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大学满洲里学院附属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
历史
一、选择题(每个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每题2分,共60分)
1.秦朝的国家大事,一般先由丞相、御史大夫和诸卿进行朝议,最后由皇帝裁决。这一做法( )
A.使君权遭到了一定程度弱化 B.说明政治民主的观念开始萌发
C.使中央强化了对地方的控制 D.有利于减少专制决策失误
2.读下表,从中可见秦朝中央官制( )
秦朝九卿部分官员及其职能
官 员 职 能
奉常 宗庙礼仪和教育事务
典客 少数民族及外交事务
宗正 皇室事务
治粟内史 国家财政
少府 皇室财政
A.具有封邦建国时代痕迹 B.体现了权力的制约平衡
C.维护了严格的等级制度 D.大大提高政府行政效率
3.古代某机构“为天子耳目。凡政事得失,民间疾苦,皆得言;百官奸邪,贪秽不职者,即纠劾之。为此,则纪纲举,天下治矣。”秦朝设立的具有材料中职能的是( )
A.丞相 B.太尉 C.御史大夫 D.参知政事
4.新近热播的电视剧《大秦赋》,讲述了老秦人热血奋斗的励志故事。“东出马踏六国,归来鼎定天下”。始皇嬴政,宏业初成,华夏由此一统一同,国家注定走向强大。在秦统一六国过程中,最后一个被灭的是( )
A.赵国 B.楚国 C.齐国 D.燕国
5.1975年湖北云梦发现《睡虎地秦墓竹简》,内有秦律187条,其中一条规定“有贼杀伤人冲术,偕旁人不援,百步中比野,当赀二甲”。此条文主要体现的历史信息是( )
A.秦律规定见义勇为是义务 B.秦律法严苛
C.秦律规定有违社会道德 D.秦律鼓励百姓和睦相处
6.王夫之认为商周之变和周秦之变是中国古代影响最大的两次政权更替,中国古代的政治体制曾随之发生变化。下列能体现“周秦之变”的有( )
①从传位贤能到血缘世袭 ②从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
③从地方分权到中央集权 ④从礼乐治国到法律治国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②③ D.③④
7.秦末,陈胜、吴广揭竿而起,孔子后裔孔甲率一批儒家士人携带孔门礼器往投陈胜、吴广,最后战死在反秦战场上。一大批这样的知识分子,向秦王朝发起了拼死反抗。材料说明( )
A.秦朝因文化专制政策付出代价 B.儒家力图去争夺主流意识形态
C.儒家士人具有强烈的反抗精神 D.秦朝文化专制为西汉提供借鉴
8.湖北省云梦县睡虎地出土的秦简记载:“县及工室听官为正(校准)衡石(称重量的器物)……毋过岁壹。”‘衡石不正,十六两以上.赀(罚没)官啬夫一甲.不盈十六两到八两,赀一盾。”据此可知( )
A.出土秦简所载内容使用小篆记述 B.秦始皇任用丞相统一衡石称重
C.秦代主管官员负责督察校准衡石 D.秦限定衡石误差并无罚处标准
9.考古材料是研究历史的重要依据。下列选项中,材料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
材料 结论
A 内蒙古克什克腾旗出土商朝的青铜器 商朝的统治范围到达内蒙古地区
B 山西晋国都邑遗址出土春秋早期的铁器残片 春秋早期已经使用铁器
C 湖北大冶铜矿冶遗址出土东周时代的陶片 大冶铜矿的开采时间不早于东周
D 西安秦始皇陵兵马俑坑出上铁镞(箭头) 秦朝军队主要使用铁制兵器
A.A B.B C.C D.D
10.宋太祖时期,建立了由中书、枢密院“对持大柄”的二府制度。中书“为宰相治事之所”,枢密院掌“天下兵籍”。太宗淳化元年(990年),凡政事送中书,机事送枢密院,财货送三司。这说明宋初体制的演变特点是( )
