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2张PPT)
向《师说》学吐槽
必修上第六单元
学习之道
《师说》
文字层面
(1)通假字
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同“授”,传授。
②或师焉,或不焉:不,同“否”,表否定。
文字层面
(2)一词多义
【师】①古之学者必有师:名词,老师
②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名词,作“专门技艺人”讲
③吾师道也:名词活用作动词,学习
④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从师
⑤吾从而师之:意动用法,以……为师
⑥则耻师焉:动词,拜师
⑦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动词,传授
【惑】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名词,疑难问题
②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形容词,糊涂
【道】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名词,道理
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名词,风尚
③余嘉其能行古道:名词,道路、途径
文字层面
(3)文言虚词
【之】①择师而教之:代词,指代人
②郯子之徒:指示代词,连接定语和中心词,表示统一关系,相当于“这些”“那些”
③古之学者:结构助词,表示修饰或领属关系,译为“的”
④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结构助词,用在定语和名词性的中心语之间,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
⑤句读之不知:结构助词,表示宾语前置
⑥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助词,在动词、形容词或表示时间的词后,凑足音节,无意义
【其】①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人称代词,他
②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指示代词,那些
③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人称代词,他们
④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人称代词,他们的
⑤圣人之所以为圣……其皆出于此乎:语气副词,表猜测,大概
⑥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人称代词,他们的
⑦其可怪也欤:语气副词,表感叹,多么
(3)文言虚词
【乎】①其皆出于此乎:语气助词,表推测,吧
②生乎吾前:介词,表时间,在
③固先乎吾:介词,表比较,比
【于】①耻学于师:介词,表示处所、方向,从、向
②其皆出于此乎:介词,表示处所、方向,从、在
③于其身也:介词,表示对象,对,对于
④师不必贤于弟子:介词,表示比较,比
⑤不拘于时:介词,表示被动,受,被
【而】①人非生而知之者:连词,表承接
②惑而不从师:连词,表转折
③吾从而师之:连词,表承接
④择师而教之:连词,表承接
⑤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连词,表并列
⑥小学而大遗:连词,表转折
⑦则群聚而笑之:连词,表修饰
⑧如是而已:与“已”连用,表陈述语气
文字层面
(4)词类活用
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惑,形容词作名词,疑惑的问题、糊涂的问题
②吾从而师之:师,意动用法,以……为师
③吾师道也:师,名词作动词,学习
④其下圣人也亦远矣:下,名词作动词,不如
⑤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愚,形容词作名词,圣,圣人;愚,笨拙的人
⑥则耻师焉:耻,意动用法,以……为耻
⑦小学而大遗:小、大,形容词作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
⑧吾未见其明也:明,形容词作名词,高明
⑨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卑、盛,形容词作名词,卑,卑贱的人、低下的人;盛,势盛位高的人
文字层面
(5)古今异义
①古之学者必有师——学者——古:求学的人;今:在学术上有所成就的人
②吾从而师之——从而——古:跟随并且;今:表目的或结果,是连词
③无贵无贱——无——古:不论,不分;今:没有
④师道之不传也久矣——道——古:风尚;今:道理
⑤句读之不知——读——古:句子中间需要停顿的地方,读dòu;今:看着文字发出声音,读dú
⑥小学而大遗——小学——古:小的方面;今:泛指低等教育场所
⑦圣人无常师——常——古:永久的;固定的;今:平常的
⑧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不必——古:不一定;今:用不着、不需要
⑨年十七,好古文——古文——古:指先秦两汉时期的散文;今:“五·四”之前的文言文的统称
⑩今之众人——众人——古:一般人,普通人;今:大多数人
文字层面
(6)特殊句式
①宾语前置: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②介词结构后置:学于余;耻学于师;不必贤于弟子。
③判断句: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其可怪也欤;其为惑也,终不解矣;人非生而知之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④被动句:不拘于时。
⑤所字结构: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高级吐槽,成就了韩愈一世英名
《马说》——最书生意气的吐槽
《师说》——最振聋发聩的吐槽
《进学解》——最影响深远的吐槽
《论佛骨表》——最任性的吐槽
《讳辩》——最讲义气的吐槽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二首》——最浪漫风雅的吐槽
吐槽背景
《师说》作于唐德宗贞元十八年(802),这一年,韩愈35岁,任国子监四门博士,这是一个“从七品”的学官,职位不高,但是他在文坛上早已有了名望,他所倡导的古文运动也已经开展,他是这个运动公认的领袖。这篇文章是针对门第观念影响下“耻学于师”的坏风气而作的。自魏文帝曹丕实行九品中正制后,形成了以士族为代表的门阀制度,重门第之分,严士庶之别;士族的子弟,凭高贵的门第可以做官,他们不需要学习,也看不起老师,他们尊“家法”而鄙“从师”。到唐代,九品中正制被废除,改以官爵的高下为区分门第的标准。这对择师也有很大的影响,在当时士大夫阶层中,就普遍存在着从师“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的心理。韩愈反对这种错误的观念,提出以“道”为师,“道”在即师在,这是有进步意义的。
《师说》是韩愈最振聋发聩的吐槽,他吐槽什么?为什么要吐槽呢?
