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季之美》教案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统编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第22课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主动积累优美词句,进行批注,体会作者笔下四季之美的独特韵味。
2.在对文章内容与写法的梳理中,发现作者细腻的观察、写作的独特视角和优美的动态描写。
3.在对《四季之美》的三种译文的赏析中,进一步积累优美的语言文字,初步感受不同译文的风格,提高鉴赏能力。
【教学准备】课件、学习任务单(提前布置作业)、阅读材料(三种译法)
【教学过程】
学习任务一:凭借学习任务单,小组交流自学情况。(8分钟)
1.复习导入:在清少纳言的笔下,四季最美的分别是什么时候呢?(春天黎明、夏天夜晚、秋天黄昏、冬天早晨)
2.回顾学习任务单,强调学习任务:体会四季之美的独特韵味,发现写法的巧妙之处。
3.出示思考交流一:组内依次交流学习任务单,组员都说完后,看看大家的哪些观点哪些想法是相同或相似的,用红笔圈画出来。
学习任务二:集体交流学习,体会独特韵味。(20分钟)
(一)学生进行小组学习汇报,同学们互相补充,教师相机指导提升。
预设一:春天黎明
1.用一句话概括黎明之美。(黎明最美是色彩变化。)
2.关注叠词,体会运用叠词的好处。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本段。“一点一点”慢读,“微微的”轻读,“红紫红紫”重读,要读得有层次感。
预设二:夏天夜晚
1.三种月夜——独特视角
(1)将众多描写明亮月夜的诗文与清少纳言对夜晚的描写进行对比,感受清少纳言视角的独特、观察的细致,体会这属于清少纳言的独特韵味。
(2)师生配合朗读本段,老师来读明亮的月夜,男同学读漆黑漆黑的暗夜,女同学读蒙蒙细雨的夜晚,在朗读中进一步体会本文的独特韵味。
2.萤火虫——动态描写
(1)夏天夜晚最吸引作者的就是萤火虫,作者描写了它们飞舞的样子,这种描写方法就是动态描写。
(2)通过朗读,表现萤火虫的动态之美。
(3)请学生寻找课文中其它采用了动态描写的语句,进一步感受本文动态描写之美。
预设三:秋天黄昏
1.本段都是动态描写,请学生透过文字想象画面。
2.文字是静止的,想象是无穷的,静止的文字却能带给读者无穷的想象,感受语言文字的神奇。
3.请学生带着想象,再来有感情朗读本段。
预设四:冬天早晨
1.通过“闲逸的心情”“未免令人有点扫兴”发现景色背后人的情感。
2.浏览全文,从其它段落寻找“人”。
3.小结。由景入,由人出,景的背后是人,这就是“一切景语皆情语”。
预设五:每段首句结构相同,字数相等,作用一致,齐齐整整,富有美感。
(二)朗读全文,回归整体
学习任务三:赏析三种译文,积累语言文字。(10分钟)
1.简要介绍《枕草子》的成书过程及其特点、地位。
2.出示《枕草子》的400年前日文手抄本、现代印刷体,及卞立强、周作人和林文月的中文译文。
3.学生阅读三篇译文,结合具体语句谈谈自己最喜欢的译本。
4.简介三位译者,帮助学生体会由于每位译者的生活经历和人生感悟不同,同样的原文在不同译者笔下会呈现出了不同的样态,看似相同,又有不同,它们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本课小结(2分钟)
1.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初步体会了动态描写,感受到变化也是一种动态。
2.在描写景物的时候,往往还要用到另一种描写方法,那就是——静态描写,下节课我们将通过巴金先生《鸟的天堂》,体会静态描写的妙处。
板书设计:
22 四季之美
【日】清少纳言
独特韵味 写作之妙
春天黎明 夏天夜晚 动态描写
秋天黄昏 冬天早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