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开封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河南省开封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8-01 13:09:5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开封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
历史试题
说明:
1.本试卷分试卷I(选择题)和试卷Ⅱ(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
2.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考试科目填写在答题卡上,同时用2B铅笔涂黑考号对应的位置。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不能答在第I卷上,第Ⅱ卷的答案答在答题卷的相应位置上。
一、选择题(本大题有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每题所列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在中国新石器时代,东北、华北北部、西北及青藏高原这些地区,逐步形成了以采集狩猎为基本特征经济文化:黄河流域特别是中下游地区,逐渐产生的是以早田粟作农业为主要特征的史前文化;长江流域逐渐形成以水田稻作农业为主的史前文化。这表明( )
A. 中原地区的文明辐射到各地 B. 中国古代文明明显的多元性特征
C. 中国古代农业文明的先进性 D. 中华文明的起源具有多源性特点
2. 吕思勉先生说“荀子最为后人所诋訾者,为其言性恶。其实荀子之言性恶,与孟子之言性善,初不相背也。”荀子和孟子主张产生反映了( )
A. 生产力水平的差异 B. 生产技术不同的革新度
C. 社会大变革的时代 D. 阶级利益立场的差异性
3. 《历史的终结》一书的作者福山指出,中国制度具有“强大的国家能力”,中国从秦汉开始就建立了世界上最早的“现代国家”,先于欧洲1800年。“现代”是指( )
A. 官僚化的中央集权制 B. 严密细致的文书制
C. 集思广益的朝议制度 D. 大一统的法家政治
4. 著名历史学家游彪曾说:“大司农颜异提出了盐铁官营的计划,得到武帝的批准。为了贯这一政策,汉王朝在全国设立了数十处盐官和铁官,使盐铁经营真正纳入了国家工商管理制。”这一政策旨在( )
A. 增加国家财政收入 B. 实现经济“大一统”
C. 建立规范经济秩序 D. 抑制私人商业发展
5. 有学者指出:董卓的军队主要来自羌族,刘备、曹操部队中有大量幽州乌桓胡骑……不关中戎狄居半,而且随着北方游牧、半游牧民族大举南下中原,在整个北方,汉族已经不数。据此可知( )
A. 民族交融促进文化认同 B. 少数民族文化占据主导
C 汉族文化呈现游牧特征 D. 割据战争促进民族交融
6. 日本学者气贺泽保规说:唐代科举的重点在考核儒教经典内容的明经科,以及测试文学素养的进士科。其中,进士科最为热门。玄宗后以诗赋取士,由此,唐诗成为正式的考试科目,作诗不仅仅是一部分诗人们的事情,而是具有了现实的意义,成为统治阶级共同的教养。作者意在说明( )
A. 科举制促进了政治认同 B. 科举制促进了文化繁荣
C. 科举制促进了儒学传播 D. 科举制导致了学优则仕
7. 宋太祖号召“武臣尽读书”,许诺“宰相须用读书人”,表示“事业付之书生”,立誓“不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者”。从制度上提高进士授官品级,任用文臣出任地方行政长官。这些举措反映出宋朝( )
A. 加强对文化教育的控制 B. 守内虚外的管理策略
C. 吸取了前朝的历史教训 D. 分化事权的政治智慧
8. 《元史·百官志七》记载:“行中书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与都省为表里。”据此可知,元代行省( )
A. 掌军政大权形成“大尾”结构 B. 具有中央集权和稳定地方的双重性
C. 带来相权膨胀威胁到了皇权 D. 是对宋代“强干弱枝”方针的延续
9. 明末清初,传教士在中西文化交流中起了非常巨大的作用,以西方传教士为主要媒介,中西双方展开了大规模的文化交流,在中国出现基督教建筑和西式商业建筑。据此可推知( )
A. 中国对外政策发生根本改变 B. 中国儒家文化地位遭到动摇
C. “西学东渐”有利于中西交流 D. 欧洲启蒙运动深受理学影响
10. 明中叶以后,“生活“一词的内涵不再只是耕织,而是扩大到了商业买卖。明朝人已经将商业买卖视为一种谋生的合法手段,甚至是致富的手段,于是在“生活”一词之外,在小说中出现了“生意”一词。在商业化的冲击下,人们也不再视节俭为惟一的美德,而是尽自己的财力生活,追求奢侈。这说明( )
A 商品经济发展影响生活观念 B. 明朝士人有明显世俗化特征
C. 经济发展改变了主流价值观 D. 大众消费方式发生重大变化
11. 19世纪后期,清政府对外贸易概况如下表(单位:两),这反映了( )
年代 进口 出口 平衡
1865 55,715,458 54,103,274 -1,612,184
1885 88,200,018 65,005,711 -23,194,307
1895 171,696,715 143,293,211 -28,402,504
1905 447,100,082 227,888,197 -219,212,549
A. 贸易逆差的局面得到控制 B. 中国与世界市场的联系加强
C. 近代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 D. 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初步发展
