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市第四十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
历史试题
第I卷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有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答案填写在答卷上。)
1. 考古发掘显示,夏都二里头被外来者占领后,增加了一些外来样式的陶器,有的属于河北和河南两省交界处的下七垣文化,有的属于山东地区的岳石文化。之后,商人新建了两座城邑——郑州商城和偃师商城,但其陶器风格多样程度甚至超过被占领后的二里头古城。这些现象( )
A. 反映了国家大一统局面 B. 体现了战后的文化割裂
C. 印证了早期文明的特征 D. 显示了早期商业的盛况
2. 秦征服南郡后,南郡居民仍保留楚地风俗,包括热衷商贾、崇奢靡等,秦律在南郡始终未能推行和落实。对此,公元前227年,南郡守腾发布《语书》,要求各县、道啬夫“凡法律令者,以教导民,去其淫僻,除其恶俗”,通过传播法令的方式教化百姓。南郡守腾这一做法( )
A. 有利于建构国家认同 B. 确立了中央对地方的绝对控制
C. 引导了民间舆论方向 D. 反映了国家统一推动法律落实
3. 汉文帝曾多次下诏减免田租,此举多为史家所称颂。但荀悦在《汉纪》中指出,“官家之惠,优于三代,豪强之暴,酷于亡秦。上惠不通,威福分于豪强也,文帝不务其本,而务除租税,适足以资豪强耳”。对荀悦所言理解正确的是,文帝时期( )
A. 减免田租未能实际推行 B. 地主豪强操纵了税收
C. 黄老思想阻碍社会发展 D. 自耕农经济发展受阻
4. 魏孝文帝太和十四年,南齐派使节北上,恰逢冯太后丧事,齐使欲以朱衣入见,北魏派人四次往返劝阻,皆不肯更衣。后北魏以精通礼学的名士成淹与之辩论,齐使不敌,只得以丧服入见。这一事件反映当时( )
A. 南人无视北方习俗 B. 魏晋玄学由盛转衰
C. 地域文化南北分明 D. 北朝深受儒学熏陶
5. 唐代,马球是军队训练的课目之一,“击鞠之戏者,盖用兵之技也”,甚至连皇帝的禁军“神策军”提拔将领也以球艺高低来决定。据此可知,唐代
A. 阳刚与力量受到推崇 B. 社会生活丰富多彩
C. 体育与军事密切相关 D. 崇文尚武风气盛行
6. 在《水浒传》等明清文学作品中,主要人物的经济活动频频以白银计费或白银往来。这种现象表明( )
A 白银开采能力有效提高 B. 重农抑商政策松弛
C. 文学作品反映时代特征 D. 新的经济因素出现
7. 五口通商后,闽江流域上游产粮区大量改种茶叶以出口。19世纪80年代后,该地很多茶园因印度茶叶的竞争而改植其它农作物。这反映
A. 列强加紧对华商品输出 B. 中国卷入世界市场
C. 通商口岸带动地区发展 D. 自然经济迅速解体
8. 1903年,梁启超在《论中国国民之品格》一文中,列举了国民品格四大缺陷,即:爱国心之薄弱、独立性之柔脆、公共心之缺乏、自治力之欠缺,认为这是民主共和制在中国难产的重要原因。梁启超意在( )
A. 倡导国人理性认识品格 B. 改造国民以求救亡图存
C. 培育大众的民族认同感 D. 强化百姓共和制的理念
9. 1922年北京大学成立国学院之后,清华、燕京等高校相继成立国学研究所或国学院,辅仁、齐鲁等大专院校也成立了国学系或国学专修科。1932年全国教育会议要求切实加强对中国古代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此后,各大学讲授与研究传统文化掀起高潮。这反映了民国时期高等教育( )
A. 呈现出本土化趋势 B. 推动文化的现代化转型
C. 开阔了人们的视野 D. 培养了新型的知识分子
10. 1958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提出自1958年起的三至五年内,基本扫除文盲并普及小学教育;15年内使每个有条件的自愿的人,都可以接受高等教育。这折射出当时( )
A. 基础教育体系趋于完备 B. 党和人民发展教育的意愿强烈
C. 高校入学门槛逐渐降低 D. 国民教育与工业建设协调发展
11. 在全社会投资中,1978年,全民所有制单位占81.8%,集体单位和城乡个人投资占比分别为5%和13%;1985年,全民所有制单位的比重下降为66%,集体单位和城乡个人占比分别上升到12%和21%,即已占1/3。这一变化可以用来说明我国( )
A. 城镇经济结构比例失调 B. 市场经济体制逐渐形成
C. 经济体制改革有效推进 D. 国有企业改革趋于停滞
12. 某学者认为,远古时期,印度河谷地和两河流域的民族在耕种和动物饲养过程中,都养育出了工匠和艺术家、商人和行政人员;他们的住房由精美的同一大小的砖造成。更重要的是,他们都是有书面语言的民族,这种语言有400个文字单位。该学者意在强调( )
A. 文字是进入文明时代重要标志 B. 大河流域文明具有一定相似性
C. 原始农业促进生活方式的变化 D. 不同文明之间存在着交流互鉴
13. 在1395年欧洲人绘制的《加泰罗尼亚地图集》中,西非马里国王穆萨·凯塔一世(1312~1337在位)端坐在黄金宝座上,手中金块闪闪发光,如图所示。据此推知( )
A. 欧洲殖民者积极筹谋侵略非洲
B. 马里帝国一度成为地中海地区的霸主
C. 古代非洲文明曾取得辉煌成就
D. 新航路开辟后全球经济联系日益紧密
14. 雅典公民皆有与神共餐的权利和义务,在向神进行主贡之日,全体公民都必须参加。唯参加供奉且食供餐者才是城邦的合法居民。由此可知,这种仪式在古希腊( )
A. 决定了公民的权利义务 B. 成为巩固统治的唯一手段
C. 构成了文化生活的主体 D. 深刻影响着城邦民主政治
