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 故乡 分层作业(含答案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15 故乡 分层作业(含答案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67.6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7-31 21:27:4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15 故乡 分层作业
第一部分 基础知识
一、选择题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和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阴晦(huì) 愕然(ě) 萧索(xiāo) 逃窜(cuàn)
B.黛色(dài) 罔然(wǎng) 潮汛(xùn) 模样(mó)
C.姿睢(zì) 寒噤(jìn) 颧骨(quán) 瓦楞(léng)
D.祭祀(sì) 伶俐(líng) 脚踝(huái) 五行(xíng)
2.下列句子中,没有使用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
A.一个凸颧骨,薄嘴唇,五十岁上下的女人站在我面前,两手搭在髀间,没有系裙,张着两脚,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
B.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
C.眼睛也像他父亲一样,周围都肿得通红。
D.接着便飞出了八岁的侄儿宏儿。
3.与下面的文字衔接起来最为连贯的一个句子是( )
可惜正月过去了,闰土须回家里去,我急得大哭,他也躲到厨房里,哭着不敢出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但他父亲终于带走了他 B.但他父亲终于把他带走了
C.但终于被他父亲带走了 D.但他终于随他父亲走了
4.下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愕然:吃惊的样子
B.鄙夷:看不起
C.惘然:因不如意感到不愉快
D.展转:形容生活不安定,到处奔波
5.下列句子中是比喻句的一项是( )
A.我似乎看到了我的美丽的故乡了。
B.她显出鄙夷的神色,仿佛嗤笑法国人不知道拿破仑,美国人不知道华盛顿似的。
C.她张着两脚,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
D.圆规很不平,显出鄙夷的神色。
6.下列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小说的三要素指人物、故事情节和环境。其中,人物塑造是小说反映社会现实的主要手法。
B.鲁迅的《故乡》《社戏》《藤野先生》都选自小说集《呐喊》。
C.五行即金、木、水、火、土。中国古代哲学家用五行理论来说明世界万物的形成及其相互关系。
D.小说中的少年形象往往让我们难忘,如《驿路梨花》中的哈尼小姑娘、《社戏》中的双喜和本文中的少年闰土。
二、字词书写
7.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阴晦( ) xiāo( )索 è( )然 鄙夷( )
嗤笑( ) wǎng( )然 隔膜( ) 恣睢( )
三、填空题
8.文学常识填空。
鲁迅,原名____________,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伟大的无产阶级____________家、____________家、____________家。著有回忆性散文集《________________》,小说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9.写出下列句子所运用的描写方法。
(1)深蓝的天空中挂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的刺去,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 ( )
(2)然而圆规很不平,显出鄙夷的神色,仿佛嗤笑法国人不知道拿破仑,美国人不知道华盛顿似的,冷笑说:“忘了?这真是贵人眼高……”
“那有这事……我……”我惶恐着,站起来说。 ( )
10.品读课内语段,回答问题。
他站住了,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动着嘴唇,却没有作声。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了,分明的叫道:
“老爷!……”
闰土脸上“欢喜”和“凄凉”两种不同的神情同时出现是否矛盾?这里对闰土的描写刻画出闰土怎样的形象?
第二部分 语言、综合素质
四、语言表达
11.小新为小说中的闰土制作了人物卡片。请用四字短语帮他补充卡片。
小说人物卡片
人物出处 闰土,是鲁迅小说集《呐喊》中的《故乡》 一文中的人物
①_________ 那时家境好,我正是一个少爷。我家忙不过来,我家的帮工让他的儿子来管祭器。
②_________ 少年时: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成年后:手里提着一个纸包和一支长烟管,那手也不是找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
典型情节 少年时:教我月夜刺猹,雪地捕鸟;成年后:叫我老爷,搬家时,他拿去了桌椅和一副香炉和烛台……
③_________ 少年时;活泼、聪明、灵动;成年后:穷困潦倒、木讷、迷信、麻木、无尊严。
④_________ 闰土是老一代农民形象代表。他因长期遭受经济压迫和思想愚弄,逐渐变得像个木偶人。闰土之变,反映了辛亥革命后,农村日趋破产、农民生活日益艰难用苦的社会现实。
五、综合性学习
光明中学九年级(1)班将开展“走进小说天地”综合性学习活动。
12.请你为这次活动拟一则主题标语。
13.请你为本次活动设计三种活动形式
14.小说人物我评说。请你从以下两位人物中选择其中一位,仿照下面示例,写一段简短的话,评论所选人物。
供选人物:闰土 杜小康。
例:孙悟空——“三打白骨精”,他绝不手软;“三借芭蕉扇”,他有勇有谋……他忠心耿耿,爱憎分明,是百折不挠的大英雄。
15.你代表班级向学校文学社的周老师发出邀请,请他就如何阅读古典小说做一节课的专题讲座。你会怎么说呢?