12. 1912年成立的工业建设会在《旨趣书》中宣称:今兹共和政府成立,喁喁望治之民,可共此运会建设我新社会,以竞胜争存,而所谓产业革命者,今也其时矣!这反映了( )
A. 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较快发展 B. 民族资产阶级的实业救国思想
C. 民主共和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 D. 民族资产阶级全面掌握了政权
13. 1920年的“五一"国际劳动节,北京、广州、上海、长沙、唐山、哈尔滨等地的工人高呼“劳工万岁”、“共产主义万岁“等口号,举行了纪念活动,参加人数达五六万。工人阶级的活动说明( )
A. 显示了工人阶级开始觉醒 B. 共产党指导了活动的开展
C. 南京临时政府的政治民主 D. 思想力量转化为现实力量
14. 20世纪初,陈独秀指出“中医既不解人身之构造,复不事药性之分析,菌毒传染,更无闻焉”。1941年湖北参议员孔庚认为应中西医并重,渐求汇合为一,增进民族健康。这一变化( )
A. 消除了中西医之间的隔阂 B. 推动近代卫生体系的建立
C. 适应了全民族抗战的需要 D. 标志着民族意识开始觉醒
15. 据新华社报道,2020年1月14日,“新中国第一位女拖拉机手“——我国第三套人民币一元钱上的标志性人物梁军在黑龙江哈尔滨逝世,享年90岁。下图是梁军登上第三套人民币的场景,该场景反映了当时( )
A. 人们踊跃参加互助合作社的 B. 新中国妇女翻身得解放的幸福
C. 妇女是国家经济建设主力军 D. 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社会的热情
16. 1957年-1960年经济统计资料(部分)(产值单位:亿元:产量单位:万吨)
年份 工业总产量 重工业产值 轻工业产值 农林牧渔业总产值 粮食产量
1957 704 317 387 537 19504.5
1958 1083 580 503 566 19766.3
1959 1483 867 616 497 16969.2
1960 1637 1090 547 457 14385.7
对上表数据解读正确的是( )
A. 国民经济综合平衡稳步前进 B. 遵循客观规律才能科学发展
C. 党的正确路线指导国家建设 D. 八字方针取得非常显著成效
17. 2014年9月28日新闻联播:“如今的中国,每一秒钟全国就有一家民营企业注册成功;每一秒钟,民营企业的投资就增加90万元;每一秒钟,一千万家服务业企业就能创造出4亿元GDP。“材料中现象直接得益于( )
A.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提出 B. 邓小平南方谈话的思想解放
C.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D. 新时期党的基本路线的形成
18.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从史前史到21世纪(上册)》一书中指出,玛雅人创造了美洲最古老的文明,并以其艺术和科学的惊人发展而闻名于世。玛雅人的城市是举行仪式的中心,而不是要塞、居住地或行政首都。玛雅人的城市职能取决于( )
A. 玛雅人的文化成就领先 B. 玛雅人的农业生产方式
C. 玛雅人天文知识的广泛 D. 玛雅人利用“浮动园地”
19. 明治维新之前,日本的先进知识界就破除了古代观念的局限。……认识到“地者,一大球,万国分布,所居皆中,任何一国,皆可为‘中土’”。他们举办西历新年的新元会”,欢呼“九千里外存知己,五大洲中若毗邻”,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 )
A. 日本先进知识分子开眼看世界的结果 B. 工业革命后世界市场的形成的结果
C. 日本积极推行了“文明开化“的结果 D. 西方资本主义发展强烈冲击的结果
20. 1920年,英国工党秘书在一份调查报告中写道,“他们十分抱怨生活必需品的缺乏,抱怨强制性的捐献,担心没完没了的法令和要求。尽管有这些抱怨,他们的普遍态度是在土地问题上很感激苏维埃政府;赞同人人平等原则;经常谈论真正的共产主义者是一种理想的人。”据此可知( )
A. 新经济政策在农村受到欢迎 B. 苏维埃政权的社会基础已瓦解
C. 人民委员会获得了农民支持 D.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一定会胜利
21. 1956年,戴高乐重新掌权后,实行独立自主外交政策。法国退出北约,与台湾断交,缓和与苏联、中国的关系。积极发展“法德联盟”,坚决抵制英国加入欧共体。这表明( )
A. 资本主义阵营三足鼎立 B. 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
C. 欧洲一体化向纵深发展 D. 资本主义阵营的分化
22. 1972年,美国《平等权利修正案》终于在国会两院通过,美国妇女在选举、受教育、抚养子女、就业等方面,跨越了性别界限获得了与男性相同的权力,这说明( )
A. 美国女权主义运动发展迅速 B. 美国妇女解放经过了长期斗争
C. 美国民主进程的虚伪性特点 D. 美国男女性别不存在社会差异
23. 下面是1950-1989年西方某国国内生产总值变化曲线图。对图中②时段分析正确的是( )
A. 国家大力加强宏观调控 B. 国际关系决定经济状况
C. 经济发展处于黄金时期 D. 政府福利开支有所减少
24. G7即七国集团,由20世纪70年代西方主要发达国家组成,被喻为“富人俱乐部”,控制着世界经济和政治走向。1998年俄罗斯加入成为G8,1999年G20即20国集团应运而生,除原有的八国,还有欧盟以及具有广泛代表性的发展中国家。从G7到C20的变化反映了( )
A. 国际经济新秩序的确立 B. 多极化呼唤改善全球治理
C. 世界一体化的不断发展 D. 全球化带来贫富差距缩小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共52分,25题25分,26题12分,27题15分)
