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件:苏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

文档属性

名称 语文课件:苏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4-11-15 17:44:07

文档简介

课件10张PPT。第四单元
第十六课 小石潭记 1.作者名片 2.背景介绍
柳宗元因拥护王叔文的改革,被皇帝贬为永州司马。为排解内心的愤懑之情,他常常不避幽远,伐竹取道,探山访水。所幸永州的大自然待他不薄,奇形怪异的潭水、小丘、石渠、山涧纷至沓来,美不胜收。于是他寄情于山水,并通过对景物的具体描写,抒发自己被贬后无法排遣的忧伤凄苦的思想感情。《小石潭记》就是这期间写成的。3.图解课文小石潭记发现小石谭:隔、闻、伐、取、见谭中景物小谭源流谭中气氛:记录同游者潭水:清澈(侧面描写)游鱼:动静结合溪身:曲折蜿蜒岸势:参差不齐幽深冷寂抒发在寂寞处境中的悲凉凄苦的情感1.一词多义
水尤清洌 ( )
以其境过清 ( )
潭中鱼可百许头 ( )
明灭可见 ( )
全石以为底 ( )
以其境过清 ( )
答案:(1)清澈/凄清,冷清清 (2)大约/可以,能够
(3)用/因为 (1)清(2)可(3)以 乃记之而去 ( )
潭西南而望 ( )
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 )
似与游者相乐 ( )
答案:(4)连词,表承接/连词,表修饰 亲
(5)以……为乐/欢乐(4)而 (5)乐2.古今异义
(1)潭中鱼可百许头
古义:_____________ 今义:可以,可能
(2)潭中鱼可百许头
古义:_____________ 今义:允许,许可
(3)崔氏二小生
古义:_____________
今义:指戏曲中生角的一种,扮演青年男子
答案:(1)大约 (2)表示数目不确定 (3)年轻人﹒﹒3.词类活用
(1)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名词用作状语,____________)
(2)斗折蛇行(名词用作状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心乐之(形容词的意动用法,____________________)
(4)凄神寒骨(形容词的使动用法,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向西 (2)像北斗七星那样 像蛇爬行那样
(3)以……为乐 (4)使……凄凉 使……寒冷﹒﹒﹒﹒﹒﹒4.文言句式
(1)斗折蛇行。(省略句,“斗”前省略主语“溪水”)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全石以为底。(倒装句,即“以全石为底”,“全石”放在前面,表示强调,属宾语前置)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溪水)曲曲折折。 (2)(潭)用整块石头为底。5.走进文本
(1)本文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突出地表现了“小石潭”的什么特点?
答案:游览的先后顺序(时间顺序)。石奇,水清,鱼活跃,溪流曲折,环境凄美的特点。
(2)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作者游览小石潭时的心情有怎样的变化。
答案:作者游览小石潭之初的心情是欢快的,但一经凄清环境触发,忧伤、悲凉之感随之而来。 课件8张PPT。第十七课 记承天寺夜游 1.作者名片 2.背景介绍
元丰二年(1079),苏轼因对新法持有不同意见,被网罗罪名,投入监狱。四个多月后,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不得签署公事,不得擅离安置所,实际上和流放差不多。此时苏轼深感无用武之地,所以这一时期的作品,如《赤壁赋》《后赤壁赋》等,大多表现了他旷达而又失意的矛盾心情。本文就是苏轼在被贬谪黄州的困苦境遇中写的。3.图解课文1.古今异义
(1)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表转折关系的关联词
(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没事情可做的人
答案:(1)只是,不过 (2)指不汲汲于名利而能从容流连光景的人﹒2.词类活用
相与步于中庭 (名词用作动词,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散步﹒3.文言句式
(1)念无与乐者。(省略句,省略了主语“吾”)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相与步于中庭。(倒装句,正确语序为“相与于中庭步”)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想到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
(2)(我们)便一起在院子里散步。4.走进文本
(1)文章结尾“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中的“闲”字在文中起何作用?有哪几层含义?
