滁州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
语文试题
本试卷共8页,23小题,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学校、班级、姓名、准考证号填在答题卡上,将条形码贴在答题卡“贴条形码区”。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要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水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无效。
4.考生必须保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互联网时代,实体书店如何转型发展?北京市出台系列扶持政策、举办各类特色活动、扩大公共服务半径,进而促进实体书店实现量与质的不断提升。浓浓书香,满足人们丰富多样阅读需求的同时,也涵养着城市的文化底蕴。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书是人们获取知识和信息的重要手段和途径。早在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就向全世界发出“走向阅读社会”的召唤,呼吁人人读书,使阅读成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自2006年以来,在中宣部、中央文明办等部门的共同倡导下,全民阅读活动在我国各地蓬勃发展。
如果说书是知识的海洋、力量的源泉,那么书店则是海洋和源泉的承载地之一。在一座喧嚣城市中,书店是能够让人们静下心的地方,走出家门、走进书店,徜徉在知识的海洋中,好的阅读使人奋进,文化提升能够促进区域发展,只要阅读还在,书香定会飘进千家万户。让人高兴地看到,近些年来,随着我国深入推进全民阅读,建设书香社会,全社会正努力营造出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的良好氛围。
然而,在看到“2021年我国成年国民的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为4.76本,电子书阅读量为3.3本,均较上一年有所提升”等成效的同时,也应清醒地意识到,因多方面原因,当前选择系统性读书的人仍然不容乐观。尤其是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人们获取知识和信息的途径多元化,读书似乎逐渐淡出一部分人的生活。不少地方的实体书店也面临着经营转型等方面的压力。
书店是一座城市的文化地标,每一家书店都是城市文化的底蕴所在,每一家新开的书店都是探索城市文化的全新大门。为了营造浓郁的读书氛围,让更多的群众享受到阅读的乐趣,北京市出台了相关扶持举措。即一方面鼓励实体书店“进高校、进商场、进园区”,推动“书店与社区结对子”,鼓励每家书店对接周边5-10个社区,使市民在家门口就能买书、借书,参加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仅2022年,北京举办各类特色阅读活动3万余场,影响和覆盖人群达2000万余人次。另一方面,从2019年起,每年拿出1亿元的真金白银,促进实体书店聚焦主业、提升精细化管理水平。截至2022年第三季度北京市实体书店数量超过2100家,实现了持续增长,目前,北京每万人拥有书店接近1个。正如北京市新闻出版局相关负责人所说:“目前北京已初步构建起以公共图书馆、综合书城、特色书店、社区书店等为支撑的15分钟公共阅读服务体系,较好地满足了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
开卷有益,益已、益人、益社会;读书有利,利已、利民、利国家。正如有哲人所说,书香是城市最美好的味道,越来越多的人在阅读里得到心灵的滋养,让我们的文化自信更加坚定,让城市文明更加光芒四射。同时,书香是慢慢凝聚起来的,书香社会是日积月累积淀出来的,而书香城市更是几代人“咬定青山不放松”、上下齐心营造而成的。期待有更多的城市能总结借鉴北京等地先进做法和管理经验,进一步深耕城市书香建设,在推动实体书店高质量发展,用书香涵养城市文化底蕴的同时,让广大市民在书香里与一座城市相拥相依、相互成长!
(摘自搜狐网2023年4月17日时评·王小梅《在书香里与一座城市相拥相依相互成长》)
材料二:
一些城市书店,将目光投向广袤的乡村大地,依托乡村独特的自然景观资源和历史文化底蕴,营造出多维复合、别具一格的乡村公共阅读空间和文化体验空间,成为“高颜值”的乡村文化地标。坐落在安徽黟县碧山村、由古祠堂改造而成的碧山书局,是村里最热闹的公共文化场所之一。书店经常举办创作分享会、音乐会、放映会等多种多样的文化活动,吸引很多年轻人慕名前来“打卡”。
早在2016年,中宣部等11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支持实体书店发展的指导意见》就提出:“支持实体书店进一步融入文化旅游、创意设计、商贸物流等相关行业发展,努力建设成为集阅读学习、展示交流、聚会休闲、创意生活等功能于一体的复合式文化场所。”从文化产业的角度来看,实体书店具有业态接口多、文旅融合能力强等特点和优势。近些年来,随着乡村振兴战略和“书香中国”建设的深入推进,原本以城市为主阵地的实体书店逐渐开始渠道下沉、触角下移、要素下乡,诞生了一座座内涵与“颜值”兼具、乡土气息浓郁、迸发时代活力的“书店+”公共文化空间,激发了阅读,吸引了客流,点亮了乡村,让人们看到了“书香味”与“泥土味”交融产生的多元价值。乡村书店成为乡村文旅发展的“香饽饽”、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新亮点。
作为乡村文化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乡村书店要实现持续健康发展,从文化“轻资产”蜕变为文旅“新富矿”,不应简单照搬城市书店模式,其生命力在于积极融入乡村振兴事业,对优秀乡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因此,实体书店下沉乡村需要立足乡村、深耕乡土。一方面,与时俱进、因地制宜构建以阅读为内核的复合型文化生活空间,深入挖掘传承乡村人文内涵,重塑在地乡村美学;另一方面,不断创新“书店+”产业形态,探索跨界融合发展之道,提升自我“造血”功能,让乡村书店的“破圈”“出圈”真正惠及乡村大地。期待更多新型乡村书店成为满足人民群众精神需求的“文化粮仓”。
(摘编自2023年4月10日《人民日报》方宁《让乡村书店成为“文化粮仓”》)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最近几年,我国推进全民阅读、建设书香社会的成效非常明显,但依然不容乐观。
B. 北京采取各种措施,积极鼓励和引导实体书店增强辐射面,有力促进了书香社会的建设。
C. 经常举办文化活动、吸引很多年轻人慕名打卡乡村书店逐渐成为新时期高颜值的乡村文化地标。
D. 原本以城市为主阵地的实体书店逐步下沉,激发乡村文化活力,成为乡村文化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与材料二都谈到了实体书店,但二者因面临的社会环境和时代背景不同而没有多大关联。
B. 城市需要书店,没有读书就没有城市的文化温度与书香气息;乡村需要书店,没有读书就难有乡村文化的健康发展。
C. 城市不光需要实体书店,还需要开办各种特色读书活动来增强影响力,才能让已经淡出人们生活的读书回归社会。
D. 实体书店融入文化旅游、融入乡村生活,是对城市实体书店发展的有力补充和对书香社会建设的大力拓展。
3. 下列选项,不属于我们建设书香社会的原因的一项是( )
A. 书店是一座城市的文化地标,是城市文化的底蕴所在,是探索城市文化的全新大门。
B.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早在多年前就向全世界发出“走向阅读社会”的号召,呼吁人人读书。
C. 书香是城市最美好的味道,能让阅读者心灵得到滋养,让文化更自信,让城市文明更加光芒四射。
D. 乡村拥有独特的自然景观资源和历史文化底蕴,实现乡村振兴还需要乡村文化健康发展。
4. 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行文脉络。
5. 有人说,书店主要还是营利的,两则材料都在大谈书店,对“书香社会”这个话题来说,未免有些俗气了。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生死之间
苏叔阳
您到底来了。坐,您坐。喝茶,早就沏得了,正酽。
您能上我们这儿来聊聊,可真不易。没有一位作家肯上我们这儿来体验生活。
提起我们这单位,人家头皮子发麻:火葬场。这是一。二来呢,人家都觉着我们这儿没生活,净“死活”。我们这帮子大俗人入不了文学跟艺术的殿堂。好像小说里一写上我们,我们浑身的尸首味儿就会把百花儿都熏蔫了,把艺术之神吓跑了,连她的琴也扔在我们那焚尸炉里。他们觉着我们这儿是庸人俗事,跟生活的洪流不沾边儿,合著我们跟死神是哥们儿。他们老写医院,老写医生——我并不反对写这个,可是,我们跟医院是流水作业呀,他们治不了的就往我们这儿送。凭什么就把医院歌颂得神圣得不得了,把我们这儿贬得一钱不值呢?说我们的生活跟哲理无缘,倘或没了哲理,文学艺术就没了灵魂,是,这话不错。可说这话的大爷糊涂哇,生与死,从来就透着神秘,所有的宗教都跟阴间、来世相联系着。宗教是不是哲学?火葬场里头会没有哲理?他是纯粹的外行。说透点儿吧,这些个人是瞧不上我们,觉着我们整天跟死人打交道,和死人也就差不多。旧社会把我们叫“忤作”,下九流的最末一流。这思想,到今儿也还有普遍性。虽说,每位作家,早晚吧,也得成了我们的“业务”,可这会儿,他们老觉着离我们越远越好。其实呢,我们接待过的作家、艺术家多了去啦,那边儿,足可以成立一个电影制片厂、乐团、歌舞团、话剧团,外带成立一个挺大的作家协会,绝不比这边儿的质量差多少,您信不信?
