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黔东南州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贵州省黔东南州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62.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8-01 12:17:0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黔东南州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
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全部答案都要写在答题卡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西汉末年,著名学者扬雄先是相信盖天说,后来在与另一位学者桓谭的争论中,被桓谭所说服,转而信奉浑天说。他经过细致思考,发现了盖天说的诸多破绽,撰写了著名的《难盖天八事》一文,从观测依据到数理结构等八个方面,逐一对盖天说作了批驳。比如,他提出,按盖天说的说法,天至高,地至卑,太阳依附在天壳上运动,也是高高在上的,人之所以看到太阳从地平线下升起,是由于太阳太高了,导致人产生了视觉错误的缘故。但是,即使人眼会因观察对象的距离远而产生视觉错乱,水平面和光线的传播是客观的,它们是不会出错的,那么就在高山顶上取一个水平面,以之判断日的出没。实验证明太阳确实是从水平面之下升起的,光线也是从下向上传播的,这与盖天说的推论完全相反,证明盖天说是错误的。这是扬雄从观测依据的角度对盖天说所作的批驳。整体来说,他从八个方面对盖天说所作的批驳,有理有据,是盖天说无法辩解的。
但是浑天说也有自己的软肋。浑天说主张天在外,表里有水;地在内,漂浮水上。这一主张成为盖天说批驳的重点,东汉著名学者王充就曾一针见血地指出:旧说,天转从地下过。今掘地一丈辄有水,天何得从水中行乎?甚不然也。(《隋书·天文志》)
王充的责难是颇有说服力的,因为按当时的人的理解,太阳是依附在天球上的,天从水中出入,就意味着太阳这个大火球也要从水中出入,这是不可思议的。面对王充的责难,浑天说者的态度是,只要有充足的证据证明太阳是从地平线下升起,又落到地平线下面,它即使出入于水中又有何妨?晋朝的葛洪就针对王充的责难,提出了判断浑天说是否成立的判据:
又日之入西方,视之稍稍去,初尚有半,如横破镜之状,须臾沦没矣。若如王生之言,日转北去者,其北都没之顷,宜先如竖破镜之状,不应如横破镜也。(《隋书·天文志》)
葛洪以太阳落入地平线时呈现出“横破镜”的状态这一事实作为依据,指出这种现象与盖天说的推论相反,证明盖天说是错误的。他提出的判据是有说服力的。从观测的角度,只能承认浑天说是较为正确的。至于太阳从水中出没的问题,南北朝时期的浑天家何承天给出了自己的解释,但并未起到太大的作用,这是因为浑天说有一个根本的缺陷——它没有地球观念,没有意识到海洋也是大地的一部分。
(选自关增建《天文学上的旷世之争》,有删改)
材料二:
浑天说的代表作《张衡浑仪注》中说:“浑天如鸡子。天体圆如弹丸,地如鸡子中黄,孤居于天内,天大而地小。天表里有水,天之包地,犹壳之裹黄。……天转如车毂之运也,周旋无端,其形浑浑,故曰浑天。”可见浑天说比盖天说进了一步,它认为天不是一个半球形,而是一整个圆球,地球在其中,就如鸡蛋黄在鸡蛋内部一样。不过,浑天说并不认为“天球”就是宇宙的界限,它认为“天球”之外还有别的世界,即张衡所谓:“过此而往者,未之或知也。未之或知者,宇宙之谓也。宇之表无极,宙之端无穷。”(《灵宪》)
浑天说最初认为:地球不是孤零零地悬在空中的,而是浮在水上;后来又有发展,认为地球浮在气中,因此有可能回旋浮动,这就是“地有四游”的朴素地动说的先河。浑天说认为全天恒星都布于一个“天球”上,而日月五星则附于“天球”上运行,这与现代天文学的天球概念十分接近。因而浑天说采用球面坐标系,如赤道坐标系,来量度天体的位置,计量天体的运动。在古代,例如,对于恒星的昏旦中天,日月五星的顺逆去留,都采用浑天说体系来描述,所以,浑天说不只是一种宇宙学说,而且是一种观测和测量天体视运动的计算体系,类似现代的球面天文学。
浑天说可能始于战国时期。屈原《天问》:“圜则九重,孰营度之?”这里的“圜”有的注家认为就是天球的意思。西汉末的扬雄提到了“浑天”这个词,这是现今所知的最早的记载。他在《法言·重黎》篇里说:“或问浑天。曰:落下闳营之,鲜于妄人度之,耿中丞象之。”这里的“浑天”是浑天仪,实即浑仪的意思。扬雄是在和《天问》对照的情况下来说这段话的。由此可见,落下闳时已有浑天说了。
浑天说提出后,并未能立即取代盖天说,而是两家各执一端,争论不休。但是,在宇宙结构的认识上,浑天说显然要比盖天说进步得多,能更好地解释许多天象。另一方面,浑天说手中有两大法宝:一是当时最先进的观天仪——浑天仪,借助于它,浑天家可以用精确的观测事实来论证浑天说。在中国古代,依据这些观测事实而制定的历法具有相当的精度,这是盖天说所无法比拟的。另一大法宝就是浑象,利用它可以形象地演示天体的运行,使人们不得不折服于浑天说的卓越思想。
因此,浑天说逐渐取得了优势地位。到了唐代,天文学家一行等人通过天地测试彻底否定了盖天说,使浑天说在中国古代天文领域称雄了上千年。
(选自《科普中国》,有删改)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认为,从观测角度来进行评价,浑天说确比盖天说更具优势。
B. 材料一中著名学者扬雄以实验结果来批驳盖天说的错误,说明盖天说无法用实验来验证。
C. 材料二依据有的注家认为屈原《天问》中“圜则九重,孰营度之?”的“圜”就是天球的意思,推论出浑天说起源于战国时期。
D. 材料二指出,浑天说在与盖天说的争论中逐渐占据上风,到了唐代,天文学家更是彻底否定了盖天说,盖天说由此销声匿迹。
2. 根据材料二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从材料二的内容可以看出,科学探索往往要经历一个漫长的过程,科学探索过程中的不断辩争,有利于科学的发展进步。
B. 从“这与现代天文学的天球概念十分接近”“类似现代的球面天文学”的表述来看,现代天文学继承了中国古代浑天说的理论。
C. 浑天说的“两大法宝”从侧面表明,精密的仪器可以为科学论说提供具有说服力的证据。
D. 如果没有科学观测的支撑,浑天说不一定能取代盖天说,并在中国古代天文领域称雄上千年。
3. 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论述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第一段,扬雄运用驳论法来批驳盖天论的观点,极具说服力,使对方无法辩解。
B. 材料一围绕“天文学上的旷世之争”展开,论述了双方相互批驳、责难的过程。
C. 材料二第三段主要运用引用论证法来阐明浑天说的起源,增强了论证的说服力和权威性。
D. 材料二层层递进,以“浑天说”为论述对象,先说其起源,再论其形成与发展,最后提其地位。
4. 从材料二看,浑天说相较盖天说有哪些优点?
