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选修二1.1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一、选择题
1.据古代文献记载:秦汉时期铁犁牛耕技术虽有进步,但尚未普及,占主导地位的起土、翻土农具仍以锸、锄为主。导致此现象的主要原因可能是( )
A.冶铁技术的落后 B.精耕细作的需要
C.小农经济的阻碍 D.耕牛的极度缺少
2.下图是2010年中国邮政发行的一枚邮票。它反映了中国古代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是( )
A.男耕女织 B.精耕细作 C.集体劳作 D.粗放经营
3.“进之则箭下,入土也深;退之则箭上,入土也浅。”此工具名称是( )
A.耧车 B.翻车 C.筒车 D.曲辕犁
4.据蒙文通先生考证,唐时农作物平均每亩产量约1.5石,而宋代平均每亩产量约2石,比唐代高约30%。经济作物无论种茶、种棉、种植甘蔗、栽桑养蚕均产量高于唐,生产分工也很仔细。而农产品种类也有明显增多的迹象。宋朝较唐朝农业更发达的原因主要( )
①宋朝政府注重农作物的推广种植和引进 ②宋朝农业技术的提高和农业工具的改进
③宋朝税收制度和土地制度的调整 ④宋朝社会环境优越,少受战争之苦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5.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农业发达地区的最主要耕作方式是( )
A.刀耕火种 B.耜耕 C.铁犁牛耕 D.集体耕作
6.下图是有关中国古代农业生产方式示意图,推断空缺方框中最可能填写的是( )
A.精耕细作 B.铁犁牛耕
C.封建土地私有制 D.自然经济
7.中国古代农业具有强大生命力,这是中华文化得以持续发展的最深厚的根基,也是中华文明火炬长明不灭的主要奥秘之一。下图所示场景最早有可能出现于( )
A.春秋时期 B.秦汉时期 C.魏晋时期 D.隋唐时期
8.“犁”是古代中国农业生产的重要工具,下列关于它的表述错误的是( )
A.唐代曲辕犁的出现便于控制耕地的深浅
B.东汉时一牛挽犁完全取代了耦犁
C.春秋战国开始形成铁犁牛耕的耕作方式
D.古代犁的雏形是神农发明的耒耜
9.商周时期,土地归国家所有,贵族组织奴隶、平民进行农业生产;到了春秋战国时期,逐渐形成了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这两种耕作方式( )
A.都有利于调动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
B.都引发了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动
C.都与当时的社会生产力水平相适应
D.都实行家庭为单位的经营方式
10.西周时期,同宗兄弟或共居共财、或异居共财。春秋战国时期,财产个体私有的小家庭崛起,社会风气更多体现出一种自我的意识和家庭的观念。这表明春秋战国时期( )
A.业生产耕作方式发生转变 B.家长制受到挑战
C.公民意识增强 D.中央集权的削弱
11.《后汉书》卷七十六载:“(王景)迁庐江太守,先是百姓不知牛耕,致地力有余而食常不足。郡界有楚相孙叔敖所起芍陂稻田。景乃驱率吏民,修起芜废,教用犁耕,由是垦辟倍多,境内丰给。”材料旨在说明( )
A.兴修水利实现了经济重心的南移
B.采用犁耕技术促进农业生产发展
C.使用曲辕犁大幅增加了耕地面积
D.盐铁官营推动了生产技术的普及
12.表1显示了战国至东汉铁犁铧文物分布状况,此表可以证明( )
(单位:件)
中原 西北 东北 江南 岭南
战国 117 29 — — —
西汉 238 54 13 47 —
东汉 467 95 41 138 29
A.农业呈现出明显的区域性差异
B.汉代的铁犁技术普及全国
C.汉代农业生产力有一定的发展
D.汉代劳动生产率迅速提高
13.据古代文献记载:秦汉时期铁犁牛耕技术虽有进步,但尚未普及,占主导地位的起土、翻土农具仍以锸、锄为主。导致此现象的原因主要是( )
A.耕牛的极度缺少 B.精耕细作的需要
C.冶铁技术的落后 D.小农经济的局限
14.明清时期有一类土地被称之为“族田”,按其地租用途不同有诸多名目:如义田是为赡济本宗族中贫而不能自业者,学田作为鼓励教育族内子弟的费用。明清两朝的政府也在法律上作出规定以保障宗族对这类土地的所有,禁止侵没盗卖族田。对上述现象解读最准确的是( )
A.族田属于国家所有,所以政府禁止盗卖族
B.族田的存在加剧了明清时期的土地兼并不利于社会的进步
C.义田的存在说明宗族组织一定程度上承担了对底层贫困民众的救助义务
D.族田收取地租体现了租佃经营的方式,由于租佃经营在江南地区比较普遍因此族田只在江南地区存在
15.《国语》一书记载了西周社会的经济状况:“公(诸侯国君)食贡,大夫食邑,士食田,庶人食力,工商食官。”这表明西周时期( )
A.贵族的收入主要依赖农业生产 B.社会等级制度森严
C.政府严格限制私营工商业生产 D.社会贫富差别拉大
16.宋代没有田产的客户(即佃户)不会被束缚在土地上,按宋代法律,客户退佃离开时,地主不得阻挠。这表明宋代( )
A.政府户籍管理松散混乱 B.地主对农民的人身控制减弱
C.租佃成为主要的经营方式 D.地主对农民的封建剥削减轻
17.北魏至唐朝前期,我国曾经实行过一种土地制度,即国家授田给农民,农民承担服役。这种土地制度是( )
A.井田制 B. 均田制 C.私田制 D.公田制
18.史学家钱穆曾评价中国古代某一土地政策:“用意并不在求田亩之绝对均给,只求富者稍有一限度,贫者亦有一最低之水准。”符合此评价的是( )
A.井田制 B.土地私有制 C.均田制 D.方田均税法
19.东汉时期,田庄经济规模庞大,占有大片土地、山林川泽,种植粮食、经济作物,经营手工、渔牧业;田庄拥有大量依附农民,向庄主交租、服徭役;田庄还拥有私人武装。据此能够得出东汉田庄经济的影响是( )
A.古代官营手工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B.古代中国农业自然经济的重要表现
C.古代国家分裂,中央集权的对立因素
D.古代封建经济发展的倒退,威胁统一
20.“自嘉靖中年,田赋日增,田价日减,佃户不支……则人逃,即不逃而丁口不复隶于图册……今日赋税之法,密于田土而疏于户口,故土无不科之税,而册多不占之丁,是以租税不亏而庸调不足,生齿日繁,游手日众。”材料反映了当时( )
A.土地兼并的现象日趋严重 B.赋税制度发生根本变化
C.政府对农民迁徙限制放松 D.社会风气日益消靡没落
21.北魏均田制规定:凡男年满十五以上授露田四十亩,女二十亩。牛一头授田三十亩,以四牛为限。露田禁买卖,老死还政府。下列关于北魏均田制说法正确的是( )
A.统一分配了全国的土地 B.彻底解决了土地兼并
C.有利于北方经济的恢复 D.改变了农业经营方式
22.唐代中叶,“官授田之法尽费废,则之所谓输庸调(纳税服役)者多无田之大矣”,有官员认为“按籍而征之”的传统方法弊病重重。为此,政府纳税改革的合理方向应是( )
A.减免纳税 B.按人纳税 C.加征商税 D.按地征税
23.下图是汉代土地变更的部分统计。据图可知汉代( )
①法制相当健全 ②重视土地私有 ③土地兼并严重 ④买卖土地自由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4.唐代均田制规定,丁男与中男,每人受田一百亩。唐初,唐太宗幸灵口(今陕西临潼县境),见“村落逼侧(拥挤),问其受田,丁三十亩。”这一现象( )
A.反映了唐初人多田少的客观事实
B.说明政府对土地买卖的放任
C.奠定租庸调制推行的良好基础
D.促进了政府垦荒政策的实施
25.南宋大官僚“张俊发收租六十四万斛。偶游后圃,见一老兵昼卧。询知其能货易,即以百万付之。其人果往海外,大获而归”。由材料可知( )
A.南宋政府实行重商政策
B.地租主要形式为实物地租
C.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主要货币
D.南宋商品经济发达,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26.《礼记·王制》中有西周“田里不鬻(卖)”的记载。后在恭王三年(前920年)制作的卫禾皿上发现“贮”字,并释意为“贾、价、租典、特殊的土地易手”等。该现象( )
A.丰富了井田制研究的视角 B.质疑了《礼记·王制》的真伪
C.进一步证实铁犁牛耕的成因 D.证实了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存在
27.史籍记载,周朝在其867年的统治中,较大的自然灾害只有89次,发生次数较少;秦汉时期自然灾害明显增多,在440年中共发生各类自然灾害375次,平均1.4年就发生一次。这说明( )
A.土地大量开垦不利于生态的平衡
B.国家抵御自然灾害能力有所下降
C.粗放式农业经营不利于环境保护
D.秦汉时期不重视天人关系的探求
28.魏晋时期寺庙庄园经济迅速发展,庄园里的依附农民被称为“佛图户”。他们丧失了原有受政府监管的户籍,世代在庄园里务农,把生产的大部分农副产品上交给佛寺的高级僧侣,还要为佛寺劳作服役,从事各种杂务,不准随意离开。“佛图户”的大量存在导致了( )
A.政府赋役征发受到影响 B.生产耕作方式的改进
C.农副业产品逐渐商品化 D.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化
29.明洪武28年规定,凡洪武27年以后新垦的田地,“不论多寡,俱不起科(征税)”“若有司增科扰害者罪之”。这些措施( )
A.导致了土地兼并加剧 B.推动了农产品的商品化
C.加重了生态环境压力 D.增加了农民的税赋负担
30.《公羊传》宣公十五年何休注云:“是故圣人制井田之法而口分之,一夫一妇受田百亩,以养父母妻子,五口为一家……肥墒不得独乐,硗墒(质地差的土地)不得独苦,故三年一换土易居,财均力平,兵车素定,是谓均民力强国家。”材料说明井田制下( )
A.出现土地兼并现象 B.农民拥有土地的支配权
C.土地经营相对公平 D.私田争夺公田的劳动力
31.战国时期,土地的直接耕作者已获得了一定的自由,农业产量也有很大程度提高,但社会贫富差距明显扩大。导致这种现象的主要根源是( )
A.各国税制的改革 B.土地买卖的加剧
C.铁犁牛耕的推广 D.井田制度的瓦解
32.永佃制是中国传统农业社会后期出现的一种佃农有权永久性地耕种地主土地的租佃制度。一般认为,永佃制萌芽于宋代,明代时有所发展,清代时流行于我国东南地区。永佃制的出现和发展导致了( )
A.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的分离 B.农民所受的剥削和压迫加重
C.封建小农经济逐渐走向瓦解 D.农业集约化发展程度的提高
33.牙人,旧时居于买卖双方之间,从中撮合,以获取佣金的人。宋朝时期,土地典当买卖中,在大部分的情形下,牙人都参与交易过程,并在价格磋商中起很大作用。牙人在土地买卖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说明( )
A.封建经济发展程度较高 B.宋朝商业水平较低
C.政府改变市场管制政策 D.商业发达导致土地兼并
34.钱穆《国史大纲》:“此田制用意并不在求田亩之绝对均给,只求富者稍有一限度,贫者亦有一最低之水平。”该记载反映的土地制度是( )
A.井田制 B.均田制
C.地主土地所有制 D.小农土地所有制
35.宋哲宗元祐元年(1086年)监察御史王若叟在一道奏疏中向皇帝进言说:“富民召客为佃户,每岁未收货间,贷賙(zhou,接济)给.无所不至,一失抚存,明年必去而之他。”这段材料说明( )
A.地主注意改善与佃户间的关系
B.地主放弃了对佃户的控制
C.租佃成为主要的经营方式
D.地主与佃户开始相互依存
36.《诗经·甫田》中曾这样描述齐国当时的农业状况:“无田(diàn,佃,治理)甫田(tián)(大田),维莠(yǒu,杂草)骄骄。”据此可以推知( )
A.战国时期战争频繁 B.春秋时期出现了私田
C.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 D.诸子百家有轻农思想
37.明初建立了鱼鳞册和黄册的登记制度。鱼鳞册主要登记每块田地所有权的归属及其四至疆界,黄册登记每户人口的具体情况。该制度旨在( )
A.保障政府赋役征调 B.促进小农经济成长
C.巩固大土地所有制 D.推动商品经济发展
38.钱穆《国史大纲》记载:“此田制用意并不在求田亩之绝对均给,只求富者稍有一限度,贫者亦有一最低之水平。”下列有关该制度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
A.促进了自然经济的发展
B.有利于社会稳定
C.所分配之土地不准买卖,只准使用
D.不能真正阻止土地兼并
39.农民在先秦时期多称“臣”“人”“众”“野人”,秦汉时称“夫”“仆”,魏晋时称“田客”“部曲”,宋元时称“农户”“佃”。这种变化主要源于( )
A.小农经济的形成 B.赋税制度的变革
C.土地制度的变化 D.重农抑商的推行
40.(据《汉书·王莽传》记载:“(王莽)更名天下田日王田……不得买卖,其男口不盈八而田过一井者,分余田与九族邻里乡,党。故无田今当受田者,如制度。”结果导致“农商失业,食货俱废,民涕泣于市道”,不得已“诸名食王田皆得卖之,勿拘以法。”上述材料说明王莽( )
A.改制时政府手中掌握了大量国有土地
B.得到了无地农民的大力支持
C.有效地抑制了土地兼并
D.最终重新肯定了土地的私有权
41.土地制度是古代的主要制度。汉代以后地券或地契是买卖双方私人之间所立的文契。此外还有政府官方发给田地所有人的产权证明文件。这主要说明( )
A.土地买卖相当频繁 B.土地所有权登记制度的出现
C.体现了“耕者有其田” D.土地所有权完全由国家控制
二、非选择题(以下试题为分解版,完整版试题附后)
42.中国古代农耕文明取得巨大成就。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时间 生产工具 经营方式 农业技术
西周 耒、耜、錞、銍等,绝大部分用木石、兽骨和蚌壳制成 公社农民聚族而居,集体劳动,“春,令民毕出在野,冬则毕入于邑。” 在耕作、灌溉、施肥、选种、除虫等方面具有相当高的技术知识
战国 耒、耜、犁、锄、铫等铁制农具,牛耕推广 公社及其所有制即井田制度瓦解,小农经济盛行 深耕技术普遍推行,施肥、选种等技术进一步发展,修建都江堰等水利工程
——据白寿彝《中国通史》整理
依据材料一概括西周至战国时期农业发展的趋势,简要分析其影响。
4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物质生产、生活有了很大的改观,这得益于生产工具的改进和技术的进步。……井田制度遭到严重的破坏。公元前685年齐国“相地而衰征”,公元前594年鲁国“初税亩”。……围绕着“争霸”战争的需要,春秋以至战国的整个历史阶段内,诸侯国们都在不停地进行着改革。经过改革,公室宗族逐渐衰亡,卿族甚或平民贵族势力增强,这些都为文化的理性主义和人本思潮的兴起奠定了社会物质基础。
——摘编自《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转型》
根据材料一,分析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物质生产出现很大改观的原因。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
4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王景)迁庐江太守,先是百姓不知牛耕,致地力有余而食常不足。郡界有楚相孙叔敖所芍陂稻田。景乃驱率吏民,修起芜废,教用犁耢,由是垦辟倍多,境内丰给。是岁,牛疫。京师及兰州大旱,诏勿收兖、豫、徐州田租、刍稿(汉代的一种税收),其以见谷赈给贫人。
——摘自《后汉书》卷七十六、卷三
根据材料一概括当时农业发展状况。
4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甲骨文“男”的写法)
男,丈夫也。从田,从力。言男用力於田也。
——东汉《说文解字》
材料二 (商)鞅以三晋地狭人贫,秦地广人寡,故草不尽垦,地利不尽出。于是诱三晋之人,利其田宅……(使其)务本于内,而使秦人应敌于外。故废井田,制阡陌,任其所耕,不限多少。数年之间,国富兵强,天下无敌。
——《通典·食货》
(1)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与之相对应的经济形态的基本特点。
(2)据材料二分析当时秦国呈现了怎样的人地矛盾?商鞅是如何解决这对矛盾的?
