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省海口市名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海南省海口市名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62.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8-01 12:18:1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海口市名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
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9小题,共37分)
(一)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自我景观是一种非真实性的自我呈现,它依托于社交媒体,带有装饰和表演特色。换言之,自我景观其实就是主我与客我的结合体。个体对自我景观进行设置,并维持主我和客我之间的互动,使得自我在社会交往中得到认可,或者说实现马斯洛需求论中的“社交需求”。
合理的“自我景观”是一种必要的社会交往过程。米德认为,“主我”与“客我”通过信息,即“有意义的象征符”这个介质进行互动,是一个社会过程。那么自我景观也就等同于在新型社会交往中借助“有意义的象征符”所实现的主客我互动。如微信尤其是其朋友圈已经成为人们新型交往的网络社会。按照戈夫曼细分的三种关键角色,表演者即发朋友圈的人,接受表演者即浏览朋友圈、进行点赞、评论的人,局外人则是将朋友圈入口锁住的人。当我们作为表演者发朋友圈时,实际上是在塑造一定的角色,通过扮演并相信自己的角色,在社会交往中获得满足感。
合理的“自我景观”是一种塑造健康自我的过程。主我是人类本体的映射,客我则是在主体融入社会之后做出的改造,二者互动共同构成整体的自我。健康的自我是由积极的主我适度改造后形成的客我,互动是塑造自我的过程。如对于表演者,如果发的朋友圈从来就没有人点过赞、评论过,甚至被人拆台、反驳,这无疑会使表演者的积极性大打折扣,不利于其塑造健康自我。对于点赞与评论的观众,他们或是出于真心喜爱表演者的形象;或是处于亲情、爱情、友情等情感圈中,借此增加互动、增进情感;或是出于“剧班”成员之间的凝聚力。表演者为迎合观众心目中的理想形象,或展示自己内心向往的理想形象,会采取一定的美化方式。如在朋友圈发图片,人像要美颜,景色要构图,美食要暖光。又如在微信“看一看”中塑造人设,若是想展示勤奋好学的人设,则多对单词打卡、深度文章点击“在看”,若是想展示文艺青年的品位,则多分享影视评论、浪漫的艺术作品等。这些均是塑造健康自我的方式。
(摘编自张薇《景观社会与新型社会交往中的自我景观》)
材料二:
随着社交媒介的兴起与渗入,时空区隔不再成为阻碍人际交往的关键要素。然而,科技在拉近我们彼此距离的同时,亦使我们的心灵渐行渐远。“群体性孤独”悄然而生,我们彼此联系得更加紧密,但奇怪的是,也变得更加孤单。那么,我们不禁要问,技术是如何一步步地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异化”的?
世界就是一幅无所不在的“景观”,人本身也被“景观化”了,即人们依托于媒介技术,将自我、日常生活、人际关系、社会资本等元素生产为“景观”,并且在社交网络中交换“景观”。“景观”的生产与交换本应打破固有的时空界限,促进人际关系网络的建构。然而,“景观”背后的资本逻辑却逐渐使人与人的关系开始异化。
首先是人本身被“景观化”为一种商品,人与人的交往被异化为一种交易而为功利主义所裹挟。社交媒介虽然延伸了人际关系网络,但这种关系更多是一种“弱连接”的存在,个体仅仅被抽象化为列表中的数字而已,关系网络也被符号化为社会资本的象征。由此,以目标为导向的、物化的、冰冷的“工具性交往方式”成为一种理性选择。正是在这种功利性的交往环境中,人们逐渐养成一种“非有要事,不必联络”的社交观念,隐约间包含着自我封闭、互不打扰的意味。久而久之,合理的“自我景观”不复存在,个体之间开始疏离、冷漠,成为各自孤立的、僵硬的“原子化”个体。
其次是由于“景观”本身的表演性特征,“景观”自产生伊始就带有一定的修饰性与虚假性。媒介情境论认为,媒介是构成情境的关键因素,其所创造出的“信息场景”使原本各自独立的场景发生融合或区隔,形成一个新的传播场景,其中,“观众”构成、行为秩序、公私情境等发生合并,促使新社会角色与新行为的生成。也就是说,在媒介所构筑的虚拟情境中,人们更为严格地区分前台与后台,真实的自我被封藏于狭小的区域,取而代之的则是一个刻意加工或有意虚构的理想自我。可以说,基于媒介的交往在一定程度上是一种“戴着面具”的交往,对塑造合理“自我景观”有一定的阻碍,也无法满足人们内在的情感需求。
由此,“景观”的生产与交换过程表面上看是人的一种交往行为,实际上这种交往是建立在目的性与修饰性基础上的,因而难以成为心灵与心灵间的对话,亦无法实现人与人之间真正的交流。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逐渐异化成一种“缺乏关系的关系”,这种交流是抽象的、空洞的甚至是无意义的,难以激起人们内心的共鸣。
(摘编自袁爱清、吴思嘉《技术与美好生活:数字化生存的困境及其超越》)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自我景观在实现主我和客我的融合时,并不能呈现真实的自我,它带有装饰和表演特色。
B. 发朋友圈的人希望借助微信这种形式来塑造某种自我角色,并获得社交活动中的满足感。
C. 观众的点赞与评论会影响表演者的积极性,表演者可以呈现观众或自己心目中的理想形象。
D. 科技社会中人的关系远近不受时空距离的影响,且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出现“异化”倾向。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新型社会交往中,个体可以通过设置自我景观来实现主我和客我之间一定程度的互动。
B. 表演者通过某种美化的手段展现其健康的一面,就是为了展示自己内心向往的理想形象。
C. 世界和人本身都已经被“景观化”,人们依托于媒介技术将多种社会元素生产为“景观”。
D. 虚拟情境难以满足人们内在的情感需求,真实的自我被封藏于狭小区域,难以完全展现。
3. 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
A. 被资本控制的大众媒体制造景观狂轰滥炸地袭向受众,受众只能被动接受信息。
B. 一部智能手机就能够很好地融合视频、图片、文字这些传统媒体的特性于一体。
C. 人们利用自己精心制作的“表情包”和对方化解某些误会,调整好自己的心情。
D. 在微博等社交媒体分享平台上,一些博主为了赢得流量粉丝数,进行过度表演。
4. 如何合理地塑造“自我景观”?请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加以简要分析。
5. 请以材料二提到的“真实的自我”“理想自我”内涵为基础,简要分析这两者和材料一提到的“健康自我”之间的关系。
(二)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沈从文
女孩子岳珉年纪约十四岁左右,有一张营养不良的小小白脸,正在后楼屋顶晒台上,望到一个从城里不知谁处飘来的脱线风筝,在头上高空里斜斜的溜过去。身后楼梯有小小声音,一个男小孩子手脚齐用的爬着楼梯,“小姨,小姨,婆婆睡了,我上来一会儿好不好?”女孩便走过去,把小孩援上晒楼。
日头十分温暖,景象极其沉静,两个人一句话不说,望了一会天上,又望了一会河水。
他们是逃难来的,母亲,大嫂,姐姐,姐姐的儿子五岁大的北生。胡胡涂涂坐了十四天小小篷船,船到了这里以后,应当换轮船了,一打听各处,才知道武昌城还被围着,过上海或过南京的船车全已不能开行。
到此地以后,一家人就找寻了一间屋子权且居住下来,打发随来的兵士过宜昌,去信给北京同上海,等候各方面的回信。爸爸是一个武昌军部的军事代表。哥哥也是个北京军官,二哥在上海教书。几个人住此已经有四十天了。母亲原是一个多病的人,身体原来就很坏,加之路上又十分辛苦,自然就更坏了。
“为什么这样清静?”女孩岳珉心里想着。过一会,从里边有桃花树的小庵堂里,出来了一个小尼姑,手上提了一个篮子,越过大坪向河边走来。这小尼姑走到河边,慢慢的卷起衣袖,各处望了一会,又望了一阵天上的风筝,才从容不迫的,从提篮里取出一大束青菜,一一的拿到流水里乱摇乱摆。因此一来,河水便发亮的滑动不止。小尼姑把菜洗好了,又用一段木杵,捣衣裳,捣了几下,又把它放在水中去拖摆几下,于是再提起来用力捣着。小尼姑在水边玩厌了,便提了篮子,走回去了。
小尼姑走后,女孩岳珉望到河中水面上,有几片菜叶浮着,想起这小尼姑的快乐,想起河里的水,远处的花,天上的云,以及屋里母亲的病,这女孩子,不知不觉又有点寂寞起来了。
她记起了早上喜鹊,在晒楼上叫了许久,心想每天这时候送信的都来送信,不如下去看看,抱着北生下楼。到房里去时,看到躺在床上的母亲,静静的如一个死人,很柔弱很安静的呼吸着,又瘦又狭的脸上,为一种疲劳忧愁所笼罩。母亲像是醒过一会儿了,一听到有人在房中走路,就睁开了眼睛。
女孩岳珉说:“妈,妈,天气好极了,晒楼上望到对河那小庵堂里桃花,今天已全开了。”
病人不说什么,想到刚才咳出的血,微微的笑着。
“你咳嗽好一点吗?”
