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平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
历史 (等级班)
考生注意:
1.考试时间60分钟,试卷满分100分。
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班级、姓名、考试号等填涂清楚。
3.本考试设试卷和答题纸两部分,试卷包括试题与答题要求;所有答题必须写在答题纸上,做在试卷上一律不得分。
4.答题纸与试卷在试题编号上是一一对应的,答题时应特别注意,不能错位。
(一) “华夏”探源(22分)
历史学习中,“华夏”的称谓始于何时?最初的含义是什么?后来又有什么变化?这些问题引起了某班同学们的兴趣,他们围绕“华夏”的探源开展研究性学习。
1.同学们在调查初期因溯源考虑,找寻了商代卜辞中________的记载,发现了“夏”字,
指代夏朝遗民之族群;“华”字像一棵树上满是花枝的样子。(单选,2分)
A. 陶文 B. 甲骨文 C. 金文 D. 小篆
2.随后,他们发现《尚书·周书·武成》中出现了“华夏”二字:“华夏蛮貊,罔不率
俾”。这是目前认为记录了“华夏”一词最早的___________。(单选,2分)
A. 实物史料 B. 图像史料 C. 口传史料 D. 文献史料
3.为探究“华夏”的含义,他们寻找了更多材料:
A.(西域高昌国)其风俗政令,与华夏略同,……文字亦同华夏,兼用胡书。
——《北史·卷九十七·列传第八十五》
B.臣闻……明王创业,必先(治理)华夏而后(治理)夷狄,广诸德化,不事遐荒。
——《贞观政要·安边第三十六》
C.天监否德,于是命元世祖肇基朔漠,入统华夏,生民赖以安靖七十余年。
——《明太祖实录·卷二百十二》
D.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
——唐·孔颖达《春秋左传正义》
以上材料体现了“华夏”的哪些不同的含义?请简要说明。(4分)
4、自秦朝建立大一统的多民族国家后,各民族在频繁的交往与交流中,不断认同“华夏” 这个民族称号。结合所学,从以下几个时期列举有利于促进民族之间交融的史实各一例(8
分):
秦朝:全国统一文字货币和度量衡;
汉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魏晋南北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唐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清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在“华夏”探源过程中,有同学认为:对古代史研究最有价值的是考古出土的实物资
料,它是通向历史真实的唯一大道,传世文献资料处于从属的地位。这个观点引起大家的争论。你是否同意这一看法?说明理由。(6分)
(二)基层治理(24分)
中国古代的基层治理以户籍管理与基层组织构建为基础,户籍的编制与管理一般以基层组织为单位进行,既保证赋役征发,也维护社会稳定。
6.阅读下列“中国古代赋税、户籍制度沿革表”。将字母所示信息,填入表格中编号所处
位置。(20分)
A.摊丁入亩
B.租庸调制
C.诸色户计
D.黄册制度
E.一条鞭法
F.两税法
G.少数民族建立统一政权
H.中央集权、商品经济发展
I.局部统一、赋税标准变化
J.北方战乱、江南开发
朝代 赋税制度 户籍制度 时代特征
田赋、人头税
编户齐民
徭役
黄籍、白籍、“土租调制
断”
铁器牛耕出现、封建社会建立、巩固
6.7______
唐
朝
初期 6.1______
大索貌阅 (
中期
6.2
______
)
国家统一、统治秩序相对稳定
宋 两税、徭役、募役法 主客分籍 6.8______
元 租庸调、两税法 6.5______ 6.9______
夏税、秋粮、金花银明
6.3______
滋生人丁永不加赋清
6.4______
6.6______ 中央集权、白银流入
永停编审 6.10______
7、根据表格,结合所学,概括影响中国古代户籍制度变化的主要因素。(4分)
/ 6
(三)明清商帮(24分)
某校学生历史研习社对明清晋商与徽商的活动很感兴趣,查找各种材料展开研究。
