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件:苏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文档属性

名称 语文课件:苏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4-11-15 17:45:52

文档简介

课件20张PPT。第一单元
第一课 七律 长征 1.作者名片 2.文化常识
律诗是中国近体诗的一种,常见的类型有五律、七律等。五字句的称五言律诗,七字句的称七言律诗。其特点主要有:
(1)每首限定八句。
(2)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通常押平声。
(3)每两句为一联,共四联,即: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4)中间两联必须用对偶。 3.诗文大意
红军不怕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那无数艰难困苦在红军眼里只被看做是平平常常的事。
五岭山脉那样高低起伏,绵延不绝,在红军眼里不过像翻腾着的细小波浪;乌蒙山那样高大雄伟,气势磅礴,在红军看来不过像泥丸那样在脚下滚动。 金沙江两岸都是高耸入云的悬崖峭壁,激流拍岸,热气腾腾;泸定桥的铁索高高悬挂在水流湍急的大渡河上,寒气逼人。
更使红军欣喜的是翻越了白雪皑皑的千里岷山,心情豁然开朗,个个笑逐颜开。 1.正音辨形
逶迤( ) 乌蒙( ) 云崖( )
pánɡ( )礴 铁suǒ( ) 开yán( )
答案:yí ménɡ yá 磅 索 颜 ﹒﹒﹒2.据义填词
(1)_____________:弯曲绵延的样子。
(2)_____________:(气势)盛大。
答案:(1)逶迤 (2)磅礴3.走进文本
(1)朗诵诗歌,划分朗读节奏并标注重音。
红 军 不 怕 远 征 难 , 万 水 千 山 只 等 闲 。
五 岭 逶 迤 腾 细 浪 , 乌 蒙 磅 礴 走 泥 丸 。
答案: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2)概括诗中表现出的长征所经过的地方。
答案:五岭、乌蒙山、金沙江、大渡桥、岷山。﹒1.内容理解
(1)简要分析诗歌首联的作用。
答案:全诗总纲,高度概括了长征的行程之远、时日之长和途中所面对的一切艰难困苦,自然引出下面六句诗。
(2)诗中具体形象地展现了哪几幅威武雄壮的“征难图”?
答案:腾越五岭、疾跨乌蒙、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喜踏岷山雪。2.妙用词语
(1)面对长征途中的艰难险阻,红军战士是如何对待的?请找出关键词语,仿照下面的示例,对其进行批注或赏析。
【示例】选句1: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赏析:“不怕”“只等闲”。充分显示了红军战士钢铁般的革命意志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也给全篇定下了轻快豪迈、气度不凡的基调。选句2: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赏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细浪”“泥丸”。极言其小,是一种夸张的手法,表现了红军敢于战胜一切困难的伟大气魄,突出了红军战士不畏艰险、藐视困难的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精神。选句3: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赏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暖”“寒”。“暖”字形象地概括了那种热烈沸腾的景象和战士们胜利、喜悦的心情。“寒”字形象地写出了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这一场恶战的艰苦激烈,写出了红军战士英勇顽强的战斗精神。
(读一读,找一找 还能找出哪些典型的例句?共同交流一下吧!)【备选例句】
选句4: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赏析:“喜”和“开颜”。两词写出了红军闯过长征途中又一道难关后的喜悦心情,表现了红军将士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对革命必胜的信念。(2)结合上述分析,这些词语显示出红军战士什么样的精神品质?
答案:充分显示出红军战士钢铁般的意志、藐视一切困难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这首诗歌巧妙地运用比喻、夸张和对偶等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句式整齐对称,读来朗朗上口,富有音乐美,极有感染力。中考的主要考点是辨析这三种修辞手法及作用。【名师微博】
夸张、比喻、对偶三种修辞手法的作用及答题模式示例:“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诗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作用?
答案:运用夸张、比喻和对偶的修辞手法,通过红军的主观感受,生动形象地表现了红军顽强豪迈的英雄气概,句式整齐对称,富有音乐美。【沙场点兵】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诗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作用?