您来了,好。我们知道,您也差一点儿干了我们这行。甭瞪眼,我们也会打听。上回,我们跟您差一点儿进去工作的那个火葬场交流经验,怎么搞好团的工作——我们这儿也有青年:男的、女的,都有;也有知识分子,虽说程度不高,可高中毕业生也有一批。我就是高中毕业。——那个兄弟单位指着您的名儿问我们:“知道谁谁谁不?”“知道”。“他差点儿进我们这儿工作,宣传火葬的好处。人家这会儿是作家啦!"我知道,那会儿您正走背字儿。可从火葬场里成长起几位作家、诗人、画家、音乐家、科学家,也不是没有可能的事情,干嘛总那么踩乎我们呢?您说是不?
哟,说了这么多废话,还没到正题儿上。您是想问问我,我的家,我爱人这些个事,对吧?
打哪儿说起呢?
先说我父亲吧。老爷子伺候了一辈子死人。他从来没闹过情绪。他老说:
“人生一世,到了儿都有这么一回。善待别人,等于善待自己。活着的时候儿,人有王公卿侯、杠户、叫花子之分;一闭眼,大家伙儿可就平等啦。那边儿,不兴耀武扬威。倘或有那路人死心不死的主儿,还想爬在人上头,那边儿有咱们的革命家,高台儿上一站,集合个成千上万的部下那是保险的事儿,闹个革命,建个平等的社会,比这边儿容易得多。”
您听,老爷子这话,有没有哲理,有没有幻想,有没有诗意?
他老还常说:“咱们善待死者,就是让活着的人,心里头得到份儿安慰,好更踏实地干自己的事由儿。咱这也是为国为民出力。”
这叫没有觉悟?自然,他也有点儿迷信。他临死的时候儿,也是由我们这儿过的境——对我们说:“甭难过,人死如灯灭。我在那边儿朋友多。别看我这会儿一个人先过去,到那边儿朋友们你帮一把,我帮一把,我这灯就又点着啦。”老爷子是笑眯滋儿地过去的。
他有什么不安心的?他没有理亏之事。逢到火化之前,他看到哪位死者身上穿得过于地讲究了,戴着顶好的手表、钢笔啥的,他就劝死者的家属:
“留下他外头穿的这好衣裳吧,那边儿不冷,也不讲究穿戴。还有这手表、钢笔,也留下。那边儿用不着,都是自动地报时,用打字机写文章。您留下呢,一来是个纪念,二来能派上个用场。烧,也是白烧啦。”
十年大折腾那会儿,火葬场整天运来些整死的,冤死的,横死的。老爷子一律善待。照旧给他们洗净了脸面,擦掉了在这边儿得到的不公平的痕迹。不是没人干涉呀!有时候,瘟神一样的活着的主儿,斥挞他:
“老家伙,你有阶级立场没有?”
老爷子翻翻眼皮,细声细气地告诉他:
“别嚷嚷,他魂儿还没走。嚷急了,他老跟着你,白天晚上缠着你,你乐意?再说,这是我们的工作,有我们工作的制度跟要求。要不,劳驾您了,您自个儿把这位搭到炉子里头。何苦呢?您要到了这份儿上,也这么大花脸儿地过去?”
我不知道你们作家怎么看我们老爷子这种人,他算不算善良?算不算心灵美?值不值当写?
还有一回,老爷子跟一个当时挺有名的笔杆子辩论。那位理论家是来监督烧一位屈死的“老机会主义者”的。
老爷子说:“人跟尸首没多大的区别,也就是一口气儿。可,没气儿的活人和有气儿的尸首,多了去啦,数也数不清。”
这句话噎倒了那位理论家,下命令让我们场头儿调查老爷子的三代。场头儿一跺脚,说:
“嗨,三代子殡殓工,揪出来也还是烧死人的。甭查了。”
这就是当时的“革命”。连老爷子这哲理也打不倒。您说不是吗?看看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和将要去的那个世界,您难道不觉得老爷子说的是真理?那边儿,有许多永远活着的死者;这边儿,已经死了的活人,也不在少数。
我自己?没什么好谈的。
我高中毕业,没考上学。我爸爸说:
“还干我这行儿吧。现在单位里缺年青人,谁都不愿意来。再这么下去,死者该摞成架啦。社会主义呀,总不能活着的时候儿挺痛快,死了,挨个儿排长队吧?咱这儿不是银行储蓄所,专门存尸首。早点儿把他们送走,死的活的,两心安呐。去吧,小子。这不是没出息的活儿。你是团员,带个头儿。”
(节选自苏叔阳《生死之间》)
6.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我”不反对作家写医院、医生,但对作家只写医院、医生而不写殡殓工感到愤懑。
B. 文中的“您”对“我”提到差一点做了殡殓工而瞪眼,因为被揭了老底,往事不想再提。
C. 老爷子“细声细气地”跟干涉的人说话,是因为老爷子对来人很尊重,很有耐心。
D. 小说话里话外都表现出对老爷子的理解、尊敬、爱戴、赞美,感情非常真挚。
7.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中人物语言简洁、明快,又带有一些自嘲,自嘲之中隐含对自己所从事工作的无奈。
B. 小说塑造出老爷子这个鲜活的人物形象,主要得力于个性化的语言描写、生动的神态描写。
C. 小说中老爷子与“干涉者”、老爷子与“笔杆子”分别构成了对比关系,使人物形象更加突出。
D. 小说以第一人称自述,在语言描写中塑造人物,推动情节,也增强了人物和故事的真实感。
8. 请简要分析老爷子的形象。
9. 有人说,文中“那边儿,有许多永远活着的死者;这边儿,已经死了的活人,也不在少数”这句话有些哲理意味。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子曰:“孝哉,闵子骞!人不间于其父母昆弟之言。”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节选自《论语·为政》《论语·先进》《论语·学而》)
材料二:
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庄公及共叔段。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爱共叔段,欲立之,亟请于武公,公弗许。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公曰:“制,岩邑也,虢叔死焉,佗邑唯命。”请京,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
祭仲曰:“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对曰:“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蔓,难图也。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公曰:“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已。公子吕曰:“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欲与大叔,臣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公曰:“无庸,将自及。”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至于廪延。子封曰:“可矣。厚将得众。”公曰:“不义不昵暱,厚将崩。”
大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将袭郑。夫人将启之。公闻其期,曰:“可矣!”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京叛大叔段。段入于鄢。公伐诸鄢。五月辛丑,大叔出奔共。
书曰:“郑伯克段于鄢。”段不弟,故不言弟;如二君,故曰克;称郑伯,讥失教也;谓之郑志,不言出奔,难之也。
遂置姜氏于城颍,而誓之曰:“不及黄泉,无相见也。”既而悔之。颍考叔为颍谷封人,闻之,有献于公。公赐之食。食舍肉。公问之,对曰:“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请以遗之”公曰:“尔有母遗,繄我独无!”颖考叔曰:“敢问何谓也?”公语之故,且告之悔。对曰:“君何患焉?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公从之。公入而赋:“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姜出而赋:“大隧之外,其乐也洩洩!”遂为母子如初。
君子曰:“颖考叔,纯孝也。爱其母,施及庄公。《诗》曰:‘孝子不匮,永锡尔类。’其是之谓乎?”
