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类阅读-单文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个消逝了的山村
冯至
在人口稀少的地带,我们走入任何一座森林,或是一片草原,总觉得它们在洪荒时代大半就是这样。人类的历史演变了几千年,它们却在人类以外。不起一些变化,千百年如一日,默默地对着永恒。其中可能发生的事迹,不外乎空中的风雨,草里的虫蛇,林中出没的走兽和树间的鸣鸟。我们刚到这里来时,对于这座山林,也是那样感想,绝不会问道:这里也曾有过人烟吗?但是一条窄窄的石路的残迹泄露了一些秘密。
那条石路从距谷口还有四五里远的一个村庄里伸出,向山谷这边引来,先是断断续续,随后就隐隐约约地消失了。它无人修理,无日不在继续着埋没下去。我在那条路上走时,好像是走着两条道路:一条路引我走近山居,另一条路是引我走到过去。因为我想,这条石路一定有一个时期宛宛转转地一直伸入谷口,在谷内溪水的两旁,现在只有树木的地带,曾经有过房屋,只有草的山坡上,曾经有过田园。
过了许久,我才知道,这里实际上有过村落。在七十年前,云南省的大部分,经过一场浩劫,有多少村庄城镇在这里衰落了。现在就是一间房屋的地基都寻不到了,只剩下树林、草原、溪水,除却我们的住房外,周围四五里内没有人家,但是每座山,每个幽隐的地方还都留有一个名称。这些名称现在只生存在从四邻村里走来的砍柴、背松毛、放牛牧羊的人们的口里。此外它们却没有什么意义;若有,就是使我们想到有些地方曾经和人生过关系,都隐藏着一小段兴衰的历史吧。
我不能研究这个山村的历史,也不愿用想象来装饰它。它像是一个民族在这世界里消亡了,和它一起消亡的是它所孕育的传说和故事。我们没有方法去追寻它们,只有在草木之间感到一些它们的余韵。
最可爱的是那条小溪的水源,从我们对面山的山脚下涌出的泉水,它不分昼夜地在那儿流,几棵树环绕着它形成一个阴凉的所在。我们感谢它,若是没有它,我们就不能在这里居住,那山村也不会曾经在这里滋长。这清冽的泉水,养育我们,同时也养育过往日那村里的人们。人和人,只要是共同吃过一棵树上的果实,共同饮过一条河里的水,或是共同担受过一个地方的风雨,不管是时间或空间把他们隔离得有多么远,彼此都会感到几分亲切,彼此的生命都有些声息相通的地方。我深深理解了古人一首情诗里的句子:“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
其次就是鼠麴草。我爱它那从叶子演变成的、有白色茸毛的花朵,谦虚地掺杂在乱草的中间。但是在这谦虚里没有卑躬,只有纯洁,没有矜持,只有坚强。有谁要认识这小草的意义吗?我愿意指给他看:在夕阳里一座山丘的顶上,坐着一个村女,她聚精会神地在那里缝什么,一任她的羊在远远近近的山坡上吃草,四面是山,四面是树,她从不抬起头来张望一下,陪伴着她的是一丛一丛的鼠麴从杂草中露出头来。这时我正从城里来,我看见这幅图像,觉得我随身带来的纷扰都变成深秋的黄叶,自然而然地凋落了。这使我知道,一个小生命是怎样鄙弃了一切浮夸,孑然一身担当着一个大宇宙。那消逝了的村庄必定也曾经像是这个少女,抱着自己的朴质,春秋佳日,被这些白色的小草围绕着,在山腰里一言不语地负担着一切。后来一个横来的运命使它骤然死去,不留下一些夸耀后人的事迹。
雨季是山上最热闹的时代,天天早晨我们都醒在一片山歌里。那是些从五六里外趁早上山来采菌子的人。下了一夜的雨,第二天太阳出来一蒸发,草间的菌子,俯拾皆是:有的红如胭脂,青如青苔,褐如牛肝,白如蛋白,还有一种赭色的,放在水里立即变成靛蓝的颜色。我们望着对面的山上,人人踏着潮湿,在草丛里,树根处,低头寻找新鲜的菌子。这是一种热闹,人们在其中并不忘却自己,各人盯着各人目前的世界。这景象,在七十年前也不会两样。这些彩菌,不知点缀过多少民族的童话,它们一定也滋养过那山村里的人们的身体和儿童的幻想吧。
秋后,树林显出萧疏。刚过黄昏,野狗便四出寻食,有时远远在山沟里,有时近到墙外,做出种种求群求食的嗥叫的声音。更加上夜夜常起的狂风,好像要把一切都给刮走。这时有如身在荒原,所有精神方面所体验的,物质方面所获得的,都失却了功用。使人想到海上的飓风,寒带的雪潮,自己一点也不能做主。风声稍息,是野狗的嗥声,野狗声音刚过去,松林里又起了涛浪。这风夜中的嗥声对于当时的那个村落,一定也是一种威胁——尤其是对于无眠的老人,夜半惊醒的儿童和抚慰病儿的寡妇。
在比较平静的夜里,野狗的野性似乎也被夜的温柔驯服了不少。代替野狗的是麂子的嘶声。这温良而机警的兽,自然要时时躲避野狗,但是逃不开人的诡计。月色朦胧的夜半,有一二猎夫,会效仿麂子的嘶声,往往登高一呼,麂子便成群地走来。……据说,前些年,在人迹罕到的树丛里还往往有一只鹿出现。不知是这里曾经有过一个繁盛的鹿群,最后只剩下了一只,还是根本是从外边偶然走来而迷失在这里不能回去呢?反正这是近乎传说了。
两三年来,这一切,给我的生命许多滋养。但我相信它们也曾以同样的坦白和恩惠对待那消逝了的村庄。这些风物,好像至今还在述说它的运命。在风雨如晦的时刻,我踏着那村里的人们也踏过的土地,觉得彼此相隔虽然将及一世纪,但在生命的深处,却和他们有着意味不尽的关联。
1942年,写于昆明。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人类的历史演变了几千年……千百年如一日,默默地对着永恒”,能让人感悟到人类历史短暂而大自然永恒。
B.“一条路引我走近山居,另一条路是引我走到过去”,“一条路”指现实用石块砌成的旧路,“另一条路”指想象历史的路。
C.“这风夜中的嗥声对于当时的那个村落,一定也是一种威胁”,告诫人们面对威胁、恐吓,要不畏惧、不退缩,勇于抗争。
D.“这一切,给我的生命许多滋养”,这句话表明“消逝了的山村”不仅让作者获得心灵的愉悦,而且让他思考生命的本源。
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通过写“路”“小溪”“鼠麴草”“彩菌”等景物,营造出一种充满生命活力和原始野性的山村意境。
B.作者引用诗句“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表明生命都有声息相通的地方,也增添了文章的诗意韵味。
C.文章以描写为主,同时把议论缀于其中,还不时插入了抒情等方式,看似有些散漫,但不影响整体的表达。
D.文章采用诗化的语言,通过对历史的反思,表达对现代文明与现代人生的赞美,读来自然剔透,不觉沉重。
3.“其次就是鼠麴草”这个段落,写出了作者的多重感受,请简要概括。
4.同学们在研习本文时提取出两个关键词:秘密和余韵。请任选一个关键词,结合文章内容写出你的发言提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豹子头林冲
茅盾
这一夜,豹子头林冲在床上翻来覆去。
日间那个失了花石纲的青面兽杨志的一番话,不知怎地只在林冲心窝里打滚。
他林冲一年多前何尝不曾安着现在杨志那样的心思;但是在这月白霜浓的夜半,那几句话便只能像油煎冷粽子似的格在林冲胸口,如鲠在喉。
虽说莽撞粗拙,林冲有时候却也粗中有细;当他把一桩事情放在心上颠来倒去估量着的时候,也会想到远远的过去,茫茫的将来。那时,他朴野粗直的心,便像被朴刀尖撩了一下,虽然有些疼,可是反倒松朗些,似乎从那伤处漏出了一些的光亮,使他对于人,我,此世界,此人生,都仿佛更加明白。
月光冷冷地落在床前,林冲睁圆大眼看着发愣,幼年生活朦胧地被唤回来。本是农家子的他,素来没有什么野心:父亲辛苦一世,还不够供应官家的征发;庄稼人的生活是受得够了,这才投拜了张教头学武,想在边庭上一刀一枪,也不枉父母生他一场。
他从没到过“边庭”。父老传说,那是一片无边无垠、水草肥沃的地方,胡笳声动,“胡儿”扫过,只剩下烧残的茅屋:每逢这样的图画在林冲想象中展开的时候,便朦胧地觉得学习武艺不仅为养活一张嘴。
“边庭”呐!曾使豹子头林冲怎样的激昂!
但在“八十万禁军教头”任上第二年,他看见了许多把戏;他断定那些权贵暗地里是怎样地献媚胡儿!一伙吮咂百姓血液的凶狠恶魔!
林冲拿起拳头在床沿猛捶一下,两只眼睛更睁得大了:
“咄!边庭上一刀一枪!——哈!”
那个杨志不是还在做这样的梦么?“三代将门之后,五侯杨令公之孙”,从前是不明不白掉了官职,现在又想到高俅那厮手里弄回个官儿来!林冲现在是再也不信那些话了,他倒觉得杨志有点可怜。虽然他杨志只不过想封妻荫子,但这一片孤忠终要被辜负吧!那献媚妥协的行径,林冲只觉得太卑劣。他不想占便宜,可亦不肯忍受别人的欺侮。那时候,他要报复!才不管是高太尉、高衙内,或是什么陆虞侯,简截也要他们的命!自从那天冤屈地被做成发配沧州的罪案后,他除了报仇什么幻想都没有。
流血,他不怕。但无缘无故杀人他亦不肯。因此那个白衣秀才王伦要他交纳什么“投名状”的时候,他觉得这个泼皮原也是高俅一类,不过住在水泊罢了。为个人的利害去杀一个无仇无怨的人不是豹子头的性情!可是形势所逼,他只好应承。
他原打算杀一个看来不是善良之辈,不料最后碰到这倒霉的杨志!
暴躁在林冲胸头炸开,他皱眉向墙上的朴刀一望,翻身离床,拿了朴刀,便开门出来。
宿雪还没消融,白皑皑的照得聚义厅前如同白昼;朔风又把残雪吹冻,踏上去只是簌簌作响。林冲低头倒提朴刀,只顾往前走。大柏树上一群鸟忽然惊飞起来,林冲猛可曳住了脚步,抬头看,半轮冷月在冻云中浮动,像是泼皮涎着半边脸笑人。几点疏星远远地躲在天角,也在对林冲眨眼。
林冲剔起眉毛,再往前走。然而一个“转念”——“到底要结果哪一个?”
这青面兽原也是无仇无怨,但不是无抵抗的善良百姓,林冲觉得在“刀枪无情”的理由下原是问心无愧的。可现在呢?这汉子虽已剥露出更卑污的本相,但若乘他睡眼朦胧就一刀了事,也不是豹子头做的,须吃江湖好汉们耻笑呐!
遥望聚义厅前两排戈矛剑戟,林冲的杀心便移到了第二个对象。是那王伦!顶了江湖上好汉的招牌却在这里把持地盘,妒贤嫉能!
林冲睁圆怒目四下眺望。好一个雄伟的去处呀!港汊环抱,四面高山,进可攻退可守!争不成给王伦那厮把持了一世,却叫普天下落魄好汉,被压迫的老百姓,受尽腌臜气!
重下决心,林冲挺起朴刀,托开左手,飞步抢过聚义厅前,便转向右首耳房。
“来者是谁?”
