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顺迈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顺迈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72.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7-31 15:53:4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顺迈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
语文试卷
(考试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1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4小题,1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红楼梦》中的诗词曲赋是小说故事情节和人物描写的有机组成部分。这是它有别于其他古典小说的一个特点。其他古典小说也有把诗词组织在故事情节中的,但多数情况下是可有可无的闲文。《红楼梦》绝大多数诗词曲赋都融合在故事情节中。如果略去不看,常常不能把前后文意弄明白,或者等于没有看那部分情节。
《红楼梦》中通过赋诗、填词、题额、制谜、行令等情节描绘,多方面反映了那个时代统治阶级的文化精神生活。曹雪芹立意要让这部以亲身经历、广见博闻获得的丰富生活素材为基础而重新构思创造的小说,以“闺阁昭传”的面目出现,所以他把熟悉的素材锻铸变形,写的好像只是日常生活琐事,其实,通过小说曲折反映的现实生活,比表面描写的范围更广阔。
小说中确有必要写到的诗词,曹雪芹根据要塑造的人物的思想性格、文化修养,摹拟得十分逼真、成功,从而让这些诗词随小说的主体描述文字一道传世。这里的关键在于小说中的诗词曲赋是从属于人物形象塑造的需要的。
海棠诗社诸芳所咏,黛玉的风流别致、宝钗的含蓄浑厚、湘云的清新洒脱,都自有个性。黛玉作《桃花行》,宝玉一看便知出于谁手。作者在摹拟各人所写诗词时,心中先已存有每人的“声调口气”,“潇湘子稿”绝不同于“蘅芜之体”,而在赋予人物某些特点时,还考虑到他为人行事及与身世经历间的联系。宝钗的“淡极始知花更艳”,不但是咏白海棠的佳句,而且完全符合她为人寡语罕言、安分从时,喜欢素朴淡雅,遇到旁人见怪的事情能浑然不觉,因而博得贾府上下夸赞的特点。湘云的“也宜墙角也宜盆”,借此道出她面对自幼在绮罗丛中受到娇养,如今却来投靠贾门、寄人篱下的环境改变,而满不在乎的那种“阔大宽宏”的气量。《咏菊》诗“满纸自怜题素怨,片言谁解诉秋心”,大有“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的味道。这样幽怨寂寞的心声,自非出自黛玉不可。作者让湘云的《咏白海棠》“压倒群芳”,让黛玉在《菊花诗》诸咏中夺魁,让宝钗讽和的《螃蟹咏》被推为“绝唱”。以吟咏者的气质、生活态度与所咏之物的特性或咏某物最相宜的诗风暗合,这也是作者的精心安排。
《红楼梦》中的诗词曲赋在艺术表现上还有一种现象,就是作者喜欢预先隐写小说人物的未来命运。太虚幻境中的判词和曲,是人物命运的预示;《灯谜诗》回目点明是“谶语”;小说人物咏柳吟花的诗也常常是“诗谶式”的。
诗谶式的表现方法,可以找出其缺点,那就是给人一种宿命的、神秘主义的感觉,它多少与作者对现实的深刻的悲观主义思想有关。但从小说结构的完整性和严密性来说,它倒可证明曹雪芹每写一人一事,都是胸中有全局、目光贯始终的。
《红楼梦》中的诗词曲赋,从小说角度看,艺术成就很高。读懂它,欣赏它,才不致辜负曹雪芹这位伟大文学家的一片苦心。
(摘编自蔡义江《论〈红楼梦〉中的诗词曲赋》)
材料二;
真正的诗人之诗与小说中的诗要分别来看。如果把《红楼梦》的诗词放在诗人、词人中衡量,它实在不能说是很好的作品。但这样衡量是不公平的,因为这不是曹雪芹自己的诗词,而是曹雪芹小说里的诗词。如果作为小说里的诗词来看,《红楼梦》中的诗词是了不起的。它大致可以分为几类,若以诗词标准来说,还是有高下之分。一类是作为一种暗示性质,预先用诗词介绍小说人物,如金陵十二钗判词。作为小说看,很巧妙地掌握了每个人的性格和命运。另外一类,《红楼梦》中常常写女孩子组织一些诗社。比如菊花开,组织菊花社,大家写菊花诗。柳絮飘飞,大家组织柳絮社,填柳絮词。这一类作品有它的特色。曹雪芹表现了他各方面的才华,用了各种写作技巧。前边他用了谐音、拆字,概括掌握了金陵十二钗的一生。现在更进一步,设身处地地替小说中的人物设想每个人的遭遇、性情,按照她们的个性写出不同风格的作品来,这很了不起。《红楼梦》里真正好的诗词,是曹雪芹借着对小说的预言,写出了自己内心一份真正的感情和感慨的诗词。如《好了歌》,写世人追求物质的落空。《红楼梦》与很多其他古典小说的一个最大区别在于,它不是根据一段历史、一个神怪的传说写成,而是地地道道的创作,是他自己的生活经历,是透过自己对生命的体验写出来的。假托“荒唐言”,因为有些他不愿直说,不能直说。外表看是“荒唐言”,真正里面是“一把辛酸泪”。
《红楼梦》中写得最长最动人的是《葬花词》。托拟林黛玉的身世,以林黛玉的年龄写《葬花词》,曹雪芹写得好。但如果真与中国大诗人、词人相比,像杜甫说的“一片花飞减却春”,就知道层次的不同,哲理的深浅,幽微曲折,言外意思的多少是有所不同的。
(摘编自叶嘉莹《漫谈〈红楼梦〉中的诗词》)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红楼梦》中的诗词吟咏等情节描绘,是作者所处时代的有关文化精神生活的反映,取材于现实,又重新创造,体现作家的艺术才能。
B. 《红楼梦》中有多次诗社活动,众人写诗,风格各不相同,这是作者精心的安排。诗社中所咏之物,常与季节、自然景物的变化有关。
C. 诗谶式的方法是《红楼梦》的艺术特点之一,在这部小说中很常见。如太虚幻境中的判词、《葬花词》等,都预先暗示人物的未来命运。
D. 《水浒传》《聊斋志异》不同于《红楼梦》,它们只是根据一段历史或一个神怪的传说加工改编,作家的生活经历和生命体验很有限。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红楼梦》中的诗词并非可有可无的闲文,如果跳过不看,往往会影响对前后文意的理解。
B. 《红楼梦》写了日常生活琐事,以“闺阁昭传”面目出现,而实际反映的现实生活很广阔。
C. 小说中宝钗、湘云等女孩们的海棠诗,与她们的为人行事、经历都有一定联系,不能互换。
D. 曹雪芹每写一人一事,都胸中有全局,这导致《红楼梦》中的诗都给人一种宿命论的感觉。
3. 下列选项,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一项是( )
A. 《红楼梦》判词“根并荷花一茎香,平生遭际实堪伤。自从两地生孤木,致使香魂返故乡”,用谐音、拆字等方法暗示了香菱的一生,严格说来,不能算是很好的诗。
B. 《红楼梦》开篇的《顽石偈》是好诗,“无才可去补苍天,枉入红尘若许年。此系身前身后事,倩谁记去作奇传。”概括了石头的悲剧,写出了曹雪芹的内心感慨。
C. 脂砚斋批语“(《红楼梦》)从诗词句中翻出者,皆系此等笔墨也。试问观者,此非‘隔花人远天涯近’乎?”王实甫《西厢记》中有“隔花阴人远天涯近”句。
D. 李后主的《浪淘沙令》“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以“落花春去”寄寓了深远的亡国之痛,而《葬花词》主要表现的是葬花的场景和心里的哀伤,两者层次不同。
4. 木心说:“《红楼梦》中的诗,如水草。取出水,即不好。放在水中,好看。”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无言者
师陀
正午,炮火和轰炸发过一阵脾气,静下来了。远处,房屋好像玩物,都在干燥沸腾的大气中闪动,有着很远的间隔,有的还在燃烧。太阳无光,似有几分无聊,寂寞地照着田野。
“喂喂!”有人压低嗓子打电话。
草里忽然露出一个头来,问道:“魏连德完账了吗?”
“完了吧。”
魏连德觉得很沉,连同身体下的地面一并落下。
“魏连德,你喝水不喝?“
魏连德很渴,可是说不出话。前面的景物吸引了他。田野、树木、村庄,挨着鞭的畜牲、挠拨着的母鸡、蹒跚的小猪……
他的老婆在剥绿豆;坐在旁边的小女,望着吃她砍来青草的山羊。
“爸爸上火线打仗,为什么要我们出钱?”她诧异地向妈妈张大了眼睛。
“不知道!”魏连德的老婆呵斥着她,小孩子不该用问题难为长者。
魏连德回到了家。
“看你瘦的呀!”和魏连德往常从田地里回来一样,她并不惊讶。
“在火线上三天了……三天没有吃饭,没有人送,连水都弄不到。”
“他们按户要钱,说要打仗,养活你的!”
魏连德很生气。打仗是不错,要说养活他,那可全胡说。
这时一大群他熟识的人来了。立在最前面的是保长,一个剃得很光的红红的脸的男子。
“他要牵我的牛!”中间一个浓眉毛的农民愤忿地说。“要牵我的牛,要我怎样耕种呀!”
一个老头在背后咕噜道:“我缴不出钱,他要我出四分利息,母猪的利息’……”
“他把我的鸡笼都抢走了……”一个女人低声诉苦。
虽是要听也无从听起,众人纷纷嚷着,当保长回过头去愤怒地望着他们的时候,可又一声都不出了。
“喂,”保长转过来问魏连德的老婆道,“你们的甲长已经向我报告过了,他说你不出钱!”
“我为什么出钱,我的男人在火线上拼着命!”
她低着头说,像我们熟识的许多乡下女人一样:狭隘的、易怒的,虽是等待着灾殃似的低头。一阵急骤的冰雹早在酝酿,一瞬间后,可真要爆发了。
“我穷得没饭吃,我的男人在火线上,我还得出钱;可是你们——你们却在家里享福,在后面发财!”