5. 材料一中作者对浑天说与盖天说之争的“述”,并不强调对所有史料进行考据式的梳理和呈现,而是选择主要的人物,择要呈现。请从材料中找出相关内容进行印证。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边城》(节选)
沈从文
由四川过湖南去,靠东有一条官路。这官路将近湘西边境到了一个地方名为“茶峒”的小山城时,有一小溪,溪边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户单独的人家。这人家只一个老人,一个女孩子,一只黄狗。
小溪流下去,绕山岨流,约三里便汇入茶峒的大河。人若过溪越小山走去,则只一里路就到了茶峒城边。溪流如弓背,山路如弓弦,故远近有了小小差异。小溪宽约二十丈,河床为石头作成。静静的水即或深到一篙不能落底,却依然清澈透明,河中游鱼来去皆可以计数。小溪既为川湘来往孔道,水常有涨落,限于财力不能搭桥,就安排了一只方头渡船。这渡船一次连人带马,约可以载二十位搭客过河,人数多时则反复来去。渡船头竖了一枝小小竹竿,挂着一个可以活动的铁环,溪岸两端水槽牵了一段废缆,有人过渡时,把铁环挂在废缆上,船上人就引手攀缘那条缆索,慢慢的牵船过对岸去。船将拢岸了,管理这渡船的,一面口中嚷着“慢点慢点”,自己霍的跃上了岸,拉着铁环,于是人货牛马全上了岸,翻过小山不见了。渡头为公家所有,故过渡人不必出钱。有人心中不安,抓了一把钱掷到船板上时,管渡船的必为一一拾起,依然塞到那人手心里去,俨然吵嘴时的认真神气:“我有了口量,三斗米,七百钱,够了。谁要这个!”
但不成,凡事求个心安理得,出气力不受酬谁好意思,不管如何还是有人把钱的。管船人却情不过,也为了心安起见,便把这些钱托人到茶峒去买茶叶和草烟,将茶峒出产的上等草烟,一扎一扎挂在自己腰带边,过渡的谁需要这东西必慷慨奉赠。有时从神气上估计那远路人对于身边草烟引起了相当的注意时,便把一小束草烟扎到那人包袱上去,一面说,“不吸这个吗,这好的,这妙的,味道蛮好,送人也合式!”茶叶则在六月里放进大缸里去,用开水泡好,给过路人解渴。
管理这渡船的,就是住在塔下的那个老人。活了七十年,从二十岁起便守在这小溪边,五十年来不知把船来去渡了若干人。年纪虽那么老了。本来应当休息了,但天不许他休息,他仿佛便不能够同这一分生活离开。他从不思索自己的职务对于本人的意义,只是静静的很忠实的在那里活下去。代替了天,使他在日头升起时,感到生活的力量,当日头落下时,又不至于思量与日头同时死去的,是那个伴在他身旁的女孩子。他唯一的朋友为一只渡船与一只黄狗,唯一的亲人便只那个女孩子。
女孩的母亲是老船夫的独生女,在生下女孩后追随丈夫殉情了。在一种近于奇迹中,这遗孤居然已长大成人,一转眼间便十三岁了。为了住处两山多篁竹,翠色逼人而来,老船夫随便为这可怜的孤雏拾取了一个近身的名字,叫作“翠翠”。
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人又那么乖,如山头黄麂一样,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平时在渡船上遇陌生人对她有所注意时,便把光光的眼睛瞅着那陌生人,作成随时皆可举步逃入深山的神气,但明白了人无机心后,就又从从容容的在水边玩耍了。
老船夫不论晴雨,必守在船头。有人过渡时,便略弯着腰,两手缘引了竹缆,把船横渡过小溪。有时疲倦了,躺在临溪大石上睡着了,人在隔岸招手喊过渡,翠翠不让祖父起身,就跳下船去,很敏捷的替祖父把路人渡过溪,一切皆溜刷在行,从不误事。有时又和祖父黄狗一同在船上,过渡时和祖父一同动手,船将近岸边,祖父正向客人招呼:“慢点,慢点”时,那只黄狗便口衔绳子,最先一跃而上,且俨然懂得如何方为尽职似的,把船绳紧衔着拖船拢岸。
风日清和的天气,无人过渡,镇日长闲,祖父同翠翠便坐在门前大岩石上晒太阳。或把一段木头从高处向水中抛去,嗾使身边黄狗自岩石高处跃下,把木头衔回来。或翠翠与黄狗皆张着耳朵,听祖父说些城中多年以前的战争故事。或祖父同翠翠两人,各把小竹作成的竖笛,逗在嘴边吹着迎亲送女的曲子。过渡人来了,老船夫放下了竹管,独自跟到船边去,横溪渡人,在岩上的一个,见船开动时,于是锐声喊着:
“爷爷,爷爷,你听我吹,你唱!”
爷爷到溪中央便很快乐的唱起来,哑哑的声音同竹管声振荡在寂静空气里,溪中仿佛也热闹了一些。(实则歌声的来复,反而使一切更寂静一些了。)
有时过渡的是从川东过茶峒的小牛,是羊群,是新娘子的花轿,翠翠必争着作渡船夫,站在船头,懒懒的攀引缆索,让船缓缓的过去。牛羊花轿上岸后,翠翠必跟着走,站到小山头,目送这些东西走去很远了,方回转船上,把船牵靠近家的岸边。且独自低低的学小羊叫着,学母牛叫着,或采一把野花缚在头上,独自装扮新娘子。
茶峒山城只隔渡头一里路,买油买盐时,逢年过节祖父得喝一杯酒时,祖父不上城,黄狗就伴同翠翠入城里去备办东西。到了卖杂货的铺子里,有大把的粉条,大缸的白糖,有炮仗,有红蜡烛,莫不给翠翠很深的印象,回到祖父身边,总把这些东西说个半天。那里河边还有许多上行船,百十船夫忙着起卸百货。这种船只比起渡船来全大得多,有趣味得多,翠翠也不容易忘记。
(有删改)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开头部分介绍主人公翠翠一家及其住处环境,在世外桃源般的岁月静好中透着孤寂凄凉,契合了祖孙两人的命运遭际。
B. 虽然渡头为公家所有,不必出钱,但渡船的乘客不肯白受老船夫出力,或为求心安,总会抓把钱掷到船板上。
C. 翠翠“遇到陌生人对她有所注意时,便把光光的眼睛瞅着那陌生人,作成随时皆可举步逃入深山的神气”,表明她虽然天真纯朴,但对陌生人也有防范意识。
D. 老船夫需要备办东西时,就要到茶峒山城去,好在路途不远,翠翠也可以时常代劳。
7. 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牛羊花轿上岸后,翠翠必跟着走,站在小山头,目送这些东西走去很远了才回来”,行动描写揭示出翠翠的好奇心理。
B. 选文中的景物描写,营造了静谧清幽如诗如画的美好意境,也为人物活动提供了背景;《荷花淀》中的景物描写也有类似作用。
C. 选文以第三人称全知视角叙述故事,刻画人物,描摹景物,可以自由灵活地将边城的人事景物呈现给读者,但不利于揭示人物的心理。
D. 《边城》是一篇带有田园牧歌情调的散文化小说,反映了作者对“美好,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的向往,这在选文和教材节选部分都有充分的体现。
8. 爷爷是一个充溢着人性美的形象,这种人性美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分析。
9. 汪曾祺说:“《边城》是一个温暖作品。”从选文看,“温暖”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
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屈平。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骚”者,犹离忧也。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推其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节选自《屈原列传》)
材料二: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余虽好修姱以鞿羁兮,謇朝谇而夕替。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揽茝。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固时俗之工巧兮,规矩而改错。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忳郁邑余佗傺兮,吾独穷困乎此时也。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诟。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节选自《离骚》)
10. 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每一[A]令出[B]平伐[C]其功[D]曰[E]以为[F]‘非我[G]莫能[H]为也。’
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之,代词,文中指代屈原,“庄宗受而藏之于庙”的“之”也作代词用,两者用法相同。
B. 疾,是“痛心”的意思,与《劝学》“声非加疾也”的“疾”词义不相同。
C. 灵修,表示有灵智远见的人,用以比喻国君,文中指楚怀王。
D. 流亡,文中指被迫离开家乡或祖国,流落逃亡在外,和现在所说的“流亡海外”一样。
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离骚”的意思是“遭遇忧愁”,这正是屈原写作《离骚》的缘由。
B. 屈原的作品语言简练,语意含蓄,善于用平常的词语表现宏大的意旨,用浅近的事例表现深远的意义。
C. 屈原在《离骚》中称述远古、中古帝王及春秋时期诸侯的事迹,用以讽刺楚国的时政。
D. 屈原因才能出众而遭小人嫉妒和造谣中伤,这在《离骚》中表述为“既替余以惠纕兮,又申之以揽茝”。
13.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
(2)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
14. 作者认为屈原之志“可与日月争光”,依据材料一,用自己的话概括其理由。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小题。
书愤
陆游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北望①
陆游
北望中原泪满巾,黄旗空想渡河津。
丈夫穷死由来事,要是江南有此人!
