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11张PPT。第十课 晏子使楚 1.作者名片 2.背景介绍
春秋时期,诸侯争霸,各国不仅在军事上角逐,在外交上也常常展开激烈斗争,以显示各自的实力。在齐桓公去世近百年后,齐国称霸的盛世已过。楚国自从庄王一鸣惊人之后,迅速跃居五霸之列,国力日强,骄横日甚。在楚强齐弱的态势下,晏子代表齐国使楚,故事在这样的背景下展开。3.图解课文楚王:设计—侮辱—自我解嘲 (笑曰:……)晏子:反驳—避席 类比—橘枳楚王盲目自大晏子巧言善辩对比晏子使楚1.通假字
(1)缚者曷为者也(“曷”同“_________”)
(2)圣人非所与熙也(“熙”同“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何 (2)嬉 开玩笑﹒﹒2.古今异义
(1)谓左右曰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左和右两方面
(2)坐盗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坐下
答案:(1)指近侍 (2)犯罪﹒(3)其实味不同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表示所说的是实际情况
(4)寡人反取病焉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疾病
答案:(3)它们的果实 (4)辱﹒3.一词多义
晏子将使楚 ( )
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 ( )
齐之习辞者也 ( )
吾欲辱之 ( )
为其来也 ( )
何为者也 ( )
答案:(1)出使/让 (2)助词,的/代词,他
(3)相当于“于”,当/做(1)使(2)之(3)为4.文言句式
(1)何以也?(倒装句,何以,即“以何”)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橘生淮南则为橘。(省略句,“生”后省略了“于”)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用什么办法呢?
(2)橘树生长在淮河以南的地方就是橘树。5.走进文本
(1)楚王为什么想侮辱晏子?(用自己的话回答)
答案:因为他知道晏子很会说话,很会外交,想找机会试探他,羞辱他。
(2)楚王与群臣是怎样安排计谋来侮辱晏子的?(用自己的话回答)
答案:先预设抓住齐人偷盗的情境,当晏子到来时,故意带到楚王面前,以此影射齐人都善偷,从而戏弄晏子。 (3)针对楚国君臣的戏弄侮辱,晏子是怎么回击对方的?
答案:以橘树生长地不同,而本质不同来设喻,得出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结论,强调环境造就人。
(4)晏子的回答,可谓巧妙得体,体现了一个外交家的风范,请说说晏子外交的特点。
答案:擅长辞令、聪明机智、维护国家尊严。课件7张PPT。第二单元
第六课 *枣 核 1.作者名片 2.背景介绍
1979年8月,萧乾应邀赴美进行访问交流,回国后将自己在美的见闻,写成系列文章,集成《美国点滴》。《枣核》便是萧乾《美国点滴》中的一篇。它犹如一股从大西洋彼岸吹来的春风,送来了有关美国现代社会生活及海外华人心态的信息,因而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3.图解课文见枣核索枣核点主题话枣核1.正音辨形
殷切( ) 蹊跷( ) 嫣红( )
玛nǎo( ) 山ào( ) 圣dàn( )
答案:yīn qī yān 瑙 坳 诞﹒﹒﹒2.据义填词
(1)________:比喻老年人所剩的日子不多了,随时会死去。
(2)________:故意地玩弄花招,使人莫测高深。
(3)________:没有事先商量而彼此见解或行动一致。
答案:(1)风烛残年 (2)故弄玄虚 (3)不约而同3.走进文本
(1)文章以“枣核”命题,“枣核”在课文中有什么作用呢?
