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新课程标准)高中历史必修2第一单元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同步试卷
一、单选题
1.(2019·浙江模拟)下表为不同文献关于唐朝土地状况的记述,由此可以推知( )
出处 记载
《田舍》 诸庶人有身死家贫无以供葬者,听卖永业田
《全唐诗补逸》 良田收百顷,兄弟尤工商
《唐大诏令集》 寺观广占田地……侵损百姓
《全唐史》 王公百官及富豪之家,比置庄田,恣行侵吞,莫惧章程
A.政府对土地的实际控制力有限 B.土地自由买卖得到法律保护
C.政府推行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 D.士农工商社会结构发生变化
2.(2019·浙江模拟)“种麦得时,无不善”;“早种则虫而有节,晚种则穗小而少实”,“桑椹赤,可种大豆”;“凡种大、小麦,得白露节,可种薄田,秋分种中田,后十日种美田”。这表明中国古代( )
A.区域农业比较发达 B.农作物种类有了明显增多
C.政府提倡精耕细作 D.传统农业的生产经验丰富
3.(2019高一下·晋中月考)秦、汉、唐、明都有过大规模强制迁徙富豪的事情,涉及数万人,他们的田产一律化为乌有。权势再大的官僚地主,只要皇帝一声令下,他的土地就被全部没收。这反映了中国古代( )
A.土地私有权实质上没有保障
B.土地不允许买卖
C.迁徙富豪是整顿吏治的主要手段
D.土地经营权完全自主
4.(2019高一下·沁县月考)在我国古代,“社稷”是国家的代称。其中,“社”指土地之神,“稷”指主管五谷之神。关于国家的这种理解,反映了我国古代( )
A.以农业为立国之本 B.非常重视祭祀
C.农业与土地的关系 D.小农经济的突出特点
5.(2019高一下·沁县月考)斯塔夫里阿诺斯指出:“铁制工具还促进了在黄河流域地区兴修大批的排水工程,为远距离运输大批商品而进行的运河开挖以及在西北干旱地区进行的打井灌溉工程。”从中可知,我国古代大规模兴修水利应始于( )
A.隋唐时期 B.夏商时期 C.战国、秦汉 D.宋元时期
6.(2019高一下·沁县月考)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纷纷进行税制改革,如齐国实行“相地而衰征”、鲁国实行“初税亩”,规定不论“公田”、“私田”都要按亩纳税。这一时期的改革( )
A.巩固了西周以来的分封制度 B.是孟子仁政主张的实践运用
C.促进了土地私有制度的发展 D.抑制了土地兼并的发展趋势
7.(2019高一下·沁县月考)下图是唐代初期文物“敦煌张文信租田契”的抄件片段。据此可知当时( )
A.土地租佃在全国普遍推广 B.农耕经济开始向河西走廊扩展
C.一些经济活动蕴含着契约意识 D.均田制已经被迫彻底废弃
8.(2019高一下·潍坊月考)唐代史学家杜佑在《通典》中提到:“谷者,人之司命也;地者,谷之所生也;人者,君之所治也。有其谷则国用备,辨其地则人食足,察其人则徭役均。知其三者,谓之‘治政’。”这反映了中国古代( )
A.以农为本 B.抑商限商 C.专制强化 D.经济繁荣
9.(2019高一下·鄄城月考)下面为我国古代关中地区水利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图中的地域为战国时期郑国统治范围
B.图中的“河水”为我国最长的河流长江
C.图中的三条人工河道主要用于军事目的
D.秦汉时期我国已经高度重视农业水利事业
10.(2019高一下·鄄城月考)“宋朝开历史之先河,采取‘田制不立’‘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顺应了土地私有制的发展要求。”以至“到了宋真宗时期变成了‘百姓康乐,户口蕃庶,田野日辟’的景象”。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土地兼并这一千百年来的难题在宋代基本得到解决
B.宋代统治者通过实施土地兼并政策解决了唐末五代农业的不景气状况
C.土地兼并顺应了宋代社会发展的要求,促进了宋代的长治久安
D.土地兼并在一定时期内起到了促进经济发展的作用
11.(2019高一下·鄄城月考)著名史学家王家范先生曾经精辟地指出:“小农经济一锄、一镰(或者再加上一犁,不是家家都有畜力,那就用人力拉犁)一个主要劳力加上一些辅助劳力,一旦和土地结合,就可以到处组织起简单再生产。”对这段话最正确的理解是( )
A.小农经济具有稳定性
B.小农经济具有顽强的生命力
C.小农经济非常脆弱
D.小农经济只需要一些简单的劳动工具
12.(2019高一下·鄄城月考)下表本质上反映了中国古代农业( )
中国古代农业科技成就(部分)
时期 内容 备注
春秋战国 牛耕、铁农具
都江堰、郑国渠
测知二十四节气 有利于安排农事
秦汉 耧车 提高播种效率
选种、育秧 提高产量的重要途径
A.注重发明、创新农业生产工具
B.注重总结、推广农业生产经验
C.注重农时和改进耕作技术.
