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课 《世说新语》二则 陈太丘与友期行 习题课件(共20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8课 《世说新语》二则 陈太丘与友期行 习题课件(共20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430.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8-01 10:53:3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0张PPT)
8 《世说新语》二则
陈太丘与友期行
第二单元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与友期行 期: ,
(2)太丘舍去 去: ,
(3)下车引之 引: ,
(4)入门不顾 顾: ,
约定
离开
拉,牵拉
回头看
2.给下列句子添上省略的部分。
( )过中不至,太丘舍去,( )去后( )乃至。

太丘

3.下列语句中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过中不至,太丘舍去。
B.客问元方:“尊君在不?”
C.相委而去。
D.日中不至,则是无信。
解析:“不”,同“否”。
B
4.我们说话应根据不同的场合选择相应的用语,下列说法不妥的一项是( )
A.对别人谦称自己的父亲为“家君”。
B.称别人的父亲为“令尊”。
C.自己对别人说话叫“对牛弹琴”。
D.请别人帮忙应先说“打扰”。
解析:“对牛弹琴”比喻对不懂道理的人讲道理,对外行人说内行话。现在也用来讥笑说话的人不看对象。C项很不礼貌。
C
5.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陈太丘不守信用,约好跟朋友出行,结果不等友人来自己先走了。
B.陈元方小时候傲慢无礼,竟敢教训长辈,目中无人。
C.小元方能指出父亲的朋友“期日中”而“日中不至”是“无信”,“对子骂父”
是“无礼”,可见他明白事理,落落大方。
D.“友人”之所以“下车引之”,是想哄陈元方带自己去找他的父亲。
解析:A.陈太丘守信用,友人不守信用。B.陈元方懂理识义,率真方正。D.友人惭愧,“下车引之”是想向元方表示友好。
C
(21-22·南阳南召期中)阅读《陈太丘与友期行》,完成下面小题。
6.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去后乃至 乃: ,
(2)相委而去 委: ,
7.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尊君在不?
8.“友人惭”的原因是什么?请用原文语句作答。
9.《陈太丘与友期行》全文仅有103个字,却叙述了一个完整的故事(关于守信与不守信的一场辩论),刻画了三个有鲜明个性的人物,说明了为人处世应该讲礼守信的道理,这也是一个人德行的具体体现。下面【链接材料】中的范宣的“德行”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分析。
【链接材料】
范宣年八岁,后园挑菜,误伤指,大啼。人问:“痛邪?”答曰:“非为痛,身体发肤,不敢毁伤,是以啼耳。”宣洁行廉约,韩豫章遗①绢百匹,不受;减五十匹,复不受。如是减半,遂至一匹,既终不受。韩后与范同载,就车中裂二丈与范云:“人宁可使妇无裈②邪?”范笑而受之。
(选自《世说新语·德行》,略有改动)
【注】①遗:赠送。 ②裈:裤子。
6.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去后乃至 乃: ,
(2)相委而去 委: ,