“好了好了,不要紧的。早上吃鱼,喉头稍稍有点火,不要紧的。”
这样问答着,女孩便想走过去,看看枕边那个小小的痰盂。
病人忙说:“珉珉你站着莫动,我看看,这个月你又长高了!”
女孩岳珉害羞似的笑着,“我不象竹子罢,妈妈。我担心得很,人太高了,要笑人的!”
静了一会。母亲记起什么了。
“珉珉我作了个好梦,梦到我们已经上了船,三等舱里人挤得不成样子。”其实这梦还是病人捏造的。
望到母亲同蜡做成一样的脸,女孩就勉强笑着,“我昨晚当真梦到大船,还梦到三毛老表来接我们,今早上喜鹊叫了半天,爸爸莫非已动身了!”
“今天不来明天应来了!”
两人故意这样乐观的说着,互相哄着对面那一个人,口上虽那么说着,女孩岳珉心里却那么想着:“妈妈的病怎么办?”病人自己也心里想着:“这样病下去真糟。”
姐姐同嫂嫂,从城北回来了,两人正在天井里悄悄的说着话。女孩岳珉便站到房门边去,装成快乐的声音:“姐姐,大嫂,先前有一个风筝断了线,线头搭在瓦上曳过去,隔壁那个妇人,用竹竿捞不着,打破了许多瓦,真好笑!”
女孩岳珉拉了姐姐往厨房那边走去,低声的说:“姐姐,看样子,妈又吐了!” 姐姐说:“怎么办?北京应当来信了!”小孩走过姐姐身边来,把两只手围抱着他母亲,“娘,娘,大婆又咯咯的吐了,她收到枕头下!”病人在房里咳嗽不止,姐姐同大嫂便进去了。
“看呀,看呀,快来看呀,一个一块瓦的大风筝跑了,快来,快来,就在头上,我们捉它!”北生拍着手叫着。
女孩岳珉抬起来了头,果然从天井里可以望到一个高高的风筝,如同一个吃醉了酒的巡警神气,偏偏斜斜的滑过去,隐隐约约还看到一截白线,很长的在空中摇摆。
这时听到隔壁有人拍门,有人互相问答说话。女孩岳珉心里很稀奇的想到:“谁在问谁?莫非爸爸同哥哥来了,在门前问门牌号数罢?”这样想到,心便骤然跳跃起来,忙匆匆的走到门边去,只等候有什么人拍门拉铃子,就一定是远处来的人了。
可是,过了一会,一切又都寂静了。
女孩岳珉便不知所谓的微微的笑着。日影斜斜的,把屋角同晒楼柱头的影子,映到天井角上,恰恰如另外一个地方,竖立在她们所等候的那个爸爸坟上一面纸制的旗帜。
6.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作品写了“楼上”与“楼下”两个不同的世界。“楼上”的世界,自由,灵动,充满生机,有生命感;“楼下”的世界,单调,沉重,充满苦难,给人压抑感。
B. 小说对小尼姑望风筝、洗青菜、捣衣裳的描写,意在表现河上环境的安静、小尼姑的天真和欢乐,女孩岳珉也受到这种景象的感染,心绪逐渐地趋于平静。
C. “望到母亲同蜡做成一样的脸,女孩就勉强笑着”,体现岳珉为了安慰母亲而强装快乐;“女孩岳珉便不知所谓的微微的笑着”,表现出岳珉在颠沛流离的逃难生活中亲人离散的无奈。
D. 结尾处写到这里影子恰如爸爸坟上的旗帜。这里通过父亲的死与急切的期待的强烈对比,表明岳珉等人的等待是徒劳的,由此增强了小说的悲剧色彩。
7.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恰当的一项是( )
A. 天上的风筝和小河周围的景色共同表现出盎然的春意,这与小说内在的感情基调是一致的。
B. 当一家人在无可奈何地等待父亲和哥哥的音讯时,希望是渺茫的,生病的母亲与已谙世事的岳珉只能编造乐观梦境,通过不切实际的幻想来安慰自己。
C. 母亲之所以故意打断岳珉看痰盂的想法 ,主要是因为深陷自己沉重病情带来的痛苦和焦虑之中。
D. 岳珉听到隔壁有人说话时的心理和动作,表现她急切盼望父亲和哥哥回来的心情。
8. 文中多处写到“风筝”这个意象,请说明这个意象在全文中的作用。(比如:表达了……;象征着……;暗示了……)
9. 有评论家认为本篇小说“塑造了三个静的世界”,请结合文本对此进行分析。
二、古诗文阅读(本题共7小题,共30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共21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课文《兰亭集序》(略)
材料二:
桃花涧修禊诗序(节选)
(明)宋濂
浦江县东行二十六里,有峰耸然而葱蒨者,玄麓山也。山之西,桃花涧水出焉。乃至正丙申三月上巳,郑君彦真将修禊事于涧滨,且穷泉石之胜。约二里所,始得涧流,遂沿涧而入。又三里所,夹岸皆桃花,山寒,花开迟,及是始繁。又三十步,曰凤箫台,下有小泓,泓上石坛广寻丈,可钓。又六七步,曰饮鹤川,又四十步,水汇为潭。
还至石坛上,各敷茵席,夹水而坐。呼童拾断樵,取壶中酒温之,实髹觞①中。觞有舟随波沉浮雁行下稍前有中断者有属联者方次第取饮。其时轻飙东来,觞盘旋不进,甚至逆流而上,若相献酬状。
酒三行,年最高者命列觚翰,人皆赋诗二首,即有不成,罚酒三巨觥。众欣然如约。迨罢归,日已在青下。
又明日,郑君以兹游良欢,集所赋诗而属濂以序。濂按《韩诗内传》:三月上巳,桃花水下之时,郑之旧俗,于溱、洧两水之上,招魂续魄,执兰草以祓除不祥。今去之二千载,虽时异地殊,而桃花流水则今犹昔也。其远裔能合贤士大夫以修禊事,岂或遗风尚有未泯者哉?虽然,无以是为也。为吾党者,当追浴沂之风徽,法舞雩之咏叹,庶几情与境适,乐与道俱,而无愧于孔氏之徒,然后无愧于七尺之躯矣,可不勖哉!
濂既为序,其游历之胜,而复申以规箴如此。他若晋人兰亭之集,多尚清虚,亦无取焉。
【注】①髹觞:漆过的酒杯。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觞有舟随/波沉浮雁/行下稍前有/中断者有/属联者方/次第取饮
B. 觞有舟/随波沉浮/雁行下/稍前/有中断者/有属联者/方次第取饮
C. 觞有舟随/波沉浮雁行/下稍前有/中断者有/属联者方/次第取饮
D 觞有舟/随波沉/浮雁行/下稍前/有中断者/有属联者/方次第取饮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堤( )
A. 修禊:古民俗,于农历三月上旬的巳日到水边嬉戏,以祓除不祥。
B. 彭殇(《兰亭集序》):彭,即彭祖,传说他曾活到八百岁;殇,未成年而死去的人。
C. “觚翰”,指木简与笔;“觥”,中国古代用兽角制的酒器。
D. “浴沂”“舞雩”出自《论语》,这是孔子弟子冉有所言之志。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两文均属有别于赠序的诗序,都是放在文人雅集唱和所成诗集之前的文字。
B. 两文均先写修禊环境及过程,再加以议论,都融叙事、写景、议论于一体。
C. 王文以“昔人”承接“古人”,从哲思转向历史,引出对庄子观点批评。
D. 宋文描述诸贤在节日中沐浴自然,发舒身心,显示了作者崇尚清虚的志趣。
13. 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兰亭集序》)
(2)郑君以兹游良欢,集所赋诗而属濂以序。
14. 请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两篇序文的写作目的。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共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结合《诗经·卫风·氓》,完成小题。
有所思
〔汉〕佚名
有所思,乃在大海南。何用问遗君?双珠玳瑁簪,用玉绍缭之。
闻君有他心,拉杂摧烧之。摧烧之,当风扬其灰。
从今以往,勿复相思,相思与君绝!鸡鸣狗吠,兄嫂当知之。
妃呼豨!秋风肃肃晨风飔,东方须臾高知之!