(节选自《左传·隐公元年》)
10.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将相应答案标号填在括号内。
小A人B有C母D皆E尝F小G人H之I食J矣K未L尝M君N之O羹P请Q以R遗S之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间,指非难、批评、挑剔。与《过秦论》中“蹑足行伍之间”“间”意思不相同。
B. 诸,兼词,“之于”的合音,与《苏武传》中的“召诸贵人议”的“诸”字相同。
C. 书,是指《春秋》,《诗》是指《诗经》,这两部书和《左传》都是儒家经典著作。
D. 黄泉,是指人死后所居之地。此处的“黄泉”和《孔雀东南飞》中的“黄泉共为友”意思相同。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孔子告诫大家,孝敬父母,不但要承担着赡养父母义务,还要有充分的敬爱之心。他的弟子有子认为,为人孝悌,就少犯上作乱。
B. “庄公寤生,惊姜氏”为后文埋下了伏笔,即姜氏对庄公厌恶,对共叔段偏心溺爱,并屡屡为之争得利益,最后串通一气,想共同攻打庄公。
C. 作者承继“春秋笔法”,直接表明作者对人物的褒贬倾向,突出了姜氏的不公平,共叔段的不本分,庄公的不作为。
D. 庄公听从了颖考叔的建议,与武姜修复了母子关系,这一事件体现出颖考叔的大爱,可以推广孝道,影响他人。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制,岩邑也,虢叔死焉,佗邑唯命。
(2)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
14. “孝”“悌”二字,自古以来就连在一起使用,对父母孝敬,对兄弟友爱,这是人性的自然流露。结合两则材料,请简要谈谈你对“孝悌”的看法。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夕次盱眙县①
韦应物
落帆逗淮镇②,停舫临孤驿。
浩浩风起波,冥冥日沉夕。
人归山郭暗,雁下芦洲白。
独夜忆秦关,听钟未眠客。
【注】①本诗作于唐建中三年(782年)夏,韦应物自京赴滁州途中。②淮镇:指盱眙县,濒临淮水。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交代诗人行程的地点以及事由,黄昏已近,诗人当晚在此休息,以缓奔波之苦。
B. 颔联生动地描摹了傍晚时分盱眙的秋貌:秋风乍起,水波荡漾,暮色明暗,夕阳西下。
C. 颈联由远及近地描绘出身边事物的状态:暮色中,劳作的人们回家,大雁在芦苇丛中休憩。
D. 尾联叙写了独处异乡的游子们一路听钟,彻夜未眠,与张继的“夜半钟声到客船”有同工之妙。
16. 韦应物与王维并称为“五言之宗匠”(张戒《岁寒堂诗话》),就此诗而言,诗人将大量篇幅用于写景状物,极尽其妙。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离骚》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诗人直抒胸臆,表白心志,写出自己对美好德行的追求,至死不改。
(2)今年是毛泽东诞辰130周年。我们可以用《<论语>十二章》中的双重否定句“___________________”赞颂他同学少年时的远大志向,可以用《屈原列传》“____________________”来形容这位伟大领袖的光辉形象。
(3)春天的花草往往触发人们的情感,这在中国古代诗词中屡见不鲜,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2小题,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同样一句话,名人说的“自带流量”,不少公众号、视频号,吃准了光环加持的威力,炮制杜撰出花式语录,甚至进行了“精准投放”——“教你做人”的归鲁迅,带点犀利调侃的索性“冠上”莫言……曾有博主写了条150字“莫言语录”,作家本尊干脆在个人社交平台辟谣:“理不糙,可我也想知道这是谁写的。”无奈回应中透着一股黑色幽默。
随着网友“反侦破”能力提升,许多在传播过程中以讹传讹的名人伪语录,被整理成“打假帖”。有网友总结道:这类名言大多采用抒情化表达,劝善励志的表象下,往往是真假难辨的事实、 ① 的逻辑、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山寨鸡汤”。
一旦假语录 ② ,在“劣币驱逐良币”的乱象下,丰富的文本与深入的思考便难免缺位。恰如评论家陈晓明在《喜智与悲智——杨绛的文学世界》一书序言中所提示的:杨绛的“智性”呼唤着一种更为平等的观察视角,而在媒介转型的语境之下,杨绛的文化形象与其文学史上的形象 ③ 。这种现象给广大读者提了个醒——上网“冲浪”需谨慎。培养独立思考的习惯,是互联网时代的硬核生存技能。掌握对网络信息保持审慎态度与交叉验证的能力,跳出名人名言的盲信盲从与认知刻板印象,恐怕更有助于解决情绪困境的重重雾障。
18.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9. 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作为古老的民间艺术,剪纸需要的工具很简单,主要依靠手和脑的双重配合。一把剪刀,顺着铅笔描下的线条,小心翼翼,使心中所想,( ① ),最后成就一幅精妙绝伦的作品。剪纸艺术传承人以一颗颗朴实的初心,守望着民俗文化,将老祖宗留下来的手艺发扬光大。
剪纸有着种类繁多的载体,纸张最常见,另外,金箔、银箔、树皮、树叶、皮革、布艺等也可以。( ② ):祥和的图案企望吉祥避邪,娃娃、葫芦、莲花等图案象征多子……家禽家畜和瓜果鱼虫等,( ③ ),也是剪纸表现的重要内容。
剪纸艺术是民间文化中的一朵奇葩,它丰富了传统文化;同时,民间剪纸艺术也从中国传统的主流文化中不断地吸吮着养分和精髓,丰富着自身的艺术内涵和表现形式。作为一种文化存在现象的剪纸艺术,沉淀着先人们朦胧、纯朴的文化内涵,蕴含着地区的风土人情和历史典故。
20. 请在文中括号里补写恰当的语句,使它与上下文语意连贯、内容贴切,整段文字结构完整、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21. 请将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改成一个递进关系的复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22.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比喻和比拟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菜根谭》中说:“万籁寂寥中,忽闻一鸟弄声,便唤起许多幽趣;万卉摧剥后,忽见一枝擢秀,便触动无限生机。”可见,生命的趣味精神应该不断地被激发。
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滁州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
语文试题 答案解析
本试卷共8页,23小题,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学校、班级、姓名、准考证号填在答题卡上,将条形码贴在答题卡“贴条形码区”。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要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水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无效。
4.考生必须保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互联网时代,实体书店如何转型发展?北京市出台系列扶持政策、举办各类特色活动、扩大公共服务半径,进而促进实体书店实现量与质的不断提升。浓浓书香,满足人们丰富多样阅读需求的同时,也涵养着城市的文化底蕴。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书是人们获取知识和信息的重要手段和途径。早在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就向全世界发出“走向阅读社会”的召唤,呼吁人人读书,使阅读成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自2006年以来,在中宣部、中央文明办等部门的共同倡导下,全民阅读活动在我国各地蓬勃发展。
如果说书是知识的海洋、力量的源泉,那么书店则是海洋和源泉的承载地之一。在一座喧嚣城市中,书店是能够让人们静下心的地方,走出家门、走进书店,徜徉在知识的海洋中,好的阅读使人奋进,文化提升能够促进区域发展,只要阅读还在,书香定会飘进千家万户。让人高兴地看到,近些年来,随着我国深入推进全民阅读,建设书香社会,全社会正努力营造出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的良好氛围。
然而,在看到“2021年我国成年国民的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为4.76本,电子书阅读量为3.3本,均较上一年有所提升”等成效的同时,也应清醒地意识到,因多方面原因,当前选择系统性读书的人仍然不容乐观。尤其是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人们获取知识和信息的途径多元化,读书似乎逐渐淡出一部分人的生活。不少地方的实体书店也面临着经营转型等方面的压力。
书店是一座城市的文化地标,每一家书店都是城市文化的底蕴所在,每一家新开的书店都是探索城市文化的全新大门。为了营造浓郁的读书氛围,让更多的群众享受到阅读的乐趣,北京市出台了相关扶持举措。即一方面鼓励实体书店“进高校、进商场、进园区”,推动“书店与社区结对子”,鼓励每家书店对接周边5-10个社区,使市民在家门口就能买书、借书,参加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仅2022年,北京举办各类特色阅读活动3万余场,影响和覆盖人群达2000万余人次。另一方面,从2019年起,每年拿出1亿元的真金白银,促进实体书店聚焦主业、提升精细化管理水平。截至2022年第三季度北京市实体书店数量超过2100家,实现了持续增长,目前,北京每万人拥有书店接近1个。正如北京市新闻出版局相关负责人所说:“目前北京已初步构建起以公共图书馆、综合书城、特色书店、社区书店等为支撑的15分钟公共阅读服务体系,较好地满足了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
开卷有益,益已、益人、益社会;读书有利,利已、利民、利国家。正如有哲人所说,书香是城市最美好的味道,越来越多的人在阅读里得到心灵的滋养,让我们的文化自信更加坚定,让城市文明更加光芒四射。同时,书香是慢慢凝聚起来的,书香社会是日积月累积淀出来的,而书香城市更是几代人“咬定青山不放松”、上下齐心营造而成的。期待有更多的城市能总结借鉴北京等地先进做法和管理经验,进一步深耕城市书香建设,在推动实体书店高质量发展,用书香涵养城市文化底蕴的同时,让广大市民在书香里与一座城市相拥相依、相互成长!
