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辽宁省大连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王国维心目中,《红楼梦》的文学性明显是高于《水浒传》《三国演义》等著作的。这大概源于《红楼梦》的视角不是世俗的视角,而是超越的视角。《红楼梦》的超越方式不是追逐现世功利与实用目的的方式,而是审美的方式。从阅读的直接经验,我们就能感受到,《红楼梦》对女子的审美意识非常充分,无论是外在美还是内在美都充分呈现出来。以《红楼梦》为参照系就会发现,《三国演义》《水浒传》对女子没有审美意识,只有道德意识。换句话说,只有道德法庭,没有审美判断。不必说被道德法庭判为死刑的妖女“淫妇”潘金莲、阎婆惜等,就是被认为是英雄烈士的顾大嫂、孙二娘等也没有美感,甚至作为美女形象出场的貂蝉,亦非审美对象,而是政治器具,和林黛玉、晴雯、妙玉等完全不可同日而语。
放下直接的阅读经验,从理论上说,正如康德所点破的那样,审美判断是“主观的合目的性而无任何合目的”的判断心,他说的无目的,便是超越世间的功利法,即超越世俗眼里的目的性,进入人类精神境界的更高层次。在这个层次上,功利的目的性已经消失,悲剧的目的不是去追究“谁是凶手”,自然也不是一旦找到凶手,悲剧冲突就得以化解。《红楼梦》让读者和作者一样,感悟到有许多无罪的凶手、无罪的罪人,他们所构成的关系和这种关系的相关互动才是悲剧难以了结的缘由。对于这种悲剧,若要作出是非究竟的判决,或要问起元凶首恶,真是白费力气。因为矛盾诸方面在自己的立场是真的,但看对方是假的,真假不能相容,真真假假中演出一出恩恩怨怨、悲欢离合的悲剧,给读者展示了一个谜一样的永恒冲突。
这种冲突是双方各自持有充分理由的冲突,是重生命自由与重生活秩序的永恒的悖论,只要人类生活着,这种悲剧性的冲突,就会永远存在。它不像世间的政治冲突、经济冲突、道德冲突,可以通过法庭、战争、理性判断加以解决或随着现实时间的推移而找到凶手或是非究竟而化解。它也不跟《三国演义》那样,一方是“忠绝”“义绝”,一方是“奸绝”“恶绝”,善恶分明,然后通过一方吃掉另一方而暗示一种绝对道德原则。鲁迅先生说《红楼梦》在艺术上的了不起之处是没有把好人写得绝对好,没有把坏人写得绝对坏。这便是拒绝忠奸、善恶对峙的世俗绝对原则,这也是《红楼梦》能够成为永恒审美源泉的秘密所在。马克思所说的解开荷马史诗永恒之迷的难点,我们从《红楼梦》对世俗眼光的超越中,大约可以得到一些解释。
在世界文学史上,莎士比亚、塞万提斯等大作家虽然也都站立在超越世俗眼界的高层面去创作,在精神上都有一种对人间生命的大悲悯感,但是在叙述方式上,他们都有一种贵族姿态,在描述中是以自身的高贵去照耀笔下人物。而《红楼梦》虽有高贵的贵族精神,但曹雪芹作为创作主体则是一种低姿态,这是《红楼梦》另一文学审美特点。
曹雪芹的“大观”眼睛并不是贵族嘲弄底层生命的眼睛,而是另外两种低姿态的眼睛:跛足道人的眼睛和宝玉的“侍者”的眼睛。高精神而又低姿态,是《红楼梦》独一无二的叙述方式。跛足道人没有“圣人言”的形式,只是唱着轻快的嘲讽之歌,这是最低调的歌,又是最高深的歌,是大悲剧的歌,又是大喜剧的歌,是没有哲学形式的哲学歌。《红楼梦》没有“圣人言”的方式,也没有“三言二拍”那种因果报应的“诚言”形式,而是“甄士隐言”(真事隐言)、“贾雨村言”(假语村言)、“石头言”等一些与读者心灵相齐相交的平常形式。在《红楼梦》里,宝玉是真正的圣者。他的天性眼睛把人间的污浊看得最清,所以才有“男子是泥,女子是水”的惊人之论。别人都为失去权力、财产而痛苦,他只为失去少女生命而悲伤而心疼。他的前身是“神瑛侍者”,所谓侍者,就是仆人、奴隶。而他来到人间之后,仍然是个侍者,身份是贵族府第中最受宠的贵族子弟,气质上也有贵族特性,然而他却拒绝贵族特权,保持一种侍者心态、侍者眼光。
这种低姿态奇怪吗?不奇怪。马克思所制定的巴黎公社原则就要求公社的官员要做人民的仆人,要以最低的姿态去对待世界与民众。宝玉正是拥有这种侍者的眼睛与姿态,所以他能看清那些世俗眼里无价值的生命恰恰具有高价值,也因此才对这些生命的毁灭产生大悲情——不是居高临下的同情,而是自下而上的深深敬爱的大伤感与大痛惜。他为晴雯作《芙蓉女儿诔》,倾诉得如此动情,原因就在于此。晴雯在世人眼里,不过是一个卑贱的女奴,但在宝玉眼里,她却是“心比天高”的天使。因此,在她生前,他尊敬她;在她死后,则仰视她。于是,便写下了感天动地的千古绝唱。
(摘编自刘再复《永远的<红楼梦>》)
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红楼梦》充分呈现了林黛玉、晴雯、妙玉等一众女子的外在美和内在美,是因为《红楼梦)真正把女子当作了审美对象。
B.悲剧难以了结,往往是因为有许多无罪的罪人、无罪的凶手,以及他们所构成的关系及其关系的相关互动。
C.曹雪芹在《红楼梦》中体现的高精神与莎士比亚、塞万提斯等在作品中体现的是一致的,都是对人间生命的大悲悯感。
D.作者以马克思制定的巴黎公社要求官员做人民公仆的原则来类比宝玉的侍者姿态,充分肯定了宝玉在文学史上的意义和价值。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审美判断并非没有目的,只是它追求的是超越世俗功利的目的,进入了人类精神境界的更高层次。
B.《红楼梦》能够成为永恒审美源泉的秘密是不分忠奸、不辨善恶,没有绝对的道德原则,对众生一视同仁。
C.《红楼梦》中甄士隐在解读了跛足道人唱的“轻快的嘲讽之歌”之后,就跟着跛足道人出家了。
D.能看清那些世俗眼里无价值的生命恰恰具有高价值,所以宝玉才会为那些世人眼中的卑贱女奴失去生命而悲伤。
3.下列《红楼梦》中的情节,没有体现宝玉低姿态的一项是( )
A.老嬷嬷指责藕官烧纸时,宝玉帮藕官打圆场。
B.凤姐泼醋,平儿无辜受辱,宝玉主动帮助平儿理妆。
C.金钏投井之后,宝玉低声下气求得玉钏原谅。
D.宝玉既能与秦钟交好又能与“呆霸王”薛蟠交往。
4.《红楼梦》的两大审美特点是什么?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
5.有人说《红楼梦》中晴雯的悲剧是不可避免的。你同意这一看法吗?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
【答案】1.B 2.B 3.D 4.①《红楼梦》具有超越世俗的审美的视角。②《红楼梦》具有高精神低姿态的独一无二的叙述方式。 5.同意这个观点。①晴雯悲剧的背后有许多“无罪的凶手、无罪的罪人”,如贾宝玉的爱惜、王善宝家的挑唆、娘家人的无情等,加上各种关系的互动,使她不可避免地成了牺牲品。②晴雯追求生命自由,生性张扬、不懂收敛又无心机;而王夫人则是封建统治阶级中“重生活秩序”的典型代表。所以晴雯与王夫人之间的冲突是“双方各自持有充分理由的冲突,是重生命自由与重生活秩序的永恒的悖论”,因此晴雯的悲剧不可避免。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本内容进行理解推断的能力。
B.“悲剧难以了结的缘由往往是因为有许多无罪的罪人、无罪的凶手”错,原文说的是《红楼梦》,而非泛指所有悲剧。
故选B。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B.“不分忠奸、不辨善恶”错,原文说是“它拒绝忠奸、善恶对峙的世俗绝对原则”。
故选B。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
D.低姿态是保持一种侍者心态、侍者眼光,宝玉与秦钟、薛蟠是友伴关系。
故选D。
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信息的整合和对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
①结合“《红楼梦》的视角不是世俗的视角,而是超越的视角。《红楼梦》的超越方式不是追逐现世功利与实用目的的方式,而是审美的方式”可知,《红楼梦》具有超越世俗的审美的视角。
②结合“高精神而又低姿态,是《红楼梦》独一无二的叙述方式”《红楼梦》具有高精神低姿态的独一无二的叙述方式。
5.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
首先回答同意。
然后了解晴雯的形象特点和命运:首先,从晴雯的出身看,她是不幸的,低贱的出身为她最后的悲剧命运埋下了祸患。其次,宝玉的纵容让晴雯的性格越来越骄纵,这是她引火上身,被王夫人注意到的一个主要原因。 再次,不可否认的是,晴雯很优秀,这就招来了其他人的嫉妒。当然晴雯的悲剧命运除了这些主观因素外,还有客观因素,而最主要的客观管因素就是王夫人对她的讨厌。
再结合材料分析:
①结合“《红楼梦》让读者和作者一样,感悟到有许多无罪的凶手、无罪的罪人,他们所构成的关系和这种关系的相关互动才是悲剧难以了结的缘由”可知,晴雯悲剧的背后有许多“无罪的凶手、无罪的罪人”,如贾宝玉的爱惜、王善宝家的挑唆、娘家人的无情等,加上各种关系的互动,使她不可避免地成了牺牲品。
②结合“这种冲突是双方各自持有充分理由的冲突,是重生命自由与重生活秩序的永恒的悖论,只要人类生活着,这种悲剧性的冲突,就会永远存在”可知, 晴雯追求生命自由,生性张扬、不懂收敛又无心机;而王夫人则是封建统治阶级中“重生活秩序”的典型代表。所以晴雯与王夫人之间的冲突是“双方各自持有充分理由的冲突,是重生命自由与重生活秩序的永恒的悖论”,因此晴雯的悲剧不可避免。