第三部分 阅读能力
六、现代文阅读
按要求完成问题。
①我冒着严寒,回到相隔二千余里,别了二十余年的故乡去。
②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篷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我的心禁不住悲凉起来了。我所记得的故乡全不如此。我的故乡好得多了。但要我记起他的美丽,说出他的佳处来,却又没有影像,没有言辞了。仿佛也就如此。这只是我自己心情的改变罢了,因为我这次回乡,本没有什么好心绪。
……
③这来的便是闰土。虽然我一见便知道是闰土,但又不是我这记忆上的闰土了。他身材增加了一倍;先前的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眼睛也像他父亲一样,周围肿得通红,这我知道,在海边种地的人,终日吹着海风,大抵是这样的。他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手里提着一个纸包和一支长烟管,那手也不是我记得的红火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
④我这时很兴奋,但不知道怎么说才好,只是说:
⑤“阿!闰土哥,——你来了?……”
⑥我接着便有许多的话,想要连珠一般涌出:角鸡,跳鱼儿,贝壳,猹,……但又觉得被什么挡着似的,单在脑里面回旋,吐不出口外去。
⑦他站住了,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动着嘴唇,却没有作声。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分明的叫道:
⑧“老爷!……”
⑨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我也说不出话。
……
⑩老屋离我越远了;故乡的山水也都渐渐远离了我,但我却并不感到怎样的留恋。我只觉得我四面有看不见的高墙,将我隔成孤身,使我非常气闷;那西瓜地上的银项圈的小英雄的影像,我本来十分清楚,现在却忽地模糊了,又使我非常的悲哀。
母亲和宏儿都睡着了。
我躺着,听船底潺潺的水声,知道我在走我的路。我想:我竟与闰土隔绝到这地步了,但我们的后辈还是一气,宏儿不是正在想念水生么。我希望他们不再像我,又大家隔膜起来……然而我又不愿意他们因为要一气,都如我的辛苦展转而生活,也不愿意他们都如闰土的辛苦麻木而生活,也不愿意都如别人的辛苦恣睢而生活。他们应该有新的生活,为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
我想到希望,忽然害怕起来了。闰土要香炉和烛台的时候,我还暗地里笑他,以为他总是崇拜偶像,什么时候都不忘却。现在我所谓希望,不也是我自己手制的偶像么?只是他的愿望切近,我的愿望茫远罢了。
我在朦胧中,眼前展开一片海边碧绿的沙地来,上面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我想: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选自《故乡》(有删减)
16.中年闰土见到“我”时,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动着嘴唇,却没有作声。请你结合情境,描述中年闰土当时的心理活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根据提示品析下列语句。
(1)老屋离我越远了;故乡的山水也都渐渐远离了我,但我却并不感到怎样的留恋。我只觉得我四面有看不见的高墙,将我隔成孤身,使我非常气闷;那西瓜地上的银象圈的小英雄的影像,我本来十分清楚,现在却忽地模糊了,又使我非常的悲哀。