听到这声吆喝,林冲摆开步式,朴刀在怀,定睛前瞅。
“呀,林教头,是你!”
巡夜的小喽啰做出一副吃惊的脸相。林冲眼瞅着不说话。不是没了主意,却是在踌躇;他不忍多杀不相干的人。
“林教头,半夜三更到这里做什么?”
一句平常询问蓦地勾起误入“白虎堂”那回事,抬头一望,明明是“聚义厅”,不是“白虎堂”!
“林教头领好武艺,这早晚也还打熬力气!”林冲竟下意识点头,随即耳根发热,惭愧有生以来第一天说谎。
看着喽啰走远的背影,林冲倒提朴刀,头微微下垂,踏着冻雪,又走回卧房去。心中再次估量:腌臜畜生的王伦自然不配作山寨之主,但谁配呢?要有胆略,有见识,江湖闻风拜服才配呐!不乏自知之明的林冲想法和提刀出房时颇不同了。这压迫者的圣地固然需要一双铁臂膊,更需一颗伟大的头脑。
“梁山泊又不是他的!我在此又不是替他卖力!只是这地方可惜!”
这时清脆的画角声已经在寒冽的晨气中呜咽发响。
(有删改)
5.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
A.豹子头林冲在床上翻来覆去睡不着,因为他处于是否递交“投名状”的矛盾中,这是造成林冲与王伦矛盾的主要原因,是小说要表现的主要矛盾。
B.青面兽杨志的一番话勾起了豹子头林冲无限遐想,他想起了幼年生活、父亲劳苦、拜师学武等画面,此刻他跟杨志一样,他也顾念着家人,也期待能做个官封荫妻子。
C.林冲早年的“边庭”理想是美好的,“无边无垠、水草肥沃”“胡声动,胡儿扫过”,边塞激昂的画面却与冷酷的现实形成鲜明的反差。
D.文末是典型的环境描写,从“清脆画角声”体现梁山泊有士卒的现实,从“寒冽的晨气”表现季节的特征,从“呜咽发响”表现林冲因丢官刺配而产生的失落惆怅的心情。
6.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以林冲的视角来讲述故事,根据他的所见、所闻、所感以及心理活动展开叙述,属于全知视角叙事,使读者更亲切地感受到了人物的想法。
B.作品景物描写凝练传神,文中画线部分语句,渲染出悲凉萧杀的气氛,也隐约透露出林冲内心的犹豫,为下文的“转念”埋下伏笔。
C.文中对林冲行为的延宕多有表现,其中遇到梁山泊两个喽啰起到了舒缓情节的作用,喽啰的问话引发林冲的回忆和对王伦看法的表述。最终林冲因为不忍杀害无辜的喽啰,而放弃了刺杀王伦的想法。
D.小说具有意识流特点,描写了林冲丰富的内心世界,表现了林冲内心被压抑的农民阶级的觉醒意识,同时也使其对自身以及所处社会环境有了深刻的思考。
7.本文以林冲心理活动为线索,采用第三人称叙述重写经典,这样的写法有何艺术价值?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8.本文中的“豹子头林冲”与课文节选《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的“林教头”形象有何不同?请结合相关文本加以说明。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狗之晨
老舍
东方既明,宇宙正在微笑,玫瑰的光吻红了东边的云。大黑在窝里伸了伸腿,把嘴更往深里顶了顶,稍微一睁眼,只能看见自己的毛。
“大黑!”
老太太!大黑的灵魂是在她手里拿着呢。假如不服从她,她就三天不给端那热腾腾的食来。好吧,夹起尾巴,到门洞去看看。顺着门缝往外看,嗬,四眼已经出来遛早了!四眼是老朋友,那天要不幸亏是四眼,大黑一定要输给二青的!二青那小子,处处是大黑的仇敌:抢骨头,闹恋爱,处处和大黑过不去!
“大黑,快来,到大院去跑一回!”
大概也要开门了,大黑猜摸着。这么一想,赶紧跑到大院去。果然,刚到大院,就听见开门声。大黑心中暗笑,觉得自己的智慧足以使生命十分有趣而平安。
出了街门,抖了抖身上的毛,向空中闻了闻,觉得精神十分焕发。在门前蹲坐起来,耳朵立着,坐着比站着身量高,加上两个竖立的耳朵,觉得自己很伟大而重要。
刚这么坐好,黄子由东边来了。黄子是这条胡同里的贵族,身量大,嘴是方的,叫的声音瓮声瓮气。大黑的耳朵渐渐往下落,心里嘀咕:是坐着不动好呢,还是向黄子摆摆尾巴好呢,还是以进为退假装怒叫两声呢?他知道黄子的厉害,同时又要顾及自己的尊严。他微微地回了回头,噢,没关系,坐在自己家门口还有什么危险?耳朵又微微地往上立,可是其余的地方都没敢动。
黄子过来了!几乎是要挨着大黑了。大黑的胸部有些颤动。可是黄子好似没看见大黑,昂然走过去。
大黑不像黄子那样在道路当中卷起尾巴走,而是夹着尾巴顺墙根往前溜。这样,如遇上危险,至少屁股可以拿墙作后盾,减少后方的防务。在这里就可以看出大黑并不“大”:大黑的“大”和小花的“小”,都不许十分较真的。可是他极重视这个“大”字,特别和他主人在一块的时候,主人一喊“大”黑,他便觉得自己至少有骆驼那么大,跟谁也敢拼一拼。狗的世界是不和平的,大黑专仗着这个“大”字去欺软怕硬地享受生命。
远处有吠声,好几个狗一同叫呢。细听,有她的声音!她,小花!大黑向她伸过多少回舌头,摆过多少回尾巴;可是她,她连正眼瞧大黑一眼也不瞧!不是她的过错,战败二青和黄子,她自然会爱大黑的。大黑决定去看看,谁和小花一块唱恋歌呢。快跑。别,跑太快了,和黄子碰个头,可不得了:谨慎一些好。四六步地跑。
看见了:小花,嗬,围着七八个,哪个也比大黑个子大,声音高!无望!不便于过去。可是四眼也在那边呢;四眼敢,大黑为何不敢?可是,四眼也个子不小哇,至少四眼的尾巴卷得有个样儿。有点恨四眼,虽然是好朋友。
大黑叫开了。虽然不敢过去,可是在远处示威总比那一天到晚闷在家里的小哈巴狗强多了。那边还有个小板凳狗,安然地在家门口坐着;大黑的身份增高了很多,凡事就怕比较。
那群大狗打起来了。打得真厉害。啊!四眼倒在底下了。哎呀四眼;噢,活该;到底他已闻了小花一鼻子。大黑的嫉妒把友谊完全忘了。看,四眼又起来了,扑过小花去了,大黑的心差点跳出来了,自己号着转了个圆圈。啊,好!小花极骄慢地躲开四眼。好,小花!大黑痛快极了。
那群大狗打过这边来了,大黑一边看着一边退步,心里说:“别叫四眼看见,假如一被看见,他求我帮忙,可就不好办了。”往后退,眼睛呆看着小花,她今天特别的骄傲,好看。大黑恨自己!退得离小板凳狗不远了,唉,拿个小东西杀杀气吧!闻了小板凳一下,小板凳跳起来,善意地向大黑腿部一扑,似乎是要和大黑玩耍玩耍。大黑更生气了:谁和你个小东西玩呢!牙露出来,耳朵也立起来示威。小板凳真不知趣:轻轻抓了他几下,腰儿塌着,尾巴卷着直摆。大黑知道这个小东西是不怕他,嘴张开了,预备咬小东西的脖子。正在这个当儿,大狗们跑过来了。小板凳看着他们,小嘴儿噘着巴巴地叫起来,毫无惧意。大黑转过身来,几乎碰着黄子的哥哥,比黄子还大,鼻子上一大道白,这白鼻梁看着就可怕!大黑深恐小板凳的吠声引起他们的注意,而把大黑给围在当中。可是他们只顾追着小花,一群野马似的跑了过去,似乎谁也没有看到大黑。大黑的耻辱算是到了家,他还不如小板凳硬气呢!
风也似的,小花在前,他们在后紧随,又回来了!躲是来不及了,大黑的左右都是方嘴,都大得出奇!小花,好像是故意的,挤了他一下。他一点也不觉得舒服,急忙往后退。后腿碰着四眼的头。四眼并没招呼他。
一阵风似的,他们又跑远了。大黑哆嗦着把牙收回嘴中去,把腰平伸了伸,开始往家跑。后面小板凳追上来,一劲儿巴巴地叫。大黑回头就龇了龇牙:干吗呀,你!似乎是说。
回到家中,看了看盆里,老太太还没把食端来。倒在台阶上,舐着腿上的毛。
门外有人拍门。大黑立刻叫起来,往下扑着叫,觉得自己十二分的重要威严。老太太去看门,大黑跟着,拼命地叫。
送信的。大黑在老太太脚前扑着往外咬。邮差安然不动。
老太太踢了大黑一腿:“怎么这么讨厌,一边去!”
大黑不敢再叫。回去依旧卧在墙根。肚中发空,眼瞭着食盆,把一切都忘了,好像大黑的生命存在与否只看那个黑盆里冒热气不冒!
(有删改)
9.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大黑认为自己的灵魂在老太太手里拿着,表现了大黑是一条忠诚的狗,也与结尾呼应。
B.大黑对小花的爱是真诚坚定的,不能容忍其他的狗与小花恋爱,即使是好朋友四眼也不行。
C.大黑已经知道拍门的是送信的人,依然在老太太脚前“扑着往外咬”,可见护主心切。
D.小说的情节冲突主要来自性格矛盾,如大黑的自大和自卑,想象中的野心和性格上的懦弱。
10.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以“狗之晨”为题目,既道明了写作的对象,又交代了故事发生的具体时间。
B.小说写一只狗从早晨睡醒到胡同上跑了一圈回到住家这样简单的故事,但情节起伏有致。
C.小说以大黑为“主人公”,并赋予大黑一切人的情感与思想,表现了作者对大黑的喜爱。
D.小说采用动作和心理描写以及对比手法,通过细节展示出大黑形象的丰富性和典型性。
11.小说最后一段在文中有怎样的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12.有评论家认为,西方现代小说创作讲求俏皮、讽刺,也追求新奇的叙述视角,这三点均被老舍吸收。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这个观点的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祝福(节选)
鲁迅
第二天我起得很迟,午饭之后,出去看了几个本家和朋友;第三天也照样。他们也都没有什么大改变,单是老了些;家中却一律忙,都在准备着“祝福”。这是鲁镇年终的大典,致敬尽礼,迎接福神,拜求来年一年中的好运气的。杀鸡,宰鹅,买猪肉,用心细细的洗,女人的臂膊都在水里浸得通红,有的还带着绞丝银镯子。煮熟之后,横七竖八的插些筷子在这类东西上,可就称为“福礼”了,五更天陈列起来,并且点上香烛,恭请福神们来享用;拜的却只限于男人,拜完自然仍然是放爆竹。年年如此,家家如此,——只要买得起福礼和爆竹之类的,——今年自然也如此。天色愈阴暗了,下午竟下起雪来,雪花大的有梅花那么大,满天飞舞,夹着烟霭和忙碌的气色,将鲁镇乱成一团糟。我回到四叔的书房里时,瓦楞上已经雪白,房里也映得较光明,极分明的显出壁上挂着的朱拓的大“寿”字,陈抟老祖写的;一边的对联已经脱落,松松的卷了放在长桌上,一边的还在,道是“事理通达心气和平”。我又无聊赖的到窗下的案头去一翻,只见一堆似乎未必完全的《康熙字典》,一部《近思录集注》和一部《四书衬》。无论如何,我明天决计要走了。
况且,一想到昨天遇见祥林嫂的事,也就使我不能安住。那是下午,我到镇的东头访过一个朋友,走出来,就在河边遇见她;而且见她瞪着的眼睛的视线,就知道明明是向我走来的。我这回在鲁镇所见的人们中,改变之大,可以说无过于她的了:五年前的花白的头发,即今已经全白,全不像四十上下的人;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是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硫,空的;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她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
我就站住,豫备她来讨钱。
“你回来了?”她先这样问。
“是的。”
“这正好。你是识字的,又是出门人,见识得多。我正要问你一件事——”她那没有精采的眼睛忽然发光了。
我万料不到她却说出这样的话来,诧异的站着。
“就是——”她走近两步,放低了声音,极秘密似的切切的说,“一个人死了之后,究竟有没有魂灵的?”