二、文学类阅读-双文本
阅读文章,完成各题。
北上(节选)
徐则臣
文本一:
好多天里,孙过程都想不明白,世界上竟然有小波罗【注】这种职业,就是坐在船上到处乱看,此类事他只见过两种人干过:一是乡间的二流子,吃饱饭无所事事地游荡;另一种人就是当官的。义和拳开到北京后,作为最精壮的拳民,接受朝廷官员的检阅时,他总是被指派站到最前排的队伍里。那些当官的背着手从他面前经过,偶尔看他一眼,有时候还会拍拍他肚子,让他张开嘴看看牙口,顺带品评两句,像逛牲口交易市场。你不知道他们究竟看见了什么,但他们的任务就是走走看看。小波罗比二流子和朝廷官员还过分,他要沿运河从南一直看到北。他努力从小波罗的日常生活里总结出点硬邦邦的东西,但是徒劳。小波罗该吃时吃,该睡时睡,其他时候坐在船头喝茶、看书、写东西、跟大家聊天,兴致好了就摆弄他的照相机,或者到岸上信步乱走,走到哪儿算哪儿,累了就赶紧回。生活竟然可以这样过,不是种子丢下去长出新芽,也不是中幡耍完了、纤拉过了拿到钱,更不是手起刀落、一颗人头掉到地上。他当然知道赶路就要有个过程,但小波罗的目的显然不在赶路,他要的仅仅是看。虚无缥缈、没着没落、无法抵达某个结果地看。
这种通往空茫和未知的“工作”让他心里空落落的。他从船尾走进卧舱里,又从卧舱里出来,走到了甲板上,小波罗和谢平遥在喝咖啡。
已经是6月,他们平稳地航行在微山湖中。运河有一段横穿这片著名的大水。荷花在远处小岛的边缘盛开,莲叶接天,半个湖都是绿的。拉网打鱼的人在河道之外对他们挥手。咖啡也是孙过程到了船上才知道的东西。
小波罗坚持让孙过程尝了两口,一口之后又来了一口。小波罗说,闭上眼,一点一点咽,注意舌尖、舌面、舌根、嗓子眼儿、食道和胃里的感觉。敞开你所有的味蕾。敞开,对,不要关闭,更不要回避,敞开了才能充分享受。孙过程在小波罗和谢平遥的指导下,两口咖啡喝出了一整杯的时间。他所认为的“中药汤”在他的想象里逐渐变成了褐色丝绸,从唇齿缓慢地流淌到胃里,苦一寸一寸地变成了香。
“这就是结果。”小波罗让他睁开眼,“享受一个喝的过程足以成为喝的目的与结果。”
孙过程咂巴着嘴,还没有彻底弄懂。“首先要喝。”
“如果最终还是苦呢?”孙过程说。
“那你就会知道,在你,苦最终还是变不成香的。”谢平遥替小波罗翻译出来。“不过,为什么非得在开始的苦和最后的苦与香之间建立联系呢?由苦开始,只有继续没有终点,不也很好吗?比如指照——”小波罗抱着他的盒子相机举到孙过程眼前,“选景,对焦,按快门。”孙过程通过一个小方框看见了这个世界的一部分,不过是颠倒的:远处一条小船,渔翁咬着烟袋,手持竹篙把十几只鸬鹚赶下水;那些鸬鹚一个猛子扎下去,两只脚蹼在水面上摇摆,过一会儿纷纷浮出水面,轮番往船上跳;每只鸬鹚嘴里吞着一条鱼,有的鱼头或鱼尾从鸬鹚嘴里露出来;渔翁左手拎起一只鸬鹚,右手往它脖子处一捏,一条鱼从鸬鹚嘴里滑出来,落到船舱里。小波罗果断地按下快门。在被定格的瞬间画面上,孙过程发现鸬鹚脖子上竟有一圈明亮的铁环。
“铁环!”他说。
“什么?”谢平遥替小波罗问。
“铁环。箍在鸬鹚的脖子上。”孙过程重复。
生长在梁山水泊,从小到大不知道见过多少人捕鱼时用鸬鹚代劳,但他头一回注意到鸬鹚脖子上还可以箍上一圈铁环。小时候他还经常问父母一个问题:为什么鸬鹚抓到鱼不自己吃到肚子里?父亲说的是:吃了,又被打鱼人挤出来了。母亲回答:咽不下,鸬鹚嗓子眼儿浅。现在他发现,父母的解释之外还有第三种:因为那一圈铁箍,想咽也咽不动。
“以前你看了,但你没看见。”小波罗把最后一口咖啡喝掉,“照相机让你看见了。我拿起相机,我是为了拍出一张惊世之作吗?不是,就是随便一拿,然后随便这么一对焦,就让你看见了。”
“无心之举,亦有所成。”谢平遥附和,“无用之用,可为大用。”
孙过程一直记着这个下午,那是辛丑年他听到的第一声雷,惊雷之后下了冰雹和大雨。他记着这个下午,是因为他从小波罗那里终于弄明白,任何一件哪怕漫无目的的事情,都可能有意义;无意义本身可能正是它的意义。他讲不清这其中的弯弯绕道理,但他的确由此开始逐渐放松下来,不再凡事顶真,晃晃荡荡的一辈子也可能是值得过的。
文本二:
小波罗死前,将自己的财物等进行自由分配,相机送给了孙过程。百年后,孙过程的后人孙宴临,一位女性摄影爱好者,再次将镜头对准了运河上的人和事,举办了“时间与河流”个人摄影展。孙宴临说,孙家和摄影有缘,这缘分肇始于先祖孙过程。
(有删减)
[注]小波罗意大利人,忠实的运河爱好者,因仰慕马可·波罗,自称“小波罗”。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开头写义和拳拳民接受朝廷官员检阅的场景,既交代了孙过程曾经的身份,也交待了故事发生的背景。
B.孙过程对小波罗充满了疑惑,从小波罗身上他见识到了另一种活法,见识到了很多他以前不曾见到的东西。
C.小波罗拍到鸬鹚脖子上的一圈明亮的铁环,这是小说的特写镜头,主要是为了揭露打鱼人对鸬鹚的剥削。
D.运河既是空间中的一条河,也是一条时间的河流;小说中,无论是小波罗还是孙宴临,都对运河饱含深情。
7.下列对文本的艺术特点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本一主要以孙过程的第三人称限知视角来讲述,与《红楼梦》中林黛玉进贾府时从黛玉的视角写贾府有异曲同工之妙。
B.文本一开篇将小波罗与二流子和朝廷官员进行对比,以此凸显孙过程眼中小波罗无所事事、无所作为的生活状态。
C.“荷花在远处小岛的边缘盛开,莲叶接天,半个湖都是绿的”这句看似随意的景物描写,其实是巧妙化用了诗句“接天莲叶无穷碧”。
D.小说擅长借助小物件、小人物讲述深刻的道理,时间跨度大,叙事节奏舒缓而不沉闷,给读者以思考的空间。
8.孙过程从小波罗身上明白了“任何一件哪怕漫无目的的事情,都可能有意义;无意义本身可能正是它的意义”,如何理解这句话,请结合文本具体分析。
9.小说中“相机”有何意义?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
【答案】6.C 7.B 8.①小波罗的“赶路”状态与对喝咖啡的认识,让孙过程明白享受过程足以成为目的与结果,亦即无意义本身可能正是它的意义。
②小波罗用相机对准鸬鹚的随便一拍,让孙过程看见了他以前“看了”但不曾“看见”的东西,知道无心之举亦会有收获,再次证明看似无目的的事情,也可能有意义。 9.①相机对小说中人物而言具有不同的意义。对小波罗而言,相机是他观察世界的工具;对孙过程而言,相机改变了他认识世界的角度;对孙宴临而言,相机为她打开了世界。
②小说中的相机镜头始终对准了运河上的人和事,前后形成一种呼应,暗示了一种历史传承。
③相机作为作品中的小物件,贯穿始终,引发读者关于小说主题的思考。
【解析】6.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相关内容的分析理解能力。
C.“主要是为了揭露打鱼人对鸬鹚的剥削”说法错误。由“是因为他从小波罗那里终于弄明白,任何一件哪怕漫无目的的事情,都可能有意义;无意义本身可能正是它的意义”可知,“揭露打鱼人对鸬鹚的剥削”并非作品要表现的主题。
故选C。
7.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能力。
B.“将小波罗与二流子和朝廷官员进行对比”说法错误,由“此类事他只见过两种人干过:一是乡间的二流子,吃饱饭无所事事地游荡;另一种人就是当官的”可知,是“类比”,而非“对比”。
故选B。
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重要句子含义的能力。
由“他当然知道赶路就要有个过程,但小波罗的目的显然不在赶路,他要的仅仅是看。虚无缥缈、没着没落、无法抵达某个结果地看”“‘这就是结果。’小波罗让他睁开眼,‘享受一个喝的过程足以成为喝的目的与结果’”可知,小波罗“赶路”的状态与对喝咖啡的认识,让孙过程明白享受过程足以成为目的与结果,即无意义本身可能正是它的意义。
由“小波罗果断地按下快门。在被定格的瞬间画面上,孙过程发现鸬鹚脖子上竟有一圈明亮的铁环”“‘以前你看了,但你没看见。’小波罗把最后一口咖啡喝掉,‘照相机让你看见了。我拿起相机,我是为了拍出一张惊世之作吗?不是,就是随便一拿,然后随便这么一对焦,就让你看见了’”可知,小波罗用相机对准鸬鹚的随便一拍,让孙过程看见了他以前“看了”但不曾“看见”的东西,知道无心之举亦会有收获,再次证明看似无目的的事情,也可能有意义。
9.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中的艺术形象的能力。
相机对小说中的不同人物具有不同的意义。由“小波罗抱着他的盒子相机举到孙过程眼前”“小波罗果断地按下快门”可知,对小波罗而言,相机是他观察世界的工具;由“在被定格的瞬间画面上,孙过程发现鸬鹚脖子上竟有一圈明亮的铁环”“生长在梁山水泊,从小到大不知道见过多少人捕鱼时用鸬鹚代劳,但他头一回注意到鸬鹚脖子上还可以箍上一圈铁环”可知,对孙过程而言,相机改变了他认识世界的角度;由“百年后,孙过程的后人孙宴临,一位女性摄影爱好者,再次将镜头对准了运河上的人和事,举办了‘时间与河流’个人摄影展”可知,对孙宴临而言,相机为她打开了世界。
由文本一“渔翁左手拎起一只鸬鹚,右手往它脖子处一捏,一条鱼从鸬鹚嘴里滑出来,落到船舱里。小波罗果断地按下快门”和文本二“百年后,孙过程的后人孙宴临,一位女性摄影爱好者,再次将镜头对准了运河上的人和事”可知,小说中的相机镜头始终对准了运河上的人和事,前后形成一种呼应,暗示了一种历史传承。
