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高考高考语文现代文分类训练:外国文学(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24届高考高考语文现代文分类训练:外国文学(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71.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7-31 19:54:3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文学类阅读-单文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伏击
海明威
罗伯特·乔丹在公路和桥上方的山坡上,伏在一棵松树后面,看着天色亮起来。他这时看到那哨兵正站在岗亭里,他望望手表,心想,只要我们能把他们牵制在这里,就能围住这些法西斯。瞧,那儿有什么人来了。
两个身穿毯子式披风、头戴钢盔的哨兵在公路上转了个弯,朝桥头走来,肩上挎着步枪。一个在桥的那一端停下来,走进岗亭不见了。另一个踏着缓慢而沉重的步子跨过桥来。他慢吞吞地走到桥的这一端,这边的哨兵跟他说了些话,就返身从桥上走回去。
刚上岗的哨兵走进岗亭坐下了。他的上了刺刀的步枪斜靠在墙上。罗伯特·乔丹掏出望远镜,对准了岗亭。
哨兵背靠墙坐着。他的头盔挂在一只木钉上,脸庞清晰可辨。他戴着那顶圆锥形绒线帽。而且他没有刮过脸。他脸颊凹陷,颧骨凸出。他长着毛茸茸的眉毛,眉宇间连在一起。他显得很困乏,打着呵欠。他接着掏出烟荷包和一张卷烟纸,卷了一支烟。他用打火机打了几下,没打上,最后把它放进衣袋,走到火盆边,弯下腰,从火盆里取出一块炭,在一只手中挥挥,一边往上面吹气,接着点燃了卷烟,把炭扔回火中。
罗伯特·乔丹收起望远镜,伏在那儿望着公路,什么也不想考虑。一只松鼠在他下面一棵松树上吱吱地叫,顺着树干往下爬,半路上停了一下,扭头朝有人在张望着的地方看看。松鼠的眼睛又小又亮,它那尾巴激动地抖动着。接着这松鼠用小小的爪子和过大的尾巴在地上一大跳一大跳地跳上另一棵树。它在树干上回头望望他,然后在树干上绕了一圈。这松鼠在松树的一根高枝上吱吱地叫,它在那里平伏在树枝上,尾巴抖动着。
罗伯特·乔丹透过棵棵松树又向下面的岗亭望去。他很想把这只松鼠放在衣袋里随身带着。他很想有件什么东西可以触摸一下。他用胳膊肘擦擦松针地,但那是另一回事。谁也不知道在干这种事时你会有多孤独。
他这时伏在那里,不再望公路和岗亭,转而望着对面的远山。他静静地伏在那里,注视着早晨来临。他闻到了松树的香味,听到水流的声响,这时桥在晨曦中显得清楚而美丽。他伏在一棵松树后面,手提机枪横放在左前臂上,不再对那岗亭望了,以为这次攻势绝不会发生了,在这么一个可爱的五月底的早晨不可能出事。直到过了很久,才听到突如其来的密集的炸弹的砰砰声。
罗伯特·乔丹一听到炸弹声,那第一阵砰砰的爆炸声,不等山间传来隆隆的回声,就深长地吸了口气,就地提起手提机枪。
岗亭里的哨兵听到炸弹声就站起身来。罗伯特·乔丹看到他伸手去拿了步枪,从岗亭里走出来倾听。他站在公路上,阳光照在他身上,他头上斜戴着绒线帽,他抬头朝天空中飞机正在投弹的方向望着,阳光照射在他那没刮过的脸上。公路上这时没有雾,罗伯特·乔丹清楚而鲜明地看到哨兵站在公路上仰望着天空。阳光透过树丛照亮了他的身子。
罗伯特·乔丹这时觉得自己呼吸紧迫,仿佛有一圈铁丝捆住了他的胸脯,他稳住了胳膊肘,觉得有槽纹的前枪把紧顶着他的手指,就把这时已落入表尺缺口内的长方形准星对准那哨兵的胸腔中央,轻轻一扣扳机。
他感到枪托迅速、滑溜、痉挛地撞在自己的肩上,公路上那哨兵显得吃惊而痛苦,双膝一软,身子向前溜,前额弯向路面。他的目光从这弯着头躺在公路上的哨兵身上转向桥和另一端的岗亭。他看不到另外的那个哨兵,就顺着右下方的山坡望去,知道安塞尔莫就埋伏在那里。接着他听到安塞尔莫开枪了,枪声砰的一响,在河谷里激起回声。接着他听到安塞尔莫又开了一枪。
随着第二声枪响,桥下另一端公路拐角处传来了砰砰的手榴弹爆炸声。接着这边公路左方远处传来手榴弹爆炸声。接着他听到这边公路上的步枪声,而下边公路上传来巴勃罗那支骑兵用的自动步枪的枪声,哒哒哒哒,穿插在手榴弹的爆炸声中。他看到安塞尔莫正沿着陡峭的通道爬下,朝桥的那一端冲来,就把手提机枪挎上肩,顺着陡峭的山坡奔上公路。
他一边奔跑,一边听到安塞尔莫在叫喊:“干得好,英国人。干得好啊!”他越过躺在地上的哨兵晃着背包奔上桥面。
老头儿一手提着卡宾枪,向他跑来。“平安无事,”他喊着,“没出差错。我不得不补了一枪。必须结果他啊。”
罗伯特·乔丹看到泪水从安塞尔莫这位普通老人脸颊上的花白胡茬上淌下来。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段“瞧,那儿有什么人来了”这句话表明乔丹由内心活动转向对远处的观察,引出下文对法西斯哨兵的叙写。
B.活泼灵动的松鼠引起了乔丹的注意,他想把松鼠放在衣袋里随身带着,这表现了乔丹孤独的处境与不安的心理。
C.小说中详细描写换岗后法西斯哨兵的衣着、神态和动作,说明乔丹观察得仔细,也暗示了法西斯哨兵的警觉状态。
D.小说的最后,安塞尔莫说“必须结果他啊”,说明了反法西斯战争是无奈的,但又是必须的,因为这是正义之战。
2.从听到炸弹声到击毙哨兵,罗伯特 乔丹的心理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请简要分析。
3.文章最后一段中安塞尔莫的泪水有怎样的意蕴?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苦恼
契诃夫
我向谁去诉说我的悲伤?【1】……
暮色昏暗。大块的、湿润的雪懒洋洋地在刚刚点亮的街灯周围旋转。屋顶上、马背上、肩膀上、帽子上铺上了一层又薄又软的积雪。马车夫约纳·波塔波夫全身雪白,像一个幽灵。他坐在车座上,一动也不动。他那匹瘦马也是全身雪白,也是一动不动。它那呆呆不动的姿态、它那瘦骨嶙峋的身架、它那棍子般直挺挺的腿,使它活像那种花一个戈比就能买到的马形蜜糖饼干。
他们停在那个地方很久了。还在午饭前他们就从大车店里出来,至今还没有拉到一次客。但是在城里,黄昏的慕色降临了,晦暗的街灯已显得活跃明亮,街道上也更热闹了。“赶车的,到维堡区去!”约纳听见有人叫他,“赶车的!”
约纳猛地哆嗦一下,从粘着雪花的睫毛里望出去,看见一个军人,穿一件带风帽的军大衣。
“到维堡区去!”军人又喊了一遍,“你睡着了还是怎么的?到维堡区去!”
为了表示同意,约纳就抖动一下缰绳,于是从马背上和他肩膀上就有大片的雪撒下来……那个军人坐上了雪橇。车夫吧哒着嘴唇叫马往前走,他回过头来看了看乘客,动了动嘴唇……看样子他想说点什么,但是喉咙里却什么东西也没有吐出来,只听见呼哧声。“你说什么?”军人问。
约纳歪歪嘴苦笑一下,勉强启动噪门,才沙哑地说:“老爷,我的,那个……儿子,这个星期死了。”
“嗯!……他是怎么死的?”
约纳调转整个身子对来客说:“谁知道呢?大概是得了热病……在医院里躺了三天就死了……是上帝的旨意。”
“拐弯,魔鬼!”黑夜里有人在喊,“你瞎了眼还是怎么的,老狗!眼睛瞧着点!”
“赶你的车吧,快点走。”来客说。
马车夫仲长脖子,用一种并不轻松的优雅姿态挥动着马鞭。后来他几次回过头去看他的乘客,可是乘客闭着眼睛,显然是不愿意再听他讲了。他把乘客拉到维堡区后,在一家饭店门口停下来,然后在赶车座位上弯下腰,又一动不动了……
人行道上走过三个年轻人,他们相互对骂着,套靴踩得很响。其中两人又高又瘦,第三个是矮小的驼子。
“赶车的,到警察桥去!”驼子用破锣般的声音说,“一共三个人……二十戈比!”约纳抖动缰绳,吧嗒嘴唇。二十戈比的价钱是不公道的。不过他顾不上讲价了……一个卢布也罢,五个戈比也罢,如今在他都是一样,只要有乘客就行……那几个青年人就互相推操着,嘴里骂声不绝地上了车。
“好,赶车吧!”驼子用破锣般的嗓音说,对着约纳的后脑壳喷气,“快点跑!嘿,老兄,瞧瞧你的这顶帽子!全被得堡也找不出比这更槽的了……”
“嘻嘻,……嘻嘻……”约纳笑着说,“凑合着戴吧……”
“喂,你少废话,老不死的,难道就这样赶车?你抽它一鞭子!”
约纳感到他背后的驼子扭动的身子和颤动的声音。他听见那些骂他的话,看到这几个人,孤单的感觉就逐渐从他的胸中消散了。驼子骂人,两个高个子则谈到某个叫娜杰日达·彼得罗夫娜的女人。
约纳不时回头看看他们,等他们暂时停顿一下说话时,再一次回过头去,嘟囔道:“我的那个……儿子……这个星期死了!”
“大家都是要死的……”驼子吁了一口气说,“喂,你赶车吧,你赶车吧!先生们,照这样的走法,他什么时候才能把我们送到呢?"
“老不死的,我要接你的脖子了!”
“嘿嘿……”他笑道,“这些快活的老爷……愿上帝保估你们!”
“赶车的,你有老婆吗?”高个子问。
“我?嘻嘻……这些快活的老爷!我的老婆在坟墓里!……现在我的儿子也死了,可我还活着……这真是怪事,死神认错门了……它原本应该来找我,却去找了我的儿子……”
约纳转过头来,想诉说一下他的儿子是怎样死的。可是,这时驼子轻松地吁了一口气,宣布说,谢天谢地,他们终于到了。约纳收下二十戈比后,许久地看着游荡者的背影。他又孤身一人,寂寞又向他侵袭过来……他的苦恼刚淡忘了不久,如今重又出现,更有力地撕扯他的胸膛。约纳的眼睛不安而痛苦地打量街道两旁川流不息的人群:在这成千上万的人当中有没有一个人愿意听他倾诉衷曲呢?然而人群奔走不停,谁都没有注意到他,更没有注意到他的苦恼……
“回大车店去,”他寻思着,“回大车店去!”
瘦马好像明白了他的意思,开始小跑起来。一个半钟点以后,约纳已经在又大又脏的炉子旁边坐下了。炉台上、地板上和长板凳上,人们已经发出鼾声。空气又臭又闷……墙角里一个年轻的车夫起来了,他带着睡意咳嗽一声,向水桶那边走去。“想喝水吧?”约纳问。
“是啊,想喝水!”
“那您就随便喝吧……而我呢,老弟,我的儿子死了……你听说了吗?就在这星期在医院里死的……竟有这样的事!”
