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温州市2023年高中学业水平模拟考试语文试卷(二)

文档属性

名称 浙江省温州市2023年高中学业水平模拟考试语文试卷(二)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03.4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7-31 23:30:33

文档简介

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浙江省温州市2023年高中学业水平模拟考试语文试卷(二)
一、选择题(45分。)
1.(2023·温州会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它等待我出生,然后又等待我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四百多年里,它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坍圮(pǐ/qǐ)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沏/砌)雕栏,祭坛四周的老柏树愈见苍幽,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 得自在坦荡。这时候想必我是该来了。十五年前的一个下午,我摇着轮椅进入园中,它为一个 的人把一切都准备好了。那时,太阳循着亘(gèn/gèng)古不变的路途正越来越大,也越红。在满园 的沉静光芒中,一个人更容易看到时间,并看见自己的身影。
(1)文中加点字的注音或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圮(pǐ) 沏 亘(gèn)
B.圮(pǐ) 砌 亘(gèn)
C.圮(qǐ) 沏 亘(gèng)
D.圮(qǐ) 砌 亘(gèng)
(2)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茂盛 魂飞魄散 弥漫
B.兴盛 魂飞魄散 充斥
C.茂盛 失魂落魄 弥漫
D.兴盛 失魂落魄 充斥
2.(2023·温州会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处在新的发展阶段,我们确实需要反思快与慢、多与少、好与坏、长与短的辩证关系。竭泽而渔式的发展,资源、环境、人心都受到损坏,(  )新时代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需要新思维、新理念和新载体作支撑。田园综合体项目通过土地整合和流转,让农村改变了从集体经营到单独经营的生产模式转型,让农民实现了从单纯种地到企业化生产分红的营收方式。这样一来,”粮囤子”“菜篮子”“果盘子”就可以统揽起来了,土地集中、生产集约产生的经济效益也大大凸显。
(1)下列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以后的路怎么走?
②当下日子怎么过?
③我们的子孙后代怎么办?
A.③①② B.③②① C.②①③ D.①②③
(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田园综合体项目通过土地整合和流转,让农村实现了从单独经营到集体经营的生产模式转型,让农民实现了从单纯种地到企业化生产分红的营收方式转型。
B.田园综合体项目通过土地整合和流转,让农村实现了从集体经营到单独经营的生产模式转型,让农民实现了从单纯种地到企业化生产分红的营收方式转型。
C.田园综合体项目通过土地整合和流转,让农村实现了从单独经营到集体经营的生产模式转型,让农民实现了从单纯种地到企业化生产分红的营收方式。
D.田园综合体项目通过土地整合和流转,让农村改变了从单独经营到集体经营的生产模式转型,让农民实现了从单纯种地到企业化生产分红的营收方式。
3.(2023·温州会考)下列对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比喻)
B.殿下,难道美丽除了贞洁以外,还有什么更好的伴侣吗?(反问)
C.古老的群山终于被感动得战栗了,它发出洪亮低沉的回音,和她们共同欢呼着。(拟人)
D.叶密鸟飞碍,风轻花落迟。(对比)
4.(2023·温州会考)下列对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元嘉草草
元嘉:南朝宋文帝刘义隆的谥号。.
B.戊申晦,五鼓
晦: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
C.假此科敛丁口
丁:成年男子。
D.谨庠序之教
庠序:古代的地方学校,后泛指学校。.
5.(2023·温州会考)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活用类型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如会同,端章甫 B.云青青兮欲雨
C.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D.朝济而夕设版焉
6.(2023·温州会考)下列句子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以小易大,彼恶知之一——用小的换下大的,他们怎么懂大王的做法呢?
B.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江河湖海不挑选细流,所以能成就它的深邃。
C.苍山负雪,明烛天南——青黑色的山上覆盖着白雪,雪反射的光照亮了南面的天空。
D.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君子的天性跟一般人没有不同,只是善于借助外物罢了。
7.(2023·温州会考)下列对《登岳阳楼》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A.首联今昔对照,虚实交错,用”昔闻”为”今上”蓄势,为下文描写酝酿气氛。
B.颔联描绘洞庭湖分断吴楚、吐纳日月的恢宏气象,可以想见诗人胸襟之博大。
C.后四句诗人转向写自己孤舟老病、颠簸困顿的处境,充满了自哀自怜的情感。
D.本诗以自叙和抒情为主,感情真挚动人,虽悲伤却不消沉,虽沉郁却不压抑。
(2023·温州会考)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题。
夜缒而出,见秦伯,日:”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节选自《烛之武退秦师》)
8.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郑既知亡矣
既:既然。
B.焉用亡郑以陪邻
陪:增加。
C.行李之往来
行李:外交使者。
D.若不阙秦
阙:侵损、削减。
9.下列句子中加点”而”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夜缒而出
A.蟹六跪而二螯 B.赂秦而力亏
C.顺流而东也 D.简能而任之
10.下列对选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烛之武见秦穆公,不在白天,不走城门,而是”夜缒而出”,进一步说明了情势之危急。
B.烛之武先向秦穆公示弱,表示秦晋围郑,郑国亡国在所难免,试图以此博得秦穆公赏识。
C.烛之武认为对于秦国而言,亡郑有害无益,存郑有益无害,这是促使秦穆公退兵的主因。
D.这个语段充分显示了烛之武善于辞令的一面,他思路清晰,逻辑合理,用语也颇有分寸。
