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穿井得一人》——2023-2024学年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文言文提前学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乙】庞恭与太子质于邯郸,谓魏王曰:“今一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否。”“二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疑之矣。”“三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信之矣。”庞恭曰:“夫市之无虎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今邯郸去大梁也远于市而议臣者过于三人矣愿王察之矣。”王曰:“寡人自为知。”于是辞行,而谗言先至,后太子罢质,果不得见。
1、下列对文意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宋君派人向丁家询问这件事是因为宋君不太相信穿井得一人的事情。
B.甲文叙事简洁、层次清楚,特别是中间“国人道之”,可让读者想象出整个都城的好事者以讹传讹的情况。
C.庞葱从邯郸返回,得不到召见的原因是魏王听信了他人的谗言。
D.庞葱临行前对魏王讲“三人成虎”故事的最终目的达到了。
2、乙文中划线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今邯郸去大梁也/远于市而议臣者/过于三人矣愿王察之矣
B.今邯郸去大梁也远于市而议臣者/过于三人矣/愿王察之矣
C.今邯郸去大梁也远于市/而议臣者/过于三人矣愿王察之矣
D.今邯郸去大梁也远于市/而议臣者过于三人矣/愿王察之矣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2)于是辞行,而谗言先至,后太子罢质,果不得见。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小题。
【甲】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论语)十二章·学而》)
【乙】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吕氏春秋·穿井得一人》)
4、用“/”划分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标三处)
吾日三省吾身。
5、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粗号的词语。
(1)为人谋而不忠乎_____________
(2)家无井而出溉汲___________
(3)及其家穿井___________
6、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
(2)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7、请结合你的学习生活,谈谈做到“吾日三省吾身”的好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甲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狼》节选)
乙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 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穿井得一人》)
8、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粗号的词语。
(1)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窘:____________
(2)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 弛:____________
(3)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 溉:____________
(4)丁氏对曰 对:____________
9、请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2)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10、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选自《聊斋志异》,作者是清代文学家蒲松龄。
B.甲文中“目似瞑,意暇甚”“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等表现了狼的狡诈。
C.甲文结尾采用了抒情的表达方式,表现了人类富有智慧,一定能战胜狡猾凶残的动物。
D.甲文中的“其一/犬坐/于前”和乙文中的“丁氏/穿井/得一人”,两个句子的断句是正确的。
11、甲文中的屠户和乙文中的宋君,都表现出了有智慧的一面。你从中受到了怎样的启发呢?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题。
甲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乙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家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1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粗词。
(1)见往事耳(________)
(2)即更刮目相待(________)
(3)及其家穿井(________)
(4)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________)
13、下列句中加粗词含义不同的一项是( )
A.但当涉猎/但微颔之
B.蒙乃始就学/乃取一葫芦置于地
C.丁氏对曰/对镜帖花黄
D.求闻之若此/关山度若飞
14、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线句子。
(1)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2)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15、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甲文中,孙权考虑到吕蒙军务繁忙,建议他采用略读的方法了解历史。
B.甲文中,鲁肃“大惊”,惊的是别后重逢发现吕蒙学识竟有长足进步。
C.乙文中,丁氏起初打水浇田能吃苦耐劳,后来打井浇水似有变懒倾向。
D.乙文中,宋君不盲目轻信传言,特地派人去调查事件源头而获得真相。
16、在人际交往中,口头表达是很重要的。将甲文中孙权的言语与乙文中丁氏的言语做一比较,看看孰优孰劣。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题。
【甲】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乙】
庞恭与太子质(做人质)于邯郸,谓魏王曰:“今一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否。”“二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疑之矣。”“三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信之矣。”庞恭曰:“夫市之无虎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今邯郸去大梁也远于市而议臣者过于三人矣愿大王察之矣。”王曰:“寡人自为知。”于是辞行,而谗言先至,后太子罢质,果不得见。
17、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粗的字。
(1)及其家穿井____________
(2)国人道之_____________
(3)闻之于宋君___________
(4)谓魏王曰_____________
18、【乙】文中画框线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今邯郸去大梁也/远于市而议臣者/过于三人矣愿大王察之矣
B.今邯郸去大梁也远于市而议臣者/过于三人矣/愿大王察之矣
C.今邯郸去大梁也远于市/而议臣者/过于三人矣愿大王察之矣
D.今邯郸去大梁也远于市/而议臣者过于三人矣/愿大王察之矣
19、下列对文意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宋君派人向丁家询问这件事是因为宋君不太相信穿井得一人的事情。
B.【甲】文叙事简洁、层次清楚,特别是中间“国人道之”,可让读者想象出整个都城的好事者以讹传讹的情况。
C.庞葱从邯郸返回,得不到召见的原因是魏王听信了他人的谗言。
D.庞葱临行前对魏王讲“三人成虎”故事的最终目的达到了。
20、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①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②后太子罢质,果不得见。
21、【甲】【乙】两文描述了一个共同的现象:一件事说的人多了,就能使人们把谣言当事实。乙文庞葱说的故事可以用____________(填一个成语)来概括这种现象。
22、对于传言,宋君和魏王的态度有何不同?现实生活中我们应该如何对待传言?