46.每个时代的中国人都有自己的“中国梦”。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三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儿。”
——百姓俗语
请回答:
材料反映了什么时期哪些人的梦想?与这一梦想相对应的是什么经济形态?
47.阅读村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清初多尔衮率清军入关,满族人口大量涌入北京附近,为安置满族诸王、勋臣,解决八族官兵生计,顺治元年(1644年)在京畿地区大量圈占土地,史称圈地令.此后圈地令又下了两次,范围扩火到河间、滦州、遵化、永平等42府,共圈占土地约十六万余顷,“圈田所到,田主登时逐出,室中所有,皆其有也。”八旗园地称旗地,不准私自买卖,违者按律治罪,圈地后,很多农民田地被占,流离失所,部分地主或农民投充到八旗庄园为奴仆,或流亡他乡,清政府重中逃人法,严厉处罚逃亡者。
——摘编自戴逸《简明清史》等
材料二 15—16世纪毛纺织业成为英国的“民族工业”,对羊毛的需求成倍增加,羊毛价格不断上涨:10英亩牧场的收益超过20英亩的耕地,地主把农场改为牧场,还通过圈地围田,大规模地圈占农民土地,把小地产集中连成大片。根据1630年和1631年的调查报告,莱斯特郡在两年内圈地10万英亩。大批自耕农失去土地而破产,他们扶老携幼,或远走他乡,或到处流浪,生活艰辛。英国政府颁布一系列血腥法令,严禁失去土地的农民四处流浪,迫使他们进入工厂。
——摘编自蒋孟引《英国历史》等
(1)根据材料概括两国圈地的主要相似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两国圈地的历史背景及其历史影响。
(3)分别指出两场圈地运动的实质。
48.中国古代农耕文明取得巨大成就。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时间 生产工具 经营方式 农业技术
西周 耒、耜、錞、銍等,绝大部分用木石、兽骨和蚌壳制成 公社农民聚族而居,集体劳动,“春,令民毕出在野,冬则毕入于邑。” 在耕作、灌溉、施肥、选种、除虫等方面具有相当高的技术知识
战国 耒、耜、犁、锄、铫等铁制农具,牛耕推广 公社及其所有制即井田制度瓦解,小农经济盛行 深耕技术普遍推行,施肥、选种等技术进一步发展,修建都江堰等水利工程
——据白寿彝《中国通史》整理
材料二
材料三 长江三角洲地区在唐末以迄宋元时代不断发展渐成为全国的经济重心所在,盛产米粮是其典型特征之一,因此有“苏湖(常)熟,天下足”之谚的广泛流传……明代中叶这种情况发生改变,农户农业经营的重点已不在种植粮食作物的“田”,而在种植经济作物的“地”,有所谓“多种田不如多种地”的新的价值取向……长江三角洲地区明清时期农村经济结构向多样化、专业化和商业化的缓慢转变及由此形成的相对发达的整体社会经济基础,为以后的工商业发展创造了条件,该地区本世纪二、三十年代萌生的乡村工业及80年代经济改革以来强大的乡镇企业均与明清时期形成的传统一脉相承。
——据《明清长江三角洲地区与两湖平原农村经济结构演变探异》等
(1)依据材料一概括西周至战国时期农业发展的趋势,简要分析其影响。
(2)比较图4和图5,提取两项有关西汉时期和隋唐时期手工业发展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说明。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明清时期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增长方式和产业结构的变迁。
4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物质生产、生活有了很大的改观,这得益于生产工具的改进和技术的进步。……井田制度遭到严重的破坏。公元前685年齐国“相地而衰征”,公元前594年鲁国“初税亩”。……围绕着“争霸”战争的需要,春秋以至战国的整个历史阶段内,诸侯国们都在不停地进行着改革。经过改革,公室宗族逐渐衰亡,卿族甚或平民贵族势力增强,这些都为文化的理性主义和人本思潮的兴起奠定了社会物质基础。
——摘编自《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转型》
材料二 调查农户的基本情况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农户家庭情况、农户家庭务农人员情况、农户家庭承包地情况和农户年收入情况。通过对于农户家庭基本情况的相关调查研究,得出以下结论。
基本内容 最大值 最小值 平均值
家庭人数 6 1 4.000
户主年龄//岁 81 25 53.000
劳动力人数 6 0 2.7801
常年在家务农人数 3 0 0.9929
半务农人数 2 0 0.4043
在外打工人数 5 0 1.3830
其他 3 0 0.2000
每户承包耕地//hm2 66.67 0 0.9801
自己耕种//hm2 0.33 0 0.1814
承包他人耕地//hm2 2.2 0 0.0871
给别人种//hm2 1.33 0 0.0845
家庭年收入//元 500000 4000 86319.2424
耕地收入//元 25000 0 15586.3158
打工收入//元 248000 0 70732.9266
(1)根据材料一,分析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物质生产出现很大改观的原因。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今农村经济中存在的问题。
5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王景)迁庐江太守,先是百姓不知牛耕,致地力有余而食常不足。郡界有楚相孙叔敖所芍陂稻田。景乃驱率吏民,修起芜废,教用犁耢,由是垦辟倍多,境内丰给。是岁,牛疫。京师及兰州大旱,诏勿收兖、豫、徐州田租、刍稿(汉代的一种税收),其以见谷赈给贫人。
——摘自《后汉书》卷七十六、卷三
材料二 1931年蒋介石拟定交通建设五年计划,规定到1937年完成85000公里铁路建设任务。1932年国民政府公布“铁道法”,制订了“国营铁道于不损主权及利权范围内得借外资”的原则。1934年公布公营铁道条例和民营铁路条例,鼓励省办、民营商办铁道。举借公债筹措铁道建设资金。建设新路的同时修补整理旧路:加固桥梁、添购机车,装设调度电话、增设防空设施等。本期修筑的新路主要有,中央与地方合营的浙赣路,省营的杭江路及同蒲路,商办的江南路和淮南路、因国防军事原因赶修的苏嘉路。完成长江渡轮工程,使沪宁路与津浦路相接,便利长江南北的经济沟通。交通建设为国防建设奠定了基础,也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条件。
——据宗玉梅《1927—1937年南京国民政府的经济建设述评》
材料三 京津冀地区在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下表是某同学收集的相关资料:
时间 历史资料
1878年 清政府在唐山正式成立“开平矿务局”
1878 年 朱其昂在天津创办贻来牟机器磨坊
1895年 “公车上书” 创办《万国公报》 成立强学会
1895年 清政府放宽民间设厂限制
1897年 严复在天津创办《国闻报》、后出版译著《天演论》
1912年 清帝颁布退位诏书
1917年 范旭东在天津创办永利碱厂
1917年 《新青年》编辑部迁到北京
1919年 五四运动在北京爆发
1924年 孙中山北上京津,宣传新三民主义
1949年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在北京召开
(1)根据材料一概括当时农业发展状况。
(2)根据材料二概括这一时期国民政府铁路交通建设的特点。
(3)请从材料三中选择恰当的材料论证“京津冀地区见证中国XX近代化进程”这一主题。
5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甲骨文“男”的写法)
男,丈夫也。从田,从力。言男用力於田也。
——东汉《说文解字》
材料二 (商)鞅以三晋地狭人贫,秦地广人寡,故草不尽垦,地利不尽出。于是诱三晋之人,利其田宅……(使其)务本于内,而使秦人应敌于外。故废井田,制阡陌,任其所耕,不限多少。数年之间,国富兵强,天下无敌。
——《通典·食货》
材料三 新安僻居山溪中,土地小狭,民人众,世不中兵革,故其齿日益繁,地瘠薄,不给于耕,故其俗纤俭习事。大抵徽俗,人十三在邑,十七在天下,其所蓄聚则十一在内,十九在外。
——《弇州山人四部稿》卷61《赠程君五十叙》
新安土硗狭,田蓄少,人庶仰贾而食,即阀阋家不惮为贾。
——《唐荆川文集》卷15《程少君行状》
材料四 不可否认,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诞生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对我国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农村经济发展的推动以及对我国经济改革的贡献是毋庸置疑的……大包干、承包制改革之后,农村小农经济日益狭小,根本谈不上规模经济。不仅如此,原有集体经济也被削弱了,集体财产被分掉了,无法行使协调服务职能,使农业没能向专业化、社会化和农工商一体化转变……中国农业发展的根本出路在于实现规模经营,应将农业中的大量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阻止土地经营规模不断萎缩,最终使我国的农业实现规模经营。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研究30年回顾》
(1)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与之相对应的经济形态的基本特点。
(2)据材料二分析当时秦国呈现了怎样的人地矛盾?商鞅是如何解决这对矛盾的?
(3)材料三描述的是我国古代哪一时期何种经济现象?根据材料指出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
(4)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针对材料所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存在的问题,试从人地矛盾的角度指出解决的出路。
52.每个时代的中国人都有自己的“中国梦”。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三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儿。”
——百姓俗语
材料二 人有多大胆,地有多高产。
三年超英,五年赶美。
一天等于20年,跑步进入共产主义。
你是英雄咱好汉,高炉旁边比比看,你能炼一吨,咱炼一吨半。
——某历史时期的宣传口号
材料三 命题的维度:中国梦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形象表达
历史的维度:中国梦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夙愿和梦想
本质的维度: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
实践的维度:实现中国梦要坚持和遵循“三个必须”
世界的维度:中国梦是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梦
——2014年07月14日《北京日报》曲青山《从五个维度把握中国梦的内涵和意义》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时期哪些人的梦想?与这一梦想相对应的是什么经济形态?
(2)材料二反映了什么时期中国人的什么梦想?这一梦想的问题在哪里?
(3)根据材料三概括中国梦的内涵。不同时期,不同的中国梦说明了什么?
53.阅读村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清初多尔衮率清军入关,满族人口大量涌入北京附近,为安置满族诸王、勋臣,解决八族官兵生计,顺治元年(1644年)在京畿地区大量圈占土地,史称圈地令.此后圈地令又下了两次,范围扩火到河间、滦州、遵化、永平等42府,共圈占土地约十六万余顷,“圈田所到,田主登时逐出,室中所有,皆其有也。”八旗园地称旗地,不准私自买卖,违者按律治罪,圈地后,很多农民田地被占,流离失所,部分地主或农民投充到八旗庄园为奴仆,或流亡他乡,清政府重中逃人法,严厉处罚逃亡者。
——摘编自戴逸《简明清史》等
材料二 15—16世纪毛纺织业成为英国的“民族工业”,对羊毛的需求成倍增加,羊毛价格不断上涨:10英亩牧场的收益超过20英亩的耕地,地主把农场改为牧场,还通过圈地围田,大规模地圈占农民土地,把小地产集中连成大片。根据1630年和1631年的调查报告,莱斯特郡在两年内圈地10万英亩。大批自耕农失去土地而破产,他们扶老携幼,或远走他乡,或到处流浪,生活艰辛。英国政府颁布一系列血腥法令,严禁失去土地的农民四处流浪,迫使他们进入工厂。
——摘编自蒋孟引《英国历史》等
(1)根据材料概括两国圈地的主要相似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两国圈地的历史背景及其历史影响。
(3)分别指出两场圈地运动的实质。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知识点】秦朝的统一措施及其影响;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解析】【分析】冶铁技术的落后与否与铁犁牛耕技术的推广无必然的联系,故A项错误;铁犁牛耕技术更加有利于精耕细作的需要,故B项错误;小农经济以家庭为单位进行分散生产,由于财力有限,使得占用一定财力的铁犁牛耕技术推广受阻,而锸、锄适应了小农生产需要,成为农业生产的主导,故C项正确;耕牛的极度缺少会在一定程度影响牛耕的推广,但不是主要原因,故D项错误。
2.【答案】A
【知识点】春秋战国时期的农业发展
【解析】【分析】中国古代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是男耕女织,邮票上部是男人驱牛耕田,下部分是女人织布,故A项正确;图片与精耕细作无关,故B项错误;图片只有两个人,不是集体,故C项错误;图片与粗放经营无关,故D项错误。
3.【答案】D
【知识点】唐朝的农业发展
【解析】【分析】耧车是播种工具,与材料无关,故A项错误;翻车是灌溉工具,与材料无关,故B项错误;筒车是灌溉工具,与材料无关,故C项错误;材料反映了此工具非常灵活,可以自由调节犁耕的深浅,符合曲辕犁的特征,故D项正确。
4.【答案】C
【知识点】唐朝的农业发展;宋元时期的农业发展
【解析】【分析】材料中“农产品种类也有明显增多的迹象”,结合所学可知宋朝政府推广种植引进的占城稻,故①正确;依据材料中“产量高于唐,生产分工也很仔细”的信息,结合所学可知宋朝出现利用水力的高转筒车,故②正确;宋朝将税收依据从人头转变为财产, 解除农民身上所背负的人身控制关系,有利于农业生产,故③正确;注意宋朝南北对峙,不是“少”而是多受战争之苦,故④错误,选择C项符合题意。
5.【答案】C
【知识点】春秋战国时期的农业发展
【解析】【分析】刀耕火种是原始社会的耕作方式,故A项错误;耜耕是商周时期的耕作方式,故B项错误;铁犁牛耕是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先进耕作方式,故C项正确;集体耕作不是一种耕作方式,故D项错误。
6.【答案】B
【知识点】春秋战国时期的农业发展
【解析】【分析】精耕细作是小农经济的特点,不是形成的条件,故A项错误;铁犁牛耕是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先进的生产力,是小农经济形成的最重要的条件,故B项正确;封建土地私有制是春秋战国出现的土地制度,指的是土地的所有制形式,不是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形成的最重要的推动的条件,故C项错误;自然经济是相对于商品经济而言的,小农经济属于自然经济的范畴(指概念外延的范围内),故D项错误。
7.【答案】D
【知识点】唐朝的农业发展
【解析】【分析】图中耕作工具为曲辕犁。春秋时期还未出现曲辕犁,故A项错误;秦汉时期还未出现曲辕犁,故B项错误;魏晋时期还未出现曲辕犁,故C项错误;隋唐时期,江东地区出现了曲辕犁,故D项正确。
8.【答案】B
【知识点】东汉的兴衰
【解析】【分析】曲辕犁可以根据实际需要,改变牵引点的高低,控制耕土的深浅,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东汉时,因使用两头牛牵引的耦犁(二牛抬杠)回转不便,在某些地方已经出现了较轻便的一牛挽犁,不是完全取代,故B项错误,符合题意;春秋战国开始形成铁犁牛耕的耕作方式,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古代犁的雏形是神农发明的耒耜,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9.【答案】C
【知识点】春秋战国时期的农业发展
【解析】【分析】商周时期,土地归国家所有,属于井田制,不能调动生产者积极性,故A项错商周时期井田制没有引发阶级关系变化故B项错误,商周时期,生产力低下,实行井田制耕作方式,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发展,铁犁牛耕出现,小农经济发展,当时的社会生产力水平相适应,故C项正确,前者属于集体劳作,后者属于家庭为单位的经营方式,故D项错误。
10.【答案】A
【知识点】春秋战国时期的农业发展
【解析】【分析】题目中显示了“财产个体私有的小家庭崛起”,表明个体的小农经济兴起,男耕女织的个体家庭成为生产单位,故A项正确;“自我意识和家庭的观念”不是说家长制受到了挑战,故B项错误;题目中是说个体小农经济,不是说公民意识增强,故C项错误;题目中没有提到中央集权的削弱,故D项错误。
【点评】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古代中国耕作方式的演变;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
11.【答案】B
【知识点】西汉的建立与“文景之治”
