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浦东新区建平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无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上海市浦东新区建平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无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51.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7-31 15:48:2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建平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
语文试题
一 积累应用 10分
按要求填空。(5分)
(1) ,欲上青天览明月。
(2)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 。
(3)《过秦论》中评价“战国四公子”:“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刘星同学说话喜欢引经据典,下面他引用的古诗歌恰当得体的一项是( )(2分)
A.秋天,刘星去杭州旅游,在西湖断桥上遇到了自己的同班同学赵甲。刘星无比开心地对 赵甲说:“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B.刘星的好朋友钱艺喜欢读书,经常在课余时间阅读各种经典。刘星夸他说:“读书真能 让你眼界开阔,可谓‘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啊。”
C.圣诞节时,刘星看到了他们班的美籍外教在上课时有点黯然神伤。于是他对老师说:“您的感受就是我们中国人说的‘每逢佳节倍思亲’吧。”
D.刘星和同学们一起看电影《美丽人生》,大家都为主人公的悲惨命运流下了泪水。刘星感慨地说:“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下列填入空白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3分)
如果回到日常生活,英雄是存在某种标准的。________________。但说这句话的人,可
能试图在一个平凡的生命中去发掘非凡的闪光点,而并不是说平凡就是英雄。
①“英雄”在日常用法中总是暗示着某种“非凡”甚至“牺牲”。
②但是又是人们也会说“平凡的英雄”,这在字面上是相互矛盾的。
③因为如果没有标准的话,所有的人都是英雄或者都不是英雄。
④那么“英雄”这个词就失去了其特指性,就没有意义了。
A. ③②④① B. ②④③① C. ①②③④ D. ③④①②
二 阅读 7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4-8题。(17分)
今天我们如何读鲁迅
王晓明
①1918 年 5 月 15 日,鲁迅的第一篇短篇白话文日记体小说,也是中国第一部现代白话
小说《狂人日记》正式发表。105 年过去了,今天我们如何读鲁迅?
②鲁迅写过一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的有名文章。这篇文章开篇就说,我们从古以 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
脊梁。这些人一方面前赴后继地战斗,一方面又总是被遗忘、被抹杀,甚至最终消灭于黑暗中,
不被大家所知道。但他们依然前仆后继。鲁迅说,这就是“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也正 是这些人,在支撑着对于中国和中国人的信心。
③很多人在鲁迅的作品里看到悲观和虚无,也许有些头脑简单的人还会进一步觉得,鲁迅
写像《阿 Q 正传》这样的小说是自揭其短.,暴露了中国的阴暗面,没有提供什么正能量。但
是,鲁迅说过这样的话:一个民族里面对自己有不满、自我批评的人越多,这个民族就越有希望。所以他把《阿 Q 正传》编入总名为《呐喊》的小说集,这表达了他对自我反省、自我批
判与个人、社会、民族的进步之间的关系的思考。
④鲁迅理解的自信力,不是自夸、迷信,或者说自欺、昏睡,而是这一切的对立面。其实
这也符合我们至今仍然保持的生活常识。如果你有一个朋友,他永远在那里自我吹嘘,你说一点他的不足,他就要板面孔、跟你急,你一定暗暗发笑:太不自信了吧。如果他不是这么紧张,
而是经常能自我反省,发现和承认自己的不足,努力改进,那你一定会觉得,这人比较有希望。
个人是这样,民族、社会、国家,也都是这样,道理都是相通的。
⑤所以鲁迅才认为,所谓“有自信力的中国人”的真正的特点,就是自己担起责任来,去
揭发各种摧残和抹杀“中国的脊梁”的社会黑暗,去刻画一切侵蚀和腐化这个“脊梁”的“国民性”。从这个意义上讲,鲁迅笔下流露的不是消极和悲观,他写《阿 Q 正传》这样的小说,
正是中国人的自信力得以保持的重要的前提条件,他会选择这样的写作,更是体现了一种中国
理当良木茂盛、不应杂草丛生的信念,是中国人的自信力的强烈体现。
⑥我们今天生活的时代,虽然和鲁迅所处的时代有了很大的不同,但鲁迅当年面对的许多
问题,如确认自己的人生意义、理解自己所处的时代等等,同样是我们今天需要面对的。历史虽然一直在变化,但在很多时候,不同历史时段的社会和人生状况,并不如我们所想象的那样截然不同。正是因为理解了这一点,我们才不再把鲁迅视为神龛里的偶像,而是把他看作我们
身边的一个作家、一个文人、一个知识分子,并且因此对他有了更多的理解。
⑦鲁迅透过瞬息万变的表象,在作品中展现了社会深层次的、因而变化非常缓慢的实质。
而这些实质中的部分,正如一座桥梁,将当年的鲁迅与今日的我们连接起来。在向学生和年轻人介绍鲁迅的时候,我常常特别要说明,鲁迅衡量一个社会的时候,他总是首先从“人”和“人心”,而非从物质的角度——例如高楼大厦和 GDP 指标,去判断社会和世界。这可以说是他所
处的时代的许多知识分子,或者说他的很多前辈的一种共通的思想特质。
2
⑧比如晚清的龚自珍,他将社会分成三种情况:盛世、衰世和乱世。这三个怎么区分?
