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 狼 对比阅读试卷(含答案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18 狼 对比阅读试卷(含答案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75.5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7-31 21:45:2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七上 文言文对比阅读 18 狼
翻译:
一个屠户天晚回家,担子里的肉已卖完,只有剩下的骨头。路上遇到两只狼,紧跟着走了很远。
屠户害怕了,把骨头投给狼。一只狼得到骨头停下了,另一只狼仍然跟从。屠户又拿一块骨头投给狼,后得到骨头的那只狼停下了,可是先得到骨头的那只狼又跟了上来。骨头已经没了,可是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
屠户非常为难,害怕前后一起遭受它们的攻击。看见田野里有一个打麦场,场主人把柴草堆积在打麦场里,覆盖成小山一样。屠户就奔跑过去倚靠在柴草堆下面,卸下担子拿起屠刀。两只狼都不敢向前,瞪眼朝着屠户。
一会儿,一只狼径直离开,另一只狼像狗似的蹲坐在(屠户)前面。时间长了,那只狼的眼睛好像闭上了,神情很悠闲。屠户突然跳起,用刀劈狼的头,又连砍几刀杀死了它。
屠户正要上路,转身看柴草堆的后面,一只狼正在积薪中打洞,打算要从通道进入来攻击屠户的背后。狼的身子已经进入一半了,只露出屁股和尾巴。屠户从后面砍断狼的大腿,也杀死了狼。才明白前面的那只狼假装睡觉,原来是用来诱惑敌方的。
狼也太狡猾了,可是一会儿两只狼都被杀死了,禽兽的诡诈手段能有多少呢?只是增加笑料罢了。
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按要求完成下面小题。
【甲】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节选自蒲松龄《狼》)
【乙】两牧竖①入山至狼穴,穴中有小狼二。谋分捉之。各登一树,相去数十步。少顷,大狼至,入穴失子,意甚仓皇。竖于树上扭小狼蹄、耳,故令嗥。大狼闻声仰视,怒奔树下,号且爬抓。其一竖又在彼树致小狼鸣急。狼闻声四顾,始望见之,乃舍此趋彼,跑②号如前状。前树又鸣,又转奔之。口无停声,足无停趾,数十往复,奔渐迟,声渐弱;既而奄奄③僵卧,久之不动。竖下视之,气已绝矣!
(选自《聊斋志异·牧竖》)
注释:①牧竖:牧童。竖,童仆。②跑:兽类用足扒土。同“刨”。③奄奄:气息微弱的样子。
1.下列句中加点字的读音正确的一项是( )
A.意暇甚(jiá) B.狼亦黠矣(jié)
C.少顷(shǎo) D.乃舍此趋彼(qǖ)
2.请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选择合适的解释。
(1)①一狼径去 ②相去数十步
A.离开 B.过去的 C.距离 D.赴,前往
(2)③乃悟前狼假寐 ④乃舍此趋彼
A.指示代词,这样 B.于是,就 C.就是,原来是 D.才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1)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2)竖下视之,气已绝矣!
4.同是人与狼的较量,屠户与牧竖对狼的做法,你更赞同哪一种?为什么?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乙】
二鹊招鹳
某氏园中,有古木,鹊巢其上,孵雏将出。一日,鹊徊翔其上,悲鸣不已。顷之,有群鹊鸣渐近,集古木上,忽有二鹊对鸣,若相语状,俄而扬去。未几,一鹳①横空而来,“咯咯”作声,二鹊亦尾其后。群鹊见而噪,若有所诉。鹳又“咯咯”作声,似允所请。鹳于古木上盘旋三匝②遂俯冲鹊巢衔一赤蛇吞之。群鹊喧舞,若庆且谢也。盖二鹊招鹳援友也。
【注释】①鹳(guàn):一种较凶猛的鸟。②匝(zā):圈。
5.【甲】文的作者是_____代______________。
6.下列句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狼洞其中 洞:洞口
B.乃悟前狼假寐 寐:睡觉
C.鹊巢其上 巢:筑巢
D.集古木上 集:停息、聚集
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①久之,目似瞑 ②忽啼求之
B.①以刀劈狼首 ②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C.① 一鹳横空而来 ②而顷刻两毙
D.①二鹊亦尾其后 ②意将隧入以攻其后
8.下列句子朗读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其一犬/坐于前 B.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C.若/相语状,俄而/扬去 D.鹳/于古木上/盘旋三匝
9.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于的意思
①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②群鹊喧舞,若庆且谢也。
10.甲文中的狼贪婪、凶狠、狡诈,乙文中的鹊又是怎样的鹊?请结合故事中鹊的行为具体来说明它们是这样的鹊。
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蒲松龄《狼》)
(乙)
有富室偶得二小狼,与家犬杂畜,亦与犬相安。稍长,亦颇驯,竟忘其为狼。一日,主人昼寝厅事,闻群犬呜呜作怒声,惊起周视,无一人。再就枕将寐,犬又如前。乃伪睡以俟,则二狼伺其未觉,将啮其喉,犬阻之不使前。乃杀而取其革。
(节选自纪昀《阅微草堂笔记》)
11.请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1)恐前后受其敌 敌:____________(2)弛担持刀 弛:__________
(3)意将隧入   隧入:__________(4)再就枕将寐: 寐:___________
12.用“/”表示下面各句的朗读停顿,其中错误的一项是( )
A.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B.其一犬/坐于前
C.骨/已尽矣 D.犬/又如前
13.请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2)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14.请结合具体语句分析(甲)(乙)两文中狼的共同特点。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选自蒲松龄《聊斋志异·卷六》)
【乙】
大鼠
宫中有鼠,大与猫等。适①异国来贡狮猫,毛白如雪。抱投鼠屋,猫蹲良久,鼠逡巡②自穴中出,见猫,怒奔之。猫避登几③上,鼠亦登,猫则跃下。如此往复,不啻④百次。众咸⑤谓猫怯,以为是无能为者。既而鼠跳掷渐迟,蹲地上少休。猫即疾下。启扉急视,则鼠首已嚼碎矣。然后知猫之避,非怯也,待其情也。彼出则归,彼归则复,用此智耳。
(选自蒲松龄《聊斋志异·卷九》,有删改)
【注释】①适:恰逢。②逡(qūn)巡:从容,不慌不忙。③几:桌子。④啻(chì):仅;止。⑤咸:全,都。
15.解释下列加点字。
(1)眈眈相向:
(2)鼠逡巡自穴中出:
16.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2)然后知猫之避,非怯也,待其惰也。
17.结合两篇文章,从获胜者的角度谈你得到的启示。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非,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脐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益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选自蒲松龄《狼》)
【乙】丈人①曰:“是皆不足以执信也②。试再囊③之,我观其状果困苦否。”狼欣然从之,信④足先生。先生复缚置囊中,肩举驴上,而狼未之知也。丈人附耳谓先生曰:“有匕首否?”先生曰:“有。”于是出匕。丈人目⑤先生使引匕刺狼。先生曰:“不害狼乎?”丈人笑曰:“禽兽负⑥思如是,而犹不忍杀,子固仁者,然忍亦甚矣。”言已大笑,先生亦笑。遂举手助先生操刃共殪⑦狼,弃道上而去。
(选自马中锡《中山狼传》)
【注】①丈人:对年长男子的尊称。②是皆不足以执信也:你们都口说无凭。③囊:动词,用口袋装。④信:同“伸”,伸直。⑤目:用目示意。⑥负:背弃,违背。⑦殪(yì):杀死。
18.下面是“去”字的文言词义积累卡。下列词义的选择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①前往 ②一眼看去 B.①失去 ②大江东去
C.①离开 ②相去无几 D.①舍弃 ②去暑降温
19.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20.甲文中的狼具有怎样的特点?请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分析。
21.甲、乙两文都写人与动物的“较量”,两文的前半部分都称呼其为“狼”,却在文末都称呼其为“禽兽”。这称呼的变化,你是怎样理解的?
