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1.2《离骚(节选)》课件(共74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1.2《离骚(节选)》课件(共74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3.6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8-01 17:16:5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74张PPT)
匆匆闪过的画面是否让您想起了我国的一个传统节日?是否让您回忆起一位与这个节日密切相关的著名的历史人物?
离 骚
屈 原
离骚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屈原,名平,字原。丹阳(今湖北秭归)人。战国末期楚国人,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
屈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 1953年,他被列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波兰哥白尼、英国莎士比亚、意大利但丁)
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
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伟大诗人屈原生活在时代大动荡,社会大变革的战国中期。当时,新兴地主阶级与奴隶主贵族集团的残余势力,在宗国内部和宗国之间进行着内外交错的复杂斗争。屈原因出身贵族,又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怀王的宠信,位为左徒、三闾大夫。屈原为实现楚国的统一大业,对内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一度出现了一个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
屈原被贬离开国都
但是由于在内政外交上屈原力主革新政治,举贤授能,除残去秽,励精图治。这就突破了贵族阶级的局限,而适应了新兴阶级的政治要求,则与楚国腐朽贵族集团发生了尖锐的矛盾,他们不断打击和排挤屈原。由于上官大夫等的嫉妒,屈原后来遭到群小的诬陷和楚怀王的疏远及顷襄王的放逐。流放江南,辗转流离于沅 、湘二水之间。这就使得他一生为之奋斗呼号的政治理想不能得到实现。他就用诗歌倾吐自己的忧愁幽思、缠绵悱恻的情绪。 顷襄王二十一年(前278),秦将白起攻破郢都,屈原悲愤难捱,毅然写下绝笔作《怀沙》,遂抱石自沉汨罗江,以身殉了自己的政治理想。
屈原生平:
出身贵族,学识渊博
辅佐怀王,变法图强
信而被疑,忠而被谤
辗转沅湘,自沉罗江
屈原为何一定要选择“自沉”这种解脱方式
   楚王的屡次疏远及小人使奸是屈原自沉的客观原因,他实在幽愤难解,所以自沉以求解脱。其次,屈原自沉也有他主观上的原因。他太热爱楚国,他爱国胜于爱“志”,所以他不能像孔子那样周游列国以实现治国平天下的伟大抱负。另外,在古人的思想意识里,人死魂去,死亡是对肉体的否定和对灵魂的驱逐,灵魂可以离开肉体开始新的漫游和寻找新的存在方式。因此,死亡的可畏性被灵魂的延续性冲淡了,这属于情感的自慰和精神信仰所带来的诗化的自我欺骗。屈原也是相信神灵的,他的很多作品都通过神游的方式与先圣交流。在虚幻的梦游之境,他可以实现自己人生的价值,所以死后灵魂的存在是解脱死亡可畏的一剂良药。他留念生命,但当生命之中不可能得到香草美人之时,惟有死亡。死亡是对无意义生命的强烈否定,是对无聊生存的冷漠与藐视,惟有“自沉”才可以实现对人生价值的肯定,达到对生存意义的高扬,才可以在异域实现自己的社会理想,达到生命的另一种辉煌。
君不圣相空贤苦求美政感天地
信见疑忠被谤高扬蛾眉观四荒
黑夜给了他光明的眼睛
他用它寻找救国的希望
尽管他的理想破灭了
可他的精神却永垂千古
端午亦称端五,是我国最大的传统节日之一。“端”的意思和“初”相同,称“端五”也就如称“初五”;端五的“五”字又与“午”相通,按地支顺序推算,五月正是“午”月。又因午时为“阳辰”,所以端五也叫“端阳”。此外,端午还有许多别称,如:夏节、浴兰节、女儿节,天中节、地腊、诗人节等等。
迄今为止,影响最广的端午起源的观点是纪念屈原说。在民俗文化领域,我国民众把端午节的龙舟竞渡和吃粽子都与屈原联系起来。俗说屈原投江以后,当地人民伤其死,便驾舟奋力营救,因有竞渡风俗;又说人们常放食品到水中致祭屈原,但多为蛟龙所食,后才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做成后来的粽子样。
作为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志士,屈原爱祖国爱人民、坚持真理、宁死不屈的精神和他的人格,千百年来感召和哺育着无数中华儿女。作为一个伟大的诗人,他创作的作品主要有《离骚》、《天问》、《九歌》、《招魂》、《九章》等不朽诗篇。其中,《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也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长的一首浪漫主义的政治抒情诗。