(摘自搜狐网2023年4月17日时评·王小梅《在书香里与一座城市相拥相依相互成长》)
材料二:
一些城市书店,将目光投向广袤的乡村大地,依托乡村独特的自然景观资源和历史文化底蕴,营造出多维复合、别具一格的乡村公共阅读空间和文化体验空间,成为“高颜值”的乡村文化地标。坐落在安徽黟县碧山村、由古祠堂改造而成的碧山书局,是村里最热闹的公共文化场所之一。书店经常举办创作分享会、音乐会、放映会等多种多样的文化活动,吸引很多年轻人慕名前来“打卡”。
早在2016年,中宣部等11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支持实体书店发展的指导意见》就提出:“支持实体书店进一步融入文化旅游、创意设计、商贸物流等相关行业发展,努力建设成为集阅读学习、展示交流、聚会休闲、创意生活等功能于一体的复合式文化场所。”从文化产业的角度来看,实体书店具有业态接口多、文旅融合能力强等特点和优势。近些年来,随着乡村振兴战略和“书香中国”建设的深入推进,原本以城市为主阵地的实体书店逐渐开始渠道下沉、触角下移、要素下乡,诞生了一座座内涵与“颜值”兼具、乡土气息浓郁、迸发时代活力的“书店+”公共文化空间,激发了阅读,吸引了客流,点亮了乡村,让人们看到了“书香味”与“泥土味”交融产生的多元价值。乡村书店成为乡村文旅发展的“香饽饽”、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新亮点。
作为乡村文化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乡村书店要实现持续健康发展,从文化“轻资产”蜕变为文旅“新富矿”,不应简单照搬城市书店模式,其生命力在于积极融入乡村振兴事业,对优秀乡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因此,实体书店下沉乡村需要立足乡村、深耕乡土。一方面,与时俱进、因地制宜构建以阅读为内核的复合型文化生活空间,深入挖掘传承乡村人文内涵,重塑在地乡村美学;另一方面,不断创新“书店+”产业形态,探索跨界融合发展之道,提升自我“造血”功能,让乡村书店的“破圈”“出圈”真正惠及乡村大地。期待更多新型乡村书店成为满足人民群众精神需求的“文化粮仓”。
(摘编自2023年4月10日《人民日报》方宁《让乡村书店成为“文化粮仓”》)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最近几年,我国推进全民阅读、建设书香社会的成效非常明显,但依然不容乐观。
B. 北京采取各种措施,积极鼓励和引导实体书店增强辐射面,有力促进了书香社会建设。
C. 经常举办文化活动、吸引很多年轻人慕名打卡的乡村书店逐渐成为新时期高颜值的乡村文化地标。
D. 原本以城市为主阵地的实体书店逐步下沉,激发乡村文化活力,成为乡村文化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与材料二都谈到了实体书店,但二者因面临的社会环境和时代背景不同而没有多大关联。
B. 城市需要书店,没有读书就没有城市的文化温度与书香气息;乡村需要书店,没有读书就难有乡村文化的健康发展。
C. 城市不光需要实体书店,还需要开办各种特色读书活动来增强影响力,才能让已经淡出人们生活的读书回归社会。
D. 实体书店融入文化旅游、融入乡村生活,是对城市实体书店发展有力补充和对书香社会建设的大力拓展。
3. 下列选项,不属于我们建设书香社会的原因的一项是( )
A. 书店是一座城市的文化地标,是城市文化的底蕴所在,是探索城市文化的全新大门。
B.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早在多年前就向全世界发出“走向阅读社会”的号召,呼吁人人读书。
C. 书香是城市最美好的味道,能让阅读者心灵得到滋养,让文化更自信,让城市文明更加光芒四射。
D. 乡村拥有独特的自然景观资源和历史文化底蕴,实现乡村振兴还需要乡村文化健康发展。
4. 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行文脉络。
5. 有人说,书店主要还是营利的,两则材料都在大谈书店,对“书香社会”这个话题来说,未免有些俗气了。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1. D 2. D 3. D
4. 材料一第一段主要讲互联网时代,北京市出台政策促进实体书店转型发展;第二、三段从内外两方面谈倡导全民阅读,建设书香社会的原因;第四段谈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读书似乎逐渐淡出一部分人的生活,实体书店面临着经营转型等方面的压力;第五段谈北京市出台了促进实体书店发展的相关扶持举措;第六段谈城市书香建设,在推动实体书店高质量发展的意义。
5. 并不俗气。
①建设“书香社会”离不开国家的积极倡导和大力支持;离不开城市、乡村地方政府等的积极参与和创新发展。
②书店要想更好地更长久地发展下去,对于业主而言,营利是前提和保障。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
A.“但依然不容乐观”错误,范围扩大。据材料一第四段可知,应是当前选择系统性读书的人仍然不容乐观。
B.“积极鼓励和引导实体书店增强辐射面”错误,于文无据。北京市出台的举措有二:一是鼓励实体书店“进高校、进商场、进园区”,推动“书店与社区结对子”;二是拿出真金白银,促进实体书店聚焦主业、提升精细化管理水平。
C.“经常举办文化活动、吸引很多年轻人慕名打卡的乡村书店逐渐成为新时期高颜值的乡村文化地标”错误,以偏概全。据材料二第一段可知,应是一些城市书店依托乡村独特的自然景观资源和历史文化底蕴,营造出多维复合、别具一格的乡村公共阅读空间和文化体验空间,成为“高颜值”的乡村文化地标;而“举办文化活动、吸引很多年轻人慕名打卡”的是“碧山书局”。
故选D。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本信息、内容进行判断、推理的能力。
A.“但二者……没有多大关联”错误,过于绝对。据材料二第二段可知,随着乡村振兴战略和“书香中国”建设的深入推进,原本以城市为主阵地的实体书店逐渐开始渠道下沉、触角下移、要素下乡,诞生的“书店+”公共文化空间可以促进乡村书店的发展;而且两则材料都谈到了实体书店的发展。
B.“没有读书就没有城市的文化温度与书香气息;……没有读书就难有乡村文化的健康发展”错误,归于绝对。“城市的文化温度”不只限于读书,城市建筑、影视戏曲等都可以带来文化温度;对于乡村文化的健康发展“读书”不是主要方式,更不是唯一方式,继承传统,推陈出新等都可以使乡村文化健康发展。
C.“城市不光需要实体书店,还需要开办各种特色读书活动来增强影响力,才能……”错误,以偏概全。据材料一第四段可知,读书淡出一部分人的生活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尤其是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人们获取知识和信息的途径多元化。
故选D。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
A.是建设书香社会的内因;
B.是建设书香社会的外因;
C.是建设书香社会的内因;
D.是建设书香社会条件和目的。
故选D。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
原文“互联网时代,实体书店如何转型发展?……浓浓书香,满足人们丰富多样阅读需求的同时,也涵养着城市的文化底蕴”,材料一第一段首先讲互联网时代,要促进实体书店转型发展;
原文第二段“读书是人们获取知识和信息的重要手段和途径。早在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就向全世界发出‘走向阅读社会’的召唤”、第三段“在一座喧嚣城市中,书店是能够让人们静下心的地方,……好的阅读使人奋进,文化提升能够促进区域发展……”,接着第二、三段从内外两方面谈倡导全民阅读,建设书香社会的原因;
原文“然而,……也应清醒地意识到,因多方面原因,当前选择系统性读书人仍然不容乐观。尤其是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读书似乎逐渐淡出一部分人的生活。不少地方的实体书店也面临着经营转型等方面的压力”,第四段谈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读书似乎逐渐淡出一部分人的生活,实体书店面临着经营转型等方面的压力;
原文“为了营造浓郁的读书氛围,让更多的群众享受到阅读的乐趣,北京市出台了相关扶持举措。即一方面鼓励实体书店‘进高校、进商场、进园区’,……另一方面,从2019年起,每年拿出1亿元的真金白银,促进实体书店聚焦主业、提升精细化管理水平”,第五段谈北京市出台了促进实体书店发展的相关扶持举措;
原文“书香是城市最美好的味道,越来越多的人在阅读里得到心灵的滋养,让我们的文化自信更加坚定,让城市文明更加光芒四射。……用书香涵养城市文化底蕴的同时,让广大市民在书香里与一座城市相拥相依、相互成长!”,第六段谈城市书香建设推动实体书店高质量发展的意义。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问题,提出见解的能力。
首先明确观点:我认为并不俗气。
(1)建设“书香社会”需要国家、城市、乡村地方政府等共同的努力。
国家层面;材料一第二段“自2006年以来,在中宣部、中央文明办等部门的共同倡导下,全民阅读活动在我国各地蓬勃发展”、材料二第二段“早在2016年,中宣部等11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支持实体书店发展的指导意见》就提出:‘支持实体书店进一步融入文化旅游、创意设计、商贸物流等相关行业发展,努力建设成为集阅读学习、展示交流、聚会休闲、创意生活等功能于一体的复合式文化场所。’”,建设“书香社会”离不开国家的积极倡导和大力支持;
地方层面:材料一第五段“为了营造浓郁的读书氛围,让更多的群众享受到阅读的乐趣,北京市出台了相关扶持举措。即一方面鼓励实体书店‘进高校、进商场、进园区’,推动‘书店与社区结对子’……另一方面,从2019年起,每年拿出1亿元的真金白银,促进实体书店聚焦主业、提升精细化管理水平……”、材料二第一段“书店经常举办创作分享会、音乐会、放映会等多种多样的文化活动,吸引很多年轻人慕名前来‘打卡’”、材料二第三段“乡村书店要实现持续健康发展,……不应简单照搬城市书店模式,其生命力在于积极融入乡村振兴事业,对优秀乡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建设“书香社会”离不开地方政府的积极参与和创新发展;
(2)书店要想更好地更长久地发展下去,对于业主而言,营利是前提和保障。材料二第三段“书香是慢慢凝聚起来的,书香社会是日积月累积淀出来的,而书香城市更是几代人‘咬定青山不放松’、上下齐心营造而成的”,“书香社会”是日积月累积淀出来的,书香城市需要几代人的坚持和共同努力营造而成的,而不是书店不营利就能实现的。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生死之间
苏叔阳
您到底来了。坐,您坐。喝茶,早就沏得了,正酽。
您能上我们这儿来聊聊,可真不易。没有一位作家肯上我们这儿来体验生活。
提起我们这单位,人家头皮子发麻:火葬场。这是一。二来呢,人家都觉着我们这儿没生活,净“死活”。我们这帮子大俗人入不了文学跟艺术的殿堂。好像小说里一写上我们,我们浑身的尸首味儿就会把百花儿都熏蔫了,把艺术之神吓跑了,连她的琴也扔在我们那焚尸炉里。他们觉着我们这儿是庸人俗事,跟生活的洪流不沾边儿,合著我们跟死神是哥们儿。他们老写医院,老写医生——我并不反对写这个,可是,我们跟医院是流水作业呀,他们治不了的就往我们这儿送。凭什么就把医院歌颂得神圣得不得了,把我们这儿贬得一钱不值呢?说我们的生活跟哲理无缘,倘或没了哲理,文学艺术就没了灵魂,是,这话不错。可说这话的大爷糊涂哇,生与死,从来就透着神秘,所有的宗教都跟阴间、来世相联系着。宗教是不是哲学?火葬场里头会没有哲理?他是纯粹的外行。说透点儿吧,这些个人是瞧不上我们,觉着我们整天跟死人打交道,和死人也就差不多。旧社会把我们叫“忤作”,下九流的最末一流。这思想,到今儿也还有普遍性。虽说,每位作家,早晚吧,也得成了我们的“业务”,可这会儿,他们老觉着离我们越远越好。其实呢,我们接待过的作家、艺术家多了去啦,那边儿,足可以成立一个电影制片厂、乐团、歌舞团、话剧团,外带成立一个挺大的作家协会,绝不比这边儿的质量差多少,您信不信?