我很悚然,一见她的眼钉着我的,背上也就遭了芒刺一般,比在学校里遇到不及豫防的临时考,教师又偏是站在身旁的时候,惶急得多了。对于魂灵的有无,我自己是向来毫不介意的;但在此刻,怎样回答她好呢?我在极短期的踌蹰中,想,这里的人照例相信鬼,然而她,却疑惑了,——或者不如说希望:希望其有,又希望其无……。人何必增添末路的人的苦恼,为她起见,不如说有罢。
“也许有罢,—我想。”我于是吞吞吐吐的说。“那么,也就有地狱了?”
“阿!地狱?”我很吃惊,只得支梧着,“地狱?——论理,就该也有。—然而也未必,……谁来管这等事……。”
“那么,死掉的一家的人,都能见面的?”
“唤唉,见面不见面呢?……”这时我已知道自己也还是完全一个愚人,什么踌蹰,什么计画,都挡不住三句问。我即刻胆怯起来了,便想全翻过先前的话来,“那是,……实在,我说不清……。其实,究竟有没有魂灵,我也说不清。”
……
冬季日短,又是雪天,夜色早已笼罩了全市镇。人们都在灯下匆忙,但窗外很寂静。雪花落在积得厚厚的雪褥上面,听去似乎瑟瑟有声,使人更加感得沉寂。我独坐在发出黄光的菜油灯下,想,这百无聊赖的祥林嫂,被人们弃在尘芥堆中的,看得厌倦了的陈旧的玩物,先前还将形骸露在尘芥里,从活得有趣的人们看来,恐怕要怪讶她何以还要存在,现在总算被无常打扫得干干净净了。魂灵的有无,我不知道;然而在现世,则无聊生者不生,即使厌见者不见,为人为己,也还都不错。我静听着窗外似乎瑟瑟作响的雪花声,一面想,反而渐渐的舒畅起来。
13.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鲁镇的旧习陈俗“年年如此,家家如此”,可以看出辛亥革命后中国农村的落后状况依旧没有改变。
B.选文中对鲁四老爷书房陈设的细节描写,生动地再现了一个迂腐、顽固、守旧的封建理学卫士形象。
C.祥林嫂临终前对“有没有魂灵”的追问,是她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对封建社会鬼神信仰的怀疑与挣扎。
D.“无论如何,我明天决计要走了”,主要是我不能接受鲁四老爷不冷不热的态度,不如到别处过年。
14.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将祥林嫂的悲剧结局放在前面叙述,设置悬念,吸引读者,具有强烈的震撼效果。
B.“间或一轮”精准捕捉了祥林嫂处于崩溃边缘的状态,运用心理描写预示人物命运。
C.选文有关雪的描写着墨不多,但为小说抹上了悲剧的色彩,也深化了文章的主题。
D.小说注重展现社会环境,如对准备福礼过程的描写,反映出鲁镇浓重的礼教氛围。
15.结合上下文,赏析文中划横线处语句。
(1)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
(2)然而在现世,则无聊生者不生,即使厌见者不见,为人为己,也还都不错。
16.《西方叙事学》中说:“人物视角就是叙述者借用人物的眼睛和意识来感知世界”,本文以“我”的视角对鲁镇的见闻展开回忆,请结合文本分析“我”的作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花坞
郁达夫
“花坞”这一个名字,大约是到过杭州,或在杭州住上几年的人,没有一个不晓得的,尤其是游西溪的人,平常总要一到花坞。二三十年前,汽车不通,公路未筑,要去游一次,真不容易;所以明明知道这花坞的幽深清绝,但脚力不健,非好游如好酒的诗人,不大会去。现在可不同了,从湖滨向北向西地坐汽车去,不消半个钟头,就能到花坞口外。而花坞的住民,每到了春秋佳日的放假日期,也会成群结队,在花坞口的那座凉亭里鹄候,预备来做一个临时导游的角色,好轻轻快快地赚取游客的两毛小洋;现在的花坞,可真成了第二云栖,或第三九溪十八涧了。
花坞的好处,是在它的三面环山,一谷直下的地理位置,石人坞不及它的深,龙归坞没有它的秀。而竹木萧疏,清溪蜿绕,庵堂错落,尼媪翩翩,更是花坞独有的迷人风韵。将人来比花坞,就像浔阳商妇,老抱琵琶;将花来比花坞,更像碧桃开谢,未死春心;将菜来比花坞,只好说冬菇烧豆腐,汤清而味隽了。
我的第一次去花坞,是在松木场放马山背后养病的时候,记得是一天日和风定的清秋的下午,坐了黄包车,过古荡,过东岳,看了伴凤居,访过风木庵(是钱唐丁氏的别业),感到了口渴,就问车夫,这附近可有清静的乞茶之处?他就把我拉到了花坞的中间。
伴凤居虽则结构堂皇,可是里面却也坍败得可以;至于杨家牌楼附近的风木庵哩,丁氏的手迹尚新,茅庵的木架也在,但不晓怎么,一走进去,就感到了一种扑人的霉灰冷气。当时大厅上停在那里的两口丁氏的棺材,想是这一种冷气的发源之处,但泥墙倾圮,蛛网绕梁,与壁上挂在那里的字画屏条一对比,极自然地令人生出了“俯仰之间,已成陈迹”的感想。因为刚刚在看了这两处衰落的别墅之后,所以一到花坞,就觉得清新安逸,像世外桃源的样子了。
自北高峰后,向北直下的这一条坞里,没有洋楼,也没有伟大的建筑,而从竹叶杂树中间透露出来的屋檐半角,女墙一围,看将过去却又显得异常的整洁,异常的清丽。英文字典里有cot-tage(指乡村地区的小屋,村舍或乡间、旅游胜地的度假用小型别墅)的这一个名字;而形容这些茅屋田庄的安闲小洁的字眼,又有着许多像tiny(小巧的),dainty(精致的),snug(温暖舒适的)的绝妙佳词,我虽则还没有到过英国的乡间,但到了花坞,看了这些小庵却不能自已地便想起了这种只在小说里读过的英文字母。我手指着那些在林间散点着的小小的茅庵,回头来就问车夫:“我们可能进去?”车夫说:“自然是可以的。”于是就在一曲溪旁,走上了山路高一段的地方,到了静掩在那里的,双黑板的墙门之外。
车夫使劲敲了几下,庵里的木鱼声停了,接着门里头就有一位女人的声音,问外面谁在敲门。车夫说明了来意,铁门闩一响,半边的门开了,出来迎接我们的,却是一位白发盈头、皱纹很少的老婆婆。
庵里面的洁净,一间一间小房间的布置的清华,以及庭前屋后树木的参差掩映,和厅上佛座下经卷的纵横,你若看了之后,仍不起皈依弃世之心的,我敢断定你就是没有感觉的木石。
那位带发修行的老比丘尼去为我们烧茶煮水的中间,我远远听见了几声从谷底传来的鹊噪的声音;大约天时向暮,乌鸦来归巢了,谷里的静,反因这几声的急噪,而加深了一层。
我们静坐着,喝干了两壶极清极酽的茶后,该回去了,迟疑了一会,我就拿出了一张纸币,当作茶钱,那一位老比丘尼却笑起来了,并且婉慢地说:
“先生!这可以不必;我们是清修的庵,茶水是不用钱买的。”
推让了半天,她不得已就将这一元纸币交给了车夫,说:“这给你做个外快吧!”
这老尼的风度,和这一次逛花坞的情趣,我在十余年后的现在,还在津津地感到回味。所以前一礼拜的星期日,和新来杭州住的几位朋友遇见之后,他们问我“上哪里去玩?”我就立时提出了花坞,他们是有一乘自备汽车的,经松木场,过古荡东岳而去花坞,只需二十分钟,就可以到。
十余年来的变革,到花坞里也留下了痕迹。竹木的清幽,山溪的静妙,虽则还同太古时一样,但房屋加多了,地价当然也增高了几百倍;而最令人感到不快的,却是这花坞的住民的变作了狡猾的商人。庵里的尼媪,和退院的老僧,也不像从前的恬淡了,建筑物和器具之类,并且处处还受着了欧洲的下劣趣味的恶化。
同去的几位,因为没有见到十余年前的花坞,所以仍旧感觉得非常满意,以为九溪十八涧、云栖绝没有这样的清幽深邃;但在我的内心,却想起了一位素朴天真、沉静幽娴的少女,忽然脱掉旗袍而换上蕾丝镂空洋装的状态。
(有删改)
17.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第一段“但脚力不健,非好游如好酒的诗人,不大会去”,表明去“花坞”的人不多,也讽刺了那些好酒诗人。
B.文章第三段写第一次去游花坞经过了很多地方,但只是一笔带过,体现了本文“简单处惜墨如金”的写作特点。
C.作者问车夫“我们可能进去”,表明作者见到几处茅庵的欣喜,也表明对这一清幽去处的几分敬畏之心。
D.文章的结尾处写现在的“花坞”好比“素朴天真、沉静幽娴”的少女“脱掉旗袍而换上蕾丝镂空洋装”,表达了作者的失望之情。
18.下列对文章第二自然段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将“花坞”与“石人坞”“龙归坞”进行对比,目的在于突出表现“花坞”的幽深秀美。
B.强调“花坞”独有的迷人风韵,为下文描写花坞之景和向老尼“乞茶”的情节做铺垫。
C.将“花坞”比作“浔阳商妇”“碧桃开谢”“冬菇烧豆腐”,都生动地凸显了其简单清爽之美。
D.本段于去花坞之前写花坞之美,不仅呼应了开头人人必游花坞的内容,也引发了读者的想象。
19.本文创作于20世纪30年代,明显带有那个时代的色彩,请结合原文,从环境背景和语言特点角度分析《花坞》的“时代色彩”。
20.文章写自己第一次游花坞时为什么要写到“老尼”这个人物,这一人物在文中有怎样的作用?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草绳
沈从文
今天镇上雨水特别好。如今雨又落了整三天。水再大一点,进了溪里桥洞时,只要是会水,就可以得到些额外的利益。
然而水却并不能如大家的意思,涨到河码头木桩标示处,便打趣众人似的止了。人人都失望。
桥头的老兵做了梦,梦到是水还要涨……人人都愿意这梦灵验。
“得贵伯,是有的,”说话的,叫二力,十六岁,同得贵打草鞋为生。这时得贵正在一个木制粗糙轮上搓一根草绳,这草绳,大得同小儿臂膊,预备用来捉鱼。
二力蹲坐在房中的一角,用一个硬木长棒槌击打刚才编好的草鞋,脱脱脱的声。那木槌,上年纪了,上面还反着光,如同得贵的秃顶那模样。
得贵一只强壮的手抓住那转轮木把用力摇,另一只手则把草捏紧送过去。绳子这样便越来越长了。木轮的轧轧转动声,同草为轮子所挤压时吱吱声,与二力有节奏的硬木棒槌敲打草鞋声,合奏成一部低闷中又显着愉快的音乐。
“得贵伯,我猜这是一定会有的。”
二力说得是明日河中的大水。若是得贵对老兵的话生了疑惑时,这时绳子绝不搓得这么上劲的。
“我想我们床后那面网应当早补好,”二力大声说,且停了敲打,“若是明天你老人家捕得一匹牛;——就是猪也好,可以添点钱,买只船;——不,我想我们最好是跳下水去得了一头牛,以外还得一只船,把牛卖去添补船上的家伙,伯伯你掌艄,我拦头,就是那么划起来;——以后整天不是有鱼吃?”