15. 据统计,1871—1914年,英国进行了30场殖民战争。在此期间,英国、法国和荷兰至少打了100场战争。这些殖民战争造成28万—30万欧洲人死亡,而被殖民地区丧生的民众则高达5000万—6000万人。据此可知,当时( )
A 殖民战争摧毁传统霸权 B. 工业革命决定战争频次
C. 商业革命影响列强关系 D. 帝国主义带来沉重灾难
16. 2009年,英国政府在《英中合作框架》中,第一次使用了中国“东山再起”的表述,而不是西方政府和媒体习惯上使用的“崛起”概念。这表明英国( )
A. 否定了欧洲中心论的观念 B. 摒弃了西方一贯的遏制政策
C. 消解了与美国的协同关系 D. 承认了中华文明的历史地位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有4小题,其中第17题8分,第18题12分,第19题20分,第20题12分,共52分。请在答卷上作答。)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有学者将17~18世纪中国没有出现西欧式社会转型的原因归纳如下:
序号 原因 陈述
① 政治体制恐怖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日益强化,军机处的设立标志着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② 经济体制僵化
③ 教育模式呆板 “八股取士”限制了考试的形式,严重阻碍了科学文化的发展,也不利于挖掘、培养创新人才
④ 舆论思想极端
参照①③,结合所学知识完成②④的陈述。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经济全球化并不是一个新近出现的事物。自新航路开辟以来,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就处于不断扩张之中。从19世纪后期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国际贸易迅速发展(如下表所示:世界贸易指数和贸易总额)。现有研究表明,1870到1914年间经济全球化达到一个小高潮。
年份 贸易指数(以1913年为100) 贸易总额(单位:10亿法郎)
1870 24 45.5
1880 36 68.8
1890 49 94.2
1900 68 118.2
1910 100 162.4
1913 85 192.4
——摘编自刘宗绪主编《世界近代史》等
材料二
——摘编自斯蒂芬·布劳德伯利等编著《剑桥现代欧洲经济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经济全球化在1870到1914年间达到小高潮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第一次世界大战以来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趋势及其趋势形成的原因。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世纪中期以后,资本主义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社会化的大生产,导致政府主管事务的膨胀。成长壮大起来的资产阶级,特别是工业资产阶级迫切要求改革旧的政府官吏制度,以提高政府部门的效能,适应和维护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伴随着资产阶级政党政治出现的“政党分肥”,政府行政人员经常大规模的换班,行政管理紊乱,工作效率低下。为解决这些问题,英国1855年、1870年先后颁布法令,最终确立近代公务员制度;美国1883年制定《彭德尔顿法》,也建立了统一的国家公务员制度。
——摘编自顾新生《近代西方资产阶级的文官制度》
材料二 1993年,我国开始推行公务员制度,200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颁布,我国的公务员制度正式形成,我国的公务员分为政务类公务员和业务类公务员两类,管理方式上是政务类和业务类管理的双轨制。国家公务员中的业务类公务员都必须经过法定考试,公开竞争,对他们的考核都要按照其法定的标准和程序进行。我国的公务员是按照社会主义国家行政人事管理的科学规律,针对我国干部体制上的弊端而进行的重大改革。它将有利于加强和改善党对人事工作的领导,使我国的人事管理走上科学化、法律化的轨道;有利于各类德才兼备人才的涌出,各展所长;有利于克服官僚主义提高工作效率,保证我国各项战略目标的实现。
——摘编自黄乾《浅析我国国家公务员制度同西方文官制度的区别》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美近代公务员制度建立的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我国公务员制度与英美文官制度的相同之处,并分析其作用。
2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不同时期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