由“兴致好了就摆弄他的照相机”“小小波罗抱着他的盒子相机举到孙过程眼前”“照相机让你看见了。我拿起相机,我是为了拍出一张惊世之作吗?不是,就是随便一拿,然后随便这么一对焦,就让你看见了”“小波罗死前,将自己的财物等进行自由分配,相机送给了孙过程。百年后,孙过程的后人孙宴临,一位女性摄影爱好者,再次将镜头对准了运河上的人和事”可知,相机作为作品中的小物件,贯穿始终,引发读者关于小说主题的思考。
三、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帝尧之时,遭洪水滔滔,九州阏塞,四渎壅闭。四岳乃举鲧于尧,尧用治水,受命九载,功不成。帝怒,乃更求之,得舜,使摄行天子之政,巡狩。观鲧之治水无有形状,乃殛鲧于羽山。
舜与四岳举鲧之子禹,禹伤父功不成,循江,溯河,尽济,甄淮,乃劳身焦思以行。七年,闻乐不听,过门不入,冠挂不顾,履遗不蹑。功未及成,愁然沉思。乃案《黄帝中经历》东巡,登衡岳,血白马以祭,不幸所求。乃登山仰天而啸,因梦见赤绣衣男子,得金简之书。案金简玉字,得通水之理。
复返归岳,与益、夔共谋,行到名山大泽,召其神而问之山川脉理、金玉所有、鸟兽昆虫之类,及八方之民俗、殊国异城、土地里数;使益疏而记之,故名之曰“山海经”。
禹济江,南省水理,黄龙负舟,舟中人怖骇。禹乃哑然而笑曰“我受命于天,竭力以劳万民。生,性也;死,命也。尔何为者?”颜色不变,龙曳尾舍舟而去。
南到计于苍梧,而见缚人,禹拊其背而哭。益日:“斯人犯法,自合如此,哭之何也?”禹曰:“天下有道,民不罹辜;天下无道,罪及善人。吾为帝统治水土调民安居使得其所今乃罹法如斯此吾得薄不能化民证也。故哭之悲耳。”
于是周行宇内,平易相土,观地分州,殊方各进,有所纳贡;民去崎岖,归于中国。
尧乃号禹曰伯禹,官曰司空。尧崩,禅位于舜;舜崩,禅位命禹。禹服三年,形体枯槁,面目黎黑,让位商均。万民不附商均,追就禹之所,不得已,即天子之位。
(节选自《吴越春秋·越王无余外传》)
10.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有三处不当,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吾为帝统A治水土B调民安C居D使得其所E今乃罹F法如斯G此吾得薄H不能化民证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九州,古代的九个区,代中国;一说神州代中国,九州则是与其等同的九个区。
B.形状,在文中意思是指实绩、成效,现在多指物体或图形所呈现出来的外表。
C.山海经,上古社会百科全书,文中应指此书雏形,实际成书干战国至汉初期。
D.禅位,即“禅让”,把帝位让给贤者,是发展于奴隶社会的推选部落首领的制度。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尧帝时,天下洪水泛滥,四岳推举大禹的父亲鲧去治水,鲧治水九年不成功,舜代理天子之政,视察邦国州郡,在羽山处死了鲧。
B.大禹治水时,七年间不听音乐,过家门而不入,即便如此,治水依然不成功。后来在梦中得到金简之书,才得以通晓治水之道。
C.禹与益、夔二人共同商量,到名山大川召唤其神,询问山川脉络及物产风俗等,并且亲自一一仔细记录下来,命名叫“山海经”。
D.禹的功绩得到尧帝的肯定,赐号伯禹,封为司空;尧帝去世之后禅位给舜,舜去世之后禅位给禹,禹不想接受,便让位给商均。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禹济江,南省水理,黄龙负舟,舟中人怖骇。
(2)万民不附商均,追就禹之所,不得已,即天子之位。
14.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大禹受百姓拥戴的原因。
【答案】10.ACF 11.D 12.C 13.(1)禹渡过长江,到江南视察河道的时候,有条黄龙用背驮起他的船,船里的人非常恐惧。
(2)百姓不依附商均,投奔禹的住处,不得已,禹登上了天子之位。 14.①尽心竭力地治理好了水患。
②重视以德行感化民众。
③通过实地考察来治国理民。
【解析】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我为帝王治理水土,调理民众安居乐业,使他们各得其所,现在他们却这样犯了法,这是我德行不厚,不能感化民众的证据啊。
“统治”解释为“治理”,对象为“水土”,应在“水土”后断开,“统”与“治”之间不能断开,所以第一处不当是“A”处;
“使”后面是目的,前面是方式,应在“使”前断开,“安居”意为安居乐业,中间不能断开,所以第二处不当是“C”处;
“今”作为时间状语,一般放在句首,其前断开,“今乃罹法如斯”中“法”是“罹”的宾语,中间不能断开,所以第三处不当是“F”处。
1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D.“发展于奴隶社会”说法错误,应该是“发展于原始社会”。
故选D。
1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
C.“并且亲自一一仔细记录下来”说法错误,依据原文“使益疏而记之”可知,是让益分条记录下来。
故选C。
13.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
(1)“济”,渡过;“省”,视察;“负”,用背驮起;“怖骇”,非常恐惧。
(2)“附”,依附;“追就”,投奔;“即”,登上。
1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
依据原文“七年,闻乐不听,过门不入,冠挂不顾,履遗不蹑。……案金简玉字,得通水之理”可知,大禹过家门而不入,尽心竭力地治理好了水患;
依据原文“禹曰:‘天下有道,民不罹辜;天下无道,罪及善人。吾为帝统治水土调民安居使得其所今乃罹法如斯此吾得薄不能化民证也。故哭之悲耳’”可知,大禹重视以德行感化民众;
依据原文“于是周行宇内,平易相土,观地分州,殊方各进,有所纳贡;民去崎岖,归于中国”可知,大禹通过实地考察来治国理民。
参考译文:
尧帝统治的时候,遇上洪水泛滥成灾,九州之间阻塞隔绝,长江、黄河、济水、淮河四条大河淤塞不通。四岳就推举鲧给尧,尧便任用鲧治理洪水,鲧接受任命后九年,治水的工 作仍然没有成效。尧帝愤怒,就另外访求人才,得到了舜,就让他代理操办天子的政务,到各地视察臣属的工作。舜看到鲧治水没有成效,就在羽山诛杀了鲧。
舜和四岳推举鲧的儿子禹来治水,禹伤心父亲的使命没有完成,于是沿着长江顺流而 下,又在黄河中逆流而上,走遍济水,考察淮河,就这样竭尽全力、呕心呖血地在外奔波。七年之间,听见音乐也不去欣赏,经过家门也不进去,帽子被树枝挂住了也不回头看一下, 鞋子掉了也顾不得穿上。治水的工作还是未见成效,他忧愁地深深思索着。于是就查考《黄帝中经历》向东巡视,登上了衡山,杀了白马,用它的血来祭祀山神,仍没有见到他所寻觅的神书。禹于是登上山峰仰天长啸,因而梦见一个身穿红色绣花衣的男子,拿到了金简之书,查阅了金简之书上的玉字,了解了疏通河道的原理。
于是禹又回到了衡山,与益、夔一起谋划,巡视到大山大湖,就召见那里的神仙而向他们询问山河的脉络条理、金银宝玉所蕴藏的地方、该处鸟兽昆虫的种类,以及四面八方的民间习俗、不同国家不同地区所拥有的土地里数;让益分别记录下来,所以取名叫《山海经》。
禹渡过长江,到江南视察河道的时候,有条黄龙用背驮起他的船,船里的人非常恐惧。禹却嘿嘿地笑起来说:“我从上天那里接受了命令,竭尽全力来为亿万民众操劳。活着,是一种天性;死去,是一种命运。你们为什么要这样害怕呢?”他脸色一点儿也没变,那条龙就拖着尾巴离开船只游走了。
禹往南来到苍梧山考核官吏,见到被捆绑的人,禹抚摩着他的背哭了。益说:“这人犯了法,本来就该这样,你为他流泪为什么呢?”禹说:“政治清明,民众就不会犯罪;政治黑暗,惩处罪过就会涉及到良民。我为帝王治理水土,调理民众安居乐业,使他们各得其所,现在他们却这样犯了法,这是我德行不厚,不能感化民众的证据啊。所以我才哭得很悲伤。”
这以后,禹跑遍了国内的所有地方,平整土地又审察土质,视察地形来划分州域。不同的地方根据各自的不同物产分别进献,都有一定的上交给朝廷的贡品;使民众离开崎岖艰险的山区,投奔到中原。
尧于是就赐禹名号为伯禹,委任的官职叫司空。尧死了以后,把帝位让给舜;舜死了以后,把帝位让给禹。禹守丧三年,身体憔悴,脸色黑瘦,把帝位让给商均。百姓不依附商均,投奔禹的住处,不得已,禹登上了天子之位。
四、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新秋夜寄诸弟①
韦应物
两地俱秋夕,相望共星河。
高梧一叶下,空斋归思多。
方用忧人瘼②,况自抱微疴。
无将③别来近,颜鬓已蹉跎。
[注]①此诗是诗人在滁州刺史任上所作。②人瘼:即“民瘼”,民生疾苦。③无将:不要。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秋夕”“秋夜”相应,“相望”“诸弟”相关,首联呼应题目,思念之情呼之欲出。
B.对家乡浓浓的思念之情让诗人不禁想到了家乡随风而下的梧桐叶、空荡满的房间。
C.颈联由“忧人瘼”一转,表明念弟思归毕竟是个人小事,从政爱民才是职责大事。
D.诗歌语言浅近,对仗自然,情深而又不独溺于己情,表现了诗人娴熟的写作技巧。
16.此诗与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相比,在主要表现手法上有何不同?