22.文言文阅读。
【甲】

蒲松龄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苦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乙】
醉人击虎
(宋)苏轼
世言虎不食醉人,必坐守之,以俟其醒。非俟其醒,俟其惧也。有人夜自外归,见有物蹲其门,以为猪狗类也,以杖击之,即逸去。至山下月明处,则虎也。是人非有以胜虎,其气已盖之矣。
(选自《栾城集》)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盖以诱敌 其气已盖之矣
B.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以俟其醒
C.屠乃奔倚其下 乃悟前狼假寐
D.一狼洞其中 以俟其醒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缀行甚远:
②顾野有麦场:
③以俟其醒:
④以杖击之: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①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②是人非有以胜虎,其气已盖之矣。
(4)甲文中的屠户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相关内容简要分析。
(5)甲、乙两文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题。
【甲】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选自《聊斋志异》)
【乙】
见二鼠出,其一为蛇所吞;其一瞪目如椒,然遥望不敢前。蛇果腹②,蜿蜒入穴;方将过半,鼠奔来,力嚼其尾。蛇怒,退身出。鼠故③便捷,欻然④遁去。蛇追不及而返。及入穴,鼠又来,嚼如前状。蛇入则来,蛇出则往,如是者久。蛇出,吐死鼠于地上。鼠来嗅之,啾啾如悼息⑤,衔之而去。友人张历友为作《义鼠行》。
(选自《聊斋志异》)
【注释】注释:①瞪目如椒:眼睛睁大,像花椒的果实。②果腹:满腹,即吃饱的意思。③故:同“固”,本来。④欻然:忽然。⑤啾啾如悼息:叫声凄厉好像在悼念哭泣。
23.解释下面句子中的加点字。
(1)其一犬坐于前 (2)屠暴起
(3)方将过半 (4)衔之而去
2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2)蛇入则来,蛇出则往,如是者久。
25.请自选角度,给【乙】文画波浪线句“其一瞪目如椒,似甚恨怒”作批注。
26.【乙】文中的张历友是蒲松龄的诗友,曾为此事作《义鼠行》一诗,诗云:“此鼠义且黠,捐躯在所轻。”这里的“黠”与【甲】文中“狼亦黠矣”的“黠”意义相同吗?请结合甲、乙两文内容,说说理由。
27.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甲】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蒲松龄《狼》
【乙】苏子夜坐,有鼠方啮。拊①床而止之,既止复作。使童子烛之,有橐②中空。嘐嘐聱聱③,声在橐中。曰:“嘻!此鼠之见闭而不得去者也。”发而视之,寂无所有,举烛而索,中有死鼠。……覆而出之,堕地乃走,虽有敏者,莫措其手。
苏子叹曰:“异哉!是鼠之黠也。闭于橐中,橐坚而不可穴也。故不啮而啮,以声致人;不死而死,以形求脱也。吾闻有生,莫智于人。扰龙伐蛟,登龟狩麟,役万物而君之,卒见使于一鼠;堕此虫之计中,惊脱兔于处女。乌在其为智也。”
……若有告余者曰:“……不一于汝,而二于物,故一鼠之啮而为之变也。人能碎千金之璧,不能无失声于破釜;能搏猛虎,不能无变色于蜂虿④:此不一之患也。言出于汝,而忘之耶?”……
——苏轼《黠鼠赋》
【注】①拊(fǔ):拍。②橐(tuó):袋子。③嘐嘐(jiāo)聱(áo)聱:象声词,形容鼠咬物的声音。④虿(chài):蝎子一类的毒虫。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其一犬坐于前 犬: ②橐坚而不可穴也 穴:
③此鼠之见闭而不得去者也 见: ④不能无变色于蜂虿 于:
(2)翻译下面的语句。
故不啮而啮,以声致人;不死而死,以形求脱也。
(3)两文都写人与动物的“较量”,但有着截然不同的结局,其原因分别是什么?
(4)两文均“叙事”而“达意”,但体裁和表现侧重点不同,试作简要说明。
阅读下列两则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居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只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故。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善之变诈几何战?止增笑耳。
(《聊斋志异》)
【乙】
熊与坎中人
有人入山射鹿,息堕一坎内,见熊子数头。须臾,有大熊入,以为必害已。良久,大熊出果分与诸子。末后作一份与此人。此人馁久冒死啖之熊似甚怜之,每旦,熊母觅食还,辄分果与之,此人赖以支命。后熊子稍大,其母一一负而出。子既出尽,此人自分(fèn)必死坎中,而熊母复还,入坐人边。人解其意,便抱熊足,熊即跃出,遂不得死。呜呼,人言禽兽无义,然顾此熊,安得言无情哉。
(根据《搜神后记》编写)
28.下面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中的“担中肉尽”和乙文中的“子既出尽”中“尽”含义是不一样的。
B.成语“三顾茅庐”中的“顾”是“拜访”的意思,乙文中“然顾此熊”的“顾”也是相同的意思。
C.甲文中的“而两貌之并驱如故”和乙文中的“辄分果与之”的“之”的含义与用法是不同的。
D.文言文中有很多表示时间的词,如“久之”“良久”“须臾”“俄而”,它们都表示时间非常短。
29.下面句子明读节奏正确的一项是( )
A.此人馁/久冒死啖之/熊似甚怜之 B.此人馁久/冒死啖之/熊似甚怜之
C.此人馁久/冒死啖之熊/似甚怜之 D.此人馁/久冒死啖之熊/似甚怜之
30.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人解其意,使抱熊足,熊即跃出,遂不得死。
31.人与动物的故事,有的旨在突出人的力量,有的反衬人的渺小,有的在人与动物的对比中揭示人性。请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两篇文章的落脚点是否相同。
【甲】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蒲松龄《狼》
【乙】
有屠人货肉归,日已暮,欻①一狼来,瞰②担上肉,似甚垂涎,随尾行数里。屠惧,示之以刃,少却;及走,又从之。屠无计思狼所欲者肉不如姑悬诸树而早取之。遂钩肉,翘足挂树间,示以空担。狼乃止。屠归。昧爽③,往取肉,遥望树上悬巨物,似人缢死状。大骇,逡巡④近视之,则死狼也。仰首细审,见狼口中含肉,钩刺狼腭⑤,如鱼吞饵。时狼皮价昂,直十余金,屠小裕焉。缘木求鱼,狼则罹⑥之,是可笑也。
——蒲松龄《狼》其一
(注释)①欻:突然。②瞰:望着。③昧爽:第二天清晨。④逡巡:犹豫地。⑤腭:上腭。⑥罹:遇到。
32.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字的含义。
(1)一狼仍从:
(3)一狼洞其中:
(2)顾野有麦场:
(4)屠小裕焉:
33.下列各项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屠/无计思狼/所欲者/肉不如姑悬/诸树而早取之。
B.屠无计/思狼所欲者肉/不如姑悬诸树/而早取之。
C.屠无计思/狼所欲者肉/不如姑悬/诸树而早取之。
D.屠无计/思狼/所欲者肉/不如/姑悬诸树而早取之。
34.翻译下列的句子。
(1)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2)屠惧,示之以刃,少却;及走,又从之。
35.请结合短文内容,说说【甲】【乙】两文中的“笑”有何含义,这给了你怎样的启示?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C 2.①A;②C;③D;④B。 3.(1)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呢?只不过增加笑料罢了。(2)牧童从树上下来一看,大狼已经断气了。 4.[示例]更赞同甲文中屠户的做法,是因为屠户面对的是恶狼,被迫自卫,除恶务尽,杀狼是正当的;而乙文中牧竖“杀狼”则出于一种无聊的残忍,张扬的是人性中恶的一面。(开放题。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1.考查字音的识记。
