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7.2秦腔同步练习试题-2023-2024学年部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博士”指古代学术上专通一经或精通一艺、从事教授生徒的官职。
B.“郎中”即帝王侍从官的通称,其职责为照顾帝王饮食起居、身体保健。
C.“封禅”指中国古代帝王在太平盛世或天降祥瑞之时的祭祀天地的大型典礼。
D.“七步之才”指有七步成诗的才能,比喻人有才气,文思敏捷。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火车过了敦煌,从车窗向外望去,我的心灵为之一震,茫茫大漠,赤地千里,沙丘连绵,万物绝踪。一种从未体验过的旷远和雄浑从心底涌起。
B.冯骥才的短篇小说《雕花烟斗》短小精悍,获1979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此后他又发表了《神鞭》等优秀作品。
C.除了馒头配白开水,老李三个月来不识肉滋味,今日结束了户外工作,终于能尝鼎一脔。
D.我头上树木的宏伟、四周灌木的纤丽、脚下花草的纷繁使我目不转睛,不知道应该观赏还是赞叹。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我们经过艰难的跋涉,一条窄窄的石路出现在我们面前,这条石路的残迹泄露了一些秘密。
B.因为我们的到访,使这个即将消逝的山村有了一丝生气。
C.当时短短的二十年内,仅就这一个地方说,人口就从一百四十余万降到二十五万,原因是因为一场浩劫。
D.即使在比较平静的夜里,野狗的嗥叫和麂子的嘶声也会让人觉得格外恐怖。
4.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敦厚(dūn) 疙瘩(gē) 肺腑(fǔ) 涤荡(tiáo)
B.田埂(gěng) 冗长(rǒng) 痴呆(chī) 煨熟(wēi)
C.麦秸(jiē) 偌大(nuò) 攒集(cuán) 泾阳(jīng)
D.刁钻(diāo) 侮辱(wǔ) 碾过(niǎn) 熨平(yù)
5.依次填出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狗是忠义、勇敢而又聪明的动物。 , 。 , 。 , ,使狗成为人的得力助手。
①专门训练军犬、警犬,把狗用于军事、案件侦破等方面
②它的嗅觉细胞数量是人的24倍,可以分辨大约两万种不同的气味
③比如牧民的狗,为了保护羊群,敢于同恶狼猛斗
④人们充分利用狗的这种特殊的天赋
⑤狗可以听到10万赫兹以上的声音
⑥代替主人做一些危险的事
A.③②①⑥⑤④ B.③⑥⑤②④①
C.⑤④①③②⑥ D.⑤②④⑥①③
二、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秦腔又名秦声、梆子腔、乱弹,是我国古代四大声腔之一。(四大声腔指“南昆、北弋、东柳、西梆”,或“昆曲、弋阳腔、梆子腔、皮簧腔”。梆子腔都是其中之一。)在繁花似锦的中国戏曲园地里,它作为一个地方戏曲剧种,就像秦地人一样的古朴憨厚、激昂慷慨。由于它孕育诞生于自古被称为帝王之都的秦中,长期承受着周秦汉唐文化的雨露,有着中华民族文化的许多遗传基因。
秦腔是以秦声为声腔体系的剧,滥觞于西周时期秦地的旷野牧歌,《秦风》《豳风》作为“乐”,已表现出音乐、诗歌与舞蹈的自然组合。在秦汉时期的百戏杂陈中,又广泛地吸收了“戏”的一些实体性的表演动作,三辅人民创作演出的《东海黄公》,标志着陕西戏曲的形成。在经济、政治、文化都得到高度发展的李唐时代,它又在各门类艺术都得到充分发展与日趋融合过程中,为适应和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审美情趣,从大曲中吸收、消化了慢、中、快、散的板式结构,初步建立了以板式变化为特点的音乐体系。安史之乱后,大量教坊、梨园艺人流落秦地民间,专业艺人与群众的结合,共同促进了秦腔的形成。