“谁呀?”保长的嘴唇动弹起来,接着是连喘息都能清楚听见的片刻静寂。那些在后面包围着保长的农民,又怯懦的、早已被吓坏似的嗡嗡低声议论着。
“财主;财主家的儿子……”
“对呀,对呀,他们留在家里做什么呢?难道他们比别人做儿子的要好些吗?”“财主的儿子是念书的!”保长露了牙的模样像狼。
他冷冷地望着那些陡然沉默下来的农民。“你们——你们是什么?”
那正在吃草的山羊吃了一惊,“什么”?仿佛也这样问了,一面向众人眨着眼。魏连德的小女跪在地上,用小小的手臂搅住羊的脖颈。
“不要理他,乖乖吃你的草!”
魏连德很想奔上去狠狠地给保长一顿拳脚;可惜保长并不把他放在眼里,根本就没看见他一样。
“你的钱准备好了没有?”
“我没有!”
保长碰了钉子,就不再声响,实际他也的确怕会弄出什么乱子。和穷鬼们争吵有什么好处呢?在众人不说话的一瞬,他直扑魏连德的女孩,什么也不说,拉住拴羊的缰绳就走。
“哦,哦,我的……”魏连德的小女一看见自己的羊没有了,向空中扬起胳膊,嚷着嚷着就倒在草堆上哭起来。他的老婆大声吼道:“强盗,强盗,青天白日他可敢抢劫啊!”
魏连德一面直奔保长,后面的庄稼人一片呐喊。保长跑得很快,直把后面的山羊拖得踉踉跄跄一路上翻着跟斗。魏连德比起保长是衰弱的,任怎样都赶他不上。
“你连家都不要了,尽是为人家跑路!”保长太太远远地就埋怨保长。
保长不理,一口气冲进去,门起门来。魏连德不能够进去。他躲到窗户下面,听保长气咻咻地喘着说:“你懂什么!刚才我带回来一笼小鸡,这又是一头羊;冬至来了,把羊宰了吃饺子。”
“我才不吃羊肉饺子!地里草都长满了,还挨人家在背后骂。你是一个混蛋!
“你才是混蛋!”保长生气地说,“要吃小鸡,你就得当保长;要当保长,你就先得使财主们欢喜:要使财主们欢喜,你就得得罪那些穷种骂算得了什么,损着什么了吗?”
大概是真害怕会被剁成饺子馅,山羊忽然间东冲西撞地在屋子里跑起来。接着是什么东西被弄翻了,女人尖了嗓子叫着,男人咒骂着。
“当人家拼命的时候,你们在后面啃老百姓的骨头……”魏连德咕噜着,正要打进去,不料背后有人嘻嘻地笑道:“他不知道的还多着哩!”
回头一看,是一个又肥又大的家伙:也剃着光光的脸,但并不红,而是像水浸过的馒头一样的白。魏连德还没有听清后面说了什么,就有人拖住了他的腿。
“你要写家信吗,伙计?"
魏连德不要写信,他的老婆和小女都在家里等着他打胜了回去,难道他忍心向他们报告他的死吗?然而这样的话他没有说出,他流出了最后的眼泪。
飞机嗡嗡地在空中盘旋;机关枪生气地在远处咯咯地笑着;炮弹呜呜地翻起泥土。
一个在前线服务的童子军向魏连德致了敬礼。
“他已经光荣的死了,愿他平安。”
“死的光荣……”
一个掩埋队的人低声应着。
1937年10月上海
(有删改)
5.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写抗战初期的农村生活状况,表现百姓困境。魏连德老婆穷得没饭吃,百姓的牛、鸡、羊等最后薄产都被强征强抢。
B. 小说借助人物的对话,揭示了不公平不合理的社会现象。穷人要上火线去拼命,财主家的儿子却可以安稳地在家念书。
C. 保长“拉住拴羊的缰绳就走”,可见其无赖霸道;“魏连德比起保长是衰弱的”,用对比突出保长落荒而逃时的心虚。
D. “挨着鞭的畜牲、挠拨着的母鸡、蹒跚的小猪”,都是具有代表性的乡土风物。“地里草都长满了”,写出了田地的荒芜。
6.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叙事采用双重视角,既有第三人称叙事的全知视角,又有主人公视角观看周围及他人。这与卡夫卡《变形记》相似。
B. 开头的环境描写,多处使用拟人手法,生动传神,弥漫着战地硝烟,笼罩了一层紧张压抑的气氛,又与结尾处形成呼应。
C. 保长家门外“又肥又大的家伙”,尽管只说了一句话,却让人很震惊。寥寥几笔,写出了他与保长的异同,暗示人物身份。
D. 魏连德回到家、与妻子对话、临终前流下泪,山羊吃惊发问、害怕被剁成馅而乱跑等情节,都具有明显的魔幻荒诞的意味。
7. 矛盾冲突是文学创作的重要元素。请简要分析这篇小说有哪几个层面的矛盾冲突。
8. 请结合小说内容,探究小说以“无言者”为题的意图。
二、古代诗文阅读(50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答曾公立书①
王安石
某启:示及青苗事。治道之兴,邪人不利,一兴异论,群聋和之,意不在于法也。孟子所言利者,为利吾国、利吾身耳。至狗彘食人食则检之野有饿莩则发之是所谓政事所以理财,理财乃所谓义也。一部《周礼》,理财居其半,周公岂为利哉?奸人者因名实之近,而欲乱之,眩惑上下,其如民心之愿何?始以为不请,而请者不可遏;终以为不纳,而纳者不可却。盖因民之所利而利之,不得不然也。然二分不及一分,一分不及不利而贷之,贷之不若与之。然不与之而必至于二分者,何也?为其来日之不可继也。不可继则是惠而不知为政,非惠而不费之道也,故必贷。然而有官吏之俸、辇运之费、水旱之逋、鼠雀之耗,而必欲广之,以待其饥不足而直与之也,则无二分之息可乎?则二分者,亦常平之中正也,岂可易哉?公立更与深于道教论之,则某之所论,无一字不会于法,而世之譊譊者不足言也,因书示及,以为如何。
(选自《临川先生文集》)
与王介甫第三书②
司马光
夫议法度以授有司,此诚执政事也,然当举其大而略其细,存其善而革其弊,不当无大无小,尽变旧法以为新奇也。且人存则政举,介甫诚能择良有司而任之,弊法自去;苟有司非其人,虽日授以善法,终无益也。介甫所谓先王之政者,岂非泉府赊贷之事乎?窃观其意,似与今日散青苗钱之意异也;且先王之善政多臭,顾以此独为先务乎?今之散青苗钱者,无问民之贫富、愿与不愿,强抑与之,岁收其什四之息,谓之不征利,光不信也。至于辟邪说,难壬人,果能如是,乃国家生民之福也。但恐介甫之座,日相与变法而讲利者,邪说、壬人为不少矣。彼颂德赞功、希意迎合者,皆是也。介甫偶未之察耳。盘庚遇水灾而迁都,臣民有从者,有违者,盘庚不忍胁以威刑,故勤劳晓解,其卒也皆化而从之,非谓尽弃天下人之言而独行已志也。光岂劝介甫以不恤国事,而同俗自媚哉?盖谓天下异同之议,亦当少垂意采察而已。
(选自《司马温公集》,有删改)
[注]①曾公立,王安石同僚。该信写于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之后不久。②司马光给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的回信。
9.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黑色碳素笔在答题卡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上打“√”。
至狗彘A食人食B则检之C野有D饿莩E则发之F是所谓G政事H
10.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某启,书信开头格式语。“某”,写信人自称,文中指王安石。“启”,指写信人的陈述。
B. 名实,意为名称和实际,儒家重视“名”“实”是否相符,如《答司马谏议书》“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
C. “岂可易哉”与《烛之武退秦师》“以乱易整,不武”《齐桓晋文之事》“以羊易之”的“易”意思都相同。
D. 泉府,周朝时负责政府借贷的机构。《周礼》有相关记载。司马光认为“身府赊贷”与青苗法有所不同。
11.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王安石指出,青苗法的实施影响了一些人的利益,不少人提出反对意见,这些人的用意并不在新法本身。王安石从为国利民的角度出发,肯定新法的意义。
B. 司马光不同意王安石“不征利”之说,他认为青苗法的实施中,官府不问百姓贫富、是否愿意,都强行借贷给他们,且收取高利息,这就是“征利”的表现。
C. 司马光在信中论述了用人和执法的关系。他认为官员任用很重要,如果选用不当,即使授以善法,最终也没有益处,王安石周围有很多歌功颂德、曲意逢迎之人。
D. 王安石和司马光持论时,都引经据典,条分缕析。王安石引孟子之语证新法合“义”,司马光以盘庚迁都事劝王安石应改变目前用酷刑威胁百姓服从做法。
12. 把文中画横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至于辟邪说,难壬人,果能如是,乃国家生民之福也。
(2)光岂劝介甫以不恤国事,而同俗自媚哉?盖谓天下异同之议,亦当少垂意采察而已。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题。
临江仙
晁补之
身外闲愁空满眼,就中欢事常稀。明年应赋送君诗。试从今夜数,相会几多时。
浅酒欲邀谁共劝,深情唯有君知。东溪春近好同归。柳垂江上影,梅谢雪中枝。
13. 下列对这首词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这首词真实描写了送别的场景,充分地表现出词人对朋友的眷恋之情。
B. 词人时常感到缺乏快乐,而即将到来的离别又会强化这种愁闷的感受。
C. 因不忍与朋友分别,词人更珍惜当下,数算还剩下多少时日可以相聚。
D. 春天即将到来,词人希望与朋友同归东溪游览,共同欣赏春日的美景。
14. 词的结尾两句被后代评论家称赞为“绝妙”,请简要分析其妙处。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12分)
15.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循循善诱,希望学生不畏惧自己,引导学生勇敢地表达自己观点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一文中告诫最高统治者,要居安思危,戒奢以俭,修仁政,济苍生,他形象地指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深刻地表明人民的力量是很强大的,必须审慎地对待,千万不可轻忽。
(3)杜牧在《阿房宫赋》中“____________”一句,从视觉的角度写焚烧香料时的景象;“______________”一句则从听觉的角度写宫车经过时的巨大响声。