A.意暇甚(jiá)——xiá,句意为:神情悠闲得很。暇,悠闲、从容;
B.狼亦黠矣(jié)——xiá,句意为:狼也是狡猾的。黠,狡猾;
D.乃舍此趋彼(qǖ)——qū,句意为:于是不顾这边的狼崽,转而奔至另一棵树下。趋,快走,奔向;
故选C。
2.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①一狼径去:一只狼径直走开了。去:离开;
②相去数十步:相距数十步。去:距离;
③乃悟前狼假寐:他才领悟到前面的狼假装睡觉。乃:才;
④乃舍此趋彼:于是不顾这边的狼崽,转而奔至另一棵树下。乃:于是、就;
故①选A;②选C;③选D;④选B。
3.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注意重点词语的含义及句式理解,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达到词达意顺即可。
(1)句重点词语:变诈,巧变诡诈;几何,多少,这里是“能有多少”的意思;哉,语气词,相当于“啊”;止增笑耳,只是增加笑料罢了。
(2)句重点词语:竖,指牧童;下,下到树下;视,看;气已绝,已经断气。
4.考查理解分析能力。可根据文章相关情节有理有据进行分析。
如从甲文中“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可看出儿儿狼的贪得无厌;从“其一犬坐于前……目似瞑,意暇甚”“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可见狼的狡猾,屠户的做法,因为屠户面对的是恶狼,被迫自卫,杀狼是正常的,是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表现;再看乙文中牧竖,从“竖于树上扭小狼蹄耳故令嗥”“其一竖又在彼树致小狼鸣急”“口无停声,足无停趾,数十往复,奔渐迟,声渐弱;既而奄奄僵卧,久之不动”知,这两牧童“杀狼”则并没不是在受狼的威胁,他们利用了母狼爱犊的天性,是人性恶的一面表现,残忍无聊。综上分析,阐述理由即可。
【点睛】参考译文:

一会儿,一只狼径直走开了,另一只狼像狗一样蹲坐在前面。时间长了,蹲坐在那里的那只狼的眼睛好像闭上了,神情悠闲得很。屠户突然跳起来,用刀砍狼的头,又连砍了几刀把狼杀死。他刚刚想离开上路,转身看柴草堆后面,另一只狼正在挖洞,想要从柴草堆中打洞来从后面攻击屠户。狼的身体已经钻进去一半,只露出屁股和尾巴。屠户从后面砍掉了狼的大腿,这只狼也被杀死了。他才领悟到前面的狼假装睡觉,原来是用来诱引敌人的。狼也是狡猾的,而眨眼间两只狼都被杀死了,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啊!只是增加笑料罢了。

有两个牧童,在山里发现了一个狼穴,里面有两只小狼。他们商量好每人捉一只小狼,分别爬上一棵相距数十步的树。不一会,大狼回来了,进洞一看,两只小狼不见了,非常惊慌。一个牧童在树上扭小狼的爪子和耳朵,故意让小狼嗥叫。大狼听见后,仰起头寻找,愤怒地奔到树下,一边嚎叫着一边抓爬着树干。这时候另一棵树上的牧童也扭着小狼让它痛嚎。大狼听到后,停止嚎叫,四面环顾,发现了另一棵树上的小狼,于是不顾这边的狼崽,转而奔至另一棵树下,像刚才那样狂叫撕抓。这时,前一棵树上的小狼又嚎叫起来,大狼又急忙转身奔到第一棵树下。就这样,大狼不停地嚎叫,不停地奔跑,来回跑了数十次,渐渐地脚步慢了,嚎叫的声音也弱了,最后奄奄一息地僵卧在地上,很久不再动弹。此时两个牧童从树上爬下来,凑近一看,大狼已经气绝身亡。
5. 清 蒲松龄 6.A 7.D 8.A 9.①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啊?只是增加笑料罢了。
②喜鹊们欢呼起舞,像在庆祝,并向鹳致谢。 10.聪明有智慧(忽有二鹊对鸣,若相语状,俄而扬去)、有同情心、团结(悲鸣不已。顷之,有群鹊鸣渐近,集古木上),知恩图报(文中有“群鹤喧舞,若庆且谢也。”),扶危济困。
【解析】5.本题考查文学常识积累。
由“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可知,【甲】文选自《狼》,出自清代小说家蒲松龄创作的文言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描绘了狼贪婪、凶狠、狡诈的形象。启示我们对待像狼一样的恶人,不能妥协退让,而要像屠夫一样勇敢斗争、善于斗争,这样才会取得胜利。故①空填写“清”;②空填写“蒲松龄”。
6.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含义。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理解字词的含义,还要注意理解文言词汇在具体语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A.“一狼洞其中”意思是:一只狼在柴草堆中打洞。洞:名词用作动词,打洞;
故选A。
7.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
A.助词,用在时间副词后,补充音节,无实际意义,可不译/代词,指书具;
B.介词,用/介词,把;
C.连词,表修饰/连词,表转折,却;
D.都是代词,指它(他)的;
故选D。
8.本题考查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先梳理句子的大意,结合语法,分清层次,然后断句,反复诵读加以验证。
A.句意是:其中一只狼像狗一样蹲坐在前面。“其一”是主语,指其中一只狼;“犬”名词用作状语,像狗一样;“坐”是谓语;“于前”是状语,指“在屠户的前面”。因此应断句为:其一/犬坐/于前;
故选A。
9.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文言文翻译的基本要求是“信、达、雅”,基本原则是“留、替、调、补、删”。翻译句子时还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省略句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重点词语:
①之,结构助词,的;变诈,巧变诡诈;几何,多少,这里是“能有多少”的意思;哉,语气词,相当于“啊”;止,只、仅仅。
②喧,喧闹、欢呼;若,好像;庆,庆祝;且,并且;谢,致谢。
10.本题考查形象分析。疏通文字,了解内容,根据故事情节,抓住描写鹊行为表现的句子,理解其形象特点。
由“鹊徊翔其上,悲鸣不已”可知,鹊疼爱自己的孩子,有爱心;由“顷之,有群鹊鸣渐近,集古木上”可知,鹊有同情心,团结;由“忽有二鹊对鸣,若相语状,俄而扬去”“鹳于古木上盘旋三匝遂俯冲鹊巢衔一赤蛇吞之”可知,鹊聪明有智慧,能够借助外力解决困难;由“群鹤喧舞,若庆且谢也”可知,鹊知恩图报。
【点睛】参考译文:
【甲】一会儿,一只狼径直走开,其中一只狼像狗一样蹲坐在前面。过了一会儿,狼的眼睛好像闭上了,神情悠闲得很。屠户突然起身,用刀劈砍狼的头,又劈砍几刀杀死了狼。屠户正想要走,转身看柴草堆后面,一只狼在其中打洞,意图想要钻洞进入柴草堆来攻击屠户的后面。狼的身体已经钻进入一半了,只露出屁股和尾巴。屠户从后面砍断狼的大腿,也杀死了这只狼。屠户才明白之前的狼假装睡觉,原来是用来诱惑敌人。
狼也是狡猾的动物,但是一会儿两只狼都被杀死了,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啊?只给人增加笑料罢了。
【乙】某人的花园里,有一棵古树,喜鹊在上面筑巢,母鹊孵出来的小鹊都已快长成幼鸟了。一天,一只喜鹊在巢上来回地飞,不停地发出悲伤的鸣叫。很快,成群的喜鹊都渐渐闻声赶来,聚集在树上,忽然有两只喜鹊在树上对叫,好似在对话一样,一会儿便扬长而去。过了一会儿,一只鹳从空中飞来,发出“咯咯”的声音,两只喜鹊就跟在它后面。其他喜鹊们见了便喧叫起来,好像有什么事要说。鹳又发出“咯咯”的叫声,似乎在答应喜鹊的请求。鹳在古树上盘旋了三圈,于是俯身向鹊巢冲了下来,叼出一条赤练蛇并吞了下去。喜鹊们欢呼飞舞了起来,像在庆祝,并且向鹳致谢。原来两只喜鹊是去找鹳来救朋友的啊!