【答案】15.B 16.①韦诗主要运用借景抒情手法,前四句借眼前之景抒发思念之情。
②王诗主要运用侧面描写(对写法),间接抒情,后两句不写自己如何思念亲人,而写亲人如何想念自己。
【解析】1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赏析诗歌内容的能力。
B.“不禁想到了家乡随风而下的梧桐叶、空荡满的房间”说法错误,“随风而下的梧桐叶、空荡荡的房间”是作者眼前之景,而非想象之景。
故选B。
16.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表达技巧的能力。
韦诗主要运用借景抒情的手法。前四句主要写眼前之景:相隔两地都是秋天的夜晚,在这晚上,能与诸弟共望的,只有天上星河而已;在这高大的梧桐树上,秋风偶吹黄叶落地。秋风萧索之夕,烘衬出一层悲凉之色,“共星河”的“共”字,反衬出除“星河”而外,其他别无可共,反衬出诗人极其寂寞之感;“一叶下”对“秋思多”,诗人因“叶下”而生“归思”之想,由此衬出诗人思念诸弟之殷切。
王诗主要运用间接抒情的手法。后两句“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采用了“对写法”,不写自己如何思念亲人,反过来写自己“遥想”这一天“兄弟”们想念自己的情景和“少一人”的心理活动,烘托出对兄弟的思念之情,情感曲折有致,更浓郁,更鲜明。
五、情景默写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桂枝香·金陵怀古》中,“ , ”两句连用两个比喻描绘一幅立体的金陵锦绣江山图。
(2)《答司马谏议书》一文中,王安石首先以“ , ”两句界定了二人争论的根本所在,为下文的驳斥奠定了稳固的逻辑基础。
(3)《六国论》第三段以“ ”的事实,进一步论证了开篇提出的中心论点:六国破灭,“ ”。
【答案】 千里澄江似练 翠峰如簇 盖儒者所争 尤在于名实 不赂者以赂者丧 弊在赂秦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名句名篇的能力。
书写时需要注意的字形有:“澄”“簇”“尤”“弊”。
六、选择 简答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据听过课的人们回忆,林庚讲课,有时身着白村衣,吊带西裤,有时身着丝绸长衫。他腰板挺直,始终昂着头,大多时间垂着双手,平缓地讲着,讲到会心关键处,会举起右手,辅以一个有力的手势。他从不用讲稿,偶尔看看手中卡片,但旁征博引,堂下 ① ,仿佛连“停顿的片刻也显得意味深长”。
张鸣还记得,一次听林庚讲“独立小桥风满袖,平林新月人归后”,讲到“风满袖”的意蕴时,他平静地、引经据典地讲着,站在写满优美板书的黑板前,静静地看着学生。张鸣忽然“感到了先生绸衫的袖子仿佛在轻轻飘动”,虽然那时教室里并没有风。“从那时起,我才感受到了诗的魅力,那是一种静默中的召唤。”张鸣说。甚至连那些从他门口路过的学生也已经不知道这位晚年坐在燕南园藤椅上已经少问世事、逐浙淡出公众视野的老人是谁了。
但老人的隐居生活却似乎自得其乐。一次,张鸣去拜访他,请教学问。两人正 ② ,忽然屋里响起一阵响亮的鸡叫,随后锣鼓声大响。张鸣 ③ ,不知所措。林庚见了,在一旁得意地拍起手,哈哈大笑。原来那是儿孙们送给这位年过九旬老人的一件玩具,只要说话声音过大,就会自动发出声响。这是林庚十分喜爱的玩具。
18.请在文中画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9.下列各项中的引号与文中“风满袖”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为了报复统治阶级的罪行,在中世纪的德国曾有过一种叫做“菲默法庭”的秘密法庭。
B.在这里我们乃看见“木叶”是那么突出地成为诗人们笔下钟爱的形象。
C.这一切特点都有一定的风格和手法,为匠师们所遵守,为人民所承认,我们可以叫它作中国建筑的“文法”。
D.他总是心慌得很,一个劲儿地说:“千万别闹出什么乱子。”
20.文中划线处是个长句,请改成几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政改变原意,且要与上下文衔接自然。
【答案】18.鸦雀无声
高谈阔论
大吃一惊 19.B 20.示例:晚年,这位坐在燕南园藤椅上的老人,已经少问世事,逐渐淡出公众视野,甚至连那些从他门口路过的学生,也已经不知道他是谁了。
【解析】18.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第一空,语境是林庚讲课旁征博引,吸引学生,从“停顿的片刻也显得意味深长”可以看出,即使讲课停歇时,学生也沉浸其中,所以可用成语“鸦雀无声”,解释为:形容非常安静。
第二空,根据“只要说话声音过大,就会自动发出声响”可知,两人谈话声音大,该成语用来修饰两人谈论学问,所以可用“高谈阔论”,解释为:形容漫无边际地大发议论。
第三空,根据后文“不知所措”可知,这叫声突如其来,让人颇感意外,所以可用成语“大吃一惊”,解释为:形容对发生的事感到十分意外。
19.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
文中“风满袖”的引号作用是强调。
A.引号的作用是特定称谓;
B.引号的作用是强调;
C.引号的作用是特殊含义;
D.引号的作用是直接引用。
故选B。
20.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长句变短句的能力。
解答此题方法是将长句划分层次,找出主干句,再把非主干句分成几个层次,每一层作为一个短句出现即可,注意不要丢掉信息,不改变原意。
本题中,首先提取句子主干“甚至连那些从他门口路过的学生也已经不知道这位老人是谁了”,然后将“晚年坐在燕南园藤椅上已经少问世事、逐渐淡出公众视野的”这一定语变成句子形式,“晚年,这位坐在燕南园藤椅上的老人,已经少问世事,逐渐淡出公众视野”。再按照先陈述老人的状态,再陈述学生的行为的顺序组织语言,注意句子通顺。
七、简答题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认识人民创造历史的主体地位,是为了从理性和情感上把自己放到人民中间,是为了解决我是谁、我属于谁的问题。新文化运动以来,无论是 ① ,还是上世纪80年代那批经历了知青岁月的当代作家。他们内心其实都有一方情感根据地,都和某一片土地上的人民建立了非常深切的情感关系。这些作家是属于某个情感共同体的,这个共同体时刻提醒着他,他的生命和创作与这世界上更广大的人群休戚相关。一个普普通通的劳动者,或许不是我们的读者,所以这并不妨碍我们将他以及他所代表的广大人民作为我们理解时代、认识现实的依据。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我国文化产品供给的主要矛盾己经不是缺不缺、够不够的问题, ② 。诚然,娱乐和消费也是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要的一部分,但是,有责任感的艺术家会深深感到,我们就生活在那些为美好生活、为民族复兴而奋斗的人们中间,理应对我们的共同奋斗负有共同责任。我们有责任通过形象的塑造, ③ 。这种认同,是对国家和民族未来的认同,是与新时代伟大历史进程的同频共振。作者和艺术家只有把自己看成人民的儿子,积极授身于人们争取美好未来的壮阔征程,才有能力创造出闪耀着明亮光芒的文艺,照亮和雕刻一个民族的灵魂。
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8字。
22.文中画线的部分有两处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增减少量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答案】21.①经历过时局动荡、家园破碎的现代作家 ②而是好不好、精不精的问题 ③帮助人民群众实现精神认同 22.(1)将“所以”改为“但”。
(2)将“理解时代、认识现实”改为“认识现实、理解时代”。
【解析】21.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①“无论是”“还是”衔接两个条件句,强调新文化运动以来作家与时代的关系,后句是“当代作家”,那么前句就是“现代作家”,应填:历过时局动荡、家园破碎的现代作家。
②“不是缺不缺、够不够的问题”否定了文化产品量的问题,“而是”后面应该转向质的方面,应填:而是好不好、精不精的问题。
③下文“这种认同”指的是“对国家和民族未来的认同”,是一种精神认同,应填:帮助人民群众实现精神认同。
22.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画线句语病有:
不合逻辑,“所以”是因果连词,而原句前后句意存在转折,应改为转折连词“但”;
语序不当,先“认识时代”再“理解时代”。
八、材料作文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心理学家麦基在他的著作《可怕的错觉》中说:“人的一生正如他天天中所想的那样,你怎么想,你怎么期待,你就有怎样的人生。”也就是说——每一个人所看到的世界,都只是我们自己脑海中选择看到的样子。你期待什么,就能看到什么。
上述材料,引发你怎样的思考。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认识与感悟。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例文:
相信的力量
心理学家麦基曾指出,我们期待什么,相信什么,就能成为什么。是的,因为相信,我们会全力以赴。就如电影《金刚川》结尾的美国大兵说:“中国人不信神,但他们的确创造了神迹。”的确,拥有强烈宗教信仰的人,是无法理解我们心中相信的力量是从何而来的。
“相信”不同于信仰。信仰是寄托于神系天命的救赎之路,而“相信”是对于自身力量的信任,是“人定胜天”的勇气。西欧庄园里,面对天灾时,大多数人只有低头默念,划十字;而古老的东方文明,人们却相信蓄水拦堤的治水方法,用人力改变天时,衣食无忧。可见,“相信”相较于信仰,多了人的力量。
对于事物的相信,能给予人们温暖的希冀和强劲的力量去冲破牢笼。百年前的中国乌云缠绕,那些相信“中国可救”的青年学生,大声呐喊,唤醒一方民众;那些相信“中国可守”的红军战士冲锋陷阵,守护国土安宁;那些相信“中国可兴”的留洋学者,不畏险阻,返回祖国,复兴中华力量。正是因为他们相信,他们才会有力量,有目标,踔力奋发,不懈奋斗。
然而只有我们成为所信的实现者、践行者,我们的相信才能成为现实。相信才能给予我们更多的精神力量,开辟新途。失聪姑娘江梦南用眼“听”世界,她相信自己不是弱者,每一个音节都要付出读上千遍的努力,终于得以正常交流。而她所信的实现给予了她更大的推力,使她成为了生命科学的排头兵。“相信”若只是空想而不付诸实践,那便与虚无的信仰无异,注入努力与拼搏的“相信”,才能焕发出真正的力量,在疲劳与挫折中抚慰、激励我们。
“相信”,给予相信者的力量,而相信者的实践,使得相信能够立足现实,并最终成为相信者永久的动力源泉。