【解析】【分析】经济重心南移开始于东晋时期,完成于南宋,王景是东汉时期,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中“景乃驱率吏民,修起芜废,教用犁耕,由是垦辟倍多,境内丰给”得出材料中重在强调采用犁耕技术促进了农业的发展,故B项正确;曲辕犁是唐朝出现的,与题目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盐铁官营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D项错误。
【点评】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古代中国耕作方式的演变
12.【答案】C
【知识点】东汉的兴衰
【解析】【分析】材料显示了战国至东汉铁犁铧文物分布状况,不能说明农业呈现出明显的区域性差异,故A项错误;材料仅涉及五个区域,不足以说明汉代的铁犁技术普及全国,故B项错误;据材料显示的战国至东汉铁犁铧文物分布状况可知汉代农业生产力有一定的发展,故C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汉代劳动生产率迅速提高,故D项错误。
【点评】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古代中国耕作方式的演变
13.【答案】D
【知识点】西汉的建立与“文景之治”
【解析】【分析】秦汉推行重农抑商政策,而且材料也不能体现耕牛缺少,故A项错误;精耕细作技术发展的基础是铁农具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与材料意思不符,故B项错误;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冶铁技术取得重大突破,故C项错误;小农经济的落后封闭,导致农具更新速度滞后,古代先进的科技成果,很难迅速转化为生产力,故D项正确。
【点评】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古代中国耕作方式的演变
14.【答案】C
【知识点】中国古代社会救济与优抚政策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可知“族田”属于宗族所有,故A项错误;从其地租用途和土地归属看,族田的存在有利于抑制明清时期的土地兼并,故B项错误;“义田是为赡济本宗族中贫而不能自业者”,可见义田的存在说明宗族组织一定程度上承担了对底层贫困民众的救助义务,故C项正确;从材料无法推断“族田”的存在范围,故D项错误。
【点评】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
15.【答案】A
【知识点】商周时期的农业发展
【解析】【分析】材料体现出西周时期社会各阶层的生活来源,诸侯、卿大夫、士是西周的贵族阶层,从“公(诸侯国君)食贡,大夫食邑,士食田”可知,贵族的收入主要来源于农业生产,故A项正确;西周等级森严是分封制的特点,材料没有体现,故B项错误;私营工商业是在春秋战国时期广泛出现,西周时期工商业主要由官府控制,不会出现官府限制私营工商业发展现象,故C项错误;材料中体现不出贫富差距拉大,故D项错误。
【点评】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
16.【答案】B
【知识点】宋元时期的农业发展
【解析】【分析】材料中体现的不是管理人口的户籍的状况,故A项错误;从材料可知客户(即佃户)租种或退佃都是自由的,地主不能干涉,表明地主与客户的人身依附关系不强,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租佃土地形式是否普遍,不能得出租佃成为主要的经营方式,故C项错误;地主对农民的剥削是通过地租体现,材料没有体现,故D项错误。
【点评】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
17.【答案】B
【知识点】唐朝的农业发展;唐朝的租庸调制与两税法
【解析】【分析】井田制是商周时期土地制度,与材料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均田制是北魏至唐朝前期实行的封建社会土地国有制,故B项正确;从材料“国家授田给农民,农民承担服役”可知反映的是封建社会土地国有制,故C项错误;该土地制度是封建社会土地国有制,不是公田制度,故D项错误。
【点评】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
18.【答案】C
【知识点】北魏孝文帝改革
【解析】【分析】井田制是中国古代奴隶社会的一种土地国有制度,因而不符合题干中的要求,故A项错误;土地私有制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时期的地主土地所有制,在这种土地制度之下,土地逐渐集中到地主手中,贫民只有少量土地或没有土地,故B项错误;均田制是北魏孝文帝改革时期为抑制土地兼并而采取的一种土地制度,故C项正确;方田均税法是按照土地多少征收赋税的税收政策,故D项错误。
【点评】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
19.【答案】C
【知识点】东汉的兴衰
【解析】【分析】田庄手工业并不都是官营手工业,故A项错误;古代农业自然经济的重要表现是一家一户、男耕女织、精耕细作和自给自足,东汉田庄并非古代农业自然经济的重要表现,故B项错误;据材料“东汉时期,田庄经济规模庞大,占有大片土地、山林川泽,种植粮食、经济作物,经营手工、渔牧业”和“田庄拥有大量依附农民,向庄主交租、服徭役;田庄还拥有私人武装”可知东汉田庄经济是古代国家分裂,中央集权的对立因素,故C项正确;东汉田庄并非古代封建经济发展的倒退,故D项错误。
【点评】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
20.【答案】C
【知识点】明清时期的赋税制度与“一条鞭法”
【解析】【分析】导致明朝赋税制度调整的原因是,田赋日增带来的佃户逃亡,而非土地兼并题,故A项错误;“土无不科之税”,赋税征收仍然重视田亩标准,制度没有发生根本变化,故B项错误;“今日赋税之法,密于田土而疏于户口”,政府对农民迁徙限制放松,故C项正确;“生齿日繁,游手日众”,农村人口的消靡没落,不能代表整个社会风气的状况,故D项错误。
21.【答案】C
【知识点】北魏孝文帝改革
【解析】【分析】封建政府不会统一分配了全国的土地,只有在共产党领导下的新中国政府才会那么做,故A项错误;中国封建社会一直实行封建土地地主私有制,土地兼并问题不可能彻底解决,故B项错误;北魏分田地是为了与民休养生息,保护与发展小农经济,稳定和发展国家经济,故C项正确;从材料中“男、女、牛”等字眼得出当时仍然是小农经济的经营方式,故D项错误。
22.【答案】D
【知识点】唐朝的租庸调制与两税法
【解析】【分析】题干中提到税制的弊端是“输庸调(纳税服役)者多无田之大矣”,并不是赋税过重,故A项错误;题干中提到“‘按籍而征之’的传统方法弊病重重”说明按人头征税已不可取,故B项错误;题干中提到出现了“多无田之大矣”的现象,说明与商税无关,故C项错误;题干中提到出现了“多无田之大矣”的现象,说明与土地有关,故D项正确。
23.【答案】C
【知识点】西汉的建立与“文景之治”;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解析】【分析】从材料中看不出来当时法制相当健全,故①错误;从土地变更及土地券可以看出来当时重视土地私有,故②正确;土地买卖并不等于土地兼并严重,故③错误;材料中券说明出现了土地买卖,故④正确,选择C项符合题意。
24.【答案】D
【知识点】唐朝的租庸调制与两税法
【解析】【分析】材料反映均田制下丁男受田不足的史实,但并不能就此说明唐初人多田少的客观事实,要坚持“有一分材料说一分话”,故A项错误;材料未涉及土地买卖,故B项错误;材料涉及均田制存在的问题,未涉及与租庸调制推行的关联,故C项错误;据材料“唐代均田制规定,丁男与中男,每人受田一百亩”和“村落逼侧(拥挤),问其受田,丁三十亩”可知促进了政府垦荒政策的实施,故D项正确。
25.【答案】B
【知识点】宋元时期的农业发展
【解析】【分析】南宋时期政府依然实行重农抑商政策,故A项错误;根据题干中“收租六十四万斛”可知当时的地租主要形式为实物地租,故B项正确;明代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主要货币,故C项错误;鸦片战争之后自然经济才开始逐渐解体,故D项错误。
26.【答案】A
【知识点】商周时期的农业发展
【解析】【分析】《礼记·王制》中有西周“田里不鬻(卖)”的记载,但在卫禾皿上发现“贮”字,即出现买卖的证据,这就丰富了井田制的视角,故A项正确;新出土的证据不能质疑《礼记·王制》的真伪,只能是对井田制的补充,故B项错误;材料与铁犁牛耕无关,故C项错误;材料与宗法制、分封制无关,故 D项错误。
27.【答案】A
【知识点】春秋战国时期的农业发展
【解析】【分析】春秋战国时期由于铁制农具和牛耕使用,出现私田开垦,随着土地私有制的确认,到秦汉时期,土地大量开垦,破坏生态环境,而周朝实行土地国有制,因此秦汉时期自然灾害比周朝多,故A项正确;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国家抵御自然灾害能力是不断提高,故B项错误;我国古代农业生产体系的特征是精耕细作,不是粗放式经营,故C项错误;汉朝儒家思想占统治地位,更加重视天人关系的探求,故D项错误。
28.【答案】A
【知识点】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更替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中“他们丧失了原有受政府监管的户籍,世代在庄园里务农,把生产的大部分农副产品上交给佛寺的高级僧侣”的介绍,可知“佛图户”不再向政府缴纳赋税,故A项正确;题干中并未提到生产耕作方式,故B项错误;题干中并未提到农副业产品逐渐商品化,故C项错误;题干中并未提到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化,故D项错误。
【点评】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
29.【答案】C
【知识点】明清时期的农业的发展
【解析】【分析】题干中的规定有利于耕地面积的大量增加,与土地兼并加剧没有直接联系,故A项错误;耕地面积的大量增加与农产品的商品化也不存在直接联系,故B项错误;耕地面积的大量增加,会导致大量的原生态土地被人为破坏,从而加重了生态环境压力,故C项正确;题干中提到“不论多寡,俱不起科(征税)”,说明农民赋税不会增加,故D项错误。
【点评】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
30.【答案】C
【知识点】商周时期的农业发展
【解析】【分析】材料没有反映出土地兼并现象,故A项错误;井田制下农民没有土地的支配权,土地所有权归天子,故B项错误;“故三年一换土易居,财均力平”,反映出土地经营相对公平,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反映出私田争夺公田的劳动力,故D项错误。
31.【答案】C
【知识点】春秋战国时期的农业发展
【解析】【分析】税制的改革与“主要根源”不符,故A项错误;材料中“社会贫富差距明显扩大”会造成土地买卖的加剧,但与“主要根源”不符,故B项错误;铁犁牛耕是生产力的飞跃,导致个体小农经济取代井田制,与材料中“土地的直接耕作者已获得了一定的自由,农业产量也有很大程度提高”相符,故C项正确;铁犁牛耕是生产力的飞跃,导致井田制度的瓦解,与“主要根源”不符,故D项错误。
32.【答案】A
【知识点】明清时期的农业的发展
【解析】【分析】永佃制其含义是只要佃农按约交租便可永久保有佃耕业主土地的权利,结果导致了佃农获得长期佃种的权利,使土地所有权与使用权加速分离,故A项正确;事实上永佃制下的农民负担相对稳定,故B项错误;近代中国,小农经济开始走向瓦解为出现,故C项错误;近代化推动农业集约化发展,与材料中“佃农有权永久性地耕种”的个体特点不符,故D项错误。
33.【答案】A
【知识点】宋元时期的商业发展;宋元时期的农业发展
【解析】【分析】牙人在土地买卖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是当时封建经济高度发达的一个表现,故A项正确;宋朝商品经济发展,商业水平较高,与史实不符,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政府的管制,故C项错误;牙人在土地买卖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材料并没有体现出商业发达与土地兼并之间的关系,故D项错误。
【点评】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
34.【答案】B
【知识点】北魏孝文帝改革
【解析】【分析】井田制是土地国有制,不是土地私有,不符合材料中“只求富者稍有一限度,贫者亦有一最低之水平”故A项错误;由材料中“只求富者稍有一限度,贫者亦有一最低之水平”可知,这一土地制度目的之一是限制土地兼并,结合所学知识,应该是均田制,故B项正确;封建土地私有制是封建社会土地制度的主体,故C项错误;小农土地所有制明显不符题意,故D项错误。
35.【答案】A
【知识点】宋元时期的农业发展
【解析】【分析】从材料“每岁未收货间,借贷赒给,无所不至,一失抚存,明年必去而之他”可以看出,在北宋年间,佃户的地位有了一定的提高,地主需要过年的时候给予充分的照顾,否则佃户可能另奔他处,故A项正确;地主并没有放弃对佃户的控制,故B项错误;题干材料没有涉及租佃成为主要经营方式,故C项错误;“开始互相依存”时间错误,故D项错误。
【点评】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
36.【答案】B
【知识点】春秋战国时期的农业发展
【解析】【分析】“无田甫田,维莠骄骄”反映了无人治公田,公田里杂草丛生,与战争频繁无关,故A项错误;“无田甫田,维莠骄骄”主要是大家治私田不治公田的缘故,故B项正确;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与各国变法有关,故C项错误;诸子百家有轻农思想与材料无关,故D项错误。
【点评】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
37.【答案】A
【知识点】明清时期的农业的发展
【解析】【分析】明朝土地登记制度的目的是为了确定土地所有权,以保障政府赋役征调,故A项正确;促进小农经济成长并非其主旨,故B项错误;明朝土地登记制度一定程度上抑制土地兼并,保护自耕农,与巩固大土地所有制无关,故C项错误;该制度保护小农经济,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故D项错误。
【点评】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
38.【答案】C
【知识点】北魏孝文帝改革
【解析】【分析】均田制是由北魏至唐朝前期实行的一种按人口分配土地的制度,属于土地国有制,特征是“计口授田”把无主的荒地分配给农民,使农民成为国家控制下的编户,有利于政府的财政收入,有利于保证小农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稳定。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均田制有利于社会稳定,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均田制分配的土地大体分为桑田和露田,其中桑田可作为世业田,拥有所有权,但限制买卖,露田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且不可买卖,故C项错误,符合题意;均田制分配的是无主荒地,并没有触动地主的土地,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点评】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
39.【答案】C
【知识点】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更替
【解析】【分析】小农经济形成是在春秋战国时期,与材料中先秦时期的说法不符,故A项错误,关于赋税制度的改革材料中没有涉及,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中“先秦时期多称“巨”“人”“众”“野人”指自制下的农民的地位,秦汉时期到宋元的“佃”体现的是小农经济下土地私有制,因此这种变化主要源于土地制度的变化,故C项正确;重农抑商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D项错误。
【点评】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
40.【答案】D
【知识点】西汉的建立与“文景之治”;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东汉的兴衰
【解析】【分析】材料信息“更名天下田日王田”,就是把天下所有私人手里的土地(按王莽的理解应叫“私田”)统一收归皇帝所有,变成“王的土地”,简称“王田”,故A项错误;“农商失业,食货俱废,民涕泣于市道”,故B项错误;有效地抑制了土地兼并,材料未体现,故C项错误;“诸名食王田皆得卖之,勿拘以法。”可见肯定了土地的私有权,土地可以买卖,故D项正确。
【点评】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
41.【答案】B
【知识点】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东汉的兴衰;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更替;北魏孝文帝改革
【解析】【分析】材料可知土地买卖的存在,但是体现不出来土地买卖频繁,故A项错误;材料中出现“地券或地契”、特别是“还有政府官方发给田地所有人的产权证明文件”充分说明土地所有权登记制度的出现,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耕者有其田,故C项错误;产权证明文件也不能说明土地所有权完全由国家控制,封建土地主要还是归地主所有,故D项错误。
【点评】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