11. 攻击 解除、卸下 从通道进入 睡觉 12.B 13.(1)可是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2)禽兽的诡诈手段能有多少啊? 14.共同点:阴险(狡猾、奸诈);结合甲乙两文具体分析即可。
【解析】11.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为:担心前面后面受到狼攻击。敌:攻击;
(2)句意为:卸下担子拿起屠刀。弛:解除、卸下;
(3)句意为:想要从柴草堆中打洞来从后面攻击屠户。隧入:从通道进入;
(4)句意为:当他再次靠着枕头准备睡觉时。寐:睡觉。
12.考查划分文言句子朗读节奏的能力。解答时,应了解文言的句读知识,学会有感情的朗读文言文,培养语感并能根据句子中词语的意思含义来划分句子节奏。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
B.句意为:另一只狼像狗一样蹲坐在前面。“其一”是主语,指另外一只狗,正确划分为:其一/犬坐于前;
故选B。
13.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注意重点词语的含义及句式理解,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达到词达意顺即可。
(1)句重点词语:而,表转折,可是;并,一起;故,旧、原来。
(2)句重点词语:变诈,巧变诡诈;几何,多少,这里是“能有多少”的意思;哉,语气词,相当于“啊”。
14.考查分析文章描写对象特点。
甲文中“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很假麻,盖以诱敌”,意思是另一只狼正在挖洞,想要从柴草堆中打洞来从后面攻击屠户。狼的身体已经钻进去一半,只露出屁股和尾巴。屠户从后面砍掉了狼的大腿,这只狼也被杀死了。他才领悟到前面的狼假装睡觉,原来是用来诱引敌人的。“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意思是狼也是狡猾的,而眨眼间两只狼都被杀死了,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啊!;乙文中“阳为亲昵,而阴怀不测,更不止于野心矣”,意思是它们表面上假装亲昵,而背地里却心怀不轨,更是不只有野心罢了。据此可知,狼的共同特点为:阴险、狡猾、奸诈。
【点睛】参考译文:

  一个屠夫傍晚回家,担子里面的肉已经卖完,只有剩下的骨头。路上遇见两只狼,紧跟着走了很远。屠夫害怕了,把骨头扔给狼。一只狼得到骨头停下了。另一只狼仍然跟着他。屠夫又把骨头扔给狼,后面得到骨头的狼停下了,可是前面得到骨头的狼又赶到了。骨头已经扔完了。但是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屠夫。屠夫非常困窘急迫,恐怕前后一起受到狼的攻击。屠夫看见田野里有一个打麦场,打麦场的主人把柴草堆积在打麦场里,覆盖成小山(似的)。屠夫于是跑过去靠在柴草堆的下面,放下担子拿起屠刀。两只狼不敢上前,瞪着眼睛朝着屠夫。一会儿,一只狼径直走开了,另一只狼像狗似的蹲坐在屠夫的前面。时间长了,那只狼的眼睛好像闭上了,神情悠闲得很。屠夫突然跳起,用刀砍狼的脑袋,又连砍几刀把狼杀死。屠夫刚想要走,转身看见柴草堆的后面,另一只狼正在柴草堆里打洞,打算要钻洞进去,来攻击屠夫的后面。身子已经钻进去了一半,只露出屁股和尾巴。屠夫从狼的后面砍断了狼的大腿,也把狼杀死了。屠夫这才明白前面的那只狼假装睡觉,原来是用这种方式来诱惑敌方。狼也太狡猾了,可是一会儿两只狼都被杀死了,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呢?只给人们增加笑料罢了。

有个富人偶然得到两只狼崽,将它们和自家的狗混养在一起,早些时候,倒也和狗平安相处。(两只小狼)稍稍长大些,但还是比较驯服的,渐渐地(富人)竟然忘记它们是狼。有一天,富人在客厅里休息,睡着后忽然听到许多狗“汪汪”地发出咆哮的吼叫声.他惊醒一看,周围一个人也没有,于是依旧准备睡觉。但是,狗又像刚才一样叫。他想不对劲,便假装睡着来看怎么回事,才发现原来是两只狼想等他睡去没防备时去咬他喉咙,忠心的狗发现了狼的企图,便阻止狼,不让他靠近主人。富人知道后立即把狼杀掉,并把他们的皮扒了。
15.①形容眼睛注视。②从。 16.①另一只狼正在柴草堆里打洞,打算要钻洞进去。来攻击屠户的后面
②大家这才明白,狮猫开始时躲避大鼠,并不是害怕,而是等待它疲乏松懈啊! 17.面对敌人要运用智谋,不能单凭意气、勇敢斗争、善于斗争,这样才会取得胜利。
【解析】15.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瞪着眼睛朝着屠户。眈眈,形容眼睛注视。
(2)句意:老鼠从洞中出来巡视。自,从。
16.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要求:完整,流畅,准确。注意:
(1)洞,打洞。意,打算。隧入,钻洞进入。以,来。其,他的。
(2)然后,这样以后。之,的。非,不是。待,等待。其,指老鼠。
17.题考查阅读启示。
《狼》描绘了贪婪、凶狠、狡诈的狼的形象。屠户先是妥协,投以骨头,然后背靠柴堆抵御狼的攻击,最后乘机杀死了两只狼。这启示我们对待像狼一样的恶人,不能妥协退让,而要像屠户一样勇敢斗争、善于斗争,这样才会取得胜利。
《大鼠》狮猫能够战胜大鼠,因为它随时注意到斗争的条件,知道对方势盛,不可力斗,故意示人以弱,一味闪避:待到对方筋疲力尽,时机来了,才全力出击,向其要害爪口并施,终于咬碎老鼠的头部。这说明了做事要运用智谋,不能单凭意气、勇力做事。由此,结合两篇文章,可得启示:面对强大的故人,一味的妥协退让不能解决问题,而是要运用智谋,不能单凭意气、勇敢斗争、善于斗争,这样才会取得胜利。
【点睛】参考译文:
【甲】一个屠户傍晚回家,担子里面的肉已经卖完。只有剩下的骨头。路上遇见两只狼,紧跟着走了很远。
屠户害怕了,把骨头扔给狼。一只狼得到骨头停下了。另一只狼仍然跟着他。屠户又把骨头扔给数,后面得到骨头的狼停下了,可是前面得到骨头的狼又赶到了。骨头已经扔完了。但是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屠户。
屠户非常困窘急迫,恐怕前后一起受到狼的攻击。屠户看见田野里有一个打麦场,打麦场的主人把柴草堆积在打麦场里,覆盖成小山(似的)。屠户于是路过去靠在柴草堆的下面,放下担子拿起屠刀。两只狼不取上前,瞪着眼睛朝着屠户。
