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丰台区2023年6月普通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调研练习语文试卷

文档属性

名称 北京市丰台区2023年6月普通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调研练习语文试卷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1.9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8-01 00:00:41

文档简介

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北京市丰台区2023年6月普通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调研练习语文试卷
一、本大题共3小题,共14分。
1.(2023高二下·丰台会考)在横线上默写原句。
(1)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塑造了青年英雄周瑜的形象,既有“雄姿英发   ”仪表装束的刻画,又有“谈笑间,   指挥作战的描写,多角度表现了周瑜风流儒雅、从容破敌的英姿。
(2)《梦游天姥吟留别》是李白以记梦为由,借助瑰丽奇特的梦境,寄寓生活现实,诗末更是用“   ,   ”直接表现了蔑视权贵、不卑不屈的精神。
(3)王安石在《答司马谏议书》第二段,首先提出“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   ,   ”,然后针对司马光的责难逐条反驳,为自己的改革正名。
【答案】(1)羽扇纶巾;樯橹灰飞烟灭
(2)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3)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
【知识点】名句;名篇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注意易错字“纶”“樯橹”“摧”“明”的书写。
故答案为:(1)羽扇纶巾 樯橹灰飞烟灭
(2)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使我不得开心颜
(3)名实已明 而天下之理得矣
【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高考名篇名句情景式默写,考查的是对文章内容和内涵的理解。因此在默写的时候,我们就要在紧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把握好情景式默写题所提示的语境:包括题干所给出的叙述性情景,以及题干给出的要默写语句的关键词,题干提示所要默写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等。特别要注意所默写语句中的难写字、易混字、易错字、通假字,还有虚词等。
2.(2023高二下·丰台会考)下列文学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论语》中有许多关于“仁”的表述,如“克已复礼为仁”“刚毅、木、讷近仁”等。
B.曹操在《短歌行》中通过化用典故、引用前人诗句等手法,抒写求贤若渴的思想以及统一天下的雄心。
C.苏洵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其在《六国论》中阐述六国破灭的缘由是“弊在赂秦”,意在借古鉴今。
D.《祝福》出自鲁迅的小说集《呐喊》,通过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抨击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
【答案】D
【知识点】文学常识;祝福;文化常识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文学常识的识记能力。
D项《祝福》出自鲁迅的小说集《彷徨》,选项错误。
故答案为:D。
【点评】
本题考查文学常识的识记能力。作为新考点,文学常识题一般出自课文内容,又有所延伸,所以应在平时学习的过程中结合文章内容积累、识记。解答时要注意一些细节问题。
3.(2023高二下·丰台会考)下列关于《红楼梦》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红楼梦》是一部长篇章回体小说,共120回。前五回是总纲,后面的情节是在前五回的铺叙背景上展开的。
B.小说塑造了众多性格多样的女性形象,如清逸脱俗又爱使小性的林黛玉,精明能干又阴狠毒辣的王熙凤。
C.“霁月难逢,彩云易散。心比天高,身为下贱。风流灵巧招人怨。”这是袭人的判词,暗示了她的性格和命运。
D.第三回中“林黛玉进贾府”以林黛玉的视角展现贾府环境,介绍贾府的主要人物,这是对贾府的首次直接描写。
【答案】C
【知识点】文学常识;《红楼梦》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名著阅读中分析人物形象特点的能力。
“霁月难逢,彩云易散。心比天高,身为下贱。风流灵巧招人怨”是晴雯的判词,并非袭人,选项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
本题考查名著阅读中分析人物形象特点的能力。分析人物形象首先应结合着文中叙述性的语句,从身份、地位、修养、气质等总体上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然后根据小说中描写这个人物的言行举止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的语句直接提取或概括即可。
(2023高二下·丰台会考)阅读《赤壁赋》(节选),完成各题。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籍。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4.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苏子愀然 愀然:容色改变的样子
B.酬酒临江 酾酒:斟酒
C.而卒莫消长也 卒:终究
D.吾与子之所共适 适:适合
5.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正襟危坐
整好衣襟,高高在上地坐着
B.哀吾生之须臾
哀叹我生命的短暂
C.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这是自然界无穷无尽的宝藏
D.相与枕藉乎舟中
在船上互相枕着垫着
6.下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是也
A.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是也
B.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是也
C.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是也
D.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是也
7.用原文语句文字补充完整。
“客”由眼前所见联想到历史英雄,他们尚且如此渺小,何况“   ,   ”的常人。进而,“客”以“   ,   ”形象地表达出对生命短促、个人渺小的感慨。
【答案】4.D
5.A
6.C
7.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知识点】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翻译;断句;概括分析;筛选信息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理解文言实词意思的技巧:从语法搭配的角度辨析词性;从词义搭配的角度推测词义;从语境暗示的角度推断词义;从字形构成的角度推测词义;从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用法的角度判断词义;从句子结构对称的角度推断词义;从字音字形通假的角度推断词义。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3)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把句子代入原文,结合语境理解句子的大概意思,然后要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
(4)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识记能力。要在理解的基础上选取原文对应的内容填入,注意正确书写。
参考译文
我听了很伤感,整理好衣襟端正地坐着问客人:“箫声为什么这样凄凉啊 ”客人说““月明星稀,乌鹊南飞’,这不是曹孟德的诗句吗 向西望是夏口,向东望是武昌,山盘水绕,草木苍翠,这不是曹操被周瑜打败的地方吗 当他占取荆州攻下江陵 江东下的时候,战船连接千里,旌旗遮蔽天空,临江饮酒,横握着长矛吟诗,本是一代的豪杰,如今在哪里呢 何况我和你在江中和沙洲上捕鱼打柴,以鱼虾为伴侣,以麋鹿为朋友,驾着一只小船,举杯互相劝酒。寄托一般短暂的生命在天地之间,渺小得像大海里的一粒小米。哀叹我们生命的短促,羡慕长江的无穷无尽希望与神仙相伴而邀游,同明月一道永世长存。我知道这种愿望不可能轻易得到,只好在悲凉的秋风中吹出寄托这种情怀的箫声。
我对客人说:“你也知道那江水和月亮吗 江水总是像这样不断奔流,但始终未曾流走时圆时缺就像那月亮,可它最终没有消减或增长啊。假如从它的变化方面来看,那么天地间万事万物连一瞬间都没有停止恋化·如里从不变的方面来看,那么万物和我们都是永恒存在的,我们又羡慕什么呢 再说那天地之间,万物都有各自的主宰,如果不是我应有的东西即使一丝一毫也不敢取用。只有江上的清风与山间的明月,耳朵听到的成为声音,眼睛看到的成为美景,取它没有谁禁止,用它永远不会完尽,这是大自然无穷无尽的宝藏,我和你可以共同享受的东西。客人高兴地笑起来,洗净酒杯重新斟酒菜肴果品都已吃完,杯子盘子杂乱一片。大家互相枕着靠着睡在船上,不知不觉东方已经发白天亮了。
4.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D.译文: 我和你可以共同享受的东西适:享有。
故答案为:D。
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A.有误,“危坐”解释为“高高在上地坐着有误,应是“端正地坐着”。正确译文为:整理好衣襟端正地坐着。
故答案为:A。
6.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能力。 C.“则”有承接之意,两个“则”前都断开排除ABD:“自其变者而观之”与“自其不变者而观之”,是两个方面,其后断开。译文: 假如从它的变化方面来看,那么天地间万事万物连瞬间都没有停止变化:如果从不变的方面来看,那么万物和我们都是永恒存在的。
故答案为:C。
7.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识记能力。
题干有提示语“何况”,对应原文中“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糜鹿”,可填渔樵于江诸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后面提示语“进而”以及“形象地表达出对生命短促、个人渺小的感慨”对应原文句子为“寄蜉够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注意重点字“麋”“沧”“ 粟 ”。
二、本大题共4小题,共14分。
(2023高二下·丰台会考)阅读《百合花》(节选),完成各题。
我们先到附近一个村子,进村后他向东,我往西,分头去动员。不一会,我已写了三张借条出去,借到两条棉絮,一条被子,手里抱得满满的,心里十分高兴,正准备送回去再来借时,看见通讯员从对面走来,两手还是空空的。
“怎么,没借到?”我觉得这里老百姓觉悟高,又很开通,怎么会没有借到呢?我有点惊奇地问。
“女同志,你去借吧!……老百姓死封建。……”
“哪一家?你带我去。”我估计一定是他说话不对,说崩了。借不到被子事小,得罪了老百姓影响可不好。我叫他带我去看看。但他执拗地低着头,像钉在地上似的,不肯挪步,我走近他,低声地把群众影响的话对他说了。他听了,果然就松松爽爽地带我走了。
我们走进老乡的院子里,只见堂屋里静静的,里面一间房门上,垂着一块蓝布红额的门帘,门框两边还贴着鲜红的对联。我们只得站在外面向里“大姐、大嫂”的喊,喊了几声,不见有人应,但响动是有了。一会,门帘一挑,露出一个年轻媳妇来。这媳妇长得很好看,高高的鼻梁,弯弯的眉,额前一溜蓬松松的留海。穿的虽是粗布,倒都是新的。我看她头上已硬挠挠的挽了髻,便大嫂长大嫂短的向她道歉,说刚才这个同志来,说话不好别见怪等等。她听着,脸扭向里面,尽咬着嘴唇笑。我说完了,她也不作声。这一来,我倒有些尴尬了,下面的话怎么说呢!我看通讯员站在一边,眼睛一眨不眨的看着我,好像在看连长做示范动作似的。我只好硬了头皮,【甲】讪讪的向她开口借被子了,接着还对她说了一遍共产党的部队,打仗是为了老百姓的道理。这一次,她不笑了,一边听着,一边不断向房里瞅着。我说完了,她看看我,看看通讯员,【乙】好像在掂(diān) 量我刚才那些话的斤两。半晌,她转身进去抱被子了。
通讯员乘这机会,颇不服气地对我说道:
“我刚才也是说的这几句话,她就是不借,你看怪吧!……”
我赶忙白了他一眼,不叫他再说。可是来不及了,那个媳妇抱了被子,已经在房门口了。被子一拿出来,我方才明白她刚才为什么不肯借的道理了。这原来是一条里外全新的新花被子,被面是假洋缎的,枣红底,上面撒满白色百合花。她好像是在故意气通讯员,把被子朝我面前一送,说:“抱去吧。”
我手里已捧满了被子,就一努嘴,叫通讯员来拿。没想到他竟扬起脸,装作没看见。我只好开口叫他,他这才绷了脸,垂着眼皮,上去接过被子,慌慌张张地转身就走。不想他一步还没有走出去,就听见“嘶”的一声,衣服挂住了门钩,在肩膀处个,挂下一片布来,口子撕得不小。那媳妇一面笑着,一面赶忙找针拿线,要给他缝上。通讯员却高低不肯,挟了被子就走。
刚走出门不远,就有人告诉我们,刚才那位年轻媳妇,是刚过门三天的新娘子,这条被子就是她唯一的嫁妆。我听了,心里便有些过意不去,通讯员也皱起了眉,默默地看着手里的被子。我想他听了这样的话一定会有同感吧!果然,他一边走,一边跟我嘟哝起来了。“我们不了解情况,把人家结婚被子也借来了,多不合适呀!……”
我忍不住想给他开个玩笑,便故作严肃地说:“是呀!也许她为了这条被子,在做姑娘时,不知起早熬夜,多干了多少零活,才积起了做被子的钱,或许她曾为了这条花被,睡不着觉呢。可是还有人骂她死封建。……”
他听到这里,突然站住脚,呆了一会,说:
“那!……那我们送回去吧!”
