞跃,现有的生产力水平也只能让少数人过上比较舒适的生活。全球70亿人口,发达国家只有8亿人,加上发展中国家的富裕人群,全球过上舒适生活的人群不会超过10亿人,其它国家的人民可不可以挤进发达国家俱乐部?可以,前提是你得拿出独特的核心竞争力把俱乐部某个成员挤出去!存量博弈就是这么残酷!
人工智能与量子革命来一波洗牌,可控核聚变商用就是终极洗牌。前两者无法根本上改变人类社会存量博弈的现状,只有可控核聚变(“人造太阳”)意味着人类彻底改变资源存量博弈的历史。人类可拉核聚变突破,中国或成最大的赢家。2017年7月5日,中国科学院等离子体研究所宣布:世界上第一个全超导托卡马克(EAST)东方超环实现了稳定的101.2秒稳态长脉冲高约束等离子体运行,创造了世界记录。中国政府计划2050年搞出可控核聚变的商用炉,一旦实现,这将是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的最大贡献。
(摘编自环球博略《中美博弈的终极时间表》2022.11.23)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天鲲号”是全世界最大、最先进且智能化水平最高的自航绞吸船。
B. 国家对大型挖泥船实施出口管制,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随意对外出口。
C. 中国在2013年建立了系统特高压与智能电网技术标准体系。
D. 只有可控核聚变才能让人类彻底改变资源存量博弈的历史。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作为中国独有的特高压技术,经过多年发展,于2020年基本形成了国家电网特高压骨干网架。
B. 如果中国政府在2050年搞出可控核聚变的商用炉,这将会成为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的最大贡献。
C. 我国自主设计建造的“天鲲号”完成通关监管手续,开启首航之旅,这意味着我国的建造技术已经成熟。
D. 存量博弈是残酷的,想挤进发达国家俱乐部,就得拿出独特的核心竞争力把俱乐部某个成员挤出去。
3. 下列选项不属于“特高压技术”特点的一项是( )
A 低损耗 B. 远距离 C. 大容量 D. 高科技
4. 概括“天鲲号”被誉为“造岛神器”、“地球编辑器”的原因。
5. 从以上材料看,中国如何挤进发达国家俱乐部?请根据材料进行概括。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邻居吴者先生
叶圣陶
一天早晨,太阳很好,可没见同院的邻居吴者先生出来,晒他的手提皮箱。一打听知道他病倒了。说是病其实不大贴切,既不发烧,又没什么痛楚,不过头脑有些儿胀,胸口有些儿闷,就懒得起来。他那儿子任夫先生,一个公务员,对我解释道:“只为昨天表兄来了,随随便便说了一句话。”
“什么话呢?”
“家父问他家乡情形怎么样,他说秩序还不错,地方上跟日本人处得很好,日本人常常说,你们这儿的人是最出色的中国人,就是这么一句话。”
“他老先生听了怎么说?”
“他听了闭上眼睛皱着眉,不说什么。半晌才看定了我,‘我决意做迁川第一世祖了’,他说。‘最出色的中国人,日本人口里评定的,咱们不能跟他们一伙儿住。我是老了,无所谓,你还年轻,还有小林儿,我希望你们的骨头有些斤两。四川也好,就住四川吧。往后有人问你贵处哪儿,你就说鄙籍四川。千万不要把家乡的名儿说出来。打这会子起,我对家乡的名儿感到羞惭,我不好意思再说我是某地方人。’他老人家说了这么些话,到夜就没有吃晚饭。”
“他老先生原是最巴望回去的,今儿胜利等不到明儿动身似的。你看他见着太阳总不忘晒他的手提皮箱,只怕动身日子一到,为了晒皮箱耽搁。”
“他老先生真的就横了心,不想回去了吗?”
“我想也不过说说罢了。昨天他说了,我当然顺着他,说做四川人也好。到那一天把日本人赶了出去,我们还不是钻头觅缝想办法,最好挤上头一班下水船?我们为什么不回去?你想,人家是动也没动一动,死守在本乡本土,当顺民,当小汉奸,到了那个时候,他们哪儿还说得嘴响?我们可完全不一样,我们是吃尽辛苦,跑了几千里路,跟着政府内迁来的,我们是义民——谁说的,一下子想不起来了,总之没有错,我们是义民。地方上有什么事啊务的,还不该由我们来承担?就是说两句公众话,我们的当然也特别有力量。我们为什么不回去?”
我虽然跟他们吴氏父子一样,家乡还在沦陷中,自己是寄寓在四川,可没有想到将来回去可以享受特殊权益,像任夫先生说的。我想这个想头有些妙,一时说不下去,只见任夫先生嫌他的身材不够高似的,狠狠地挺了一挺。
两天过去,吴老先生好了,可是从此以后,太阳虽好,再没见他晒他的手提皮箱。廊沿前他种着两盆石斛,以前几乎见我一回说一回,石斛这东西滋阴,清内热,煎汤喝是最妙的饮料,回去的时候一定要带着走,哪怕多花些脚力,川石斛,在下江是太名贵了,这些话,现在也不再说了。
他改变了不出门的习惯,正月初七游草堂寺,春二三月青羊宫赶花会,四月初八望江楼看放生,有什么应景的名目他都要去看看。回来就气吁吁的躺在廊下那张竹梋上,见着我或是他儿子,往往说:“成都确也不错,成都确也不错……”有时还加上说:“只是菜吃不惯,吃了足足六个年头还没有惯,样样要加些花椒面和辣子,还有葱蒜,简直是跟舌头鼻子为难。”
门前有挑着树苗卖的,随便讲价讲成了,他老先生买了两株橘树苗。他叫他儿子种在院子里,他在一旁相度,两株该距离多少远将来才可以各自发展。种停当了,他坐下来,自言自语道:“开花,总得七八年,结果,总得十来年吧。不过没关系,反正有人闻它的香味,吃它的橘子,就是了。”
从橘子谈到了四川的果子。他说除了橘子、广柑、苹果、龙眼以外,其他都不好吃,尤其是枇杷,一层厚皮包着颗核儿,单单忘了长肉。他说他们家里有两株大枇杷树,每年结上五六担,红毛白沙,个儿有核桃大,甜得胜过冰糖,冰糖没有它那股鲜味。他说现在是采枇杷的时令了。
他沉默了一会儿,突然朝我说:“叶先生,古人说到处为家,你看是不是有些道理?”“人不比树木,树木生根在地里,移动不得,人当然可以到哪儿住哪儿,”我迎合着老先生的意思。
“你看,这儿四川这么多的人,打听他们的祖先,都是旁的地方来的。他们来了,住下了,一样在这儿成立了家室,长养了子孙。”
任夫先生朝我看看,同时擦掉他掌心的土。
吴老先生低下头,喃喃地念着不知道哪儿来的文句:“其俗柔靡,人轻节义……”
1944年5月5日作
【注】抗战爆发,很多不愿做亡国奴的百姓内迁西南。
6.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吴老先生既不发烧,又没什么痛楚,只是头脑有些儿胀,胸口有些儿闷,就懒得起来。这是因为思乡成疾。
B. 作品前半部分借助我与任夫先生的对话,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和起因,目的是引出吴老先生。
C. 吴老先生决意融入当地生活,不回故乡,任夫先生虽然不赞同这一决定,但一直不明确表态,这说明他很孝顺。
D. 吴老先生在儿子种橘树苗时,自言自语说到家中的两株大枇杷树,表现了他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7. 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开头写道“太阳很好,可没见同院的邻居吴老先生出来晒手提皮箱”这一细节,初步显示了吴老先生的思想性格。
