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学案)(无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5.1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学案)(无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2.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3-07-31 17:22:4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高二地理导学案
课题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时间 年 月 日 序号
课型 新授课 编写人 审核人
课程 标准 运用图表并结合实例,分析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素养 解读 1.结合具体案例和相关图表,从要素综合和地方综合的角度分析自然环境要素的相互作用,结合某一地理要素的变化,分析其对整体及其他要素的影响。。(综合思维) 2.通过当地野外考察及相关资料,了解组成自然环境的要素,加深对自然环境整体性的认识。(地理实践力) 3.通过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作用,明确人类活动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观念。(人地协调观)
任务一 自然环境要素间的物质和能量交换 基础梳理·必备知识 1.自然环境组成要素: 、水、 、生物、岩石及地貌。 2.物质和能量交换的途径:水循环、 循环和 循环等。 3.意义:各要素形成一个相互渗透、相互 和相互联系的整体;自然环境要素间的 、能量交换是自然环境整体性的基础。 关键能力·方法总结 【典题示例】 【例1】(2022·北京东城区高二期末)青藏高原是地球上海拔最高且仍在隆升的高原。读图完成(1)~(2)题。 (1)方框内①②③对应的内容分别是( ) A. 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强、气温低、空气稀薄 B. 气温低、空气稀薄、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强 C. 气温低、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强、空气稀薄 D. 空气稀薄、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强、气温低 (2)从整体性的角度分析,下列叙述合理的是( ) A. 空气稀薄,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强 B. 冰川广布,冰雪融水是唯一水源 C. 土壤肥沃,土层深厚且冻土分布广 D. 降水稀少,自然带水平分异显著 【知识总结】 1.图示法理解自然地理要素的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 2.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关系 (1)气候与其他自然环境要素的联系 (2)地貌与其他自然环境要素的联系 要素联系水河流运动塑造地貌,地貌影响河流的流速及水系分布特征大气大气运动(风力作用)塑造地貌,高大的山体阻碍大气的运动,进而形成地形雨土壤坡度陡,易水土流失;坡度缓,土壤沉积,土壤肥沃生物植被可以涵养水源,进而影响地貌形态;平坦的地形有利于农业发展
(3)土壤与其他自然环境要素的联系 要素联系大气气候的干、湿、冷、暖影响土壤,土壤是气候的反映生物土壤的肥力、酸碱性、透气性影响植物的生长水、地形土质疏松,易水土流失,进而影响河流的含沙量,并进一步塑造地表形态岩石地壳表层的岩石圈经过风化作用成为风化壳,即成土母质
(4)生物与其他自然环境要素的联系 以农业发展为例,气候(光照、热量、降水、昼夜温差)、地形、土壤、灌溉水源都会对农作物的生长造成影响。 3.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物质与能量交换 水循环生物循环岩石圈物质循环环节蒸发(蒸腾)、水汽输送、降水、下渗、径流(地表径流、地下径流)呼吸作用、光合作用、分解作用冷却凝固、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变质、重熔再生物质循环简图能量太阳能(蒸发、水汽输送)、重力能(降水、径流)太阳能化学能热能地球内部热能、太阳能、重力能意义①使水体不断更新,维持全球水的动态平衡;②缓解不同纬度间热量收支不平衡的矛盾;③海陆间联系的主要纽带,不断塑造地表形态①促进自然界物质和化学元素的迁移运动,能量的流动、转化;②联系自然地理环境中的有机界和无机界①形成了丰富的矿产资源;②改变了地表形态,塑造了各种自然景观;③实现了地区之间、圈层之间的物质交换、能量传输