约纳想看看他的话产生了什么影响,可是什么影响也没看见,年轻人盖上被子,把头也蒙上,睡着了。老头叹口气,他想说话,就像这个青年人想喝水一样。他儿子死了快一星期了,而他还没有跟任何人好好地谈谈这件事……
“去看看马吧,”他想,他穿上衣服,走进马厩里,他的马就站在那里。
“你在吃草吗?”约纳问他的马,看着它那闪光的眼睛,“你就吃吧……我已经太老,不能赶车了……该由我的儿子来赶车才对,我不行了……他才是个地道的马车夫……只要他活着就好了……”
约纳沉默了一会儿,继续说:“就是这样嘛,我的小母马……库兹马·约内奇不在了……他下世了……他无缘无故死了……比方说,你现在有个小驹子……忽然,这个小驹子下世了……你不是要伤心吗?”
那匹瘦马嚼着草料,听着,向它主人的手上呵气。约纳讲得入了述,就把他心里的话统统对它讲了……
(1886年,有删改)
【1】引自宗教诗《约瑟夫的哭泣和往事》。——俄文本编者注
4.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约纳的苦恼是双重的:儿子无缘无故死了,他内心无比悲痛;想找人谈谈儿子的死,却没有人愿意听他把话说完。
B.约纳与军人交谈,“调转整个身子”“几次回过头去看他的乘客”,可见约纳倾诉内心苦闷的心情是多么的迫切。
C.约纳没有因为驼子的辱骂而恼怒,反而笑脸相迎,这“笑”写出他为了生计宁愿受辱的心理,暗示他经济状况窘迫。
D.军人、三个青年、年轻车夫,无论地位高低,都对约纳的不幸无动于衷,这反映了当时俄国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5.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开头描绘了一幅城市黄昏风雪图,明亮的街灯、热闹的街道,与孤独的一人一马形成鲜明对比,为人物设定了特定背景。
B.契诃夫塑造约纳与鲁迅塑造祥林嫂,在写法上有相似之处,比如都运用大量对话描写来刻画人物失子之后的精神面貌。
C.小说结尾,约纳终于找到了倾诉对象,他把自己的悲哀都告诉了他的瘦马,这一细节既可笑又可悲,充满了讽刺意味。
D.小说采用现实主义创作方法,通过曲折离奇的故事情节、尖锐的矛盾冲突,让读者感受到人物的心理状态和当时的社会状况。
6.小说在约纳的对话中大量使用省略号,请分析其表达效果。
7.瘦马在小说中多次出现,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进行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等待的一天
海明威
他走进我们的房间关窗时,我们还没有起床,不过我发现他好像生病了,全身哆嗦,脸色苍白,步履蹒跚,似乎动一下就会疼痛至死。
“哪儿不舒服了,宝贝儿?”
“头痛。”
“赶快回床上躺着去。”
“不,我没事儿。”
“你先回床上去,我穿好衣服就去看你。”
不一会儿,他穿好了衣服,坐在火炉旁。这个九岁男孩看上去又虚弱又可怜,我摸了摸他的额头,烧得很厉害。
“上床躺着,”我说,“你发烧了。”
“我没事儿。”他说。
医生很快来了,给孩子量了体温。
“多少度?”我问医生。
“一百零二度。”
下楼后,医生留下三种药,是三种不同颜色的胶囊,并交代如何服用。一种是退烧药,一种是止泻药,还有一种是抗酸药。他解释说,流感病菌只有在酸性环境中才能存活。他似乎对流感很在行,还说只要发烧不超过一百零四度就没什么好担心的。只是轻度流感,只要当心别引起肺炎,就没有什么危险。
我回到房里,记下孩子的体温和服药的时间。
“要不要我读书给你听?”
“好的,您想读就读吧。”孩子说。他脸色苍白,眼窝下方有黑晕。他静静地躺在床上,对周围发生的一切似乎漠不关心。
我大声读起霍华德·派尔的《海盗故事》,可我发觉他根本没有听。
“感觉怎么样,宝贝儿?”我问道。
“目前为止,还是那样儿。”他说。
我坐在床脚,自顾自地念着书,等着到时间再给他吃另一种胶囊。按理说他应该睡着了,可是我抬头一看,他正神情古怪地盯着床脚。
“怎么不去睡会儿?吃药的时候我会叫醒你。”
“我还是醒着好。”
过了一会儿,他冲我说道:“爸爸,要是您觉得心烦的话,就不用在这儿陪我。”
“没有什么可心烦的。”
“不,我是说,如果这事会给您带来烦恼的话,您就不用待在这里了。”我以为他有点儿神志不清了,十一点按医嘱给他吃完药,我便出去了。
户外有些寒冷,天空中下着雨加雪,飘洒在地面,形成一层薄冰,那光秃秃的树木、灌木丛、修剪过的树枝、草坪和空地,似乎都被笼罩在寒冰里。我牵着小爱尔兰塞特犬出门,沿着大路和结了冰的小溪往前走,可是,要在光溜溜的冰面上站立和行走,真是有点困难。红毛犬连跌带滑,一路趔趄,我也重重地掉了两跤,猎枪都被甩了出去,在冰面上滑出去老远。
一群鹌鹑躲在悬着树枝的高高的堤岸下,被我们惊飞了,我立刻举枪击落两只。有几只仍然栖息在树上,其他大部分都钻进了灌木丛。要想把它们赶出来,你得在生长着灌木丛的土地上跳几下。结果,你在这些又滑又有弹性的树枝上摇摇晃晃,还没站稳时,它们又飞了出来,你很难瞄准。我击落了两只,放跑了五只。不过,我在动身返程时,在离家不远的地方发现了一群鹌鹑,不禁窃窃自喜,还剩下许多,改日再来寻觅猎捕。
回到家,家里人告诉我孩子不让任何人进他的房间。
“你们不能进来,”他说,“千万不要被我传染。”
我走到他身边,发现他还保持着我离开时的姿势。他面色苍白,但两颊烧得通红,眼睛依旧一动不动地盯着床脚。
我测了他的体温。
“多少?”
“一百来度吧。”我说。其实是一百零二度四分。
“刚才是一百零二度。”他说。
“谁说的?”
“医生。”
“你的体温没问题,”我说,“没什么好担心的。”
“我不担心,”他说,“可是我忍不住。”
“不要想。”我说,“放松点儿。”
“我挺放松的。”他说着,眼睛直直地盯着前方。显然,他在极力克制自己。
“喝点水,把药吃了。”
“您觉得这有用吗?”
“当然有用了。”
我坐下来,打开《海盗故事》,读给他听,但看得出来,他根本没兴趣。于是我停了下来。
“我大概什么时候会死?”他问道。
“什么?”
“我还能活多久?”
“你不会死。你这是怎么了?”
“哦,不,我会死的。我听到他说一百零二度。”
“人发烧到一百零二度是不会死的,你真是在说傻话。”
“我知道会的。在法国上学的时候,同学们告诉我,发烧到四十度就活不了了。我已经一百零二度了。”
原来自早上九点起,整整一天时间,他都在等死。
“你这可怜的宝贝儿,”我说,“哦,可怜的傻宝贝儿,这就像英里和公里的问题。你不会死的。那种温度计不一样。用那种温度计测,三十七度是正常体温。而用这种温度计测,正常体温是九十八度。”
“您肯定?”
“十分肯定。”我说,“这就像英里和公里的换算一样。你知道,就好像我们车速开到七十英里,该换算成多少公里一样。”
“哦。”他说。
他紧盯着床脚的目光渐渐轻松了一些,一直绷着的那股劲儿也终于缓了下来。第二天,他轻松极了,为了一点儿无关紧要的小事儿就大哭大叫起来。
8.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中小男孩因生病发烧到一百零二度,这使他在一天中内心恐惧,精神上倍受折磨。
B.父亲早已知道孩子把自己的病情想得太严重,所以他用各种方式来缓解孩子的紧张情绪。
C.小说反复写到小男孩眼睛“盯着床脚”,表现了他紧张害怕但又竭力克制自己的心理。
D.小说文字含蓄浓缩,着墨不多,却令读者玩味无穷,这是海明威“冰山理论”的具体体现。
9.关于文中父亲外出打猎的两段文字,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父亲在外面打猎时的心情是轻松愉悦的,暗示了小孩的病情并不严重。
B.此处宕开男孩的情况不写,而写父亲打猎的情景,使小说更具有悬念。
C.与孩子自己的紧张恐惧的心理形成鲜明的对比,增添了结尾的喜剧效果。
D.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突出,改变了叙事节奏,使小说情节变得愈加紧张。
10.本文以人物对话为主,用语极简,体现了海明威“电报式”语言的特点。请分析文中对话描写的效果。
11.这篇小说的主题,有人认为是作者借助孩子的形象对“硬汉精神”进行了诠释,有人则认为是为了表现人与人之间的隔阂,你更认同哪一种?请结合小说内容加以阐释。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异乡①
海明威
秋天,战争不断进行着,但我们再也不去打仗了。米兰的深秋冷飕飕的,天黑得很早。转眼间华灯初上,这时沿街看看橱窗很惬意。商店门外挂着许多野味:雪花洒在狐狸的卷毛上,寒风吹起它们蓬松的尾巴;掏空内脏的僵硬的鹿沉甸甸地吊着;一串串小鸟在风中飘摇,羽毛翻飞着。这是一个很冷的秋天,风从山冈上吹来。
每天下午,我们都上医院去。葬礼的仪式时常在院子里举行。我的膝关节有病,从膝盖到踝节之间的小腿僵直,没有腿肚子似的。医生说:“一切都会顺利的。小伙子,你是个幸运儿。你会重新踢足球的,像个锦标赛选手。”
旁边的手术椅中坐着一位少校。他的一只手小得像个娃娃的手。上下翻动的牵引带夹着那只小手,拍打着僵硬的手指。轮到他检查时,少校对我眨眨眼,一面问医生:“我也能重新踢足球吗,主任大夫?”他的剑术非常高超,战前是意大利最优秀的剑术家。
每天,还有三个同我年龄相仿的小伙子到医院来。我们都佩着同样的勋章,除了脸上包着黑丝绢的小伙子——他在前线待的时间不长,所以没有得到勋章。
起初,因为我佩着勋章,那些伙伴对我颇有礼貌,问我是怎样获得勋章的。我便拿出奖状给他们看,上面尽是些冠冕堂皇的词语,诸如“RATELLANZA” “ABNEGAZIONE”②,等等。但是,透过这些辞令,可以看出真正的含义:我受奖仅仅由于我是个美国人。打那以后,伙伴们对我的态度有点变了。
至于那位少校,杰出的剑术家,他可不相信人是勇敢的。每当我们坐在手术椅中,他总要不厌其烦地纠正我的意大利语法。不过,他却夸奖我口语流畅。我们轻松自如地用意大利语闲聊。有一天,我对他说:“意大利语一学就通,说起来挺容易,我不太有兴趣了。”“嗯,不错,”少校说,“那你为什么不研究一下语法呢?”于是他就教我语法。不久,我感到意大利语完全变了样,以致当我脑子里语法概念模糊时,都不敢同他交谈了。
我可以肯定,少校不相信机械治疗,可他总是按时上医院,从不错过一天。当我学不好意大利语法时,他骂我是个丢人的大笨蛋,并且说,他自己也是个傻瓜,煞费心思来教我。少校长得矮小,却笔挺地坐在手术椅中,将右手伸入机器,让牵引带夹着手指翻动,眼睛直盯着墙壁。
“要是战争结束了,要是真有那么一天的话,你打算干些什么?”少校问我,“注意,语法要正确!”
“回美国。”
“结婚了吗?”
“没有,但很想。”
“你太蠢了,”他看上去很恼火,“一个男人决不能结婚。”
“为什么,少校先生?”
