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21张PPT。新中国初期的
政治建设专题四第1课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1、军事上,人民解放战争基本取得胜利
2、政治上,国民政府的反动统治已经被推翻;全国人民拥护中国共产党建立中央人民政府
3、理论、路线、方针上,中共七届二中会全的决议
4、组织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和《共同纲领》的通过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
(一)条件(二)过程①筹划——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②成立——开国大典:1949年10月1日 (1)国内意义
①结束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压迫剥削中国各族人民的历史,使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成为真正具有独立主权的国家
②建立了以工人阶级为领导、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政权,中国从此走上了独立、统一的道路,进入了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新时期
③ 为国家政治建设的逐步开展奠定了牢固的基石,中国历史从此进入一个新纪元
(2)国际意义
占世界人口近四分之一的大国,冲破了帝国主义的东方战线,壮大了世界和平和社会主义的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三)意义二、中共七届二中全会1、背景:人民战争胜利发展
2、时间地点:1949年3月 河北西柏坡
3、内容:
(1)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
(2)党的工作中心:恢复和发展生产
(3)全国胜利后中国共产党在政治、经济、外交方面的基本政策。
(4)规定了党的总任务:中国从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从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到社会主义社会。
4、意义:这次会议为中国革命由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到社会主义革命指明了道路,在政治、思想和理论上为新中国的成立作了准备。第一次:三大起义后,党的工作重心由城市转移到乡村
第二次:七届二中全会,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
第三次:十一届三中全会,党的工作重心由阶级斗争转移到经济建设背景:南京国民政府已垮台,筹建新中国提上议事日程。内容1、通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2、选举产生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3、确立了首都、国旗、国歌和公元纪年法与会代表:中共、各民主党派、无党派爱国民主人士、人民
解放军、各人民团体、各地区、各民族及海外华侨代表意义:①初步建立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②代行全国人大职能(临时国家最高权力机关) 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时间地点:1949年9月 北平特点: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和进步性〈共同纲领〉规定了:
中华人民共和国为人民民主
主义国家;规定国家各方面
的基本方针和政策。
意义:具有临时宪法性质
中国
共产党无党派
人士各民主
党派人民
团体各民族海外
华侨各地区人民
解放军政协一届会议与会代表以上与会代表的组成体现了怎样的情况?代表的广泛性,具有代表全国人民的性质,体现了人民的当家作主。第一届政协规定五星红旗为国旗
红色象征革命,上面的五颗五角星象征着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大团结。而星的颜色用黄色则象征在红土地上显示出的光明。中国国旗的设计者是曾联松。第一届政协决定以《义勇军进行曲》为代国歌田汉聂耳开创政治建设的新阶段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标志:1954年9月,一届全国人大的召开,
标志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年)第一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
人民民主国家
第二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
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第四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依靠国家机关和社会力量,通过社会主义工
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保证逐步消灭剥削制度,建立社会主义社会
第二十一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
?第二十二条?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行使国家立法权的唯一机关。1954年宪法作出了哪些重要规定?它的颁布有什么重大意义?A.内容:确定了国家性质、根本政治制度、公民的权利和义务
B.意义:
(1)体现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两大原则,代表了广大人民的意志
(2)是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宪法,是中国人民革命斗争和建设经验总结,是建设社会主义法律保证。
(3)宪法颁布大大调动了全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任免权决定权和监督权监督权立法权材料一 :君上大权:(计14条)钦定颁行法律及发交议案之权;召集、开闭、停止及解散议院之权;在议院闭会时,遇有紧急之事得发代法律之诏令,并得发诏令筹措必须之财用……。 ——1908年《钦定宪法大纲》
材料 二:第二条: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第四条: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 第十八条:参议员每行省、内蒙古、外蒙古、西藏各选派五人,青海选派一人;其选派方法,由各地方自定之—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材料三:第一条“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 础的人民民主国家。” 第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材料四:我们的新制度,当然放弃了旧民主主义中所谓的总统制、内阁制那一套陈腐的旧东西,同时我们亦不同于苏联及东欧各国的政权治权合一的制度。根据我们的民主集中制,中国人民把政权掌握在自己的手里,而人民又确确实实有了一个集中行使立法权和行政权的最高权力机关。这是理论与实际一致的一种制度。 ——建国初期中国民主同盟主席张澜在政协会议上的讲话① 联系材料一、二、三找出三部宪法有什么不同点?三部宪法的不同点是前两者有浓厚的封建色彩和资产阶级色彩,后者是社会主义宪法。第一部宪法:皇帝都有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而人民实际无权。第二部宪法是资产阶级色彩,规定了国民的权利,但是没有规定具体实施机关。1954年宪法规定了公民的权利及其具体行使机关,体现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原则。
②材料一、二、三指出在立法思想上有哪些进步?表现在由专制集权向民主政治发展,由人民无权向人民主权发展,由形式上的“民主”向真实性的民主发展。体现了我国政治建设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的过程,体现了人民的民主和社会主义性质。
联系材料三,四,为什么说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符合中国国情的历史抉择?
1)从历史上看:西方民主共和制在中国行不通(辛亥革命的教训)
(2)从国家性质看:人民民主专政决定了中国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3)从代表阶级利益看: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4)从经济基础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与公有制经济基础相适应
二、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确定
1、确立时间:1954年12月
2、职能:
1949年政协会议召开后,代行全国人大的职权;
1954年一届全国人大召开后,主要职责是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
3、方针:1956“长期共存、互相监督”
4、意义:标志着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发展到一个
新阶段各民主党派成立的情况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确立发展
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团结合作、共同反对国民党专制独裁,打下合作基础。
1949年,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初步建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的民主协商政治制度。代行全国人大职能。
1954年全国人大召开后,人民代表大会代替人民政协,政协作为统一战线组织继续发挥作用。行使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的职能。
1956年,中共提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标志着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
1966年——1976年,政治协商制度遭破坏。
1982年,中共提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方针,人民政协迎来新的春天。人民政协和人民代表大会有何联系何区别?(1)联系:都是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2)区别:1.性质:
2.职能:
3.产生和组织方式:
不是国家机构;是国家权力机关政治协商,
民主监督,
参政议政;立法,任免,决定,监督等权;协商产生;选举产生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①1949年《共同纲领》确立
②1954年宪法使之成为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③1984年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五个省级自治区的建立满足了少数民族自己当家作主的愿望
保证了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
促进了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内容:制度的确立与完善:表现:意义:背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逐渐形成了以汉族为主体的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局面宁夏回族
自治区1958新疆维吾尔自治区1955内蒙古自治区1947西藏自治区1965广西壮族自治区1958我国的五个
省级自治区拓展探究比较我国民族自治区域与特别行政区的不同 社会制度不同:实施群体不同:主要作用不同:享有的权力不同:前者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后者实行资本主义制度前者是少数民族同胞当家作主;后者是港澳同胞当家作主前者有利于各民族共同繁荣;后者有利于实现祖国和平统一后者享有高度自治权;前者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