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在地球边上放号》教考衔接试题汇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新时代应当能够产生伟大诗人及其伟大诗篇。这是新时代向诗人们提出的新课题。我们急切地向新时代中国诗人发出郑重的吁请:新时代诗歌呼唤崇高美。
诗歌的崇高美,是多样化的。在百年中国新诗史上,我们既有呐喊型的崇高;又有饱含热泪深情型的崇高;还有国家情怀和人类意识的勇于担当型的崇高。这种多姿多彩的崇高“传统”,在新时代应该得到继承和发展。那么,我们在已有丰厚的新诗崇高传统面前,如何接续奋斗、创造出属于新时代新诗的崇高精神来?
要有始终心系人民的激越真情。以论崇高闻名于世的朗吉弩斯说:“没有任何东西像真情的流露得当那样能够导致崇高。”他强调了“真”及其“流露得当”对于崇高产生的必要性。以往我们唾弃文艺创作上的“假大空”,现今大家不满于文艺创作上的“假小空”。但并不是所有强烈而激动的情感都能产生崇高。那么,到底什么样的激越情感方能导致崇高的情感?以人民为中心的情怀感、幸福感、境界感、责任感和光荣感,是治愈新时代诗歌缺钙的灵丹妙药。许多诗歌故意淡忘人民,更不会去领会“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反而缩进自我的小天地,两耳不闻“人民事”、一心只写“自我诗”。这种把“个人写作”和“宏大写作”二元对立起来的观点和现象比较普遍,仿佛崇高性的“宏大写作”是非诗的,而唯有欲望性的“个人写作”才是诗的。殊不知,“个人写作”与“宏大写作”是可以互为借鉴的,从前者出发,可以抵达后者。
要有庄严伟大的崇高思想。崇高是“伟大的心灵的回声”。我们的心灵是可以锻炼的,锻炼得好,就可以到达崇高,进而孕育崇高的思想。所以,问题的关键是,我们有无此认识?我们有了此认识后,愿不愿意锤炼我们的心灵?以及我们该如何锤炼?这就要求诗人努力克服自我、战胜自我,同时要与自然和传统“竞赛”,而不是臣服于自我和大自然,并对自我和大自然的细枝末节进行乐此不疲的摹写;也不能对古今中外传统“无主脑”地模仿,而是在不断学习的基础上,要与之对话,乃至对抗,进而超越它们,从而形成属于自己的独特诗艺。历史经验告诉我们:伟大的诗人必须大公无私、心怀远大志向,必须统揽全局、无私奉献、全心全意服务于人民、国家、社会和历史进步,同时具备广博学识和良好学养,才能写出“第一等真诗”。
要有表达崇高情感和思想的卓越能力。长久以来,西方“纯诗神话”像宗教般控制了许多中国诗人。在西方纯诗那里,外界任何事物都是“非诗”和“反诗”的。纯诗唯技术至上和语言至上。纯诗成为一种看上去很美而实则平庸的文字游戏。显然,作为自娱自乐的文字游戏,纯诗有其合理性。但如果将其视为传达人类思想的武库,纯诗的合法性就极其脆弱。史诗性写作是对纯诗写作的置换。进入新时代,登月工程、大国重器和时代楷模等,这些恢宏雄壮的事物和英雄,一起来到了中国诗人面前;在丰沛的情感和高尚的思想催生下,它们会激发诗人磅礴的想象,最终凝结成崇高的诗歌意象。史诗的时代需要时代的史诗。
概言之,新时代的诗歌写作,既要力避“假小空”的真平庸,也要警惕“假大空”的伪崇高。真正具有活力、热力和魅力的崇高是不容躲避的,也不许玷污,更严禁消解。毕竟具有崇高美的诗歌不是说服,而是给人以狂喜、惊叹和激奋,并使人的思想得以净化和升华。也只有具备如此崇高美的诗歌,才有普遍性和永久性。
(摘编自杨四平《新时代诗歌呼唤崇高美》)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百年来,中国新诗的崇高美丰富多彩,这种崇高“传统”应该得到继承和发展。
B.并不是所有强烈而激动的情感都能产生崇高,真情只是崇高产生的必要条件。
C.诗人应努力克服自我、战胜自我,不能臣服于自我,也不能模仿古今中外传统。
D.作为自娱自乐的文字游戏,纯诗有其合理性,但是它难以表达人类的崇高情感和思想。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当下某些新诗缺少崇高的情感,这些新诗的作者需要有始终心系人民的激越真情。
B.当前某些诗人鼓吹欲望性“个人写作”,把自己缩进自我的狭小天地,这值得警惕。
C.新时代的诗歌创作应以净化思想、升华品格为价值追求,避免真平庸,警惕伪崇高。
D.文章重在提醒新诗创作者们要避免新诗创作中的“假大空”,诗作要有“崇高美”。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中不能支持文章观点的一项是( )
A.“刘又源/一个人/在玩/手机/游戏”,这样的诗歌里缺少一种责任感和使命感,只不过是一种玩弄语言文字的游戏。
B.艾青的“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饱含热泪深情型的崇高。
C.田间的《假如我们不去打仗》曾经激励过许多爱国民众投身于中华民族抗战的伟大事业,这首诗具有崇高的思想。
D.只要将“神舟十二号顺利着陆”这一大事件放在诗人面前,就能激发诗人恢宏的想象,创作出崇高的时代史诗。
4.请概括文章的行文脉络。
5.阅读郭沫若《立在地球边上放号》一诗,请分析它从哪些方面体现了本文的观点。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郭沫若
无数的白云正在空中怒涌,
啊啊!好幅壮丽的北冰洋的晴景哟!