“别叫我少校先生。”
“为什么男人不应该结婚?”
“不该,就是不该,”他怒气冲冲地说,“即便一个人注定要失去一切,至少不该使自己落到要失掉那一切的地步。他不该使自己陷入那种境地。他应当去找不会丧失的东西。”
他说着,眼睛直瞪着前面,显得非常恼怒、痛苦。
可为什么一定会失掉呢?”
“肯定会失掉,”他望着墙壁说,然后,低下头看着整形器,吱吱咯咯地把小手从牵引带里抽出来,在大腿上狠狠拍几下。“肯定会失掉,”他几乎大吼了,“别跟我争辩!”接着他对看管机器的护理员叫道:“来,把这该死的东西关掉!”
他回到另一间诊室去接受光疗和按摩了。一会儿,我听见他向医生请求借用电话,后来,门关上了。他重新回到这间房间时,我正坐在另一把手术椅中。他披着斗篷,戴着帽子,径直朝我坐的地方走来,把一条胳膊搁在我的肩上。
“真对不起,”他说,一面用那只好手拍拍我的肩膀,“刚才我太失礼了。我妻子刚去世,请原谅。”
“噢……”我惋惜地说,“非常遗憾。”
他站在那儿,咬着下嘴唇。“忘掉痛苦,”他说,“难哪!”他的目光越过我,望着窗外。接着他哭了。“我简直忘不掉悲痛。”他边说边哽咽着。然后他失声痛哭,又抬起头,茫然呆视着,咬紧嘴唇,泪流满面,接着,挺起腰,带着军人的姿态,迈过一排排手术椅,昂然而去。
医生告诉我,少校的妻子很年轻,死于肺炎;少校直到残废不能再打仗后,才同她结婚。她只病了几天,谁也没料到她会死。在少校坐的手术椅的对面墙上,挂着三张照片,都是类似他的病例,但已整形,完全是正常的手了。我不知道医生打哪儿弄来这些照片的。我一向以为,我们这些人是第一批来试验医疗器的。不过,少校对那些照片却很淡漠,他只是向着窗外,凝望着。
(选自《海明威短篇小说选》,有删改)
【注】①本文写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②“RATELLANZA”“ABNEGAZIONE”:意大利语,意为“友爱”“克己”。
12.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以第一人称叙述,将“我”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想展现在读者面前,使故事真实可信,同时拉近了故事中的人物与读者的距离。
B.很多伤兵都得了勋章,意大利为了表示友谊,授予了“我”这个美国兵勋章,其他人因此改变了对“我”的态度,“我”感到很伤心。
C.当“我”追问为什么不能结婚时,少校怒气冲冲地告诫“我”时表情很可怕,少校这种看似不近情理的言行,表现出他的无限悲愤。
D.作者用血肉丰满的艺术形象、独具匠心的艺术构思、洗练传神的语言和简单白描的手法,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反战思想和对和平的向往。
13.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第一段作者精心对死狐、死鹿和一串串小鸟进行逼真描绘,意在与四肢残疾的伤病形象形成对照,具有生动的象征意义。
B.小说对话简洁凝练,并用了大量的短句对对话场景作了直观描摹,不但加快了行文节奏,而且产生了强烈的视觉真实性。
C.小说结尾写少校对墙上的那些照片很淡漠,他只是向着窗外凝望着,这一细节表现了他虽知自己的手无法康复但依然对未来充满憧憬。
D.小说既通过对话、神态和动作描写来正面刻画少校形象,又从医生的介绍侧面揭示他心灵隐痛的缘由,使人物形象更加立体丰满。
14.小说开头所描写的环境具有怎样的特点?这些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
15.小说的标题“在异乡”含有多重意蕴,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爱的牺牲
欧·亨利
乔和德丽雅在一个画室里见了面,那儿有许多研究美术和音乐的人经常聚会。乔和德丽雅一见倾心,短期内就结了婚。夫妇租了一层公寓,那是一个寂静的地方,单调得像是钢琴键盘左端的A高半音。可是他们很幸福,因为他们有了各自的艺术,又有了对方。家庭只要幸福,房间小又何妨。乔在伟大的马杰斯脱那儿学画,德丽雅在罗森斯托克那儿学习钢琴。
可是没多久,艺术动摇了,该付给马杰斯脱和罗森斯托克两位先生的学费也没着落了。
当你爱好你的艺术时,就觉得没有什么牺牲是难以忍受的。于是,德丽雅说,她得教授音乐,以免断炊。她在外面奔走了两三天,兜揽学生。一天晚上,她兴高采烈地回家来。
“乔,亲爱的,”她快活地说,“我有一个学生啦。爱·皮·品克奈将军的小姐克蕾门蒂娜,住在第七十一街。她只有十八岁。我一星期教三次课。你想想看,乔!每课五块钱。等我再找到两三个学生,我又可以到罗森斯托克先生那儿去学习了。”
“德丽雅,”乔说,“我能让你忙着挣钱,我自己却在艺术的领域里追逐吗?决不能够!我想我可以卖卖报纸,搬石子铺马路,多少也挣一两块钱回来。”
德丽雅走过来,勾住他的脖子。
“乔,亲爱的,你真傻。你一定得坚持学习。我并不是放弃了音乐去干别的事情。我一面教授,一面也能学一些。我永远跟我的音乐在一起。何况我们一星期有十五块钱,可以过得像百万富翁那般快乐。你绝不要打算脱离马杰斯脱先生。”
“好吧,”乔说,“可是我不愿意让你去教课,那不是艺术。你这样牺牲真了不起,真叫人佩服。”
“当你爱好你的艺术时,就觉得没有什么牺牲是难以忍受的。”德丽雅说。
“我在公园里画的那张素描,马杰斯脱说上面的天空很好。”乔说,“可能卖掉一张。”
“我相信一定卖得掉的,”德丽雅亲切地说,“现在让我们先来感谢品克奈将军和这烤羊肉吧。”
周末,愉快自豪、可是疲惫不堪的德丽雅,得意扬扬地掏出三张五块钱的钞票,扔在那。她有些厌倦地说:“有时候,克蕾门蒂娜真叫我费劲。”接着,乔带着基督山伯爵的神气,掏出一张十元、一张五元、一张两元和一张一元的钞票——全是合法的纸币。把它们放在德丽雅挣来的钱旁边。“那幅方尖碑的水彩画卖给了一个从庇奥利亚来的人。”他郑重其事地宣布说,“他另外预定了一幅勒加黄那货运车站的油画,准备带回家去。我的画,加上你的音乐课!呵,我想艺术还是有前途的。”
“你坚持下去,真使我高兴,”德丽雅热切地说,“你一定会成功的,亲爱的。”
下一个星期六的晚上,乔先回家。他把他的十八块钱摊在客厅的桌子上,然后把手上许多似乎是黑色颜料的东西洗掉。
半个钟头以后,德丽雅来了,她的右手用绷带包成一团,简直不像样了。
“这是什么?”乔轻轻地握住那只手,扯扯绷带下面的几根白线,问道。
“那是涂了油的软纱。”德丽雅说,“喔,乔,你又卖掉了一幅素描吗?”她看到了桌子上的钱。
“可不是吗?”乔说,“只消问问那个从庇奥利亚来的人。你今天下午什么时候烫痛手的,德丽雅?”
“大概是五点钟,”德丽雅可怜巴巴地说,“熨斗,我是说奶酪,大概在那个时候烧好。你真该看到品克奈将军,乔,他……”
“先坐一会儿吧,德丽雅。”乔说,他把她拉到卧榻上,在她身边坐下,用胳臂围住了她的肩膀。
“这两个星期来,你到底在干什么。德丽雅?”他问道。
她带着充满了爱情和固执的眼色熬了一两分钟,终于垂下头,一边哭,一边说出实话来了。
“我找不到学生,”她供认说,“我又不忍眼看你放弃你的课程,所以在第二十四街那家大洗衣作坊里找了一个烫衬衣的活儿。乔,你怎么会疑心我不在教克蕾门蒂娜的音乐课呢?”
“到今晚为止,我始终没有起疑。”乔说,“本来今晚也不会起疑的,可是今天下午,我把机器间的油和废纱头送给楼上一个给熨斗烫了手的姑娘。两星期来,我就在那家洗衣作坊的炉子房烧火。”
他们两个都笑了,乔开口说:“当你爱好你的艺术时,就觉得没有什么牺牲是难以忍受的。”可是德丽雅用手掩住了他的嘴。“别说下去啦,”她说,“只需要说‘当你爱的时候’。”
(有删改)
16.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小说讲述了一对热爱艺术的年轻人一见钟情,结为夫妻,因生活拮据,为成全对方追求艺术而撒谎去做工,偶然烫伤手的事故使真相大白,夫妻爱得更深的故事。
B.由于烫伤了手,在乔的追问下,德丽雅“终于垂下头,一边哭,一边说出实话来了”,可见德丽雅在洗衣店里从事的工作非常辛苦,内心受到了很大的委屈。
C.小说通过塑造鲜明的人物形象来表现“爱的牺牲”,德丽雅甘心为爱付出,乔懂得体贴感激,他们之间善意的谎言,让爱显得素朴而真诚,令人读来感动。
D.作者运用轻松﹑幽默的语言来讲述一个沉甸甸的故事,主要运用语言、动作等细节描写来展示人物风貌,推动故事情节发展,以达到“含泪的微笑”的效果。
17.简要分析德丽雅的性格特征。
18.小说在刻画德丽雅这个形象时,突出了她的哪些性格特征?请简要分析。
19.欧·亨利小说的特点是常常在文章结尾时突然让人物的心理情境发生出人意料的变化,或使主人公命运陡然逆转,出现意想不到的结果,但又在情理之中。我们称之为“欧·亨利笔法”《爱的牺牲》也用到了这一笔法,请结合小说内容赏析小说的结尾。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苦恼
契诃夫
我向谁去诉说我的忧伤?……
——题记
①暮色昏暗。大片的湿雪绕着刚点亮的街灯懒洋洋地飘飞,落在房顶、马背、肩膀、帽子上,积成又软又薄的一层。车夫约纳·波达波夫周身雪白,像是一个幽灵。他在赶车座位上坐着,一动也不动,身子往前伛着,伛到了活人的身子所能伛到的最大限度。哪怕有一大堆雪落在他身上,仿佛他也会觉得用不着抖掉似的……他的小母马也一身白,也一动不动。它那呆然不动的样子,棱角鲜明的外表和像棍子一样挺直的腿,简直就像是一戈比一块的马形蜜糖饼。它大概在想心事吧。人们硬要它同犁耙分开,离开它已习惯了的灰色的场地,被弄到这里来,弄到这充满怪异的灯光、不停的喧闹和熙熙攘攘人群的漩涡中来,那它就不能不心事重重了……
②人行道上有三个年轻人路过,把套靴踩得很响,互相诟骂,其中两个人又高又瘦,第三个却矮而驼背。
③“赶车的,到警察桥去!”那个驼子用破锣般的声音说。
④“一共三个人……二十戈比!”
⑤约纳抖动缰绳,吧哒嘴唇。二十戈比的价钱是不公道的,然而他顾不上讲价了。
⑥约纳感到他背后驼子扭动的身子和颤动的声音。驼子骂个不停,诌出一长串稀奇古怪的骂人话,他听着那些骂人的话,看到这几个人,孤单的感觉就逐渐从他的胸中消散了。约纳不住地回过头去看他们。正好他们的谈话短暂地停顿一下,他就再次回过头去,嘟嘟哝哝说:“我的……那个……我的儿子这个星期死了!”
⑦“大家都要死的……”驼子咳了一阵,擦擦嘴唇,叹口气说。“得了,你赶车吧,你赶车吧!诸位先生,照这样的走法我再也受不住了!他什么时候才会把我们拉到呢?”