42.【答案】趋势:生产工具由原始农具发展为铁犁牛耕,生产力水平显著提高;经营方式由井田制下的集体劳动到战国小农户个体经营,封建生产关系形成并发展;农业技术进步,精耕细作。
影响:促进农业生产发展;推动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转型。
【知识点】商周时期的农业发展;春秋战国时期的农业发展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一中西周时期生产工具方面绝大部分用木石、兽骨和蚌壳制成,经营方式方面集体劳动,农业技术方面耕作、灌溉、施肥、选种、除虫等方面具有相当高的技术知识,而战国时期生产工具是铁制农具、牛耕推广,经营方式方面井田制度瓦解,小农经济盛行,农业技术方面深耕技术普遍推行,施肥、选种等技术进一步发展,修建都江堰等水利工程等相关信息分析作答即可;第二小问影响,结合其对农业发展的影响及对社会发展的影响作答即可。
【评点】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古代中国耕作方式的演变;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
43.【答案】原因:生产工具和技术的进步;土地私有制的逐步确立;赋税制度的变革;各诸侯国坚持改革。 影响:推动了国家走向统一;改变了社会阶级结构(冲击了等级分封制度);促进了文化发展(百家争鸣)。
【知识点】春秋战国时期的农业发展
【解析】【分析】根据省略号和句号将材料一分为四个层次,提取各点信息,然后进行归纳概括即可得出其原因为生产工具和技术的进步、土地私有制的逐步确立、赋税制度的变革、各诸侯国坚持改革;第二小问影响,从当时的历史趋势、文化现象和社会阶级结构角度考虑。
【点评】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
44.【答案】状况:推广铁犁牛耕;耕地面积、粮食产量增加(南方地区逐渐开发);农业受自然灾害的影响大;得到政府扶持。
【知识点】西汉的建立与“文景之治”
【解析】【分析】此题问状况,材料一“景乃驱率吏民,修起芜废,教用犁耢,由是垦辟倍多,境内丰给”可以看出推广铁犁牛耕和耕地面积、粮食产量增加,“是岁,牛疫。京师及兰州大旱,诏勿收兖、豫、徐州田租、刍稿(汉代的一种税收),其以见谷赈给贫人”可以看出自然灾害对农业影响大和政府扶持农业的发展。
45.【答案】(1)特点:一家一户、精耕细作、自给自足。
(2)矛盾:秦国“地广人寡”(人少地多)。
解决:以田宅招三晋之人入秦务农;废井田、开阡陌。
【知识点】商鞅变法;春秋战国时期的农业发展
【解析】【分析】(1)从材料一可知体现的是与田有关的农业经济,结合中国古代农业基本形态是小农经济的史实,回答小农经济的基本特征即可。(2)第一小问矛盾,从材料二“(商)鞅以三晋地狭人贫,秦地广人寡,故草不尽垦,地利不尽出”可知,秦地的矛盾是地广人寡或人少地多;第二小问解决,从材料二“于是诱三晋之人,利其田宅……(使其)务本于内,而使秦人应敌于外”可知,商鞅采取的措施是以田宅招三晋之人入秦务农,从“故废井田,制阡陌,任其所耕,不限多少”可知商鞅采取的措施是废井田、开阡陌。
46.【答案】时期及人物:中国古代和近代农民的梦想;形态:小农经济。
【知识点】春秋战国时期的农业发展
【解析】【分析】第一小问时期与人物,根据材料一“三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儿。”,可以概括为中国古代和近代的农民;第二小问形态,根据材料一可以归纳为小农经济。
47.【答案】(1)相似:强力驱逐农民强占其耕地;涉及土地面积广、人口多;颁布相关法令,强化圈地。
(2)背景:清兵入关;清初社会矛盾的尖锐。 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成长;欧洲人对货币追求的风尚;英国政府的重商主义政策。影响:激化了国内矛盾,引发社会动荡,破坏了中国社会生产力。准备了工业化必要的劳动力、原料,推动英国资本主义农业的发展,大大加快了英国社会进步。
(3)实质:民族、阶级压迫。资本原始积累。
【知识点】明清时期的农业的发展
【解析】【分析】(1)从材料一“圈田所到,田主登时逐出,室中所有,皆其有也口”、“圈地后,很多农民田地被占,流离失所”和材料二“地主把农场改为装场,还通过圈地围田,大规模地圈占农民土地,把小地产集中连成大片”,可知相似点是强力驱逐农民强占其耕从材料一“共圈占六万余顷”和材料二“根据163年和1631年的调查报莱斯特郡在两年内圈万英亩”,可知相似点是涉及土地面积广、人口多;从材料一“清政府重中逃人法,严厉处罚逃亡者”和材料二“英国政府颁布一系列血腥法令,严禁失去土地的农民四处流浪,迫使他们进入工厂”,可知相似点是颁布相关法令,强化圈地。(2)第一小问背景,从材料一“清初多尔衮率清军入关,满族人口大量涌入北京附近,为安置满族诸王、勋臣,解决八族官兵生计”,可知清朝圈地背景是清兵入关,清初社会矛盾的尖锐,从材料二“15—16世纪毛纺织业成为英国的“民族工业”,对羊毛的需求成倍增加,羊毛价格不断上涨:10英亩牧场的收益超过20英亩的耕地”,可知背景是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成长,欧洲人对货币追求的风尚,英国政府的重商主义政策;第二小问影响,从材料一“圈地后,很多农民田地被占,流离失所,部分地主或农民投充到八旗庄园为奴仆,或流亡他乡”,可知影响是激化了国内矛盾,引发社会动荡,破坏了中国社会生产力,从材料二“对羊毛的需求成倍增加“、“地主把农场改为牧场”和“英国政府颁布一系列血腥法令,严禁失去土地的农民四处流浪,迫使他们进入工厂”,可知影响是准备了工业化必要的劳动力、原料,推动英国资本主义农业的发展,大大加快了英国社会进步。(3)从材料一中清朝圈地的史实可知其实质是民族、阶级压迫;从英国圈地运动的原因和影响可知其实质是资本原始积累。
48.【答案】(1)趋势:生产工具由原始农具发展为铁犁牛耕,生产力水平显著提高;经营方式由井田制下的集体劳动到战国小农户个体经营,封建生产关系形成并发展;农业技术进步,精耕细作。影响:促进农业生产发展;推动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转型。
(2)示例一:
信息:西汉时期的手工业集中分布于黄河中下游地区,隋唐时期的手工业大量分布于大运河地区。
说明:西汉至唐朝前期,经济重心在北方,手工业大多分布于黄河中下游地区;大运河的开通促使大运河沿岸地区手工业发展。
示例二:
信息:汉代盐、铁等手工业发展迅速,唐代制瓷业、造船业等手工业发展迅速。
说明:汉代盐铁官营;唐代制瓷工艺进步,制瓷业已经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
(3)变迁:农业经营重点由种植粮食作物转向种植经济作物;农村经济结构向多样化、专业化和商业化转变。
评价:封建政府调整封建生产关系;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玉米等高产作物引进。农业生产商品化程度提高,为工商业发展创造条件;奠定后来产业结构调整的基础;没有从根本上突破自然经济的束缚,不可能促进社会的深刻变革。
【知识点】唐朝的手工业发展;明清时期的农业的发展
【解析】【分析】(1)第一小问趋势,根据材料一中西周时期生产工具方面绝大部分用木石、兽骨和蚌壳制成,经营方式方面集体劳动,农业技术方面耕作、灌溉、施肥、选种、除虫等方面具有相当高的技术知识,而战国时期生产工具是铁制农具、牛耕推广,经营方式方面井田制度瓦解,小农经济盛行,农业技术方面深耕技术普遍推行,施肥、选种等技术进一步发展,修建都江堰等水利工程等相关信息分析作答即可;第二小问影响,结合其对农业发展的影响及对社会发展的影响作答即可。(2)第一小问提取信息,结合材料二图片中西汉时期和隋唐时期手工业部门的分布地区和手工业生产部门的种类作答即可;第二小问说明结合两个时期手工业部门分布地区的不同和手工业部门种类的不同说明即可。(3)根据材料三中“农户农业经营的重点已不在种植粮食作物的‘田’,而在种植经济作物的‘地’。长江三角洲地区明清时期农村经济结构向多样化、专业化和商业化的缓慢转变”可知其变迁为农业经营重点由种植粮食作物转向种植经济作物;农村经济结构向多样化、专业化和商业化转变;根据材料三中结合这一变迁的原因及历史影响来评价即可。
49.【答案】(1)原因:生产工具和技术的进步;土地私有制的逐步确立;赋税制度的变革;各诸侯国坚持改革。 影响:推动了国家走向统一;改变了社会阶级结构(冲击了等级分封制度);促进了文化发展(百家争鸣)。
(2)问题:农户偏老龄化;务农人数偏低;耕地资源利用率低;耕地收入薄弱
【知识点】春秋战国时期的农业发展
【解析】【分析】(1)第一小问原因,根据省略号和句号将材料一分为四个层次,提取各点信息,然后进行归纳概括即可得出其原因为生产工具和技术的进步、土地私有制的逐步确立、赋税制度的变革、各诸侯国坚持改革;第二小问影响,从当时的历史趋势、文化现象和社会阶级结构角度考虑。(2)根据材料二可以归纳概括出当今农村经济中存在的问题为,农户的年龄偏大,大龄人数偏多,体现了老龄化;务农人数偏低;耕地资源利用率低;耕地收入薄弱。
【点评】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十一届三中全会与经济体制改革;三农问题主题
50.【答案】(1)状况:推广铁犁牛耕;耕地面积、粮食产量增加(南方地区逐渐开发);农业受自然灾害的影响大;得到政府扶持。
(2)特点:政府重视,有宏大规划,有法规条例保障;中央与地方、公营与民营相结合;多渠道筹措建设资金;新建与改旧结合,并提高道路的技术含量;成效显著,意义重大。
(3)从经济、政治、思想近代化中任选一主题作答即可。
①京津冀地区见证中国的经济近代化历程
清政府在唐山创办开平矿务局,创办近代民用工业,迈出中国近代化历程的第一步。朱其昂在天津创办贻来牟机器磨坊、甲午战后清政府放宽民间设厂限制、范旭东在天津创办永利碱厂见证了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产生、初步发展和黄金时期, 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进一步推动了中国经济近代化历程。
②京津冀地区见证中国的政治近代化历程
公车上书使维新思潮发展为政治运动,中国开始政治近代化的探索。清帝退位,是辛亥革命的重要成果,标志着君主专制制度的结束,民主共和成为历史潮流。北京青年学生掀起反帝反封建军阀的五四爱国运动,取得了初步胜利,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标志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开端。新政协召开,新中国成立,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胜利,中国进入人民当家作主的新时代。
③京津冀地区见证中国的思想近代化历程
严复创办《国闻报》,维新派人士通过创办近代报刊、学会、学堂宣传维新思想,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的的开展。陈独秀创办《新青年》,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开始,民主、科学和马克思主义思想得到传播,促进了中国的思想解放。孙中山北上宣传新三民主义,明确提出反帝反封建的主张,是国民革命运动的政治纲领,推动了国民革命高潮的到来。
【知识点】西汉的建立与“文景之治”;洋务运动;新文化运动
【解析】【分析】(1)此题问状况,材料一“景乃驱率吏民,修起芜废,教用犁耢,由是垦辟倍多,境内丰给”可以看出推广铁犁牛耕和耕地面积、粮食产量增加,“是岁,牛疫。京师及兰州大旱,诏勿收兖、豫、徐州田租、刍稿(汉代的一种税收),其以见谷赈给贫人”可以看出自然灾害对农业影响大和政府扶持农业的发展。(2)此题问特点,材料二“1931年蒋介石拟定交通建设五年计划,规定到1937年完成85000公里铁路建设任务。1932年国民政府公布‘铁道法’”体现了政府的重视和制定法规条例保障,“1934年公布公营铁道条例和民营铁路条例,鼓励省办、民营商办铁道”体现了中央与地方、公营与民营相结合,“举借公债筹措铁道建设资金”体现了多渠道筹集资金,“建设新路的同时修补整理旧路:加固桥梁、添购机车,装设调度电话、增设防空设施等”体现了新建与改旧结合,并提高道路的技术含量,从完成的交通建设成就可以归纳出成效显著,意义重大的特点。3)此题问论证,可以从政治近代化、经济工业化和思想科学化民主化论证,政治上可以选择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五四运动、新政协召开分析,经济上可以选择洋务运动、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初步发展和黄金时代分析,思想上可以选择维新思想的传播、新文化运动和三民主义的传播分析。
【点评】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古代中国耕作方式的演变;辛亥革命;五四运动;近代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洋务运动;晚清 中国民族工业的兴起;晚清中国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民国初期和国民政府前十年民族工业的发展;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民族工业的发展;交通、通讯工具 的进步;近代中国交通与通讯的变化;维新思想;新文化运动;孙中山的三民主义
51.【答案】(1)特点:一家一户、精耕细作、自给自足。
(2)矛盾:秦国“地广人寡”(人少地多)。 解决:以田宅招三晋之人入秦务农;废井田、开阡陌。
(3)现象:明清时期,商帮的出现。 原因:远离战乱,地少人多;土地贫瘠,产出少。
(4)出路:制度创新;技术创新;规模经营;劳动力转移(一体化);城镇化;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知识点】明清时期商业的发展
【解析】【分析】(1)从材料一可知体现的是与田有关的农业经济,结合中国古代农业基本形态是小农经济的史实,回答小农经济的基本特征即可。(2)第一小问矛盾,从材料二“(商)鞅以三晋地狭人贫,秦地广人寡,故草不尽垦,地利不尽出”可知,秦地的矛盾是地广人寡或人少地多;第二小问解决,从材料二“于是诱三晋之人,利其田宅……(使其)务本于内,而使秦人应敌于外”可知,商鞅采取的措施是以田宅招三晋之人入秦务农,从“故废井田,制阡陌,任其所耕,不限多少”可知商鞅采取的措施是废井田、开阡陌。(3)第一小问现象,从材料三“大抵徽俗”可知,出现的现象是明清时期,商帮的出现;第二小问原因,从“新安僻居山溪中,土地小狭,民人众,世不中兵革,故其齿日益繁,地瘠薄,不给于耕,故其俗纤俭习事”可知,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远离战乱,地少人多和土地贫瘠,产出少。(4)从材料四“原有集体经济也被削弱了,集体财产被分掉了,无法行使协调服务职能,使农业没能向专业化、社会化和农工商一体化转变”可知,出路是城镇化;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从“中国农业发展的根本出路在于实现规模经营,应将农业中的大量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阻止土地经营规模不断萎缩,最终使我国的农业实现规模经营”可知,出路是规模经营;劳动力转移(一体化)。
52.【答案】(1)时期及人物:中国古代和近代农民的梦想;形态:小农经济。
(2)时期及梦想:大跃进时期(或说50年中后期)快速改变中国落后的面貌,实现共产主义的梦想;问题:片面强调认得主观能动性,忽视客观经济规律。
(3)内涵:民族复兴、人民安居乐业、世界和平与发展。说明:不同时期的政治经济背景和人民的生活状况决定了中国梦内涵的不同;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中国梦具有统一性和继承性。
【知识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探索中的失误
【解析】【分析】(1)第一小问时期与人物,根据材料一“三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儿。”,可以概括为中国古代和近代的农民;第二小问形态,根据材料一可以归纳为小农经济。(2)第一小问时期与梦想,根据材料二“人有多大胆,地有多高产“等关键信息,可以归纳为大跃进运动时期人们迫切改变落后现状的心情;第二小问问题,结合所学,可以从夸大主观能动性和忽视客观经济规律方面归纳。(3)第一小问内涵,根据材料三“中国梦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形象表达“、”中国梦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夙愿和梦想“、”是人民的梦“、”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梦“,可以归纳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世界和平;第二小问说明,从经济政治决定思想文化、民众是主体等角度归纳。
【点评】古代中国耕作方式的演变;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梦想追求主题
53.【答案】(1)相似:强力驱逐农民强占其耕地;涉及土地面积广、人口多;颁布相关法令,强化圈地。
(2)背景:清兵入关;清初社会矛盾的尖锐。
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成长;欧洲人对货币追求的风尚;英国政府的重商主义政策。影响:激化了国内矛盾,引发社会动荡,破坏了中国社会生产力。 准备了工业化必要的劳动力、原料,推动英国资本主义农业的发展,大大加快了英国社会进步。
(3)实质:民族、阶级压迫。资本原始积累。
【知识点】明清时期的农业的发展