(4)《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反驳对方所谓“侵官”之说时,陈述新法经过了朝廷议定,且交付主管部门执行这一事实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登岳阳楼》描写洞庭浩瀚无边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金陵号称六朝古都,无数文人墨客游历于此,留下了不少感慨“物是人非”的名句,请写出其中两句“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
(四)课内文言诗文阅读(本题共6小题,12分)
16. 下列选项中加点词均不是通假字一项是( )
A. 不复一一自辨 盖亦反其本矣
B. 鼓瑟希,铿尔 失其所与,不知
C. 奈何取之尽锱铢 可以尽豫游之乐
D. 批大卻,导大窾 手裁举,则又超忽而跃
17. 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活用情况,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浴乎沂,风乎舞雩
②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③人君当神器之重
④族疱月更刀
⑤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
⑥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⑦冀有万一之得,成然之
⑧源不深而望流之远
⑨明星荧荧,开妆镜也
⑩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项伯杀人,臣活之
A. ①⑤/②③/④⑨/⑥ /⑦⑩/⑧/
B. ①⑤/②⑦/③/④⑨/⑥ /⑧ /⑩
C. ① /②⑦/③⑤/④⑨/⑥ /⑧/⑩
D. ① /②⑦/③/④⑤/⑥⑨/⑧⑩/
18. 下列句式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
②百姓之不见保
③虽董之以严刑
④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
⑤吾属今为之虏矣
⑥倚叠如山
⑦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
⑧则众何为
⑨我持白璧一双
⑩不吾知也
A. ①④/②⑤/⑥⑦/③⑧/⑩⑨ B. ①⑥/②⑤/④⑦/③⑧/⑩⑨
C. ①④/②⑤/③⑥/⑧⑩/⑦⑨ D. ①⑥/②⑦/⑤⑨/③⑩/④⑧
19.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①杳不知其所之也 ②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B. ①项王按剑而跽曰 ②掩口胡卢而笑
C. ①盘盘焉,囷囷焉 ②青麻头伏焉
D. ①吾其还也 ②杳不知其所之也
20. 下列对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①重念蒙君实视遇后(重复) ②仁者播其惠(仁爱,宽厚) ③廊腰缦回(萦绕) ④吾与点也(推举) ⑤彼节者有间(中间) ⑥故今具到所以(……的原因) ⑦晋军函陵(驻扎) ⑧道芷阳间行(道路)
A. ①②④⑧ B. ②③⑥⑦ C. ①③⑤⑧ D. ②④⑤⑥
21. 下列文化常识的有错误的一项是( )
A. 冠者,即成年人。古代男女在二十岁时行加冠礼,表示成年,并取“字”,如“君实”就是司马光行冠礼时所取之字。
B. 古代乘车,尊者在左,驾车者在中。一人在右陪坐或担任警卫,叫做“参乘”,亦称“车右”。樊哙就做过刘邦的参乘。
C. 三驱,古王者田猎之制,语出《周易·比卦》“王用三驱”。田猎时三面驱赶猎物,让开一面,不过分捕杀,以显示有好生之德。
D. 古代朝廷中分职设官,各有专司,所以可用“有司”来指称朝廷中的官员。“以授之于有司”中的“有司”,即可理解为“负有专责的官吏”。
三、语言文字运用(9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红楼梦》的悲剧意识载体是传统文化。从古希腊的命运悲剧,( )。而曹雪芹却相异于横向意义上西方的悲剧意识载体,着力从纵向传统文化中提炼出不同于中国古代历史上以“和”为文艺思想的喜剧结局规律及表现方式,在沉沉的哭泣中控诉男尊女卑文化的种种罪恶。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男尊女卑意识和男权至上原则禁锢的恰恰是女性的自由,而用来禁锢女性自由的正是在落后传统文化思想基础上形成的一系列封建制度。在这些“吃人的制度”中,男权主义制度是“吃人的制度”的主体。这样一来,男权主义制度和专制主义制度就是导致女性悲剧命运的最强幕后黑手。
当男尊女卑的文化基因和男权至上的制度形式契合在一起时,就形成了古代中国独有的制度文化。在《红楼梦》中,无论是性格孤傲的林黛玉,或者八面玲珑的薛宝钗,都没有逃脱悲剧的命运,都属于“薄命司”之列,这就从根本上相异西方莎士比亚的“性格悲剧论”。不仅贵族小姐不是因为性格而“香消玉殒”,就连女奴丫鬟们也不是因为性格才导致“红颜薄命”。
22.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至奥尼尔的当代悲剧,再到莎士比亚的性格悲剧、易卜生的社会悲剧,基本上表现了西方悲剧意识载体的演进路径及核心内容。
B. 至莎士比亚的性格悲剧、易卜生的社会悲剧,再到奥尼尔的当代悲剧,基本上表现了西方悲剧意识载体的演进路径及核心内容。
C. 至奥尼尔的当代悲剧,再到莎士比亚的性格悲剧、易卜生的社会悲剧,基本上表现了西方悲剧意识载体的核心内容及演进路径。
D. 至莎士比亚的性格悲剧、易卜生的社会悲剧,再到奥尼尔的当代悲剧,基本上表现了西方悲剧意识载体的核心内容及演进路径。
23. 下列各项中,和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漫言红袖啼痕重,更有情痴抱恨长。
B. 玉鉴琼田三万顷,着我扁舟一叶。
C.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D. 暖云慵堕柳垂条,骢马徐郎过渭桥。
24.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无论是性格孤傲的林黛玉,还是八面玲珑的薛宝钗,都没有逃脱悲剧的命运,都属于“薄命司”之列,这就从根本上相异西方莎士比亚的“性格悲剧论”。
B. 无论是性格孤傲的林黛玉,或者八面玲珑的薛宝钗,都属于“薄命司”之列,都没有逃脱悲剧的命运,这就从根本上相异西方莎士比亚的“性格悲剧论”
C. 无论是性格孤傲的林黛玉,还是八面玲珑的薛宝钗,都属于“薄命司”之列,都没有逃脱悲剧的命运,这就从根本上相异于西方莎士比亚的“性格悲剧论”。
D. 无论是性格孤傲的林黛玉,或者八面玲珑的薛宝钗,都没有逃脱悲剧的命运,都属于“薄命司”之列,这就从根本上相异于西方莎士比亚的“性格悲剧论”。
四、写作(60分)
25.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以声辩声,不如以无声辩声。以言辩言,不如以无言辩言。——林语堂
我们这一代人终将感到悔恨,不仅因为坏人可憎的言行,更因为好人可怕的沉默。——马丁·路德·金
言而当,知也;默而当,亦知也。——《荀子》
请结合上述材料,以“发声与沉默”为主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顺迈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
语文试卷 答案解析
(考试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1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4小题,1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红楼梦》中的诗词曲赋是小说故事情节和人物描写的有机组成部分。这是它有别于其他古典小说的一个特点。其他古典小说也有把诗词组织在故事情节中的,但多数情况下是可有可无的闲文。《红楼梦》绝大多数诗词曲赋都融合在故事情节中。如果略去不看,常常不能把前后文意弄明白,或者等于没有看那部分情节。
《红楼梦》中通过赋诗、填词、题额、制谜、行令等情节描绘,多方面反映了那个时代统治阶级的文化精神生活。曹雪芹立意要让这部以亲身经历、广见博闻获得的丰富生活素材为基础而重新构思创造的小说,以“闺阁昭传”的面目出现,所以他把熟悉的素材锻铸变形,写的好像只是日常生活琐事,其实,通过小说曲折反映的现实生活,比表面描写的范围更广阔。
小说中确有必要写到的诗词,曹雪芹根据要塑造的人物的思想性格、文化修养,摹拟得十分逼真、成功,从而让这些诗词随小说的主体描述文字一道传世。这里的关键在于小说中的诗词曲赋是从属于人物形象塑造的需要的。
海棠诗社诸芳所咏,黛玉的风流别致、宝钗的含蓄浑厚、湘云的清新洒脱,都自有个性。黛玉作《桃花行》,宝玉一看便知出于谁手。作者在摹拟各人所写诗词时,心中先已存有每人的“声调口气”,“潇湘子稿”绝不同于“蘅芜之体”,而在赋予人物某些特点时,还考虑到他为人行事及与身世经历间的联系。宝钗的“淡极始知花更艳”,不但是咏白海棠的佳句,而且完全符合她为人寡语罕言、安分从时,喜欢素朴淡雅,遇到旁人见怪的事情能浑然不觉,因而博得贾府上下夸赞的特点。湘云的“也宜墙角也宜盆”,借此道出她面对自幼在绮罗丛中受到娇养,如今却来投靠贾门、寄人篱下的环境改变,而满不在乎的那种“阔大宽宏”的气量。《咏菊》诗“满纸自怜题素怨,片言谁解诉秋心”,大有“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的味道。这样幽怨寂寞的心声,自非出自黛玉不可。作者让湘云的《咏白海棠》“压倒群芳”,让黛玉在《菊花诗》诸咏中夺魁,让宝钗讽和的《螃蟹咏》被推为“绝唱”。以吟咏者的气质、生活态度与所咏之物的特性或咏某物最相宜的诗风暗合,这也是作者的精心安排。
《红楼梦》中的诗词曲赋在艺术表现上还有一种现象,就是作者喜欢预先隐写小说人物的未来命运。太虚幻境中的判词和曲,是人物命运的预示;《灯谜诗》回目点明是“谶语”;小说人物咏柳吟花的诗也常常是“诗谶式”的。