诗经 卫风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
尔卜尔筮,体无咎言。以尔车来,以我贿迁。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
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自我徂尔,三岁食贫。淇水汤汤,渐车帷裳。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兄弟不知,咥其笑矣。静言思之,躬自悼矣。及尔偕老,老使我怨。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15. 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氓》描绘了一对恋人婚前婚后的变化,呈现的是一个令人唏嘘的悲剧故事,表达的是女子的反思和觉醒。
B. 《有所思》写女子思念爱人,大海阻绝不了她的相思。她想赠礼物表达爱意,就在玳瑁簪上系以双珠,再用美玉装饰之,从中可见主人公非常用心,十分珍视爱情。
C. “妃呼豨”,语气词,表叹息,主人公一切的愤怒、伤心、不舍、难过都化作了那一声长长的叹息,令人嘘唏不已。
D. “鸡鸣狗吠,兄嫂当知之”写男子用情不专、偷鸡摸狗,兄嫂发现后,准备好好教训负心汉。
16. 两首诗歌在艺术手法上有诸多相同之处,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7小题,共12分)
17. 根据提示选择合适的诗句填写。
(1)《陈情表》中,李密用“_______,_____”两句请求晋武帝怜悯他的现状并成全他的心愿。
(2)在《项脊轩志》中,描写了在明月之夜,项脊轩附近桂树的影子随着夜风的吹拂而不断移动的一片可爱的景象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兰亭集会时文人雅士们把酒杯浮在水面从上游放出,他们则坐在水边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并序》中描写归乡途中轻舟快风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表达了作者弃官归乡的畅快心情。
(5)表达郭橐驼并没有使树木长高长大的秘诀,只是不妨碍生长意思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石钟山记》中着力渲染阴森恐怖的环境气氛,衬托出亲身探访的不易,为下文批评“_________”埋下伏笔。
(7)《临安春雨初霁》中“_____________”一句,表面写诗人细品茶香,过着闲适的生活,实则暗含有志难为的无限的感慨与牢骚。
三、语言文字运用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近来,苏东坡又火了。苏东坡早已不仅仅是个古代的文学人物、政治人物,而且成为一个不断生长的文化符号。苏东坡从众多文人中 ① ,除了他具有传奇丰富的人生故事、儒释道于一体的人生观和诗文书画俱佳的才华,还因为他塑造了令人神往的文化人格。
苏东坡的文化人格有何特别?首先,苏东坡虽“只缘身在此山中”,但一生始终秉持勇于进言、经世济民的立世准则。朝堂上,他能在王安石变法时直陈得失,丝毫不计个人之利害;贬谪中,他并不灰心丧气,更未就此躺平,每到一地,他总是撸起袖子加油干,力求造福一方百姓。其次,苏东坡有着超然物外、 ② 的人格魅力。纵览苏东坡的一生,他虽也曾深受恩宠,名头大,官位大,但也曾饱受贬谪之苦,人生起伏更大。他在一地鸡毛的生活中能够“一蓑烟雨任平生”,让生活在苦难中开出花来。
其实,苏东坡的热度从未消减,历朝历代谈论、研究、追随他的人多得 ③ 。今天,我们在各种文艺作品中讲述苏东坡、吟咏苏东坡,也是在呼唤苏东坡身上的那种文化人格。
18.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9. 请另选一位古人,仿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突出其文化人格。要求语意连贯,句式一致。
20. 在论述苏东坡的文化人格时,文中使用了“躺平”“撸起袖子加油干”“一地鸡毛”等词句,这样写有什么表达效果?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四、写作(60分)
21.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国务院总理李强3月30日上午在海南博鳌出席博鳌亚洲论坛2023年年会开幕式,并发表主旨演讲。李强表示,当今世界,不稳定、不确定、难预料成为常态。人们迫切希望能有更多更强大的确定性力量,推动世界朝着美好的未来前进。国家如此,人亦如此。
请结合以上材料围绕“确定与不确定”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自选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海口市名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
语文试题 答案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9小题,共37分)
(一)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自我景观是一种非真实性的自我呈现,它依托于社交媒体,带有装饰和表演特色。换言之,自我景观其实就是主我与客我的结合体。个体对自我景观进行设置,并维持主我和客我之间的互动,使得自我在社会交往中得到认可,或者说实现马斯洛需求论中的“社交需求”。
合理的“自我景观”是一种必要的社会交往过程。米德认为,“主我”与“客我”通过信息,即“有意义的象征符”这个介质进行互动,是一个社会过程。那么自我景观也就等同于在新型社会交往中借助“有意义的象征符”所实现的主客我互动。如微信尤其是其朋友圈已经成为人们新型交往的网络社会。按照戈夫曼细分的三种关键角色,表演者即发朋友圈的人,接受表演者即浏览朋友圈、进行点赞、评论的人,局外人则是将朋友圈入口锁住的人。当我们作为表演者发朋友圈时,实际上是在塑造一定的角色,通过扮演并相信自己的角色,在社会交往中获得满足感。
合理的“自我景观”是一种塑造健康自我的过程。主我是人类本体的映射,客我则是在主体融入社会之后做出的改造,二者互动共同构成整体的自我。健康的自我是由积极的主我适度改造后形成的客我,互动是塑造自我的过程。如对于表演者,如果发的朋友圈从来就没有人点过赞、评论过,甚至被人拆台、反驳,这无疑会使表演者的积极性大打折扣,不利于其塑造健康自我。对于点赞与评论的观众,他们或是出于真心喜爱表演者的形象;或是处于亲情、爱情、友情等情感圈中,借此增加互动、增进情感;或是出于“剧班”成员之间的凝聚力。表演者为迎合观众心目中的理想形象,或展示自己内心向往的理想形象,会采取一定的美化方式。如在朋友圈发图片,人像要美颜,景色要构图,美食要暖光。又如在微信“看一看”中塑造人设,若是想展示勤奋好学的人设,则多对单词打卡、深度文章点击“在看”,若是想展示文艺青年的品位,则多分享影视评论、浪漫的艺术作品等。这些均是塑造健康自我的方式。
(摘编自张薇《景观社会与新型社会交往中的自我景观》)
材料二:
随着社交媒介的兴起与渗入,时空区隔不再成为阻碍人际交往的关键要素。然而,科技在拉近我们彼此距离的同时,亦使我们的心灵渐行渐远。“群体性孤独”悄然而生,我们彼此联系得更加紧密,但奇怪的是,也变得更加孤单。那么,我们不禁要问,技术是如何一步步地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异化”的?