25.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的发展,大体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即世官制、察举制和科举制。在世官制占统治地位的历史阶段,官职任定被限定于贵族范围内。察举制度创立之后,选官一般经现任官吏察访,然后向政府举荐予以任用。科举制则是通过考试选官,择优录用。
——摘编自黄留珠《中国古代选官制度迷略
材料二 1931年7月,南京国民政府举行了轰动一时的第一届高等文官考试。此次考试为国民政府遵照孙中山遗教试行五权制度后行使考试权之创举,国民政府称之为“国家第一次选材大典”。考试分为三试,第一试为一般科目,第二试为专业科目,此两试都是笔试,第三试为口试。第一试不及格,不得参加第二试,第二试不及格,不得参加第三试。第一试的科目有国文、公文、建国方针、建国大纲、党义、宪法、历史、地理、政治学、经济学。口试时主考官,考生面对面就座,主考官亲验笔迹,询问姓名、年龄、籍贯、志趣等,每次15分钟,测验考生的口才、气度和担任管理、领导工作的才能与经验。
——摘编自董佳《1931年民国首次“国考”》
材料三 以1994年《国家公务员录用竹行规定》正式颁布为标志,我国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正式建立。该规定实施20年以来,一大批优秀人才陆续进入国家机关工作,为国家公务员队伍建设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新鲜血液。
——摘编自韩达亮《当代中国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浅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变化趋势,并简析这些变化的积极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与科举制相比南京国民政府在考试内容上创新之处并分析南京国民政府举行第一届高等文官考试的背景。
(3)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谈谈对现代国家人才选拔的启示。
开封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
历史试题 答案解析
说明:
1.本试卷分试卷I(选择题)和试卷Ⅱ(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
2.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考试科目填写在答题卡上,同时用2B铅笔涂黑考号对应的位置。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不能答在第I卷上,第Ⅱ卷的答案答在答题卷的相应位置上。
一、选择题(本大题有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每题所列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在中国新石器时代,东北、华北北部、西北及青藏高原这些地区,逐步形成了以采集狩猎为基本特征的经济文化:黄河流域特别是中下游地区,逐渐产生的是以早田粟作农业为主要特征的史前文化;长江流域逐渐形成以水田稻作农业为主的史前文化。这表明( )
A. 中原地区的文明辐射到各地 B. 中国古代文明明显的多元性特征
C. 中国古代农业文明的先进性 D. 中华文明的起源具有多源性特点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中国新石器时代。据材料内容可知,中国新石器时代的不同地区形成了不同经济发展模式,说明中国古代文明具有明显的多元性特征,B项正确;“辐射到各地”的说法过于夸张,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比较信息,不能体现中国古代农业文明的先进性,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不是中华文明的起源,排除D项。故选B项。
2. 吕思勉先生说“荀子最为后人所诋訾者,为其言性恶。其实荀子之言性恶,与孟子之言性善,初不相背也。”荀子和孟子主张产生反映了( )
A. 生产力水平的差异 B. 生产技术不同的革新度
C. 社会大变革的时代 D. 阶级利益立场的差异性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根据材料内容和所学可知,孟子主张性善论,荀子主张性恶论,他们的不同主张体现了当时在思想观点上的多样,由此说明这一时期是社会大变革的时代,C项正确;孟子和荀子生活的时期相差不远,生产力水平并没有出现明显的差异,生产技术也没有出现明显不同的革新度,排除A项和B项;孟子和荀子在阶级立场上没有差异,排除D项。故选C项。
3. 《历史的终结》一书的作者福山指出,中国制度具有“强大的国家能力”,中国从秦汉开始就建立了世界上最早的“现代国家”,先于欧洲1800年。“现代”是指( )
A. 官僚化的中央集权制 B. 严密细致的文书制
C. 集思广益的朝议制度 D. 大一统的法家政治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汉(中国)。根据材料“强大的国家能力”、“秦汉开始就建立”可知,“现代”是指一套非血缘、依法理、科层明确、权责清晰的理性化官僚体系,且基层行政管理细致全面,A项正确;文书制是以官僚化的中央集权制为基础的,是官僚体系依法工作的形式和手段,不能准确概括“现代”排除B项;朝议制度有利于减少中央决策失误,不意味着对地方形成直接严密的控制,不等于强大的国家能力,排除C项;大一统是先秦诸子的普遍政治追求,国家统一不等于强大的组织和管理能力,排除D项。故选A项。