B. 作品通过人物的言行、心理及环境描写,形象描绘出抗战时期的社会众生相,表明作者对底层人民既同情又批判的态度。
C. 吴老先生虽然说决意做迁川第一世祖,但文中却处处透露出对故土的眷恋,这反映出国民具有乡土情怀。
D. 任夫先生嫌他的身材不够高似的,狠狠地挺了一挺,可见他内心有优越感,所以他才有底气说“我们为什么不回去?”
8. 吴老先生是个什么样的人?请简要分析。
9. 文章结尾吴老先生念着“其俗柔靡,人轻节义……”有何用意?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冯异,字公孙,冯异因间进说曰:“天下同苦王氏,思汉久矣。更始①诸将纵横暴虐,所至虏掠,百姓失望。今专命方面,施行恩德。夫有桀、纣之乱,乃见汤、武之功。民人饥渴,易为充饱。宜急分遣官属,徇行郡县,理冤结,布惠泽。”上纳之。王朗起兵,上自蓟东南驰,晨夜草舍,夜至饶阳无蒌亭。时天寒烈,众皆饥疲,冯异上豆粥。明旦,上谓诸将曰:“昨日得公孙豆粥,饥寒俱解。”为人谦退与诸将相逢辄引车避道每止顿,诸将共论功伐,异常屏止树下,军中号大树将军。异敕吏士,非交战受敌,常行诸营之后,相逢引车避之,由是无争道变斗。更始遣舞阴王李轶、廪丘王田立、大司马未鲔、白虎公陈矫将兵号三十万,与河南太守武勃共守洛阳。上乃拜异为孟津将军,军河上,以拒朱鲔等。上报异曰:“轶多诈不信,人不能得其要领,今移其书。”击走朱鲔,追至洛阳城门,环城一匝乃还。上闻之,大喜,诸将皆贺。诸将劝光武立,乃召冯异。冯异曰:“更始败亡,天下无主。”异遂与诸将定议上尊号。建武二年,遣冯异西击赤眉于关中,车驾送至河南,赐以乘與七尺玉具剑,敕异曰:“念自修整,无为郡县所笑。”异顿首受命。异与赤眉遇于华阴,降其将刘始、王重等。拜为征西将军,与赤眉相距。上命诸将士屯渑池,为赤眉所乘,反走上回溪阪。异复合兵追击,大破之殽底。玺书劳异曰:“垂翅回溪,奋翼渑池,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光武引见冯异,诵于公卿曰:“是我起兵时主簿,为吾拔荆棘定关中者也。”
(节选自《东观汉记·卷九·传四·冯异》)
【注】①更始:公元23年,刘玄被绿林军立为皇帝,年号吏始。
10. 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黑色碳素笔在答题卡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上涂黑。
人口谦退口与诸将口相逢口辄引车口避道口每止顿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间,指私下,与《鸿门宴》中“道芷阳间行”的“间”意思相同。
B. 明旦,指第二天早晨,“旦”与《鸿门宴》中的“旦日飨士卒”同义。
C. 军,名词用作动词,与《鸿门宴》中的“沛公军霸上”的“军”用法相同。
D. 车驾,本指马驾的车,也指帝王坐的车,也用作帝王的代称,文中使用帝王代称义。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冯异私下向光武进谏,说百姓同受王莽之苦,应尽快分别派遣官员属吏前往各个郡县,审理冤案,广布恩惠,光武采纳了他的建议。
B. 冯异在众人饥渴疲惫时送来了豆粥;在众人论功时,常常屏息凝神躲于树下;在行军时,告诫部下不是交战状态,尽量退让。
C. 更始年,光武帝任命冯异为孟津将军,驻扎在河上来抵御朱鲔等,击败朱鲔追至洛阳城门,绕城一圈回来后,将士们鼓励光武帝上位,冯异赞同。
D. 建武二年,光武帝派遣冯异抗击赤眉,降伏了赤眉的将领,虽有失误,但最终在殽底击败了赤眉,正所谓“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夫有桀、纣之乱,乃见汤、武之功。
(2)是我起兵时主簿,为吾披荆棘定关中者也。
14. 联系材料,简述冯异深得光武帝青睐的原因。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题风水洞
苏轼
山前乳水隔尘凡,山上仙风舞桧杉。
细细龙鳞生乱石,团团羊角转空岩。
冯夷①窟宅非梁栋,御寇②车舆谢辔街。
世事渐艰吾欲去,永随二子脱讥谗。
【注】①冯夷:古代神话中的黄河水神即河伯。②御寇:即列子列御寇。战国郑人,属道家者流,隐居郑国四十年。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关照题目,山前有钟乳洞流出的洁净泉水,山上风舞动着桧树杉木,风水俱佳。
B. 龙鳞以喻泉水,羊角以喻旋风,水生乱石,风转空岩,用艺术手法具体形象的描绘。
C. 颈联两句均运用典故:河伯深居于水下,窟宅非为栋梁:列子御风而行,车舆不用辔衔。
D. 全诗起承转合:首联点题为起,领联具体描绘为承,颈联用典一转,尾联关合题目。
16. 此诗抒发了诗人的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登岳阳楼》中被王士桢赞为“雄跨古今”,描绘洞庭湖浩淼无际、恢弘气象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对司马光在来信中给自己因推行变法而冠以“生事”罪名加以反驳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古代诗歌中,诗人往往会借助某些形象以表达物是人非之感,如“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1(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沈祖棻的《涉江词》写于1933年至1949年间。时逢悲壮惨烈、如火如荼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展示了这个特定历史时期,一位女词人从少女直至中年的心灵轨迹。
这女词人是不幸的。生逢战乱, ① ,骨内凋谢之痛,生离死别之感,国忧家恤,萃于一身,深痛巨创,非常人所能体味。
女词人是有幸的。声音之道,与政相通,感情之生,与物相应。历史大潮强烈地影响着女词人的创作,其词作唱出了更多的时代之音,突破了前人吟风弄月,倚红偎翠的传统模式,既富清丽婉约之风,亦有 ② 之气,个性凸显,独树一帜。
