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高考语文现代文分类训练:中国现当代文学(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24届高考语文现代文分类训练:中国现当代文学(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68.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7-31 19:53:2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文学类阅读-单文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郑瑾牺牲
杨沫
道静这一夜再也不能睡着觉。她的伤处使她痛苦:腿上铁箸烧伤的地方已经溃烂化脓,浑身的骨头像捣碎了似的。她想到敌人虽然没有再审问她,可是她应当准备着——准备在法庭上和敌人斗争。
“小林,你还没有睡着觉?”后半夜了,窗外透进朦胧的月光,郑瑾听见了道静沉重的呼吸,知道她还没有睡着。
“郑姐姐,我在想,如果反动派再审问我,我该怎么回答?你告诉我,我没有经验。”
“有什么证据落在他们手里吗?你和组织上的人有什么关系吗?——如果相信我,就说实话。”
在这个全身都充满了党性的老同志面前,道静坚决相信了自己的观察,坦率地说:“我和别的党员没有关系,也没有证据落在他们手里。”
“看样子他们对你和小俞并不怎么太注意,以后也许能够放出去。所以你,你必须一口咬住是群众。如果再受刑那就还要咬牙忍住……你的伤很重,他们大概不会再动刑的。不过,无论如何,我们不能向敌人屈服,你要相信最后胜利一定是我们的。”郑瑾一口气讲了这些话,累得喘息起来,一阵窒息似的咳嗽,使她痛苦得许久讲不出话。
“郑瑾同志,”道静拉住她瘦削柔软的手,声音颤抖着,“我一定向你学习,斗争到最后一口气。如果我死了我也要求党——追认我……”
“我真高兴,亲爱的同志!”黑沉沉的深夜里,当郑瑾热烈地握住道静的双手时,道静的心突然被这种崇高而真挚的友谊感动了,不能自抑地流下了眼泪!
“小林,我应当告诉你,”沉了沉,郑瑾又说话了,她的声音仍然是又温柔又平静,“从上次过了堂,我就明白,他们不会再让我活多久了……他们认为我是从中央调来的党员,所以我准备着……”
道静惊呆了,猛然像叫人把心摘去似的,她用力抓住郑瑾的手,呼吸急促地说:“郑姐姐,你说什么?……”
俞淑秀也醒来了。她迷迷糊糊地听到了郑瑾后面的话,吃惊地喊道:“郑姐姐,你说的是什么?”
“没什么。”郑瑾小心地说,“我和林道静都睡不着,正闲聊。小林,你为什么起了这么个名字?好像尼姑的法号。”
“我父亲信佛,他想出家又舍不得姨太太。所以……”道静一边擦着眼泪一边说,“所以给我取了这么个讨厌的名字。”
小俞高兴了,她嘻嘻笑着:“嘿,告诉你们,我又梦见我妈妈啦!”她带着梦中的欢喜喃喃着,“小弟弟也看见了。他们看见我从狱里回了家,都高兴地围住我……”
郑瑾替左边的道静擦拭眼泪,又替右边的小俞拉拉被角,然后静静地说:“天不早了,咱们都睡觉吧。回头卫兵听见又该麻烦了。”
第二天上午,卫兵来提郑瑾去过堂。郑瑾躺在床上说:“等我梳一梳头。”
她慢慢理好了柔长的头发,被抬走了。
时间不大,她又被抬回来。她像疲倦了,躺在板床上有一会儿子没有出声。当她能够再讲话的时候,两个同屋的难友都同时关切地问她:“郑姐姐,他们问你些什么?官司怎么样?”
“没什么。他们问我的病好些没有,不好,也许要替我另换个地方。”
小俞放心了。道静却沉重地忧虑着,但她不能说出来。
整个上午,郑瑾低低地教给她们唱一首监狱的歌子。这个歌子在1930年以后,曾流行在上海、杭州和苏州的监狱里。
“囚徒,时代的囚徒!死的虽然牺牲了,活的依旧在战斗。黄饭和臭菜,蚊蝇和虱蚤,瘦得了我们的肉,瘦不了我们的骨。……”
歌子很长,郑瑾虚弱的身体,只能教给她们这些,她们三个人整个上午过得很愉快。
午后,道静在睡梦中被推醒。郑瑾低声对她说:“林道静同志,请你以后有机会转告党:我真名是林红,去年十月间从上海调来北平工作。不幸叛徒告密,刚刚工作没有多久就被捕了。我没有辱没党,尽我一切力量斗争到最后。”林红美丽的大眼睛在薄暗的囚房里闪着熠熠耀人的光辉,多么明亮、多么热烈呵。她不像在谈死——在谈她生命中的最后时刻,而仿佛是些令人快乐、令人兴奋和最有意思的事使她激动着。她疲惫地闭着眼睛喘了几口气,忽然又睁开那热情的大眼睛问道静:“林,你保证能够把我的话带给组织吗?”
道静不能再说一句话,她流着泪使劲点着头。
夜晚,临睡觉时,林红脱下穿在身上的一件玫瑰色的毛背心递给道静:“小林,你身体很差,把这件背心穿在身上吧。”她又拿起枕边一把从上海带来的精美的梳子对小俞笑笑:“小妹妹,你喜欢这把梳子吗?我想送给你留做纪念。”
小俞已经意识到事情的不妙,她和道静两个同时哭了。夜是这样黑暗、阴沉,似乎要起暴风雨。多么难捱的漫漫长夜呵!
夜半时分,铁门开了。林红被用一扇门板抬了出去。临出门口,她在门板上向两个难友伸出手来,虽然握不到她们的手,却频频热情地说:“告别啦,小妹妹们!好好保重!”
门板刚刚抬出囚房,一阵急雨似的声音,猛然激荡在黑暗的监狱的屋顶,激荡在整个监狱的夜空,“打倒反动的国民党!”“中国共产党万岁!”
(节选自《青春之歌》,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腿上烧伤的地方已经溃烂化脓,说明林道静已经被捕一段时间了,而且受了严刑拷打。
B.郑瑾的真名叫林红,遭叛徒告密而被捕,因为林道静和自己同姓,所以对她比较信任。
C.由于是从上海调来北平工作,郑瑾特别被敌人重视,她的英勇顽强,使敌人下了杀死她的决定。
D.郑瑾最后一次过堂后,知道当天晚上就会被杀害,所以临睡觉时给林、俞赠物以作纪念。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累得喘息起来,一阵窒息似的咳嗽”的描写,表现了郑瑾此时身体的虚弱,暗示出敌人的凶狠残暴,也能体现出她革命意志的坚定。
B.郑瑾教给林道静和俞淑秀的监狱的歌子,反映了革命者前仆后继的奋斗精神,节选的歌曲内容还揭露了敌人故意以恶劣生活条件逼迫革命者投降的阴谋。
C.“夜是这样黑暗、阴沉,似乎要起暴风雨”,景物描写带有浓郁的象征色彩,寓示着郑瑾即将壮烈牺牲,同时衬托了林道静和俞淑秀悲伤的心情。
D.小说运用了动作、外貌、心理等多种描写手法来刻画人物形象,但使用最多的还是对话描写,这种手法还有力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3.请简要赏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4.作者在小说中设置俞淑秀这个人物有怎样的意图?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额尔古纳河右岸①
迟子建
我是雨和雪的老熟人了,我有九十岁了。雨雪看老了我,我也把它们给看老了。
如今夏季的雨越来越稀疏,冬季的雪也逐年稀薄了。它们就像我身下的已被磨得脱了毛的狍皮褥子,那些浓密的绒毛都随风而逝了,留下的是岁月的累累瘢痕。坐在这样的褥子上,我就像守着一片碱场的猎手,可我等来的不是那些竖着美丽犄角的鹿,而是裹挟着沙尘的狂风。西班他们刚走,雨就来了。在这之前,连续半个多月,太阳每天早晨都是红着脸出来,晚上黄着脸落山,一整天身上一片云彩都不披。炽热的阳光把河水给舔瘦了,向阳山坡的草也被晒得弯了腰了。我不怕天旱,不怕大地旱出的弯曲的裂缝,在我眼中它们就是大地的闪电。
安草儿②在雨中打扫营地。我问安草儿,布苏是不是个缺雨的地方,西班下山还得带着雨?安草儿直了直腰,伸出舌头舔了舔雨滴,冲我笑了。他一笑,眼角和脸颊的皱纹也跟着笑了——眼角笑出的是菊花纹,脸颊笑出的是葵花纹。雨水洒下来,他那如花的皱纹就像是含着露珠。
我们这个乌力楞只剩下我和安草儿了,其他人都在早晨时乘着卡车,带着家当和驯鹿下山了。以往我们也下山,早些年去乌启罗夫,近年来到激流乡,用鹿茸和皮张换来酒、盐、肥皂、糖和茶等东西,然后再回到山上。但这次他们下山却是彻底离开大山了。他们去的那个地方叫布苏,帕日格告诉我,布苏是个大城镇,靠着山,山下建了很多白墙红顶的房子,那就是他们定居的住所。山脚下还有一排鹿圈,用铁丝网拦起,驯鹿从此将被圈养起来。我不愿意睡在看不到星星的屋子里,我这辈子是伴着星星度过黑夜的。如果午夜梦醒时我望见的是漆黑的屋顶,我的眼睛会瞎的;我的驯鹿没有犯罪,我也不想看到它们蹲进“监狱”,听不到那流水一样的鹿铃声,我一定会耳聋的;我的腿脚习惯了坑坑洼洼的山路,如果让我每天走在城镇平坦的小路上,它们一定会疲软得再也负载不起我的身躯,使我成为一个瘫子;我一直呼吸着山野清新的空气,如果让我去闻布苏的汽车放出的那些“臭屁”,我一定就不会喘气了。我的身体是神灵给予的,我要在山里,把它还给神灵。
两年前,达吉亚娜召集乌力楞的人,让大家对下山做出表决。她发给每人一块白色的裁成方形的桦树皮,同意的就把它放到妮浩遗留下来的神鼓上。神鼓很快就被桦树皮覆盖了,好像老天对着它下了场鹅毛大雪。我是最后一个起身的,不过我不像其他人一样走向神鼓,而是走向了火塘,我把桦树皮投到那里了。它很快就在金色的燃烧中化为灰烬。我走出希楞柱的时候,听见了达吉亚娜的哭声。
安草儿也把桦树皮放在了神鼓上,但他的举动说明不了什么。谁都知道,他不明白大家在让他做什么事情。他只是想早点把桦树皮打发掉,好出去做他的活计。安草儿喜欢干活,那天有一只驯鹿的眼睛被黄蜂蜇肿了,他正给它敷草药,达吉亚娜唤他去投票,安草儿进了希楞柱,见玛克辛姆和索长林把桦树皮放在了神鼓上,他便也那么做了。那时他的心里只有驯鹿的那只眼睛。安草儿不像别人把桦树皮恭恭敬敬地摆在神鼓上,而是在走出希楞柱时,顺手撒开,就好像一只飞翔的鸟,不经意间遗落下的一片羽毛。
虽然营地只有我和安草儿了,可我一点也不觉得孤单。只要我活在山里,哪怕是最后的一个人了,也不会觉得孤单。
我回到希楞柱,坐在狍皮褥子上,守着火塘喝茶。
以往我们搬迁的时候,总要带着火种。达吉亚娜他们这次下山,却把火种丢在这里了。没有火的日子,是寒冷和黑暗的,我真为他们难过和担心。但他们告诉我,布苏的每座房子里都有火,再也不需要火种了。可我想布苏的火不是在森林中用火镰对着石头打磨出来的,布苏的火里没有阳光和月光,那样的火又怎么能让人的心和眼睛明亮呢!
