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课后作业(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课后作业(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2.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7-31 23:10:0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
积累运用
《观沧海》的作者是 ,字 , 末年 家、 家、 诗人 。他的诗以 见称。
2. 阅读下面文字,给加点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曹操东临碣石观看沧海,看“水何dàn dàn,山岛sǒng zhì”,心潮与大海一起涌动;在柳絮落尽、杜鹃啼叫的季节,李白借月亮把自己的忧愁和思念遥寄给友人;王湾行舟于绿水之中,只见潮水涨满,两岸与江水齐平,顺风行船,船帆高高悬挂;夕阳西下,飘零天涯的游子面对着苍凉xiāo sè的深秋暮色内心凄楚悲怆,思乡之情令人肝肠寸断。
碣石(  )  dàn dàn(  )  sǒng zhì(  )
啼叫(  )  涨满(  )  xiāo sè(  )
3.解释下列诗句中加点字词的意思。
(1)东临碣石( )
(2)潮平两岸阔( )
(3)海日生残夜( )
(4)乡书何处达( )
(5)断肠人在天涯( )
4. 下列诗句的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B.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C.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D.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5.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观沧海》这首诗通过写作者在远征途中登上碣石山俯瞰大海所看见的壮观景象,展现了诗人宽广的胸襟。
B.《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为好友王昌龄贬官而作的抒发关怀、寄以慰藉的名作。
C.《次北固山下》的颈联既写景又点明了时令,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
D.《天净沙秋思》中天净沙是其词牌名,秋思是其题目,作者马致远,与关汉卿、王实甫、白朴并称为“元曲四大家”。
6. 默写。
观沧海
(1)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        。
(2)建安年间,曹操登临碣石山,饱览沧海壮景,用“水何澹澹,        ”的诗句描绘出水波荡漾、海岛屹立的画面。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1)         ,闻道龙标过五溪。
(2)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        ,         ”两句借明月表达了对友人的深厚情感。
(3)在文学作品中,借明月来抒发人之情是一种常见的手法。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         ,随君直到夜郎西”,就是将明月看成知人意、达人情的使者。
次北固山下
(1)         ,行舟绿水前。
(2)乡书何处达          。
(3)王湾的《次北固山下》中描写时序交替,暗含时光流逝,蕴含自然理趣的诗句是:
         ,         。
天净沙·秋思
(1)夕阳西下,         。
(2)曲是元代出现的新兴诗歌体裁。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是散曲名作,
“         ,         ”两句简练生动地传达出日暮之时游子的凄苦之情。
7.为增强同学们对诗歌的兴趣,感知诗歌的特点,体会诗人的情感,感受诗歌的魅力,语文老师组织学生开展“轻叩诗歌的大门”综合性实践活动。请你积极参与其中吧。
(1)在这次综合性实践学习中,你准备建议开展哪些活动?(至少举出三个)
(2)搜集、整理诗歌:同学们在整理搜集到的诗歌时,需要按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请你按照示例,再设想两个分类的标准。
示例:①按形式分:格律诗、自由诗……
②按创作方法分:诗歌、民歌、童谣……
③按______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按______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你的建议下,班级决定举行“诗歌朗诵会”,请简要介绍一下朗诵会的程序。
课内阅读
(一)阅读曹操的《观沧海》,完成下面的题目。
8.诗眼是诗歌中最具表现力的关键词句。请找出本诗的诗眼,并说明理由。
9.“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采用了怎样的抒情方式?有什么作用?