无限的太平洋提起他全身的力量来要把地球推倒。
啊啊!我眼前来了的滚滚的洪涛哟!
啊啊!不断的毁坏,不断的创造,不断的努力哟!
啊啊!力哟!力哟!
力的绘画,力的舞蹈,力的音乐,力的诗歌,力的律吕哟!
写作背景:本诗写于1919年9到10月间。郭沫若受五四运动影响,决然从日本渡海回国。
二、文学类阅读-单文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红玛瑙
汽车轻快地奔驶着,驶过甘泉,驶过劳山,驶近延安。忽然,车窗外,墙壁上闪现一行朱红大字:
地球是颗红玛瑙,我爱怎雕就怎雕。
这诗句像通明的火光,一下照亮了我的眼睛。急忙往下看时,墙壁却一阵风一样闪过。车子又轻快地歌唱着向前飞驶了。“杜甫川!”“七里铺!”就像当年每一次从前方回来,走到这里,闻到扑鼻的炊烟一样,这是一些多么响亮而又亲切的名字呀!我们已经到了延安了。
我还记得当我还是20岁刚出头的青年时,带着两肩尘土、一颗真心,踏破黄河两岸的冰雪,在这崎岖的小路上,第一眼看到延安,那一刹那间,我的眼睛充满了泪水。那是从黑暗中,第一次看到黎明的幸福的眼泪呀!是的,我们的庄严的、战斗的道路从这儿开始了。眼前,一片明光闪烁,仔细看时,原来是电灯熠熠放明。我从汽车里面跳出来,是多么急于想看一眼延安的新面貌呀!
但,这深秋之夜,却像一道幕布一样把延安遮住。我想它是想找寻另一时机,在突然之间,给我一个崭新的印象吧!早晨,我爬上山顶。这时,朝阳有如万道霞光,把眼前的一切染上一层淡淡的红色。看,延河!那亮晶晶的蜿蜒的延河。看,那不是清凉山!而高耸空中的宝塔,依然像一个守卫者,欣然看着这一个明朗的早晨。这时,各种嘹亮的声音,从我记忆深处升起,千千万万人的脚步,从全国各地聚集,从这古城中的石板路上响过去,从城门外那尘土飞扬的道路上响过去。我记得,一个黄昏,北门外路边上,一圈人影,一盏马灯,毛主席在跟青年人讲话呢。我记得,当时青年人的验,都像早霞一样明亮,在读着关于革命真理的新书。我记得,人们高唱,那歌声从这儿冲破滚滚尘砂,飞过黄河,飞过长江。现在,阳光把一个新延安照得如此光明温暖,让我带着这记忆之中最最优美的歌声,进入这瞻仰革命圣地的旅程。
深秋季节,早晨地面上已敷了一层薄霜,晌午太阳却又那样热烘烘的,当我在凤凰山、杨家岭、王家坪和枣园走着、看着、想着的时候,那一个庄严而壮丽的大时代便又回到我的眼前来了。是的,我们在这儿过过最美好的生活。在这些纪念馆里,我看到了陕北工农红军战斗的长矛和南泥湾开荒用的锄头,有纺车,有镰刀,有扁担,有白色原木钉制的办公桌椅,有马兰纸印的报刊文件,我像看到了最亲的亲人,这一切都在散发着当年生活的芬芳。
今天,当我在延安——这温暖的土地上走着时,眼泪又第二次溢满我的眼眶。这一草一木,哪怕是一朵金黄的野花,都萦回着多少革命的、战斗的情怀呀!那是1942年大生产运动的春天。我记得,延河里还漂着冰凌,可是你站在延河岸上向四处望一望吧!各处山巅上都在放荒火,白天青烟弥漫,夜晚红影憧憧,到处一片紧张、忙碌。丈量了荒地,运来了工具,选好了籽种。到深夜,窑洞前的山径上,人们还提着马灯,走来走去。像我这样生长在城市的知识分子,手掌磨粗茧,汗水透衣衫,但我第一次尝受到劳动的光荣、劳动的喜悦。而后,碧绿的田野代替了荒山,多美丽呀,那是我们亲手织出的大地的花毯呀!我走着,沉思着:今天我们社会主义的每一点光明,不是从那时开辟出来的吗?