A.事权分化,皇权加强 B.军权独立,形成割据
C.军政统一,效率提升 D.吸取教训,重文轻武
11.唐后期至五代时,枢密使一职先是以宦官充任,曾一度左右宰相任免,插手皇帝废立,后多为武将,权倾将相。宋初,枢密使多以文臣出任,专掌军政,与宰相分权。宋初统治者此举意在( )
A.削弱宰相权力 B.结束藩镇割据
C.防止权臣乱政 D.提高行政效率
12.宋人自称“立国在乎台谏”。台谏官是御史、谏官合一的统称,由皇帝直接任命,为“百职之中,期任最重”。宋仁宗时,主随等四人任宰执而少有作为,被左司谏韩琦连疏其过,四人竟同日被罢职。此后台谏弹罢官员屡见不鲜。这表明宋代( )
A.吏治腐败问题严重 B.专制皇权达到顶峰
C.监察制度效能提升 D.台谏官员职权扩大
13.辽政权在其统治区域内,契丹以及其他草原民族居住地实行部族制,设节度使管理。汉人和渤海人居住地设置州县。这是因为( )
A.草原民族居住地区不适合设立州县 B.吸取了唐代设立节度使的经验教训
C.因俗而治更有利于维护辽的统治 D.辽政权统治下民族问题较为严重
14.宋辽澶渊之盟以后,双方达成协议,在河北沿边开放了雄州等四处榷场,双方交换的主要商品中,宋方有香药、犀角象牙、苏木、茶叶、缯帛、漆器、杭稻、瓷器、麻布和书籍等,辽方有羊、马、橐驼、北珠等。从中可以看出( )
A.区域文明程度不均衡 B.榷场受官府控制较严
C.奢侈品贸易占据主导 D.民间的走私较为常见
15.《金史》载:金之初年,诸部之民无它徭役,壮者皆兵,平居则听以佃渔射猎习为劳事,有警则下令部内及遣使诣诸孛堇征兵,凡步骑之仗糗皆取备焉。其部长曰孛堇,行兵则称曰猛安、谋克,从其多寡以为号,猛安者千夫长也,谋克者百夫长也。这说明猛安谋克制( )
A.推动金的建立与发展 B.模仿汉族的地方管理制度
C.是社会与军事管理系统 D.加强与汉族间的交往交融
16.宋代湖州出产的一些铜镜(照子)上铭刻制镜店铺的名号,如“湖州真石家念二叔照子”,石家念二叔是当时的制镜名家。这说明当时( )
A.手工业质量管理严格 B.铜镜制作技术的先进
C.湖州是制镜业的中心 D.民众消费观念影响生产
17.宋代,两浙西路的秀州农村,小农家庭“布缕菽粟,鸡豚狗彘百物皆售”。每逢春冬农闲季节,他们则“为工、为匠、为刀镊、为负贩”;福建路山多田少,农民“多费良田,以种瓜植蔗”“虽上熟之年,犹仰客舟兴贩二广及浙西米前来出粜”。上述现象共同说明,当时( )
A.商品经济向农村渗透 B.农民破产现象严重
C.经济重心向南方转移 D.土地种植结构失衡
18.宋代城市的市场交易已从固定的“市”渗透到“坊”,渗透到城墙内的每一个角落,并扩展至城墙外,连城墙外的附郭草市也被纳入城市市场之中。由此,不少附郭草市脱离了乡村管辖制度,并入以坊、厢管辖的城市体例。这表明宋代( )
A.城乡经济呈现出一体化趋势 B.官府对商业的管控更加严厉
C.城市市场空间布局发生巨变 D.城市治理水平有了显著提升
19.下表是一位学者对唐宋时期美术家的地域分布所做的统计,有人据此得出“经济重心南移导致文化重心南移”的结论。这一分析过程( )
唐宋时期美术家地域分布表
朝代 中原 长江中下游 东南沿海 其他
唐朝 73% 11% 6% 10%
北宋 63% 17% 10% 10%
南宋 6% 26% 65% 3%
A.严谨解读了材料的内容 B.准确运用了唯物史观
C.忽视了政治因素的影响 D.所依据的史实不正确
20.元朝初期的君主多热衷于大规模的“春猎秋狝”活动;皇庆元年(1312年),元仁宗降旨:“今年田禾多不收,百姓饥困,朕不飞放(纵鹰隼捕猎)”,此后行猎的规模和频率渐减。这一变化反映了元朝( )
A.民族本位原则的调整 B.汉化历史进程的开启
C.理学统治地位的巩固 D.帝王个人旨趣的变迁