得贵把工作也稍稍慢住下来,“我跌到斤丝潭里去谁来救援?”
二力知道是逗他,却说道:“伯伯你装痴!你说我!我是不怕的,明天可泅给你看。”
“伯伯这几年老了,万一吃多了酒一不小心,你能救你伯伯吗?”得贵说了就哈哈大笑,如同一个总爷模样的伟大……然而得贵如今却是一个打草鞋度日的得贵。也许是运气吧。那老兵说得贵晚运是在水面上;这时节运,或者就在恭候主人。是以得贵想起“晚运”不服老的兴奋着搓绳,高兴的神气,二力也已看出了。
二力伸手去取那葫芦,又捧葫芦摇,接着递与得贵,“请喝干了吧,剩得有,回头到她那去灌酒又要少一点。那老苗婆——我想她只会占这些小便宜。”
得贵举葫芦朝天,嘴巴斗在葫芦嘴,象亲嘴一个样,啯弄啯弄两大口,才咽下,末了用舌子卷口角的残沥,葫芦便为二力攫过来,二力开门就走了。
绳子更长了,盘在地下像条菜花蛇。得贵仍然不休息,喝了两口“水老官”,力气又强了。
得贵期望若是船,要得就得一只较大一点的,能住三个人就更好——这正派人还想为二力找个老婆呢。
打了八年草鞋的得贵,安安分分做着人,这八年中得了沙湾人正派的尊敬,侄儿看看也大了,自己看看是老了,天若是当真能为正派人安排了幸福,直到老来才走运,这时已是应当接受这晚运的时节了。
不久又听到巷口狗乱吠,二力转家了。
“伯,听人说沿河水消一点了。”
得贵听到只稍稍停转手中木轮子。
“我想这不怕,这里天空有星子,西边天黑得同块漆,总兵营一带总是在落吧。”
二力把绳子试量,到三丈长了,得贵还不即住手。
听得碉堡上更鼓打四下,何处有鸡在叫了,得贵的手还在转轮木把子上用劲转。轮子此时声音已不如先前,象是在呻吟,在叹气,说是罢罢罢,算了吧,算了吧……
为了老兵的梦,沙湾的穷人全睁眼做了一个欢乐的好梦,但是天知道,这河水在一夜中消退了!老兵为梦所诳——他却又诳了沙湾许多人,河里的水偏是那么退得快,致使几多人在第二天原地方扳罾也都办不到,这真只有天知道!老兵简直是同沙湾人开了一个大玩笑,得贵为这玩笑几乎累坏了。
从此那个正派人还是做着保留下来的打草鞋事业,待着另一回晚运来变更他的生活……
(节选自《蜜柑》,有删改)
2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桥头的老兵做了个梦,梦到水还要涨,这梦使原本已经失望的人们心里又燃起了希望。
B.小说中既赞美得贵、二力叔侄的吃苦耐劳,也批判了他们寄希望于意外之财的侥幸心理。
C.老兵认为得贵有晚运,得贵也坚信这一点,因此大雨来临时,得贵与二力便奋力搓绳。
D.小说结尾写得贵叔侄二人面对希望破灭能够坦然处之,表现了湘西人随遇而安的特点。
2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老兵的梦和得贵叔侄的“梦”互相交织,以梦境的虚幻暗示他们的“梦”不可实现。
B.小说中细节描写传神。得贵“末了用舌子卷口角的残沥”,活画出他贪酒图乐的形象。
C.小说中多次写到搓草绳时木轮子转动的声音,声音的多次变化暗示着得贵心情的变化。
D.小说有诗意效果,融写实、纪梦、象征于一体,语言格调古朴,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
23.结合全文,探究题目“草绳”的好处。
24.沈从文先生曾对误读其作品的读者说:“你们能欣赏我的故事的清新,照例那作品背后蕴藏的热情却忽略了;你们能欣赏我文学的朴实,照例那作品背后隐伏的悲痛也忽略了。”请你结合这句话,谈谈你对这篇小说的情感的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甲
[四凤由饭厅门入,端了碗普洱茶。]
周朴园 (四凤端茶,放周朴园面前)四凤,叫你跟太太煎的药呢?
四 凤 煎好了。
周朴园 为什么不拿来?
四 凤 (看蘩漪,不说话)。
蘩 漪 (觉出四周的征兆有些恶相)她刚才跟我倒来了,我没有喝。
周朴园 为什么?(停,向四凤)药呢?
蘩 漪 (①)倒了。我叫四凤倒了。
周朴园 (②)倒了?哦?(③)倒了!——(向四凤)药还有么?
四 凤 药罐里还有一点。
周朴园 (④)倒了来。
蘩 漪 (⑤)我不愿意喝这种苦东西。
周朴园 (向四凤,高声)倒了来。
[四凤走到左面倒药。]
周 冲 爸,妈不愿意,您何必这样强迫呢?
周朴园 你同你母亲都不知道自己的病在哪儿。(向蘩漪低声)你喝了,就会完全好的。(见四凤犹豫,指药)送到太太那里去。
蘩 漪 (顺忍地)好,先放在这儿。
周朴园 (不高兴地)不。你最好现在喝了它吧。
蘩 漪 (忽然)四凤,你把它拿走。
周朴园 (忽然严厉地)喝了药,不要任性,当着这么大的孩子。
蘩 漪 (声颤)我不想喝。
周朴园 冲儿,你把药端到母亲面前去。
周 冲 (反抗地)爸!
周朴园 (怒视)去!
[周冲只好把药端到蘩漪面前。]
周朴园 说,请母亲喝。
周 冲 (拿着药碗,手发颤,回头,高声)爸,您不要这样。
周朴园 (高声地)我要你说。
周 萍 (低头,至周冲前,低声)听父亲的话吧,父亲的脾气你是知道的。
周 冲 (无法,含着泪,向着母亲)您喝吧,为我喝一点吧,要不然,父亲的气是不会消的。
繁 漪 (恳求地)哦,留着我晚上喝不成么?
周朴园 (冷峻地)蘩漪,当了母亲的人,处处应当替子女着想,就是自己不保重身体,也应当替孩子做个服从的榜样。
蘩 漪 (四面看一看,望望朴园又望望周萍。拿起药,落下眼泪,忽而又放下)哦!不!我喝不下!
周朴园 萍儿,劝你母亲喝下去。
周 萍 爸!我——
周朴园 去,走到母亲面前!跪下,劝你的母亲。
[周萍走至蘩漪面前。]
周 萍 (求恕地)哦,爸爸!
周朴园 (高声)跪下!(周萍望着蘩漪和周冲;蘩漪泪痕满面,周冲全身发抖)叫你跪下!(周萍正向下跪)
蘩 漪 望着周萍,不等他跪下,急促地)我喝,我现在喝!(拿碗,喝了两口,气得眼泪又涌出来,她望一望周朴园的峻厉的眼和苦恼着的周萍,咽下愤恨,一气喝下!)哦……(哭着,由右边饭厅跑下。)
(节选自曹禺《雷雨》)
乙
周朴园 三十年前,在无锡有一件很出名的事情——
鲁侍萍 哦。
周朴园 你知道么?
鲁侍萍 也许记得,不知道老爷说的是哪一件?
周朴园 哦,很远了,提起来大家都忘了。
鲁侍萍 说不定,也许记得的。
周朴园 我问过许多那个时候到过无锡的人,我想打听打听。可是那个时候在无锡的人,到现在不是老了就是死了,活着的多半是不知道的,或者忘了。
鲁侍萍 如若老爷想打听的话,无论什么事,无锡那边我还有认识的人,虽然许久不通音信,托他们打听点事情总还可以的。
周朴园 我派人到无锡打听过。——不过也许凑巧你会知道。三十年前在无锡有一家姓梅的。
鲁侍萍 姓梅的?
周朴园 梅家的一个年轻小姐,很贤慧,也很规矩,有一天夜里,忽然地投水死了,后来,后来,——你知道么?
鲁侍萍 不敢说。
周朴园 哦。
鲁侍萍 我倒认识一个年轻的姑娘姓梅的。
周朴园 哦?你说说看。
鲁侍萍 可是她不是小姐,她也不贤慧,并且听说是不大规矩的。
周朴园 也许,也许你弄错了,不过你不妨说说看。
鲁侍萍 这个梅姑娘倒是有一天晚上跳的河,可是不是一个。她手里抱着一个刚生下三天的男孩。听人说她生前是不规矩的。
周朴园 (苦痛)哦!
鲁侍萍 这是个下等人,不很守本分的。听说她跟那时周公馆的少爷有点不清白,生了两个儿子。生了第二个,才过三天,忽然周少爷不要了她,大孩子就放在周公馆,刚生的孩子抱在怀里,在年三十夜里投河死的。
周朴园 (汗涔涔地)哦。
鲁侍萍 她不是小姐,她是无锡周公馆梅妈的女儿,她叫侍萍。
周朴园 (抬起头来)你姓什么?
鲁侍萍 我姓鲁,老爷。
(均节选自曹禺《雷雨》)
25.依据剧情发展和人物性格、心理,填入文中①—⑤处的舞台说明最准确的一项是( )
A.①快速地 ②慢 ③更慢 ④高声地 ⑤无奈地
B.①快速地 ②慢 ③更慢 ④低而缓地 ⑤反抗地
C.①惶恐地 ②严厉 ③更严厉 ④高声地 ⑤无奈地
D.①惶恐地 ②严厉 ③更严厉 ④低而缓地 ⑤反抗地
26.下列对剧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蘩漪抗拒喝药是一次“困兽的搏斗”,表现出她对冲破桎梏的渴望;而鲁侍萍被赶出周家后虽饱受生活之苦却从未想过找周朴园报复或索赔,则表现了她的隐忍。
B.鲁侍萍的遭遇恰如其名字中的“萍”,她在被抛弃后不得不如浮萍般四处漂泊的命运是旧中国底层女性的一个缩影。
C.作者借周朴园这个角色展现了真实人性的复杂与矛盾,他既虚伪冷酷,又不乏人性的温情。他强迫蘩漪喝药,一方面是他对叛逆者进行的压制和教化,另一方面也体现了他对妻子的关心和爱护。
D.如果用悲悯的审美情感来体察人物,就会发现选文乙中周朴园对鲁侍萍的悲剧虽难逃罪责,但也并非十恶不赦,他偶尔也会流露出一丝丝温情。
27.潜台词是指在某一话语的背后,所隐藏着的那些没有直接、明白表达出来的意思,请写出文中画横线句子的潜台词。
(1)你同你母亲都不知道自己的病在哪儿。
(2)可是她不是小姐,她也不贤惠,并且听说是不大规矩的。
28.德国哲学家和评论家黑格尔说,冲突是戏剧的灵魂。请结合选文对此观点进行简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各题。
[四凤端过药碗来。]
鲁四凤 您喝吧。
周繁漪 (喝一口)苦得很。谁煎的?
鲁四凤 我。
周繁漪 太不好喝,倒了它吧!