这是一个响晴天,我们从山峁上看了托儿所下来,转过小河那边。生产队的牲口棚里静悄悄的,牲口都放出去吃草了。前面那大场院上,却一片马嘶人叫,队员们正赶着打场呢!坪场里面这堆金黄的小山,是谷子;那堆焦黑的丘岭,是荞麦,红的高粱,白马牙玉茭。扬着风,一阵阵烟雾腾腾,马蹄答答响,石碾子咕噜噜转着跑,人脸晒红了,汗珠在眉峰上闪光,灰尘披满衣衫,声音却分外欢畅、洪亮。给暖洋洋的日光一蒸发,空气中弥漫着新粮食的香味。正在这时,我转过身,真使我惊喜万分,就在场院一边的土墙上,我又看见那火热的诗句,而且这一回,我看到了整首诗:
地球是颗红玛瑙,
我爱怎雕就怎雕,
按着毛主席的好图样,
驯服山河建天堂。
这时,就像电炬一下照明了面前的大道,突然,像浮雕一样把我重来延安的全部思想、感情都刻画出来了。
就在这天夜晚,我正对秋高气爽的夜空凝视,忽然,宝塔山上的宝塔,像一串珍珠、一簇缨络一样亮了起来,这简直是梦幻世界啊。当年,我看夕照,看曙色,看月光映出这宝塔,现在电灯却把它装扮得如此美丽。
就在这个黎明之前,延安山城还沉在宁静的安眠之中,我又坐在汽车上登程了。又一次向延安敬礼告别。我心中自言自语的勉励着自己:“让延安这个灯塔永远在我记忆中闪光吧!要创造一个红玛瑙一样鲜红、通明的新世界,那就先努力把自己锻炼成为永远鲜红、通明的红玛瑙一样的人吧!”这时严霜在地,晨寒袭人。高原、山峁、河川、树林都还朦膝朦胧胧。这时我两眼注视着前方,前方无限辽远的地平线上,突然出现了小小一点光亮,开始像一枚红色小片,但随即扩大了,展开了,像火一样燃烧起来。新的一天就这样诞生、开始了。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分析赏析,正确的一项( )
A.由于车速过快未看清诗歌续句,作者感到遗憾,这为后文整首诗的出现设置了悬念。
B.纪念馆里的长矛、锄头、纺车等物品,让作者睹物思人,表现了对艰苦生活的眷念。
C.1942年大生产运动的情景与生产队打场的场景,互相映衬,歌颂了新时代、新生活。
D.文章以“红玛瑙”为题,以物喻人,很富有象征意义,凝聚了作者深沉的哲理思索。
7.文章将延安的昨天和今天穿插交织,这种结构安排方式有哪些好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8.本文具有鲜明的革命浪漫主义特色,请从题材选取和艺术手法两个方面做简要分析。
三、语言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固态细柱状蜡烛大约出现在东汉末期,稀少昂贵,属豪奢之物,因此当时“烛”并未成为文学作品中的常见意象。直到唐宋, ① ,诗歌中才出现了大量有关“烛”的描写,其中“烛影摇红”更成为中国古典文学中的典型场景,烘托良宵热烈喜庆的氛围。《红烛》既继承了古典诗词中“红烛”热烈的情感象征, ② ,闻一多先生在诗中坦露矛盾、痛苦和挣扎的出心世界,使“红烛”这一意象不再拘泥于个体的欢喜与小情小爱,而升华至“莫问收获,但问耕耘”的牺牲精神。
如果说闻一多诗歌的爱国思想承自屈原,那么他注重对诗歌语言反复锤炼的写诗态度, ③ 。比如《二月庐漫记》中就有读杜的心得,留美时书架上、桌上、床上摆放的都是杜甫和陆游的诗集,在《唐诗杂论》中更是赞美杜甫为“四千年文化中最庄严、最瑰丽、最永久的一道光彩”。
9.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① ② ③
10.余光中说:“古典的影响是继承,但必须夺胎换骨。”譬如闻一多的“红烛”,既有继承又有变化。下列诗句中加点的意象不能体现这一点的是( )
A.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徐志摩《再别康桥》)
B.好幅壮丽的北冰洋的情景哟/无限的太平洋提起他全身的力量来要把地球推倒(郭沫若《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C.望着窗外/只要想起一生中后悔的事/梅花便落满了南山(张枣《镜中》)