D.精耕细作的模式形成并得到发展
13.(2019高一下·通榆月考)有学者认为,中国古代的农具改进大都朝着精耕细作的方向发展,如鹤嘴锄、曲辕犁、双齿锄等,轻便、小型,而不是像西欧近代那样向着机械化、大型化、适合于大农场的方向发展。这主要是源于( )
A.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 B.农具制造技艺落后
C.政府不注重农具改进 D.地理形势的局限
14.(2019高一下·武邑月考)文献史料述及西周的土地制度,有“溥天之下,莫非王土”,以及“有天子存,则诸侯不得专地也”的记载。这反映了( )
A.土地名义上为国家公有 B.土地实际上为周王占有
C.诸侯贵族将公田据为己有 D.井田制下地权合一的现象
15.(2019高一下·天长月考)春秋时期,私田出现,井田制逐步瓦解鲁国等进行税制改革,促使土地逐步由国有制向私有制转变。形成这一转变的根本原因是( )
A.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 B.农业生产劳动力的减少
C.家庭手工业快速发展 D.犁耕技术已经成熟完善
二、材料分析题
16.(2019高一下·通榆月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宋)范大成《四时田园杂兴》
材料二:
男耕女织图
材料三:(王景)迁庐江太守,先是百姓不知牛耕,致地力有余而食常不足。郡界有楚相孙叔敖所起芍坡稻田。景乃驱率吏民,修起芜废,教用犁耕,由是垦辟倍多,境内丰给。
是岁,牛疫。京师及三州大旱,诏勿收豫、徐州田租、刍稿(汉代的一种税收),其以见谷赈给贫人。
——《后汉书》
(1)材料一,材料二反映了我国古代的主要经济形式是什么?这种生产方式最早出现在什么时候?出现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依据材料三概括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征。
17.(2019高一下·通榆月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宋朝刘克庄在奏章中说:“至于吞噬千家之膏腴,连亘数路之阡陌,岁入号百万斛,则自开辟以来,未之有也。”明末清初的顾炎武说:“吴民之中,有田者什一,为人佃作者什九。”
材料二:皇帝们发现,守着本乡本土生活的农民见识比较少布比较散,皇帝编瞎话骗人,役使这些人,即使很过分,这些人也不容易发现,即使发现了,反抗的力量也不容易积聚起来,对皇帝的专制独裁结下的果子也不得不强忍着咽下去。而对商人们来说,情况就大不相同了。一直经商且没有破产的商人们必然要经常走街串巷,这些人见识多,和人沟通多,因为还有钱,很容易形成利益联盟,比如成立一个商会之类的组织。
——摘编自王文剑《重农抑商的真相》
(1)概括材料一反映的社会问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历朝历代都难以从根本上解决这些社会问题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分析统治者采取重农抑商政策的主要目的,并指出其对封建社会后期的发展产生的消极影响。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A
【知识点】唐朝的农业发展
【解析】【分析】材料信息说明唐代均田制下土地买卖、兼并等流动现象较为频繁,即政府对土地的实际控制力有限,故A项正确;
唐代实行限制土地兼并政策,政府不可能保护土地自由买卖,故B项错误;
宋代政府推行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故C项错误;
材料没有体现出士农工商社会结构发生变化,故D项错误。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读表分析问题的能力,从材料信息可知,四则史料分别涉及出售永业田、购买良田、寺院大量占有田地和富豪之家置买庄田等信息,这反映了土地兼并现象,说明政府对土地的实际控制力有限。
2.【答案】D
【知识点】春秋战国时期的农业发展
【解析】【分析】材料信息是古代种麦、豆等农作物的时节,这是精耕细作的表现,说明传统农业的生产经验丰富,故D项正确;
材料未体现出区域农业,故A项错误;
材料只涉及两种农作物,故B项不符合材料信息。
材料体现不出政府的行为,故C项错误。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分析问题的能力,由材料种麦得时,无不善、 桑椹赤,可种大豆等得出种植的时机把握,说明具有生产的经验,难度中等。
3.【答案】A
【知识点】明清时期的农业的发展
【解析】【分析】据材料中“他们的田产一律化为乌有”“权势再大的官僚地主,只要皇帝一声令下,他的土地就被全部没收”等信息可得出在封建社会,官僚地主无论拥有多少土地,面对封建政权,都没有任何的保障,因为中国古代皇权至上,皇帝的诏令即是法,大地主的土地实质上是没有法律保障的,故A项正确。在封建土地私有制下,土地是允许自由买卖的,故B项排除。
“迁徙富豪是整顿吏制的主要手段”在材料中无体现,故C项排除。
“完全自主”的表述在材料中无涉及,故D项排除。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试题难度一般,解题关键在于对材料和相关知识的准确把握。中国古代皇权至上,皇帝的诏令即是法,大地主的土地实质上是没有法律保障的。
4.【答案】A
【知识点】商周时期的农业发展
【解析】【分析】“社稷”是国家的代称,而“社”指土地之神,“稷”指主管五谷之神,反映出农业在当时国家的重要地位,说明我国古代以农业为立国之本。故答案为A项。
B、C项不符合材料主旨,D项材料没有反映,均排除。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通过社稷一词考查所学农业,“社稷”是国家的代称,而“社”指土地之神,“稷”指主管五谷之神,反映出农业在当时国家的重要地位。
5.【答案】C
【知识点】春秋战国时期的农业发展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战国时期,中国的水利事业已经得到较好的大发展。当时著名的水利工程有郑国渠,成为我国古代最大的一条灌溉渠道。还有李冰主持的都江堰,使成都平原成为沃野。秦汉水利工程也有较好的发展。关中地区灌溉渠道规划合理,成效显著。关中人民还创制了一种“井渠”,这种水渠至今还流行于新疆吐鲁番、哈密一带的干旱地区。故排除ABD三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察了古代水利工程的修建,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便可得出。