答案:“闲”字是本文的文眼,“闲人”是本文的点睛之笔。
含义:反映作者身为闲官的现实;表达了作者安闲自适的心境;慨叹世人忙于名利而无暇顾及良辰美景。
(2)作者在文中为我们描绘了一个怎样的世界?
答案: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课件22张PPT。第十八课 阿里山纪行 1.背景介绍
1997年7月初,作者应一批台湾学者的邀请,赴台湾讲学,交流两岸文化。在此期间,他游览了阿里山,并深深陶醉于此。他想应把美丽的阿里山描绘出来介绍给大陆读者,让更多的人了解它,于是这篇文章就产生了。 2.文体知识
游记是描写旅行见闻的一种散文形式。游记的取材范围极广,可以描绘名山大川的秀丽瑰奇,可以记录风土人情的有趣阜盛,可以反映一人一家的日常生活面貌,也可以记下一国的重大事件,并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1.正音辨形
幢顶( ) 雄踞( ) 风靡( )
kān( )称 山 lán( ) dì( ) 听
答案:chuánɡ jù mǐ 堪 岚 谛﹒﹒﹒2.据义填词
(1)_________:形容无边无际的样子。
(2)_________:草木随风而倒,形容事物很风行。
(3)_________:设宴欢迎刚从远道来的人。
答案:(1)莽莽 (2)风靡 (3)接风洗尘3.走进文本
(1)画出文中表现作者行踪的短语或句子。
答案:“台北松山机场”“台湾的中部城市嘉义”“然后改乘森林小火车进山”“经过三个多小时的运行,到了阿里山站”“从火车站到神木,尚有一段路程”“迂曲穿过一片林区”“曲径幽路”“在树身之间穿行了一阵,我们终于看到了神木”“下山的路上”。
(2)文中描写了阿里山的哪些景物?请用四字短语概括一下。
答案:深山水潭、青苔曲径、原始林海、千年神木。1.秀美风光
(1)作者重点描绘了哪段行程的景色?从哪几句话可以看出来?
答案:作者重点描绘的是从嘉义到阿里山站和从阿里山站到神木这两段行程。从文中“不到阿里山,何以能说到了台湾”“不到神木,又何以能说到了阿里山”两个过渡句可看出来。【知识链接】
文章中用一定语句或段落,提示前后文意思之间的联系,使它们有机联系起来,自然而然地由上文转入下文,这就是过渡句。
过渡句起到总结上文,引出下文,承上启下的作用。(2)根据下面表格,填写所描绘的景物及特点。答案:【知识链接】
“移步换景”是游记最常用的一种写作手法,是指不固定视点(即立足点和观察点),按照地点的转移和一定的视角,把所看到的不同事物叙述和说明下来,不断展现新画面。视点和要叙述、说明的对象都在移换。 采用移步换景法描写景物时,首先要把观察点的变换交代清楚。这样,读者才能清楚地知道游览或参观的路线。其次要把移步中或移步后所见到的景物具体地展现出来,使读者看到一幅幅绚丽多彩、内容丰富的生动画面。采用移步换景法描写景物时,要注意围绕一个中心展示不同的画面,避免有支离破碎的感觉。其次要进行精心的剪裁,要把一路上最有特色的景物描绘出来,删去一般性的描写,避免记流水账。2.语言赏析
本文语言典雅、凝练、生动,运用比喻、排比、反复等修辞手法,句式多样,富有音乐美和情韵美。
【示例】选句1:它真像一条条绿地毯,紧紧地贴在地表上、台阶上,甚或依附在树干上。
思维点击:从运用的写作手法入手来分析句子的作用。
赏析: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突出了青苔厚密的特点。选句2:树木姿态各异,如幢顶,如伞盖,如古寺宝塔。
赏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作者连用三个比喻,写树躯、树身,突出树木的大和高。
选句3:那是静谧的世界、净洁的世界,甚至可以说是禅的世界。