(2023·温州会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如今,我们的表达中充满了“梗“。 “yyds” “绝绝子”“栓Q”不绝于耳,大家造梗、抛梗、接梗,玩得不亦乐乎。一句“笑死“终结尴尬,一张“狗头“无声胜有声,一个“害“表示无奈……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出现审美疲劳,表达上变得焦虑。
诚然,梗也是一种表达方式的创新。它们反映了语言的发展实际,为语言的传承和发展注入了活水。比如“网红““脑洞”“脑补”等网络流行词就被收录进《现代汉语规范词典》,以特有方式记录着社会的变迁。同时,梗作为一种网络文化现象,彰显了现代人张扬的个性和跳跃的思维,使用起来亲切可感。
但更应看到,过度玩梗或将产生一系列不良影响,值得我们深思。一个接一个的梗让我们变得笨口拙舌,出现“文字失语症“。网梗用多了,我们会不自觉地被其所搭建的“信息茧房“环绕。满脑子网络流行语、表情包、拼音缩写,在真正需要使用规范的语言文字时,想说却不知如何说,陷入“茶壶里煮饺子,有货倒不出“的窘境。
这实际上就是表达能力的退化。置身不同场景,面对不同对象,如果只有一概而论、大差不差的表达,极易造成词不达意。比如,草莓好吃是“yyds”, 东坡肉好吃也是”yyds”, 那它们之间的区别就会被掩盖,我们对生活的不同感受就会被消弭。
某些梗还是语言在“通胀“中“贬值“的表现,看似可以指代一切,其实什么也指代不了。被“梗”住的表达多是网民情感宣泄的出口,代表什么意义其实没那么重要。一旦新鲜感过了,情绪阈值被拉满,更令人亢奋的新词就会诞生。如此循环往复,最终将导致语言的枯萎。比如,有人戏谑,面对黄昏水波和夕阳西下的美景,满肚子搜罗不出一句能直抵心灵的赞美,最终以“绝绝子“草草收场,千古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早已被抛诸脑后。
通“话“膨胀伴随过度玩梗而出现,一定程度上还会形成交流壁垒。比如,emoji 的”微笑”表情在父母辈看来代表高兴友善,而年轻人往往用来表示“皮笑肉不笑““冷笑”,这就会产生信息传输失真和交流障碍。过度玩梗就像在吸食新型大脑“毒品“,使我们逐渐丧失思考力。语言和思维之间的关系是双向的,大 脑将观点通过语言描述出来,经过讨论交流,进而形成新的思想。习惯使用网梗,一定程度上会侵蚀语言组织能力,消磨遣词造句、深度思考的耐心。脱口而出的语言,省却了大脑编码处理的过程,就会变得空洞粗粝,使我们一步步沦为“失语者“。
(节选自之江轩《被”梗”住的表达》)
11.下列对文中”梗”的相关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梗”活跃于时下表达中,给人带来表达的乐趣,也给人造成了表达的焦虑。
B.”梗”是一种表达方式的创新,可以说没有”梗”就没有语言的传承和发展。
C.”梗”的使用会让人们出现”文字失语症”,不自觉地被”信息茧房”包围。
D.”梗”作为一种网络文化现象,彰显了现代年轻人张扬的个性和跳跃的思维。
12.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草莓好吃是”yyds”,东坡肉好吃也是”yyds”,这暴露了表达能力的退化。
B.用”绝绝子”来赞美丰富的美景,这正是语言在”通胀”中”贬值”的表现。
C.通”话”膨胀会导致过度玩梗的出现,并在一定程度上还会形成交流的壁垒。
D.语言和思维间的关系是双向的,习惯使用网梗,会影响语言组织和思维能力。,
13.下列表述不能体现费孝通所谓”乡土本色”的一项是(  )
A.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B.路见不平,拔刀相助。
C.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D.安土重迁,叶落归根。
二、填空题(本大题4分)
14.(2023·温州会考)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
(1)谢公宿处今尚在,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2)匪女之为美,   。 (《诗经·静女》)
(3)守着窗儿,   。(李清照《声声慢》)
(4)欲流之远者,   。(魏征《谏太宗十思疏》)
(5)   ,破灭之道也。(苏洵《六国论》)
三、简答题(11分)
15.(2023·温州会考)阅读下面《红楼梦》中的文字,在横线上填写相关人物姓名。
(宝玉)便又掷了,再去取”正册”看,只见头一页上便画着四株枯木,木上悬着一围玉带;又有一堆雪,雪下一股金簪。也有四句言词,道是: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
贾宝玉所见”四句言词”,实际上就是   和   的判词。
(2023·温州会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我因为常见些但愿不如所料,以为未必竟如所料的事,却每每恰如所料的起来,所以很恐怕这事也一律。果然,特别的情形开始了。傍晚,我竟听到有些人聚在内室里谈话,仿佛议论什么事似的,但不一会,说话声也就止了,只有四叔且走而且高声的说:
“不早不迟,偏偏要在这时候,--这就可见是一个谬种!”
我先是诧异,接着是很不安,似乎这话于我有关系。试望门外,谁也没有。好容易待到晚饭前他们的短工来冲茶,我才得了打听消息的机会。
“刚才,四老爷和谁生气呢?”我问。
“还不是和祥林嫂?”那短工简捷的说。
“祥林嫂?怎么了?”我又赶紧的问。
“老了。”
“死了?”我的心突然紧缩,几乎跳起来,脸上大约也变了色。但他始终没有抬头,所以全不觉。我也就镇定了自己,接着问:
“什么时候死的?”
“什么时候?——昨天夜里,或者就是今天罢。——我说不清。”
“怎么死的?”
“怎么死的?——还不是穷死的?”他淡然的回答,仍然没有抬头向我看,出去了。
(节选自鲁迅《祝福》)

周朴园 (徐徐立起)哦,你,你,你是——
鲁侍萍 我是从前伺候过老爷的下人。
周朴园 哦,侍萍!(低声)怎么,是你?
鲁侍萍 你自然想不到,侍萍的相貌有一天也会老得连你都不认识了.
周朴园 你——侍萍?(不觉地望望柜上的相片,又望侍萍。)
鲁侍萍 朴园,你找侍萍么?侍萍在这儿。
周朴园 (忽然严厉地)你来干什么?
鲁侍萍 不是我要来的。
周朴园 谁指使你来的?
鲁侍萍 (悲愤)命!不公平的命指使我来的。
周朴园 (冷冷地)三十年的工夫你还是找到这儿来了。
鲁侍萍 (愤怨)我没有找你,我没有找你,我以为你早死了。我今天没想到到这儿来,这是天要我在这儿又碰见你。
周朴园 你可以冷静点。现在你我都是有子女的人。如果你觉得心里有委屈,这么大年纪,我们先可以不必哭哭啼啼的。
(节选自曹禺《雷雨》)
16.甲乙选文画线的文字,各表现了人物的某种心理。请任选其中一句,模拟相关人物的口吻,写一句内心独白,以凸显语境中的人物心理。
①”死了?”我的心突然紧缩,几乎跳起来,脸上大约也变了色。
②(悲愤)命!不公平的命指使我来的。
17.简析甲乙选文人物对话的作用
四、写作题(本大题40分)
18.(2023·温州会考)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中国作家史铁生说,人可能舍弃一切,却无法舍弃被理解的渴望。而葡萄牙诗人佩索阿却认为,寻求他人理解,无异于出卖自我。
对此,你有怎样的体验和感悟?请写一篇文章, 表达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①题目自拟,角度自定;
②文体明确,不得写成诗歌;
③不少于600字;
④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1)B
(2)C
【知识点】音形相近字字音分辨;习惯性误读字字音;近义词辨析;字词在语境中的含义
【解析】【分析】(1)坍圮(pǐ) ; 玉(砌)雕栏;亘(gèn)古不变 故答案为:B。
(2)茂盛多指植被长势好;兴盛,多指生意、事业发展顺利;语境是指“野草荒藤”长势好,故用“茂盛”;从而排除BD。 “魂飞魄散” 形容惊恐万分,极端害怕。 失魂落魄: 形容惊慌忧虑、心神不定、行动失常的样子。语境是“我摇着轮椅进入园中”,此时的史铁生是一个行动不便,对未来感觉渺茫的人,故用“失魂落魄”。“弥漫”:充盈,鼓荡; 密布,扬洒; 连绵不断;辽远或漫远 ,多用指水光雾气、氛围等等;而“充斥”多含有贬义色彩,故排除。 故答案为:C。