【方法总结】 分析自然环境特征的一致性的方法 任务二 自然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基础梳理·必备知识 1.自然环境的整体功能 自然地理环境作为一个系统,在各自然环境要素共同作用下,拥有了整体功能,如生产功能、稳定功能等。如下表所示: 功能生产功能稳定功能概念自然环境具有合成 的能力自然环境要素通过 和能量交换,使自然环境具有能够自我调节、保持 稳定的能力性质生产功能是自然环境的 功能,而非单个地理要素的功能自然地理环境拥有的各个地理要素本身不具备的功能形成过程 作用通过物质和能量的交换,将生物、大气、水、土壤、岩石等统一在一起,在一定的条件下,生产出有机物二氧化碳的稳定:在海洋 作用下,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海水中溶解的钙,加速形成碳酸钙沉淀氧气的稳定:植物光合作用释放 ,生物呼吸作用和燃烧消耗氧气举例生态系统的生物生长发育大气中二氧化碳的稳定、大气中氧气的稳定、一定范围内各物种数量基本恒定意义(1)保证了人类的生存和 。 (2)协调 关系,必须充分考虑不同区域自然环境生产功能和稳定功能的差异。
2.自然环境的统一演化和要素组合 自然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具体分析如下表所示: 3.自然环境对干扰的整体响应 (1)响应原理 (2)特点:干扰下的环境变化多为 的,各要素变化也不同步。 (3)现状:人类对 的干扰不断增强,环境变化 ,不利于人类的适应。 【特别提醒】森林过度采伐导致东北自然环境的整体变化 【典题示例】 (2022·威海高二期末)斯洛文尼亚森林覆盖率近 60%,木材加工是该国传统产业。该国西南地区的雷卡河流域年降水量可达 1000~1500 毫米。图 3 示意雷卡河流域及其各月径流量占比。据此完成(1)~(3)题。 (1)关于雷卡河的水文特征,叙述正确的是( ) A.径流量较小 B.径流量稳定 C.结冰期长 D.冬季为汛期 (2)若雷卡河上游大面积砍伐森林,会导致下游河段( ) A.径流量减少 B.含沙量减小 C.洪峰更显著 D.河道变宽加深 (3)近些年雷卡河入海水量减少,对河口地区的主要影响是( ) A.土壤盐渍化减轻 B.气候变干 C.入海口海水盐度降低 D.三角洲扩展速度减慢 【知识总结】 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和意义 一个区域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是各自然要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在案例分析时不能截然分开。 整体性的表现举例说明意义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保证了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协调自然环境对干扰的整体响应遵循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规律,并以此指导人们的生产、生活实践一个区域的变化不可避免地影响到其他区域全球共同努力保护人类共同的家园——地球
【方法总结】 利用整体性原理分析地理问题 (1)分析地理环境要素与环境总体特征协调一致的关系。 分析某一区域景观的成因,需结合地理位置分析气温、降水等对生物景观的影响。 (2)分析地理环境某一要素变化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的变化。 在分析具体问题时要遵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思路,首先明确人类活动的“一发”是哪一要素,进而逐一分析“一发”的变化所引起的其他要素发生的变化,最终导致“全身”呈现出怎样的变化。 (3)根据不同区域之间的联系,分析一个区域的变化对其他区域的影响。 常结合某一地区环境的变化分析环境问题成因;结合题目提供的自然现象或过程,提取出所描述的自然地理要素,分析与相关地区内在的关联性和演变运动过程的因果关系。 课时素养评价 (2022·北京石景山区高二期末)读下图完成1~2题。 1.该地区可能位于( ) A. 非洲南部 B. 地中海地区 C. 欧洲西部 D. 我国南方地区 2.下列选项中最适合上图的图名是( ) A. 区域整体性示意图 B. 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示意图 C. 区域差异性示意图 D. 自然地理环境差异性示意图 (2022·山东临沂高二期末)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是通过标准化降水与潜在蒸散的差值,表征一个地区干湿状况偏离常年的程度,是分析干旱演变趋势的理想指标。下图示意1960~2016年黄土高原年尺度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空间变化趋势。据此完成3~4题。 3.导致黄土高原年尺度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变化的主导因素是( ) A.地形地势 B.太阳辐射 C.距海远近 D.大气环流 4.仅考虑年尺度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整体变化趋势的影响,图示区域( ) A.土地荒漠化加重 B.水土流失加剧 C.生物多样性增加 D.