答案: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句式整齐对称,读来朗朗上口,富有音乐美。 依据图示,完成下题,归纳反思。七律
长征万水千山金沙 云崖 暖大渡 铁索 寒五岭 逶迤 细浪乌蒙 磅礴 泥丸岷山 千里 开颜 这首诗歌从“__________”和“__________”两方面,用简练的语言写出了渡金沙、强渡大渡、 过五岭、越乌蒙、___
______这五件事,有力地表现了红军藐视困难的____________精神。
答案:万水 千山 翻岷山 革命乐观主义课件13张PPT。第二课 *《长征组歌》两首四渡赤水出奇兵
1.背景介绍
《长征组歌》是1965年为纪念红军长征胜利30周年而作,由10个乐章组成:《告别》《突破封锁线》《遵义会议放光辉》
《四渡赤水出奇兵》《飞越大渡河》《过雪山草地》《到吴起
镇》《祝捷》《报喜》《大会师》。《四渡赤水出奇兵》是其
中的第四乐章。遵义会议后,在毛泽东的领导下,红军声东击
西,四渡赤水河,然后急行军渡过金沙江,跳出了敌人的包围
圈。2.图解课文四渡赤水出奇兵敌兵(多行不义必自毙)红军(军民鱼水一家人)重兵压境弃甲丢烟枪出奇兵逼昆明袭金沙重飞渡1.正音辨形
解渴( ) 重兵( ) 袭金沙( )
chì( )水 qì( )甲 压qián( )境
答案:kě zhònɡ xí 赤 弃 黔﹒﹒﹒2.据义填词
(1)________:出乎敌人意料而突然袭击的军队。
(2)________ :比喻为了便于乘机行事,想法子引诱有关的人离开原来的地方。
答案:(1)奇兵 (2)调虎离山3.走进文本
(1)《四渡赤水出奇兵》通过四渡赤水、飞渡___________、威逼贵阳、佯攻昆明、巧渡_______等画面,突出表现了题目中的“___”字。
答案:乌江 金沙江 奇(2)从这首歌词中我们能看出红军过赤水时遇到了哪些困难?
答案:横断山,路难行,天如火,水似银,敌重兵,压黔境,以及乌江天险的阻隔。
(3)从这首歌词中我们可以看出红军胜利的原因有哪些?
答案:红军战士的英勇、民众的热情支持、毛主席的用兵如神。(4)大家都认为歌词最后一句“毛主席用兵真如神”十分精妙,你能说说原因吗?
答案:这一句水到渠成、画龙点睛地盛赞了毛主席用兵如神的军事艺术,是歌词的中心句。过雪山草地
1.背景介绍
《过雪山草地》是《长征组歌》的第六乐章。为了实现迅速北上与红四方面军会合这一战略任务,红军翻越了位于川西的大雪山,然后又通过了数百公里渺无人烟的茫茫大草地。2.图解课文1.正音辨形
扎营( ) 雪皑皑( ) 草毯泥毡( )
充jī( ) chuī( )断粮 千锤百liàn( )
答案:zhā ái tǎn 饥 炊 炼﹒﹒﹒2.据义填词
(1)_______:洁白的样子,多形容霜雪。
(2)_______:这里比喻多次的斗争和考验。
答案:(1)皑皑 (2)千锤百炼3.走进文本
(1)《过雪山草地》中,红军遇到的最大的困难是什么?
答案:路难走,没有吃,没有住,生存危机之严重。即开头四句“雪皑皑……炊断粮”。
(2)作者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来写这些困难?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答案:运用比喻、拟人、对偶等修辞手法,充分表现了红军战士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高尚的革命情操。课件24张PPT。第三课 老 山 界1.作者名片 2.背景介绍
1934年10月初,中央革命根据地的中国工农红军突破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五次“围剿”,北上抗日,在长达一年的时间里,战胜了无数艰难险阻,粉碎了反动派的围追堵截,长驱二万余里,纵横11个省,于1935年10月,胜利到达抗日根据地——陕北,与陕北红军会合,完成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老山界是红军长征中所过的第一座难走的山,又叫越城岭。1.正音辨形
歇脚( ) 骨碌( ) 蜷起( )
盛饭( ) 澎湃( ) 矗立( )
yáo( )民 lí( )明 咀jué( )
答案:xiē ɡū quán chénɡ pài chù 瑶 黎 嚼﹒﹒﹒﹒﹒﹒2.据义填词
(1)_______:形容凄切的水声。
(2)_______:甜美、畅快地入睡。
答案:(1)呜咽 (2)酣然入梦3.走进文本
(1)阅读课文,填表说明红军翻越老山界的经过:答案:(2)由上述内容可知,本文采取____________的记叙顺序, 按_________变化和_________转移来安排文章层次。
答案:顺叙 时间 地点1.勇对困难
(1)“老山界是我们长征中所过的第一座难走的山。”其“难”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案:走路难:悬崖峭壁、山高路险。
睡觉难:路窄石硬、寒气逼人。
吃饭难:粮食奇缺、肚子饥饿。
处境难:敌人追击、枪声密集。(2)红军指战员对待困难的态度表现了他们怎样的情怀?