尊师重道是中国传统的美德,但是在唐代的中后期却出现了背离传统的现象,当时很多士大夫阶层自认为自己的身份高贵,对于学习抱着潦草应付的态度,从而产生了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的心理。在这样的情况下,以韩愈柳宗元为代表的古文运动发起者进行了猛烈的抨击,韩愈撰写了《师说》这篇文章来进行讽刺及劝谏,目的是唤醒当时的世人恢复为师重道的传统。
文学鉴赏
逆观
宏观创写比较
原文第一段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假如第一段这样写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古之圣人……今之众人……爱其子……于其身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士大夫之族……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其可怪也欤!
如果把第二段放在开篇,面对当时严重的不从师学习的社会风气,韩愈以愤激抑郁的强烈情感落笔开头,似乎更合韩愈当时的心境,一吐心中之快。“嗟乎”“呜呼”等强烈的情感抒发更为直接。这样“吐”得爽了,但为什么原文效果更好呢?
文章构思机智,开篇第一段娓娓道来,平静从容,提出了两点崭新的、进步的“师道”思想 :师是“传道受业解惑”的人 ;人人都可以为师,只要具有那样的能力,大大减轻了师的神秘性、权威性,为下文的论证张本。第二段以强烈的愤激之情对当时不从师的社会风气进行批判。第三段又以圣人为例理性冷静地提出另一个崭新进步的“师道”观 :师和弟子的关系是相对的,弟子可以为师,师也可以为弟子。明白晓畅亦不失深刻,师和弟子的关系合理化、平等化了。第四段以自身为例,“抗颜为师”嘉奖学生李蟠。宏观上《师说》结构构思机智,处处充满着理性的光芒,全篇以开篇提出自己独特的师道观 :“师者,传道受业解惑”和“人人都可以为师”;继而批判当时不从师的社会风尚 ;引经据典,以圣人的例子再次明确了师与弟子的关系,同时照应了“能者为师”的观点 ;最后联系现实,以自身与李蟠的师生关系为例,以身作则。结构上从观点到现象再到圣人事例论证观点最后联系实际,是一篇结构严谨的议论文。这样构思体现出韩愈机智的构思,理性的思考。
中观创写比较
原文第二段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古之圣人……今之众人……爱其子……于其身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士大夫之族……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其可怪也欤!