6.【答案】C
【知识点】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材料,结合所学可知,齐国管仲的“相地而衰征”和鲁国“初税亩”,实质都是逐步承认土地私有,有利于土地私有制度的发展,故C项正确。
齐国管仲的“相地而衰征”和鲁国“初税亩”促使井田制和分封制的瓦解,故A项错误。
齐国管仲的“相地而衰征”和鲁国“初税亩”与孟子仁政主张无关,故B项错误。
承认土地私有会加剧土地兼并,故D项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了春秋战国时期的赋税制度的改革,根据所学知识结合当时的背景便可得出。
7.【答案】C
【知识点】唐朝的农业发展
【解析】【分析】该材料出自唐代初期文物“敦煌张文信租田契”,是租田人张文信和田主康海多签订的租田协议,对签约双方的权利、义务都作出了明确的规定。仅从这一个例并不能说明土地租佃在全国普遍推广,A项不对;B、D与史实不符且材料不能体现。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题型新颖,通过唐代初期文物“敦煌张文信租田契”,是租田人张文信和田主康海多签订的租田协议对签约双方的权利、义务都作出了明确的规定,因此可得出C
8.【答案】A
【知识点】唐朝的农业发展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有其谷则国用备,辨其地则人食足,察其人则徭役均”可知杜佑强调的是农业在国家中的重要作用,体现的是中国古代以农为本,A选项符合题意。
材料强调的是农业生产的重要性,与商业无关,B选项排除。
专制强化与材料无关,C选项排除。
经济繁荣与材料无关,D选项排除。
故答案为: 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的认识。认识农业在我国古代社会中的地位。
9.【答案】D
【知识点】秦朝的统一措施及其影响;西汉的建立与“文景之治”;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运用所学知识解读图片材料信息的能力,图片中的地域是关中地区,战国时期是秦国统治范围,故A项错误;
图中“河水”是黄河,故B项错误;
图中的三条人工河道主要用于灌溉,故C项错误;
六辅渠、白渠都是西汉时期兴建的水利工程,说明秦汉时期我国已经高度重视农业水利事业,故D项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读图分析问题的能力,难度中等,由图中郑国渠等得出秦代水利工程,进而得出结论。
10.【答案】D
【知识点】宋元时期的农业发展
【解析】【分析】由题干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代“田制不立、不抑兼并”的政策顺应了土地私有制的发展,使土地私有制日趋成熟,较前代比较彻底地释放了地主土地私有制的强大生产力,促进了租佃制的繁荣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故D项正确。
A项,土地兼并是一直贯穿中国整个封建社会的难题,在宋代并未得到解决,故A项错误。
B项,材料中并未反映出唐末、五代和宋朝的农业状况对比,故B项错误。
C项,土地兼只是在一定时期内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宋朝中后期出现了积贫积弱的局面,因此不能说这一政策促进了宋代的长治久安,故C项错误。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分析问题的能力,由材料采取‘田制不立’‘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顺应了土地私有制的发展要求。”以至“到了宋真宗时期变成了‘百姓康乐,户口蕃庶,田野日辟’的景象”可以看出土地兼并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难度中等。
11.【答案】B
【知识点】春秋战国时期的农业发展
【解析】【分析】“一个主要劳力加上一些辅助劳力,一旦和土地结合,就可以到处组织起简单再生产。”小农经济这种生产结构虽然脆弱,经不起风吹雨打(经济兼并,政治动乱,水旱灾荒),但破坏了极容易复活和再生,具有顽强的生命力,B项正确。
故答案为B。
【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分析和理解能力,难度不大 ,把握小农经济的特征即济的基本特征
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日益完善;男耕女织式的经营方式;封闭性和落后性;抵御天灾人祸的脆弱性;自耕农是国家赋税的主要承担者;土地买卖频繁是关键。
12.【答案】D
【知识点】春秋战国时期的农业发展
【解析】【分析】材料反映中国古代农业科技内容有:创新农业生产工具、兴建水利工程、注重农时、总结和推广农业经验,故A、B、C三项不全面。综合表格中中国古代农业科技成就,可以判断其作用在提高单位面积农业产量,故体现的是精耕细作的模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读表分析问题的能力,难度中等,由表格中生产工具的改进,兴建水利工程、注重农时、总结和推广农业经验等可以看出,这都是完善精耕细作农业的因素,进而得出结论。
13.【答案】A
【知识点】中国古代的农业工具
【解析】【分析】由材料中“精耕细作的方向”“轻便、小型”可知,中国古代的农具比较适合个人或家庭使用,这与我国古代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相符,故选A;
中国古代,政府重视农业,注重农具改进,农具制造技艺先进,排除BC;
中国地形多样化,与农具朝着精耕细作的方向发展无关,排除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分析问题的能力,由材料轻便、小型,而不是像西欧近代那样向着机械化、大型化、适合于大农场的方向发展可以看出适合小农经济,进而得出结论,难度中等。
14.【答案】A
【知识点】春秋战国时期的农业发展
【解析】【分析】根据“溥天之下,莫非王土”“诸侯不得专地也”,结合所学可知,西周时期为奴隶制时代,其土地名义上为国家所有,故A项正确;
材料并没有体现周王对土地实际占有的情况,故B项排除;
“有天子存,则诸侯不得专地也”表明诸侯不能将公田据为己有,故C项错误;