世界就是一幅无所不在的“景观”,人本身也被“景观化”了,即人们依托于媒介技术,将自我、日常生活、人际关系、社会资本等元素生产为“景观”,并且在社交网络中交换“景观”。“景观”的生产与交换本应打破固有的时空界限,促进人际关系网络的建构。然而,“景观”背后的资本逻辑却逐渐使人与人的关系开始异化。
首先是人本身被“景观化”为一种商品,人与人的交往被异化为一种交易而为功利主义所裹挟。社交媒介虽然延伸了人际关系网络,但这种关系更多是一种“弱连接”的存在,个体仅仅被抽象化为列表中的数字而已,关系网络也被符号化为社会资本的象征。由此,以目标为导向的、物化的、冰冷的“工具性交往方式”成为一种理性选择。正是在这种功利性的交往环境中,人们逐渐养成一种“非有要事,不必联络”的社交观念,隐约间包含着自我封闭、互不打扰的意味。久而久之,合理的“自我景观”不复存在,个体之间开始疏离、冷漠,成为各自孤立的、僵硬的“原子化”个体。
其次是由于“景观”本身的表演性特征,“景观”自产生伊始就带有一定的修饰性与虚假性。媒介情境论认为,媒介是构成情境的关键因素,其所创造出的“信息场景”使原本各自独立的场景发生融合或区隔,形成一个新的传播场景,其中,“观众”构成、行为秩序、公私情境等发生合并,促使新社会角色与新行为的生成。也就是说,在媒介所构筑的虚拟情境中,人们更为严格地区分前台与后台,真实的自我被封藏于狭小的区域,取而代之的则是一个刻意加工或有意虚构的理想自我。可以说,基于媒介的交往在一定程度上是一种“戴着面具”的交往,对塑造合理“自我景观”有一定的阻碍,也无法满足人们内在的情感需求。
由此,“景观”的生产与交换过程表面上看是人的一种交往行为,实际上这种交往是建立在目的性与修饰性基础上的,因而难以成为心灵与心灵间的对话,亦无法实现人与人之间真正的交流。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逐渐异化成一种“缺乏关系的关系”,这种交流是抽象的、空洞的甚至是无意义的,难以激起人们内心的共鸣。
(摘编自袁爱清、吴思嘉《技术与美好生活:数字化生存的困境及其超越》)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自我景观在实现主我和客我的融合时,并不能呈现真实的自我,它带有装饰和表演特色。
B. 发朋友圈的人希望借助微信这种形式来塑造某种自我角色,并获得社交活动中的满足感。
C. 观众的点赞与评论会影响表演者的积极性,表演者可以呈现观众或自己心目中的理想形象。
D. 科技社会中人关系远近不受时空距离的影响,且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出现“异化”倾向。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新型社会交往中,个体可以通过设置自我景观来实现主我和客我之间一定程度的互动。
B. 表演者通过某种美化的手段展现其健康的一面,就是为了展示自己内心向往的理想形象。
C. 世界和人本身都已经被“景观化”,人们依托于媒介技术将多种社会元素生产为“景观”。
D. 虚拟情境难以满足人们内在的情感需求,真实的自我被封藏于狭小区域,难以完全展现。
3. 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
A. 被资本控制的大众媒体制造景观狂轰滥炸地袭向受众,受众只能被动接受信息。
B. 一部智能手机就能够很好地融合视频、图片、文字这些传统媒体的特性于一体。
C. 人们利用自己精心制作的“表情包”和对方化解某些误会,调整好自己的心情。
D. 在微博等社交媒体分享平台上,一些博主为了赢得流量粉丝数,进行过度表演。
4. 如何合理地塑造“自我景观”?请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加以简要分析。
5. 请以材料二提到的“真实的自我”“理想自我”内涵为基础,简要分析这两者和材料一提到的“健康自我”之间的关系。
【答案】1. D 2. C 3. C
4. ①以健康自我为基础,促进主我和客我的积极转换;②正视社会交往过程,拒绝异化,不被功利主义所裹挟;③在互动交往中坚守真诚,对修饰性与虚假性保持警醒。
5. ①“真实的自我”就是“主我”,是人类本体的真实映射;②“理想自我”就是“客我”,是刻意加工或有意虚构的。③“健康自我”是由积极的主我适度改造后形成的客我,即以“真实的自我”为基础,适度改造后得到的“理想自我”。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归纳筛选信息的能力。
D.“科技社会中人的关系远近不受时空距离的影响”错误。原文“时空区隔不再成为阻碍人际交往的关键要素”,时空距离不是关键因素,但并不意味着和时空距离没有关系,不受其影响。
故选D。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归纳筛选信息的能力。
A.“个体可以通过设置自我景观来实现主我和客我之间一定程度的互动”关系不正确,原文为“个体对自我景观进行设置,并维持主我和客我之间的互动”。
B.“就是为了展示自己内心向往的理想形象”说法绝对单一化,原文“表演者为迎合观众心目中的理想形象,或展示自己内心向往的理想形象”。
D.“虚拟情境难以满足人们内在的情感需求”错误,由原文“可以说,基于媒介的交往在一定程度上是一种‘戴着面具’的交往,对塑造合理‘自我景观’有一定的阻碍,也无法满足人们内在的情感需求”可知,应该是“基于媒介的交往”难以满足人们内在的情感需求。
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的能力。
材料一主要围绕合理“自我景观”阐述观点,论点包含“是一种必要的社会交往过程”“是一种塑造健康自我的过程”两个方面。
A.只有受众的单方接受信息,没有“互动”。
B.只是强调智能手机的功用,突出社交媒介的作用。
C.既有互动交往也有塑造健康自我。
D.这是一种不健康的“自我景观”。
故选C。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筛选信息的能力。
①根据材料一“那么自我景观也就等同于在新型社会交往中借助‘有意义的象征符’所实现的主客我互动”“合理的‘自我景观’是一种塑造健康自我的过程”可知,塑造“自我景观”应以健康自我为基础,促进主我和客我的积极转换;
②根据材料二“‘景观’的生产与交换本应打破固有的时空界限,促进人际关系网络的建构。然而,‘景观’背后的资本逻辑却逐渐使人与人的关系开始异化”可知,要正视社会交往过程,要拒绝异化;由“人本身被“景观化”为一种商品,人与人的交往被异化为一种交易而为功利主义所裹挟”,可知要不被功利主义所裹挟;
③根据材料二“基于媒介的交往在一定程度上是一种‘戴着面具’的交往,对塑造合理“自我景观”有一定的阻碍,也无法满足人们内在的情感需求”“由于‘景观’本身的表演性特征,‘景观’自产生伊始就带有一定的修饰性与虚假性”可知,在互动交往中坚守真诚,对修饰性与虚假性保持警醒。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筛选信息的能力。
①根据材料二“真实的自我被封藏于狭小的区域”“基于媒介的交往在一定程度上是一种“戴着面具”的交往”可知这个被封藏的“真实的自我”即材料一中“主我是人类本体的映射,客我则是在主体融入社会之后做出的改造”的“主我”,它是人类本体的真实映射;
②根据材料二“取而代之的则是一个刻意加工或有意虚构的理想自我”可知这个被刻意加工或有意虚构的理想自我即材料一中“客我则是在主体融入社会之后做出的改造”的“客我”,是刻意加工或有意虚构的。
③根据材料一“合理的‘自我景观’是一种塑造健康自我的过程。主我是人类本体的映射,客我则是在主体融入社会之后做出的改造,二者互动共同构成整体的自我”可知“主我”和“客我”共同构成整体的自我,“健康自我”是由积极的主我适度改造后形成的客我,即以“真实的自我”为基础,适度改造后得到的“理想自我”。
(二)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沈从文
女孩子岳珉年纪约十四岁左右,有一张营养不良的小小白脸,正在后楼屋顶晒台上,望到一个从城里不知谁处飘来的脱线风筝,在头上高空里斜斜的溜过去。身后楼梯有小小声音,一个男小孩子手脚齐用的爬着楼梯,“小姨,小姨,婆婆睡了,我上来一会儿好不好?”女孩便走过去,把小孩援上晒楼。
日头十分温暖,景象极其沉静,两个人一句话不说,望了一会天上,又望了一会河水。
他们是逃难来的,母亲,大嫂,姐姐,姐姐的儿子五岁大的北生。胡胡涂涂坐了十四天小小篷船,船到了这里以后,应当换轮船了,一打听各处,才知道武昌城还被围着,过上海或过南京的船车全已不能开行。
到此地以后,一家人就找寻了一间屋子权且居住下来,打发随来的兵士过宜昌,去信给北京同上海,等候各方面的回信。爸爸是一个武昌军部的军事代表。哥哥也是个北京军官,二哥在上海教书。几个人住此已经有四十天了。母亲原是一个多病的人,身体原来就很坏,加之路上又十分辛苦,自然就更坏了。
“为什么这样清静?”女孩岳珉心里想着。过一会,从里边有桃花树的小庵堂里,出来了一个小尼姑,手上提了一个篮子,越过大坪向河边走来。这小尼姑走到河边,慢慢的卷起衣袖,各处望了一会,又望了一阵天上的风筝,才从容不迫的,从提篮里取出一大束青菜,一一的拿到流水里乱摇乱摆。因此一来,河水便发亮的滑动不止。小尼姑把菜洗好了,又用一段木杵,捣衣裳,捣了几下,又把它放在水中去拖摆几下,于是再提起来用力捣着。小尼姑在水边玩厌了,便提了篮子,走回去了。
小尼姑走后,女孩岳珉望到河中水面上,有几片菜叶浮着,想起这小尼姑的快乐,想起河里的水,远处的花,天上的云,以及屋里母亲的病,这女孩子,不知不觉又有点寂寞起来了。
她记起了早上喜鹊,在晒楼上叫了许久,心想每天这时候送信的都来送信,不如下去看看,抱着北生下楼。到房里去时,看到躺在床上的母亲,静静的如一个死人,很柔弱很安静的呼吸着,又瘦又狭的脸上,为一种疲劳忧愁所笼罩。母亲像是醒过一会儿了,一听到有人在房中走路,就睁开了眼睛。
女孩岳珉说:“妈,妈,天气好极了,晒楼上望到对河那小庵堂里桃花,今天已全开了。”
病人不说什么,想到刚才咳出的血,微微的笑着。
“你咳嗽好一点吗?”