“已经借来了,再送回去,倒叫她多心。”我看他那副认真、为难的样子,又好笑,又觉得可爱。
他听我这么说,也似乎有理,考虑了一下,便下了决心似的说:“好,算了。用了给她好好洗洗。”他决定以后,就把我抱着的被子,统统抓过去,左一条、右一条的披挂在自己肩上,大踏步地走了。
……
包扎所的工作人员很少。乡干部动员了几个妇女,帮我们打水,烧锅,作些零碎活。那位新媳妇也来了,她还是那样,笑眯眯地抿着嘴,偶然从眼角上看我一眼,但她时不时地东张西望,好像在找什么。后来她到底问我说:“那位同志弟到哪里去了?”我告诉她同志弟不是这里的,他现在到前沿去了。她不好意思地笑了一下说:“刚才借被子,他可受我的气了!”说完又抿了嘴笑着,动手把借来的几十条被子、棉絮,整整齐齐地分铺在门板上、桌子上(两张课桌拼起来,就是一张床)。我看见她把自己那条白百合花的新被,铺在外面屋檐下的一块门板上。
……
包扎所的担架不够了,好几个重彩号不能及时送后方医院,耽搁下来。我不能解除他们任何痛苦,只得带着那些妇女,给他们拭脸洗手,能吃得的喂他们吃一点,带着背包的,就给他们换一件干净衣裳,有些还得解开他们的衣服,给他们拭洗身上的污泥血迹。
做这种工作,我当然没什么,可那些妇女又羞又怕,就是放不开手来,大家都要抢着去烧锅,特别是那新媳妇。我跟她说了半天,她才红了脸,同意了。不过只答应做我的下手。
前面的枪声,已响得稀落了。感觉上似乎天快亮了,其实还只是半夜。外边月亮很明,也比平日悬得高。前面又下来一个重伤员。屋里铺位都满了,我就把这位重伤员安排在屋檐下的那块门板上。担架员把伤员抬上门板,但还围在床边不肯走。一个上了年纪的担架员,大概把我当做医生了,一把抓住我的膀子说:“大夫,你可无论如何要想办法治好这位同志呀!你治好他,我……我们全体担架队员给你挂匾!……”他说话的时候,我发现其他的几个担架员也都睁大了眼盯着我,似乎我点一点头,这伤员就立即会好了似的。我心想给他们解释一下,只见新媳妇端着水站在床前,短促地“啊”了一声。我急拨开他们上前一看,我看见了一张十分年轻稚气的圆脸,原来棕红的脸色,现已变得灰黄。他安详地合着眼,军装的肩头上,露着那个大洞,一片布还挂在那里。
“这都是为了我们,……”那个担架员负罪地说道,“我们十多副担架挤在一个小巷子里,准备往前运动,这位同志走在我们后面,可谁知道狗日的反动派不知从哪个屋顶上撂下颗手榴弹来,手榴弹就在我们人缝里冒着烟乱转,这时这位同志叫我们快趴下,他自己就一下扑在那个东西上了。……”
新媳妇又短促地“啊”了一声。我强忍着眼泪,给那些担架员说了些话,打发他们走了。我回转身看见新媳妇已轻轻移过一盏油灯,解开他的衣服,【丙她刚才那种忸怩羞涩已经完全消失,只是庄严而虔诚地给他拭着身子。这位高大而又年轻的小通讯员无声地躺在那里。……我猛然醒悟地跳起身,磕磕绊绊地跑去找医生。等我和医生拿了针药赶来,新媳妇正侧着身子坐在他身边。
她低着头,正一针一针地在缝他衣肩上那个破洞。医生听了听通讯员的心脏,默默地站起身说:“不用打针了。”我过去一摸,果然手都冰冷了。新媳妇却像什么也没看见,什么也没听到,依然拿着针,细细地、密密地缝着那个破洞。我实在看不下去了,低声地说:“不要缝了。”
她却对我异样地瞟了一眼,低下头,还是一针针地缝。我想拉开她,我想推开这沉重的氛围,我想看见他坐起来,看见他羞涩的笑。但我无意中碰到了身边一个什么东西,伸手一摸,是他给我开的饭,两个干硬的馒头……
卫生员让人抬了一口棺材来,动手揭掉他身上的被子,要把他放进棺材去。新媳妇这时脸发白,劈手夺过被子,狠狠地瞪了他们一眼,自己动手把半条被子平展展地铺在棺材底,半条盖在他身上。卫生员为难地说:“被子……是借老百姓的。”
“是我的——”她气汹汹地嚷了半句,就扭过脸去。在月光下,我看见她眼里晶莹发亮,我也看见那条枣红底色上撒满白色百合花的被子,这象征纯洁与感情的花,盖上了这位平常的、拖毛竹的青年人的脸。
8.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填写在横线上的汉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甲】讪讪地向她开口借被子了
【乙】好像在(diān)__量我刚才那些话的斤两
【丙】她刚才那种忸怩已经完全消失
A.“讪讪”形容不好意思、难为情的样子,横线上应填“掂”;“怩”读作“ní”。
B.“讪讪”形容不好意思、难为情的样子,横线上应填“惦”;“怩”读作“niè”。
C.“讪讪”形容不满意、不高兴的样子;横线上应填“惦”;“怩”读作“ní”。
D.“讪讪”形容不满意、不高兴的样子;横线上应填“掂”;“怩”读作“niè”。
9.下列对选文内容的理解和赏析,恰当的一项是(  )
A.新媳妇虽然美丽俊俏、活泼开朗,但她想封建,觉悟不高,所以最开始没有把被子借给小通讯员。
B.在“我”说了一遍共产党的部队打仗是为老百姓的道理后,新媳妇就毫不犹豫地把被子借给了“我”。
C.小说两次写新媳妇“短促地‘'啊’了一声”,重复出现,内涵一样,是为了强调新媳妇此时的复杂心理。
D.小说把一个流血牺牲的战斗故事写得清新雅致,令人耳目一新,呈现了散文化、抒情化的独特风格。
10.选文两次写到新媳妇要为通讯员补肩上破洞的细节,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结合选文简要分析。
11.小说标题为《百合花》,请结合选文内容简要分析题目“百合花”的意蕴。
【答案】8.A
9.D
10.情节:前后照应,先是想补而没有补成,最后补成,小通讯员却牺牲了;增强了小说的悲剧色彩。内容:第一处表现新媳妇对小通讯员的喜爱,第二处表现对小战士的敬意和尊重。两处都表现了新媳妇淳朴、善良的美好品格。
11.指新媳妇家里带有百合花图案的被子:象征“小通讯员”和“新媳妇”纯洁的心灵,表现人性之美;象征战争年代人与人之间真诚质朴的美好情感。
【知识点】音形相近字字音分辨;音形相近字字形分辨;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理解概括文本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中国现当代小说
【解析】【点评】
(1) 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字音、字形、词意的能力。解答时要结合平时的识记进行分析,准确把握即可。
(2)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的分析鉴赏能力。解答本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人物、语言、观点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
(3)本题考查分析小说中细节描写作用的基本能力。小说中的细节描写都是作者精心安排的,主要从人物形象、思想感情和结构手法等方面入手。
(4)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标题意蕴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先理解标题的表层含义,再结合文本的具体内容分析其深层含义。
8.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字音、字形、词意的能力。
[甲] 讪讪 (shàn shàn) :羞惭、难为情的样子。[乙] 掂 量 (diān liang):考虑。[丙]忸怩(nīu ní) :羞愧。
故答案为:A。
9.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的分析鉴赏能力。
A.“但她思想封建,觉悟不高,所以最开始没有把被子借给小通讯员”错误,新媳妇一开始不肯借被子的原因很多,主要是因为这条全新的被子是她唯一的嫁妆,也可能因为借被子的通讯员不善言辞B“毫不犹豫地”错误,“不笑”“瞅着”既写出了新媳妇对共产党的敬意,又活画出她借与不借被子的矛盾心理。C.“重复出现,内涵一样,是为了强调新媳妇此时的复杂心理”错误,第一次表现新媳妇发现伤员是通讯员的惊讶,第二次表现的是新媳妇听到通讯员的事迹时的震惊和悲痛。
故答案为:D。
10.本题考查分析小说中细节描写作用的基本能力。
本题新媳妇要为通讯员补肩上的破洞第1次是通讯员借被子时衣服刚刚被挂环媳妇一面笑着,一面赶忙找针拿线,要给他缝上。通讯员却高低不肯,挟了被子就走”,充分表现新媳妇的善良,对通讯员的喜爱:第2次为通讯员补肩上的破洞是在通讯员牺牲后,“她却对我异样地瞟了一眼,低下头,还是一针一针地缝”,与前面想补而未补成的情节呼应,突出了军民情,深化了小说的主题。
11.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标题意蕴的能力。
小说以“百合花”为题蕴含了深刻的含义。从小说中可知,“百合花”是新媳妇作为嫁妆的被子上的图案,同时,“百合花”又具有着浓厚的象征意义。“百合花”颜色洁白,是纯洁的象征。小说中小通讯员和新媳妇心灵纯洁具有着人性之美,“百合花”就是对这两人身上所表现出的朴实美丽、纯洁无瑕的人性美的象征。在小说中,作者也用“百合花”含蓄地表现了小说的主旨。根据原文“卫生员让人抬了一口棺材来,动手揭掉他身上的被子,要把他放进棺材去。新媳妇这时脸发白,劈手夺过被子,狠狠地瞪了他们一眼。自己动手把半条被子平展展地铺在棺材底,半条盖在他身上”可知,最后新媳妇把自己唯一的嫁妆一上面有百合花图案的被子,铺在了牺牲的通讯员的棺材里,新媳妇和通讯员他们都可以为了他人而牺牲自己,他们都拥有百合花一样纯洁无瑕的心灵。故事以小通讯员向新媳妇借被子开始,又以新媳妇送被子给牺牲的小通讯员结束,一条百合花被将战士和老百姓联系在了一起,表现出战士与老百姓的关系就像百合花一样纯洁美好。新媳妇和小通讯员是车民,更是战争年代r普通人中的成员,文章歌颂小通讯员和新媳妇,同时也是对战争年代里善良而崇高的人性美的歌颂。
三、本大题共3小题,共12分。
(2023高二下·丰台会考)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
早在20世纪30 年代,中子星就被天体物理学家作为恒星演化的产物提出来了。天学研究表明,大质量恒星的演化末期有一个坍缩的过程。一颗质量为10-29倍太阳质量的恒星,在爆发坍缩中产生的巨大压力,把组成恒星的物质挤压到一个极小的空间,使物质结构发生巨大的变化。