舍弃
7.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尊君在不?
解析:翻译时要注意句中的关键词,如:“尊君”,对别人父亲的尊称;“不”,同“否”。
答案示例:令尊在不在?
8.“友人惭”的原因是什么?请用原文语句作答。
解析:
根据原文“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可知是因为客人言而无信且待人无礼才导致元方对其进行批评反驳,最后客人意识到了是自己不对,所以惭愧。用原文语句作答,就是“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答案示例: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9.《陈太丘与友期行》全文仅有103个字,却叙述了一个完整的故事(关于守信与不守信的一场辩论),刻画了三个有鲜明个性的人物,说明了为人处世应该讲礼守信的道理,这也是一个人德行的具体体现。下面【链接材料】中的范宣的“德行”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分析。
【链接材料】
范宣年八岁,后园挑菜,误伤指,大啼。人问:“痛邪?”答曰:“非为痛,身体发肤,不敢毁伤,是以啼耳。”宣洁行廉约,韩豫章遗①绢百匹,不受;减五十匹,复不受。如是减半,遂至一匹,既终不受。韩后与范同载,就车中裂二丈与范云:“人宁可使妇无裈②邪?”范笑而受之。
(选自《世说新语·德行》,略有改动)
【注】①遗:赠送。 ②裈:裤子。
解析:
结合文章“‘非为痛,身体发肤,不敢毁伤,是以啼耳。’宣洁行廉约,韩豫章遗绢百匹,不受;减五十匹,复不受。如是减半,遂至一匹,既终不受”可知,范宣割伤手指大哭,不是因为疼痛,而是因为伤了身体,觉得愧对父母,表现了他对父母的孝顺;范宣拒绝别人的馈赠,表现了他志洁行廉的特点,可见,他品德高尚,严于律己。
答案示例:重孝道。手指受伤哭不是因为疼,而是因为“身体发肤,不敢毁伤”。品行高洁,清廉俭朴,不肯接受韩豫章送他的绢。(意思对即可)
参考译文:
【链接材料】范宣年八岁,后园挑菜,误伤指,大啼。人问:“痛邪?”答曰:“非为痛,身体发肤,不敢毁伤,是以啼耳。”宣洁行廉约,韩豫章遗①绢百匹,不受;减五十匹,复不受。如是减半,遂至一匹,既终不受。韩后与范同载,就车中裂二丈与范云:“人宁可使妇无裈②邪?”范笑而受之。
【注】①遗:赠送。 ②裈:裤子。
范宣八岁时,(有一次)在后园挑菜,不小心伤了手指,就大哭起来。别人问道:“很痛吗?”他回答说:“不是为了痛,身体发肤,不敢毁伤,因此才哭的。”范宣品行高洁,为人清廉俭朴,豫章太守韩伯送给他一百匹绢,他不肯收下;减到五十匹,还是不接受。这样一再减半,一直减至一匹,他到底还是不肯接受。后来韩伯同范宣一起坐车,在车上撕了两丈绢给范宣,说:“一个人难道可以让妻子没有裤子穿吗?”范宣笑着把绢收下了。
10.仿照画线部分,补写两个句子,使之构成语意连贯的排比句。
握手,是心灵的交流。大千世界,常常因握手而孕育出美好的境界。微风与湖水握手,荡漾出轻柔的涟漪; ,, 示例一:渲染出缤纷
解析:
这段话围绕“握手”展开,描写的是“握手”营造出的“美好的境界”。画线句“微风与湖水握手,荡漾出轻柔的涟漪”中,“握手”一词运用的是拟人的修辞手法,而且“微风”与“湖水”是有联系的,风吹湖水,于是“荡漾出轻柔的涟漪”。据此分析仿写句子,注意营造美好意境。如:月儿与层云握手,勾勒出朦胧的夜空;蜜蜂与鲜花握手,酿造出香甜的蜂蜜。
(示例一)云层与夕阳握手/ (示例二)高山与薄雾握手
(示例一)渲染
出缤纷的晚霞/ (示例二)幻化出缥缈的云海;
(示例一)茶叶与沸水握手/ (示例二)
笔墨与纸张握手,
(示例一)弥散出怡人的清香/ (示例二)描绘出动人的画卷。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
【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选自《世说新语·方正》)
【乙】昔吴起①出,遇故人而止之食。故人曰:“诺,期返而食。”起曰:“待公而食。”故人至暮不来,起不食待之。明日早,令人求故人。故人来,方与之食。起之不食以俟②者,恐其自食其言也。其为信若此,宜其能服三军欤?欲服三军,非信不可也。
(选自宋濂《吴起守信》,有删改)
【注】①吴起:战国时著名的军事家。②俟:等待。
1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相委而去 去: ,
(2)明日早,令人求故人 令: ,
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2)故人至暮不来,起不食待之。
13.【甲】文和【乙】文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请简要分析。
参考译文:
【乙】昔吴起①出,遇故人而止之食。故人曰:“诺,期返而食。”起曰:“待公而食。”故人至暮不来,起不食待之。明日早,令人求故人。故人来,方与之食。起之不食以俟②者,恐其自食其言也。其为信若此,宜其能服三军欤?欲服三军,非信不可也。
【注】 ①吴起:战国时著名的军事家。②俟:等待。
【乙】从前吴起外出,遇到了老友,就留他吃饭。老友说:“好,到时再回来吃饭。”吴起说:“(我在家)等待您一起吃饭。”老友到了傍晚还没有来,吴起不吃饭而等候他。第二天早晨,(吴起)让人去找老友。老友来了,才同他一起吃饭。吴起不吃饭而等候老友的原因是:怕自己说了话不算数啊。他坚守信用到如此程度,这是能使军队信服的缘由!要使军队信服,不守信用是不行的。
1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相委而去 去: ,
(2)明日早,令人求故人 令: ,
离开
派,使
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2)故人至暮不来,起不食待之。
解析:重点词语翻译要准确,如:(1)中,正午;去,离开;乃,才。(2)暮,傍晚;之,代老友。
答案示例:过了正午朋友还没有到,陈太丘不再等候他而离开了,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
答案示例:老友到了傍晚还没有来,吴起不吃饭而等候他。
13.【甲】文和【乙】文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请简要分析。
解析:【甲】文针对“无信”分析,【乙】文针对“守信”分析。
答案示例:为人要讲信用,待人要诚恳守信。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