就看“人才”,看能不能产生大批优秀的人才。“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就是龚
自珍的名句。他说的“人才”和我们今天一般理解的不同,不是指专业才能,而是指一个人有理想,心地纯良,眼界开阔,分得清大是大非,看见坏的事情会愤怒,有能力改革社会……是
指这样一种综合的精神和心理素质。
⑨严复也是如此。他反思甲午战争时就写道,假设这场战争中我们侥幸打赢了,那反而
更糟,因为国人会因此陷入一种虚骄的心态,觉得“我们很厉害啊”,就会错失社会改革和自
我革新的时机。显然,在严复看来,普遍的人心是自满虚骄的,还是清醒反思的,这远比一场具体的战争的胜败更重要。
⑩但作为现代作家,鲁迅对人和人心的重视,比龚自珍、严复他们更进一步。他不只重
视精英和“君子”,他同样在意甚至更在意普通人和“小人”,在意他们的人心。这是鲁迅思想的最突出的特质之一。鲁迅对于当时社会的剖析,对阿 Q 们的刻画,之所以在今天仍能使读
者产生共鸣,唤发警示和借鉴等多重意义,关键的一点,就在于他不仅生动地描绘了社会生活
的具体的形态,更深入刻画了处于这样的生活形态中的人心:谁能说我们当中已经完全没有了阿 Q 的影子?如果他活在当下,我想他依旧会最在意普通人的精神和心理状态,全力去刻画
人心,尤其是其中的病态的部分。
(有删改)
第③段中,“自揭其短”在文中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分析第⑥段在文中的作用。(4分)
对文意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鲁迅认为,正是“中国的脊梁”在支撑着人们对于中国和中国人的信心。
B.作者认为,能自我反省并努力改进的人比较有希望,是我们的生活常识。
C.鲁迅那个时代的知识分子的共通的思想特质,是从物质角度去衡量社会。
D.作者认为,鲁迅最突出的特质之一,是更在意普通人和“小人”的人心。
对文意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3分)
鲁迅作品中的悲观和虚无,正是鲁迅式自省和批判的表现,也是社会得以进步的推手。
B.有希望的个人、民族、社会、国家必须是自信的,虽然不免有自夸、自欺、昏睡之时。
C.鲁迅塑造“阿Q”“华小栓”“祥林嫂”,都是意在沉痛地控诉中国人已经失掉自信力了。D.鲁迅和王小波一样,已经成为现代人心中的图腾,成为一种精神象征,成为偶像人物。
概括本文的行文思路。(5分)
3
(二)阅读下文,完成9-12题。(15分)
青春时的油桐林
晓寒
①当回过头来打量往事时,发现老屋边那片油桐林,已成为我青春的一个部分。
②假若你熟悉油桐,任何时候都不容置疑它旺盛的生命力。它总是在争分夺秒地开疆拓土,
翻过一面又一面山坡,用高大的躯干和狂野的枝叶宣示它在土地上的存在。而这个过程,又总是在悄无声息中完成。
③并非它刻意隐藏自己成长的轨迹,有些环节,照样显山露水,譬如叶长,叶飞。在春天
细碎连绵的雨水里,看似僵硬的枝条上冒出一簇簇芽尖,嫩绿夹着嫩红,若有若无,像少女羞羞答答的心事,没几天,就如那只浴火的凤凰完成了涅槃。像一把把扇子,相互簇拥,呼啦啦
一片,摇荡着没完没了的春风。而等到露水成霜秋雨追赶雁阵的足迹时,照样不消几天工夫,
叶子黄透,一片片信马由缰地飞。像是一个季节邮往人间的明信片,也许是祝福,也许是告别。一片叶子的荣枯,构成了我关于油桐隐约的记忆。而它们的花开花落,反而被这两个场面遮蔽得模糊不清。
④我在老屋里度过了二十多年的时光,慌张的青春,仅仅潦草在日记里,要说我盼过一朵
