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4三顾茅庐 分层作业
第一部分 基础知识
一、选择题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拜谒(yè) 存恤(xù) 金帛礼物(bó)
B.疏懒(shū) 愧赧(nǎn) 东连吴会(huì)
C.末胄(wèi) 倾颓(tuí) 箪食壶浆(dān)
D.谬举(miù) 纶巾(lún) 顿开茅塞(sè)
2.下列句子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兄长两次亲往拜谒,其礼太过矣。
B.昨观书意,足见将军忧民忧国之心;但恨亮年幼才疏,有误下问。
C.望先生不弃鄙贱,曲赐教悔。
D.只这一席话,乃孔明未出茅庐,已知三分天下,真万古之人不及也!
3.《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和情节对应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诸葛亮——火烧新野
B.曹操——火烧乌巢
C.关羽——火烧赤壁
D.陆逊——火烧连营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是殆天所以资将军 B.南阳野人,疏懒性成
C.刘璋非立业之主 D.身未升腾思退步
5.下列句子顺序排列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竹,柔韧清秀,刚健挺拔,最宜入诗入画。
②竹如谦谦君子,它有兰的优雅,松的高洁,深受古代文人的青睐。
③那成片的竹林,风过如丝弦裂帛,雨来如琴瑟和鸣,那就是一首抒情诗,一幅水墨画。
④“虚心有致,高风亮节”是文人雅士对竹的评价,“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则是活脱脱的人格写照了。
⑤郑板桥一生爱画竹,自有个中缘由;苏东坡“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也不仅仅是情趣使然。
A.④⑤②①③ B.①③②⑤④
C.①②③⑤④ D.①③④②⑤
6.从分句间语义关系看,下列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今刘璋暗弱,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
②诚如是,则大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③先生不出,如苍生何!
④亮久乐耕锄,懒于应世,不能奉命。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二、填空题
7.文学常识填空。
本文节选自《______________》,作者______________。该书是我国第一部______________体长篇历史演义小说,以______________到西晋建立期间的社会历史为背景,着重叙述______________三国的兴衰过程。
8.学习了本文后,同学们举行了一个“读名著,知三国”的语文学习活动,请你参加。
《三国演义》中有很多含有数字的故事,如三让徐州、桃园三结义、三顾茅庐等,你在阅读中积累了哪些呢?请再写出三个。
关羽是《三国演义》中忠义的化身。有桃园三结义、温酒斩华雄等故事。其中我们所熟知的表现他忠、义、勇、谋、傲的五件事情分别是:千里 ___________、华容道义释 _____________、过五关 ______________、水淹 _______________、败走麦城。
第二部分 语言、综合素质
三、综合性学习
9.《三国演义》中刘备的礼贤下士、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曹操的老奸巨猾等,无不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某校九年级(1)班开展了“《三国演义》我来读”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下列任务。
(1)【三国演义我来品】在本次活动中,请你向同学们推荐《三国演义》并说明理由。
(2)【三国人物我来猜】猜一猜下面描写的人物分别是谁。
①身长七尺五寸,两耳垂肩,双手过膝,目能自顾其耳,面如冠玉,唇若涂脂。( )
②身长九尺,髯长二尺;面如重枣,唇若涂脂;丹凤眼,卧蚕眉;相貌堂堂,威风凛凛。( )
③身长八尺,面如冠王,头戴纶巾,身披鹤氅,飘飘然有神仙之概。( )
10.下面是关于诸葛亮的一副对联,高度概括了诸葛亮一生的功绩。请你参照示例,写出另外列出来的六项具体所指。
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
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金木土爻神卦,水面偏能用火攻。
[示例]三顾:三顾茅庐
(1)六出:
(2)七擒:
(3)东和:
(4)北拒:
(5)收二川:
(6)排八阵:
11.你对《三国演义》很感兴趣,学习之余总爱捧起它,想把它早点读完。看到这个情景,你的妈妈觉得你不应该把时间花在课外读物上面,而应该抓紧时间预习、复习功课,你却不这样认为,为了说服妈妈,你这样对妈妈说:“ ”妈妈听后连连点头。
第三部分 阅读能力
四、现代文阅读
阅读课文《三顾茅庐》,完成下面小题。
刘备两次前往隆中拜访诸葛亮,诚心诚意地邀请他出山,辅助自己实现统一中国的大业,但都没有见着。
冬去春来,刘备决定第三次到隆中去,可是他的结拜兄弟关羽和张飞都不同意。张飞嚷道:“这次用不着大哥亲自去。他如果不来,我只要用一根麻绳就把他捆来了!”刘备生气地说:“你一点儿也不懂得尊重人才,这次你就不要去了!”张飞答应不再无礼,兄弟三人才一起上路。
他们来到隆中,只见那里的山冈蜿蜒起伏,好像一条等待时机腾飞的卧龙。冈前几片松林疏疏朗朗,潺潺的溪流清澈见底,茂密的竹林青翠欲滴,景色秀丽宜人。离诸葛亮的住处还有半里多路,刘备就下马步行。到了诸葛亮的家,刘备上前轻轻敲门。出来开门的童子告诉刘备,诸葛先生正在草堂午睡。刘备让童子不要惊醒先生,吩咐关羽、张飞在门口休息,自己轻轻地走进去,恭恭敬敬地站在草堂的台阶下等候。等了半晌工夫,诸葛亮翻了一个身,又朝里睡着了。又等了一个时辰,诸葛亮才悠然醒来。刘备快步走进草堂,同诸葛亮见面。
诸葛亮分析了群雄纷争的形势,提出了三分天下、最后取胜的策略。刘备听了茅塞顿开,像拨开云雾见到了青天。
诸葛亮出山后,刘备把他当做自己的老师,两人同桌吃饭,同榻睡觉,一起讨论天下大事。刘备高兴地对关羽、张飞说:“我得到诸葛先生,就像鱼儿得到水一样啊!”