【点评】(1) 本题考查考生识记现代汉语字音及字形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字音重点考核多音字、形声字、形似字、音近字、方言、生僻字等,多音字注意据义定音,要找规律,结合词义、词性、运用场合等记忆。辨析字形当然要从字音和字义上下功夫。形近字虽然字形相近,但却有细微的区别,这细微处就是辨析的关键。有些形近但读音不同的字,可以通过读音的不同加以辨析。相连字形的考核主要考核形近字和音近字,试题的内容有两字词语,三字熟语和成语。
(2)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此类试题答题时,首先明确词语的意思,然后结合语境辨析正误。
2.【答案】(1)C
(2)A
【知识点】语序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语句补写
【解析】【分析】(1)括号前的语境指出“竭泽而渔式的发展,资源、环境、人心都受到损坏”,不仅让人们反思:当下的日子怎么过?以后的路怎么走?更长远的角度看:我们的子孙后代怎么办?这是一个由近到远,就是从当下的时间,想到未来,乃至子孙后代的顺序,所以应该是②①③的顺序。
(2)原句有两个病因,一个是语序不当,通过“田园综合体项目通过土地整合和流转”,达到的目的是“让农村实现了从单独经营到集体经营的生产模式转型”,故排除B相关。第二个病因是第二个分句成分残缺,“实现了”后缺宾语中心语,应该在末尾加“转型”,故排除CD。
故答案为:
(1)C
(2) A
【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此类型题首先要通读语段,了解句意,然后注意上下句的衔接、呼应,做到话题统一,句序合理,衔接和呼应自然。
(2)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语病题通常的做法是压缩看主干有没有残缺、搭配不当等毛病,再看压缩掉的修饰成分与主干之间是否存在修饰不当的毛病,最后看句子中有没有典型的语病特征,比如表并列的词,是否、能否、好坏等两面的词,是、成为、变成表判断的词。
3.【答案】D
【知识点】修辞手法的分析、运用
【解析】【分析】D.“叶密鸟飞碍,风情画落差”是对偶,而不是对比;
故答案为:D。
【点评】 本题考查正确理解和使用修辞方法。能力等级:B。正确理解修辞手法主要是对各种修辞手法的辨识,使用修辞手法主要是在表达中运用常见的几种修辞手法。
反问与设问的区别
反问和设问都是无疑而问,但有明显区别:
(1)反问明确地表示肯定或否定的内容,设问则不表示肯定什么或否定什么。
(2)反问主要是加强语气,用强烈的反问语气表明作者的思想;设问主要是提出问题,引起读者的注意,启发读者的思考。
(3)反问句一般不能作为文章的标题,常用在段尾或文章结尾;而设问句一般可以作为文章标题,常出现在篇首、段首等处。
4.【答案】A
【知识点】文学常识;文化常识
【解析】【分析】A.“元嘉”是南朝宋文帝刘义隆的年号,而不是“谥号”;
故答案为:A。
【点评】 此题考查文化常识的识记能力。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常识,贵在平时的积累,经常翻阅经典,遇到不明白的就请教和查证。也可以分类整理,便于查询和记忆。
5.【答案】D
【知识点】词类活用
【解析】【分析】ABC均是名词活用作动词。
D.夕,名词作状语,译为:在晚上。句意:早晨刚刚渡河回国,晚上就在那里筑城防御。
故答案为:D。
【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言文的词类活用的能力。文言文中的好些实词可以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改变它的词性和用法,这就是活用。
文言活用主要有动词、形容词、名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名词的意动用法,名词用作动词,名词作状语,动词、形容词作名词等。翻译时要抓住词语的临时含义。文言文中词类活用有规律可循,可以依据其位置、在句中担当的成分等来辨别判断。
6.【答案】B
【知识点】翻译
【解析】【分析】B.择,捐弃、舍弃;句意:江河湖海不舍弃细流,所以才能够成就它的深邃。
故答案为:B。
【点评】 本题考查翻译句子,“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不仅考查了文言实词、虚词、特殊句式,还考查了修辞手法、文学常识等,同时它还着眼于“文中”,涉及对原文整段(篇)内容的了解和文脉的把握。文言句子的翻译一般要遵循以下规律: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所谓直译,是指用现代汉语的词对原文进行逐字逐句地对应翻译,做到实词、虚词尽可能文意相对。所谓意译,则是根据语句的意思进行翻译,做到尽量符合原文意思,语句尽可能照顾原文词义。翻译要注意留、删、换、调、补、变。
7.【答案】C
【知识点】形象、意象、意境类题目;表达技巧类题目;思想内容、观点态度、感情类题目;登岳阳楼
【解析】【分析】C.“后四句转向孤舟老病、颠簸困顿的处境,充满了自哀自怜的情感”的说法错误,后两联,极有对个人身世的感伤,但更多的是对家国命运的关注,有忧国忧民的情怀,即:虽悲伤却不消沉,虽沉郁却不压抑。
故答案为:C。
【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及分析概括诗人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题需要整体把握诗歌内容的基础上,注意将选项进行比对。
【答案】8.A
9.C
10.B
【知识点】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文言语段综合训练;古今异义;课文理解;烛之武退秦师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对实词意义的把握能力。解答此类题可用“代入法”,即将各选项意义代入原文,考察其与上下文语境是否相符。
(2)本题考查学生对常见虚词的意义用法的掌握能力。解答此类题,可用结构分析法,分析该虚词在句中的结构作用,从而推测其意义.
(3)本题考查考生对浅易文言文的理解和筛选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清题意,把每一选项和文中相应的事件对应,针对选项划定区域,小心比对,看是否搞混做事情况。
参考译文:
在夜晚(有人)用绳子(将烛之武)从城上放下去,见到了秦伯,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假如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怎敢冒昧地拿这件事情来麻烦您。越过邻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邑,您知道这是困难的,(您)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给邻邦晋国增加土地呢?邻国的势力雄厚了,您秦国的势力也就相对削弱了。如果您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当作东方道路上接待过客的主人,出使的人来来往往,(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缺少的东西,对您也没有什么害处。而且您曾经给予晋惠公恩惠,惠公曾经答应给您焦、瑕二座城池;(然而)惠公早上渡过黄河回国,晚上就修筑防御工事,这是您知道的。晋国,怎么会满足呢?(现在它)已经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又想要向西扩大边界.如果不使秦国土地亏损,将从哪里得到(他所奢求的土地)呢?削弱秦国对晋国有利,希望您考虑这件事!”秦伯非常高兴,就与郑国签订了盟约。派遣杞子、逢孙、杨孙戍守郑国,于是秦国就撤军了。