赏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作者采用反复的修辞手法,运用流畅而节奏鲜明的文字,强调了林区的宁静。(读一读,找一找 还能找出哪些优美的语句,相互交流一下吧!)【备选例句】
选句4:它们排列整肃,如孙武之军阵、秦皇之兵马。
赏析:作者以拟人化的比喻,描写树木排列之整肃。如诗如画的比喻,感受深切的联想,使森林、古树成了富有审美价值的情境。 文中抓住景物的特点,对景物进行了细致的描写;或直接描摹,或侧面烘托,或调动感觉器官,或采用对比的写作手法,突出了事物的本质特点。中考的常见考点是:分析运用的写作手法及作用。【名师微博】
景物描写的四种手法及作用示例:分析“潭无鱼鳖,林无鸟兽,偶或有如蝉、如蝇、如蚊的声音,侧耳谛听、分辨、捕捉,却又没有了”运用的写作方法及作用。
答案:运用衬托的写作手法,即以有声衬无声,突出了树林的宁静。【沙场点兵】
分析“山下尚是汗水津津,山间则是凉气侵人了。那股凉气给人的感觉不在温度,而在穿肌透骨的力度”运用的写作手法及作用。
答案:运用对比的写作手法,写出了山下与山间的温差,从作者感觉的角度,突出“景幽”带来的“凉气”和凉气穿肌透骨的力度。依据图示,完成下题,归纳反思。 移步换景阿里山的风光美如画 课文采用_______的写作手法,形象地描绘了游览阿里山所见的迷人风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幽静且布满青苔的山间小路和号称“阿里山灵魂”的____________,并发出了由衷的赞美: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移步换景 清澈透亮的姊妹潭水 宁静无际的原始森林 神木 阿里山的风光美如画课件9张PPT。第二十课 *蓝蓝的威尼斯 1.题目解读
题目为“蓝蓝的威尼斯”,是因为作者坐在飞机上从舷窗向外眺望,“一片蔚蓝色的世界:天,是蓝的;地,也是蓝的”。以此为题不仅突出了威尼斯的色彩,而且写出了作者俯瞰威尼斯的总体印象。2.图解课文移步换景行踪为线1.正音辨形
舷窗( ) 搁浅( ) 鳞次栉比( )
tiào( )望 wèi( )蓝 风暴zhòu( )起
答案:xián ɡē zhì 眺 蔚 骤﹒﹒﹒2.据义填词
(1)________:异常美丽。
(2)________:(田地)因无人管理而长满野草。
(3)________:像鱼鳞和梳子的齿一样,一个挨着一个地排列着,多形容房屋等密集。
答案:(1)瑰丽 (2)荒芜 (3)鳞次栉比3.走进文本
(1)阅读课文,理清作者的行踪。
答案:俯瞰威尼斯全景、登上汽船、泛舟运河、穿过一座座桥梁、威尼斯市体育馆、圣马可广场。(2)再读课文,说说威尼斯美在什么地方,并在文中画出相关的句子。答案:①就像一串颗颗珍珠连缀起来的瑰宝。入夜,灯光映着碧水,明月照亮大海,泛舟在亚得里亚海滨像进了水晶宫一般,真是人间奇景。②泛舟在大运河上,就像在参观欧洲建筑艺术博览会。③深秋的威尼斯,绚丽多姿,游客如云,广场上千百只灰鸽争相啄食,供人拍照、逗乐;穿梭般来往的船艇,迎着飞翔的海鸥,构成一幅美丽、和谐、幸福的画卷。
(3)作者为什么以“蓝蓝的威尼斯”为题?
答案:①突出了威尼斯的色彩,写出了作者俯瞰威尼斯的总体印象。②“蓝蓝的”深层内涵是美丽、和谐、幸福的象征。(4)请大家带着欣赏的眼光再读课文,找出其中你喜欢的比喻句,并说说你喜欢的理由。
答案(示例):118个岛屿,177条大小河道相互沟通,由401座各式各样的桥梁串连缀接而成的“水都”,就像一串颗颗珍珠连缀起来的瑰宝。入夜,灯光映着碧水,明月照亮大海,泛舟在亚得里亚海滨像进了水晶宫一般,真是人间奇景。
理由:这里运用了两个比喻。前一个比喻写“水都”的白天之美,后一个比喻写“水都”的夜晚之美。这两个比喻的共同特点是闪闪发光,给人光彩夺目、如诗如画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