D.千竿竹子/拥挤着立在一方田里,/碧青的,鲜绿的,——/这是生命的光,/青春的吻所留的润泽呀(刘延陵《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郭沫若的诗集《女神》是中国新诗的代表性作品,它以崭新的内容和形式,表达了“五四”时期狂飙突进的时代精神。【甲】“立在地球边上放号”是《女神》中富有代表性的一首诗,写于1919年间。其时郭沫若受革命的冲击,决然从日本渡海回国。【乙】诗人设想站在地球“边上”全方位俯瞰地球,放声呼唤纵情高歌,想象着那怒涌的白云、美丽的北冰洋和狂暴的太平洋。诗人借此意在赞美摧毁旧世界、创造新生活的雄强之力,体现了“五四”所焕发的自由宏阔、雄奇奔放的气概。【丙】阅读他的诗集时,必须要注意联系“五四”特定的时代氛围,理解这首诗的内含与形式特征。
11.文段中的加点词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狂飙突进 B.俯瞰 C.必须 D.内含
12.文段中画线的甲、乙、丙句,标点有误的一项是( )
A.甲 B.乙 C.丙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现代人一提“哀愁”二字,多带有鄙夷之色。好像物质文明高度发达了,“哀愁”就得像旧时代的长工一样,卷起铺盖走人。于是,我们看到的是张扬各种世俗欲望的生活图景,人们好像卸下了禁锢自己千百年的镣铐,忘我地跳着、叫着,有如踏上了人性自由的乐土,显得那么___。
也许因为我特殊的生活经历吧,我是那么喜欢哀愁。我从来没有把哀愁看作是颓废、腐朽的代名词。相反,真正的哀愁是一种悲天悯人的情怀,是可以让人生长智慧、增长力量的酵母。
人的怜悯之心是___在哀愁之中的,而缺乏了怜悯的艺术是不会有生命力的。哀愁是花朵上的露珠,是水上的一片湿润而灿烂的夕照,是情到深处的一声知足的叹息。可是在这个时代,充斥在生活中的要么是欲望膨胀的____,要么是麻木不仁的冷漠。此时的哀愁就像丧家犬一样流浪着。生活似乎在日新月异地发生着变化,新信息___,几达爆炸的程度,人们生怕被扣上落伍和守旧的帽子,疲于认知新事物,应付新潮流。于是,我们的脚步在不断拔起的摩天大楼的玻璃幕墙间变得机械和愚钝,我们的心灵在第一时间获知的发生在世界任何一个角落的新闻时却变得茫然和焦渴。
13.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亢奋 包含 嚎叫 接踵而至
B.亢奋 裹挟 嚎叫 纷至沓来
C.兴奋 裹挟 号叫 纷至沓来
D.兴奋 包含 号叫 接踵而至
14.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我们的心灵在第一时间获知的发生在世界任何一个角落的新闻时却变得茫然和焦渴,我们的脚步在不断拔起的摩天大楼的玻璃幕墙间变得机械和愚钝。
B.我们的心灵在第一时间获知的发生在世界任何一个角落的新闻时却变得茫然和焦渴,我们的脚步在不断拔起的摩天大楼的玻璃幕墙间变得机械和迟缓。
C.我们的脚步在不断拔起的摩天大楼的玻璃幕墙间变得机械和迟缓,我们的心灵在第一时间获知了发生在世界任何一个角落的新闻时却变得茫然和焦渴。
D.我们的脚步在不断拔起的摩天大楼的玻璃幕墙间变得机械和愚钝,我们的心灵在第一时间获知了发生在世界任何一个角落的新闻时却变得茫然和焦渴。
15.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谏逐客书》是战国末期李斯的一篇优秀公文,这里的“书”与《答司马谏议书》《与妻书》一样,都是书信。
B.《过秦论》中提及六国的策略是“连横”,战国四公子是齐国田文,赵国赵胜,楚国黄歇,魏国魏无忌,吴起、孙膑、田忌、廉颇等负责沟通各国意见。
C.提出诗歌“三美”主张的郭沫若的《立在地球边上放号》中的“律吕”,指古代用竹管或金属管制成的校正乐律的器具,后来用来作为音律的统称。
D.“社会问题剧”《玩偶之家》是被誉为“现代戏剧之父”的揶威作家易卜生的戏剧,《装在套子里的人》《复活》作者均为俄国作家。
四、材料作文
16.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9月17日,习近平来到湖南大学岳麓书院,对热情洋溢的师生们说,新时代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青年人正逢其时。他希望同学们不负青春、不负韶华、不负时代。
材料二在第一单元的课文学习中,我们认识了这么一群年轻人: “指点江山”的毛泽东,“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的郭沫若,默默燃烧的“红烛”闻一多……
你的身边一定也有许多美丽的青春面孔,请你记下其人其事,让我们一起学习进步!