宋代的“串梆子”与元代的秦声杂剧,又进一步推动了它的发展。到了明代,随着资本主义的萌芽,一大批有识之士,积极参加秦腔的艺术实践,使之臻于成熟。至今尚保存的前七子之一的康海亲手绘制的131幅彩色脸谱,还有遍布秦大地百座戏楼、连绵不断的城乡秋神报赛演戏活动,都很有力地说明了它的成熟。也就在这个时期,秦腔清游大江南北。清代是秦腔的鼎盛时期。在秦地拥有各种类型的班社五百余家,编演的剧目,有史可查的达两千多种,出现了许多独具特色的艺术流源。正是在这一大普及、大发展的形势下,陆续出现了十几部秦腔理论著作。有代表性的,像三原张鼎望康熙年间撰写的《秦腔论》,乾隆时内廷侍读严长明的《秦云撷英小谱》。乾嘉时谈论秦腔的论著多达一二百种,出现了“秦腔热”。京秦同台、徽秦同台,有力地促进了京剧的形成与发展。在长达近两个世纪的“花雅之争”中,由于秦腔的“随唱胡琴,善于传情”(杨静亭《都门纪略》),“易入市人耳目”(昭梿《啸亭杂录》),一举夺得剧坛盟主地位。
秦腔的艺术风格,可以用《诗经·秦风》中两首诗的首句二字加以概括,这就是“驷驖车辚”。它表现在秦腔的各个方面,诸如音乐唱腔、表演艺术、剧目与舞台美术,都是这样。在陕西四十多个地方戏曲剧种中,它更具有秦人的风神品格,所以,成为陕西各阶层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具有中国作风与中国气派的一种融文学、音乐、舞蹈、美术与技艺于一炉的综合艺术。
(选自焦文彬《驷驖车辚话秦声》)
6.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秦腔又名秦声、乱弹,作为一个地方戏曲剧种,诞生于帝王之都,有着汉民族文化的许多基因。
B.秦腔发端于西周时期秦地的牧歌,它有音乐的表达,有诗歌、舞蹈的展示,百姓喜闻乐见。
C.秦地人民创作演出的《东海黄公》,标志着陕西戏曲的形成;随后各朝代都出现了不少秦腔理论著作。
D.秦腔能代表秦人的气质品格,故成为各阶层人民群众喜欢的具有中国作风与中国气派的一种综合艺术。
7.下列对原文思路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先概括性介绍秦腔,然后在第二部分按照时间发展脉络深入浅出地介绍其历史。
B.文章第三部分先引用《秦风》中的内容概括秦腔的艺术风格,然后对其进行了评价。
C.文章主要运用说明、议论、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其中以说明和议论为主。
D.文中主要运用了举例、说理的论证方法,用事实和道理让文章的观点真实可信。
8.以下根据原文内容的推断,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断的改革,促进了秦腔这一古老艺术的发展,不断的推除出新,才使它能永葆艺术青春。
B.秦腔臻于成熟既因周秦汉唐文化雨露滋润,也因积极的艺术实践;而至今尚存的彩色脸谱能够证明其成熟。
C.清代是秦腔的鼎盛时期,当时一系列秦腔理论著作的出现和秦腔的发展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D.秦腔大俗大雅,它的发展既离不开专业艺人的付出,也离不开人民群众的热情参与,更有各时期文化的注入。
三、文学类阅读-单文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秦腔的苦味
安黎
我不是秦腔戏迷,甚至在年轻时,都谈不上对秦腔有多少好感。那时候一听到那些演唱者,仅为一两句台词,就要在木刀杀公鸡般的二胡的咯吱声中,像拽拉裹脚布那样哼叽个没完没了,难免心生厌烦,觉得那些搔首弄姿唱戏的和仰着脖子看戏的,个个无聊透顶。