花开,肯定是矫情。生活困顿,每一个日子,都起止在和命运的纠缠里。一棵树开不开花,开成什么样子,既没渴望过,也从未去关注。反正我盼或不盼,花都会开,就像那时的冬天,我等或者不等,雪都会来。不是要证明自己如何聪慧,过早地懂得了宁静淡泊,顺其自然,而是我一直在想着如何逃离村庄,去追逐街市上密集的灯火,改变一身泥水的身份。
⑤倒是桐花开时,父亲会在饭桌上不咸不淡地念叨一句,“要冻桐花了。”没有别的意思,
就是说要变天了,风要来了,雨要来了,提醒我们加件衣,别冻着。父亲是个称职的农人,农人一辈子都活在经验里,用经验打理家庭,用经验种庄稼,用经验处理人情世故,在经验中
完成一生。大多数时候,经验是管用的。果然,没两天,风就变得冷嗖嗖的,雨也随风而来。 桐花顶着风雨开了,枝条上迸出一团团新雪,我与它们偶尔相对,觉得平常无奇。油桐树上的几窝乌鸫和我不一样,像注入了兴奋剂一般,比平日飞得更勤叫得更欢了。
⑥多年以后,我离开村庄,在城市的暖风中辗转,油桐逐渐远去,移入往事的序列。这两 年,意外地发现,油桐忽然多了起来,尤其是路边的山上,随处可见。有时开车外出,它们从窗外晃过,洁白的花朵,花蒂上排列着紫色均匀的线条,远远看着,让一朵花显示出无可名状的忧伤,像我青春时的忧郁和迷茫。老屋和老屋边的油桐林就是在这时候向我走来的,如一个故人,迈着阔别已久的脚步。
⑦这时候,若正走在高速上,我会把车速放慢,若非高速,我会把车停下来,摇下车窗,
和桐花相对,默然无语。我不抽烟,也不会放一支平日喜欢的曲子,只会让冷风钻进窗来,伴
4
着冷清的雨滴,穿过我身体里的山山水水。
⑧这样的对视里,猛然想起很多东西。油桐树下雪白的菌子,像童话中的雨伞,母亲采回 来,洗干净,清炒,撒上辣椒和葱花,成为饭桌上的笑声。桐花凋落的日子,花瓣满地,其中的一部分穿过细雨冷风,落在青瓦上,屋坪里,牛和狗的背上。一片林子的仪式,用散漫的节
奏,表达着天然的浪漫和抒情。油桐果成熟的时节,金黄的果子接二连三地掉落,林子里响着啪啦啪啦的声音,像是每一棵树都在诉说着什么,这样的倾诉并不孤独,总会得到四周群山的 回应。早晨或者傍晚,父亲背着背篓,拿树枝扒开满地的桐叶,把那些摔成瓣的果子捡回来, 堆成高高的堆。趁不宜下地干活的雨天,把果核挖出来,晒干了等待收购的贩子上门。还有
林子边那棵高高的梧桐,结着一串串小勺子似的果实。小时候,我用竹篙把它们打下来,从勺子里摘下外表皱巴巴的梧桐子,烧堆火搁上一块铁皮,炒了当豆子吃。那时候,我已告别了这种童真,开始轮到侄女在做这件事情,我看着她举起竹篙,弯腰捡起一串串小勺子,摘下里面的子,再把火烧起来,青烟在她的笑声中漫不经心地升起。
⑨那些不起眼的日常,实实在在上演过,像门前那条我来来回回走过的泥巴路,穿插在我
的生命里。而在以往的记忆中,似乎从未发生,比那些看过的电影还要模糊。现在重新捡起那段岁月,竟是如此清晰,枝枝节节,犹在眼前。
⑩真是惭愧,我忽略的何止是油桐花开,何止是我青春时的油桐林。我生活中发生过那么
多的事情,等我倏忽忆起,重新定义,却已人到中年。
第③段画线句的语言很有表现力,请加以赏析。(3分)
阅读全文,概括“我”对油桐的情感变化。(4分)
第⑤段和第⑧段分别写到父亲作为农人的劳作生活,但作用并不相同,请对此进行分析。 (4分)
有人建议将文章标题改为《油桐林》,你怎么看?请简述理由。(4分)
(三)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第13-15题。(8分)
登黄鹤矶①
[南朝宋]鲍照
木落江渡寒,雁还风送秋。临流断商弦,瞰川悲棹讴。
适郢无东辕,还夏有西浮。三崖隐丹磴,九派引沧流。
泪竹感湘别②,弄珠怀汉游③。
岂伊药饵④泰,得夺旅人忧。
5
[注释]①刘宋大明六年(462年)秋,诗人以将军府参军随赴荆州任所,途中行经武昌,写下此诗。当时,