答案:对待困难的态度:打笑逗趣、奋勇登山、酣然入梦、观赏夜景、鼓着勇气、继续前进、毫不畏惧、嘲笑敌机…… 表现了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精神,也洋溢着一种革命的自豪感。2.景物描写
(1)作者紧扣“奇”字,具体描写了哪些景物?分别是从什 么角度来写的?
答案:景物:①“之”字火把连到天上。②火把在头顶上一点点排到天空。③火把照着人的脸,就在脚底下。
角度:仰视、俯视。(2)阅读课文,仔细揣摩相关描写,仿照下面的示例,对文章中的景物描写进行批注或赏析。
【示例】选句1:满天都是星光,火把也亮起来了。从山脚向上望,只见火把排成许多“之”字形,一直连到天上,跟星光接起来,分不出是火把还是星星。这真是我生平没见过的奇观。赏析:火把“之”字形,生动地写出山高峻陡峭、曲折蜿蜒的特点,表现了红军队伍的宏伟气势并颂扬了红军坚强的革命意志和乐观主义精神。选句2:天上闪烁的星星好像黑色幕上缀着的宝石,它跟我们这样地接近哪!黑的山峰像巨人一样矗立在面前。四围的山把这山谷包围得像一口井。
赏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运用了比喻,形象地描写出夜景之美,突出山势高峻,表现了红军的乐观主义精神。选句3:路上有几处景致很好,浓密的树林里,银子似的泉水流下山去,清得透底。
赏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景色明朗、清新。表达了战士们克服困难后欢畅、轻松的心情,集中展现了一种前景光明的意境。【知识链接】
景物描写
景物描写,是指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的风景、物体的描写。景物描写主要是为了显示人物活动的环境,使读者身临其境。
主要作用:
1.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揭示作品的时代背景。
2.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 3.展示人物性格。
4.推动情节的发展。
5.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读一读,找一找 还能找出哪些典型的例句?共同交流一下吧!) 【备选例句】
选句4:向上看,火把在头顶上一点点排到天空;向下看,简直是绝壁,火把照着人的脸,就在脚底下。
赏析:运用景物描写,以仰视、俯视再现山的陡峭。 烘托出红军英勇豪迈的英雄气魄,反映了红军在艰难征程中昂扬奋发的精神境界。 (3)综上描述,这些描写表现了红军战士怎样的精神?
答案:表现了红军战士不怕困难,艰苦奋斗的坚强意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4)本文主要写红军翻越老山界的经过,为何在开篇用六分之一的笔墨描写和瑶民攀谈的情况?
答案:为了表现出红军对瑶民的关心、纪律的严明和瑶民对红军的支持帮助。 本文语言朴实而优美,很多语句精辟富含深意,流露着真挚而强烈的感情。赏析优美精辟语句是中考的常见考点之一。
【名师微博】示例:赏析“从山脚向上望,只见火把排成许多‘之’字
形,一直连到天上,跟星光接起来,分不出是火把还是星星”
这句话。
答案:“‘之’字形”说明山路曲折、迂回。“跟星光接起
来”是夸张的修辞手法,写山势之高,表现了老山界的险峻。【沙场点兵】
“远远地还听见敌人飞机的叹息,大概是在叹息自己的命运:为什么不到抗日的战线上去显显身手呢?”有什么含意?
答案:这句话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以讽刺的笔触,对敌人的堵截飞机进行了生动刻画,反映了红军对敌人的藐视和对自己战斗力的自信。 依据图示,完成下题,归纳反思。 本文按照____顺序来组织材料,叙述了红军翻越老山界的全过程,写出了中国工农红军不畏艰难、艰苦奋斗的坚强意志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精神。
答案:时空 革命英雄主义、乐观主义课件27张PPT。第四课 草 1.题目解读
题目既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又揭示了小说的线索,还以此引发出思想的火花。 2.作者名片 3.背景介绍
课文中的“草地”特指松潘草地,地处阿尼玛卿山、岷山和巴颜喀拉山之间,平均海拔3 000米左右,多草甸、沼泽。1935年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经过这里。 当年红军经过这片草地时,敌人前堵后追,困难重重,尤其是粮食极度短缺。红军战士就以野菜来充饥。本文写的就是战士误食有毒野菜后的一段感人故事。1.正音辨形
蔫巴( ) 飒飒( ) 踉跄( )
zànɡ( )族 酸sè( ) 抽yē( )
答案:niān sà qiànɡ 藏 涩 噎
2.据义填词
(1)_________:非常着急。
(2)_________:愤怒,生气。
(3)_________:疑惑畏惧。
答案:(1)焦灼 (2)愠怒 (3)惶惑﹒﹒﹒3.走进文本
(1)故事发生在_______的第四天,战士们吃________中毒,________向上级报告、求援。
答案:过草地 野菜 杨光
(2)课文以“草”为题目,有什么含义和作用?