时期 内容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建党精神、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长征精神、遵义会议精神、延安精神、抗战精神、红岩精神、西柏坡精神、东北抗联精神、南泥湾精神、太行精神(吕梁精神)、大别山精神、沂蒙精神、老区精神、张思德精神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 抗美援朝精神、“两弹一星”精神、雷锋精神、焦裕禄精神、大庆精神(铁人精神)、红旗渠精神、北大荒精神、“两路”精神、老西藏精神(孔繁森精神)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改革开放精神、特区精神、抗洪精神、抗击“非典”精神、抗震救灾精神、载人航天精神、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青藏铁路精神、女排精神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 脱贫攻坚精神、抗疫精神、“三牛”精神、科学家精神、企业家精神、探月精神、新时代北斗精神、丝路精神
——摘编自共产党员网
根据材料,任选一种精神,拟定一个主题,结合中国近现代史的相关史实予以简要说明。(要求:列出精神,主题明确,论述充分,逻辑清晰。)
福州市第四十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
历史试题 答案解析
第I卷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有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答案填写在答卷上。)
1. 考古发掘显示,夏都二里头被外来者占领后,增加了一些外来样式的陶器,有的属于河北和河南两省交界处的下七垣文化,有的属于山东地区的岳石文化。之后,商人新建了两座城邑——郑州商城和偃师商城,但其陶器风格多样程度甚至超过被占领后的二里头古城。这些现象( )
A. 反映了国家大一统局面 B. 体现了战后的文化割裂
C. 印证了早期文明的特征 D. 显示了早期商业的盛况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夏商周时期(中国)。据材料“增加了一些外来样式的陶器”、“陶器风格多样程度甚至超过被占领后的二里头古城”等信息可知,夏商之际的中华文明存在着不同类型文明相互交流的现象,符合了早期文明多元一体的特征,C项正确;据所学知识可知,夏商时期并非大一统的国家,排除A项;题干材料体现的文化交流而非割裂,排除B项;不同类型陶器的交流,不一定是商业行为,排除D项。故选C项。
2. 秦征服南郡后,南郡居民仍保留楚地风俗,包括热衷商贾、崇奢靡等,秦律在南郡始终未能推行和落实。对此,公元前227年,南郡守腾发布《语书》,要求各县、道啬夫“凡法律令者,以教导民,去其淫僻,除其恶俗”,通过传播法令的方式教化百姓。南郡守腾这一做法( )
A. 有利于建构国家认同 B. 确立了中央对地方绝对控制
C. 引导了民间舆论方向 D. 反映了国家统一推动法律落实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南郡守腾通过传播法令的方式教化百姓,有利于形成共同的风俗习惯,增强民众对法律的认同,从而建构国家认同,A项正确;郡县制确立了中央对地方的绝对控制,排除B项;材料强调南郡守腾通过传播法令的方式教化百姓,并没有涉及民间舆论的走向,排除C项;材料并没有强调国家统一与法律落实的关系,不能得出国家统一推动法律落实的结论,排除D项。故选A项。
3. 汉文帝曾多次下诏减免田租,此举多为史家所称颂。但荀悦在《汉纪》中指出,“官家之惠,优于三代,豪强之暴,酷于亡秦。上惠不通,威福分于豪强也,文帝不务其本,而务除租税,适足以资豪强耳”。对荀悦所言理解正确的是,文帝时期( )
A 减免田租未能实际推行 B. 地主豪强操纵了税收
C. 黄老思想阻碍社会发展 D. 自耕农经济发展受阻
【答案】D
【解析】
【详解】题目材料强调荀悦对汉文帝所采用的措施保有怀疑的态度,主要是因为当时的豪强势力强大,影响到了政府的优惠政策的落实,降低土地租税只能够使拥有大量土地的豪强获得好处,实际上广大的百姓无法从中获利,体现出当时土地兼并现象较为严重,自耕农经济发展受到影响,D项正确;A选项与材料无关,排除A项;B项夸大了豪强的作用,税收是掌握在政府手中的,排除B项;C项与材料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
4. 魏孝文帝太和十四年,南齐派使节北上,恰逢冯太后丧事,齐使欲以朱衣入见,北魏派人四次往返劝阻,皆不肯更衣。后北魏以精通礼学的名士成淹与之辩论,齐使不敌,只得以丧服入见。这一事件反映当时( )
A. 南人无视北方习俗 B. 魏晋玄学由盛转衰
C. 地域文化南北分明 D. 北朝深受儒学熏陶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齐使欲以朱衣入见,北魏派人四次往返劝阻,皆不肯更衣。后北魏以精通礼学的名士成淹与之辩论,齐使不敌,只得以丧服入见。”可得出北朝注重儒家的礼仪,强调有丧事要穿丧衣。而南齐使节穿红色的衣服,有违礼数。成淹辩论成功,也反映出北朝的儒学有较好的发展,受到儒学的熏陶,D项正确;A项只是表面,不是材料反映的主旨,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玄学的发展善,只反映儒学的影响,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不是地域文化的区分,而是儒学的影响,排除C项。故选D项。
5. 唐代,马球是军队训练的课目之一,“击鞠之戏者,盖用兵之技也”,甚至连皇帝的禁军“神策军”提拔将领也以球艺高低来决定。据此可知,唐代
A. 阳刚与力量受到推崇 B. 社会生活丰富多彩