一会儿,一只狼径直走开了,另一只狼像狗似的蹲坐在屠户的前面。时间长了,那只狼的眼睛好像闭上了,神情悠闲得很。屠户突然跳起,用刀砍狼的脑袋,又连砍几刀把狼杀死。屠户刚想要走,转身看见柴草堆的后面,另一只装正在柴草堆里打洞,打算要钻洞进去,来攻击屠户的后面。身子已经钻进去了一半,只露出屁股和尾巴。屠户从狼的后面砍断了狼的大腿,也把狼杀死了。屠户这才明白前面的那只狼假装睡觉,原来是用这种方式来诱惑敌方。
狼也太狡猾了,可是一会儿两只狼都被杀死了,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呢?只给人们增加笑料罢了。
【乙】皇宫中有老鼠,大小和猫差不多,恰好有外国进贡来的狮猫,浑身毛色雪白。把狮猫投入(有)老鼠的屋子。猫蹲在地上很长时间,老鼠从洞中出来巡视,见到猫之后愤怒奔跑。猫避开跳到桌子上,老鼠也跳上桌子,猫就跳下来。如此往复,不少于一百多次。大家都说猫胆怯,以为是没有能为的猫。过了一段时间,老鼠跳跃动作渐渐迟缓,蹲在地上稍稍休息。猫随即快速跳下桌子,急忙打开窗户查看,老鼠脑袋已经嚼碎了。大家这才明白,狮猫开始时躲避大鼠,并不是害怕。而是等待它疲乏松懈啊!敌人出击我便退回,敌人退下我又出来,狮猫使用的就是这种智谋呀。
18.C 19.屠户这才明白那只狼假装睡觉,原来是用来诱惑敌人的。 20.①贪婪。如“屠惧,投以骨……而两狼之并驱如故”,表现了狼的穷追不舍。贪婪凶残。②狡猾。如“其一犬坐于前”“一狼洞其中"等,都写出了狼的狡猾。(意思对即可) 21.称呼的变化是为抒发情感服务的,这里可以看出作者对狼的厌恶,痛恨之情。
【解析】18.本题考查文言实词。作答时可结合句意来分析加点字词的意思。
第①空,“一狼径去”意思是:一只狼径直离开了,故“去”的意思是离开;
第②空,结合四个选项“一眼看去”中的“去”表示动作的继续等;“大江东去”中“去”意为从所在地到别的地方(跟“来”相对);“相去无几”的意思是彼此间没有多少差距,由此可推断出其中“去”的意思是距离;“去暑降温”中“去”意为驱除;因此第②空应选“相去无几”;
故选C。
19.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翻译时应注意如下重点字词的意思:
乃:才。悟:明白。假寐:假装睡觉。盖:表推测,大概,原来。以:连词,表目的,来。诱敌:诱惑敌人。
20.本题考查分析狼的形象。
根据【甲】文“投以骨”和“复投之”“并驱如故”可知,当屠户把骨头都投给狼,狼依旧紧跟着屠户,可看出狼的凶恶贪婪;根据“目似瞑,意暇甚”“一狼洞其中”“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可知,两只狼给屠户制造假象设圈套以攻击屠户,可看出狼的狡猾奸诈和阴险。
21.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根据【甲】文“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可知,这里写出了禽兽尽管很狡猾,但是终究被人所杀,称其为“禽兽”,体现出作者对像狼一样的邪恶势力的嘲讽和厌恶之情。【乙】文“禽兽负思如是”写出了狼的忘恩负义,卑鄙无耻,作者称其为“禽兽”表达了对像狼一样的无耻之徒的厌恶和痛恨之情。
【点睛】参考译文:
【甲】一个屠夫傍晚回家,担子里面的肉已经卖完,只有剩下的骨头。路上遇见两只狼,紧跟着走了很远。
屠夫害怕了,把骨头扔给狼。一只狼得到骨头停下了。另一只狼仍然跟着他。屠夫又把骨头扔给狼,后面得到骨头的狼停下了,可是前面得到骨头的狼又赶到了。骨头已经扔完了。但是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屠夫。
屠夫非常困窘急迫,恐怕前后一起受到狼的攻击。屠夫看见田野里有一个打麦场,打麦场的主人把柴草堆积在打麦场里,覆盖成小山(似的)。屠夫于是跑过去靠在柴草堆的下面,放下担子拿起屠刀。两只狼不敢上前,瞪着眼睛朝着屠夫。
一会儿,一只狼径直走开了,另一只狼像狗似的蹲坐在屠夫的前面。时间长了,那只狼的眼睛好像闭上了,神情悠闲得很。屠夫突然跳起,用刀砍狼的脑袋,又连砍几刀把狼杀死。屠夫刚想要走,转身看见柴草堆的后面,另一只狼正在柴草堆里打洞,打算要钻洞进去,来攻击屠夫的后面。身子已经钻进去了一半,只露出屁股和尾巴。屠夫从狼的后面砍断了狼的大腿,也把狼杀死了。屠夫这才明白前面的那只狼假装睡觉,原来是用这种方式来诱惑敌方。
狼也太狡猾了,可是一会儿两只狼都被杀死了,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呢?只给人们增加笑料罢了。
【乙】老人说:“这都不足以令人信服。试着再把狼装到袋子里,我看那情状,看看是不是真的困苦。”狼很高兴地按照他说的办,伸脚给先生。先生又绑了狼放进袋子里,扛到驴背上,而狼没察觉到什么。老人趴在先生的耳朵边对他说:“有匕首没有?”先生说:“有。”于是拿出匕首。老人用眼神示意先生拿匕首刺狼。先生说:“不是害狼吗?”老人笑道:“禽兽背叛恩德如此,还不忍心杀,您的确是仁者,然而也够愚蠢的啊!说完大笑。便抬手帮先生操刀,一起杀死了狼,(将狼)丢弃在路上后离去。
22.(1)B
(2)①连接、紧跟;②看,视;③等待;④用。
(3)①过了一会儿,一只狼径直离开,另一只狼像狗似的蹲坐在前面。②这人不是有打赢老虎的本事,而是他的气势盖过了老虎。
(4)怯懦:表现在屠户最初的“投以骨”。勇敢、机智:在两狼“并驱如故”后,屠户清醒过来,准备战斗,先是“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继而“暴起”杀狼,最后“转视积薪后”,根除狼患。
(5)示例:再强大可怕的对手,只要我们无所畏惧,就一定能战胜它。
【详解】(1)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大概是/压倒;
B.都是“来”的意思;
C.于是/才;
D.代词,这/代词,他。
故选B。
(2)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平时要注意积累并识记一些常见的实词。
①句意:紧跟着走了很远。缀:连接、紧跟。
②句意:屠夫看见田野里有一个打麦场。顾:看,视。
③句意:等他醒来。俟:等待。
④句意:用木棍打它。以:用。
(3)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翻译文言文句子要尽量保持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直译和意译相结合,注意重点词语翻译。
①中重点词语有:少:一会儿;径:径直;去:离开;前:名词作状语,在前面。
②中重点词语有:是:这;非:不是;胜:打赢;盖:压倒。