假如第二段这样写 :师道之不传久矣!今之众人耻学于师。爱其子之人于其身,则耻师焉。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首先以“师道不传”与“欲人无惑”相悖的现象反问起势。然后有理有据呈现 :“古之圣人”与“今之众人”,“爱其子”与“于其身”,“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与“士大夫之族”三组对比,更鲜明生动地写出了当时“耻学于师”的风气。高段位吐槽关键段中,韩愈娴熟地运用了反问的手法,使吐槽的讽刺意味更加强烈,“从师”的呼声更加响亮。高水平的吐槽要说服别人,往往需要多个角度,古之圣人犹且从师一个正面的角度,今之众人耻学于师一个反面的角度,两相对比得出结论,再来一个“其皆出于此乎”反问的手法,昭示道理,恍然大悟。接着又来一组,“爱其子择师”一个正面的角度,“于其身耻师”一个反面的角度。对童子之师的认识,“不知句读,师”“不解惑,不”又一个反面,又以“未见其明也”加以否定 ;最有力的是最后一组,“巫医乐师百工之人相师”一个正面的角度,“士大夫之族耻师”一个反面的角度,加之“其可怪也欤”强有力的反问,达到了吐槽的高境界,针砭时弊,具有强有力的讽刺意味。韩愈吐槽关键段以正反对比和反问等丰富手法架构了一个完美的思辨逻辑,使论证的力量更有力,吐得有理有据,吐得畅快淋漓。
改写之后文字变简洁了,批判指向也很明确,是这样吗?
微观创写比较
原文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其)皆出于此(乎)?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假如这样写 :师道不传久矣!欲人无惑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远矣,犹从师问焉 ;今之众人,其下圣人远矣,耻学于师。……皆出于此?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反不能及,其可怪!
把虚词去掉了,文字简洁了,内容并没有改变,但效果不如原文,为什么?
如删去“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中的“之”和“也”,慨叹之意不足 ;删去“犹且从师而问焉”中的“且”“而”,强调之意不足 ;删去“其皆出于此乎”中的“其”“乎”,变问为陈述,平淡无奇。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去掉“乃”就成了客观叙述,加“乃”,有出人意外之意,反讽效果明显。“其可怪也欤”去掉“也欤”,显得和平淡,“也”是极言这种现象反常,再加“欤”,更有发人深思之意,讥讽之中兼含劝谕,这才合乎韩愈的意图。
虚词的适切使用,在字里行间都在发泄,发泄他最深的愤怒,体现他吐槽的高水平,并不是把别人说得怎样,而是要有劝诫并使之晓喻道理的效果。
逆观创写比较
“逆观”创写比较 :假如《师说》是那些耻学于师的“士大夫之族”中的一员在吐槽,请你来动笔。
逆观创写 :
逆观创写比较
“逆观”创写比较 :假如《师说》是那些耻学于师的“士大夫之族”中的一员在吐槽……
逆观创写 :古之学者未必有师。师者,无所传道受业解惑也,于句读之不知,师焉。人生而知之,为智者;生而不知,为愚者。不可变矣。故世不存师者,不知有师,唯有位高与位卑之分,贫贱与官盛之别。
噫,师道乃古人之道,今不必传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生而不知,唯问以生也;士大夫之族生而知之,为智者,固知之。
嘻,师道不复固然也,且今之世,既不闻有师,有则为狂人。韩愈者,狂人也,世群怪聚骂,指目牵引。故其无处安生,累累如丧家之犬。
采用逆向的思维方式,站在作者的对立面真切地感受到“耻学于师”的社会风气,并感受到当时“为师”的严重后果,让人不寒而栗,让有志为师者噤若寒蝉。韩愈在这次振聋发聩的吐槽之后,更加疯狂地逆风成长。
从“逆观”微创中我们看到了一个勇敢、凛然正气的,敢于冲破世俗藩篱的韩愈。
宏观看整体构思
中观看论证角度
微观看情感的通透表达
逆观思辨悟作者的精神品格
韩愈的吐槽,虽愤怒,却理性 ;
韩愈的吐槽,手法丰富、论证有力 ;
韩愈的吐槽,逻辑强大,构思机智。
韩愈的吐槽,不平则鸣,切中时弊 ;
韩愈的吐槽,机智理性,酣畅淋漓 ;
韩愈的吐槽,讽刺劝谕,自我成就。
高级吐槽,成就了韩愈一世英名
《马说》——最书生意气的吐槽
《师说》——最振聋发聩的吐槽
《进学解》——最影响深远的吐槽