答案:“草”既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又揭示了小说的线索,还以此引发读者关于美好生活由来的思考。1.故事情节
(1)理清小说的情节,完成下面的填空。
(误食毒草中毒) ( ) ( )
开端 → 发展 → 高潮 →
(议毒草)
结局
答案:拦担架、请救人 辨毒草、尝毒草(2)这篇小说的线索是什么?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答案:草。时间顺序。 【知识链接】
线 索
线索,指贯穿于整篇文章的思路、脉络等。读课文,抓住了线索,就容易掌握段落结构,领会中心思想。如何找到线索呢?
①首先了解文章的体裁和内容,是写人叙事写景的记叙文,还是抒情散文,表现手法是不是借物喻人、借物抒情。 ②注意文章的标题,有的文章的标题直接揭示文章的线索,特别是标题是物的。
③有时文章中的某个词或某个事物从头至尾反复出现。
④有时候用议论或抒情来显示线索。
⑤有的文章同时具备两条线索:明线和暗线。 2.人物形象
阅读课文,仔细揣摩相关描写,完成下面问题。
(1)选文对周副主席、杨光主要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请仿 照下面的示例,对相关的描写进行批注或赏析。
描写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语言、动作、心理、神态描写。【示例】选句1:他觉得心头像刀在绞,眼睛一阵酸涩,竟然连敬礼也忘了。赏析:运用心理描写,充分表现了红军战士对周副主席的爱戴和敬重之情。①周副主席
选句2:周副主席又举起那棵野菜看了看,慢慢地把它放进嘴里。医生惊呼着扑过来,野菜已经被咬下了一点。
赏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运用动作描写,表现了作为红军革命领袖的周副主席虽身患重病仍置个人安危于不顾,对红军战士生命和健康高度关注,对革命大业极端负责、无比忠诚的高尚品质和非凡气度。选句3:语气里透着深深的感情:“等你们长大了,就会想起这些草,懂得这些草;就会看到:我们正是因为吃草吃得强大了,吃得胜利了!”
赏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运用语言描写,强调了青年一代继承并发扬革命传统的必要性,强调了革命精神、革命意志对于壮大队伍、克敌制胜的重要性。②杨光
选句4:他索性把枪往怀里一抱,就地横倒身躯,沿着山坡滚下山去。
赏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运用动作描写,形象地写出了他发现队伍后的极度喜悦和没有力气却又急于追上那支小队伍的心理。选句5:顿时,他觉得自己变得强大了,有力了,这力量足足能一气走出草地。他向着敬爱的周副主席深情地举手敬礼,然后,那紧握着野菜的手猛地一挥,转身向总部所在的方向跑去。
赏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运用心理、动作描写,形象地表现了杨光对周副主席的崇敬和从教导中获得的力量及执行命令的迅速。
(读一读,找一找 还能找出哪些典型的例句?共同交流一下吧!)【备选例句】
选句6:看着,不知是由于疲累还是怎的,他倚在警卫员的肩
头,仰起了头,眼里浮上了异常的严肃的神情。
赏析:运用动作、神态描写,既写出了周副主席的疲累、虚
弱,又写出了他对这件事的高度重视。(2)结合以上分析,概括人物形象。
周副主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杨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周副主席:虽身患重病仍置个人安危于不顾,有着关爱战士生命胜过关心自己的高尚人格,有着正视困难、藐视困难的英雄气概,有善于引导、启迪红军战士的领导艺术。
杨光:关心战友、忠诚革命、对周副主席极为爱戴和敬重。(3)杨光、周副主席谁是小说的主人公?为什么?