答案:从内容上看:枣核形象生动地寄托了思乡之情;从结构上看:枣核是本文的叙事线索;从写法上看:以小(枣核)见大(思乡之情)。
(2)速读课文,画出表现友人思乡之苦的词语,体会其妙处。
答案(示例):词语有“再三”“殷切”“托”“头”“感慨良深”“挑选”“拉”等。如“托”这个动作,表现出朋友满心欢喜地端详、欣赏枣核的情态,并用“珍珠玛瑙”相比,表现了朋友强烈的思乡之情。课件26张PPT。第七课 最后一课 1.作者名片 2.背景介绍
1870年7月爆发的普法战争是法国发动的。但不到两个月,法军大败。普鲁士军队长驱直入,包围了巴黎。法国政府执行卖国政策,同普鲁士签订了屈辱的停战协定,赔款50亿法郎,并把阿尔萨斯和洛林东部地区割让给普鲁士。1.正音辨形
诧异( ) 惩罚( ) 字帖( )
ào( )悔 qí( )祷 气fēn( )
答案:chà chénɡ tiè 懊 祈 氛﹒﹒﹒2.据义填词
(1)______:(歌声、鸣声)抑扬动听。
(2)______:喧哗热闹。
答案:(1)宛转 (2)喧闹3.走进文本
(1)小说中写的老师是________,写的学生主要是______。
答案:韩麦尔先生 小弗郎士(2)小说以“我”的见闻感受为线索,其故事情节是:上学路上(开端)→______(发展)→______(高潮、结局)。
答案:认真上课 宣布散学1.课堂情境
(1)速读课文,填写下表。答案:(2)“最后一课”的这些不同说明了什么?
答案:说明了“最后一课”引起学生、老师以及镇上人们的
强烈震动和他们对“最后一课”的无限珍惜。2.人物形象
(1)阅读课文,仔细揣摩韩麦尔先生的相关描写,完成下面
问题。
①在塑造韩麦尔先生这一形象时,作者用了哪些描写方法?
请仿照下面的示例,对相关的描写进行批注或赏析。
描写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肖像、神态、语言、动作描写等。【示例】选句1:我们的老师今天穿上了他那件挺漂亮的绿色礼服,打着皱边的领结,戴着那顶绣边的小黑丝帽。这套衣帽,他只在督学来视察或者发奖的日子才穿戴。
赏析:运用肖像描写,具体写出了韩麦尔先生在上最后一堂法语课时,穿上节日盛装,是为了“表示对就要失去的国土的敬意”。选句2:韩麦尔先生站起来,脸色惨白,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
赏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运用神态描写,形象地写出了韩麦尔先生对祖国的热爱,对失去祖国的痛苦心情。
(读一读,找一找 还能找出哪些典型的例句?共同交流一下吧!)【备选例句】
选句3: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法兰西万岁!”然后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
赏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运用动作、神态描写,一方面表现他对祖国必胜的信念,另一方面表现他面对祖国被占领的残酷现实陷入了极大的痛苦之中。②综上描述,你可以看出韩麦尔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
答案:韩麦尔先生严厉而和蔼,热爱法语,热爱祖国,是一个恪尽职守的爱国志士。(2)最后一堂法语课,使贪玩的小弗郎士发生了根本性的变
化,迅速成长起来。
①请根据提示填写下表。答案:②综上描述,可看出小弗郎士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答案:小弗郎士是个天真幼稚、善良勇敢、有自尊心、有自制力、很热爱自己的祖国的孩子。(3)小弗郎士和韩麦尔先生,谁是这篇小说的主人公?为什
么?
答案:这篇小说的主人公是韩麦尔先生。因为这篇小说反映的是法国沦陷区的人民对惨遭异族统治的悲愤和对祖国的热爱,集中体现了法国人民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而这一主题主要通过韩麦尔先生体现出来。 文章对韩麦尔先生的语言描写较多,既有对小弗郎士的耐心教导,又有深深的自责,充满了对祖国语言的热爱,激发了大家的爱国热情。辨析语言描写及其作用是中考的常见考点。【名师微博】示例:下面语句主要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何作用?
韩麦尔先生见了我,很温和地说:“快坐好,小弗郎士,我们就要开始上课,不等你了。”
答案:语言描写。韩麦尔先生在万分悲痛之际、在强大的压力之下保持着自己的镇定,维持着自己的形象,表现了一位恪尽职守、道德高尚的教师形象。【沙场点兵】
下面的语句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何作用?