反观当下,阶层固化、贩卖焦虑的毒鸡汤,磨灭了很多人“相信”的力量。许多青年抱怨时代造就的“低垂的果子”都已经被父辈们采摘完毕,我们这一代人已无事可做,自愿“躺平”,否定自己的价值。一个不相信自己的人又怎会拥有改变世界、创造价值的力量呢?我相信,这个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是一个大有可为的时代,只要吾辈青年相信自己,付诸实践,赓进不辍,我们终会成为所信的实践者。
愿吾辈青年相信光芒,脚下铿锵!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类材料作文题。
材料借助著名心理学家麦基的理论,从心理学角度阐释了期待什么就能成为什么的道理。之所以会如此,是因为当我们喜欢或向往某个人或事物的时候,我们的心灵会让自己在现实中搜寻印证,然后再用这些似是而非的印证,来佐证自己的心理预期,最终形成一种“真是如此”心理定势。同样,若是愤怒、仇恨或是怀疑时,我们会不断寻找材料来强化自己的臆想,在偏执于愤怒、仇恨的情绪里,让暂时压抑的情绪感得以宣泄。也就是说:我们所看到的世界,只是我们选择看到的样子。你相信什么,你就能看到什么。你相信潜规则,就会发现无数潜规则。你相信不公平,就会发现无数不公平。而你相信努力,就会发现努力真有回报。你相信美好,就会发现生活处处有美好。
我们为什么会认为相信是有价值的?原因有很多,比如,因为我们选择相信了应该相信的、值得相信的事情;再比如,抛开相信的内容不讲,相信这个概念本身,就代表着力量与希望。正所谓,相信“相信”的力量。那么,既然相信是有其价值的,我们又该如何做呢?可能有人认为,只去相信,不去成为所信的实现者或许也可以。但也有人说:应该成为相信的实现者。因为从相信的内容本身讲,它需要发展、需要落实、需要创新、甚至需要否定……因为只有经历了这些,相信的内容才更能彰显价值。
因此,在写作时,可以先论述将所信变为现实的必要性。从相信的人来说,它需要完成一个从意识到行为的递进,因为只有这样,我们的认知过程才算完整。或者哪怕就从这个词本身来讲,“相信”不等于“自信”,它需要更多人的参与、支撑、互动……只要人类社会存在,“相信”就会存在,为了人类更好的发展,将相信变为现实就总有其意义。理清其意义后,就可以结合自身,从方法论的角度阐述自己的应当如何将所信变现,比如,应当付出怎样的行动,应当如何将行动坚持贯彻下去。当然,最后也可以适当地思辨与反思是否非要以结果论成败,指出过度地讲究实现与结果,可能会消解和抹杀太多的人类劳动和主观奋斗。所以,比让所信实现更重要的是“成为所信的实现者”,毕竟“进一寸有一寸的欢喜”。
立意:
1.相信需要用行动去支撑。
2.将相信变为实现,是为了全人类的发展。
3.相信的实践之路上,最重要的是实现者本身。
试卷第1页,共3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辽宁省大连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王国维心目中,《红楼梦》的文学性明显是高于《水浒传》《三国演义》等著作的。这大概源于《红楼梦》的视角不是世俗的视角,而是超越的视角。《红楼梦》的超越方式不是追逐现世功利与实用目的的方式,而是审美的方式。从阅读的直接经验,我们就能感受到,《红楼梦》对女子的审美意识非常充分,无论是外在美还是内在美都充分呈现出来。以《红楼梦》为参照系就会发现,《三国演义》《水浒传》对女子没有审美意识,只有道德意识。换句话说,只有道德法庭,没有审美判断。不必说被道德法庭判为死刑的妖女“淫妇”潘金莲、阎婆惜等,就是被认为是英雄烈士的顾大嫂、孙二娘等也没有美感,甚至作为美女形象出场的貂蝉,亦非审美对象,而是政治器具,和林黛玉、晴雯、妙玉等完全不可同日而语。
放下直接的阅读经验,从理论上说,正如康德所点破的那样,审美判断是“主观的合目的性而无任何合目的”的判断心,他说的无目的,便是超越世间的功利法,即超越世俗眼里的目的性,进入人类精神境界的更高层次。在这个层次上,功利的目的性已经消失,悲剧的目的不是去追究“谁是凶手”,自然也不是一旦找到凶手,悲剧冲突就得以化解。《红楼梦》让读者和作者一样,感悟到有许多无罪的凶手、无罪的罪人,他们所构成的关系和这种关系的相关互动才是悲剧难以了结的缘由。对于这种悲剧,若要作出是非究竟的判决,或要问起元凶首恶,真是白费力气。因为矛盾诸方面在自己的立场是真的,但看对方是假的,真假不能相容,真真假假中演出一出恩恩怨怨、悲欢离合的悲剧,给读者展示了一个谜一样的永恒冲突。
这种冲突是双方各自持有充分理由的冲突,是重生命自由与重生活秩序的永恒的悖论,只要人类生活着,这种悲剧性的冲突,就会永远存在。它不像世间的政治冲突、经济冲突、道德冲突,可以通过法庭、战争、理性判断加以解决或随着现实时间的推移而找到凶手或是非究竟而化解。它也不跟《三国演义》那样,一方是“忠绝”“义绝”,一方是“奸绝”“恶绝”,善恶分明,然后通过一方吃掉另一方而暗示一种绝对道德原则。鲁迅先生说《红楼梦》在艺术上的了不起之处是没有把好人写得绝对好,没有把坏人写得绝对坏。这便是拒绝忠奸、善恶对峙的世俗绝对原则,这也是《红楼梦》能够成为永恒审美源泉的秘密所在。马克思所说的解开荷马史诗永恒之迷的难点,我们从《红楼梦》对世俗眼光的超越中,大约可以得到一些解释。
在世界文学史上,莎士比亚、塞万提斯等大作家虽然也都站立在超越世俗眼界的高层面去创作,在精神上都有一种对人间生命的大悲悯感,但是在叙述方式上,他们都有一种贵族姿态,在描述中是以自身的高贵去照耀笔下人物。而《红楼梦》虽有高贵的贵族精神,但曹雪芹作为创作主体则是一种低姿态,这是《红楼梦》另一文学审美特点。
曹雪芹的“大观”眼睛并不是贵族嘲弄底层生命的眼睛,而是另外两种低姿态的眼睛:跛足道人的眼睛和宝玉的“侍者”的眼睛。高精神而又低姿态,是《红楼梦》独一无二的叙述方式。跛足道人没有“圣人言”的形式,只是唱着轻快的嘲讽之歌,这是最低调的歌,又是最高深的歌,是大悲剧的歌,又是大喜剧的歌,是没有哲学形式的哲学歌。《红楼梦》没有“圣人言”的方式,也没有“三言二拍”那种因果报应的“诚言”形式,而是“甄士隐言”(真事隐言)、“贾雨村言”(假语村言)、“石头言”等一些与读者心灵相齐相交的平常形式。在《红楼梦》里,宝玉是真正的圣者。他的天性眼睛把人间的污浊看得最清,所以才有“男子是泥,女子是水”的惊人之论。别人都为失去权力、财产而痛苦,他只为失去少女生命而悲伤而心疼。他的前身是“神瑛侍者”,所谓侍者,就是仆人、奴隶。而他来到人间之后,仍然是个侍者,身份是贵族府第中最受宠的贵族子弟,气质上也有贵族特性,然而他却拒绝贵族特权,保持一种侍者心态、侍者眼光。
这种低姿态奇怪吗?不奇怪。马克思所制定的巴黎公社原则就要求公社的官员要做人民的仆人,要以最低的姿态去对待世界与民众。宝玉正是拥有这种侍者的眼睛与姿态,所以他能看清那些世俗眼里无价值的生命恰恰具有高价值,也因此才对这些生命的毁灭产生大悲情——不是居高临下的同情,而是自下而上的深深敬爱的大伤感与大痛惜。他为晴雯作《芙蓉女儿诔》,倾诉得如此动情,原因就在于此。晴雯在世人眼里,不过是一个卑贱的女奴,但在宝玉眼里,她却是“心比天高”的天使。因此,在她生前,他尊敬她;在她死后,则仰视她。于是,便写下了感天动地的千古绝唱。
(摘编自刘再复《永远的<红楼梦>》)
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红楼梦》充分呈现了林黛玉、晴雯、妙玉等一众女子的外在美和内在美,是因为《红楼梦)真正把女子当作了审美对象。
B.悲剧难以了结,往往是因为有许多无罪的罪人、无罪的凶手,以及他们所构成的关系及其关系的相关互动。
C.曹雪芹在《红楼梦》中体现的高精神与莎士比亚、塞万提斯等在作品中体现的是一致的,都是对人间生命的大悲悯感。
D.作者以马克思制定的巴黎公社要求官员做人民公仆的原则来类比宝玉的侍者姿态,充分肯定了宝玉在文学史上的意义和价值。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审美判断并非没有目的,只是它追求的是超越世俗功利的目的,进入了人类精神境界的更高层次。
B.《红楼梦》能够成为永恒审美源泉的秘密是不分忠奸、不辨善恶,没有绝对的道德原则,对众生一视同仁。
C.《红楼梦》中甄士隐在解读了跛足道人唱的“轻快的嘲讽之歌”之后,就跟着跛足道人出家了。
D.能看清那些世俗眼里无价值的生命恰恰具有高价值,所以宝玉才会为那些世人眼中的卑贱女奴失去生命而悲伤。
3.下列《红楼梦》中的情节,没有体现宝玉低姿态的一项是( )
A.老嬷嬷指责藕官烧纸时,宝玉帮藕官打圆场。
B.凤姐泼醋,平儿无辜受辱,宝玉主动帮助平儿理妆。
C.金钏投井之后,宝玉低声下气求得玉钏原谅。
D.宝玉既能与秦钟交好又能与“呆霸王”薛蟠交往。
4.《红楼梦》的两大审美特点是什么?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
5.有人说《红楼梦》中晴雯的悲剧是不可避免的。你同意这一看法吗?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
二、文学类阅读-双文本
阅读文章,完成各题。
北上(节选)
徐则臣
文本一:
好多天里,孙过程都想不明白,世界上竟然有小波罗【注】这种职业,就是坐在船上到处乱看,此类事他只见过两种人干过:一是乡间的二流子,吃饱饭无所事事地游荡;另一种人就是当官的。义和拳开到北京后,作为最精壮的拳民,接受朝廷官员的检阅时,他总是被指派站到最前排的队伍里。那些当官的背着手从他面前经过,偶尔看他一眼,有时候还会拍拍他肚子,让他张开嘴看看牙口,顺带品评两句,像逛牲口交易市场。你不知道他们究竟看见了什么,但他们的任务就是走走看看。小波罗比二流子和朝廷官员还过分,他要沿运河从南一直看到北。他努力从小波罗的日常生活里总结出点硬邦邦的东西,但是徒劳。小波罗该吃时吃,该睡时睡,其他时候坐在船头喝茶、看书、写东西、跟大家聊天,兴致好了就摆弄他的照相机,或者到岸上信步乱走,走到哪儿算哪儿,累了就赶紧回。生活竟然可以这样过,不是种子丢下去长出新芽,也不是中幡耍完了、纤拉过了拿到钱,更不是手起刀落、一颗人头掉到地上。他当然知道赶路就要有个过程,但小波罗的目的显然不在赶路,他要的仅仅是看。虚无缥缈、没着没落、无法抵达某个结果地看。
这种通往空茫和未知的“工作”让他心里空落落的。他从船尾走进卧舱里,又从卧舱里出来,走到了甲板上,小波罗和谢平遥在喝咖啡。
已经是6月,他们平稳地航行在微山湖中。运河有一段横穿这片著名的大水。荷花在远处小岛的边缘盛开,莲叶接天,半个湖都是绿的。拉网打鱼的人在河道之外对他们挥手。咖啡也是孙过程到了船上才知道的东西。
小波罗坚持让孙过程尝了两口,一口之后又来了一口。小波罗说,闭上眼,一点一点咽,注意舌尖、舌面、舌根、嗓子眼儿、食道和胃里的感觉。敞开你所有的味蕾。敞开,对,不要关闭,更不要回避,敞开了才能充分享受。孙过程在小波罗和谢平遥的指导下,两口咖啡喝出了一整杯的时间。他所认为的“中药汤”在他的想象里逐渐变成了褐色丝绸,从唇齿缓慢地流淌到胃里,苦一寸一寸地变成了香。
“这就是结果。”小波罗让他睁开眼,“享受一个喝的过程足以成为喝的目的与结果。”
孙过程咂巴着嘴,还没有彻底弄懂。“首先要喝。”
“如果最终还是苦呢?”孙过程说。