我守着的这团火,跟我一样老了。无论是遇到狂风、大雪还是暴雨,我都护卫着它,从来没有让它熄灭过。这团火就是我跳动的心。
【注】①节选自长篇小说《额尔古纳河右岸》第一部分(略有删节)。小说以一位年届九旬的鄂温克族最后一位酋长妻子的自述口吻,讲述了这个弱小民族的生存现状及百年沧桑。②安草儿:文中女主人公的孙子。
5.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开头寥寥几笔自述,“我”这个年老而又孤僻的鄂温克族女人形象已经跃然纸上,也暗示着“我”与自然关系密切,不可分割。
B.小说中写道如果让我下山的话,“我”会变成聋子、瞎子,透露出“我”对族人下山这个选择的深切恐惧与担忧。
C.下山表决投票情况,说明多数人选择下山定居的生活,含蓄地说明了现代文明对鄂温克传统文明的冲击。
D.单纯朴实的安草儿作为小说中的次要人物,可以看成是祖母的后继者,也是一个弱小民族传承民族文化的希望。
6.下列对文章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我”是历史的亲历者和见证者,是回忆的主体;使用第一人称,不仅增强了文章的可信度,而且使叙事更自由方便。
B.小说情节发展舒缓,笔墨细腻,语言华美深沉,具有散文化的特色;一些富有民族特色的词语如“乌力楞”“希楞柱”等又具有陌生化的风格。
C.文章营造了一个神秘、诱人、充满传奇色彩的世界,表现了作者面对现代文明与大自然剧烈冲突时复杂的情感。
D.本文运用了插叙的手法,将回忆、历史穿插于现实之中,这种打乱时空的叙事结构使故事情节略显凌乱。
7.结合全文,谈谈你对画线句子“这团火就是我跳动的心”的理解。
8.本文多处运用了对比手法,请找出其中的三处并简要分析其作用。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百合花
茹志鹃
1946年的中秋。
这天打海岸的部队决定晚上总攻。我们文工团创作室的几个同志,就由主攻团的团长分派到各个战斗连去帮助工作。大概因为我是个女同志吧!团长对我抓了半天后脑勺,最后才叫一个通讯员送我到前沿包扎所去。
包扎所就包扎所吧!反正不叫我进保险箱就行。我背上背包,跟通讯员走了。
通讯员撒开大步,一直走在我前面。我实在没力气赶了,索性一个人在后面慢慢晃。不过这一次还好,他没让我撂得太远,但也不让我走近,总和我保持着丈把远的距离。刚才在团部我没注意看他,现在从背后看去,只看到他是高挑的个子,块头不大,但从他那副厚实实的肩膀看来,是个挺棒的小伙,他穿了一身洗淡了的黄军装,绑腿直打到膝盖上。肩上的步枪筒里,稀疏地插了几根树枝,这要说是伪装,倒不如算作装饰点缀。
我随便地问他是哪里人。他没回答,脸涨得像个关公,讷讷半晌,才说清自己是天目山人。原来他还是我的同乡呢!
“家里还有什么人呢?”
“娘,爹,弟弟妹妹,还有一个姑姑也住在我家里。”
“你还没娶媳妇吧?”
“……”他飞红了脸,更加忸怩起来,两只手不停地数摸着腰皮带上的扣眼。我们到包扎所,已是下午两点钟了。因为部队上的被子还没发下来,但伤员流了血,非常怕冷,所以就得向老百姓去借,我便自告奋勇讨了这件差事,怕来不及就顺便也请了我那位同乡,请他帮我动员几家再走。他踌躇了一下,便和我一起去了。
我们先到附近一个村子,分头行动。不一会儿,我已写了三张借条出去,借到两条棉絮、一条被子,正准备送回去再来借时,看见通讯员从对面走来,两手还是空空的。“怎么,没借到?”我觉得这里老百姓觉悟高,又很开通,怎么会没有借到呢?我有点惊奇地问。
“女同志,你去借吧!……老百姓死封建……”
“哪一家?你带我去。”但他执拗地低着头,像钉在地上似的,不肯挪步,我走近他,低声地把群众影响的话对他说了。他听了,果然就松松爽爽地带我走了。
我们走进老乡的院子里,只见堂屋里静静的,我们站在外面向里“大姐、大嫂”地喊,一会儿,门帘一挑,露出一个年轻媳妇来。这媳妇长得很好看,高高的鼻梁,弯弯的眉,额前一溜蓬松松的留海。我看她头上已硬挠挠的挽了髻,使大嫂长大嫂短的向她道歉,说刚才这个同志来,说话不好别见怪等等。她听着,脸扭向里面,尽咬着嘴唇笑。我说完了,她也不作声,还是低头咬着嘴唇,好像忍了一肚子的笑料没笑完。这一来,我倒有些尴尬了,下面的话怎么说呢!我看通讯员站在一边,眼睛一眨不眨的看着我,好像在看连长做示范动作似的。我硬了头皮,讪讪的向她开口借被子,接着还对她说了一遍共产党的部队打仗是为了老百姓的道理。我说完了,她看看我,看看通讯员,好像在掂量我刚才那些话的斤两。半晌,她转身进去抱被子了。
通讯员乘这机会,颇不服气地对我说道:“我刚才也是说的这几句话,她就是不借,你看怪吧!”
我赶忙白了他一眼,不叫他再说。可是来不及了,那个媳妇抱了被子,已经在房门口了。被子一拿出来,我方才明白她刚才为什么不肯借的道理了。这原来是一条里外全新的花被子,被面是假洋缎的,枣红底,上面撒满白色百合花。她好像是在故意气通讯员,把被子朝我面前一送,说:“抱去吧。”
我开口叫他,他绷了脸,垂着眼皮,上去接过被子,慌慌张张地转身就走。不想他一步还没有走出去,就听见“嘶”的一声,衣服挂住了门钩,在肩膀处,挂下一片布来。
刚走出门不远,就有人告诉我们,刚才那位年轻媳妇,是刚过门三天的新娘子,这条被子就是她唯一的嫁妆。我听了,心里便有些过意不去,通讯员也皱起了眉,我便故作严肃地说:“是呀!也许她为了这条被子,在做姑娘时,不知起早熬夜多干了多少零活,才积起了做被子的钱,或许她曾为了这条花被,睡不着觉呢。可是还有人骂她死封建……”
他听到这里,突然站住脚,待了一会儿,说:“那……那我们送回去吧!”我看他那副认真、为难的样子,又好笑,又觉得可爱。不知怎么的,我已从心底爱上了这个傻乎乎的小同乡。
回到包扎所以后,我就让他回团部去。他精神顿时活泼起来了,向我敬了礼就跑了。走不几步,他又想起了什么,在自己挂包里掏了一阵,摸出两个馒头,朝我扬了扬,顺手放在路边石头上,说:“给你开饭啦!”说完就脚不点地地走了。我走过去拿起那两个干硬的馒头,看见他背的枪筒里不知在什么时候又多了一枝野菊花,跟那些树枝一起,在他耳边抖抖地颤动着。
他已走远了,但还见他肩上撕挂下来的布片,在风里一飘一飘。我真后悔没给他缝上再走。现在,至少他要裸露一晚上的肩膀了。
包扎所的工作人员很少。乡干部动员了几个妇女,那位新媳妇也来了,帮我们打水,烧锅,做些零碎活儿。
天黑了,天边涌起一轮满月。我们的总攻还没发起。
一会儿,我们的炮响了,断断续续地有几个伤员下来,包扎所的空气立即紧张起来。我拿着小本子,去登记他们的姓名、单位,轻伤的问问,重伤的就得拉开他们的符号,或是翻看他们的衣襟。
前面的枪声,已响得稀落了。感觉上似乎天快亮了,其实还只是半夜。前面又下来一个重伤员。他安详地合着眼,军装的肩头上,露着那个大洞,一片布还挂在那里。
“这都是为了我们……”那个担架员负罪地说道,“这位同志走在我们后面,可谁知道反动派不知从哪个屋顶上撂下颗手榴弹来,手榴弹就在我们人缝里冒着烟乱转,这时这位同志叫我们快趴下,他自己就一下扑在那个东西上了……”
新媳妇短促地“啊”了一声。我强忍着眼泪,回转身看见新媳妇轻轻移过一盏油灯,解开他的衣服,她刚才那种忸怩羞涩已经完全消失,只是庄严而虔诚地给他拭着身子……我猛然醒悟地跳起身,磕磕绊绊地跑去找医生,等我和医生拿了针药赶来,新媳妇正侧着身子坐在他旁边。
她低着头,正一针一针地在缝他衣肩上那个破洞。医生听了听通讯员的心脏,默默地站起身说:“不用打针了。”我低声地对新媳妇说:“不要缝了。”新媳妇却对我异样地瞟了一眼,低下头,还是一针一针地缝。我想拉开她,我想推开这沉重的氛围,我想看见他坐起来,看见他羞涩的笑。但我无意中碰到了身边一个什么东西,伸手一摸,是他给我开的饭,两个干硬的馒头。
卫生员让人抬了一口棺材来,动手揭掉他身上的被子,要把他放进棺材去。新媳妇这时脸发白,劈手夺过被子,狠狠地瞪了他们一眼。自己动手把半条被子平展展地铺在棺材底,半条盖在他身上。
外边月亮很明,也比平日悬得高。新媳妇扭过脸去,在月光下,我看见她眼里晶莹发亮,我也看见那条枣红底色上洒满白色百合花的被子,这象征纯洁与感情的花,盖上了这位平常的、拖毛竹的青年人的脸。
(有删节)
9.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没让我撂得太远,但也不让我走近,总和我保持着丈把远的距离”,通讯员以保持一定距离的方式来表示对女同志的关心,体现出他的胆怯与木讷。
B.小说将战火纷飞的战斗场面设为背景,将通讯员第一次向新媳妇借被碰壁的冲突作正面描写,可以看出作者取材是非常讲究的。
C.作者着力描写通讯员牺牲过程,并集中写新媳妇的种种行为和反应,让小说的高潮部分弥漫着深深的忧伤和悲凉的气氛。
D.“劈手夺过被子”“狠狠地瞪了他们一眼”,这一连串的举动,写出她对通讯员的痛惜、悼念、歉疚的复杂心理,展示新媳妇的淳朴与善良。
10.以“百合花”为题,有什么深刻含意?请结合选文简要分析。
11.有评论家说:“《百合花》是女性视角下的抒情挽歌。”请结合小说内容,简要分析“女性视角”的艺术效果。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上任【注】
老舍
尤老二去上任。
看见办公的地方,他放慢了脚步。那个地方不大,他晓得。城里的大小公所和赌局烟馆,差不多他都进去过。他记得这个地方——开开门就能看见千佛山。现在他自然没心情去想千佛山;他的责任不轻呢!他可是没透出慌张来;走南闯北多年了,他沉得住气,走得更慢了。胖胖的,四十多岁,重眉毛,黄净子脸。灰哔叽夹袍,肥袖口;青缎双脸鞋。稳稳地走,没看千佛山,倒想着:似乎应当坐车来。不必,几个伙计都是自家人,谁还不知道谁;大可以不必讲排场。况且自己的责任不轻,干吗招摇呢。这并不完全是怕;青缎鞋,灰哔叽袍,恰合身份;慢慢地走。也显着稳。没有穿军衣的必要。腰里可藏着把硬的。自己笑了笑。
办公处没有什么牌匾:和尤老二一样,里边有硬家伙。只是两间小屋。门开着呢,四位伙计在凳子上坐着,都低着头吸烟,没有看千佛山的。靠墙的八仙桌上有几个茶杯,地上放着把新洋铁壶,壶的四围趴着好几个香烟头儿,有一个还冒着烟。尤老二看见他们立起来,又想起车来,到底这样上任显着“秃”一点。可是,老朋友们都立得很规矩。虽然大家是笑着,可是在亲热中含着敬意。他们没因为他没坐车而看不起他。说起来呢,稽察长和稽察是做暗活的,越不惹人注意越好。他们自然晓得这个。他舒服了些。
尤老二在八仙桌前面立了会儿,向大家笑了笑,走进里屋去。里屋只有一条长桌、两把椅子,墙上钉着月份牌,月份牌的上面有一条臭虫血。办公室太空了些,尤老二想;可又想不出添置什么。赵伙计送进一杯茶来,飘着根茶叶棍儿。尤老二和赵伙计全没的说,尤老二擦了下脑门。啊,想起来了:得有个洗脸盆,他可是没告诉赵伙计去买。他得细细地想一下:办公费都在他自己手里呢,是应该公开地用,还是自己一把死拿?自己的薪水是一百二十元,办公费八十元。卖命的事,把八十元全拿着不算多。可是伙计们难道不是卖命?况且是老朋友们?多少年不是一处吃,一处喝呢?不能独吞。赵伙计走出去,老赵当头目的时候,可曾独吞过钱?尤老二的脸红起来。刘伙计在外屋瞅了他一眼。老刘,五十多了,倒当起伙计来,三年前手里还有过五十支快枪!不能独吞。可是,难道白当头目?八十元大家分?再说,他们当头目是在山上。尤老二虽然跟他们不断地打联络,可是没正式上过山。这就有个分别了。他们,说句不好听的,是黑面上的;他是官。做官有做官的规矩。他们是弃暗投明,那么,就得官事官办。八十元办公费应当他自己拿着。可是,洗脸盆是要买的;还得来两条毛巾。
除了洗脸盆该买,还似乎得做点别的。比如说,稽察长看看报纸,或是对伙计们训话。应当有份报纸,看不看的,摆着也够样儿。训话,他不是外行。他当过排长,做过税卡委员;是的,他得训话;不然,简直不像上任的样儿。况且,伙计们都是住过山的,有时候也当过兵;不给他们讲几句漂亮的,怎能叫他们佩服。老赵出去了。老刘直咳啾。必定得训话,叫他们得规矩着点。尤老二咳嗽了一声,立起来,想擦把脸;还是没有洗脸盆与毛巾。他又坐下。训话,说什么呢?