诗人已年近五十,近三十年的飘泊生活使他的身心受到了极大的摧残,迫切希望能有一个安宁的生活环境。 ②泪行感湘别:传说尧之二女娥皇、女英为舜之二妃,舜南巡死于苍梧,二妃追至洞庭,以涕挥竹,竹尽斑,遂投江而死。③弄珠怀汉游:传说郑交甫在汉皋台下遇二女,皆佩大珠,交甫求得其珠,但不久二女
与珠皆不见。④药饵:当作“乐饵”,指音乐与饮食,用《老子》“乐与饵,过客止”之典。
从体裁上看,本作品属于( )(1分)
A.小令 B.近体诗 C.古体诗 D.曲子词
以下对诗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诗人登黄鹤矶咏怀,表达离别故乡漂泊在外的愁苦心情,风格抑郁低沉,有感染力。B.三、四两句切题之“登”,诗人登上黄鹤矶,俯视长江,不由悲从中来,抚弦怆然。
C.“丹”字是全诗唯一暖色调字眼,恰恰标志故乡的方位,给诗人心头带来一丝暖意。
D.最后作者感受着湘别泪竹的传说,怀想着游女弄珠的故事,在音乐和美食中释怀了。
前人评价本诗“发端有力”,请结合诗歌中的画线句对此进行赏析。(4分)
(四)阅读下文,完成第16-21题。(18分)
①贾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书属文称于郡中。河南守吴公闻其秀材,召置门下,
甚幸爱。文帝初立,闻河南守吴公治平为天下第一,故与李斯同邑,而尝学事焉,征.以为廷尉。
廷尉乃言谊年少,颇通诸家之书。文帝召以为博士。
②是时,谊年二十余,最为少。每诏令议下,诸老先生未能言,谊尽为之对,人人各如其意所出。诸生于是以为能。文帝说之,超迁,岁中至太中大夫。
③谊以为汉兴二十余年,天下和洽,宜当改正朔,易服色制度,定官名,兴礼乐。乃草具
其仪法,色上黄,数用五,为官名悉更,奏之。文帝廉让未皇也。然诸法令所更定,及列侯就国,其说皆谊发之。于是天子议以谊任公卿之位。绛、灌、东阳侯、冯敬之属尽害之,乃毁谊
曰:“洛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于是天子后亦疏之,不用其议,以谊为长沙王太傅。
④谊既以谪去,意不自得,及渡湘水,为赋以吊屈原。屈原,楚贤臣也,被谗放逐,作《离骚赋》,其终篇曰:“已矣!国亡人,莫我知也。”遂自投江而死。谊追伤之,因以自谕。
⑤后岁余,文帝思谊,征之。至,入见,上方受釐,坐宣室。上因感鬼神事,而问鬼神之 本。谊具道所以然之故。至夜半,文帝前席。既罢.,曰:“吾久不见贾生,自以为过之,今不
及也。”乃拜谊为梁怀王太傅。怀王,上少子,爱,而好书,故令谊傅之,数问以得失。
6
⑥居数年,梁王胜坠马死,谊自伤为傅无状,常哭泣,后岁余,亦死。贾生之死,年三十三矣。
⑦赞曰:刘向称“贾谊言三代与秦治乱之意,其论甚美,通达国体,虽古之伊、管未能远
过也。使时见用,功化必盛。为庸臣所害,甚可悼痛。”追观孝文玄默躬行以移风俗,谊之所 陈略施行矣。谊亦天年早终,虽不至公卿,未为不遇也。
(选自《汉书·贾谊传》,有删改)
解释加点字在句中的意思。(2分)
(1)征.以为廷尉( ) (2)既罢.( )
下列各组加点字意义用法均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乃.草具其仪法/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
B.清其.有道者欤/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C.文帝前.席/负而前.驱
D.振长策而.御宇内/而.问鬼神之本