“好了好了,不要紧的。早上吃鱼,喉头稍稍有点火,不要紧的。”
这样问答着,女孩便想走过去,看看枕边那个小小的痰盂。
病人忙说:“珉珉你站着莫动,我看看,这个月你又长高了!”
女孩岳珉害羞似的笑着,“我不象竹子罢,妈妈。我担心得很,人太高了,要笑人的!”
静了一会。母亲记起什么了。
“珉珉我作了个好梦,梦到我们已经上了船,三等舱里人挤得不成样子。”其实这梦还是病人捏造的。
望到母亲同蜡做成一样的脸,女孩就勉强笑着,“我昨晚当真梦到大船,还梦到三毛老表来接我们,今早上喜鹊叫了半天,爸爸莫非已动身了!”
“今天不来明天应来了!”
两人故意这样乐观的说着,互相哄着对面那一个人,口上虽那么说着,女孩岳珉心里却那么想着:“妈妈的病怎么办?”病人自己也心里想着:“这样病下去真糟。”
姐姐同嫂嫂,从城北回来了,两人正在天井里悄悄的说着话。女孩岳珉便站到房门边去,装成快乐的声音:“姐姐,大嫂,先前有一个风筝断了线,线头搭在瓦上曳过去,隔壁那个妇人,用竹竿捞不着,打破了许多瓦,真好笑!”
女孩岳珉拉了姐姐往厨房那边走去,低声的说:“姐姐,看样子,妈又吐了!” 姐姐说:“怎么办?北京应当来信了!”小孩走过姐姐身边来,把两只手围抱着他母亲,“娘,娘,大婆又咯咯的吐了,她收到枕头下!”病人在房里咳嗽不止,姐姐同大嫂便进去了。
“看呀,看呀,快来看呀,一个一块瓦的大风筝跑了,快来,快来,就在头上,我们捉它!”北生拍着手叫着。
女孩岳珉抬起来了头,果然从天井里可以望到一个高高的风筝,如同一个吃醉了酒的巡警神气,偏偏斜斜的滑过去,隐隐约约还看到一截白线,很长的在空中摇摆。
这时听到隔壁有人拍门,有人互相问答说话。女孩岳珉心里很稀奇的想到:“谁在问谁?莫非爸爸同哥哥来了,在门前问门牌号数罢?”这样想到,心便骤然跳跃起来,忙匆匆的走到门边去,只等候有什么人拍门拉铃子,就一定是远处来的人了。
可是,过了一会,一切又都寂静了。
女孩岳珉便不知所谓的微微的笑着。日影斜斜的,把屋角同晒楼柱头的影子,映到天井角上,恰恰如另外一个地方,竖立在她们所等候的那个爸爸坟上一面纸制的旗帜。
6.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作品写了“楼上”与“楼下”两个不同的世界。“楼上”的世界,自由,灵动,充满生机,有生命感;“楼下”的世界,单调,沉重,充满苦难,给人压抑感。
B. 小说对小尼姑望风筝、洗青菜、捣衣裳的描写,意在表现河上环境的安静、小尼姑的天真和欢乐,女孩岳珉也受到这种景象的感染,心绪逐渐地趋于平静。
C. “望到母亲同蜡做成一样的脸,女孩就勉强笑着”,体现岳珉为了安慰母亲而强装快乐;“女孩岳珉便不知所谓的微微的笑着”,表现出岳珉在颠沛流离的逃难生活中亲人离散的无奈。
D. 结尾处写到这里的影子恰如爸爸坟上的旗帜。这里通过父亲的死与急切的期待的强烈对比,表明岳珉等人的等待是徒劳的,由此增强了小说的悲剧色彩。
7.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恰当的一项是( )
A. 天上的风筝和小河周围的景色共同表现出盎然的春意,这与小说内在的感情基调是一致的。
B. 当一家人在无可奈何地等待父亲和哥哥的音讯时,希望是渺茫的,生病的母亲与已谙世事的岳珉只能编造乐观梦境,通过不切实际的幻想来安慰自己。
C. 母亲之所以故意打断岳珉看痰盂的想法 ,主要是因为深陷自己沉重病情带来的痛苦和焦虑之中。
D. 岳珉听到隔壁有人说话时的心理和动作,表现她急切盼望父亲和哥哥回来的心情。
8. 文中多处写到“风筝”这个意象,请说明这个意象在全文中的作用。(比如:表达了……;象征着……;暗示了……)
9. 有评论家认为本篇小说“塑造了三个静的世界”,请结合文本对此进行分析。
【答案】6. B 7. D
8. ①“看风筝”表达了对亲人回归的期盼;
②“风筝”象征着战乱时代下层人民无法掌握自己的命运;
③飘摇不可捉摸的风筝暗示故事的悲惨结局。
9. ①战乱中毁去的农村和平静穆的世界。
②天灾人祸毁去的家的困境。
③岳珉内心的寂寞世界。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
B.“心绪逐渐地趋于平静’错误,原文“想起这小尼姑的快乐,……这女孩子,不知不觉又有点寂寞起来了”。
故选B。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
A.“感情基调是一致的”错误。小说具有一定的悲剧色彩,故与小河周围的景色共同表现出盎然的春意不一致。且“天上的风筝”也暗示故事的结局悲惨,和小河周围的景色也是不一致的。
B.“安慰自己”错误。编造这样一些不切实际的幻想的目的主要是安慰对方。
C.“主要是因为深陷自己沉重病情带来的痛苦和焦虑之中”错误。母亲是害怕岳珉担心自己。
故选D。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中的物象的作用的能力。
文章第一次出现风筝是在第一自然段“望到一个从城里不知谁处飘来的脱线风筝,在头上高空里斜斜的溜过去”,风筝从城里来,表达小女孩对家乡的思念,“看风筝”表达了对亲人回归的期盼。
风筝在空中飘荡,没有依托,而小说中的主人公也因为战乱而逃难,漂泊无依。两者在一定程度上结合在了一起,“风筝”象征着战乱时代下层人民无法掌握自己的命运。
文章最后一次出现风筝是在“果然从天井里可以望到一个高高的风筝……隐隐约约还看到一截白线,在空中摇摆”一句,这句话写风筝依然在空中摇摆,却并没有落地,也没有其他归宿,就像女孩还和原来一样在徒劳地等待亲人一样,飘摇不可捉摸的风筝暗示故事的悲惨结局。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评价作品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的能力。
结合“在后楼屋顶晒台上,望到一个从城里不知谁处飘来的脱线风筝……”“日头十分温暖,景象极其沉静,两个人一句话不说,望了一会天上,又望了一会河水”可知,中国农村的生活原来是幸福的,可知,日本侵略军正隆隆地轰炸着中国的大地,于是“他们是逃难来的……一打听各处,才知道武昌城还被围着,过上海或过南京的船车全已不能开行”“一打听各处,才知道武昌城还被围着,过上海或过南京的船车全已不能开行了”,战乱中毁去的农村和平静穆的世界。
小说中不断重复断了线的风筝。一开始小说就写到“望到一个从城里不知谁处飘来的脱线风筝,在头上高空里斜斜的溜过去”,这个风筝便是一家人流落异乡,与家中男人失去联系,又不知何去何从的象征,小说结束时,岳珉又看见一个风筝,像一个吃醉了酒的巡警,偏偏斜斜的滑过去,隐隐约约还看到一截白线,很长的在空中摇摆。小说通过岳珉的眼睛描绘了“静”:“躺在床上的母亲,静静的如一个死人”“谁在问谁?莫非爸爸同哥哥来了,在门前问门牌号数罢?……可是,过了一会,一切又都寂静了”,而这一切都是战争造成的,作者用这种“静”来控诉战争,天灾人祸毁去的家的困境。