⑧“嘻嘻……”他笑道。“这些快活的老爷……愿上帝保佑你们!”
⑨约纳回转身,想讲一讲他儿子是怎样死的,可是这时候驼子轻松地呼出一口气,宣布说,谢天谢地,他们终于到了。
⑩约纳收下二十戈比以后,久久地看着那几个游荡的人的背影,后来他们走进一个黑暗的大门口,不见了。他又孤身一人,寂静又向他侵袭过来……他的苦恼刚淡忘了不久,如今重又出现,更有力地撕扯他的胸膛。约纳的眼睛不安而痛苦地打量街道两旁川流不息的人群:在这成千上万的人当中有没有一个人愿意听他倾诉衷曲呢?然而人群奔走不停,谁都没有注意到他,更没有注意到他的苦恼……莫大的苦恼,无边无垠,如果约纳的胸膛崩裂,从里面涌出来的苦恼,大概可以淹没全世界。然而这苦恼却又是人们看不见的。它藏匿在这么一个渺小的躯壳里,就是白天打着火把也看不见它……
“回大车店去,”他想,“回大车店去!”
那匹瘦马仿佛领会了他的想法,开始小跑起来。大约过了一个半钟头,约纳已经在一个肮脏的大火炉旁边坐着了。
墙角里有一个年轻的车夫起来了,带着睡意咳嗽一声,向水桶那边走去。
“想喝水吧?”约纳问。
“是啊,想喝水!”
“那就痛痛快快地喝吧……我呢,老弟,我的儿子死了……你听说了吗?这个星期在医院里死掉的……竟有这样的事!”
约纳看看他的话产生了什么影响,可是什么影响也没看见。年轻人盖上了被子,把头也蒙上,睡着了。老人就叹气,搔搔身子……他想说话,就如同那个年轻人渴望喝水一样。他儿子死了快一星期了,而他还没有跟任何人好好谈谈这件事……应当有条有理,有板有眼地跟人家谈谈才是……应当讲讲他儿子怎样生病,怎样痛苦,临死前说了些什么话,怎么死的……应当叙述一下他儿子下葬的事和后来到医院取回死者的衣服的事……
“去看一看马吧,”约纳想,“要睡觉,有的是时间……不用担心,总能睡够的。”
他穿上衣服,走到马房里,他的马就站在那儿。他想到燕麦、草料、天气……当他是一个人的时候,是不能想儿子的……跟别人谈谈他可以,可要是自己去想他,描摹他的模样,那就太难受,太可怕了……
“你在吃草吗?”约纳问他的马,看着它那闪着光的眼睛,“你就吃吧,吃吧……既然没有挣到买燕麦的钱,那咱们就吃草好了……是啊……我已经老了,赶车……本该由儿子来赶车,我已经不行了……他才是地道的马车夫……要是他活着就好了……”
约纳沉默了一会儿又继续说:
“就是这样,我的小牝马……库兹玛 约内奇不在了……他去世了……他无缘无故地死了……比方说,现在你有个小驹子,你就是这个小驹子的亲娘了……而突然间,比方说,这个小驹子去世了……你难道不伤心吗?”
瘦小的马嚼着草料,听着,在它主人的手上呵气。
约纳说得入了迷,他给它讲述了一切……
(有删改)
20.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题记“我向谁去诉说我的忧伤?……”,在文中指的是约纳丧子之痛无人可诉说,暗示了本文呈现的是人与人之间冷漠、孤独与隔膜的状态。
B.约纳拉三个年轻人时,不但没有因为他们的骂声感到痛苦,反而觉得“孤单的感觉就逐渐从他的胸中消散了”,说明无处倾诉让他感到非常孤独。
C.开头写约纳“一动也不动”,与小马呆呆不动的姿态极为相似,说明人与马的处境是一样的,他们都孤立无援,命运悲苦,两者都是小说的主角。
D.约纳与其他人的对话,不仅生动地表现约纳老实木讷、惶恐谦卑的性格特点,而且鲜明地表现了三个年轻人和年轻车夫的冷漠无情。
21.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和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开篇的景物描写,点明了故事发生的背景,渲染了寒冷悲苦的氛围,衬托了主人公孤独、凄凉的处境,折射了当时社会的冷漠压抑。
B.作者善于截取平凡的生活片段,凭借精巧的艺术手法,对日常生活和普通人物进行真实的描绘和刻画,不动声色地展示重要的社会内容。
C.作者把人与人的关系和人与马的关系相对比,人的冷漠与马的倾听形成强烈的反差,让我们为主人公命运感到悲伤的同时也有所思考。
D.作者在小说中综合运用比喻、排比的修辞手法,对小说主人公约纳的外貌、语言进行描写刻画,凸显了他因丧子而带来的痛苦和孤独。
22.文章第 自然段连用了三个“应当”,有什么样的意味?
23.有评论认为,“契诃夫与鲁迅虽然生活的时代不同,国度不同,但是他们的作品又有很多相通之处”,从车夫约纳和祥林嫂的形象对比中,你能找到哪些相通之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老人与海(节选)
海明威
①他们航行顺利,老人将他的手浸在海水里并试图让自己的头脑保持清醒。天空上有高层积云,积云上还有足够多的层卷云,老人知道轻风会持续整夜。老人经常看着那鱼来确认这件事是真的。那是距离第一尾鲨鱼攻击他的前一个小时。

③有时它失去了气味的引导。但它会再次拾回,即便只是一点点气味的痕迹,然后快速而努力地尾随。它是一尾很大的灰鲭鲨,具备能跟海中最快的鱼游得一样快的体格,除了大嘴之外,它身上的每个部位都很美。背和剑鱼一样蓝,腹部是银色,皮平滑而漂亮。它长得像一尾剑鱼,除了此时快速游水时那紧闭着的大嘴。它紧贴着水面,背鳍高高像刀一样不颤不抖将水切开。在它闭着的双层嘴唇里,全部八排牙齿都向内倾斜。那可不是大部分鲨鱼会有的那种寻常的金字塔型牙齿。它们长得像人的五指弯曲成爪状。它们跟老人的手指差不多长,两侧的边缘都跟剃刀一般锐利。这鱼是生来在海中以其他鱼为食,那么快、那么壮,又具备那么好的武装,在水中无可匹敌。现在它闻到了更新鲜的血气,加速赶上,蓝背鳍切开海水。
④老人看到它靠近,就知道这是什么都不怕、为所欲为的鲨鱼。他准备好鱼叉,把绳子拉紧,盯着鲨鱼过来。绳子很短,因为少了他切去绑鱼的一大段。
⑤此刻老人的头脑清醒、运转良好,心中充满了决心,不过他没有什么希望。太好的事不会持久,他想。观察鲨鱼靠近时,他看了那大鱼一眼。这很像一场梦,他想。我无法阻止它攻击我,但也许我可以抓到它。灰鲭鲨,去你妈。
⑥鲨鱼快速靠近船尾,当它咬住那鱼时,老人看见它张开的嘴巴,看到它奇怪的眼睛,看到它向前在那鱼尾巴上来一点的地方用牙齿一合劈下一块肉来。鲨鱼的头露在水面上,背正要浮出来,老人听得到那鱼皮肉撕裂的声音,这时他将鱼叉猛刺进鲨鱼头上的一点——双眼连成的线和鼻子直直往后划出的线交叉的那个点。那样的线并不存在。只有又重又尖的蓝色鱼头,大眼睛,以及开合着、猛推着、把所有东西都吞下去的大嘴。不过那一点就是鱼脑所在的位置,老人刺中了。他用他血肉模糊的手尽全力将一支好鱼叉刺进去。他不带希望,只带着决心和满满的敌意刺中了它。
⑦鲨鱼翻了过去,老人看得出它的眼睛没有生命了,然后它又翻了一次,把自己在绳子里绕了两圈。老人知道鲨鱼死了,但鲨鱼自己还无法接受这个事实。然后,它朝天躺着,尾巴拍打着,嘴喀喀动着,像快艇一般将水面犁开。在它的尾巴拍打之处,水是白的,它的身体有四分之三全露在水面上,绕着它的绳子变紧,颤抖着,然后断掉了。鲨鱼在水面上静静地躺了一会儿,老人盯着它看。然后它很慢很慢地往下沉。
⑧“它咬下了差不多四十磅肉。”老人抬声说。它还带走了我的鱼叉和所有的绳子,他想,而且这下子我的鱼又流血了,还会引来其他的鲨鱼。
⑨他不想再看那鱼,因为它被毁伤了。那鱼被攻击,简直就像他自己被攻击一般。
⑩不过我杀了那尾攻击我的鱼的鲨鱼。而且它还是我看到过的最大的灰鲭鲨。老天知道我看到过真正大尾的。
太好的事不会持久,他想。我现在宁可这是场梦,宁可我从来没钓到那鱼,我还一个人在床上看报纸。
“不过人不是生来要被打败的,”他说,“人可以被摧毁,但不能被打败。”可我很难过我杀了那鱼,他想。现在糟糕的时刻来了,我手上甚至连鱼叉都没有。灰鲭鲨很残酷、很有本事、很强壮,也很聪明。不过我比它更聪明。也许没有,他想。也许我只是有比较好的配备而已。
“别想了,老家伙,”他抬声说,“照着这个方向航行下去,该来的就让它来。”
但我不能不想,他想。因为这是我仅剩的了。这个和棒球。我好奇伟大的迪马吉奥对于我一举击中鲨鱼的脑部作何感想。那没什么了不起的,他想。任何人都做得到。不过你觉得我的手跟骨刺一样惨吗?我没办法知道。我的脚踝从来不曾有过任何毛病,除了有一次游泳时在水中踏到海鳐鱼,被刺了一下,小腿麻痹,而且痛得受不了。
“想点快乐的事吧,老家伙,”他说,“现在你每分钟都更接近家一点。失去了四十磅,你就能航行得更轻快些。”
他很明白到达湾流内圈时,事情会以什么样的形式发生。不过现在什么都做不了。
“不,有的,”他抬声说,“我可以把我的刀绑在一只船桨上。”
于是他就这样做了,将舵柄夹在腋下,用脚控制船帆,一边把刀绑在船桨上。
(“这下子,”他说,“我还是个老人。但我手上不是没有武器。”)现在风变凉了,他顺利地航行。他只看那鱼的前半部,有几分希望又回来了。
2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第①段可以看出老人富有航海经验,能及时调整自己的情绪以应对可能出现的变故。
B.“人可以被摧毁,但不能被打败。”表现了老人永不屈服、永不放弃的“硬汉”性格。
C.“将舵柄夹在腋下,用脚控制船帆,一边把刀绑在船桨上。”表现了老人顽强的斗志。
D.战胜鲨鱼后,老人想起棒球,想起迪马吉奥,因为他心情愉快,乘机让自己放松一下。
25.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中老人无声的想法与有声的独白展开自我对话,展示他摇摆的精神世界,当犹豫、消极的时候,老人就用自言自语否定它,激励自己。
B.小说以老人的视角叙述鲨鱼美丽、强壮、无所畏惧的形象,衬托出老人的冷静、勇敢,表现他对美好、有毅力、充满智慧的生命的敬畏。
C.小说多次写老人看“那鱼”,反映了老人“缺乏自信—担心失去大鱼—心疼鱼肉被咬—后悔捕到大鱼—重新拾回希望”的心理变化过程。
D.小说写老人刺杀鲨鱼只一个动作——“猛刺进”,但读者能感受到老人丰富的捕鱼经验和沉着的气度,体现了作者“冰山理论”的要义。
26.《老人与海》有许多中译本,从语言风格看,下面两段译文哪段更适合放在第②段的位置?请结合选文简要分析。
A.鲨鱼会来并不意外。当血云沉入一英里深的海中并在那里散开时,它从水中深处上来了。它上来得如此快速,全无一点警戒,直接划破蓝色水面,曝显在阳光下。然后它沉回海里,嗅到血腥气味,开始跟随小船和那鱼的路线游着。
B.这条鲨鱼的出现不是偶然的。当那一大片暗沉沉的血朝一英里深的海里下沉并扩散的时候,它从水底深处游上来了。它莽莽撞撞地一下子冲过来,全然不顾一切,竟然冲破了蓝色的水面,来到了阳光里。它随即掉回海里,捕捉到血腥味,然后就顺着那小帆船和鱼所走的路线一路追踪过来。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阿卡迪亚的过客
欧·亨利
这一年的七月,旅馆里来了一位客人,她递给接待员登记姓名的名片上写着:“海洛薇兹·达西·博蒙特夫人。”
博蒙特夫人正是忘忧旅馆所钟爱的客人。她有着上流社会的高贵气质,待人亲切和蔼,旅馆里的服务员都甘心情愿地做了她的仆人。
这位超凡脱俗的客人很少离开旅馆。她的习惯就和忘忧旅馆其他有品位的老主顾一样:为了充分享受愉快的旅馆生活,你必须要把城市完全抛在脑后,就好像它在很遥远的地方。
尽管博蒙特夫人孤身一人住在旅馆里,可她仍然保持着女王般的优雅,她的孤独不过是因为她的身份。
博蒙特夫人住进来的第三天,一个年轻人也住进了这家旅馆。他的穿着——按通常的顺序来描绘——款式适中,并不太时髦;他五官端正,神态镇定自若,一副精明老练的样子。这个年轻人——先别管他登记的是否真实——名叫哈罗德·法林顿。他巧妙地不动声色地漂进忘忧旅馆平静独特的涓涓细流中,丝毫没有惊动其他追求宁静生活的客人们。他在旅馆里用餐,和其他幸运的水手一道沉醉于愉快宁静的生活。他一下子有了自己的餐桌,有了专门侍候的服务生,他生怕百老汇喧闹的人群稍作休息,就会气喘吁吁地追上来,冲进来破坏这个相去不远但却隐蔽的港湾。
哈罗德·法林顿住进旅馆的第二天,晚饭后,博蒙特夫人从他身边经过的时候手帕掉到了地上。法林顿先生拾了起来,把它递给夫人,并没有表现出急于想结识的热情。
出于礼节,这两个人说了些客套话,道别的时候又谨慎地相互试探。而且,或许是因为在这个名副其实的避暑胜地宜人的环境里,彼此间的友谊渐渐成长起来,就这么开花结果了,就像魔术师手里神秘的植物一样。他们在走廊尽头的阳台上站了一会儿,你一言我一语轻松地交谈着。
“人们已经厌倦了那些毫无新鲜感的地方了,”博蒙特夫人说着,露出一丝甜美的微笑,“为了躲开喧嚣和烟尘跑到山上或是海滨,而那些制造了这一切的人们却跟着你凑热闹,那又有什么用呢?”