8.A.句意: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既,副词,已经。
故答案为:A。
9.例句中的“而”表修饰;
A.表并列;
B.表并列或表因果;
C.表修饰;
D.表并列。
故答案为:C。
10.B.“先向秦穆公示弱,表示秦晋围郑,郑国亡国在所难免,试图以此博得秦穆公赏识”的说法错误,烛之武,既没有示弱,更没有以此来博得赏识,而是晓以利害,从亡郑和存郑两个方面来讲,欲扬先抑,进而说服了秦穆公。
故答案为:B。
【答案】11.A
12.C
13.B
【知识点】时事评论类;论点、论证方法;论证方法的具体运用、效果、作用;论证的分析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重要概念的理解和分析能力。作答的关键是整体阅读文本,然后根据题干的具体要求,结合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去分析和把握。
(2)本题考查学生对对文本重要问题的推论和判断的能力。作答的关键是整体阅读文本,然后带着选项回归文本去筛选和比对。
(3)本题考查学生对论点论据以及之间关系的分析和把握能力。作答的关键是吃透文本中的论点,然后看论据是是否能支撑这个观点。
11.B.没有”梗”就没有语言的传承和发展的说法,表述太绝对;排除。
C.“使用会让人们出现”文字失语症”,不自觉地被‘信息茧房’包围”这种说法,以偏概全,排除。
D.“彰显了现代年轻人张扬的个性和跳跃的思维”的说法,曲解文意,原文是“彰显了现代人张扬的个性和跳跃的思维,使用起来亲切可感”,选项偷换概念,将“现代人”仅仅理解为现代年轻人。
故答案为:A。
12.C.“会导致过度玩梗的出现”的说法强加因果。原文是:通“话“膨胀伴随过度玩梗而出现,一定程度上还会形成交流壁垒。但并不意味着通“话”膨胀就会导致过度玩梗。
故答案为:C。
13.题干要求选择不能体现费孝通所谓”乡土本色”的一项。“乡土本色”更多的是乡村景致的恬淡,人们之间的和谐、睦邻友好。
B.“路见不平,拔刀相助”表现的是见义勇为,是侠义精神,而不是“乡土本色”。
故答案为:B。
14.【答案】(1)渌水荡漾清猿啼
(2)美人之贻
(3)独自怎生得黑
(4)必浚其泉源
(5)赂秦而力亏
【知识点】名句;名篇
【解析】【分析】本题需要重点识记和正确书写的字词有:渌、荡漾、贻、浚、赂。
故答案为:
(1)渌水荡漾清猿啼
(2)美人之贻
(3)独自怎生得黑
(4)必浚其泉源
(5)赂秦而力亏
【点评】 此题考查了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能力层级为A。高考时,以《考试说明》规定的篇目为主,文体侧重于诗歌和散文。完成此类型题目,主要是靠同学们平时的积累,同时也要注意突破关键字(生僻字,通假字,同义异形字,语气助词等),避免错别字的出现。做题时,书写要工整清晰,留意语句的出处和具体的语境。
15.【答案】薛宝钗;林黛玉
【知识点】文学常识;文化常识
【解析】【分析】 分析判词:“可叹停机德”这句说薛宝钗,意思是虽然有着合乎孔孟之道标准的那种贤妻良母的品德,但可惜徒劳无功。“停机德”,出自战国时代燕国乐羊子妻停下机子不织布来劝勉丈夫求取功名贤淑之德的故事。“堪怜咏絮才”这句说林黛玉,意思是如此聪明有才华的女子,她的命运是值得同情的。“玉带林中挂”这句说林黛玉,前三字倒读即谐其名。从册里的画“两株枯木(双“木”为“林”),木上悬着一围玉带”看,可能又寓宝玉“悬”念“挂”牵死去的黛玉的意思。“金簪雪里埋”这句说薛宝钗。前三字暗点其名:“雪”谐“薛”,“金簪”比“宝钗”。意思是好好的一条封建官僚的腰带,沦落到挂在枯木上,是黛玉才情被忽视,命运悲惨的写照;薛宝钗如金簪一般,被埋在雪里,也是不得其所,暗示薛宝钗必然遭到冷落孤寒的境遇。
故答案为:薛宝钗;林黛玉。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名著重要内容的分析和理解能力。作答的关键是对《红楼梦》这部古典白话小说的深度阅读,掌握其中的故事情节和主要人物等等内容。
【答案】16.①什么?祥林嫂该不会是因为我说的那些话而死的吧? ②天哪!他竟用这样卑劣的心来揣测我,我的命好苦啊!命好不公平啊!
17.甲文:①交代祥林嫂死亡的相关情况,使情节更加完整;②表现短工的漠然和”我”的惊惶;乙文:①交代周鲁相认的相关情况,推动剧情向前发展;②表现周朴园的冷酷和鲁侍萍的悲愤。
【知识点】分析文本的结构,概括文本的主题;分析文体特征和表现手法;祝福;理解概括文本主要内容;中国现当代小说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重要人物的内心独白的揣摩分析的能力。作答的关键是整体阅读文本,把握人物的性格特质,顺着作者的思路和情节发展趋势去揣摩。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中人物对话的作用的理解和分析能力。人物对话的最主要、最直接的作用,就是彰显人物性格,而且从对话中可以看出彼此之间的亲疏关系,可以看出事物矛盾的焦点等等。
16.题干要求模拟人物的相关口吻,写一句内心独白。①”死了?”我的心突然紧缩,几乎跳起来,脸上大约也变了色。第一句是,作为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我”说的,很显然“我”感到很惶恐,担心是自己在祥林嫂问“我”魂灵的有无时,“我”表现得支支吾吾,然后夺路而逃。那么此时,“我”就会将祥林嫂的死和自己的表现、回答,关联起来,表现进步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自责心理。②(悲愤)命!不公平的命指使我来的。这是鲁侍萍在周朴园清楚了她的身份的时候的回答。话语,刚强、刚烈。鲁侍萍看穿了这个虚伪的资本家的丑恶嘴脸,更为自己的不幸的命运而怒喊。考生据此分析,发挥想象作答即可。
故答案为:①什么?祥林嫂该不会是因为我说的那些话而死的吧? ②天哪!他竟用这样卑劣的心来揣测我,我的命好苦啊!命好不公平啊!
17.甲文中对话是“我”和短工之间的对话,通过简单的对话,了解了祥林嫂的悲剧命运,也让“我”看到了世道的险恶,人情的冷暖。对话的存在,凸显了主题,也使故事结构完整。
乙文中对话,表现了周朴园和鲁侍萍相认的过程,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这段对话,更让鲁侍萍“人间清醒”,周朴园还是那么地冷酷无情,还是一个恶魔般的人物。善良的鲁侍萍,忍无可忍,体现了她队命运的抗争精神。
故答案为:甲文:①交代祥林嫂死亡的相关情况,使情节更加完整;②表现短工的漠然和”我”的惊惶;乙文:①交代周鲁相认的相关情况,推动剧情向前发展;②表现周朴园的冷酷和鲁侍萍的悲愤。
18.【答案】略
【知识点】材料作文
【解析】【分析】
这道题讲了两个观点:渴望被理解与坚守自我。
第一个观点可这样理解:只有被他人理解,才能被社会接纳;例:祥林嫂诉苦,捐门槛。只有被他人理解,自身价值才能得以实现;例:司马迁著书:藏诸名山,传诸后人。
第二个观点认为:坚守自我,不寻求被他人理解;例如屈原:举世皆浊唯我独清,举世皆醉唯我独醒。
海明威写《老人与海》,贝多芬创作《命运交响曲》,印象派画家创作,皆特立独行,固执己见
太宰治《人间失格》:“我仍然认为向人诉苦不过是徒劳,与其如此,不如默默承受。”
立意关键词:逃避、营造、理解、超越。
【点评】
本题考查材料作文的写作能力。考生应注意以下几点:第一,用分论点统领论据。即围绕中心论点,设置几个分论点,以此统率具体的论据材料,给素材合理分类,为我所用。第二,论据合理排序。对论据进行精细梳理,按照一定的顺序(如时间、范围、区域、属性等)进行排列,运用“排同”思维,合并“同类项”,消除同一层面同一角度的素材,求简求异。第三,用排偶句叙述论据。大胆删繁就简,用排比或对偶句式叙述材料,干净利落,为议论留下足够的篇幅。这样,既可以消除材料臃肿的弊端,又能使语言简洁有力,增强语言的气势。第四,合理安排“叙例”与“议例”的比例。精心选择论据,一般来说,“叙例”与“议例”的比例应保持在1:3左右。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浙江省温州市2023年高中学业水平模拟考试语文试卷(二)
