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统编版2022-2023学年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3 第9课 古代的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 课后练
一、单选题
1.唐高宗至唐玄宗时期,从事国际贸易的是昭武九姓。他们是中亚粟特地区来到中原的粟特人或者其后裔的泛称,有康、安、石、米、史、何等姓。他们以经商著称,长期操纵丝绸之路的转运贸易。由此可见( )
A.丝绸之路是由汉族商人控制的贸易之路
B.昭武九姓是中国与西方进行交往的中介
C.丝绸之路上最主要的商品是丝绸和瓷器
D.昭武九姓控制着丝绸之路上的所有贸易
2.中原地区盛产粮食、麻、丝及手工制品,而农业的发展则需要大量的畜力(牛、马等);北方草原地区盛产牛、马、羊及皮、毛、肉、乳等畜产品,而缺少粮食、纺织品、手工制品等。草原丝绸之路有“皮毛路”“茶马路”的称谓。这可以用来说明( )
A.草原丝绸之路的基础条件
B.“皮毛路”和“茶马路”相互辉映
C.草原地区最早形成茶马互市
D.农耕文化剧烈地冲击了游牧文化
3.考古学家在今中国辽宁、韩国庆州地区7—9世纪的墓葬中陆续发现了大量胡俑,俑的形象既有来自地中海地区的东罗马人、波斯人,还有中亚地区的回鹘人、粟特人。这表明当时( )
A.东亚风俗深受西方文化影响 B.中西交流主要依赖海上交通
C.丝绸之路已延伸到朝鲜半岛 D.中国与东罗马建立了外交关系
4.“万里茶道”是17—19世纪,晋商从福建武夷山一带采茶贩卖到中俄边境恰克图的一条商业通道,后经扩张至俄国莫斯科等城市,俄国人称其为“伟大的中俄茶叶之路”,具有巨大的经济意义和文化价值。这说明( )
A.中国闭关锁国发生转变 B.中俄联系密切交流广泛
C.中外陆路贸易得到发展 D.中西海路交流逐渐衰落
5.云南腾冲在清朝是中缅贸易的“丝棉之路”上的重镇。史料载:“海禁未开,凡闽粤客商贩运珠宝、玉石、琥珀……一切缅货,皆由陆路而行,必经过腾境”“以故市镇乡场栉比鳞次,洵西南一巨区也”。这体现出( )
A.腾冲主要作为军事防御城市 B.腾冲区域性市场体系逐步建立
C.清朝海上丝绸之路的繁盛 D.西南经济发展领先于东部沿海
6.古丝绸之路跨越尼罗河流域、两河流域、印度河流域、长江和黄河流域。不同文明、宗教、种族求同存异,开放包容,并肩书写相互尊重的诗篇。这反映了世界文明( )
A.冲突不断 B.新旧碰撞 C.相互征伐 D.和平交融
7.(2021高二下·河南开学考)中国的炼丹术传入阿拉伯,直接推动了阿拉伯炼丹术的兴起,阿拉伯炼丹术又影响了欧洲炼丹术,而现代化学便是在欧洲中古时期炼丹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这说明( )
A.中国古代科技成果都通过阿拉伯人西传
B.中外科技文化交流推动了人类文明进步
C.同一科技成果在中西方的发展进程趋同
D.中国古代科技外传以自然科学理论为主
8.(2020高一下·临清月考)中国瓷器输入东非以后,东非人也像中国人一样,用瓷器作食具、饮具和装饰品,并用作墓葬和清真寺的装饰材料,模仿中国瓷器烧制技术,烧制伊斯兰——斯瓦希里风格的陶瓷。“索马里有一种装潢美观的饮器至今一直叫新纳(sina)。”这表明( )
A.中国与东非文明互相影响和吸收
B.东非国家为瓷器生产的适宜地区
C.东非国家积极学习中国的瓷器文化
D.中国瓷器文化影响了东非人民生活
9.埃及福斯塔特遗址的考古发掘中一共出土了陶瓷六七十万片,来自中国的陶瓷约12000片,时间从唐朝绵延至清朝,其余大部分是中国陶瓷的仿制品。这反映出( )
A.埃及的手工业发展较迅速
B.丝绸之路开辟促进了中埃文化交流
C.中埃文化交流开始于唐朝
D.中华文化影响了当时埃及人的审美
10.(2022高三上·嘉兴月考)丝绸之路见证了亚、欧、非等大洲彼此从孤立隔绝到交流、汇合的过程,沿线的文化遗存承载着东西方物质和精神交流的记忆。以下出土文物与此相关的有( )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1.(2021高二下·滕州期中)亚历山大的远征,罗马帝国的扩张,阿拉伯帝国的征服……无疑是古代史上突破相互孤立隔绝的重大事件,但横贯亚欧大陆丝绸古道上的商队来往,联系太平洋西海岸、印度洋、地中海……诸海航路的船只航行,对传播生产技术,文化知识于古代世界各地也许是更为重要的。下列对这段叙述的理解有误的是( )
A.和平往来促进了各地经济文明交流
B.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交往的要道
C.暴力冲突有助于打破世界相互隔绝的状态
D.暴力冲突比和平交往更有利于文化的传播
12.日本明治维新时期,一些维新志士吸收阳明学中注重人性“陶冶人物之功”,在幕府末期的社会变更中找到了让自己扬名历史的哲学。阳明学成为维新志士反抗封建幕府统治最尖锐的思想武器。材料体现了( )
A.托古改制推动政治革命 B.中华文化对日本的影响
C.进步思想决定改革成败 D.阳明学指导了明治维新
13.唐代后期,宰相贾耽在《皇华四达记》中记载了当时从唐朝统治中心向四方延伸的七条路线,其中第五、六、七条分别被称为“安西入西域道”“安南入天竺道”“广州通海夷道”。由此可推知,当时( )
A.东亚各国贸易往来频繁 B.阿拉伯人阻断中西交通
C.丝绸之路仍在发挥作用 D.水路交通地位逐渐提升
14.下图是江西省考古工作者在景德镇的一座北宋古墓中发现的瓷器胡人牵马俑,图中的男俑有着典型的波斯商人的脸型和装扮。其可以用来佐证北宋( )
A.陆上丝绸之路的突破 B.景德镇成为中国的瓷都
C.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 D.陶瓷制造技术达到顶峰
15.秦汉至元朝的1500多年是丝绸之路的1.0时代,这一时代,陆上丝绸之路主要维系了中原与周边少数民族的交往。1405年,朱棣派遣郑和第一次下西洋,此后郑和又六次下西洋,最远到达东非,拓展了“海上丝绸之路”,这是丝绸之路2.0时代的开端。促成这种转变的因素主要是( )
A.经济重心的南移 B.明朝对外政策开明
C.航海技术的进步 D.商品经济的发展
16.根据国外陶瓷考古发现,宋代瓷器在亚洲的朝鲜、日本、菲律宾、印度、叙利亚、沙特阿拉伯、也门以及非洲的埃及、苏丹、埃塞俄比亚甚至远到津巴布韦,都有不等数量的出土,其中日本、菲律宾发现较多。这主要说明( )
A.宋代制瓷技术高超 B.宋代对外交往频繁
C.宋与埃及直接往来 D.海上丝路范围广大
17.巴格达的市场上有从中国运来的瓷器、丝绸和麝香;从印度和马来群岛运来的香料、矿物和染料;从中亚细亚突厥人的地区运来的红宝石、青金石、织造品;从斯堪的纳维亚和俄罗斯运来的蜂蜜、黄蜡、毛皮;从非洲东部运来的象牙、金粉。据此可知,当时( )
A.阿拉伯人主导了世界贸易 B.巴格达城商品经济繁荣
C.巴格达城是世界贸易中心 D.世界市场的雏形出现
18.下图中的唐草纹是我国传统吉祥图案之一,由忍冬纹发展而来。忍冬纹最早可追溯到古埃及,经希腊传到印度,后随佛教传入我国,并在唐朝逐渐发展为自由饱满、富丽华美的唐草纹。唐草纹的形成,说明( )
A.外来物品推动观念更新 B.佛教冲击中国文化
C.经济往来带动文化交流 D.唐朝中外交往频繁
19.(2023高二下·乳山月考)1976年,在河南安阳市殷墟商王武丁的王后妇好墓中,出土了755件玉器和468件青铜器。其中玉器以礼器、兵器和装饰器为主,原料多为新疆和田玉;青铜器以礼器和兵器为主。从中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A.商朝确立了礼乐制度,迷信鬼神和崇尚天命
B.商朝的军事实力强大,确立了对西域的统治
C.商朝手工业技艺高超,产品远销至河西走廊
D.汉代丝绸之路开通前,中原与西域已有往来
二、材料解析题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529年,广州重开市舶贸易,澳门成为中国朝廷允许外国商船停泊的八大海港之一。如表为16世纪中期以来形成的以澳门为中心的三条国际贸易航线。
航线 航线上主要商业活动 备注
葡萄牙里斯本—印度果阿—澳门 葡萄牙人将经广州转运到澳门的中国货物运返欧洲,如丝、绢、细工木器、漆器和陶器等,又由欧洲运来毛织品、玻璃制品等 以白银为最大宗,1585—1591年,经果阿运到澳门的白银约90万两
澳门—日本长崎 每年初夏,葡萄牙商人东渡日本,将生丝、绸缎等中国货物运往长崎,然后待秋季返航澳门,运回日本的白银、土特产等 明政府鉴于“倭寇祸烈”,严禁中日通商
澳门—菲律宾马尼拉—墨西哥 澳门的葡萄牙商人以及华商,将生丝、绸缎等运到马尼拉,再由西班牙商人将这些货物和少量菲律宾货物运到拉美的墨西哥等地,然后将拉美白银运回欧洲,然后再运回澳门,再购买中国的丝货和其他货物 中国与美洲贸易的最早航线,构成了以中国丝货和世界各地的白银为大宗交易的国际海上丝路大循环——“丝银之路”
材料二 澳门曾是西学东渐和中学西渐的重要桥梁和通道。16世纪中叶以后,西方传教士纷纷东来。传教士在澳门开创的远东第一所西方式的大学——圣保罗学院,成为远东汉学家和西学人才的摇篮。利玛窦等传教士经过澳门进入中国内地进行传教活动,把西方国家的科学文化传入中国,同时又将中国的儒家经典思想、文学、医学、工艺和美术等传到欧洲。
——摘编自赵艳珍《珠澳关系史话》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丝银之路”的特点及其形成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析“丝银之路”对中国和世界产生的影响。
21.“茶”字发音的传播史。
材料一 茶起源于中国,汉唐时期即开始对外传播。在汉语中“茶”有不同的发音,随着茶叶海外贸易的扩展,“茶”字的不同发音传入亚、非、欧等地。北方以及广东地区“茶”字的发音形成今天世界上的cha发音系统;厦门方言发音形成今天的tea发音系统。明清时期,荷兰、英国主要从厦门进口茶叶。英、荷语言中本无茶叶一词,于是直接借用厦门发音,将“茶”读作tea。
材料二“茶”的两大发音系统在亚、非、欧三大洲分布示意图
(1)读图,cha与tea发音系统分别分布在哪些地区?