(加点的两个词矛盾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篷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句子运用了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小说围绕一个“变”字,主要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请你结合内容举一例,并分析其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鲁迅先生在文章结尾写道“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是啊,鲁迅先生走出了新文化之路,毛泽东走出了人民当家作主之路,邓小平走出了改革之路,习近平走出了富强之路。请你结合实际谈谈你对文章结尾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的家乡
汪曾祺
我的家乡高邮在京杭大运河的下面。我小时候常到运河堤上去玩。我读的小学的西面是一片菜园,穿过菜园就是河堤。我的大姑妈的家,出门西望,就看见爬上河堤的石级。这段河堤有石级,因为地名“御码头”,康熙或乾隆曾在此泊舟登岸(据说御码头夏天没有蚊子)。运河是一条“悬河”,河底比东堤下的地面高,据说河堤和城墙垛子一般高。站在河堤上,可以俯瞰堤下的街道房屋。我们几个同学,可以指认哪一处的屋顶是谁家的。城外的孩子放风筝,风筝在我们的脚下飘。城里人家养鸽子,鸽子飞起来,我们看到的是鸽子的背。几只野鸭子贴水飞向东,过了河堤,下面的人看见野鸭子飞得高高的。
我们看船。运河里有大船。上水的船多撑篙。弄船的脱光了上身,使劲把篙子梢头顶在肩窝处,在船侧窄窄的舷板上,从船头一步一步走向船尾。然后拖着篙子走回船头,欻一声把篙子投进水里,扎到船底,又顶篙子,一步一步走向船尾。如是往复不停。大船上用的船篙甚长而极粗,篙头如饭碗大,有锋利的铁尖。使篙的通常是两个人,船左右舷各一人;有时只有一个人,在一边。这条船的水程,实际上是他们用脚一步一步走出来的。这种船多是重载,船帮吃水甚低,几乎要浸到船板上来。这些撑篙男人都极精壮,浑身作古铜色。他们是不说话的,大都眉棱很高,眉毛很重。因为长年注视着滚动的水,故目光清明坚定。
看打鱼。在运河里打鱼的多用鱼鹰。一般都是两条船,一船八只鱼鹰,有时也会有三条、四条,排成阵势。鱼鹰栖在木架上,精神抖擞,如同临战状态。打鱼人把篙子一挥,这些鱼鹰就劈劈啪啪,纷纷跃进水里。只见它们一个猛子扎下去,眨眼工夫,有的就叼一条鳜鱼上来——鱼鹰似乎专逮鳜鱼。打鱼人解开鱼鹰脖子上的金属的箍——鱼鹰脖子上都有一道箍,否则它就会把逮到的鱼吞下去,把鳜鱼扔进船舱,奖给它一条小鱼,它就高高兴兴,心甘情愿地又跳进水里去了。有时两只鱼鹰合力抬起一条大鳜鱼上来,鳜鱼还在挣蹦,打鱼人已经一手捞住了。这条鳜鱼够四斤!这真是一个热闹场面。看打鱼的、看鱼鹰的,都很兴奋激动,倒是打鱼人显得十分冷静,不动声色。远远地听见砰砰砰砰的响声,那是在修船造船。砰砰的声音是斧头往船板里敲钉。船体是空的,故声音传得很远。待修的船翻扣过来,底朝上。这只船辛苦了很久,它累了,它正在休息。一只新船造好了,油了桐油,过两天就要下水了。看看崭新的船,叫人心里高兴——生活是充满希望的。
有时我们到西堤去玩。我们那里的人都叫它西湖。湖很大,一眼望不到边。湖通常是平静的,透明的。
黄昏了。湖上的蓝天渐渐变成浅黄、橘黄,又渐渐变成紫色,很深很深的紫色。这种紫色使人深深感动。我永远忘不了这样的紫色的长天。
闻到一阵阵炊烟的香味。停泊在御码头一带的船上正在烧饭。一个女人高亮而悠长的声音:“二丫头……回来吃晚饭来……”
像我的老师沈从文常爱说的那样,这一切真是一个圣境。
(选自《汪曾祺经典作品》,有删改)
20.小江围绕“看”找出了文中3个场景,请你帮忙补充完整。
角度 内容
(1)____________________ 看街道房屋,看风筝飘、野鸭鸽子飞
在河边近看 (2)____________________
在湖边远看 (3)____________________
21.小浦朗读文章时,有一句不知应重读哪个词?请你指出,并说明理由。
这一切真是一个圣境。
22.小江认为此文与《社戏》一样充满了童真童趣。他挑了两句,邀请你一起品读。
(1)几只野鸭子贴水飞向东,过了河堤,下面的人看见野鸭子飞得高高的。
(2)它就高高兴兴,心甘情愿地转身又跳进水里去了。
23.汪曾祺说:“我希望我的作品能有益于世道人心,能使人感情滋润,让人觉得生活是美好的”。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你看到了哪些美好?