要求:结合材料,确定立意,自拟标题,写记叙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C 2.D 3.D 4.①首先提出论点:新时代诗歌呼唤崇高美。
②接着提出问题:如何接续奋斗,创造出属于新时代新诗的崇高精神。
③然后从“真情”和“思想”“能力”三个角度给出解决问题的思路。
④最后总结全文。 5.①该诗用大量呼告“啊啊!好幅壮丽的北冰洋的情景哟!”“啊啊!我眼前来了的滚滚的洪涛哟!”等,具有呐喊型的崇高美。
②该诗表达了渴望摧毁旧世界、创造新生活的热情和决心,也是对劳动者和工农大众的颂扬,具有心系人民的激越真情和心系祖国的崇高思想。
③该诗结构清晰,想象奇特,句式自由,节奏鲜明。这些都表明了作者具有表达崇高情感和思想的卓越能力。
④面对“五四”运动的时代洪流,在丰沛的情感和高尚的思想催生下,郭沫若写下了这首杰作。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C.“也不能模仿古今中外传统”曲解原文意思,原文是“也不能对古今中外传统‘无主脑’地模仿”,选项说法绝对化。
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D.“要避免新诗创作中的‘假大空’”曲解文意,文中是“以往我们唾弃文艺创作上的‘假大空’,现今大家不满于文艺创作上的‘假小空’”,应是“提醒新诗创作者力避‘假小空’”。
故选D。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D.“只要……就能……”错误,忽略了“在丰沛的情感和高尚的思想催生下”这个先决条件。原文观点是“在丰沛的情感和高尚的思想催生下,它们会激发诗人磅礴的想象,最终凝结成崇高的诗歌意象”。
故选D。
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
第一段结尾“我们急切地向新时代中国诗人发出郑重的吁请:新时代诗歌呼唤崇高美”提出文章观点:新时代诗歌呼唤崇高美。
第二段“那么,我们在已有丰厚的新诗崇高传统面前,如何接续奋斗、创造出属于新时代新诗的崇高精神来”提出问题:如何接续奋斗,创造出属于新时代新诗的崇高精神。
第三至五段“要有始终心系人民的激越真情”“要有庄严伟大的崇高思想”“要有表达崇高情感和思想的卓越能力”,从“真情”和“思想”“能力”三个角度给出解决问题的思路。
第六段“概言之,新时代的诗歌写作,既要力避……也要警惕……”总结全文。
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本文的观点是“新时代诗歌呼唤崇高美”,根据题干要求,需要分析本诗崇高美的体现。
文中说“我们既有呐喊型的崇高;又有饱含热泪深情型的崇高;还有国家情怀和人类意识的勇于担当型的崇高”,据此分析本诗可知,“啊啊!好幅壮丽的北冰洋的情景哟!”“啊啊!我眼前来了的滚滚的洪涛哟!”等,具有呐喊型的崇高美。
文中说“要有始终心系人民的激越真情”“要有庄严伟大的崇高思想”,据此分析,本诗“无限的太平洋提起他全身的力量来要把地球推倒”“不断的毁坏,不断的创造,不断的努力哟”表达了渴望摧毁旧世界、创造新生活的热情和决心,也是对劳动者和工农大众的颂扬,具有心系人民的激越真情和心系祖国的崇高思想。
文中说“要有表达崇高情感和思想的卓越能力”,本诗的前四句,着力于景象描绘。四个诗句,四种景象,结构上看,四个诗句构成“起—承”关系。第五句在结构上属于“转”,将诗歌内容由写景状物转入抒情。第六句两个“力哟”连用,在简单重复中强化诗歌的创作主旨。第七句是第六句的细化。结构清晰,想象奇特,句式自由,节奏鲜明。这些都表明了作者具有表达崇高情感和思想的卓越能力。
文中说“进入新时代,登月工程、大国重器和时代楷模等,这些恢宏雄壮的事物和英雄,一起来到了中国诗人面前;在丰沛的情感和高尚的思想催生下,它们会激发诗人磅礴的想象,最终凝结成崇高的诗歌意象”,面对“五四”运动的时代洪流,在丰沛的情感和高尚的思想催生下,郭沫若写下了这首杰作。
6.D 7.①融合历史和现实,更能倾注对延安的无限深情。②转换时空,使文章结构更加紧凑和有条理。③联系革命岁月和眼前变化,强化永不止步的革命精神,歌颂了新时代、新生活,使主题内蕴更丰富。 8.选材上:①剪取能振奋人心、鼓舞斗志的场景,比如大生产运动的画面、生产队充满激情的打场情景;②大量描写色彩绚丽的景物,比如明亮的灯光、蓬勃的朝阳、金黄的野花、梦幻的宝塔、亮晶晶的延河。