鲁四凤 倒了它?
周繁漪 嗯?好,(想起朴园严厉的面)要不,你先把它放在那儿。不,(厌恶)你还是倒了它。
鲁四凤 (犹豫)嗯。
周繁漪 这些年喝这种苦药,我大概是喝够了。
……
[周冲由中门进,穿一套白西装上身。]
周冲 妈,我现在喜欢一个人
周繁漪 哦!(证实了她的疑惧)哦!……这个女孩子是谁?
周冲 她是世界上最……(看一看繁漪)不,妈,您看您又要笑话我。反正她是我认为最满意的女孩子。她心地单纯,她懂得活着的快乐,她知道同情,她明白劳动有意义,不是小姐堆里娇生惯养出来的人。
周繁漪 可是你不是喜欢受过教育的人么?她念过书么?
周冲 自然没念过书。这是她,也可说是她唯一的缺点,然而这并不怪她。……但是我仍然是尊重她,帮助她的,我希望她现在受教育,我希望父亲允许我把我的教育费分给她一半上学。
周繁漪 你真是个孩子。
周冲 (不高兴地)我不是孩子。我不是孩子。
周繁漪 你父亲一句话就把你所有的梦打破了。
……
[四凤由饭厅门入,端了碗普洱茶。]
周冲 我现在想跟爸爸商量一件很重要的事。
周朴园 什么?
周冲 (低下头)我想把我的学费的一部分分出来。
周朴园 哦
周冲 (鼓起勇气)把我的学费拿出一部分送给——
[四凤端茶,放朴园前。]
周朴园 四凤——(向周冲)你先等一等。——(向四凤)叫你给太太煎的药呢?
鲁四凤 煎好了。
周朴园 为什么不拿来?
鲁四凤 (看繁漪,不说话)
周繁漪 (觉出四周的征兆有些恶相)她刚才给我倒来了,我没有喝。
周朴园 为什么?(停,向四凤)药呢?
周繁漪 (快说)倒了。我叫四凤倒了
周朴园 (慢)倒了?哦?(更慢)倒了!——(向四凤)药还有么?
鲁四凤 药罐里还有一点。
周朴园 (低而缓地)倒了来。
周繁漪 (反抗地)我不愿意喝这种苦东西。
周朴园 (向四凤,高声)倒了来。
[四凤走到左面倒药。]
周冲 爸,妈不愿意,您何必这样强迫呢?
周朴园 你同你母亲都不知道自己的病在哪儿。(向繁漪低声)你喝了,就会完全好的。(见四凤犹豫,指药)送到太太那里去。
周繁漪 (顺忍地)好,先放在这儿。
周朴园 (不高兴地)不。你最好现在喝了它吧。
周繁漪 (忽然)四凤,你把它拿走。
周朴园 (忽然严厉地)喝了它,不要任性,当着这么大的孩子。
周繁漪 (声颤)我不想喝。
周朴园 冲儿,你把药端到母亲面前去。
周冲 (反抗地)爸!
周朴园 (怒视)去!
[周冲只好把药端到蘩漪面前。]
周朴园 说,请母亲喝。
周冲 (拿着药碗,手发颤,回头,高声)爸,您不要这样。
周朴园 (高声地)我要你说。
周萍 (低头,至周冲前,低声)听父亲的话吧,父亲的脾气你是知道的。
周冲 (无法,含着泪,向着母亲)您喝吧,为我喝一点吧,要不然,父亲的气是不会消的。
周繁漪 (恳求地)哦,留着我晚上喝不成么?
周朴园 (冷峻地)哦,当了母亲的人,处处应当替孩子着想,就是自己不保重身体,也应当替孩子做个服从的榜样。
周繁漪 (四面看一看,望望朴园,又望望周萍。拿起药,落下眼泪,忽而又放下)哦,不!我喝不下!
周朴园 萍儿,劝你母亲喝下去。
周萍 爸!我……
周朴园 去,走到母亲面前!跪下,劝你的母亲。
[周萍走至繁漪面前。]
周萍 (含怒地)哦,爸爸!
周朴园 (高声)跪下!
[周萍望繁漪和周冲;繁漪泪痕满面,周冲身体发抖。]
周朴园 叫你跪下!
[周萍正向下跪。]
周繁漪 (望着周萍,不等周萍跪下,急促地)我喝,我现在喝!(拿碗,喝了两口,气得眼泪又涌出来,她望一望朴园的峻厉的眼和苦恼着的周萍,咽下愤恨,一气喝下)哦……(哭着,由右边饭厅跑下)
[半晌。]
周朴园 (看表)还有三分钟。(向周冲)你刚才说的事呢?
周萍 (抬头,慢慢地)什么?
周朴园 你说把你的学费分出一部分?——嗯,是怎么样?
周萍 (低声)我现在没有什么事情啦。
周朴园 真没有什么新鲜的问题啦么?
周萍 (哭声)没有什么,没有什么,——妈的话是对的。(跑向饭厅)
节选自曹禺《雷雨》
29.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倒了?哦?倒了!药还有么?”这一句连用三个问号一个感叹号表明了周朴园内心的不满,暗示了激烈的矛盾冲突将要爆发。
B.“爸,妈不愿意,您何必这样强迫呢”一句,周冲抢断话语,为繁漪说情,表现了他打抱不平、敢于反抗的形象。
C.周朴园强逼繁漪喝药,一方面是他对家庭内的叛逆者进行压制和教化,另一方面也是对结婚数十年的妻子的关爱。
D.“喝药”原本是一件很普通的生活小事,但在周家却最终演变成全面的矛盾冲突,由此可以看出周家家庭关系的扭曲。
30.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喝药”这一情节中,四凤是一个功能性的角色,她没有鲜明的面目、典型的个性,但在情节发展中却起到重要作用。
B.周朴园向周冲询问“刚才说的事呢”是“喝药”事件的余波,既照应了前文的情节,又暗示了“喝药”事件带来的影响。
C.“不高兴地”“忽然严厉地”“怒视”等舞台说明主要是为了刻画出周朴园的性格特点,对推动剧情的发展作用不大。
D.“周萍望繁漪和周冲;繁漪泪痕满面,周冲身体发抖”这一舞台提示,既展现了人物的各有所思,又引出了下文戏剧高潮部分
31.戏剧中的人物语言常常有“言外之意”,也就是“潜台词”,请联系上下文分析文本中画线语句的潜台词。
(1)你同你母亲都不知道自己的病在哪儿。
(2)我现在没有什么事情啦。
32.在周朴园逼迫繁漪喝药这一情节中,繁漪的内心经历了苦苦挣扎,请简要概括繁漪的心理变化过程。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呼兰河传(节选)
萧红
我正想要问祖父,那磨房里是谁家的小孩。这时冯歪嘴子从外边来了。
戴着他的四耳帽子,他未曾说话先笑一笑的样子,一看就是冯歪嘴子。
我们家里的火炉太热,把他的脸烤得通红。他说:“老太爷,我摊了点事……”
冯歪嘴子坐在太师椅上扭扭歪歪的,摘下他那皮帽子来,手里玩弄着那皮帽子。未曾说话他先笑了,笑了好一阵工夫,他才说出一句话来:“我成了家啦。”
说着冯歪嘴子的眼睛就流出眼泪来,他说:“请老太爷帮帮忙,现下她们就在磨房里呢!她们没有地方住。”
我听到了这里,就赶快抢着向祖父说:“爷爷,那磨房里冷啊!炕沿上的瓦盆都冻裂了。”
祖父往一边看,似乎他在思索的样子。我又说:“那炕上还睡着一个小孩呢!”
祖父答应了让他搬到磨房南头那个装草的房子里去暂住。
冯歪嘴子一听,连忙就站起来了,说:“道谢,道谢。”
冯歪嘴子刚一走出屋去,祖父回头就跟我说:“你这孩子当人面不好多说话的。”
我那时也不过六七岁,不懂这是甚么意思。
晌午,冯歪嘴子那磨房里就吵起来了。
冯歪嘴子一声不响地站在磨盘的旁边,他的掌柜拿着烟袋在他的眼前骂着,掌柜的太太一边骂着,一边拍着风车子,她说:“破了风水了,我这碾磨房,岂是你那不干不净的野老婆住的地方!”
“冯歪嘴子,从此我不发财,我就跟你算账。你是什么东西,你还算个人吗?你没有脸,你若有脸,你还能把个野老婆弄到人的眼皮下边来……你赶快给我滚蛋……”
说着,她往炕上一看:“唉呀!面口袋也是你那野老婆盖得的!赶快给我拿下来。我说冯歪嘴子,你可把我糟蹋苦了,你可把我糟蹋苦了。”
那个刚生下来的小孩是盖着盛面口袋在睡觉的,一齐盖着四五张,厚墩墩的,压着小脸。
冯歪嘴子过去把面口袋拿下来了,立刻就露出孩子通红的小手来,而且那小手还伸伸缩缩地摇动着,摇动了几下就哭起来了。
那孩子一哭,从孩子的嘴里冒着雪白的白气。
那掌柜的太太把面口袋接到手里说:“可冻死我了,你赶快搬罢,我可没工夫跟你吵了……”
说着开了门缩着肩膀就跑回上屋去了。
磨房里没有寒暑表(温度计),我家里是有的。我问祖父:“爷爷,磨房的温度是多少呢?”
祖父说在零度以下。
祖父看一看天色就说:“在零下七八度。”
后来冯歪嘴子就把小孩搬到磨房南头那草棚子里去了。
那小孩哭的声音很大,好像他并不是刚刚出生,好像他已经长大了的样子。
那草房里吵得不得了,我又想去看看。我看出来了,她就是我们同院住着的老王家的大姑娘,我们都叫她王大姐。
她的父亲是赶车的,她牵着马到井上去饮水,她打起水来,比她父亲打得更快,三绕两绕就是一桶。别人看了都说:“这姑娘将来是个兴家立业的好手!”
等到了晚上,在煤油灯下,我家所有人都聚集了的时候,那才热闹呢!连说带讲的。这个说,王大姑娘这么的。那个说王大姑娘那么着……说来说去,说得不成样子了。
说王大姑娘这样坏,那样坏,一看就知道不是好东西。
人们都取笑着冯歪嘴子,说:“冯歪嘴子有了大少爷了。”
冯歪嘴子平常给我家做一点小事,磨半斗豆子做小豆腐,或是推二斗上好的红黏谷,做黏糕吃,祖父都是招呼他到我家里来吃饭的。就在饭桌上,当着众人,老厨子就说:“冯歪嘴子少吃两个馒头吧,留着馒头带给大少爷去吧……”
冯歪嘴子听了也并不难为情,也不觉得这是嘲笑他的话,他很庄严地说:“他在家里有吃的,他在家里有吃的。”
等吃完了,祖父说:“还是带上几个吧!”
于是冯歪嘴子用帽兜着馒头回家去了。
东邻西舍谁家若是办了红白喜事,冯歪嘴子若也在席上的话,肉丸子一上来,别人就说:“冯歪嘴子,这肉丸子你不能吃,你家里有大少爷的是不是?”
冯歪嘴子一点也感不到羞耻,等席散之后,用手巾包着,带回家来,给他的儿子吃了。
又过了两三年,冯歪嘴子的第二个孩子又要出生了。冯歪嘴子欢喜得不得了,嘴都闭不上了。他在家里边,一看见他的女人端一个大盆,就说:“你这是干什么,你让我来拿不好么!”
他看见他的女人抱一捆柴火,也这样阻止着她:“你让我来拿不好么!”