屈原的出现,不仅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由集体歌唱到个人独创的新时代,而且他所开创的新诗体——楚辞,突破了《诗经》的表现形式,极大地丰富了诗歌的表现力,为中国古代的诗歌创作开辟了一片新天地。后人也因此将《楚辞》与《诗经》并称为“风、骚” 。“风、骚”是中国诗歌史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优良传统的源头。同时,以屈原为代表的楚辞还影响到汉赋的形成。(班、马)
“楚辞”这一名称最早见于西汉前期,是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一种诗歌样式。有云:“盖屈宋诸骚,皆书楚语,作楚声,记楚地,名楚物,故可谓之楚辞。”它渊源于中国江淮流域楚地的歌谣,汲取民间文学特别是楚声歌曲的新形式,把《诗经》三百篇特别是“雅”、“颂”中的古板的四言方块诗改为参差不齐,长短不拘的骚体诗,形式比较自由,多用“兮”字以助语势,富有抒情成分和浪漫色彩,标志着我国文学史的诗歌的新发展,是《诗经》以后的一次诗体大解放,对后世文学影响深远。主要的作品有屈原的《离骚》《九歌》《天问》,宋玉的《九辨》等。 由于楚辞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是屈原的《离骚》,所以后人也有以“骚”(骚体诗)来指称楚辞(楚辞体)的。从汉代开始,“楚辞”又成为屈原等人(宋玉、景差、唐勒)作品的总集名。
关于“楚辞”
“楚辞”与《楚辞》
“楚辞”:“楚辞”是屈原等人在楚国民歌的基础上创立的一种新诗体。其特点是句式长短不一,多用 “兮”字。对后来汉赋的形成有重大影响。
《楚辞》:继《诗经》之后的又一部诗歌总集,是西汉人刘向搜集屈原、宋玉等人的诗作而成集。共有诗歌17篇,其中绝大多数是屈原的作品。
“离骚”释义
离忧也。离,犹罹也。骚,忧愁也。离骚者,乃言遭遇忧愁,陷入困境。
离,犹畔也,别也。骚,忧愁也。离骚者,乃言离别之愁也。
离骚,为叠韵连绵词,犹言牢骚。离骚者,牢骚之词也。
“离”──遭遇,“骚”──忧愁,《离骚》即作者遭遇忧愁而写成的诗句。
《离骚》代表楚辞的最高成就,它不仅是屈原的代表作品,同时也是我国古典文学中最伟大的长篇抒情诗,全诗373句, 2464字。“离”──遭遇,“骚”──忧愁,《离骚》即作者遭遇忧愁而写成的诗句。是屈原的思想结晶,是一篇扣人心弦的抒发忧国之思的作品。
《离骚》的创作缘由,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说:“屈原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离骚》就是他根据楚国的政治现实和自己的不平遭遇,“发愤以抒情”而创作的一首政治抒情诗。是屈原生活历程的形象记录, 是屈原面临个人与国家的厄运,对于过去和未来的思考,是一个崇高而痛苦的灵魂的自传。
《离骚》和“楚辞”
《离骚》的前一部分追忆往事,偏重于叙写现实;后两部分探求未来,偏重于驰骋想象,最后回到现实,结束全篇。诗中塑造了抒情主人公的崇高形象,充分表现了他的“美政”理想:圣君贤相的政治和民本思想,热烈颂扬古代的圣君和贤臣,深刻揭露楚国政治的黑暗、楚国贵族集团的腐朽和楚王的昏庸,从而表现了他坚持理想节操,“虽九死而犹未悔”的斗争精神和忧国忧民、爱国爱民、矢志献身祖国的决心。
屈原的作品是他坚持“美政”理想,与腐朽的楚国贵族集团进行斗争的实录。
离 骚
屈原既注意内美修洁,又注意外美修饰,注意外修,所以要采摘花木,披挂香草,高冠长佩,集众美于一身。“奇服”,既是诗人追求外美的表现,亦是洁身自好的象征。但诗人更注重的是内美。认为一个人只有具备了正直、善良、忠诚、公正无私、坚持真理、热爱祖国这些美德和情操,才是高尚、美好的人;反之,就是卑鄙、丑恶的人。一个人只要有了这些美德,就会意志顽强,九死未悔,即使芳泽杂糅,也能做到昭质难亏,永葆美妙之青春。
美人屈原:
屈原的美政理想
对外,联齐抗秦,振兴民族,谋求统一对内,修明法度,举贤授能,重民惜才,富国强兵
仰慕尧、舜、禹、汤等贤君,而极力排斥夏启、后羿、桀、纣等暴君。
诗人以他全部生命眷念祖国,热爱人民,坚持理想,绝不与丑恶现实同流合污,不向黑暗势力屈服,既决意以身殉国又怀恋故乡,视死如归而又思念百姓,集中体现出为祖国人民而矢志献身的深沉情怀,从而获得了他生命最高的审美价值。
诵读指导:
《楚辞》以六、七言为主,兼及四、五、八、九言,并多用楚地口语“兮”字。一般是每句诗三至四个节拍,“兮”为语气助词,它不仅加强了生活色彩,而且使诗歌的调子回荡顿挫,婉转动人,读时应拉长语气。朗读时,要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好它的节奏特点。以第一节为例:
长太息 / 以 / 掩涕兮,——哀 / 民生/之/多艰。余 / 虽好修姱/以/鞿羁兮,——謇/ 朝谇/而/夕替。
模仿上面所举诗句节奏,朗诵《离骚》诗章。
音读 意读 情读
离 骚
屈原
朗诵
文 章 结 构
