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0张PPT)
语文园地
第1课时
《暮江吟》:诗人用浅白的语言,描绘出他观察到的美妙景色。
《题西林壁》:诗人遍游庐山之后,道出了“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道理。
《雪梅》:诗人用妙趣横生的语言描写了他眼中的梅和雪。
《古诗三首》
细致地描写了爬山虎生长的地方,爬山虎的叶子,爬山虎脚的位置、形状和特点,以及它是如何一步一步往上爬的。
《爬山虎的脚》
主要介绍了蟋蟀住宅内部和外部的特点和修建过程。
《蟋蟀的住宅》
《古诗三首》
《爬山虎的脚》
《蟋蟀的住宅》
这三篇课文是在什么基础上写出来的呢?
连续细致的观察
1.这段话中作者是怎样写蟋蟀建造住宅的?
它用前足扒土,还用钳子似的大颚搬掉较大的土块。它用强有力的后足踏地。后腿上有两排锯,用它们将泥土推到后面,倾斜地铺开。
板块一 交流平台
2.作者写得这么准确,是因为他是怎样观察的?
细致观察
合作探究
1.作者是怎样描写爬山虎的脚的?
爬山虎的脚要是没触着墙,不几天就萎了,后来连痕迹也没有了。触着墙的,细丝和小圆片逐渐变成灰色。
2.我们在观察哪些事物时有必要进行连续的观察?
植物生长过程、动物的成长和生活习性等
连续观察
作者调动了哪些感官来观察蟋蟀?
那微斜的门口,经过仔细耙扫,收拾得很平坦。这就是蟋蟀的平台。当四周很安静的时候,蟋蟀就在这平台上弹琴。
用耳朵听到的
用眼睛看到的
用心想到的
调动多种感官
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心想
在观察事物时,要细致观察;为了观察到事物的变化,还需要连续观察一段时间,在观察的过程中,可以调动多种感官来观察,这样的观察结果会更加真实、全面。
板块小结
合作探究
狗 鼠 鸟 猪 马 鱼 牛 虎
窝 洞 巢 圈 塘 厩 穴 棚
连一连,为下面的动物找到家。
板块二 字句段运用
狗 窝
狗 洞
鼠窝
鼠洞
猪圈
鱼塘
马棚
马圈
马厩
牛圈 牛棚
虎穴
狗 鼠 鸟 猪 马 鱼 牛 虎
窝 洞 巢 圈 塘 厩 穴 棚
连一连,为下面的动物找到家。
兔的住处称( ) 蛇的住处称( )
蚕的住处称( ) 蜜蜂的住处称( )
窟
洞
匾
房
你还知道其他动物的家的名字吗?
人们通过留心观察,发现动物们有着不同的生活习性、外形特点,动物们的家也不一样,所以动物们的家的称呼也就不同。用不同的称呼命名动物的家,一方面,反映了动物本身的特点,另一方面,也有人们约定俗成的语言习惯的影响。因此,我们一定要准确地用词表达,否则会闹笑话、产生歧义。
板块小结
语文园地
第2课时
合作探究
触着墙的,细丝和小圆片变成灰色。
触着墙的,细丝和小圆片逐渐变成灰色。
读下面两组句子,注意加点的词语,体会每组句子意思的不同。
点明结果
点明变化过程
板块二 词句段运用
隧道顺着地势弯弯曲曲,九寸深,一指宽,这便是蟋蟀的住宅。
隧道顺着地势弯弯曲曲,最多九寸深,一指宽,这便是蟋蟀的住宅。
“最多”说明了什么?
“最多”说明隧道的深度有可能是八寸、七寸……但是不会超过九寸。
体现了作者语言的准确性。
别的昆虫大多在临时的隐蔽所藏身。
“大多”一词说明除蟋蟀外的大部分昆虫是在临时的隐蔽所藏身,但并不排除有个别的昆虫会慎重选择自己的隐蔽所。
小练习
立了秋,把扇丢。
二八月,乱穿衣。
夏雨少,秋霜早。
八月里来雁门开,雁儿脚上带霜来。
一场秋雨一场寒,十场秋雨要穿棉。
八月暖,九月温,十月还有小阳春。
合作探究
和秋天有
关的谚语
板块三 日积月累
立了秋,把扇丢。
立秋以后,天气转凉,不再需要用扇子。
二八月,乱穿衣。
形容初春和初秋时天气冷热多变,人们穿衣服没有一定之规,有的人捂得严实,有的人则穿着轻薄。
夏雨少,秋霜早。
如果夏天的雨水少,秋天的霜期就会提前。
八月里来雁门开,雁儿脚上带霜来。
到了农历八月份,大雁就开始向南飞去,大雁一旦南飞,就表示要下霜了。
一场秋雨一场寒,十场秋雨要穿棉。
每下一场秋雨,天气就会变冷一些,下了多场秋雨后天气就冷得该穿棉袄了。
八月暖,九月温,十月还有小阳春。
长江中下游地区,在农历八九月还很暖和,甚至十月天气还温暖如春,俗称“小阳春”。
其他关于秋天的谚语:
夏雨淋透,霜期退后。秋雨透地,降霜来迟。
早立秋冷飕飕,晚立秋热死牛。
秋前北风马上雨,秋后北风无滴水。
今夜霜露重,明早太阳红。
这节课我们通过比较,体会到了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严谨性;还学习、积累了一些有关秋天气象的谚语,感受到了先民的智慧。希望同学们也养成留心观察的好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