4. 著名历史学家游彪曾说:“大司农颜异提出了盐铁官营的计划,得到武帝的批准。为了贯这一政策,汉王朝在全国设立了数十处盐官和铁官,使盐铁经营真正纳入了国家工商管理制。”这一政策旨在( )
A. 增加国家财政收入 B. 实现经济“大一统”
C. 建立规范经济秩序 D. 抑制私人商业发展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汉时期。根据“汉王朝在全国设立了数十处盐官和铁官,使盐铁经营真正纳入了国家工商管理制”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汉武帝时期实行盐铁官营,将盐铁的经营纳入政府手中,从而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A项正确;汉武帝时期实行盐铁官营是为了增加国家财政收入,并不是为了实现经济“大一统”和建立规范经济秩序,排除BC项;盐铁官营有助于抑制私人商业发展,但并不是盐铁官营政策的主要目的,排除D项。故选A项。
5. 有学者指出:董卓的军队主要来自羌族,刘备、曹操部队中有大量幽州乌桓胡骑……不关中戎狄居半,而且随着北方游牧、半游牧民族大举南下中原,在整个北方,汉族已经不数。据此可知( )
A 民族交融促进文化认同 B. 少数民族文化占据主导
C. 汉族文化呈现游牧特征 D. 割据战争促进民族交融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东汉末年。据题意可知,东汉末年许多汉族军阀的军队中少数民族的士兵,说明东汉末年的割据战争促进了民族交融,D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割据战争对民族交融的影响,并不是民族交融促进文化认同,排除A项;东汉末年少数民族文化并没有占据主导,汉族文化也没有呈现游牧的特征,排除B项和C项。故选D项。
6. 日本学者气贺泽保规说:唐代科举的重点在考核儒教经典内容的明经科,以及测试文学素养的进士科。其中,进士科最为热门。玄宗后以诗赋取士,由此,唐诗成为正式的考试科目,作诗不仅仅是一部分诗人们的事情,而是具有了现实的意义,成为统治阶级共同的教养。作者意在说明( )
A. 科举制促进了政治认同 B. 科举制促进了文化繁荣
C. 科举制促进了儒学传播 D. 科举制导致了学优则仕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根据材料“唐诗成为正式的考试科目,作诗不仅仅是一部分诗人们的事情,而是具有了现实的意义,成为统治阶级共同的教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代科举制中,最重要的科目是进士科,由此,导致唐诗成为正式的考试科目,唐朝的知识分子更热衷于创作唐诗,在社会政治生活中产生种感情和意识上的归属感,“成为统治阶级共同的教养”,反映了科举制促进了政治认同,A项正确;材料没有提及唐朝文化繁荣,无法体现科举制与文化繁荣的关系,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唐诗促进了政治认同,与儒学传播无关,排除C项;学优则仕是指学习成绩优秀就去做官,材料强调的不是科举会导致做官,排除D项。故选A项。
7. 宋太祖号召“武臣尽读书”,许诺“宰相须用读书人”,表示“事业付之书生”,立誓“不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者”。从制度上提高进士授官品级,任用文臣出任地方行政长官。这些举措反映出宋朝( )
A. 加强对文化教育的控制 B. 守内虚外的管理策略
C. 吸取了前朝的历史教训 D. 分化事权的政治智慧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时期。据题意可知,宋太祖的这些举措体现了对文人的重视,说明他是吸取了前朝武将专权的历史教训,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C项正确;这些举措说明宋朝吸取前朝的历史教训,并不是为了加强对文化教育的控制,排除A项;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重文轻武,并不能体现守内虚外和分化事权,排除B项和D项。故选C项。
8. 《元史·百官志七》记载:“行中书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与都省为表里。”据此可知,元代行省( )
A. 掌军政大权形成“大尾”结构 B. 具有中央集权和稳定地方的双重性
C. 带来相权膨胀威胁到了皇权 D. 是对宋代“强干弱枝”方针的延续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元代(中国)。据本题材料信息可知,元朝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代表中书省管理地方事务,因此具有中央集权和稳定地方的双重性,B项正确;元代行省服从于中央,并未形成“大尾”结构,排除A项;元代只设中书省带来相权膨胀威胁到了皇权,排除C项;元代行省具有一定的自主权,并不是对宋代“强干弱枝”方针的延续,排除D项。故选B项。
9. 明末清初,传教士在中西文化交流中起了非常巨大的作用,以西方传教士为主要媒介,中西双方展开了大规模的文化交流,在中国出现基督教建筑和西式商业建筑。据此可推知( )
A 中国对外政策发生根本改变 B. 中国儒家文化地位遭到动摇
C. “西学东渐”有利于中西交流 D. 欧洲启蒙运动深受理学影响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末清初。根据“传教士在中西文化交流中起了非常巨大的作用,以西方传教士为主要媒介,中西双方展开了大规模的文化交流”可知西方传教士带来了西方的文化,从而促进了中西文化交流,说明“西学东渐”有利于中西交流,C项正确;明末清初时期,中国的对外政策没有发生根本改变,中国儒家文化的地位也没有遭到动摇,排除AB项;材料反映的是中西文化交流,并不能说明欧洲启蒙运动深受中国理学影响,排除D项。故选C项。