诗谶式的表现方法,可以找出其缺点,那就是给人一种宿命的、神秘主义的感觉,它多少与作者对现实的深刻的悲观主义思想有关。但从小说结构的完整性和严密性来说,它倒可证明曹雪芹每写一人一事,都是胸中有全局、目光贯始终的。
《红楼梦》中的诗词曲赋,从小说角度看,艺术成就很高。读懂它,欣赏它,才不致辜负曹雪芹这位伟大文学家的一片苦心。
(摘编自蔡义江《论〈红楼梦〉中的诗词曲赋》)
材料二;
真正的诗人之诗与小说中的诗要分别来看。如果把《红楼梦》的诗词放在诗人、词人中衡量,它实在不能说是很好的作品。但这样衡量是不公平的,因为这不是曹雪芹自己的诗词,而是曹雪芹小说里的诗词。如果作为小说里的诗词来看,《红楼梦》中的诗词是了不起的。它大致可以分为几类,若以诗词标准来说,还是有高下之分。一类是作为一种暗示性质,预先用诗词介绍小说人物,如金陵十二钗判词。作为小说看,很巧妙地掌握了每个人的性格和命运。另外一类,《红楼梦》中常常写女孩子组织一些诗社。比如菊花开,组织菊花社,大家写菊花诗。柳絮飘飞,大家组织柳絮社,填柳絮词。这一类作品有它的特色。曹雪芹表现了他各方面的才华,用了各种写作技巧。前边他用了谐音、拆字,概括掌握了金陵十二钗的一生。现在更进一步,设身处地地替小说中的人物设想每个人的遭遇、性情,按照她们的个性写出不同风格的作品来,这很了不起。《红楼梦》里真正好的诗词,是曹雪芹借着对小说的预言,写出了自己内心一份真正的感情和感慨的诗词。如《好了歌》,写世人追求物质的落空。《红楼梦》与很多其他古典小说的一个最大区别在于,它不是根据一段历史、一个神怪的传说写成,而是地地道道的创作,是他自己的生活经历,是透过自己对生命的体验写出来的。假托“荒唐言”,因为有些他不愿直说,不能直说。外表看是“荒唐言”,真正里面是“一把辛酸泪”。
《红楼梦》中写得最长最动人的是《葬花词》。托拟林黛玉的身世,以林黛玉的年龄写《葬花词》,曹雪芹写得好。但如果真与中国大诗人、词人相比,像杜甫说的“一片花飞减却春”,就知道层次的不同,哲理的深浅,幽微曲折,言外意思的多少是有所不同的。
(摘编自叶嘉莹《漫谈〈红楼梦〉中的诗词》)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红楼梦》中的诗词吟咏等情节描绘,是作者所处时代的有关文化精神生活的反映,取材于现实,又重新创造,体现作家的艺术才能。
B. 《红楼梦》中有多次诗社活动,众人写诗,风格各不相同,这是作者精心的安排。诗社中所咏之物,常与季节、自然景物的变化有关。
C. 诗谶式的方法是《红楼梦》的艺术特点之一,在这部小说中很常见。如太虚幻境中的判词、《葬花词》等,都预先暗示人物的未来命运。
D. 《水浒传》《聊斋志异》不同于《红楼梦》,它们只是根据一段历史或一个神怪的传说加工改编,作家的生活经历和生命体验很有限。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红楼梦》中的诗词并非可有可无的闲文,如果跳过不看,往往会影响对前后文意的理解。
B. 《红楼梦》写了日常生活琐事,以“闺阁昭传”面目出现,而实际反映的现实生活很广阔。
C. 小说中宝钗、湘云等女孩们的海棠诗,与她们的为人行事、经历都有一定联系,不能互换。
D. 曹雪芹每写一人一事,都胸中有全局,这导致《红楼梦》中的诗都给人一种宿命论的感觉。
3. 下列选项,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
A. 《红楼梦》判词“根并荷花一茎香,平生遭际实堪伤。自从两地生孤木,致使香魂返故乡”,用谐音、拆字等方法暗示了香菱的一生,严格说来,不能算是很好的诗。
B. 《红楼梦》开篇的《顽石偈》是好诗,“无才可去补苍天,枉入红尘若许年。此系身前身后事,倩谁记去作奇传。”概括了石头的悲剧,写出了曹雪芹的内心感慨。
C. 脂砚斋批语“(《红楼梦》)从诗词句中翻出者,皆系此等笔墨也。试问观者,此非‘隔花人远天涯近’乎?”王实甫《西厢记》中有“隔花阴人远天涯近”句。
D. 李后主的《浪淘沙令》“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以“落花春去”寄寓了深远的亡国之痛,而《葬花词》主要表现的是葬花的场景和心里的哀伤,两者层次不同。
4. 木心说:“《红楼梦》中的诗,如水草。取出水,即不好。放在水中,好看。”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答案】1. D 2. D 3. C
4. ①《红楼梦》中的诗是小说的有机组成部分。②作为小说里的诗有很高的艺术欣赏价值。③这些诗融合在故事情节中,能反映现实生活,不可或缺;有利于塑造人物形象(作者据不同人物的身份、性格、修养,写出不同风格的作品,逼真成功)。④若脱离小说孤立看这些诗,不能说都是很好的作品。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材料内容的能力。
D.“它们只是根据一段历史或一个神怪的传说加工改编,作家的生活经历和生命体验很有限”曲解文意,推断有误。结合材料一“曹雪芹立意要让这部以亲身经历、广见博闻获得的丰富生活素材为基础而重新构思创造的小说……其实,通过小说曲折反映的现实生活,比表面描写的范围更广阔”和材料二“《红楼梦》与很多其他古典小说的一个最大区别在于,它不是根据一段历史、一个神怪的传说写成,而是地地道道的创作,是他自己的生活经历,是透过自己对生命的体验写出来的”可知,这只能说曹雪芹是根据自己经历写作,但不能说明其他两部小说的加工改编不是作者有意为之。
故选D。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比较分析材料内容的能力。
D.“这导致《红楼梦》中的诗都给人一种宿命论的感觉”强加因果。根据原文“诗谶式的表现方法,可以找出其缺点,那就是给人一种宿命的、神秘主义的感觉,……但从小说结构的完整性和严密性来说,它倒可证明曹雪芹每写一人一事,都是胸中有全局、目光贯始终的”可知,作者只是先说一般容易出现的问题,再转折指出曹雪芹的优点,选项将二者顺序颠倒并强加因果。
故选D。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材料二的观点是“真正的诗人之诗与小说中的诗要分别来看。如果把《红楼梦》的诗词放在诗人、词人中衡量,它实在不能说是很好的作品。但这样衡量是不公平的,因为这不是曹雪芹自己的诗词,而是曹雪芹小说里的诗词。如果作为小说里的诗词来看,《红楼梦》中的诗词是了不起的”,这就是说要把《红楼梦》中的诗放在《红楼梦》这本小说中进行衡量。
C.该项说的是《红楼梦》化用前人诗句,“皆系此等笔墨也”“此非‘隔花人远天涯近’乎”将小说中的诗等同于真正的诗人之诗,脱离了小说的情节来衡量这些诗句,与材料二观点“真正的诗人之诗与小说中的诗要分别来看”相背离,无法支撑材料二的观点。
故选C。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准确理解句子的含义的能力。
“《红楼梦》中的诗,如水草。取出水,即不好。放在水中,好看”这句话的意思是水和草不能分离,意思就是诗不能脱离小说内容而存在。
根据材料一“《红楼梦》中诗词曲赋是小说故事情节和人物描写的有机组成部分”和材料二“如果作为小说里的诗词来看,《红楼梦》中的诗词是了不起的”可知,《红楼梦》中的诗是小说的有机组成部分。作为小说里的诗有很高的艺术欣赏价值。
根据材料一“《红楼梦》绝大多数诗词曲赋都融合在故事情节中。如果略去不看,常常不能把前后文意弄明白,或者等于没有看那部分情节”“《红楼梦》中通过赋诗、填词、题额、制谜、行令等情节描绘,多方面反映了那个时代统治阶级的文化精神生活”“这里的关键在于小说中的诗词曲赋是从属于人物形象塑造的需要的”可知,这些诗融合在故事情节中,能反映现实生活,不可或缺;有利于塑造人物形象(作者据不同人物的身份、性格、修养,写出不同风格的作品,逼真成功)。
根据材料二“如果把《红楼梦》的诗词放在诗人、词人中衡量,它实在不能说是很好的作品”可知,如果脱离小说孤立看这些诗,不能说都是很好的作品。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无言者
师陀
正午,炮火和轰炸发过一阵脾气,静下来了。远处,房屋好像玩物,都在干燥沸腾的大气中闪动,有着很远的间隔,有的还在燃烧。太阳无光,似有几分无聊,寂寞地照着田野。
“喂喂!”有人压低嗓子打电话。
草里忽然露出一个头来,问道:“魏连德完账了吗?”
“完了吧。”
魏连德觉得很沉,连同身体下的地面一并落下。
“魏连德,你喝水不喝?“
魏连德很渴,可是说不出话。前面的景物吸引了他。田野、树木、村庄,挨着鞭的畜牲、挠拨着的母鸡、蹒跚的小猪……
他的老婆在剥绿豆;坐在旁边的小女,望着吃她砍来青草的山羊。
“爸爸上火线打仗,为什么要我们出钱?”她诧异地向妈妈张大了眼睛。
“不知道!”魏连德的老婆呵斥着她,小孩子不该用问题难为长者。
魏连德回到了家。
“看你瘦的呀!”和魏连德往常从田地里回来一样,她并不惊讶。
“在火线上三天了……三天没有吃饭,没有人送,连水都弄不到。”
“他们按户要钱,说要打仗,养活你的!”
魏连德很生气。打仗是不错,要说养活他,那可全胡说。
这时一大群他熟识的人来了。立在最前面的是保长,一个剃得很光的红红的脸的男子。
“他要牵我的牛!”中间一个浓眉毛的农民愤忿地说。“要牵我的牛,要我怎样耕种呀!”
一个老头在背后咕噜道:“我缴不出钱,他要我出四分利息,母猪的利息’……”
“他把我的鸡笼都抢走了……”一个女人低声诉苦。
虽是要听也无从听起,众人纷纷嚷着,当保长回过头去愤怒地望着他们的时候,可又一声都不出了。
“喂,”保长转过来问魏连德的老婆道,“你们的甲长已经向我报告过了,他说你不出钱!”
“我为什么出钱,我的男人在火线上拼着命!”
她低着头说,像我们熟识的许多乡下女人一样:狭隘的、易怒的,虽是等待着灾殃似的低头。一阵急骤的冰雹早在酝酿,一瞬间后,可真要爆发了。
“我穷得没饭吃,我的男人在火线上,我还得出钱;可是你们——你们却在家里享福,在后面发财!”
“谁呀?”保长的嘴唇动弹起来,接着是连喘息都能清楚听见的片刻静寂。那些在后面包围着保长的农民,又怯懦的、早已被吓坏似的嗡嗡低声议论着。
“财主;财主家的儿子……”
“对呀,对呀,他们留在家里做什么呢?难道他们比别人做儿子的要好些吗?”“财主的儿子是念书的!”保长露了牙的模样像狼。
他冷冷地望着那些陡然沉默下来的农民。“你们——你们是什么?”