(2)不同发音系统的形成与茶叶贸易路线有密切关系。结合所学分析不同发音系统形成的历史原因。
22.材料一:通过以茶易马,即所谓的“茶马贸易”,中国获得了紧缺的马匹,西北少数民族茶叶依赖中原地区供给,从某种意义上,中央王朝因茶叶而掌握了“华夏边缘”地区的命脉。从唐代开始,历代统治者都积极采取茶马治边政策。唐肃宗率先开了政府茶马交易的先河。北宋则在成都、秦州(今甘肃天水)等地置榷茶和买马司以管理茶马互市。明代厉行茶马治边政策,把这项政策作为统治西部地区各族人民的重要手段。明代文学家汤显祖在《茶马》诗中写道:“黑茶一何美,羌马一何殊。”“羌马与黄茶,胡马求金珠。”足见当时茶马交易市场的兴旺与繁荣。
材料二:茶马古道源于中国西南边疆和西北边疆的茶马互市,兴于唐宋,繁于明清,二战中后期最盛。公元7世纪,吐蕃在青藏高原崛起,并于唐初南下,在金沙江上架设铁桥,打通了滇藏往来的通道。宋元明清各朝政府在西南各地大力开辟驿路,设置驿站,且管理越来越严格细致。清末民初,茶商大增。抗日战争中后期,茶马古道成为抗战大后方主要的国际通道。……历史上的茶马古道并不只一条,它以川藏道、滇藏道与青藏道(甘青道)三条道路为主线,辅以众多的支线和附线,地跨川、滇、青、藏,向外延伸至南亚、西亚、中亚和东南亚,远达欧洲。茶马古道是世界上最高、最险峻以及环境最为恶劣的古道,其全长近四千余公里,一千三百多年历史,具有深厚的历史积淀和文化底蕴,是古代西藏和内地联系必不可少的桥梁和纽带。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中国历代政府重视茶马交易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茶马古道的特点及历史意义。
2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泉州是“海上丝绸之路”上的重要港口,中唐到南宋时期是泉州的快速发展时期,该地留存有大量的文化遗迹。下图所示为当地的两个历史遗迹。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宋之际泉州快速发展的原因。
(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上述遗址对于泉州海外贸易研究的史料价值。
三、开放性试题
24.信息题:“南海一号”沉船考古年
完成下列要求:
观察阅读以上的图文,从中可以获取哪些重要的历史信息?(要求:多角度提取历史信息)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B
【知识点】三国至隋唐的中外文化交流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从事国际贸易的是昭武九姓”“他们以经商著称,长期操纵丝绸之路的转运贸易”等信息分析可知,昭武九姓是中国与西方进行交往的中介,B正确;
A错误,昭武九姓是中亚粟特人的后裔,不是汉人;
C错误,材料主要强调丝绸之路活动的人群,不是商品类型;
D错误,“所有贸易”说法过于绝对化,排除;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唐朝的外交经济文化交流,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解题关键信息是“从事国际贸易的是昭武九姓”“他们以经商著称,长期操纵丝绸之路的转运贸易”。
2.【答案】A
【知识点】“草原丝绸之路”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分析可知,中原地区和北方草原的经济存在互补性,因此为草原丝绸之路的存在提供了可能性条件,A正确;
B错误,与材料主旨不相符;
C错误,西南地区最早形成茶马互市;
D错误,材料不涉及农耕文明对游牧文明的冲击;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草原丝绸之路,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解题关键信息是“而农业的发展则需要大量的畜力(牛、马等)”、“而缺少粮食、纺织品、手工制品等”。
3.【答案】C
【知识点】古代商路上的中西物质与技术交流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在今中国辽宁、韩国庆州地区7—9世纪的墓葬中陆续发现了大量胡俑,俑的形象既有来自地中海地区的东罗马人、波斯人,还有中亚地区的回鹘人、粟特人”等信息分析可知,中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延伸至朝鲜半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的交往涉及西亚等地,主要通过陆上丝绸之路,由此可知丝绸之路已延伸到朝鲜半岛,C正确;
A错误,材料只能看出中国的墓葬中出现大量胡俑,不能由此得出东亚风俗深受西方文化影响;
B错误,材料交往路线主要通过陆上丝绸之路,不是海上丝绸之路;
D错误,材料不涉及与东罗马帝国的外交关系已经建立;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古代中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考查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史料实证。
4.【答案】C
【知识点】古代商路上的中西精神文化交流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晋商从福建武夷山一带采茶贩卖到中俄边境恰克图的一条商业通道,后经扩张至俄国莫斯科等城市”及“具有巨大的经济意义和文化价值”等信息分析可知,材料反映了中俄茶道促进了中外贸易的发展,C正确;
A错误,说法与史实不相符,排除;
B错误,材料主要涉及茶叶贸易,不能看出中俄联系密切交流广泛;
D错误,材料不涉及海路交流;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中俄茶道,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解题关键信息是“晋商从福建武夷山一带采茶贩卖到中俄边境恰克图的一条商业通道,后经扩张至俄国莫斯科等城市”。
5.【答案】B
【知识点】“西南丝绸之路”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海禁未开,凡闽粤客商贩运珠宝、玉石、琥珀……一切缅货,皆由陆路而行,必经过腾境”“以故市镇乡场栉比鳞次,洵西南一巨区也”等信息分析可知,腾冲是西南丝路的重要市镇,以腾冲为中转的西南贸易体系逐渐建立起来,B正确;
A错误,材料主要强调腾冲的经济职能,不是军事防御职能;
C错误,材料无关海上丝绸之路;
D错误,材料无关西南和东部沿海的经济实力对比;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西南丝绸之路,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解题关键信息是“海禁未开,凡闽粤客商贩运珠宝、玉石、琥珀……一切缅货,皆由陆路而行,必经过腾境”“以故市镇乡场栉比鳞次,洵西南一巨区也”。
6.【答案】D
【知识点】古代世界文明的交流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古丝绸之路跨越尼罗河流域、两河流域、印度河流域、长江和黄河流域。不同文明、宗教、种族求同存异,开放包容,并肩书写相互尊重的诗篇”等信息分析可知,材料强调丝绸之路促进了不同文明的交流与融合,D正确;
AC错误,丝绸之路体现的是和平交往,不是暴力冲突;
B错误,材料不涉及新旧碰撞,体现的是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与融合;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古代世界文明的交流,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古代世界文明的交往主要有和平交往和暴力冲突两种方式。
7.【答案】B
【知识点】三国至隋唐的科技成就;两汉的科技成就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内容可知,中国的炼丹术传播到欧洲,并在欧洲中古时期炼丹术的基础上发展出现代化学,这表明中外科技文化交流推动了人类文明进步,B项符合题意;
A项中国古代科技成果并不是都通过阿拉伯人西传,A项说法过于绝对,A不符合题意;
C项炼丹术与现代化学并不是同一科技成果,故C项不符合题意;
D项炼丹术不属于自然科学理论,故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 本题考查中西方文化交流。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现代化学便是在……炼丹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本题主要通过中西方文化交流来考查考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信息、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和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素养。
8.【答案】D
【知识点】明清时期的手工业的发展
【解析】【分析】据材料可知,中国瓷器输入东非以后,东非人也像中国人一样,用瓷器作食具、饮具和装饰品,并用作墓葬和清真寺的装饰材料,模仿中国瓷器烧制技术,烧制伊斯兰—斯瓦希里风格的陶瓷,这说明中国瓷器文化影响了东非人民生活,D正确;
材料反映的是中国瓷器对东非的影响,而没有体现东非文明对中国的影响,A错误;
B、C不是材料主旨。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了学生对史料的分析理解能力,根据材料“东非人也像中国人一样,用瓷器作食具、饮具和装饰品,并用作墓葬和清真寺的装饰材料,模仿中国瓷器烧制技术,烧制伊斯兰——斯瓦希里风格的陶瓷。"进行分析即可。
9.【答案】D
【知识点】古代世界文明的交流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埃及……来自中国的陶瓷约12000片,时间从唐朝绵延至清朝,其余大部分是中国陶瓷的仿制品”等信息分析可知,埃及出土了来自中国的陶片,以及大量中国瓷器的仿制品,说明中华文化对埃及产生了一定的影响,D正确;
A错误,与材料主旨不相符;
B错误,丝绸之路并未到达埃及,排除;
C错误,材料中陶片时间开始于唐朝,不能说明中埃文化交流开始于唐朝;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考查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史料实证。
10.【答案】A