10.下列对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东临碣石”中的“临”,写诗人登高观沧海,起笔气势不凡。
B.“水何澹澹,山岛竦峙”用动静结合的手法描写水波和山岛。
C.诗中描写了萧瑟的秋风、汹涌的波涛,营造悲凉伤感的意境。
D.本诗寓情于景,体现诗人博大的胸襟和渴望建功立业的豪迈情怀。
11.请你展开合理的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所展现的画面描述出来。
(二)阅读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完成下面的题目。
12.请对本诗后两句做简要赏析。
13.诗中没有单纯的写景,总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联系本诗的写作背景,说说作者为什么选取“杨花”“子规”开头。
14下面对《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一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句用“杨花”和“子规”两个景物,点明暮春时令,烘托出凄凉悲惋的氛围。
B.第二句写诗人得知挚友被贬偏远之地,含蓄地表现了诗人的惊愕痛惜之情。
C.第三、四句抒情寄慨,诗人因怀才不遇而生的“愁心”,给诗中意象涂上浪漫的色彩。
D.诗人将明月人格化,把明月看成知人意、达人情的使者,有助于情感的表达,使诗味更加醇厚。
15、组员征集对诗句画面的精彩描述。喜欢《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的同学提交了下列文案,其中不准确的一项是 (  )
A.暮春三月,漂泊无依的杨花已然落尽,庭院中只剩下一片暗绿。
B.枝头的杜鹃如泣如诉地哀鸣,那凄凄切切的声音让人痛彻心扉。
C.窗外是随风飘舞的落花,即将分离的朋友举杯对饮,互道珍重。
D.明月照亮夜空,清风似在低语,是谁凝望着天际,倾诉着思念。
(三)阅读王湾的《次北固山下》,完成下面的题目。
16.人们常说“风正一帆悬”的“悬”字用得极妙,请你说说妙在哪里。
17.下列对诗句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题“次北固山下”中的“次”是游览的意思,表明诗人写诗的地点。
B.首联先写“客路”后写“行舟”,神驰故里的漂泊羁旅之情,流露于字里行间。
C.这是一首五言律诗。诗的颔联、颈联对仗非常工整,这是律诗的一个重要特征。
D.尾联的“乡书”“归雁”让人感受到一种淡淡的思乡愁绪。
18、请你展开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所展现的画面。
19.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一联中的“生”和“入”用得精妙,请结合诗意简要赏析其妙处
(四)阅读《天净沙·秋思》。完成下面的题目。
20.对这首曲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这是一首元曲,“天净沙”是曲牌名,与内容没有直接关系。
B.“夕阳西下”点名了特定时间,与首句的“昏”相呼应。
C.“小桥流水人家”呈现一派清雅、安适的景象,并不能成为使“断肠人”心碎肠断的触发物。
D.这首曲运用了景物烘托的写法,将抒情主人公置于特定的画面中,使主观意绪和客观环境达到了高度的统一。
21.请用生动的语言描述“古道西风瘦马”所展现的画面。
22.《天净沙·秋思》的作者用了哪些词语来写深秋晚景,在写法上运用了什么手法
23.“小桥流水人家”一句描写出温馨恬静的景象,联系全诗,谈谈作者为什么这样写。
《天净沙·秋思》中的“断肠”两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课外阅读
阅读下列诗词,回答问题
喜雨
(唐)白居易
西北油然云势浓,须臾滂沛雨飘空。
顿疏万物焦枯意,定看秋郊稼穑丰。
25.从诗文中你感受到这场雨是一场怎样的雨(时间、大小等)?
26.这首诗言简义丰,请仔细体会一下,字里行间倾注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说说三、四句开头两字“顿”“定”在突出标题“喜”字上的作用。
(二)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龙标野宴
王昌龄
沅漠夏晚足凉风,春酒相携就竹丛。
莫道弦歌愁远谪,青山明月不曾空。
【注释】 王昌龄此时正被贬龙标。
28.“莫道弦歌愁远谪,青山明月不曾空。”是什么意思?