“就算是在海上,”法林顿先生沮丧地说,“你也躲不开那些平庸的家伙。再豪华的游轮也比渡轮好不到哪儿去。多亏上帝的帮助,那些四处寻找避暑胜地的人们发现原来忘忧旅馆离百老汇比千岛群岛:纽约北部和加拿大安大略东南部的一个包括1800多个小岛的岛群,其中一些为私人拥有,是受人欢迎的旅游胜地。”
“无论如何,我希望我们的秘密能保持一周,”夫人说着,笑着叹了口气,“要是他们也突然跑到亲爱的忘忧旅馆来,我可真不知道还能上哪儿去。我只知道还有那么个迷人的避暑胜地,那就是乌拉尔山脉:构成传统亚欧分界线的山脉,在东欧和苏联西伯利亚之间,长达2414公里。上的波林斯基伯爵的城堡。”
法林顿说,“也许不少人正和我们一样四处寻找被大多数人忽略了的幽静隐蔽的地方。”
“我答应自己要再愉快地度过三天,”博蒙特夫人说,“星期一塞德里克号就要启航了。”
哈罗德·法林顿的眼睛里流露出惋惜的神色,“星期一我也要离开了,”他说,“不过不是去国外。”
博蒙特夫人用外国人的姿态耸了耸她浑圆的肩膀。
“就算这儿再怎么迷人,你也不能永远都躲在这儿。庄园里已经做了一个多月的准备工作了,我还得回去举办那些家庭宴会——这真让人讨厌!但是我永远都不会忘记在忘忧旅馆里度过的这一周。”
“我也不会忘记,”法林顿低声说,“我永远不能原谅塞德里克号。”
三天后,两人又坐在这个阳台上的一张小桌边。殷勤的服务生端来冰淇淋和小杯红葡萄酒。
博蒙特夫人依旧穿着她那件每天晚餐时必穿的华贵的晚礼服,若有所思。餐桌上她的手边放着一个庄园女主人常用的小钱袋。她打开钱袋,取出一张一美元的钞票。
“法林顿先生,”她说着,脸上又露出了让整个忘忧旅馆都为之倾倒的微笑,“我想告诉你,明天早餐前我就要离开了,因为我不得不回去工作。我在凯西·曼莫斯商店袜子柜台工作,我的假期到明天早上八点就该结束了。这是我最后的一点钱了,要到下个星期六晚上我才能领到八美元的薪水。你是个地地道道的绅士,对我一直很好,所以在离开之前我得告诉你这些。”
“为了这个假期,我已经从我的薪水里省下一些,存了整整一年了。我想要像一个贵夫人那样过上一个星期,哪怕这样的机会再也不会有了。我想要每天早上高兴什么时候起床就什么时候起来,再也不用一到七点就要从床上爬起来;我想要过最好的生活,有人服侍,需要什么就直管按铃,就像那些有钱人一样。现在这一切都实现了,我已经度过了这一生中我所能盼望的最幸福的时光。我得回去工作了,回到我那个走廊尽头的小房间去,心满意足地过上一年。我想告诉你这些,法林顿先生,因为我——我觉得你有那么点喜欢我,而我——我也喜欢你。但是,哦,我不得不瞒着你,因为这一切简直就像是个童话。因此我和你谈到欧洲,还有我在书上读到的关于其他国家的一些事情,好让你以为我是个贵夫人。”“我身上的这件礼服——这是我惟一一件合身的衣服——是我从奥多德·莱文斯基公司分期付款买来的。”
“价格是七十五美元,是量身定做的。我付了十美元定金,这之后他们每周收一美元,直到全部付清为止。我要说的就这些了,法林顿先生,还有,我叫玛米·西维特,而不是什么博蒙特夫人,谢谢你耐心地听我说完这些话。这张钞票是我准备明天付衣服的分期付款用的。我想现在我该上楼到我的房间里去了。”
哈罗德·法林顿神情冷淡地听着忘忧旅馆里最可爱的客人的告白。当她说完后,他从上衣口袋里掏出一个支票簿似的小本子,用一截铅笔头在其中的一张空白表格上写了些什么,然后把这页纸撕下来丢给他的同伴,从桌子上拿起了那张钞票。
“我明天一早也得去工作,”他说,“或者现在就可以开始了。这是一美元分期付款的收据。我已经在奥多德·莱文斯基公司当了三年的收款员了。真有意思,不是吗,我俩对于如何度假居然有着同样的想法?我一直都想到一家最棒的旅馆里住上一段时间,我从每星期二十美元的薪水里攒下钱,居然也做到了。嘿,玛米,星期六晚上坐船到科尼岛去玩一趟——你觉得怎么样?”
冒牌的海洛薇兹·达西·博蒙特夫人的脸上神采奕奕。
“哦,我一定会去的,法林顿先生。商店星期六晚上十二点关门。我想,就算我们和这些有头有脸的人一起过了一周,科尼岛也一样不错。”
在电梯门口法林顿准备道别,而博蒙特夫人也将最后一次乘坐电梯上楼。但当他们走进寂静的电梯间时,他开口说道:“忘了那个什么‘哈罗德·法林顿’好吗?——我叫麦克马纳斯——詹姆士·麦克马纳斯。也有人叫我吉米。”
“晚安,吉米。”夫人说。
27.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博蒙特夫人和法林顿先生在世俗的虚伪中相遇,却在同样的志趣追求之下以真我相拥。
B.在法林顿先生住进旅馆的第二天,博蒙特夫人经过法林顿先生身边时故意落下手帕,吸引了法林顿先生的注意。
C.博蒙特夫人拿出那张一美元钞票的时候,便已经决定了向法林顿先生袒露心意,坦诚相待。
D.法林顿先生“不能原谅塞德里克号”的原因是它将在周一带着博蒙特夫人离开。
28.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故事结尾的对话既是对虚伪的伪装的终结,也是二人真切的新生活的开始。
B.“他生怕百老汇喧闹的人群稍作休息,就会气喘吁吁地追上来,冲进来破坏这个相去不远但却隐蔽的港湾”此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法林顿先生对宁静生活的向往体现了出来。
C.博蒙特夫人为了凸显她的贵妇人的身份,故意说出关于其他国家的事情,此举与孔乙己教孩子们写“茴”字的生僻写法相似。
D.画横线的句子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体现出博蒙特夫人对底层生活的厌倦和对贵族生活的向往,同时也因面对心上人表露自己的不堪而自卑羞惭。
29.文章中画波浪号的句子频繁使用破折号,试分析表达效果。
30.韩非说,“巧诈不如拙诚”,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的想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魔鬼
【法国】莫泊桑
这个农民面对大夫,站在临终女人的床前。床上的老太婆很平静,她认命了,但神志还清醒,望着两个男人,听他们交谈。她快要死了,但并不抗争,她已经活到九十二岁了,她的寿数已尽。
七月的阳光,从敞开的门窗投射进来。田野的气味,也随着灼热的熏风涌进屋里。
大夫提高嗓门说道:“奥诺雷,您不能丢下您母亲一个人,她这种状态,随时都可能过去!”
这农民愁眉苦脸,反复说道:“可我还得把麦子收回来,撂在地里的时间太长了。现在正逢好天气。你说呢,妈妈?”
可是,大夫却火了,跺着脚说道:“你真是个畜生,你给我听着,我不准你这么干,明白吧!如果今天,你非得收回小麦不可,那就请拉佩太太来……”
这个农民又高又瘦,动作迟缓,心里正七上八下,拿不定主意,他既害怕大夫,又酷爱节俭,因而犹豫再三,反复盘算……
拉佩太太是个老太婆,专给人熨衣服,还为本村和周围一带人家看守死者或临终的人。她像头年的苹果,满脸皱纹,而生性狠毒。
奥诺雷 本唐走进她家,见她正在调靛蓝水,好为村里的妇女染细布皱领。
他招呼一声:“嘿!您好,拉佩大妈,一切都如意吧?”
大妈朝他转过头去,答道:“还可以吧。您家呢,都好吧?”
“唔!我嘛,倒挺顺心的,可是我母亲,快要不行了。”
“您母亲不行了?”
“对,我母亲不行了。”
“您母亲怎么啦?”
“她快翻白眼儿了!”
她突然以同情的语气问道:“怎么到了这一步了?”
“大夫说她挺不过下午。”
“那她肯定就不行了!”