手法上:①抒情述理,强烈表达了对延安炽热之情,热烈讴歌了新延安新生活,富有理想和激情。②笔触雄健豪放,擅用排比、夸张、夸张等手法,形成磅礴的气势。
【解析】6.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
A.“作者感到遗憾”错误。作品从汽车驶近延安开始,颇有深意地引出两句诗:“地球是颗红玛瑙,我爱怎雕就怎雕。”并别出心裁地设下一个悬念:由于汽车速度快,下面的续句未能看清,但这两句诗已引起“我”极大的兴趣和深深思索。正当读者的心已被撩起兴趣时,作者笔锋一转,以难捺的深情把读者带入令人梦魂萦绕的延安。因此说“作者感到遗憾”是解读不当。
B.“表现了对艰苦生活的眷念”错误。作者重游故地参观纪念馆里,他看到了陕北工农红军战斗的长矛和南泥湾开荒用的锄头、纺车、镰刀、扁担、办公桌椅、报刊文件,他说像看到最亲的人,可谓睹物思人。但他又说这些东西散发着当年的芬芳,结合上下文可以分析得出,这芬芳应喻指当年延安激情飞扬、催人奋进的战斗生活,而不局限于艰苦生活,下文还讲到丰收的打场场景,这是对物质充裕的新生活的赞美,因此说成“对艰苦生活的眷恋”有失偏颇。
C.“……歌颂了新时代、新生活”错误。1942 年大生产运动的情景再现,是为了表现抗战时期在延安物质极端困难的情况下,大家齐心协力、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以渡难关的火热生活。作者对眼前生产队打场场景的描写,是为了展示在经历了人世间旷有的艰难困苦之后,开创了辉煌的业绩。在崭新的建设年代里,延安在继承革命传统和艰苦奋斗精神的基础上,正重新安排河山,开辟新的天地,这才是为了歌颂了新时代、新生活。
故选D。
7.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题材特征和艺术手法的能力。
本文是作者通过重访延安的一路观感和联想回忆,将革命岁月和眼前建设巧妙地联系起来,热烈地歌领了延安人民奋发图强、永不止步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热情地赞美了新时代、新生活。这篇文章的谋篇布局独具匠心,文章并不围绕一个人、一件事来层层展开,而是以“意”为“帅”,以抒情为牵引线,人事、景、物、情、理随感情变化而铺陈。这就形成了结构上的潇洒跳脱、摇曳多姿的特点。作品开头,作者写自己重访延安,将引起多少回忆。忽然被车窗外的红玛瑙诗吸引。正为诗生发想象之际,又被“杜甫川”、“七里铺”的喊声打断。接下去,就是延安实景与往昔回忆的不断变换,到最后才回到红玛瑙诗上来,构成作品结构的整体性。所以,结构上的潇洒跳脱是十分明显的。
延安的昨天和今天穿插交织、次第呈现的结构安排的好处有三:一是将延安历史激情延烧、艰苦奋斗的岁月和新时代的延安发生突飞猛进的变化融合起来,从而倾注对延安的无限深情;二是昨天和今天穿插交织,能起到转换时空的效果,使文章结构更加紧凑和有条理;三是延安经历了人世间旷有的艰难困苦之后,开创了何等辉煌的业绩。在崭新的建设年代里,延安在继承革命传统和艰苦奋斗精神的基础上,正重新安排河山,开辟新的天地,强化永不止步的革命精神,歌颂了新时代、新生活,使主题内蕴更丰富。
8.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艺术特色的能力。
白羽的散文被称为具有浪漫主义的“政治抒情诗”。《红玛瑙》较好地体现了刘白羽散文创作的艺术特色。本道题考查的目的,一是引导考生要准确理解“革命浪漫主义”的涵义,二是要把握答题的指向,即要从题材选取和艺术手法两个方面进行分析。革命浪漫主义,是一种无产阶级的文艺创作方法,特点是在写实的基础上利用夸张等手法,以此来鼓舞人民的斗志。所以,答题应该解决两个问题,一是如何鼓舞人民的斗志,二是使用那些浪漫主义艺手法。前者涉及到作品选材的问题,后者涉及手法的问题。
选材上,刘白羽钟情于激越、壮美、宏大的题材,喜欢剪取能振奋人心、鼓舞斗志的场景,让读者从中能听到时代的涛声,反映出时代的光影。由于作者的生活道路与延安有着血肉的联系,因此当他一踏上延安的土地,就心潮滚滚,思绪万千。登上山顶,遥想到战火纷飞年代里“令人心醉的歌声”,看到纪念馆陈列的展品,勾起了在延安生活的情景;从眼前的一草一木追思起当年大生产运动的动人画面;从队员们激情飞扬不辞辛苦赶着打场的场景到丰收的画面,使人们看到永葆青春的“延安风格”和新风貌。通过这些题材的选择,文中把眼前景象和历史回顾交织一起,把现实和理想融合成一片,倾注着对延安圣地的无限深情。除此之外,作者还大量描写色彩绚丽的景物,比如明亮的灯光、蓬勃的朝阳、金黄的野花、梦幻的宝塔、亮晶晶的延河等,全篇描绘景物,色彩明丽,激情充沛,具有诗一般的意境和浪漫主义的色彩,作者通过这些构成其形象世界的主要元素,来抒发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表达自己满腔的激情与豪情,表现革命的艰苦卓绝、胜利的万分珍贵和时代的雄浑厚重。