我们知道,物质通常是由原子组成,原子绝大多数的质量集中在体积很小的原子核上,而质量【甲】、可忽略不计的电子存在于原子核外的广袤空间中绕核做圆周运动。
恒星坍缩时,巨大的压力不仅把原子外壳压破,而且把原子核也压破了,原子核中的质子和中子便被挤出来,质子和电子挤到一起又结合成中子。最后,所有的中子挤在一起形成了中子星。其实,中子星就是由原来的原子核紧挨在一起组成的,密度就是原子核的密度,因此它的质量非常大。例如,一颗典型的中子星直径约为20 千米,相当于一座小城市的大小,但它的质量可以达到太阳的质量。或者,1 立方厘米的中子星物质的质量相当于地球上一座小山的质量。
理论中的中子星密度之大,超出人们的想象,所以当时的大多数人对这个假说持怀疑态度,直到脉冲星被发现。经过计算,【乙】像中子星那样体积小、密度大、质量大、旋转快的星体才能发出那么快的脉冲频率和那么高的脉冲强度。于是,科学家相信,脉冲星就是一种由中子组成的天体—中子星。
脉冲星发射的脉冲现象,被人们称为“灯塔效应”,就像海上旋转的灯塔发出的光,从固定的窗口按照灯塔的旋转速度,周期性的照亮海面的某一区域。它不像太阳那样向四周发光,而只是在星体相对的两个端点发出辐射,因为中子星本身存在着极强大的磁场,强磁场把辐射封闭起来,使中子星的辐射只能沿着磁轴方向从两个磁极区发出,这两个磁极区就是中子星发射脉冲信号的“窗口”。因此、脉冲星的“灯塔效应”可以为人类
未来的宇宙航行提供可靠的路标。另外,伴随着稳定而快速的自转,脉冲星的脉冲周期也是稳定的,就是脉冲星的自转周期,一般为毫秒量级,可以作为宇宙计时器。脉冲星是天体演化阶段中的一环,自1967年脉冲星被发现以来【丙】脉冲星的研究,已经成为当代天文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分支。为了进一步确认和研究脉冲星的内部结构和物理性质,科学家还需要更多脉冲星样本。“中国天眼”FAST 是一架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它是目前世界上最大、最灵敏的单口径射电望远镜,在脉冲星的观测和发现方面有其突出的优势。首先,FAST 凭借灵敏度高、巡天效率高的特点,大大提高了短时间内找到更多脉冲星的可能性,而且也提高了观测到其他射电望远镜观测不到的更微弱或更遥远的脉冲星信号,以及突发的脉冲信号的可能性,进而增加国际脉冲星数据库的样本量,有助于科学家发现更多的脉冲星种类和数量。同时,FAST 还可以得到信噪比更高的脉冲信号,通过分析脉冲轮廓,天文学家可以更精细地分析脉冲星内部的物理机制和辐射机制,看到更精细的脉冲结构,对脉冲星理论模型提出更精确的数值限制。
(取材于郭红峰的同名文章)
12.在文中甲、乙、丙三处依次填写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
A.微乎其微 只有 针对
B.微乎其微 只能 面对
C.微不足道 只能 针对
D.微不足道 只有 面对
1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早在20世纪30年代,天体物理学家就发现了作为恒星演化产物的中子星的存在,而直到1967 年人们才发现了脉冲星。
B.磁极区位于星体相对的两个端点,是中子星发射脉冲信号的“窗口”,在强磁场作用下中子星沿着磁轴方向从磁极区发出辐射。
C.目前,脉冲星的“灯塔效应”为人类的宇宙航行提供了可靠的路标,脉冲星稳定而快速的脉冲辐射还可以作为宇宙计时器。
D.“中国天眼”FAST 可以在短时间内找到更多脉冲星,增加了国际脉冲星数据库的样本量,也发现了更多的脉冲星种类和数量。
14.下列对文章行文思路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脉冲星的形成过程--脉冲星的特点--“灯塔效应”的成因及其作用--脉冲星的研究成为当代天文学研究的重要分支
B.中子星的提出--脉冲星的发现证实中子星的存在--“灯塔效应”的成因及其作用--脉冲星的研究成为当代天文学研究的重要分支
C.脉冲星的形成过程--脉冲星的特点--“灯塔效应”的成因及其作用--FAST在研究脉冲星上具备的优势
D.中子星的提出--脉冲星的发现证实中子星的存在--“灯塔效应”的成因及其作用--FAST在研究脉冲星上具备的优势
【答案】12.A
13.B
14.D
【知识点】自然科学类;近义词辨析;分析文本的结构,概括文本的主题;理解概括文本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补充关联词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理解和辨析近义成语 (词语)的能力。要注意区分近义词中不同语素的含义,做题时根据语境分析看是否使用合适。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相关内容的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文章的内容,圈出每段的中心句,把握文章的观点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
12.本题考查理解和辨析近义成语 (词语)的能力。
甲处,微乎其微:形容非常小或非常微不足道:非常藐小,不值得一提。这里强调的是质量小,所以选用“微乎其微”乙处,只有: 表示必需的条件,下文常用“才“方”呼应:只能:只能够、只可以,唯一的结果。语境为“[乙]像中子星那样体积小、密度大、质量大、旋转快的星体才能发出那么快的脉冲频率和那么高的脉冲强度”,这里有“才”前面应用“只有”表示强调条件丙处,针对:朝着,对准,面对: 面向,面临。语境为“自1967年脉冲星被发现以来(丙]脉冲星的研究,已经成为当代天文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分支”,这里要与“研究”搭配,应选“针对”。
故答案为:A。
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相关内容的能力。
A“早在20世纪30年代,天体物理学家就发现了作为恒星演化产物的中子星的存在”有误,原文为“早在20世纪30年代,中子星就被天体物理学家作为恒星演化的产物提出来aC.“目前,脉冲星的灯塔效应’为人类的宇宙行提供了可靠的路标”有误,原文为“脉冲星的“灯塔效应可以为人类未来的宇审航行提供可靠的路标”,选项将已然未然混淆D.“可以在短时间内找到更多脉冲星”“也发现了更多的脉冲星种类和数量”有误,原文为“大大提高了短时间内找到更多脉冲星的可能性”“有助于科学家发现更多的脉冲星种类和数量”
故答案为:B。
1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
原文第一段说到“早在20世纪30年代,中3子星就被天体物理学家作为恒星演化的产物提出来了”,所以首先是中子星的提出,第四段说到“理论中的中子星密度之大,超出人们的想象,所以当时的大多数人对这个假说持怀疑态度,直到脉冲星被发现”,所以然后是脉冲星的发现证实中子星的存在,第五段说到“它不像太阳那样向四周发光,而只是在星体相对的两个端点发出辐射,因为中子星本身存在看极强大的磁场,强磁场把辐射封闭起来,使中子星的辐射只能沿着磁轴方向从两个磁极区发出”,这是在讲“灯塔效应”的成因。“脉冲星的灯塔效应可以为人类未来的宇宙航行提供可靠的路标”是在讲“灯塔效应”的作用:尾段说到“中国天眼FAST是一架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它是目前世界上最大、最灵敏的单口径射电望远镜,在脉冲星的观测和发现方面有其突出的优势。首先......同时...这是在讲FAST在研究脉冲星上具备的优势。综上可概括为:中子星的提出一一脉冲星的发现证实中子星的存在一一“灯塔效应”的成因及其作用一-FAST在研究脉冲星上具备的优势。
故答案为:D。
四、本大题共2小题,共44分。
15.(2023高二下·丰台会考)阅读《乡土中国》(节选),完成各题。
在面对面社群里,连语言本身都是不得已而采取的工具。语言本是用声音来表达的象征体系。象征是附者意义的事物或动作。我说“附着”是因为“意义”是靠联想作用加上去的,并不是事物或动作本身具有的性质。这是社会的产物,因为只有在人和人需要配合行为的时候,个人才需要有所表达;而且表达的结果必须使对方明白所要表达的意义。所以象征是包括多数人共认的意义,也就是这一事物或动作会在多数人中引起相同的反应。因之,我们绝不能有个人的语言,只能有社会的语言。要使多数人能对同一象征具有同一意义,他们必须有着相同的经历,就是说在相似的环境中接触和使用同一象征,因而在象征上附着了同一意义。因此在每个特殊的生活团体中,必有他们特殊的语言,有许多别种语言所无法翻译的字句。
语言只能在一个社群所有的相同经验的一层上发生。群体愈大,包括的人所有的经验愈繁杂,发生语言的一层共同基础也必然愈有限,于是语言也就愈趋于简单化。这在语言史上是看得很清楚的。
可是从另一方面说,在一个社群所用的共同语言之外,也必然会因个人间的需要而发生许多少数人间的特殊语言,即所谓的“行话”。行话是同行人中的话,外行人因为没有这种经验,不会懂的。在每个学校里,甚至每个寝室里,都有他们特殊的语言。最普遍的特殊语言发生在母亲和孩子之间。
“特殊语言”不过是亲密社群中所使用的象征体系的一部分,用声音来作象征的那一部分。在亲密社群中可用来作象征体系的原料比较多。表情、动作,在面对面的情境中,有时比声音更容易传情达意。即使用语言时,也总是密切配合于其他象征原料的。譬如,我可以和一位熟人说:“真是那个!”同时眉毛一皱,嘴角向下一斜,面上的皮肤一紧,用手指在头发里一插,头一沉,对方也就明白“那个”是“没有办法”“失望”的意思了。如果同样的两个字用在另一表情的配合里,意义可以完全不同。
“特殊语言”不过是亲密社群中所使用的象征体系的一部分,用声音来作象征的那一部分。在亲密社群中可用来作象征体系的原料比较多。表情、动作,在面对面的情境中,有时比声音更容易传情达意。即使用语言时,也总是密切配合于其他象征原料的。譬如,我可以和一位熟人说:“真是那个!”同时眉毛一皱,嘴角向下一斜,面上的皮肤一紧,用手指在头发里一插,头一沉,对方也就明白“那个”是“没有办法”“失
望”的意思了。如果同样的两个字用在另一表情的配合里,意义可以完全不同。