(4)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把握。从屠户最初的“屠惧,投以骨”可知,在最初遇到两只狼的时候,屠户是害怕的,从中可以看出他的怯弱,抱有幻想;联系“并驱如故”“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可知,面对两只狼吃完骨头后依然继续跟随的危险境地,屠户清醒过来,不再抱有幻想,准备战斗,可以看出他的临危不惧;而之后的屠户先是“奔倚其下,弛担持刀”,找到掩体后做好战斗准备,继而“暴起”杀狼,最后“转视积薪后”,寻找另一只狼,根除狼患,从中可以看出他勇敢、机智。
(5)本题考查对主旨的把握。此题是开放性题,结合对两文的理解,甲文屠夫战胜对狼的恐惧,乙文中的“醉人”不畏惧老虎而战胜它,围绕“无畏”作答,言之成理即可。
示例:无论生活中我们遇到了怎样的困境,只有勇敢面对,抛却恐惧,才能够战胜困难,最终实现目标。
【点睛】参考译文:
【甲】一个屠夫傍晚回家,担子里面的肉已经卖完,只有剩下的骨头。路上遇见两只狼,紧跟着走了很远。屠夫害怕了,把骨头扔给狼。一只狼得到骨头停下了。另一只狼仍然跟着他。屠夫又把骨头扔给狼,后面得到骨头的狼停下了,可是前面得到骨头的狼又赶到了。骨头已经扔完了。但是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屠夫。
屠夫非常困窘急迫,恐怕前后一起受到狼的攻击。屠夫看见田野里有一个打麦场,打麦场的主人把柴草堆积在打麦场里,覆盖成小山(似的)。屠夫于是跑过去靠在柴草堆的下面,放下担子拿起屠刀。两只狼不敢上前,瞪着眼睛朝着屠夫。
一会儿,一只狼径直走开了,另一只狼像狗似的蹲坐在屠夫的前面。时间长了,那只狼的眼睛好像闭上了,神情悠闲得很。屠夫突然跳起,用刀砍狼的脑袋,又连砍几刀把狼杀死。屠夫刚想要走,转身看见柴草堆的后面,另一只狼正在柴草堆里打洞,打算要钻洞进去,来攻击屠夫的后面。身子已经钻进去了一半,只露出屁股和尾巴。屠夫从狼的后面砍断了狼的大腿,也把狼杀死了。屠夫这才明白前面的那只狼假装睡觉,原来是用这种方式来诱惑敌方。
狼也太狡猾了,可是一会儿两只狼都被杀死了,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呢?只给人们增加笑料罢了。
【乙】
世上说老虎不吃喝醉的人,一定要坐在那儿看着他,等他醒来。不是等他醒酒,而是在等他醒来后表现出对它的害怕。有个人喝醉了晚上从外面回来,见到有个东西蹲在他家门口,以为是猪狗一类的家畜,用木棍打它,它就逃跑了。直到它跑到月光明亮处,才发现是只老虎。这人不是有打赢老虎的本事,而是他的气势压倒了老虎。
23.(1)像狗似的 (2)突然 (3)正、刚 (4)离开 24.(1)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呢?只不过给人增加笑料罢了。
(2)蛇进洞鼠就来,蛇岀洞鼠就跑开,如此反复好长一段时间。 25.此句把老鼠瞪得很圆的眼睛比作花椒的果实,表现出老鼠对吞吃同伴的蛇的愤恨,不愧为义鼠。 26.不同。甲文中的“黠”是狡诈之意,是作者对贪婪而狡猾的狼的批判和嘲讽;乙文中的“黠”是“机智”之意,是作者对有情有义的鼠的肯定和赞扬。
【解析】23.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另一只狼像狗似的蹲坐在前面。犬:像狗似的。
(2)句意:屠户突然跳起来。暴:突然。
(3)句意:刚刚将蛇身经过了一半。方:正、刚。
(4)句意:用口衔着死鼠离去了。去:离开。
24.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翻译时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翻译文言语句,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汇。本题重点词:
(1)变诈:巧变诡诈。几何:能有多少。止:只是。耳:罢了。
(2)则:就。往:走开;如是:像这样。
25.本题考查给句子作批注。可从描写方法和修辞的角度进行批注。
“其一瞪目如椒,似甚恨怒,然遥望不敢前”的意思是看见一只老鼠看到同伴被蛇吞吃,眼睛瞪得象花椒的果实般大,好像十分愤怒,但远远望着不敢上前。这句话是神态描写,运用比喻,生动传神地刻画“义鼠”生气愤怒的样子。
26.本题考查对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从甲文中“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二两狼之并驱如故”可见狼的贪婪;从“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击其后也”可见狼的狡诈又自作聪明。从“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可知作者对狼的“黠”是鄙视与嘲讽的。
从乙文“蛇入则来,蛇出则往,如是者久。蛇出,吐死鼠于地上”,可知乙文中的“黠”体现在鼠等蛇入洞,就过来咬住尾部,当蛇出来,它就跑开,迫使蛇吐出吞下的死鼠。“此鼠义且黠”意思是这只老鼠讲义气而且聪明。“黠”在这里是“聪明、机智”的意思,是褒义词。作者对老鼠的讲义气和聪明才智是持肯定和赞美态度的。
【点睛】参考译文
【甲】一会儿,一只狼径直离开,另一只狼像狗似的蹲坐在前面。时间长了,那只狼好像闭上眼睛,神情很悠闲。屠户突然跳起来,用刀劈狼的脑袋,又连砍几刀把狼杀死。屠户正想走,转到柴草堆后面一看,只见另一只狼正在柴草堆里挖洞,想从通道进入来攻击他的背后。狼的身子已经进入一半,只有屁股和尾巴露在外面。屠户从后面砍断了狼的大腿,也杀死了它。这才明白前面的那只狼假装睡觉,原来是用来诱惑敌方的。
狼也太狡猾了,可是一会儿两只狼都被杀死,禽兽的诡诈手段能有多少啊?只是增加笑料罢了。
【乙】看见两只老鼠出来,其中一只被蛇吞吃;另外一只眼睛瞪得象花椒的果实般大,好像十分愤怒,但远远望着不敢上前。蛇吃饱肚子,蜿蜒曲折地进洞;刚刚将蛇身经过了一半,另一只老鼠跑来,用力咬嚼蛇的尾巴。蛇发了怒,退回身子出了洞。老鼠本来就敏捷,忽然就逃离。蛇追不到而回。等蛇入洞时,老鼠又来了,如以前那样去咬嚼。蛇想进洞鼠就来,蛇出洞就跑开,如此反复好长一段时间。蛇只好出来,在地上吐出死鼠。另一只鼠马上过来嗅嗅死鼠,啾啾地悲鸣着好像在哀悼叹息,用口衔着死鼠离去了。朋友张历友为这事作了一篇《义鼠行》的文章。
27.(1)像狗一样;咬洞;被;在
(2)因此没有咬东西却装作咬东西,用声音来招引人;没有死却装死,用装死的样子求得逃脱。
(3)甲文中屠户能认识狼的本性,并识破狼的狡诈,善抓时机,行动果敢;乙文中因人精力不专,懈怠疏忽,反受外物左右,被对方的欺骗手段蒙蔽,陷入对方圈套。
(4)甲文为小说(或寓言),重在突出故事之奇,因此以记叙为主,作者观点十分简要,故事寓含的道理由读者从中意会。乙文为小品(或赋),重在“悟理”,以“黠鼠”逃脱为基础和凭借,着重推演故事的因果关系,进而得出启示,揭示道理。