12.简述刘备三顾茅庐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13.分析故事情节和人物描写,用词语概括刘备、关羽、张飞的性格特征。
14.文中写刘备访求诸葛亮也是从正、侧两方面入手的,结合文本简要分析,并说说其作用是什么?
青梅煮酒论英雄
①玄德也防曹操谋害,就下处后园种菜,亲自浇灌,以为韬晦之计。关、张二人曰:“兄不留心天下大事,而学小人之事,何也?”玄德曰:“此非二弟所知也。”二人乃不复言。
②一日,关、张不在,玄德正在后园浇菜,许褚、张辽引数十人入园中曰:“丞相有命,请使君便行。”玄德惊问曰:“有甚紧事?”许褚曰:“不知。只教我来相请。”玄德只得随二人入府见操。操笑曰:“在家做得好大事!”唬得玄德面如土色。操执玄德手,直至后园,曰:“玄德学圃不易!”玄德方才放心,答曰:“无事消遣耳。”操曰:“适见枝头梅子青青,忽感去年征张绣时,道上缺水,将士皆渴,吾心生一计,以鞭虚指曰:‘前面有梅林。’军士闻之,口皆生唾,由是不渴。今见此梅,不可不赏。又值煮酒正熟,故邀使君小亭一会。”玄德心神方定。随至小亭,已设樽俎:盘置青梅,一樽煮酒。二人对坐,开怀畅饮。
③酒至半酣,忽阴云漠漠,骤雨将至。从人遥指天外龙挂,操与玄德凭栏观之。操曰:“使君知龙之变化否?”玄德曰:“未知其详。”操曰:“龙能大能小,能升能隐;大则兴云吐雾,小则隐介藏形;升则飞腾于宇宙之间,隐则潜伏于波涛之内。方今春深,龙乘时变化,犹人得志而纵横四海。龙之为物,可比世之英雄。玄德久历四方,必知当世英雄。请试指言之。”玄德曰:“备肉眼安识英雄?”操曰:“休得过谦。”玄德曰:“备叨恩庇,得仕于朝。天下英雄,实有未知。”操曰:“既不识其面,亦闻其名。”玄德曰:“淮南袁术,兵粮足备,可为英雄?”操笑曰:“冢中枯骨,吾早晚必擒之!”玄德曰:“河北袁绍,四世三公,门多故吏,今虎踞冀州之地,部下能事者极多,可为英雄?”操笑曰:“袁绍色厉胆薄,好谋无断,干大事而惜身,见小利而忘命,非英雄也。”玄德曰:“有一人名称八俊,威镇九州——刘景升可为英雄?”操曰:“刘表虚名无实,非英雄也。”玄德曰:“有一人血气方刚,江东领袖——孙伯符乃英雄也?”操曰:“孙策藉父之名,非英雄也。”玄德曰:“益州刘季玉,可为英雄乎?”操曰:“刘璋虽系宗室,乃守户之犬耳,何足为英雄!”玄德曰:“如张绣、张鲁、韩遂等辈皆何如?”操鼓掌大笑曰:“此等碌碌小人,何足挂齿!”玄德曰:“舍此之外,备实不知。”操曰:“夫英雄者,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者也。”玄德曰:“谁能当之?”操以手指玄德,后自指,曰:“今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玄德闻言,吃了一惊,手中所执匙箸,不觉落于地下。时正值大雨将至,雷声大作,玄德乃从容俯首拾箸曰:“一震之威,乃至于此。”操笑曰:“丈夫亦畏雷乎?”玄德曰:“圣人迅雷风烈必变,安得不畏?”将闻言失箸缘故,轻轻掩饰过了。操遂不疑玄德
④后人有诗赞曰:“勉从虎穴暂趋身,说破英雄惊煞人。巧借闻雷来掩饰,随机应变信如神。”
(节选自《三国演义》第二十一回,题目为编者所加)
15.文章第②段开头交代“关、张不在”的目的是什么?