一、选择题(45分。)
1.(2023·温州会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它等待我出生,然后又等待我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四百多年里,它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坍圮(pǐ/qǐ)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沏/砌)雕栏,祭坛四周的老柏树愈见苍幽,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 得自在坦荡。这时候想必我是该来了。十五年前的一个下午,我摇着轮椅进入园中,它为一个 的人把一切都准备好了。那时,太阳循着亘(gèn/gèng)古不变的路途正越来越大,也越红。在满园 的沉静光芒中,一个人更容易看到时间,并看见自己的身影。
(1)文中加点字的注音或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圮(pǐ) 沏 亘(gèn)
B.圮(pǐ) 砌 亘(gèn)
C.圮(qǐ) 沏 亘(gèng)
D.圮(qǐ) 砌 亘(gèng)
(2)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茂盛 魂飞魄散 弥漫
B.兴盛 魂飞魄散 充斥
C.茂盛 失魂落魄 弥漫
D.兴盛 失魂落魄 充斥
【答案】(1)B
(2)C
【知识点】音形相近字字音分辨;习惯性误读字字音;近义词辨析;字词在语境中的含义
【解析】【分析】(1)坍圮(pǐ) ; 玉(砌)雕栏;亘(gèn)古不变 故答案为:B。
(2)茂盛多指植被长势好;兴盛,多指生意、事业发展顺利;语境是指“野草荒藤”长势好,故用“茂盛”;从而排除BD。 “魂飞魄散” 形容惊恐万分,极端害怕。 失魂落魄: 形容惊慌忧虑、心神不定、行动失常的样子。语境是“我摇着轮椅进入园中”,此时的史铁生是一个行动不便,对未来感觉渺茫的人,故用“失魂落魄”。“弥漫”:充盈,鼓荡; 密布,扬洒; 连绵不断;辽远或漫远 ,多用指水光雾气、氛围等等;而“充斥”多含有贬义色彩,故排除。 故答案为:C。
【点评】(1) 本题考查考生识记现代汉语字音及字形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字音重点考核多音字、形声字、形似字、音近字、方言、生僻字等,多音字注意据义定音,要找规律,结合词义、词性、运用场合等记忆。辨析字形当然要从字音和字义上下功夫。形近字虽然字形相近,但却有细微的区别,这细微处就是辨析的关键。有些形近但读音不同的字,可以通过读音的不同加以辨析。相连字形的考核主要考核形近字和音近字,试题的内容有两字词语,三字熟语和成语。
(2)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此类试题答题时,首先明确词语的意思,然后结合语境辨析正误。
2.(2023·温州会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处在新的发展阶段,我们确实需要反思快与慢、多与少、好与坏、长与短的辩证关系。竭泽而渔式的发展,资源、环境、人心都受到损坏,(  )新时代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需要新思维、新理念和新载体作支撑。田园综合体项目通过土地整合和流转,让农村改变了从集体经营到单独经营的生产模式转型,让农民实现了从单纯种地到企业化生产分红的营收方式。这样一来,”粮囤子”“菜篮子”“果盘子”就可以统揽起来了,土地集中、生产集约产生的经济效益也大大凸显。
(1)下列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以后的路怎么走?
②当下日子怎么过?
③我们的子孙后代怎么办?
A.③①② B.③②① C.②①③ D.①②③
(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田园综合体项目通过土地整合和流转,让农村实现了从单独经营到集体经营的生产模式转型,让农民实现了从单纯种地到企业化生产分红的营收方式转型。
B.田园综合体项目通过土地整合和流转,让农村实现了从集体经营到单独经营的生产模式转型,让农民实现了从单纯种地到企业化生产分红的营收方式转型。
C.田园综合体项目通过土地整合和流转,让农村实现了从单独经营到集体经营的生产模式转型,让农民实现了从单纯种地到企业化生产分红的营收方式。
D.田园综合体项目通过土地整合和流转,让农村改变了从单独经营到集体经营的生产模式转型,让农民实现了从单纯种地到企业化生产分红的营收方式。
【答案】(1)C
(2)A
【知识点】语序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语句补写
【解析】【分析】(1)括号前的语境指出“竭泽而渔式的发展,资源、环境、人心都受到损坏”,不仅让人们反思:当下的日子怎么过?以后的路怎么走?更长远的角度看:我们的子孙后代怎么办?这是一个由近到远,就是从当下的时间,想到未来,乃至子孙后代的顺序,所以应该是②①③的顺序。
(2)原句有两个病因,一个是语序不当,通过“田园综合体项目通过土地整合和流转”,达到的目的是“让农村实现了从单独经营到集体经营的生产模式转型”,故排除B相关。第二个病因是第二个分句成分残缺,“实现了”后缺宾语中心语,应该在末尾加“转型”,故排除CD。
故答案为:
(1)C
(2) A
【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此类型题首先要通读语段,了解句意,然后注意上下句的衔接、呼应,做到话题统一,句序合理,衔接和呼应自然。
(2)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语病题通常的做法是压缩看主干有没有残缺、搭配不当等毛病,再看压缩掉的修饰成分与主干之间是否存在修饰不当的毛病,最后看句子中有没有典型的语病特征,比如表并列的词,是否、能否、好坏等两面的词,是、成为、变成表判断的词。
3.(2023·温州会考)下列对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比喻)
B.殿下,难道美丽除了贞洁以外,还有什么更好的伴侣吗?(反问)
C.古老的群山终于被感动得战栗了,它发出洪亮低沉的回音,和她们共同欢呼着。(拟人)
D.叶密鸟飞碍,风轻花落迟。(对比)
【答案】D
【知识点】修辞手法的分析、运用
【解析】【分析】D.“叶密鸟飞碍,风情画落差”是对偶,而不是对比;
故答案为:D。
【点评】 本题考查正确理解和使用修辞方法。能力等级:B。正确理解修辞手法主要是对各种修辞手法的辨识,使用修辞手法主要是在表达中运用常见的几种修辞手法。
反问与设问的区别
反问和设问都是无疑而问,但有明显区别:
(1)反问明确地表示肯定或否定的内容,设问则不表示肯定什么或否定什么。
(2)反问主要是加强语气,用强烈的反问语气表明作者的思想;设问主要是提出问题,引起读者的注意,启发读者的思考。
(3)反问句一般不能作为文章的标题,常用在段尾或文章结尾;而设问句一般可以作为文章标题,常出现在篇首、段首等处。
4.(2023·温州会考)下列对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元嘉草草
元嘉:南朝宋文帝刘义隆的谥号。.
B.戊申晦,五鼓
晦: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
C.假此科敛丁口
丁:成年男子。
D.谨庠序之教
庠序:古代的地方学校,后泛指学校。.