【注】①该诗写于淳熙十五年(1188),陆游64岁。
15. 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书愤》颔联实写诗人在瓜洲渡和大散关积极备战、抗击金兵的经历,寄寓自己的胸怀抱负。
B. 《书愤》围绕“愤”字抒怀,表达了诗人收复失地的宿志不得实现的郁愤和国土沦陷的悲愤之情。
C. “中原北望气如山”于悲愤中见豪壮,“北望中原泪满巾”于悲愤中见沉痛,两句表达的情感同中有异。
D. 《北望》第二句是倒装句,顺装应为“空想黄旗渡河津”,意思是诗人盼望南宋军队能高举黄旗,渡河北伐,收复中原,但却成了空想。
16. 两首诗的抒情方式和所抒发的情感都有不同之处,请分别结合两首诗的最后两句简要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题,6分)
17. 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剑门关景点扫描二维码,即可参与“执铁锤、辟天梯,五壮士邀你开山”活动,活动创意源自李白《蜀道难》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
(2)李密在《陈情表》中说:自己刚刚出生六个月就遭遇“____________”不幸,后来舅父逼母亲改嫁,祖母刘氏怜悯他从小丧父,便“____________”。
(3)小刚在为自己摄影作品写介绍词,其中一幅画面内容是春水荡漾,飞鸟翱翔,他不禁想到诗歌名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其次就是鼠麹草,这种在欧洲非登上阿尔卑斯山的高处不容易采撷得到的名贵的小草,在这里每逢暮春和初秋却一年两季地开遍了山坡,我爱它那从叶子演变成的,有白色茸毛的花朵,谦虚地掺杂在乱草的中间。但是在这谦虚里没有卑躬,只有纯洁,没有矜持,只有坚强。有谁要认识这小草的意义吗?(我愿意指给他看:在夕阳里一座山丘的顶上,坐着一个村女,她 ① 地在那里缝什么,一任她的羊在远远近近的山坡上吃草,四面是山,四面是树,她从不抬起头来张望一下,陪伴着她的是一丛一丛的鼠麹从杂草中露出头来。)这时我正从城里来,我看见这幅图像,觉得我随身带来的纷扰都变成深秋的黄叶,自然而然地凋落了。这使我知道,一个小生命是怎样鄙弃了一切浮夸, ② 担当着一个大宇宙。那消逝了的村庄必定也曾经像是这个少女,抱着自己的朴质,春秋佳日,被这些白色的小草围绕着,在山腰里 ③ 地负担着一切。后来一个横来的运命使它骤然死去,不留下一些夸耀后人的事迹。
18.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9. 下列各句中的冒号与文中括号内句子的冒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 他们一生最崇敬的只有两种人:一是国家领导人,一是当地的秦腔名角。
B. 大堰河曾做了一个不能对人说的梦:在梦里,她吃着她乳儿的婚酒。
C. 阿Q间或瞪着眼睛道:“我们先前——比你阔得多啦!你算什么东西!”
D. 这些雪球由冰块、岩石和有机分子组成:它们就是彗核。
20. 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2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植物蛋白是重要的一种蛋白质,是人类膳食蛋白质的重要来源地。大致分为两类:一是完全蛋白质,凡是含有各种必需氨基酸且比例适宜的蛋白质,称为完全蛋白质; ① ,是指缺乏任何一种必需氨基酸的蛋白质,需要注意的是,单独使用不完全蛋白质时,不能维持机体的氮平衡和生长发育需求。
虽然豆类、谷类中一般都含有较多的植物蛋白, ② :谷类一般含蛋白质6%-10%,蛋白质含量不算高,但由于是人们的主食,所以仍然是蛋白质的主要来源;豆类含有丰富的蛋白质,特别是大豆含蛋白质高达36%-40%,营养价值较高。
植物蛋白质有不同的溶解度,蛋白质分子在水中的溶解度主要取决于蛋白质分子表面的水化层厚度和带电荷数量。不同的蛋白质分子, ③ ,从而导致蛋白质的溶解度不同。此外,外界环境因素也可以影响蛋白质的溶解度。
21.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7个字。
22. 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增删少量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2023年5月30日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发射升空。航天员中有一位“特殊”的人才:他是中国史上最年轻的航天员,是第一位戴眼镜的航天员,是中国首位非军人航天员,是中国空间站首位载荷专家,他31岁成为博导,发表了近20篇SCI……他是出生于云南保山市施甸县一个普通农民家庭的桂海潮。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黔东南州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
语文试题 答案解析
注意事项:
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全部答案都要写在答题卡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西汉末年,著名学者扬雄先是相信盖天说,后来在与另一位学者桓谭的争论中,被桓谭所说服,转而信奉浑天说。他经过细致思考,发现了盖天说的诸多破绽,撰写了著名的《难盖天八事》一文,从观测依据到数理结构等八个方面,逐一对盖天说作了批驳。比如,他提出,按盖天说的说法,天至高,地至卑,太阳依附在天壳上运动,也是高高在上的,人之所以看到太阳从地平线下升起,是由于太阳太高了,导致人产生了视觉错误的缘故。但是,即使人眼会因观察对象的距离远而产生视觉错乱,水平面和光线的传播是客观的,它们是不会出错的,那么就在高山顶上取一个水平面,以之判断日的出没。实验证明太阳确实是从水平面之下升起的,光线也是从下向上传播的,这与盖天说的推论完全相反,证明盖天说是错误的。这是扬雄从观测依据的角度对盖天说所作的批驳。整体来说,他从八个方面对盖天说所作的批驳,有理有据,是盖天说无法辩解的。
但是浑天说也有自己的软肋。浑天说主张天在外,表里有水;地在内,漂浮水上。这一主张成为盖天说批驳的重点,东汉著名学者王充就曾一针见血地指出:旧说,天转从地下过。今掘地一丈辄有水,天何得从水中行乎?甚不然也。(《隋书·天文志》)
王充的责难是颇有说服力的,因为按当时的人的理解,太阳是依附在天球上的,天从水中出入,就意味着太阳这个大火球也要从水中出入,这是不可思议的。面对王充的责难,浑天说者的态度是,只要有充足的证据证明太阳是从地平线下升起,又落到地平线下面,它即使出入于水中又有何妨?晋朝的葛洪就针对王充的责难,提出了判断浑天说是否成立的判据:
又日之入西方,视之稍稍去,初尚有半,如横破镜之状,须臾沦没矣。若如王生之言,日转北去者,其北都没之顷,宜先如竖破镜之状,不应如横破镜也。(《隋书·天文志》)
葛洪以太阳落入地平线时呈现出“横破镜”的状态这一事实作为依据,指出这种现象与盖天说的推论相反,证明盖天说是错误的。他提出的判据是有说服力的。从观测的角度,只能承认浑天说是较为正确的。至于太阳从水中出没的问题,南北朝时期的浑天家何承天给出了自己的解释,但并未起到太大的作用,这是因为浑天说有一个根本的缺陷——它没有地球观念,没有意识到海洋也是大地的一部分。
(选自关增建《天文学上的旷世之争》,有删改)
材料二:
浑天说的代表作《张衡浑仪注》中说:“浑天如鸡子。天体圆如弹丸,地如鸡子中黄,孤居于天内,天大而地小。天表里有水,天之包地,犹壳之裹黄。……天转如车毂之运也,周旋无端,其形浑浑,故曰浑天。”可见浑天说比盖天说进了一步,它认为天不是一个半球形,而是一整个圆球,地球在其中,就如鸡蛋黄在鸡蛋内部一样。不过,浑天说并不认为“天球”就是宇宙的界限,它认为“天球”之外还有别的世界,即张衡所谓:“过此而往者,未之或知也。未之或知者,宇宙之谓也。宇之表无极,宙之端无穷。”(《灵宪》)