“我的朋友们啊,”他说,“我——我——”
答案:语言描写。到嘴边上的话,却哽住了,说不出来。表
现了韩麦尔先生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 依据图示,完成下题,归纳反思。 文章以___________为背景,通过阿尔萨斯省的一个小学生_______在最后一堂法语课中的见闻和感受,真实地反映了法国人民对_________、对侵略者的仇恨。
答案:普法战争 小弗郎士 祖国的热爱课件7张PPT。第八课 *始终眷恋着祖国 1.背景介绍
课文节选自人物通讯《钱学森——中国人民的骄傲》。这篇人物通讯记述了钱学森的主要事迹和他获得的荣誉。钱学森的主要事迹又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对祖国的无限热爱,二是在科学技术研究方面对祖国的巨大贡献。课文节选的就是记述钱学森无限热爱祖国的那部分文字。2.图解课文拜师求学决心回国归国之路1.正音辨形
眷恋( ) 卓越( ) 萌发( )
áo( )游 诬miè( ) mù( )集
答案:juàn zhuó ménɡ 遨 蔑 募﹒﹒﹒2.据义填词
(1)_______:很满意的学生。
(2)_______:根据事理,努力争辩,尽力争取。
答案:(1)得意门生 (2)据理力争3.走进文本
(1)按课文叙述的顺序概述钱学森的五件事。
答案:拜师求学——创业辉煌——决心回国——饱受折磨——胜利归来。
(2)钱学森归国遇到哪些险阻?
答案:①美移民局的无理阻挠;②美联邦调查局的非法逮捕、关押;③美移民局非法限制。(3)写美国海军次长的态度对文章内容和感情的表达起什么作用?
答案:美国海军次长的态度不仅说明了钱学森的价值,更预示了钱学森回国的道路将艰难而曲折,会受到美国当局的重重阻挠,同时,也反衬了钱学森眷念祖国的深情。 课件20张PPT。第九课 古诗四首春 望
1.作者名片 2.译文
国都已经破败,只是山河依旧,京城的春天也一片凄凉,草木丛生。每当感伤时事看见盛开的花就想流泪,恨离别时听到鸟鸣也叫人心惊。战乱已经持续了三个月了,一封家书能抵得上万两黄金。愁白了的头发越搔越短,已经梳不成发髻插不上簪子了。1.结合内容,说出题目中“望”字包含的意思。
答案:“望”有“观望”“盼望”“希望”之意,这里包含的意思有:诗人看到了“国破山河在”的惨景;诗人希望战火平息;诗人盼望能与亲人团聚。
2.怎样理解“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一句?
答案:两种理解都可:(1)触景生情,花鸟本为娱人之物,但因感时恨别,诗人见了反而坠泪惊心。(2)移情于物,以花鸟拟人,感时恨别,花也溅泪,鸟亦惊心。3.首联中“破”“深”两字炼得极好,试分析其表达作用。
答案:“破”字写出触目惊心之景色。“深”字写出满目凄然之景。
4.请展开想像,描述“白头搔更短, 浑欲不胜簪”所展示的画面,并解释诗句的含意。
答案:面对沦陷的山河,一位满头白发的老人因焦虑忧愁不停地挠头叹息。老人昔日那长长的头发如今纷纷断落,已经短得无法梳髻插簪。含意:这一细节,含蓄而深刻地表现了诗人忧国思家的情怀。赏析:
首联写了国都,山河,城,草木四种形象。国破,山河依旧,城春,草木深。这是沦陷中长安城的破败景象: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可是乱草遍地,林木苍苍,使人满目凄然。
颔联写了花和鸟两个形象。一种看法是那娇艳的花也因感时伤别而泪水纵横,那无忧的鸟也一改往日动听的歌喉而发出让人惊心的啼叫。另一种看法是诗人伫立在娇艳的花旁,听着空中飞过的鸟儿婉转的啼叫,心里嗔怪它们的无情而流下了伤时恨别的泪水。 颈联、尾联写烽火连天,兵荒马乱。“家书”承载着亲人的牵挂和眷念。诗人盼望得到一封家书,然而总是失望,我们仿佛看到诗人满头白发如霜雪,因焦虑忧愁而频频搔首。泊 秦 淮