【知识点】丝绸之路的开辟及其发展历程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十六国墓葬玻璃水注,这件鸭形水注产于今叙利亚至地中海一带的古罗马帝国,其传入途径是由西域经过草原之国——柔然,再到冯氏北燕,它承载着东西方物质和精神交流的记忆。唐骑驼乐舞三彩俑,唐时,中亚有许多乐师、歌舞者留住长安城内,唐高祖曾拜中亚安国出生而长居长安的安叱奴为散骑常侍。曹国人曹保及其子善才、孙曹纲都是蜚声艺林的琵琶名手。宪宗元和时,西域米国人米嘉荣曾为唐朝廷供奉,是歌曲名家。玄宗开元时,康国、史国均造使献胡旋女子。南亚、东亚诸国中的骠国、扶南,以及日本也有很多乐工旅居长安,带来了很多新的乐曲和乐器,载乐骆驼陶俑表现的应该是长安百戏中的一个杂技节目,它承载着东西方物质和精神交流的记忆。北周鎏金银壶,纹饰的主要部分是壶腹浮雕人物图像,共有6人分为3组,每组各有一对男女,是具有希腊风格的连环故事画面,鎏金银壶是波斯王朝的酒具,萨珊时代在中亚的巴克特利亚地区制造,是萨珊工匠模拟希腊图像的产物。壶形制完全沿用萨珊王朝金银器风格,但壶把上的人头形象与萨珊波斯人形象有别,属中亚巴克特利亚人,它承载着东西方物质和精神交流的记忆,A项正确。
里耶秦简主要内容是秦洞庭郡迁陵县的档案,包括祠先农简、地名里程简、户籍简等,与东西方文化交流无关,排除BC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了丝绸之路,解答本题需结合图片结合丝绸之路演变及路线等知识分析,考查了考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理解史料的能力。
11.【答案】D
【知识点】古代世界文明的交流
【解析】【分析】材料“罗马帝国的扩张……无疑是古代史上突破相互孤立隔绝的重大事件,但横贯亚欧大陆丝绸古道上的商队来往……诸海航路的船只航行,对传播生产技术,文化知识于古代世界各地也许是更为重要的”,反映了暴力冲突有助于打破世界相互隔绝的状态,而和平交往促进了世界各地区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加深了彼此之间的联系与友谊,传播了先进的文化与生产力,促进了各地区、各民族经济和文化的发展,A、B、C理解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
材料反映和平交往更有利于文化的传播,故D项理解错误,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 侧重于考查古代文明的交流,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本题属于逆向型选择题,需要把握题干要求。
12.【答案】B
【知识点】中华优秀文化的特点与价值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一些维新志士吸收阳明学中注重人性‘陶冶人物之功’”“阳明学成为维新志士反抗封建幕府统治最尖锐的思想武器”等信息分析可知,中国的阳明之学对日本的明治维新产生了影响,B正确;
A错误,材料不涉及托古改制;
C错误,“决定改革成败”说法过于绝对化,排除;
D错误,明治维新的指导思想是西方的政治学说,不是阳明学;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中华文化的影响,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解题关键信息是“一些维新志士吸收阳明学中注重人性‘陶冶人物之功’”“阳明学成为维新志士反抗封建幕府统治最尖锐的思想武器”。
13.【答案】C
【知识点】三国至隋唐的中外文化交流
【解析】【分析】根据“安西入西域道”“安南入天竺道”“广州通海夷道”等信息分析可知,唐朝的对外交往的七条路线中依然有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说明丝绸之路仍在发挥作用,B正确;
A错误,材料不涉及唐朝和对外交往的终点,排除;
B错误,材料不涉及阿拉伯人;
D错误,材料中不能看出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对比;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古代对外交往,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解题关键信息是“安西入西域道”“安南入天竺道”“广州通海夷道”。
14.【答案】C
【知识点】“海上丝绸之路”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图中的男俑有着典型的波斯商人的脸型和装扮”等信息分析可知,材料中的陶俑具有波斯商人的形象特征,可以用来佐证宋代对外交往的频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代陆上丝绸之路被阻断,海上丝绸之路繁荣,因此可知,A错误,C正确;
B错误,与材料主旨不相符;
D错误,材料不能看出制瓷业达到顶峰;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宋朝海上丝绸之路的繁荣,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解题关键信息是“图中的男俑有着典型的波斯商人的脸型和装扮”。
15.【答案】A
【知识点】宋元时期的经济重心南移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秦汉至元朝陆上丝绸之路发达,而明朝海上丝绸之路繁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促进这一转变的主要原因是经济重心的南移,A正确;
B错误,明朝采取闭关锁国政策,对外政策封闭;
C错误,航海技术进步不是这一转变的最主要原因;
D错误,商品经济发展与陆上丝绸之路到海上丝绸之路的转变无关;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古代的对外交往,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本题侧重于考查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时空观念。
16.【答案】D
【知识点】“海上丝绸之路”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分析可知,宋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范围不仅涉及东亚、东南亚还涉及非洲,D正确;
A错误,材料无关制瓷技术;
B错误,材料涉及交往范围,不涉及交往频繁;
C错误,材料不能看出宋与埃及存在直接往来;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海上丝绸之路,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解题关键信息是“宋代瓷器在亚洲的朝鲜、日本、菲律宾、印度、叙利亚、沙特阿拉伯、也门以及非洲的埃及、苏丹、埃塞俄比亚甚至远到津巴布韦”。
17.【答案】B
【知识点】阿拉伯帝国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分析可知,材料中巴格达的市场上有来自各方的货物,这说明巴格达商品经济繁荣,B正确;
A错误,阿拉伯人“主导世界贸易”说法过于绝对化;
C错误,材料可以看出巴格达的商品来自世界各地,不能看出巴格达城是世界贸易中心;
D错误,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市场初具雏形;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阿拉伯帝国,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解题关键信息是“有从中国运来的瓷器、丝绸和麝香”“从印度和马来群岛运来的香料、矿物和染料”……。
18.【答案】C
【知识点】三国至隋唐的中外文化交流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忍冬纹最早可追溯到古埃及,经希腊传到印度,后随佛教传入我国,并在唐朝逐渐发展为自由饱满、富丽华美的唐草纹”分析可知,材料中唐草纹和忍冬纹的产生是中外文化交往的产物,C正确;
A错误,材料无关观念更新;
B错误,材料不能说明佛教冲击中国文化;
D错误,与材料主旨不相符;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唐朝的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解题关键信息是“忍冬纹最早可追溯到古埃及,经希腊传到印度,后随佛教传入我国,并在唐朝逐渐发展为自由饱满、富丽华美的唐草纹”。
19.【答案】D
【知识点】夏商西周的甲骨文与青铜文化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可知,在商王武丁王后妇好墓中所出土的玉器中,其原料多为新疆和田玉,由此可以推断,在汉代丝绸之路开通之前,中原地区与西域已经有来往,D项正确;
材料内容仅涉及商王武丁王后妇好墓中所出土玉器和青铜器的相关信息,没有涉及商朝确立礼乐制度的相关信息,而且礼乐制度建立是在西周,A项错误;
材料反映的是商朝时中原地区与西域地区就已经有往来,并不能说明商朝军事实力强大,并确立对西域的统治,而且加强对西域的统治是在汉代,B项错误;
材料不是强调商朝手工业技艺高超,而且材料反映的是妇好墓中所出土玉器的原料多为新疆和田玉,没有说明这些玉器已经“远销至河西走廊”,C项错误。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商朝的对外交往,解题的关键是解读分析材料信息,从商王武丁王后妇好墓中出土的文物可以推断出商朝中原地区与西域地区就已经有往来,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20.【答案】(1)特点:葡萄牙商人主导商路;流通商品以各地特色产品为主;中国在当时世界贸易中居于出超地位;以中国澳门为中心,连接欧、亚、美三大洲。形成原因:新航路的开辟,全球性海上运输业的发展,使东西方的经济联系更加紧密;中国开放市舶贸易;中国传统手工业繁荣,西欧对中国商品的需求大。
(2)对中国产生的影响:促进了传统封建经济的繁荣;客观上推动了早期中西方文化交流;但没有对中国社会的发展进程产生革命性影响,没有带来像欧洲那样的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对世界产生的影响:为新航路开辟后的全球贸易提供了丰富的商品,成为16—17世纪全球贸易的重要依托;加强了世界各地的经济联系和文化交流,促进了世界由分散走向整体。
【知识点】明清时期商业的发展;新航路开辟后商品的世界性流动
【解析】【分析】(1)特点:根据“葡萄牙人将经广州转运到澳门的中国货物运返欧洲”“葡萄牙商人东渡日本,将生丝、绸缎等中国货物运往长崎”“澳门的葡萄牙商人以及华商,将生丝、绸缎等运到马尼拉”等得出:葡萄牙商人主导商路;根据“经果阿运到澳门的白银约90万两”等信息分析可知,中国在当时世界贸易中居于出超地位;根据“中国与美洲贸易的最早航线,构成了以中国丝货和世界各地的白银为大宗交易的国际海上丝路大循环”“澳门的葡萄牙商人以及华商,将生丝、绸缎等运到马尼拉,再由西班牙商人将这些货物和少量菲律宾货物运到拉美的墨西哥等地,然后将拉美白银运回欧洲,然后再运回澳门”得出:以中国澳门为中心,连接欧、亚、美三大洲。根据“将生丝、绸缎等中国货物运往长崎,然后待秋季返航澳门,运回日本的白银、土特产”得出:流通商品以各地特色产品为主;