您来了,好。我们知道,您也差一点儿干了我们这行。甭瞪眼,我们也会打听。上回,我们跟您差一点儿进去工作的那个火葬场交流经验,怎么搞好团的工作——我们这儿也有青年:男的、女的,都有;也有知识分子,虽说程度不高,可高中毕业生也有一批。我就是高中毕业。——那个兄弟单位指着您的名儿问我们:“知道谁谁谁不?”“知道”。“他差点儿进我们这儿工作,宣传火葬的好处。人家这会儿是作家啦!"我知道,那会儿您正走背字儿。可从火葬场里成长起几位作家、诗人、画家、音乐家、科学家,也不是没有可能的事情,干嘛总那么踩乎我们呢?您说是不?
哟,说了这么多废话,还没到正题儿上。您是想问问我,我的家,我爱人这些个事,对吧?
打哪儿说起呢?
先说我父亲吧。老爷子伺候了一辈子死人。他从来没闹过情绪。他老说:
“人生一世,到了儿都有这么一回。善待别人,等于善待自己。活着的时候儿,人有王公卿侯、杠户、叫花子之分;一闭眼,大家伙儿可就平等啦。那边儿,不兴耀武扬威。倘或有那路人死心不死的主儿,还想爬在人上头,那边儿有咱们的革命家,高台儿上一站,集合个成千上万的部下那是保险的事儿,闹个革命,建个平等的社会,比这边儿容易得多。”
您听,老爷子这话,有没有哲理,有没有幻想,有没有诗意?
他老还常说:“咱们善待死者,就是让活着的人,心里头得到份儿安慰,好更踏实地干自己的事由儿。咱这也是为国为民出力。”
这叫没有觉悟?自然,他也有点儿迷信。他临死的时候儿,也是由我们这儿过的境——对我们说:“甭难过,人死如灯灭。我在那边儿朋友多。别看我这会儿一个人先过去,到那边儿朋友们你帮一把,我帮一把,我这灯就又点着啦。”老爷子是笑眯滋儿地过去的。
他有什么不安心的?他没有理亏之事。逢到火化之前,他看到哪位死者身上穿得过于地讲究了,戴着顶好的手表、钢笔啥的,他就劝死者的家属:
“留下他外头穿的这好衣裳吧,那边儿不冷,也不讲究穿戴。还有这手表、钢笔,也留下。那边儿用不着,都是自动地报时,用打字机写文章。您留下呢,一来是个纪念,二来能派上个用场。烧,也是白烧啦。”
十年大折腾那会儿,火葬场整天运来些整死的,冤死的,横死的。老爷子一律善待。照旧给他们洗净了脸面,擦掉了在这边儿得到的不公平的痕迹。不是没人干涉呀!有时候,瘟神一样的活着的主儿,斥挞他:
“老家伙,你有阶级立场没有?”
老爷子翻翻眼皮,细声细气地告诉他:
“别嚷嚷,他魂儿还没走。嚷急了,他老跟着你,白天晚上缠着你,你乐意?再说,这是我们的工作,有我们工作的制度跟要求。要不,劳驾您了,您自个儿把这位搭到炉子里头。何苦呢?您要到了这份儿上,也这么大花脸儿地过去?”
我不知道你们作家怎么看我们老爷子这种人,他算不算善良?算不算心灵美?值不值当写?
还有一回,老爷子跟一个当时挺有名的笔杆子辩论。那位理论家是来监督烧一位屈死的“老机会主义者”的。
老爷子说:“人跟尸首没多大的区别,也就是一口气儿。可,没气儿的活人和有气儿的尸首,多了去啦,数也数不清。”
这句话噎倒了那位理论家,下命令让我们场头儿调查老爷子的三代。场头儿一跺脚,说:
“嗨,三代子殡殓工,揪出来也还是烧死人的。甭查了。”
这就是当时的“革命”。连老爷子这哲理也打不倒。您说不是吗?看看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和将要去的那个世界,您难道不觉得老爷子说的是真理?那边儿,有许多永远活着的死者;这边儿,已经死了的活人,也不在少数。
我自己?没什么好谈的。
我高中毕业,没考上学。我爸爸说:
“还干我这行儿吧。现在单位里缺年青人,谁都不愿意来。再这么下去,死者该摞成架啦。社会主义呀,总不能活着的时候儿挺痛快,死了,挨个儿排长队吧?咱这儿不是银行储蓄所,专门存尸首。早点儿把他们送走,死的活的,两心安呐。去吧,小子。这不是没出息的活儿。你是团员,带个头儿。”
(节选自苏叔阳《生死之间》)
6.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我”不反对作家写医院、医生,但对作家只写医院、医生而不写殡殓工感到愤懑。
B. 文中的“您”对“我”提到差一点做了殡殓工而瞪眼,因为被揭了老底,往事不想再提。
C. 老爷子“细声细气地”跟干涉的人说话,是因为老爷子对来人很尊重,很有耐心。
D. 小说话里话外都表现出对老爷子的理解、尊敬、爱戴、赞美,感情非常真挚。
7.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中人物语言简洁、明快,又带有一些自嘲,自嘲之中隐含对自己所从事工作的无奈。
B. 小说塑造出老爷子这个鲜活的人物形象,主要得力于个性化的语言描写、生动的神态描写。
C. 小说中老爷子与“干涉者”、老爷子与“笔杆子”分别构成了对比关系,使人物形象更加突出。
D. 小说以第一人称自述,在语言描写中塑造人物,推动情节,也增强了人物和故事的真实感。
8. 请简要分析老爷子的形象。
9. 有人说,文中“那边儿,有许多永远活着的死者;这边儿,已经死了的活人,也不在少数”这句话有些哲理意味。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答案】6. D 7. A
8. ①不闹情绪,说话有哲理;②善待死者,为国出力,为人有觉悟;③安心做事,不做理亏之事;④热爱本职工作,为人耿直不屈。
9. ①“那边儿,有许多永远活着死者”,指肉体死去精神品质高尚的人。比如虽然去世了仍然值得人们尊敬许多作家、艺术家、革命家等,同时还有老爷子这样善良耿直、为国为民、不做理亏之事的人。
②“这边儿,已经死了的活人”,指肉体活着但精神品质卑劣的人。比如十年大折腾那会儿只有阶级立场,不顾及别人的人格尊严的人。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A.“但对作家只写医院、医生……感到愤懑”错误。原文对作家老写医院、写医生并不反对。
B.“因为被揭了老底,往事不想再提”错误。原文“差一点儿干了我们这行”是说没干这行,所以不是“被揭了老底”。
C.“因为老爷子对来人很尊重”错误。从老爷子说话前翻翻眼皮,不让他嚷嚷可以看出,是对来人的不满。
故选D。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体特征和表现手法的能力。
A.“自嘲之中隐含对自己所从事工作的无奈”错误。从“我”对父亲善待死者的态度的认可、接受父亲的意见干这行等可以看出,对自己所从事工作没有隐含“无奈”。
故选A。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文学形象的能力。
原文“老爷子伺候了一辈子死人。他从来没闹过情绪”“善待别人,等于善待自己。……那边儿,不兴耀武扬威”,说明他不闹情绪,说话有哲理;
原文“咱们善待死者,就是让活着的人,心里头得到份儿安慰,好更踏实地干自己的事由儿。咱这也是为国为民出力”“十年大折腾那会儿,火葬场整天运来些整死的,冤死的,横死的。老爷子一律善待”,善待死者,为国出力,为人有觉悟;
原文“他有什么不安心的?他没有理亏之事”“留下他外头穿的这好衣裳吧,那边儿不冷,也不讲究穿戴……烧,也是白烧啦”,说明他安心做事,不做理亏之事;
原文“还有一回,老爷子跟一个当时挺有名的笔杆子辩论”“三代子殡殓工,揪出来也还是烧死人的。甭查了”“这就是当时的‘革命’。连老爷子这哲理也打不倒”“还干我这行儿吧。现在单位里缺年青人,谁都不愿意来”,三代子殡殓工,说话噎倒那位理论家,可见其热爱本职工作,为人耿直不屈。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重要句子含意、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
据原文“没气儿的活人和有气儿的尸首,多了去啦,数也数不清”可知,其中“气儿”应指人的精神品质等。“那边儿,有许多永远活着的死者”,指肉体死去精神品质高尚的人;“这边儿,已经死了的活人”,指肉体活着但精神品质卑劣的人。
原文“其实呢,我们接待过的作家、艺术家多了去啦,那边儿,足可以成立一个电影制片厂、乐团、歌舞团、话剧团,外带成立一个挺大的作家协会,绝不比这边儿的质量差多少,您信不信?”,那边儿,“我们接待过的许多作家、艺术家”工作质量高,虽然去世了,但依然值得人们尊敬,是“那边儿,永远活着的死者”;
原文“那边儿,不兴耀武扬威。倘或有那路人死心不死的主儿,还想爬在人上头,那边儿有咱们的革命家,高台儿上一站,集合个成千上万的部下那是保险的事儿,闹个革命,建个平等的社会,比这边儿容易得多”,那边,“咱们的革命家”曾闹革命,建立平等的社会,值得人们敬佩,是“那边儿,永远活着的死者”;
原文“他临死的时候儿,也是由我们这儿过的境”“您听,老爷子这话,有没有哲理,有没有幻想,有没有诗意?”“这叫没有觉悟?”“他有什么不安心的?他没有理亏之事”“我不知道你们作家怎么看我们老爷子这种人,他算不算善良?算不算心灵美?”,老爷子已去世了,但其思想品格深深影响这“我”,是“那边儿,永远活着的死者”。