C. 体育与军事密切相关 D. 崇文尚武风气盛行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由材料可知,在唐代,马球既是一种体育运动,也是军队训练课目之一,因为它与军事技巧关系密切,体现了唐代体育运动和军事的密切关系,C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体育运动和军事之间的关系,并非只强调体育运动的阳刚与力量受到推崇,排除A项;马球只是体育运动的一种,无法推理出社会生活丰富多彩,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体育运动和军事之间的关系,并没有提及崇文尚武的社会风气,排除D项。故选C项。
6. 在《水浒传》等明清文学作品中,主要人物的经济活动频频以白银计费或白银往来。这种现象表明( )
A. 白银开采能力有效提高 B. 重农抑商政策松弛
C. 文学作品反映时代特征 D. 新的经济因素出现
【答案】C
【解析】
【详解】明清文学作品中的经济活动频频以白银计费或白银往来,结合所学可知,自明朝中期起,白银逐渐成为国家财政和民间交易的基本支付手段,物价也多以银两计算,清朝完全承认白银的法定货币地位,材料说明文学作品反映时代特征,C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白银开采能力,排除A项;材料信息与重农抑商政策无关,排除B项;新的经济因素指资本主义萌芽,其出现的标志是雇佣与被雇佣关系出现,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D项。故选C项。
7. 五口通商后,闽江流域上游产粮区大量改种茶叶以出口。19世纪80年代后,该地很多茶园因印度茶叶的竞争而改植其它农作物。这反映
A. 列强加紧对华商品输出 B. 中国卷入世界市场
C. 通商口岸带动地区发展 D. 自然经济迅速解体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由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因为列强的经济侵略,“闽江流域上游粮区大量改种茶叶以出口”“19世纪80年代后,该地很多茶园因印度茶叶的竞争而改植其它农作物”,这反映了中国被卷入世界市场,逐渐沦为列强的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倾销市场,B项正确;列强加紧对华商品输出、通商口岸带动地区发展,材料均没有体现,排除A项、C项;鸦片战争后,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其过程是比较缓慢的,迅速解体说法错误,排除D项。故选B项。
8. 1903年,梁启超在《论中国国民之品格》一文中,列举了国民品格的四大缺陷,即:爱国心之薄弱、独立性之柔脆、公共心之缺乏、自治力之欠缺,认为这是民主共和制在中国难产的重要原因。梁启超意在( )
A. 倡导国人理性认识品格 B. 改造国民以求救亡图存
C. 培育大众的民族认同感 D. 强化百姓共和制的理念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爱国心之薄弱、独立性之柔脆、公共心之缺乏、自治力之欠缺”,可以看出梁启超认为中国国民品格有缺陷,应该对其进行改造来救亡图存,B项正确;梁启超并不是倡导国人理性认识品格,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培育大众的民族认同感,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共和制难产的原因,排除D项。故选B项。
9. 1922年北京大学成立国学院之后,清华、燕京等高校相继成立国学研究所或国学院,辅仁、齐鲁等大专院校也成立了国学系或国学专修科。1932年全国教育会议要求切实加强对中国古代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此后,各大学讲授与研究传统文化掀起高潮。这反映了民国时期高等教育( )
A. 呈现出本土化趋势 B. 推动文化的现代化转型
C. 开阔了人们的视野 D. 培养了新型的知识分子
【答案】A
【解析】
【详解】近代中国大专院校成立国学研究所或国学院,设立国学系或国学专修科,各大学讲授与研究传统文化掀起高潮,反映了民国时期高等教育呈现本土化趋势,A项正确;学习西方文化,有利于推动文化的现代化转型,排除B项;学习西方文化,有利于开阔人们的视野,培养新型的知识分子,排除CD项。故选A项。
10. 1958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提出自1958年起的三至五年内,基本扫除文盲并普及小学教育;15年内使每个有条件的自愿的人,都可以接受高等教育。这折射出当时( )
A. 基础教育体系趋于完备 B. 党和人民发展教育的意愿强烈
C. 高校入学门槛逐渐降低 D. 国民教育与工业建设协调发展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题目题干及时间点可知反映出国家对教育事业的发展与重视,B项正确;基础教育体系还没有完备,排除A项;C项说法有误,排除C项;D项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11. 在全社会投资中,1978年,全民所有制单位占81.8%,集体单位和城乡个人投资占比分别为5%和13%;1985年,全民所有制单位的比重下降为66%,集体单位和城乡个人占比分别上升到12%和21%,即已占1/3。这一变化可以用来说明我国( )
