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看魔术——认识乘法
[相关课程标准陈述]
结合具体情境,借助求相同加数和的问题,体会乘法的意义,能根据加法算式列出乘法算式,知道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教学目标]
结合具体情境理解乘法的意义,知道乘法是求几个相同加数和的简便运算,明确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能初步将乘法算式和加法算式相互转化。
经历乘法产生的过程,体会乘法产生的必要性,理解乘法与加法之间的关系,感受乘法计算的简捷性。
体验乘法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感受乘法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在交流多种算法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形成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理解乘法的含义。
明确乘法与加法的关系,能初步将乘法算式和加法算式相互转化。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在看魔术表演认识了一些好玩的加法算式。喜欢吗?魔术表演不仅非常神奇,而且在魔术表演的过程中还隐藏着很多数学知识呢!请看屏幕!预设: 2+2+2+2=85+5+5+5+5=25......(生回答,师板书)
师:这些算式有什么共同点呢?它们都表示什么意思呢?
师:这些算式的每个加数都是相同的,都是求几个相同数的和。其实对这样的算式我们也能给它们变个魔术。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一下。
师:同学们,现在我们来看看魔术师又为我们变出了什么? 预设:每盏灯有6个灯泡,共有4盏;小鸟每笼4只,共变出3笼;葫芦每串5个,共变出8串。
师:你能根据刚才了解的信息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预设:一共有多少个灯泡?一共有多少只小鸟? 一共有多少个葫芦?教师引导学生根据问题列式解决。5+5+5+5+5+5+5+5=40(个) 8个5相加......
探究新知,建立模型
引导学生,互谈感受
师:同学们,魔术师又要接着表演了。你瞧魔术师把手一抬,又变出了两串宝葫芦。现在魔术师一共变出了多少个宝葫芦?你会列算式吗?
师:(出示8串宝葫芦)那这次呢?这是几个5相加?完成任务单一。要求是先自己独立完成,然后在小组内发表自己的见解,最后到前台展示自己的成果。
精讲点拨,认识乘法
师:同学们的创意可真多。其实,数学家也曾经遇到过这样的问题。后来,他们决定将“8个5相加”写成“8×5=40”或“5×8=40”。
师:(手指“×”)这个新朋友,你们认识吗?(演示乘号的来源:它叫“乘号”,是17世纪英国的数学家奥特雷德发明使用的)
师:乘号读作“乘”,这两个乘法算式读作“8乘5等于40”或“5乘8等于40”。谁能试着读一读?(生齐读算式)
师:我们都有自己的名字,乘法算式中各部分也有自己的名字。在“8×5=40”和“5×8=40”这两个算式中,5和8叫因数,40叫积。(师边说边板书)生齐读各部分名称。
师:刚才我们知道了乘法各部分的名称,那么在“一共有多少个宝葫芦”这个问题中,5和8分别表示什么呢?师:这个乘法算式与前面的加法算式相比有什么不同呢?你更喜欢哪一个呢?师:观察这些加法算式和乘法算式,你有什么发现呢?
回顾伊始,巩固乘法
师:那课堂一开始写的这几道加法算式你能改写成乘法算式吗?学生独立改写乘法算式,全班交流。
应用新知,有效训练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初步认识了乘法(板书:乘法的初步认识)这部分知识你掌握得怎么样呢?
引导学生先说一说等号左边的加法算式是求几个几相加,再想一想等号右边的乘法算式该怎样写。学生尝试填写算式之后,再交流乘法算式两个因数分别表示什么?
师:同学们准备地说出了乘法算式的意义,学得不错。
根据算式画一画。
2×4 3×6 3×5
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全班交流。
老师和学生一块变魔术老师准备生中的一些物品,放到百宝箱中。一组一组地变出来,让学生说出乘法算式。
师:刚才我们做的都是书上的练习题,其实在生活中我们也经常会遇到需要用乘法来解决的问题。(1)每人都有两只手掌,每只手掌有5个手指就是一个5,用乘法来表示就是1×5,那两只呢,......(2)看我变出的铅笔,你能说说这是几个几?快用乘法算式表示一下!(四)出示反例,跟踪练习
师:这两个算式能改写成乘法算式吗?为什么?7+7+7+7+3=31 8+8-2+8=22
师:你能把这两个算式改动一下,使他们能改写成乘法算式吗?
完成请你判断对错:
4+4+4=4×3( )6+6+6+6=6×4( )2+2+2+2+2=2×5( )7+7+5=7×3( )
(五)归纳提升,课堂小结
师:现在能说说什么样的加法算式才能写成乘法算式呢 学生回答:加数相同,才可以改写成乘法算式。
回顾整理,畅谈收获
师:同学们,回想一下你学会了什么?预设1:我认识了乘法。教师适时追问:那你知道什么时候可以用乘法吗?预设2:我知道了乘法各部分的名称。教师适时追问:你能举例说说吗?预设3:我知道了乘法的意义。预设4:我会将加法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师:同学们收获真不少啊,把我们学到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