奥诺雷还犹豫不决,他想不出要说什么,就干脆开门见山:“您去守护我母亲,一直到咽气,您向我要多少钱?您也清楚,我根本不是有钱的主儿,连一个女佣的工钱都付不起。正因为这样,我那可怜的母亲太操劳,太累了,才卧床不起。别看她九十二岁了,干起活儿来还像个十岁的孩子。她那身子骨,谁也比不了!……”
拉佩太太一本正经地解释:“有两种价钱:若是有钱人家,那就白天四十苏,夜晚三法郎(一法郎等于二十苏);其他人家,白天二十苏,夜晚四十苏。您就给我二十苏和四十苏吧。”
这个农民心里嘀咕起来。他非常了解自己的母亲,知道她特别能折腾。大夫说她不行了,可她还可能挺上一个星期。
他果断地说道:“不,我还是愿意您要个一口价,守护到我母亲咽气的价钱。咱们双方都碰碰运气。大夫说她眼看就不行了。如果真是这样,您就算捡了便宜,我就算吃了亏。如果她还能拖到明天,或者拖更长时间,那便宜了我,您倒了霉!”
看护婆十分惊诧,注视着这个男人。以这种承包的方式给人送终,她从来没有先例,不免犹豫不决,但她倒真想碰碰运气。继而,她又怀疑对方想要耍弄她。
“我还没有见到您母亲,这之前我还不能说什么。”老太婆回答说。
“那就去我家看看她。”
老太婆擦了擦手,随即跟他走了。
快要到他家时,奥诺雷 本唐咕哝道:“也有可能,万一她死了呢?”
然而,老太婆并没有死。
拉佩太太走到床前,仔细察看要死的女人……她已经判定,老太婆挺不过当天夜晚。奥诺雷也跟着出来,问道:“怎么样?”
看护婆妇答道:“怎么样,她要拖两天,或许三天,全算上,您就付我六法郎吧。”
“六法郎!六法郎!您敢情疯了?我跟您说了,我母亲这样,只有五六个钟头了,不会再长了!”
两个人讨价还价,激烈争论了好久。奥诺雷终于同意了,说道:“好吧,就这么定了,六法郎,全算上,直到入殓。”
“说定了,六法郎。”
…………
夜幕降临,奥诺雷回来,走到床前,看看母亲还活着,就问了一声:“怎么样?”
就像从前母亲身体不舒服时那样问道。
然后,他打发拉佩太太回去,还叮嘱一句:“明天,五点钟。”
她回答道:“明天五点钟。”
天刚亮,她果然就来了。
奥诺雷自己做了汤,喝完好下地。
看护婆问道:“怎么样,您母亲过去了吗?”
他眼角狡黠地眨一下,回答说:“倒是稍微见好。”
说罢,他就走了。
拉佩太太心头一紧,不安起来,到床前瞧了瞧,看到垂危的老太婆还是老样子。
看护婆心下明白,这种状态还可能延续两天、四天,乃至一星期。于是,一阵惊恐突袭了她这个吝啬鬼的心,她不由得怒火中烧,怨恨这个耍弄了她的狡猾的家伙,也怨恨这个不肯咽气的老太婆。
她还是干起活计,等待着,眼睛一直盯住本唐大妈皱皱巴巴的脸。
奥诺雷回家吃午饭,他那样子挺高兴,几乎带点嘲笑的意味。吃完饭,他又去干活了。显而易见,他的麦子都收回来了,收得干净利落。
拉佩太太真是气急败坏,现在每过一分钟,都好像是窃取她的时间,也就等于窃取她的金钱。她渴望,疯狂地渴望掐住这头老母驴,只要稍微卡紧些,就能制止住窃取她的时间、窃取她的金钱的这股微弱而急促的气息。
接着,她考虑到这样干的危险,于是头脑里又闪现出别的念头。她又凑至床前。
她问道:“您见过魔鬼了吗?”
本唐大妈咕哝道:“没有。”
于是,看护婆便讲起来,给生命垂危的老太婆讲故事,以便恫吓她那虚弱的灵魂。
……
垂危的老人惊慌失措,眼神惶恐,使出超人的力气想要爬起来逃走。她的双臂和胸口甚至都挪出了被窝,接着她却长叹一声,倒了下去。人已经咽气了。
奥诺雷回到家,已是傍晚时分,他看到拉佩老太婆在祷告,立即算出她多赚了二十苏,因为她只看守了三天一夜,一共应付五法郎,而他又不得不给她六法郎。
(有删改)
31.下列对小说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在九十二岁的本唐大妈临终时,她的儿子奥诺雷 本唐却不听从医生的建议,毫不犹豫地选择去收割地里的庄稼。
B.奥诺雷 本唐很了解母亲,他虽然与拉佩太太讨价还价,但是心里很清楚母亲活不过三天,因此答应支付六法郎。
C.拉佩太太身兼多职,不仅给人烫衣物,还帮人家看守死者或者临终之人,她做事讲规矩,守诚信,但不愿意吃亏。
D.本唐大妈最终在惶恐中咽气了,奥诺雷回家时看到拉佩太太在祷告,算出她多赚了二十苏,但不得不给她六法郎。
3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开头写天气很好,为奥诺雷 本唐丢下自己临终的母亲而去收割麦子做了铺垫。
B.“心里正七上八下……反复盘算”,心理描写很生动,表现了奥诺雷 本唐的形象。
C.“她像头年的苹果”运用比拟修辞,形象地刻画出了拉佩太太年老色衰的外貌特征。
D.小说虽是节选,但情节内容相对完整,小说人物关系和情节简单却有波澜,引人深思。
33.请结合小说内容简要分析拉佩太太的性格特点。
34.有评论认为,莫泊桑的小说《魔鬼》塑造的人物形象不多,但表现的矛盾冲突很突出。请简要分析选文部分的矛盾冲突。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在催眠术表演会上
契诃夫
大厅里灯火辉煌,挤满了人。这里的中心人物是催眠师。别看他身材矮小、其貌不扬,然而却眉开眼笑,满脸红光,神采飞扬。人们不住地对他微笑,鼓掌,啧啧称奇,在他面前人们相形逊色。
他确实创造了奇迹。他让一个人昏昏睡去,把另一个人弄得全身僵直,让第三个人的后脑勺支在椅子边上,脚后跟却架在另一把椅子上有个又高又瘦的新闻记者被他拧成了螺旋形。一句话,鬼知道他是怎么搞的。他对女士们造成的影响尤其强烈。
她们遇到他的目光都魂飞魄散,像挨打的苍蝇一样。啊,女人的神经!如若缺了她们,这世上的生活该多么枯燥乏味!催眠师向一些人施展过他的法术之后,走到了我的跟前。
“我觉得您的气质极易受外来影响,”他对我说,“您那么神经质,那么富于表情您愿意让我催您入睡吗?”睡一觉有什么不好?行啊,亲爱的,你试试吧。我在大厅中央一把椅子上坐下,催眠师在我正对面的椅子上坐下,握住我的两只手,用他那对吓人的蛇眼盯住我可怜的眼睛。
观众把我们团团围住。
“嘘……先生们!嘘……别出声!”
大家安静下来……我们两人坐着,彼此瞧着对方的眼睛……过了一分钟,两分钟……我的背上起了鸡皮疙瘩,心怦怦地跳,但就是不想睡觉……
我们继续坐着……又过了五分钟……七分钟
“他不受影响!”有人说,“好!这人了不起!”
我们坐着,四目相对……我毫无睡意,连打盹的意思也没有……要是让我看一份市议会或者地方自治局的会议纪录,我恐怕早入梦乡了。观众开始交头接耳,嘿嘿冷笑……催眠师慌了神,开始眨巴眼睛……可怜的人!谁遭受惨败还能心情愉快呢?救救他吧,神灵们,快打发莫耳甫斯来合上我的眼皮吧!
“他不受影响!”那个人又说,“够啦!别闹了!我早就说过,这都是骗人的把戏!”
我服从这位朋友的召唤,刚要做一个起立动作。这当儿,我的一只手忽然感到掌心里有个异物……我开动触觉,知道这异物是一张钞票。我的亲爹是医师,凡是医师单凭触觉就能知道钞票的面值。根据达尔文的理论,我在继承亲爹的种种才干的同时,也继承了这种可爱的本领。我摸出这张钞票是五卢布。摸出之后,我马上睡着了。
“真行啊,催眠师!”
在场的几名医师都朝我走过来,在我身边转来转去,闻了又闻,都说:
“嗯,没错……他睡着了……”
催眠师为他的成功而洋洋自得,又在我头顶上挥动双手,于是我这个熟睡的人便在大厅里走动起来。
“让他的手臂强直起来!”有人建议道。
“您行吗?让他的手臂变僵!……”
催眠师(他可不是胆小的人!)便拉直我的右臂开始对它施展法术:又是搓揉,又是吹气,又是拍打。我那条胳膊却不听话。它摇来晃去像一条破布,就是不想变僵。
“直不了的!您把他弄醒吧,要不然就害了他……瞧他那么瘦弱,又神经质……”
这时我的左手又感到掌心里多了一张五卢布钞票……这一刺激通过条件反射由左臂传至右臂,于是那条胳膊迅即变僵了。
“真行啊!你们瞧,多直,还冰凉的!跟死人的一样!”
“完全失去痛觉,体温下降,脉搏减弱,”催眠师报告说。
医师们开始摸我的脉。
“没错,脉搏很细,”其中一人说。
“肢体完全麻痹。体温大大下降……”
“不过,这事该怎么解释呢?”一位太太问道。
有位医师意味深长地耸耸肩膀,叹口气说:
“我们只有事实!解释么,可惜现在还没有。”
你们有事实,我却有两张五卢布钞票。还是我的更实惠……为此我要谢谢那位催眠师。解释么,我可用不着。
可怜的催眠师!你何必缠住我这条眼镜蛇不放呢?
追记:哎,这不是岂有此理吗?这不是卑鄙龌龊吗?
我刚刚才弄清楚:那两张五卢布钞票原来不是催眠师塞进我手心里的,那是我的上司彼得·费奥多雷奇干的……
“我这么做,”他说,“是想考察一下你的人品……”
咳,真见鬼!
“可耻啊,老弟……这可不好……我没料到……”
“可是我家里有儿有女,大人,还有妻子……老母亲……再说目前物价这么昂贵……”
“这可不好……你居然还想办一份自己的报纸……你在午宴上慷慨陈词,总是热泪盈眶……可耻啊……我原以为你为人正直,想不到你……你爱财如命!”
无奈我只好把那两张五卢布钞票退还给他。有什么办法呢?名声比金钱更珍贵。
“我不生你的气!”上司说,“算了吧,你这是本性难改……可是她呢!她呢!真奇怪!她这人既温柔,又纯洁,像块杏仁奶酪!那又怎么样?连她也挡不住金钱的诱惑!怎么她也睡着了!”