《涉江词》是独特的历史记载,它使今人了解历史,缅怀过去,珍惜现在,展望未来,激发爱国心和正义感。它既是历史,又有别于历史;既洪波滚滚,又涓涓细流。中国现代词作者中,没有谁不能够如此系统致密,以特殊的词作这种形式,反映一代知识分子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的心曲。
18.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9.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20. 文中提到沈祖棻,为什么不称“她”而称“女词人”?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视察了北京、天津、河北,对首都北京出现大城市病等系列问题进行了深入调研,从而作出了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
北京从集聚功能求增长转向了协同辐射谋发展,先后实施了两轮非首都功能疏解;三地也从“各说各话”转到了协同发展的话语体系,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在规划、标准、政策、管理等四个方面逐步实现统一,以推进 ① 。在协同发展的过程中,北京要发挥带头作用,独乐乐不如众乐乐,把大家带起来一起欢乐,才是 ② 。
北京从“一城独大”转向“一核两翼”,中心城区不再“摊大饼”,把雄安新区和城市副中心作为 ③ ,来承接非首都功能疏解。同时,从谋划蓝图向重点突破转变,在交通、生态、产业和公共服务四个领域实现了快速突破。
21.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8个字。
22. 下列选项中,加点的词语和文中“摊大饼”所用修辞手法不同的一项是( )
A.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B. 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
C.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D.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本试卷语言文字运用I中提到的沈祖菜,她是不幸的,身处于动荡时代,国忧家恤,萃于一身;但她又是有幸的,能在那样的时代中,令词作独树一帜。在当代青少年中,面对不幸,有人选择沉溺其中、放任自流;而有的人激流勇进、踔厉奋发。
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迪庆州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
语文试题 答案解析
考生注意: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班级填写在答题卡上,考生要认真核对答题卡上粘贴的条形码的“准考证号、姓名、考试科目”与考生本人信息是否一致。
2.客观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主观题用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书写作答,在试卷和草稿纸上作答,答案无效。
3.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考试结束,监考员将答题卡收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2019年3月12日,由我国自主设计建造的亚洲超大型自航绞吸挖泥船——“天鲲号”完成通关监管手续,开启首航之旅。
“天鲲号”是“天鲸号”的升级版,是目前亚洲最大、最先进的绞吸挖泥船,也是目前世界上智能化水平最高的自航绞吸船。据公开资料显示,“天鲲号”全船长140m,宽27.8m,满载排水量17000吨,设计航速12节,最大挖深35m,总装机功率25843KW,配置一台水下泵、两台舱内泥泵,挖泥效率6000m'h,最大排距15000m,吸/排管径1000/1000mm,配置了通用、粘土、挖岩和重型挖岩等4种类型的绞刀,适用于挖掘淤泥、粘土、密实砂质土、砾石、强风化岩以及单侧抗压强度45MPa的中弱风化岩。被誉为“造岛神器”、“地球编辑器”。
曾参与2013年至2017年告一段落的南海岛礁吹填的中国自航经吸船“天鲸”号总长127.5m,型宽22m,设计航速12节,总装机功率为19200KW,最大挖深30m,最大排泥距离6000m,挖掘效率4500m'h。
2017年5月26日,中国商务部发布一项禁令:为维护国家安全,对大型挖泥船实施出口管制,未经许可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对外出口。
(摘编自《扬子晚报网》2019.3.14)
材料二:
特高压技术是指1000KV及以上电压等级的交流输电工程及相关技术。具有远距离、大容量、低损耗和经济性等特点。特高压电网便是以特高压技术为技术基础,以1000KV输电网为骨干网架,超高压输电网和高压输电网以及特高压直流输电、高压直流输电和配电网构成的分层、分区、结构清晰的现代化大电网。
这项技术是中国碾压全球并且完全垄断的高科技。中国交波特高压试验示范工程于2008年建成投运:2013年,中国已经建立了系统的特高压与智能电网技术标准体系,编制相关国际标准19项,特高压交流电压已成为国际标准电压:2020年国家电网特高压骨干网架基本形成。截止到2017年,中国国家电网在海外已投资运营菲律宾、巴西、葡萄牙、澳大利亚、意大利、希腊等9个国家和地区的骨干能源网,投资输变电工程遍及了更多国家和地区。境外投资项目无一亏损,全部实现盈利。
(摘编自金投网《8大中国领先全球的技术》2022.1.10)
材料三:
人类5000年文明史其实是一个痛苦的存量博弈史。存量博弈本质就是零和游戏,强者掠夺了弱者的资源。工业革命是人类生产力的第一次飞跃,现有的生产力水平也只能让少数人过上比较舒适的生活。全球70亿人口,发达国家只有8亿人,加上发展中国家的富裕人群,全球过上舒适生活的人群不会超过10亿人,其它国家的人民可不可以挤进发达国家俱乐部?可以,前提是你得拿出独特的核心竞争力把俱乐部某个成员挤出去!存量博弈就是这么残酷!
