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 第八单元 第一课时 克和千克的认识(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 第八单元 第一课时 克和千克的认识(表格式)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52.1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3-07-31 21:37:3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八单元 克和千克教材解读
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学生初次学习质量单位。它的主要内容有:认识克和千克、解决问题。其中“克和千克的认识”是小学数学量与计量知识的一个重要内容。克与千克是比较抽象的知识,必须依靠学生的体验去感知知识,为了便于学生理解,教材注意引导学生通过多种实际操作活动进行感知。“解决问题”则注重对学生估算能力的培养,增加学生对克和千克的感性认识并联系实际,使学生初步体验克和千克在生活中的应用。
学情分析
本单元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常用长度单位和时间单位的基础上,来学习常用的质量单位。二年级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特点,需要在操作中充分地感知,并逐步达到完善。同时,这部分内容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是学生身边的数学,它的实践性比较强,不仅是学生今后学习的重要基础,也为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实践能力创造了条件。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已有经验,建立在操作的基础上,提供与学生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材料,为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特别注意让学生亲身体会,感受克与千克的不同,帮助学生建立质量观念,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认识生活中常见的秤并在实践活动中感知 1 克、1 千克的物体有多重,了解克、千克的实际意义及 1 千克=1000 克。
数学思考:初步建立克、千克的概念,渗透数学模型思想。
问题解决: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会根据具体物体选择恰当的质量单位, 培养应用能力。
情感态度:在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和实际解决问题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
教学重点:
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知道 1 千克=1000 克
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
教学难点:
建立 1 克和 1 千克的观念。课时安排:4 课时
认识克 1 课时
认识千克 1 课时
解决问题 1 课时
练习二十 1 课时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
克和千克《克和千克的认识》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克和千克的认识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克。 2、在具体生活情境中了解用天平和台秤称物体质量的方法,感受 1 克和 1 千 克的实际质量,建立 1 克和 1 千克的实际概念并理解克和千克的关系。 3、通过从实际生活中引出质量单位的观念,让学生认识到质量单位与实际生活是紧密联系的,在实际生活中也是非常有用的。
课标要求 在具体生活情境中,感受并认识克、千克,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学情分析 注意以学生已有经验为基础,提供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
教学重点 掌握质量单位“克、千克”及它们的换算关系:1 千克=1000 克。
教学难点 建立克和千克的概念,并理解克和千克的关系
教学准备 天平或台秤、要称量的物体、课件
课 时 第 1 课时
教学环节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个性复备
创 设 情 境引人新知 观 察 操 作领悟新知 1、拿出一本数学教课书,和一只笔, 提问:哪个重有些? 2、肯定学生的回答,并让学生“掂一掂”,然后说说有什么样的感觉。 3、从刚才的实践得出结论:物体有轻有重。板书课题。 1、出示主题挂图 这幅图画的是什么? 图中小朋友和阿姨在说什么? 表示物品有多重,用什么单位来表示? 师展示准备的东西。2、克的认识。 (1)提问:通过调查我们知道了一些 物品的质量,你们知道 1 克、1 千克各有多重吗?要知道物品的质量,应 掂一掂,说说感觉。 观察图 克和千克
该怎么办呢? 出示天平,简单介绍天平的结构,并说明使用方法。 将一个 2 分币放在左边盘内。1 克砝码放在右盘内。 问:你们发现了什么?这个 2 分币重多少克?板书:克 “1 克有多重?”我们来掂一掂 3、千克的认识。 出示盘称。大家认识这称吗? 看看盘称的使用方法。现在要称 1 千克的水果或蔬菜,谁能当售货员来称一称? 先掂一掂自己的书包有多重? 估计有几千克,然后用盘称称一称。 (4、)一袋盐重 500 克,那两袋呢? (5、)板书:1000 克1000 克和 1 千克比较板书:1000 克=1 千克 1、完成教材第 101 页第 2 题。 2、完成教材第 101 页第 3 题。 3、完成教材第 101 页第 4 题。 今天你学习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观察
感受 1 克的实际重量
操作
猜一猜谁重。 齐读 1000 克=1 千克
效果测评
全课总结
板书设计 克和千克的认识1000 克=1 千克。 1 克: 2 分硬币 1 千克:2 袋盐的重量。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