材料反映的应该是井田制下地权分离的现象,故D项错误。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分析问题的能力,由材料溥天之下,莫非王土”,以及“有天子存,则诸侯不得专地也”的记载得出土地不能私有,进而得出结论,难度中等。
15.【答案】A
【知识点】春秋战国时期的农业发展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土地私有制出现的根本原因是铁犁和牛耕的使用,A选项符合题意。
农业生产劳动力减少与材料无关,B选项排除。
家庭手工业快速发展与材料无关,C选项排除。
犁耕技术已经成熟完善不属于土地私有制产生的根本原因,D选项排除。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材料春秋时期,私田出现,井田制逐步瓦解鲁国等进行税制改革,促使土地逐步由国有制向私有制转变体现的是生产关系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生产关系变化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进而得出结论。
16.【答案】(1)经济形式:小农经济。时间:春秋战国时期。
原因:铁犁牛耕,生产力发展,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2)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铁犁牛耕;精耕细作;受制于自然环境具有脆弱性。
【知识点】东汉的兴衰
【解析】【分析】(1)材料一“昼出耘田夜绩麻”反映我国古代主要农业经济形式是小农经济;结合所学知识,春秋战国时期,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铁犁牛耕出现了铁犁牛耕技术,这样奴隶主驱使奴隶集体耕作的形式就逐渐让渡与小农个体经营。随着井田制的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得以确立。
(2)题干“百姓不知牛耕,致地力有余而食常不足、教用犁耕,由是垦辟倍多,境内丰给”可以看出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铁犁牛耕,精耕细作。由材料“京师及三州大旱,诏勿收兖、豫、徐州田租、刍稿(汉代的一种税收),其以见谷赈给贫人”可以看出受制于自然环境,具有脆弱性。
故答案为:(1) 经济形式:小农经济。时间:春秋战国时期。
原因:铁犁牛耕,生产力发展,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2) 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铁犁牛耕;精耕细作;受制于自然环境具有脆弱性。
【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准确掌握历史知识的能力,难度较小,由材料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
(2)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分析问题的能力,由材料教用犁耕, 京师及三州大旱,诏勿收豫、徐州田租、刍稿(汉代的一种税收),其以见谷赈给贫人结合材料一和图片可以得出结论,难度中等。
17.【答案】(1)社会问题:土地兼并现象严重。
难以解决的原因:封建农业的发展使土地的价值凸显,占有的土地越多,就可以获得越多的财富;封建土地基本上属于地主或农民私有,封建土地私有制存在,国家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
(2)目的:将农民束缚在土地上,巩固封建统治。
消极影响:抑制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阻碍了社会进步。
【知识点】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解析】【分析】(1)材料“吞噬千家之膏腴”“有田者什一,为人佃作者什九”反映的是封建社会土地兼并现象严重,租佃制经营普遍。结合所学可知,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在中国古代占据主导地位,随着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发展,政府对土地兼并也不加抑制,同时中国古代实行重农抑商政策,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商人大量买田置地,也加剧了土地兼并。
(2)由材料“守着本乡本土生活的农民见识比较少,分布比较散,皇帝编瞎话骗人,役使这些人,即使很过分,这些人也不容易发现,即使发现了,反抗的力量也不容易积聚起来,对皇帝的专制独裁结下的果子也不得不强忍着咽下去”,说明将农民束缚在土地上,巩固封建统治。结合所学,重农抑商政策使得社会经济获得缺乏活力,抑制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阻碍了社会进步。
故答案为:(1) 社会问题:土地兼并现象严重。
难以解决的原因:封建农业的发展使土地的价值凸显,占有的土地越多,就可以获得越多的财富;封建土地基本上属于地主或农民私有,封建土地私有制存在,国家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
(2) 目的:将农民束缚在土地上,巩固封建统治。
消极影响:抑制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阻碍了社会进步。
【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分析问题的能力,第一小问由材料至于吞噬千家之膏腴,连亘数路之阡陌,岁入号百万斛,则自开辟以来,未之有也得出土地兼并,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从农业的地位作用,人们的思想观念,尤其是土地私有制等角度分析,难度中等。
(2)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分析问题的能力,第一小问由材料这些人也不容易发现,即使发现了,反抗的力量也不容易积聚起来,对皇帝的专制独裁结下的果子也不得不强忍着咽下去。而对商人们来说,情况就大不相同了。一直经商且没有破产的商人们必然要经常走街串巷,这些人见识多,和人沟通多,因为还有钱,很容易形成利益联盟,比如成立一个商会之类的组织得出为巩固统治,将人们束缚在土地上,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从近代化的角度分析,难度中等。