可是那王大姐,却一天比一天瘦,一天比一天苍白,她的眼睛更大了,她的鼻子也更尖了似的。冯歪嘴子说,过后多吃几个鸡蛋,好好养养就身子好起来了。
天气有些寒了,人们都穿起夹衣来。
在这样的一个夜里,冯歪嘴子的女人死了。冯歪嘴子的女人是产后死的,传说这样的女人死了,大庙不收,小庙不留,是将要成为游魂的。
冯歪嘴子的女人一死,大家觉得这回冯歪嘴子算完了。两个孩子,一个四五岁,一个刚生下来。
看吧,看他可怎样办!
东家西舍的也都说冯歪嘴子这回可非完不可了。那些好看热闹的人,都在准备着看冯歪嘴子的热闹。
可是冯歪嘴子自己,并不像旁观者眼中的那样绝望,好像他活着还很有把握似的,他不但没有感到绝望。他虽然也有悲哀,他虽然也常常满满含着眼泪,但是他一看见他的大儿子会拉着小驴饮水了,他就立刻让那含着眼泪的眼睛笑了起来。
他说:“慢慢地就中用了。”
(有删改)
[注]王大姑娘喜欢上了冯歪嘴子,二人自由恋爱结婚,没有明媒正娶,违背了传统。王大姑娘住到冯歪嘴子家后,村子里的人经常会去看他们,但人们并不关心他们的生活。
33.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冯歪嘴子的大儿子出生后,母子俩睡在冰冷的磨坊里,他赔着笑脸央求“我”的祖父,祖父让他们搬到磨房南头那个装草的房子里去暂住。
B.得知冯歪嘴子的儿子出生在磨坊里,磨坊掌柜夫妇一起来骂冯歪嘴子一家,他们毫无同情心的做法给冯歪嘴子一家施加了莫大的生存压力。
C.在煤油灯下“我家所有人”都说“王大姑娘这样坏,那样坏,一看就知道不是好东西”,作者这样写就是为了表达对他们的深恶痛绝。
D.对于众人的嘲笑,“冯歪嘴子一点也感不到羞耻”,他不在意别人的看法,任凭人们奚落,他勇敢地追求幸福,表现出生的坚强和勇气。
34.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未曾说话他先笑了,笑了好一阵工夫”,小说描写了冯歪嘴子在穷困中求生存的形象。
B.“可冻死我了”“开了门缩着肩膀就跑”,掌柜太太的表现反衬了王大姑娘的生活现状。
C.“人们都取笑”,老厨子当众奚落冯歪嘴子,小说运用点面结合手法反映了社会风气的恶劣。
D.都觉得冯歪嘴子“算完了”,可他“活着还很有把握似的”,小说通过对比凸显他的愚昧。
35.“我”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36.王大姑娘原本被人称为“兴家立业的好手”,后来“我家所有人”说她“这样坏,那样坏”。人们对王大姑娘的态度为什么改变了?这样的改变反映和揭露了什么?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鸭的喜剧①
鲁迅
俄国的盲诗人爱罗先珂君带了他那六弦琴到北京之后不久,便向我诉苦说:“寂寞呀,寂寞呀,在沙漠上似的寂寞呀!”
这应该是真实的,但在我却未曾感得;我住得久了,“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只以为很是嚷嚷罢了。然而我之所谓嚷嚷,或者也就是他之所谓寂寞罢。
我可是觉得在北京仿佛没有春和秋。老于北京的人说,地气北转了,这里在先是没有这么和暖。只是我总以为没有春和秋;冬末和夏初衔接起来,夏才去,冬又开始了。
一日就是这冬末夏初的时候,而且是夜间,我偶尔得了闲暇,去访问爱罗先珂君。他一向寓在仲密君的家里;这时一家的人都睡了觉了,天下很安静。他独自靠在自己的卧榻上,很高的眉枝在金黄色的长发之间微蹙了,是在想他旧游之地的缅甸,缅甸的夏夜。
“这样的夜间,”他说,“在缅甸是遍地是音乐。房里,草间,树上,都有昆虫吟叫,各种声音,成为合奏,很神奇。其间时时夹着蛇鸣:‘嘶嘶!’,可是也与虫声相和谐……”他沉思了,似乎想要追想起那时的情景来。
我开不得口。这样奇妙的音乐,我在北京确乎未曾听到过,所以即使如何爱国,也辩护不得,因为他虽然目无所见,耳朵是没有聋的。
“北京却连蛙鸣也没有……”他又叹息说。
“蛙鸣是有的!”这叹息,却使我勇猛起来了,于是抗议说,“到夏天,大雨之后,你便能听到许多虾蟆叫,那是都在沟里面的,因为北京到处都有沟。”
“哦……”
过了几天,我的话居然证实了,因为爱罗先珂君已经买到了十几个蝌蚪子。他买来便放在他窗外的院子中央的小池里。那池的长有三尺,宽有二尺,是仲密所掘,以种荷花的荷池。从这荷池里,虽然从来没有见过养出半朵荷花来,然而养虾蟆却实在是一个极合式的处所。蝌蚪成群结队的在水里面游泳;爱罗先珂君也常常踱来访他们。有时候,孩子告诉他说,“爱罗先珂先生,他们生了脚了。”他便高兴的微笑道,“哦!”
然而养成池沼的音乐家却只是爱罗先珂君的一件事。他是向来主张自食其力的,常说女人可以畜牧,男人就应该种田。所以遇到很熟的友人,他便要劝诱他就在院子里种白菜;也屡次对仲密夫人劝告,劝伊养蜂,养鸡,养猪,养牛,养骆驼。后来仲密家果然有了许多小鸡,满院飞跑,啄完了铺地锦的嫩叶,大约也许就是这劝告的结果了。
从此卖小鸡的乡下人也时常来,来一回便买几只,因为小鸡是容易积食,发痧,很难得长寿的;而且有一只还成了爱罗先珂君在北京所作唯一的小说《小鸡的悲剧》②里的主人公。有一天的上午,那乡下人竟意外的带了小鸭来了,咻咻的叫着;但是仲密夫人说不要。爱罗先珂君也跑出来,他们就放一个在他两手里,而小鸭便在他两手里咻咻的叫。他以为这也很可爱,于是又不能不买了,一共买了四个,每个八十文。
小鸭也诚然是可爱,遍身松花黄,放在地上,便蹒跚的走,互相招呼,总是在一处。大家都说好,明天去买泥鳅来喂他们罢。爱罗先珂君说:“这钱也可以归我出的。”
他于是教书去了,大家也走散。不一会,仲密夫人拿冷饭来喂他们时,在远处已听得泼水的声音,跑到一看,原来那四个小鸭都在荷池里洗澡了,而且还翻筋斗,吃东西呢。等到拦他们上了岸,全池已经是浑水,过了半天,澄清了,只见泥里露出几条细藕来;而且再也寻不出一个已经生了脚的蝌蚪了。
“爱罗先珂先生,没有了,虾蟆的儿子。”傍晚时候,孩子们一见他回来,最小的一个便赶紧说。
“唔,虾蟆?”
仲密夫人也出来了,报告了小鸭吃完蝌蚪的故事。
“唉,唉!……”他说。
待到小鸭褪了黄毛,爱罗先珂君却忽而渴念着他的“俄罗斯母亲”了,便匆匆的向赤塔去。
待到四处蛙鸣的时候,小鸭也已经长成,两个白的,两个花的,而且不复咻咻的叫,都是“鸭鸭”的叫了。荷花池也早已容不下他们盘桓了,幸而仲密的住家的地势是很低的,夏雨一降,院子里满积了水,他们便欣欣然,游水,钻水,拍翅子,“鸭鸭”的叫。
现在又从夏末交了冬初,而爱罗先珂君还是绝无消息,不知道究竟在哪里了。
只有四个鸭,却还在沙漠上“鸭鸭”的叫。
一九二二年十月
(有改编)
[注]①《鸭的喜剧》取材于俄国盲诗人爱罗先珂1922年在北京时的生活片断,发表后被收入作者小说集《呐喊》。②在北京期间,爱罗先珂创作了一篇题为《小鸡的悲剧》的小说,写一只小鸡抱着幻想,要像鸭子一样地游泳,结果下水后却被淹死了。作者以小鸡的悲惨遭遇寄托自己理想不能实现的悲哀。
37.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刚来北京不久的爱罗先珂为摆脱寂寞,在院子里先后养蝌蚪、小鸡、小鸭,然而这些举措逐一失败,他的寂寞感受注定无计消除。
B.小鸡的死亡使企图改造“沙漠”有所作为的爱罗先珂受到了挫败,而在小鸭最终吃光了蝌蚪后,他终于发出了“唉”的沉痛叹息。
C.爱罗先珂匆匆赶回赤塔,是因为他对北京这座城市彻底失望了,于是想逃离这片“沙漠”,不愿再踏足这里,以致于“绝无消息”。
D.起初“我”对“北京没有蛙鸣”的说法有过勇猛的争辩,因为“我”的感受不深,随着友人的离去,“我”终于领会了这“寂寞”。
38.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开头写爱罗先珂诉说寂寞,既体现了他内心的空虚,也为下文回忆缅甸夏夜的喧闹和培养“池沼音乐家”埋下伏笔。
B.文中对“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的成语的反用和北方“仿佛没有春和秋”的议论,并非闲笔,暗含嘲讽,意味深长。
C.小说的叙述是从盲诗人“沙漠”似的感受写起,到四个鸭子“鸭鸭”地在“沙漠”上叫作为终结,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结构。
D.小说多处运用象征手法,“沙漠”是社会现实的写照,北京“只有冬夏没有春秋气”不只指自然气候,也隐喻着社会现状。
39.本文多处运用了反衬手法,请在文中找出三处并作分析。
40.小说为什么以“鸭的喜剧”为标题?请结合全文具体分析。
参考答案:
1.C 2.D 3.①生命虽然弱小,但要谦虚、纯洁、坚强;
②温馨恬静生活让“我”纷扰的心变得平静;
③弱小的生命也要担当重任;
④自然、质朴是生命的本真。 4.关键词“秘密”答案示例:
①秘密是山村孕育的传说和故事;
②秘密是山村隐藏的兴衰的历史;
③秘密激发“我”对当年山村美的遐想;
④秘密让“我”感悟生命的关联和永恒。
关键词“余韵”答案示例:
①余韵指山村残留的痕迹;
②余韵是山村曾有的风物美、人情美;
③余韵让“我”感受到生命有着不尽的关联;
④余韵引发“我”对生命永恒的哲思。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C.“告诫人们面对威胁、恐吓,要不畏惧、不退缩,勇于抗争”错误。“这风夜中的嗥声对于当时的那个村落,一定也是一种威胁”意思是风夜中的嗥声令人感到惊惧,陈述生命面对自然的真实心理状态,选项过度解读。
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
D.“表达对现代文明与现代人生的赞美”错误。本文写于1942年抗日战争最艰难的时期,作者通过对消逝的山村旺盛的生命和美好的景物的描写,抒写了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不屈精神,寄寓作者对滋养自己的美好家园的热爱之情,表达了作者珍爱自然、珍爱生命、共创和平家园的美好愿望。
故选D。
3.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由“我爱它那从叶子演变成的、有白色茸毛的花朵,谦虚地掺杂在乱草的中间。但是在这谦虚里没有卑躬,只有纯洁,没有矜持,只有坚强。有谁要认识这小草的意义吗”可知,生命虽然弱小,但要谦虚、纯洁、坚强;
由“这时我正从城里来,我看见这幅图像,觉得我随身带来的纷扰都变成深秋的黄叶,自然而然地凋落了”可知,温馨恬静生活让“我”纷扰的心变得平静;