参考答案
1、答案:D
解析:D.“庞葱临行前对魏王讲‘三人成虎’故事的最终目的达到了”表述有误。由乙文“王曰:‘寡人自为知’”可知,魏王坚信自己的立场,对庞葱仍持怀疑态度;由“后太子罢质,果不得见”可知,魏王最终没有再次召见起用庞葱,由此可见魏王听信了谗言。所以,庞葱临行前对魏王讲“三人成虎”故事的最终目的并未达到;故选D。
2、答案:D
解析:“今邯郸去大梁也远于市”中主语“邯郸”,谓语动词“去”,宾语“大梁”,“今”为时间状语,“也远于市”为程度状语,故此处停顿;“而议臣者过于三人矣”中,“而”为连词,紧承主语“议臣者”,“过于三人矣”为定语,修饰“议臣者”,故此处停顿;“愿大王察之矣”中“察”为谓语,“之”为宾语,“愿大王”为目的状语,故此处停顿;因此该句正确停顿为:今邯郸去大梁也远于市/而议臣者过于三人矣/愿大王察之矣。故选D。
3、答案:(1)得到一个空闲的人力,并非在井内挖到了一个活人。
(2)于是庞葱告辞而去,而毁谤他的话很快传到魏王那里。后来太子结束了人质的生活,庞葱果真不能再见魏王了。
解析:(1)使:劳动力;非:不是;于:在。(2)罢:结束;果:果然;见:召见。
4、答案:吾/日/三省/吾身。
解析:
5、答案:(1)谋划;(2)浇灌、灌溉从井里取水;(3)待,等到
解析:
6、答案:(1)(丁氏)告诉别人说:“我家挖井得到一个人。”
(2)居住在国都中的人都在讲述这件事,使宋国的国君听到了这件事。
解析:
7、答案:示例:我们在学习生活中严于律己,勇于自我剖析、自我反省,有助于我们不断地净化自己的思想,发现自身的不足之处,更有助于学习成绩的提高。(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
8、答案:(1)处境困迫,为难;(2)解除,卸下;(3)浇灌,灌溉;(4)应答,回答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平时要多积累文言词汇,要能结合具体语境弄清句子的意思来辨析推断,揣摩其意思。大窘,非常困窘急迫。窘,处境困迫,为难。弛,古今异义词,解除,卸下;溉,动词,浇灌,灌溉;对,古今异义词,应答,回答。
9、答案:(1)(狼)打算要钻洞进去,来攻击屠户的后面。
(2)居住在国都的人都把“凿井得一人”这个消息相互传说着,一直传到宋国国君的耳朵里。
解析: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句子的翻译能力。文言文的翻译一般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具体到某一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翻译文言语句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汇,运用“增、删、调、换、留”等译文的基本方法,做到译句文从字顺,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句意尽量达到完美。注意重点词的解释:(1)意,意图;隧,在柴草堆里打洞;以,来。(2)国人,居住在国都的人;道,讲述;闻之于宋君,使宋国的国君知道这件事。闻,知道;听说,这里是“使知道”的意思。
10、答案:C
解析:考查对文学常识的识记及内容的理解。C.有误。“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运用议论的表达方式,不是抒情的表达方式,故选C。
11、答案:示例:我们遇到事情,也应当像屠户和宋君那样:面对假象,不被迷惑,而是抓住时机,果断行动;面对传闻,不轻信不盲从,凡事多动脑筋多思考,多调查研究,多加分析,以辨真伪,实事求是。(答出两点,意思对即可)
解析:考查对文言文的启悟能力。结合文言文内容分析。甲文中“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屠大窘”,说明在危急的关头,他产生了激烈的思想斗争。他明白自己已面临生死抉择,或者被狼吃掉,或者把狼杀死。怕死是不行的,退让是无用的,唯一的方法是:杀狼。“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机敏地环顾麦场且速“奔倚”在积薪之下,放下担子,拿起刀,利用麦场的有利地形,改变了途中两狼并驱的局面,避免了前后受敌的处境。文章第二自然段是屠户杀狼的情节,“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屠户没有被狼阴险狡诈的阴谋迷惑,顷刻两毙之。表现了屠户的机敏、勇敢的品质,由此得出启示:当我们遇到事情,不能怯懦退缩,勇敢地面对;面对假象,不被迷惑,而是抓住时机,果断行动。乙文丁氏说挖井节省了一个劳动力,被人误传为挖井挖到一个人,致使整个国都都在传播谣言。“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由此得出启示:凡事都要调查研究,仔细辨别,才能弄清真相。耳听为虚,眼见为实。谣言往往失实,只有细心观察,研究,以理去衡量,才能获得真正的答案。不可轻信流言,盲目随从,人云亦云,否则就会闹出以讹传讹,三人成虎的笑话,使事情的真相被传得面目全非。
12、答案:罢了,而已;另外;待,等到;对,向
解析:
13、答案:C
解析:A.都是:只,只是;B.都是:于是,就;C.应对,回答/对着;D.都是:像;故选C。
14、答案:(1)我难道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吗?