第一节:自述受屈遭贬的原因,表示不愿同流合污。
第二节:表现作者追求美政、九死未悔的高尚节操,抒发忧国忧民、献身理想的爱国热情。
(1)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我长长地叹息,掩泪哭泣啊,哀叹人民的生活多么艰苦。
分析: 表现诗人极度苦闷、难以排解的心情,定下抒情基调。
因为“哀民生之多艰”,即同情人民生活艰难
这两句承上,形象地概括了诗人忧国忧民的博大情怀,给我们塑造了一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诗人形象。“余虽好修姱以 羁兮,謇朝谇而夕替”两句启下。
1.第一节中,诗人“太息”“掩涕”,为什么?这一节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分析:写自己受到不公正的待遇,原因竟是自己太注意修心养性。
(2)余虽好修姱以鞿羁兮,謇朝谇而夕替。
我只是崇尚美德并约束自己啊,可早上刚进谏而晚上就遭贬黜。
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揽茝。
既因为我用香蕙作佩带而贬黜我啊,又因为我采集白芷而给我加上罪名。
四个方面:
小人投机、追曲
“众女”“谣诼”
君主“不察”
自己不愿同流合污
2.屈原一生“好修姱以 羁兮”,却为什么“謇朝谇而夕替”呢?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揭示其原因的?
(3)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也是我心地善良啊,即使死上几回我也不会后悔。
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
怨恨君王荒唐啊,始终不能体察民心。
分析:面对君主贤愚不分、忠奸不辨别,自己和群臣矛盾尖锐,诗人坚定决心,抗争到底。
(4) 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
你周围的许多侍女嫉妒我秀美的娥眉啊,诽谤我好做淫荡之事。
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
世俗本来适合投机取巧啊,违背规矩而任意改变措施。
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
违背准绳而随意歪曲啊,竞相把苟合取悅于人奉作法度。
分析:写群小对自己的诬陷以及周围风气的败坏。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
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反映了诗人实施“美政”,振兴楚国的政治理想和爱国热情,表现诗人修身洁行的高尚节操和嫉恶如仇的斗争精神,并对楚国的腐败政治和黑暗势力做了无情的揭露和斥责。
3.屈原面对这样不公平的对待,他是什么样的态度?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5) 忳郁邑余侘傺兮,吾独穷困乎此时也。
我忧郁失意啊,只有我在此时走投无路。
分析:无奈而痛苦的浩叹。
分析:自己虽遭遇不幸,但决不改变自己的节操。
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
我宁愿突然死去而魂离魄散,也不肯同流合污,卑躬屈节。
(6) 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
鹰和凡鸟不能同处一群啊,从远古以来就是这样。
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
哪有方枘(ruì )和圆凿能够相合的啊?哪有道不同能够相安?
分析:自己和群臣的矛盾是不可调和的。
(7) 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诟。
我受着委屈而压抑着意志啊,我忍受着责骂和侮辱。
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保持清白为正道而献身啊,本来就是前代的圣人所推崇的。
分析:诗人虽然抑郁难平,但情绪趋向平稳,并坚定自己的信念,决心以前贤为榜样。这样,诗人就有了精神力量。
(8) 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
后悔选择道路时没有看清啊,我久久伫立而想返回。
回朕车以复路兮,及行迷之未远。
掉转我的车马返回原路啊,趁着这迷途还不算远。
相:选择。延:久久。伫:久立。反: “返” ,返回。
分析:痛定思痛,诗人后悔自己当初没有看清形势,选错了道路,现在赶快迷途知返。诗人在犹疑、彷徨、苦苦思索后毅然作出抉择。
从进退、制衣、佩饰三个方面检查、反省
通过自省,作者愈加坚信自己的崇高品质、坚定自己的追求:“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芳与泽染糅兮,唯昭质其犹未亏。”
指诗人高洁的德行
1.作者开始从哪些方面来检查自己呢?结果如何?