A. 城镇经济结构比例失调 B. 市场经济体制逐渐形成
C. 经济体制改革有效推进 D. 国有企业改革趋于停滞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改革开放后的中国。据本题材料信息得出主要结论:根据“1978年,全民所有制单位占81.8%,集体单位和城乡个人投资占比分别为5%和13%;1985年,全民所有制单位的比重下降为66%,集体单位和城乡个人占比分别上升到12%和21%,即已占1/3。”可以看出,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我国的所有制成分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公有制的比重下降,个体及私有的比重上升,说明经济体制改革有效推进,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所有制的变化,而不是结构,排除A项;市场经济体制目标1992年才提出,排除B项;国有企业改革从1984年才全面展开,排除D项。故选C项。
12. 某学者认为,远古时期,印度河谷地和两河流域的民族在耕种和动物饲养过程中,都养育出了工匠和艺术家、商人和行政人员;他们的住房由精美的同一大小的砖造成。更重要的是,他们都是有书面语言的民族,这种语言有400个文字单位。该学者意在强调( )
A. 文字是进入文明时代重要标志 B. 大河流域文明具有一定相似性
C. 原始农业促进生活方式的变化 D. 不同文明之间存在着交流互鉴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印度河谷地和两河流域的民族在耕种和动物饲养过程中,都养育出了工匠和艺术家、商人和行政人员;他们的住房由精美的同一大小的砖造成。更重要的是,他们都是有书面语言的民族,这种语言有400个文字单位”可知,古印度文明和两河流域文明成果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两者都属于大河流域文明,说明大河流域文明具有一定相似性,B项正确;文字只能反映部分材料内容,排除A项;材料强调印度文明和两河流域文明的相似性,并未涉及原始农业促进生活方式的变化,排除C项;材料并未涉及两大文明之间的交流互鉴,排除D项。故选B项。
13. 在1395年欧洲人绘制的《加泰罗尼亚地图集》中,西非马里国王穆萨·凯塔一世(1312~1337在位)端坐在黄金宝座上,手中金块闪闪发光,如图所示。据此推知( )
A 欧洲殖民者积极筹谋侵略非洲
B. 马里帝国一度成为地中海地区的霸主
C. 古代非洲文明曾取得辉煌成就
D. 新航路开辟后全球经济联系日益紧密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西非马里国王穆萨·凯塔一世(1312~1337在位)端坐在黄金宝座上,手中金块闪闪发光”结合地图,强调西非在当中的地位和作用,强调古代非洲文明的成就,C项正确;材料不能得出殖民者的侵略,排除A项;马里帝国在西非,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新航路开辟,排除D项。故选C项。
14. 雅典公民皆有与神共餐的权利和义务,在向神进行主贡之日,全体公民都必须参加。唯参加供奉且食供餐者才是城邦的合法居民。由此可知,这种仪式在古希腊( )
A. 决定了公民的权利义务 B. 成为巩固统治的唯一手段
C. 构成了文化生活的主体 D. 深刻影响着城邦民主政治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在向神进行主贡之日,全体公民都必须参加,唯参加供奉且食供餐者才是城邦的合法居民”,可以看出这种仪式对雅典的政治产生了很大的影响,D项正确;“决定”表述错误,排除A项;“唯一”表述绝对,排除B项;“主体”表述错误,排除C项。故选D项。
15. 据统计,1871—1914年,英国进行了30场殖民战争。在此期间,英国、法国和荷兰至少打了100场战争。这些殖民战争造成28万—30万欧洲人死亡,而被殖民地区丧生的民众则高达5000万—6000万人。据此可知,当时( )
A. 殖民战争摧毁传统霸权 B. 工业革命决定战争频次
C. 商业革命影响列强关系 D. 帝国主义带来沉重灾难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设问可知,这是本质类题目,时空是1871至1914年的欧洲。根据材料“1871—1914年,……这些殖民战争造成28万—30万欧洲人死亡,而被殖民地区丧生的民众则高达5000万—6000万人。”可知,1871年至1914年期间,欧洲殖民者发动了一系列殖民侵略及殖民争霸的战争,造成了大量人口的死亡,给被殖民地区的人民带去了沉重的灾难,D项正确;材料未涉及殖民战争对传统霸权的影响,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此时处于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体现不出工业革命对战争频次的影响,排除B项;材料体现不出商业革命对列强关系的影响,排除C项。故选D项。
16. 2009年,英国政府在《英中合作框架》中,第一次使用了中国“东山再起”的表述,而不是西方政府和媒体习惯上使用的“崛起”概念。这表明英国( )
A. 否定了欧洲中心论的观念 B. 摒弃了西方一贯的遏制政策
