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美食》教学设计
一、课题
《中国美食》
二、教材分析
《中国美食》是识字单元的第四课,教材是以图片配文字的方式来呈现的,与前三课识字的呈现方式不一样。教材以中国人的家常美食为载体,分类呈现了菜肴和主食。菜肴有七种,是以图片配文字的方式呈现,其中有三道素菜和四道荤菜,菜肴名称简单明了,图片色彩鲜明;主食有四种,列举在方框内,主食名称简洁,没有配图片。这些菜肴和主食的名称中,包含了十种制作食物的方法,如拌、煎、烧、烤、煮、爆、炖、蒸、熬、炸、炒。而这些表示制作方法的字大多带有火字旁和四点底,都和火有关;只有“拌”字是提手旁,这种制作方法和手的动作有关。还有四个带草字头的生字“菠、茄、蘑、菇”也在美食名称中。可见编者匠心独运,通过认读识记这些家常菜肴和主食,学生既能了解我国美食的烹饪方式,还能了解与火有关的汉字意思,感受汉字之妙,从而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美食文化和汉字文化的热爱,激发对先贤智慧的崇敬。
三、学情分析
本课内容和孩子们的生活有密切的联系,对于这些中国美食,孩子们也有着浓厚的兴趣,本课教学应重在引导孩子们在学习中观察思考,发现汉字独特的构字特点,从而理解字意,识记生字。
四、教学目标
1.认识“菠、煎”等15个生字,读准多音字“炸、茄”,会写“烧、茄”等9个字。
2.能区分带“火”、“灬”、“艹”的字。
3.通过对美食文化的了解,养成爱惜粮食的情感和应有的文明礼仪。
五、教学重难点
重点:正确识字、写字。
难点:了解中华传统美食文化蕴含的意义。
六、教学方法
演示法、练习法、观察法、讨论法
七、教学准备
ppt、图片、卡片
八、教学时间
1课时
九、教学过程
1.师生交流美食
同学们,你们都喜欢吃什么美食啊,过年的时候,你们的爸爸妈妈都会给你们做什么美食呢?
学生积极回答出老师的问题。
那么我们今天一起来看看中国的美食吧!
板书课题,全班跟老师一起齐读课题。
2.新课导入
今天我们来一起学习一下第4课《中国美食》,同学们把书本翻到第35页,老师打开ppt。
同学们先自主阅读一下课文,并把生字圈出来。老师同时放出ppt。
同学们都读完了吗?“读完了。”好,那我们来看一下这三种美,第一个汉堡包,哪位同学来跟我们描述一下汉堡包?同学们积极举手回答。我们给这位同学鼓励一下。
老师依次放出其他的食物。
3.字词学习
我们在正式学习课文之前先来看一下我们的生字词,请同学们在课文里圈出生字词。
同学们来跟老师读一下生字,老师教读生字词,并板书在黑板上。
同学们看出我们的课文有多音字吗?“有。”那你们都知道有几个吗?“两个。”对了,那它们分别是哪两个呢?“炸酱面的炸,红烧茄子的茄。”同学们都很棒。我们先来看看“炸”,它可以是炸酱面的zhá,还可以是......?“炸弹的zhà”。很好,我们来给自己鼓鼓掌。那茄子的qié还有哪个音节呢?“不知道。”没关系,老师来告诉你们,还可以组雪茄的jiā,把这些都写到课本上。
写好了吗,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些生字都是哪些偏旁的吧。老师写出部首,学生归类。
那我们来看一下课堂练习,你们读一个,老师就放飞一个气球好不好?
好!
学生读字,老师放飞气球。
4.课文解析
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想,你能分清哪些是菜肴、哪些是主食吗?
本文介绍了11种中国美食,其中主食有4种,菜肴7种。老师依次放出课文食物的图片。
同学们仔细观察,课文中的食物都用了哪些烹饪方式?
老师依次给学生讲这些食物的烹饪方式。
阅读本文,你能得出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吗?请同学们跟自己的同桌讨论一下。
讨论完老师请同学来回答一下。老师请学生回答,其他学生给予鼓励。
这篇课文表现出了作者对中国饮食文化由衷的赞叹之情,激发我们弘扬中国饮食文化的热情。
5.拓展延伸
同学们自己在草稿纸上写一下老师给的题目。学生写完,老师公布答案。
6.作业布置
①完成本课同步练习。
②抄写生字词每个两遍。
③熟读课文,查找资料了解更多有关我国的地区的美食。
7.课堂小结
本文介绍了我国的十一道美食,涉及各种烹调方法——凉拌、煎、红烧、烤、煮、爆、炖、蒸、炸、熬、炒,让我们从中了解到中国的美食文化,激发对中国美食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十、板书设计
板书课题《中国美食》,板书生字词。
十一、教学反思
大部分学生对美食还是很感兴趣的。因为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成为了主体,主动性增强。在学习中,能运用多种形式,如通活动前自己收集美食的信息和各种不同信息,学习活动中的交流和看视频,听故事,使孩子们充分的运,用各种感官来调动对传统美食的喜爱和中国的饮食文化的了解。从而是孩子们爱祖国的情感有了--定的提升。整个学习活动注重的情感和知识的积累,环节层层递进,支持了教学目标的有效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