人工智能与量子革命来一波洗牌,可控核聚变商用就是终极洗牌。前两者无法根本上改变人类社会存量博弈的现状,只有可控核聚变(“人造太阳”)意味着人类彻底改变资源存量博弈的历史。人类可拉核聚变突破,中国或成最大的赢家。2017年7月5日,中国科学院等离子体研究所宣布:世界上第一个全超导托卡马克(EAST)东方超环实现了稳定的101.2秒稳态长脉冲高约束等离子体运行,创造了世界记录。中国政府计划2050年搞出可控核聚变的商用炉,一旦实现,这将是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的最大贡献。
(摘编自环球博略《中美博弈的终极时间表》2022.11.23)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天鲲号”是全世界最大、最先进且智能化水平最高的自航绞吸船。
B. 国家对大型挖泥船实施出口管制,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随意对外出口。
C. 中国在2013年建立了系统的特高压与智能电网技术标准体系。
D. 只有可控核聚变才能让人类彻底改变资源存量博弈的历史。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作为中国独有的特高压技术,经过多年发展,于2020年基本形成了国家电网特高压骨干网架。
B. 如果中国政府在2050年搞出可控核聚变的商用炉,这将会成为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的最大贡献。
C. 我国自主设计建造的“天鲲号”完成通关监管手续,开启首航之旅,这意味着我国的建造技术已经成熟。
D. 存量博弈是残酷的,想挤进发达国家俱乐部,就得拿出独特的核心竞争力把俱乐部某个成员挤出去。
3. 下列选项不属于“特高压技术”特点的一项是( )
A. 低损耗 B. 远距离 C. 大容量 D. 高科技
4. 概括“天鲲号”被誉为“造岛神器”、“地球编辑器”的原因。
5. 从以上材料看,中国如何挤进发达国家俱乐部?请根据材料进行概括。
【答案】1. A 2. C 3. D
4. ①“天鲲号”技术标准高,各种系统先进,是目前亚洲最大、最先进的绞吸挖泥船。②“天鲲号”装备水平高,适用于挖掘多种类型的土质,可实现自动挖泥、监控及无人操控,作业效率高。
5. ①自主设计建造,掌握关键核心技术,坚持创新创效。②自主创新,打破国际垄断,建立系统特高压与智能电网技术标准体系,形成国家电网特高压骨干网架。③创造世界记录,搞出可控核聚变的商用炉,为人类文明的发展作出最大贡献。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A.“全世界最大”错误,结合原文“‘天鲲号’……是目前亚洲最大、最先进的绞吸挖泥船,也是目前世界上智能化水平最高的自航绞吸船”可知,原文是说“天鲲号”是目前亚洲最大……的自航绞吸船。选项“全世界最大”扩大范围,与原文表述不符。
故选A。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C.“这意味着我国的建造技术已经成熟”错误,结合原文“2019年3月12日,由我国自主设计建造的亚洲超大型自航绞吸挖泥船——‘天鲲号’完成通关监管手续,开启首航之旅”可知,原文只是说“‘天鲲号’完成通关监管手续,开启首航之旅”,选项“意味着我国的建造技术已经成熟”于文无据。
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 。
D.“高科技”错误,结合原文“特高压技术是指1000KV及以上电压等级的交流输电工程及相关技术。具有远距离、大容量、低损耗和经济性等特点”可知,“特高压技术”的特点是远距离、大容量、低损耗和经济性等,选项“高科技”于文无据。
故选D。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
结合原文“‘天鲲号’是‘天鲸号’的升级版,是目前亚洲最大、最先进的绞吸挖泥船,也是目前世界上智能化水平最高的自航绞吸船”可知,“天鲲号”技术标准高,各种系统先进,是目前亚洲最大、最先进的绞吸挖泥船。
结合原文“‘天鲲号’全船长140m,宽27.8m……适用于挖掘淤泥、粘土、密实砂质土、砾石、强风化岩以及单侧抗压强度45MPa的中弱风化岩”可知,“天鲲号”装备水平高,适用于挖掘多种类型的土质,可实现自动挖泥、监控及无人操控,作业效率高。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结合原文“2019年3月12日,由我国自主设计建造的亚洲超大型自航绞吸挖泥船——‘天鲲号’完成通关监管手续,开启首航之旅”“‘天鲲号’……是目前亚洲最大、最先进的绞吸挖泥船,也是目前世界上智能化水平最高的自航绞吸船”可知,自主设计建造,掌握关键核心技术,坚持创新创效。
结合原文“这项技术是中国碾压全球并且完全垄断的高科技……2013年,中国已经建立了系统的特高压与智能电网技术标准体系,编制相关国际标准19项,特高压交流电压已成为国际标准电压:2020年国家电网特高压骨干网架基本形成”可知,自主创新,打破国际垄断,建立系统的特高压与智能电网技术标准体系,形成国家电网特高压骨干网架。
结合原文“2017年7月5日,中国科学院等离子体研究所宣布:世界上第一个全超导托卡马克(EAST)东方超环实现了稳定的101.2秒稳态长脉冲高约束等离子体运行,创造了世界记录。中国政府计划2050年搞出可控核聚变的商用炉,一旦实现,这将是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的最大贡献”可知,创造世界记录,搞出可控核聚变的商用炉,为人类文明的发展作出最大贡献。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邻居吴者先生
叶圣陶
一天早晨,太阳很好,可没见同院的邻居吴者先生出来,晒他的手提皮箱。一打听知道他病倒了。说是病其实不大贴切,既不发烧,又没什么痛楚,不过头脑有些儿胀,胸口有些儿闷,就懒得起来。他那儿子任夫先生,一个公务员,对我解释道:“只为昨天表兄来了,随随便便说了一句话。”
“什么话呢?”
“家父问他家乡情形怎么样,他说秩序还不错,地方上跟日本人处得很好,日本人常常说,你们这儿的人是最出色的中国人,就是这么一句话。”
“他老先生听了怎么说?”
“他听了闭上眼睛皱着眉,不说什么。半晌才看定了我,‘我决意做迁川第一世祖了’,他说。‘最出色的中国人,日本人口里评定的,咱们不能跟他们一伙儿住。我是老了,无所谓,你还年轻,还有小林儿,我希望你们的骨头有些斤两。四川也好,就住四川吧。往后有人问你贵处哪儿,你就说鄙籍四川。千万不要把家乡的名儿说出来。打这会子起,我对家乡的名儿感到羞惭,我不好意思再说我是某地方人。’他老人家说了这么些话,到夜就没有吃晚饭。”
“他老先生原是最巴望回去的,今儿胜利等不到明儿动身似的。你看他见着太阳总不忘晒他的手提皮箱,只怕动身日子一到,为了晒皮箱耽搁。”
“他老先生真的就横了心,不想回去了吗?”
“我想也不过说说罢了。昨天他说了,我当然顺着他,说做四川人也好。到那一天把日本人赶了出去,我们还不是钻头觅缝想办法,最好挤上头一班下水船?我们为什么不回去?你想,人家是动也没动一动,死守在本乡本土,当顺民,当小汉奸,到了那个时候,他们哪儿还说得嘴响?我们可完全不一样,我们是吃尽辛苦,跑了几千里路,跟着政府内迁来的,我们是义民——谁说的,一下子想不起来了,总之没有错,我们是义民。地方上有什么事啊务的,还不该由我们来承担?就是说两句公众话,我们的当然也特别有力量。我们为什么不回去?”