浑天说最初认为:地球不是孤零零地悬在空中的,而是浮在水上;后来又有发展,认为地球浮在气中,因此有可能回旋浮动,这就是“地有四游”的朴素地动说的先河。浑天说认为全天恒星都布于一个“天球”上,而日月五星则附于“天球”上运行,这与现代天文学的天球概念十分接近。因而浑天说采用球面坐标系,如赤道坐标系,来量度天体的位置,计量天体的运动。在古代,例如,对于恒星的昏旦中天,日月五星的顺逆去留,都采用浑天说体系来描述,所以,浑天说不只是一种宇宙学说,而且是一种观测和测量天体视运动的计算体系,类似现代的球面天文学。
浑天说可能始于战国时期。屈原《天问》:“圜则九重,孰营度之?”这里的“圜”有的注家认为就是天球的意思。西汉末的扬雄提到了“浑天”这个词,这是现今所知的最早的记载。他在《法言·重黎》篇里说:“或问浑天。曰:落下闳营之,鲜于妄人度之,耿中丞象之。”这里的“浑天”是浑天仪,实即浑仪的意思。扬雄是在和《天问》对照的情况下来说这段话的。由此可见,落下闳时已有浑天说了。
浑天说提出后,并未能立即取代盖天说,而是两家各执一端,争论不休。但是,在宇宙结构的认识上,浑天说显然要比盖天说进步得多,能更好地解释许多天象。另一方面,浑天说手中有两大法宝:一是当时最先进的观天仪——浑天仪,借助于它,浑天家可以用精确的观测事实来论证浑天说。在中国古代,依据这些观测事实而制定的历法具有相当的精度,这是盖天说所无法比拟的。另一大法宝就是浑象,利用它可以形象地演示天体的运行,使人们不得不折服于浑天说的卓越思想。
因此,浑天说逐渐取得了优势地位。到了唐代,天文学家一行等人通过天地测试彻底否定了盖天说,使浑天说在中国古代天文领域称雄了上千年。
(选自《科普中国》,有删改)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认为,从观测角度来进行评价,浑天说的确比盖天说更具优势。
B. 材料一中著名学者扬雄以实验结果来批驳盖天说的错误,说明盖天说无法用实验来验证。
C. 材料二依据有的注家认为屈原《天问》中“圜则九重,孰营度之?”的“圜”就是天球的意思,推论出浑天说起源于战国时期。
D. 材料二指出,浑天说在与盖天说的争论中逐渐占据上风,到了唐代,天文学家更是彻底否定了盖天说,盖天说由此销声匿迹。
2. 根据材料二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从材料二的内容可以看出,科学探索往往要经历一个漫长的过程,科学探索过程中的不断辩争,有利于科学的发展进步。
B. 从“这与现代天文学的天球概念十分接近”“类似现代的球面天文学”的表述来看,现代天文学继承了中国古代浑天说的理论。
C. 浑天说的“两大法宝”从侧面表明,精密的仪器可以为科学论说提供具有说服力的证据。
D. 如果没有科学观测的支撑,浑天说不一定能取代盖天说,并在中国古代天文领域称雄上千年。
3. 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论述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第一段,扬雄运用驳论法来批驳盖天论的观点,极具说服力,使对方无法辩解。
B. 材料一围绕“天文学上旷世之争”展开,论述了双方相互批驳、责难的过程。
C. 材料二第三段主要运用引用论证法来阐明浑天说的起源,增强了论证的说服力和权威性。
D. 材料二层层递进,以“浑天说”为论述对象,先说其起源,再论其形成与发展,最后提其地位。
4. 从材料二看,浑天说相较盖天说有哪些优点?
5. 材料一中作者对浑天说与盖天说之争“述”,并不强调对所有史料进行考据式的梳理和呈现,而是选择主要的人物,择要呈现。请从材料中找出相关内容进行印证。
【答案】1. A 2. B 3. D
4. ①在对宇宙结构的认识上,浑天说能更好地解释天象。
②有浑天仪做精确的观测,依据这些观测事实制定的历法具有盖天说无法比拟的精度。
③有浑象来做形象的演示,使人们对天体的运行有更直观的感受。
5. ①对盖天说的批驳,只选取两个人物,一是扬雄《难盖天八事》,“八事”中只详细介绍了从观测依据角度提出的批驳意见。二是葛洪,从太阳没入地平线呈现出的“横破镜”状态的观测事实来批驳盖天说的谬误。
②对于浑天说的批驳,也没有面面俱到,只选择了王充对其“天河水中行”的荒谬的责难。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B.“说明盖天说无法用实验来验证”说法错误,于文无据。扬雄以实验结果来批驳盖天说的错误,并不能说明盖天说无法用实验来验证。
C.“推论出浑天说起源于战国时期”说法错误,原文说的是“浑天说可能始于战国时期”,是“可能”。
D.“盖天说由此销声匿迹”说法错误,依据原文“到了唐代,天文学家一行等人通过天地测试彻底否定了盖天说,使浑天说在中国古代天文领域称雄了上千年”可知,天文学家更是彻底否定了盖天说,不代表盖天说就消失了。
故选A。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
B.“现代天文学继承了中国古代浑天说的理论”说法错误,原文说的是“这与现代天文学的天球概念十分接近”“类似现代的球面天文学”。“十分接近”“类似”不等同于“继承”。
故选B。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D.“材料二层层递进”说法错误,分析材料二可知,应为并列结构,先说浑天说的形成与发展,再说其起源,最后提其地位。
故选D。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
从材料二“在宇宙结构的认识上,浑天说显然要比盖天说进步得多,能更好地解释许多天象”可以概括出,在对宇宙结构的认识上,浑天说能更好地解释天象。
从材料二“当时最先进的观天仪——浑天仪,借助于它,浑天家可以用精确的观测事实来论证浑天说。在中国古代,依据这些观测事实而制定的历法具有相当的精度,这是盖天说所无法比拟的”可以概括出,有浑天仪做精确的观测,依据这些观测事实制定的历法具有盖天说无法比拟的精度。
从材料二“另一大法宝就是浑象,利用它可以形象地演示天体的运行,使人们不得不折服于浑天说的卓越思想”可以概括出,有浑象来做形象的演示,使人们对天体的运行有更直观的感受。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
根据材料一“他经过细致思考,发现了盖天说的诸多破绽,撰写了著名的《难盖天八事》一文,从观测依据到数理结构等八个方面,逐一对盖天说作了批驳”“这是扬雄从观测依据的角度对盖天说所作的批驳。整体来说,他从八个方面对盖天说所作的批驳,有理有据,是盖天说无法辩解的”“葛洪以太阳落入地平线时呈现出‘横破镜’的状态这一事实作为依据,指出这种现象与盖天说的推论相反,证明盖天说是错误的”可知,对盖天说的批驳,只选取两个人物,一是扬雄《难盖天八事》,“八事”中只详细介绍了从观测依据角度提出的批驳意见。二是葛洪,从太阳没入地平线呈现出的“横破镜”状态的观测事实来批驳盖天说的谬误。
根据材料一“这一主张成为盖天说批驳的重点,东汉著名学者王充就曾一针见血地指出:旧说,天转从地下过。今掘地一丈辄有水,天何得从水中行乎?甚不然也”可知,对于浑天说的批驳,也没有面面俱到,只选择了王充对其“天河水中行”的荒谬的责难。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边城》(节选)
沈从文
由四川过湖南去,靠东有一条官路。这官路将近湘西边境到了一个地方名为“茶峒”的小山城时,有一小溪,溪边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户单独的人家。这人家只一个老人,一个女孩子,一只黄狗。
小溪流下去,绕山岨流,约三里便汇入茶峒的大河。人若过溪越小山走去,则只一里路就到了茶峒城边。溪流如弓背,山路如弓弦,故远近有了小小差异。小溪宽约二十丈,河床为石头作成。静静的水即或深到一篙不能落底,却依然清澈透明,河中游鱼来去皆可以计数。小溪既为川湘来往孔道,水常有涨落,限于财力不能搭桥,就安排了一只方头渡船。这渡船一次连人带马,约可以载二十位搭客过河,人数多时则反复来去。渡船头竖了一枝小小竹竿,挂着一个可以活动的铁环,溪岸两端水槽牵了一段废缆,有人过渡时,把铁环挂在废缆上,船上人就引手攀缘那条缆索,慢慢的牵船过对岸去。船将拢岸了,管理这渡船的,一面口中嚷着“慢点慢点”,自己霍的跃上了岸,拉着铁环,于是人货牛马全上了岸,翻过小山不见了。渡头为公家所有,故过渡人不必出钱。有人心中不安,抓了一把钱掷到船板上时,管渡船的必为一一拾起,依然塞到那人手心里去,俨然吵嘴时的认真神气:“我有了口量,三斗米,七百钱,够了。谁要这个!”