【详解】(1)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为:另一只狼像狗似的蹲坐在屠夫的前面。犬:像狗一样。
(2)句意为:袋子很坚固、老鼠不能够咬破的。穴:咬洞。
(3)句意为:这只老鼠被关住就不能离开了。见:被。
(4)句意为:可见到蜂蝎时不免变色。于:在。
(2)本题考查翻译句子。注意重点词:故:所以。啮:咬。以:用。致:招致。脱:逃脱。
(3)本题考查内容理解。《狼》:屠夫开始时对狼抱有幻想,还有侥幸心理。后来看见狼的一系列表现,认识狼的本性,并识破狼的狡诈,善抓时机,而暴起杀狼。说明对待像狼一样阴险狡诈的恶势力,不能心存幻想,妥协退让,要抓住时机,敢于并善于斗争,才能取得胜利。《黠鼠赋》描写了一只狡猾的老鼠(黠鼠)利用人的疏忽而逃脱的情节,说明人须集中精神,发挥智力,方能搏猛虎、役万物,否则将猝不及防,而“见使于一鼠”的道理。结合原篇“不一于汝,而二于物,故一鼠之啮而为之变也”,揭示中心:自己不能与自然万物合一,反而受外物左右,这是人被老鼠欺骗的真正原因。专一而事成,疏忽则事败。
(4)本题考查比较阅读。
《狼》是清代小说家蒲松龄创作的文言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中的篇目。通过写屠户遇狼、惧狼、御狼、杀狼的经过,突出故事之奇,因此以记叙为主。最后“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的观点点十分简要,并启示我们对待像狼一样的恶人,不能妥协退让,而要像屠夫一样勇敢斗争、善于斗争,这样才会取得胜利。
《黠鼠赋》是一篇文人意趣很浓的小品(或赋),描写了一只狡猾的老鼠(黠鼠)利用人的疏忽而逃脱的情节。文中只在第一段叙事,其余部分皆为“悟理”。文章寓哲理于趣味之中,可以使读者于诙谐的叙述中获得有益的启示。文章就一只老鼠在人面前施展诡计逃脱的事,说明一个道理:人做事心要专一,才不至于被突然事变所左右。《黠鼠赋》,看其表面题旨当是通过黠鼠利用人的疏忽而乘机狡猾脱逃的日常小事,来说明人即使聪明,也须将自身与自然万物合一,否则将“见使于一鼠”的道理。带给我们的启示是:我们应该将自身与自然万物合一,避免将两者区分开来,而游於万物之外。
【点睛】参考译文:
【甲】一会儿,一只狼径直走开了,另一只狼像狗似的蹲坐在屠夫的前面。时间长了,那只狼的眼睛好像闭上了,神情悠闲得很。屠夫突然跳起,用刀砍狼的脑袋,又连砍几刀把狼杀死。屠夫刚想要走,转身看见柴草堆的后面,另一只狼正在柴草堆里打洞,打算要钻洞进去,来攻击屠夫的后面。身子已经钻进去了一半,只露出屁股和尾巴。屠夫从狼的后面砍断了狼的大腿,也把狼杀死了。屠夫这才明白前面的那只狼假装睡觉,原来是用这种方式来诱惑敌方。
狼也太狡猾了,可是一会儿两只狼都被杀死了,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呢?只给人们增加笑料罢了。
【乙】苏子在夜里坐着,有只老鼠在咬(东西)。苏子拍击床板,声音就停止了,停止了又响起一次。(苏子)命令童子拿蜡烛照床下,有一个空的袋子,老鼠咬东西的声音从里面发出。童子说“啊,这只老鼠被关住就不能离开了。”(童子)打开袋子来看里面,里面静悄悄的什么声音也没有。(童子)举起蜡烛来搜索,发现袋子中有一只死老鼠。……(童子)把袋子翻过来倒出老鼠,老鼠一落地就逃走了,就是再敏捷的人也措手不及。
苏子叹了口气说:“真是奇怪啊,这是老鼠的狡猾!(老鼠)被关在袋子里,袋子很坚固、老鼠不能够咬破的。所以(老鼠)是在不能够咬的时候咬破袋子,用假装咬袋子声音来招致人来;在没有死的时候装死,凭借装死的外表求得逃脱。我听说生物中没有比人更有智慧的了。(人)能驯服神龙、刺杀蛟龙、捉取神龟、狩猎麒麟,役使世界上所有的东西然后主宰他们,最终却被一只老鼠利用,陷入这只老鼠的计谋中,吃惊于老鼠从极静到极动的变化中,人的智慧在哪里呢?”
……好像有人对我说:“……你自己心里不专心,又受了外界事物的干扰、左右,所以一只老鼠发出叫声就能招引你受它支配,帮它改变困境。人能够在打破价值千金的碧玉时不动声色,而在打破一口锅时失声尖叫;人能够搏取猛虎,可见到蜂蝎时不免变色,这是不专一的结果。这是你早说过的话,忘记了吗?”……
28.C 29.B 30.猎人懂得了熊的意思。于是抱着熊的脚,熊立即跳出了坑里,最终猎人得以不死。 31.示例一;我认为两篇文章的落脚点相同,都是“在人与动物的对比中揭示人性"。《狼》主要通过屠夫与狼的斗争过程,在用夫与狼的对比中,表现的不仅是狼的贪婪、凶残、狡诈,其实是在揭示狼一样凶残的恶人的本性。乙文中猎人掉入小熊居住的坑里,自己以为要没命了,熊不但没有伤害他,还养着他,后来,熊搬家了,人以为自己必死无疑,没想到熊反而救了他。作者以人的狭隘,来反衬熊的情义,表现动物的宽容与大爱。
示例二:我认为两篇文章的立足点不同,蒲松龄的《狼》突出人的力量,文章内容主要表现屠夫的勇敢镇定和狼的狡诈贪婪,从文章最后一句可以看出,作者讽刺了狼的狡诈。乙文通过人与动物的对比,揭示人性。乙文中猎人掉入小熊居住的坑里,自己以为要没命了,后来,熊搬家了,人以为自己必死无疑,熊不但没有伤出他,还养着他。作者以人的狭隘,来反衬熊的情义,表现动物的宽容与大爱。
【解析】28.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A.有误。甲文中的“担中肉尽”和乙文中的“子既出尽”中“尽”含义是一样的,都是“完全,都”;
B.有误。乙文中“然顾此熊”的“顾”是“看”意思;
D.有误。“久之”“良久”表示时间长;
故选C。
29.考查划分文言文句子节奏。根据文言文断句的方法,先梳理句子大意,结合语法,然后断句。
句意:这个人饿了很久,冒着生命危险吃了,大熊似乎很同情他。
根据句意断为:此人馁久/冒死啖之/熊似甚怜之。
故选B。
30.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重点词有:
解:理解,懂得。即:立即。遂:最终,终于。
31.考查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同时考查对人物形象的分析。在感受人物形象时,要从人物的身份地位、所做事件上、表现手法入手分析。开放性题目,言之有理即可。
示例一:认为落脚点相同,可从人性方面入手。《狼》第二到四段讲述了屠夫与狼的斗争过程,在屠夫与狼的对比中,表现的不仅是狼的贪婪、凶残、狡诈,其实是在揭示狼一样凶残的恶人的本性。乙文从“须臾,有大熊入,以为必害已。良久,大熊出果分与诸子。末后作一份与此人。此人馁久冒死啖之熊似甚怜之,每旦,熊母觅食还,辄分果与之,此人赖以支命。后熊子稍大,其母一一负而出。子既出尽,此人自分必死坎中,而熊母复还,入坐人边。人解其意,便抱熊足,熊即跃出,遂不得死”几句可看出猎人掉入小熊居住的坑里,自己以为要没命了,熊不但没有伤害他,还养着他,后来,熊搬家了,人以为自己必死无疑,没想到熊反而救了他。由此得出结论“人言禽兽无义,然顾此熊,安得言无情哉”也就是作者以人的狭隘,来反衬熊的情义,表现动物的宽容与大爱。