“特殊语言”常是特别有效,因为它可以摆脱字句的固定意义。语言像是个社会定下的筛子,如果我们有一种情意和这筛子的格子不同也就漏不过去。我想大家必然有过“无言胜似有言”的经验。其实这个筛子虽则有助于人和人间的了解,但同时却也使人和人之间的情意公式化了,使每一人、每一刻的实际情意都走了一点样。我们永远在削足适履,使感觉敏锐的人怨恨语言的束缚。李长吉要在这束缚中去求比较切近的表达,难怪他要呕尽心血了。
于是在熟人中,我们话也少了,我们“眉目传情",我们“指石相证”,我们抛开了比较间接的象征原料,而求更直接的会意了。所以在乡土社会中,不但文字是多余的,连语言都并不是传达情意的唯一象征体系。
(取材于《乡土中国·文字下乡》)
作者认为在乡土社会中.“连语言都并不是传情达意的唯一象征体系"?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
【答案】语言只能在一个社群所有的相同经验的一层上发生。群体愈大,语言也就愈趋于简单化。在亲密社群中可用来做象征体系的原料比较多,如表情、动作,有时比声音更容易传情达意。亲密社群中“特殊语言”常是特别有效,可以摆脱字句的固定意义。使人和人之间的情意公式化了,使得实际情意都走了一点样。
【知识点】理解概括文本主要内容;《乡土中国》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对名著阅读的理解与分析能力。
(1)由“语言只能在一个社群所有的相同经验的一层上发生。群体愈大,包括的人所有的经验愈繁杂,发生语言的一层共同基础也必然愈有限,于是语言也就愈趋于简单化。这在语言史上是看得很清楚的”可知,语言只能在一个社群所有的相同经验的一层上发生。群体愈大,语言也就趋于简单化。
(2) 由“亲密社群中可用来作象征体系的原料比较多。表情、动作,在面对面的情境中,有时比声音更容易传情达意”可知,在亲密社群中可用来做象征体系的原料比较多,如表情、动作,有时比声音更容易传情达意。
(3)由““特殊语言不过是亲密社群中所使用的象征体系的一部分.......如果同样的两个字用在另一表情的配合里,意义可以完全不同”可知,亲密社群中“特殊语言”常是特别有效,可以摆脱字句的固定意义。
(4)由“其实这个筛子虽则有助于人和人间的了解,但同时却也使人和人之间的情意公式化了,使每一人、每一刻的实际情意都走了一点样”可知,“特殊语言”使人和人之间的情意公式故答案为:语言只能在一个社群所有的相同经验的一层上发生。群体愈大,语言也就愈趋于简单化。在亲密社群中可用来做象征体系的原料比较多,如表情、动作,有时比声音更容易传情达意。亲密社群中“特殊语言”常是特别有效,可以摆脱字句的固定意义。使人和人之间的情意公式化了,使得实际情意都走了一点样。
【点评】
本题考查对名著阅读的理解与分析能力。名著阅读积累是一个很宽泛的话题,从学生备考的实际出发,可以积累以下方面的内容:①作家作品常识,包括作家字号、时代、文学史上的地位,作品朝代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等。②作品的故事梗概,重要章节的主要内容、故事情节等。③作品的主要人物及其性格特征。④作品的大致主旨。
16.(2023高二下·丰台会考)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文。不少于700 字。将题目抄在答题卡上。
①如今,网络语言已经深刻地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一些小学生在写作中使用“YYDS”(永远的神)表达心中的替叹和钦佩。对此,有人认为,这类语言简洁、形象,亲和、幽默,是张扬个性的表现;也有人认为这类语言不利于汉语的规范表达,会导致语言使用能力的弱化。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联系现实生活,以“我看网络语言”为题,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论点明确,论据充实,论证合理;语言流畅,书写清晰。
②无论是乡土社会,还是当今时代,人们可用来表情达意的工具都是丰富而多样的。我们在使用这些交流工具时,一定发生了许多有意义有价值的故事。请你以“最美的语言”为题,写一篇记叙文,把这样的故事讲给大家听。
要求:内容充实,有细节描写;语言流畅,书写清晰。
【答案】略
【知识点】材料作文;命题作文
【解析】【分析】
① 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材料要求对目前社会中“缩写”网络流行语盛行现象的关注与思考。在快速发展的社会生活中,语言文字表达的形式,不仅是作为文化传播方式认知的具体体现。对“网络流行语泛滥”问题的看法,折射出考生们对时代发展中的不同语言体系的认知与思考。写作时可以从以下角度思考。
(一) 担忧:1.规范地使用语言文字是每个公民的责任和义务。维护语言文字的规范性和严肃性,才能保证语言文字的良好传承和发展。即便是网络流行语,也不能完全放任自流。2.用符号、字母等“缩写”式网络流行语的盛行,导致语言表达方式的单一,使得表达更精确、生动、优美的词语被冷落、遗忘。“万能流行词的场景适用性之高,助长了人们思考和表达的惰性,是“文字失语”的表现。长此以中所产生的精神的享受、思索的兴味、沉思的回味和思想的快乐都快被扼杀了3.“缩写”网络流行语的盛行,呈现出语言文字社会功能走向退化的趋势。网络语言交流的价值只被当做传递实用信息,词汇日益贫乏的背后,折射出语言似乎已失去了沟通心灵和精神的美学作用,反映出我们今天的心智、情感精神和创造力,越来越趋向于衰弱和萎缩的现实,这正是此类网络语言流行的社会隐忧。对此,我们必须保持文化上的警醒。
(二) 不担忧:
1.语言最基本的功能是交流,使“言”能及“意就基本完成了其交际的目的。对于网络上层出不穷的新表达,是虚拟世界独特的表达方式人便形象、亲和幽默。2.对于网络上这些突破规范的表达,我们不必将其看得太严重。从这个意义上说,只要维护好主流阵地的语言文字规范不动摇,可以持一种相对宽容的态度。3.随着作为流行语“土壤”的社会持续变迁,富有独创性的流行词汇将会层出不穷。在更新迭代、匆匆而过的网络语言流中,眼下的一些流行词不出意外也会慢慢被人们忘却,逐步退出舞台。保持语言的多元性,维持语言发展的蓬勃力,才是抵抗语言退化的真正要义。
(三)对“网络流行语泛滥”问题的亦可辩证解读,立意指向“单一”与“双向”都可呈现,侧重一方角度的理解挖掘或是两者结合论证均可述,亦可结合具体事例展开例证,勿流于泛化
空洞。
参考立意
1.适度用“新”,莫让文化“失语”
2.续文化薪火,促使语言流长
3.手持明烛守本心,传承母语扬自信4.守我明月,卫我清光。
② 本题考查学生命题作文写作能力。
一般是指出题者给出一个既定的题目,要求应试者根据这个给定题目进行写作。它包含事件,人物,场面等要素。这类作文,首先要抓住最能体现文章中心的关键性词语,然后明确限制,确定选材范围,充分发挥想象和联想,以题目为载体,向深层次挖掘。最后,锤炼语言,使表情达意确切、形象、简约而意韵丰富。题目要求以“以最美的语言’为题,写一篇记叙文,把这样的故事讲给大家听。求:内容充实,有细节描写,语言流畅,书写清晰。”写作时要抓住关键词“最美的“语言”。这里什么是“最美的”,每个人的理解不同,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写出自己最真实的感受。这里的“语言”不一定是说出的话,也可能是一种表达的方式,例如大自然的鸟语虫鸣,也可能是一种爱的表达......文体要求是写记叙文。是一篇写人记事的文章,写作时要注意写出真情实感。
【点评】考查命题作文的写作。弄清题目的要求后,就要认真回忆、选择与这个题目有关的材料,哪些事是自己最熟悉的,最有新意的,确定好中心来选取、组织材料;在文体的选择上也要扬长避短。如果写记叙文就要写好情节,写出精彩的细节;如果写议论文就要观点鲜明,真正做到“摆事实、讲道理”。平时要多积累写作素材,多写随笔,考场才能做到得心应手,下笔如有神。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北京市丰台区2023年6月普通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调研练习语文试卷
一、本大题共3小题,共14分。
1.(2023高二下·丰台会考)在横线上默写原句。
(1)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塑造了青年英雄周瑜的形象,既有“雄姿英发   ”仪表装束的刻画,又有“谈笑间,   指挥作战的描写,多角度表现了周瑜风流儒雅、从容破敌的英姿。
(2)《梦游天姥吟留别》是李白以记梦为由,借助瑰丽奇特的梦境,寄寓生活现实,诗末更是用“   ,   ”直接表现了蔑视权贵、不卑不屈的精神。
(3)王安石在《答司马谏议书》第二段,首先提出“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   ,   ”,然后针对司马光的责难逐条反驳,为自己的改革正名。
2.(2023高二下·丰台会考)下列文学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论语》中有许多关于“仁”的表述,如“克已复礼为仁”“刚毅、木、讷近仁”等。
B.曹操在《短歌行》中通过化用典故、引用前人诗句等手法,抒写求贤若渴的思想以及统一天下的雄心。
C.苏洵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其在《六国论》中阐述六国破灭的缘由是“弊在赂秦”,意在借古鉴今。
D.《祝福》出自鲁迅的小说集《呐喊》,通过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抨击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
3.(2023高二下·丰台会考)下列关于《红楼梦》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红楼梦》是一部长篇章回体小说,共120回。前五回是总纲,后面的情节是在前五回的铺叙背景上展开的。
B.小说塑造了众多性格多样的女性形象,如清逸脱俗又爱使小性的林黛玉,精明能干又阴狠毒辣的王熙凤。