我上司所说的“她”,指的是他妻子玛特廖娜·尼古拉耶夫娜……
35.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中“追记:哎,这不是岂有此理吗?这不是卑鄙龌龊吗”引出下文对于事实真相的揭露,但却用“追记”一词,使文章的说服力被削弱。
B.小说详细地描写了“我”被塞钞票后装作被催眠的过程,是为下文揭露“我”的虚伪并进而揭示主题服务的。
C.小说开头从多个角度对催眠师实施催眠的过程进行刻画,让读者认为这位催眠师在催眠技术上是值得信任的。
D.小说让上司揭露了“我”协助催眠师的伎俩,但当上司的妻子也被催眠师催眠后,小说又很圆满地给结局做了恰当的安排。
36.下列对小说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字里行间透露出浓厚的幽默感,这种幽默感使得小说笼罩在轻松愉悦的氛围里,小说的喜庆主题得到了进一步彰显。
B.小说以“在催眠术表演会上”为题,既间接地表达了思想,又掩饰了作者的主观意图,给读者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
C.小说以第一人称展开,既能增强小说的真实性,让读者读起来感觉更加真实可信,又能拉近读者与人物之间的距离。
D.小说运用最多的描写就是语言描写,催眠师与观众的交流互动非常精彩,通过语言描写,能充分展示人物的性格特征。
参考答案:
1.C 2.①听到炸弹声,他立即认识到自己的责任,内心由放松转为战备警觉。②开枪前,他觉得自己呼吸紧迫,内心紧张,瞄准哨兵,镇定地开枪。③开枪后他很警觉,认真观察中弹哨兵,留意另一名哨兵。 3.①安塞尔莫流淌的泪水,有不负重托完成任务的激动和喜悦。②也有为年轻生命逝去的内疚与无奈。③彰显了安塞尔莫身上人性的光辉,也反映了战争的残酷。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C.“也暗示了法西斯哨兵的警觉状态”分析错误。依据原文“他显得很困乏,打着呵欠。他接着掏出烟荷包和一张卷烟纸,卷了一支烟。他用打火机打了几下,没打上,结果把它放进衣袋,走到火盆边,弯下腰,从火盆里取出一块炭,在一只手中挥挥,一边往上而吹气,接着点燃了卷烟,把炭扔回火”可知,法西斯哨兵的状态很疲惫、松懈。
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的能力。
首先,当他当听到炸弹声时,“不等山间传来隆隆的回声,就深长地吸了口气,就地提起手提机枪”,此时的罗伯特 乔丹反应迅速,他立刻提起手提机枪,说明乔丹马上意识到了自己的责任,内心由放松转为战备警觉。
接着,当炸弹声一响,“岗亭里的哨兵听到炸弹声就站起身来”,而此时的乔丹“觉得自己呼吸紧迫,仿佛有一圈铁丝捆住了他的胸脯,他稳住了胳膊肘,觉得有槽纹的前枪把紧顶着他的手指,就把这时已落入表尺缺口内的长方形准星对准那哨兵的胸腔中央,轻轻一扣扳机”,在瞄准哨兵开枪之前,乔丹内心是紧张的,但因为职责所在,他还是很镇定的扣动了扳机。
最后,开完枪后,乔丹看到“公路上那哨兵显得吃惊而痛苦,双膝一软,身子向前溜,前额弯向路面”,然后目光“从这弯着头躺在公路上的哨兵身上转向桥和另一端的岗亭。他看不到另外的那个哨兵,就顺着右下方的山坡望去,知道安塞尔莫就埋伏在那里”,由此可知,乔丹的警惕性还是很高的,他在观察中弹的哨兵,同时并没有忘记警惕还有另外一名哨兵。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多重意蕴的能力。
结合“干得好,英国人。干得好啊!”可知,安塞尔莫老人流淌的泪水,包含了老人不负重托完成任务时的激动和喜悦之情。
结合老人说的话“我不得不补了一枪。必须结果他啊”,说明安塞尔莫老人射杀哨兵实属无奈,他为年轻生命逝去而内疚与无奈。
为敌人的死流泪,彰显了安塞尔莫身上人性的光辉;而这一切都是的战争造成的,这就从侧面反映了战争的残酷性。
4.C 5.D 6.①表现了约纳说话吞吞吐吐、断断续续,想说又不敢大胆痛快地倾诉的心理,刻画了一个老实巴交、惶恐卑微、承受着丧子之痛的底层小人物形象。
②形成了作品简约、含蓄的语言风格,留给读者更多的想象空间,达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 7.①丰富人物形象。小说多处描写马的处境、状态,衬托了约纳如牛马般的社会地位和悲苦艰难的现实处境。
②情节前后呼应。小说结尾处约纳向马倾诉苦恼,与开头“向谁诉说”呼应,使全文结构紧凑,反映了孤苦无告的小人物的悲惨命运。
③深化主题。没有人愿意听约纳的诉说,马却静静地听着,“向主人手上呵”,“人与人”的关系与“人与马”形成鲜明对比,反衬出当时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冷漠自私,暴露沙俄专制下的社会黑暗。
【解析】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C.“这‘笑’写出了他为了生计而宁愿受辱的心理”错误。此时主人公约纳处在巨大的丧子之痛中,无人诉说心中的悲苦,即便是他人的辱骂,也缓解了他的孤苦,而且又让他有了向别人倾诉的机会。
故选C。
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
D.“曲折离奇的故事情节,尖锐的矛盾冲突”错误。小说以约纳“等客、载客和归去”为叙事线索,着重以约纳想向人诉说苦恼来行文,不动声色地把主人公的不幸呈现在读者面前,情节并不曲折离奇,矛盾冲突也不尖锐。
故选D。
6.本题考查学生赏析标点符号的表达效果的能力。
约纳在向客人诉说儿子是怎么死的时候说,“谁知道呢?大概是得了热病……在医院里躺了三天就死了……是上帝的旨意。”这里表现了约纳说话吞吞吐吐、断断续续,想说又不敢大胆痛快地倾诉的心理;约纳向驼子嘟囔道,“我的那个……儿子……这个星期死了!”驼子骂道,“老不死的,我要接你的脖子了!”而约纳笑道,“这些快活的老爷……愿上帝保估你们!”约纳没有因为驼子的辱骂而恼怒,反而笑脸相迎,刻画了一个老实巴交、惶恐卑微、承受着丧子之痛的底层小人物形象。
约纳对他的马说,“就是这样嘛,我的小母马……库兹马·约内奇不在了……他下世了……他无缘无故死了……比方说,你现在有个小驹子……忽然,这个小驹子下世了……你不是要伤心吗?”文章没有直接说约纳因为儿子的死亡而伤心,而是问小母马如果小驹子下世了是不是要伤心,形成了作品简约、含蓄的语言风格,留给读者更多的想象空间,读者会想象约纳会是多么得伤心,达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
7.本题考查学生赏析文章中文学形象的作用的能力。
丰富人物形象。主人公约纳是一个地位低下、命运悲惨的小人物,是俄国下层劳动人民的典型,是当时俄国社会生活中下层劳动人民悲惨处境的写照,而马的命运也很悲惨,作者运用了衬托的表现手法,马的处境、神态和遭遇,衬托了约纳的处境、神态和遭遇,暗示出社会下层人民如牛马一般的生活境况,充分暴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
情节前后呼应。约纳丧子之痛、生计之苦、无人倾诉之苦,马的出现,成了他的倾诉对象,小说结尾处约纳向马倾诉苦恼,与开头“向谁诉说”呼应,使全文结构紧凑,反映了孤苦无告的小人物的悲惨命运。
深化主题。小说的最后,约纳忠实的倾听者竟然是一只不同人类语言的小白马,没有人愿意听约纳的诉说,马却静静地听着,“向主人手上呵”,前后强烈对照,用这种荒谬的手法表现出车夫的孤独和俄罗斯冷漠的社会关系,人无情而马有情的强烈对比,冷峻地揭示了当时的世态炎凉和小人物命运的悲惨,暴露沙俄专制下的社会黑暗,爱憎浓烈,发人深思。
8.B 9.D 10.①增强真实感。本文以对话为主展开故事情节,让人物自己讲话,客观地记录下故事发生的一切,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感。
②人物形象更鲜明。简练的对话承载着小男孩的悲痛与坚强,明知死亡在即,内心在煎熬,给我们展示了一个坚强的“小硬汉形象”。
③主题表达含蓄蕴藉。用最俭省的笔墨,表达最大容量的信息,让读者能充分地从有限的文字中看到丰富的思想内容,含蓄蕴藉。
④尽管用词极简,但人物的心理活动却能生动逼真地展现在读者面前,朴素自然而亲切感人,使读者能直接深入到人物的内心世界,与主人公产生同感。
11.硬汉形象:
孩子因误解认为自己即将死去,但他并没有像一般同龄人那样表现出慌乱和苦恼,而是平静、镇定地等待死亡的来临。作者通过这一形象的塑造,表现了自己对“硬汉精神”的推崇。
表现人与人之间的隔阂:
孩子生病时认为自己临近死亡,但他并没有与父亲沟通,而父亲也毫无知觉,没有意识到孩子的内心正在经历死亡的煎熬。作者通过这篇小说,揭示了现代社会中人的缄默与隔阂。
【解析】8.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
B.“父亲早已知道孩子把自己的病情想得太严重”错误。从原文“原来自早上九点起,整整一天时间,他都在等死”来看,父亲一开始并不清楚。
故选B。
9.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情节、语段的作用的能力。
D.“使小说情节变得愈加紧张”错误。父亲打猎的情景,使小说更具有悬念,舒缓文章的节奏。
故选D。
10.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把握文章风格特点的能力。
由题干可知,首先要把握“电报式”语言的特点和效果,然后结合文本内容具体分析。
“电报式”一般是简明,避免使用过多描写手法以及华丽辞藻,尽量采用直截了当和生动鲜明的对话或者动作描写,句子简短,语汇准确生动;结构上单纯,形象上鲜明,主题上含蓄。
如本文,主体部分由父亲和儿子的对话构成,通过父亲“我”的眼睛来写儿子,让主人公自己讲话,展现了儿子生病发烧、等待“死亡”这一过程,让文章更为真实。
从形象塑造角度来看,小男孩是本文的主人公,他误解体温认为自己将会死去,于是在这一天中等待自己的“死亡”,对话之中能让人感受到他的悲痛和坚强,如父亲要给他读书的时候,他说“好的,您想读就读吧”,询问他病情的时候,他说“目前为止,还是那样儿”,让他睡一觉的时候,他说“我还是醒着好”,并且告诉父亲“爸爸,要是您觉得心烦的话,就不用在这儿陪我”“不,我是说,如果这事会给您带来烦恼的话,您就不用待在这里了”,他担心自己的病会传染别人的时候说“你们不能进来,”他说,“千万不要被我传染”,父亲让他放松不要担心的时候,他说“我不担心”“可是我忍不住”“我挺放松的”,父亲让他喝水,他说“您觉得这有用吗”,等等,这些语言中有他认为将会死去的悲痛,也有面对死亡时表现出的坚强,还有对亲人的关心,通过对话,塑造了小男孩的形象,展现了他的“硬汉”特质。
从主题的表达来看,文章是通过对话让我们知道小男孩静静躺在床上的用意,他是在静静等待死亡,没有哭闹,而是独自躺着安静等待“死亡”的降临;也是通过对话,让我们知道小男孩对家人的关爱,他不让父亲陪伴,不让别人进去,怕传染别人,这些展现出小男孩面临死亡之时的勇气,彰显了小说的主题。
从用词来看,“我大概什么时候会死?”“我还能活多久?”“哦,不,我会死的。我听到他说一百零二度”“我知道会的。在法国上学的时候,同学们告诉我,发烧到四十度就活不了了。我已经一百零二度了”,这些对话没有修饰词,语句简洁,真实展现人物内心。
1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以及鉴赏人物形象的能力。