【解析】【分析】(1)从材料一“圈田所到,田主登时逐出,室中所有,皆其有也。”、“圈地后,很多农民田地被占,流离失所”和材料二“地主把农场改为装场,还通过圈地围田,大规模地圈占农民土地,把小地产集中连成大片”,可知相似点是强力驱逐农民强占其耕地,从材料一“共圈占土万余顷”和材料二“根据1630年和1631年的调查报莱斯特郡在两年内圈地10万英亩”,可知相似点是涉及土地面积广、人口多;从材料一“清政府重中逃人法,严厉处罚逃亡者”和材料二“英国政府颁布一系列血腥法令,严禁失去土地的农民四处流浪,迫使他们进入工厂”,可知相似点是颁布相关法令,强化圈地。(2)第一小问背景,从材料一“清初多尔衮率清军入关,满族人口大量涌入北京附近,为安置满族诸王、勋臣,解决八族官兵生计”,可知清朝圈地背景是清兵入关,清初社会矛盾的尖锐,从材料二“15—16世纪毛纺织业成为英国的“民族工业”,对羊毛的需求成倍增加,羊毛价格不断上涨:10英亩牧场的收益超过20英亩的耕地”,可知背景是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成长,欧洲人对货币追求的风尚,英国政府的重商主义政策;第二小问影响,从材料一“圈地后,很多农民田地被占,流离失所,部分地主或农民投充到八旗庄园为奴仆,或流亡他乡”,可知影响是激化了国内矛盾,引发社会动荡,破坏了中国社会生产力,从材料二“对羊毛的需求成倍增加“、“地主把农场改为牧场”和“英国政府颁布一系列血腥法令,严禁失去土地的农民四处流浪,迫使他们进入工厂”,可知影响是准备了工业化必要的劳动力、原料,推动英国资本主义农业的发展,大大加快了英国社会进步。(3)从材料一中清朝圈地的史实可知其实质是民族、阶级压迫;从英国圈地运动的原因和影响可知其实质是资本原始积累。
【点评】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第一次工业革命;土地制度主题
1 / 1高中历史选修二1.1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一、选择题
1.据古代文献记载:秦汉时期铁犁牛耕技术虽有进步,但尚未普及,占主导地位的起土、翻土农具仍以锸、锄为主。导致此现象的主要原因可能是( )
A.冶铁技术的落后 B.精耕细作的需要
C.小农经济的阻碍 D.耕牛的极度缺少
【答案】C
【知识点】秦朝的统一措施及其影响;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解析】【分析】冶铁技术的落后与否与铁犁牛耕技术的推广无必然的联系,故A项错误;铁犁牛耕技术更加有利于精耕细作的需要,故B项错误;小农经济以家庭为单位进行分散生产,由于财力有限,使得占用一定财力的铁犁牛耕技术推广受阻,而锸、锄适应了小农生产需要,成为农业生产的主导,故C项正确;耕牛的极度缺少会在一定程度影响牛耕的推广,但不是主要原因,故D项错误。
2.下图是2010年中国邮政发行的一枚邮票。它反映了中国古代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是( )
A.男耕女织 B.精耕细作 C.集体劳作 D.粗放经营
【答案】A
【知识点】春秋战国时期的农业发展
【解析】【分析】中国古代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是男耕女织,邮票上部是男人驱牛耕田,下部分是女人织布,故A项正确;图片与精耕细作无关,故B项错误;图片只有两个人,不是集体,故C项错误;图片与粗放经营无关,故D项错误。
3.“进之则箭下,入土也深;退之则箭上,入土也浅。”此工具名称是( )
A.耧车 B.翻车 C.筒车 D.曲辕犁
【答案】D
【知识点】唐朝的农业发展
【解析】【分析】耧车是播种工具,与材料无关,故A项错误;翻车是灌溉工具,与材料无关,故B项错误;筒车是灌溉工具,与材料无关,故C项错误;材料反映了此工具非常灵活,可以自由调节犁耕的深浅,符合曲辕犁的特征,故D项正确。
4.据蒙文通先生考证,唐时农作物平均每亩产量约1.5石,而宋代平均每亩产量约2石,比唐代高约30%。经济作物无论种茶、种棉、种植甘蔗、栽桑养蚕均产量高于唐,生产分工也很仔细。而农产品种类也有明显增多的迹象。宋朝较唐朝农业更发达的原因主要( )
①宋朝政府注重农作物的推广种植和引进 ②宋朝农业技术的提高和农业工具的改进
③宋朝税收制度和土地制度的调整 ④宋朝社会环境优越,少受战争之苦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答案】C
【知识点】唐朝的农业发展;宋元时期的农业发展
【解析】【分析】材料中“农产品种类也有明显增多的迹象”,结合所学可知宋朝政府推广种植引进的占城稻,故①正确;依据材料中“产量高于唐,生产分工也很仔细”的信息,结合所学可知宋朝出现利用水力的高转筒车,故②正确;宋朝将税收依据从人头转变为财产, 解除农民身上所背负的人身控制关系,有利于农业生产,故③正确;注意宋朝南北对峙,不是“少”而是多受战争之苦,故④错误,选择C项符合题意。
5.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农业发达地区的最主要耕作方式是( )
A.刀耕火种 B.耜耕 C.铁犁牛耕 D.集体耕作
【答案】C
【知识点】春秋战国时期的农业发展
【解析】【分析】刀耕火种是原始社会的耕作方式,故A项错误;耜耕是商周时期的耕作方式,故B项错误;铁犁牛耕是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先进耕作方式,故C项正确;集体耕作不是一种耕作方式,故D项错误。
6.下图是有关中国古代农业生产方式示意图,推断空缺方框中最可能填写的是( )
A.精耕细作 B.铁犁牛耕
C.封建土地私有制 D.自然经济
【答案】B
【知识点】春秋战国时期的农业发展
【解析】【分析】精耕细作是小农经济的特点,不是形成的条件,故A项错误;铁犁牛耕是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先进的生产力,是小农经济形成的最重要的条件,故B项正确;封建土地私有制是春秋战国出现的土地制度,指的是土地的所有制形式,不是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形成的最重要的推动的条件,故C项错误;自然经济是相对于商品经济而言的,小农经济属于自然经济的范畴(指概念外延的范围内),故D项错误。
7.中国古代农业具有强大生命力,这是中华文化得以持续发展的最深厚的根基,也是中华文明火炬长明不灭的主要奥秘之一。下图所示场景最早有可能出现于( )
A.春秋时期 B.秦汉时期 C.魏晋时期 D.隋唐时期
【答案】D
【知识点】唐朝的农业发展
【解析】【分析】图中耕作工具为曲辕犁。春秋时期还未出现曲辕犁,故A项错误;秦汉时期还未出现曲辕犁,故B项错误;魏晋时期还未出现曲辕犁,故C项错误;隋唐时期,江东地区出现了曲辕犁,故D项正确。
8.“犁”是古代中国农业生产的重要工具,下列关于它的表述错误的是( )
A.唐代曲辕犁的出现便于控制耕地的深浅
B.东汉时一牛挽犁完全取代了耦犁
C.春秋战国开始形成铁犁牛耕的耕作方式
D.古代犁的雏形是神农发明的耒耜
【答案】B
【知识点】东汉的兴衰
【解析】【分析】曲辕犁可以根据实际需要,改变牵引点的高低,控制耕土的深浅,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东汉时,因使用两头牛牵引的耦犁(二牛抬杠)回转不便,在某些地方已经出现了较轻便的一牛挽犁,不是完全取代,故B项错误,符合题意;春秋战国开始形成铁犁牛耕的耕作方式,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古代犁的雏形是神农发明的耒耜,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9.商周时期,土地归国家所有,贵族组织奴隶、平民进行农业生产;到了春秋战国时期,逐渐形成了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这两种耕作方式( )
A.都有利于调动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
B.都引发了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动
C.都与当时的社会生产力水平相适应
D.都实行家庭为单位的经营方式
【答案】C
【知识点】春秋战国时期的农业发展
【解析】【分析】商周时期,土地归国家所有,属于井田制,不能调动生产者积极性,故A项错商周时期井田制没有引发阶级关系变化故B项错误,商周时期,生产力低下,实行井田制耕作方式,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发展,铁犁牛耕出现,小农经济发展,当时的社会生产力水平相适应,故C项正确,前者属于集体劳作,后者属于家庭为单位的经营方式,故D项错误。
10.西周时期,同宗兄弟或共居共财、或异居共财。春秋战国时期,财产个体私有的小家庭崛起,社会风气更多体现出一种自我的意识和家庭的观念。这表明春秋战国时期( )
A.业生产耕作方式发生转变 B.家长制受到挑战
C.公民意识增强 D.中央集权的削弱
【答案】A
【知识点】春秋战国时期的农业发展
【解析】【分析】题目中显示了“财产个体私有的小家庭崛起”,表明个体的小农经济兴起,男耕女织的个体家庭成为生产单位,故A项正确;“自我意识和家庭的观念”不是说家长制受到了挑战,故B项错误;题目中是说个体小农经济,不是说公民意识增强,故C项错误;题目中没有提到中央集权的削弱,故D项错误。
【点评】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古代中国耕作方式的演变;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
11.《后汉书》卷七十六载:“(王景)迁庐江太守,先是百姓不知牛耕,致地力有余而食常不足。郡界有楚相孙叔敖所起芍陂稻田。景乃驱率吏民,修起芜废,教用犁耕,由是垦辟倍多,境内丰给。”材料旨在说明( )
A.兴修水利实现了经济重心的南移
B.采用犁耕技术促进农业生产发展
C.使用曲辕犁大幅增加了耕地面积
D.盐铁官营推动了生产技术的普及
【答案】B
【知识点】西汉的建立与“文景之治”
【解析】【分析】经济重心南移开始于东晋时期,完成于南宋,王景是东汉时期,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中“景乃驱率吏民,修起芜废,教用犁耕,由是垦辟倍多,境内丰给”得出材料中重在强调采用犁耕技术促进了农业的发展,故B项正确;曲辕犁是唐朝出现的,与题目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盐铁官营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D项错误。
【点评】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古代中国耕作方式的演变
12.表1显示了战国至东汉铁犁铧文物分布状况,此表可以证明( )
(单位:件)
中原 西北 东北 江南 岭南
战国 117 29 — — —
西汉 238 54 13 47 —
东汉 467 95 41 138 29
A.农业呈现出明显的区域性差异
B.汉代的铁犁技术普及全国
C.汉代农业生产力有一定的发展
D.汉代劳动生产率迅速提高
【答案】C
【知识点】东汉的兴衰
【解析】【分析】材料显示了战国至东汉铁犁铧文物分布状况,不能说明农业呈现出明显的区域性差异,故A项错误;材料仅涉及五个区域,不足以说明汉代的铁犁技术普及全国,故B项错误;据材料显示的战国至东汉铁犁铧文物分布状况可知汉代农业生产力有一定的发展,故C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汉代劳动生产率迅速提高,故D项错误。
【点评】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古代中国耕作方式的演变
13.据古代文献记载:秦汉时期铁犁牛耕技术虽有进步,但尚未普及,占主导地位的起土、翻土农具仍以锸、锄为主。导致此现象的原因主要是( )
A.耕牛的极度缺少 B.精耕细作的需要
C.冶铁技术的落后 D.小农经济的局限
【答案】D
【知识点】西汉的建立与“文景之治”
【解析】【分析】秦汉推行重农抑商政策,而且材料也不能体现耕牛缺少,故A项错误;精耕细作技术发展的基础是铁农具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与材料意思不符,故B项错误;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冶铁技术取得重大突破,故C项错误;小农经济的落后封闭,导致农具更新速度滞后,古代先进的科技成果,很难迅速转化为生产力,故D项正确。
【点评】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古代中国耕作方式的演变
14.明清时期有一类土地被称之为“族田”,按其地租用途不同有诸多名目:如义田是为赡济本宗族中贫而不能自业者,学田作为鼓励教育族内子弟的费用。明清两朝的政府也在法律上作出规定以保障宗族对这类土地的所有,禁止侵没盗卖族田。对上述现象解读最准确的是( )
A.族田属于国家所有,所以政府禁止盗卖族
B.族田的存在加剧了明清时期的土地兼并不利于社会的进步
C.义田的存在说明宗族组织一定程度上承担了对底层贫困民众的救助义务
D.族田收取地租体现了租佃经营的方式,由于租佃经营在江南地区比较普遍因此族田只在江南地区存在
【答案】C
【知识点】中国古代社会救济与优抚政策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可知“族田”属于宗族所有,故A项错误;从其地租用途和土地归属看,族田的存在有利于抑制明清时期的土地兼并,故B项错误;“义田是为赡济本宗族中贫而不能自业者”,可见义田的存在说明宗族组织一定程度上承担了对底层贫困民众的救助义务,故C项正确;从材料无法推断“族田”的存在范围,故D项错误。
【点评】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
15.《国语》一书记载了西周社会的经济状况:“公(诸侯国君)食贡,大夫食邑,士食田,庶人食力,工商食官。”这表明西周时期( )
A.贵族的收入主要依赖农业生产 B.社会等级制度森严
C.政府严格限制私营工商业生产 D.社会贫富差别拉大
【答案】A
【知识点】商周时期的农业发展
【解析】【分析】材料体现出西周时期社会各阶层的生活来源,诸侯、卿大夫、士是西周的贵族阶层,从“公(诸侯国君)食贡,大夫食邑,士食田”可知,贵族的收入主要来源于农业生产,故A项正确;西周等级森严是分封制的特点,材料没有体现,故B项错误;私营工商业是在春秋战国时期广泛出现,西周时期工商业主要由官府控制,不会出现官府限制私营工商业发展现象,故C项错误;材料中体现不出贫富差距拉大,故D项错误。
【点评】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
16.宋代没有田产的客户(即佃户)不会被束缚在土地上,按宋代法律,客户退佃离开时,地主不得阻挠。这表明宋代( )
A.政府户籍管理松散混乱 B.地主对农民的人身控制减弱
C.租佃成为主要的经营方式 D.地主对农民的封建剥削减轻
【答案】B
【知识点】宋元时期的农业发展
【解析】【分析】材料中体现的不是管理人口的户籍的状况,故A项错误;从材料可知客户(即佃户)租种或退佃都是自由的,地主不能干涉,表明地主与客户的人身依附关系不强,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租佃土地形式是否普遍,不能得出租佃成为主要的经营方式,故C项错误;地主对农民的剥削是通过地租体现,材料没有体现,故D项错误。
【点评】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
17.北魏至唐朝前期,我国曾经实行过一种土地制度,即国家授田给农民,农民承担服役。这种土地制度是( )
A.井田制 B. 均田制 C.私田制 D.公田制
【答案】B
【知识点】唐朝的农业发展;唐朝的租庸调制与两税法
【解析】【分析】井田制是商周时期土地制度,与材料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均田制是北魏至唐朝前期实行的封建社会土地国有制,故B项正确;从材料“国家授田给农民,农民承担服役”可知反映的是封建社会土地国有制,故C项错误;该土地制度是封建社会土地国有制,不是公田制度,故D项错误。
【点评】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
18.史学家钱穆曾评价中国古代某一土地政策:“用意并不在求田亩之绝对均给,只求富者稍有一限度,贫者亦有一最低之水准。”符合此评价的是( )
A.井田制 B.土地私有制 C.均田制 D.方田均税法
【答案】C
【知识点】北魏孝文帝改革
【解析】【分析】井田制是中国古代奴隶社会的一种土地国有制度,因而不符合题干中的要求,故A项错误;土地私有制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时期的地主土地所有制,在这种土地制度之下,土地逐渐集中到地主手中,贫民只有少量土地或没有土地,故B项错误;均田制是北魏孝文帝改革时期为抑制土地兼并而采取的一种土地制度,故C项正确;方田均税法是按照土地多少征收赋税的税收政策,故D项错误。
【点评】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
19.东汉时期,田庄经济规模庞大,占有大片土地、山林川泽,种植粮食、经济作物,经营手工、渔牧业;田庄拥有大量依附农民,向庄主交租、服徭役;田庄还拥有私人武装。据此能够得出东汉田庄经济的影响是( )
A.古代官营手工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B.古代中国农业自然经济的重要表现
C.古代国家分裂,中央集权的对立因素
D.古代封建经济发展的倒退,威胁统一
【答案】C
【知识点】东汉的兴衰
【解析】【分析】田庄手工业并不都是官营手工业,故A项错误;古代农业自然经济的重要表现是一家一户、男耕女织、精耕细作和自给自足,东汉田庄并非古代农业自然经济的重要表现,故B项错误;据材料“东汉时期,田庄经济规模庞大,占有大片土地、山林川泽,种植粮食、经济作物,经营手工、渔牧业”和“田庄拥有大量依附农民,向庄主交租、服徭役;田庄还拥有私人武装”可知东汉田庄经济是古代国家分裂,中央集权的对立因素,故C项正确;东汉田庄并非古代封建经济发展的倒退,故D项错误。
【点评】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
20.“自嘉靖中年,田赋日增,田价日减,佃户不支……则人逃,即不逃而丁口不复隶于图册……今日赋税之法,密于田土而疏于户口,故土无不科之税,而册多不占之丁,是以租税不亏而庸调不足,生齿日繁,游手日众。”材料反映了当时( )
A.土地兼并的现象日趋严重 B.赋税制度发生根本变化
C.政府对农民迁徙限制放松 D.社会风气日益消靡没落
【答案】C
【知识点】明清时期的赋税制度与“一条鞭法”