【答案】A
【知识点】文学常识;文化常识
【解析】【分析】A.“元嘉”是南朝宋文帝刘义隆的年号,而不是“谥号”;
故答案为:A。
【点评】 此题考查文化常识的识记能力。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常识,贵在平时的积累,经常翻阅经典,遇到不明白的就请教和查证。也可以分类整理,便于查询和记忆。
5.(2023·温州会考)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活用类型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如会同,端章甫 B.云青青兮欲雨
C.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D.朝济而夕设版焉
【答案】D
【知识点】词类活用
【解析】【分析】ABC均是名词活用作动词。
D.夕,名词作状语,译为:在晚上。句意:早晨刚刚渡河回国,晚上就在那里筑城防御。
故答案为:D。
【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言文的词类活用的能力。文言文中的好些实词可以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改变它的词性和用法,这就是活用。
文言活用主要有动词、形容词、名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名词的意动用法,名词用作动词,名词作状语,动词、形容词作名词等。翻译时要抓住词语的临时含义。文言文中词类活用有规律可循,可以依据其位置、在句中担当的成分等来辨别判断。
6.(2023·温州会考)下列句子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以小易大,彼恶知之一——用小的换下大的,他们怎么懂大王的做法呢?
B.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江河湖海不挑选细流,所以能成就它的深邃。
C.苍山负雪,明烛天南——青黑色的山上覆盖着白雪,雪反射的光照亮了南面的天空。
D.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君子的天性跟一般人没有不同,只是善于借助外物罢了。
【答案】B
【知识点】翻译
【解析】【分析】B.择,捐弃、舍弃;句意:江河湖海不舍弃细流,所以才能够成就它的深邃。
故答案为:B。
【点评】 本题考查翻译句子,“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不仅考查了文言实词、虚词、特殊句式,还考查了修辞手法、文学常识等,同时它还着眼于“文中”,涉及对原文整段(篇)内容的了解和文脉的把握。文言句子的翻译一般要遵循以下规律: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所谓直译,是指用现代汉语的词对原文进行逐字逐句地对应翻译,做到实词、虚词尽可能文意相对。所谓意译,则是根据语句的意思进行翻译,做到尽量符合原文意思,语句尽可能照顾原文词义。翻译要注意留、删、换、调、补、变。
7.(2023·温州会考)下列对《登岳阳楼》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A.首联今昔对照,虚实交错,用”昔闻”为”今上”蓄势,为下文描写酝酿气氛。
B.颔联描绘洞庭湖分断吴楚、吐纳日月的恢宏气象,可以想见诗人胸襟之博大。
C.后四句诗人转向写自己孤舟老病、颠簸困顿的处境,充满了自哀自怜的情感。
D.本诗以自叙和抒情为主,感情真挚动人,虽悲伤却不消沉,虽沉郁却不压抑。
【答案】C
【知识点】形象、意象、意境类题目;表达技巧类题目;思想内容、观点态度、感情类题目;登岳阳楼
【解析】【分析】C.“后四句转向孤舟老病、颠簸困顿的处境,充满了自哀自怜的情感”的说法错误,后两联,极有对个人身世的感伤,但更多的是对家国命运的关注,有忧国忧民的情怀,即:虽悲伤却不消沉,虽沉郁却不压抑。
故答案为:C。
【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及分析概括诗人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题需要整体把握诗歌内容的基础上,注意将选项进行比对。
(2023·温州会考)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题。
夜缒而出,见秦伯,日:”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节选自《烛之武退秦师》)
8.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郑既知亡矣
既:既然。
B.焉用亡郑以陪邻
陪:增加。
C.行李之往来
行李:外交使者。
D.若不阙秦
阙:侵损、削减。
9.下列句子中加点”而”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夜缒而出
A.蟹六跪而二螯 B.赂秦而力亏
C.顺流而东也 D.简能而任之
10.下列对选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烛之武见秦穆公,不在白天,不走城门,而是”夜缒而出”,进一步说明了情势之危急。
B.烛之武先向秦穆公示弱,表示秦晋围郑,郑国亡国在所难免,试图以此博得秦穆公赏识。
C.烛之武认为对于秦国而言,亡郑有害无益,存郑有益无害,这是促使秦穆公退兵的主因。
D.这个语段充分显示了烛之武善于辞令的一面,他思路清晰,逻辑合理,用语也颇有分寸。
【答案】8.A
9.C
10.B
【知识点】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文言语段综合训练;古今异义;课文理解;烛之武退秦师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对实词意义的把握能力。解答此类题可用“代入法”,即将各选项意义代入原文,考察其与上下文语境是否相符。
(2)本题考查学生对常见虚词的意义用法的掌握能力。解答此类题,可用结构分析法,分析该虚词在句中的结构作用,从而推测其意义.
(3)本题考查考生对浅易文言文的理解和筛选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清题意,把每一选项和文中相应的事件对应,针对选项划定区域,小心比对,看是否搞混做事情况。
参考译文:
在夜晚(有人)用绳子(将烛之武)从城上放下去,见到了秦伯,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假如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怎敢冒昧地拿这件事情来麻烦您。越过邻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邑,您知道这是困难的,(您)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给邻邦晋国增加土地呢?邻国的势力雄厚了,您秦国的势力也就相对削弱了。如果您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当作东方道路上接待过客的主人,出使的人来来往往,(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缺少的东西,对您也没有什么害处。而且您曾经给予晋惠公恩惠,惠公曾经答应给您焦、瑕二座城池;(然而)惠公早上渡过黄河回国,晚上就修筑防御工事,这是您知道的。晋国,怎么会满足呢?(现在它)已经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又想要向西扩大边界.如果不使秦国土地亏损,将从哪里得到(他所奢求的土地)呢?削弱秦国对晋国有利,希望您考虑这件事!”秦伯非常高兴,就与郑国签订了盟约。派遣杞子、逢孙、杨孙戍守郑国,于是秦国就撤军了。
8.A.句意: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既,副词,已经。
故答案为:A。
9.例句中的“而”表修饰;
A.表并列;
B.表并列或表因果;
C.表修饰;
D.表并列。
故答案为:C。
10.B.“先向秦穆公示弱,表示秦晋围郑,郑国亡国在所难免,试图以此博得秦穆公赏识”的说法错误,烛之武,既没有示弱,更没有以此来博得赏识,而是晓以利害,从亡郑和存郑两个方面来讲,欲扬先抑,进而说服了秦穆公。
故答案为:B。