1 / 1人教版(新课程标准)高中历史必修2第一单元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同步试卷
一、单选题
1.(2019·浙江模拟)下表为不同文献关于唐朝土地状况的记述,由此可以推知( )
出处 记载
《田舍》 诸庶人有身死家贫无以供葬者,听卖永业田
《全唐诗补逸》 良田收百顷,兄弟尤工商
《唐大诏令集》 寺观广占田地……侵损百姓
《全唐史》 王公百官及富豪之家,比置庄田,恣行侵吞,莫惧章程
A.政府对土地的实际控制力有限 B.土地自由买卖得到法律保护
C.政府推行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 D.士农工商社会结构发生变化
【答案】A
【知识点】唐朝的农业发展
【解析】【分析】材料信息说明唐代均田制下土地买卖、兼并等流动现象较为频繁,即政府对土地的实际控制力有限,故A项正确;
唐代实行限制土地兼并政策,政府不可能保护土地自由买卖,故B项错误;
宋代政府推行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故C项错误;
材料没有体现出士农工商社会结构发生变化,故D项错误。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读表分析问题的能力,从材料信息可知,四则史料分别涉及出售永业田、购买良田、寺院大量占有田地和富豪之家置买庄田等信息,这反映了土地兼并现象,说明政府对土地的实际控制力有限。
2.(2019·浙江模拟)“种麦得时,无不善”;“早种则虫而有节,晚种则穗小而少实”,“桑椹赤,可种大豆”;“凡种大、小麦,得白露节,可种薄田,秋分种中田,后十日种美田”。这表明中国古代( )
A.区域农业比较发达 B.农作物种类有了明显增多
C.政府提倡精耕细作 D.传统农业的生产经验丰富
【答案】D
【知识点】春秋战国时期的农业发展
【解析】【分析】材料信息是古代种麦、豆等农作物的时节,这是精耕细作的表现,说明传统农业的生产经验丰富,故D项正确;
材料未体现出区域农业,故A项错误;
材料只涉及两种农作物,故B项不符合材料信息。
材料体现不出政府的行为,故C项错误。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分析问题的能力,由材料种麦得时,无不善、 桑椹赤,可种大豆等得出种植的时机把握,说明具有生产的经验,难度中等。
3.(2019高一下·晋中月考)秦、汉、唐、明都有过大规模强制迁徙富豪的事情,涉及数万人,他们的田产一律化为乌有。权势再大的官僚地主,只要皇帝一声令下,他的土地就被全部没收。这反映了中国古代( )
A.土地私有权实质上没有保障
B.土地不允许买卖
C.迁徙富豪是整顿吏治的主要手段
D.土地经营权完全自主
【答案】A
【知识点】明清时期的农业的发展
【解析】【分析】据材料中“他们的田产一律化为乌有”“权势再大的官僚地主,只要皇帝一声令下,他的土地就被全部没收”等信息可得出在封建社会,官僚地主无论拥有多少土地,面对封建政权,都没有任何的保障,因为中国古代皇权至上,皇帝的诏令即是法,大地主的土地实质上是没有法律保障的,故A项正确。在封建土地私有制下,土地是允许自由买卖的,故B项排除。
“迁徙富豪是整顿吏制的主要手段”在材料中无体现,故C项排除。
“完全自主”的表述在材料中无涉及,故D项排除。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试题难度一般,解题关键在于对材料和相关知识的准确把握。中国古代皇权至上,皇帝的诏令即是法,大地主的土地实质上是没有法律保障的。
4.(2019高一下·沁县月考)在我国古代,“社稷”是国家的代称。其中,“社”指土地之神,“稷”指主管五谷之神。关于国家的这种理解,反映了我国古代( )
A.以农业为立国之本 B.非常重视祭祀
C.农业与土地的关系 D.小农经济的突出特点
【答案】A
【知识点】商周时期的农业发展
【解析】【分析】“社稷”是国家的代称,而“社”指土地之神,“稷”指主管五谷之神,反映出农业在当时国家的重要地位,说明我国古代以农业为立国之本。故答案为A项。
B、C项不符合材料主旨,D项材料没有反映,均排除。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通过社稷一词考查所学农业,“社稷”是国家的代称,而“社”指土地之神,“稷”指主管五谷之神,反映出农业在当时国家的重要地位。
5.(2019高一下·沁县月考)斯塔夫里阿诺斯指出:“铁制工具还促进了在黄河流域地区兴修大批的排水工程,为远距离运输大批商品而进行的运河开挖以及在西北干旱地区进行的打井灌溉工程。”从中可知,我国古代大规模兴修水利应始于( )
A.隋唐时期 B.夏商时期 C.战国、秦汉 D.宋元时期
【答案】C
【知识点】春秋战国时期的农业发展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战国时期,中国的水利事业已经得到较好的大发展。当时著名的水利工程有郑国渠,成为我国古代最大的一条灌溉渠道。还有李冰主持的都江堰,使成都平原成为沃野。秦汉水利工程也有较好的发展。关中地区灌溉渠道规划合理,成效显著。关中人民还创制了一种“井渠”,这种水渠至今还流行于新疆吐鲁番、哈密一带的干旱地区。故排除ABD三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察了古代水利工程的修建,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便可得出。
6.(2019高一下·沁县月考)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纷纷进行税制改革,如齐国实行“相地而衰征”、鲁国实行“初税亩”,规定不论“公田”、“私田”都要按亩纳税。这一时期的改革( )
A.巩固了西周以来的分封制度 B.是孟子仁政主张的实践运用
C.促进了土地私有制度的发展 D.抑制了土地兼并的发展趋势
【答案】C
【知识点】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材料,结合所学可知,齐国管仲的“相地而衰征”和鲁国“初税亩”,实质都是逐步承认土地私有,有利于土地私有制度的发展,故C项正确。
齐国管仲的“相地而衰征”和鲁国“初税亩”促使井田制和分封制的瓦解,故A项错误。
齐国管仲的“相地而衰征”和鲁国“初税亩”与孟子仁政主张无关,故B项错误。