16.曹操邀请刘备“青梅煮酒论英雄”的意图是什么?
17.当曹操指出“今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刘备有何反应?请分析刘备的人物形象。
18.小威读完文章后,感叹当今时代已经没有了曹操、刘备这样的英雄,很多学生只知道现在有很多偶像明星。这引发了同学们的讨论。
小祥:确实,当今时代并不缺少英雄,只是被偶像明星硬生生地“挤过气”或直接被忽视。
小越:现在评价英雄的标准已经不同于过往,人人皆可成为英雄,偶像明星亦是。
小胸:你们都错了,现在这样一个和平年代,哪有那么多可歌可泣的英雄!
对于“当今时代真有很多英雄吗”这一话题,你有怎样的看法?
第四部分 作文素养
五、应用文
19.学了《三顾茅庐》后,班级中的学生对阅读中国古代经典名著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为此班级拟举办“学习语文,重温经典”的主题活动。为了激发同学们参与的兴趣,请你写一封倡议书。要求:写明倡议原因,提出合理建议,250字左右。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2页,共2页
参考答案:
1.A
【详解】B.东连吴会(huì)——kuài;
C.末胄(wèi)——zhòu;
D.纶巾(lún)——guān;
故选A。
2.C
【详解】此题考查学生对字形的掌握情况,这就要求学生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字音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形近字、多音字。关于字形,要求学生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字形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形近字。C项“教悔”应为“教诲”。
3.C
【详解】试题分析:考查文学常识。C项《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和情节对应不正确。改为:周瑜——火烧赤壁。
4.C
【详解】A.所以:古义,用来……,表依据;今义,表因果关系的连词;
B.野人:古义,生活在乡间的人;今义,未开化的人,性情粗野的人;
C.立业:古今义相同,建立事业;
D.退步:古义,引退;今义,落后,退让;
故选C。
5.B
【详解】
排序题主要看以下三点:1、是否同一。话题是否同一,句式是否同一,意思是否同一。2、是否呼应。整体语段是否呼应,局部前后词语的暗示或句子逻辑关系是否呼应。3、是否协调。整体情境是否协调,局部音节是否协调。
此题注意①总起,点出竹“入诗入画”;③解释提出的观点;②竹子的特点深受古代文人的青睐;⑤以郑板桥苏东坡为例;④写人格。整个语段的顺序,是由竹的“入诗入画”写到人的品格。因此选B。
6.B
【详解】B.①为转折关系,②③为假设关系,④为因果关系。故选B。
7. 三国演义 罗贯中 章回 东汉末年 魏、蜀、吴
【详解】文学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中外的作家、作品、文学现象、文学流派、文体知识等。重点记忆课本涉及到的和经典阅读中列出的作品。平时注意积累,理出线索,形成体系。死记硬背作者名字、书名及书中的重要人物的名字。《三国演义》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全名为《三国志通俗演义》。作者是元末明初小说家罗贯中,是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描写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105年的历史风云。全书反映了三国时代的政治军事斗争,反映了三国时代各类社会矛盾的转化,并概括了这一时代的历史巨变,塑造了一批叱咤风云的三国英雄人物。