不是约他们帮忙的时候已经说明白了吗,对老赵、老刘、老王、老褚不都说的是那一套么?“多年的朋友,捧我尤老二一场。我尤老二有饭吃,大家伙儿就饿不着。自己弟兄!”这说过不止一遍了,能再说么?至于大家的工作,谁还不明白一反 正还不是用黑面上的人拿黑面上的人?这只能心照,不便实对实地点破。自己的饭碗要紧,脑袋也要紧。要真打算立功的话,拿几个黑道上的朋友开刀,说不定老刘他们就会把盒子炮往里放。睁一眼闭一眼是必要的,不能赶尽杀绝;大家日后还得见面。这些话能明说么?怎么训话呢?看老刘那对眼睛,似乎死了也闭不上,帮忙是义气,真把山上的规矩一笔勾个净,做不到。不错,司令派尤老二是为拿反动分子。可是反动分子都是朋友呢。谁还不知道谁吃几碗干饭?难!
尤老二把灰哔叽袍脱了,出来向大家笑了笑。
“稽察长!”老刘的眼里有一万个“看不起尤老二”,“分派分派吧。”
尤老二点点头。他得给他们一手看。“等我开个单子。咱们的事儿得报告给李司令……弟兄们,有李司令就有尤老二,有尤老二就有你们。这我早已研究过了。我开个单子谁管哪里,谁管哪里,核计好了,往上一报,然后再动手,这像官事,是不是?”尤老二笑着问大家。
老刘他们都没言语。老褚挤了挤眼。可是谁也没感到僵得慌。尤老二不便再说什么,他得去开单子。拿笔刷刷地一写,他想,就得把老刘们唬背过气去。那年老褚绑王三公子的票,不是求尤老二写的通知书么?是的,他得刷刷地写一气。可是笔墨砚呢?这几个伙计简直没办法!“老赵,”尤老二怒叫老赵买笔去。可是没说出来。为什么买东西单叫老赵呢? 一来到钱上,叫谁去买东西都得有个分寸。这不是山上,可以马马虎虎。这是官事,谁该买东西去,谁该送信去,都应当分配好了。可是这就不容易,买东西有扣头,送信是白跑腿;谁活该白跑腿呢?“啊,没什么,老赵!”先等等买笔吧,想想再说。尤老二心里有点不自在。没想到做稽察长这么罗嗦。差事不算很甜;也说不上苦来。假若八十元办公费都归自己的话。可是不能都归自己,伙计们都住过山;手儿一紧,还真许尝个“黑枣”,是玩的吗?这玩意儿不好办,做着官而带着土匪,算哪道官呢?不带土匪又真不行,专凭尤老二自己去拿反动分子?尤老二摸了摸腰里的家伙:“哥儿们,硬的都带着哪?”
大家一齐点了点头。
“怎么都哑巴了?”尤老二心里说。是什么意思呢?是不佩服咱尤老二呢,还是怕呢?点点头,不像自己朋友,不像;有话说呀。看老刘!一脸的官司。尤老二又笑了笑。有点不够官派,大概跟这群家伙还不能讲官派。骂他们一顿也许就骂欢喜了?不敢骂,他不是地道土匪。他知道他是脚踩两只船。他恨自己不是地道土匪,同时又觉得他到底高明,不高明能做官么?点上根烟,想主意,得喂喂这群家伙。办公费可以不撒手;得花点饭钱。
(有删改)
【注】初载于1934年10月1日《文学》,小说讲述了国民党时期曾经当过土匪的尤老二被任命为维持地方治安的稽察长故事。
12.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尤老二原先是个半公开的土匪,李司令竟然委任他做稽察长。尤老二邀请了做过土匪的朋友来帮忙,完成工作任务。
B.小说对尤老二的肖像和衣着进行了详细的描写,对“青缎鞋,灰哔叽袍”的衣着进行了强调,塑造了尤老二上任时的形象。
C.尤老二对手下的训话跟私下里约他们来帮忙的话风格不同,他要郑重地开单给众人分工,就是这样他还觉得不够官派。
D.小说蕴含着巨大的讽刺意味,官与匪、白与黑之间一方面互相对峙,另一方面又互相勾结,小说对此进行了揭露。
13.关于文中写“尤老二上任后与四位老伙计相见”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尤老二走进办公处,门开着,四位伙计在凳子上坐着,没有看千佛山的,体现出他们完全没把尤老二当回事。
B.尤老二每月有一百二十元的薪水,还打着八十元办公费的主意,他为让谁去买东西而犹豫,最终想请大家吃饭。
C.小说中买洗脸盆的情节颇有意味,尤老二先想着要买,又想到办公费,后来想训话而要擦把脸时发现还是没买。
D.老刘“看不起尤老二”,但表面上很恭敬,说“分派分派吧”而尤老二装模作样地说“我开个单子,谁管哪里……”。
14.小说画横线部分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15.小说节选部分是如何表现尤老二上任时内心的焦虑感的?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过封锁线
茅盾
昨夜朦胧的月光下只觉得这大房子像个堡垒,今天白昼再进来一看,嘿,这简直可以说是一座要塞。
那一圈围墙,虽不怎么厚,却有一人半高,团团四周全是上下两层枪眼。这墙,周围总有三百多步,门楼顶上居然雉堞式,而且是平顶,必要时这就是机关枪阵地。
说它像一座城,实在不嫌夸大。现在这“城”中就住了十几家老百姓。他们腾出一间招待那五个客人——逃难的外江佬。
阳光从枪眼式的窗洞进来,房里倒也很亮。五个客人洗过脸,都坐在阔大的木板铺上,看一个十六七岁的大孩子擦步枪的机件。而那大孩子是被派来招呼他们的。
他们要问的话很多。最要紧的一件事是今晚能不能走。但是这大孩子只能说客家话。客人中的老徐能说半生不熟的广府话。和这大孩子双方都半懂不懂地攀谈了好一会儿,仿佛弄明白了:今晚走的路要通过敌人在公路上的两道封锁线。
一个年青人带着个墨水瓶走进房来,就在靠近窗洞的桌旁坐下,找出一支旧钢笔,在一本笔记簿上写起什么来。
客人们认识这面孔。昨夜在半山松林里,他是彻夜担任警卫的。虽然看样子他并不有闲,可是五个客人不肯放过他,谈话就开始了。
这青年懂得国语,也能说几句,虽然十分生硬。他告诉他们:今晚能走,不过要通过两道封锁线。
“是不是你送我们去?”
“现在还没晓得。”
“我们希望你能去。因为你能说国语、我们路上方便些。”
他点一下头,不说什么,谈话暂时中断。
他拿出一本相当厚的书,很用心地读着,时时在笔记簿上记下些什么。
客人们瞥见了这书。话题又来了。客人们一次一次追问,亦知道他是南洋华侨,在新加坡做机器工人,广州失陷以后回祖国来。他姓张。
……
下午三时许,客人们看见阿张还是捧着那本厚书,坐在窗洞下的桌子旁边。
离动身还有两小时,那个大孩子早已全身披挂,——军毡,粮袋,购前交叉的子弹带,手榴弹两颗,一支长枪则斜挂在肩头。
“不要只顾快走,以至失了联系……”这是客人们向姓张的青年提出的要求。
阿张都答应了。可是他再三叮嘱:“不可以打手电,不可以吸烟,不可以谈话。昨晚我们看见远远有火光,还当是敌人呢!”
太阳快落山的时候,阿张的肩头斜挂着卷成一团的军毡,腰间是手榴弹,手电筒,手里是一支手枪。开路是四支长枪,压队是两支,他自己和另一支长枪则在中间,五个客人紧接着他,两副挑子放在他的前面。
他撮口吹了一声,这一行人就在夕照中移动。
第一次休息以后,月亮已经高挂天空,照的田野里一片苍白。这对于通过封锁线,是一种威胁。“不要作声,不要吸烟”的叮咛又重复了一次,“不要太走快”的要求也重复了一次,于是又上路了。一片树林横在前方,疏疏落落的,但月光已被遮去了不少。穿过这树林,又走过一大片旷野,猛看见远处有像高墙一般的东西,却是连绵的山冈。一行人和这遥远的山冈平行而进,又走了若干时,便见白森森地横在前面的像是一条河。队伍先头的人忽然步子加快了。客人们跟着,不多会儿,已经走近那“河”边,这才知道原来是一条公路,“这该就是所谓封锁线罢?”客人们心里这样想。然而队伍还是不停地走,而且还是急急地走,终于又遇到了树林,这才停下来休息。
“刚才走过的就是封锁线罢?”客人们问。
“不是,下去才是封锁线。不过这里两边山上全有敌人的哨位,这里是危险区域。”神情又紧张起来了。因为客人们最怕在这陌生地方掉了队。
上路的时候,客人们又看见他们这休息的地点不但有树木隐蔽,而且还是个洼地。在他们休息的时候,还有两个瞭望哨在两三丈树林外的高地上呢!