小说中第三个静寂的世界,是岳珉心中的寂寞世界。她今年十四岁,不幸被寂寞驱赶着。小说一开始,岳珉走上晒台,想起这小尼姑的快乐,想起河里的水,远处的花,天上的云,以及屋里母亲的病,喜鹊的声音、姐姐与大嫂的说话声,都给她极大的惊喜,但却带来更深沉的寂静。她上楼眺望,实际上是代表她心里有难于忍受的寂寞和急着实现的期望。
二、古诗文阅读(本题共7小题,共30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共21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课文《兰亭集序》(略)
材料二:
桃花涧修禊诗序(节选)
(明)宋濂
浦江县东行二十六里,有峰耸然而葱蒨者,玄麓山也。山之西,桃花涧水出焉。乃至正丙申三月上巳,郑君彦真将修禊事于涧滨,且穷泉石之胜。约二里所,始得涧流,遂沿涧而入。又三里所,夹岸皆桃花,山寒,花开迟,及是始繁。又三十步,曰凤箫台,下有小泓,泓上石坛广寻丈,可钓。又六七步,曰饮鹤川,又四十步,水汇为潭。
还至石坛上,各敷茵席,夹水而坐。呼童拾断樵,取壶中酒温之,实髹觞①中。觞有舟随波沉浮雁行下稍前有中断者有属联者方次第取饮。其时轻飙东来,觞盘旋不进,甚至逆流而上,若相献酬状。
酒三行,年最高者命列觚翰,人皆赋诗二首,即有不成,罚酒三巨觥。众欣然如约。迨罢归,日已在青下。
又明日,郑君以兹游良欢,集所赋诗而属濂以序。濂按《韩诗内传》:三月上巳,桃花水下之时,郑之旧俗,于溱、洧两水之上,招魂续魄,执兰草以祓除不祥。今去之二千载,虽时异地殊,而桃花流水则今犹昔也。其远裔能合贤士大夫以修禊事,岂或遗风尚有未泯者哉?虽然,无以是为也。为吾党者,当追浴沂之风徽,法舞雩之咏叹,庶几情与境适,乐与道俱,而无愧于孔氏之徒,然后无愧于七尺之躯矣,可不勖哉!
濂既为序,其游历之胜,而复申以规箴如此。他若晋人兰亭之集,多尚清虚,亦无取焉。
【注】①髹觞:漆过的酒杯。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觞有舟随/波沉浮雁/行下稍前有/中断者有/属联者方/次第取饮
B. 觞有舟/随波沉浮/雁行下/稍前/有中断者/有属联者/方次第取饮
C. 觞有舟随/波沉浮雁行/下稍前有/中断者有/属联者方/次第取饮
D. 觞有舟/随波沉/浮雁行/下稍前/有中断者/有属联者/方次第取饮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堤( )
A. 修禊:古民俗,于农历三月上旬的巳日到水边嬉戏,以祓除不祥。
B. 彭殇(《兰亭集序》):彭,即彭祖,传说他曾活到八百岁;殇,未成年而死去的人。
C. “觚翰”,指木简与笔;“觥”,中国古代用兽角制的酒器。
D. “浴沂”“舞雩”出自《论语》,这是孔子弟子冉有所言之志。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两文均属有别于赠序的诗序,都是放在文人雅集唱和所成诗集之前的文字。
B. 两文均先写修禊环境及过程,再加以议论,都融叙事、写景、议论于一体。
C. 王文以“昔人”承接“古人”,从哲思转向历史,引出对庄子观点的批评。
D. 宋文描述诸贤在节日中沐浴自然,发舒身心,显示了作者崇尚清虚的志趣。
13. 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兰亭集序》)
(2)郑君以兹游良欢,集所赋诗而属濂以序。
14. 请用自己话简要概括两篇序文的写作目的。
【答案】10. B 11. D 12. D
13. (1)每当看到古人(文中对生死)发生感慨的原因,像符契那样相合,没有一次不对着这些文章叹息哀伤,(却)不能在心里明白。
(2)郑铉因为这次游玩很欢乐,收集这次所赋的诗句并且嘱托我作序。
14. ①王羲之的目的是批评道家(庄子)把生死看作一样的虚诞,寄情后人要敢于直面快乐时光总是短暂、生命终会消亡的现实,从而珍惜欢乐,思考生命。
②宋濂的目的是否定借修禊事招魂续魄,祓除不祥的旧俗以及兰亭集会中的人崇尚清虚的态度。主张效仿孔门弟子求知乐学、修养身心的积极有为的情怀志向。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酒杯有托盘,随着水流漂浮,像雁群一样向下。往前,有中断(取走)的,有对对联的,正按次第取来饮用。
“觞有舟”主谓宾结构,句意完整,单独成句;“有中断者”“有属联者”结构对称,句意相关,各自单独成句,排除AC;
“沉浮”对应“随波”,意为随着水流漂浮,中间不能断开,排除D。
故选B。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D“这是孔子弟子冉有所言之志”错误,由课文“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可知,是曾皙(点)所言之志。
故选D。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D.“显示了作者崇尚清虚的志趣”错误,文章结尾“他若晋人兰亭之集,多尚清虚,亦无取焉”,作者是认为晋人“多尚清虚,亦无取焉”。
故选D。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由”,原因;“契”,符契;“喻”,明白。
(2)“以”,因为;“属”,通“嘱”,嘱托;“序”,作序。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概括信息的能力。
《兰亭集序》中相关内容为“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意思是“古人说:‘死生毕竟是件大事啊。怎么能不让人悲痛呢?’”“本来知道把生死等同的说法是不真实的,把长寿和短命等同起来的说法是妄造的。后人看待今人,也就像今人看待前人。可悲呀!所以一个一个记下当时与会的人,录下他们所作的诗篇。纵使时代变了,事情不同了,但触发人们情怀的原因,他们的思想情趣是一样的。后世的读者,也将对这次集会的诗文有所感慨”。据此可概括出“王羲之的目的是批评道家(庄子)把生死看作一样的虚诞,寄情后人要敢于直面快乐时光总是短暂、生命终会消亡的现实,从而珍惜欢乐,思考生命。