21.清朝某王公言:“国家宠幸黄僧,并非崇奉其教以祈福祥也。只以蒙古诸部敬信黄教已久,故以神道设教,藉仗其徒,使其诚心归附以障藩篱,正《王制》所谓‘易其政不易其俗’之道也。”这一论述( )
A.说明了册封“班禅”的政治目的 B.论证了对各民族地区的分而治之
C.揭示了“因俗而治”的治理智慧 D.折射出康熙对于儒家文化的尊崇
22.清朝《钦定台规》规定,各地巡视御史自命下之日起,在门上大书“回避”字样,不许见客、不收书、不接纳私办人役、不赴饯送宴会,且限领敕后三日内出京,沿途不准停留,到境后不受私书私馈等。这一规定( )
A.增加了财政收入 B.推动了监察机制的完善
C.扩大了御史权力 D.促进了封建制度的转型
23.康熙在对待台湾问题时曾郑重承诺:“若郑经留恋台湾,不思抛弃,亦可任从其便。至于比朝鲜不剃发,愿进贡投诚之说,不便允从。朝鲜系从未所有之外国,郑经乃中国之人。”据此可见当时康熙对台湾问题的态度是( )
A.不允许台湾任何形式独立 B.强化中央政府对台湾统治
C.促进台湾社会经济的发展 D.推动剃发在台湾地区执行
24.晚明苏州地方官黄希宪说:“吴中五方杂处,日食甚繁……吴所产米原不足供本地之用”。江南所需的粮食的一半是从湖广、江西及皖南运来。雍正帝在朱批中道“朕知江浙粮米历来仰给于湖广。”这主要是由于江南地区( )
A.商品经济发展 B.农业发展迟滞 C.生产技术落后 D.奢侈习俗风靡
25.王阳明对理学的发展主要是通过对程朱理学的理论“革命”来实现的:一是“心理合一”,变“摄理人心”为“从心求理”;二是“物我合一”,变“以吾心求物理”为“推致吾心良知于事事物物”。这一“革命”旨在( )
A.立足探究宇宙万物的本原 B.实现穷理从内化型到外烁型
C.推动儒学道德教化的转型 D.强调对程朱理学的彻底否定
26.在唐代,考生在考试前会将自己所作优秀诗文送至朝中达官名儒手中供其传阅和评判,考生若得到推荐,即可任用。科考成绩公布后,凡被录取者都要去拜见主考官,并将其尊奉为“座主”,自称为其“门生”。这些做法
A.重新构建了师生关系 B.扩大了封建统治基础
C.简化了科举考试程序 D.为朋党政治提供了土壤
27.唐代以尚书省六部通过寺监和州县维持国家正常运行,以御史台三院(台院、殿院、察院)通过中央直贯基层的使职系统对政务运行中出现的违反律令格式犯罪行为进行纠核,即“台省”并列。据此可知,唐代
A.权力制衡特征明显 B.“台省”平行和平等
C.行政效率得到提高 D.监察权成为最高层级
28.在陏和唐初,三省长官中书令、侍中、尚书仆射每日上午在政事堂(设于门下省)共同商讨国家大事,午后各归本省处理本职工作。由此可见,隋至唐初
A.实行三省六部制 B.决策与行政分离
C.实行集体宰相制 D.决策权归门下省
29.汉代专门设置刺史监督地方官员,宋代设置通判监督州郡长官。这些措施
A.加强了中央集权 B.强化了君主专制
C.开创了监察制度 D.导致了地方割据
30.下列是四幅关于北京地区的古代行政区划图。若按各区划图所反映的时间排列,其正确的排列次序是
A.①②③④ B.②①③④ C.④②③① D.③①②④
二、非选择题(共2小题,共40分)
3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7分)
材料一
宋朝设官之制,名号、品序一切袭用唐旧。然三师、三公不常置,宰相不专用三省长官。中书、门下并列于外,又别置中书于禁中,是谓政事堂,与枢密院对掌大政。天下财赋,内庭诸司,中外菀(管)库,悉隶三司。中书省但掌册文,奏考帐……
——马端临《文献通考》卷47
材料二
中书不与知兵,增兵多少不知也;枢密院要兵则添,财用有无不知也;管军将率少兵则请,曾不计较今日兵籍倍多,何故用不足也;三司但知支办农粮,日日增添,不敢论列,谓兵非职事也。四者各为之谋,以至于此。若通而为一,则可以计较兵积多少,财用有无,不致于。
——《蔡忠惠公文集》卷22
材料三