【解析】【分析】导致明朝赋税制度调整的原因是,田赋日增带来的佃户逃亡,而非土地兼并题,故A项错误;“土无不科之税”,赋税征收仍然重视田亩标准,制度没有发生根本变化,故B项错误;“今日赋税之法,密于田土而疏于户口”,政府对农民迁徙限制放松,故C项正确;“生齿日繁,游手日众”,农村人口的消靡没落,不能代表整个社会风气的状况,故D项错误。
21.北魏均田制规定:凡男年满十五以上授露田四十亩,女二十亩。牛一头授田三十亩,以四牛为限。露田禁买卖,老死还政府。下列关于北魏均田制说法正确的是( )
A.统一分配了全国的土地 B.彻底解决了土地兼并
C.有利于北方经济的恢复 D.改变了农业经营方式
【答案】C
【知识点】北魏孝文帝改革
【解析】【分析】封建政府不会统一分配了全国的土地,只有在共产党领导下的新中国政府才会那么做,故A项错误;中国封建社会一直实行封建土地地主私有制,土地兼并问题不可能彻底解决,故B项错误;北魏分田地是为了与民休养生息,保护与发展小农经济,稳定和发展国家经济,故C项正确;从材料中“男、女、牛”等字眼得出当时仍然是小农经济的经营方式,故D项错误。
22.唐代中叶,“官授田之法尽费废,则之所谓输庸调(纳税服役)者多无田之大矣”,有官员认为“按籍而征之”的传统方法弊病重重。为此,政府纳税改革的合理方向应是( )
A.减免纳税 B.按人纳税 C.加征商税 D.按地征税
【答案】D
【知识点】唐朝的租庸调制与两税法
【解析】【分析】题干中提到税制的弊端是“输庸调(纳税服役)者多无田之大矣”,并不是赋税过重,故A项错误;题干中提到“‘按籍而征之’的传统方法弊病重重”说明按人头征税已不可取,故B项错误;题干中提到出现了“多无田之大矣”的现象,说明与商税无关,故C项错误;题干中提到出现了“多无田之大矣”的现象,说明与土地有关,故D项正确。
23.下图是汉代土地变更的部分统计。据图可知汉代( )
①法制相当健全 ②重视土地私有 ③土地兼并严重 ④买卖土地自由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C
【知识点】西汉的建立与“文景之治”;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解析】【分析】从材料中看不出来当时法制相当健全,故①错误;从土地变更及土地券可以看出来当时重视土地私有,故②正确;土地买卖并不等于土地兼并严重,故③错误;材料中券说明出现了土地买卖,故④正确,选择C项符合题意。
24.唐代均田制规定,丁男与中男,每人受田一百亩。唐初,唐太宗幸灵口(今陕西临潼县境),见“村落逼侧(拥挤),问其受田,丁三十亩。”这一现象( )
A.反映了唐初人多田少的客观事实
B.说明政府对土地买卖的放任
C.奠定租庸调制推行的良好基础
D.促进了政府垦荒政策的实施
【答案】D
【知识点】唐朝的租庸调制与两税法
【解析】【分析】材料反映均田制下丁男受田不足的史实,但并不能就此说明唐初人多田少的客观事实,要坚持“有一分材料说一分话”,故A项错误;材料未涉及土地买卖,故B项错误;材料涉及均田制存在的问题,未涉及与租庸调制推行的关联,故C项错误;据材料“唐代均田制规定,丁男与中男,每人受田一百亩”和“村落逼侧(拥挤),问其受田,丁三十亩”可知促进了政府垦荒政策的实施,故D项正确。
25.南宋大官僚“张俊发收租六十四万斛。偶游后圃,见一老兵昼卧。询知其能货易,即以百万付之。其人果往海外,大获而归”。由材料可知( )
A.南宋政府实行重商政策
B.地租主要形式为实物地租
C.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主要货币
D.南宋商品经济发达,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答案】B
【知识点】宋元时期的农业发展
【解析】【分析】南宋时期政府依然实行重农抑商政策,故A项错误;根据题干中“收租六十四万斛”可知当时的地租主要形式为实物地租,故B项正确;明代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主要货币,故C项错误;鸦片战争之后自然经济才开始逐渐解体,故D项错误。
26.《礼记·王制》中有西周“田里不鬻(卖)”的记载。后在恭王三年(前920年)制作的卫禾皿上发现“贮”字,并释意为“贾、价、租典、特殊的土地易手”等。该现象( )
A.丰富了井田制研究的视角 B.质疑了《礼记·王制》的真伪
C.进一步证实铁犁牛耕的成因 D.证实了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存在
【答案】A
【知识点】商周时期的农业发展
【解析】【分析】《礼记·王制》中有西周“田里不鬻(卖)”的记载,但在卫禾皿上发现“贮”字,即出现买卖的证据,这就丰富了井田制的视角,故A项正确;新出土的证据不能质疑《礼记·王制》的真伪,只能是对井田制的补充,故B项错误;材料与铁犁牛耕无关,故C项错误;材料与宗法制、分封制无关,故 D项错误。
27.史籍记载,周朝在其867年的统治中,较大的自然灾害只有89次,发生次数较少;秦汉时期自然灾害明显增多,在440年中共发生各类自然灾害375次,平均1.4年就发生一次。这说明( )
A.土地大量开垦不利于生态的平衡
B.国家抵御自然灾害能力有所下降
C.粗放式农业经营不利于环境保护
D.秦汉时期不重视天人关系的探求
【答案】A
【知识点】春秋战国时期的农业发展
【解析】【分析】春秋战国时期由于铁制农具和牛耕使用,出现私田开垦,随着土地私有制的确认,到秦汉时期,土地大量开垦,破坏生态环境,而周朝实行土地国有制,因此秦汉时期自然灾害比周朝多,故A项正确;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国家抵御自然灾害能力是不断提高,故B项错误;我国古代农业生产体系的特征是精耕细作,不是粗放式经营,故C项错误;汉朝儒家思想占统治地位,更加重视天人关系的探求,故D项错误。
28.魏晋时期寺庙庄园经济迅速发展,庄园里的依附农民被称为“佛图户”。他们丧失了原有受政府监管的户籍,世代在庄园里务农,把生产的大部分农副产品上交给佛寺的高级僧侣,还要为佛寺劳作服役,从事各种杂务,不准随意离开。“佛图户”的大量存在导致了( )
A.政府赋役征发受到影响 B.生产耕作方式的改进
C.农副业产品逐渐商品化 D.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化
【答案】A
【知识点】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更替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中“他们丧失了原有受政府监管的户籍,世代在庄园里务农,把生产的大部分农副产品上交给佛寺的高级僧侣”的介绍,可知“佛图户”不再向政府缴纳赋税,故A项正确;题干中并未提到生产耕作方式,故B项错误;题干中并未提到农副业产品逐渐商品化,故C项错误;题干中并未提到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化,故D项错误。
【点评】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
29.明洪武28年规定,凡洪武27年以后新垦的田地,“不论多寡,俱不起科(征税)”“若有司增科扰害者罪之”。这些措施( )
A.导致了土地兼并加剧 B.推动了农产品的商品化
C.加重了生态环境压力 D.增加了农民的税赋负担
【答案】C
【知识点】明清时期的农业的发展
【解析】【分析】题干中的规定有利于耕地面积的大量增加,与土地兼并加剧没有直接联系,故A项错误;耕地面积的大量增加与农产品的商品化也不存在直接联系,故B项错误;耕地面积的大量增加,会导致大量的原生态土地被人为破坏,从而加重了生态环境压力,故C项正确;题干中提到“不论多寡,俱不起科(征税)”,说明农民赋税不会增加,故D项错误。
【点评】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
30.《公羊传》宣公十五年何休注云:“是故圣人制井田之法而口分之,一夫一妇受田百亩,以养父母妻子,五口为一家……肥墒不得独乐,硗墒(质地差的土地)不得独苦,故三年一换土易居,财均力平,兵车素定,是谓均民力强国家。”材料说明井田制下( )
A.出现土地兼并现象 B.农民拥有土地的支配权
C.土地经营相对公平 D.私田争夺公田的劳动力
【答案】C
【知识点】商周时期的农业发展
【解析】【分析】材料没有反映出土地兼并现象,故A项错误;井田制下农民没有土地的支配权,土地所有权归天子,故B项错误;“故三年一换土易居,财均力平”,反映出土地经营相对公平,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反映出私田争夺公田的劳动力,故D项错误。
31.战国时期,土地的直接耕作者已获得了一定的自由,农业产量也有很大程度提高,但社会贫富差距明显扩大。导致这种现象的主要根源是( )
A.各国税制的改革 B.土地买卖的加剧
C.铁犁牛耕的推广 D.井田制度的瓦解
【答案】C
【知识点】春秋战国时期的农业发展
【解析】【分析】税制的改革与“主要根源”不符,故A项错误;材料中“社会贫富差距明显扩大”会造成土地买卖的加剧,但与“主要根源”不符,故B项错误;铁犁牛耕是生产力的飞跃,导致个体小农经济取代井田制,与材料中“土地的直接耕作者已获得了一定的自由,农业产量也有很大程度提高”相符,故C项正确;铁犁牛耕是生产力的飞跃,导致井田制度的瓦解,与“主要根源”不符,故D项错误。
32.永佃制是中国传统农业社会后期出现的一种佃农有权永久性地耕种地主土地的租佃制度。一般认为,永佃制萌芽于宋代,明代时有所发展,清代时流行于我国东南地区。永佃制的出现和发展导致了( )
A.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的分离 B.农民所受的剥削和压迫加重
C.封建小农经济逐渐走向瓦解 D.农业集约化发展程度的提高
【答案】A
【知识点】明清时期的农业的发展
【解析】【分析】永佃制其含义是只要佃农按约交租便可永久保有佃耕业主土地的权利,结果导致了佃农获得长期佃种的权利,使土地所有权与使用权加速分离,故A项正确;事实上永佃制下的农民负担相对稳定,故B项错误;近代中国,小农经济开始走向瓦解为出现,故C项错误;近代化推动农业集约化发展,与材料中“佃农有权永久性地耕种”的个体特点不符,故D项错误。
33.牙人,旧时居于买卖双方之间,从中撮合,以获取佣金的人。宋朝时期,土地典当买卖中,在大部分的情形下,牙人都参与交易过程,并在价格磋商中起很大作用。牙人在土地买卖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说明( )
A.封建经济发展程度较高 B.宋朝商业水平较低
C.政府改变市场管制政策 D.商业发达导致土地兼并
【答案】A
【知识点】宋元时期的商业发展;宋元时期的农业发展
【解析】【分析】牙人在土地买卖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是当时封建经济高度发达的一个表现,故A项正确;宋朝商品经济发展,商业水平较高,与史实不符,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政府的管制,故C项错误;牙人在土地买卖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材料并没有体现出商业发达与土地兼并之间的关系,故D项错误。
【点评】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
34.钱穆《国史大纲》:“此田制用意并不在求田亩之绝对均给,只求富者稍有一限度,贫者亦有一最低之水平。”该记载反映的土地制度是( )
A.井田制 B.均田制
C.地主土地所有制 D.小农土地所有制
【答案】B
【知识点】北魏孝文帝改革
【解析】【分析】井田制是土地国有制,不是土地私有,不符合材料中“只求富者稍有一限度,贫者亦有一最低之水平”故A项错误;由材料中“只求富者稍有一限度,贫者亦有一最低之水平”可知,这一土地制度目的之一是限制土地兼并,结合所学知识,应该是均田制,故B项正确;封建土地私有制是封建社会土地制度的主体,故C项错误;小农土地所有制明显不符题意,故D项错误。
35.宋哲宗元祐元年(1086年)监察御史王若叟在一道奏疏中向皇帝进言说:“富民召客为佃户,每岁未收货间,贷賙(zhou,接济)给.无所不至,一失抚存,明年必去而之他。”这段材料说明( )
A.地主注意改善与佃户间的关系
B.地主放弃了对佃户的控制
C.租佃成为主要的经营方式
D.地主与佃户开始相互依存
【答案】A
【知识点】宋元时期的农业发展
【解析】【分析】从材料“每岁未收货间,借贷赒给,无所不至,一失抚存,明年必去而之他”可以看出,在北宋年间,佃户的地位有了一定的提高,地主需要过年的时候给予充分的照顾,否则佃户可能另奔他处,故A项正确;地主并没有放弃对佃户的控制,故B项错误;题干材料没有涉及租佃成为主要经营方式,故C项错误;“开始互相依存”时间错误,故D项错误。
【点评】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
36.《诗经·甫田》中曾这样描述齐国当时的农业状况:“无田(diàn,佃,治理)甫田(tián)(大田),维莠(yǒu,杂草)骄骄。”据此可以推知( )
A.战国时期战争频繁 B.春秋时期出现了私田
C.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 D.诸子百家有轻农思想
【答案】B
【知识点】春秋战国时期的农业发展
【解析】【分析】“无田甫田,维莠骄骄”反映了无人治公田,公田里杂草丛生,与战争频繁无关,故A项错误;“无田甫田,维莠骄骄”主要是大家治私田不治公田的缘故,故B项正确;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与各国变法有关,故C项错误;诸子百家有轻农思想与材料无关,故D项错误。
【点评】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
37.明初建立了鱼鳞册和黄册的登记制度。鱼鳞册主要登记每块田地所有权的归属及其四至疆界,黄册登记每户人口的具体情况。该制度旨在( )
A.保障政府赋役征调 B.促进小农经济成长
C.巩固大土地所有制 D.推动商品经济发展
【答案】A
【知识点】明清时期的农业的发展
【解析】【分析】明朝土地登记制度的目的是为了确定土地所有权,以保障政府赋役征调,故A项正确;促进小农经济成长并非其主旨,故B项错误;明朝土地登记制度一定程度上抑制土地兼并,保护自耕农,与巩固大土地所有制无关,故C项错误;该制度保护小农经济,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故D项错误。
【点评】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
38.钱穆《国史大纲》记载:“此田制用意并不在求田亩之绝对均给,只求富者稍有一限度,贫者亦有一最低之水平。”下列有关该制度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
A.促进了自然经济的发展
B.有利于社会稳定
C.所分配之土地不准买卖,只准使用
D.不能真正阻止土地兼并
【答案】C
【知识点】北魏孝文帝改革
【解析】【分析】均田制是由北魏至唐朝前期实行的一种按人口分配土地的制度,属于土地国有制,特征是“计口授田”把无主的荒地分配给农民,使农民成为国家控制下的编户,有利于政府的财政收入,有利于保证小农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稳定。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均田制有利于社会稳定,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均田制分配的土地大体分为桑田和露田,其中桑田可作为世业田,拥有所有权,但限制买卖,露田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且不可买卖,故C项错误,符合题意;均田制分配的是无主荒地,并没有触动地主的土地,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点评】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
39.农民在先秦时期多称“臣”“人”“众”“野人”,秦汉时称“夫”“仆”,魏晋时称“田客”“部曲”,宋元时称“农户”“佃”。这种变化主要源于( )
A.小农经济的形成 B.赋税制度的变革
C.土地制度的变化 D.重农抑商的推行
【答案】C
【知识点】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更替
【解析】【分析】小农经济形成是在春秋战国时期,与材料中先秦时期的说法不符,故A项错误,关于赋税制度的改革材料中没有涉及,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中“先秦时期多称“巨”“人”“众”“野人”指自制下的农民的地位,秦汉时期到宋元的“佃”体现的是小农经济下土地私有制,因此这种变化主要源于土地制度的变化,故C项正确;重农抑商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D项错误。
【点评】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
40.(据《汉书·王莽传》记载:“(王莽)更名天下田日王田……不得买卖,其男口不盈八而田过一井者,分余田与九族邻里乡,党。故无田今当受田者,如制度。”结果导致“农商失业,食货俱废,民涕泣于市道”,不得已“诸名食王田皆得卖之,勿拘以法。”上述材料说明王莽( )
A.改制时政府手中掌握了大量国有土地
B.得到了无地农民的大力支持
C.有效地抑制了土地兼并
D.最终重新肯定了土地的私有权
【答案】D
【知识点】西汉的建立与“文景之治”;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东汉的兴衰
【解析】【分析】材料信息“更名天下田日王田”,就是把天下所有私人手里的土地(按王莽的理解应叫“私田”)统一收归皇帝所有,变成“王的土地”,简称“王田”,故A项错误;“农商失业,食货俱废,民涕泣于市道”,故B项错误;有效地抑制了土地兼并,材料未体现,故C项错误;“诸名食王田皆得卖之,勿拘以法。”可见肯定了土地的私有权,土地可以买卖,故D项正确。
【点评】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
41.土地制度是古代的主要制度。汉代以后地券或地契是买卖双方私人之间所立的文契。此外还有政府官方发给田地所有人的产权证明文件。这主要说明( )
A.土地买卖相当频繁 B.土地所有权登记制度的出现