(2)(是)得到一个人使唤,不是在井里得到一个人。
解析:①孤,古时候王侯的自称;治经,研究儒家经典;博士,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②得,得到;使,使唤;非,不是;于,在。“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是“非于井中得一人也”的倒装,翻译时注意调整语序。
15、答案:C
解析:C.错误,根据文章大意,一家姓丁的,家中没有井,须到外面打水浇地,因此经常有一个人住在外面。后来家里打了井,不必再派人到外面打水,节约一个劳动力,等于多得到一个人使用。并没有表达“丁氏起初打水浇田
能吃苦耐劳,后来打井浇水似有变懒倾向”的意思。故选C。
16、答案:孙权的口头表达能力强。孙权先一语破的,向吕蒙指出“学”的必要性,继而现身说法,指出“学”的可能性。吕蒙听后,心服口服,开始学习。而丁氏表述不清,说出一句有歧义的话:他说话的本意是“打了井就可以得到一个人的劳力”,却让人误解是“打井时在井里得到一个人”。两相比较,孙权的话准确明晰,又有艺术。
解析:考查对语言表达优劣的分析比较。甲文孙权劝学,先一语破的,向吕蒙指出“学”的必要性,即因其“当涂掌事”的重要身份而“不可不学”;继而现身说法,指出“学”的可能性。使吕蒙无可推辞,“乃始就学”。从孙权的话中,既可以看出他的善劝,又可以感到他对吕蒙的亲近、关心、期望,而又不失人主的身份。乙文丁氏告人曰:“吾家穿井得一人”,原是指家中打井后省得一个劳力。由于丁氏没表述清楚,几经传言后却变成打井时挖得一个人。孙权与丁氏的比较看出,孙权善于抓住重点,说话明确,讲究说话的艺术,产生了良好的效果。
17、答案:待,等到;讲述;使;听到告诉
解析:(1)句意:等到他家打了水井的时候。及:等到;(2)句意:全国人都把(凿井得一人)这个消息相互传说着。道:讲述;(3)句意:一直传到宋国国君的耳朵里。闻:使听到;(4)句意:庞葱对魏王说。谓:告诉。
18、答案:D
解析:“今邯郸去大梁也远于市”中主语“邯郸”,谓语动词“去”,宾语“大梁”,“今”为时间状语,“也远于市”为程度状语,故此处停顿;“而议臣者过于三人矣”中,“而”为连词,紧承主语“议臣者”,“过于三人矣”为定语,修饰“议臣者”,故此处停顿;“愿大王察之矣”中“察”为谓语,“之”为宾语,“愿大王”为目的状语,故此处停顿;因此该句正确停顿为:今邯郸去大梁也远于市/而议臣者过于三人矣/愿大王察之矣。故选D。
19、答案:D
解析:D.“庞葱临行前对魏王讲‘三人成虎’故事的最终目的达到了”表述有误。由乙文“王曰:‘寡人自为知’”可知,魏王坚信自己的立场,对庞葱仍持怀疑态度;由“后太子罢质,果不得见”可知,魏王最终没有再次召见起用庞葱,由此可见魏王听信了谗言。所以,庞葱临行前对魏王讲“三人成虎”故事的最终目的并未达到;故选D。
20、答案:(1)我是说得到一个人的劳动力,并不是说从(在)井里挖到一个活人。
(2)后来太子结束了人质的生活,庞葱果然没能得到召见。
解析:(1)使:劳动力;非:不是;于:在。(2)罢:结束;果:果然;见:召见。
21、答案:三人成虎
解析:由乙文“谓魏王曰:‘今一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二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和“三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以及魏王的三次回答可知,庞葱说的故事可以用“三人成虎”来概括。三人成虎:城里本没有虎,但只要有三个人说城里有虎,听者就信以为真。比喻谣言或讹传一再传播,就能使人信以为真。
22、答案:宋君对于谣言将信将疑,“令人问之于丁氏”体现了他的“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的求实求真精神;魏王听信“三人成虎”,可以看出他缺乏主见、立场不坚定、缺乏智慧与清醒的头脑。现实生活中对于传言我们要不听谣,不信谣,做到谣言止于智者,提高自身素质。(意对即可)
解析:由甲文“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可知,面对“穿井得一人”的传闻,宋君持怀疑态度,于是派人向姓丁的问明情况,由此可见宋君不轻易相信流言,注重实际调查,即“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由乙文“寡人信之矣”“寡人自为知”和“果不得见”可知,魏王狂妄自大,不肯听取他人意见,立场不坚定,轻信谣言,主观臆断;现实生活中,我们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不听谣,不信谣,不传谣,要用理性的眼光对待传言。通过努力学习,拓展自己的知识面,从而能迅速、准确辨识传言的真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