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可从新航路的开辟全球贸易网络逐渐构建起来及中国手工业发展,丝绸畅销欧洲及开放市舶司允许海外贸易存在等方面进行回答。
(2)影响:根据所学知识可从对中国的影响及对世界的影响角度进行分析。对中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银丝贸易促进了封建经济的繁荣,推动了东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大量白银流入中国,促进了白银的货币化;但是并未促进中国的社会转型。对世界:可从密切了各大洲的联系,促进全球性的贸易网络形成,推动各地经济文化交流。
故答案为:
(1)特点:葡萄牙商人主导商路;流通商品以各地特色产品为主;中国在当时世界贸易中居于出超地位;以中国澳门为中心,连接欧、亚、美三大洲。形成原因:新航路的开辟,全球性海上运输业的发展,使东西方的经济联系更加紧密;中国开放市舶贸易;中国传统手工业繁荣,西欧对中国商品的需求大。
(2)对中国产生的影响:促进了传统封建经济的繁荣;客观上推动了早期中西方文化交流;但没有对中国社会的发展进程产生革命性影响,没有带来像欧洲那样的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对世界产生的影响:为新航路开辟后的全球贸易提供了丰富的商品,成为16—17世纪全球贸易的重要依托;加强了世界各地的经济联系和文化交流,促进了世界由分散走向整体。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银丝贸易”,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考查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历史解释和时空观念。
21.【答案】(1)cha:东亚、东南亚、中亚、西亚;非洲北部和东部(东非);东欧、葡萄牙。
tea:东南亚南部(马来群岛);非洲南部和西部海岸;西欧和北欧等。
(2)中国古代丝绸之路发达,茶叶从中国长安等地出发,经陆上、海上丝绸之路传播到东亚、东南亚、中亚和西亚,又转销到东欧和东非地区。cha的发音也随之传入这些地区。新航路开辟后,欧洲主要商路和贸易中心从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形成了新的海上茶叶贸易商路。葡萄牙主要从澳门进口茶叶,沿新航路将茶叶引入本土及其海外殖民地,在这些地区形成了cha的发音。
荷兰、英国多从厦门进口茶叶,并沿新航路将茶叶引入南非、西非和西欧地区,于是由厦门方言形成的tea的发音伴随西欧商人和殖民者的脚步传到这些地区。
【知识点】“海上丝绸之路”
【解析】【分析】(1)根据地图进行分析,cha发音系统主要分布在东亚、东南亚、中亚、西亚;非洲北部和东部(东非);东欧、葡萄牙。而tea发音系统主要分布于东南亚南部(马来群岛);非洲南部和西部海岸;西欧和北欧等。
(2)结合所学知识可知,cha发音系统主要集中于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沿线,与传统的丝绸之路相关,且新航路开辟后,葡萄牙主要从澳门进口茶叶,沿新航路将茶叶引入本土及其海外殖民地,在这些地区形成了cha的发音。而tea的发音主要是厦门的方言,之所以传播到其他地区主要是因为新航路开辟后英国从厦门进口茶叶,并将其引入南非、西非和西欧地区,于是由厦门方言形成的tea的发音伴随西欧商人和殖民者的脚步传到这些地区。
故答案为:
(1)cha:东亚、东南亚、中亚、西亚;非洲北部和东部(东非);东欧、葡萄牙。
tea:东南亚南部(马来群岛);非洲南部和西部海岸;西欧和北欧等。
(2)中国古代丝绸之路发达,茶叶从中国长安等地出发,经陆上、海上丝绸之路传播到东亚、东南亚、中亚和西亚,又转销到东欧和东非地区。cha的发音也随之传入这些地区。新航路开辟后,欧洲主要商路和贸易中心从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形成了新的海上茶叶贸易商路。葡萄牙主要从澳门进口茶叶,沿新航路将茶叶引入本土及其海外殖民地,在这些地区形成了cha的发音。
荷兰、英国多从厦门进口茶叶,并沿新航路将茶叶引入南非、西非和西欧地区,于是由厦门方言形成的tea的发音伴随西欧商人和殖民者的脚步传到这些地区。
【点评】本题以茶的发音为切入点,侧重于考查丝绸之路及新航路开辟后的贸易发展,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考查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历史解释和时空观念。
22.【答案】(1)原因:政治上,通过控制茶马交易,以加强对广大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管理;财政上,能大大增加政府收入;商贸上,茶马交易强烈互补性的客观需求。
(2)特点:历史悠久,绵延时间长;道路众多,覆盖面广;道路狭窄简陋,交通条件艰苦;是古代我国西南地区陆上交通及外贸的主要通道;受到官民双方的重视和保护。
影响:古代:推动了古代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开发和经济文化交流;是古代西藏和内地联系必不可少的桥梁和纽带。近代:茶马古道是抗日战争中后期重要的国际外援通道,对取得抗战最后胜利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现代:为新中国的西南地区基础建设提供了重要条件;古道所蕴含的崇高的民族创业精神,是中华民族永恒的精神财富。
【知识点】“西南丝绸之路”
【解析】【分析】(1)主要原因:根据“中国获得了紧缺的马匹,西北少数民族茶叶依赖中原地区供给,从某种意义上,中央王朝因茶叶而掌握了‘华夏边缘’地区的命脉”得出:茶马交易强烈互补性的客观需求。结合所学知识还可从政治上加强对西南地区的管理及经济上增加政府财政收入角度进行回答。
(2)特点:根据“茶马古道源于中国西南边疆和西北边疆的茶马互市,兴于唐宋,繁于明清,二战中后期最盛”得出:历史悠久,绵延时间长;根据“它以川藏道、滇藏道与青藏道(甘青道)三条道路为主线,辅以众多的支线和附线,地跨川、滇、青、藏,向外延伸至南亚、西亚、中亚和东南亚,远达欧洲”得出:道路众多,覆盖面广;根据“在金沙江上架设铁桥,打通了滇藏往来的通道”“茶马古道是世界上最高、最险峻以及环境最为恶劣的古道”得出:道路狭窄简陋,交通条件艰苦;根据“具有深厚的历史积淀和文化底蕴,是古代西藏和内地联系必不可少的桥梁和纽带”得出:是古代我国西南地区陆上交通及外贸的主要通道;根据“宋元明清各朝政府在西南各地大力开辟驿路,设置驿站,且管理越来越严格细致”得出:受到官民双方的重视和保护。
影响: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从古代、近代和现代三个阶段进行分析。古代:根据材料“茶马贸易”等信息分析可知:推动了古代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开发和经济文化交流;是古代西藏和内地联系必不可少的桥梁和纽带。近代:根据“抗日战争中后期,茶马古道成为抗战大后方主要的国际通道”得出:茶马古道是抗日战争中后期重要的国际外援通道,对取得抗战最后胜利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现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茶马古道为新中国的西南地区基础建设提供了重要条件;古道所蕴含的崇高的民族创业精神,是中华民族永恒的精神财富。
故答案为:(1)原因:政治上,通过控制茶马交易,以加强对广大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管理;财政上,能大大增加政府收入;商贸上,茶马交易强烈互补性的客观需求。
(2)特点:历史悠久,绵延时间长;道路众多,覆盖面广;道路狭窄简陋,交通条件艰苦;是古代我国西南地区陆上交通及外贸的主要通道;受到官民双方的重视和保护。
影响:古代:推动了古代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开发和经济文化交流;是古代西藏和内地联系必不可少的桥梁和纽带。近代:茶马古道是抗日战争中后期重要的国际外援通道,对取得抗战最后胜利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现代:为新中国的西南地区基础建设提供了重要条件;古道所蕴含的崇高的民族创业精神,是中华民族永恒的精神财富。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茶马古道交易的原因、特点及意义,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考查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历史解释和时空观念。
23.【答案】(1)原因:南方社会环境的相对稳定;市舶司等管理机构的设置;宋政权南迁的影响;唐宋政权对外经济政策的影响;南方经济发展(经济重心的南移)的影响;泉州地理位置优越,得益于“海上丝绸之路”发展。
(2)史料价值:两处建筑遗址属于实物史料(第一手史料),对研究唐宋时期泉州海外贸易具有重要史料价值。姑嫂塔可用于对泉州港在海外贸易中的重要地位、港口的繁盛程度等方面的研究。摩尼教遗址可用于唐宋时期中国与西亚地区贸易状况的研究。这些建筑遗址对于研究唐宋时期对外贸易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知识点】宋元时期的商业发展;“海上丝绸之路”
【解析】【分析】(1)原因:根据材料可从政治、经济、交通等方面进行分析。政治上:南方社会环境的相对稳定;市舶司等管理机构的设置;宋政权南迁的影响;唐宋政府鼓励对外贸易;经济上:南方经济发展,经济重心南移;交通方面:泉州地理位置优越,得益于“海上丝绸之路”发展。
(2)史料价值:学生需要点明两则史料的性质,进而判断其对于研究古代对外贸易及海上丝绸之路及外国宗教传入中国的价值。
故答案为:(1)原因:南方社会环境的相对稳定;市舶司等管理机构的设置;宋政权南迁的影响;唐宋政权对外经济政策的影响;南方经济发展(经济重心的南移)的影响;泉州地理位置优越,得益于“海上丝绸之路”发展。
(2)史料价值:两处建筑遗址属于实物史料(第一手史料),对研究唐宋时期泉州海外贸易具有重要史料价值。姑嫂塔可用于对泉州港在海外贸易中的重要地位、港口的繁盛程度等方面的研究。摩尼教遗址可用于唐宋时期中国与西亚地区贸易状况的研究。这些建筑遗址对于研究唐宋时期对外贸易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唐宋时期泉州贸易的快速发展,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考查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历史解释和史料实证。