1.作者名片 2.译文
迷蒙的烟雾笼罩着寒江,白沙上映着银色的月光,夜晚我停泊在秦淮河岸,正临近酒家所在的地方。歌女不知什么是亡国之恨,仍在对岸吟唱《玉树后庭花》。1.朗读全诗,分析诗歌中写了哪几个意象。
答案:烟、寒水、月、沙、船、酒家、商女。
2.“烟笼寒水月笼沙”这句诗中的两个“笼”字用得好,好在哪里?这句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答案:这两个“笼”字用得生动形象,将轻烟、淡月、寒水、细沙四种景物融为一体,勾画出秦淮河两岸朦胧冷清的景象。这句诗描绘了一幅迷蒙、冷寂(或朦胧冷清)的画面。3.真正“不知亡国恨”的是什么人?全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答案:真正“不知亡国恨”的是醉生梦死的统治者。全诗表达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1.作者名片 2.译文
我僵直地躺在孤寂荒凉的乡村里,没有为自己的处境而感到悲哀,心中还想着替国家保卫边疆。夜将尽了,我躺在床上倾听那风雨的声音,披着铁甲的战马驰过冰河征战疆场的情景又进入我的梦境。1.第一句中的“僵”和“卧”对表现陆游的爱国之心有什么作用?请结合诗歌作简要分析。
答案:“僵”“卧”说明陆游年事已高,早已不是为国效力的年纪,但是他依然心怀国家,想为祖国尽一份力,表现了陆游对国家的忠诚和奉献精神。
2.“夜阑卧听风吹雨”一句语意双关,应怎样理解?
答案:一方面交代了特定而真实的时间和环境;另一方面这种特定的时间和环境又象征着南宋王朝的处境和命运,如同风雨飘摇的海上孤舟,随时都有覆灭的危险。3.这首诗刻画了诗人什么样的形象?
答案:刻画了诗人年近古稀、僵卧在床但仍满怀雄心要收复北方失地的英雄形象。
4.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表达了诗人强烈的报效祖国的愿望和爱国热情。过零丁洋
1.作者名片 2.译文
自己由于熟读经书,通过科举考试,被朝廷选拔入仕做官。在频繁的抗元战斗中已度过四年。大宋国势危亡如风中柳絮。自己一生坎坷,如雨中浮萍漂泊无根,时起时沉。惶恐滩的惨败让我至今依然惶恐,零丁洋身陷元虏可叹我孤苦零丁。自古以来谁能永远不死?死后我也要留下这颗赤诚的心用来光照史册。1.诗歌首联叙写了诗人一生中经历的哪两件大事?
答案:①寒窗苦读,进入仕途;②烽烟四起,艰苦抗元。
2.颔联中诗人将两个陈述的对象摆在一起,表达了什么感情?
答案:从国家山河破碎、局势危急,说到个人命运也动荡不安,将国家与自身联系在一起,表达了诗人的爱国深情。3.诗中以“风飘絮”和“雨打萍”的形象比喻,书写了______
_________的悲哀,借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两个地名,暗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国破家亡 惶恐滩 零丁洋 形势的险恶和诗人境况的危苦4.诗歌尾联是千古传诵的名句,影响深远。请说说你的理解。
答案(示例):①这两句诗表现了诗人愿意以死明志、为国捐躯的豪情壮志。②古往今来,人难免一死,为拯救祖国而死,舍生取义,一片丹心将永垂史册,映照千古。③这两句诗直抒胸臆,表明了自己以死明志的决心,充分体现了他的民族气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