C.“霁月难逢,彩云易散。心比天高,身为下贱。风流灵巧招人怨。”这是袭人的判词,暗示了她的性格和命运。
D.第三回中“林黛玉进贾府”以林黛玉的视角展现贾府环境,介绍贾府的主要人物,这是对贾府的首次直接描写。
(2023高二下·丰台会考)阅读《赤壁赋》(节选),完成各题。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籍。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4.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苏子愀然 愀然:容色改变的样子
B.酬酒临江 酾酒:斟酒
C.而卒莫消长也 卒:终究
D.吾与子之所共适 适:适合
5.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正襟危坐
整好衣襟,高高在上地坐着
B.哀吾生之须臾
哀叹我生命的短暂
C.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这是自然界无穷无尽的宝藏
D.相与枕藉乎舟中
在船上互相枕着垫着
6.下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是也
A.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是也
B.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是也
C.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是也
D.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是也
7.用原文语句文字补充完整。
“客”由眼前所见联想到历史英雄,他们尚且如此渺小,何况“   ,   ”的常人。进而,“客”以“   ,   ”形象地表达出对生命短促、个人渺小的感慨。
二、本大题共4小题,共14分。
(2023高二下·丰台会考)阅读《百合花》(节选),完成各题。
我们先到附近一个村子,进村后他向东,我往西,分头去动员。不一会,我已写了三张借条出去,借到两条棉絮,一条被子,手里抱得满满的,心里十分高兴,正准备送回去再来借时,看见通讯员从对面走来,两手还是空空的。
“怎么,没借到?”我觉得这里老百姓觉悟高,又很开通,怎么会没有借到呢?我有点惊奇地问。
“女同志,你去借吧!……老百姓死封建。……”
“哪一家?你带我去。”我估计一定是他说话不对,说崩了。借不到被子事小,得罪了老百姓影响可不好。我叫他带我去看看。但他执拗地低着头,像钉在地上似的,不肯挪步,我走近他,低声地把群众影响的话对他说了。他听了,果然就松松爽爽地带我走了。
我们走进老乡的院子里,只见堂屋里静静的,里面一间房门上,垂着一块蓝布红额的门帘,门框两边还贴着鲜红的对联。我们只得站在外面向里“大姐、大嫂”的喊,喊了几声,不见有人应,但响动是有了。一会,门帘一挑,露出一个年轻媳妇来。这媳妇长得很好看,高高的鼻梁,弯弯的眉,额前一溜蓬松松的留海。穿的虽是粗布,倒都是新的。我看她头上已硬挠挠的挽了髻,便大嫂长大嫂短的向她道歉,说刚才这个同志来,说话不好别见怪等等。她听着,脸扭向里面,尽咬着嘴唇笑。我说完了,她也不作声。这一来,我倒有些尴尬了,下面的话怎么说呢!我看通讯员站在一边,眼睛一眨不眨的看着我,好像在看连长做示范动作似的。我只好硬了头皮,【甲】讪讪的向她开口借被子了,接着还对她说了一遍共产党的部队,打仗是为了老百姓的道理。这一次,她不笑了,一边听着,一边不断向房里瞅着。我说完了,她看看我,看看通讯员,【乙】好像在掂(diān) 量我刚才那些话的斤两。半晌,她转身进去抱被子了。
通讯员乘这机会,颇不服气地对我说道:
“我刚才也是说的这几句话,她就是不借,你看怪吧!……”
我赶忙白了他一眼,不叫他再说。可是来不及了,那个媳妇抱了被子,已经在房门口了。被子一拿出来,我方才明白她刚才为什么不肯借的道理了。这原来是一条里外全新的新花被子,被面是假洋缎的,枣红底,上面撒满白色百合花。她好像是在故意气通讯员,把被子朝我面前一送,说:“抱去吧。”
我手里已捧满了被子,就一努嘴,叫通讯员来拿。没想到他竟扬起脸,装作没看见。我只好开口叫他,他这才绷了脸,垂着眼皮,上去接过被子,慌慌张张地转身就走。不想他一步还没有走出去,就听见“嘶”的一声,衣服挂住了门钩,在肩膀处个,挂下一片布来,口子撕得不小。那媳妇一面笑着,一面赶忙找针拿线,要给他缝上。通讯员却高低不肯,挟了被子就走。
刚走出门不远,就有人告诉我们,刚才那位年轻媳妇,是刚过门三天的新娘子,这条被子就是她唯一的嫁妆。我听了,心里便有些过意不去,通讯员也皱起了眉,默默地看着手里的被子。我想他听了这样的话一定会有同感吧!果然,他一边走,一边跟我嘟哝起来了。“我们不了解情况,把人家结婚被子也借来了,多不合适呀!……”
我忍不住想给他开个玩笑,便故作严肃地说:“是呀!也许她为了这条被子,在做姑娘时,不知起早熬夜,多干了多少零活,才积起了做被子的钱,或许她曾为了这条花被,睡不着觉呢。可是还有人骂她死封建。……”
他听到这里,突然站住脚,呆了一会,说:
“那!……那我们送回去吧!”
“已经借来了,再送回去,倒叫她多心。”我看他那副认真、为难的样子,又好笑,又觉得可爱。
他听我这么说,也似乎有理,考虑了一下,便下了决心似的说:“好,算了。用了给她好好洗洗。”他决定以后,就把我抱着的被子,统统抓过去,左一条、右一条的披挂在自己肩上,大踏步地走了。
……
包扎所的工作人员很少。乡干部动员了几个妇女,帮我们打水,烧锅,作些零碎活。那位新媳妇也来了,她还是那样,笑眯眯地抿着嘴,偶然从眼角上看我一眼,但她时不时地东张西望,好像在找什么。后来她到底问我说:“那位同志弟到哪里去了?”我告诉她同志弟不是这里的,他现在到前沿去了。她不好意思地笑了一下说:“刚才借被子,他可受我的气了!”说完又抿了嘴笑着,动手把借来的几十条被子、棉絮,整整齐齐地分铺在门板上、桌子上(两张课桌拼起来,就是一张床)。我看见她把自己那条白百合花的新被,铺在外面屋檐下的一块门板上。
……
包扎所的担架不够了,好几个重彩号不能及时送后方医院,耽搁下来。我不能解除他们任何痛苦,只得带着那些妇女,给他们拭脸洗手,能吃得的喂他们吃一点,带着背包的,就给他们换一件干净衣裳,有些还得解开他们的衣服,给他们拭洗身上的污泥血迹。
做这种工作,我当然没什么,可那些妇女又羞又怕,就是放不开手来,大家都要抢着去烧锅,特别是那新媳妇。我跟她说了半天,她才红了脸,同意了。不过只答应做我的下手。
前面的枪声,已响得稀落了。感觉上似乎天快亮了,其实还只是半夜。外边月亮很明,也比平日悬得高。前面又下来一个重伤员。屋里铺位都满了,我就把这位重伤员安排在屋檐下的那块门板上。担架员把伤员抬上门板,但还围在床边不肯走。一个上了年纪的担架员,大概把我当做医生了,一把抓住我的膀子说:“大夫,你可无论如何要想办法治好这位同志呀!你治好他,我……我们全体担架队员给你挂匾!……”他说话的时候,我发现其他的几个担架员也都睁大了眼盯着我,似乎我点一点头,这伤员就立即会好了似的。我心想给他们解释一下,只见新媳妇端着水站在床前,短促地“啊”了一声。我急拨开他们上前一看,我看见了一张十分年轻稚气的圆脸,原来棕红的脸色,现已变得灰黄。他安详地合着眼,军装的肩头上,露着那个大洞,一片布还挂在那里。
“这都是为了我们,……”那个担架员负罪地说道,“我们十多副担架挤在一个小巷子里,准备往前运动,这位同志走在我们后面,可谁知道狗日的反动派不知从哪个屋顶上撂下颗手榴弹来,手榴弹就在我们人缝里冒着烟乱转,这时这位同志叫我们快趴下,他自己就一下扑在那个东西上了。……”
新媳妇又短促地“啊”了一声。我强忍着眼泪,给那些担架员说了些话,打发他们走了。我回转身看见新媳妇已轻轻移过一盏油灯,解开他的衣服,【丙她刚才那种忸怩羞涩已经完全消失,只是庄严而虔诚地给他拭着身子。这位高大而又年轻的小通讯员无声地躺在那里。……我猛然醒悟地跳起身,磕磕绊绊地跑去找医生。等我和医生拿了针药赶来,新媳妇正侧着身子坐在他身边。
她低着头,正一针一针地在缝他衣肩上那个破洞。医生听了听通讯员的心脏,默默地站起身说:“不用打针了。”我过去一摸,果然手都冰冷了。新媳妇却像什么也没看见,什么也没听到,依然拿着针,细细地、密密地缝着那个破洞。我实在看不下去了,低声地说:“不要缝了。”
她却对我异样地瞟了一眼,低下头,还是一针针地缝。我想拉开她,我想推开这沉重的氛围,我想看见他坐起来,看见他羞涩的笑。但我无意中碰到了身边一个什么东西,伸手一摸,是他给我开的饭,两个干硬的馒头……
卫生员让人抬了一口棺材来,动手揭掉他身上的被子,要把他放进棺材去。新媳妇这时脸发白,劈手夺过被子,狠狠地瞪了他们一眼,自己动手把半条被子平展展地铺在棺材底,半条盖在他身上。卫生员为难地说:“被子……是借老百姓的。”
“是我的——”她气汹汹地嚷了半句,就扭过脸去。在月光下,我看见她眼里晶莹发亮,我也看见那条枣红底色上撒满白色百合花的被子,这象征纯洁与感情的花,盖上了这位平常的、拖毛竹的青年人的脸。
8.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填写在横线上的汉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甲】讪讪地向她开口借被子了
【乙】好像在(diān)__量我刚才那些话的斤两
【丙】她刚才那种忸怩已经完全消失
A.“讪讪”形容不好意思、难为情的样子,横线上应填“掂”;“怩”读作“ní”。
B.“讪讪”形容不好意思、难为情的样子,横线上应填“惦”;“怩”读作“niè”。
C.“讪讪”形容不满意、不高兴的样子;横线上应填“惦”;“怩”读作“ní”。
D.“讪讪”形容不满意、不高兴的样子;横线上应填“掂”;“怩”读作“niè”。
9.下列对选文内容的理解和赏析,恰当的一项是(  )
A.新媳妇虽然美丽俊俏、活泼开朗,但她想封建,觉悟不高,所以最开始没有把被子借给小通讯员。
B.在“我”说了一遍共产党的部队打仗是为老百姓的道理后,新媳妇就毫不犹豫地把被子借给了“我”。
C.小说两次写新媳妇“短促地‘'啊’了一声”,重复出现,内涵一样,是为了强调新媳妇此时的复杂心理。
D.小说把一个流血牺牲的战斗故事写得清新雅致,令人耳目一新,呈现了散文化、抒情化的独特风格。