承认土地私有会加剧土地兼并,故D项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了春秋战国时期的赋税制度的改革,根据所学知识结合当时的背景便可得出。
7.(2019高一下·沁县月考)下图是唐代初期文物“敦煌张文信租田契”的抄件片段。据此可知当时( )
A.土地租佃在全国普遍推广 B.农耕经济开始向河西走廊扩展
C.一些经济活动蕴含着契约意识 D.均田制已经被迫彻底废弃
【答案】C
【知识点】唐朝的农业发展
【解析】【分析】该材料出自唐代初期文物“敦煌张文信租田契”,是租田人张文信和田主康海多签订的租田协议,对签约双方的权利、义务都作出了明确的规定。仅从这一个例并不能说明土地租佃在全国普遍推广,A项不对;B、D与史实不符且材料不能体现。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题型新颖,通过唐代初期文物“敦煌张文信租田契”,是租田人张文信和田主康海多签订的租田协议对签约双方的权利、义务都作出了明确的规定,因此可得出C
8.(2019高一下·潍坊月考)唐代史学家杜佑在《通典》中提到:“谷者,人之司命也;地者,谷之所生也;人者,君之所治也。有其谷则国用备,辨其地则人食足,察其人则徭役均。知其三者,谓之‘治政’。”这反映了中国古代( )
A.以农为本 B.抑商限商 C.专制强化 D.经济繁荣
【答案】A
【知识点】唐朝的农业发展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有其谷则国用备,辨其地则人食足,察其人则徭役均”可知杜佑强调的是农业在国家中的重要作用,体现的是中国古代以农为本,A选项符合题意。
材料强调的是农业生产的重要性,与商业无关,B选项排除。
专制强化与材料无关,C选项排除。
经济繁荣与材料无关,D选项排除。
故答案为: 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的认识。认识农业在我国古代社会中的地位。
9.(2019高一下·鄄城月考)下面为我国古代关中地区水利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图中的地域为战国时期郑国统治范围
B.图中的“河水”为我国最长的河流长江
C.图中的三条人工河道主要用于军事目的
D.秦汉时期我国已经高度重视农业水利事业
【答案】D
【知识点】秦朝的统一措施及其影响;西汉的建立与“文景之治”;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运用所学知识解读图片材料信息的能力,图片中的地域是关中地区,战国时期是秦国统治范围,故A项错误;
图中“河水”是黄河,故B项错误;
图中的三条人工河道主要用于灌溉,故C项错误;
六辅渠、白渠都是西汉时期兴建的水利工程,说明秦汉时期我国已经高度重视农业水利事业,故D项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读图分析问题的能力,难度中等,由图中郑国渠等得出秦代水利工程,进而得出结论。
10.(2019高一下·鄄城月考)“宋朝开历史之先河,采取‘田制不立’‘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顺应了土地私有制的发展要求。”以至“到了宋真宗时期变成了‘百姓康乐,户口蕃庶,田野日辟’的景象”。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土地兼并这一千百年来的难题在宋代基本得到解决
B.宋代统治者通过实施土地兼并政策解决了唐末五代农业的不景气状况
C.土地兼并顺应了宋代社会发展的要求,促进了宋代的长治久安
D.土地兼并在一定时期内起到了促进经济发展的作用
【答案】D
【知识点】宋元时期的农业发展
【解析】【分析】由题干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代“田制不立、不抑兼并”的政策顺应了土地私有制的发展,使土地私有制日趋成熟,较前代比较彻底地释放了地主土地私有制的强大生产力,促进了租佃制的繁荣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故D项正确。
A项,土地兼并是一直贯穿中国整个封建社会的难题,在宋代并未得到解决,故A项错误。
B项,材料中并未反映出唐末、五代和宋朝的农业状况对比,故B项错误。
C项,土地兼只是在一定时期内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宋朝中后期出现了积贫积弱的局面,因此不能说这一政策促进了宋代的长治久安,故C项错误。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分析问题的能力,由材料采取‘田制不立’‘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顺应了土地私有制的发展要求。”以至“到了宋真宗时期变成了‘百姓康乐,户口蕃庶,田野日辟’的景象”可以看出土地兼并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难度中等。
11.(2019高一下·鄄城月考)著名史学家王家范先生曾经精辟地指出:“小农经济一锄、一镰(或者再加上一犁,不是家家都有畜力,那就用人力拉犁)一个主要劳力加上一些辅助劳力,一旦和土地结合,就可以到处组织起简单再生产。”对这段话最正确的理解是( )
A.小农经济具有稳定性
B.小农经济具有顽强的生命力
C.小农经济非常脆弱
D.小农经济只需要一些简单的劳动工具
【答案】B
【知识点】春秋战国时期的农业发展
【解析】【分析】“一个主要劳力加上一些辅助劳力,一旦和土地结合,就可以到处组织起简单再生产。”小农经济这种生产结构虽然脆弱,经不起风吹雨打(经济兼并,政治动乱,水旱灾荒),但破坏了极容易复活和再生,具有顽强的生命力,B项正确。
故答案为B。
【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分析和理解能力,难度不大 ,把握小农经济的特征即济的基本特征
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日益完善;男耕女织式的经营方式;封闭性和落后性;抵御天灾人祸的脆弱性;自耕农是国家赋税的主要承担者;土地买卖频繁是关键。
12.(2019高一下·鄄城月考)下表本质上反映了中国古代农业( )
中国古代农业科技成就(部分)
时期 内容 备注
春秋战国 牛耕、铁农具
都江堰、郑国渠
测知二十四节气 有利于安排农事
秦汉 耧车 提高播种效率
选种、育秧 提高产量的重要途径
A.注重发明、创新农业生产工具
B.注重总结、推广农业生产经验
C.注重农时和改进耕作技术.