一小时以后,所谓的封锁线也平安通过了,这是第一道。屏息疾走的一行人,渐渐放松了脚步,间或有咳嗽的声音。然而队伍忽在旷野中停止。阿张和其他的队员聚在一处,悄悄地说了一些话,便又发令再走。大概十多分钟以后,队伍又停止了。这回是在平坦的旷野里,远远近近有些矮小的松树。他们采了些松枝,插在白色的衣包上,阿张将他的手电筒也藏在衣襟里。
“前面的山头,就有敌人的哨位,”阿张悄悄地对客人们说,“我们要从山脚下偷偷地过去。不要作声,连咳嗽也要耐住。脚步也要轻些。二十多分钟就可以过去。”
这是第二道封锁线了。月光很好。前面那山头看的很清楚。队伍靠紧着走,不大快,也不太慢,沿着山脚、像一条蛇,轻轻溜过去。
但是队伍忽然走快些了。速度渐渐增加,队伍也渐渐拉长,终干像一串皮球一般,滚落了小小的一个坡,投进一丛树木的浓荫里。
当人们躺在树下休息时,树荫外的斜坡上,有一个蹲着的黑影、枪托在手里。这就是那个大孩子,现在担任了瞭望哨。
“今晚过封锁线,”客人之一自言自语地,“可见调度是不可少的。”
(写于1942年11月,有删改)
16.下列对小说艺术待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头写像“堡垒” 大房子,极具地方特色,也体现游击队的选址用心,为人物出场和情节展开提供场景。
B.小说以全知视角进行叙事,无论是对五个客人,还是对阿张和那个大孩子,都有语言、动作、心理的描写。
C.小说在处理过封锁线这一情节时、未写敌我双方的火力交锋、但情节张弛有致,给读者极好的阅读体验。
D.小说以时间为序,讲述了游击队护送五个客人过封锁线的故事,写出了游击队勇机智、富有战斗经验。
17.小说结尾的“可见调度是不可少的”耐人寻味,请结合文本概括“调度”的内容。
18.李裴《小说结构与审美》中认为“神秘是小说重要的审美范畴之一”,请从小说构成要素赏析本文的“神秘之美”。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①中国一向是所谓“闭关主义”,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自从给枪炮打破了大门之后,又碰了一串钉子,到现在,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别的且不说罢,单是学艺上的东西,近来就先送一批古董到巴黎去展览,但终“不知后事如何”;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听说不远还要送梅兰芳博士到苏联去,以催进“象征主义”,此后是顺便到欧洲传道。我在这里不想讨论梅博士演艺和象征主义的关系,总之,活人替代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
②但我们没有人根据了“礼尚往来”的仪节,说道:拿来!
③当然,能够只是送出去,也不算坏事情,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尼采就自诩过他是太阳,光热无穷,只是给与,不想取得。然而尼采究竟不是太阳,他发了疯。中国也不是,虽然有人说,掘起地下的煤来,就足够全世界几百年之用,但是,几百年之后呢?几百年之后,我们当然是化为魂灵,或上天堂,或落了地狱,但我们的子孙是在的,所以还应该给他们留下一点礼品。要不然,则当佳节大典之际,他们拿不出东西来,只好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冷炙做奖赏。
④这种奖赏,不要误解为“抛来”的东西,这是“抛给”的,说得冠冕些,可以称之为“送来”,我在这里不想举出实例。
⑤我在这里也并不想对于“送去”再说什么,否则太不“摩登”了。我只想鼓吹我们再吝啬一点,“送去”之外,还得“拿来”,是为“拿来主义”。
⑥但我们被“送来”的东西吓怕了。先有英国的鸦片,德国的废枪炮,后有法国的香粉,美国的电影,日本的印着“完全国货”的各种小东西。于是连清醒的青年们,也对于洋货发生了恐怖。其实,这正是因为那是“送来”的,而不是“拿来”的缘故。
⑦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⑧譬如罢,我们之中的一个穷青年,因为祖上的阴功(姑且让我这么说说罢),得了一所大宅子,且不问他是骗来的,抢来的,或合法继承的,或是做了女婿换来的。那么,怎么办呢?我想,首先是不管三七二十一,“拿来”!但是,如果反对这宅子的旧主人,怕给他的东西染污了,徘徊不敢走进门,是孱头;勃然大怒,放一把火烧光,算是保存自己的清白,则是昏蛋。不过因为原是羡慕这宅子的旧主人的,而这回接受一切,欣欣然的蹩进卧室,大吸剩下的鸦片,那当然更是废物。“拿来主义”者是全不这样的。
⑨他占有,挑选。看见鱼翅,并不就抛在路上以显其“平民化”,只要有养料,也和朋友们像萝卜白菜一样的吃掉,只不用它来宴大宾;看见鸦片,也不当众摔在茅厕里,以见其彻底革命,只送到药房里去,以供治病之用,却不弄“出售存膏,售完即止”的玄虚。只有烟枪和烟灯,虽然形式和印度,波斯,阿剌伯的烟具都不同,确可以算是一种国粹,倘使背着周游世界,一定会有人看,但我想,除了送一点进博物馆之外,其余的是大可以毁掉的了。还有一群姨太太,也大以请她们各自走散为是,要不然,“拿来主义”怕未免有些危机。
⑩总之,我们要拿来。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那么,主人是新主人,宅子也就会成为新宅子。然而首先要这人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
(鲁迅《拿来主义》)
19.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送去主义”是近代中国继“闭关主义“之后实行的另一种对外政策,过去的“闭关主义”导致现在的“送去主义”。
B.送去主义者先是送古董,送画,后是准备送活人,能够只是送出去,可见送去主义者的“丰富”和“大度”。
C.在当时“送去”是“摩登”,送去主义者与自诩太阳、“光热无穷,只是给与,不想取得”的哲学家尼采一样“发了疯”。
D.送去主义者不给后代留下一点东西,则当佳节大典之际,他们的子孙只好磕头贺喜,向别人讨一点残羹冷炙做奖赏。
20.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破立结合,①至⑦段立中有破,批判“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⑧至⑩段破中有立,对“拿来主义”做正面、直接、具体的阐述。
B.文章第④段阐述了“抛给”和“送来”在本质上的一致性;“抛给”即“送来”;第⑥段列举了他国“送来”的大量事实。
C.第⑨段中文章以“大宅子”设喻论证如何对待文化遗产,批判了“孱头”“昏蛋”“废物”等对待文化遗产的三种错误态度。
D.第⑩段重申“拿来主义”的主张并对拿来主义者提出要求,指出要区别对待文化遗产,实行“拿来主义”对建设民族新文化重要且紧迫。
21.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如果不对外开放,不实行“拿来主义”,就没有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年的快速发展。
B.八十多年前,帝国主义国家“送来”;八十多年后,它们仍有可能给我们“送来“。
C.否定或者肯定传统的文化和外来的文化,都不利于创造新时期自己民族的新文化。
D.失去“运用眼光,自己来拿”的要旨,“拿来主义”就不能批判继承,推陈出新。
22.文章中第①段说“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对这段话,(1)你能体会出其中的讽刺意味吗?请指出关键词。(2)作者讽刺的对象是什么?(3)这段话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
23.第③段在论证方法上有何特点,请作简要分析。
24.第⑧⑨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大宅子”“鱼翅”“鸦片”“姨太太”分别指什么?作者这样写有什么好的效果?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新正将尽,卫老婆子来拜年了,已经喝得醉醺醺的,自说因为回了一趟卫家山的娘家,住下几天,所以来得迟了。她们问答之间,自然就谈到祥林嫂。
“她么?”卫老婆子高兴的说,“现在是交了好运了。她婆婆来抓她回去的时候,是早已许给了贺家墺的贺老六的,所以回家之后不几天,也就装在花轿里抬去了。”
“阿呀,这样的婆婆!……”四婶惊奇的说。
“阿呀,我的太太!你真是大户人家的太太的话。我们山里人,小户人家,这算得什么?她有小叔子,也得娶老婆。不嫁了她,那有这一注钱来做聘礼?他的婆婆倒是精明强干的女人呵,很有打算,所以就将地嫁到里山去。倘许给本村人,财礼就不多;惟独肯嫁进深山野墺里去的女人少,所以她就到手了八十千。现在第二个儿子的媳妇也娶进了,财礼花了五十,除去办喜事的费用,还剩十多千。吓,你看,这多么好打算?……”
“祥林嫂竟肯依?……”
“这有什么依不依。———闹是谁也总要闹一闹的;只要用绳子一捆,塞在花轿里,抬到男家,捺上花冠,拜堂,关上房门,就完事了。可是祥林嫂真出格,听说那时实在闹得利害,大家还都说大约因为在念书人家做过事,所以与众不同呢。太太,我们见得多了:回头人出嫁,哭喊的也有,说要寻死觅活的也有,抬到男家闹得拜不成天地的也有,连花烛都砸了的也有。祥林嫂可是异乎寻常,他们说她一路只是嚎,骂,抬到贺家墺,喉咙已经全哑了。拉出轿来,两个男人和她的小叔子使劲的擒住她也还拜不成天地。他们一不小心,一松手,阿呀,阿弥陀佛,她就一头撞在香案角上,头上碰了一个大窟窿,鲜血直流,用了两把香灰,包上两块红布还止不住血呢。直到七手八脚的将她和男人反关在新房里,还是骂,阿呀呀,这真是……。”她摇一摇头,顺下眼睛,不说了。
“后来怎么样呢?”四婶还问。
“听说第二天也没有起来。”她抬起眼来说。
“后来呢?”
“后来?———起来了。她到年底就生了一个孩子,男的,新年就两岁了。我在娘家这几天,就有人到贺家墺去,回来说看见他们娘儿俩,母亲也胖,儿子也胖;上头又没有婆婆,
男人所有的是力气,会做活;房子是自家的。———唉唉,她真是交了好运了。”
从此之后,四婶也就不再提起祥林嫂。
(节选自鲁迅《祝福》)
25.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写卫老婆子讲述祥林嫂在婚礼上拜天地时异乎寻常的表现后,以“她摇一摇头”来表现她对祥林嫂行为的不理解。
B.四婶和卫老婆子的对话,从侧面描写了祥林嫂被婆婆抓回去后改嫁给贺老六,也表现了两人对这件事的不同态度。
C.卫老婆子一再说祥林嫂“交了好运了”,是因为祥林嫂改嫁贺老六后,终于有了一个比较安定而顺心的家庭。
D.四婶在卫老婆子讲述中的插话,语句简短,态度冷漠,表明她只是在应付卫老婆子,并不是真正关心祥林嫂的命运。
26.小说通过卫老婆子来叙述祥林嫂“改嫁”的过程,有什么艺术效果?请简要分析。
阅读话剧《雷雨》选段,完成下面小题。
周朴园 你———侍萍!(不觉地望望柜上的相片,又望侍萍)
鲁侍萍 朴园,你找侍萍吗?侍萍在这儿。
周朴园 (①)你来干什么?
鲁侍萍 不是我要来的。
周朴园 谁指使你来的?
鲁侍萍 (②)命!不公平的命指使我来的。
周朴园 (③)三十年的工夫你还是找到这儿来了。
鲁侍萍 (④)我没有找你,我没有找你,我以为你早死了。我今天没想到到这儿来,这是天要我在这儿又碰见你。
周朴园 你可以冷静点。现在你我都是有子女的人。如果你觉得心里有委屈,这么大年纪,我们先可以不必哭哭啼啼的。
鲁侍萍 哭?哼,我的眼泪早哭干了,我没有委屈,我有的是恨,是悔,是三十年一天一天我自己受的苦。你大概已经忘了你做的事了!三十年前,过年三十的晚上我生下你的第二个儿子才三天,你为了要赶紧娶那位有钱有门第的小姐,你们逼着我冒着大雪出去,要我离开你们周家的门。
周朴园 从前的旧恩怨,过了几十年,又何必再提呢?