我虽然跟他们吴氏父子一样,家乡还在沦陷中,自己是寄寓在四川,可没有想到将来回去可以享受特殊权益,像任夫先生说的。我想这个想头有些妙,一时说不下去,只见任夫先生嫌他的身材不够高似的,狠狠地挺了一挺。
两天过去,吴老先生好了,可是从此以后,太阳虽好,再没见他晒他的手提皮箱。廊沿前他种着两盆石斛,以前几乎见我一回说一回,石斛这东西滋阴,清内热,煎汤喝是最妙的饮料,回去的时候一定要带着走,哪怕多花些脚力,川石斛,在下江是太名贵了,这些话,现在也不再说了。
他改变了不出门的习惯,正月初七游草堂寺,春二三月青羊宫赶花会,四月初八望江楼看放生,有什么应景的名目他都要去看看。回来就气吁吁的躺在廊下那张竹梋上,见着我或是他儿子,往往说:“成都确也不错,成都确也不错……”有时还加上说:“只是菜吃不惯,吃了足足六个年头还没有惯,样样要加些花椒面和辣子,还有葱蒜,简直是跟舌头鼻子为难。”
门前有挑着树苗卖的,随便讲价讲成了,他老先生买了两株橘树苗。他叫他儿子种在院子里,他在一旁相度,两株该距离多少远将来才可以各自发展。种停当了,他坐下来,自言自语道:“开花,总得七八年,结果,总得十来年吧。不过没关系,反正有人闻它的香味,吃它的橘子,就是了。”
从橘子谈到了四川的果子。他说除了橘子、广柑、苹果、龙眼以外,其他都不好吃,尤其是枇杷,一层厚皮包着颗核儿,单单忘了长肉。他说他们家里有两株大枇杷树,每年结上五六担,红毛白沙,个儿有核桃大,甜得胜过冰糖,冰糖没有它那股鲜味。他说现在是采枇杷的时令了。
他沉默了一会儿,突然朝我说:“叶先生,古人说到处为家,你看是不是有些道理?”“人不比树木,树木生根在地里,移动不得,人当然可以到哪儿住哪儿,”我迎合着老先生的意思。
“你看,这儿四川这么多的人,打听他们的祖先,都是旁的地方来的。他们来了,住下了,一样在这儿成立了家室,长养了子孙。”
任夫先生朝我看看,同时擦掉他掌心的土。
吴老先生低下头,喃喃地念着不知道哪儿来的文句:“其俗柔靡,人轻节义……”
1944年5月5日作
【注】抗战爆发,很多不愿做亡国奴的百姓内迁西南。
6.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吴老先生既不发烧,又没什么痛楚,只是头脑有些儿胀,胸口有些儿闷,就懒得起来。这是因为思乡成疾。
B. 作品前半部分借助我与任夫先生的对话,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和起因,目的是引出吴老先生。
C. 吴老先生决意融入当地生活,不回故乡,任夫先生虽然不赞同这一决定,但一直不明确表态,这说明他很孝顺。
D. 吴老先生在儿子种橘树苗时,自言自语说到家中的两株大枇杷树,表现了他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7. 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开头写道“太阳很好,可没见同院的邻居吴老先生出来晒手提皮箱”这一细节,初步显示了吴老先生的思想性格。
B. 作品通过人物的言行、心理及环境描写,形象描绘出抗战时期的社会众生相,表明作者对底层人民既同情又批判的态度。
C. 吴老先生虽然说决意做迁川第一世祖,但文中却处处透露出对故土的眷恋,这反映出国民具有乡土情怀。
D. 任夫先生嫌他的身材不够高似的,狠狠地挺了一挺,可见他内心有优越感,所以他才有底气说“我们为什么不回去?”
8. 吴老先生是个什么样的人?请简要分析。
9. 文章结尾吴老先生念着“其俗柔靡,人轻节义……”有何用意?
【答案】6. D 7. B
8. ①吴老先生眷念故土,见着太阳总不忘晒他的手提皮箱,他曾急切地巴望着回去。
②吴老先生正直爱国,因为家乡被日本人评价为“最出色的中国人”,他痛心失望,以提家乡名为耻。
③吴老先生重视气节,尽管思念家乡,但他不愿回去与那样的家乡人为伍,喃喃地念着:“其俗柔靡,人轻节义……”。
9. ①人物形象上,表现吴老先生对世风的不满,形象更丰满;
②情节结构上,暗示家乡人轻视节义的行为,与前文呼应;
③思想内容上,以普通百姓正直爱国反衬家乡人深化主题;
④情感表现上,借吴老先生之口巧妙地表明作者的态度。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
A.“这是因为思乡成疾”错误,结合原文“说是病其实不大贴切,既不发烧,又没什么痛楚,不过头脑有些儿胀,胸口有些儿闷,就懒得起来”可知,“说是病其实不大贴切”,选项“成疾”于文无据,与原文表述不符。
B.“目的是引出吴老先生”错误,结合原文“他老先生听了怎么说?”“他听了闭上眼睛皱着眉……他老人家说了这么些话,到夜就没有吃晚饭”“他老先生原是最巴望回去的……我们为什么不回去”可知,作品前半部分借助我与任夫先生的对话,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和起因,也巧妙地体现了吴老先生的思想认识和心理活动。选项“目的是引出吴老先生”表述不恰当。
C.“这说明他很孝顺”错误,结合原文“任夫先生朝我看看,同时擦掉他掌心的土”可知,原文并没有突出儿子很孝顺,选项“这说明他很孝顺”于文无据,与原文表述不符。
故选D。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
B.“又批判的态度”错误,结合原文“任夫先生朝我看看,同时擦掉他掌心的土”“吴老先生低下头,喃喃地念着不知道哪儿来的文句:‘其俗柔靡,人轻节义……’”可知,小说并没有流露出这种批判意识,更多的是一种同情和悲悯的情怀。
故选B。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
结合原文“他老先生原是最巴望回去的,今儿胜利等不到明儿动身似的。你看他见着太阳总不忘晒他的手提皮箱,只怕动身日子一到,为了晒皮箱耽搁”可知,吴老先生眷念故土,见着太阳总不忘晒他的手提皮箱,他曾急切地巴望着回去。
结合原文“家父问他家乡情形怎么样,他说秩序还不错,地方上跟日本人处得很好,日本人常常说,你们这儿的人是最出色的中国人,就是这么一句话”“千万不要把家乡的名儿说出来。打这会子起,我对家乡的名儿感到羞惭,我不好意思再说我是某地方人”可知,吴老先生正直爱国,因为家乡被日本人评价为“最出色的中国人”,他痛心失望,以提家乡名为耻。
结合原文“吴老先生低下头,喃喃地念着不知道哪儿来的文句:‘其俗柔靡,人轻节义……’”可知,吴老先生重视气节,尽管思念家乡,但他不愿回去与那样的家乡人为伍,喃喃地念着:“其俗柔靡,人轻节义……”。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语段的作用的能力。
结合原文“其俗柔靡,人轻节义……”可知,那的世风不牢靠,人们都轻视气节、道义。表现吴老先生对世风的不满,形象更丰满;