研究一:阅读文献,提取信息。以下文献摘自明朝士绅谢肇淛撰写的随笔札记《五杂俎》。
富室之称雄者,江南则推新安,江北则推山右(太行山西侧)。新安大贾,鱼盐为业,
藏钱有至百万者,其他二、三十万则中贾耳。山右或盐或丝,或转贩,或窖粟,其富甚于新安。
在谢肇淛眼中,当时最富裕的商帮是____。(2分)(单选)
A.晋商 B.徽商
依据上述材料,分析作者主要关注了商帮哪些方面的信息?( )(双选,4分)
A.政治影响 B.产业经营 C.产生地域 D.生活情趣
研究二:搜集民谣民谚,比较历史。
徽商:钻天洞庭,遍地徽。
无徽不成商,无徽不成镇。
三年吃苦,拼搏出头。发达是爷,落泊歙狗。
十家之村,不废诵读。
晋商:船帮乘风破浪,东渡扶桑(日本),商帮驼铃声声,传播四方。
先有大盛魁,后有归化城(今呼和浩特);先有复盛公,后有包头城。
买卖不成仁义在。
10. 阅读上述民俗民谣,概括徽、晋两地对商业活动关注视角的异同。(6分)
研究三:解读档案,诠释历史。
乾隆27年(1762年)2月14日上谕表彰:“所有两淮商众,承办差务,皆能踊跃急公,宜沛特恩,以示奖励。”清政府档案统计徽州歙县人鲍志道任两淮总盐商二十多年
间,先后“捐纳”2000万两白银与12万石粮食(约合1440万斤)。乾隆感慨“富哉商
乎,朕不及也”。
咸丰二年(1852年)二月至三年正月止,《为遵旨报上捐输情形奏折》记载:绅商士 民捐输银数,则山西、陕西、四川三省为最多。山西共计捐银一百五十九万九千三百余
两。
/ 6
11. 从上述档案看,对徽、晋商人,朝廷关注的重点是什么?请说明原因。(6分)
12. 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徽、晋商帮作用和处境的认识。(6分)
(四)时代与改革(30分)
材料一:“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衣服以家次。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
——《史记·商君鞅》
材料二:(孝文帝):“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其年三十已上,习性已久,容不可猝革。三十已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
——《魏书·咸阳王禧传》
材料三:“朕惟国是不定,则号令不行,极其流弊,必至门户纷争,互相水火,徒蹈 宋明积习,于时政毫无裨益。即以中国大经大法而论,五帝三王不相沿袭,譬之冬裘夏
葛,势不两存。用特明白宣示,嗣后中外大小诸臣,自王公以及士庶,各宜努力向上,发愤为雄,以圣贤义理之学,植其根本,又须博采西学之切于时务者,实力讲求,以救空疏迂谬之弊。”
——光绪帝(1898年)《定国是诏》问题:
13.单选题(6分)
13.1《史记·商君列传》载:“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族多怨望。”这主要是因为
A.允许工商业者入仕为官 B.准许土地自由买卖
C.承认土地归私人所有 D.规定按军功授爵赐田
/ 6
下列关于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史实叙述,错误的是
下令禁止在朝廷上说鲜卑话和穿胡服,通用汉语、汉服
仿效汉族体制改定官制和律令
尊崇孔子,实行礼制,提倡以孝治国
将都城南迁至长安
梁启超在《戊戌政变记》中说:“人人封章,得直达于上。……每日每署封章皆数十,上鸡鸣而起,日晡乃罢,览阅奏章,犹不能尽。”这一现象表明当时
A.皇帝勤于政事 B.政府部门尽忠职守
C.提倡官民上书言事 D.撤并政府机构各部门
14.根据材料和所学,概述商鞅和孝文帝进行改革内容和影响。(5分)
15.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概述《定国是诏》颁发的原因。(4分)
16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你如何看待时代与改革的关系?(15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