艺术手法上,一是抒情述理结合,饱含革命深情。作者具有战士情怀,豪放而酒脱,其作品因感情流注其中,常常热情洋溢,豪迈奔放。对延安,作者感情深厚,宝塔山、延河水、红高粱、白玉菱,这养育了人民养育了革命的山山水水,不仅勾起作者温馨而亲切的回忆,还蕴含他对延安炽热之情。他热烈讴歌了新延安新生活,富有理想和激情。二是作者善于采用粗犷豪迈激情燃烧的手笔,大开大阖,注重用自己心中的“圣火”点燃手中的笔,用发热的文字去点燃读者,特别擅用排比、夸张、夸张等手法,形成磅礴的气势。
9.蜡烛在日常生活里开始普及(或“随着制烛工艺的发展”)又体现出新的精神内涵(或“蕴含了个人情感”)则承自杜甫(或“与杜甫的影响密不可分”) 10.B
【解析】9.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一处,前文说“蜡烛大约出现在东汉末期,稀少昂贵,属豪奢之物”,后文“诗歌中才出现了大量有关‘烛’的描写”,说明此时蜡烛的制作工艺得到发展,开始普及,应填:蜡烛在日常生活里开始普及(或“随着制烛工艺的发展”)。
第二处,“既”与“又”呼应,前者说红烛是“热烈的情感象征”,后者结合“出心世界”,应强调其精神或个人情感层面,应填:又体现出新的精神内涵(或“蕴含了个人情感”)。
第三处,前文说爱国思想“承自屈原”,后文提到“杜甫”,说明锤炼语言是受杜甫的影响,应填:则承自杜甫(或“与杜甫的影响密不可分”)。
10.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意象的能力。
B.“北冰洋”是具有时代感的全新的意象,没有体现对传统的继承。
其它三个意象既有对传统的继承,又有诗人个性化的创造。
故选B。
11.D 12.A
【分析】11.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运用词语的能力。
狂飙突进:指突飞猛进,形容发展进步飞快,变化巨大。此处用来形容“五四”时期的时代精神,正确。
俯瞰:指俯视,从高处往下看。也指在较高的高度上俯视下方。这里指从高处看地球,正确。
必须:①表示事理上和情理上的必要;一定要。②加强命令语气。这里指事理上的必要,正确。
内含:①内心所具有的;内部包含的。②内容。此处与“理解这首诗”不能搭配。
内涵:①一个概念所反映的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②内在的涵养。原文是“理解这首诗的内涵”,即内在意义,本质属性。,所以改为“内涵”。
故选D。
12.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运用标点符号的能力。
A.甲处的“立在地球边上放号”是诗歌的标题,此处指的是这首诗,所以应该用书名号,而不是用表强调的引号。
故选A。
13.B 14.C 15.D
【解析】13.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
“亢奋”意为极度兴奋;“兴奋”意为振奋,激动。语境“忘我地跳着、叫着”兴奋程度深,应选用“亢奋”。
“包含”意为里边含有;“裹挟”意为形势、潮流等把人卷进去,迫使其采取某种态度。语境中“哀愁”不可能含有人的怜悯之心,应选用“裹挟”。
“嚎叫”意为大声吼叫,只能用于动物的叫,尤指狼叫;“号叫”意思是大声哭喊,多用于人的大声喊叫,有时特指女人的大声哭喊,也可用于形容鸟类的叫声。这里“欲望”带有动物性色彩,应选用“嚎叫”。
“纷至沓来”形容接连不断地到来,强调的是从不同地方纷纷来到;“接踵而至”指人们前脚跟着后脚,形容来者很多,络绎不绝,强调的是连续不断的到来。语境“新信息”应是四面八方来的信息,应选用“纷至沓来”。
故选B。
14.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画线句子有两处语病:
一是“脚步”与“愚钝”搭配不当,把“愚钝”改为“迟缓”;
二是“获知的”与“……时”不搭配,应将“获知的”改为“获知了”,才能搭配“……时”构成时间状语。
AB项语序不当,应先说脚步再说心灵。