第四部分 作文素养
七、作文
24.学习了鲁迅的《故乡》,你对闰土应该有了较深的认识。请你从闰土的视角,用闰土的口吻来讲述“故乡”里的故事。自己命题,不少于600字。
注意:忠实于原作,行文协调,有新意。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D
【详解】A. 愕然(ě)——è;
B. 罔然——惘然,模样(mó)——mú;
C. 姿睢——恣睢;
故选D。
2.C
【详解】A.比喻;
B.比喻;
C.虽然有“像”,但是句中是把他的眼睛和他父亲的进行比较,不是比喻;
D.比拟;
故选C。
3.C
【详解】在《少年闰土》中的原文为:“可惜正月过去了,闫土须回家里去,我急得大哭,他也躲到厨房里,哭着不敢出门,但终于被他父亲带走了”。首先,本题的描述对象依然是闰土,主语可以承前省略。其次,“终于”表示在带走之前经历了一番波折,显现出了闰土不愿意离去的心理。最后,“被他父亲带走了”中的“被……带走了”含有强制的含义,相比于“随他父亲走了”,更能表现闰土不愿意走的心情,与前文的“哭着不敢出门”相呼应。C项衔接起来最为连贯。综上,本题答案为C。
4.C
【详解】本题考查的是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意思,这种词语的意思是语境临时赋予的,具有特殊的表情达意的作用。因此,做这样的题必须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来解释,不能借助字典等工具书照抄照搬下来。C项解释有误,惘然:失意的样子;心情迷茫的样子。
5.C
【详解】本题考查辨析比喻的修辞手法的能力。对比喻修辞手法的判断,不能仅仅看是否有“好像”“仿佛”之类的词语,还要注意分析句子的“本体”和“喻体”。
A.虽然有“似乎”这个词,但没有本体和喻体,只是表示人物的判断或感觉,不是比喻句;
B.虽然有“仿佛”这个词,但没有本体和喻体,只是表示人物的判断或感觉,不是比喻句;
C.“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本体是“她”,喻体是“圆规”,是比喻句;
D.“圆规很不平”所用的修辞手法是借代,用“圆规”代杨二嫂;
故选C。
6.B
【详解】B. “鲁迅的《故乡》《社戏》《藤野先生》都选自小说集《呐喊》”有误,《藤野先生》选自散文集《朝花夕拾》,而不是小说集《呐喊》;
故选B。
7. huì 萧 愕 bǐ chī 惘 mó suī
【详解】这道题目考查学生对汉字字音字形的掌握情况,是语文学习中最基础的知识。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要多读、多记、多写,才能够准确无误书写出来。特别是同音字、形似字、易错汉字、多音字更应引起注意。本题应注意“hu씓chī”“suī”的拼写以及“萧”“惘”的书写。
8. 周树人 文学 思想 革命 朝花夕拾 呐喊 彷徨 故事新编
【详解】考查文学常识及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文学常识正误的判断点是:作者名、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回顾所读文章的相关情节,根据问题作答即可。鲁迅,中国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和教育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出身于破落封建家庭。青年时代受进化论、尼采超人哲学和托尔斯泰博爱思想的影响。1902年去日本留学,原在仙台医学院学医,后从事文艺工作,希望用以改变国民精神。1918年到1926年间,陆续创作出版了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论文集《坟》、 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热风》《华盖集》《华盖 集续编》等专集。
9. 景物描写、动作描写 神态描写、语言描写
【详解】考查对描写方法的辨析。人物描写的基本方法:肖像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和心理描写、环境描写等。对照句子(1)是对景物和人物动作的描写。(2)是对人物神态和语言的描写。
10.不矛盾。闰土见到阔别多年的儿时好友,自然高兴,所以“欢喜”;但多年的世态炎凉以及窘迫的生活使他感到痛苦、难堪,所以脸上又现出“凄凉”的神情,表现了闰土见到儿时朋友的复杂心情。“动着嘴唇”“终于恭敬起来”说明闰土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封建等级观念最终战胜了少年时的纯真友情。一个满含愁苦、愚钝麻木的中年闰土的形象出现在读者眼前。