10. 明中叶以后,“生活“一词的内涵不再只是耕织,而是扩大到了商业买卖。明朝人已经将商业买卖视为一种谋生的合法手段,甚至是致富的手段,于是在“生活”一词之外,在小说中出现了“生意”一词。在商业化的冲击下,人们也不再视节俭为惟一的美德,而是尽自己的财力生活,追求奢侈。这说明( )
A. 商品经济发展影响生活观念 B. 明朝士人有明显世俗化特征
C. 经济发展改变了主流价值观 D. 大众消费方式发生重大变化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中叶以后。根据“在商业化的冲击下,人们也不再视节俭为惟一的美德,而是尽自己的财力生活,追求奢侈”可知,随着商业的发展,当时人们的生活观念也发生了变化,说明商品经济发展影响生活观念,A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明朝时期人们生活观念的变化,并不仅仅是明朝士人的变化,排除B项;明朝中叶以后的主流价值观并没有发生变化,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生活观念的变化,并不是消费方式的变化,排除D项。故选A项。
11. 19世纪后期,清政府对外贸易概况如下表(单位:两),这反映了( )
年代 进口 出口 平衡
1865 55,715,458 54,103,274 -1,612,184
1885 88,200,018 65,005,711 -23,194,307
1895 171,696,715 143,293,211 -28,402,504
1905 447,100,082 227,888,197 -219,212,549
A. 贸易逆差的局面得到控制 B. 中国与世界市场的联系加强
C. 近代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 D. 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初步发展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世纪后期(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19世纪后期清朝对外贸易,进出口贸易不断增加,说明中国融入世界市场越来越深,B项正确;材料显示贸易逆差的局面越来越严重,而不是得到控制,排除A项;近代产业结构比较畸形,并未得到优化,排除C项;材料强调进出口贸易,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关系不大,排除D项。故选B项。
12. 1912年成立的工业建设会在《旨趣书》中宣称:今兹共和政府成立,喁喁望治之民,可共此运会建设我新社会,以竞胜争存,而所谓产业革命者,今也其时矣!这反映了( )
A. 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较快发展 B. 民族资产阶级的实业救国思想
C. 民主共和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 D. 民族资产阶级全面掌握了政权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12年(中国)。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12年,中华民国建立,民国政府采取奖励实业的措施,要发展民族工业,反映了民族资产阶级的实业救国思想,B项正确;材料只体现了实业救国思想,没有体现出工业已得到较快发展,排除A项;材料内容是经济层面,不涉及民主共和思想,排除C项;材料无法体现民族资产阶级全面掌握了政权,排除D项。故选B项。
13. 1920年的“五一"国际劳动节,北京、广州、上海、长沙、唐山、哈尔滨等地的工人高呼“劳工万岁”、“共产主义万岁“等口号,举行了纪念活动,参加人数达五六万。工人阶级的活动说明( )
A. 显示了工人阶级开始觉醒 B. 共产党指导了活动的开展
C. 南京临时政府的政治民主 D. 思想力量转化为现实力量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20年(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中国工人阶级在多个地区举行纪念“五一”国际劳动节的活动,体现了思想力量转化为现实力量的特征,D项正确;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中国工人阶级登上了历史舞台,就已经觉醒,排除A项;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宣告成立,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B项;此时处于北洋政府统治时期,与南京临时政府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
14. 20世纪初,陈独秀指出“中医既不解人身之构造,复不事药性之分析,菌毒传染,更无闻焉”。1941年湖北参议员孔庚认为应中西医并重,渐求汇合为一,增进民族健康。这一变化( )
A. 消除了中西医之间的隔阂 B. 推动近代卫生体系的建立
