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29张PPT。第1课 改革变法风潮与秦国历史机遇教学目标1.识记农业手工业商业发展的概况,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法家思想的特点
2.了解李悝变法和吴起变法
3.了解处在十字路口的秦国的概况
4.理解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各诸侯国改革变法之间的关系.
5.探究各国变法的背景和秦国面临的历史机遇.重难点学.科.网zxxk.组卷网1.春秋战国时期改革变法风潮兴起的根本原因?
2.从秦国改革前的有利条件看变法的成功.一.社会变化的新气象1.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学.科.网zxxk. 农业
手工业
商业生产力 发展农业方面1).铁制农具和牛耕的出现并逐步推广
2).兴修水利,农田施肥
3).大力开荒农业有了较大的发展手工业方面学.科.网 冶铸 纺织 漆器门类增多,技术日益进步商业方面商业活跃邯郸(河北省邯郸市), 临淄 (今山东省中部),宛(河南省南阳) ,陶2.封建生产关系的出现学.科.网zxxk.组卷网生产力
发展私有制确立
阶级分化分化出的新兴地主和自耕农要求打破奴隶制生产关系束缚,进一步解放生产力3.上层建筑的改革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社会发展废除奴隶主贵族政治
建立封建专制统治改革的目的:建立和强化封建专制统治途 径: 变法4.战争的需要 各国在争霸战争中为避免失败或者成为别国兼并的对象,纷纷变法改革,努力发展生产,增加人口,扩充兵力.
富国强兵成为改革的内在动力5.思想文化领域:百家争鸣学术上:学在官府学在民间私学风气兴盛
学术派别繁多: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学.科.网zxxk. 二.风气云涌的改革和变法齐国管仲变法
魏国李悝变法
楚国吴起变法
春秋时期齐国管仲变法1)大力发展工商业
2)整顿和发展军备
3)改革赋税制度----该制度的发展:公元594年鲁国实行了“初税亩”按亩收税,公开承认了土地的私有.措施:意义P20初税亩学.科.网 春秋时期鲁国在宣公十五年(公元前594年)实行的按亩征税的田赋制度。是承认私有土地合法化的开始。春秋时期,由于牛耕和铁农具的普及和应用,农业生产力提高,大量的荒地被开垦后,隐瞒在私人手中,成为私有财产;同时贵族之间通过转让、互相劫夺、赏赐等途径转化的私有土地也急剧增加。实行“初税亩”田赋制度之前,鲁国实行按井田征收田赋的制度,私田不向国家纳税,因此国家财政收入占全部农业产量的比重不断下降。鲁国实行初税亩,即履亩而税,按田亩征税,不分公田、私田,凡占有土地者均按土地面积纳税,税率为产量的10%。初税亩的实行增加了财政收入,适应和促进了新生的封建土地占有关系。战国时期魏国李悝变法时间:公元前445年措施:1)尽地力之教,发展农业生产
2)推行“平籴法”
3)制定<<法经>>加强法制意义:P20战国时期楚国吴起变法措施:1)限制贵族权力,改变分封制.收回爵禄
2)强令旧贵族迁居
3)裁减冗员,削低俸禄,节余养兵和奖励军功.
4)要求官员秉公执法意义:P20三.处在十字路口的秦国秦国的状况/商鞅变法的社会背景1)地处西陲(今陕西大部和甘肃省一部)政治经济文化相对落后2)秦穆公称霸西戎,但仍然落后3)秦献公的改革:废除人殉制度,迁都栎阳,制定户籍制度4)有利条件:A国君拥有比较集中的权力,旧贵族势力较弱.B重视法家学说,C民风质朴,尚武风气兴盛(5)秦国面临的历史机遇A.长期以来扼制秦国发展的晋国分裂成魏,韩,赵.力量减弱.
B.中原地区众多士人游说,为秦招揽人才提供了可能性.
C.秦孝公在诸侯国会盟上受刺激,有图强的决心
D.商鞅的加盟.管仲?(?~前645)? 春秋时期齐国政治家。名夷吾,字仲,又称管敬仲。颍上(今属安徽)人。据说他早年经营商业,后从事政治活动。在齐国公子小白(即齐桓公)与公子纠争夺君位的斗争中,管仲曾支持公子纠。小白取得君位后,不计前嫌,重用管仲;管仲亦辅佐齐桓公,施行改革。在政治上,他推行国、野分治的参国伍鄙之制,即由君主、二世卿分管齐国,并在国中设立各级军事组织,规定士、农、工、商各行其业;在经济上,实行租税改革,对井田“相地而衰征”,并采取了若干有利于农业、手工业发展的政策。李悝,周定五十四年(前455年)生,周安王七年(前395年)卒,战国时魏国(今山西南部运城一带)人,战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法家代表人物。
关于李悝的名字,许多学者认为史籍中同一时期的李克,就是李悝.也就是说,李悝,又写作李克,或又名李克。
李悝的生平事迹,已难确知其详,使他在历史上留下永久名声的,是他任魏文侯相时在魏国的变法改革。
李悝作为一个杰出的法家代表人物,提出一系列变法主张,并在魏文侯支持下积极推行 吳起(?~前381年),戰國時期政治家、軍事家。衛國左氏(今山東定陶西)人。曾學於曾子。後在魯國為將軍,聞魏文侯賢而去魯至魏, 吳起不僅具有治國的才能,而且長於作戰用兵。《韓非子》說他治軍時能和士卒同衣食,「臥不設席,行不騎乘」,故士卒樂為其用。魏惠王時,有人認為魏國士卒能所向無敵,應歸功於吳起的餘教,惠王為此向吳起的後代頒發了賞田。 後來,吳起由於與武侯不和,離魏奔楚。衛國人,公孫氏,名鞅,亦稱衛鞅,後來他到秦國被封於商,號商君,才又稱商鞅。戰國中期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初為魏相公叔痤家臣,後入秦進說秦孝公。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商鞅為左庶長,實行變法。隨後,又昇為大良造。至孝公十二年,秦由雍(今陝西鳳翔南)遷都咸陽(今陝西咸陽東北),他進一步變法。公元前340年,因戰功封於商(今陝西商縣東南)十五邑,他前後兩次變法,奠定了秦國富強的基礎。秦孝公死後,被貴族誣害,車裂而死。《漢書·藝文誌》有《商君》二十九篇,今存二十四篇;又有《公孫鞅》二十七篇,今佚。遺物有「商鞅方昇」。 本课测评 P211.各国变法的根本原因?各国在争霸战争中,防止失败或者是被兼并,改革变法,以图在战争中取得有利位置2.除商鞅变法外,还有哪些变法影响比较大?管仲变法
李悝变法
吴起变法探究活动1.假如你是当时秦国的国君或者丞相,你如何利用本国的有利条件组织秦国的变法2.假如你是当时弃国的国君你又如何组织变法使得齐国不被秦所灭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