原文“十年大折腾那会儿……不是没人干涉呀!有时候,瘟神一样的活着的主儿,斥挞他:‘老家伙,你有阶级立场没有?’”,十年大折腾那会儿,很多人只有阶级立场,不顾及别人的人格尊严,是“这边儿,已经死了的活人”。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子曰:“孝哉,闵子骞!人不间于其父母昆弟之言。”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节选自《论语·为政》《论语·先进》《论语·学而》)
材料二:
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庄公及共叔段。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爱共叔段,欲立之,亟请于武公,公弗许。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公曰:“制,岩邑也,虢叔死焉,佗邑唯命。”请京,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
祭仲曰:“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对曰:“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蔓,难图也。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公曰:“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已。公子吕曰:“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欲与大叔,臣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公曰:“无庸,将自及。”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至于廪延。子封曰:“可矣。厚将得众。”公曰:“不义不昵暱,厚将崩。”
大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将袭郑。夫人将启之。公闻其期,曰:“可矣!”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京叛大叔段。段入于鄢。公伐诸鄢。五月辛丑,大叔出奔共。
书曰:“郑伯克段于鄢。”段不弟,故不言弟;如二君,故曰克;称郑伯,讥失教也;谓之郑志,不言出奔,难之也。
遂置姜氏于城颍,而誓之曰:“不及黄泉,无相见也。”既而悔之。颍考叔为颍谷封人,闻之,有献于公。公赐之食。食舍肉。公问之,对曰:“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请以遗之”公曰:“尔有母遗,繄我独无!”颖考叔曰:“敢问何谓也?”公语之故,且告之悔。对曰:“君何患焉?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公从之。公入而赋:“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姜出而赋:“大隧之外,其乐也洩洩!”遂为母子如初。
君子曰:“颖考叔,纯孝也。爱其母,施及庄公。《诗》曰:‘孝子不匮,永锡尔类。’其是之谓乎?”
(节选自《左传·隐公元年》)
10.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将相应答案标号填在括号内。
小A人B有C母D皆E尝F小G人H之I食J矣K未L尝M君N之O羹P请Q以R遗S之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间,指非难、批评、挑剔。与《过秦论》中“蹑足行伍之间”的“间”意思不相同。
B. 诸,兼词,“之于”的合音,与《苏武传》中的“召诸贵人议”的“诸”字相同。
C. 书,是指《春秋》,《诗》是指《诗经》,这两部书和《左传》都是儒家经典著作。
D. 黄泉,是指人死后所居之地。此处的“黄泉”和《孔雀东南飞》中的“黄泉共为友”意思相同。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孔子告诫大家,孝敬父母,不但要承担着赡养父母的义务,还要有充分的敬爱之心。他的弟子有子认为,为人孝悌,就少犯上作乱。
B. “庄公寤生,惊姜氏”为后文埋下了伏笔,即姜氏对庄公厌恶,对共叔段偏心溺爱,并屡屡为之争得利益,最后串通一气,想共同攻打庄公。
C. 作者承继“春秋笔法”,直接表明作者对人物的褒贬倾向,突出了姜氏的不公平,共叔段的不本分,庄公的不作为。
D. 庄公听从了颖考叔的建议,与武姜修复了母子关系,这一事件体现出颖考叔的大爱,可以推广孝道,影响他人。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制,岩邑也,虢叔死焉,佗邑唯命。
(2)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
14. “孝”“悌”二字,自古以来就连在一起使用,对父母孝敬,对兄弟友爱,这是人性的自然流露。结合两则材料,请简要谈谈你对“孝悌”的看法。
【答案】10. DKP 11. B 12. C
13. (1)制邑是个险要的地方,从前虢叔就死在那里,若是封给其它城邑,我都可以照吩咐办。
(2)姜氏有什么可满足呢?不如趁早给太叔另外安排个容易控制的地方,不让他的势力进一步蔓延。
14. (1)孝敬父母,尊敬兄长,是仁的根本。
(2)“孝悌”并非是单方面的,“孝”与“悌”都是一种双向的互动。
(3)以孝悌为本,之后逐步推广,最后实现兼爱众人,以此达到仁爱的境界。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小人的母亲,我吃的东西她都尝过,只是从未尝过君王的肉羹,请让我带回去送给她吃。
“小人有母”,是主谓宾结构,中间不断开,其后应断开,故D处需断开;
“皆尝小人之食矣”,其前省略主语“母”,是主谓宾结构,中间不断开,“矣”是句末语气词,一般放在句尾,其后应断开,故K处需断开;
“未尝君之羹”,与“皆尝小人之食矣”是并列结构,“羹”后应断开,故P处需断开;
所以,画波浪线的部分需加句读的三处为:DKP。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古代文化常识和一词多义的能力。
A.正确。非难、批评、挑剔/中间。句意:人们对于他的父母兄弟称赞他的话,没有什么异议。/(他)跻身于戍卒的队伍中。
B.错误,二者不同。兼词,“之于”/众、许多。句意:庄公又追到鄢城讨伐他。/召集许多贵族前来商议。
C.正确。
D.正确。都是指人死后所居之地。句意:不到黄泉(不到死后埋在地下)。/并希望同生共死直到黄泉也相伴为伍。
故选B。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直接表明”错误,“春秋笔法”是寓褒贬于曲折的文笔之中,不是直接。
故选C。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岩”,高险;“焉”,兼词,“于之”的和音,在那里;“佗”,别的、其他的;“唯命”,听从命令。
(2)“厌”,通“餍”,满足;“何厌之有”,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为“有何厌”;“无”,通“毋”,不要;“滋蔓”,蔓延。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信息,归纳要点的能力。
据材料一“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孝敬父母,尊敬兄长,这就是仁的根本,可知,孝敬父母,尊敬兄长,是仁的根本。
材料二“段不弟,故不言弟”,共叔段不遵守做弟弟的本分,所以不说他是庄公的弟弟,所以,“孝悌”并非是单方面突出儿女对父母、弟弟对兄长的敬爱与责任,而是强调“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孝”与“悌”都是双向的互动。
材料二“爱其母,施及庄公。《诗》曰:‘孝子不匮,永锡尔类。’”,颍考叔不仅孝顺自己的母亲,而且把这种孝心推广到郑伯身上;孝子不断地推行孝道,永远能感化你的同类。所以,以孝悌为本,之后逐步推广,最后实现兼爱众人,以此达到仁爱的境界。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子游请教孝道,孔子说:“现在所说的孝,指的是养活父母便行了。即使狗和马,也都有人饲养。对父母如果不恭敬顺从,那和饲养狗马有什么区别呢?”