10.选文两次写到新媳妇要为通讯员补肩上破洞的细节,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结合选文简要分析。
11.小说标题为《百合花》,请结合选文内容简要分析题目“百合花”的意蕴。
三、本大题共3小题,共12分。
(2023高二下·丰台会考)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
早在20世纪30 年代,中子星就被天体物理学家作为恒星演化的产物提出来了。天学研究表明,大质量恒星的演化末期有一个坍缩的过程。一颗质量为10-29倍太阳质量的恒星,在爆发坍缩中产生的巨大压力,把组成恒星的物质挤压到一个极小的空间,使物质结构发生巨大的变化。
我们知道,物质通常是由原子组成,原子绝大多数的质量集中在体积很小的原子核上,而质量【甲】、可忽略不计的电子存在于原子核外的广袤空间中绕核做圆周运动。
恒星坍缩时,巨大的压力不仅把原子外壳压破,而且把原子核也压破了,原子核中的质子和中子便被挤出来,质子和电子挤到一起又结合成中子。最后,所有的中子挤在一起形成了中子星。其实,中子星就是由原来的原子核紧挨在一起组成的,密度就是原子核的密度,因此它的质量非常大。例如,一颗典型的中子星直径约为20 千米,相当于一座小城市的大小,但它的质量可以达到太阳的质量。或者,1 立方厘米的中子星物质的质量相当于地球上一座小山的质量。
理论中的中子星密度之大,超出人们的想象,所以当时的大多数人对这个假说持怀疑态度,直到脉冲星被发现。经过计算,【乙】像中子星那样体积小、密度大、质量大、旋转快的星体才能发出那么快的脉冲频率和那么高的脉冲强度。于是,科学家相信,脉冲星就是一种由中子组成的天体—中子星。
脉冲星发射的脉冲现象,被人们称为“灯塔效应”,就像海上旋转的灯塔发出的光,从固定的窗口按照灯塔的旋转速度,周期性的照亮海面的某一区域。它不像太阳那样向四周发光,而只是在星体相对的两个端点发出辐射,因为中子星本身存在着极强大的磁场,强磁场把辐射封闭起来,使中子星的辐射只能沿着磁轴方向从两个磁极区发出,这两个磁极区就是中子星发射脉冲信号的“窗口”。因此、脉冲星的“灯塔效应”可以为人类
未来的宇宙航行提供可靠的路标。另外,伴随着稳定而快速的自转,脉冲星的脉冲周期也是稳定的,就是脉冲星的自转周期,一般为毫秒量级,可以作为宇宙计时器。脉冲星是天体演化阶段中的一环,自1967年脉冲星被发现以来【丙】脉冲星的研究,已经成为当代天文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分支。为了进一步确认和研究脉冲星的内部结构和物理性质,科学家还需要更多脉冲星样本。“中国天眼”FAST 是一架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它是目前世界上最大、最灵敏的单口径射电望远镜,在脉冲星的观测和发现方面有其突出的优势。首先,FAST 凭借灵敏度高、巡天效率高的特点,大大提高了短时间内找到更多脉冲星的可能性,而且也提高了观测到其他射电望远镜观测不到的更微弱或更遥远的脉冲星信号,以及突发的脉冲信号的可能性,进而增加国际脉冲星数据库的样本量,有助于科学家发现更多的脉冲星种类和数量。同时,FAST 还可以得到信噪比更高的脉冲信号,通过分析脉冲轮廓,天文学家可以更精细地分析脉冲星内部的物理机制和辐射机制,看到更精细的脉冲结构,对脉冲星理论模型提出更精确的数值限制。
(取材于郭红峰的同名文章)
12.在文中甲、乙、丙三处依次填写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
A.微乎其微 只有 针对
B.微乎其微 只能 面对
C.微不足道 只能 针对
D.微不足道 只有 面对
1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早在20世纪30年代,天体物理学家就发现了作为恒星演化产物的中子星的存在,而直到1967 年人们才发现了脉冲星。
B.磁极区位于星体相对的两个端点,是中子星发射脉冲信号的“窗口”,在强磁场作用下中子星沿着磁轴方向从磁极区发出辐射。
C.目前,脉冲星的“灯塔效应”为人类的宇宙航行提供了可靠的路标,脉冲星稳定而快速的脉冲辐射还可以作为宇宙计时器。
D.“中国天眼”FAST 可以在短时间内找到更多脉冲星,增加了国际脉冲星数据库的样本量,也发现了更多的脉冲星种类和数量。
14.下列对文章行文思路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脉冲星的形成过程--脉冲星的特点--“灯塔效应”的成因及其作用--脉冲星的研究成为当代天文学研究的重要分支
B.中子星的提出--脉冲星的发现证实中子星的存在--“灯塔效应”的成因及其作用--脉冲星的研究成为当代天文学研究的重要分支
C.脉冲星的形成过程--脉冲星的特点--“灯塔效应”的成因及其作用--FAST在研究脉冲星上具备的优势
D.中子星的提出--脉冲星的发现证实中子星的存在--“灯塔效应”的成因及其作用--FAST在研究脉冲星上具备的优势
四、本大题共2小题,共44分。
15.(2023高二下·丰台会考)阅读《乡土中国》(节选),完成各题。
在面对面社群里,连语言本身都是不得已而采取的工具。语言本是用声音来表达的象征体系。象征是附者意义的事物或动作。我说“附着”是因为“意义”是靠联想作用加上去的,并不是事物或动作本身具有的性质。这是社会的产物,因为只有在人和人需要配合行为的时候,个人才需要有所表达;而且表达的结果必须使对方明白所要表达的意义。所以象征是包括多数人共认的意义,也就是这一事物或动作会在多数人中引起相同的反应。因之,我们绝不能有个人的语言,只能有社会的语言。要使多数人能对同一象征具有同一意义,他们必须有着相同的经历,就是说在相似的环境中接触和使用同一象征,因而在象征上附着了同一意义。因此在每个特殊的生活团体中,必有他们特殊的语言,有许多别种语言所无法翻译的字句。
语言只能在一个社群所有的相同经验的一层上发生。群体愈大,包括的人所有的经验愈繁杂,发生语言的一层共同基础也必然愈有限,于是语言也就愈趋于简单化。这在语言史上是看得很清楚的。
可是从另一方面说,在一个社群所用的共同语言之外,也必然会因个人间的需要而发生许多少数人间的特殊语言,即所谓的“行话”。行话是同行人中的话,外行人因为没有这种经验,不会懂的。在每个学校里,甚至每个寝室里,都有他们特殊的语言。最普遍的特殊语言发生在母亲和孩子之间。
“特殊语言”不过是亲密社群中所使用的象征体系的一部分,用声音来作象征的那一部分。在亲密社群中可用来作象征体系的原料比较多。表情、动作,在面对面的情境中,有时比声音更容易传情达意。即使用语言时,也总是密切配合于其他象征原料的。譬如,我可以和一位熟人说:“真是那个!”同时眉毛一皱,嘴角向下一斜,面上的皮肤一紧,用手指在头发里一插,头一沉,对方也就明白“那个”是“没有办法”“失望”的意思了。如果同样的两个字用在另一表情的配合里,意义可以完全不同。
“特殊语言”不过是亲密社群中所使用的象征体系的一部分,用声音来作象征的那一部分。在亲密社群中可用来作象征体系的原料比较多。表情、动作,在面对面的情境中,有时比声音更容易传情达意。即使用语言时,也总是密切配合于其他象征原料的。譬如,我可以和一位熟人说:“真是那个!”同时眉毛一皱,嘴角向下一斜,面上的皮肤一紧,用手指在头发里一插,头一沉,对方也就明白“那个”是“没有办法”“失
望”的意思了。如果同样的两个字用在另一表情的配合里,意义可以完全不同。
“特殊语言”常是特别有效,因为它可以摆脱字句的固定意义。语言像是个社会定下的筛子,如果我们有一种情意和这筛子的格子不同也就漏不过去。我想大家必然有过“无言胜似有言”的经验。其实这个筛子虽则有助于人和人间的了解,但同时却也使人和人之间的情意公式化了,使每一人、每一刻的实际情意都走了一点样。我们永远在削足适履,使感觉敏锐的人怨恨语言的束缚。李长吉要在这束缚中去求比较切近的表达,难怪他要呕尽心血了。
于是在熟人中,我们话也少了,我们“眉目传情",我们“指石相证”,我们抛开了比较间接的象征原料,而求更直接的会意了。所以在乡土社会中,不但文字是多余的,连语言都并不是传达情意的唯一象征体系。
(取材于《乡土中国·文字下乡》)
作者认为在乡土社会中.“连语言都并不是传情达意的唯一象征体系"?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
16.(2023高二下·丰台会考)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文。不少于700 字。将题目抄在答题卡上。
①如今,网络语言已经深刻地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一些小学生在写作中使用“YYDS”(永远的神)表达心中的替叹和钦佩。对此,有人认为,这类语言简洁、形象,亲和、幽默,是张扬个性的表现;也有人认为这类语言不利于汉语的规范表达,会导致语言使用能力的弱化。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联系现实生活,以“我看网络语言”为题,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论点明确,论据充实,论证合理;语言流畅,书写清晰。
②无论是乡土社会,还是当今时代,人们可用来表情达意的工具都是丰富而多样的。我们在使用这些交流工具时,一定发生了许多有意义有价值的故事。请你以“最美的语言”为题,写一篇记叙文,把这样的故事讲给大家听。
要求:内容充实,有细节描写;语言流畅,书写清晰。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1)羽扇纶巾;樯橹灰飞烟灭
(2)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3)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
【知识点】名句;名篇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注意易错字“纶”“樯橹”“摧”“明”的书写。
故答案为:(1)羽扇纶巾 樯橹灰飞烟灭
(2)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使我不得开心颜
(3)名实已明 而天下之理得矣