那正在吃草的山羊吃了一惊,“什么”?仿佛也这样问了,一面向众人眨着眼。魏连德的小女跪在地上,用小小的手臂搅住羊的脖颈。
“不要理他,乖乖吃你的草!”
魏连德很想奔上去狠狠地给保长一顿拳脚;可惜保长并不把他放在眼里,根本就没看见他一样。
“你的钱准备好了没有?”
“我没有!”
保长碰了钉子,就不再声响,实际他也的确怕会弄出什么乱子。和穷鬼们争吵有什么好处呢?在众人不说话的一瞬,他直扑魏连德的女孩,什么也不说,拉住拴羊的缰绳就走。
“哦,哦,我的……”魏连德的小女一看见自己的羊没有了,向空中扬起胳膊,嚷着嚷着就倒在草堆上哭起来。他的老婆大声吼道:“强盗,强盗,青天白日他可敢抢劫啊!”
魏连德一面直奔保长,后面的庄稼人一片呐喊。保长跑得很快,直把后面的山羊拖得踉踉跄跄一路上翻着跟斗。魏连德比起保长是衰弱的,任怎样都赶他不上。
“你连家都不要了,尽是为人家跑路!”保长太太远远地就埋怨保长。
保长不理,一口气冲进去,门起门来。魏连德不能够进去。他躲到窗户下面,听保长气咻咻地喘着说:“你懂什么!刚才我带回来一笼小鸡,这又是一头羊;冬至来了,把羊宰了吃饺子。”
“我才不吃羊肉饺子!地里草都长满了,还挨人家在背后骂。你是一个混蛋!
“你才是混蛋!”保长生气地说,“要吃小鸡,你就得当保长;要当保长,你就先得使财主们欢喜:要使财主们欢喜,你就得得罪那些穷种骂算得了什么,损着什么了吗?”
大概是真害怕会被剁成饺子馅,山羊忽然间东冲西撞地在屋子里跑起来。接着是什么东西被弄翻了,女人尖了嗓子叫着,男人咒骂着。
“当人家拼命的时候,你们在后面啃老百姓的骨头……”魏连德咕噜着,正要打进去,不料背后有人嘻嘻地笑道:“他不知道的还多着哩!”
回头一看,是一个又肥又大的家伙:也剃着光光的脸,但并不红,而是像水浸过的馒头一样的白。魏连德还没有听清后面说了什么,就有人拖住了他的腿。
“你要写家信吗,伙计?"
魏连德不要写信,他的老婆和小女都在家里等着他打胜了回去,难道他忍心向他们报告他的死吗?然而这样的话他没有说出,他流出了最后的眼泪。
飞机嗡嗡地在空中盘旋;机关枪生气地在远处咯咯地笑着;炮弹呜呜地翻起泥土。
一个在前线服务的童子军向魏连德致了敬礼。
“他已经光荣的死了,愿他平安。”
“死的光荣……”
一个掩埋队的人低声应着。
1937年10月上海
(有删改)
5.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写抗战初期的农村生活状况,表现百姓困境。魏连德老婆穷得没饭吃,百姓的牛、鸡、羊等最后薄产都被强征强抢。
B. 小说借助人物的对话,揭示了不公平不合理的社会现象。穷人要上火线去拼命,财主家的儿子却可以安稳地在家念书。
C. 保长“拉住拴羊的缰绳就走”,可见其无赖霸道;“魏连德比起保长是衰弱的”,用对比突出保长落荒而逃时的心虚。
D. “挨着鞭的畜牲、挠拨着的母鸡、蹒跚的小猪”,都是具有代表性的乡土风物。“地里草都长满了”,写出了田地的荒芜。
6.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叙事采用双重视角,既有第三人称叙事的全知视角,又有主人公视角观看周围及他人。这与卡夫卡《变形记》相似。
B. 开头的环境描写,多处使用拟人手法,生动传神,弥漫着战地硝烟,笼罩了一层紧张压抑的气氛,又与结尾处形成呼应。
C. 保长家门外“又肥又大的家伙”,尽管只说了一句话,却让人很震惊。寥寥几笔,写出了他与保长的异同,暗示人物身份。
D. 魏连德回到家、与妻子对话、临终前流下泪,山羊吃惊发问、害怕被剁成馅而乱跑等情节,都具有明显的魔幻荒诞的意味。
7. 矛盾冲突是文学创作的重要元素。请简要分析这篇小说有哪几个层面的矛盾冲突。
8. 请结合小说内容,探究小说以“无言者”为题的意图。
【答案】5. C 6. D
7. ①事件冲突:前线战场断水断粮、抗战者出生入死,需要支援,后方农村地主阶层以收钱抗战为口实压榨百姓。
②不同人物间的冲突:地主、保长与农民、魏连德、魏连德的妻女之间,保长与保长的妻子之间。
③人物的内心冲突:农民愤怒不满财主和保长欺压,却又懦弱不敢反抗。(保长为谋私利甘愿为财主效力,无赖凶残,却害怕“出乱子”。)
8. ①概括了以魏连德为代表的无法诉说自己悲苦遭遇的农民士兵的形象。
②他们在战场为国牺牲,家人却在乡村受到欺压,表达作者的同情。
③作者为农民士兵代言,传达他们对家乡亲人的惦念、不舍,肯定他们为国默默牺牲的价值。
④揭示现实残酷,表达作者的悲哀和无奈,引发对战时农村问题的思考。
【解析】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内容的理解能力。
C.“对比突出保长落荒而逃时的心虚”错误。写到保长拉起魏连德女儿的山羊就跑,而魏连德怎样都赶不上他,用对比的手法写出了保长的蛮横无理。
故选C。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D.“临终前流下泪,山羊吃惊发问、害怕被剁成馅而乱跑等情节,都具有明显的魔幻荒诞的意味”错误。“临终前流下泪”不是魔幻荒诞的。
故选D。
【7题详解】
本题靠擦学生理解文章内容、把握小说冲突的能力。
由原文“魏连德觉得很沉,连同身体下的地面一并落下”“在火线上三天了……三天没有吃饭,没有人送,连水都弄不到”可知,本文描写到前线战场断水断粮、抗战者出生入死,需要支援。由原文“他要牵我的牛!”“他把我的鸡笼都抢走了……”“我穷得没饭吃,我的男人在火线上,我还得出钱;可是你们——你们却在家里享福,在后面发财!”“财主;财主家的儿子……”可知,后方农村地主阶层以收钱抗战为口实压榨百姓。所以文中描写的事件构成了冲突。
本文写到魏连德临死之前“回到”自己家里,这时保长带着一大群人来到他家,一个浓眉毛的农民愤忿地说“他要牵我的牛!”,一个老头在背后咕噜道“我缴不出钱,他要我出四分利息,母猪的利息’……”,一个女人低声诉苦“他把我的鸡笼都抢走了……”,保长对魏连德的妻子说“你们的甲长已经向我报告过了,他说你不出钱!”,魏连德的妻子说“我穷得没饭吃,我的男人在火线上,我还得出钱;可是你们——你们却在家里享福,在后面发财!”,最后保长拉走了魏连德女儿的山羊,魏连德向保长奔去,却怎样也赶不上他,所以本文描写了地主、保长与农民、魏连德、魏连德的妻女之间的矛盾冲突。保长回到家里之后,他的妻子埋怨到“你连家都不要了,尽是为人家跑路!”“我才不吃羊肉饺子!地里草都长满了,还挨人家在背后骂。你是一个混蛋!”,而保长也生气地说“你才是混蛋!”,所以本文也写到保长与保长的妻子之间。刻画了不同人物间的冲突。
由原文“虽是要听也无从听起,众人纷纷嚷着,当保长回过头去愤怒地望着他们的时候,可又一声都不出了”“保长的嘴唇动弹起来,接着是连喘息都能清楚听见的片刻静寂。那些在后面包围着保长的农民,又怯懦的、早已被吓坏似的嗡嗡低声议论着”“他冷冷地望着那些陡然沉默下来的农民”可知,刻画了人物的内心冲突:农民愤怒不满财主和保长欺压,却又懦弱不敢反抗。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标题作用的探究能力。
本文的主人公是以魏连德为代表的农民士兵,魏连德临时之前“回到”自己的家里,看到老婆穷得没饭吃,百姓的牛、鸡、羊等最后薄产都被强征强抢。但是临死之前,问他要不要写信,魏连德不要写信,最后只能流出了眼泪,所以本文概括了以魏连德为代表的无法诉说自己悲苦遭遇的农民士兵的形象。
本文写到以魏连德为代表的农民战士,他们在战场上三天没有吃饭,没有人送,连水都弄不到,最终他们在战场为国牺牲,而他的老婆穷得没饭吃,百姓的牛、鸡、羊等最后薄产都被强征强抢,在乡村受到欺压,表达了作者的同情。
本文以魏连德的视角进行叙述,写到魏连德在临死之前“回到”自己的家乡,看到自己的妻子受到保长的欺压,穷的没饭吃,而自己牺牲在抗战的前线,所以作者为农民士兵代言,传达他们对家乡亲人的惦念、不舍,肯定他们为国默默牺牲的价值。
本文写到以魏连德为代表的农民战士,他们在战场上三天没有吃饭,没有人送,连水都弄不到,最终他们在战场为国牺牲,而他的老婆穷得没饭吃,百姓的牛、鸡、羊等最后薄产都被强征强抢,在乡村受到欺压,从而揭示现实残酷,表达作者的悲哀和无奈,引发对战时农村问题的思考。
二、古代诗文阅读(50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答曾公立书①