C. 消解了与美国的协同关系 D. 承认了中华文明的历史地位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英国政府使用中国“东山再起”的表述,表面英国承认了中华文明的历史地位,D项正确;材料内容与欧洲中心论无关,排除A项;西方遏制中国的政策并没有被摒弃,排除B项;英国与美国的协同关系并没有消除,排除C项。故选D项。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有4小题,其中第17题8分,第18题12分,第19题20分,第20题12分,共52分。请在答卷上作答。)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有学者将17~18世纪中国没有出现西欧式社会转型的原因归纳如下:
序号 原因 陈述
① 政治体制恐怖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日益强化,军机处的设立标志着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② 经济体制僵化
③ 教育模式呆板 “八股取士”限制了考试的形式,严重阻碍了科学文化的发展,也不利于挖掘、培养创新人才
④ 舆论思想极端
参照①③,结合所学知识完成②④的陈述。
【答案】②小农经济模式根深蒂固,封建政府实行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政策,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④明代理学思想用三纲五常维系封建专制,压制了人的自然欲求;清朝实行“文字狱”禁锢了人的思想,不利于自由民主思想的发展。
【解析】
【详解】陈述:按照题目要求,阅读①③,了解本题是对17~18世纪中国没有出现西欧式社会转型原因的分析;表格中给出的示例,即从政治体制和教育模式两个角度分析时,是从含义、史实和本质等方面展开陈述的;结合所学知识,用同样模式陈述经济体制僵化可表述为小农经济模式根深蒂固,封建政府实行重农抑商、闭关锁国政策,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舆论思想极端则应陈述为,明代理学思想用三纲五常维系封建专制,压制了人的自然欲求;清朝实行“文字狱”禁锢了人的思想,不利于自由民主思想的发展。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经济全球化并不是一个新近出现的事物。自新航路开辟以来,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就处于不断扩张之中。从19世纪后期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国际贸易迅速发展(如下表所示:世界贸易指数和贸易总额)。现有研究表明,1870到1914年间经济全球化达到一个小高潮。
年份 贸易指数(以1913年为100) 贸易总额(单位:10亿法郎)
1870 24 45.5
1880 36 68.8
1890 49 94.2
1900 68 118.2
1910 100 162.4
1913 85 192.4
——摘编自刘宗绪主编《世界近代史》等
材料二
——摘编自斯蒂芬·布劳德伯利等编著《剑桥现代欧洲经济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经济全球化在1870到1914年间达到小高潮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第一次世界大战以来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趋势及其趋势形成的原因。
【答案】(1)原因:新航路开辟以来全球联系的日益密切;资本主义开放性和扩张性的本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资本主义代议制民主制度的普遍建立;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相对和平的国际环境;国际贸易的迅速发展。
(2)①一战后~二战结束:经济全球化总体呈下降趋势。原因:两次世界大战阻碍了经济交流;俄国十月革命后建立了人类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政权,资本主义对其经济封锁;席卷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造成货币贬值、汇率混乱,很多国家提高关税、实行贸易壁垒。
②二战后至今:经济全球化总体呈上升趋势。原因:战后和平的国际环境;美苏冷战一定程度上限制金融一体化和移民,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的恢复发展;战后世界经济从无序到有序、朝着体系化和制度化的方向发展;20 世纪90年代以来两极格局解体,市场经济发展;各国注重经济和科技的发展、和平和发展成为时代主题;世界多极化的推动。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为原因类材料分析题。时空为1870-1914年(世界)。根据材料一“经济全球化并不是一个新近出现的事物。自新航路开辟以来,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就处于不断扩张之中……”,可得出,新航路开辟以来全球联系的日益密切;根据材料一“……从19世纪后期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1870到1914年间经济全球化达到一个小高潮”,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资本主义代议制民主制度的普遍建立、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相对和平的国际环境、国际贸易的迅速发展;根据结合所学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殖民体系的建立可知可知,资本主义开放性和扩张性的本质。