但不成,凡事求个心安理得,出气力不受酬谁好意思,不管如何还是有人把钱的。管船人却情不过,也为了心安起见,便把这些钱托人到茶峒去买茶叶和草烟,将茶峒出产的上等草烟,一扎一扎挂在自己腰带边,过渡的谁需要这东西必慷慨奉赠。有时从神气上估计那远路人对于身边草烟引起了相当的注意时,便把一小束草烟扎到那人包袱上去,一面说,“不吸这个吗,这好的,这妙的,味道蛮好,送人也合式!”茶叶则在六月里放进大缸里去,用开水泡好,给过路人解渴。
管理这渡船的,就是住在塔下的那个老人。活了七十年,从二十岁起便守在这小溪边,五十年来不知把船来去渡了若干人。年纪虽那么老了。本来应当休息了,但天不许他休息,他仿佛便不能够同这一分生活离开。他从不思索自己的职务对于本人的意义,只是静静的很忠实的在那里活下去。代替了天,使他在日头升起时,感到生活的力量,当日头落下时,又不至于思量与日头同时死去的,是那个伴在他身旁的女孩子。他唯一的朋友为一只渡船与一只黄狗,唯一的亲人便只那个女孩子。
女孩的母亲是老船夫的独生女,在生下女孩后追随丈夫殉情了。在一种近于奇迹中,这遗孤居然已长大成人,一转眼间便十三岁了。为了住处两山多篁竹,翠色逼人而来,老船夫随便为这可怜的孤雏拾取了一个近身的名字,叫作“翠翠”。
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人又那么乖,如山头黄麂一样,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平时在渡船上遇陌生人对她有所注意时,便把光光的眼睛瞅着那陌生人,作成随时皆可举步逃入深山的神气,但明白了人无机心后,就又从从容容的在水边玩耍了。
老船夫不论晴雨,必守在船头。有人过渡时,便略弯着腰,两手缘引了竹缆,把船横渡过小溪。有时疲倦了,躺在临溪大石上睡着了,人在隔岸招手喊过渡,翠翠不让祖父起身,就跳下船去,很敏捷的替祖父把路人渡过溪,一切皆溜刷在行,从不误事。有时又和祖父黄狗一同在船上,过渡时和祖父一同动手,船将近岸边,祖父正向客人招呼:“慢点,慢点”时,那只黄狗便口衔绳子,最先一跃而上,且俨然懂得如何方为尽职似的,把船绳紧衔着拖船拢岸。
风日清和的天气,无人过渡,镇日长闲,祖父同翠翠便坐在门前大岩石上晒太阳。或把一段木头从高处向水中抛去,嗾使身边黄狗自岩石高处跃下,把木头衔回来。或翠翠与黄狗皆张着耳朵,听祖父说些城中多年以前的战争故事。或祖父同翠翠两人,各把小竹作成的竖笛,逗在嘴边吹着迎亲送女的曲子。过渡人来了,老船夫放下了竹管,独自跟到船边去,横溪渡人,在岩上的一个,见船开动时,于是锐声喊着:
“爷爷,爷爷,你听我吹,你唱!”
爷爷到溪中央便很快乐的唱起来,哑哑的声音同竹管声振荡在寂静空气里,溪中仿佛也热闹了一些。(实则歌声的来复,反而使一切更寂静一些了。)
有时过渡的是从川东过茶峒的小牛,是羊群,是新娘子的花轿,翠翠必争着作渡船夫,站在船头,懒懒的攀引缆索,让船缓缓的过去。牛羊花轿上岸后,翠翠必跟着走,站到小山头,目送这些东西走去很远了,方回转船上,把船牵靠近家的岸边。且独自低低的学小羊叫着,学母牛叫着,或采一把野花缚在头上,独自装扮新娘子。
茶峒山城只隔渡头一里路,买油买盐时,逢年过节祖父得喝一杯酒时,祖父不上城,黄狗就伴同翠翠入城里去备办东西。到了卖杂货的铺子里,有大把的粉条,大缸的白糖,有炮仗,有红蜡烛,莫不给翠翠很深的印象,回到祖父身边,总把这些东西说个半天。那里河边还有许多上行船,百十船夫忙着起卸百货。这种船只比起渡船来全大得多,有趣味得多,翠翠也不容易忘记。
(有删改)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开头部分介绍主人公翠翠一家及其住处环境,在世外桃源般的岁月静好中透着孤寂凄凉,契合了祖孙两人的命运遭际。
B. 虽然渡头为公家所有,不必出钱,但渡船的乘客不肯白受老船夫出力,或为求心安,总会抓把钱掷到船板上。
C. 翠翠“遇到陌生人对她有所注意时,便把光光的眼睛瞅着那陌生人,作成随时皆可举步逃入深山的神气”,表明她虽然天真纯朴,但对陌生人也有防范意识。
D. 老船夫需要备办东西时,就要到茶峒山城去,好在路途不远,翠翠也可以时常代劳。
7. 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牛羊花轿上岸后,翠翠必跟着走,站在小山头,目送这些东西走去很远了才回来”,行动描写揭示出翠翠的好奇心理。
B. 选文中的景物描写,营造了静谧清幽如诗如画的美好意境,也为人物活动提供了背景;《荷花淀》中的景物描写也有类似作用。
C. 选文以第三人称全知视角叙述故事,刻画人物,描摹景物,可以自由灵活地将边城的人事景物呈现给读者,但不利于揭示人物的心理。
D. 《边城》是一篇带有田园牧歌情调的散文化小说,反映了作者对“美好,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的向往,这在选文和教材节选部分都有充分的体现。
8. 爷爷是一个充溢着人性美的形象,这种人性美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分析。
9. 汪曾祺说:“《边城》是一个温暖的作品。”从选文看,“温暖”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6. B 7. C
8. ①质朴善良、不沾染一丝铜臭:爷爷坚持渡头为公家所有,从不要渡船人的钱,哪怕却情不过也会以其他方式回馈,从不想利用职业为自己捞取不义之财。
②忠于职守、爱岗敬业:做了五十年的摆渡工,年纪老了,本应休息,但他不论晴雨,必坚守岗位,善待过客,从不懈怠。
③坚强乐观、热爱生活:独生女去世,独自抚养孙女;给孙女讲故事,吹笛子,唱迎亲送女的曲子,把日子认真的过下去。
9. ①人与人的关系:人际关系纯朴融洽,彼此友善、关爱,充满着人情的温暖。
②人与自然的关系:自然环境的清幽、静谧与人性的善良纯美和谐统一,相得益彰,生活由此增添了温度。
③人与动物的关系:狗忠诚于主人,是主人的忠实朋友,主人也把狗看做家庭成员,人与狗之间充满了情感的温度。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相关内容的分析理解能力。
B.“渡船的乘客不肯白受老船夫出力,或为求心安”说法错误。根据文中“渡头为公家所有,故过渡人不必出钱。有人心中不安,抓了一把钱掷到船板上时”可知,原文是并列关系,选项用“或”,变成选择关系了;“总会抓把钱掷到船板上”中“总会”的表述也不对,原文是“有人”。
故选B。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能力。
C.“但不利于揭示人物的心理”说法错误,第三人称全知视角有利于深入人物的内心,揭示其心理活动。
故选C。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
从文本“渡头为公家所有,故过渡人不必出钱。……依然塞到那人手心里去,俨然吵嘴时的认真神气:‘我有了口量,三斗米,七百钱,够了。谁要这个’”“管船人却情不过,也为了心安起见,便把这些钱托人到茶峒去买茶叶和草烟,将茶峒出产的上等草烟,一扎一扎挂在自己腰带边,过渡的谁需要这东西必慷慨奉赠”可以看出,爷爷认为渡头是公家的,不能要渡船人的钱,即便推辞不过也会以其他方式回馈,是个质朴善良、不沾染一丝铜臭的人。
从文本“从二十岁起便守在这小溪边,五十年来不知把船来去渡了若干人。年纪虽那么老了。本来应当休息了,但天不许他休息,他仿佛便不能够同这一分生活离开”“老船夫不论晴雨,必守在船头”“船将近岸边,祖父正向客人招呼:‘慢点,慢点’时”可以看出,爷爷忠于职守、爱岗敬业。他做了五十年的摆渡工,年纪老了,本应休息,但他仍坚守岗位,善待过客,从不懈怠。
从文本“女孩的母亲是老船夫的独生女,在生下女孩后追随丈夫殉情了。在一种近于奇迹中,这遗孤居然已长大成人,一转眼间便十三岁了”“听祖父说些城中多年以前的战争故事。或祖父同翠翠两人,各把小竹作成的竖笛,逗在嘴边吹着迎亲送女的曲子”可以看出,爷爷坚强乐观、热爱生活。他独自抚养孙女长大,给孙女讲故事,吹笛子,唱迎亲送女的曲子,认认真真地过着日子。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