8. 走单骑 曹操 斩六将 七军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名著知识的掌握情况。阅读名著,首先要了解名著的故事内容;其次对所读名著有关的知识信息要大致的了解,比如作者的情况;再深一步,对名著中的人物要略加分析,掌握其形象特征,尽可能地写点读后感,这样阅读名著才会更有意义。阅读名著最好读原著,也可以读一些介绍性的文字,总之对一些名著方面的常识要熟悉。做此类常识题,注意题干要求答什么,简要回答即可。通过阅读可知,表现关羽忠、义、勇、谋、傲的五件事情分别是:千里走单骑、华容道义释曹操、过五关斩六将、水淹七军、败走麦城。
9.(1)示例:我推荐《三国演义》。理由:首先,《三国演义》的故事情节十分精彩;其次,书中刻画的诸葛亮,神机妙算,足智多谋,是我敬佩的人物。(2)①刘备 ②关羽 ③诸葛亮 10.(1)六出祁山(2)七擒孟获(3)东和孙吴(4)北拒曹魏(5)收取东川、西川(6)摆设八阵图 11.示例:妈妈,您的这种想法是不对的。学习语文不能死抱课本,经典名著中有许多语文知识。阅读名著可以开阔视野,陶冶情操,培养语感,提高写作能力。有计划地阅读文学名著对我的语文学习是很有益的。请您放心,我一定会合理安排时间,绝不会影响正常学习。
【解析】9.(1)推荐理由从某一方面用生动的语言介绍作品,或内容富有情趣,或描写精彩,或思想深刻,点明阅读的收益。推荐理由要用短语的形式,语言简洁有鼓动性。
(2)“三顾茅庐”写的是两个主要人物刘备和诸葛亮。①句是对刘备外貌的描写,②句是对诸葛亮外貌的描写。
10.考查对历史知识的积累。六出:(六出祁山)七擒:(七擒孟获)收二川:(收取东川、西川)东和:(东和孙权)北拒:(北拒曹操) 排八阵:(摆设八卦阵)。
11.本题考查劝说词的拟写能力。劝说,指通过规劝从而让他人接受自己的建议,其基本要求是讲明道理,消除顾虑,语气委婉。首先要看清劝说对象,语境设置是要求你劝说妈妈;其次针对情况,妈妈不应该把时间花在课外读物上面,而应该抓紧时间预习、复习功课,然后组织语言进行劝说。劝说时要注意有称呼语,说话得体有礼貌,写出阅读名著的好处。
12.起因:刘备想邀请诸葛亮出山,辅助自己实现统一中国的大业。
经过:刘备和结拜兄弟关羽、张飞三次去隆中请诸葛亮,前两次都没见着,第三次才见到并共商天下大事。
结果:诸葛亮出山帮助刘备。 13.刘备:求贤若渴、礼贤下士、有政治报负。
关羽:稳重、顾全大局。
张飞:鲁莽、直爽,粗暴。 14.正面描写:①离诸葛亮的住处还有半里多路,刘备就下马步行。②刘备快步走进草堂,同诸葛亮见面。③轻轻走进去,恭恭敬敬地站在草堂的台阶下等候。
侧面描写:借助张飞的言行举止来反衬刘备的特点, 张飞嚷道:“这次用不着大哥亲自去,他如果不来,我只要用一根麻绳就把他捆来了!”
两个方面都反映了刘备尊重人才、求贤若渴、诚心诚意的品质。
【解析】12.考查故事情节概括。选文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可以分成三层。第1段内容可概括出刘备拜访诸葛亮的目的是诚心邀请诸葛亮辅助自己实现统一大业;第2、3、4段叙述了刘备前两次未见,第三次才见到诸葛亮,诸葛亮为他分析形势;第5段叙述诸葛亮出山辅助刘备。由此概括即可。
13.考查人物性格特点。由“两次前往隆中拜访诸葛亮”“冬去春来,刘备决定第三次到隆中去”可以看出刘备求贤若渴;从“离诸葛亮的住处还有半里多路,刘备就下马步行”“诸葛先生正在草堂午睡。刘备让童子不要惊醒先生,吩咐关羽、张飞在门口休息,自己轻轻地走进去,恭恭敬敬地站在草堂的台阶下等候”看出刘备礼贤下士;从刘备“诚心诚意地邀请他出山,辅助自己实现统一中国的大业”看出他有政治抱负。选文中刘备第三次到隆中去,关羽和张飞都不同意,但关羽没有做出事来阻止,按刘备吩咐在门口休息,可见他做事稳重,明白刘备实现统一大业的抱负,能顾全大局。张飞不仅不同意刘备三顾茅庐,并且说要把诸葛亮捆来见刘备,这个情节看出他做事粗暴鲁莽,直率。
14.考查写作手法。为了表现主人公或主要人物,直接刻画他们的外貌、动作、语言、身体、心理,以实现作者的表现目的,就是正面描写。要表现主要人物,却去写与之相关的人、事、物、环境、条件的部分,称侧面描写。刘备访求诸葛亮,表现了刘备的求贤若渴和礼贤下士,有关刘备的描写都是正面描写,如“离诸葛亮的住处还有半里多路,刘备就下马步行。到了诸葛亮的家,刘备上前轻轻敲门”“自己轻轻地走进去,恭恭敬敬地站在草堂的台阶下等候”。张飞不是选文的主要人物,写他与刘备对待诸葛亮不同的态度是从侧面刻画刘备形象,表现了刘备的尊重人才、求贤若渴。“张飞嚷道:‘这次用不着大哥亲自去。他如果不来,我只要用一根麻绳就把他捆来了!’”属于侧面描写。