C. 适应了全民族抗战的需要 D. 标志着民族意识开始觉醒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是本质题、影响题。时空是:20世纪上半叶(中国)。据题干信息可知,20世纪初,陈独秀认为中医不了解人体构造,不研究药物的特性,没有细菌学病毒学相关理论,1941年湖北参议员孔庚认为应中西医并重。从认为西医优于中医,转变为认识到中医的价值,主张“中西医并重”,适应了全民族抗战时期肯定中医价值,发挥中医作用,以唤起民族意识,增强民族自信,推动抗战胜利的需要,C项正确;消除隔阂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项;材料只提及对中医的不同认识,并未体现当时的国家政策和中医药发展情况,不能得出推动近代卫生体系的建立,排除B项;鸦片战争后中国人的近代民族意识开始萌发,排除D项。故选C项。
15. 据新华社报道,2020年1月14日,“新中国第一位女拖拉机手“——我国第三套人民币一元钱上的标志性人物梁军在黑龙江哈尔滨逝世,享年90岁。下图是梁军登上第三套人民币的场景,该场景反映了当时( )
A. 人们踊跃参加互助合作社的 B. 新中国妇女翻身得解放的幸福
C. 妇女是国家经济建设主力军 D. 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社会的热情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60年代的中国。结合材料时间“1960年”和所学知识可知,此时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曲折发展的十年,民众积极参与国家各项建设,为社会主义建设作出巨大贡献,其中图片中的人物形象反映的是献身祖国建设的高昂精神,D项正确;互助合作社是在20世纪50年代,排除A项;材料与妇女翻身解放无关,排除B项;受多种因素影响,妇女并非是当时国家经济建设的主力,排除C项。故选D项。
16. 1957年-1960年经济统计资料(部分)(产值单位:亿元:产量单位:万吨)
年份 工业总产量 重工业产值 轻工业产值 农林牧渔业总产值 粮食产量
1957 704 317 387 537 19504.5
1958 1083 580 503 566 197663
1959 1483 867 616 497 16969.2
1960 1637 1090 547 457 14385.7
对上表数据解读正确的是( )
A. 国民经济综合平衡稳步前进 B. 遵循客观规律才能科学发展
C. 党的正确路线指导国家建设 D. 八字方针取得非常显著成效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57—1960年。根据表格数据可以看出,从1957年到1960年。我国的重工业产值增长幅度远远大于轻工业和农业,说明此时我国片面重视重工业的发展,这不利于经济发展,也由此说明只有遵循客观规律才能科学发展,B项正确;这一阶段我国重工业发展较快,经济结构发展不平衡,并不是综合平衡稳步前进,排除A项;此时我国在经济建设中出现了“左”倾冒进,并不能说明党的正确路线指导国家建设,排除C项;八字方针到1961年才提出,排除D项。故选B项。
17. 2014年9月28日新闻联播:“如今的中国,每一秒钟全国就有一家民营企业注册成功;每一秒钟,民营企业的投资就增加90万元;每一秒钟,一千万家服务业企业就能创造出4亿元GDP。“材料中现象直接得益于( )
A.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提出 B. 邓小平南方谈话的思想解放
C.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D. 新时期党的基本路线的形成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1世纪初(中国)。据本题材料信息得出主要结论:民营企业发展迅速,据所学知识,十五大报告指出“非公有制经济是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就极大促进了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民营企业属于非公有制经济,21世纪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促进了民营企业的发展,C项正确;1982年党的十二大上,邓小平首次提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概念,1987年,党的十三大第一次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概念,不是民营企业发展迅速的直接原因,排除A项;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解放了思想,但不是材料中现象的直接原因,排除B项;新时期党的基本路线形成于1987年的中共十三大,不是民营企业发展的直接原因,排除D项。故选C项。
18.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从史前史到21世纪(上册)》一书中指出,玛雅人创造了美洲最古老的文明,并以其艺术和科学的惊人发展而闻名于世。玛雅人的城市是举行仪式的中心,而不是要塞、居住地或行政首都。玛雅人的城市职能取决于( )
A. 玛雅人的文化成就领先 B. 玛雅人的农业生产方式
C. 玛雅人天文知识的广泛 D. 玛雅人利用“浮动园地”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美洲。根据“以其艺术和科学的惊人发展而闻名于世。玛雅人的城市是举行仪式的中心”可知,由于突出的艺术和科学成就,使玛雅人的城市成为举行仪式的中心,所以玛雅人的城市职能取决于玛雅人在科学方面的成就,即天文知识的广泛,C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比较信息,不能说明玛雅人的文化成就领先,排除A项;由此料可知,玛雅人的城市职能取决于他们的艺术和科学成就,并不是由于农业生产方式,排除B项;“浮动园地”是阿兹特克人的成就,排除D项。故选C项。
