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1张PPT)
学习目标
重点:十一届三中全会;农村,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南方谈话,中共十四大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难点:认识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意义,改革开放的进程。
第28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与发展
导入新课
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讲话:“建立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推进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五四运动以来我国发生的三大历史性事件,是近代以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三大里程碑。”
目录
伟大的历史转折
改革开放进程
“一国两制”与祖国统一大业
一、伟大的历史转折
1.召开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背景
“文革”结束后的两年里,国民经济仍处于停滞状态,人民生活没有得到改善。1978年5月,开始了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否定了“两个凡是”的错误观点,为历史性转折作了重要的思想理论准备。
时间:1978年12月
地点:北京
主要内容
思想路线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政治路线 以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重要讲话为指导,决定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口号,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
组织路线
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
拨乱反正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恢复了党的民主集中制的优良传统,审查解决了历史上遗留的一批重大问题和一些重要领导人的功过是非问题;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和国家按照实事求是、有错必纠的原则加快平反冤假错案的步伐。
意义: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2.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
(1)时间和地点:1981年6月在北京召开。
(2)内容:审议和通过了《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3)意义:科学总结了新中国成立32年来的历史,对统一全党思想,开展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打下了重要的思想基础。
3.修改《中国人民共和国宪法》
(1)时间和会议:1982年底,五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表决通过。
(2)内容:增加了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规定。
(3)意义: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进入新的阶段。
(1)经济体制改革
①农村经济体制改革:逐步推广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到1983年,农业总产值年均增长率近8%,农民收入明显增加。
二、改革开放的历程
材料:
1976年,小岗村全年人均口粮仅有230斤,人均收入32元,到了冬春之际,窘迫的小岗人大多只能外出要饭,当时的凤阳花鼓词形象地唱出了这段历史:“泥巴房、泥巴床,泥巴囤里没有粮,一日三餐喝稀汤,正月出门去逃荒。”
实行“大包干”后的第一年,小岗村全队粮食总产量13.3万斤,相当于1955年到1970年粮食产量总和;人均收入达400元,相当于1978年的18倍。小岗村一夜之间成了“明星村”,全国各地掀起了学习“大包干精神”的热潮。
提示:由于“分田到户”,使得小岗村的粮食产量、人均收人大幅度提高。
材料:沈阳有两个厂,一个是铜厂,一个是电缆厂,这两个厂虽只有一墙之隔,但没有横向联系,电缆厂归机械部门管,铜厂归冶金部门管,冶金部门把铜调到别的地方去,电缆厂需要铜又要从云南等地调进,造成了运输上的大量浪费,时间上的浪费,本来两个厂发展横向联合,通过签订合同就可以解决,但是不行。
自主权
②逐步扩大国有企业经营自主权、实行政企分开原则,进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综合试点。
③经济体制改革目标:1992年,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为中共十四大的召开作了重要的思想理论准备;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资本主义市场经济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所有制形式 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 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
生产目的 资本家获得剩余价值 实现共同富裕
影响 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是盲目的,容易引起经济危机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能实现强有力的宏观调控。
对比分析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④体制改革目标: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总体思路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大力推进财政税收、外贸、外汇、价格、住房、社会保障等方面的体制改革。
(2)对外开放
⑥影响:进入21世纪,改革开放向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稳步推进,国民经济迈上新台阶。到2010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超过40万亿元,经济总量跃升至世界第二位,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经济体。
(3)成果理论
①1982年,中共十二大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重大命题。
②1987年,中共十三大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确立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
③1992年,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为中共十四大的召开作了重要的思想准备。
④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三、“一国两制”与祖国统一大业
含义:在一个中国前提下,国家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台湾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在国际上代表中国的,只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
一个国家,两种制度
地位:“一国两制”是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完成祖国统一大业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
香港、澳门的回归
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
(1)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后,中国政府推动大陆同台湾同胞的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促进双方人员往来。