【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高考名篇名句情景式默写,考查的是对文章内容和内涵的理解。因此在默写的时候,我们就要在紧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把握好情景式默写题所提示的语境:包括题干所给出的叙述性情景,以及题干给出的要默写语句的关键词,题干提示所要默写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等。特别要注意所默写语句中的难写字、易混字、易错字、通假字,还有虚词等。
2.【答案】D
【知识点】文学常识;祝福;文化常识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文学常识的识记能力。
D项《祝福》出自鲁迅的小说集《彷徨》,选项错误。
故答案为:D。
【点评】
本题考查文学常识的识记能力。作为新考点,文学常识题一般出自课文内容,又有所延伸,所以应在平时学习的过程中结合文章内容积累、识记。解答时要注意一些细节问题。
3.【答案】C
【知识点】文学常识;《红楼梦》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名著阅读中分析人物形象特点的能力。
“霁月难逢,彩云易散。心比天高,身为下贱。风流灵巧招人怨”是晴雯的判词,并非袭人,选项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
本题考查名著阅读中分析人物形象特点的能力。分析人物形象首先应结合着文中叙述性的语句,从身份、地位、修养、气质等总体上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然后根据小说中描写这个人物的言行举止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的语句直接提取或概括即可。
【答案】4.D
5.A
6.C
7.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知识点】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翻译;断句;概括分析;筛选信息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理解文言实词意思的技巧:从语法搭配的角度辨析词性;从词义搭配的角度推测词义;从语境暗示的角度推断词义;从字形构成的角度推测词义;从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用法的角度判断词义;从句子结构对称的角度推断词义;从字音字形通假的角度推断词义。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3)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把句子代入原文,结合语境理解句子的大概意思,然后要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
(4)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识记能力。要在理解的基础上选取原文对应的内容填入,注意正确书写。
参考译文
我听了很伤感,整理好衣襟端正地坐着问客人:“箫声为什么这样凄凉啊 ”客人说““月明星稀,乌鹊南飞’,这不是曹孟德的诗句吗 向西望是夏口,向东望是武昌,山盘水绕,草木苍翠,这不是曹操被周瑜打败的地方吗 当他占取荆州攻下江陵 江东下的时候,战船连接千里,旌旗遮蔽天空,临江饮酒,横握着长矛吟诗,本是一代的豪杰,如今在哪里呢 何况我和你在江中和沙洲上捕鱼打柴,以鱼虾为伴侣,以麋鹿为朋友,驾着一只小船,举杯互相劝酒。寄托一般短暂的生命在天地之间,渺小得像大海里的一粒小米。哀叹我们生命的短促,羡慕长江的无穷无尽希望与神仙相伴而邀游,同明月一道永世长存。我知道这种愿望不可能轻易得到,只好在悲凉的秋风中吹出寄托这种情怀的箫声。
我对客人说:“你也知道那江水和月亮吗 江水总是像这样不断奔流,但始终未曾流走时圆时缺就像那月亮,可它最终没有消减或增长啊。假如从它的变化方面来看,那么天地间万事万物连一瞬间都没有停止恋化·如里从不变的方面来看,那么万物和我们都是永恒存在的,我们又羡慕什么呢 再说那天地之间,万物都有各自的主宰,如果不是我应有的东西即使一丝一毫也不敢取用。只有江上的清风与山间的明月,耳朵听到的成为声音,眼睛看到的成为美景,取它没有谁禁止,用它永远不会完尽,这是大自然无穷无尽的宝藏,我和你可以共同享受的东西。客人高兴地笑起来,洗净酒杯重新斟酒菜肴果品都已吃完,杯子盘子杂乱一片。大家互相枕着靠着睡在船上,不知不觉东方已经发白天亮了。
4.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D.译文: 我和你可以共同享受的东西适:享有。
故答案为:D。
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A.有误,“危坐”解释为“高高在上地坐着有误,应是“端正地坐着”。正确译文为:整理好衣襟端正地坐着。
故答案为:A。
6.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能力。 C.“则”有承接之意,两个“则”前都断开排除ABD:“自其变者而观之”与“自其不变者而观之”,是两个方面,其后断开。译文: 假如从它的变化方面来看,那么天地间万事万物连瞬间都没有停止变化:如果从不变的方面来看,那么万物和我们都是永恒存在的。
故答案为:C。
7.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识记能力。
题干有提示语“何况”,对应原文中“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糜鹿”,可填渔樵于江诸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后面提示语“进而”以及“形象地表达出对生命短促、个人渺小的感慨”对应原文句子为“寄蜉够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注意重点字“麋”“沧”“ 粟 ”。
【答案】8.A
9.D
10.情节:前后照应,先是想补而没有补成,最后补成,小通讯员却牺牲了;增强了小说的悲剧色彩。内容:第一处表现新媳妇对小通讯员的喜爱,第二处表现对小战士的敬意和尊重。两处都表现了新媳妇淳朴、善良的美好品格。
11.指新媳妇家里带有百合花图案的被子:象征“小通讯员”和“新媳妇”纯洁的心灵,表现人性之美;象征战争年代人与人之间真诚质朴的美好情感。
【知识点】音形相近字字音分辨;音形相近字字形分辨;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理解概括文本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中国现当代小说
【解析】【点评】
(1) 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字音、字形、词意的能力。解答时要结合平时的识记进行分析,准确把握即可。
(2)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的分析鉴赏能力。解答本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人物、语言、观点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
(3)本题考查分析小说中细节描写作用的基本能力。小说中的细节描写都是作者精心安排的,主要从人物形象、思想感情和结构手法等方面入手。
(4)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标题意蕴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先理解标题的表层含义,再结合文本的具体内容分析其深层含义。
8.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字音、字形、词意的能力。
[甲] 讪讪 (shàn shàn) :羞惭、难为情的样子。[乙] 掂 量 (diān liang):考虑。[丙]忸怩(nīu ní) :羞愧。
故答案为:A。
9.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的分析鉴赏能力。
A.“但她思想封建,觉悟不高,所以最开始没有把被子借给小通讯员”错误,新媳妇一开始不肯借被子的原因很多,主要是因为这条全新的被子是她唯一的嫁妆,也可能因为借被子的通讯员不善言辞B“毫不犹豫地”错误,“不笑”“瞅着”既写出了新媳妇对共产党的敬意,又活画出她借与不借被子的矛盾心理。C.“重复出现,内涵一样,是为了强调新媳妇此时的复杂心理”错误,第一次表现新媳妇发现伤员是通讯员的惊讶,第二次表现的是新媳妇听到通讯员的事迹时的震惊和悲痛。
故答案为:D。
10.本题考查分析小说中细节描写作用的基本能力。
本题新媳妇要为通讯员补肩上的破洞第1次是通讯员借被子时衣服刚刚被挂环媳妇一面笑着,一面赶忙找针拿线,要给他缝上。通讯员却高低不肯,挟了被子就走”,充分表现新媳妇的善良,对通讯员的喜爱:第2次为通讯员补肩上的破洞是在通讯员牺牲后,“她却对我异样地瞟了一眼,低下头,还是一针一针地缝”,与前面想补而未补成的情节呼应,突出了军民情,深化了小说的主题。
11.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标题意蕴的能力。