然而伴随年岁的增长,曾对西洋音乐和歌剧无比倾心的我,朝三暮四的目光在收缩,乱飞乱撞的野心在回归,这才开始留意起身旁老古董般的秦腔来。秦腔衍生于八百里秦川,既为秦人所创造,又为秦人所喜爱,算得上地地道道的土特产。在黑灯瞎火的漫长时光里,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秦域布衣,在汗流浃背的稼穑之余,时常依赖吼上几句秦腔来发泄,也依靠观看秦腔来取乐。生活的贫乏,精神的孤寂,都在为秦腔的畅通无阻,邀集来足够多的戏迷。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水土也孕育一方的民俗文化。天荒地老的高坡土塬,无遮无拦的漫漫平川,缔造出了秦人生性的耿直与倔强,于是他们的思维就像牛一样地“一根筋”,不撞南墙不回头;说起话来高喉咙大嗓门,言语像棍子一样地“直戳戳”。脱胎于这等思维模式与说话方式的秦腔,无疑就呈现出秦人的固有特征:粗粝、嘶哑、高亢、铿锵,丁是丁卯是卯地不曲里拐弯,撕心裂肺地直抒胸臆。
如果把秦腔的经典曲目——包括传统剧目《三滴血》《三娘教子》《铡美案》,亦包括现代剧目《血泪仇》《穷人恨》等——都能仔细聆听并予以咂摸,就会发现尽管它们的故事情节各有千秋,唱词对白也各有意趣,但在唱腔上,却有其共通性,皆无不蕴含悲怆于其中。悲怆的基调仿佛坎儿井那般无孔不入地弥漫,似乎能将每一句唱腔濡湿。尤其是尾音的拖腔,颤栗不止,带有明显的哭腔,像蒙冤者的隐忍啜泣,像不幸者的含泪控诉,像落魄者的无奈哀叹,像绝望者的仰天长啸。
也就是说,秦腔从曲调的编排上,更侧重于对悲剧的演绎,对悲情的渲染。何以如此?依我之猜度,一是悲剧比起喜剧来,更具有艺术的感染力,更能调动或煽动起观众潜在的情绪。人皆有恻隐之心,他人之笑,不一定能挑逗出自己的笑;但他人之哭,却像传染病一样极易诱发自己的哭;二是依照戏曲源于生活这一原理,可以推测出古代秦域民众的生存和精神,并非眼角含笑,心中藏蜜,其忍辱负重的程度,或许远超今人之想象。尽管在两千多年前,关中就被司马迁描述为“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地,但就个体命运而论,大多数人的生活境遇恐怕都难以与“天府”二字相匹配。“秦中自古帝王都”,然而在豪奢宫殿和荒郊野外之间,在锦衣玉食的王公贵族和自食其力的贩夫走卒之间,从来都相互隔绝着,处于云泥有别的两个世界。帝都金银财宝的重峦叠嶂,并不能天然地惠及贫民,甚至还很有可能给他们带来“城楼失火殃及池鱼”的无妄之灾,比如战乱造成的流离失所,再比如苛捐杂税“近水楼台”的严厉盘剥等。建一座大型宫殿,别说钱财的耗损是何等地巨大,仅强制征召苦力一项,就能把多少家庭的青壮男丁,沦为失却人身自由的苦役。在寻夫路上哭泣的,岂止仅有一个孟姜女,而是成千上万个活活守寡的寡妇。
秦腔拖得长而又长的哭腔,在相当程度上,既是秦人心灵质地的外化,更是秦域文化风貌的曝光。秦域离海遥远,居四关之内,与外界互通有限,来往稀少,因此其文化的根系既自我生成,亦自我循环。这样的文化既格外地土气,又异常地厚重,并集雅致与蛮荒、自大与自卑、拘谨与彪悍于一身,由此而塑造出“关中愣娃”这等生硬冷倔的别样人格——春秋时期秦军山呼海啸般地“横扫六合”,抗日时期八百秦川男儿宁死不降地跳入黄河等,都与秦人的精神骨血,有着无法拆解的因果关联性。
东北的二人转打情骂俏,充斥着热辣辣的暧昧;安徽的黄梅戏男欢女爱,洋溢着你情我愿的欢喜;南国的越剧嗲声嗲气,弥漫着欲说还休的撒娇……唯独的秦腔,像奔丧者拖泥带水的哀嚎,能让听者或痛彻心扉,或闻风丧胆。如果说有的剧种像一杯糖水,那么秦腔就是一碗辣酒;如果说有的剧种宛若搔痒,让人颇感惬意,那么秦腔则仿佛是在割肉,让人痛不欲生——秦腔的特殊魅力,大概就在于此。
(摘自《美文》总第554期)
9.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的第③段从地域文化着眼,剖析了秦腔的“苦味”来源于秦人的耿直与倔强的粗犷民风。
B.文章的第④段列举了秦腔中的经典曲目,于异中求同,于同中求异,并使用形象的比拟生动地演绎了尾音拖腔的魅力。
C.文章的第⑤段将悲剧和喜剧进行对比,从观众心理的角度揆情度理,突出了秦腔的“苦味”具有独特的艺术感染力。
D.文章的结尾夸张扬厉,多方渲染,强化了语气,推高了情感,引起了作者的联想,具有余音袅袅的显著效果。
10.作者为什么说秦腔是“苦味”的?