由“这使我知道,一个小生命是怎样鄙弃了一切浮夸,孑然一身担当着一个大宇宙”可知,弱小的生命也要担当重任;
由“那消逝了的村庄必定也曾经像是这个少女,抱着自己的朴质,春秋佳日,被这些白色的小草围绕着,在山腰里一言不语地负担着一切。后来一个横来的运命使它骤然死去,不留下一些夸耀后人的事迹”可知,自然、质朴是生命的本真。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含义的能力。
“秘密”:
由“我不能研究这个山村的历史,也不愿用想象来装饰它。它像是一个民族在这世界里消亡了,和它一起消亡的是它所孕育的传说和故事”可知,秘密是山村孕育的传说和故事;
由“若有,就是使我们想到有些地方曾经和人生过关系,都隐藏着一小段兴衰的历史吧”可知,秘密是山村隐藏的兴衰的历史;
由“因为我想,这条石路一定有一个时期宛宛转转地一直伸入谷口,在谷内溪水的两旁,现在只有树木的地带,曾经有过房屋,只有草的山坡上,曾经有过田园”可知,秘密激发“我”对当年山村美的遐想;
由“人和人,只要是共同吃过一棵树上的果实,共同饮过一条河里的水,或是共同担受过一个地方的风雨,不管是时间或空间把他们隔离得有多么选,彼此都会感到几分亲切,彼此的生命都有些声息相通的地方”可知,秘密让“我”感悟生命的关联和永恒。
“余韵”:
由“我们没有方法去追寻它们,只有在草木之间感到一些它们的余韵”可知,余韵指山村残留的痕迹;
由“最可爱的是那条小溪的水源,从我们对面山的山脚下涌出的泉水,它不分登夜地在那儿流,几棵树环绕着它形成一个阴凉的所在。我们感谢它,若是没有它,我们就不能在这里居住,那山村也不会曾经在这里滋长。这清冽的泉水,养育我们,同时也养育过往日那村里的人们”可知,余韵是山村曾有的风物美、人情美;
由“人和人,只要是共同吃过一棵树上的果实,共同饮过一条河里的水,或是共同担受过一个地方的风雨,不管是时间或空间把他们隔离得有多么远,彼此都会感到几分亲切,彼此的生命都有些声息相通的地方”“在风雨如晦的时刻,我踏着那村里的人们也踏过的土地,觉得彼此相隔虽然将及一世纪,但在生命的深处,却和他们有着意味不尽的关联”可知,余韵让“我”感受到生命有着不尽的关联;
由“人类的历史演变了几千年,它们却在人类以外。不起一些变化,千百年如一日,默默地对着永恒。其中可能发生的事迹,不外乎空中的风雨,草里的虫蛇,林中出没的走兽和树间的鸣鸟”可知,余韵引发“我”对生命永恒的哲思。
5.C 6.D 7.①以林冲的心理活动为线索,有利于串联起林冲一生的遭遇,使人物形象更完整;
②以第三人称叙述,叙述角度灵活自由,使情节完整真实;
③重写经典将林冲内心的思想矛盾更尖锐地展示出来,赋予了作品深刻的思想性,主题更突出。 8.①身份:“林教头”是朝廷罪囚,“豹子头林冲”是梁山好汉;
②性格:“林教头”安分守己,忍辱负重;“豹子头林冲”情绪激烈、具有反抗意识;
③处事方式:“林教头”遇事随遇而安,一忍再忍,“豹子头林冲”则是开始冲动暴躁,后来冷静反思,忍而不发。
【解析】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A.林冲与王伦的矛盾“是小说要表现的主要矛盾”错误,主要矛盾是林冲与高俅为首的上层贪官污吏之间的矛盾。
B.“此刻他跟杨志一样,他也顾念着家人,也期待能做个官封荫妻子”错,根据原文“他林冲一年多前何尝不曾安着现在杨志那样的心思”可知,这种想法是一年多前的想法,而不是此刻的想法。
D.“从‘呜咽发响’表现林冲因丢官刺配而产生的失落惆怅的心情”错误,应是林冲对现实、对自我以及对梁山泊的反思后产生的沉重的心情。
故选C。
6.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A.“全知视角叙事”错误,文章是从林冲的视角写的,应为有限视角。
B.“悲凉萧杀的气氛”错误,此刻林冲是想要去杀人,这段景物描写应该是渲染紧张的气氛。
C.“因为不忍杀害无辜的喽啰,而放弃了刺杀王伦的想法”错误,小说中“不乏自知之明的林冲想法和提刀出房时颇不同了”“固然需要一双铁臂,但更需一颗伟大的头脑”等体现了林冲放弃刺杀王伦的真实想法,让林冲停下杀手的是林冲对自我、对梁山泊的反思。
故选D。
7.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章的叙述人称的能力。
结合“他林冲一年多前何尝不曾安着现在杨志那样的心思”“那时,他朴野粗直的心,便像被朴刀尖撩了一下,虽然有些疼,可是反倒松朗些,似乎从那伤处漏出了一些光亮,使他对于人,我,世界,人生,都仿佛更加明白”“幼年生活朦胧地被唤回来”“每逢这样的图画在林冲想象中展开的时候,便朦胧地觉得学习武艺不仅为养活一张嘴”“他原打算杀一个看来不是善良之辈,不料最后碰到这倒霉的杨志”“林冲竟下意识点头,随即耳根发热,惭愧有生以来第一次撒谎”等分析,以林冲的心理活动为线索,串联起林冲一生的遭遇,使人物形象更完整。
结合“这一夜”“月光冷冷地落在床前,林冲睁圆大眼看着发愣,幼年生活朦胧地被唤回来”“林冲倒提朴刀,头微微下垂,踏着冻雪,又走回卧房去”等分析,文本采用第三人称叙述,叙述角度灵活,多角度反映人物的活动图景。
结合“因此那个白衣秀才王伦要他交纳什么‘投名状’的时候,他觉得这个泼皮原也是高俅一类,不过住在水泊罢了”“争不成给王伦那厮把持了一世,却叫普天下落魄好汉,被压迫的老百姓,受尽腌臜气”“心中再次估量:腌臜畜生的王伦自然不配作山寨之主,但谁配呢?要有胆略,有见识,江湖闻风拜服才配呐!不乏自知之明的林冲想法和提刀出房时颇不同了。这压迫者的圣地固然需要一双铁臂膊,更需一颗伟大的头脑”等分析,重写将林冲内心的思想矛盾更尖锐地展示出来,对王伦和梁山泊的看法超越了原著的内涵,赋予了作品深刻的思想性。
8.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中的艺术形象的能力。
本文中的“豹子头林冲”与课文《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的“林教头”形象主要存在三点差异。
身份:结合“梁山泊又不是他的!我在此又不是替他卖力!只是这地方可惜!”分析,“豹子头林冲”已是流落梁山泊的江湖人物。结合“林冲道:‘我是罪囚,恐怕玷辱你夫妻两个’”分析,此时“林教头”是朝廷罪囚。
性格:“林教头”,他去草料场,认为是“好差使”,想修理草屋、求神明庇佑等,可见他当时心地善良、安分守己和随遇而安,有服完刑后与家人团聚的幻想。结合“林冲拿起拳头在床沿猛捶一下,两只眼睛更睁得大了”“那献媚妥协的行径,林冲只觉得太卑劣。他不想占便宜,可亦不肯忍受别人的欺侮。那时候,他要报复!才不管是高太尉、高衙内,或是什么陆虞侯,简截地要他们的命”“林冲的杀心便移到了第二个对象”等分析,“豹子头林冲”情绪激烈、反抗意识强烈。
处事方式:林冲刺配沧州后被派去管理天王堂。不久陆虞侯又贿买沧州管营、差拨。调林冲去草料场,想借机烧死林冲。林冲被逼无路可走,终于走上了杀人报仇的道路。“林教头”是从一忍再忍到忍无可忍。结合“曾使豹子头林冲怎样的激昂”“可亦不肯忍受别人的欺侮。那时候,他要报复”“心中再次估量:腌臜畜生的王伦自然不配作山寨之主,但谁配呢?要有胆略,有见识,江湖闻风拜服才配呐!不乏自知之明的林冲想法和提刀出房时颇不同了。这压迫者的圣地固然需要一双铁臂膊,更需一颗伟大的头脑”等分析,“豹子头林冲”则是开始冲动暴躁,后来冷静反思,忍而不发。
9.D 10.C 11.①首尾呼应,使结构严密。老太太还没把食端来,大黑“肚中发空,眼瞭着食盆”,与开头部分“大黑的灵魂是在她手里拿着呢。假如不服从她,她就三天不给端那热腾腾的食来”相呼应,使文章结构更严密、紧凑。
②塑造了大黑的典型形象。有人拍门时,大黑“立刻叫起来,往下扑着叫,觉得自己十二分的重要威严”,老太太踢了一腿后,大黑就“不敢再叫”,刻画了大黑讨好老太太、欺软怕硬的形象。
③揭示文章深刻的主题。通过对大黑的形象刻画,借以讽刺、影射现实生活中的某种人,揭示国民人性的弱点,以引起疗救的注意,体现小说主题的讽刺性。 12.①俏皮:本文寓庄于谐,笔调幽默风趣、灵动机智而又蕴含戏谑调侃,显出俏皮的特点。心理描写,大黑碰到黄子时的心理;动作描写,大黑夹着尾巴顺着墙根往前溜;语言幽默风趣,如“主人一喊‘大’黑,他便觉得自己至少有骆驼那么大,跟谁也敢拼一拼”;情节生动逗人,如大黑与小板凳的“玩耍”等。(形象、语言、情节等,任答一点即可)
②讽刺:“大黑心中暗笑,觉得自己的智慧足以使生命十分有趣而平安”“在门前蹲坐起来,耳朵立着,坐着比站着身量高,加上两个竖立的耳朵,他觉得自己很伟大而重要”“大黑专仗着这个‘大’字去欺软怕硬地享受生命”,通过对大黑的形象刻画,暗讽时人,揭示国民人性的弱点,以引起疗救的注意,体现小说主题的讽刺性。
③新奇的叙述视角:大黑是一条狗,但是经过作家的艺术处理,以“狗”的视角展开叙述,不仅使他呈现出狗的特性,而且使他显示出某种类型的人性特征,叙述视角新颖独特。
【解析】9.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A.“表现了大黑是一条忠诚的狗”理解有误,依据文中内容可知,老太太是大黑的主人,饮食由老太太提供,大黑对老太太更多是依仗与服从,是否忠诚,依据文中内容无法判断。
B.“大黑对小花的爱是真诚坚定的”理解有误,大黑对小花的爱并非真诚坚定,更多的是出于一种自恋的心理安慰和自大的臆想。
C.“可见护主心切”理解有误,并非“护主心切”,而是狗仗人势,想在主人面前表现一番。
故选D。
10.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C.“表现了作者对大黑的喜爱”理解错误。《狗之晨》是一篇写狗寓人,寓庄于谐的幽默小品,把人性的弱点放大到狗的身上,透视现实社会的世态人心。小说着力揭示病态,将人性的“劣根性”展示给读者,所以作者对大黑是倾向于批判,而非喜爱。
故选C。
1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语段的作用的能力。
在小说的开头,作者一上来就写到“老太太!大黑的灵魂是在她手里拿着呢。假如不服从她,她就三天不给端那热腾腾的食来。好吧,夹起尾巴,到门洞去看看”,写出了大黑为了老太太的食物而对其服从。而结尾也写到了这一情节,“大黑不敢再叫。回去依旧卧在墙根。肚中发空,眼瞭着食盆,把一切都忘了,好像大黑的生命存在与否只看那个黑盆里冒热气不冒”,因为老太太掌握着大黑的食物,所以大黑服从老太太,不敢再叫。这样,小说的首尾形成呼应,让小说结构严密紧凑。