鲁侍萍 那是因为周大少爷一帆风顺,现在也是社会上的好人物。
27.依次填入选段中四处括号内的舞台说明,最恰当的一项是( )
A.①忽然严厉地 ②愤怨 ③冷冷地   ④悲愤
B.①忽然严厉地 ②悲愤 ③冷冷地   ④愤怨
C.①冷冷地   ②悲愤 ③忽然严厉地 ④愤怨
D.①冷冷地   ②愤怨 ③忽然严厉地 ④悲愤
28.下列对选段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发现眼前的人就是鲁侍萍后,周朴园马上换了一副脸孔,这表现了他的伪善与自私。
B.鲁侍萍控诉周家人三十年前的狠心之举,增强了戏剧冲突,从而推动剧情的发展。
C.“这么大年纪,我们先可以不必哭哭啼啼的”,周朴园说这句话是怕鲁侍萍太伤心。
D.鲁侍萍说周朴园“现在也是社会上的好人物”,点出了周朴园不愿提起旧事的原因。
29.画横线的句子表达了鲁侍萍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红高粱家族(节选)①
莫言
父亲手提勃朗宁枪,气喘吁吁,一头皮高粱上的白粉红尘。奶奶走到父亲面前。奶奶刚过三十岁,扎着盘头髻,刘海五绺,像稀疏的珠帘遮着光洁的额头。奶奶的眼睛里永远秋水汪汪,有人说是被高粱酒熏的。
奶奶问:“怎么啦?”
父亲呼呼喘着气,把勃朗宁枪插进腰带。
“鬼子没来?”奶奶问。
父亲说:“冷支队,哼!我们饶不了他!”
“怎么回事?”奶奶问。
父亲说:“擀拤饼。”
“没听到打呀!”奶奶说。
父亲说:“擀拤饼,多卷鸡蛋大葱。”
奶奶问:“鬼子没有来?”
“余司令让擀拤饼,要你亲自送去!”
奶奶说:“乡亲们,回去凑面擀拤饼吧。”
父亲转身要跑,被奶奶伸手拉住,奶奶说:“豆官,告诉娘,冷支队是怎么回事?”
父亲挣开奶奶的手,气汹汹地说:“冷支队没见影,余司令饶不了他们。”
父亲跑了。奶奶追着父亲瘦小的身影,叹了一口气……
奶奶挑着一担拤饼,王文义的妻子挑着两桶绿豆汤,匆匆地往墨水河大桥赶。她们本来想斜穿高粱地,直插东南方向,但走进高粱地后,才发现挑着担子寸步难行。奶奶说:“嫂子,走直路吧,慢就是快。”奶奶和王文义的妻子,像两只飞翔的大鸟,在非常空虚的大气里,极端充实地移动。奶奶换上了一件深红上衣,她们走上弯弯曲曲的墨水河堤,顾不上看堤坡盛开着的黄花和堤外密密匝匝的血红高粱,一个劲儿地往东赶。
父亲早就跑回桥头。父亲向余司令报告,说拤饼一会就到,余司令满意地在他头上打了一巴掌。队员们多半躺在高粱地里,对着太阳晒鼻孔。父亲又跳到公路上来,公路黄中透出白来,疲惫不堪。后来父亲就到河堤上坐着了。他看一会东,看一会西,看一会河中流水,看一会野鸭子。河里的景色很美,每一棵水草都活着,每一朵小小的浪花里,都隐藏着秘密。日头正晌了,河里泛起热哄哄的腥气,到处都闪烁光亮,到处都滋滋地响。父亲觉得,天地之间弥漫着高粱的红色粉末,弥漫着高粱酒的香气。父亲一仰身子躺在堤上,就在这一瞬间,他心里一阵猛跳,后来他才明白,原来一切等待都会有结果的,这结果出现时,是那么普通平常,随便自然。
“汽车。”我父亲含含糊糊地说了一句,没有人理他。
“鬼子的汽车!”我父亲跳起来,怔怔地望着那些像流星一样射过来的汽车。汽车的尾部拖着一条长长的焦黄的尾巴,车头上劈劈叭叭地晃动着白炽的光芒。
“汽车来啦!”父亲的话像一把刀,仿佛把所有的人斩了似的,高粱地里笼罩着痴呆呆的平静。
余司令高兴地吼一声:“小舅子们,到底来了,弟兄们,准备好,我说开火就开火。”
路西边,哑巴拍着屁股跳高。几十个队员,都哈着腰,提着武器,趴到河堤墁坡上。
已经听到了汽车嗡嗡的吼叫声。父亲伏在余司令身边,擎着沉重的勃郎宁手枪,手腕灼热酸麻,手掌汗水粘湿,手虎口那儿有一块肉突然跳了一下,接着便突突地乱跳起来。父亲惊讶地看着那块杏核大的皮肉有节奏地跳动,好像里边藏着一只破壳欲出的小鸟。
汽车飞快地驶近,增大,车头前那两只马蹄大的眼睛射出一道道白光。父亲是平生第一次看到汽车,父亲猜想着这种怪物是吃草还是吃料,是喝水还是喝血,它们比我家那两头年轻力壮的细腿骡子跑得还要快。月亮般的车轮飞速旋转,黄尘飞腾。临近石桥时,汽车慢慢减速,黄烟从车后漫过车头。
父亲把头使劲缩着,一种从未有过的冰冷从脚底上升到腹部,在腹部集合成团,产生强大压力,父亲感到尿急,他用力扭动着臀部。余司令严厉地说:“兔崽子,别动!”这时,汗透红罗衫的我奶奶和气喘吁吁的王文义妻子出现在蜿蜒的墨水河堤上。
我奶奶挑着一担拤饼,王文义妻子挑着一担绿豆汤,轻松地望见了墨水河中凄惨的大石桥。奶奶欣慰地对王文义妻子说:“嫂子,总算挨到了。”奶奶出嫁之后,一直养尊处优,这一担沉重的拤饼,把她柔嫩的肩膀压出了一道深深的紫印。这道紫印,是我奶奶英勇抗日的光荣的标志。
还是我父亲最先发现我奶奶,我父亲靠着某种神秘力量的启示,在大家都目不转睛地盯着缓缓逼近的汽车时,他往西一歪头,看到奶奶像鲜红的大蝴蝶一样款款地飞过来。父亲高叫一声:“娘——”
父亲的叫声,像下达了一道命令,从日本人的汽车上,射出了一阵密集的子弹。枪声沉闷,像雨夜中阴沉的狗叫。父亲眼见着我奶奶胸膛上的衣服啪啪裂开两个洞。奶奶欢快地叫了一声,就一头栽倒,扁担落地。两笆斗拤饼,一笆斗滚到堤南,一笆斗滚到堤北。那些雪白的大饼,葱绿的大葱,揉碎的鸡蛋,散在绿草茵茵的草坡上。王文义妻子挑来的那担绿豆汤一桶倾倒,另一桶也倾倒,汤汁淋漓,如同英雄血。“娘——”我父亲撕肝裂胆地高叫一声,身体弹到堤上。他在弹上堤的同时,就扔掉了手枪,手枪落在了一棵叶子折断的金色苦菜花上。父亲张着两只手,像飞腾的小鸟,向奶奶扑去。河堤上安静,落尘有声,河水只亮不流,堤外的红高粱沉默不语。奶奶平卧堤上,脸贴着堤边的野草。奶奶背上,有两个翻边的弹洞,一股新鲜的高粱酒的味道,从那洞里涌出来。父亲扳着奶奶的肩头,把奶奶翻过来。奶奶脸上没有受伤,面容整肃,头发纹丝不乱,五绺刘海下,两条眉梢儿下垂,奶奶半睁着眼,苍翠的脸上双唇鲜红。奶奶睁开眼,满脸绽开天真的笑容。
鬼子汽车停在桥头,马达高一阵低一阵轰鸣着。
一个高大的人影在河堤上一闪,父亲和奶奶被拉下河堤。父亲未及思想,又一阵狂风般的子弹,把他们头上的无数棵高粱,打断了,打碎了。
飞散的红高粱米粒在奶奶脸上弹跳着,有一粒竟蹦到她微微翕开的双唇间,搁在她清白的牙齿上。父亲看着奶奶红晕渐褪的双唇,哽咽一声娘,双泪落胸前。在红高粱织成的珍珠雨里,奶奶睁开了眼,奶奶的眼睛里射出珍珠般的彩虹。
(有删改)
【注释】①莫言中篇小说《红高粱家族》以抗日战争及我国20世纪30、40年代高密东北乡的民间生活为背景,塑造了“我爷爷”“我奶奶”等为代表的一批抗日英雄形象。
30.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中出现“我奶奶”“我父亲”这种第一人称叙事下的称呼,“我”作为事件的亲历者,运用有限视角,增加了故事的真实性,拉近了和读者的距离。
B.奶奶冒着生命危险给抗日队伍送拤饼时“顾不上看堤坡盛开着的黄花和堤外密密匝匝的血红高粱”,充分表现了奶奶希望尽快支援前线的急迫心理。
C.“父亲惊讶地看着那块杏核大的皮肉有节奏地跳动,好像里边藏着一只破壳欲出的小鸟”,充满童趣的表达写出了父亲面对即将到来的战斗的独特感受。
D.“奶奶像鲜红的大蝴蝶一样款款地飞过来”与前文“奶奶换上了一件深红上衣”形成呼应,为奶奶的牺牲增添了一抹浪漫色彩。
31.关于文中奶奶、王文义妻子牺牲的场景,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奶奶欢快地叫了一声”,不是传统革命英雄在中枪后的振臂高呼、豪言壮语,而是借“欢快”一词,用喜来衬悲,加重了悲的表达效果。
B.“挑来的那担绿豆汤一桶倾倒,另一桶也倾倒,汤汁淋漓,如同英雄血”,这句采用反复、比喻手法,肯定两位女子是牺牲的英雄。
C.“河堤上安静,落尘有声,河水只亮不流,堤外的红高粱沉默不语”,外在环境的“静”渲染了奶奶牺牲时凝重悲怆的氛围。
D.奶奶牺牲在漫天的高粱雨中,作者运用外貌、神态、动作、心理等描写,细腻生动地写出了奶奶在面对死亡时的无畏与坦然。
32.莫言的老师徐怀中先生在《莫言论·序言》中提到,“《红高粱家族》换了观察战争的角度,改变了以往写抗日战争的陈旧套路”,请就这一看法,结合文中相关内容加以分析。
33.文中多次写到“红高粱”,有什么艺术效果?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南国的梦
巴 金
在一个古城里我们住下来。我在改建后的武庙里住了一个月光景。我认识了一些朋友,也了解了一些事情。在那里一间古老的小楼中,我发烧快39度,但是我始终没有倒下去,反而快乐地帮助朋友料理一个学校的事情。在这个学校里我第一次会见那个后来被我们戏称为“耶稣”的友人。他喜欢和年轻的学生在一起,他常常和他们谈话四五个钟点不间断。他诚恳地对他们谈着世界大势和做人的态度。
他在这个学校教书,同时还在另一个校址在文庙的中学兼课。
他比我迟两三天到古城,我和他见面的时间并不多。我们分别的时候,我记得他穿着蓝色西装上衣和白色翻领衬衫,服装相当整齐,他可以被称为漂亮的青年。
两年后的春天里,在上海“一·二八”战争结束以后,我搬出我留在闸北的余物,寄放在亲戚的家中,便和一个年轻的友人同路再作南国的旅行。
到了古城,在这天黄昏的时候,我便到那个文庙里的中学去看“耶稣”。是的,在这时候他已经得了“耶稣”的绰号。不过他自己并不知道,只是几个朋友私自地这样称呼着。我在学校的办公室里遇见几个朋友,正和他们谈话时,忽然一个人在后面拍我的肩膀。我回过头看,迟疑了一下,我记不起这黑瘦的面貌,但是那双奕奕有神的眼睛不可能是别人的。
一定是他。我便伸出手去。我看他的微驼的背,一身肮脏的灰布学生服,一头蓬乱的头发和陷入的两颊。
“你看我做什么?你不认识我吗?”他坦然笑问道。
我也只好微笑。我不能对他说他瘦得多了,老得多了,他的健康坏了。我只说想不到两年的工夫他竟然作了这个学校的主持人。
晚上我睡在他的房间里,他们为我安置了帆布床。煤油灯吹熄后,一屋子都是蚊虫声。他却睡得很好。我不能入睡。
我睁开眼睛,望着阴暗的空间,我想到今天听见人谈起的这个朋友的痔疮和虱子的事。两年前他穿着白色翻领衬衫的姿态在黑暗中出现了。这两年间,一个人的大量牺牲和工作成绩折磨着我。我拿自己的生活跟他相比。我最终不能忍受这样的寂寞,我要出去走走。我翻身站起来,无意间一脚踏灭了蚊香,发出了声音,把睡在对面帆布床上的他惊醒了。
“你做什么?还没有睡?”他含糊地问道。
“我闷得很。”我烦躁地回答。
“你太空闲了。”他梦呓似的说了这一句,以后就没有声音了。我再说话也听不见他的回答。