24.【答案】示例:
南宋时期造船技术先进,能够建造大型的远洋商船,促进了远洋航行和对外贸易的展开。
南宋时期,海上丝绸之路贸易兴盛,对外贸易发达,贸易范围远达阿拉伯地区,促进了中外文化的交流。
瓷器是中外贸易的重要商品,外贸产品主要来自民间手工业(民窑)生产,许多产品是依据外商的要求定制的。随着经济重心南移和南北政权的对峙,制瓷业中心也转移到南方地区。
大量中国钱币的出口,表明中国货币在国外得到普遍接受,中国在世界贸易中具有重要地位。
【知识点】宋元时期的商业发展
【解析】【分析】材料中沉船的复原图可以用来研究宋代的造船技术;从船头位置及航海路线可以用来研究海上丝绸之路的路线及海上贸易的兴盛;沉船中瓷器可以用来研究宋代瓷器的生产情况及制瓷业中心的南移;最后大量的铜钱的出土则可以用来说明中国货币在国外得到普遍接受,中国在世界贸易中具有重要地位。
故答案为:南宋时期造船技术先进,能够建造大型的远洋商船,促进了远洋航行和对外贸易的展开。
南宋时期,海上丝绸之路贸易兴盛,对外贸易发达,贸易范围远达阿拉伯地区,促进了中外文化的交流。
瓷器是中外贸易的重要商品,外贸产品主要来自民间手工业(民窑)生产,许多产品是依据外商的要求定制的。随着经济重心南移和南北政权的对峙,制瓷业中心也转移到南方地区。
大量中国钱币的出口,表明中国货币在国外得到普遍接受,中国在世界贸易中具有重要地位。
【点评】本题从沉船入手,考查宋朝对外贸易的发展, 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的把握,考查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史料实证。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统编版2022-2023学年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3 第9课 古代的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 课后练
一、单选题
1.唐高宗至唐玄宗时期,从事国际贸易的是昭武九姓。他们是中亚粟特地区来到中原的粟特人或者其后裔的泛称,有康、安、石、米、史、何等姓。他们以经商著称,长期操纵丝绸之路的转运贸易。由此可见( )
A.丝绸之路是由汉族商人控制的贸易之路
B.昭武九姓是中国与西方进行交往的中介
C.丝绸之路上最主要的商品是丝绸和瓷器
D.昭武九姓控制着丝绸之路上的所有贸易
【答案】B
【知识点】三国至隋唐的中外文化交流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从事国际贸易的是昭武九姓”“他们以经商著称,长期操纵丝绸之路的转运贸易”等信息分析可知,昭武九姓是中国与西方进行交往的中介,B正确;
A错误,昭武九姓是中亚粟特人的后裔,不是汉人;
C错误,材料主要强调丝绸之路活动的人群,不是商品类型;
D错误,“所有贸易”说法过于绝对化,排除;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唐朝的外交经济文化交流,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解题关键信息是“从事国际贸易的是昭武九姓”“他们以经商著称,长期操纵丝绸之路的转运贸易”。
2.中原地区盛产粮食、麻、丝及手工制品,而农业的发展则需要大量的畜力(牛、马等);北方草原地区盛产牛、马、羊及皮、毛、肉、乳等畜产品,而缺少粮食、纺织品、手工制品等。草原丝绸之路有“皮毛路”“茶马路”的称谓。这可以用来说明( )
A.草原丝绸之路的基础条件
B.“皮毛路”和“茶马路”相互辉映
C.草原地区最早形成茶马互市
D.农耕文化剧烈地冲击了游牧文化
【答案】A
【知识点】“草原丝绸之路”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分析可知,中原地区和北方草原的经济存在互补性,因此为草原丝绸之路的存在提供了可能性条件,A正确;
B错误,与材料主旨不相符;
C错误,西南地区最早形成茶马互市;
D错误,材料不涉及农耕文明对游牧文明的冲击;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草原丝绸之路,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解题关键信息是“而农业的发展则需要大量的畜力(牛、马等)”、“而缺少粮食、纺织品、手工制品等”。
3.考古学家在今中国辽宁、韩国庆州地区7—9世纪的墓葬中陆续发现了大量胡俑,俑的形象既有来自地中海地区的东罗马人、波斯人,还有中亚地区的回鹘人、粟特人。这表明当时( )
A.东亚风俗深受西方文化影响 B.中西交流主要依赖海上交通
C.丝绸之路已延伸到朝鲜半岛 D.中国与东罗马建立了外交关系
【答案】C
【知识点】古代商路上的中西物质与技术交流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在今中国辽宁、韩国庆州地区7—9世纪的墓葬中陆续发现了大量胡俑,俑的形象既有来自地中海地区的东罗马人、波斯人,还有中亚地区的回鹘人、粟特人”等信息分析可知,中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延伸至朝鲜半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的交往涉及西亚等地,主要通过陆上丝绸之路,由此可知丝绸之路已延伸到朝鲜半岛,C正确;
A错误,材料只能看出中国的墓葬中出现大量胡俑,不能由此得出东亚风俗深受西方文化影响;
B错误,材料交往路线主要通过陆上丝绸之路,不是海上丝绸之路;
D错误,材料不涉及与东罗马帝国的外交关系已经建立;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古代中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考查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史料实证。
4.“万里茶道”是17—19世纪,晋商从福建武夷山一带采茶贩卖到中俄边境恰克图的一条商业通道,后经扩张至俄国莫斯科等城市,俄国人称其为“伟大的中俄茶叶之路”,具有巨大的经济意义和文化价值。这说明( )
A.中国闭关锁国发生转变 B.中俄联系密切交流广泛
C.中外陆路贸易得到发展 D.中西海路交流逐渐衰落
【答案】C
【知识点】古代商路上的中西精神文化交流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晋商从福建武夷山一带采茶贩卖到中俄边境恰克图的一条商业通道,后经扩张至俄国莫斯科等城市”及“具有巨大的经济意义和文化价值”等信息分析可知,材料反映了中俄茶道促进了中外贸易的发展,C正确;
A错误,说法与史实不相符,排除;
B错误,材料主要涉及茶叶贸易,不能看出中俄联系密切交流广泛;
D错误,材料不涉及海路交流;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中俄茶道,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解题关键信息是“晋商从福建武夷山一带采茶贩卖到中俄边境恰克图的一条商业通道,后经扩张至俄国莫斯科等城市”。
5.云南腾冲在清朝是中缅贸易的“丝棉之路”上的重镇。史料载:“海禁未开,凡闽粤客商贩运珠宝、玉石、琥珀……一切缅货,皆由陆路而行,必经过腾境”“以故市镇乡场栉比鳞次,洵西南一巨区也”。这体现出( )
A.腾冲主要作为军事防御城市 B.腾冲区域性市场体系逐步建立
C.清朝海上丝绸之路的繁盛 D.西南经济发展领先于东部沿海
【答案】B
【知识点】“西南丝绸之路”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海禁未开,凡闽粤客商贩运珠宝、玉石、琥珀……一切缅货,皆由陆路而行,必经过腾境”“以故市镇乡场栉比鳞次,洵西南一巨区也”等信息分析可知,腾冲是西南丝路的重要市镇,以腾冲为中转的西南贸易体系逐渐建立起来,B正确;
A错误,材料主要强调腾冲的经济职能,不是军事防御职能;
C错误,材料无关海上丝绸之路;
D错误,材料无关西南和东部沿海的经济实力对比;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西南丝绸之路,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解题关键信息是“海禁未开,凡闽粤客商贩运珠宝、玉石、琥珀……一切缅货,皆由陆路而行,必经过腾境”“以故市镇乡场栉比鳞次,洵西南一巨区也”。
6.古丝绸之路跨越尼罗河流域、两河流域、印度河流域、长江和黄河流域。不同文明、宗教、种族求同存异,开放包容,并肩书写相互尊重的诗篇。这反映了世界文明( )
A.冲突不断 B.新旧碰撞 C.相互征伐 D.和平交融
【答案】D
【知识点】古代世界文明的交流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古丝绸之路跨越尼罗河流域、两河流域、印度河流域、长江和黄河流域。不同文明、宗教、种族求同存异,开放包容,并肩书写相互尊重的诗篇”等信息分析可知,材料强调丝绸之路促进了不同文明的交流与融合,D正确;
AC错误,丝绸之路体现的是和平交往,不是暴力冲突;
B错误,材料不涉及新旧碰撞,体现的是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与融合;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古代世界文明的交流,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古代世界文明的交往主要有和平交往和暴力冲突两种方式。
7.(2021高二下·河南开学考)中国的炼丹术传入阿拉伯,直接推动了阿拉伯炼丹术的兴起,阿拉伯炼丹术又影响了欧洲炼丹术,而现代化学便是在欧洲中古时期炼丹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这说明( )
A.中国古代科技成果都通过阿拉伯人西传
B.中外科技文化交流推动了人类文明进步
C.同一科技成果在中西方的发展进程趋同
D.中国古代科技外传以自然科学理论为主
【答案】B
【知识点】三国至隋唐的科技成就;两汉的科技成就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内容可知,中国的炼丹术传播到欧洲,并在欧洲中古时期炼丹术的基础上发展出现代化学,这表明中外科技文化交流推动了人类文明进步,B项符合题意;
A项中国古代科技成果并不是都通过阿拉伯人西传,A项说法过于绝对,A不符合题意;
C项炼丹术与现代化学并不是同一科技成果,故C项不符合题意;
D项炼丹术不属于自然科学理论,故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 本题考查中西方文化交流。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现代化学便是在……炼丹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本题主要通过中西方文化交流来考查考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信息、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和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素养。