【详解】一问考查人物心情。“欢喜”和“凄凉”表现了两种不同的心情,并不矛盾,相反却寓意深刻。儿时的“我”和闰土 一起谈捕鸟,一起说海边的故事,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因此闰土“欢喜”的是见到了少年时代亲密的朋友,想起了美好的往事。“凄凉”是想到自己悲惨处境又很悲伤。结合“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都苦得他像一个木偶人了”可知,“凄凉”是因为多年的世态炎凉以及窘迫的生活使他感到痛苦、难堪。这两个词生动地刻画出闰土那高兴而又悲伤的矛盾心理,是传神之笔。
二问考查人物形象。结合对人物的描写分析。“动着嘴唇”“终于恭敬起来”是对闰土的动作和神态的描写,在经过了激烈的思想斗争之后,闰土终于意识到二人已不再是少年时纯真的朋友关系,分明叫出的那一声“老爷”,是他也意识到二人之间已经有一层“厚障壁”,即尊卑有序的等级观念,说明中年的闰土已是一个满含愁苦、愚钝麻木的木偶人了。
11. 人物身份 (人物背景) 人物外貌 (外貌变化) 人物性格 (性格变化) 人物评价 (形象价值、形象特质)
【详解】本题考查人物卡片制作。
第一空。闰土的父亲是“我”家的帮工,因此闰土是农民帮工的儿子,这是他的身份背景,据此可填“人物身份”或“人物背景”;
第二空。是对闰土少年时和成年后的外貌描写,据此可概括为“人物外貌”或“外貌变化”填空;
第三空。是对闰土少年时和成年后的性格概括,据此可用“人物性格”或“性格变化”填空;
第四空。本项内容是对闰土的评价,以及闰土这个人物形象对社会现实的意义,可概括为“人物评价”“形象价值”“形象特质”等。
12.示例:插上想象的翅膀,遨游小说天地。(不限形式,契合主题即可) 13.举行有关小说的知识竞赛;举办有关小说的故事会;举办小说阅读方法的专家讲座等 14.示例一:闰土——月夜刺猹,少年时他是勇敢机智的小英雄;中年时摇头叹息,他是有苦说不出的木偶人。他饱经沧桑,麻木不仁,是悲苦绝望的可怜人。
示例二:杜小康——家道中落,他被迫辍学;与父放鸭,他忍受孤独。他经历风雨,变得坚强,是勇敢乐观的好少年。 15.示例:周老师,您好!我是九年级(1)班学生的代表。我们班同学特别想了解阅读欣赏古典小说的一些方法,您能帮帮我们吗?谢谢。
【解析】12.本题考查拟写宣传标语。
首先,要围绕“走进小说天地”主题来写;其次,言简意赅,通俗易懂;第三,可以巧用对偶、比喻、拟人等修辞,内容健康积极。
示例:让小说伴随闲暇,让名家走进心灵。
13.本题考查活动设计。
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结合主题,然后设计具体可行的活动形式,通常情况下我们可以设计的活动形式有:朗诵比赛、演讲比赛、读书活动、手抄报比赛、黑板报、专家讲座等,要结合主题具体设计。注意题干,围绕“走进小说天地”即可。
示例:举办关于小说读后感的征文比赛;举办小说阅读研讨会;举办“图书互换”阅读分享会。
14.本题考查名著人物形象分析。
结合《故乡》和《草房子》的有关内容仿写即可。
闰土因为五行缺土而被他父亲取名,少年时来“我”家管祭器,与少年的“我”相互结交,向“我”详细介绍了海边农村有趣的生活,比如雪天逮鸟雀、夏天在海边捡贝壳、晚上去看守瓜田的故事,带给“我”一种在城镇生活前所未有的新奇体验。但封建的礼法关系逐渐压抑了他的生命力。久而久之,他的思想干瘪了下去,他的感受力萎缩了下去,他的表现力衰弱了下去,他的精神一天天地麻木下去,中年闰土是一个人性扭曲、没有感受力、没有思想能力和表现能力的木偶人,性格变得麻木、卑微、木讷。闰土不再把“我”视为平等的、亲切的朋友了,他把“我”放在了自己无法企及的高高在上的地位。
杜小康家境宽裕,又是班长,一直是桑桑的明争暗斗的对象,最让孩子们垂涎的是,他还拥有油麻地唯一的一辆旧自行车。然而,杜小康的遭遇却是艰辛,让人心酸的。他是从精神与物质的顶峰,猝然跌落到最底层的不幸少年。杜家出了事而破产,杜父大病一场,杜小康含泪辍学,跟着病弱的父亲离开油麻地去放鸭子、摆小摊,在生活的艰辛与贫困成熟起来,但他心里却时时刻刻都怀念着油麻地小学的孩子们和桑桑。他希望自己能回到油麻地小学去,父亲告诉他只要鸭子生了蛋,赚了钱,他就能上学去。谁知道,好不容易鸭下蛋了,鸭子却把人家的鱼苗吃了,赔了大量钱财。但是幼稚软弱的他,已经受到了生活的磨练,所以此时的杜小康潜意识里希望逃离孤独,但理智上开始学会面对。杜小康不再忽然地恐慌。变得有责任心、冷静。开始学会承担责任,开始坦然的面对生活的艰难。
示例:闰土——雪地捕鸟,他是聪明伶俐的小英雄;中年苛捐缠身,他是生活重压下的苦命人;他懦弱自卑、寡言少语,是麻木不仁的木偶人。
杜小康——遭遇变故,他无奈失学;芦荡放鸭,他背井离乡;他经历苦难,学会担当,他是有顽强毅力的小英雄。
15.本题考查拟写邀请词。
邀请词的内容中首先要有称呼,然后跟对方讲清楚邀请的事由、目的、具体事项和具体要求,同时告知活动的时间、地点和日程安排。要注意用词礼貌、信息正确,同时言简意赅,最后可以补充“您看可以吗”等句子来征求对方意见。
示例:周老师,您好!我代表九年级(1)班全体学生,想请您给我们谈谈阅读欣赏古典小说的一些方法,请问您有时间给我们做个指导吗?谢谢您!