19. 明治维新之前,日本的先进知识界就破除了古代观念的局限。……认识到“地者,一大球,万国分布,所居皆中,任何一国,皆可为‘中土’”。他们举办西历新年的新元会”,欢呼“九千里外存知己,五大洲中若毗邻”,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 )
A. 日本先进知识分子开眼看世界的结果 B. 工业革命后世界市场的形成的结果
C. 日本积极推行了“文明开化“的结果 D. 西方资本主义发展强烈冲击的结果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原因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治维新前的日本。根据材料“明治维新之前”“九千里外存知己,五大洲中若毗邻”和所学知识可知,受西方资本主义对外扩张的影响,使世界联系日益密切,对当时近代日本先进知识分子形成冲击,近代日本人开始睁眼看世界,积极融入西方,D项正确;日本先进知识分子开眼看世界是原因之一,但是非主要原因,排除A项;世界市场最终形成是在第二次工业革命后,排除B项;文明开化是在明治维新期间推行的,材料现象是在明治维新之前,排除C项。故选D项。
20. 1920年,英国工党秘书在一份调查报告中写道,“他们十分抱怨生活必需品的缺乏,抱怨强制性的捐献,担心没完没了的法令和要求。尽管有这些抱怨,他们的普遍态度是在土地问题上很感激苏维埃政府;赞同人人平等原则;经常谈论真正的共产主义者是一种理想的人。”据此可知( )
A. 新经济政策在农村受到欢迎 B. 苏维埃政权的社会基础已瓦解
C. 人民委员会获得了农民支持 D.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一定会胜利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20年(苏俄)。根据材料“他们十分抱怨生活必需品的缺乏,抱怨强制性的捐献,担心没完没了的法令和要求。尽管有这些抱怨,他们的普遍态度是在土地问题上很感激苏维埃政府;赞同人人平等原则;经常谈论真正的共产主义者是一种理想的人。”可知,俄国十月革命后,成立了苏俄人民委员会,虽然在早期执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使苏俄人民产生抱怨,但是其逐渐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得到农民的支持,C项正确;1921年,开始推行新经济政策,与材料中时间不符,排除A项;材料描述的是得到农民的拥护,苏维埃政权的社会基础加强,而非瓦解,排除B项;材料描述的是苏俄社会主义革命,而非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排除D项。故选C项。
21. 1956年,戴高乐重新掌权后,实行独立自主外交政策。法国退出北约,与台湾断交,缓和与苏联、中国的关系。积极发展“法德联盟”,坚决抵制英国加入欧共体。这表明( )
A. 资本主义阵营三足鼎立 B. 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
C. 欧洲一体化向纵深发展 D. 资本主义阵营的分化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56年(法国)。据材料“1956年戴高乐重新掌权后,实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两极格局的背景下,法国本属资本主义阵营,但是却独立自主,采取退出北约等措施,说明资本主义阵营内部出现了分化,D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资本主义阵营的分化,不能得出美、日本、西欧三足鼎立的史实,排除A项;仅从法国一国的独立自主的政策,无法得出世界的整体发展趋势,排除B项;法国抵制英国加入欧共体,说明欧洲一体化受到了阻碍,排除C项。故选D项。
22. 1972年,美国《平等权利修正案》终于在国会两院通过,美国妇女在选举、受教育、抚养子女、就业等方面,跨越了性别界限获得了与男性相同的权力,这说明( )
A. 美国女权主义运动发展迅速 B. 美国妇女解放经过了长期斗争
C. 美国民主进程的虚伪性特点 D. 美国男女性别不存在社会差异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美国。根据材料可知,美国妇女在1972年在很多方面获得了与男性相同的权力,但美国在1787年宪法中便提出人人平等,直到20世纪才给予妇女相应的权力,且这一法案后来并未载入宪法,C项正确;材料只体现了1972年的法案,并未说明过程,无法体现“迅速”,排除A项;“长期”从材料信息看不出来,排除B项;《平等权利修正案》并未载入美国宪法,“不存在”说法绝对,排除D项。故选C项。
23. 下面是1950-1989年西方某国国内生产总值变化曲线图。对图中②时段分析正确的是( )
A. 国家大力加强宏观调控 B. 国际关系决定经济状况
C. 经济发展处于黄金时期 D. 政府福利开支有所减少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70年——1980年的世界。结合所学内容可知,20世纪70年代西方国家遭受经济危机,为了缓和经济危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放松了对经济的干预,政府的福利开支有所减少,从而促进了经济的发展,D项正确;这一时期西方国家减少了国家干预,排除A项;国际关系影响经济状况,而非决定,排除B项;这一时期西方国家的经济发展遭遇困难,并不是出于黄金时期,排除C项。故选D项。
24. G7即七国集团,由20世纪70年代西方主要发达国家组成,被喻为“富人俱乐部”,控制着世界经济和政治走向。1998年俄罗斯加入成为G8,1999年G20即20国集团应运而生,除原有的八国,还有欧盟以及具有广泛代表性的发展中国家。从G7到C20的变化反映了( )