8.(2020高一下·临清月考)中国瓷器输入东非以后,东非人也像中国人一样,用瓷器作食具、饮具和装饰品,并用作墓葬和清真寺的装饰材料,模仿中国瓷器烧制技术,烧制伊斯兰——斯瓦希里风格的陶瓷。“索马里有一种装潢美观的饮器至今一直叫新纳(sina)。”这表明( )
A.中国与东非文明互相影响和吸收
B.东非国家为瓷器生产的适宜地区
C.东非国家积极学习中国的瓷器文化
D.中国瓷器文化影响了东非人民生活
【答案】D
【知识点】明清时期的手工业的发展
【解析】【分析】据材料可知,中国瓷器输入东非以后,东非人也像中国人一样,用瓷器作食具、饮具和装饰品,并用作墓葬和清真寺的装饰材料,模仿中国瓷器烧制技术,烧制伊斯兰—斯瓦希里风格的陶瓷,这说明中国瓷器文化影响了东非人民生活,D正确;
材料反映的是中国瓷器对东非的影响,而没有体现东非文明对中国的影响,A错误;
B、C不是材料主旨。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了学生对史料的分析理解能力,根据材料“东非人也像中国人一样,用瓷器作食具、饮具和装饰品,并用作墓葬和清真寺的装饰材料,模仿中国瓷器烧制技术,烧制伊斯兰——斯瓦希里风格的陶瓷。"进行分析即可。
9.埃及福斯塔特遗址的考古发掘中一共出土了陶瓷六七十万片,来自中国的陶瓷约12000片,时间从唐朝绵延至清朝,其余大部分是中国陶瓷的仿制品。这反映出( )
A.埃及的手工业发展较迅速
B.丝绸之路开辟促进了中埃文化交流
C.中埃文化交流开始于唐朝
D.中华文化影响了当时埃及人的审美
【答案】D
【知识点】古代世界文明的交流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埃及……来自中国的陶瓷约12000片,时间从唐朝绵延至清朝,其余大部分是中国陶瓷的仿制品”等信息分析可知,埃及出土了来自中国的陶片,以及大量中国瓷器的仿制品,说明中华文化对埃及产生了一定的影响,D正确;
A错误,与材料主旨不相符;
B错误,丝绸之路并未到达埃及,排除;
C错误,材料中陶片时间开始于唐朝,不能说明中埃文化交流开始于唐朝;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考查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史料实证。
10.(2022高三上·嘉兴月考)丝绸之路见证了亚、欧、非等大洲彼此从孤立隔绝到交流、汇合的过程,沿线的文化遗存承载着东西方物质和精神交流的记忆。以下出土文物与此相关的有( )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A
【知识点】丝绸之路的开辟及其发展历程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十六国墓葬玻璃水注,这件鸭形水注产于今叙利亚至地中海一带的古罗马帝国,其传入途径是由西域经过草原之国——柔然,再到冯氏北燕,它承载着东西方物质和精神交流的记忆。唐骑驼乐舞三彩俑,唐时,中亚有许多乐师、歌舞者留住长安城内,唐高祖曾拜中亚安国出生而长居长安的安叱奴为散骑常侍。曹国人曹保及其子善才、孙曹纲都是蜚声艺林的琵琶名手。宪宗元和时,西域米国人米嘉荣曾为唐朝廷供奉,是歌曲名家。玄宗开元时,康国、史国均造使献胡旋女子。南亚、东亚诸国中的骠国、扶南,以及日本也有很多乐工旅居长安,带来了很多新的乐曲和乐器,载乐骆驼陶俑表现的应该是长安百戏中的一个杂技节目,它承载着东西方物质和精神交流的记忆。北周鎏金银壶,纹饰的主要部分是壶腹浮雕人物图像,共有6人分为3组,每组各有一对男女,是具有希腊风格的连环故事画面,鎏金银壶是波斯王朝的酒具,萨珊时代在中亚的巴克特利亚地区制造,是萨珊工匠模拟希腊图像的产物。壶形制完全沿用萨珊王朝金银器风格,但壶把上的人头形象与萨珊波斯人形象有别,属中亚巴克特利亚人,它承载着东西方物质和精神交流的记忆,A项正确。
里耶秦简主要内容是秦洞庭郡迁陵县的档案,包括祠先农简、地名里程简、户籍简等,与东西方文化交流无关,排除BC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了丝绸之路,解答本题需结合图片结合丝绸之路演变及路线等知识分析,考查了考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理解史料的能力。
11.(2021高二下·滕州期中)亚历山大的远征,罗马帝国的扩张,阿拉伯帝国的征服……无疑是古代史上突破相互孤立隔绝的重大事件,但横贯亚欧大陆丝绸古道上的商队来往,联系太平洋西海岸、印度洋、地中海……诸海航路的船只航行,对传播生产技术,文化知识于古代世界各地也许是更为重要的。下列对这段叙述的理解有误的是( )
A.和平往来促进了各地经济文明交流
B.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交往的要道
C.暴力冲突有助于打破世界相互隔绝的状态
D.暴力冲突比和平交往更有利于文化的传播
【答案】D
【知识点】古代世界文明的交流
【解析】【分析】材料“罗马帝国的扩张……无疑是古代史上突破相互孤立隔绝的重大事件,但横贯亚欧大陆丝绸古道上的商队来往……诸海航路的船只航行,对传播生产技术,文化知识于古代世界各地也许是更为重要的”,反映了暴力冲突有助于打破世界相互隔绝的状态,而和平交往促进了世界各地区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加深了彼此之间的联系与友谊,传播了先进的文化与生产力,促进了各地区、各民族经济和文化的发展,A、B、C理解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
材料反映和平交往更有利于文化的传播,故D项理解错误,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 侧重于考查古代文明的交流,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本题属于逆向型选择题,需要把握题干要求。
12.日本明治维新时期,一些维新志士吸收阳明学中注重人性“陶冶人物之功”,在幕府末期的社会变更中找到了让自己扬名历史的哲学。阳明学成为维新志士反抗封建幕府统治最尖锐的思想武器。材料体现了( )
A.托古改制推动政治革命 B.中华文化对日本的影响
C.进步思想决定改革成败 D.阳明学指导了明治维新
【答案】B
【知识点】中华优秀文化的特点与价值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一些维新志士吸收阳明学中注重人性‘陶冶人物之功’”“阳明学成为维新志士反抗封建幕府统治最尖锐的思想武器”等信息分析可知,中国的阳明之学对日本的明治维新产生了影响,B正确;
A错误,材料不涉及托古改制;
C错误,“决定改革成败”说法过于绝对化,排除;
D错误,明治维新的指导思想是西方的政治学说,不是阳明学;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中华文化的影响,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解题关键信息是“一些维新志士吸收阳明学中注重人性‘陶冶人物之功’”“阳明学成为维新志士反抗封建幕府统治最尖锐的思想武器”。
13.唐代后期,宰相贾耽在《皇华四达记》中记载了当时从唐朝统治中心向四方延伸的七条路线,其中第五、六、七条分别被称为“安西入西域道”“安南入天竺道”“广州通海夷道”。由此可推知,当时( )
A.东亚各国贸易往来频繁 B.阿拉伯人阻断中西交通
C.丝绸之路仍在发挥作用 D.水路交通地位逐渐提升
【答案】C
【知识点】三国至隋唐的中外文化交流
【解析】【分析】根据“安西入西域道”“安南入天竺道”“广州通海夷道”等信息分析可知,唐朝的对外交往的七条路线中依然有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说明丝绸之路仍在发挥作用,B正确;
A错误,材料不涉及唐朝和对外交往的终点,排除;
B错误,材料不涉及阿拉伯人;
D错误,材料中不能看出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对比;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古代对外交往,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解题关键信息是“安西入西域道”“安南入天竺道”“广州通海夷道”。
14.下图是江西省考古工作者在景德镇的一座北宋古墓中发现的瓷器胡人牵马俑,图中的男俑有着典型的波斯商人的脸型和装扮。其可以用来佐证北宋( )
A.陆上丝绸之路的突破 B.景德镇成为中国的瓷都
C.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 D.陶瓷制造技术达到顶峰
【答案】C
【知识点】“海上丝绸之路”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图中的男俑有着典型的波斯商人的脸型和装扮”等信息分析可知,材料中的陶俑具有波斯商人的形象特征,可以用来佐证宋代对外交往的频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代陆上丝绸之路被阻断,海上丝绸之路繁荣,因此可知,A错误,C正确;
B错误,与材料主旨不相符;
D错误,材料不能看出制瓷业达到顶峰;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宋朝海上丝绸之路的繁荣,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解题关键信息是“图中的男俑有着典型的波斯商人的脸型和装扮”。
15.秦汉至元朝的1500多年是丝绸之路的1.0时代,这一时代,陆上丝绸之路主要维系了中原与周边少数民族的交往。1405年,朱棣派遣郑和第一次下西洋,此后郑和又六次下西洋,最远到达东非,拓展了“海上丝绸之路”,这是丝绸之路2.0时代的开端。促成这种转变的因素主要是( )
A.经济重心的南移 B.明朝对外政策开明
C.航海技术的进步 D.商品经济的发展
【答案】A
【知识点】宋元时期的经济重心南移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秦汉至元朝陆上丝绸之路发达,而明朝海上丝绸之路繁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促进这一转变的主要原因是经济重心的南移,A正确;
B错误,明朝采取闭关锁国政策,对外政策封闭;
C错误,航海技术进步不是这一转变的最主要原因;
D错误,商品经济发展与陆上丝绸之路到海上丝绸之路的转变无关;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古代的对外交往,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本题侧重于考查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时空观念。