作答本题,首先明确自己的观点。本题为开放性试题,答案不拘统一。
如,可以认为作者借助孩子的形象对“硬汉精神”进行了诠释。
结合“他走进我们的房间关窗时,我们还没有起床”“回到家,家里人告诉我孩子不让任何人进他的房间。‘你们不能进来,’他说,‘千万不要被我传染’”“过了一会儿,他冲我说道:‘爸爸,要是您觉得心烦的话,就不用在这儿陪我’”“不,我是说,如果这事会给您带来烦恼的话,您就不用待在这里了”“我还是醒着好”“我大概什么时候会死”“我还能活多久”等分析,小男孩自己生病不忘为父母关上窗户,不让父亲陪伴,怕传染别人,小男孩能直面死亡,面临“死亡”时没有哭闹,独自躺着,安静地等待“死亡”的降临,面临绝境时关爱他人,都体现了小男孩的优雅风度;结合“他却双眼盯着床脚,神情异常”“我来到他身边,发现他仍像我离天时那样躺着。他脸色苍白,但两颊上部烧得发红,眼睛依旧一动不动地盯着床脚”,一整天静静地躺着,一直醒着,极力控制自己的情绪,等待死亡降临。小男孩的勇气体现在面临绝境时关爱他人、沉着顽强、不失体面,这些优雅风度正是“硬汉”的体现。
还可以认为是为了表现人与人之间的隔阂。
孩子在生病时正是最脆弱的时候,亟需父母的关怀,而当男孩认为自己临近死亡是,只是默默的躺在床上“自早上九点起,整整一天时间,他都在等死”,一直都没有和父亲沟通,而父亲也毫无知觉;孩子一个人备受煎熬,独自承受即将死亡的痛苦,这是多么令人心酸!作者通过这篇小说,揭示了现代社会中人的缄默与隔阂。
12.B 13.C 14.环境特点:深秋迟暮、寒冷凄凉、萧瑟阴郁。
作用:营造了深秋寒冷萧瑟、满目沧桑的阴郁氛围,烘托出人物的迷茫、苦闷、消沉、绝望,对战争的厌恶和对死亡的恐惧,同时也为全文奠定了沉重的悲情基调。 15.①战火纷飞的意大利,对于故事的叙述者“我”——一个美国人来说,是异国他乡;②远离战场的米兰,对于经历了血与火的伤病员来说,是另一个世界,是“异乡”;③战争的创伤导致这些九死一生的军人疏离社会,与正常的生活“隔绝”,孤寂地生活在另一个世界里。
【解析】12.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的能力。
B.“‘我’感到很伤心”错,于文无据。原文只是说“起初,因为我佩着勋章,那些伙伴对我颇有礼貌……我受奖仅仅由于我是个美国人。打那以后,伙伴们对我的态度有点变了”。可见,原文并没有说到“我”对这些的感受。
故选B。
1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分析鉴赏的能力。
C.“依然对未来充满憧憬”理解错误。根据原文“他的目光越过我,望着窗外。接着他哭了。‘我简直忘不掉悲痛。’他边说边哽咽着。然后他失声痛哭,又抬起头,茫然呆视着,咬紧嘴唇,泪流满面”,少校妻子的死对他打击很大,以至于他“对那些照片却很淡漠”分析,他对未来并不抱有期待。
故选C。
14.本题考查学生鉴赏环境描写的特点以及环境描写作用的能力。
(1)分析环境的特点
小说开头的环境描写是“米兰的深秋冷飕飕的,天黑得很早。转眼间华灯初上,这时沿街看看橱窗很惬意。商店门外挂着许多野味:雪花洒在狐狸的卷毛上,寒风吹起它们蓬松的尾巴;掏空内脏的僵硬的鹿沉甸甸地吊着;一串串小鸟在风中飘摇,羽毛翻飞着。这是一个很冷的秋天,风从山冈上吹来”,抓住关键句子,如“深秋冷飕飕的”“天黑得很早”“很冷的秋天”,点明时间季节是深秋,突出环境寒冷凄凉,萧瑟阴郁的特点。
(2)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
从环境自身角度看,阴冷的环境,秋风萧瑟,渲染了一种悲凉的氛围,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是秋天,为文章奠定了凄凉的基调。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为烘托人物心情做了铺垫。文中写到在战争中受伤的士兵每天去接受治疗,他们有的擅长踢足球,有的擅长击剑,但是都因为战争,可能再也没有办法接触他们喜爱的运动。尤其是文中提到的少校,提到失去的妻子,更是彷徨、无助、绝望,“‘我简直忘不掉悲痛。’他边说边哽咽着。然后他失声痛哭,又抬起头,茫然呆视着,咬紧嘴唇,泪流满面,接着,挺起腰,带着军人的姿态,迈过一排排手术椅,昂然而去”,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开头环境描写为下文人物的迷茫、苦闷、消沉、绝望做了铺垫,从而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
从文中“在少校坐的手术椅的对面墙上,挂着三张照片,都是类似他的病例,但已整形,完全是正常的手了。我不知道医生是打哪儿弄来这些照片的。我一向以为,我们这些人是第一批来试验医疗器械的。不过,少校对那些照片却很淡漠,他只是向着窗外,凝望着”可以看出,以少校为代表的这些军人在战争中受到的伤害特别大,从身体到心理,从中可以看出,开头环境描写暗示了文章主题,烘托主人公对战争的厌恶和对死亡的恐惧。
1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标题含义的能力。
从文中第一段可以知道,故事发生在米兰,从文中第五段“我受奖仅仅由于我是个美国人”可知:在战火纷飞的意大利,对于故事的叙述者“我”——一个美国人来说,美国人在米兰,“我”自然是在异乡。
从文章开头“秋天,战争不断进行着,但我们再也不去打仗了。米兰的深秋冷飕飕的,天黑得很早。转眼间华灯初上,沿街看看橱窗很惬意”可以知道,战争已经远离米兰,华灯初上,看橱窗很惬意,从中可以体会出,这是一个和平的世界,作为一个伤员,经历了战争经历了生死的伤员,这是另一个世界,另一种生活。“我”每天去医院治疗,期待着好起来的那一天,是“在异乡”的深层义,预示着和平。
文中第二段写到“我的膝关节有病,从膝盖到踝节之间的小腿僵直,没有腿肚子似的”,第三段写到少校的“一只手小得像个娃娃的手,上下翻动的牵引带夹着那只小手,拍打着僵硬的手指”,下文还提到了很多的伤员,因为战争,有人死掉了,有人幸运的活了下来,但是他们可能永远站不起来,恢复不到正常人的生活,他们因为战争,或孤独、或痛苦、或绝望,这也是一种“异乡”,由此可见,战争的创伤导致这些九死一生的军人疏离社会,与正常的生活“隔绝”,孤寂地生活在另一个世界里。
16.B 17.①朴实善良。在艰难生活中为丈夫的艺术追求而去做工;尽管被烫伤却因骗丈夫而哭泣。②温柔体贴。对丈夫说话亲切,关心并鼓励丈夫追求艺术。③坚强乐观。在生活困窘中相信生活会变美好,对美好生活和艺术的追求保持着积极态度,挣到钱和丈夫庆祝。 18.①朴实善良。在艰难生活中为丈夫的艺术追求而去做工;尽管被烫伤却因骗丈夫而哭泣。②温柔体贴。对丈夫说话亲切,关心并鼓励丈夫追求艺术。 19.①小说的结尾,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②出乎意料的结局:妻子德丽雅以“教授音乐”为名在洗衣店烫衬衣和丈夫乔以“到公园画画出售”为名在洗衣店做烧火工;③合乎情理的结尾:德丽雅挣钱回来“疲惫不堪”为后文做烫衣工埋下伏笔;德丽雅说手上的绷带是“涂了油的软沙”为后文做烫衣工埋下伏笔;文中又写乔说不能让德丽雅忙着挣钱,自己也想挣一两块钱回来为下文做烧火工埋下伏笔;还写了在一个星期六晚上乔回来把手上黑色的东西洗掉为下文做烧火工埋下伏笔。
【解析】16.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B.德丽雅“内心受到了很大的委屈”错误,由下文“‘我找不到学生,’她供认说,‘我又不忍眼看你放弃你的课程’”可知文中并没有交代德丽雅因辛苦而委屈这一点,“供认”也提示出,德丽雅感到自己不应该撒谎。
故选B。
17.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
①朴实善良,由“‘我找不到学生,’她供认说,‘我又不忍眼看你放弃你的课程,所以在第二十四街那家大洗衣作坊里找了一个烫衬衣的活儿’”可知,德丽雅在艰难生活中为丈夫的艺术追求而去做工,可以体现她的朴实善良。由“她带着充满了爱情和固执的眼色熬了一两分钟,终于垂下头,一边哭,一边说出实话来了。……我又不忍眼看你放弃你的课程,所以在第二十四街那家大洗衣作坊里找了一个烫衬衣的活儿”可知,尽管被烫伤却因骗丈夫而哭泣,也可体现她的朴实善良。
②温柔体贴。由德丽雅对丈夫说话时的态度“快活”“亲切”“热切”可以看出她温柔;面对“可是没多久,艺术动摇了,该付给马杰斯脱和罗森斯托克两位先生的学费也没着落了”的窘境,她说“你一定得坚持学习。我并不是放弃了音乐去干别的事情”“你坚持下去,真使我高兴”“当你爱好你的艺术时,就觉得没有什么牺牲是难以忍受的”,由此可以看出她关心并鼓励丈夫追求艺术也能体现。
③坚强乐观。由“我相信一定卖得掉的”“何况我们一星期有十五块钱,可以过得像百万富翁那般快乐”可知,她在生活困窘中相信生活会变美好,对美好生活和艺术追求的保持着积极态度,并且去打工挣钱。由此可以看出她坚强乐观。
18.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
①朴实善良,由“‘我找不到学生,’她供认说,‘我又不忍眼看你放弃你的课程,所以在第二十四街那家大洗衣作坊里找了一个烫衬衣的活儿’”可知,德丽雅在艰难生活中为丈夫的艺术追求而去做工,可以体现她的朴实善良。由“她带着充满了爱情和固执的眼色熬了一两分钟,终于垂下头,一边哭,一边说出实话来了。……我又不忍眼看你放弃你的课程,所以在第二十四街那家大洗衣作坊里找了一个烫衬衣的活儿”可知,尽管被烫伤却因骗丈夫而哭泣,也可体现她的朴实善良。
②温柔体贴。由德丽雅对丈夫说话时的态度“快活”“亲切”“热切”可以看出她温柔;面对“可是没多久,艺术动摇了,该付给马杰斯脱和罗森斯托克两位先生的学费也没着落了”的窘境,她说“你一定得坚持学习。我并不是放弃了音乐去干别的事情”“你坚持下去,真使我高兴”“当你爱好你的艺术时,就觉得没有什么牺牲是难以忍受的”,由此可以看出她关心并鼓励丈夫追求艺术也能体现。
19.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语段的作用的能力。
先回答“欧 亨利笔法”的含义:文章的结尾既是出乎意料的却又是在情理之中合乎逻辑而令人信服的。
然后具体分析意料之外和情理之中。
意料之外是,前文“德丽雅说,她得教授音乐,以免断炊”,由后文“‘我找不到学生,’她供认说,‘我又不忍眼看你放弃你的课程,所以在第二十四街那家大洗衣作坊里找了一个烫衬衣的活儿’”可知,她是以为“教授音乐”名,却在洗衣店烫衬衣;开头写 “乔在伟大的马杰斯脱那儿学画”,后文却说“可是今天下午,我把机器间的油和废纱头送给楼上一个给熨斗烫了手的姑娘。两星期来,我就在那家洗衣作坊的炉子房烧火”,可见丈夫乔以“到公园画画出售”为名,却在洗衣店做烧火工。
情理之中是对于文章整体来说,主要通过种种伏笔来表现:对于德丽雅,挣钱回来“愉快自豪”却“疲惫不堪”,说明她的工作并不是清闲的教学;“得意扬扬地掏出三张五块钱的钞票”却“她有些厌倦地说,‘克蕾门蒂娜真叫我费劲。’”说明她十分的劳累;“德丽雅来了,她的右手用绷带包成一团,简直不像样了”,然后说手上的绷带是“涂了油的软沙”为后文做烫衣工埋下伏笔;“熨斗,我是说奶酪,大概在那个时候烧好。你真该看到品克奈将军,乔,他……”暴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