的确比起他来我太空闲了,也许太舒服了罢。但是难道他就比我有着更多的责任?这是苦恼着我的问题。
我们第三次在学校里看见“耶稣”,他显得更瘦、更弱了。他过着更勤苦的生活。
他穿着更破烂的衣服。他花去不少的时间和学生们谈话。他热心地对着学生讲授数学的功课。这一次我们谈了不少的话,商量了不少的事情。但是每一次我提到他的病,说起他应该休养的话,他总是打岔地说:“我们不会活到多久的,我们应该趁这时候多做一点事情,免得太迟了后悔。”
我看见他用过度的工作摧残自己的身体,我看见他用自己的生命换来一点点工作成绩。我不能够责备他,我倒应该责备自己,我们的确太需要工作了。我自己不能代替他工作,别的空话便都没有用。这个学校里充满着殉道者的典型,但是他比别人表现得更完全。在他们的面前我显得太渺小了。在他们中间我做了几天的美丽的南国的梦。
一个多月以后我游历了广东乡村回来,路过鼓浪屿,我们的船停在海中,在开船前的六七个小时,两个朋友从古城赶到了。他们到船上来找我。我们三个人坐划子到那个美丽的岛屿。这一次我们攀登了日光岩,在最高的峰顶上眺望美丽的海。我们剥着花生,剥着荔枝,慢慢地吃着,慢慢地把荔枝皮和花生壳抛到下面海滩上去。我们听着风声,听着海水击岸的轻微的声音。我们畅谈着南国的梦。我们整整谈了两个钟头,我们愉快地笑着。我的眼前尽是明亮的阳光和明亮的绿树。在这个花与树、海水与阳光的土地上我们做了两小时的南国的梦。但是吃过中饭我应该回轮船上去了。
在上海我得到“耶稣”的信,知道他不曾医病,却用那笔款子帮助了一个贫苦的学生读书。第二年在北平,朋友告诉我“耶稣”带了二十多个学生到上海,预备作徒步旅行。又过一年在东京,我知道“耶稣”又带着十几个学生第二次到北方徒步旅行。他简直在戕害他自己。
我从东京回来,不久他也从北方旅行归来了,这一次他坦白地说出他的身体有点支持不住的话。这是第一次。话进了我的耳里,倒使我的心发痛了。我以为我们有理由说服他留在上海医病,但是他依旧坚决地跟着这一班学生走了。临行时他还留恋地说他愿意和我们在一起工作的话。
一九三七年夏天他离开了古城,到广州去。他也许是抱着医病的目的去那里的。这对于我们是一个好消息。但是“八·一三”民族解放的战争爆发,点燃了他的沸腾的血。他怀着不能抑制的热情回到那个古城去了。我知道在那里有着更忙碌的工作等待他。我相信他会把他的工作范围扩大。在那里还有不少富于献身精神的青年朋友给他帮忙。
这一次我不能再拿疾病作理由来劝阻他了。这是他的责任,因为他比别人有着更多的机会和能力。我们民族的生存和自由受到侵害的时候,保卫它们便是我们的第一件工作。他就是这样地主张的。现在轮到他来实现他的这个主张了。以他那样的毅力和能力,一定可以做出比过去更大的成绩来。
我去年十月从广州出来以后,走了不少的地方,始终没有直接得到“耶稣”的信息。不过我从别处知道他在古城里忙碌地工作。他准备着有一天用有组织的民众的力量来歼灭侵略者的铁骑。
现在鼓浪屿骚动起来了。铁骑踏进了花与树、海水与阳光的土地,那个培养着我的南国的梦的地方在敌人的蹂躏下发出了呻吟。
然而使我激动的是行动的时刻到了。鼓浪屿的骚动一定会引起更大的事变。铁骑深入闽南的事情是可以想到的。敌人也许不会了解,但是我更明白,倘使敌人果然深入肥沃的闽南的土地的话,那么在那里得到的一定不会是胜利,而是死亡。那时我的南国的梦中最“奇丽”的一景便会出现了。
我怀念着南国的梦中的友人,我为他们祝福。
(有删改)
34.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曾三度访问闽南古城,与敬爱的友人度过了几段美好时光。“我”对勇于为理想献身的“耶稣”充满了关心和钦佩。
B.“我”因蚊虫声无法入睡,而不得不出去走走时,惊醒了“耶稣”,于是与“耶稣”展开的对话引发了“我”对责任的困惑。
C.“在他们的面前我显得太渺小了”一句表现“我”对殉道者朋友们的赞美,也表现了“我”对自己没有成为这样的人的自责。
D.第三次去古城后,“我”游历了广东乡村,顺道游览了鼓浪屿,两个朋友从古城赶来与“我”共同欣赏了南国的美丽风光。
35.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以“我”的所知所感为线索,从“我”的视角展现“耶稣”的形象,带有浓厚的主观色彩,使文章的叙事更有真实感和代入感。
B.文章善于运用细节描写,如“耶稣”“在后面拍我的肩膀”,表现了“我”与“耶稣”关系亲密,“奕奕有神的眼睛”表现了“耶稣”积极进取。
C.“那个培养着我的南国的梦的地方在敌人的蹂躏下发出了呻吟”一句,运用比拟的手法,表达了作者对日本侵略者的极度愤怒之情。
D.文章按照时间顺序叙述了“我”与“耶稣”的交往,有面对面的交流,也有书信往来。故事虽然没有完整性和统一性,但叙事有条理。
36.文章塑造“耶稣”的形象时多处运用了对比的手法,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37.请结合全文内容,谈谈你对巴金“南国的梦”的理解。
参考答案:
1.A 2.B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心理、动作和语言描写手法来表现林道静的心理感受,表现了她听到郑瑾说自己可能要牺牲时内心无比的震惊与痛苦之情。 4.①俞淑秀是一个尚显幼稚的女孩子,设置这样一个人物,可以和正在迅速成长的林道静、富有经验的郑瑾一起,显示出革命者成长的三个阶段。
②俞淑秀的天真、稚嫩,与林道静和郑瑾的成熟、深沉形成了鲜明对比,使她们个性分明、形象生动。
③俞淑秀的存在,使故事情节不单调,趋于丰富生动。
④俞淑秀的天真、稚嫩,反衬和揭露了敌人的残暴。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B.“因为林道静和自己同姓,所以对她比较信任”错。应是林道静不向敌人屈服的革命者精神赢得了郑瑾的信任。
C.“由于是从上海调来北平工作,郑瑾特别被敌人重视”错。依据原文“从上次过了堂,我就明白,他们不会再让我活多久了……他们认为我是从中央调来的党员,所以我准备着……”可知,敌人认为郑瑾是从中央调来的党员,别被敌人重视。
D.“知道当天晚上就会被杀害”错。从原文“也许要替我另换个地方”可知,这只是郑瑾的猜想,并非清晰地知道。
故选A。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B.“揭露了敌人故意以恶劣生活条件逼迫革命者投降的阴谋”错。恶劣生活条件并不是敌人逼迫革命者投降的手段。
故选B。
3.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
文中画横线句子“猛然像叫人把心摘去似的”一句,属于心理描写,运用比喻,将自己的痛苦之情比作人把心摘去似的一样痛苦,通过林道静的心理感受,表现了她听到郑瑾说自己可能要牺牲时内心的痛苦之情。“她用力抓住郑瑾的手,呼吸急促地说:‘郑姐姐,你说什么?……’”,运用了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形象地表现了林道静听到郑瑾说自己可能要牺牲时内心无比的震惊和不舍之情。
4.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
文段中共有三位女性,从她们身上可以看到三代人的不同特点和共同品质。
①首先,俞淑秀是一个对革命了解不多,对敌人斗争经验不足,甚至存在幻想的小女孩,文章通过写她做梦梦见妈妈和弟弟,展现出她的稚嫩。作者设置这样一个人物形象,可以和正在迅速成长的林道静、富有经验的郑瑾一起,显示出革命者成长的三个阶段。每个革命者都是这样在斗争中不断成长、进步,最后成长为成熟的革命同志。
②其次,俞淑秀的天真、稚嫩,与林道静和郑瑾的成熟、深沉形成了鲜明对比,三个人物各有各的特点,一个个个性鲜明、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丰富了小说人物的形象特点,使得小说更加生动感人。
③再次,情节发展方面看,俞淑秀的情节使故事不那么沉重、单调,如“小俞高兴了,她嘻嘻笑着:‘嘿,告诉你们,我又梦见我妈妈啦!’她带着梦中的欢喜喃喃着,‘小弟弟也看见了。他们看见我从狱里回了家,都高兴地围住我……’”,这是小说中难得的“笑”,难得的温馨美好的画面,增强了革命小说故事的生动性。
④最后,从主题上看,俞淑秀这样单纯的女孩子都被抓进监狱,甚至受到严刑拷打,表明敌人是多么丧心病狂。俞淑秀性格中的天真、稚嫩,更反衬和揭露了敌人的残暴,更见出反动势力的没落。
5.A 6.D 7.鄂温克族坚守传统文化,鄂温克人纯朴自然的人性之光,对生命与自然最原始的敬畏和热爱永不熄灭。 8.①山上的生活是原始的,住希楞柱,放养驯鹿,守护火种;山下的生活是现代的,城镇化定居,白墙红顶的房子,圈养驯鹿,家家有火,不需要火种。作者将两种生活方式进行了对比,突出了两种生活方式的不同特点。②将数次搬家进行对比,以前是为游牧而搬家,而这次搬家没有带火种,是定居。说明鄂温克人的生活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③将双方的投票情况进行对比,说明多数族人选择下山过定居的生活,含蓄地说明了现代文明对鄂温克传统文明的冲击。④投票时安草儿与其他人的对比。他们投票相同而选择不同,安草儿一心只想着赶紧回去为一只驯鹿敷草药,投票随意,且他虽然投了赞成票但最后却留了下来。安草儿与众不同的性格与选择,含蓄地说明了女主人公支持者虽少,但后继有人。(找出其中的三处即可)
【解析】5.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的能力。
A.“孤僻”错,“我”坚守畜牧狩猎的原始生活方式,是对鄂温克族传统文化的坚守,并不是孤僻。
故选A。
6.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艺术手法的能力。
D.“这种打乱时空的叙事结构使故事情节略显凌乱”表述错误,插叙手法的使用,对相关情节起到了补充的作用,使情节更加完整 ,让文章结构紧凑、富于变化,避免平铺直叙,丰富了文章内容,更好的突出主人公“我”的性格,“我”能够坚守本民族的民族文化,从而升华主题,而不是使故事情节略显凌乱。
故选D。
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句子含义的能力。