16.根据国外陶瓷考古发现,宋代瓷器在亚洲的朝鲜、日本、菲律宾、印度、叙利亚、沙特阿拉伯、也门以及非洲的埃及、苏丹、埃塞俄比亚甚至远到津巴布韦,都有不等数量的出土,其中日本、菲律宾发现较多。这主要说明( )
A.宋代制瓷技术高超 B.宋代对外交往频繁
C.宋与埃及直接往来 D.海上丝路范围广大
【答案】D
【知识点】“海上丝绸之路”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分析可知,宋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范围不仅涉及东亚、东南亚还涉及非洲,D正确;
A错误,材料无关制瓷技术;
B错误,材料涉及交往范围,不涉及交往频繁;
C错误,材料不能看出宋与埃及存在直接往来;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海上丝绸之路,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解题关键信息是“宋代瓷器在亚洲的朝鲜、日本、菲律宾、印度、叙利亚、沙特阿拉伯、也门以及非洲的埃及、苏丹、埃塞俄比亚甚至远到津巴布韦”。
17.巴格达的市场上有从中国运来的瓷器、丝绸和麝香;从印度和马来群岛运来的香料、矿物和染料;从中亚细亚突厥人的地区运来的红宝石、青金石、织造品;从斯堪的纳维亚和俄罗斯运来的蜂蜜、黄蜡、毛皮;从非洲东部运来的象牙、金粉。据此可知,当时( )
A.阿拉伯人主导了世界贸易 B.巴格达城商品经济繁荣
C.巴格达城是世界贸易中心 D.世界市场的雏形出现
【答案】B
【知识点】阿拉伯帝国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分析可知,材料中巴格达的市场上有来自各方的货物,这说明巴格达商品经济繁荣,B正确;
A错误,阿拉伯人“主导世界贸易”说法过于绝对化;
C错误,材料可以看出巴格达的商品来自世界各地,不能看出巴格达城是世界贸易中心;
D错误,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市场初具雏形;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阿拉伯帝国,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解题关键信息是“有从中国运来的瓷器、丝绸和麝香”“从印度和马来群岛运来的香料、矿物和染料”……。
18.下图中的唐草纹是我国传统吉祥图案之一,由忍冬纹发展而来。忍冬纹最早可追溯到古埃及,经希腊传到印度,后随佛教传入我国,并在唐朝逐渐发展为自由饱满、富丽华美的唐草纹。唐草纹的形成,说明( )
A.外来物品推动观念更新 B.佛教冲击中国文化
C.经济往来带动文化交流 D.唐朝中外交往频繁
【答案】C
【知识点】三国至隋唐的中外文化交流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忍冬纹最早可追溯到古埃及,经希腊传到印度,后随佛教传入我国,并在唐朝逐渐发展为自由饱满、富丽华美的唐草纹”分析可知,材料中唐草纹和忍冬纹的产生是中外文化交往的产物,C正确;
A错误,材料无关观念更新;
B错误,材料不能说明佛教冲击中国文化;
D错误,与材料主旨不相符;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唐朝的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解题关键信息是“忍冬纹最早可追溯到古埃及,经希腊传到印度,后随佛教传入我国,并在唐朝逐渐发展为自由饱满、富丽华美的唐草纹”。
19.(2023高二下·乳山月考)1976年,在河南安阳市殷墟商王武丁的王后妇好墓中,出土了755件玉器和468件青铜器。其中玉器以礼器、兵器和装饰器为主,原料多为新疆和田玉;青铜器以礼器和兵器为主。从中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A.商朝确立了礼乐制度,迷信鬼神和崇尚天命
B.商朝的军事实力强大,确立了对西域的统治
C.商朝手工业技艺高超,产品远销至河西走廊
D.汉代丝绸之路开通前,中原与西域已有往来
【答案】D
【知识点】夏商西周的甲骨文与青铜文化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可知,在商王武丁王后妇好墓中所出土的玉器中,其原料多为新疆和田玉,由此可以推断,在汉代丝绸之路开通之前,中原地区与西域已经有来往,D项正确;
材料内容仅涉及商王武丁王后妇好墓中所出土玉器和青铜器的相关信息,没有涉及商朝确立礼乐制度的相关信息,而且礼乐制度建立是在西周,A项错误;
材料反映的是商朝时中原地区与西域地区就已经有往来,并不能说明商朝军事实力强大,并确立对西域的统治,而且加强对西域的统治是在汉代,B项错误;
材料不是强调商朝手工业技艺高超,而且材料反映的是妇好墓中所出土玉器的原料多为新疆和田玉,没有说明这些玉器已经“远销至河西走廊”,C项错误。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商朝的对外交往,解题的关键是解读分析材料信息,从商王武丁王后妇好墓中出土的文物可以推断出商朝中原地区与西域地区就已经有往来,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二、材料解析题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529年,广州重开市舶贸易,澳门成为中国朝廷允许外国商船停泊的八大海港之一。如表为16世纪中期以来形成的以澳门为中心的三条国际贸易航线。
航线 航线上主要商业活动 备注
葡萄牙里斯本—印度果阿—澳门 葡萄牙人将经广州转运到澳门的中国货物运返欧洲,如丝、绢、细工木器、漆器和陶器等,又由欧洲运来毛织品、玻璃制品等 以白银为最大宗,1585—1591年,经果阿运到澳门的白银约90万两
澳门—日本长崎 每年初夏,葡萄牙商人东渡日本,将生丝、绸缎等中国货物运往长崎,然后待秋季返航澳门,运回日本的白银、土特产等 明政府鉴于“倭寇祸烈”,严禁中日通商
澳门—菲律宾马尼拉—墨西哥 澳门的葡萄牙商人以及华商,将生丝、绸缎等运到马尼拉,再由西班牙商人将这些货物和少量菲律宾货物运到拉美的墨西哥等地,然后将拉美白银运回欧洲,然后再运回澳门,再购买中国的丝货和其他货物 中国与美洲贸易的最早航线,构成了以中国丝货和世界各地的白银为大宗交易的国际海上丝路大循环——“丝银之路”
材料二 澳门曾是西学东渐和中学西渐的重要桥梁和通道。16世纪中叶以后,西方传教士纷纷东来。传教士在澳门开创的远东第一所西方式的大学——圣保罗学院,成为远东汉学家和西学人才的摇篮。利玛窦等传教士经过澳门进入中国内地进行传教活动,把西方国家的科学文化传入中国,同时又将中国的儒家经典思想、文学、医学、工艺和美术等传到欧洲。
——摘编自赵艳珍《珠澳关系史话》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丝银之路”的特点及其形成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析“丝银之路”对中国和世界产生的影响。
【答案】(1)特点:葡萄牙商人主导商路;流通商品以各地特色产品为主;中国在当时世界贸易中居于出超地位;以中国澳门为中心,连接欧、亚、美三大洲。形成原因:新航路的开辟,全球性海上运输业的发展,使东西方的经济联系更加紧密;中国开放市舶贸易;中国传统手工业繁荣,西欧对中国商品的需求大。
(2)对中国产生的影响:促进了传统封建经济的繁荣;客观上推动了早期中西方文化交流;但没有对中国社会的发展进程产生革命性影响,没有带来像欧洲那样的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对世界产生的影响:为新航路开辟后的全球贸易提供了丰富的商品,成为16—17世纪全球贸易的重要依托;加强了世界各地的经济联系和文化交流,促进了世界由分散走向整体。
【知识点】明清时期商业的发展;新航路开辟后商品的世界性流动
【解析】【分析】(1)特点:根据“葡萄牙人将经广州转运到澳门的中国货物运返欧洲”“葡萄牙商人东渡日本,将生丝、绸缎等中国货物运往长崎”“澳门的葡萄牙商人以及华商,将生丝、绸缎等运到马尼拉”等得出:葡萄牙商人主导商路;根据“经果阿运到澳门的白银约90万两”等信息分析可知,中国在当时世界贸易中居于出超地位;根据“中国与美洲贸易的最早航线,构成了以中国丝货和世界各地的白银为大宗交易的国际海上丝路大循环”“澳门的葡萄牙商人以及华商,将生丝、绸缎等运到马尼拉,再由西班牙商人将这些货物和少量菲律宾货物运到拉美的墨西哥等地,然后将拉美白银运回欧洲,然后再运回澳门”得出:以中国澳门为中心,连接欧、亚、美三大洲。根据“将生丝、绸缎等中国货物运往长崎,然后待秋季返航澳门,运回日本的白银、土特产”得出:流通商品以各地特色产品为主;
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可从新航路的开辟全球贸易网络逐渐构建起来及中国手工业发展,丝绸畅销欧洲及开放市舶司允许海外贸易存在等方面进行回答。
(2)影响:根据所学知识可从对中国的影响及对世界的影响角度进行分析。对中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银丝贸易促进了封建经济的繁荣,推动了东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大量白银流入中国,促进了白银的货币化;但是并未促进中国的社会转型。对世界:可从密切了各大洲的联系,促进全球性的贸易网络形成,推动各地经济文化交流。
故答案为:
(1)特点:葡萄牙商人主导商路;流通商品以各地特色产品为主;中国在当时世界贸易中居于出超地位;以中国澳门为中心,连接欧、亚、美三大洲。形成原因:新航路的开辟,全球性海上运输业的发展,使东西方的经济联系更加紧密;中国开放市舶贸易;中国传统手工业繁荣,西欧对中国商品的需求大。
(2)对中国产生的影响:促进了传统封建经济的繁荣;客观上推动了早期中西方文化交流;但没有对中国社会的发展进程产生革命性影响,没有带来像欧洲那样的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对世界产生的影响:为新航路开辟后的全球贸易提供了丰富的商品,成为16—17世纪全球贸易的重要依托;加强了世界各地的经济联系和文化交流,促进了世界由分散走向整体。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银丝贸易”,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考查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历史解释和时空观念。
21.“茶”字发音的传播史。
材料一 茶起源于中国,汉唐时期即开始对外传播。在汉语中“茶”有不同的发音,随着茶叶海外贸易的扩展,“茶”字的不同发音传入亚、非、欧等地。北方以及广东地区“茶”字的发音形成今天世界上的cha发音系统;厦门方言发音形成今天的tea发音系统。明清时期,荷兰、英国主要从厦门进口茶叶。英、荷语言中本无茶叶一词,于是直接借用厦门发音,将“茶”读作tea。
材料二“茶”的两大发音系统在亚、非、欧三大洲分布示意图
(1)读图,cha与tea发音系统分别分布在哪些地区?