C.体现了“耕者有其田” D.土地所有权完全由国家控制
【答案】B
【知识点】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东汉的兴衰;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更替;北魏孝文帝改革
【解析】【分析】材料可知土地买卖的存在,但是体现不出来土地买卖频繁,故A项错误;材料中出现“地券或地契”、特别是“还有政府官方发给田地所有人的产权证明文件”充分说明土地所有权登记制度的出现,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耕者有其田,故C项错误;产权证明文件也不能说明土地所有权完全由国家控制,封建土地主要还是归地主所有,故D项错误。
【点评】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
二、非选择题(以下试题为分解版,完整版试题附后)
42.中国古代农耕文明取得巨大成就。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时间 生产工具 经营方式 农业技术
西周 耒、耜、錞、銍等,绝大部分用木石、兽骨和蚌壳制成 公社农民聚族而居,集体劳动,“春,令民毕出在野,冬则毕入于邑。” 在耕作、灌溉、施肥、选种、除虫等方面具有相当高的技术知识
战国 耒、耜、犁、锄、铫等铁制农具,牛耕推广 公社及其所有制即井田制度瓦解,小农经济盛行 深耕技术普遍推行,施肥、选种等技术进一步发展,修建都江堰等水利工程
——据白寿彝《中国通史》整理
依据材料一概括西周至战国时期农业发展的趋势,简要分析其影响。
【答案】趋势:生产工具由原始农具发展为铁犁牛耕,生产力水平显著提高;经营方式由井田制下的集体劳动到战国小农户个体经营,封建生产关系形成并发展;农业技术进步,精耕细作。
影响:促进农业生产发展;推动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转型。
【知识点】商周时期的农业发展;春秋战国时期的农业发展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一中西周时期生产工具方面绝大部分用木石、兽骨和蚌壳制成,经营方式方面集体劳动,农业技术方面耕作、灌溉、施肥、选种、除虫等方面具有相当高的技术知识,而战国时期生产工具是铁制农具、牛耕推广,经营方式方面井田制度瓦解,小农经济盛行,农业技术方面深耕技术普遍推行,施肥、选种等技术进一步发展,修建都江堰等水利工程等相关信息分析作答即可;第二小问影响,结合其对农业发展的影响及对社会发展的影响作答即可。
【评点】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古代中国耕作方式的演变;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
4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物质生产、生活有了很大的改观,这得益于生产工具的改进和技术的进步。……井田制度遭到严重的破坏。公元前685年齐国“相地而衰征”,公元前594年鲁国“初税亩”。……围绕着“争霸”战争的需要,春秋以至战国的整个历史阶段内,诸侯国们都在不停地进行着改革。经过改革,公室宗族逐渐衰亡,卿族甚或平民贵族势力增强,这些都为文化的理性主义和人本思潮的兴起奠定了社会物质基础。
——摘编自《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转型》
根据材料一,分析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物质生产出现很大改观的原因。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
【答案】原因:生产工具和技术的进步;土地私有制的逐步确立;赋税制度的变革;各诸侯国坚持改革。 影响:推动了国家走向统一;改变了社会阶级结构(冲击了等级分封制度);促进了文化发展(百家争鸣)。
【知识点】春秋战国时期的农业发展
【解析】【分析】根据省略号和句号将材料一分为四个层次,提取各点信息,然后进行归纳概括即可得出其原因为生产工具和技术的进步、土地私有制的逐步确立、赋税制度的变革、各诸侯国坚持改革;第二小问影响,从当时的历史趋势、文化现象和社会阶级结构角度考虑。
【点评】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
4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王景)迁庐江太守,先是百姓不知牛耕,致地力有余而食常不足。郡界有楚相孙叔敖所芍陂稻田。景乃驱率吏民,修起芜废,教用犁耢,由是垦辟倍多,境内丰给。是岁,牛疫。京师及兰州大旱,诏勿收兖、豫、徐州田租、刍稿(汉代的一种税收),其以见谷赈给贫人。
——摘自《后汉书》卷七十六、卷三
根据材料一概括当时农业发展状况。
【答案】状况:推广铁犁牛耕;耕地面积、粮食产量增加(南方地区逐渐开发);农业受自然灾害的影响大;得到政府扶持。
【知识点】西汉的建立与“文景之治”
【解析】【分析】此题问状况,材料一“景乃驱率吏民,修起芜废,教用犁耢,由是垦辟倍多,境内丰给”可以看出推广铁犁牛耕和耕地面积、粮食产量增加,“是岁,牛疫。京师及兰州大旱,诏勿收兖、豫、徐州田租、刍稿(汉代的一种税收),其以见谷赈给贫人”可以看出自然灾害对农业影响大和政府扶持农业的发展。
4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甲骨文“男”的写法)
男,丈夫也。从田,从力。言男用力於田也。
——东汉《说文解字》
材料二 (商)鞅以三晋地狭人贫,秦地广人寡,故草不尽垦,地利不尽出。于是诱三晋之人,利其田宅……(使其)务本于内,而使秦人应敌于外。故废井田,制阡陌,任其所耕,不限多少。数年之间,国富兵强,天下无敌。
——《通典·食货》
(1)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与之相对应的经济形态的基本特点。
(2)据材料二分析当时秦国呈现了怎样的人地矛盾?商鞅是如何解决这对矛盾的?
【答案】(1)特点:一家一户、精耕细作、自给自足。
(2)矛盾:秦国“地广人寡”(人少地多)。
解决:以田宅招三晋之人入秦务农;废井田、开阡陌。
【知识点】商鞅变法;春秋战国时期的农业发展
【解析】【分析】(1)从材料一可知体现的是与田有关的农业经济,结合中国古代农业基本形态是小农经济的史实,回答小农经济的基本特征即可。(2)第一小问矛盾,从材料二“(商)鞅以三晋地狭人贫,秦地广人寡,故草不尽垦,地利不尽出”可知,秦地的矛盾是地广人寡或人少地多;第二小问解决,从材料二“于是诱三晋之人,利其田宅……(使其)务本于内,而使秦人应敌于外”可知,商鞅采取的措施是以田宅招三晋之人入秦务农,从“故废井田,制阡陌,任其所耕,不限多少”可知商鞅采取的措施是废井田、开阡陌。
46.每个时代的中国人都有自己的“中国梦”。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三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儿。”
——百姓俗语
请回答:
材料反映了什么时期哪些人的梦想?与这一梦想相对应的是什么经济形态?
【答案】时期及人物:中国古代和近代农民的梦想;形态:小农经济。
【知识点】春秋战国时期的农业发展
【解析】【分析】第一小问时期与人物,根据材料一“三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儿。”,可以概括为中国古代和近代的农民;第二小问形态,根据材料一可以归纳为小农经济。
47.阅读村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清初多尔衮率清军入关,满族人口大量涌入北京附近,为安置满族诸王、勋臣,解决八族官兵生计,顺治元年(1644年)在京畿地区大量圈占土地,史称圈地令.此后圈地令又下了两次,范围扩火到河间、滦州、遵化、永平等42府,共圈占土地约十六万余顷,“圈田所到,田主登时逐出,室中所有,皆其有也。”八旗园地称旗地,不准私自买卖,违者按律治罪,圈地后,很多农民田地被占,流离失所,部分地主或农民投充到八旗庄园为奴仆,或流亡他乡,清政府重中逃人法,严厉处罚逃亡者。
——摘编自戴逸《简明清史》等
材料二 15—16世纪毛纺织业成为英国的“民族工业”,对羊毛的需求成倍增加,羊毛价格不断上涨:10英亩牧场的收益超过20英亩的耕地,地主把农场改为牧场,还通过圈地围田,大规模地圈占农民土地,把小地产集中连成大片。根据1630年和1631年的调查报告,莱斯特郡在两年内圈地10万英亩。大批自耕农失去土地而破产,他们扶老携幼,或远走他乡,或到处流浪,生活艰辛。英国政府颁布一系列血腥法令,严禁失去土地的农民四处流浪,迫使他们进入工厂。
——摘编自蒋孟引《英国历史》等
(1)根据材料概括两国圈地的主要相似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两国圈地的历史背景及其历史影响。
(3)分别指出两场圈地运动的实质。
【答案】(1)相似:强力驱逐农民强占其耕地;涉及土地面积广、人口多;颁布相关法令,强化圈地。
(2)背景:清兵入关;清初社会矛盾的尖锐。 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成长;欧洲人对货币追求的风尚;英国政府的重商主义政策。影响:激化了国内矛盾,引发社会动荡,破坏了中国社会生产力。准备了工业化必要的劳动力、原料,推动英国资本主义农业的发展,大大加快了英国社会进步。
(3)实质:民族、阶级压迫。资本原始积累。
【知识点】明清时期的农业的发展
【解析】【分析】(1)从材料一“圈田所到,田主登时逐出,室中所有,皆其有也口”、“圈地后,很多农民田地被占,流离失所”和材料二“地主把农场改为装场,还通过圈地围田,大规模地圈占农民土地,把小地产集中连成大片”,可知相似点是强力驱逐农民强占其耕从材料一“共圈占六万余顷”和材料二“根据163年和1631年的调查报莱斯特郡在两年内圈万英亩”,可知相似点是涉及土地面积广、人口多;从材料一“清政府重中逃人法,严厉处罚逃亡者”和材料二“英国政府颁布一系列血腥法令,严禁失去土地的农民四处流浪,迫使他们进入工厂”,可知相似点是颁布相关法令,强化圈地。(2)第一小问背景,从材料一“清初多尔衮率清军入关,满族人口大量涌入北京附近,为安置满族诸王、勋臣,解决八族官兵生计”,可知清朝圈地背景是清兵入关,清初社会矛盾的尖锐,从材料二“15—16世纪毛纺织业成为英国的“民族工业”,对羊毛的需求成倍增加,羊毛价格不断上涨:10英亩牧场的收益超过20英亩的耕地”,可知背景是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成长,欧洲人对货币追求的风尚,英国政府的重商主义政策;第二小问影响,从材料一“圈地后,很多农民田地被占,流离失所,部分地主或农民投充到八旗庄园为奴仆,或流亡他乡”,可知影响是激化了国内矛盾,引发社会动荡,破坏了中国社会生产力,从材料二“对羊毛的需求成倍增加“、“地主把农场改为牧场”和“英国政府颁布一系列血腥法令,严禁失去土地的农民四处流浪,迫使他们进入工厂”,可知影响是准备了工业化必要的劳动力、原料,推动英国资本主义农业的发展,大大加快了英国社会进步。(3)从材料一中清朝圈地的史实可知其实质是民族、阶级压迫;从英国圈地运动的原因和影响可知其实质是资本原始积累。
48.中国古代农耕文明取得巨大成就。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时间 生产工具 经营方式 农业技术
西周 耒、耜、錞、銍等,绝大部分用木石、兽骨和蚌壳制成 公社农民聚族而居,集体劳动,“春,令民毕出在野,冬则毕入于邑。” 在耕作、灌溉、施肥、选种、除虫等方面具有相当高的技术知识
战国 耒、耜、犁、锄、铫等铁制农具,牛耕推广 公社及其所有制即井田制度瓦解,小农经济盛行 深耕技术普遍推行,施肥、选种等技术进一步发展,修建都江堰等水利工程
——据白寿彝《中国通史》整理
材料二
材料三 长江三角洲地区在唐末以迄宋元时代不断发展渐成为全国的经济重心所在,盛产米粮是其典型特征之一,因此有“苏湖(常)熟,天下足”之谚的广泛流传……明代中叶这种情况发生改变,农户农业经营的重点已不在种植粮食作物的“田”,而在种植经济作物的“地”,有所谓“多种田不如多种地”的新的价值取向……长江三角洲地区明清时期农村经济结构向多样化、专业化和商业化的缓慢转变及由此形成的相对发达的整体社会经济基础,为以后的工商业发展创造了条件,该地区本世纪二、三十年代萌生的乡村工业及80年代经济改革以来强大的乡镇企业均与明清时期形成的传统一脉相承。
——据《明清长江三角洲地区与两湖平原农村经济结构演变探异》等
(1)依据材料一概括西周至战国时期农业发展的趋势,简要分析其影响。
(2)比较图4和图5,提取两项有关西汉时期和隋唐时期手工业发展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说明。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明清时期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增长方式和产业结构的变迁。
【答案】(1)趋势:生产工具由原始农具发展为铁犁牛耕,生产力水平显著提高;经营方式由井田制下的集体劳动到战国小农户个体经营,封建生产关系形成并发展;农业技术进步,精耕细作。影响:促进农业生产发展;推动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转型。
(2)示例一:
信息:西汉时期的手工业集中分布于黄河中下游地区,隋唐时期的手工业大量分布于大运河地区。
说明:西汉至唐朝前期,经济重心在北方,手工业大多分布于黄河中下游地区;大运河的开通促使大运河沿岸地区手工业发展。
示例二:
信息:汉代盐、铁等手工业发展迅速,唐代制瓷业、造船业等手工业发展迅速。
说明:汉代盐铁官营;唐代制瓷工艺进步,制瓷业已经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
(3)变迁:农业经营重点由种植粮食作物转向种植经济作物;农村经济结构向多样化、专业化和商业化转变。
评价:封建政府调整封建生产关系;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玉米等高产作物引进。农业生产商品化程度提高,为工商业发展创造条件;奠定后来产业结构调整的基础;没有从根本上突破自然经济的束缚,不可能促进社会的深刻变革。
【知识点】唐朝的手工业发展;明清时期的农业的发展
【解析】【分析】(1)第一小问趋势,根据材料一中西周时期生产工具方面绝大部分用木石、兽骨和蚌壳制成,经营方式方面集体劳动,农业技术方面耕作、灌溉、施肥、选种、除虫等方面具有相当高的技术知识,而战国时期生产工具是铁制农具、牛耕推广,经营方式方面井田制度瓦解,小农经济盛行,农业技术方面深耕技术普遍推行,施肥、选种等技术进一步发展,修建都江堰等水利工程等相关信息分析作答即可;第二小问影响,结合其对农业发展的影响及对社会发展的影响作答即可。(2)第一小问提取信息,结合材料二图片中西汉时期和隋唐时期手工业部门的分布地区和手工业生产部门的种类作答即可;第二小问说明结合两个时期手工业部门分布地区的不同和手工业部门种类的不同说明即可。(3)根据材料三中“农户农业经营的重点已不在种植粮食作物的‘田’,而在种植经济作物的‘地’。长江三角洲地区明清时期农村经济结构向多样化、专业化和商业化的缓慢转变”可知其变迁为农业经营重点由种植粮食作物转向种植经济作物;农村经济结构向多样化、专业化和商业化转变;根据材料三中结合这一变迁的原因及历史影响来评价即可。
4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物质生产、生活有了很大的改观,这得益于生产工具的改进和技术的进步。……井田制度遭到严重的破坏。公元前685年齐国“相地而衰征”,公元前594年鲁国“初税亩”。……围绕着“争霸”战争的需要,春秋以至战国的整个历史阶段内,诸侯国们都在不停地进行着改革。经过改革,公室宗族逐渐衰亡,卿族甚或平民贵族势力增强,这些都为文化的理性主义和人本思潮的兴起奠定了社会物质基础。
——摘编自《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转型》
材料二 调查农户的基本情况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农户家庭情况、农户家庭务农人员情况、农户家庭承包地情况和农户年收入情况。通过对于农户家庭基本情况的相关调查研究,得出以下结论。
基本内容 最大值 最小值 平均值
家庭人数 6 1 4.000
户主年龄//岁 81 25 53.000
劳动力人数 6 0 2.7801
常年在家务农人数 3 0 0.9929
半务农人数 2 0 0.4043
在外打工人数 5 0 1.3830
其他 3 0 0.2000
每户承包耕地//hm2 66.67 0 0.9801
自己耕种//hm2 0.33 0 0.1814
承包他人耕地//hm2 2.2 0 0.0871
给别人种//hm2 1.33 0 0.0845
家庭年收入//元 500000 4000 86319.2424
耕地收入//元 25000 0 15586.3158
打工收入//元 248000 0 70732.9266
(1)根据材料一,分析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物质生产出现很大改观的原因。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今农村经济中存在的问题。
【答案】(1)原因:生产工具和技术的进步;土地私有制的逐步确立;赋税制度的变革;各诸侯国坚持改革。 影响:推动了国家走向统一;改变了社会阶级结构(冲击了等级分封制度);促进了文化发展(百家争鸣)。
(2)问题:农户偏老龄化;务农人数偏低;耕地资源利用率低;耕地收入薄弱
【知识点】春秋战国时期的农业发展
【解析】【分析】(1)第一小问原因,根据省略号和句号将材料一分为四个层次,提取各点信息,然后进行归纳概括即可得出其原因为生产工具和技术的进步、土地私有制的逐步确立、赋税制度的变革、各诸侯国坚持改革;第二小问影响,从当时的历史趋势、文化现象和社会阶级结构角度考虑。(2)根据材料二可以归纳概括出当今农村经济中存在的问题为,农户的年龄偏大,大龄人数偏多,体现了老龄化;务农人数偏低;耕地资源利用率低;耕地收入薄弱。
【点评】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十一届三中全会与经济体制改革;三农问题主题