2.“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中“芰荷”“芙蓉”在这里喻指什么?
8至13节:
(9) 步余马于兰皋兮,驰椒丘且焉止息。
赶着我的马车缓步走在长着兰草的水边高地啊,疾驰到长着椒树的山岗暂时休息。
进不入以离尤兮,退将复修吾初服。
在朝廷做官不被重用还要遭受指责啊,我就退隐回乡重新整理我当初的衣裳。
步:步行,使动用法,使……走。 驰:快跑。 焉:于彼,在那里。止息:停下来休息。
入:被君王所用。离:通“罹”,遭受。
初服:当初的衣服,比喻原先的志向。
分析:诗人无奈中退让,但仍带着倔强,洁身自好。
(10) 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
剪裁荷叶做上衣啊,缀缝荷花做为下裳。
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
没人了解我也就算了罢,只要我的本心确实是美好的。
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
把头上的高帽再戴高些啊,把长长的佩带再加长些。
芳与泽其杂糅兮,唯昭质其犹未亏。
我的芳香和光泽杂糅在一起啊,惟独我光明纯洁的品质还没有亏损。
在反省自己走过的路后,诗人没有畏惧邪恶,而是更加坚定了走自己的路的决心。“高余冠”“长余佩”更是明确表达自己的思想:无悔自己的选择。
3.反省之后,诗人为何还要“高余冠”“长余佩”,这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忽反顾以游目兮,将往观乎四荒。
我忽然回头来放眼远眺啊,将去看看四方广大的土地。
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
佩戴着缤纷多彩的服饰啊,浓郁的花香会更加芬芳。
分析:诗人从各个方面描写衣饰的高洁,意在表明他修身之严。
(10) 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
世上的人们各有各的乐趣啊,而我独独爱美并且习以为常。
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即使把我肢解了我还是不会改变啊,难道我的志向还会因受挫折而改变?
分析:诗人为自己坚持真理而自豪,并坚信自己,至死不变。
德行高洁的君子形象
4.诗人描绘的自我形象是什么?
1.课文节选部分作者表达了哪四层意思?
1.课文节选部分作者表达了四层意思:
①受屈遭贬的原因;
②不同流合污的思想;
③追求“美政”九死不悔的高尚情操;
④忧国忧民、献身理想的爱国精神。

①兮: 语气助词,相当于“啊”,“楚辞”中大量用“兮”,有时在句中,有时在句末。
②替:废弃、贬斥。申:加上罪名。蕙纕、揽茝,比喻高尚的德行。
③浩荡:荒唐。民心:人心,或指诗人的苦心。蛾眉:喻指高尚的德行。谣诼:造谣,诽谤。
④固:本来。错:通“措”,措施。以为:以之为,把……当作。度:法度,准则。
⑤忳(tún):忧闷。郁邑:通“郁邑”,忧愁苦闷。侘傺(chàchì):失意的样子。溘(kè):突然、忽然。
⑥群:合群。圜:通“圆”。周:合。孰:何。
⑦尤:罪过。攘:忍受。诟(gòu):耻辱。伏:守、保持。
重点词语积累
合作探究
1、诗人用哪些花草禽鸟来比喻自己?表现了什么品格?找出文中原句。
2、诗人讴歌、追求的是什么样的理想?找出相关句子。
自由散读品文
1.诗人用哪些花草禽鸟来比喻自己
既替余以蕙缃兮,又申之以揽茝
鸷鸟之不群兮,
自前世而固然
步余马于兰皋兮,
驰椒丘且焉止息
制芰荷以为衣兮,
集芙蓉以为裳
比喻高洁品行
比喻品格超群
清幽环境比喻不俗心志
比喻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洁境界
2.诗人追求的是怎样的理想
长太息以掩涕兮,
哀民生之多艰
亦余心之所善兮,
虽九死其犹未悔
宁溘死以流亡兮,
余不忍为此态也
伏清白以死直兮,
固前圣之所厚
民生各有所乐兮,
余独好修以为常
忧国忧民,热诚爱国
献身理想,忠贞不渝
嫉恶如仇,宁死不变
清白方正,坚持正气
洁身自好,志洁行廉
《离骚》为我们塑造了屈原这一高大的抒情主人公形象。首先,他有着突出的外部形象的特征。“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很多屈原的画像即使不写上“屈原”二字,人们也可以一眼认出是屈原,就是因为都依据了诗中这种具有特征性的描写。其次,他具有鲜明的思想性格。第一,他是一位进步的政治改革家,主张法治(“规矩”“绳墨”),主张举贤授能。第二,他主张美政,重视人民的利益和人民的作用(“哀民生之多艰” “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反对统治者的荒淫暴虐和臣子的追逐私利。第三,他追求真理,坚强不屈(“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这个形象,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两千多年来给了无数仁人志士以品格与行为的示范,也给了他们以力量。
《离骚》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你从诗中读出诗人什么样的形象?