最后一段中大黑对老太太讨好的态度,与之前有人拍门时大黑“立刻叫起来,往下扑着叫,觉得自己十二分的重要威严”形成了对比,从而突出了大黑为了一口食物而讨好老太太、欺软怕硬的形象。让大黑的形象更加丰满生动。
最后,以这样的内容结尾,揭示了小说的主题。小说中以狗写人,寓人于狗。表面上写的是狗,但实际表现的却是当时社会上人的行为。所以,通过对大黑的形象刻画,借以讽刺、影射现实生活中的某种人,揭示国民人性的弱点,以引起疗救的注意,体现小说主题的讽刺性。
1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艺术特色的分析能力。
根据题干可知,要求学生从俏皮、讽刺、新奇三个方面来对小说艺术特色进行分析。
首先,在俏皮方面,本文寓庄于谐,笔调幽默风趣,蕴含戏谑调侃。大黑这一形象非常风趣俏皮,小说中多处对大黑的心理进行了细致的描写,比如他对别的狗所表现出的不同态度,“大黑的耳朵渐渐往下落,心里嘀咕:是坐着不动好呢,还是向黄子摆摆尾巴好呢,还是以进为退假装怒叫两声呢?他知道黄子的厉害,同时,又要顾及自己的尊严。他微微地回了回头,呕,没关系,坐在自己家门口还有什么危险”“退得离小板凳狗不远了,唉,拿个小东西杀杀气吧!闻了小板凳一下,小板凳跳起来,善意的向大黑腿部一扑,似乎是要和大黑玩耍玩耍。大黑更生气了:谁和你个小东西玩呢”。在动作描写上作者也尽显俏皮,如写大黑走路的特点,“别跑太快了,和黄子碰个头,可不得了,谨慎一些好,四六步的跑”“大黑不像黄子那样在道路当中卷起尾巴走,而是夹着尾巴顺墙根往前溜”。还有,小说的语言幽默风趣,透出俏皮。如“可是他极重视这个‘大’字,特别和他主人在一块的时候,主人一喊‘大’黑,他便觉得自己至少有骆驼那么大,跟谁也敢拼一拼”“大黑恨自己!退得离小板凳狗不远了,唉,拿个小东西杀杀气吧”。最后,小说的情节也生动逗人,如“大黑”与“小板凳”的“玩耍”,“大黑”与黄子相遇时的矛盾态度等。
小说虽然语言幽默,情节逗人,但其中明显充满了讽刺的意味。小说中大黑的形象其实就是当时中国人的形象。通过对大黑的塑造,作者揭示了国民性的弱点,暗讽时人,想以此唤醒麻木的国人,以引起疗救的注意。
最后,小说以一只狗的视角来叙述故事,叙述视角非常独特。在大黑的眼里,“黄子是这条胡同里的贵族,身量大,嘴是方的,叫的声音瓮声瓮气”,对于帮不帮助朋友,他的做法是“大黑一边看着一边退步,心里说:‘别叫四眼看见,假如一被看见,他求我帮忙,可就不好办了。’”而对于看似比自己弱小的做法则是“退得离小板凳狗不远了,唉,拿个小东西杀杀气吧!闻了小板凳一下,小板凳跳起来,善意地向大黑腿部一扑,似乎是要和大黑玩耍玩耍。大黑更生气了:谁和你个小东西玩呢!牙露出来,耳朵也立起来示威”。如此等等,作者赋予狗以人的性格,大黑的心理如同当时一般国人的心理,通过一只狗来表现当时中国社会问题和国民精神,这样的处理可以让作者更自由的表达自己的观点,也让小说的叙事显得新颖奇特。
13.D 14.B 15.(1)用倒装强调祥林嫂用于乞讨的碗是空的、破的,表现出她乞讨艰难和命运的悲惨。
(2)用反语写出无所依靠而活下去的人,不如干脆死去,实际上表达了作者的愤激之情。 16.①从情节设计看,“我”是线索人物,又是悲剧的见证者,展现了祥林嫂一生的悲剧命运;
②从叙述视角看,以“我”在鲁镇的所见所闻讲述故事,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性与感染力;
③从思想主旨看,“我”对祥林嫂的痛苦和疑惑无能为力,显示了祥林嫂悲剧的社会根源。
【解析】13.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的能力。
D.“主要是我不能接受鲁四老爷不冷不热的态度,不如到别处过年”错,我”决计要走,因为“我”是一个新派知识分子,能看清社会的黑暗,心中有所不平,对封建守旧派产生了强烈的反感和憎恶,而且下文提到的遇见祥林嫂的事,使“我”不安。
故选D。
14.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艺术手法的能力。
B.“心理描写”错,眼珠“间或一轮”是神态描写。
故选B。
15.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
(1)“空的”“下端开了裂”,是定语后置句(倒装),表示强调,“空的”强调其忍饥挨饿和沿街乞讨的艰辛,“下端开了裂”强调其乞丐身份的长期性。突出了祥林嫂忍饥挨饿和沿街乞讨的艰辛。
(2)这句话的意思是:然而在现在这样的人世间,无所依靠而活不下去的人,不如干脆死去,使讨厌见他的人不再见到他,这对别人或对他自己,也都还不错。这是“我”的愤激而沉痛的反语,表现了“我”对黑暗社会的憎恨。
16.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次要人物作用的能力。
①从情节设计看,“我”是线索人物,是祥林嫂悲剧的见证人,以我的眼光,来描述祥林嫂的遭遇,所有的一切围绕“我”的所见所闻展开, 展现了祥林嫂一生的悲剧命运,我”在文中起一个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
②从叙述视角看,以“我”在鲁镇的所见所闻讲述故事,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性与感染力。在这一出悲剧里“我”是一个旁观者,又是一个在场者;“我”直接面对了祥林嫂最后的悲剧,见证了鲁镇众人对祥林嫂的嫌弃、排斥和冷漠。作者通过“我”的所见所闻来结构文字,展开情节,增强故事的真实感。
③从思想主旨看,“我”的心理感受、自我反思考验着、提醒着读者的良知;通过“我”的所感,来抒发感情,发表议论,以增强作品的感染力,深化中心思想。“我”憎恶鲁四老爷,有鲜明的反封建的思想倾向。“我”同情祥林嫂,但对她临死提出的问题只作了含糊的回答,是为了不增加末路人的苦恼。“我”的这种回答方式,自然有其善良的一面,但同时显出了“我”的无能为力,显示了祥林嫂悲剧的社会根源。
17.A 18.C 19.①环境背景:“花坞的住民……好轻轻快快地赚取游客的两毛小洋”“庵里的尼媪,和退院的老僧……并且处处还受着了欧洲的下劣趣味的恶化”,说明花坞的居民、僧尼及建筑物器具的变化是伴随着西风东渐而产生的。
②语言特点:受西方文化的影响,多引用英文词语来表述内容。 20.①通过这一人物的塑造表现“花坞”的人情之美。
②为后文再次带朋友去游“花坞”做铺垫。
③与现在“花坞”的商业气息形成对比,表明对以前“清幽纯净”的花坞的怀念之情。
【解析】17.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
A.“也讽刺了那些好酒诗人”错误。由原文“二三十年前,汽车不通,公路未筑,要去游一次,真不容易;所以明明知道这花坞的幽深清绝,但脚力不健,非好游如好酒的诗人,不大会去”可知,“好游如好酒”只是一个比喻的说法,选项中所说“也讽刺了那些好酒诗人”曲解文意。
故选A。
18.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情节和段落作用的能力。
C.“都生动地凸显了其简单清爽之美”错误。根据原文第二段“将菜来比花坞,只好说冬菇烧豆腐,汤清而味隽了”可知,将“花坞”比作“冬菇烧豆腐”凸显了“花坞”的简单清爽而韵味绵长之美,选项以偏概全。将“花坞”比作“浔阳商妇”突出了“花坞”的“幽深秀美”;而将“花坞”比作“碧桃开谢”,突出了“花坞”的“不乏生机”。
故选C。
19.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体裁特征的能力。
环境背景:
由“现在可不同了……而花坞的住民,每到了春秋佳日的放假日期,也会成群结队,在花坞口的那座凉亭里鹄候,预备来做一个临时导游的角色,好轻轻快快地赚取游客的两毛小洋”“庵里的尼媪,和退院的老僧,也不像从前的恬淡了,建筑物和器具之类,并且处处还受着了欧洲的下劣趣味的恶化”可知,“花坞的住民……好轻轻快快地赚取游客的两毛小洋”“庵里的尼媪,和退院的老僧……并且处处还受着了欧洲的下劣趣味的恶化”,说明花坞的居民、僧尼及建筑物器具的变化是伴随着西风东渐而产生的。
语言特点:
由“英文字典里有cot-tage(指乡村地区的小屋,村舍或乡间、旅游胜地的度假用小型别墅)的这一个名字;而形容这些茅屋田庄的安闲小洁的字眼,又有着许多像tiny(小巧的),dainty(精致的),snug(温暖舒适的)的绝妙佳词,我虽则还没有到过英国的乡间,但到了花坞,看了这些小庵却不能自已地便想起了这种只在小说里读过的英文字母”可知,语言特点:受西方文化的影响,多引用英文词语来表述内容。
20.本题考查学生赏析人物形象特点以及作用的能力。
由“我们静坐着,喝干了两壶极清极酽的茶后,该回去了,迟疑了一会,我就拿出了一张纸币,当作茶钱,那一位老比丘尼却笑起来了,并且婉慢地说:‘先生!这可以不必;我们是清修的庵,茶水是不用钱买的。’”“推让了半天,她不得已就将这一元纸币交给了车夫,说:‘这给你做个外快吧!’”可知,通过这一人物的塑造表现“花坞”的人情之美。
由“这老尼的风度,和这一次逛花坞的情趣,我在十余年后的现在,还在津津地感到回味。所以前一礼拜的星期日,和新来杭州住的几位朋友遇见之后,他们问我‘上哪里去玩?’我就立时提出了花坞”可知,为后文再次带朋友去游“花坞”做铺垫。
由“竹木的清幽,山溪的静妙,虽则还同太古时一样,但房屋加多了,地价当然也增高了几百倍;而最令人感到不快的,却是这花坞的住民的变作了狡猾的商人”“同去的几位,因为没有见到十余年前的花坞,所以仍旧感觉得非常满意,以为九溪十八涧、云栖绝没有这样的清幽深邃;但在我的内心,却想起了一位素朴天真、沉静幽娴的少女,忽然脱掉旗袍而换上蕾丝镂空洋装的状态”可知,与现在“花坞”的商业气息形成对比,表明对以前“清幽纯净”的花坞的怀念之情。
21.B 22.B 23.①“草绳”是小说的线索,小说场景叙写都始终围绕“草绳”展开;
②“草绳”是主人公的谋生的手段,突出小说的乡土气息;
③“草绳”也是得贵、二力以及沙湾人希望与命运的象征,但草绳也无法助其改变穷苦的命运。 24.(1)沈从文先生作品中蕴藏的热情,是指他对质朴美好的湘西人的热爱,对人性之美的热爱。小说中的得贵与二力叔侄两人勤劳质朴,表现了人性之美,两人感情深厚,得贵想着得了利要为二力娶媳妇,二力表示会尽力保护落水的伯伯得贵,小说通过对话与心理描写,表现了亲情之美。小说表现出健康的美好的人性。
(2)作品背后隐伏的悲痛,是指沈从文对湘西人的苦难生活的同情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