答案:小说的主人公是周副主席。因为本文要揭示的主题是歌颂以周副主席为代表的老一代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伟大形象。因此,周副主席是主人公。(4)杨光这个人物形象在整篇文章中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答案:杨光是贯穿全文的线索人物。课文以他的所见所闻展开故事,又以他的所见所感展示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光辉形象。 文章不少写景文字,生动形象,精彩细腻地描写了景物的特色,字里行间流露着真挚而强烈的感情。中考的主要考点是判断并分析景物描写的作用。【名师微博】景物
描写答题模式一般作用设置人物活动的背景运用……的描写手法,烘托
(表现、渲染等)……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预示人物的……命运,为下文埋伏笔烘托人物的……的心情渲染……环境氛围示例:“他欠起身子,四下里打量着,回想着,好半天才弄明白:自己是躺在湿漉漉的草地里。”这句话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何作用?
答案:运用了景物描写。交代了故事发生的地点,设置了悬念,引起读者的极大兴趣。 【沙场点兵】
“只有晨风吹过荒漠的草地,撕掠着青草,发出飒飒的声响”一句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何作用?
答案:运用了景物描写。渲染了周副主席作出决定之后大家默默无言的沉静气氛。“荒漠的草地”是为人物活动提供的具体背景。 依据图示,完成下题,归纳反思。 草误食毒草议论毒草辨、尝
毒草高尚人格爱戴敬仰 文章围绕“________”字,以红军战士误食毒草拉开帷幕,接着以周副主席___________把情节逐步推向高潮,最后以周副主席议论毒草、红军战士悟真理结束全文,表现了周副主席的高尚人格,抒发了红军战士对周副主席的____________之情。
答案:草 辨、尝毒草 爱戴敬仰课件10张PPT。第五课 *《长征》节选 1.剧本简介
电视文学剧本《长征》反映的是从井冈山的第五次反围剿到红军经过二万五千里长征胜利到达陕北这一段震惊中外的历史。塑造了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领袖的光辉形象,表现了红军战士可歌可泣的伟大壮举,展示了我党转危为安走向胜利的艰难过程,弘扬了“长征精神”。2.图解课文《长征》节选泥泞的草地草地水塘旁边泥泞的草地草地之夜环境恶劣场面悲壮
意志坚强革命乐观自主学习
1.正音辨形
泥泞( ) 猝然( ) 哽咽( )
yuān( )枉 mò( )地 疲 bèi( )
答案: nìnɡ cù yè 冤 蓦 惫﹒﹒﹒2.据义填词
(1)_________:形容轻快地跳舞。
(2)_________:形容很多人说同样的话。
(3)_________:形容四周非常寂静,没有一点声音。
答案:(1)翩翩 (2)异口同声 (3)万籁俱寂3.走进文本
(1)阅读课文后,填写下表。 答案:(2)课文节选的四个场景有许多感人至深的情节,你印象最深的是哪一个?并说明理由。
答案(示例):①彭“惨然一笑”,“惨然”是为死去的红军战士而心痛,为红军处境困难而担忧,“笑”是一种苦笑,强颜欢笑,故作轻松,怕别人担心他。“久久不语”说明彭经过长时间激烈的思想斗争,终于作出了杀心爱的战马以挽救同志们生命的决定。
②周团长和战士互让炒面的举动表现了红军官兵上下一心、同甘共苦和在生死抉择关头把生的希望留给别人的优秀品质和崇高的人格力量。 ③周团长毅然赴死的举动不是消极怯懦地回避艰难,而是为他人着想,从大局出发,以结束生命的方式减轻战友的行军负担,把生的希望让给年轻战士,为革命留下有生力量,这是一种崇高的献身精神,其行为充满了悲壮的人格魅力。
④战马伸动前腿刨地的细节描写,烘托了烈士殉难、存者衔哀的悲壮气氛,也为下文彭德怀杀马作了情感上的铺垫。
⑤红军指战员苦中作乐的情节充分表现了红军官兵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革命必胜的坚定信念和文武双全的高尚素养。(3)文中可敬可佩的人物十分多,请选择一个最喜欢的,并结合相关描写说说理由。
答案(示例):①刘少奇。“不要哭了,我冤枉了你,向你道歉”,富有个性的语言,充分展现了刘少奇急人之难、虚怀若谷的人格魅力和领袖风范。
②周团长。“周团长回身看了看再也爬不起来的战士,又转过身全力向水塘爬去”,形象地表现了周团长对战士的关心、对部队的留恋和决定牺牲自己的崇高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