孔子说:“闵子骞真是孝顺呀!人们对于他的父母兄弟称赞他的话,没有什么异议。”
有子说:“一个人能够孝顺爹娘,敬重兄长,却喜好违犯上司,那是少有的;不喜欢违犯上司,却醉心于捣乱,这样的人从来不会有。君子抓根本,根本扎稳了,一切为人处世之道自然生发出来。孝敬父母,尊敬兄长,这就是仁的根本吧!”
材料二:
从前,郑武公从申国娶了妻子,叫武姜,她生下庄公和共叔段。庄公出生时脚先出来,武姜受到惊吓,因此给他取名叫“寤生”,所以很厌恶他。武姜偏爱共叔段,想立共叔段为太子,多次向武公请求,武公都不答应。到庄公即位的时候,武姜就替共叔段请求分封到制邑去。庄公说:“制邑是个险要的地方,从前虢叔就死在那里,若是封给其它城邑,我都可以照吩咐办。”武姜便请求封给大叔京邑,庄公答应了,让他住在那里,称他为京城大叔。
大夫祭仲说:“城邑的围墙超过了三百丈,就会成为国家的祸害。按先王的规定,大城市的城墙不能超过国都的城墙的三分之一,中等的不能超过五分之一,小的不超过九分之一。现在的京邑,大小不合法度,违反了先王的制度,这会使您无法控制。”庄公回答说:“姜氏要这么做,我怎能避开这祸害呢?”祭仲说道:“姜氏有什么可满足呢?不如趁早给大叔另外安排个容易控制的地方,不让他的势力进一步蔓延。如果蔓延开来,就难以对付了。蔓延滋长的野草都很难除掉,更何况您尊宠的兄弟呢?”庄公说:“多做不义的事情,必定会自己垮台,你姑且等着瞧吧。”没过多久大叔又命令原属郑国西部、北部的边邑既属于自己又属于庄公。公子吕说:“国家不能有两个国君,现在您打算怎么办?您如果打算把郑国交给大叔,那么我就去服侍他;如果不给,那么就请除掉他,不要使民生二心。”庄公说:“不用除掉他,他自己将要遭到灾祸的。”大叔又把原属的边邑改为自己统辖的地方,一直扩展到廪延。公子吕说:“可以行动了!土地扩大了,他将得到民心。”庄公说:“像共叔段这样不亲近兄长,百姓就对他不亲,势力再雄厚,也将会崩溃。”
大叔修治城廓,聚集百姓,修整盔甲武器,准备好兵马战车,将要偷袭郑国国都“新郑”。武姜打算开城门作内应。庄公探听到这件事的时候,说:“可以出击了!”命令子封率领车二百乘,去讨伐京邑。京邑的人民背叛共叔段,共叔段于是逃到鄢城。庄公又追到鄢城讨伐他。五月二十三日,大叔段逃到共国。
《春秋》记载道:“郑伯克段于鄢。”意思是说共叔段不遵守做弟弟的本分,所以不说他是庄公的弟弟;兄弟俩如同两个国君一样争斗,所以用“克”字;称庄公为“郑伯”,是讥讽他对弟弟失教;赶走共叔段是出于郑庄公的本意,不写共叔段自动出奔,是史官下笔有为难之处。
庄公就把武姜安置在城颍,并且发誓说:“不到黄泉(不到死后埋在地下),不再见面!”过了些时候,庄公又后悔了。有个叫颍考叔的,是颍谷管理疆界的官吏,听到这件事,就把贡品献给郑庄公。庄公赐给他饭食。颍考叔在吃饭的时候,把肉留着。庄公问他为什么这样。颍考叔答道:“小人的母亲,我吃的东西她都尝过,只是从未尝过君王的肉羹,请让我带回去送给她吃。”庄公说:“你有母亲可以孝敬,唉,唯独我就没有!”颍考叔说:“请问您这是什么意思?”庄公把原因告诉了他,还告诉他后悔的心情。颍考叔答道:“您担心什么呢?只要挖一条地道,挖出了泉水,从地道中相见,谁还说您违背了誓言呢?”庄公依了他的话。庄公走进地道去见武姜,赋诗道:“大隧之中相见啊,多么和乐相得啊!”武姜走出地道,赋诗道:“大隧之外相见啊,多么舒畅快乐啊!”从此,他们恢复了从前的母子关系。
君子说:“颍考叔是位真正的孝子,他不仅孝顺自己的母亲,而且把这种孝心推广到郑伯身上。《诗经·大雅·既醉》篇说:‘孝子不断地推行孝道,永远能感化你的同类。’大概就是对颍考叔这类纯孝而说的吧?”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夕次盱眙县①
韦应物
落帆逗淮镇②,停舫临孤驿。
浩浩风起波,冥冥日沉夕。
人归山郭暗,雁下芦洲白。
独夜忆秦关,听钟未眠客。
【注】①本诗作于唐建中三年(782年)夏,韦应物自京赴滁州途中。②淮镇:指盱眙县,濒临淮水。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交代诗人行程的地点以及事由,黄昏已近,诗人当晚在此休息,以缓奔波之苦。
B. 颔联生动地描摹了傍晚时分盱眙的秋貌:秋风乍起,水波荡漾,暮色明暗,夕阳西下。
C. 颈联由远及近地描绘出身边事物的状态:暮色中,劳作的人们回家,大雁在芦苇丛中休憩。
D. 尾联叙写了独处异乡的游子们一路听钟,彻夜未眠,与张继的“夜半钟声到客船”有同工之妙。
16. 韦应物与王维并称为“五言之宗匠”(张戒《岁寒堂诗话》),就此诗而言,诗人将大量篇幅用于写景状物,极尽其妙。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
【答案】15. A 16. ①诗歌中间两联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运用叠字和对比手法(反衬),描写旷野苍凉凄清的夜景;
②用“浩浩”“冥冥”叠字描绘晚风劲吹、水波浩荡、夕阳沉落、暮色昏暗的景象;
③“山郭暗”“芦洲白”形成色彩明暗对比,渲染凄清的意境,借人归雁下表达羁旅思乡之情。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
A.“首联交代诗人行程的地点以及事由”错误。首联点题,交代时间是落帆的黄昏,地点是临驿的岸边,并不涉及对“事由”的介绍。
故选A。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颔联“风起波”“日沉夕”描写夜晚江边的景象。傍晚因路途风波,不得不停舫孤驿,交代停泊的原因,也写出羁旅奔波的艰辛。晚风劲吹,水波浩荡,夕阳沉落,暮色昏暗,以旷野苍凉凄清的夜景,烘托内心漂泊异乡的凄苦心情。颈联描写停舟靠岸后放眼所见景象。“山郭暗”“芦洲白”写夜色降临之景;“人归”“雁下”意为随着夜色降临,在外的人们回到家,高飞的大雁也停下休息。日落黄昏,是人回家鸟回巢的时刻,眼见人们回家尽享家的温馨以解一天的疲惫,鸟儿们也有温暖的巢得一晚的安眠,反观自身却是孤身一人,流落天涯,有家不能回,无限酸楚顿上心头。此处精选意象,运用色彩明暗对比渲染了凄冷的意境,景中寓情(借景抒情),借人雁归宿反衬作者客居异乡的凄苦惆怅。
颔联着重写傍晚时的风、水和日。天色昏冥,空阔的水面吹来的风格外强劲,风吹浪起,波随风动。句中“浩浩”、“冥冥”,双字描状,叠字描绘晚风劲吹、水波浩荡、夕阳沉落、暮色昏暗的景象,更加重了景色幽暗的色彩。
颈联又是一工巧的对偶,进一步描绘暮色中小镇的景象:此时劳作一日的人们都已纷纷回家,四周空旷的山峦显得愈加晦暗;天上飞翔的大雁徐徐降落到水中的陆地,雁群隐没在白色的芦苇丛中。上面四句构成的是一幅以灰、白为主、色调暗淡的画面,风起、日落,人归、雁下,以及一暗一白的对比,“山郭暗”“芦洲白”形成色彩明暗对比,都极大地加强了作品清冷、凄凉的氛围,自然地引出结句所表达的凄愁的感情。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离骚》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诗人直抒胸臆,表白心志,写出自己对美好德行的追求,至死不改。
(2)今年是毛泽东诞辰130周年。我们可以用《<论语>十二章》中的双重否定句“___________________”赞颂他同学少年时的远大志向,可以用《屈原列传》“____________________”来形容这位伟大领袖的光辉形象。
(3)春天的花草往往触发人们的情感,这在中国古代诗词中屡见不鲜,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 亦余心之所善兮 ②. 虽九死其犹未悔 ③. 士不可以不弘毅 ④. 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⑤. 草树知春不久归 ⑥. 百般红紫斗芳菲(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注意重点字词的写法,如“弘”“毅”“菲”“幽”“涧”等,要理解字义去记忆。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2小题,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同样一句话,名人说的“自带流量”,不少公众号、视频号,吃准了光环加持的威力,炮制杜撰出花式语录,甚至进行了“精准投放”——“教你做人”的归鲁迅,带点犀利调侃的索性“冠上”莫言……曾有博主写了条150字“莫言语录”,作家本尊干脆在个人社交平台辟谣:“理不糙,可我也想知道这是谁写的。”无奈回应中透着一股黑色幽默。