16.闰土心想:迅哥儿,见到你真高兴!我们那童年的欢乐永远难忘!可是,现在不一样了,你是老爷,你过得好替你高兴;我是农民,连吃的都难。小时不懂事,现在还是要按礼数来。 17. 不矛盾。在我的记忆中,故乡的一切都是美好的,尤其是活泼机智的少年闰土,所以是“清楚”;而回乡的见闻使我之前的印象破灭,记忆中活泼可爱的少年闰土变成了眼前的“木偶人”,所以“模糊”。体现了我对故乡人的生活现状和命运感到痛苦和悲哀。 运用了环境描写。描写出一幅故乡阴晦、凄凉、萧索的荒村景象,渲染了悲凉的气氛,为全篇奠定了黯淡、忧伤的感情基调。也揭示了小说的社会背景。 18.写作手法:对比;示例:故乡环境的变化,记忆中美丽的故乡变成了现在“没有一丝活气”荒村;闰土的变化,活泼可爱的少年闰土变成了麻木不仁的中年闰土;杨二嫂的变化,曾经安分守己的杨二嫂变成了尖酸刻薄的“豆腐西施”;“我”和闰土关系的变化,曾经亲密无间的伙伴变成了隔着厚障壁的“老爷”。作用:小说通过对比来引起读者的思考:“导致这些变化的原因是什么?”揭示小说的主题。 19.要创造新社会、追求新生活,仅仅有美好的意愿和崇高的理想是不够的,需要无所畏惧的行动,需要更多的人共同的努力,坚持不懈的奋斗,就能创造新社会、实现新生活。
【解析】16.本题考查揣摩人物的心理活动。解答此题关键是要联系前后文,抓住人物在事件中的言行表现以及人物之间的关系来分析,揣摩人物的心理活动。
从第⑦段“动着嘴唇,却没有作声。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分明的叫道”、第⑧段“老爷!……”,闰土“动着嘴唇,却没有作声”,然后恭敬地叫了“我”一声老爷,可见他此时的心理是矛盾的,他既想表现见到我的欣喜,但思考再三,我们的身份与地位不同,不可以这样做。据此表达闰土矛盾的心理即可。
示例:我终于见到迅哥了,盼了近二十年了呀,可是我能再和他称兄道弟了吗?不能,那我该如何称呼他呢?还是按礼数来吧!
17.①本题考查词语的理解。首先,表态不矛盾,然后结合内容分析不矛盾的原因即可。
不矛盾。结合第②段“我所记得的故乡全不如此。我的故乡好得多了”、第⑩段“到怎样的留恋。我只觉得我四面有看不见的高墙,将我隔成孤身,使我非常气闷;那西瓜地上的银项圈的小英雄的影像”,可知在我的记忆中,故乡的一切都是美好的,尤其是活泼机智的少年闰土,所以是“清楚”;
结合第②段“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第③段“先前的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他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那手也不是我记得的红火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第⑦段“动着嘴唇,却没有作声。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分明的叫道”、第⑧段“老爷!……”,回乡的见闻使我之前的印象破灭,记忆中活泼可爱的少年闰土变成了眼前的“木偶人”,所以“模糊”。结合第 段“都如我的辛苦展转而生活,也不愿意他们都如闰土的辛苦麻木而生活,也不愿意都如别人的辛苦恣睢而生活”,体现了我对故乡人的生活现状和命运感到痛苦和悲哀。
②本题考查环境描写及作用。
从“时候既然是深冬”“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可以看出运用了环境描写。描写出一幅故乡阴晦、凄凉、萧索的荒村景象,渲染了悲凉的气氛;结合第②段“我的心禁不住悲凉起来了”“这只是我自己心情的改变罢了,因为我这次回乡,本没有什么好心绪”,可知环境描写为全篇奠定了黯淡、忧伤的感情基调;结合“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可知也揭示了小说的社会背景。
18.本题考查写作手法及作用。