(2023·温州会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如今,我们的表达中充满了“梗“。 “yyds” “绝绝子”“栓Q”不绝于耳,大家造梗、抛梗、接梗,玩得不亦乐乎。一句“笑死“终结尴尬,一张“狗头“无声胜有声,一个“害“表示无奈……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出现审美疲劳,表达上变得焦虑。
诚然,梗也是一种表达方式的创新。它们反映了语言的发展实际,为语言的传承和发展注入了活水。比如“网红““脑洞”“脑补”等网络流行词就被收录进《现代汉语规范词典》,以特有方式记录着社会的变迁。同时,梗作为一种网络文化现象,彰显了现代人张扬的个性和跳跃的思维,使用起来亲切可感。
但更应看到,过度玩梗或将产生一系列不良影响,值得我们深思。一个接一个的梗让我们变得笨口拙舌,出现“文字失语症“。网梗用多了,我们会不自觉地被其所搭建的“信息茧房“环绕。满脑子网络流行语、表情包、拼音缩写,在真正需要使用规范的语言文字时,想说却不知如何说,陷入“茶壶里煮饺子,有货倒不出“的窘境。
这实际上就是表达能力的退化。置身不同场景,面对不同对象,如果只有一概而论、大差不差的表达,极易造成词不达意。比如,草莓好吃是“yyds”, 东坡肉好吃也是”yyds”, 那它们之间的区别就会被掩盖,我们对生活的不同感受就会被消弭。
某些梗还是语言在“通胀“中“贬值“的表现,看似可以指代一切,其实什么也指代不了。被“梗”住的表达多是网民情感宣泄的出口,代表什么意义其实没那么重要。一旦新鲜感过了,情绪阈值被拉满,更令人亢奋的新词就会诞生。如此循环往复,最终将导致语言的枯萎。比如,有人戏谑,面对黄昏水波和夕阳西下的美景,满肚子搜罗不出一句能直抵心灵的赞美,最终以“绝绝子“草草收场,千古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早已被抛诸脑后。
通“话“膨胀伴随过度玩梗而出现,一定程度上还会形成交流壁垒。比如,emoji 的”微笑”表情在父母辈看来代表高兴友善,而年轻人往往用来表示“皮笑肉不笑““冷笑”,这就会产生信息传输失真和交流障碍。过度玩梗就像在吸食新型大脑“毒品“,使我们逐渐丧失思考力。语言和思维之间的关系是双向的,大 脑将观点通过语言描述出来,经过讨论交流,进而形成新的思想。习惯使用网梗,一定程度上会侵蚀语言组织能力,消磨遣词造句、深度思考的耐心。脱口而出的语言,省却了大脑编码处理的过程,就会变得空洞粗粝,使我们一步步沦为“失语者“。
(节选自之江轩《被”梗”住的表达》)
11.下列对文中”梗”的相关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梗”活跃于时下表达中,给人带来表达的乐趣,也给人造成了表达的焦虑。
B.”梗”是一种表达方式的创新,可以说没有”梗”就没有语言的传承和发展。
C.”梗”的使用会让人们出现”文字失语症”,不自觉地被”信息茧房”包围。
D.”梗”作为一种网络文化现象,彰显了现代年轻人张扬的个性和跳跃的思维。
12.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草莓好吃是”yyds”,东坡肉好吃也是”yyds”,这暴露了表达能力的退化。
B.用”绝绝子”来赞美丰富的美景,这正是语言在”通胀”中”贬值”的表现。
C.通”话”膨胀会导致过度玩梗的出现,并在一定程度上还会形成交流的壁垒。
D.语言和思维间的关系是双向的,习惯使用网梗,会影响语言组织和思维能力。,
13.下列表述不能体现费孝通所谓”乡土本色”的一项是(  )
A.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B.路见不平,拔刀相助。
C.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D.安土重迁,叶落归根。
【答案】11.A
12.C
13.B
【知识点】时事评论类;论点、论证方法;论证方法的具体运用、效果、作用;论证的分析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重要概念的理解和分析能力。作答的关键是整体阅读文本,然后根据题干的具体要求,结合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去分析和把握。
(2)本题考查学生对对文本重要问题的推论和判断的能力。作答的关键是整体阅读文本,然后带着选项回归文本去筛选和比对。
(3)本题考查学生对论点论据以及之间关系的分析和把握能力。作答的关键是吃透文本中的论点,然后看论据是是否能支撑这个观点。
11.B.没有”梗”就没有语言的传承和发展的说法,表述太绝对;排除。
C.“使用会让人们出现”文字失语症”,不自觉地被‘信息茧房’包围”这种说法,以偏概全,排除。
D.“彰显了现代年轻人张扬的个性和跳跃的思维”的说法,曲解文意,原文是“彰显了现代人张扬的个性和跳跃的思维,使用起来亲切可感”,选项偷换概念,将“现代人”仅仅理解为现代年轻人。
故答案为:A。
12.C.“会导致过度玩梗的出现”的说法强加因果。原文是:通“话“膨胀伴随过度玩梗而出现,一定程度上还会形成交流壁垒。但并不意味着通“话”膨胀就会导致过度玩梗。
故答案为:C。
13.题干要求选择不能体现费孝通所谓”乡土本色”的一项。“乡土本色”更多的是乡村景致的恬淡,人们之间的和谐、睦邻友好。
B.“路见不平,拔刀相助”表现的是见义勇为,是侠义精神,而不是“乡土本色”。
故答案为:B。
二、填空题(本大题4分)
14.(2023·温州会考)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
(1)谢公宿处今尚在,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2)匪女之为美,   。 (《诗经·静女》)
(3)守着窗儿,   。(李清照《声声慢》)
(4)欲流之远者,   。(魏征《谏太宗十思疏》)
(5)   ,破灭之道也。(苏洵《六国论》)
【答案】(1)渌水荡漾清猿啼
(2)美人之贻
(3)独自怎生得黑
(4)必浚其泉源
(5)赂秦而力亏
【知识点】名句;名篇
【解析】【分析】本题需要重点识记和正确书写的字词有:渌、荡漾、贻、浚、赂。
故答案为:
(1)渌水荡漾清猿啼
(2)美人之贻
(3)独自怎生得黑
(4)必浚其泉源
(5)赂秦而力亏
【点评】 此题考查了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能力层级为A。高考时,以《考试说明》规定的篇目为主,文体侧重于诗歌和散文。完成此类型题目,主要是靠同学们平时的积累,同时也要注意突破关键字(生僻字,通假字,同义异形字,语气助词等),避免错别字的出现。做题时,书写要工整清晰,留意语句的出处和具体的语境。
三、简答题(11分)
15.(2023·温州会考)阅读下面《红楼梦》中的文字,在横线上填写相关人物姓名。
(宝玉)便又掷了,再去取”正册”看,只见头一页上便画着四株枯木,木上悬着一围玉带;又有一堆雪,雪下一股金簪。也有四句言词,道是: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
贾宝玉所见”四句言词”,实际上就是   和   的判词。
【答案】薛宝钗;林黛玉
【知识点】文学常识;文化常识
【解析】【分析】 分析判词:“可叹停机德”这句说薛宝钗,意思是虽然有着合乎孔孟之道标准的那种贤妻良母的品德,但可惜徒劳无功。“停机德”,出自战国时代燕国乐羊子妻停下机子不织布来劝勉丈夫求取功名贤淑之德的故事。“堪怜咏絮才”这句说林黛玉,意思是如此聪明有才华的女子,她的命运是值得同情的。“玉带林中挂”这句说林黛玉,前三字倒读即谐其名。从册里的画“两株枯木(双“木”为“林”),木上悬着一围玉带”看,可能又寓宝玉“悬”念“挂”牵死去的黛玉的意思。“金簪雪里埋”这句说薛宝钗。前三字暗点其名:“雪”谐“薛”,“金簪”比“宝钗”。意思是好好的一条封建官僚的腰带,沦落到挂在枯木上,是黛玉才情被忽视,命运悲惨的写照;薛宝钗如金簪一般,被埋在雪里,也是不得其所,暗示薛宝钗必然遭到冷落孤寒的境遇。
故答案为:薛宝钗;林黛玉。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名著重要内容的分析和理解能力。作答的关键是对《红楼梦》这部古典白话小说的深度阅读,掌握其中的故事情节和主要人物等等内容。
(2023·温州会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我因为常见些但愿不如所料,以为未必竟如所料的事,却每每恰如所料的起来,所以很恐怕这事也一律。果然,特别的情形开始了。傍晚,我竟听到有些人聚在内室里谈话,仿佛议论什么事似的,但不一会,说话声也就止了,只有四叔且走而且高声的说:
“不早不迟,偏偏要在这时候,--这就可见是一个谬种!”