29.两首诗都有一“愁”字,但其在诗中的含义各不相同,请简要分析
(三)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
溪居即事
崔道融
篱外谁家不系船,春风吹入钓鱼湾。
小童疑是有村客,急向柴门去却关。
30.诗人用白描手法,给我们展现了一幅素淡的水乡风景画,临水的村庄,虚掩的柴门, ,奔走的儿童……和谐而富有诗意。
31.三、四句中“疑”“急”二字把小童的心理和形象表现得巧妙而富有情趣,请作简要分析。
答案
曹操 孟德 东汉 政治 军事 慷慨悲壮 
2.jié 澹澹 竦峙 tí zhǎng 萧瑟
3、(1)登上、到达 (2)开阔 (3)升起 (4)信 (5)形容悲伤到极点
4.C 5.D
6.观沧海 (1)星汉灿烂 若出其里 (2)山岛竦峙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1)杨花落尽子规啼 (2)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君直到夜郎西 (3)我寄愁心与明月
次北固山下 (1)客路青山外 (2)归雁洛阳边 (3)海日生残夜 江春入旧年
天净沙·秋思 (1)断肠人在天涯 (2)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1)示例:诗歌朗诵、手抄报、作文比赛、知识问答比赛等。
(2)③按内容分:叙事诗、抒情诗、边塞诗、田园诗……
④按朝代分:唐诗、宋词、元曲……
示例:①让报名的同学们上台朗诵。②让老师和同学评评谁最好。③总结诗歌朗诵技巧。④颁奖。⑤结束。
8、本诗的诗眼是“观”。“观”是全诗的线索,起到统领全篇的作用,体现了这首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的特点。
9、借景抒情。诗人借描写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抒发了诗人统一中原、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
10、C
11、一阵秋风飒飒吹来,林木簌簌作响,海面上涌起了巨大的波涛,仿佛听到了惊涛拍岸的声音。
12、示例:这两句采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月亮人格化。在诗人笔下,无知无情的明月成了善解人意的知心人,她带去了诗人对朋友的思念、牵挂之情。诗句想象丰富,意境新颖,令人回味无穷。
13.示例:写“已落尽的杨花”点明了时令——暮春,暮春在古诗中是一个花与泪同落的季节,这就奠定了全诗伤感的基调。“杨花”漂泊无定,暗写王昌龄被贬荒僻之地给人的飘零流落之感;“子规”即杜鹃,在我国古典诗词中,它总悲哀凄惨地啼叫着。因此,开头一句的写景,不着悲痛之语,而悲痛之意自现。
14、C 15.C
16、示例:“悬”是笔笔直直地高挂的样子,诗人以小景呈现了平野开阔、和风吹拂、大江直流、波平浪静的大景。
17、A
18、潮水涨满,江水与两岸齐平,江面更显宽阔;船行江中,春风吹拂,船帆高挂,船行平稳而轻快。
19、“生”和“入”都采用了拟人的手法,将“日”和“春”人格化,赋予它们人的意志和情思;在描述自然时序的更替中,景中含情,景中寓理,给人积极、向上的力量。
20、C
21、在萧瑟的秋风中,在寂寞的古道上,饱尝乡愁的游子骑着一匹瘦马,在沉沉的暮色中踽踽独行。
22.用“枯藤”“老树”“昏鸦”“西风”“瘦马”“夕阳”等词语来描绘深秋晚景,在写法上运用了寓情于景的手法。
23.以乐景写哀情,通过对比,衬托出游子的孤独凄凉及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24.这两个字抒发了作者羁旅异乡的惆怅之情。
25.这是夏季久旱后下的一场雨量极大的暴雨。
26.为这场及时雨带来庄稼丰收而高兴,表现出一种关注下层百姓的情怀。
27.“顿”表明这场雨来得及时,立刻缓解了旱情;
“定”表现了作者对秋天粮食的丰收充满了信心。
这两个字的运用,生动地表现了作者的欣喜之情。
28.不要听到琴声和歌声就触动远谪的愁思,青山和明月都在陪伴着我们啊。
29.李诗中的“愁”是对朋友的担忧之愁。王诗中的“愁”是远谪之愁,以“愁”衬托自己不以远谪为念,寄情山水的旷达之情。
30、疏落的篱笆,流动的溪水(轻柔的春风飘荡的小船)
31、作者用“疑”、“急”二字,把儿童那种好奇、兴奋、粗疏、急切的心理状态,描绘得惟妙惟肖,十分传神。诗人捕捉住这一刹那间极富情趣的小镜头,成功地刻画了一个热情淳朴、天真可爱的农村儿童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