5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王景)迁庐江太守,先是百姓不知牛耕,致地力有余而食常不足。郡界有楚相孙叔敖所芍陂稻田。景乃驱率吏民,修起芜废,教用犁耢,由是垦辟倍多,境内丰给。是岁,牛疫。京师及兰州大旱,诏勿收兖、豫、徐州田租、刍稿(汉代的一种税收),其以见谷赈给贫人。
——摘自《后汉书》卷七十六、卷三
材料二 1931年蒋介石拟定交通建设五年计划,规定到1937年完成85000公里铁路建设任务。1932年国民政府公布“铁道法”,制订了“国营铁道于不损主权及利权范围内得借外资”的原则。1934年公布公营铁道条例和民营铁路条例,鼓励省办、民营商办铁道。举借公债筹措铁道建设资金。建设新路的同时修补整理旧路:加固桥梁、添购机车,装设调度电话、增设防空设施等。本期修筑的新路主要有,中央与地方合营的浙赣路,省营的杭江路及同蒲路,商办的江南路和淮南路、因国防军事原因赶修的苏嘉路。完成长江渡轮工程,使沪宁路与津浦路相接,便利长江南北的经济沟通。交通建设为国防建设奠定了基础,也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条件。
——据宗玉梅《1927—1937年南京国民政府的经济建设述评》
材料三 京津冀地区在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下表是某同学收集的相关资料:
时间 历史资料
1878年 清政府在唐山正式成立“开平矿务局”
1878 年 朱其昂在天津创办贻来牟机器磨坊
1895年 “公车上书” 创办《万国公报》 成立强学会
1895年 清政府放宽民间设厂限制
1897年 严复在天津创办《国闻报》、后出版译著《天演论》
1912年 清帝颁布退位诏书
1917年 范旭东在天津创办永利碱厂
1917年 《新青年》编辑部迁到北京
1919年 五四运动在北京爆发
1924年 孙中山北上京津,宣传新三民主义
1949年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在北京召开
(1)根据材料一概括当时农业发展状况。
(2)根据材料二概括这一时期国民政府铁路交通建设的特点。
(3)请从材料三中选择恰当的材料论证“京津冀地区见证中国XX近代化进程”这一主题。
【答案】(1)状况:推广铁犁牛耕;耕地面积、粮食产量增加(南方地区逐渐开发);农业受自然灾害的影响大;得到政府扶持。
(2)特点:政府重视,有宏大规划,有法规条例保障;中央与地方、公营与民营相结合;多渠道筹措建设资金;新建与改旧结合,并提高道路的技术含量;成效显著,意义重大。
(3)从经济、政治、思想近代化中任选一主题作答即可。
①京津冀地区见证中国的经济近代化历程
清政府在唐山创办开平矿务局,创办近代民用工业,迈出中国近代化历程的第一步。朱其昂在天津创办贻来牟机器磨坊、甲午战后清政府放宽民间设厂限制、范旭东在天津创办永利碱厂见证了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产生、初步发展和黄金时期, 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进一步推动了中国经济近代化历程。
②京津冀地区见证中国的政治近代化历程
公车上书使维新思潮发展为政治运动,中国开始政治近代化的探索。清帝退位,是辛亥革命的重要成果,标志着君主专制制度的结束,民主共和成为历史潮流。北京青年学生掀起反帝反封建军阀的五四爱国运动,取得了初步胜利,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标志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开端。新政协召开,新中国成立,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胜利,中国进入人民当家作主的新时代。
③京津冀地区见证中国的思想近代化历程
严复创办《国闻报》,维新派人士通过创办近代报刊、学会、学堂宣传维新思想,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的的开展。陈独秀创办《新青年》,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开始,民主、科学和马克思主义思想得到传播,促进了中国的思想解放。孙中山北上宣传新三民主义,明确提出反帝反封建的主张,是国民革命运动的政治纲领,推动了国民革命高潮的到来。
【知识点】西汉的建立与“文景之治”;洋务运动;新文化运动
【解析】【分析】(1)此题问状况,材料一“景乃驱率吏民,修起芜废,教用犁耢,由是垦辟倍多,境内丰给”可以看出推广铁犁牛耕和耕地面积、粮食产量增加,“是岁,牛疫。京师及兰州大旱,诏勿收兖、豫、徐州田租、刍稿(汉代的一种税收),其以见谷赈给贫人”可以看出自然灾害对农业影响大和政府扶持农业的发展。(2)此题问特点,材料二“1931年蒋介石拟定交通建设五年计划,规定到1937年完成85000公里铁路建设任务。1932年国民政府公布‘铁道法’”体现了政府的重视和制定法规条例保障,“1934年公布公营铁道条例和民营铁路条例,鼓励省办、民营商办铁道”体现了中央与地方、公营与民营相结合,“举借公债筹措铁道建设资金”体现了多渠道筹集资金,“建设新路的同时修补整理旧路:加固桥梁、添购机车,装设调度电话、增设防空设施等”体现了新建与改旧结合,并提高道路的技术含量,从完成的交通建设成就可以归纳出成效显著,意义重大的特点。3)此题问论证,可以从政治近代化、经济工业化和思想科学化民主化论证,政治上可以选择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五四运动、新政协召开分析,经济上可以选择洋务运动、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初步发展和黄金时代分析,思想上可以选择维新思想的传播、新文化运动和三民主义的传播分析。
【点评】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古代中国耕作方式的演变;辛亥革命;五四运动;近代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洋务运动;晚清 中国民族工业的兴起;晚清中国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民国初期和国民政府前十年民族工业的发展;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民族工业的发展;交通、通讯工具 的进步;近代中国交通与通讯的变化;维新思想;新文化运动;孙中山的三民主义
5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甲骨文“男”的写法)
男,丈夫也。从田,从力。言男用力於田也。
——东汉《说文解字》
材料二 (商)鞅以三晋地狭人贫,秦地广人寡,故草不尽垦,地利不尽出。于是诱三晋之人,利其田宅……(使其)务本于内,而使秦人应敌于外。故废井田,制阡陌,任其所耕,不限多少。数年之间,国富兵强,天下无敌。
——《通典·食货》
材料三 新安僻居山溪中,土地小狭,民人众,世不中兵革,故其齿日益繁,地瘠薄,不给于耕,故其俗纤俭习事。大抵徽俗,人十三在邑,十七在天下,其所蓄聚则十一在内,十九在外。
——《弇州山人四部稿》卷61《赠程君五十叙》
新安土硗狭,田蓄少,人庶仰贾而食,即阀阋家不惮为贾。
——《唐荆川文集》卷15《程少君行状》
材料四 不可否认,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诞生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对我国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农村经济发展的推动以及对我国经济改革的贡献是毋庸置疑的……大包干、承包制改革之后,农村小农经济日益狭小,根本谈不上规模经济。不仅如此,原有集体经济也被削弱了,集体财产被分掉了,无法行使协调服务职能,使农业没能向专业化、社会化和农工商一体化转变……中国农业发展的根本出路在于实现规模经营,应将农业中的大量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阻止土地经营规模不断萎缩,最终使我国的农业实现规模经营。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研究30年回顾》
(1)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与之相对应的经济形态的基本特点。
(2)据材料二分析当时秦国呈现了怎样的人地矛盾?商鞅是如何解决这对矛盾的?
(3)材料三描述的是我国古代哪一时期何种经济现象?根据材料指出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
(4)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针对材料所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存在的问题,试从人地矛盾的角度指出解决的出路。
【答案】(1)特点:一家一户、精耕细作、自给自足。
(2)矛盾:秦国“地广人寡”(人少地多)。 解决:以田宅招三晋之人入秦务农;废井田、开阡陌。
(3)现象:明清时期,商帮的出现。 原因:远离战乱,地少人多;土地贫瘠,产出少。
(4)出路:制度创新;技术创新;规模经营;劳动力转移(一体化);城镇化;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知识点】明清时期商业的发展
【解析】【分析】(1)从材料一可知体现的是与田有关的农业经济,结合中国古代农业基本形态是小农经济的史实,回答小农经济的基本特征即可。(2)第一小问矛盾,从材料二“(商)鞅以三晋地狭人贫,秦地广人寡,故草不尽垦,地利不尽出”可知,秦地的矛盾是地广人寡或人少地多;第二小问解决,从材料二“于是诱三晋之人,利其田宅……(使其)务本于内,而使秦人应敌于外”可知,商鞅采取的措施是以田宅招三晋之人入秦务农,从“故废井田,制阡陌,任其所耕,不限多少”可知商鞅采取的措施是废井田、开阡陌。(3)第一小问现象,从材料三“大抵徽俗”可知,出现的现象是明清时期,商帮的出现;第二小问原因,从“新安僻居山溪中,土地小狭,民人众,世不中兵革,故其齿日益繁,地瘠薄,不给于耕,故其俗纤俭习事”可知,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远离战乱,地少人多和土地贫瘠,产出少。(4)从材料四“原有集体经济也被削弱了,集体财产被分掉了,无法行使协调服务职能,使农业没能向专业化、社会化和农工商一体化转变”可知,出路是城镇化;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从“中国农业发展的根本出路在于实现规模经营,应将农业中的大量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阻止土地经营规模不断萎缩,最终使我国的农业实现规模经营”可知,出路是规模经营;劳动力转移(一体化)。
52.每个时代的中国人都有自己的“中国梦”。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三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儿。”
——百姓俗语
材料二 人有多大胆,地有多高产。
三年超英,五年赶美。
一天等于20年,跑步进入共产主义。
你是英雄咱好汉,高炉旁边比比看,你能炼一吨,咱炼一吨半。
——某历史时期的宣传口号
材料三 命题的维度:中国梦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形象表达
历史的维度:中国梦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夙愿和梦想
本质的维度: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
实践的维度:实现中国梦要坚持和遵循“三个必须”
世界的维度:中国梦是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梦
——2014年07月14日《北京日报》曲青山《从五个维度把握中国梦的内涵和意义》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时期哪些人的梦想?与这一梦想相对应的是什么经济形态?
(2)材料二反映了什么时期中国人的什么梦想?这一梦想的问题在哪里?
(3)根据材料三概括中国梦的内涵。不同时期,不同的中国梦说明了什么?
【答案】(1)时期及人物:中国古代和近代农民的梦想;形态:小农经济。
(2)时期及梦想:大跃进时期(或说50年中后期)快速改变中国落后的面貌,实现共产主义的梦想;问题:片面强调认得主观能动性,忽视客观经济规律。
(3)内涵:民族复兴、人民安居乐业、世界和平与发展。说明:不同时期的政治经济背景和人民的生活状况决定了中国梦内涵的不同;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中国梦具有统一性和继承性。
【知识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探索中的失误
【解析】【分析】(1)第一小问时期与人物,根据材料一“三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儿。”,可以概括为中国古代和近代的农民;第二小问形态,根据材料一可以归纳为小农经济。(2)第一小问时期与梦想,根据材料二“人有多大胆,地有多高产“等关键信息,可以归纳为大跃进运动时期人们迫切改变落后现状的心情;第二小问问题,结合所学,可以从夸大主观能动性和忽视客观经济规律方面归纳。(3)第一小问内涵,根据材料三“中国梦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形象表达“、”中国梦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夙愿和梦想“、”是人民的梦“、”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梦“,可以归纳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世界和平;第二小问说明,从经济政治决定思想文化、民众是主体等角度归纳。
【点评】古代中国耕作方式的演变;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梦想追求主题
53.阅读村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清初多尔衮率清军入关,满族人口大量涌入北京附近,为安置满族诸王、勋臣,解决八族官兵生计,顺治元年(1644年)在京畿地区大量圈占土地,史称圈地令.此后圈地令又下了两次,范围扩火到河间、滦州、遵化、永平等42府,共圈占土地约十六万余顷,“圈田所到,田主登时逐出,室中所有,皆其有也。”八旗园地称旗地,不准私自买卖,违者按律治罪,圈地后,很多农民田地被占,流离失所,部分地主或农民投充到八旗庄园为奴仆,或流亡他乡,清政府重中逃人法,严厉处罚逃亡者。
——摘编自戴逸《简明清史》等
材料二 15—16世纪毛纺织业成为英国的“民族工业”,对羊毛的需求成倍增加,羊毛价格不断上涨:10英亩牧场的收益超过20英亩的耕地,地主把农场改为牧场,还通过圈地围田,大规模地圈占农民土地,把小地产集中连成大片。根据1630年和1631年的调查报告,莱斯特郡在两年内圈地10万英亩。大批自耕农失去土地而破产,他们扶老携幼,或远走他乡,或到处流浪,生活艰辛。英国政府颁布一系列血腥法令,严禁失去土地的农民四处流浪,迫使他们进入工厂。
——摘编自蒋孟引《英国历史》等
(1)根据材料概括两国圈地的主要相似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两国圈地的历史背景及其历史影响。
(3)分别指出两场圈地运动的实质。
【答案】(1)相似:强力驱逐农民强占其耕地;涉及土地面积广、人口多;颁布相关法令,强化圈地。
(2)背景:清兵入关;清初社会矛盾的尖锐。
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成长;欧洲人对货币追求的风尚;英国政府的重商主义政策。影响:激化了国内矛盾,引发社会动荡,破坏了中国社会生产力。 准备了工业化必要的劳动力、原料,推动英国资本主义农业的发展,大大加快了英国社会进步。
(3)实质:民族、阶级压迫。资本原始积累。
【知识点】明清时期的农业的发展
【解析】【分析】(1)从材料一“圈田所到,田主登时逐出,室中所有,皆其有也。”、“圈地后,很多农民田地被占,流离失所”和材料二“地主把农场改为装场,还通过圈地围田,大规模地圈占农民土地,把小地产集中连成大片”,可知相似点是强力驱逐农民强占其耕地,从材料一“共圈占土万余顷”和材料二“根据1630年和1631年的调查报莱斯特郡在两年内圈地10万英亩”,可知相似点是涉及土地面积广、人口多;从材料一“清政府重中逃人法,严厉处罚逃亡者”和材料二“英国政府颁布一系列血腥法令,严禁失去土地的农民四处流浪,迫使他们进入工厂”,可知相似点是颁布相关法令,强化圈地。(2)第一小问背景,从材料一“清初多尔衮率清军入关,满族人口大量涌入北京附近,为安置满族诸王、勋臣,解决八族官兵生计”,可知清朝圈地背景是清兵入关,清初社会矛盾的尖锐,从材料二“15—16世纪毛纺织业成为英国的“民族工业”,对羊毛的需求成倍增加,羊毛价格不断上涨:10英亩牧场的收益超过20英亩的耕地”,可知背景是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成长,欧洲人对货币追求的风尚,英国政府的重商主义政策;第二小问影响,从材料一“圈地后,很多农民田地被占,流离失所,部分地主或农民投充到八旗庄园为奴仆,或流亡他乡”,可知影响是激化了国内矛盾,引发社会动荡,破坏了中国社会生产力,从材料二“对羊毛的需求成倍增加“、“地主把农场改为牧场”和“英国政府颁布一系列血腥法令,严禁失去土地的农民四处流浪,迫使他们进入工厂”,可知影响是准备了工业化必要的劳动力、原料,推动英国资本主义农业的发展,大大加快了英国社会进步。(3)从材料一中清朝圈地的史实可知其实质是民族、阶级压迫;从英国圈地运动的原因和影响可知其实质是资本原始积累。
【点评】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第一次工业革命;土地制度主题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