“温暖”体现在人与人的关系上:由文本“渡头为公家所有,故过渡人不必出钱。有人心中不安,抓了一把钱掷到船板上时,管渡船的必为一一拾起,依然塞到那人手心里去”等内容可以看出,茶峒人情风俗淳朴,人际关系纯朴融洽,彼此之间不沾染铜臭,更多的是关爱和温情,充满着人情的温暖。
“温暖”体现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由文本“溪流如弓背,山路如弓弦,故远近有了小小差异。小溪宽约二十丈,河床为石头作成。静静的水即或深到一篙不能落底,却依然清澈透明,河中游鱼来去皆可以计数”可知,茶峒自然环境清幽、宁静,毫不张扬的散发着美的气息,宛若世外桃源。这样的自然环境与当地的人情美和谐统一,相得益彰,为人们的生活增添了温度。
“温暖”体现在人与动物的关系上:由文本“他唯一的朋友为一只渡船与一只黄狗”“那只黄狗便口衔绳子,最先一跃而上,且俨然懂得如何方为尽职似的,把船绳紧衔着拖船拢岸”“祖父不上城,黄狗就伴同翠翠入城里去备办东西”可知,爷爷、翠翠还有这只狗组成了一个充满温暖的家,狗忠诚于主人,主人也把狗看做家庭成员,人与狗之间充满了情感的温度。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
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屈平。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骚”者,犹离忧也。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推其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节选自《屈原列传》)
材料二: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余虽好修姱以鞿羁兮,謇朝谇而夕替。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揽茝。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固时俗之工巧兮,规矩而改错。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忳郁邑余佗傺兮,吾独穷困乎此时也。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诟。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节选自《离骚》)
10. 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每一[A]令出[B]平伐[C]其功[D]曰[E]以为[F]‘非我[G]莫能[H]为也。’
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之,代词,文中指代屈原,“庄宗受而藏之于庙”的“之”也作代词用,两者用法相同。
B. 疾,是“痛心”意思,与《劝学》“声非加疾也”的“疾”词义不相同。
C. 灵修,表示有灵智远见的人,用以比喻国君,文中指楚怀王。
D. 流亡,文中指被迫离开家乡或祖国,流落逃亡在外,和现在所说的“流亡海外”一样。
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离骚”的意思是“遭遇忧愁”,这正是屈原写作《离骚》的缘由。
B. 屈原的作品语言简练,语意含蓄,善于用平常的词语表现宏大的意旨,用浅近的事例表现深远的意义。
C. 屈原在《离骚》中称述远古、中古帝王及春秋时期诸侯的事迹,用以讽刺楚国的时政。
D. 屈原因才能出众而遭小人嫉妒和造谣中伤,这在《离骚》中表述为“既替余以惠纕兮,又申之以揽茝”。
13.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
(2)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
14. 作者认为屈原之志“可与日月争光”,依据材料一,用自己的话概括其理由。
【答案】10. BDE 11. D 12. D
13. (1)阐明广大崇高的道德,国家治乱兴亡的道理,无不透彻明白。
(2)违背准绳而追随邪佞,竞相把迎合讨好奉作法度。
14. ①志趣高洁;
②行为端正;
③洁身自好。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每一项法令发出,屈原就夸耀自己的功劳,说:‘除了我,没有人能做’。
第一个分句,“每一令出”是完整的主谓句,“每一令”做主语,“出”作谓语,所以第一处断在“B”处;
第二个分句,“平伐其功”句式结构完整,“平”为主语,“伐”为谓语,“其功”为宾语,所以第二处断在“D”处;
第三个分句,“曰”在句中的意思是“说”,其后为“曰”的具体内容,应在“曰”后断开,所以第三处断在“E”处。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词语含义和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A.正确。
句意:怀王很信任他。/庄宗接了箭,把它收藏在祖庙里。
B.正确。
“声非加疾也”的“疾”解释为“劲疾,声音洪亮”。句意:屈原痛心怀王惑于小人之言,不能明辨是非。/声音并没有加大。
C.正确。
D.“和现在所说的‘流亡海外’一样”错误,文中指“随水消逝”。句意:宁愿突然死去,随水流逝。/被迫离开家乡或祖国,流落逃亡在外。
故选D。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
D.“这在《离骚》中表述为‘既替余以惠纕兮,又申之以揽茝’”说法错误,“既替余以惠纕兮,又申之以揽茝”是被贬黜的原因,应为“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
故选D。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
(1)“明”,阐明;“广崇”,广大崇高;“靡”,没有;“有以”,有……办法。
(2)“绳墨”,准绳,准则;“周容”,迎合讨好;“度”,法度。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
依据原文“其志洁”可知,作者认屈原志趣高洁;
依据原文“其行廉”可知,作者认为屈原行为端正;
依据原文“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可知,作者认为屈原洁身自好,出淤泥而不染。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屈原名平,与楚国的王族同姓。他曾担任楚怀王的左徒。见闻广博,记忆力很强,通晓治理国家的道理,熟悉外交应对辞令。对内与怀王谋划商议国事,发号施令;对外接待宾客,应酬诸侯。怀王很信任他。
上官大夫和他同在朝列,想争得怀王的宠幸,心里嫉妒屈原的才能。怀王让屈原制订法令,屈原起草尚未定稿,上官大夫见了就想强行更改它(想邀功),屈原不赞同,他就在怀王面前谗毁屈原说:“大王叫屈原制订法令,大家没有不知道的。每一项法令发出,屈原就夸耀自己的功劳说:‘除了我,没有人能做’。”怀王很生气,就疏远了屈原。