王安石
某启:示及青苗事。治道之兴,邪人不利,一兴异论,群聋和之,意不在于法也。孟子所言利者,为利吾国、利吾身耳。至狗彘食人食则检之野有饿莩则发之是所谓政事所以理财,理财乃所谓义也。一部《周礼》,理财居其半,周公岂为利哉?奸人者因名实之近,而欲乱之,眩惑上下,其如民心之愿何?始以为不请,而请者不可遏;终以为不纳,而纳者不可却。盖因民之所利而利之,不得不然也。然二分不及一分,一分不及不利而贷之,贷之不若与之。然不与之而必至于二分者,何也?为其来日之不可继也。不可继则是惠而不知为政,非惠而不费之道也,故必贷。然而有官吏之俸、辇运之费、水旱之逋、鼠雀之耗,而必欲广之,以待其饥不足而直与之也,则无二分之息可乎?则二分者,亦常平之中正也,岂可易哉?公立更与深于道教论之,则某之所论,无一字不会于法,而世之譊譊者不足言也,因书示及,以为如何。
(选自《临川先生文集》)
与王介甫第三书②
司马光
夫议法度以授有司,此诚执政事也,然当举其大而略其细,存其善而革其弊,不当无大无小,尽变旧法以为新奇也。且人存则政举,介甫诚能择良有司而任之,弊法自去;苟有司非其人,虽日授以善法,终无益也。介甫所谓先王之政者,岂非泉府赊贷之事乎?窃观其意,似与今日散青苗钱之意异也;且先王之善政多臭,顾以此独为先务乎?今之散青苗钱者,无问民之贫富、愿与不愿,强抑与之,岁收其什四之息,谓之不征利,光不信也。至于辟邪说,难壬人,果能如是,乃国家生民之福也。但恐介甫之座,日相与变法而讲利者,邪说、壬人为不少矣。彼颂德赞功、希意迎合者,皆是也。介甫偶未之察耳。盘庚遇水灾而迁都,臣民有从者,有违者,盘庚不忍胁以威刑,故勤劳晓解,其卒也皆化而从之,非谓尽弃天下人之言而独行已志也。光岂劝介甫以不恤国事,而同俗自媚哉?盖谓天下异同之议,亦当少垂意采察而已。
(选自《司马温公集》,有删改)
[注]①曾公立,王安石同僚。该信写于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之后不久。②司马光给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的回信。
9.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黑色碳素笔在答题卡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上打“√”。
至狗彘A食人食B则检之C野有D饿莩E则发之F是所谓G政事H
10.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某启,书信开头格式语。“某”,写信人自称,文中指王安石。“启”,指写信人的陈述。
B. 名实,意为名称和实际,儒家重视“名”“实”是否相符,如《答司马谏议书》“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
C. “岂可易哉”与《烛之武退秦师》“以乱易整,不武”《齐桓晋文之事》“以羊易之”的“易”意思都相同。
D. 泉府,周朝时负责政府借贷的机构。《周礼》有相关记载。司马光认为“身府赊贷”与青苗法有所不同。
11.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王安石指出,青苗法的实施影响了一些人的利益,不少人提出反对意见,这些人的用意并不在新法本身。王安石从为国利民的角度出发,肯定新法的意义。
B. 司马光不同意王安石“不征利”之说,他认为青苗法的实施中,官府不问百姓贫富、是否愿意,都强行借贷给他们,且收取高利息,这就是“征利”的表现。
C. 司马光在信中论述了用人和执法的关系。他认为官员任用很重要,如果选用不当,即使授以善法,最终也没有益处,王安石周围有很多歌功颂德、曲意逢迎之人。
D. 王安石和司马光持论时,都引经据典,条分缕析。王安石引孟子之语证新法合“义”,司马光以盘庚迁都事劝王安石应改变目前用酷刑威胁百姓服从的做法。
12.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至于辟邪说,难壬人,果能如是,乃国家生民之福也。
(2)光岂劝介甫以不恤国事,而同俗自媚哉?盖谓天下异同之议,亦当少垂意采察而已。
【答案】9. CFH 10. C 11. D
12. (1)至于批驳不正确的言论,排斥巧辩的佞人,果然能做到这样,那是国家和百姓的福气。
(2)我哪里是要劝您不顾念国家大事,而附和世俗、向众人献媚讨好呢?只是说对于天下不同的议论,也应当稍加留意,采纳察知罢了。
【解析】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至于说到狗或猪吃掉人的粮食要禁止,野外有饿死的人要开仓赈济,这是所谓的政事。
“狗彘食人食”是完整的主谓宾结构,中间不应断开;“野有饿莩”也是主谓宾结构,中间不应断开;两句之后的“则”是顺承连词“就”,让前后内容联系紧密,“则”字前后均不应断开。
两个“之”分别是“检”和“发”的宾语,应在“C”“F”处断开;
“政事”是“所谓”的宾语,中间不应断开,应在“H”处断开。
故选:CFH。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文学文化常识以及文言词语含义的能力。
B.正确。句意:读书人争论的问题,主要在于名称和实际的关系。
C.“意思都相同”错误。“改变/代替/代替”句意:怎么可以改变呢?/用混乱相攻取代联合一致,是不勇武的/用羊代替它。
故选C。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D.“劝王安石应改变目前用酷刑威胁百姓服从的做法”错误。由原文“盘庚遇水灾而迁都,臣民有从者,有违者,盘庚不忍胁以威刑,故勤劳晓解,其卒也皆化而从之,非谓尽弃天下人之言而独行已志也。光岂劝介甫以不恤国事,而同俗自媚哉?盖谓天下异同之议,亦当少垂意采察而已”可知,盘庚遇到水灾而要迁都,臣民有愿意的,有不愿意的,盘庚不忍心使用刑罚手段逼迫,所以苦口婆心反复劝说,最终还是化解矛盾,使大家顺从,并不是说废弃所有人的意见,独按自己的想法去做。我哪里是劝您不以国事为重,以媚俗从众为荣?只是说天下有不同的意见,也希望您能多少留意体察而已。司马光是以盘庚迁都事劝王安石要听取不同的意见,而不是完全按照自己的想法独断专行,而不是劝他改变“用酷刑威胁百姓服从的做法”。
故选D。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辟”,批驳;“难”,排斥;“是”,这样;“乃国家生民之福也”,判断句,那是国家和百姓的福气。
(2)“岂”,哪里,难道;“恤”,体恤,顾念;“异同之议”,不同的言论;“少”,稍微;“垂意”,留意。
参考译文:
答曾公立书
王安石
王某启:来信说到青苗法的事。新法的实施对奸邪之人是不利的,他们一提反对意见,就有一群不明事理的人随声附和,他们的用意其实不在新法本身。孟子所说的“利”,是有利于我们国家、我自身罢了。至于说到狗或猪吃掉人的粮食要禁止,野外有饿死的人要开仓赈济,这是所谓的政事。(国家)之所以理财,理财就是所说的义。一部《周礼》理财的内容占了一半,周公难道是为了“利”吗?奸邪之人因为名称与实际非常接近,就想把事情搞乱,以此来迷惑君主和民众,(可这样)拿民意怎么办?开始以为没有多少人前来申请借贷,实际上前来申请借贷的人堵也堵不住;后来又以为不会有多少人给官府缴纳利息,实际上前来缴纳利息的人推都推不及。是根据百姓的利益而有利于他们(把部分的利益让给他们),不得不这样吧。然而有人会说,两分利不如一分利,一分利不如一分不收就借贷给他们,借贷给他们不如直接白送给他们。但不白送给他们而必须收两分利,为什么呢?因为都送出去,以后就不能继续维持了。不能继续维持的话,这是恩惠但不懂得如何为政,不是施惠于人而无所耗费的办法,所以一定要借贷。这里有官吏的俸禄、运输的费用、水旱灾年的拖欠、老鼠鸟雀的损耗,因此一定要增加储蓄,准备饥荒到来民众匮乏时直接送给人们。这样的话,没有两分利可以吗?两分利,也是过去常平的常规做法,怎么可以改变呢?你再去和懂得更多事理的人讨论下这件事,那么我所说的没有一个字是不符合法度的,而世上那些胡乱嚷嚷的人,不值得和他们争辩。借这封信把我的想法交代清楚,你认为怎么样?