《桃花涧修禊诗序》中相关内容为“郑之旧俗,于漆、洧两水之上,招魂续魄,执兰草以祓除不祥。今去之二千载,虽时异地殊,而桃花流水则今犹昔也……为吾党者,当追浴沂之风徽,法舞雩之咏叹,庶几情与境适,乐与道俱,而无愧于孔氏之徒,然后无愧于七尺之躯矣,可不勖哉!濂既为序其游历之胜,而复申以规箴如此。他若晋人兰亭之集,多尚清虚,亦无取焉”,意思是“郑国旧俗,在溱洧二水上,招魂续魄,佩执兰草用来拔除不祥之气。现在离那时已经两千年,虽然时间和地点都不同,但是桃花流水更胜从前作为我辈中人,应该追随浴沂的风范,效法舞雩的咏叹,或许可以性情跟环境相适应,快乐跟大道同在,而无愧于孔圣人的门生,然后不愧于作七尺男儿,能不勉励吗!我为游览美景作序之后,又重申这样的箴言。其他的像晋人兰亭雅集,多崇尚道家的清净无为,也没什么可取的”。据此可概括出“宋濂的目的是否定借修禊事招魂续魄。被除不祥的旧俗以及兰亭集会中的人崇尚清虚的态度。主张效仿孔门弟子求知乐学、修养身心的积极有为的情怀志向”。
参考译文:
兰亭集序
永和九年,时在癸丑之年,三月上旬,我们会集在会稽郡山阴城的兰亭,为了做禊礼这件事。诸多贤士能人都汇聚到这里,年长,年少者都聚集在这里。兰亭这个地方有高峻的山峰,茂盛高密的树林和竹丛;又有清澈激荡的水流,在亭子的左右辉映环绕,我们把水引来作为漂传酒杯的环形渠水,排列坐在曲水旁边,虽然没有管弦齐奏的盛况,但喝着酒作着诗,也足够来畅快表达幽深内藏的感情了。
这一天,天气晴朗,和风习习,抬头纵观广阔的天空,俯看观察大地上繁多的万物,用来舒展眼力,开阔胸怀,足够来极尽视听的欢娱,实在很快乐。
人与人相互交往,很快便度过一生。有的人在室内畅谈自己的胸怀抱负;有的人就着自己所爱好的事物,寄托自己的情怀,不受约束,放纵无腾的生活。虽然各有各的爱好,安静与躁动各不相同,但当他们对所接触的事物感到高兴时,一时感到自得,感到高兴和满足,竟然不知道衰老将要到来,等到对于自己所喜爱的事物感到厌倦,心情随着当前的境况而变化,感慨随之产生了。过去所喜欢的东西,转瞬间,已经成为旧迹,尚且不能不因为它引发心中的感触,况且寿命长短,听凭造化,最后归结于消灭。古人说:“死生毕竟是件大事啊。”怎么能不让人悲痛呢
每当看到古人(文中对生死)发生感慨的原因,像符契那样相合,没有一次不对着这些文章叹息哀伤,(却)不能在心里明白。本来知道把生死等同的说法是不真实的,把长寿和短命等同起来的说法是妄造的。后人看待今人,也就像今人看待前人。可悲呀!所以一个一个记下当时与会的人,录下他们所作的诗篇,纵使时代变了,事情不同了,但触发人们情怀的原因,他们的思想情趣是一样的。后世的读者,也将对这次集会的诗文有所感慨。
桃花涧修禊诗序(节选)
浦江县向东走二十六里,有座高耸而葱笼茂密的山,就是玄麓山。山的西面,桃花涧的水从那里流出来。到了丙申年(元顺帝十六年)三月上巳日(初一),郑彦真将要在涧边进行修禊活动,并览尽山泉怪石的美景,大约走了二里远的地方,才遇到涧流,于是沿着山涧而行。又过了三里,两岸都是桃花,山里寒冷,花开得晚,到现在才繁盛。又走了三十步,叫做凤箫台,下面有小水潭,潭上石坛有一丈左右那么宽,可以垂钓。又走六七步,叫做饮鹤川。又走四十步,水流汇进水潭。
回到石坛上,各自铺上坐蓐,围着水流坐下。叫童仆拾来断木枯柴,取来酒壶来温酒,倒进漆过的酒杯。酒杯有托盘,随着水流漂浮,像雁群一样向下。往前,有中断(取走)的,有对对联的,正按次第取来饮用。这时候微风从东面来,酒杯盘旋不进,甚至有的逆流而上,像相互敬酒的样子。
酒过三巡,年纪最大的命令摆列纸笔,要求每人赋诗两首,如果没有完成的,罚酒三大杯。众人高兴的答应了。等到结束回去的时候,夕阳已经在青松下了。
第二天,郑君因为这次游玩很欢乐,收集所赋的诗句并嘱托我来作序。我按照《韩诗内传》作:三月初一,桃花汛时,郑国旧俗,在溱、洧二水上,招魂续魄,佩执兰草用来祓除不祥之气。现在离那时已经两千年,虽然时间和地点都不同,但是桃花流水更胜从前。他们的后裔能集合贤大夫来进行修活动,难道或是遗风还未消逝吗?虽然这样,也没办法照旧俗去做。作为我辈中人,应该追随浴沂的风范,效法浴沂舞雩的咏叹,或许可以性情跟环境相适应,快乐跟大道同在,而无愧于孔圣人的门生,然后不愧于作七尺男儿,能不勉励吗!
我为游览美景作序之后,又重申这样的箴言。其他的像晋人兰亭雅集,多崇尚道家的清净无为,也没什么可取的。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共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结合《诗经·卫风·氓》,完成小题。
有所思
〔汉〕佚名
有所思,乃在大海南。何用问遗君?双珠玳瑁簪,用玉绍缭之。
闻君有他心,拉杂摧烧之。摧烧之,当风扬其灰。
从今以往,勿复相思,相思与君绝!鸡鸣狗吠,兄嫂当知之。
妃呼豨!秋风肃肃晨风飔,东方须臾高知之!

诗经 卫风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
尔卜尔筮,体无咎言。以尔车来,以我贿迁。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
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自我徂尔,三岁食贫。淇水汤汤,渐车帷裳。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兄弟不知,咥其笑矣。静言思之,躬自悼矣。及尔偕老,老使我怨。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15. 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氓》描绘了一对恋人婚前婚后的变化,呈现的是一个令人唏嘘的悲剧故事,表达的是女子的反思和觉醒。
B. 《有所思》写女子思念爱人,大海阻绝不了她的相思。她想赠礼物表达爱意,就在玳瑁簪上系以双珠,再用美玉装饰之,从中可见主人公非常用心,十分珍视爱情。
C. “妃呼豨”,语气词,表叹息,主人公一切的愤怒、伤心、不舍、难过都化作了那一声长长的叹息,令人嘘唏不已。
D. “鸡鸣狗吠,兄嫂当知之”写男子用情不专、偷鸡摸狗,兄嫂发现后,准备好好教训负心汉。
16. 两首诗歌在艺术手法上有诸多相同之处,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答案】15. D 16. ①两首诗都用第一人称,都以女性视角来表达遭遇爱情波折时情感。
②两首诗都采用对比手法,都将女主人公热恋时的缠绵悱恻和知晓郎君有二心时的悲痛愤怒进行了对比。
③两首诗都采用了赋比兴手法,都以直陈其事为主,加以比兴烘托。《有所思》以“秋风肃肃晨风飔”刻画人物的细微心曲。《氓》三次写淇水,见证了两人的爱情,“桑之未落”和“桑之落矣”暗示了女子容貌和爱情由盛而衰的变化。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D.“男子用情不专、偷鸡摸狗,兄嫂发现后,准备好好教训负心汉”错。本句意思:女子忆昔与郎幽会往来,不免风吹草动,使兄嫂备悉隐情,而今若断绝,居家将何以见人?对兄嫂又如何解释?