屈原痛心怀王惑于小人之言,不能明辨是非,小人混淆黑白,使怀王看不明白,邪恶的小人妨碍国家,端方正直的君子则不为朝廷所容,所以忧愁苦闷,写下了《离骚》。“离骚”,就是遭到忧愁的意思。天是人类的原始,父母是人的根本。人处于困境就会追念本源,所以到了极其劳苦疲倦的时候,没有不叫天的;遇到病痛或忧伤的时候,没有不叫父母的。屈原行为正直,竭尽自己的忠诚和智慧来辅助君主,谗邪的小人来离间他,可以说到了困境了。诚信却被怀疑,忠实却被诽谤,能够没有怨恨吗?屈原之所以写《离骚》,其原因大概是从怨愤引起的。《国风》虽然多写男女爱情,但不过分而失当,《小雅》虽然多讥讽指责,但并不宣扬作乱,像《离骚》,可以说是兼有二者的特点了。它对远古上溯到帝喾,近世称述齐桓公,中古称述商汤和周武王,用来讽刺当时的政事。阐明道德的广阔崇高,国家治乱兴亡的道理,无不完全表现出来。他的文笔简约,词意精微,他的志趣高洁,行为廉正。就其文字描写来看,不过寻常事物,但它的旨趣是极大的(因为关系到国家的治乱),举的是近事,而表达的意思却十分深远。由于志趣高洁,所以文章中称述的事物也是透散着芬芳的,由于行为廉正,所以到死也不为奸邪势力所容。他独自远离污泥浊水之中,像蝉脱壳一样摆脱浊秽,浮游在尘世之外,不受浊世的玷辱,保持皎洁的品质,出污泥而不染。推赞屈原的志向,即使和日月争辉,也是可以的。
材料二:
我揩着眼泪啊声声长叹,可怜人生道路多么艰难。我虽爱好修洁严于责己,早晨被辱骂晚上又丢官。他们弹劾我佩带蕙草啊,又指责我爱好采集茝兰。这是我心中追求的东西,就是多次死亡也不后悔。怨就怨楚王这样糊涂啊,他始终不体察别人心情。那些女人妒忌我的丰姿,造谣诬蔑说我妖艳好淫。庸人本来善于投机取巧,背弃规矩而又改变政策。违背是非标准追求邪曲,争着把苟合取悦作为法则。忧愁烦闷啊我失意不安,现在孤独穷困多么艰难。宁可马上死去魂魄离散,媚俗取巧啊我坚决不干。雄鹰不与那些燕雀同群,原本自古以来就是这般。方和圆怎能够互相配,志向不同何能彼此相安?宁愿委曲心志压抑情感,宁把斥责咒骂统统承担。保持清白节操死于直道,这本为古代圣贤所称赞。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小题。
书愤
陆游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北望①
陆游
北望中原泪满巾,黄旗空想渡河津。
丈夫穷死由来事,要是江南有此人!
【注】①该诗写于淳熙十五年(1188),陆游64岁。
15. 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书愤》颔联实写诗人在瓜洲渡和大散关积极备战、抗击金兵的经历,寄寓自己的胸怀抱负。
B. 《书愤》围绕“愤”字抒怀,表达了诗人收复失地的宿志不得实现的郁愤和国土沦陷的悲愤之情。
C. “中原北望气如山”于悲愤中见豪壮,“北望中原泪满巾”于悲愤中见沉痛,两句表达的情感同中有异。
D. 《北望》第二句是倒装句,顺装应为“空想黄旗渡河津”,意思是诗人盼望南宋军队能高举黄旗,渡河北伐,收复中原,但却成了空想。
16. 两首诗的抒情方式和所抒发的情感都有不同之处,请分别结合两首诗的最后两句简要分析。
【答案】15. A 16. ①《书愤》前四句记叙,后四句抒情,抒发壮心未遂、时光虚掷、功业难成的悲愤之气。
②《北望》首句叙述,后三句议论说理,表达诗人盼望有爱国志士挺身而出,实现收复中原的理想抱负,也抒发了失望、悲愤、坚信的情感。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和赏析诗歌情感、语言等的能力。
A.“实写”错误,颈联是诗人追忆当年的战斗生活,北望中原,是浩气如山,属于虚写。
故选A。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技巧和情感的能力。
《书愤》中,“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叙述诗人早年立志北伐中原,不曾想到杀敌报国之路竟会如此艰难,豪情满腹,热血沸腾。“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回忆在瓜州渡痛击金兵, 雪夜里飞奔着楼船战舰。秋风中跨战马纵横驰骋, 收复了大散关捷报频传。饱含着浓厚的边地气氛和高昂的战斗情绪。“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抒情,写诗人当初自比万里长城, 立壮志为祖国扫除边患。到如今垂垂老鬓发如霜, 盼北伐盼恢复都成空谈。“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用典抒情,以诸葛亮自况,表明自己的爱国热情至老不移,渴望效法诸葛亮,施展抱负。整首诗抒发了诗人早年壮志难以实现,如今年已老迈,光阴虚掷,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
《北望》中,“北望中原泪满巾,黄旗空想渡河津”以“泪”“空”二字抒发诗人瞭望中原,泪湿衣衫,收复中原的愿望成为空想的失望和悲愤。“丈夫穷死由来事,要是江南有此人”既透露了南宋妥协主和势力对有作为的抗战人才的压制,又表示了无可奈何的心情;又盼望“空想”有一天能变为现实,希望统治者能够重用人才,这样终有一天收复中原的愿望就会实现,表现了诗人内心的坚定不移和失望、忧虑之情。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题,6分)
17. 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剑门关景点扫描二维码,即可参与“执铁锤、辟天梯,五壮士邀你开山”活动,活动创意源自李白《蜀道难》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
(2)李密在《陈情表》中说:自己刚刚出生六个月就遭遇“____________”的不幸,后来舅父逼母亲改嫁,祖母刘氏怜悯他从小丧父,便“____________”。
(3)小刚在为自己的摄影作品写介绍词,其中一幅画面内容是春水荡漾,飞鸟翱翔,他不禁想到诗歌名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 地崩山摧壮士死 ②. 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③. 慈父见背 ④. 躬亲抚养 ⑤. 舍南舍北皆春水 ⑥. 但见群鸥日日来(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名句名篇的能力。
书写时需要注意的字形有:“摧”“栈”“钩”“躬”“鹭”“鳜”。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其次就是鼠麹草,这种在欧洲非登上阿尔卑斯山的高处不容易采撷得到的名贵的小草,在这里每逢暮春和初秋却一年两季地开遍了山坡,我爱它那从叶子演变成的,有白色茸毛的花朵,谦虚地掺杂在乱草的中间。但是在这谦虚里没有卑躬,只有纯洁,没有矜持,只有坚强。有谁要认识这小草的意义吗?(我愿意指给他看:在夕阳里一座山丘的顶上,坐着一个村女,她 ① 地在那里缝什么,一任她的羊在远远近近的山坡上吃草,四面是山,四面是树,她从不抬起头来张望一下,陪伴着她的是一丛一丛的鼠麹从杂草中露出头来。)这时我正从城里来,我看见这幅图像,觉得我随身带来的纷扰都变成深秋的黄叶,自然而然地凋落了。这使我知道,一个小生命是怎样鄙弃了一切浮夸, ② 担当着一个大宇宙。那消逝了的村庄必定也曾经像是这个少女,抱着自己的朴质,春秋佳日,被这些白色的小草围绕着,在山腰里 ③ 地负担着一切。后来一个横来的运命使它骤然死去,不留下一些夸耀后人的事迹。
18.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9. 下列各句中的冒号与文中括号内句子的冒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 他们一生最崇敬的只有两种人:一是国家领导人,一是当地的秦腔名角。