小说以“百合花”为题蕴含了深刻的含义。从小说中可知,“百合花”是新媳妇作为嫁妆的被子上的图案,同时,“百合花”又具有着浓厚的象征意义。“百合花”颜色洁白,是纯洁的象征。小说中小通讯员和新媳妇心灵纯洁具有着人性之美,“百合花”就是对这两人身上所表现出的朴实美丽、纯洁无瑕的人性美的象征。在小说中,作者也用“百合花”含蓄地表现了小说的主旨。根据原文“卫生员让人抬了一口棺材来,动手揭掉他身上的被子,要把他放进棺材去。新媳妇这时脸发白,劈手夺过被子,狠狠地瞪了他们一眼。自己动手把半条被子平展展地铺在棺材底,半条盖在他身上”可知,最后新媳妇把自己唯一的嫁妆一上面有百合花图案的被子,铺在了牺牲的通讯员的棺材里,新媳妇和通讯员他们都可以为了他人而牺牲自己,他们都拥有百合花一样纯洁无瑕的心灵。故事以小通讯员向新媳妇借被子开始,又以新媳妇送被子给牺牲的小通讯员结束,一条百合花被将战士和老百姓联系在了一起,表现出战士与老百姓的关系就像百合花一样纯洁美好。新媳妇和小通讯员是车民,更是战争年代r普通人中的成员,文章歌颂小通讯员和新媳妇,同时也是对战争年代里善良而崇高的人性美的歌颂。
【答案】12.A
13.B
14.D
【知识点】自然科学类;近义词辨析;分析文本的结构,概括文本的主题;理解概括文本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补充关联词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理解和辨析近义成语 (词语)的能力。要注意区分近义词中不同语素的含义,做题时根据语境分析看是否使用合适。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相关内容的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文章的内容,圈出每段的中心句,把握文章的观点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
12.本题考查理解和辨析近义成语 (词语)的能力。
甲处,微乎其微:形容非常小或非常微不足道:非常藐小,不值得一提。这里强调的是质量小,所以选用“微乎其微”乙处,只有: 表示必需的条件,下文常用“才“方”呼应:只能:只能够、只可以,唯一的结果。语境为“[乙]像中子星那样体积小、密度大、质量大、旋转快的星体才能发出那么快的脉冲频率和那么高的脉冲强度”,这里有“才”前面应用“只有”表示强调条件丙处,针对:朝着,对准,面对: 面向,面临。语境为“自1967年脉冲星被发现以来(丙]脉冲星的研究,已经成为当代天文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分支”,这里要与“研究”搭配,应选“针对”。
故答案为:A。
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相关内容的能力。
A“早在20世纪30年代,天体物理学家就发现了作为恒星演化产物的中子星的存在”有误,原文为“早在20世纪30年代,中子星就被天体物理学家作为恒星演化的产物提出来aC.“目前,脉冲星的灯塔效应’为人类的宇宙行提供了可靠的路标”有误,原文为“脉冲星的“灯塔效应可以为人类未来的宇审航行提供可靠的路标”,选项将已然未然混淆D.“可以在短时间内找到更多脉冲星”“也发现了更多的脉冲星种类和数量”有误,原文为“大大提高了短时间内找到更多脉冲星的可能性”“有助于科学家发现更多的脉冲星种类和数量”
故答案为:B。
1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
原文第一段说到“早在20世纪30年代,中3子星就被天体物理学家作为恒星演化的产物提出来了”,所以首先是中子星的提出,第四段说到“理论中的中子星密度之大,超出人们的想象,所以当时的大多数人对这个假说持怀疑态度,直到脉冲星被发现”,所以然后是脉冲星的发现证实中子星的存在,第五段说到“它不像太阳那样向四周发光,而只是在星体相对的两个端点发出辐射,因为中子星本身存在看极强大的磁场,强磁场把辐射封闭起来,使中子星的辐射只能沿着磁轴方向从两个磁极区发出”,这是在讲“灯塔效应”的成因。“脉冲星的灯塔效应可以为人类未来的宇宙航行提供可靠的路标”是在讲“灯塔效应”的作用:尾段说到“中国天眼FAST是一架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它是目前世界上最大、最灵敏的单口径射电望远镜,在脉冲星的观测和发现方面有其突出的优势。首先......同时...这是在讲FAST在研究脉冲星上具备的优势。综上可概括为:中子星的提出一一脉冲星的发现证实中子星的存在一一“灯塔效应”的成因及其作用一-FAST在研究脉冲星上具备的优势。
故答案为:D。
15.【答案】语言只能在一个社群所有的相同经验的一层上发生。群体愈大,语言也就愈趋于简单化。在亲密社群中可用来做象征体系的原料比较多,如表情、动作,有时比声音更容易传情达意。亲密社群中“特殊语言”常是特别有效,可以摆脱字句的固定意义。使人和人之间的情意公式化了,使得实际情意都走了一点样。
【知识点】理解概括文本主要内容;《乡土中国》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对名著阅读的理解与分析能力。
(1)由“语言只能在一个社群所有的相同经验的一层上发生。群体愈大,包括的人所有的经验愈繁杂,发生语言的一层共同基础也必然愈有限,于是语言也就愈趋于简单化。这在语言史上是看得很清楚的”可知,语言只能在一个社群所有的相同经验的一层上发生。群体愈大,语言也就趋于简单化。
(2) 由“亲密社群中可用来作象征体系的原料比较多。表情、动作,在面对面的情境中,有时比声音更容易传情达意”可知,在亲密社群中可用来做象征体系的原料比较多,如表情、动作,有时比声音更容易传情达意。
(3)由““特殊语言不过是亲密社群中所使用的象征体系的一部分.......如果同样的两个字用在另一表情的配合里,意义可以完全不同”可知,亲密社群中“特殊语言”常是特别有效,可以摆脱字句的固定意义。
(4)由“其实这个筛子虽则有助于人和人间的了解,但同时却也使人和人之间的情意公式化了,使每一人、每一刻的实际情意都走了一点样”可知,“特殊语言”使人和人之间的情意公式故答案为:语言只能在一个社群所有的相同经验的一层上发生。群体愈大,语言也就愈趋于简单化。在亲密社群中可用来做象征体系的原料比较多,如表情、动作,有时比声音更容易传情达意。亲密社群中“特殊语言”常是特别有效,可以摆脱字句的固定意义。使人和人之间的情意公式化了,使得实际情意都走了一点样。
【点评】
本题考查对名著阅读的理解与分析能力。名著阅读积累是一个很宽泛的话题,从学生备考的实际出发,可以积累以下方面的内容:①作家作品常识,包括作家字号、时代、文学史上的地位,作品朝代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等。②作品的故事梗概,重要章节的主要内容、故事情节等。③作品的主要人物及其性格特征。④作品的大致主旨。
16.【答案】略
【知识点】材料作文;命题作文
【解析】【分析】
① 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材料要求对目前社会中“缩写”网络流行语盛行现象的关注与思考。在快速发展的社会生活中,语言文字表达的形式,不仅是作为文化传播方式认知的具体体现。对“网络流行语泛滥”问题的看法,折射出考生们对时代发展中的不同语言体系的认知与思考。写作时可以从以下角度思考。
(一) 担忧:1.规范地使用语言文字是每个公民的责任和义务。维护语言文字的规范性和严肃性,才能保证语言文字的良好传承和发展。即便是网络流行语,也不能完全放任自流。2.用符号、字母等“缩写”式网络流行语的盛行,导致语言表达方式的单一,使得表达更精确、生动、优美的词语被冷落、遗忘。“万能流行词的场景适用性之高,助长了人们思考和表达的惰性,是“文字失语”的表现。长此以中所产生的精神的享受、思索的兴味、沉思的回味和思想的快乐都快被扼杀了3.“缩写”网络流行语的盛行,呈现出语言文字社会功能走向退化的趋势。网络语言交流的价值只被当做传递实用信息,词汇日益贫乏的背后,折射出语言似乎已失去了沟通心灵和精神的美学作用,反映出我们今天的心智、情感精神和创造力,越来越趋向于衰弱和萎缩的现实,这正是此类网络语言流行的社会隐忧。对此,我们必须保持文化上的警醒。
(二) 不担忧:
1.语言最基本的功能是交流,使“言”能及“意就基本完成了其交际的目的。对于网络上层出不穷的新表达,是虚拟世界独特的表达方式人便形象、亲和幽默。2.对于网络上这些突破规范的表达,我们不必将其看得太严重。从这个意义上说,只要维护好主流阵地的语言文字规范不动摇,可以持一种相对宽容的态度。3.随着作为流行语“土壤”的社会持续变迁,富有独创性的流行词汇将会层出不穷。在更新迭代、匆匆而过的网络语言流中,眼下的一些流行词不出意外也会慢慢被人们忘却,逐步退出舞台。保持语言的多元性,维持语言发展的蓬勃力,才是抵抗语言退化的真正要义。
(三)对“网络流行语泛滥”问题的亦可辩证解读,立意指向“单一”与“双向”都可呈现,侧重一方角度的理解挖掘或是两者结合论证均可述,亦可结合具体事例展开例证,勿流于泛化
空洞。
参考立意
1.适度用“新”,莫让文化“失语”
2.续文化薪火,促使语言流长
3.手持明烛守本心,传承母语扬自信4.守我明月,卫我清光。
② 本题考查学生命题作文写作能力。
一般是指出题者给出一个既定的题目,要求应试者根据这个给定题目进行写作。它包含事件,人物,场面等要素。这类作文,首先要抓住最能体现文章中心的关键性词语,然后明确限制,确定选材范围,充分发挥想象和联想,以题目为载体,向深层次挖掘。最后,锤炼语言,使表情达意确切、形象、简约而意韵丰富。题目要求以“以最美的语言’为题,写一篇记叙文,把这样的故事讲给大家听。求:内容充实,有细节描写,语言流畅,书写清晰。”写作时要抓住关键词“最美的“语言”。这里什么是“最美的”,每个人的理解不同,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写出自己最真实的感受。这里的“语言”不一定是说出的话,也可能是一种表达的方式,例如大自然的鸟语虫鸣,也可能是一种爱的表达......文体要求是写记叙文。是一篇写人记事的文章,写作时要注意写出真情实感。
【点评】考查命题作文的写作。弄清题目的要求后,就要认真回忆、选择与这个题目有关的材料,哪些事是自己最熟悉的,最有新意的,确定好中心来选取、组织材料;在文体的选择上也要扬长避短。如果写记叙文就要写好情节,写出精彩的细节;如果写议论文就要观点鲜明,真正做到“摆事实、讲道理”。平时要多积累写作素材,多写随笔,考场才能做到得心应手,下笔如有神。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