11.分析文章第①、②段的写作特色。
四、材料作文
12.根据以下材料,按照要求作文。
一项关于秦腔的保护与传承的调查显示,很多年轻人坚信秦腔不会消亡,虽然他们自己没有学,但认为总有人会热爱的。
“总有人会”已成为很多人的“口头禅”,对此,你有什么样的体验或感悟?自拟题目,自定立意,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参考答案:
1.B
2.B
3.D
4.B
5.B
6.B 7.C 8.B
9.B 10.①秦腔的演唱特点是粗粝、嘶哑、高亢、铿锵,撕心裂肺;②剧情基本都是悲剧,渲染悲怆的情绪;③秦腔表达的是秦人忍辱负重的生活。 11.欲扬先抑。文章主题是赞美了“秦腔的独特魅力”,但是开头却从自己讨厌秦腔写起。接着第②段写自己开始关注秦腔,从而引出下文对秦腔的介绍和分析。
12.例文:
弘扬中国文化是我们的使命
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一直让我感到由衷的骄傲和自豪,可我又觉得它离我的生活非常遥远,似乎只可远观,不可亵玩。在看完《开学第一课》后,我的民族自豪感更加清晰和强烈,同时我也意识到,中华文化要想永葆生机与活力,需要我们这些普通人身体力行地去传播、去发扬光大。
在“字以溯源”这个环节中,一位年近七十的外国人理查德·西尔斯花了20年时间把甲骨文、金文、小篆等字形整理好,将电子化的《说文解字》放到网上供人阅览,以新的互联网方式传播了中华文化。
看到这里,我不禁回想起在课堂上经常出现的场景——抬笔就抱怨汉字难学难写,却忽略了汉字背后源远流长的文化,忽略了汉字所蕴含的独特魅力。如果我们能够认真的去看一看《说文解字》,就会更加珍惜我们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了。试想,一个外国人尚且如此,我们中国人还有什么理由有畏难情绪呢?
传播中华文化其实有很多方式方法,只是我们没有想到而已。
中华文化的传播可以通过商业实现。丝绸之路起始于古代中国,连接亚洲、非洲和欧洲的陆上商业贸易路线和以南海为中心的海上贸易路线,在带动商品交易的同时,促进了文化的交流与传播。现代中国的国际化贸易同样能够在获得利润的同时,将我国独有的文化底蕴传递到全世界。
中华文化的传播可以通过科技实现。《说文解字》的电子化正是科技促进文化传播的重要体现,传统文化在现代科技的帮助下展现出了新的形态和光辉。科技促进文化的传播,文化的传播也离不开科技的帮助。
中华文化的传播可以通过教育实现。孔子学院给全国各地的汉语爱好者提供了学习汉语的便利,让中国走进世界,让世界了解中国。各国对汉语和中国文化的学习热情空前高涨,学习语言本身就是了解一个国家文化的过程,了解之后的认同,认同之后的喜爱,无不为推广汉语和传播中华文化提供了一个新的渠道。
当然,随着广播、电视的发展,传媒在我们生活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显著。例如我们观看的《开学第一课》节目,它通过电视,向广大观众朋友们介绍了中华文化,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了这一受众群体。《战狼2》也用电影的方式刷新了观众的民族自豪感,用电影的方式传播了中华文化。
五千年的中华文化传承至今,得益于历代人的传承,在今天,传播中华文化成为我们这一代人的使命,希望我们都能够承担起自己的责任,让中华文化和天地并存、与日月同光。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