“这团火就是我跳动的心”,结合语境“我守着的这团火,跟我一样老了。无论是遇到狂风、大雪还是暴雨,我都护卫着它,从来没有让它熄灭过。这团火就是我跳动的心”来看,“这团火”指的是鄂温克族传统文化;“这团火就是我跳动的心”运用比喻修辞,把鄂温克族传统文化比作一团火,它永不熄灭,代表“我”对鄂温克族传统文化的坚守,鄂温克人纯朴自然的人性之光,对生命与自然最原始的敬畏和热爱永远不会消失。单纯朴实的安草儿就是祖母的后继者,也是一个弱小民族传承民族文化的希望之光。
8.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表现手法和重要情节的作用的能力。
解答此题,首先要锁定文中那些运用了对比的地方,如山上和山下不同的生活方式,人们对待火种的态度,大家对下山的表决,投票时安草儿和别人的不同等。选定其中三处后,结合上下文语境、文章的主旨,分析其作用即可。
①作者将两种生活方式进行了对比,突出了两种生活方式的不同特点。“我就像守着一片碱场的猎手,可我等来的不是那些竖着美丽犄角的鹿,而是裹挟着沙尘的狂风”“我们这个乌力楞只剩下我和安草儿了”“我的驯鹿没有犯罪,我也不想看到它们蹲进‘监狱’”山上的生活是原始的,住希楞柱,放养驯鹿,守护火种;“山下建了很多白墙红顶的房子,那就是他们定居的住所”“山脚下还有一排鹿圈,用铁丝网拦起,驯鹿从此将被圈养起来”“布苏的每座房子里都有火,再也不需要火种了”山下的生活是现代的,城镇化定居,白墙红顶的房子,圈养驯鹿,家家有火,不需要火种。
②“以往我们也下山,早些年去乌启罗夫,近年来到激流乡,用鹿茸和皮张换来酒、盐、肥皂、糖和茶等东西,然后再回到山上”“以往我们搬迁的时候,总要带着火种。达吉亚娜他们这次下山,却把火种丢在这里了”将数次搬家进行对比,以前是为游牧而搬家,而这次搬家没有带火种,是定居。说明鄂温克人的生活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③“神鼓很快就被桦树皮覆盖了,好像老天对着它下了场鹅毛大雪。我是最后一个起身的,不过我不像其他人一样走向神鼓,而是走向了火塘,我把桦树皮投到那里了”将双方的投票情况进行对比,说明多数族人选择下山过定居的生活,含蓄地说明了现代文明对鄂温克传统文明的冲击。
④投票时安草儿与其他人的对比。“安草儿也把桦树皮放在了神鼓上”“那时他的心里只有驯鹿的那只眼睛。安草儿不像别人把桦树皮恭恭敬敬地摆在神鼓上,而是在走出希楞柱时,顺手撒开”他们投票相同而选择不同,安草儿一心只想着赶紧回去为一只驯鹿敷草药,投票随意,且他虽然投了赞成票但最后却留了下来。安草儿与众不同的性格与选择,含蓄地说明了女主人公支持者虽少,但后继有人。
9.D 10.①指被子上的“百合花”图案,寄托百年好合的美好寓意;
②百合花白净纯洁,象征小通讯员和新媳妇朴实美丽、纯洁无瑕的心灵;
③表现军民之间的感情像百合花一样纯洁美好。
④歌颂战争年代里善良而崇高的人性美。 11.①选材上,运用女性视角,以小见大,用借被子这样的小事,来引入主题;
②主旨上,以女性视角描写战争,弱化了战争场景,突出表现人情美与人性美;
③手法上,注重细节描写,以女性细腻的笔触来叙述故事、塑造人物,使情节更加生动,形象更加饱满;
④风格上,以中秋节为背景,以“野菊花”“百合花”图案等富有浪漫色彩的事物,增添了小说的诗情画意。
【解析】9.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内容的能力。
A.“体现出他的胆怯与木讷”错误,应该是“体现出他的羞涩与拘谨”。
B.“将通讯员第一次向新媳妇借被碰壁的冲突作正面描写”错误,作者将小通讯员第一次向新媳妇借被碰壁的冲突作了暗场处理,并没有作正面描写。
C.“作者着力描写通讯员牺牲过程”错误,作者对小通讯员的牺牲,只简单说明通讯员扑倒在即将爆炸的手榴弹上献身牺牲的过程,叙述只用了几十个字,谈不上“着力描写”。
故选D。
10.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标题的含义和作用的能力。
从“被面是假洋缎的,枣红底,上面撒满白色百合花”可知,以“百合花”为题,表层意思是新媳妇被子上的“百合花”图案,寓意百年好合的美好祝愿;
从“谁知道反动派不知从哪个屋顶上撂下颗手榴弹来,手榴弹就在我们人缝里冒着烟乱转,这时这位同志叫我们快趴下,他自己就一下扑在那个东西上了……”“新媳妇扭过脸去,在月光下,我看见她眼里晶莹发亮;我也看见那条枣红底色上洒满白色百合花的被子,这象征纯洁与感情的花,盖上了这位平常的、拖毛竹的青年人的脸”等处可知,纯洁美好的百合花,有着深层意蕴,象征了小通讯员和新媳妇纯洁美好的心灵;寓意着军民之间美好的“鱼水情”,像百合花一样纯洁美好;歌颂了革命战争年代里以“新媳妇”和“小通讯员”为代表的善良质朴而又崇高伟大的人性美。
11.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艺术特点的分析与鉴赏的能力。
从选材的角度看,这篇小说通过女性的观察视角来叙述文本的故事内容,能够多角度地呈现出不为人知的一种细节,以小见大,增强情节的完整性和生动性,这样的一种巧妙的设计让人如临其境,能更好的引入主题;
从艺术手法的角度看,“我”与小通讯员去前沿包扎所的路上,主动找他搭话,主动认老乡,甚至带着挑衅性地问他娶媳妇了没有言行,表现出一种战争年代革命队伍中的女同志特有的“泼辣”,是一个具有着强烈性别意识的人物。作品不仅通过“我”带有女性特征的细微观察,使小通讯员和新媳妇的形象跃然纸上。“我”作为女性,能敏锐的感觉到身边人物的细节性的特征,“他飞红了脸,更加忸怩起来,两只手不停地数摸着腰皮带上的扣眼”“她听着,脸扭向里面,尽咬着嘴唇笑”,这些是作者通过“我”细腻的感觉描写出来的,细致描写通讯员和新媳妇的动作和神态,更生动地表现出人物特点。
从揭示主旨的角度看,本文写战争,却没有正面写激烈血腥的战争场面,而是通过卫生所里的“我”这个女性形象侧面描写战争,能够绕过残酷的战争场面,通过不同的时代背景,使得战争残酷的角度通过女性的视角得以呈现,这种侧面的方式更能够引发出人们对战争的一种思考,引发读者的深刻想象。引导读者从女性的角度去理解战争,理解战争中的人物特色,从而产生一种独特而美好的享受,增强小说的核心韵味,能够更好地使得小说主旨得以呈现,突出表现人情美与人性美。
风格上,作者以阖家团圆的中秋节为背景,以山野间的“野菊花”和新媳妇“百合花”图案的新被子等富有浪漫色彩的事物,寄寓了人情美与人性美,暗含了对和平、幸福、美好的生活的向往,也为小说增添了诗情画意。
12.C 13.A 14.①通过心理、语言等描写塑造尤老二的人物形象,表现了他的贪财而心虚、装腔作势和土匪本性。
②揭示了小说主题,表现了国民党政权警匪一家的现实,揭露了社会的黑暗。 15.①把尤老二上任路上内心“慌张”与外表“没透出慌张来”进行对照,表现他缺少底气而故作镇定的焦虑和矛盾心态。
②通过老刘等人的表现来衬托,如老刘“看不起尤老二”的眼神、老褚的“挤了挤眼”,反衬了尤老二信心不足的焦虑。
③通过尤老二的内心独白,如关于是否买洗脸盆的思考、怎么训话的犹豫、对大家不说话的揣度,都表现了他不能转换角色的尴尬心态和焦虑感。
【解析】12.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
C.“尤老二对手下的训话跟私下里约他们来帮忙的话风格不同”错误。约他们帮忙的时候尤老二说“多年的朋友,捧我尤老二一场。我尤老二有饭吃,大家伙儿就饿不着。自己弟兄”,训话时说“弟兄们,有李司令就有尤老二,有尤老二就有你们”,可见风格是一样的。
故选C。
1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重要情节和语段作用的能力。
A.“体现出他们完全没把尤老二当回事”不合文意,从“尤老二看见他们立起来”“老朋友们都立得很规矩”“他们没因为他没坐车而看不起他”可以看出。
故选A。
1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情节、语段的作用的能力。
“尤老二心里有点不自在。没想到做稽察长这么罗嗦。差事不算很甜;也说不上苦来……”运用了心理描写,“尤老二摸了摸腰里的家伙:‘哥儿们,硬的都带着哪?’”运用了语言描写,此处对尤老二的描写,表现了他贪财而心虚、装腔作势和土匪本性。
尤老二原先是个半公开的土匪,竟然被任命为稽察长;尤老二作做了稽察长,竟然邀请了做过土匪的朋友来帮忙,完成工作任务,此处对尤老二的描写揭示了小说主题,表现了国民党政权警匪一家的现实,揭露了社会的黑暗。
1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人物描写手法的能力。
由“现在他自然没心情去想千佛山;他的责任不轻呢!他可是没透出慌张来;走南闯北多年了,他沉得住气,走得更慢了”可知,把尤老二上任路上内心“慌张”与外表“没透出慌张来”进行对照,表现他缺少底气而故作镇定的焦虑和矛盾心态。
由“‘稽察长!’老刘的服里有一万个‘看不起尤老二’,‘分派分派吧。’”“老刘他们都没言语。老诸挤了挤眼”可知,通过老刘等人的表现来衬托,如老刘“看不起尤老二”的眼神、老褚的“挤了挤眼”,反衬了尤老二信心不足的焦虑。
由“得有个洗脸盆,他可是没告诉赵伙计去买。他得细细地想一下:办公费都在他自己手里呢……”“尤老二咳嗽了一声,立起来,想擦把脸;还是没有洗脸盆与毛巾。他又坐下。训话,说什么呢?”“‘怎么都哑巴了?’尤老二心里说。是什么意思呢?是不佩服咱尤老二呢,还是怕呢?点点头,不像自己朋友,不像;有话说呀。看老刘!一脸的官司”可知,通过尤老二的内心独白,如关于是否买洗脸盆的思考、怎么训话的犹豫、对大家不说话的揣度,都表现了他不能转换角色的尴尬心态和焦虑感。
16.B 17.①人员的调度:大孩子的工作安排、护送人员的分工等。
②秩序的调度:行军的快慢、行止。
③路线的调度:树林、山岗旷野、洼地等路线的选定。 18.①人物神秘:“五个客人”的身份神秘。
②情节神秘:穿越封锁线过程的严密安排。
③环境神秘:夜晚行军的环境。
【解析】16.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文本艺术手法的能力。
B.“都有”有误,文中没有阿张和那大孩子的心理描写。
故选B。
17.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信息的能力。
“调度”指安排,指挥调派人力、工作、车辆等。