土壤板结严重 (2022·济宁高二期末)下图中湖泊是我国西部内陆重要的淡水湖,湖岸分布有大面积的芦苇,但不均匀。近十多年以来,湖泊面积明显减小,并逐渐变为微咸湖。据此完成5~6题。 5.湖泊面积减小对当地地理环境的影响是( ) A.昼夜温差减小 B.芦苇面积增加 C.生物多样性减少 D.湖泊蒸发量增加 6.近十多年以来,该湖逐渐变为微咸湖的主要原因是( ) A.灌溉用水增加 B.湖区降水减少 C.全球气候变暖 D.湖水下渗加剧 (2022·济南高二期末)杏仁桉是世界上最高的树,一般都高达100米。它们最初生长在澳大利亚的半干旱地区,树根扎得又深又广,吸水量特别大,有抽水机的雅号。树叶细长弯曲,而且侧面朝上。其木材是制造舟、车、电杆等的极好材料,世界很多地区进行了引种。下图为杏仁桉景观图。据此完成7~8题。 7.杏仁桉的树叶特征是为了( ) A. 适应干燥气候 B. 防止大风刮倒 C. 便于吸收雨水 D.增大受光面积 8.1984年起,我国西南某些地区开始大规模引种杏仁桉。这一举措却给当地带来了生态灾难,这种灾难主要表现为( ) ①地下水位逐渐降低,旱情更加严重 ②土壤盐碱化更加严重 ③林下的草本、藤本植物逐渐枯萎 ④土壤肥力逐渐降低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①②④ D. ②③④ (2022·北京朝阳区高三期中)河狸主要分布在寒温带和亚寒带森林的河流中,具有改造栖息环境的能力。河狸用树枝、泥巴等材料筑坝蓄水,在水塘中部筑果,达到储存食物和防御天敌的目的。下图为某森林中的河狸坝景观。据此完成9~10题。 9.河理栖息环境的改造使得其栖息地附近( ) A.植被覆盖率降低 B.湿地面积减少 C.生物多样性增加 D.年降水量增加 10.森林中的河狸被大量捕杀,对河流产生的影响是( ) A.年径流量增多 B.含沙量下降 C.河水流速变慢 D.下游枯水期延长 (2022·四川广元高一期末)高原鼠兔穴居于高山草甸地区,因啃食植被曾被看作是引起高山草甸退化的有害动物而大量捕杀。高原上土壤肥力高,有利于植被生长。下图为青藏高原某典型区域高原鼠兔有效洞口(有鼠兔活动)密度与土壤肥力的关系。据此完成11~12题。 11.图中所反映的信息是( ) A. 鼠兔越多,土壤肥力越高 B. 鼠兔越多,土壤肥力先减小后增大 C. 鼠兔越多,土壤肥力越少 D. 鼠兔越多,土壤肥力先增大后减小 12.高原鼠兔和土壤氮含量的关系,体现了自然地理环境要素具有( ) A. 差异性 B. 平衡功能 C. 生产功能 D. 统一的演化过程 (2022·福州高二期末)2021年2月,在南极半岛某科考站附近出现大面积“西瓜雪”现象,引发人们广泛关注。该现象由雪中的极地雪藻微生物导致。极地雪藻微生物在低温下保持“休眠”状态,迅速生长时呈现红色,产生“西瓜雪”现象。据此完成13~14题。 13.导致“西瓜雪”现象产生的首要原因是( ) A.光照增强 B.气温升高 C.降雪增多 D.风力减弱 14. “西瓜雪”现象导致该科考站附近积雪( ) A.存量增多 B.反射率增大 C.融化速度加快 D.厚度增大 (2022·北京怀柔区高二期末)哈拉奇湖是疏勒河的终端湖。这里曾经水草丰茂、湖泊荡漾,后来因为生态环境恶化,自东向西流淌的疏勒河一段断流,哈拉奇湖也随之消失。随着疏勒河及党河河道恢复工程的完工,生态水不断补给,疏勒河恢复全程流淌,哈拉奇湖也得以重现。图12是哈拉奇湖景观图及其位置图。读图,完成15~16题。 15.哈拉奇湖重现对当地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可能有( ) ①生物多样性增多 ②地下水埋深变深 ③空气的湿度增加 ④气温日较差增大 A.①③ B.②④ C.③④ D.①② 16.哈拉奇湖及周边生态环境得以改善反映出自然环境的( ) A.整体性 B.稳定性 C.区域性 D.差异性 (2022·郑州高二期末)咸海曾是中亚面积最大的内陆湖,阿姆河是其重要入湖河流之一。近年来咸海面积大幅度减小,即将面临消失的危险。下图为阿姆河流域图。据此完成17~19题。 17.咸海面积大幅度减小的主要原因可能是( ) A.围湖造田 B.降水减少 C.用水增多 D.污染加重 18.咸海面积减小会导致( ) A.全球气候变暖 B.湖水盐度下降 C.阿姆河流量减少 D.生物多样性减少 19.缓解咸海面积缩小的有效措施是( ) A.发展节水农业 B.禁止流域开发 C.推进退田还湖 D.上游兴修水库 20.(2022·威海高二期末)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青藏高原和“江南水乡”相隔万里,有着完全不同的地貌特征和生态环境。在古近纪有一条横跨东西的干旱带横亘我国 20°~30°N。中新世开始,随着青藏高原北部和东北部的生长,这条横跨东西的干旱带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西干东湿的气候格局,“江南水乡”也从此形成。随着气候环境的改变,江南地区植被类型也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由落叶阔叶林为主的干旱、半干旱植被类型转变为以常绿阔叶林为主的湿润、半湿润植被类型。下图示意历史时期我国 20°~30°N 自然环境演变过程。 (1)说明古近纪时干旱带横亘我国 20°~30°N 的原因。 (2)指出青藏高原隆起后对当地自然环境产生的影响。 (3)从整体性角度分析中新世江南地区植被类型发生根本性变化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