【小问2详解】
本题为对比、原因类材料分析题。时空为第一次世界大战以来(世界)。分阶段分别说明趋势和原因:第一阶段:趋势:根据材料二可知,从1910年到1945年前后,世界贸易开放度、金融一体化程度、移民指数总体呈下降趋势,由此得出①一战后~二战结束:经济全球化总体呈下降趋势。原因:结合所学一战后世界经济发展相关知识,可知两次世界大战阻碍了经济交流;俄国十月革命后建立了人类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政权,资本主义对其经济封锁;席卷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造成货币贬值、汇率混乱,很多国家提高关税、实行贸易壁垒等。
第二阶段:趋势: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可知,从1945年以来,世界贸易开放度、金融一体化程度、移民指数虽有波动,但总体呈上升趋势,由此得出②二战后至今:经济全球化总体呈上升趋势。结合所学二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变化和冷战格局、时代主题可知二战后和平的国际环境;美苏冷战一定程度上限制金融一体化和移民,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的恢复发展;战后世界经济从无序到有序、朝着体系化和制度化的方向发展;20世纪90年代以来两极格局解体,市场经济发展;各国注重经济和科技的发展;和平和发展成为时代主题;世界多极化的推动。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世纪中期以后,资本主义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社会化的大生产,导致政府主管事务的膨胀。成长壮大起来的资产阶级,特别是工业资产阶级迫切要求改革旧的政府官吏制度,以提高政府部门的效能,适应和维护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伴随着资产阶级政党政治出现的“政党分肥”,政府行政人员经常大规模的换班,行政管理紊乱,工作效率低下。为解决这些问题,英国1855年、1870年先后颁布法令,最终确立近代公务员制度;美国1883年制定《彭德尔顿法》,也建立了统一的国家公务员制度。
——摘编自顾新生《近代西方资产阶级的文官制度》
材料二 1993年,我国开始推行公务员制度,200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颁布,我国的公务员制度正式形成,我国的公务员分为政务类公务员和业务类公务员两类,管理方式上是政务类和业务类管理的双轨制。国家公务员中的业务类公务员都必须经过法定考试,公开竞争,对他们的考核都要按照其法定的标准和程序进行。我国的公务员是按照社会主义国家行政人事管理的科学规律,针对我国干部体制上的弊端而进行的重大改革。它将有利于加强和改善党对人事工作的领导,使我国的人事管理走上科学化、法律化的轨道;有利于各类德才兼备人才的涌出,各展所长;有利于克服官僚主义提高工作效率,保证我国各项战略目标的实现。
——摘编自黄乾《浅析我国国家公务员制度同西方文官制度的区别》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美近代公务员制度建立的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我国公务员制度与英美文官制度的相同之处,并分析其作用。
【答案】(1)背景:①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国家社会事务增加;②工业资产阶级要求提高政府行政效率;③政党政治对行政管理的消极影响;④中国古代分科考试、公开选拔官员制度(或中国的科举制度)的影响。
(2)相同之处:①都对公务员采取分类管理制度;②都通过制定法律进行规范;③都采取法定考试、公开竞争的方式录取公务员。作用①建立了符合我国国情的公务员队伍;②保障了公务员队伍的稳定,提高政府的行政效率;③有利于选拔德才兼备的人才,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9世纪中期后(英国、美国)。
背景:根据材料“19世纪中期以后,资本主义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社会化的大生产,导致政府主管事务的膨胀。”可知,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国家社会事务增加;根据材料“成长壮大起来的资产阶级,特别是工业资产阶级迫切要求改革旧的政府官吏制度,以提高政府部门的效能,适应和维护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可知,工业资产阶级要求提高政府的行政效率;根据材料“伴随着资产阶级政党政治出现的‘政党分肥’,政府行政人员经常大规模的换班,行政管理紊乱,工作效率低下。”可知,政党政治对行政管理的消极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古代分科考试、公开选拔官员制度,即中国的科举制度的影响。