示例二:认为落脚点不同,则从两篇文章的侧重点入手分析。《狼》用二到四段具体详细的描述了屠夫如何与狼斗智斗勇,重点突出人的力量,文章内容主要表现屠夫的勇敢镇定和狼的狡诈贪婪,从文章“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善之变诈几何战?止增笑耳”一句可以看出,作者讽刺了狼的狡诈。乙文从“须臾,有大熊入,以为必害已。良久,大熊出果分与诸子。末后作一份与此人。此人馁久冒死啖之熊似甚怜之,每旦,熊母觅食还,辄分果与之,此人赖以支命”几句可得出猎人掉入小熊居住的坑里,自己以为要没命了,后来,熊搬家了,人以为自己必死无疑,熊不但没有伤害他,还养着他。作者以人的狭隘,来反衬熊的情义,表现动物的宽容与大爱。
【点睛】参考译文:
【甲】一个屠户傍晚回来,担子里的肉已经卖完了,只剩下骨头。屠户半路上遇到两只狼,紧跟着(他)走了很远。
屠户感到害怕,把骨头扔给狼。一只狼得到骨头就停止了,另一只狼仍然跟着(屠户)。屠户再次扔骨头,较晚得到骨头的狼停住了,之前获得骨头的狼又跟上来了。骨头已经没有了,可是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屠户。
屠户感到处境危急,担心前面后面受到狼攻击。他往旁边看了看发现田野中有个麦场,麦场的主人把柴草堆积在里面,覆盖成小山似的。屠户于是跑过去倚靠在柴草堆下,卸下担子拿起屠刀。两只狼不敢上前,眼瞪着屠户。
一会儿,一只狼径直走开了,另一只狼像狗一样蹲坐在前面。时间长了,蹲坐在那里的那只狼的眼睛好像闭上了,神情悠闲得很。屠户突然跳起来,用刀砍狼的头,又连砍了几刀把狼杀死。他刚刚想离开上路,转身看柴草堆后面,另一只狼正在挖洞,想要从柴草堆中打洞来从后面攻击屠户。狼的身体已经钻进去一半,只露出屁股和尾巴。屠户从后面砍掉了狼的大腿,这只狼也被杀死了。他才领悟到前面的狼假装睡觉,原来是用来诱引敌人的。
狼也是狡猾的,而眨眼间两只狼都被杀死了,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啊!只是增加笑料罢了。
【乙】有一个人到山里射鹿,忽然掉进一个坑里,看到有几头小熊。一会儿,有只大熊进入(坑里),(那人)以为(它)要伤害自己,过了很久,大熊拿出果子分给孩子。最后给了那人一份。这个人饿了很久,冒着生命危险吃了。(大)熊似乎很同情他。每个早上,母熊觅食回来,总是分给他一份果子,这个人依赖(母熊给的食物)用来活命。后来小熊渐渐长大了,母熊把它们一一背出坑。小熊已经全走了,那人估计(自己)必死在坑中,但母熊又回来了,坐在人身边。人明白了它的意思,便抱着熊的腿,熊立即跳出,所以(那人)就没有死。啊,人们说禽兽没有情义,但看这熊(的行为),怎么能说(动物)没有情义呢!
32.(1)仍然 (2)看,视。这里指往旁边看 (3)打洞 (4)宽裕 33.B 34.(1)一会儿,一只狼径直走开了,另一只狼像狗一样蹲坐在前面。
(2)屠户很害怕,就拿出刀来给狼看,狼稍微后退了几步;等到屠户继续跑的时候,狼又跟上来了。 35.两个“笑”字皆有讽刺之意,是对狼以及狼一样的恶势力的讽刺嘲笑。告诉我们人的智慧和力量是无穷的,面对恶势力要敢于斗争;为人不能太贪婪。人们对像狼一样的恶势力不能妥协、要坚决斗争,才能胜利。
【解析】32.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的意义。
(1)句意:另一只狼仍然跟从。仍,仍然。
(2)句意:他往旁边看了看发现田野中有个麦场。顾,看,视。
(3)句意:另一只狼正在柴草堆中打洞。洞,打洞。
(4)句意:屠户的生活略微宽裕了。裕,宽裕。
33.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要求:完整,流畅,准确。注意:
①少时,一会儿。径,径直。去,离开。犬,像狗一样。
②示,让……看。以,把。少,稍微,却,后退。从,跟从。
34.本题考查断句。
句意为:屠户没有办法,心里想狼想要的是肉,不如姑且把肉挂在树上,明天早上再来取。
这句话共四层意思。“屠无计”为第一层,屠夫没有办法了。“思狼所欲者肉”为第二层,屠夫想到狼想要的就是肉。“不如姑悬诸树”为第三层,是屠夫想到的办法。“而早取之”为第四层,肉不能不要,第二天早上还要取回。
故停顿为:屠无计/思狼所欲者肉/不如姑悬诸树/而早取之。
故选 B。
35.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甲文写两只狼相互配合,前狼通过“假寐”的方式迷惑屠夫,后狼从后面打洞打算攻击屠夫,结果两只狼还是被屠夫杀死;
乙文写狼一直跟着屠户想要吃肉,屠户把带肉的钩子挂在树上,狼为了吃肉爬上树,挂肉的钩子刺穿了狼的上腭;
可见两文中的“笑”均有对狼的讽刺、嘲笑,狼是恶势力的象征,但最终死在了人类手上,从屠户的角度来说,人的智慧和力量是无穷的,面对恶势力要敢于斗争,人们对像狼一样的恶势力不能妥协、要坚决斗争,才能胜利;从狼的角度来说,为人不能太贪婪。
【点睛】参考译文;

一会儿,一只狼径直走开了,另一只狼像狗一样蹲坐在前面。过了一会儿,蹲坐在那里的那只狼的眼睛好像闭上了,神情很悠闲。屠户突然跳起来,用刀砍狼的头,又砍了几刀把狼杀死。他刚刚想要走,转身看柴草堆后面,另一只狼正在柴草堆中打洞,想要从柴草堆中打洞从后面攻击屠户。狼的身体已经钻进去一半,只露出屁股和尾巴。屠户从后面砍掉了狼的后腿,也把这只狼杀死了。他才明白前面的狼假装睡觉,原来是用来诱惑敌人的。狼也够狡猾的了,可是转眼间两只狼都被杀死了,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啊?只是给人增加笑料罢了。

有个屠户卖肉回家,天色已经晚了。突然来了一头狼,(它)看着屠户担子里的肉,口水似乎都要流出来了;屠户走,它也走,跟着(屠户)走了几里路。屠户很害怕,就拿出刀来给狼看,狼稍微后退了几步;等到屠户继续跑的时候,狼又跟上来了。屠户没有办法,心里想狼想要的是肉,不如姑且把肉挂在树上,明天早上再来取。于是把肉挂在钩子上,踮起脚把带肉的钩子挂在树上,然后把空担子拿给狼看。狼于是停下来。屠户随即径直回家。第二天黎明,屠户前去取肉,远远地看见树上挂着一个巨大的东西,就像人吊死的样子,大吃一惊。他小心地走近,原来是一条死狼。抬头仔细一看,只见狼的嘴里含着肉,挂肉的钩子刺穿了狼的上腭,就像鱼咬住了鱼饵一样。当时市场上狼皮非常贵,这张狼皮能值十余金,屠户的生活略微宽裕了。就像爬到树上去找鱼一样,狼本想吃肉,结果却遭受祸患,这很可笑啊!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