D.精耕细作的模式形成并得到发展
【答案】D
【知识点】春秋战国时期的农业发展
【解析】【分析】材料反映中国古代农业科技内容有:创新农业生产工具、兴建水利工程、注重农时、总结和推广农业经验,故A、B、C三项不全面。综合表格中中国古代农业科技成就,可以判断其作用在提高单位面积农业产量,故体现的是精耕细作的模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读表分析问题的能力,难度中等,由表格中生产工具的改进,兴建水利工程、注重农时、总结和推广农业经验等可以看出,这都是完善精耕细作农业的因素,进而得出结论。
13.(2019高一下·通榆月考)有学者认为,中国古代的农具改进大都朝着精耕细作的方向发展,如鹤嘴锄、曲辕犁、双齿锄等,轻便、小型,而不是像西欧近代那样向着机械化、大型化、适合于大农场的方向发展。这主要是源于( )
A.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 B.农具制造技艺落后
C.政府不注重农具改进 D.地理形势的局限
【答案】A
【知识点】中国古代的农业工具
【解析】【分析】由材料中“精耕细作的方向”“轻便、小型”可知,中国古代的农具比较适合个人或家庭使用,这与我国古代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相符,故选A;
中国古代,政府重视农业,注重农具改进,农具制造技艺先进,排除BC;
中国地形多样化,与农具朝着精耕细作的方向发展无关,排除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分析问题的能力,由材料轻便、小型,而不是像西欧近代那样向着机械化、大型化、适合于大农场的方向发展可以看出适合小农经济,进而得出结论,难度中等。
14.(2019高一下·武邑月考)文献史料述及西周的土地制度,有“溥天之下,莫非王土”,以及“有天子存,则诸侯不得专地也”的记载。这反映了( )
A.土地名义上为国家公有 B.土地实际上为周王占有
C.诸侯贵族将公田据为己有 D.井田制下地权合一的现象
【答案】A
【知识点】春秋战国时期的农业发展
【解析】【分析】根据“溥天之下,莫非王土”“诸侯不得专地也”,结合所学可知,西周时期为奴隶制时代,其土地名义上为国家所有,故A项正确;
材料并没有体现周王对土地实际占有的情况,故B项排除;
“有天子存,则诸侯不得专地也”表明诸侯不能将公田据为己有,故C项错误;
材料反映的应该是井田制下地权分离的现象,故D项错误。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分析问题的能力,由材料溥天之下,莫非王土”,以及“有天子存,则诸侯不得专地也”的记载得出土地不能私有,进而得出结论,难度中等。
15.(2019高一下·天长月考)春秋时期,私田出现,井田制逐步瓦解鲁国等进行税制改革,促使土地逐步由国有制向私有制转变。形成这一转变的根本原因是( )
A.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 B.农业生产劳动力的减少
C.家庭手工业快速发展 D.犁耕技术已经成熟完善
【答案】A
【知识点】春秋战国时期的农业发展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土地私有制出现的根本原因是铁犁和牛耕的使用,A选项符合题意。
农业生产劳动力减少与材料无关,B选项排除。
家庭手工业快速发展与材料无关,C选项排除。
犁耕技术已经成熟完善不属于土地私有制产生的根本原因,D选项排除。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材料春秋时期,私田出现,井田制逐步瓦解鲁国等进行税制改革,促使土地逐步由国有制向私有制转变体现的是生产关系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生产关系变化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进而得出结论。
二、材料分析题
16.(2019高一下·通榆月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宋)范大成《四时田园杂兴》
材料二:
男耕女织图
材料三:(王景)迁庐江太守,先是百姓不知牛耕,致地力有余而食常不足。郡界有楚相孙叔敖所起芍坡稻田。景乃驱率吏民,修起芜废,教用犁耕,由是垦辟倍多,境内丰给。
是岁,牛疫。京师及三州大旱,诏勿收豫、徐州田租、刍稿(汉代的一种税收),其以见谷赈给贫人。
——《后汉书》
(1)材料一,材料二反映了我国古代的主要经济形式是什么?这种生产方式最早出现在什么时候?出现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依据材料三概括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征。
【答案】(1)经济形式:小农经济。时间:春秋战国时期。
原因:铁犁牛耕,生产力发展,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2)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铁犁牛耕;精耕细作;受制于自然环境具有脆弱性。
【知识点】东汉的兴衰
【解析】【分析】(1)材料一“昼出耘田夜绩麻”反映我国古代主要农业经济形式是小农经济;结合所学知识,春秋战国时期,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铁犁牛耕出现了铁犁牛耕技术,这样奴隶主驱使奴隶集体耕作的形式就逐渐让渡与小农个体经营。随着井田制的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得以确立。