A. 国际经济新秩序的确立 B. 多极化呼唤改善全球治理
C. 世界一体化的不断发展 D. 全球化带来贫富差距缩小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当代(世界)。根据材料“1998年俄罗斯加入成为G8,1999年G20即20国集团应运而生,除原有的八国,还有欧盟以及具有广泛代表性的发展中国家。”可知,从七国集团到二十国集团,控制着世界经济和政治走向的国家和组织在不断的增加,这体现了世界多极化的发展趋势,即多极化呼唤改善全球治理,B项正确;国际经济新秩序尚处于建设中,排除A项;材料描述的是多极化趋势,而非全球化,排除C项;材料没有描述关于贫富差距的信息,排除D项。故选B项。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共52分,25题25分,26题12分,27题15分)
25.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的发展,大体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即世官制、察举制和科举制。在世官制占统治地位的历史阶段,官职任定被限定于贵族范围内。察举制度创立之后,选官一般经现任官吏察访,然后向政府举荐予以任用。科举制则是通过考试选官,择优录用。
——摘编自黄留珠《中国古代选官制度迷略
材料二 1931年7月,南京国民政府举行了轰动一时的第一届高等文官考试。此次考试为国民政府遵照孙中山遗教试行五权制度后行使考试权之创举,国民政府称之为“国家第一次选材大典”。考试分为三试,第一试为一般科目,第二试为专业科目,此两试都是笔试,第三试为口试。第一试不及格,不得参加第二试,第二试不及格,不得参加第三试。第一试的科目有国文、公文、建国方针、建国大纲、党义、宪法、历史、地理、政治学、经济学。口试时主考官,考生面对面就座,主考官亲验笔迹,询问姓名、年龄、籍贯、志趣等,每次15分钟,测验考生的口才、气度和担任管理、领导工作的才能与经验。
——摘编自董佳《1931年民国首次“国考”》
材料三 以1994年《国家公务员录用竹行规定》正式颁布为标志,我国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正式建立。该规定实施20年以来,一大批优秀人才陆续进入国家机关工作,为国家公务员队伍建设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新鲜血液。
——摘编自韩达亮《当代中国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浅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变化的趋势,并简析这些变化的积极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与科举制相比南京国民政府在考试内容上的创新之处并分析南京国民政府举行第一届高等文官考试的背景。
(3)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谈谈对现代国家人才选拔的启示。
【答案】(1)趋势:选官范围不断扩大;选官方式日益公平公正;评选标准从血缘趋向才能。
积极作用:一定程度的体现的社会的公平公正;扩大的统治基础;促进了古代教育的发展;有利于社会很重学风气的形成;提高了官员的素质。
(2)创新之处:基础知识与专业要求相结合;试题内容广泛;注重考查考生的从政能力;注重考查考生的政治意识。
背景:南京国民政府形式上统一全国;国民党一党专政和建设国家的需要;孙中山五权宪法理论的影响;近代文官制度的发展。
(3)启示:应建立健全人才选拔相关的法律制度;应根据时代需要,不断完善考核内容和选拔机制;注重选拔方式的多元化和创新性。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是特点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中国。
趋势:根据材料一“官职任定被限定于贵族范围内……择优录用”可知,选官范围不断扩大,选官方式日益公平公正;根据材料一“世官制、察举制和科举制”并结合所学可知,评选标准从血缘趋向才能。
积极作用:结合所学科举制的相关知识可知,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社会的公平公正,扩大政权的统治基础;根据材料一“科举制则是通过考试选官,择优录用”可知,促进了古代教育的发展,有利于社会很重学风气的形成,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
【小问2详解】
本题是特点类、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中国。
创新之处:根据材料二“第一试为一般科目,第二试为专业科目”可知,基础知识与专业要求相结合;根据材料二“第一试的科目有国文、公文、建国方针、建国大纲、党义、宪法、历史、地理、政治学、经济学……测验考生的口才、度和担任管理、领导工作的才能与经验”可知,试题内容广泛,注重考查考生的从政能力,注重考查考生的政治意识。
背景:根据材料二“1931年7月”并结合所学可知,南京国民政府形式上统一全国,国民党一党专政和建设国家的需要;根据材料二“遵照孙中山遗教试行五权制度后行使考试权之创举”可知,孙中山五权宪法理论的影响;结合所学可知,近代文官制度的发展。
【小问3详解】
本题是认识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现代中国。
对现代国家人才选拔的启示,从选拔程序、社会作用和公平角度回答即可,如应建立健全人才选拔相关的法律制度;应根据时代需要,不断完善考核内容和选拔机制;注重选拔方式的多元化和创新性。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