【小问2详解】
本题是对比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993年——至今(中国)。
相同之处:根据材料“我国的公务员分为政务类公务员和业务类公务员两类,管理方式上是政务类和业务类管理的双轨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都对公务员采取分类管理制度;根据材料“200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颁布,我国的公务员制度正式形成。......英国1855年、1870年先后颁布法令,最终确立近代公务员制度;美国1883年制定《彭德尔顿法》,也建立了统一的国家公务员制度。”可知,都通过制定法律进行规范;根据材料“国家公务员中的业务类公务员都必须经过法定考试,公开竞争,对他们的考核都要按照其法定的标准和程序进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都采取法定考试、公开竞争的方式录取公务员。
作用:根据材料“将有利于加强和改善党对人事工作的领导,使我国的人事管理走上科学化、法律化的轨道;”可知,建立了符合我国国情的公务员队伍;根据材料“有利于克服官僚主义提高工作效率,保证我国各项战略目标的实现。”可知,保障了公务员队伍的稳定,提高政府的行政效率;根据材料“有利于各类德才兼备人才的涌出,各展所长”可知,有利于选拔德才兼备的人才,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2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不同时期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
时期 内容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建党精神、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长征精神、遵义会议精神、延安精神、抗战精神、红岩精神、西柏坡精神、东北抗联精神、南泥湾精神、太行精神(吕梁精神)、大别山精神、沂蒙精神、老区精神、张思德精神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 抗美援朝精神、“两弹一星”精神、雷锋精神、焦裕禄精神、大庆精神(铁人精神)、红旗渠精神、北大荒精神、“两路”精神、老西藏精神(孔繁森精神)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改革开放精神、特区精神、抗洪精神、抗击“非典”精神、抗震救灾精神、载人航天精神、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青藏铁路精神、女排精神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 脱贫攻坚精神、抗疫精神、“三牛”精神、科学家精神、企业家精神、探月精神、新时代北斗精神、丝路精神
——摘编自共产党员网
根据材料,任选一种精神,拟定一个主题,结合中国近现代史的相关史实予以简要说明。(要求:列出精神,主题明确,论述充分,逻辑清晰。)
【答案】井冈山精神。秋收起义受挫后,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余部走向井冈山,建立了第一块农村革命根据地,形成了井冈山精神。井冈山精神的核心内涵是:坚定执着追理想,实事求是闯新路,艰苦奋斗攻难关,依靠群众求胜利。井冈山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在极艰难条件下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而形成的伟大精神,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里程碑。毛泽东1930年1月写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阐明了对中国革命与红军前途,描绘了中国革命“星火燎原”的光辉前景,坚定了革命理想信念。秋收起义后,鉴于敌强我弱的现实,毛泽东坚持从实际出发,开创出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从革命实践上否定了“城市中心论”,体现了实事求是闯新路。国民党对井冈山革命根据地进行军事进攻和经济封锁,井冈山根据地的干部、党员带头厉行节约,发扬艰苦奋斗精神。在井冈山开展土地革命,赢得了人民群众的衷心爱戴,因此红军能够攻克一道道难关,取得一个个胜利,体现出依靠群众求胜利。井冈山精神是党的光荣传统,是一种能够穿越时空、具有磅礴伟力和永恒教育价值的标志性红色精神资源,必须与时俱进地不断发扬光大,让井冈山精神放射出新的时代光芒。其他主题,言之成理即可。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选取井冈山精神进行说明。根据所学知识,首先说明井冈山精神形成的过程、内涵,然后通过具体史实说明井冈山精神的具体内涵,最后说明井冈山精神是党的光荣传统,必须与时俱进地不断发扬光大,让井冈山精神放射出新的时代光芒。其它主题,言之成理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