B. 大堰河曾做了一个不能对人说的梦:在梦里,她吃着她乳儿的婚酒。
C. 阿Q间或瞪着眼睛道:“我们先前——比你阔得多啦!你算什么东西!”
D. 这些雪球由冰块、岩石和有机分子组成:它们就是彗核。
20. 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
【答案】18. ①聚精会神 ②孑然一身 ③一言不语
19. C
20. ①“谦虚”本指人虚心,不夸大自己的能力或价值,这里运用拟人手法写鼠麹草,生动地表现出鼠麹草悄悄地在杂草中开花的形象。
②借鼠麹草颂扬不张扬、不浮夸的精神品格。
【解析】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第一空,根据文意可知,本句的意思是这个村女注意力高度集中地在缝着什么,所以可用成语“聚精会神”,解释为:集中精神,注意力高度集中。
第二空,根据上下文“一个小生命”“担当着一个大宇宙”可知,该句强调的是这个小生命孤身一人所产生的力量,所以可用成语“孑然一身”,解释为:形容只有孤单的一个人。
第三空,根据上文“鄙弃了一切浮夸”“抱着自己的朴质”等词句可知,此处的语境中强调的是村庄在山腰里静静地、默默地负担着一切,所以可用成语“一言不语”,解释为:一句话也不说。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
括号内句子的冒号作用是提示下文。
A.冒号的作用是用在总结性话语后面,表示引起下文的分说;
B.表示引出解释或说明;
C.冒号的作用是提示下文;
D.冒号的作用是用在总结性话语前面,以总结上文。
故选C。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句子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效果的能力。
“谦虚地掺杂在乱草的中间”赋予鼠麹草人的情态,使用了拟人的手法。“谦虚”一词本是用来形容人的,指人虚心,不夸大自己的能力或价值,没有虚夸或自负,这里用来写鼠麹草,是为了更加形象生动地展现鼠麹草的形象,表现它悄悄在杂草中开花的状态。
拟人的手法也更有助于抒发情感,句中用“谦虚”形容鼠麹草,是为了借鼠麹草颂扬不张扬、不浮夸的精神品格。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2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植物蛋白是重要的一种蛋白质,是人类膳食蛋白质的重要来源地。大致分为两类:一是完全蛋白质,凡是含有各种必需氨基酸且比例适宜的蛋白质,称为完全蛋白质; ① ,是指缺乏任何一种必需氨基酸的蛋白质,需要注意的是,单独使用不完全蛋白质时,不能维持机体的氮平衡和生长发育需求。
虽然豆类、谷类中一般都含有较多的植物蛋白, ② :谷类一般含蛋白质6%-10%,蛋白质含量不算高,但由于是人们的主食,所以仍然是蛋白质的主要来源;豆类含有丰富的蛋白质,特别是大豆含蛋白质高达36%-40%,营养价值较高。
植物蛋白质有不同的溶解度,蛋白质分子在水中的溶解度主要取决于蛋白质分子表面的水化层厚度和带电荷数量。不同的蛋白质分子, ③ ,从而导致蛋白质的溶解度不同。此外,外界环境因素也可以影响蛋白质的溶解度。
21.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7个字。
22.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增删少量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答案】21. ①二是不完全蛋白质
②但是它们蛋白质含量和营养价值不同
③由于其水化层厚度和带电荷数量不同
22. 植物蛋白是一种重要的蛋白质,是人类膳食蛋白质的重要来源。
【解析】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一空,根据前文“大致分为两类:一是完全蛋白质”,后文“是指缺乏任何一种必需氨基酸的蛋白质”可知,此处应和“一是完全蛋白质”相对应,据此可写“二是不完全蛋白质”;
第二空,从语意关系上来看,前文是“虽然”,该句应为“但是”;从内容上,据“谷类……,蛋白质含量不算高”“豆类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营养价值较高”可知,此处的意思是它们蛋白质含量和营养价值不同,据此可写“但是它们蛋白质含量和营养价值不同”。
第三空,根据后文“从而导致蛋白质的溶解度不同”可知,此处应为后文的原因,根据“蛋白质分子在水中的溶解度主要取决于蛋白质分子表面的水化层厚度和带电荷数量”可知,此处应填“由于其水化层厚度和带电荷数量不同”。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画波浪线句语病有二:
(1)多层定语排序不当,“重要的一种蛋白质”,应该为“一种重要的蛋白质”;
(2)搭配不当,“植物蛋白是……来源地”主宾搭配不当 ,应修改“来源地”为“来源”。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2023年5月30日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发射升空。航天员中有一位“特殊”的人才:他是中国史上最年轻的航天员,是第一位戴眼镜的航天员,是中国首位非军人航天员,是中国空间站首位载荷专家,他31岁成为博导,发表了近20篇SCI……他是出生于云南保山市施甸县一个普通农民家庭的桂海潮。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略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记叙性材料作文题。
材料主要讲述了神舟十六号航天员桂海潮的“传奇”人生,“中国史上最年轻的航天员”“中国空间站首位载荷专家”“31岁成为博导”……他的履历堪称完美,而这位“特殊”的人才却出身于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
从以上材料中可以提炼出“人才”“普通”这两个关键词,材料意在引导考生思考“成为人才”与“出身普通”之间的关系,思考桂海潮从深山走向银河背后的原因,想明白这些,便可以正确立意。
写作时,可采用递进式的论证结构,从“成为人才”与“出身普通”的辩证关系,如何从平凡走向不凡等角度展开具体论证。在论述“如何从平凡走向不凡”时,可以采用并列式的结构,从不同角度分析论证。如从平凡走向不凡需要我们树立崇高理想和远大目标,向着目标奋楫笃行;需要我们砥砺深耕,埋头苦干,养得深根,厚积薄发;需要我们锐意进取,敢想敢干,不为自己设限,不懈求索等。
在论证过程中,可以采用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如可以列举俞敏洪出身贫寒,复读三年考入北大,大学期间读完800多本书,创立自己的公司的事例,论证平凡不等于平庸,出身平凡也可以凭借自己的努力走向成功。也可以引用“一个个出彩的中国人,耕耘于平凡、铸就着一个个不平凡”的句子,论证平凡也能创造不平凡。
立意:
1.耕耘于平凡,铸就成不凡。
2.伟大出自平凡,平凡铸就伟大。
3.人生不设限,奋斗正当时。
4.出身不是结局,奋进成就人生。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