“那你就会知道,在你,苦最终还是变不成香的。”谢平遥替小波罗翻译出来。“不过,为什么非得在开始的苦和最后的苦与香之间建立联系呢?由苦开始,只有继续没有终点,不也很好吗?比如指照——”小波罗抱着他的盒子相机举到孙过程眼前,“选景,对焦,按快门。”孙过程通过一个小方框看见了这个世界的一部分,不过是颠倒的:远处一条小船,渔翁咬着烟袋,手持竹篙把十几只鸬鹚赶下水;那些鸬鹚一个猛子扎下去,两只脚蹼在水面上摇摆,过一会儿纷纷浮出水面,轮番往船上跳;每只鸬鹚嘴里吞着一条鱼,有的鱼头或鱼尾从鸬鹚嘴里露出来;渔翁左手拎起一只鸬鹚,右手往它脖子处一捏,一条鱼从鸬鹚嘴里滑出来,落到船舱里。小波罗果断地按下快门。在被定格的瞬间画面上,孙过程发现鸬鹚脖子上竟有一圈明亮的铁环。
“铁环!”他说。
“什么?”谢平遥替小波罗问。
“铁环。箍在鸬鹚的脖子上。”孙过程重复。
生长在梁山水泊,从小到大不知道见过多少人捕鱼时用鸬鹚代劳,但他头一回注意到鸬鹚脖子上还可以箍上一圈铁环。小时候他还经常问父母一个问题:为什么鸬鹚抓到鱼不自己吃到肚子里?父亲说的是:吃了,又被打鱼人挤出来了。母亲回答:咽不下,鸬鹚嗓子眼儿浅。现在他发现,父母的解释之外还有第三种:因为那一圈铁箍,想咽也咽不动。
“以前你看了,但你没看见。”小波罗把最后一口咖啡喝掉,“照相机让你看见了。我拿起相机,我是为了拍出一张惊世之作吗?不是,就是随便一拿,然后随便这么一对焦,就让你看见了。”
“无心之举,亦有所成。”谢平遥附和,“无用之用,可为大用。”
孙过程一直记着这个下午,那是辛丑年他听到的第一声雷,惊雷之后下了冰雹和大雨。他记着这个下午,是因为他从小波罗那里终于弄明白,任何一件哪怕漫无目的的事情,都可能有意义;无意义本身可能正是它的意义。他讲不清这其中的弯弯绕道理,但他的确由此开始逐渐放松下来,不再凡事顶真,晃晃荡荡的一辈子也可能是值得过的。
文本二:
小波罗死前,将自己的财物等进行自由分配,相机送给了孙过程。百年后,孙过程的后人孙宴临,一位女性摄影爱好者,再次将镜头对准了运河上的人和事,举办了“时间与河流”个人摄影展。孙宴临说,孙家和摄影有缘,这缘分肇始于先祖孙过程。
(有删减)
[注]小波罗意大利人,忠实的运河爱好者,因仰慕马可·波罗,自称“小波罗”。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开头写义和拳拳民接受朝廷官员检阅的场景,既交代了孙过程曾经的身份,也交待了故事发生的背景。
B.孙过程对小波罗充满了疑惑,从小波罗身上他见识到了另一种活法,见识到了很多他以前不曾见到的东西。
C.小波罗拍到鸬鹚脖子上的一圈明亮的铁环,这是小说的特写镜头,主要是为了揭露打鱼人对鸬鹚的剥削。
D.运河既是空间中的一条河,也是一条时间的河流;小说中,无论是小波罗还是孙宴临,都对运河饱含深情。
7.下列对文本的艺术特点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本一主要以孙过程的第三人称限知视角来讲述,与《红楼梦》中林黛玉进贾府时从黛玉的视角写贾府有异曲同工之妙。
B.文本一开篇将小波罗与二流子和朝廷官员进行对比,以此凸显孙过程眼中小波罗无所事事、无所作为的生活状态。
C.“荷花在远处小岛的边缘盛开,莲叶接天,半个湖都是绿的”这句看似随意的景物描写,其实是巧妙化用了诗句“接天莲叶无穷碧”。
D.小说擅长借助小物件、小人物讲述深刻的道理,时间跨度大,叙事节奏舒缓而不沉闷,给读者以思考的空间。
8.孙过程从小波罗身上明白了“任何一件哪怕漫无目的的事情,都可能有意义;无意义本身可能正是它的意义”,如何理解这句话,请结合文本具体分析。
9.小说中“相机”有何意义?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
三、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帝尧之时,遭洪水滔滔,九州阏塞,四渎壅闭。四岳乃举鲧于尧,尧用治水,受命九载,功不成。帝怒,乃更求之,得舜,使摄行天子之政,巡狩。观鲧之治水无有形状,乃殛鲧于羽山。
舜与四岳举鲧之子禹,禹伤父功不成,循江,溯河,尽济,甄淮,乃劳身焦思以行。七年,闻乐不听,过门不入,冠挂不顾,履遗不蹑。功未及成,愁然沉思。乃案《黄帝中经历》东巡,登衡岳,血白马以祭,不幸所求。乃登山仰天而啸,因梦见赤绣衣男子,得金简之书。案金简玉字,得通水之理。
复返归岳,与益、夔共谋,行到名山大泽,召其神而问之山川脉理、金玉所有、鸟兽昆虫之类,及八方之民俗、殊国异城、土地里数;使益疏而记之,故名之曰“山海经”。
禹济江,南省水理,黄龙负舟,舟中人怖骇。禹乃哑然而笑曰“我受命于天,竭力以劳万民。生,性也;死,命也。尔何为者?”颜色不变,龙曳尾舍舟而去。
南到计于苍梧,而见缚人,禹拊其背而哭。益日:“斯人犯法,自合如此,哭之何也?”禹曰:“天下有道,民不罹辜;天下无道,罪及善人。吾为帝统治水土调民安居使得其所今乃罹法如斯此吾得薄不能化民证也。故哭之悲耳。”
于是周行宇内,平易相土,观地分州,殊方各进,有所纳贡;民去崎岖,归于中国。
尧乃号禹曰伯禹,官曰司空。尧崩,禅位于舜;舜崩,禅位命禹。禹服三年,形体枯槁,面目黎黑,让位商均。万民不附商均,追就禹之所,不得已,即天子之位。
(节选自《吴越春秋·越王无余外传》)
10.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有三处不当,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吾为帝统A治水土B调民安C居D使得其所E今乃罹F法如斯G此吾得薄H不能化民证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九州,古代的九个区,代中国;一说神州代中国,九州则是与其等同的九个区。
B.形状,在文中意思是指实绩、成效,现在多指物体或图形所呈现出来的外表。
C.山海经,上古社会百科全书,文中应指此书雏形,实际成书干战国至汉初期。
D.禅位,即“禅让”,把帝位让给贤者,是发展于奴隶社会的推选部落首领的制度。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尧帝时,天下洪水泛滥,四岳推举大禹的父亲鲧去治水,鲧治水九年不成功,舜代理天子之政,视察邦国州郡,在羽山处死了鲧。
B.大禹治水时,七年间不听音乐,过家门而不入,即便如此,治水依然不成功。后来在梦中得到金简之书,才得以通晓治水之道。
C.禹与益、夔二人共同商量,到名山大川召唤其神,询问山川脉络及物产风俗等,并且亲自一一仔细记录下来,命名叫“山海经”。
D.禹的功绩得到尧帝的肯定,赐号伯禹,封为司空;尧帝去世之后禅位给舜,舜去世之后禅位给禹,禹不想接受,便让位给商均。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禹济江,南省水理,黄龙负舟,舟中人怖骇。
(2)万民不附商均,追就禹之所,不得已,即天子之位。
14.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大禹受百姓拥戴的原因。
四、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新秋夜寄诸弟①
韦应物
两地俱秋夕,相望共星河。
高梧一叶下,空斋归思多。
方用忧人瘼②,况自抱微疴。
无将③别来近,颜鬓已蹉跎。
[注]①此诗是诗人在滁州刺史任上所作。②人瘼:即“民瘼”,民生疾苦。③无将:不要。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秋夕”“秋夜”相应,“相望”“诸弟”相关,首联呼应题目,思念之情呼之欲出。
B.对家乡浓浓的思念之情让诗人不禁想到了家乡随风而下的梧桐叶、空荡满的房间。
C.颈联由“忧人瘼”一转,表明念弟思归毕竟是个人小事,从政爱民才是职责大事。
D.诗歌语言浅近,对仗自然,情深而又不独溺于己情,表现了诗人娴熟的写作技巧。
16.此诗与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相比,在主要表现手法上有何不同?
五、情景默写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桂枝香·金陵怀古》中,“ , ”两句连用两个比喻描绘一幅立体的金陵锦绣江山图。
(2)《答司马谏议书》一文中,王安石首先以“ , ”两句界定了二人争论的根本所在,为下文的驳斥奠定了稳固的逻辑基础。
(3)《六国论》第三段以“ ”的事实,进一步论证了开篇提出的中心论点:六国破灭,“ ”。
六、选择 简答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据听过课的人们回忆,林庚讲课,有时身着白村衣,吊带西裤,有时身着丝绸长衫。他腰板挺直,始终昂着头,大多时间垂着双手,平缓地讲着,讲到会心关键处,会举起右手,辅以一个有力的手势。他从不用讲稿,偶尔看看手中卡片,但旁征博引,堂下 ① ,仿佛连“停顿的片刻也显得意味深长”。
张鸣还记得,一次听林庚讲“独立小桥风满袖,平林新月人归后”,讲到“风满袖”的意蕴时,他平静地、引经据典地讲着,站在写满优美板书的黑板前,静静地看着学生。张鸣忽然“感到了先生绸衫的袖子仿佛在轻轻飘动”,虽然那时教室里并没有风。“从那时起,我才感受到了诗的魅力,那是一种静默中的召唤。”张鸣说。甚至连那些从他门口路过的学生也已经不知道这位晚年坐在燕南园藤椅上已经少问世事、逐浙淡出公众视野的老人是谁了。
但老人的隐居生活却似乎自得其乐。一次,张鸣去拜访他,请教学问。两人正 ② ,忽然屋里响起一阵响亮的鸡叫,随后锣鼓声大响。张鸣 ③ ,不知所措。林庚见了,在一旁得意地拍起手,哈哈大笑。原来那是儿孙们送给这位年过九旬老人的一件玩具,只要说话声音过大,就会自动发出声响。这是林庚十分喜爱的玩具。
18.请在文中画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9.下列各项中的引号与文中“风满袖”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为了报复统治阶级的罪行,在中世纪的德国曾有过一种叫做“菲默法庭”的秘密法庭。
B.在这里我们乃看见“木叶”是那么突出地成为诗人们笔下钟爱的形象。
C.这一切特点都有一定的风格和手法,为匠师们所遵守,为人民所承认,我们可以叫它作中国建筑的“文法”。
D.他总是心慌得很,一个劲儿地说:“千万别闹出什么乱子。”
20.文中划线处是个长句,请改成几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政改变原意,且要与上下文衔接自然。
七、简答题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认识人民创造历史的主体地位,是为了从理性和情感上把自己放到人民中间,是为了解决我是谁、我属于谁的问题。新文化运动以来,无论是 ① ,还是上世纪80年代那批经历了知青岁月的当代作家。他们内心其实都有一方情感根据地,都和某一片土地上的人民建立了非常深切的情感关系。这些作家是属于某个情感共同体的,这个共同体时刻提醒着他,他的生命和创作与这世界上更广大的人群休戚相关。一个普普通通的劳动者,或许不是我们的读者,所以这并不妨碍我们将他以及他所代表的广大人民作为我们理解时代、认识现实的依据。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我国文化产品供给的主要矛盾己经不是缺不缺、够不够的问题, ② 。诚然,娱乐和消费也是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要的一部分,但是,有责任感的艺术家会深深感到,我们就生活在那些为美好生活、为民族复兴而奋斗的人们中间,理应对我们的共同奋斗负有共同责任。我们有责任通过形象的塑造, ③ 。这种认同,是对国家和民族未来的认同,是与新时代伟大历史进程的同频共振。作者和艺术家只有把自己看成人民的儿子,积极授身于人们争取美好未来的壮阔征程,才有能力创造出闪耀着明亮光芒的文艺,照亮和雕刻一个民族的灵魂。