从人员上看,为带这群客人过封锁线,调度了大孩子、年轻人阿张,他们各自有其任务,如“那个大孩子早已全身披挂,——军毡,粮袋,购前交叉的子弹带,手榴弹两颗,一支长枪则斜挂在肩头”“阿张的肩头斜挂着卷成一团的军毡,腰间是手榴弹,手电筒,手里是一支手枪。开路是四支长枪,压队是两支,他自己和另一支长枪则在中间,五个客人紧接着他”“在他们休息的时候,还有两个瞭望哨在两三丈树林外的高地上呢”“有一个蹲着的黑影、枪托在手里。这就是那个大孩子,现在担任了瞭望哨”可见,人员工作安排井井有条,每位护送人员都有相应的分工。
从秩序来看,时间选择在傍晚到晚上,“太阳快落山的时候”“在夕照中移动”“月亮已经高挂天空”“一小时以后”“大概十多分钟以后,队伍又停止了”;行军速度随着情况的变化而变化,“队伍先头的人忽然步子加快了”“我们要从山脚下偷偷地过去。不要作声,连咳嗽也要耐住。脚步也要轻些。二十多分钟就可以过去……队伍靠紧着走,不大快,也不太慢,沿着山脚、像一条蛇,轻轻溜过去”“但是队伍忽然走快些了。速度渐渐增加,队伍也渐渐拉长”;行军的休息停顿都选在隐蔽之处等,显得很有条理。
从路线来看,“一片树林横在前方,疏疏落落的,但月光已被遮去了不少”“终于又遇到了树林,这才停下来休息”“这回是在平坦的旷野里,远远近近有些矮小的松树”“滚落了小小的一个坡,投进一丛树木的浓荫里”等,充分考虑到各种隐蔽的路线,为平安通过封锁线做了铺垫。
18.本题考查学生多角度探究文本意蕴的能力。
“神秘”指难以捉摸,高深莫测,超乎寻常理性认识之外。
一般小说会交代人物的身份,而本文中没有介绍要过封锁线的五个客人的相关信息,只说他们是“逃难的外江佬”,而这五个客人经由一整支队伍护送过封锁线,不知有什么特殊身份,或怀着什么特殊使命等,令人感到十分神秘。
从情节来看,“过封锁线”是一件危险而令人紧张的事,但在文中,客人们听从队伍安排,时快时慢、时停时行地行进,竟然十分平安地穿过了封锁线,不由令人不对这种严密安排产生好奇:是谁安排了这么严密而顺利的路线?阿张和大孩子对穿越封锁线如此熟练,他们究竟穿过多少次?为何会反复穿越封锁线?总之,情节的神秘,留给人的想象空间很大。
从环境来看,因为穿越封锁线的时间在晚上,故而所有环境都处于夜晚之中,看得不甚分明,如“猛看见远处有像高墙一般的东西,却是连绵的山冈”“白森森地横在前面的像是一条河……走近那‘河’边,这才知道原来是一条公路”等,尽管人们穿越了封锁线,但对于初次走这条路的人来说,恐怕只会留下模糊的印象,整个环境都显得朦胧模糊而神秘。
19.A 20.A 21.C 22.(1)能。“捧”字和“挂”字活化出所谓的大师到了国外就卑躬屈膝的嘴脸。(2)讽刺了向外国人献媚的奴性。(3)反语、引用。 23.一是采用了“欲抑先扬”的手法,“能够只是送出去,也不算坏事情”,作者顺着对方的观点往下说,有意识地将敌论引入荒谬的境地;二是“类比论证”的方法,用尼采“只是给与,不想取得”而最后却“发了疯”,类比说明中国如实行“送去主义”将亡国灭种。 24.(1)比喻论证(2)“大宅子”喻文化遗产;“鱼翅”喻文化遗产中精华的部分;“鸦片”喻指文化遗产中精华与糟粕并存的内容;“姨太太”喻指文化遗产中的糟粕。(3)将深奥的道理浅显化,生动形象地表达出对待文化遗产要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的正确态度。
【解析】1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A.过去的“闭关主义”导致现在的“送去主义”错误,“导致”强加因果,文章说“中国一向是所谓‘闭关主义’,……自从给枪炮打破了大门之后,又碰了一串钉子,到现在,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可见是“自从给枪炮打破了大门之后,又碰了一串钉子”才导致现在的“送去主义”。
故选A。
20.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A.“文章破立结合,①至⑦段立中有破”错误,分析错误,“立中有破”“破中有立”两句位置颠倒,应该是①至⑦段破中有立,⑧至⑩段立中有破。
故选A。
21.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本内容进行判断、推理的能力。
C.“否定或者肯定传统的文化和外来的文化,都不利于……”错误,曲解文意。原文“放一把火烧光”是完全否定,“接受一切”是完全肯定,选项“否定或者肯定”前缺少“完全”这样的修饰语,表达不准确。
故选C。
2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重要词语含义和正确运用修辞手法的能力。
(1)首先明确回答“能”,然后分析其关键词的含义和作用。
此处“捧”字有奉送之意,体现了“大师”们的奴颜婢膝;“挂”过去,并不能发扬国光,只是为讨好“欧洲各国”。所以,“捧”字和“挂”字活化出所谓的大师到了国外就卑躬屈膝的嘴脸,体现出了讽刺的意味。
(2)句子的主语是“几位‘大师’们”,被送画的对象时“欧洲各国”,真正的目的是讨好外国。所以,作者讽刺的对象是“‘大师’们”向外国人献媚的奴性。
(3)“不知后事如何”运用了引用的修辞手法;“大师”“发扬国光”运用了反语,讽刺所谓的大师以发扬国光为名实际上是讨好外国人;“进步”一词运用了反语,由人代替了物,实则招致了帝国主义进一步的侵略,是对媚外求荣、欺世惑众行为的强烈讽刺。所以,这段话运用了反语和引用的修辞手法。
2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证方法的能力。
“当然”,表明作者退一步讲,“能够只是送出去,也不算坏事情”是扬,“但是”表示转折,“几百年之后呢?几百年之后,我们当然是化为魂灵,或上天堂,或落了地狱,但我们的子孙是在的,……则当佳节大典之际,他们拿不出东西来”是抑,看似“不坏”,实则“悲惨”,作者顺着对方的观点往下说,最后有意识地将敌论引入荒谬的境地,采用了“欲抑先扬”的手法;
原文“尼采就自诩过他是太阳,……只是给与,不想取得。然而尼采究竟不是太阳,他发了疯。中国也不是,……要不然,则当佳节大典之际,他们拿不出东西来,只好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冷炙做奖赏”,用尼采“只是给与,不想取得”而最后却“发了疯”,类比说明中国如实行“送去主义”将亡国灭种,运用了“类比论证”的方法。
2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论证方法的能力。
原文“譬如罢……”,是比喻论证。文中本体不直接出现,只出现喻体,主要是借喻的手法。“文化遗产”是本体,“大宅子”是喻体,用大宅子喻文化遗产,既揭示其来源“因为祖上的阴功”,又体现其丰富性;然后用食物中的精华“鱼翅”比喻文化遗产中精华的部分;用有毒的“鸦片”(可药用)喻指文化遗产中精华与糟粕并存的内容;用毫无用处应该取缔的“姨太太”喻指文化遗产中的糟粕。所以,第⑧⑨段主要运用了比喻论证的论证方法。
效果:如何正确对待文化遗产这一问题比较抽象深奥,作者运用比喻论证的论证方法用日常生活可见的事物作比喻,将深奥的道理浅显化,进一步分析人们的取舍态度,生动形象地表达出对待文化遗产要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的正确态度。
25.D 26.①以熟悉祥林嫂的卫老婆子来讲述祥林嫂再嫁场景及婚后情况,增强故事的真实性。
②通过卫老婆子的叙述,侧面刻画了祥林嫂为维护自尊、深受封建礼教毒害而誓死不肯改嫁的形象。
③卫老婆子对祥林嫂这种绑架式婚姻的认同,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愚昧封闭、冷漠自私,从而揭示出祥林嫂悲剧的一个社会原因。
【解析】2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
D.“态度冷漠,……并不是真正关心祥林嫂的命运”错误。由原文“‘阿呀,这样的婆婆!……’四婶惊奇的说”可知,听说祥林嫂被婆婆嫁到山里去,四婶惊奇地说“这样的婆婆”,表明她态度不冷漠,还是关心祥林嫂的。
故选D。
26.本题考查学生赏析文章艺术效果的能力。
卫老婆子说,“因为回了一趟卫家山的娘家,住下几天,所以来得迟了”,卫老婆回娘家住了几天,所以才熟悉祥林嫂的情况,“她一路只是嚎,骂,抬到贺家墺,喉咙已经全哑了。拉出轿来,两个男人和她的小叔子使劲的擒住她也还拜不成天地。他们一不小心,一松手,阿呀,阿弥陀佛,她就一头撞在香案角上,头上碰了一个大窟窿,鲜血直流,用了两把香灰,包上两块红布还止不住血呢。直到七手八脚的将她和男人反关在新房里,还是骂,阿呀呀,这真是……”“后来?———起来了。她到年底就生了一个孩子,男的,新年就两岁了。我在娘家这几天,就有人到贺家墺去,回来说看见他们娘儿俩,母亲也胖,儿子也胖”,以熟悉祥林嫂的卫老婆子来讲述祥林嫂再嫁场景及婚后情况,增强故事的真实性。
卫老婆子说,“她一路只是嚎,骂,抬到贺家墺,喉咙已经全哑了。拉出轿来,两个男人和她的小叔子使劲的擒住她也还拜不成天地。他们一不小心,一松手,阿呀,阿弥陀佛,她就一头撞在香案角上,头上碰了一个大窟窿,鲜血直流,用了两把香灰,包上两块红布还止不住血呢。直到七手八脚的将她和男人反关在新房里,还是骂,阿呀呀,这真是……”,祥林嫂一头撞在香案角上,鲜血直流,为了不改嫁宁愿一头撞死,通过卫老婆子的叙述,侧面刻画了祥林嫂为维护自尊、深受封建礼教毒害而誓死不肯改嫁的形象。
在给四婶讲述祥林嫂再嫁的事情时,卫老婆子对此事很赞赏:一是她认为祥林嫂改嫁交了好运。卫老婆子对四婶说:“我在娘家这几天,就有人到贺家墺去,回来说看见他们娘儿俩,母亲也胖,儿子也胖;上头又没有婆婆,男人所有的是力气,会做活;房子是自家的。——唉唉,她真是交了好运了。”二是她夸奖祥林嫂的婆婆倒是个精明强干的女人,很有打算,把祥林嫂嫁到深山野墺里去,赚了不少钱,为二儿子娶了媳妇。三是对祥林嫂闹婚持否定态度。四婶问:“祥林嫂竟肯依?……”卫老婆子说:“这有什么依不依。-﹣闹是谁也总要闹一闹的;只要用绳子一捆,塞在花轿里,抬到男家,捺上花冠,拜堂,关上房门,就完事了。可是祥林嫂真出格,听说那时实在闹得利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