15.为了渲染紧张气氛,设置悬念。“关、张不在”,曹操又忽然遣人请刘备过去,不知是何居心。 16.故意试探刘备,看他是否胸怀大志,能成大业。 17.刘备十分惊慌,手中的汤匙、筷子不觉落于地下,但他随即假借畏雷来掩饰自己的失态。表现了他谨小慎微、随机应变、善于掩饰的性格特征。 18.【示例】我认为当今时代,人人皆可成为英雄。英雄不再是狭义上的勇敢者与强者所应有的头衔,任何一个敢于在危难中站出来的人都是英雄。比如外卖员们在疫情最凶险的时刻坚守一线,为被隔离的人们送去日常生活物资,他们就可以被称为英雄。
【解析】15.本题考查分析句子作用的能力。
文章第②段开头特意交代关、张二人不在,“玄德正在后园浇菜,许褚、张辽引数十人入园中曰:‘丞相有命,请使君便行’”,说明被请到曹操那儿去的只有刘备一人;结合下文内容“龙之为物,可比世之英雄。玄德久历四方,必知当世英雄。请试指言之”可知,曹操为了试探刘备是否才略过人,将来是否会变成他的对手,与刘备谈论心中的英雄。此处交代关、张不在,作者的目的是设置悬念,让读者读到此处不禁为刘备捏一把汗,不知刘备此次独去是否凶多吉少,渲染紧张的氛围。
16.本题考查揣摩人物心理的能力。
结合第③段内容,“夫英雄者,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者也” “今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可知,曹操一直胸怀大志,想成就大业,但是,他担心投靠自己的刘备与自己抗衡,于是借机试探。由此不难推测出曹操的意图。
17.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和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
根据文章第③段中的“手中所执匙箸,不觉落于地下”可知刘备的反应,“将闻言失筯缘故,轻轻掩饰过了”刘备十分惊慌并且将筷子掉在地上,他说是被雷声所吓,但这并不是真正的原因,只是掩饰之言罢了。结合第④段内容“勉从虎穴暂趋身,说破英雄惊煞人。巧借闻雷来掩饰,随机应变信如神。”由此可见刘备心计更胜曹操,随机应变、善于掩饰的性格特征。
18.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的能力。
作答本题,首先应明确自己的观点,然后联系实际进行论述,论述时观点要明确,语言要通顺,内容要合理恰当。此题答案不唯一,言之成理即可。从学生的讨论中,我们也可以归纳观点,如:当今时代并不缺少英雄,人人皆可成为英雄。
示例:
虽然古语有云:“乱世出英雄”,但在这样和平的年代,即使是平凡的普通人,也能成为英雄。想要成为英雄,我们可以从身边的小事做起,让身边的人得到你的关心和保护,发掘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比如疫情前期,情况危急,一线需要支援。谁都知道危险,但依然有大量的医护人员、公安干警、社区工作者毫不畏惧地顶上去。
19.【示例】
关于提倡阅读经典著作的倡议书
亲爱的同学们:
经典著作内涵深厚,是人类知识的结晶和智慧的源泉。为了让同学们更好地阅读经典著作,我班计划举行“学习语文,重温经典”的主题活动,现向全体同学发出如下倡议:
一、挑选经典著作,通过多种方式学习、诵读、理解,并写出读后感;
二、课后时间多与同学一起品评好书,交流阅读心得,让书香充溢校园;
三、积极参加班级举行的演讲比赛、读后感征文比赛等各项活动,养成热爱阅读的良好氛围。
同学们,让我们行动起来,与经典同行,积极加入“学习语文,重温经典”的主题活动中吧!
倡议人:×××
2022年×月×日
【详解】本题考查应用文的写作。
倡议书一般包括标题、称谓、正文、末尾、落款五部分。①标题:也就是在第一行正中写上“倡议书”三个字,题目也可包括倡议内容和文种名称,如“关于提倡阅读经典著作的倡议书”;②称谓:普遍顶格写在第二行,适当选择基于主动行动的对象,因为是面对学生发出的倡议,因此是“亲爱的同学们”;③正文:通常空两格写在第三行,撰写倡议的理由及目的,编写发倡议的依据。围绕活动主题“学习语文,重温经典”,写明倡议原因,提出合理建议。如:挑选经典著作,写读书笔记;参加演讲比赛、征文比赛等;④结束阶段表明支持者的决心和希望;⑤最后,落款写在右下角,即倡导单位或团体个体的名字,写上倡议发出的日期。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