(2)1992年11月,大陆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与台湾海峡交流基金会的代表在香港会晤,达成了在处理两岸事务性交涉中“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重要共识,后被称为“九二共识”。
(3)1993年4月,海协会会长汪道涵、台湾海基会董事长辜振甫在新加坡举行会谈。汪辜会谈标志着两岸关系发展迈出了重要一步。
(4)2005年3月,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高票通过《反分裂国家法》,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以最大诚意和尽最大努力争取和平统一的一贯立场,表现了反对和遏制“台独”分裂势力分裂国家、维护国家统一与领土完整的坚强决心。
(5)2015年1月7日,两岸领导人习近平马英九在新加坡会面,就进一步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交换意见,这是1949年以来两岸领导人的首次会面,翻开了两岸关系历史性一页。
1979
1992
1993
2005
2015
《告台湾同胞书》
“九二共识”
汪辜会谈
《反分裂国家法》
两岸领导人的首次会面
小结
1.邓小平在1984年的一次讲话中说:“我国是以社会主义经济为主体的。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很大,吸收几百亿、上千亿外资,冲击不了这个基础。”这一讲话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下列改革举措直接受惠于此的是
( )
A.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B.决定在广东等地设立经济特区
C.逐步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
D.在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解析:材料内容表述的是中国在新时期的对外开放政策的相关内容,所以排除对内改革的选项AD; 广东设立经济特区是在1980年,早于材料内容的时间“1984年”,所以排除B; 故选:C。
知识巩固
C
解析:材料中的“在社会主义,社会货币、商品不能废除,价值范畴、价值规律应继续存在并发挥作用”体现了当时已经有了对市场经济理论的初探,B项正确;A、C两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排除;三大改造完成后,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但是物资供应紧张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D项错误。
2.1957年,经济学家顾准提出,“在社会主义,社会货币、商品不能废除,价值范畴、价值规律应继续存在并发挥作用。因此,为了提高效率,应以市场价格的自由涨落,即真正的市场规律来自发调节生产”。该观点体现出当时中国( )
A.经济政策调整促进经济良性发展
B.已经引发对市场经济理论的初探
C.城镇职工生活已经达到富足水准
D.物资供应紧张问题基本得到解决
B
解析:依据材料“1989-1991年,股份制由‘热’变‘冷’,1991年,党和政府肯定了股份制并强调试点,中国又掀起了股份制发展高潮”可以看出1989—1991年股份制发展由“热”变“冷”,到1991年,政府强调股份制并试点,推动了股份制发展出现新高潮,说明城市经济体制在探索中不断发展,故C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乡镇企业属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措施,而且A项中兴衰不符合题意和史实,排除。材料没有涉及产业结构调整的信息,故B项错误。推动工作重心转向经济建设是十一届三中全会,故D项错误。故选:C。
3.改革开放后,股份制企业发展出现两个高潮时期,1989—1991年,股份制由“热”变“冷”,1991年,党和政府肯定了股份制并强调试点,中国又掀起了股份制发展高潮。这些变化( )
A.体现了乡镇企业兴衰的社会现象
B.改变了当时不合理的产业结构
C.反映了现代企业改革的探索历程
D.推动了工作重心转向经济建设
C
4.在中国东南沿海地带,“ 大量闲散人口开始从土地中‘溢出’,在票据经济的禁锢下,他们无法进城,于是‘洗脚上田’,开始在城市之外‘村村点火,乡乡冒烟’,从事各种非农产业。”上述现象出现的原因是( )
A.广大农民迫切希望参加“一五”计划建设
B.计划经济使农村出现了大量的剩余劳动力
C.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在全国范围内逐渐展开
D.包产到户使农民从土地束缚中解放了出来
解析:“大量闲散人口开始从土地中‘溢出’,在票据经济的禁锢下,他们无法进城,于是‘洗脚上田’,开始在城市之外‘村村点火,乡乡冒烟’,从事各种非农产业”说明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民从土地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事非农产业,故选D项;广大农民迫切希望参加“一五”计划建设是在20世纪五十年代,材料的内容反映的是改革开放之后的现象,排除A项;计划经济体制下农村劳动力都被束缚在土地上,排除B项;材料的内容是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民从土地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事非农产业,没有涉及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排除C项。
D
5.20世纪80年代台湾的老兵发动了“返乡运动”,他们发传单、集会抗议,只为回大陆看望三十几年没见的父母亲人。两岸有利于他们愿望实现的举措有( )
①《告台湾同胞书》的发表
②邓小平“一国两制”的提出
③“九二共识”的达成
④台湾当局开放赴大陆探亲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解析:1979年《告台湾同胞书》的发表实现了两岸30年来的真正停火;邓小平“一国两制”的提出有助于中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实现;由于大陆方面持续提出改善两岸关系的善意要求,加上台湾岛内要求改善两岸关系的呼声日渐增高,1987年10月15日,台湾当局宣布,开放老兵回大陆探亲,海峡两岸同胞近40年的隔绝状态终于被打破。“九二共识”的达成是在1992年,因此①②④符合题意。故BCD三项排除,A项正确。
A
6.1978年9月,邓小平在东北调研,提出“要到发达国家去看看,看看人家是怎么搞的。过去我们对国外的好多事情不知道”,“世界天天发生变化,新的事物不断出现,新的问题不断出现,我们关起门来不行,不动脑筋永远陷于落后不行”,史称“北方谈话”。这场“谈话”( )
A.肯定了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B.表达了实行对外开放的思想
C.揭开了经济体制改革的序幕
D.阐明了支持市场经济的态度
B
解析:材料中邓小平认为要“向国外发达国家学习”“关起门来不行”,表达了实行对外开放的主张,故选B项;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意在解放思想,与材料中“向国外发达国家学习”“关起门来不行”无关,排除A项;1978年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揭开了经济体制改革的序幕,这与材料中“向国外发达国家学习”“关起门来不行”无关,排除C项;1992年中共十四大才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1978年还未认识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排除D项。
解析:“20世纪80年代初,“星期日工程师”开始在中国大量出现”表明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迅速,故D正确;A“科教兴国”战略提出是在1995年,排除;B材料未体现,排除;
C是1984年,排除。
7.“星期日工程师”是指周一到周六为国营企业工作,周日或节假日为民营、乡镇企业提供无偿或有偿技术服务的国企技术人员。20世纪80年代初,“星期日工程师”开始在中国大量出现。这反映了当时( )
A.“科教兴国”战略取得成效
B.企业发展需要政府扶持
C.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D.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迅速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