(2)不同发音系统的形成与茶叶贸易路线有密切关系。结合所学分析不同发音系统形成的历史原因。
【答案】(1)cha:东亚、东南亚、中亚、西亚;非洲北部和东部(东非);东欧、葡萄牙。
tea:东南亚南部(马来群岛);非洲南部和西部海岸;西欧和北欧等。
(2)中国古代丝绸之路发达,茶叶从中国长安等地出发,经陆上、海上丝绸之路传播到东亚、东南亚、中亚和西亚,又转销到东欧和东非地区。cha的发音也随之传入这些地区。新航路开辟后,欧洲主要商路和贸易中心从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形成了新的海上茶叶贸易商路。葡萄牙主要从澳门进口茶叶,沿新航路将茶叶引入本土及其海外殖民地,在这些地区形成了cha的发音。
荷兰、英国多从厦门进口茶叶,并沿新航路将茶叶引入南非、西非和西欧地区,于是由厦门方言形成的tea的发音伴随西欧商人和殖民者的脚步传到这些地区。
【知识点】“海上丝绸之路”
【解析】【分析】(1)根据地图进行分析,cha发音系统主要分布在东亚、东南亚、中亚、西亚;非洲北部和东部(东非);东欧、葡萄牙。而tea发音系统主要分布于东南亚南部(马来群岛);非洲南部和西部海岸;西欧和北欧等。
(2)结合所学知识可知,cha发音系统主要集中于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沿线,与传统的丝绸之路相关,且新航路开辟后,葡萄牙主要从澳门进口茶叶,沿新航路将茶叶引入本土及其海外殖民地,在这些地区形成了cha的发音。而tea的发音主要是厦门的方言,之所以传播到其他地区主要是因为新航路开辟后英国从厦门进口茶叶,并将其引入南非、西非和西欧地区,于是由厦门方言形成的tea的发音伴随西欧商人和殖民者的脚步传到这些地区。
故答案为:
(1)cha:东亚、东南亚、中亚、西亚;非洲北部和东部(东非);东欧、葡萄牙。
tea:东南亚南部(马来群岛);非洲南部和西部海岸;西欧和北欧等。
(2)中国古代丝绸之路发达,茶叶从中国长安等地出发,经陆上、海上丝绸之路传播到东亚、东南亚、中亚和西亚,又转销到东欧和东非地区。cha的发音也随之传入这些地区。新航路开辟后,欧洲主要商路和贸易中心从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形成了新的海上茶叶贸易商路。葡萄牙主要从澳门进口茶叶,沿新航路将茶叶引入本土及其海外殖民地,在这些地区形成了cha的发音。
荷兰、英国多从厦门进口茶叶,并沿新航路将茶叶引入南非、西非和西欧地区,于是由厦门方言形成的tea的发音伴随西欧商人和殖民者的脚步传到这些地区。
【点评】本题以茶的发音为切入点,侧重于考查丝绸之路及新航路开辟后的贸易发展,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考查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历史解释和时空观念。
22.材料一:通过以茶易马,即所谓的“茶马贸易”,中国获得了紧缺的马匹,西北少数民族茶叶依赖中原地区供给,从某种意义上,中央王朝因茶叶而掌握了“华夏边缘”地区的命脉。从唐代开始,历代统治者都积极采取茶马治边政策。唐肃宗率先开了政府茶马交易的先河。北宋则在成都、秦州(今甘肃天水)等地置榷茶和买马司以管理茶马互市。明代厉行茶马治边政策,把这项政策作为统治西部地区各族人民的重要手段。明代文学家汤显祖在《茶马》诗中写道:“黑茶一何美,羌马一何殊。”“羌马与黄茶,胡马求金珠。”足见当时茶马交易市场的兴旺与繁荣。
材料二:茶马古道源于中国西南边疆和西北边疆的茶马互市,兴于唐宋,繁于明清,二战中后期最盛。公元7世纪,吐蕃在青藏高原崛起,并于唐初南下,在金沙江上架设铁桥,打通了滇藏往来的通道。宋元明清各朝政府在西南各地大力开辟驿路,设置驿站,且管理越来越严格细致。清末民初,茶商大增。抗日战争中后期,茶马古道成为抗战大后方主要的国际通道。……历史上的茶马古道并不只一条,它以川藏道、滇藏道与青藏道(甘青道)三条道路为主线,辅以众多的支线和附线,地跨川、滇、青、藏,向外延伸至南亚、西亚、中亚和东南亚,远达欧洲。茶马古道是世界上最高、最险峻以及环境最为恶劣的古道,其全长近四千余公里,一千三百多年历史,具有深厚的历史积淀和文化底蕴,是古代西藏和内地联系必不可少的桥梁和纽带。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中国历代政府重视茶马交易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茶马古道的特点及历史意义。
【答案】(1)原因:政治上,通过控制茶马交易,以加强对广大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管理;财政上,能大大增加政府收入;商贸上,茶马交易强烈互补性的客观需求。
(2)特点:历史悠久,绵延时间长;道路众多,覆盖面广;道路狭窄简陋,交通条件艰苦;是古代我国西南地区陆上交通及外贸的主要通道;受到官民双方的重视和保护。
影响:古代:推动了古代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开发和经济文化交流;是古代西藏和内地联系必不可少的桥梁和纽带。近代:茶马古道是抗日战争中后期重要的国际外援通道,对取得抗战最后胜利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现代:为新中国的西南地区基础建设提供了重要条件;古道所蕴含的崇高的民族创业精神,是中华民族永恒的精神财富。
【知识点】“西南丝绸之路”
【解析】【分析】(1)主要原因:根据“中国获得了紧缺的马匹,西北少数民族茶叶依赖中原地区供给,从某种意义上,中央王朝因茶叶而掌握了‘华夏边缘’地区的命脉”得出:茶马交易强烈互补性的客观需求。结合所学知识还可从政治上加强对西南地区的管理及经济上增加政府财政收入角度进行回答。
(2)特点:根据“茶马古道源于中国西南边疆和西北边疆的茶马互市,兴于唐宋,繁于明清,二战中后期最盛”得出:历史悠久,绵延时间长;根据“它以川藏道、滇藏道与青藏道(甘青道)三条道路为主线,辅以众多的支线和附线,地跨川、滇、青、藏,向外延伸至南亚、西亚、中亚和东南亚,远达欧洲”得出:道路众多,覆盖面广;根据“在金沙江上架设铁桥,打通了滇藏往来的通道”“茶马古道是世界上最高、最险峻以及环境最为恶劣的古道”得出:道路狭窄简陋,交通条件艰苦;根据“具有深厚的历史积淀和文化底蕴,是古代西藏和内地联系必不可少的桥梁和纽带”得出:是古代我国西南地区陆上交通及外贸的主要通道;根据“宋元明清各朝政府在西南各地大力开辟驿路,设置驿站,且管理越来越严格细致”得出:受到官民双方的重视和保护。
影响: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从古代、近代和现代三个阶段进行分析。古代:根据材料“茶马贸易”等信息分析可知:推动了古代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开发和经济文化交流;是古代西藏和内地联系必不可少的桥梁和纽带。近代:根据“抗日战争中后期,茶马古道成为抗战大后方主要的国际通道”得出:茶马古道是抗日战争中后期重要的国际外援通道,对取得抗战最后胜利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现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茶马古道为新中国的西南地区基础建设提供了重要条件;古道所蕴含的崇高的民族创业精神,是中华民族永恒的精神财富。
故答案为:(1)原因:政治上,通过控制茶马交易,以加强对广大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管理;财政上,能大大增加政府收入;商贸上,茶马交易强烈互补性的客观需求。
(2)特点:历史悠久,绵延时间长;道路众多,覆盖面广;道路狭窄简陋,交通条件艰苦;是古代我国西南地区陆上交通及外贸的主要通道;受到官民双方的重视和保护。
影响:古代:推动了古代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开发和经济文化交流;是古代西藏和内地联系必不可少的桥梁和纽带。近代:茶马古道是抗日战争中后期重要的国际外援通道,对取得抗战最后胜利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现代:为新中国的西南地区基础建设提供了重要条件;古道所蕴含的崇高的民族创业精神,是中华民族永恒的精神财富。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茶马古道交易的原因、特点及意义,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考查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历史解释和时空观念。
2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泉州是“海上丝绸之路”上的重要港口,中唐到南宋时期是泉州的快速发展时期,该地留存有大量的文化遗迹。下图所示为当地的两个历史遗迹。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宋之际泉州快速发展的原因。
(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上述遗址对于泉州海外贸易研究的史料价值。
【答案】(1)原因:南方社会环境的相对稳定;市舶司等管理机构的设置;宋政权南迁的影响;唐宋政权对外经济政策的影响;南方经济发展(经济重心的南移)的影响;泉州地理位置优越,得益于“海上丝绸之路”发展。
(2)史料价值:两处建筑遗址属于实物史料(第一手史料),对研究唐宋时期泉州海外贸易具有重要史料价值。姑嫂塔可用于对泉州港在海外贸易中的重要地位、港口的繁盛程度等方面的研究。摩尼教遗址可用于唐宋时期中国与西亚地区贸易状况的研究。这些建筑遗址对于研究唐宋时期对外贸易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知识点】宋元时期的商业发展;“海上丝绸之路”
【解析】【分析】(1)原因:根据材料可从政治、经济、交通等方面进行分析。政治上:南方社会环境的相对稳定;市舶司等管理机构的设置;宋政权南迁的影响;唐宋政府鼓励对外贸易;经济上:南方经济发展,经济重心南移;交通方面:泉州地理位置优越,得益于“海上丝绸之路”发展。
(2)史料价值:学生需要点明两则史料的性质,进而判断其对于研究古代对外贸易及海上丝绸之路及外国宗教传入中国的价值。
故答案为:(1)原因:南方社会环境的相对稳定;市舶司等管理机构的设置;宋政权南迁的影响;唐宋政权对外经济政策的影响;南方经济发展(经济重心的南移)的影响;泉州地理位置优越,得益于“海上丝绸之路”发展。
(2)史料价值:两处建筑遗址属于实物史料(第一手史料),对研究唐宋时期泉州海外贸易具有重要史料价值。姑嫂塔可用于对泉州港在海外贸易中的重要地位、港口的繁盛程度等方面的研究。摩尼教遗址可用于唐宋时期中国与西亚地区贸易状况的研究。这些建筑遗址对于研究唐宋时期对外贸易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唐宋时期泉州贸易的快速发展,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考查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历史解释和史料实证。
三、开放性试题
24.信息题:“南海一号”沉船考古年
完成下列要求:
观察阅读以上的图文,从中可以获取哪些重要的历史信息?(要求:多角度提取历史信息)
【答案】示例:
南宋时期造船技术先进,能够建造大型的远洋商船,促进了远洋航行和对外贸易的展开。
南宋时期,海上丝绸之路贸易兴盛,对外贸易发达,贸易范围远达阿拉伯地区,促进了中外文化的交流。
瓷器是中外贸易的重要商品,外贸产品主要来自民间手工业(民窑)生产,许多产品是依据外商的要求定制的。随着经济重心南移和南北政权的对峙,制瓷业中心也转移到南方地区。
大量中国钱币的出口,表明中国货币在国外得到普遍接受,中国在世界贸易中具有重要地位。
【知识点】宋元时期的商业发展
【解析】【分析】材料中沉船的复原图可以用来研究宋代的造船技术;从船头位置及航海路线可以用来研究海上丝绸之路的路线及海上贸易的兴盛;沉船中瓷器可以用来研究宋代瓷器的生产情况及制瓷业中心的南移;最后大量的铜钱的出土则可以用来说明中国货币在国外得到普遍接受,中国在世界贸易中具有重要地位。
故答案为:南宋时期造船技术先进,能够建造大型的远洋商船,促进了远洋航行和对外贸易的展开。
南宋时期,海上丝绸之路贸易兴盛,对外贸易发达,贸易范围远达阿拉伯地区,促进了中外文化的交流。
瓷器是中外贸易的重要商品,外贸产品主要来自民间手工业(民窑)生产,许多产品是依据外商的要求定制的。随着经济重心南移和南北政权的对峙,制瓷业中心也转移到南方地区。
大量中国钱币的出口,表明中国货币在国外得到普遍接受,中国在世界贸易中具有重要地位。
【点评】本题从沉船入手,考查宋朝对外贸易的发展, 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的把握,考查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史料实证。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