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8字。
22.文中画线的部分有两处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增减少量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八、材料作文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心理学家麦基在他的著作《可怕的错觉》中说:“人的一生正如他天天中所想的那样,你怎么想,你怎么期待,你就有怎样的人生。”也就是说——每一个人所看到的世界,都只是我们自己脑海中选择看到的样子。你期待什么,就能看到什么。
上述材料,引发你怎样的思考。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认识与感悟。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B 2.B 3.D 4.①《红楼梦》具有超越世俗的审美的视角。②《红楼梦》具有高精神低姿态的独一无二的叙述方式。 5.同意这个观点。①晴雯悲剧的背后有许多“无罪的凶手、无罪的罪人”,如贾宝玉的爱惜、王善宝家的挑唆、娘家人的无情等,加上各种关系的互动,使她不可避免地成了牺牲品。②晴雯追求生命自由,生性张扬、不懂收敛又无心机;而王夫人则是封建统治阶级中“重生活秩序”的典型代表。所以晴雯与王夫人之间的冲突是“双方各自持有充分理由的冲突,是重生命自由与重生活秩序的永恒的悖论”,因此晴雯的悲剧不可避免。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本内容进行理解推断的能力。
B.“悲剧难以了结的缘由往往是因为有许多无罪的罪人、无罪的凶手”错,原文说的是《红楼梦》,而非泛指所有悲剧。
故选B。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B.“不分忠奸、不辨善恶”错,原文说是“它拒绝忠奸、善恶对峙的世俗绝对原则”。
故选B。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
D.低姿态是保持一种侍者心态、侍者眼光,宝玉与秦钟、薛蟠是友伴关系。
故选D。
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信息的整合和对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
①结合“《红楼梦》的视角不是世俗的视角,而是超越的视角。《红楼梦》的超越方式不是追逐现世功利与实用目的的方式,而是审美的方式”可知,《红楼梦》具有超越世俗的审美的视角。
②结合“高精神而又低姿态,是《红楼梦》独一无二的叙述方式”《红楼梦》具有高精神低姿态的独一无二的叙述方式。
5.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
首先回答同意。
然后了解晴雯的形象特点和命运:首先,从晴雯的出身看,她是不幸的,低贱的出身为她最后的悲剧命运埋下了祸患。其次,宝玉的纵容让晴雯的性格越来越骄纵,这是她引火上身,被王夫人注意到的一个主要原因。 再次,不可否认的是,晴雯很优秀,这就招来了其他人的嫉妒。当然晴雯的悲剧命运除了这些主观因素外,还有客观因素,而最主要的客观管因素就是王夫人对她的讨厌。
再结合材料分析:
①结合“《红楼梦》让读者和作者一样,感悟到有许多无罪的凶手、无罪的罪人,他们所构成的关系和这种关系的相关互动才是悲剧难以了结的缘由”可知,晴雯悲剧的背后有许多“无罪的凶手、无罪的罪人”,如贾宝玉的爱惜、王善宝家的挑唆、娘家人的无情等,加上各种关系的互动,使她不可避免地成了牺牲品。
②结合“这种冲突是双方各自持有充分理由的冲突,是重生命自由与重生活秩序的永恒的悖论,只要人类生活着,这种悲剧性的冲突,就会永远存在”可知, 晴雯追求生命自由,生性张扬、不懂收敛又无心机;而王夫人则是封建统治阶级中“重生活秩序”的典型代表。所以晴雯与王夫人之间的冲突是“双方各自持有充分理由的冲突,是重生命自由与重生活秩序的永恒的悖论”,因此晴雯的悲剧不可避免。
6.C 7.B 8.①小波罗的“赶路”状态与对喝咖啡的认识,让孙过程明白享受过程足以成为目的与结果,亦即无意义本身可能正是它的意义。
②小波罗用相机对准鸬鹚的随便一拍,让孙过程看见了他以前“看了”但不曾“看见”的东西,知道无心之举亦会有收获,再次证明看似无目的的事情,也可能有意义。 9.①相机对小说中人物而言具有不同的意义。对小波罗而言,相机是他观察世界的工具;对孙过程而言,相机改变了他认识世界的角度;对孙宴临而言,相机为她打开了世界。
②小说中的相机镜头始终对准了运河上的人和事,前后形成一种呼应,暗示了一种历史传承。
③相机作为作品中的小物件,贯穿始终,引发读者关于小说主题的思考。
【解析】6.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相关内容的分析理解能力。
C.“主要是为了揭露打鱼人对鸬鹚的剥削”说法错误。由“是因为他从小波罗那里终于弄明白,任何一件哪怕漫无目的的事情,都可能有意义;无意义本身可能正是它的意义”可知,“揭露打鱼人对鸬鹚的剥削”并非作品要表现的主题。
故选C。
7.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能力。
B.“将小波罗与二流子和朝廷官员进行对比”说法错误,由“此类事他只见过两种人干过:一是乡间的二流子,吃饱饭无所事事地游荡;另一种人就是当官的”可知,是“类比”,而非“对比”。
故选B。
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重要句子含义的能力。
由“他当然知道赶路就要有个过程,但小波罗的目的显然不在赶路,他要的仅仅是看。虚无缥缈、没着没落、无法抵达某个结果地看”“‘这就是结果。’小波罗让他睁开眼,‘享受一个喝的过程足以成为喝的目的与结果’”可知,小波罗“赶路”的状态与对喝咖啡的认识,让孙过程明白享受过程足以成为目的与结果,即无意义本身可能正是它的意义。
由“小波罗果断地按下快门。在被定格的瞬间画面上,孙过程发现鸬鹚脖子上竟有一圈明亮的铁环”“‘以前你看了,但你没看见。’小波罗把最后一口咖啡喝掉,‘照相机让你看见了。我拿起相机,我是为了拍出一张惊世之作吗?不是,就是随便一拿,然后随便这么一对焦,就让你看见了’”可知,小波罗用相机对准鸬鹚的随便一拍,让孙过程看见了他以前“看了”但不曾“看见”的东西,知道无心之举亦会有收获,再次证明看似无目的的事情,也可能有意义。
9.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中的艺术形象的能力。
相机对小说中的不同人物具有不同的意义。由“小波罗抱着他的盒子相机举到孙过程眼前”“小波罗果断地按下快门”可知,对小波罗而言,相机是他观察世界的工具;由“在被定格的瞬间画面上,孙过程发现鸬鹚脖子上竟有一圈明亮的铁环”“生长在梁山水泊,从小到大不知道见过多少人捕鱼时用鸬鹚代劳,但他头一回注意到鸬鹚脖子上还可以箍上一圈铁环”可知,对孙过程而言,相机改变了他认识世界的角度;由“百年后,孙过程的后人孙宴临,一位女性摄影爱好者,再次将镜头对准了运河上的人和事,举办了‘时间与河流’个人摄影展”可知,对孙宴临而言,相机为她打开了世界。
由文本一“渔翁左手拎起一只鸬鹚,右手往它脖子处一捏,一条鱼从鸬鹚嘴里滑出来,落到船舱里。小波罗果断地按下快门”和文本二“百年后,孙过程的后人孙宴临,一位女性摄影爱好者,再次将镜头对准了运河上的人和事”可知,小说中的相机镜头始终对准了运河上的人和事,前后形成一种呼应,暗示了一种历史传承。
由“兴致好了就摆弄他的照相机”“小小波罗抱着他的盒子相机举到孙过程眼前”“照相机让你看见了。我拿起相机,我是为了拍出一张惊世之作吗?不是,就是随便一拿,然后随便这么一对焦,就让你看见了”“小波罗死前,将自己的财物等进行自由分配,相机送给了孙过程。百年后,孙过程的后人孙宴临,一位女性摄影爱好者,再次将镜头对准了运河上的人和事”可知,相机作为作品中的小物件,贯穿始终,引发读者关于小说主题的思考。
10.ACF 11.D 12.C 13.(1)禹渡过长江,到江南视察河道的时候,有条黄龙用背驮起他的船,船里的人非常恐惧。
(2)百姓不依附商均,投奔禹的住处,不得已,禹登上了天子之位。 14.①尽心竭力地治理好了水患。
②重视以德行感化民众。
③通过实地考察来治国理民。
【解析】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我为帝王治理水土,调理民众安居乐业,使他们各得其所,现在他们却这样犯了法,这是我德行不厚,不能感化民众的证据啊。
“统治”解释为“治理”,对象为“水土”,应在“水土”后断开,“统”与“治”之间不能断开,所以第一处不当是“A”处;
“使”后面是目的,前面是方式,应在“使”前断开,“安居”意为安居乐业,中间不能断开,所以第二处不当是“C”处;
“今”作为时间状语,一般放在句首,其前断开,“今乃罹法如斯”中“法”是“罹”的宾语,中间不能断开,所以第三处不当是“F”处。
1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D.“发展于奴隶社会”说法错误,应该是“发展于原始社会”。
故选D。
1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
C.“并且亲自一一仔细记录下来”说法错误,依据原文“使益疏而记之”可知,是让益分条记录下来。
故选C。
13.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
(1)“济”,渡过;“省”,视察;“负”,用背驮起;“怖骇”,非常恐惧。
(2)“附”,依附;“追就”,投奔;“即”,登上。
1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
依据原文“七年,闻乐不听,过门不入,冠挂不顾,履遗不蹑。……案金简玉字,得通水之理”可知,大禹过家门而不入,尽心竭力地治理好了水患;
依据原文“禹曰:‘天下有道,民不罹辜;天下无道,罪及善人。吾为帝统治水土调民安居使得其所今乃罹法如斯此吾得薄不能化民证也。故哭之悲耳’”可知,大禹重视以德行感化民众;
依据原文“于是周行宇内,平易相土,观地分州,殊方各进,有所纳贡;民去崎岖,归于中国”可知,大禹通过实地考察来治国理民。
参考译文:
尧帝统治的时候,遇上洪水泛滥成灾,九州之间阻塞隔绝,长江、黄河、济水、淮河四条大河淤塞不通。四岳就推举鲧给尧,尧便任用鲧治理洪水,鲧接受任命后九年,治水的工 作仍然没有成效。尧帝愤怒,就另外访求人才,得到了舜,就让他代理操办天子的政务,到各地视察臣属的工作。舜看到鲧治水没有成效,就在羽山诛杀了鲧。
舜和四岳推举鲧的儿子禹来治水,禹伤心父亲的使命没有完成,于是沿着长江顺流而 下,又在黄河中逆流而上,走遍济水,考察淮河,就这样竭尽全力、呕心呖血地在外奔波。七年之间,听见音乐也不去欣赏,经过家门也不进去,帽子被树枝挂住了也不回头看一下, 鞋子掉了也顾不得穿上。治水的工作还是未见成效,他忧愁地深深思索着。于是就查考《黄帝中经历》向东巡视,登上了衡山,杀了白马,用它的血来祭祀山神,仍没有见到他所寻觅的神书。禹于是登上山峰仰天长啸,因而梦见一个身穿红色绣花衣的男子,拿到了金简之书,查阅了金简之书上的玉字,了解了疏通河道的原理。
于是禹又回到了衡山,与益、夔一起谋划,巡视到大山大湖,就召见那里的神仙而向他们询问山河的脉络条理、金银宝玉所蕴藏的地方、该处鸟兽昆虫的种类,以及四面八方的民间习俗、不同国家不同地区所拥有的土地里数;让益分别记录下来,所以取名叫《山海经》。
禹渡过长江,到江南视察河道的时候,有条黄龙用背驮起他的船,船里的人非常恐惧。禹却嘿嘿地笑起来说:“我从上天那里接受了命令,竭尽全力来为亿万民众操劳。活着,是一种天性;死去,是一种命运。你们为什么要这样害怕呢?”他脸色一点儿也没变,那条龙就拖着尾巴离开船只游走了。
禹往南来到苍梧山考核官吏,见到被捆绑的人,禹抚摩着他的背哭了。益说:“这人犯了法,本来就该这样,你为他流泪为什么呢?”禹说:“政治清明,民众就不会犯罪;政治黑暗,惩处罪过就会涉及到良民。我为帝王治理水土,调理民众安居乐业,使他们各得其所,现在他们却这样犯了法,这是我德行不厚,不能感化民众的证据啊。所以我才哭得很悲伤。”
这以后,禹跑遍了国内的所有地方,平整土地又审察土质,视察地形来划分州域。不同的地方根据各自的不同物产分别进献,都有一定的上交给朝廷的贡品;使民众离开崎岖艰险的山区,投奔到中原。
尧于是就赐禹名号为伯禹,委任的官职叫司空。尧死了以后,把帝位让给舜;舜死了以后,把帝位让给禹。禹守丧三年,身体憔悴,脸色黑瘦,把帝位让给商均。百姓不依附商均,投奔禹的住处,不得已,禹登上了天子之位。
15.B 16.①韦诗主要运用借景抒情手法,前四句借眼前之景抒发思念之情。
②王诗主要运用侧面描写(对写法),间接抒情,后两句不写自己如何思念亲人,而写亲人如何想念自己。
【解析】1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赏析诗歌内容的能力。
B.“不禁想到了家乡随风而下的梧桐叶、空荡满的房间”说法错误,“随风而下的梧桐叶、空荡荡的房间”是作者眼前之景,而非想象之景。
故选B。
16.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表达技巧的能力。
韦诗主要运用借景抒情的手法。前四句主要写眼前之景:相隔两地都是秋天的夜晚,在这晚上,能与诸弟共望的,只有天上星河而已;在这高大的梧桐树上,秋风偶吹黄叶落地。秋风萧索之夕,烘衬出一层悲凉之色,“共星河”的“共”字,反衬出除“星河”而外,其他别无可共,反衬出诗人极其寂寞之感;“一叶下”对“秋思多”,诗人因“叶下”而生“归思”之想,由此衬出诗人思念诸弟之殷切。
王诗主要运用间接抒情的手法。后两句“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采用了“对写法”,不写自己如何思念亲人,反过来写自己“遥想”这一天“兄弟”们想念自己的情景和“少一人”的心理活动,烘托出对兄弟的思念之情,情感曲折有致,更浓郁,更鲜明。
17. 千里澄江似练 翠峰如簇 盖儒者所争 尤在于名实 不赂者以赂者丧 弊在赂秦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名句名篇的能力。
书写时需要注意的字形有:“澄”“簇”“尤”“弊”。
18.鸦雀无声
高谈阔论
大吃一惊 19.B 20.示例:晚年,这位坐在燕南园藤椅上的老人,已经少问世事,逐渐淡出公众视野,甚至连那些从他门口路过的学生,也已经不知道他是谁了。
【解析】18.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第一空,语境是林庚讲课旁征博引,吸引学生,从“停顿的片刻也显得意味深长”可以看出,即使讲课停歇时,学生也沉浸其中,所以可用成语“鸦雀无声”,解释为:形容非常安静。
第二空,根据“只要说话声音过大,就会自动发出声响”可知,两人谈话声音大,该成语用来修饰两人谈论学问,所以可用“高谈阔论”,解释为:形容漫无边际地大发议论。
第三空,根据后文“不知所措”可知,这叫声突如其来,让人颇感意外,所以可用成语“大吃一惊”,解释为:形容对发生的事感到十分意外。
19.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
文中“风满袖”的引号作用是强调。
A.引号的作用是特定称谓;
B.引号的作用是强调;
C.引号的作用是特殊含义;
D.引号的作用是直接引用。
故选B。
20.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长句变短句的能力。
解答此题方法是将长句划分层次,找出主干句,再把非主干句分成几个层次,每一层作为一个短句出现即可,注意不要丢掉信息,不改变原意。
本题中,首先提取句子主干“甚至连那些从他门口路过的学生也已经不知道这位老人是谁了”,然后将“晚年坐在燕南园藤椅上已经少问世事、逐渐淡出公众视野的”这一定语变成句子形式,“晚年,这位坐在燕南园藤椅上的老人,已经少问世事,逐渐淡出公众视野”。再按照先陈述老人的状态,再陈述学生的行为的顺序组织语言,注意句子通顺。
21.①经历过时局动荡、家园破碎的现代作家 ②而是好不好、精不精的问题 ③帮助人民群众实现精神认同 22.(1)将“所以”改为“但”。
(2)将“理解时代、认识现实”改为“认识现实、理解时代”。
【解析】21.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①“无论是”“还是”衔接两个条件句,强调新文化运动以来作家与时代的关系,后句是“当代作家”,那么前句就是“现代作家”,应填:历过时局动荡、家园破碎的现代作家。
②“不是缺不缺、够不够的问题”否定了文化产品量的问题,“而是”后面应该转向质的方面,应填:而是好不好、精不精的问题。
③下文“这种认同”指的是“对国家和民族未来的认同”,是一种精神认同,应填:帮助人民群众实现精神认同。
22.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画线句语病有:
不合逻辑,“所以”是因果连词,而原句前后句意存在转折,应改为转折连词“但”;
语序不当,先“认识时代”再“理解时代”。
23.例文:
相信的力量
心理学家麦基曾指出,我们期待什么,相信什么,就能成为什么。是的,因为相信,我们会全力以赴。就如电影《金刚川》结尾的美国大兵说:“中国人不信神,但他们的确创造了神迹。”的确,拥有强烈宗教信仰的人,是无法理解我们心中相信的力量是从何而来的。
“相信”不同于信仰。信仰是寄托于神系天命的救赎之路,而“相信”是对于自身力量的信任,是“人定胜天”的勇气。西欧庄园里,面对天灾时,大多数人只有低头默念,划十字;而古老的东方文明,人们却相信蓄水拦堤的治水方法,用人力改变天时,衣食无忧。可见,“相信”相较于信仰,多了人的力量。
对于事物的相信,能给予人们温暖的希冀和强劲的力量去冲破牢笼。百年前的中国乌云缠绕,那些相信“中国可救”的青年学生,大声呐喊,唤醒一方民众;那些相信“中国可守”的红军战士冲锋陷阵,守护国土安宁;那些相信“中国可兴”的留洋学者,不畏险阻,返回祖国,复兴中华力量。正是因为他们相信,他们才会有力量,有目标,踔力奋发,不懈奋斗。
然而只有我们成为所信的实现者、践行者,我们的相信才能成为现实。相信才能给予我们更多的精神力量,开辟新途。失聪姑娘江梦南用眼“听”世界,她相信自己不是弱者,每一个音节都要付出读上千遍的努力,终于得以正常交流。而她所信的实现给予了她更大的推力,使她成为了生命科学的排头兵。“相信”若只是空想而不付诸实践,那便与虚无的信仰无异,注入努力与拼搏的“相信”,才能焕发出真正的力量,在疲劳与挫折中抚慰、激励我们。
“相信”,给予相信者的力量,而相信者的实践,使得相信能够立足现实,并最终成为相信者永久的动力源泉。
反观当下,阶层固化、贩卖焦虑的毒鸡汤,磨灭了很多人“相信”的力量。许多青年抱怨时代造就的“低垂的果子”都已经被父辈们采摘完毕,我们这一代人已无事可做,自愿“躺平”,否定自己的价值。一个不相信自己的人又怎会拥有改变世界、创造价值的力量呢?我相信,这个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是一个大有可为的时代,只要吾辈青年相信自己,付诸实践,赓进不辍,我们终会成为所信的实践者。
愿吾辈青年相信光芒,脚下铿锵!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类材料作文题。
材料借助著名心理学家麦基的理论,从心理学角度阐释了期待什么就能成为什么的道理。之所以会如此,是因为当我们喜欢或向往某个人或事物的时候,我们的心灵会让自己在现实中搜寻印证,然后再用这些似是而非的印证,来佐证自己的心理预期,最终形成一种“真是如此”心理定势。同样,若是愤怒、仇恨或是怀疑时,我们会不断寻找材料来强化自己的臆想,在偏执于愤怒、仇恨的情绪里,让暂时压抑的情绪感得以宣泄。也就是说:我们所看到的世界,只是我们选择看到的样子。你相信什么,你就能看到什么。你相信潜规则,就会发现无数潜规则。你相信不公平,就会发现无数不公平。而你相信努力,就会发现努力真有回报。你相信美好,就会发现生活处处有美好。
我们为什么会认为相信是有价值的?原因有很多,比如,因为我们选择相信了应该相信的、值得相信的事情;再比如,抛开相信的内容不讲,相信这个概念本身,就代表着力量与希望。正所谓,相信“相信”的力量。那么,既然相信是有其价值的,我们又该如何做呢?可能有人认为,只去相信,不去成为所信的实现者或许也可以。但也有人说:应该成为相信的实现者。因为从相信的内容本身讲,它需要发展、需要落实、需要创新、甚至需要否定……因为只有经历了这些,相信的内容才更能彰显价值。
因此,在写作时,可以先论述将所信变为现实的必要性。从相信的人来说,它需要完成一个从意识到行为的递进,因为只有这样,我们的认知过程才算完整。或者哪怕就从这个词本身来讲,“相信”不等于“自信”,它需要更多人的参与、支撑、互动……只要人类社会存在,“相信”就会存在,为了人类更好的发展,将相信变为现实就总有其意义。理清其意义后,就可以结合自身,从方法论的角度阐述自己的应当如何将所信变现,比如,应当付出怎样的行动,应当如何将行动坚持贯彻下去。当然,最后也可以适当地思辨与反思是否非要以结果论成败,指出过度地讲究实现与结果,可能会消解和抹杀太多的人类劳动和主观奋斗。所以,比让所信实现更重要的是“成为所信的实现者”,毕竟“进一寸有一寸的欢喜”。
立意:
1.相信需要用行动去支撑。
2.将相信变为实现,是为了全人类的发展。
3.相信的实践之路上,最重要的是实现者本身。
试卷第1页,共3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