结合原文“家父问他家乡情形怎么样,他说秩序还不错,地方上跟日本人处得很好,日本人常常说,你们这儿的人是最出色的中国人,就是这么一句话”“千万不要把家乡的名儿说出来。打这会子起,我对家乡的名儿感到羞惭,我不好意思再说我是某地方人”可知,暗示家乡人轻视节义的行为,与前文呼应;
结合原文“最出色的中国人,日本人口里评定的,咱们不能跟他们一伙儿住……我不好意思再说我是某地方人”可知,以普通百姓正直爱国反衬家乡人深化主题;
结合原文“吴老先生低下头,喃喃地念着不知道哪儿来的文句:‘其俗柔靡,人轻节义……’”可知,借吴老先生之口巧妙地表明作者的态度。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冯异,字公孙,冯异因间进说曰:“天下同苦王氏,思汉久矣。更始①诸将纵横暴虐,所至虏掠,百姓失望。今专命方面,施行恩德。夫有桀、纣之乱,乃见汤、武之功。民人饥渴,易为充饱。宜急分遣官属,徇行郡县,理冤结,布惠泽。”上纳之。王朗起兵,上自蓟东南驰,晨夜草舍,夜至饶阳无蒌亭。时天寒烈,众皆饥疲,冯异上豆粥。明旦,上谓诸将曰:“昨日得公孙豆粥,饥寒俱解。”为人谦退与诸将相逢辄引车避道每止顿,诸将共论功伐,异常屏止树下,军中号大树将军。异敕吏士,非交战受敌,常行诸营之后,相逢引车避之,由是无争道变斗。更始遣舞阴王李轶、廪丘王田立、大司马未鲔、白虎公陈矫将兵号三十万,与河南太守武勃共守洛阳。上乃拜异为孟津将军,军河上,以拒朱鲔等。上报异曰:“轶多诈不信,人不能得其要领,今移其书。”击走朱鲔,追至洛阳城门,环城一匝乃还。上闻之,大喜,诸将皆贺。诸将劝光武立,乃召冯异。冯异曰:“更始败亡,天下无主。”异遂与诸将定议上尊号。建武二年,遣冯异西击赤眉于关中,车驾送至河南,赐以乘與七尺玉具剑,敕异曰:“念自修整,无为郡县所笑。”异顿首受命。异与赤眉遇于华阴,降其将刘始、王重等。拜为征西将军,与赤眉相距。上命诸将士屯渑池,为赤眉所乘,反走上回溪阪。异复合兵追击,大破之殽底。玺书劳异曰:“垂翅回溪,奋翼渑池,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光武引见冯异,诵于公卿曰:“是我起兵时主簿,为吾拔荆棘定关中者也。”
(节选自《东观汉记·卷九·传四·冯异》)
【注】①更始:公元23年,刘玄被绿林军立为皇帝,年号吏始。
10. 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黑色碳素笔在答题卡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上涂黑。
为人口谦退口与诸将口相逢口辄引车口避道口每止顿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间,指私下,与《鸿门宴》中“道芷阳间行”的“间”意思相同。
B. 明旦,指第二天早晨,“旦”与《鸿门宴》中的“旦日飨士卒”同义。
C. 军,名词用作动词,与《鸿门宴》中的“沛公军霸上”的“军”用法相同。
D. 车驾,本指马驾的车,也指帝王坐的车,也用作帝王的代称,文中使用帝王代称义。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冯异私下向光武进谏,说百姓同受王莽之苦,应尽快分别派遣官员属吏前往各个郡县,审理冤案,广布恩惠,光武采纳了他的建议。
B. 冯异在众人饥渴疲惫时送来了豆粥;在众人论功时,常常屏息凝神躲于树下;在行军时,告诫部下不是交战状态,尽量退让。
C. 更始年,光武帝任命冯异为孟津将军,驻扎在河上来抵御朱鲔等,击败朱鲔追至洛阳城门,绕城一圈回来后,将士们鼓励光武帝上位,冯异赞同。
D. 建武二年,光武帝派遣冯异抗击赤眉,降伏了赤眉的将领,虽有失误,但最终在殽底击败了赤眉,正所谓“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夫有桀、纣之乱,乃见汤、武之功。
(2)是我起兵时主簿,为吾披荆棘定关中者也。
14. 联系材料,简述冯异深得光武帝青睐的原因。
【答案】10. “退、逢、道”后断开。 11. A 12. D
13. (1)正因为有夏桀、商纣的昏乱,才能有商汤、周武的功业。
(2)冯异是我发兵时的主簿,为我披荆斩棘,平定关中。
14. ①冯异进谏正确的建议,得到光武帝的采纳。
②冯异为人善良、谦让,得到光武帝的赏识。
③冯异建立的赫赫战功,为光武帝打下江山。
④冯异拥护光武帝登上皇位。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冯异为人谦让不自夸,在路上行走如果遇上了其他将领,往往赶着车后停下来让出路来。
“谦退”是对冯异为人的说明,后面是“谦退”的具体表现,应在“退”后断开;
“与诸将相逢”结果是“辄引车避道”,其间应断开;
“避”的宾语是“道”,结构完整,后面断开。
故选“退、逢、道”后断开。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言实词和文化常识的能力。
A.错误。“间”,私下。/从小路。“间”意思不相同。句意:冯异又趁机私下向光武进说道。/取道芷阳,抄小路走。
B.正确。句意:第二天早晨。/明天犒劳士兵。
C.正确。“军”都是名词作动词,驻军,驻扎。句意:统领两郡的军队驻守在黄河边上。/刘邦驻军霸上。
D.正确。
故选A。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D.“虽有失误”错误。原文“上命诸将士屯渑池,为赤眉所乘,反走上回溪阪”可知,原文并无失误一说,是被赤眉所攻击的意思。
故选D。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夫”,用在句首,引起议论;“乃见”,才能看出;“功”,功业。
(2)“起兵”,发兵;“主簿”,官名,其职责为主管文书,办理事务;“定”,平定。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由原文“冯异因间进说曰:‘天下同苦王氏,思汉久矣。更始诸将纵横暴虐,所至虏掠,百姓失望。今专命方面,施行恩德。夫有桀、纣之乱,乃见汤、武之功。民人饥渴,易为充饱。宜急分遣官属,徇行郡县,理冤结,布惠泽。’上纳之”可知,冯异进谏正确的建议,得到光武帝的采纳。
由原文“时天寒烈,众皆饥疲,冯异上豆粥”“为人谦退,与诸将相逢,辄引车避道,每止顿”可知,冯异为人善良、谦让,得到光武帝的赏识。
由原文“击走朱鲔,追至雒阳城门”“异复合兵追击,大破之殽底”可知,冯异建立的赫赫战功,为光武帝打下江山。
由原文“异遂与诸将定议上尊号”可知,冯异拥护光武帝登上皇位。
参考译文:
冯异字公孙,冯异又趁机私下向光武进说道:“天下百姓同受王莽之苦,思念汉室的时间已经很长了。而现在刘玄的将领们恣肆横行,暴虐无道,到处掳掠,百姓失望。现在您专任一方的军事政务,该广施恩德。正因为有夏桀、商纣的昏乱,才能有商汤、周武的功业。正如人们经过长期的饥渴之后,得到饮食,就更容易满足。应该尽快分别派遣官员属吏,前往各个郡县,审理冤案,广布恩惠。”光武采纳了他的建议。等到王郎起事,光武帝从蓟东向南奔逃,晨夜兼道,住宿草房。晚上到了饶阳无蒌亭。当时天气寒冷异常,众人都饥饿疲惫,冯异把豆粥献给皇上。第二天早晨,光武对众将领说:“昨天吃到公孙的豆粥,饥饿寒冷一齐解除。”冯异为人谦让不自夸,在路上行走如果遇上了其它将领,往往赶着车后停下来让出路来,诸将坐在一块评论各人的功劳,冯异经常独自一人躲到大树底下,军中称他为“大树将军”。冯异他命令他的部队,除非跟敌人交战或遭受敌人的攻击,通常要排在别的部队的后面,在路上行走如果遇上了其它将领,往往赶着车让出路来,于是没有争夺道路的斗争。这时,更始帝派舞阴王李轶、廪丘王田立、大司马朱鲔、白虎公陈侨带领三十万军马,和河南太守武勃一同镇守洛阳。任命冯异任孟津将军,统领两郡的军队驻守在黄河边上,抗拒朱鲔等人。刘秀回复冯异说:“李轶诡诈多端,一般人不知道他是怎么想的,现在把他给你的信转送给应该警备的各郡太守和都尉。”冯异亦渡河击朱鲔,异追至洛阳,环城一匝而归。刘秀听说后很高兴,将领们都来表示祝贺,并劝他登上皇帝之位。光武便召冯异,冯异说:“更始衰败,天下无主。”冯异遂与诸将商量定议刘秀的尊号。建武二年,派遣冯异向西在关中讨伐赤眉。光武送他到河南,赐给他宝玉装饰的七尺剑,告诉冯异说:“你本来就善于统御士兵,你考虑整顿队伍,不要给郡县百姓带来痛苦。”冯异叩头受命。冯异和赤眉相遇于华阴,使赤眉将领刘始、王宣等五千多人投降。官拜征西将军,与赤眉对峙。刘秀命令诸位将士屯兵渑池,被赤眉所攻击,最后反败为胜。冯异联合兵力追击,在殽底打败了赤眉。战斗结束后,刘秀下了一道诏书慰问冯异:“开始在回溪遭受挫折,最后在渑池一带获胜。这就是所谓在日出的东方吃了败仗,在日落的西边却得到了胜利。”光武帝接见冯异,对着公卿诵读:“冯异是我发兵时的主簿,为我披荆斩棘,平定关中。”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题风水洞
苏轼
山前乳水隔尘凡,山上仙风舞桧杉。
细细龙鳞生乱石,团团羊角转空岩。
冯夷①窟宅非梁栋,御寇②车舆谢辔街。
世事渐艰吾欲去,永随二子脱讥谗。
【注】①冯夷:古代神话中的黄河水神即河伯。②御寇:即列子列御寇。战国郑人,属道家者流,隐居郑国四十年。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关照题目,山前有钟乳洞流出的洁净泉水,山上风舞动着桧树杉木,风水俱佳。
B. 龙鳞以喻泉水,羊角以喻旋风,水生乱石,风转空岩,用艺术手法具体形象的描绘。
C. 颈联两句均运用典故:河伯深居于水下,窟宅非为栋梁:列子御风而行,车舆不用辔衔。
D. 全诗起承转合:首联点题为起,领联具体描绘为承,颈联用典一转,尾联关合题目。
16. 此诗抒发了诗人的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
【答案】15. C 16. ①运用典故,自嘲自己在人生仕途上的不得志,表达了自己想要像列子一样过自由随风的生活。
②表达了作者人生不得志的愤懑和对官场的厌恶,也体现了作者超然物外的高尚品质。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C.“窟宅非为栋梁”错误,结合“冯夷窟宅非梁栋”可知,“窟宅”,意为神仙的居所,在这里指的是河伯长期居于水下,并非国家的栋梁之材。选项“窟宅非为栋梁”,河伯的住宅不是栋梁,表述错误。
故选C。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结合颈联“冯夷窟宅非栋梁,御寇车舆谢辔衔”可知,写河伯长期居住在水下不是国家栋梁的人才,实际是结合自己屡遭贬谪久居人下的不得志经历,是对自己仕途蹭蹬的自嘲;列子御风而行,车马不用辔衔,自由自在,实际是作者远离官场畅游山水的自得之情,表达了自己要像列子一样自由自在的情感。
结合尾联“世事艰难吾欲去,永随二子脱馋讥”可知,直抒胸臆,写世事艰难官场黑暗,作者仕途蹭蹬,想要远离官场,表达了对官场的厌恶之情;而想要跟随河伯和列子脱离世俗的谗毁非议,表达了作者超脱世俗的高尚节操。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登岳阳楼》中被王士桢赞为“雄跨古今”,描绘洞庭湖浩淼无际、恢弘气象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对司马光在来信中给自己因推行变法而冠以“生事”罪名加以反驳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古代诗歌中,诗人往往会借助某些形象以表达物是人非之感,如“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 吴楚东南坼 ②. 乾坤日夜浮 ③. 举先王之政
④. 以兴利除弊 ⑤. 雕栏玉砌应犹在(旧时王谢堂前燕) ⑥. 只是朱颜改(飞入寻常百姓家)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注意重点字词的写法,如“坼”“乾坤”“弊”“雕栏”“砌”等,要理解字义去记忆。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1(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沈祖棻的《涉江词》写于1933年至1949年间。时逢悲壮惨烈、如火如荼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展示了这个特定历史时期,一位女词人从少女直至中年的心灵轨迹。
这女词人是不幸的。生逢战乱, ① ,骨内凋谢之痛,生离死别之感,国忧家恤,萃于一身,深痛巨创,非常人所能体味。
女词人是有幸的。声音之道,与政相通,感情之生,与物相应。历史大潮强烈地影响着女词人的创作,其词作唱出了更多的时代之音,突破了前人吟风弄月,倚红偎翠的传统模式,既富清丽婉约之风,亦有 ② 之气,个性凸显,独树一帜。
《涉江词》是独特的历史记载,它使今人了解历史,缅怀过去,珍惜现在,展望未来,激发爱国心和正义感。它既是历史,又有别于历史;既洪波滚滚,又涓涓细流。中国现代词作者中,没有谁不能够如此系统致密,以特殊的词作这种形式,反映一代知识分子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的心曲。
18.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9.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20. 文中提到沈祖棻,为什么不称“她”而称“女词人”?