《论佛骨表》—最任性的吐槽
《讳辩》——最讲义气的吐槽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二首》——最浪漫风雅的吐槽
文化层面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二首》——最浪漫风雅的吐槽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二首
韩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莫道官忙身老大,即无年少逐春心。
凭君先到江头看,柳色如今深未深。
韩愈约张十八员外去郊外走走,结果他说:“我是宅男,我不想去。”于是韩愈就跟他吐槽,这一吐槽就成了千古名句。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韩愈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论佛骨表》——最任性的吐槽
臣某言:伏以佛者,夷狄之一法耳,自后汉时流入中国,上古未尝有也。昔者黄帝在位百年,年百一十岁;少昊在位八十年,年百岁;颛顼在位七十九年,年九十八岁;帝喾在位七十年,年百五岁;帝尧在位九十八年,年百一十八岁;帝舜及禹,年皆百岁。此时天下太平,百姓安乐寿考,然而中国未有佛也。其后殷汤亦年百岁,汤孙太戊在位七十五年,武丁在位五十九年,书史不言其年寿所极,推其年数,盖亦俱不减百岁。周文王年九十七岁,武王年九十三岁,穆王在位百年。此时佛法亦未入中国,非因事佛而致然也。
汉明帝时,始有佛法,明帝在位,才十八年耳。其后乱亡相继,运祚不长。宋、齐、梁、陈、元魏已下,事佛渐谨,年代尤促,惟梁武帝在位四十八年,前后三度舍身施佛,宗庙之祭,不用牲牢,昼日一食,止于菜果,其后竟为侯景所逼,饿死台城,国亦寻灭。事佛求福,乃更得祸。由此观之,佛不足事,亦可知矣。
—— 韩愈《论佛骨表》节选
我认为佛教不过是外国人的一种法术罢了。从后汉时传入中国,上古时从来没有。上古时,黄帝在位一百年,活了一百一十岁;少昊在位八十年,活了一百岁;颛顼在位七十九年,享年九十八岁;帝喾在位七十年,享年一百零五岁;帝尧在位九十八年,享年一百一十八岁;虞舜和大禹,也都活了一百岁。那个时候天下太平,百姓安乐长寿,然而中国并没有佛教。那以后,殷朝的商汤也活了一百岁。商汤的孙子太戊,在位七十五年,武丁在位五十九年,史书没有说他们活了多少年。推断他们的年龄,大概也都不少于一百岁。周文王享年九十七岁、周武王享年九十三岁,周穆王在位一百年,此时佛法也没有传入中国。他们并不是由于信奉佛教才活到这样的高寿。
汉明帝的时候,中国开始有了佛教。明帝在位才仅仅十八年。明帝以后国家战乱,皇帝一个接着一个夭折,国运不久长。宋、齐、梁、陈、元魏以来,信奉佛教越来越恭谨虔诚,立国的时间和皇帝的寿命却更加短暂。只有梁武帝做了四十八年的皇帝,他前后三次舍身佛寺做佛僧,他祭祀宗庙,不杀牲畜作祭品,他本人每天只吃一顿饭,只吃蔬菜和水果;但他后来竟被侯景所逼迫,饿死在台城,梁朝也很快灭亡。信奉佛教祈求保佑,反而遭到祸患。由此看来,佛不足以信奉,是十分明白的道理。
一视同仁 异曲同工 垂头丧气 袖手旁观 弱肉强食
落井下石 牢不可破 杂乱无章 名存实亡 再接再厉
含英咀华 佶屈聱牙 同工异曲 动辄得咎 兼收并蓄
……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仰不愧天,俯不愧人,内不愧心。
……
韩愈一千多年前文章当中的词语,现在成了成语、成了名句,他所有的创作都得到了当代人和后代人的喜欢。
背诵线索提示:
观 点: (“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 之 责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求知规律(“人非生而知之”)
—择师标准(“道之所存,师之所存”)
—三组对比(古圣人从师,今众人耻学;其身耻师、
替子择师;“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士大夫之族”)
—新师道观(“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写作缘由。
朗读并试背全文
作业
身边人经常把“我是为你好”挂在嘴边,不少同学都想吐槽,现在给你一个吐槽的机会,学习韩愈的吐槽方法,来畅快吐槽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