从第①段“我冒着严寒,回到相隔二千余里,别了二十余年的故乡去”、第②段“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篷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我的心禁不住悲凉起来了。我所记得的故乡全不如此。我的故乡好得多了”、第③段“虽然我一见便知道是闰土,但又不是我这记忆上的闰土了。他身材增加了一倍;先前的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他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手里提着一个纸包和一支长烟管,那手也不是我记得的红火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第⑦段“动着嘴唇,却没有作声。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分明的叫道”、第⑧段“老爷!……”、第⑨段“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等,可以看出运用了对比的写作手法,将现在故乡“没有一丝活气”荒村与记忆中美丽的故乡对比,活泼可爱的少年闰土与麻木不仁的中年闰土对比,“我”和闰土曾经亲密无间的伙伴与隔着厚障壁的“老爷”的对比;
作用:结合原文“母亲和我都叹息他的境况: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都苦的他像一个木偶人了”,可知小说通过对比来引起读者的思考:“导致这些变化的原因是什么?”,从而揭示小说的主题。
19.本题考查对文章结尾的理解。
从“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可以看出作者把希望比作地上的路,意在告诉我们:空有希望而不去奋斗,希望便等于没有;有了希望并不断地去实践,去奋斗,希望便“无所谓无”。结合题干“鲁迅先生走出了新文化之路,毛泽东走出了人民当家作主之路,邓小平走出了改革之路,习近平走出了富强之路”,许许多多的人满怀希望去奋斗,就会迎来新生活。
示例:路是人走出来的,要敢为天下先,要敢于制定目标,树立理想,披荆斩棘,勇于开拓创新,为实现理想而奋斗。
20. 在河堤俯瞰 看船夫撑篙,看鱼鹰捕鱼 看平静(透明、浩淼)湖水,看紫色长天 21.示例1:你可以重读“一切”,这个词表现了作者对家乡所有人、事、景、物的热爱。
示例2:你可以重读“真是”,表明不容置疑的态度,突出作者对故乡由衷的感叹。
示例3:你可以重读“圣境”,强调了家乡风景、生活的无与伦比,突出作者内心的热爱与自豪。 22.(1)站在高处俯瞰,感到万物都在自己的脚下,内心满是孩子特有的得意与自豪之感。
(2)透过动作看出鱼鹰的高兴与心甘情愿,可见在孩子的眼中,万物都有人性。 23.示例:(1)有神奇美丽的景色,透明的湖水,会变色的蓝天。
(2)有欢乐富足的生活,可以去运河堤上玩,水里有肥大的鳜鱼。
(3)有质朴平和的乡亲,质朴的撑篙人,捕鱼人的冷静、不动声色。
(4)有祥和温馨的氛围,傍晚时可以闻到阵阵炊烟的香味,听到母亲呼唤孩子回家吃饭的声音。(回答出任意两点即可)
【分析】20.考查筛选信息。
(1)根据第一段中的“站在河堤上,可以俯瞰堤下的街道房屋”可得:在河堤俯瞰。
(2)根据第二段中的“我们看船。运河里有大船。上水的船多撑篙”可得:看船夫撑篙。根据第三段中的“看打鱼。在运河里打鱼的多用鱼鹰。一般都是两条船,一船八只鱼鹰,有时也会有三条、四条,排成阵势”可得:看鱼鹰捕鱼。
(3)根据第四段中的“有时我们到西堤去玩”“湖很大,一眼望不到边”“湖通常是平静的”可得:看平静(透明、浩淼)湖水。根据第五段中的“黄昏了。湖上的蓝天渐渐变成浅黄、橘黄,又渐渐变成紫色,很深很深的紫色”可得:看紫色长天。
21.考查重读。开放类试题,言之成理即可。可以重读“一切”,强调全部、所有。表现作者对家乡所有风物的热爱。可以重读“真是”,强调确实是,真得是。表现了作者坚定的态度,对家乡是“圣境”的肯定,表现对家乡有热爱。可以重读“圣境”,强调家乡风物的无与伦比,表达对家乡的热爱和拥有圣境一般的家乡的自豪与骄傲之情。
22.考查句子赏析。
(1)联系语境可知,此时作者站在高高的河堤之上俯瞰,河堤极高,站在上面,万物尽收眼底,皆在自己脚下。我们可以看到野鸭子的背,别人却只能看到它们高高的飞翔。表现了孩子内心的得意与自豪。