离 骚
纯洁高大、一身正气
忠君爱国、忧国忧民
刚正不阿,一身正气: 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疾恶如仇,不同流合污: 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
洁身自好,自我完善: 民生各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
坚持真理,献身理想: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忧国忧民,热爱祖国: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表现屈原高尚品质和爱国情怀诗句:
血统高贵,器宇不凡
身披香草,华彩美丽
勤勉修行,自强不息
赤胆忠心,胸怀炽烈
嫉恶如仇,鄙视群小
不顾危难,追求理想
永远的屈原
永远的屈原
万顷重湖悲去国
一江千古属斯人
—— 李次青
日月同辉,光照千古
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推此志也,虽于日月争光可也。
——《史记》
《离骚》中深沉的忧患意识,强烈的爱国情怀对后世的影响:
1、建安文学所表现的“志深而笔长,慷慨而多气”。
2、李白的牢骚,杜甫的沉郁,“先天下之忧而忧”的范仲淹,“但悲不见九洲同”的陆游……
3、顾炎武提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4、“忧愤深广”的鲁迅,等等,等等
这些都是忧国之思爱民之情的典型代表。
《离骚》美学思想管窥
1 美名:肇锡余以嘉名;恐修名之不立
2 美德:纷吾既有此内美兮;苟余情之信芳
3 美人:恐美人之迟暮;众女嫉余之蛾眉兮
4 美物: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
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
步余马于兰皋兮,驰椒丘且焉止息
5 美政:彼尧舜之耿介兮,既遵道而得路;
举贤而授能兮,循绳墨而不颇
《离骚》语言艺术特色
《离骚》是我国最早的浪漫主义诗歌杰作,想象瑰丽、奇特,运用比喻、对偶等修辞格和象征等手法,使语言生动形象,节奏鲜明,富有感染力。
《离骚》是我国最早的浪漫主义诗歌杰作,想象瑰丽、奇特,运用比喻、对偶等修辞格和象征等手法,使语言生动形象,节奏鲜明,富有感染力。
首先,大量运用了比喻象征的手法。如:①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揽茝。(“蕙纕”“揽茝” 比喻自己的美德)②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灵修”,神圣,喻指君王。“众女”喻指许多小人。“蛾眉” 喻指高尚德行)③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绳墨” 喻指准绳、准则)④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鸷鸟不群,方圜不能相合,比喻君子不能与小人同流合污)⑤进不入以离尤兮,退将复修吾初服。(“初服”比喻原先的志向)⑥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制芰荷”、“集芙蓉”比喻自己要保持芳洁与美好 )
《离骚》的语言有什么特色?
其次,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如“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诟” “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等,将“兮”字去掉,对偶之工与唐宋律诗对仗无异。
再次,全诗以四句为一节,每节中又由两个用“兮”字连接的若连若断的上下句组成,加上固定的偶句韵,使全诗一直在回环往复的旋律中进行,具有很强的节奏感。
还有一个突出的特点是“移情”技法的运用,后六节最为明显。
也就是说在这里实现了“我”与“物”的同化,作者对那些美好事物“兰皋”“椒丘”“芰荷”“芙蓉”“岌岌之冠”“陆离之佩”缤纷的“繁饰”等等不是停留在客观的欣赏上,而是把自己的爱和追求移住到那一件件美好的事物中,那即是“我”的生命和情趣就在那里面。“我”的内心就活动在那些意象中。所以通过那一件件美好的事物,我们就可以体会作者的理想的追求和不悔的斗志。也可以说此时作者的一切情感、美德、追求、斗志都已经变成了那一个个美好的事物,让我们感受到了作者的高尚情操。这种移情的技法就如余光中先生在《乡愁》这首诗中所运用的,“乡愁”是“邮票”、“船票”、“坟墓”、“海峡”等等就是移情的写法,“花溅泪”“鸟惊心”也是移情的写法,大家联系起来体会可能就容易明白了。
君不圣相空贤苦求美政感天地
信见疑忠被谤高扬蛾眉观四荒
移 情: 纵情诵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