我先是诧异,接着是很不安,似乎这话于我有关系。试望门外,谁也没有。好容易待到晚饭前他们的短工来冲茶,我才得了打听消息的机会。
“刚才,四老爷和谁生气呢?”我问。
“还不是和祥林嫂?”那短工简捷的说。
“祥林嫂?怎么了?”我又赶紧的问。
“老了。”
“死了?”我的心突然紧缩,几乎跳起来,脸上大约也变了色。但他始终没有抬头,所以全不觉。我也就镇定了自己,接着问:
“什么时候死的?”
“什么时候?——昨天夜里,或者就是今天罢。——我说不清。”
“怎么死的?”
“怎么死的?——还不是穷死的?”他淡然的回答,仍然没有抬头向我看,出去了。
(节选自鲁迅《祝福》)

周朴园 (徐徐立起)哦,你,你,你是——
鲁侍萍 我是从前伺候过老爷的下人。
周朴园 哦,侍萍!(低声)怎么,是你?
鲁侍萍 你自然想不到,侍萍的相貌有一天也会老得连你都不认识了.
周朴园 你——侍萍?(不觉地望望柜上的相片,又望侍萍。)
鲁侍萍 朴园,你找侍萍么?侍萍在这儿。
周朴园 (忽然严厉地)你来干什么?
鲁侍萍 不是我要来的。
周朴园 谁指使你来的?
鲁侍萍 (悲愤)命!不公平的命指使我来的。
周朴园 (冷冷地)三十年的工夫你还是找到这儿来了。
鲁侍萍 (愤怨)我没有找你,我没有找你,我以为你早死了。我今天没想到到这儿来,这是天要我在这儿又碰见你。
周朴园 你可以冷静点。现在你我都是有子女的人。如果你觉得心里有委屈,这么大年纪,我们先可以不必哭哭啼啼的。
(节选自曹禺《雷雨》)
16.甲乙选文画线的文字,各表现了人物的某种心理。请任选其中一句,模拟相关人物的口吻,写一句内心独白,以凸显语境中的人物心理。
①”死了?”我的心突然紧缩,几乎跳起来,脸上大约也变了色。
②(悲愤)命!不公平的命指使我来的。
17.简析甲乙选文人物对话的作用
【答案】16.①什么?祥林嫂该不会是因为我说的那些话而死的吧? ②天哪!他竟用这样卑劣的心来揣测我,我的命好苦啊!命好不公平啊!
17.甲文:①交代祥林嫂死亡的相关情况,使情节更加完整;②表现短工的漠然和”我”的惊惶;乙文:①交代周鲁相认的相关情况,推动剧情向前发展;②表现周朴园的冷酷和鲁侍萍的悲愤。
【知识点】分析文本的结构,概括文本的主题;分析文体特征和表现手法;祝福;理解概括文本主要内容;中国现当代小说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重要人物的内心独白的揣摩分析的能力。作答的关键是整体阅读文本,把握人物的性格特质,顺着作者的思路和情节发展趋势去揣摩。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中人物对话的作用的理解和分析能力。人物对话的最主要、最直接的作用,就是彰显人物性格,而且从对话中可以看出彼此之间的亲疏关系,可以看出事物矛盾的焦点等等。
16.题干要求模拟人物的相关口吻,写一句内心独白。①”死了?”我的心突然紧缩,几乎跳起来,脸上大约也变了色。第一句是,作为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我”说的,很显然“我”感到很惶恐,担心是自己在祥林嫂问“我”魂灵的有无时,“我”表现得支支吾吾,然后夺路而逃。那么此时,“我”就会将祥林嫂的死和自己的表现、回答,关联起来,表现进步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自责心理。②(悲愤)命!不公平的命指使我来的。这是鲁侍萍在周朴园清楚了她的身份的时候的回答。话语,刚强、刚烈。鲁侍萍看穿了这个虚伪的资本家的丑恶嘴脸,更为自己的不幸的命运而怒喊。考生据此分析,发挥想象作答即可。
故答案为:①什么?祥林嫂该不会是因为我说的那些话而死的吧? ②天哪!他竟用这样卑劣的心来揣测我,我的命好苦啊!命好不公平啊!
17.甲文中对话是“我”和短工之间的对话,通过简单的对话,了解了祥林嫂的悲剧命运,也让“我”看到了世道的险恶,人情的冷暖。对话的存在,凸显了主题,也使故事结构完整。
乙文中对话,表现了周朴园和鲁侍萍相认的过程,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这段对话,更让鲁侍萍“人间清醒”,周朴园还是那么地冷酷无情,还是一个恶魔般的人物。善良的鲁侍萍,忍无可忍,体现了她队命运的抗争精神。
故答案为:甲文:①交代祥林嫂死亡的相关情况,使情节更加完整;②表现短工的漠然和”我”的惊惶;乙文:①交代周鲁相认的相关情况,推动剧情向前发展;②表现周朴园的冷酷和鲁侍萍的悲愤。
四、写作题(本大题40分)
18.(2023·温州会考)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中国作家史铁生说,人可能舍弃一切,却无法舍弃被理解的渴望。而葡萄牙诗人佩索阿却认为,寻求他人理解,无异于出卖自我。
对此,你有怎样的体验和感悟?请写一篇文章, 表达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①题目自拟,角度自定;
②文体明确,不得写成诗歌;
③不少于600字;
④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答案】略
【知识点】材料作文
【解析】【分析】
这道题讲了两个观点:渴望被理解与坚守自我。
第一个观点可这样理解:只有被他人理解,才能被社会接纳;例:祥林嫂诉苦,捐门槛。只有被他人理解,自身价值才能得以实现;例:司马迁著书:藏诸名山,传诸后人。
第二个观点认为:坚守自我,不寻求被他人理解;例如屈原:举世皆浊唯我独清,举世皆醉唯我独醒。
海明威写《老人与海》,贝多芬创作《命运交响曲》,印象派画家创作,皆特立独行,固执己见
太宰治《人间失格》:“我仍然认为向人诉苦不过是徒劳,与其如此,不如默默承受。”
立意关键词:逃避、营造、理解、超越。
【点评】
本题考查材料作文的写作能力。考生应注意以下几点:第一,用分论点统领论据。即围绕中心论点,设置几个分论点,以此统率具体的论据材料,给素材合理分类,为我所用。第二,论据合理排序。对论据进行精细梳理,按照一定的顺序(如时间、范围、区域、属性等)进行排列,运用“排同”思维,合并“同类项”,消除同一层面同一角度的素材,求简求异。第三,用排偶句叙述论据。大胆删繁就简,用排比或对偶句式叙述材料,干净利落,为议论留下足够的篇幅。这样,既可以消除材料臃肿的弊端,又能使语言简洁有力,增强语言的气势。第四,合理安排“叙例”与“议例”的比例。精心选择论据,一般来说,“叙例”与“议例”的比例应保持在1:3左右。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