(2)这句话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高高兴兴”“心甘情愿”把鱼鹰人格化,在孩子们的眼里,鱼鹰是有感情的,得到人的奖励,就如同孩子一样开心,甘愿再去捕更多的鱼。这句话以儿童的视角,展现了鱼鹰身上的人性,富有童真童趣。
23.考查分析文章主旨。
(1)根据“湖通常是平静的,透明的”“湖上的蓝天渐渐变成浅黄、橘黄,又渐渐变成紫色,很深很深的紫色”可知这里有神奇美丽的景色,有透明的湖水和会变化的天空。这是自然的美好。
(2)根据“在河堤上,可以俯瞰堤下的街道房屋。我们几个同学,可以指认哪一处的屋顶是谁家的。城外的孩子放风筝,风筝在我们的脚下飘”可知这里有欢乐的童年生活。根据“有时两只鱼鹰合力抬起一条大鳜鱼上来,鳜鱼还在挣蹦,打鱼人已经一手捞住了。这条鳜鱼够四斤!”可知这里有富足的生活。这是生活的美好。
(3)根据“这些撑篙男人都极精壮,浑身作古铜色。他们是不说话的,大都眉棱很高,眉毛很重。因为长年注视着滚动的水,故目光清明坚定”“看打鱼的、看鱼鹰的,都很兴奋激动,倒是打鱼人显得十分冷静,不动声色”可知这里有质朴平和的乡亲。这是人性的美好。
(4)根据“闻到一阵阵炊烟的香味。停泊在御码头一带的船上正在烧饭。一个女人高亮而悠长的声音”可知这里有祥和温馨的氛围。这是意境的美好。
24.例文
那一日
那日是天气很冷的午后,阴晦的天上飘过几朵乌云,簇着一只孤鸦,渐渐消失在雾霭之中。
寒风从残破的木门的孔隙里穿过,贪婪地涌进屋内,丝缕冷意刮过我冰冷的脸庞,也吹进我心里。
家里已不剩什么吃的了,还有一个冬天。说儿时的玩伴回来了,去看看吧,顺便……唉,我想着。
嘱咐第六个孩子五岁的女儿看好家,从老旧的米缸里好不容易翻出一包干青豆,拉着水生,我紧了紧身上破旧的薄棉衣出了门。
路上是怎么去的,我已记不大清了。却记得不多时,那扇熟悉而又陌生的红木门巍然屹立在眼前,依稀间,似乎又看见了儿时的自己和迅哥儿,笑着从身边跑过……水生拉了拉我的袖子,把我拉回现实,
“唉,现在是该叫迅哥儿,还是……爷呢?”我又踌躇而胆怯了,不知作何打算。最终还是一咬牙,推开了门。叫迅哥儿吧?心底有个小小的稚嫩的声音在说。
迅哥儿回了头,恰好与刚进门的我对上了眼神,他似乎非常吃惊,放下茶杯迎来。“啊!闰土哥,你来了?”
他变了,又似乎没变。坚毅的鼻梁,有神的双眸,坚毅如刀削的脸庞,身穿藏青色体面整洁的长衫,围着大衣。我不由拉了拉自己的衣角,好似是穿了件烙铁的衣服,浑身不自在,我只觉得悲哀,又是说不出的凄凉与高兴,复杂而又矛盾,只觉得嘴里发干,喉头一阵发紧,到口的“迅哥儿”却怎么也叫不出来。
那一串串回忆,官员的,亲戚的,邻居的,一张张嘲笑的脸庞肆无忌惮的笑着,“你一贫穷小民,还配的上与他哥弟相称?”“想想你的身份!”这是失了礼数……这个想法猛然划过我的心头,它们越来越多,越来越多,一滴冷汗划过我苍白的脸庞,我最终下了决定……“老爷!……”我看到老爷打了个寒噤,眼里是藏不住的悲伤与异样。
时间似乎在这一刻凝滞了,气氛也随之悲哀了起来,只有窗外的北风呼啸与两人绵长的呼吸声。
我想说些什么,却不知道从何说起。老爷也是,他颤抖着的嘴唇,好像想说些什么。他似乎被卸去了浑身气力,不住地颤抖起来,却又忽地紧抿双唇,抿得很用力,抿得发白,好像在忍受着什么令人恐惧而悲伤的事,一言不发。我也沉默了……
门外的风只是呼呼地刮着,天地间也只剩下了一片风声,卑微的寒流想拥抱火炉旁温暖的光,却被一扇厚厚的窗,挡去了所有的希望。
【详解】这是一篇材料作文。题目要求结合鲁迅的《故乡》,从闰土的视角,用闰土的口吻来讲述“故乡”里的故事。写此篇文章,一定要对鲁迅的《故乡》非常熟悉,对鲁迅和闰土的关系非常了解,对《故乡》里的人和事、情和景非常了解,尤其是鲁迅回故乡后与中年闰土见面时的一段描写。文中这段描写是以作者鲁迅的视角写作的,我们可以把这一段描写改写成以闰土的视角来讲述一下两人见面前后的情况。文中要以第一人称“我”来写作,文中的“我”即中年闰土,当“我”听说儿时的好友“迅哥”回来了,此时“我”的心里会想什么,“我”会做什么,“我”会说什么,结合这些内容,忠实于原作,行文流畅,有新意地进行写作即可。本篇习作适合写成记叙文。要忠实于原著,可运用景物描写渲染悲凉气氛,人物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都要恰如其分地表现了人物的性格特点。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