真宗成平四年,有司言:减天下冗吏十九万五千余人。所减者如此,未减者可知也。
——赵翼《廿二史札记》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宋朝官制有何特点?其目的何在?(5分)
(2)从材料二、三中可以看出,宋朝这种官制有什么弊端?(4分)
(3)材料二中为消除这种弊端提出了什么建议?能够实现吗?为什么?(8分)
3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23分)
材料一
汉高祖初得天下,即下令招贤。直到汉武帝,这一趋势达到正式的法制化,全国优秀青年,受国家大学教育,凭其成绩,补郎补吏,加入政府。不到一百年,西汉政府早已完全是一个士人政府了。……。这样由教育与行政服务之实地观察,与选举与考试四项手续,而始获正式进入政府。
材料二
魏、晋时代的九品中正制,乃因当时地方骚乱,交通阻梗,中央政府行使职权能力有限,全国选举难于推行,乃由中央指定各地域服务中央政府官吏中之性行中正者,采访同乡舆论,开列各地区人才,造成表册,送政府作为录用之根据。
——材料一二摘自钱穆《中国传统政治》
材料三
(隋朝)明确规定九品以上地方官一律由尚书省所属吏部任免,每年由吏部进行考核。与此同时,选举权也集中到中央。…….代之以科举制。科举制的特点是通过考试选拔人才,首先设立秀才、明经等科,一律按才学标准录取……隋炀帝时增设进士科,放宽录取标准。
——-摘鳊自樊树志《国史概要》
(1)根据所学知识,列举主要的选官制度,并写出选官标准。(6分)
(2)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西汉政府早已完全是一个士人政府”。根据材料一、二,指出西汉与魏晋时代选官制度的相同点。(10分)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隋朝官吏制度的特点。概括上述材料反映的战国至隋朝时期的历史发展趋势。(7分)
内蒙古大学满洲里学院附属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
答案
历史
选择题(共60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D A C C A C A C B A C C C A C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D A C C A C B A A C D A C A D
二、材料题(共40分)
31、(17分)
答案:(1)特点:分化事权,设立众多机构,互不统属。(3分) 目的:加强专制集权。(2分)
(2)从材料二中可以看出各部门都不了解全局,各行其是,遇事互相推诿,行政效率低下朝政混乱;从材料三中可以看出官员臃滥.(4分)
(3)“通而为一”,将各部门合并。(2分)不能实现。(2分)封建帝王为加强皇权,必然通过分化相权来减轻对自己的威胁,这是封建社会专制集权发展变化的规律。(4分)
32、(23分)
(1)察举制,品行(孝廉);九品中正制,家世门第;科举制,考试成绩。(6分)
(2)说明:汉代官僚政治得以发展,孝廉成为人们做官的主要途径,太学兴起和考试做官,进一步打破了官僚世代为官的陈规;统治阶级通过察举制、太学考试等制度,建立起专业的文官集团。(4分)
相同点:其目的都是选拔人才;都呈现制度化趋势;都是从地方向中央举荐人才。(6分)
特点:官吏任免权和考核权收归中央;以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科举制日益完善。(6分)
发展趋势:中央集权不断强化。(1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