只有C项修改正确。
故选C。
15.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A.“都是书信”错误,《谏逐客书》的“书”是奏章,为古代臣子向君主陈述政见的一种文体。
B.“六国的策略是‘连横’……吴起、孙膑、田忌、廉颇等负责沟通各国意见”错误,六国的策略应为“合纵”;吴起、孙膑、田忌、廉颇等负责统率军队。
C.“提出诗歌‘三美’主张的郭沫若”错误,诗歌“三美”主张是闻一多提出的。
故选D。
16.例文:
奋斗过,便无悔
随着礼炮的鸣响,春季运动会拉开了序幕,而我们斗志昂扬,为了集体的荣誉,我们今天拼尽全力。
距终点410米
“同学,加油!同学,加油!”操场上想起了同班同学呐喊助威的声音,而我们也为了自己班的同学而拼命呐喊着。谁料,我们班的运动员在第三棒时,竟不小心被撞倒,而望着距离终点的10米,我们有一种望洋兴叹的无力感。但第四棒的同学却奋力奔跑过来,捡起棒完成了最后的410米。因为他的脑海里浮现的是同学们奋斗的场面,他要完成他的比赛。终于比赛结束了,而回忆起这场比赛,我们却笑着说:“幸好不是倒数第一。”其实我们想说:倒数第一也无所谓,因为我们都为集体荣誉奋斗过,拿什么名次都不后悔。
就差一个人
哨声骤然响起,而我们班甩大绳的同学迟迟未到。班长临时担负起甩大绳的重任,但班长毕竟没经验,而甩大绳是个体力,技术活。一次,两次,三次……我们不断踩住绳,心不禁动摇了,这样的坚持有意义吗?有。我们想起了队友们为了练绳,而被大绳无情抽打时痛苦的表情,我们放平了心态。一个,两个,三个……我们以龟爬的速度积累着成绩。三分钟悄然已过,而我们因为努力过,很开心,亦无悔。
多跑了一步
面对着团体项目的败落,班长为我们重鼓信心。只听班长激昂的声音回响在我们耳畔:“同学们为了班级的荣誉拼了!”班长的声音似天籁之音般,吸引着我们纷纷举起了激动的双手。众望所至,我们班摇摇领先。但第一名这个头衔调皮地向他班飞去,于是小插曲出现了。一位同学一激动,竟然忘了传棒,多跑了一步。战场上瞬息万变,何况那珍贵的几秒钟时间呢。无论我们怎样追赶,对方仍然以微弱的优势使我们位居第二。但我们依旧激动地留下了高兴的泪水。当我们望向好友时,相视一笑。那笑中有深深的祝福,和因为加油而嗓音被嘶哑的无奈。但我们想说:第二名挺好。努力过,奋斗过,我们无悔。
奖杯只有一个,胜利只属于一个人。但我们心中无悔的胜利,却属于每一个人。我们时刻清楚着,明白着,坚信着:青春的我们,奋斗过,便无悔。
【详解】本题考查语写作材料作文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篇材料作文。材料一是习总书记对青年学子的寄语,希望青年学子不负青春;材料二回顾了教材中学过的前辈,他们都在年轻的时光用奋斗点燃生命。题干还指出了具体任务“你的身边一定也有许多美丽的青春面孔,请你记下其人其事,让我们一起学习进步”,规定了写作内容和写作文体。考生需要抓住关键词“青春”“奋斗”“记叙文”来进行写作。
立意:
(1)青春的奋斗,点燃生命;
(2)无奋斗,不青春;
(3)乘着理想之马,努力奋斗,不负青春年华。
素材:
1. 用奋斗打开生命的强光:出生时的一场意外,让莫天池运动神经受损,成了终生不能站立、四肢严重痉挛的脑瘫患者,吞咽有严重障碍,无法正常握笔写字。就是这样一位只能生活在轮椅上的同学,却凭借超人的毅力和勇气,以优异的成绩读完小学到大学的所有课程。如今,他在托福和GRE考试中获得接近满分的成绩,多所世界名校伸出橄榄枝,更大的世界已经向他敞开大门。
2. 1983年,李万升自愿参军,表现突出、多次立功,入伍第二年就入了党。1987年,他从部队复员,带着借来的70元钱来到吉林长春,开始了艰苦打拼。从装卸工干起,到攒钱开副食店,再到1992年二次创业成立公司,几十年来,拼搏与奋斗是李万升不变的节奏。饮水思源,致富后李万升积极回报社会,热心公益,不仅资助了贫困学生600余人次,还帮扶了100多位孤寡老人和10名老兵……在“全国劳模”李万升看来,希望这个社会越来越好,力所能及做点好事,一个人会影响一群人,一群人会影响到更多的人,时间长了,整个社会就会充满正能量。
结构层次:
这篇记叙文标题“奋斗过,便无悔”点明主旨,内容讲述了几件在运动会中发生的事情,我们班在接力跑、甩大绳等项目中为了集体荣誉而战,同学们拼尽全力,而结构不尽理想,但是作者都以“奋斗过,便无悔”来总结,点名青春的奋斗,在于奋斗的过程,拼尽全力的过程,奋斗过了,也就无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