故选D。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氓》中“匪来贸丝,来即我谋”,《有所思》中“有所思,乃在大海南”,都采用第一人称。
二者都是从女性视角来写在爱情中遇到的波折,并且在文中都用到了对比的手法。《氓》表现女主人公以无比沉痛的口气回忆了恋爱生活的甜蜜以及婚后被丈夫虐待和遗弃的痛苦,前后态度进行了对比,表达了她悔恨的心情与决绝的态度,深刻地反映了古代社会妇女在恋爱婚姻问题上倍受压迫和摧残的情况。
《有所思》表现一位女子在遭到爱情波折前后的复杂情绪的,开头写其对远方的情郎心怀真挚热烈的相思爱恋,可惜天有不测风云,晴光滟敛的爱河上顿生惊涛骇浪,爱情的指针突然发生偏转,激怒渐趋冷静之后,欲断不能的种种矛盾、彷徨的复杂心态,前后态度形成对比。主人公的爱与恨,决绝与不忍的感情波折,由大起大落到余波不竭。
两首诗都采用赋比兴手法,都以直陈其事为主,加以比兴烘托。《氓》用赋手法写男子向女子求婚,以及婚后生活;其中“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是比兴,比喻年青貌美的少女初婚的幸福。“桑之落矣,其黄而陨”也是比兴,比喻弃妇面容憔悴与被弃的痛苦。《有所思》以“双珠瑇瑁簪”这一爱情信物为线索,叙写“赠”与“毁”及毁后三个阶段,来表现主人公的爱与恨,决绝与不忍的感情波折。以“秋风肃肃晨风飔”以景物的比兴烘托刻画人物的细微心曲,听到屋外秋风声里鸟儿飞鸣,情绪更乱。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7小题,共12分)
17. 根据提示选择合适的诗句填写。
(1)《陈情表》中,李密用“_______,_____”两句请求晋武帝怜悯他的现状并成全他的心愿。
(2)在《项脊轩志》中,描写了在明月之夜,项脊轩附近桂树的影子随着夜风的吹拂而不断移动的一片可爱的景象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兰亭集会时文人雅士们把酒杯浮在水面从上游放出,他们则坐在水边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并序》中描写归乡途中轻舟快风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表达了作者弃官归乡的畅快心情。
(5)表达郭橐驼并没有使树木长高长大的秘诀,只是不妨碍生长意思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石钟山记》中着力渲染阴森恐怖的环境气氛,衬托出亲身探访的不易,为下文批评“_________”埋下伏笔。
(7)《临安春雨初霁》中“_____________”一句,表面写诗人细品茶香,过着闲适的生活,实则暗含有志难为的无限的感慨与牢骚。
【答案】 ①. 愿陛下矜悯愚诚 ②. 听臣微志 ③. 风移影动 ④. 珊珊可爱
⑤. 引以为流觞曲水 ⑥. 列坐其次 ⑦. 舟遥遥以轻飏 ⑧. 风飘飘而吹衣 ⑨. 故吾不害其长而已 ⑩. 非有能硕茂之也 . 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 . 晴窗细乳戏分茶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需要重点注意的字,如“矜”“珊”“觞”“飏”“茂”等。
三、语言文字运用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近来,苏东坡又火了。苏东坡早已不仅仅是个古代的文学人物、政治人物,而且成为一个不断生长的文化符号。苏东坡从众多文人中 ① ,除了他具有传奇丰富的人生故事、儒释道于一体的人生观和诗文书画俱佳的才华,还因为他塑造了令人神往的文化人格。
苏东坡的文化人格有何特别?首先,苏东坡虽“只缘身在此山中”,但一生始终秉持勇于进言、经世济民的立世准则。朝堂上,他能在王安石变法时直陈得失,丝毫不计个人之利害;贬谪中,他并不灰心丧气,更未就此躺平,每到一地,他总是撸起袖子加油干,力求造福一方百姓。其次,苏东坡有着超然物外、 ② 的人格魅力。纵览苏东坡的一生,他虽也曾深受恩宠,名头大,官位大,但也曾饱受贬谪之苦,人生起伏更大。他在一地鸡毛的生活中能够“一蓑烟雨任平生”,让生活在苦难中开出花来。
其实,苏东坡的热度从未消减,历朝历代谈论、研究、追随他的人多得 ③ 。今天,我们在各种文艺作品中讲述苏东坡、吟咏苏东坡,也是在呼唤苏东坡身上的那种文化人格。
18.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9. 请另选一位古人,仿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突出其文化人格。要求语意连贯,句式一致。
20. 在论述苏东坡的文化人格时,文中使用了“躺平”“撸起袖子加油干”“一地鸡毛”等词句,这样写有什么表达效果?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答案】18. ①脱颖而出 ②宠辱不惊 ③不计其数/数不胜数
19. 示例:杜甫虽“艰难苦恨繁霜鬓”,但一生始终抱有忧国忧民、心系天下的家国情怀。
20. ①语言口语化,通俗易懂,富有时代气息;②使苏东坡积极乐观的形象更为鲜活。
【解析】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第①处,结合前文“近来,苏东坡又火了”“成为一个不断生长的文化符号”可知,此处语境强调的是苏东坡在众多文人中凸显出来,故此处可填“脱颖而出”。脱颖而出:比喻有才能的人遇时机而显露本领,超越众人。
第②处,结合后文“他虽也曾深受恩宠,名头大,官位大,但也曾饱受贬谪之苦,人生起伏更大。他在一地鸡毛的生活中能够‘一蓑烟雨任平生’,让生活在苦难中开出花来”可知,此处语境强调的是苏东坡在深受恩宠和遭受贬谪时能够超然物外,乐观洒脱,故此处可填“宠辱不惊”。宠辱不惊:受宠或受辱都不为所动,后形容对得失不在乎。
第③处,结合“苏东坡的热度从未消减”可知,追随他的人很多,故此处可填“不计其数”或“数不胜数”。不计其数:没办法计算数目,形容极多。数不胜数:数也数不清。形容数量极多,难以统计。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仿写句子的能力。
分析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知,画波浪线的句子中先引用诗句,再通过诗句分析其人格。如:可以选取诗人杜甫“艰难苦恨繁霜鬓”一句,分析杜甫的人格,忧国忧民,心系天下,仿照画波浪线的句子的句式写出即可。故可写为:杜甫虽“艰难苦恨繁霜鬓”,但一生始终抱有忧国忧民、心系天下的家国情怀。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并分析其表达效果的能力。
“躺平”写出了苏轼面对贬谪的乐观旷达的精神,“撸起袖子加油干”写出了苏轼不受自身遭遇的影响,一心为民。“一地鸡毛”写出了苏轼不幸的经历。“躺平”“撸起袖子加油干”“一地鸡毛”这些现代化的口语用来描写苏轼,通俗易懂,让读者更明白苏轼的经历和精神,富有时代气息,也写出了苏轼在不幸的生活经历中积极乐观的精神。
四、写作(60分)
21.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国务院总理李强3月30日上午在海南博鳌出席博鳌亚洲论坛2023年年会开幕式,并发表主旨演讲。李强表示,当今世界,不稳定、不确定、难预料成为常态。人们迫切希望能有更多更强大的确定性力量,推动世界朝着美好的未来前进。国家如此,人亦如此。
请结合以上材料围绕“确定与不确定”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自选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略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
引导语部分要求围绕“确定与不确定”写一篇文章,那么,本次写作的核心概念应是“确定”和“不确定”。因此,审题时,我们应该重视对这两个概念的解读。
结合材料,我们可知,所谓“不确定”,表现为不稳定、难预料,从时局、国际、时代变化到个人生活,具有不可预测、难以左右的特点。这种不确定性因素主要体现为客观性因素,不管是天灾还是人祸,都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这引发我们思考:究竟凭借怎样的确定性力量来抵抗这种不确定性,才能为人类的未来保驾护航,从而行稳致远。所谓“确定性力量”,是指我们可笃信的、依赖的、掌控的东西,它能给我们带来应变的力量。面对不确定的变化,我们应该具备何种确定性力量,这是破题之关键,即我们需要思考:哪些东西是我们可以确定地去依赖的,哪些东西可以帮助我们应付复杂的情况、多变的局势。这种能给我们带来确定性力量的,可以是威武不能屈的坚强意志、乱云飞渡仍从容的自信气度、拆下肋骨当火把的理想信念、不因祸福避趋之的责任担当、环球一梦同此凉热的胸襟格局等,这种确定性力量主要体现为主观性力量。
结合材料中的“国务院总理李强”“出席博鳌亚洲论坛”可知,出题者试图引导学生睁开眼睛看世界——地缘政治与军事冲突、中美贸易战胶着、世界能源危机、环境破坏导致生物多样性受到威胁等等危机。引导考生思考,面对这些不确定因素,如何找到、运用确定性力量,来奋勇前行,开拓未来。
写作时,可以首先指出两个概念的特点:“不确定性”是未知的,它是变化的;“确定性”是我们能把握的,积极向上的。确定性力量,应该指的是像美好的信念、行动、奋斗等。行文应围绕“面对不确定,我们用什么去应对”来展开论述。首先可以阐述我们应“活在当下”,积极的去面对,而不是消极承受;接着论述面对生活中的不确定,我们要用不变来应对;最后阐述以不变应万变的好处,我们应对美好人间的向往不变,追寻真善美的脚步不停。
立意:
1.用不变的信心应对未来的不确定性。
2.团结一致,应对不确定性因素。
3.用不变的善念去面对多变的世界。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