(选自《临川先生文集》)
与王介甫第三书
司马光
制订法令并交给执行部门去施行,这当然是您的权限范围的事。但是应当抓大放小,保留好的,去除不好的,不应不分巨细,只图新奇而将所有旧的法令全部改变。况且法令需要人来执行,倘若介甫您能选择良才在执行部门任职,有弊端的法令自然去除;倘若执行部门任非其才,即便每天给他们好的法令,终究无所补益。介甫您所说的先王之政是指的周朝的泉府(戏说:周朝央银)所做的赊贷吗?我琢磨那时的赊贷,似乎与今日借贷青苗钱还是有差异的;况且先王的善政很多,反而要独独以此为要务吗?今日所贷出的青苗钱,不问百姓的贫富,也不问愿意不愿意借贷,便强行贷出,年利率40%,要说这还不是向百姓征利,我是不能相信的。至于说到排除邪说,责难奸佞之人,果真能如此那是国家和百姓的福分。但是恐怕介甫您与变法和逐利的人走得越来越近,身边少不了那些好歪理邪说的奸佞小人。他们都是一些歌功颂德曲意逢迎之徒。介甫您许是偶然没有察觉到吧。盘庚遇到水灾而要迁都,臣民有愿意的,有不愿意的,盘庚不忍心使用刑罚手段逼迫,所以苦口婆心反复劝说,最终还是化解矛盾,使大家顺从,并不是说废弃所有人的意见,独按自己的想法去做。我哪里是劝您不以国事为重,以媚俗从众为荣?只是说天下有不同的意见,也希望您能多少留意体察而已。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题。
临江仙
晁补之
身外闲愁空满眼,就中欢事常稀。明年应赋送君诗。试从今夜数,相会几多时。
浅酒欲邀谁共劝,深情唯有君知。东溪春近好同归。柳垂江上影,梅谢雪中枝。
13.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这首词真实描写了送别的场景,充分地表现出词人对朋友的眷恋之情。
B. 词人时常感到缺乏快乐,而即将到来的离别又会强化这种愁闷的感受。
C. 因不忍与朋友分别,词人更珍惜当下,数算还剩下多少时日可以相聚。
D. 春天即将到来,词人希望与朋友同归东溪游览,共同欣赏春日的美景。
14. 词的结尾两句被后代评论家称赞为“绝妙”,请简要分析其妙处。
【答案】13. A 14. ①用动词“垂”“谢”赋予“柳”“梅”动态的美感,运用虚写的手法,想象在春季邀约友人同去东溪岸边,去观赏秀丽的春景。
②此句以春光美景收束全词,通过想象未来再聚之景,表达了对即将再会的期盼,安慰即将远离的友人,更表达出对友人离别的不舍之情和乐观豁达的情愫。
【解析】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A.“真实描写了送别的场景”错。词中“明年应赋送君诗。试从今夜数,相会几多时”,意思是眼前虽是相聚,明年肯定又要送别你了。从今夜开始细数,到明年分离时还有多少相聚的时候。据此看出词人是明年送别朋友,属于虚写,并不是真实的场景。
故选A。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句的能力。
“柳垂江上影,梅谢雪中枝”,意思是观赏那江水中倒映的柳影和隐在雪中零落的梅花。
词句选取春日的“柳影”和“梅花”作为意象,用动词“垂”“谢”赋予景物动态的美感,写出杨柳的婀娜多姿和梅花绽放后的零落之态。运用虚写的手法,想象在秀丽的春季邀约友人同去东溪岸边,去观赏依依杨柳映在水面的倒影和枝枝梅花在白雪中纷纷零落。
词人通过想象未来再聚之景,表达了对即将再会的期盼,此句以春光美景收束全词,既安慰了即将远离的友人,更表达出对友人离别的不舍之情,将离别的伤感融入一片春光之中,伤感中又带有乐观豁达的情愫。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12分)
15.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循循善诱,希望学生不畏惧自己,引导学生勇敢地表达自己观点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一文中告诫最高统治者,要居安思危,戒奢以俭,修仁政,济苍生,他形象地指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深刻地表明人民的力量是很强大的,必须审慎地对待,千万不可轻忽。
(3)杜牧在《阿房宫赋》中“____________”一句,从视觉的角度写焚烧香料时的景象;“______________”一句则从听觉的角度写宫车经过时的巨大响声。
(4)《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反驳对方所谓“侵官”之说时,陈述新法经过了朝廷议定,且交付主管部门执行这一事实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登岳阳楼》描写洞庭浩瀚无边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金陵号称六朝古都,无数文人墨客游历于此,留下了不少感慨“物是人非”的名句,请写出其中两句“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
【答案】 ①. 以吾一日长乎尔 ②. 毋吾以也 ③. 载舟覆舟 ④. 所宜深慎 ⑤. 烟斜雾横 ⑥. 雷霆乍惊 ⑦. 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 ⑧. 以授之于有司 ⑨. 吴楚东南坼 ⑩. 乾坤日夜浮 . 无情最是台城柳 . 依旧烟笼十里堤(六朝旧事如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注意重点字词的写法,如“毋”“覆”“乍”“廷”“坼”“凝”等。
(四)课内文言诗文阅读(本题共6小题,12分)
16. 下列选项中加点词均不是通假字的一项是( )
A. 不复一一自辨 盖亦反其本矣
B. 鼓瑟希,铿尔 失其所与,不知
C. 奈何取之尽锱铢 可以尽豫游之乐
D. 批大卻,导大窾 手裁举,则又超忽而跃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通假字现象的能力。
A.“辨”通“辩”,辩解。/“盖”通“盍”,“何不”的合音词;“反”通“返”,回到。
句意:不再一一为自己辩解了。/为什么不回到根本上来呢。
B.“希”通“稀”,稀疏。/“知”通“智”,明智。
句意:曾皙弹瑟的声音渐渐稀疏下来,铿的一声。/失去了自己所结盟的力量,是不明智的。
C.无通假,古代银两的计量单位,用来比喻微小的数量。/无通假,游乐。
句意:为什么掠取珍宝时连一锱一铢都搜刮干净。/可以尽享游玩的快乐。
D.“卻”通“隙”,空隙。/“裁”通“才”,刚刚。
句意:砍入牛体筋骨相接的缝隙,顺着骨节间的空处进刀。/手刚举起,却又远远地跳开了。
故选C。
17. 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活用情况,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浴乎沂,风乎舞雩
②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③人君当神器之重
④族疱月更刀
⑤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
⑥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⑦冀有万一之得,成然之
⑧源不深而望流之远
⑨明星荧荧,开妆镜也
⑩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项伯杀人,臣活之
A. ①⑤/②③/④⑨/⑥ /⑦⑩/⑧/
B. ①⑤/②⑦/③/④⑨/⑥ /⑧ /⑩
C. ① /②⑦/③⑤/④⑨/⑥ /⑧/⑩
D. ① /②⑦/③/④⑤/⑥⑨/⑧⑩/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实词中词类活用现象的能力。
①“风”,名词作动词,吹风。句意:到沂水里游泳,在舞雩台上吹风。
②“异”,意动用法,对……感到奇怪。句意:大王您不要对百姓认为您吝啬感到奇怪。
③“重”,形容词作名词,重权。句意:国君掌握帝位的重权。
④“月”,名词作状语,每月。句意:技术一般的厨工每月换一把刀。
⑤“下”,名词作动词,处于……之下。句意:害怕骄傲自满,就想到要像江海那样能够(处于)众多河流的下游。
⑥“亡”,使动用法,使……灭亡。句意:假如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
⑦“然”,意动用法,认为对。句意:希望有万分之一的的收获。成名认为这些话对。
⑧“远”,形容词作动词,流得远。句意:源头不深却希望河水流得远长。
⑨“明星”,名词作状语,像明亮的星星。句意:(光如)明星闪亮,是(宫人)打开梳妆的镜子。
⑩“哀”,为动用法,为……哀叹。句意:如果后人哀悼他却不把他作为镜子来吸取教训。
“老”,形容词作动词,尊敬。句意:尊敬自家的长辈,推广开去也尊敬人家的长辈。
“活”,使动用法,使……活下来。句意:项伯杀了人,臣使他活了下来。
①⑤是名词作动词/②⑦是意动用法/③是形容词作名词/④⑨是名词作状语/⑥ 是使动用法/⑧ 是形容词作动词/⑩是为动用法。
故选B。
18. 下列句式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
②百姓之不见保
③虽董之以严刑
④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
⑤吾属今为之虏矣
⑥倚叠如山
⑦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
⑧则众何为
⑨我持白璧一双
⑩不吾知也
A. ①④/②⑤/⑥⑦/③⑧/⑩⑨ B. ①⑥/②⑤/④⑦/③⑧/⑩⑨
C. ①④/②⑤/③⑥/⑧⑩/⑦⑨ D. ①⑥/②⑦/⑤⑨/③⑩/④⑧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句式的能力。
①判断句,标志是“……者,……也,非……也”。句意:消灭六国的是六国自己啊,而不是秦国。
②被动句,标志是“见”。句意:老百姓没有受到爱护。
③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虽以严刑董之”。句意:即使用严酷的刑罚来督责(人们)。
④判断句,后一个“为”解释为“是”,表判断。句意:为天下治理整顿财政,(这)不能算是(与百姓)争夺财利。
⑤被动句,“为”表被动。句意:我们都要被他俘虏了!
⑥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如山倚叠”。句意:像山一样堆叠。
⑦定语后置句,“村中少年好事者”应为“村中好事少年”。句意:村里一个喜欢多事的年轻人,养着一只蟋蟀。
⑧宾语前置句,应为“则众为何”。句意:那么那些人又为什么?
⑨定语后置句,应为“我持一双白璧”。句意:我带了一对玉璧。
⑩宾语前置句,应为“不知吾也”。句意:没有人了解我呀。
①④是判断句/②⑤是被动句/③⑥是状语后置句/⑧⑩宾语前置句/⑦⑨是定语后置句。
故选C。
19.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①杳不知其所之也 ②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B. ①项王按剑而跽曰 ②掩口胡卢而笑
C. ①盘盘焉,囷囷焉 ②青麻头伏焉
D. ①吾其还也 ②杳不知其所之也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动词,到,往。/助词,的。句意:无影无踪,不知道它去到什么地方。/假如没有那个人的力量,我是不会到这个地步的。
B.均是连词,表修饰关系。句意:项羽握着剑挺起身问。/捂住嘴巴偷偷地笑。
C.形容词词尾,……的样子。/兼词,“于之”,在那里。句意:盘旋屈曲的样子。/一只青麻头蟋蟀藏在那里。