下列选项中句式特点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2分)
A. 莫我知也 B. 为庸臣所害
C. 铸以为金人十二 D. 系燕父子以组
把第④段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5分)
谊既以谪去,意不自得,及渡湘水,为赋以吊屈原。
对文意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3分)
河南郡守吴公对贾谊有知遇之恩,若非他推荐,汉文帝不会那么快征召贾谊。
贾谊才华横溢,年轻有为,前期仕途顺利,一年内就被破格提拔为太中大夫。
文帝再次征召贾谊,向他询问鬼神的本原,这让贾谊有了施展才华的机会。
作者认为,贾谊虽然年纪轻轻就抑郁而终,但和很多文人相比并非生不逢时。
苏轼在《贾谊论》中认为贾谊的悲剧根源在于“志大而量小,才有余而识不足”。结合本 文,对“量小”和“识不足”作阐释。(4分)
(五)阅读下文,完成第22-26题。(12分)
馆阁送钱纯老知婺州诗序
曾巩
①熙宁三年三月,尚书司封员外郎、秘阁校理钱君纯老出为婺州。三馆秘阁同舍之士。相
与饮饯于城东佛舍之观音院,会者凡二十人。纯老亦重僚友之好,而欲慰处者之思也,乃为诗
7
二十言以示坐者。于是在席人各取其一言为韵,赋诗以送之。纯老至州,将刻之石, 以书来日:“为我序之。”
②盖朝廷常引天下儒学之士聚之馆阁,所以.长养其材而待上之用。有出使于外者,则其僚
必相告语,择都城之中广宇丰堂游观之胜,约日皆会,饮酒赋诗,以序去处之情,而致绸缪之意,历世寖久,以为故常。其从容道义之乐,盖他司所无;而其赋诗之所称引况谕,莫不道去
者之义,祝其归仕于王朝,而欲其无久于外。所以见士君子之风流习尚,笃于相先①,非世俗
之所能及;又将待上之考信于此,而以其汇进,非空文而已也。
③纯老以明经进士制策入等,历教国子生,入馆阁,为编校书籍校理检讨。其文章学问,
有过人者,宜在天子左右,与访问,任献纳,而顾请一州,欲自试于川穷山阻僻绝之地,其志节之高,又非凡才所及。此赋诗者所以推其贤惜其志殷勤反复而不能已。余故为之序其大指,
以发明士大夫之公论,而与同舍视之,使知纯老之非久于外也。
[注释]①相先:互相逊让。
22.填入第①段方框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1分)
A. 然 B.盖 C.而 D.夫
23.选出和第②段中加点词“所以”的意思相同的一项( )(2分)
A. 所以.见士君子之风流习尚 B. 庄宗之所以.得天下
C. 故今具道所以. D. 非所以.养德也
24.对第②段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朝廷常常召集天下儒士在馆阁聚会,是为了培养他们的才能来备皇上选用。
若这些馆阁儒士中有人出使于外之时去选择城中胜景游览,就会别有收获。
作者对老友外出赴任表示了不舍,希望老友在不久的将来能顺利回到朝中。
作者觉得老友是君子,而君子看重的是谦让的品质,这并非世俗人能理解。
25.第③段画线部分有两处需加句读,请用“/”标识出来。(2分)
此 赋 诗 者 所 以 推 其 贤 惜 其 志 殷 勤 反 复 而 不 能 已
26.概括本文的写作意图。(4分)
三 写作 70分
27. 根据以下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当今时代,有人活在当下,也有人为未来而活,今天的你会有怎样的思考?
8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