(2)题干“百姓不知牛耕,致地力有余而食常不足、教用犁耕,由是垦辟倍多,境内丰给”可以看出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铁犁牛耕,精耕细作。由材料“京师及三州大旱,诏勿收兖、豫、徐州田租、刍稿(汉代的一种税收),其以见谷赈给贫人”可以看出受制于自然环境,具有脆弱性。
故答案为:(1) 经济形式:小农经济。时间:春秋战国时期。
原因:铁犁牛耕,生产力发展,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2) 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铁犁牛耕;精耕细作;受制于自然环境具有脆弱性。
【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准确掌握历史知识的能力,难度较小,由材料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
(2)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分析问题的能力,由材料教用犁耕, 京师及三州大旱,诏勿收豫、徐州田租、刍稿(汉代的一种税收),其以见谷赈给贫人结合材料一和图片可以得出结论,难度中等。
17.(2019高一下·通榆月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宋朝刘克庄在奏章中说:“至于吞噬千家之膏腴,连亘数路之阡陌,岁入号百万斛,则自开辟以来,未之有也。”明末清初的顾炎武说:“吴民之中,有田者什一,为人佃作者什九。”
材料二:皇帝们发现,守着本乡本土生活的农民见识比较少布比较散,皇帝编瞎话骗人,役使这些人,即使很过分,这些人也不容易发现,即使发现了,反抗的力量也不容易积聚起来,对皇帝的专制独裁结下的果子也不得不强忍着咽下去。而对商人们来说,情况就大不相同了。一直经商且没有破产的商人们必然要经常走街串巷,这些人见识多,和人沟通多,因为还有钱,很容易形成利益联盟,比如成立一个商会之类的组织。
——摘编自王文剑《重农抑商的真相》
(1)概括材料一反映的社会问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历朝历代都难以从根本上解决这些社会问题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分析统治者采取重农抑商政策的主要目的,并指出其对封建社会后期的发展产生的消极影响。
【答案】(1)社会问题:土地兼并现象严重。
难以解决的原因:封建农业的发展使土地的价值凸显,占有的土地越多,就可以获得越多的财富;封建土地基本上属于地主或农民私有,封建土地私有制存在,国家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
(2)目的:将农民束缚在土地上,巩固封建统治。
消极影响:抑制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阻碍了社会进步。
【知识点】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解析】【分析】(1)材料“吞噬千家之膏腴”“有田者什一,为人佃作者什九”反映的是封建社会土地兼并现象严重,租佃制经营普遍。结合所学可知,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在中国古代占据主导地位,随着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发展,政府对土地兼并也不加抑制,同时中国古代实行重农抑商政策,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商人大量买田置地,也加剧了土地兼并。
(2)由材料“守着本乡本土生活的农民见识比较少,分布比较散,皇帝编瞎话骗人,役使这些人,即使很过分,这些人也不容易发现,即使发现了,反抗的力量也不容易积聚起来,对皇帝的专制独裁结下的果子也不得不强忍着咽下去”,说明将农民束缚在土地上,巩固封建统治。结合所学,重农抑商政策使得社会经济获得缺乏活力,抑制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阻碍了社会进步。
故答案为:(1) 社会问题:土地兼并现象严重。
难以解决的原因:封建农业的发展使土地的价值凸显,占有的土地越多,就可以获得越多的财富;封建土地基本上属于地主或农民私有,封建土地私有制存在,国家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
(2) 目的:将农民束缚在土地上,巩固封建统治。
消极影响:抑制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阻碍了社会进步。
【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分析问题的能力,第一小问由材料至于吞噬千家之膏腴,连亘数路之阡陌,岁入号百万斛,则自开辟以来,未之有也得出土地兼并,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从农业的地位作用,人们的思想观念,尤其是土地私有制等角度分析,难度中等。
(2)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分析问题的能力,第一小问由材料这些人也不容易发现,即使发现了,反抗的力量也不容易积聚起来,对皇帝的专制独裁结下的果子也不得不强忍着咽下去。而对商人们来说,情况就大不相同了。一直经商且没有破产的商人们必然要经常走街串巷,这些人见识多,和人沟通多,因为还有钱,很容易形成利益联盟,比如成立一个商会之类的组织得出为巩固统治,将人们束缚在土地上,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从近代化的角度分析,难度中等。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