【答案】18. ①颠沛流离
②悲壮激扬
19. 没有谁能够如此系统致密,以词作这种特殊的形式
20. ①如果用“她”称呼,只是一般的第三人称,则泯然众人矣。
②表达了对沈祖棻词创作成就的敬仰之情。
【解析】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第一处,结合“生逢战乱”“骨肉凋谢之痛,生离死别之感……”可知,此处是说生活艰辛,经历坎坷,可以填“颠沛流离”。“颠沛流离”的意思是由于灾荒或战乱而流转离散,形容生活艰难,四处流浪。
第二处,结合“其词作唱出了更多的时代之音,突破了前人吟风弄月,倚红偎翠的传统模式”“个性凸显,独树一帜”可知,此处是说其词作有悲壮昂扬的时代特色,让人奋发,可以填“悲壮激扬”。“悲壮激扬”的意思是既悲痛壮烈又激昂使人振奋。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画横线句子语病有二:
一是“没有谁不能够如此系统致密”,不合逻辑,滥用否定词,要把“不”删掉;
二是“以特殊的词作这种形式”,语序不当,可改为“以词作这种特殊的形式”。
综上所述,画横线的句子可改为“没有谁能够如此系统致密,以词作这种特殊的形式”。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得体的能力。
结合原文“沈祖棻的《涉江词》写于1933年至1949年间……一位女词人从少女直至中年的心灵轨迹”“这女词人是不幸的”“女词人是有幸的……其词作唱出了更多的时代之音……个性凸显,独树一帜”可知,文中提到沈祖棻,如果用“她”来称呼,那代表的只是一个普通的第三人称的女性形象,不能显示沈祖荼的特殊成就;而称沈祖棻为“女词人”,则突出了沈祖棻在词坛的特殊贡献,能突出表达作者对沈祖棻词创作成就的敬仰之情。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视察了北京、天津、河北,对首都北京出现大城市病等系列问题进行了深入调研,从而作出了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
北京从集聚功能求增长转向了协同辐射谋发展,先后实施了两轮非首都功能疏解;三地也从“各说各话”转到了协同发展的话语体系,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在规划、标准、政策、管理等四个方面逐步实现统一,以推进 ① 。在协同发展的过程中,北京要发挥带头作用,独乐乐不如众乐乐,把大家带起来一起欢乐,才是 ② 。
北京从“一城独大”转向“一核两翼”,中心城区不再“摊大饼”,把雄安新区和城市副中心作为 ③ ,来承接非首都功能疏解。同时,从谋划蓝图向重点突破转变,在交通、生态、产业和公共服务四个领域实现了快速突破。
21.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8个字。
22. 下列选项中,加点的词语和文中“摊大饼”所用修辞手法不同的一项是( )
A.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B. 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
C.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D.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答案】21. ①京津冀协同发展 ②最大的幸福(快乐) ③北京“两翼” 22. A
【解析】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一处,前面说“在规划、标准、政策、管理等四个方面逐步实现统一”,此处用动词“推进”搭配,后面说“在协同发展的过程中”,可见语境是讲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此处可以填“京津冀协同发展”。
第二处,此处是对“把大家带起来一起欢乐”的总结,前面说“独乐乐不如众乐乐”,那么“把大家带起来一起快乐”应该是快乐的最高境界了,即最大的快乐。
第三处,前面说“一核两翼”,然后说到“中心城区”,就是“一核”;“雄安新区和城市副中心”就是作为“两翼”。此处应该明确讲作为北京的“两翼”。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
“摊大饼”为比喻修辞,把城市向周边环绕发展比喻为“摊大饼”。
A.只是类比,没有比喻,诗人以晋代王质自比,表达自己遭贬23年感慨——世事沧桑,人事全非,暮年返乡恍如隔世。
B.仙人们成群结队密密如麻,把“仙人们”比作“麻”,运用比喻修辞。
C.诗人以“雨打萍”比喻自己身世坎坷如雨中浮萍漂泊无依,时起时沉。运用比喻手法将国家命运与个人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
D.把照在花林上的月光比作一层雪霰。“皆似霰”巧妙的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点染出春江月夜中“月照花林”的奇异景象。
故选A。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本试卷语言文字运用I中提到的沈祖菜,她是不幸的,身处于动荡时代,国忧家恤,萃于一身;但她又是有幸的,能在那样的时代中,令词作独树一帜。在当代青少年中,面对不幸,有人选择沉溺其中、放任自流;而有的人激流勇进、踔厉奋发。
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略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类材料作文题。
材料呈现关于沈祖菜的相关介绍,她集幸运与不幸于一身,她所处的时代具有两面性,一方面是不幸的,国家动荡,山河破碎,但也正是时代的磨砺,让她的词作别具一格。由此可见,面对不幸,既可能沉没其中,难以自拔,也可能催人奋进,昂扬向上。材料进一步指出,当代青年面对不幸时的两种选择,或放任自流,或踔厉奋发。人生中难免遇到不幸,纵有千难万阻,无论如何都要抗争,一个人可以被生活打倒,但是不能被它打败,永远都不要放弃,对生活要有期待,并积极抗争,有所作为。
行文构思上,先概括材料,由材料引出观点,如:面对不幸应当激流勇进。生活中具体事例可以写当下有些青年觉得压力过大,于是就“躺平”“摆烂”,这是绝对不行的,要勇敢面对压力,努力应对;可以写苏炳添的执着,面对欧美等运动员的天然优势,他从不畏惧,扎实训练,勇敢迎战;或者写我们中国,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物质匮乏、西方围堵的艰难时刻,我们没有放弃,咬紧牙关,终于渡过难关,迎来曙光等。
立意:
1.面对不幸,踔厉奋进。
2.“不幸”也是一种财富。
3.让“不幸”成为诞生“幸运”的力量。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