随着网友“反侦破”能力提升,许多在传播过程中以讹传讹的名人伪语录,被整理成“打假帖”。有网友总结道:这类名言大多采用抒情化表达,劝善励志的表象下,往往是真假难辨的事实、 ① 的逻辑、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山寨鸡汤”。
一旦假语录 ② ,在“劣币驱逐良币”的乱象下,丰富的文本与深入的思考便难免缺位。恰如评论家陈晓明在《喜智与悲智——杨绛的文学世界》一书序言中所提示的:杨绛的“智性”呼唤着一种更为平等的观察视角,而在媒介转型的语境之下,杨绛的文化形象与其文学史上的形象 ③ 。这种现象给广大读者提了个醒——上网“冲浪”需谨慎。培养独立思考的习惯,是互联网时代的硬核生存技能。掌握对网络信息保持审慎态度与交叉验证的能力,跳出名人名言的盲信盲从与认知刻板印象,恐怕更有助于解决情绪困境的重重雾障。
18.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9. 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答案】18. ①牵强附会 ②甚嚣尘上 ③迥然不同
19. 学会对网络信息保持审慎态度与交叉验证的能力,跳出对名人名言的盲信盲从与认知刻板印象,恐怕更有助于拨开情绪困境的重重雾障。
【解析】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第①处,语境是形容这些语录属于硬组合在一起,所以可填充“牵强附会”。牵强附会:把没有某种意义的事物硬说成有,也指把不相关联的事物强拉在一起,混为一谈。
第②处,语境是说如果假语录大量传播,会影响丰富的文本与深入的思考,故填充“甚嚣尘上”;甚嚣尘上:形容忙乱喧哗的情状。后形容议论纷纷或消息盛传。现在多指某种错误或反动言论十分嚣张。
第③处,语境是说在媒介转型的语境之下,杨绛的文化形象与其文学史上的形象完全不同了,故可填充“迥然不同”;迥然不同:形容差别很大,一点儿也不相同。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原句的语病有两处:
一是 “掌握对网络信息保持审慎态度与交叉验证的能力”中“掌握”与“保持审慎态度”搭配不当,可把“掌握”改为“学会”。
二是“解决情绪困境的重重雾障”中“解决”与“雾障”搭配不当,可把“解决”改为“拨开”。
故可改为:学会对网络信息保持审慎态度与交叉验证的能力,跳出对名人名言的盲信盲从与认知刻板印象,恐怕更有助于拨开情绪困境的重重雾障。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作为古老的民间艺术,剪纸需要的工具很简单,主要依靠手和脑的双重配合。一把剪刀,顺着铅笔描下的线条,小心翼翼,使心中所想,( ① ),最后成就一幅精妙绝伦的作品。剪纸艺术传承人以一颗颗朴实的初心,守望着民俗文化,将老祖宗留下来的手艺发扬光大。
剪纸有着种类繁多的载体,纸张最常见,另外,金箔、银箔、树皮、树叶、皮革、布艺等也可以。( ② ):祥和的图案企望吉祥避邪,娃娃、葫芦、莲花等图案象征多子……家禽家畜和瓜果鱼虫等,( ③ ),也是剪纸表现的重要内容。
剪纸艺术是民间文化中的一朵奇葩,它丰富了传统文化;同时,民间剪纸艺术也从中国传统的主流文化中不断地吸吮着养分和精髓,丰富着自身的艺术内涵和表现形式。作为一种文化存在现象的剪纸艺术,沉淀着先人们朦胧、纯朴的文化内涵,蕴含着地区的风土人情和历史典故。
20. 请在文中括号里补写恰当的语句,使它与上下文语意连贯、内容贴切,整段文字结构完整、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21. 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改成一个递进关系的复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22.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比喻和比拟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答案】20. ①跃然红纸之上
②剪纸的内容很多,寓意很广
③因与农民生活息息相关
21. 剪纸的载体种类繁多,不仅有常见的纸张,还有金箔、银箔、树皮、树叶、皮革、布艺等。
22. ①比喻,将“剪纸艺术”比作“奇葩”,突出剪纸的艺术魅力,生动形象;
②比拟,“吸吮着养分和精髓”,赋予剪纸艺术以鲜活的生命力,突出传统的主流文化对剪纸艺术的滋养。
【解析】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①剪纸艺术是需要将自己的想法落实到纸上,这样才能成为一幅作品,所以可填“跃然红纸之上”。
②“祥和的图案企望吉祥避邪,娃娃、葫芦、莲花等图案象征多子……家禽家畜和瓜果鱼虫等”是剪纸的内容和寓意,并且涉及到很多图案,所以可填“剪纸的内容很多,寓意很广”。
③此处是说家禽家畜和瓜果鱼虫等图案,这些图案与农民生活关系非常密切,可填“因与农民生活息息相关”。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变换句式的能力。
题干要求改成一个递进关系的复句,可以将载体种类“纸张最常见。另外、金箱、银箔、树皮、树叶、皮革、布艺等也可以”用表递进关系的词语“不仅……还有”表示,“金箱、银箔、树皮、树叶、皮革、布艺等”比“纸张”程度深,可改写成“不仅有常见的纸张,还有金箔、银箔、树皮、树叶、皮革、布艺等”;将“剪纸有着种类繁多的载体”改成主语是“载体种类”的句子,使后面的句子承接主语,改为“剪纸的载体种类繁多”。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修辞手法及表达效果的能力。
“剪纸艺术是民间文化中的一朵奇葩”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剪纸艺术”是本体,“奇葩”是喻体,突出剪纸的艺术魅力,生动形象;
“民间剪纸艺术也从中国传统的主流文化中不断地吸吮着养分和精髓”运用比拟的修辞手法,“吸吮着养分和精髓”,赋予剪纸艺术以鲜活的生命力,结合“丰富着自身的艺术内涵和表现形式”可知,突出传统的主流文化对剪纸艺术的滋养。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菜根谭》中说:“万籁寂寥中,忽闻一鸟弄声,便唤起许多幽趣;万卉摧剥后,忽见一枝擢秀,便触动无限生机。”可见,生命的趣味精神应该不断地被激发。
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略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式的材料作文题。
材料由《菜根谭》中的一句话引出,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有时一声鸟鸣或一朵花悄然开放,都会触动无限生机。然后,引出“生命的趣味精神应该不断地被激发”,这也是材料的点睛之处,意思是说,应该发现生活当中的美,然后以此激发生命的趣味精神。
“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的眼睛”,这说明,我们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从世界生活当中去找寻美。比如石头下的一根小草,倔强地生长出来了,这时,我们可以感受到生命的力量。比如,夜空中,只有那颗星星在闪耀,我们可以从中看到希望。而能够发现这些细微之处,发现自然生活之美,主要取决于我们的心态,只有拥有良好的心态,我们才能把自己生命的趣味精神激发出来,而这种良好的心态就是发现美的眼睛。
很多时候,我们因为发现不了生活的美,所以才感觉生活是苍白无味的,但是苏轼则不同,他用自己发现美的眼睛,用自己的生活趣味,让自己的流放生活过得有滋有味,甚至写出“三赤”名篇。因此说,良好的心态,能够激发生命的趣味精神。
写作时,可以先表明自己的态度:拥有良好的心态,才能激发生命的趣味精神。主体可以采用论据并列的形式,比如李白、苏轼等人,就是典型的例子。如果论据掌握不足,可以采用正反对比的形式。
立意:
1.良好的心态决定生活的质量。
2.去用心发现生活之美。
3.生活处处有美,让我们去找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