D.语气副词,表示祈使、商量,还是。/代词,代指宫车。句意:我们还是回去吧!/无影无踪,不知道它去到什么地方。
故选B。
20. 下列对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①重念蒙君实视遇后(重复) ②仁者播其惠(仁爱,宽厚) ③廊腰缦回(萦绕) ④吾与点也(推举) ⑤彼节者有间(中间) ⑥故今具到所以(……的原因) ⑦晋军函陵(驻扎) ⑧道芷阳间行(道路)
A. ①②④⑧ B. ②③⑥⑦ C. ①③⑤⑧ D. ②④⑤⑥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①重念:又考虑到。句意:后来又考虑到蒙您一向看重和厚待我。
④与:赞成。句意:我赞成曾点的观点啊。
⑤间:缝隙。句意:那牛的骨节有间隙。
⑧道:取道。句意:取道芷阳,抄小路走。
故选B。
21. 下列文化常识的有错误的一项是( )
A. 冠者,即成年人。古代男女在二十岁时行加冠礼,表示成年,并取“字”,如“君实”就是司马光行冠礼时所取之字。
B. 古代乘车,尊者在左,驾车者在中。一人在右陪坐或担任警卫,叫做“参乘”,亦称“车右”。樊哙就做过刘邦的参乘。
C. 三驱,古王者田猎之制,语出《周易·比卦》“王用三驱”。田猎时三面驱赶猎物,让开一面,不过分捕杀,以显示有好生之德。
D. 古代朝廷中分职设官,各有专司,所以可用“有司”来指称朝廷中的官员。“以授之于有司”中的“有司”,即可理解为“负有专责的官吏”。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古代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A.“古代男女在二十岁时行加冠礼,表示成年”错误,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加冠礼,表示成年,并取字;女子在十五岁行笈礼以示成年,有的取字。
故选A。
三、语言文字运用(9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红楼梦》的悲剧意识载体是传统文化。从古希腊的命运悲剧,( )。而曹雪芹却相异于横向意义上西方的悲剧意识载体,着力从纵向传统文化中提炼出不同于中国古代历史上以“和”为文艺思想的喜剧结局规律及表现方式,在沉沉的哭泣中控诉男尊女卑文化的种种罪恶。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男尊女卑意识和男权至上原则禁锢的恰恰是女性的自由,而用来禁锢女性自由的正是在落后传统文化思想基础上形成的一系列封建制度。在这些“吃人的制度”中,男权主义制度是“吃人的制度”的主体。这样一来,男权主义制度和专制主义制度就是导致女性悲剧命运的最强幕后黑手。
当男尊女卑的文化基因和男权至上的制度形式契合在一起时,就形成了古代中国独有的制度文化。在《红楼梦》中,无论是性格孤傲的林黛玉,或者八面玲珑的薛宝钗,都没有逃脱悲剧的命运,都属于“薄命司”之列,这就从根本上相异西方莎士比亚的“性格悲剧论”。不仅贵族小姐不是因为性格而“香消玉殒”,就连女奴丫鬟们也不是因为性格才导致“红颜薄命”。
22.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至奥尼尔的当代悲剧,再到莎士比亚的性格悲剧、易卜生的社会悲剧,基本上表现了西方悲剧意识载体的演进路径及核心内容。
B. 至莎士比亚的性格悲剧、易卜生的社会悲剧,再到奥尼尔的当代悲剧,基本上表现了西方悲剧意识载体的演进路径及核心内容。
C. 至奥尼尔的当代悲剧,再到莎士比亚的性格悲剧、易卜生的社会悲剧,基本上表现了西方悲剧意识载体的核心内容及演进路径。
D. 至莎士比亚的性格悲剧、易卜生的社会悲剧,再到奥尼尔的当代悲剧,基本上表现了西方悲剧意识载体的核心内容及演进路径。
23. 下列各项中,和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漫言红袖啼痕重,更有情痴抱恨长。
B. 玉鉴琼田三万顷,着我扁舟一叶。
C.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D. 暖云慵堕柳垂条,骢马徐郎过渭桥。
24. 文中画横线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无论是性格孤傲的林黛玉,还是八面玲珑的薛宝钗,都没有逃脱悲剧的命运,都属于“薄命司”之列,这就从根本上相异西方莎士比亚的“性格悲剧论”。
B. 无论是性格孤傲林黛玉,或者八面玲珑的薛宝钗,都属于“薄命司”之列,都没有逃脱悲剧的命运,这就从根本上相异西方莎士比亚的“性格悲剧论”
C. 无论是性格孤傲的林黛玉,还是八面玲珑的薛宝钗,都属于“薄命司”之列,都没有逃脱悲剧的命运,这就从根本上相异于西方莎士比亚的“性格悲剧论”。
D. 无论是性格孤傲的林黛玉,或者八面玲珑的薛宝钗,都没有逃脱悲剧的命运,都属于“薄命司”之列,这就从根本上相异于西方莎士比亚的“性格悲剧论”。
【答案】22. D 23. B 24. C
【解析】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连贯之语句复位的能力。
由前面“从古希腊的命运悲剧”可知,此处含从古至今的时间顺序,所以“奥尼尔的当代悲剧”应排在后面,即“至莎士比亚的性格悲剧、易卜生的社会悲剧,再到奥尼尔的当代悲剧”,排除AC。
古希腊的命运悲剧、莎士比亚的性格悲剧、易卜生的社会悲剧、奥尼尔的当代悲剧,都属于西方悲剧意识载体的核心内容,而四者从古至今的发展脉络才形成的“演进路径”,一般先有内容,再形成路径,因此“西方悲剧意识载体的核心内容及演进路径”的表述逻辑才恰当,排除B。
故选D。
【2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掌握句子修辞手法的能力。
画波浪线的句子将“男权主义制度和专制主义制度”比作“最强幕后黑手”,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的写出男权主义制度和专制主义制度对女子命运强大而深沉的戕害。
A.“红袖”,用了借代手法,指代的是女子。
B.“玉鉴”“琼田”,使用比喻修辞,以美玉、镜子比喻湖水,生动的写出洞庭湖水清澈透明之美。
C.用了对偶和通感,“疏影横斜”对“暗香浮动”,“水清浅”对“月黄昏”,是对偶;以“暗”形容“香”,以视觉写嗅觉。
D.“暖云慵堕”,用了拟人手法。
故选B。
【2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画横线的句子有三处语病:
①搭配不当。“无论是……或者……”搭配不当,应为“无论是……还是……”。
②语序不当。“都没有逃脱悲剧的命运,都属于‘薄命司’之列”语序不当,应由表及里,改为“都属于‘薄命司’之列,都没有逃脱悲剧的命运”。
③成分残缺。“相异西方莎士比亚的性格悲剧论”中“相异”后缺介词“于”。
全部修改正确的只有C项。
故选C。
四、写作(60分)
25.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以声辩声,不如以无声辩声。以言辩言,不如以无言辩言。——林语堂
我们这一代人终将感到悔恨,不仅因为坏人可憎的言行,更因为好人可怕的沉默。——马丁·路德·金
言而当,知也;默而当,亦知也。——《荀子》
请结合上述材料,以“发声与沉默”为主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例文:
何时无声,何处惊雷
朱自清说:“沉默是一种处世哲学,用得好时,又是一种艺术。”可范仲淹也在《灵乌赋》中言道:“宁鸣而死,不默而生。”沉默还是发声?是以无声湮没世界的喧嚣,还是以惊雷劈开黑暗的苍穹?——其实,何时无声,何处惊雷,并无定论,均应酌情。
当个人力量尚不具足时,沉默是一种韬光养晦。面对困难,卒难应付,于是积蓄实力,养聚内蕴,暂时的沉默是为来日背水一战作下的铺垫与准备;人生常有起落,时见高低,在低谷时默默努力,埋头苦熬,不争不鸣,待到时机成熟,冬去春回,方绽放山花烂漫,撷取胜利果实。当身处纷乱不明真相时,沉默亦是一种包容体贴。世事纷纭,复杂多变,个体受限于不同的立场与视角,难辨乱象,困于乱局。与其从道听途说中探得一二话头便义愤填膺、或是被“带节奏”人云亦云胡乱呼喊,不如保持沉默,清心直视,在无法怒目行凶者时,至少能做到不向更弱者抽刃。
周国平说:“凡有志于探究人生真理的人,首要的功夫便是沉默。”人际关系中,沉默予人以回旋的余地、变通的空间、留白的宽容和善意的体贴。有时候,沉默是一种对他人自尊的保护;有时候,沉默是一种对他人生活的尊重;有时候,沉默是一种对自己人格的成全。
然而,一味沉默,却不可取,当发声时,不妨惊雷劈空。鲁迅先生放下手术刀,以笔发声,刺破了笼罩着民众的黑暗阴霾,为中国人民带来了点点光明;何香凝先生走上广州街头,以呐喊发声,争取妇女解放,将革命信念贯穿毕生;政协委员高晓笛作为听障人士,以手语发声,为残疾人群体的教育,就业和养老问题谋福;赵德馨教授捍卫权益,以法律发声,替所有注册作者讨回应有的公平。
当罪恶被乌云遮蔽,弱小被强权欺压,真相被只手遮蔽,阴暗被谎言覆盖,自然应当声如洪钟,振聋发聩。正是因为世上存在着有理想、有担当、有态度、有分量的发声者发出英勇、正义、公平的呐喊,替弱者请命、为真理呼号,秉笔直书,为民喉舌,敢怒敢言,振聋发聩,罪恶才能曝于阳光之下,弱小才能寻得容身之所,真相才能大白于天下,阴暗才能被世人看见。因此,当发声时,且不可沉默。
“言而当,知也;默而当,亦知也”。何处应有惊雷,何时应当沉寂?沉默是金,但一味缄口却未免流于懦弱;发声是刀,但时时亮锋却未免过于激进。愿我们都能在喧嚣扰攘、未知全貌时沉默,在强权威慑、邪恶狞笑时发声,寂静之处,亦藏惊雷。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本题为引语式话题作文题。
材料共有三则。第一则材料引林语堂的话,认为如果只是用发声来对抗发声、用言语来回击言语,不如适时沉默。发声并不是任何时候都需要的,有时候“沉默”比“发声”更有力量,“沉默”也许是一种无声但有力的回击。第二则材料引马丁·路德·金的名言,认为相比坏人的可憎,更应该反对“好人的沉默”,认为沉默是一种消极行为:沉默代表着逃避和怯懦,意味着麻木和冷漠。所以面对黑暗与不公,我们应敢于发声。第三则材料引《荀子》章句,认为只要处理得当,有利于当时的情况,沉默和发声都是明晓事理的行为,都是明智的。
第一则材料赞同沉默多于发声,第二则材料赞同发声多于沉默,第三则材料辩证地看待了沉默和发声的关系。如果以第一则材料为立意点,可以对沉默的意义进行阐释:沉默让人能获得更多思考和沉淀的空间,也能培养人隐忍坚毅的优秀品格,在伤害、攻讦他人时选择沉默,是一种善良、温暖、正义;在境遇不佳、人生低谷之际选择沉默,是一种从容、克制、豁达。所以,沉默自有其力量。如果以第二则材料为立意点,可以对发声的作用进行论述:发声是英勇、正义、公平的呐喊,是坦率、凛然、磊落的体现。替弱者请命、为真理呼号,秉笔直书,为民喉舌,敢怒敢言,振聋发聩,发声者无疑是时代的先驱。正是因为有人发声,罪恶才能曝于阳光之下,弱小才能寻得容身之所,真相才能大白于天下,阴暗才能被世人看见。因此,发声的力量也是巨大的。如果以第三则材料为立意点,就要辩证地思考沉默和发声的关系。不是所有的沉默都值得鼓励,在该发声疾呼时选择沉默即是对罪恶的包容,在该反抗时缄口不言即是对暴力的纵容,一味沉默即是懦弱、逃避、无视、冷漠的象征。同样,不是所有的发声都有积极意义,如果在外部条件不成熟、客观环境不允许的情况下,冒险冲动的发声不但不能解决问题,反而会使自己陷入僵局和险境;不仅如此,发生者的立场、境遇、角度、格局也决定着发声是否得当、正义、无可辩驳、充满力量。因此,一味追求发声也是不可取的。正如材料所言,在恰当的时候沉默或发声,才是明智的。
立意:
1.沉默之下,是人心的冷漠。
2.花开无声,沉默可颂。
3.愿作震雷,响彻沉默。
4.适时沉默,不畏发声。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