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月迹教学设计+预习单+延学单

文档属性

名称 24.月迹教学设计+预习单+延学单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5.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8-01 13:37:5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4、《月迹》
班级 姓名
课题 月迹 时间建议 15~20分钟
预学目标 1、会认“袅、嫦”等6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悄、累”。 2、默读课文,能说出月亮的足迹出现在哪里。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体会作者细腻的感受和动人的描写。
预学内容 熟读 课文 1、第一遍读文,边读边标注自然段序号,注意读准字音,圈画出本课的生字词。 2、第二遍读文,读通难读的句子,理解难理解的地方,标注不理解的地方。 3、第三遍读文,在流利朗读的基础上,初步理清课文的条理,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预习字词 给下列生字注音,给多音字注音并组词。 袅( ) 嫦娥( )悄( ) 累( ) 瓷( ) 嫉妒( ) ( ) ( ) 选词填空。 (1)我们这些孩子,什么都觉得,又常常什么都觉得不满足。() A.新奇 B.好奇C.新鲜D.奇怪 (2)原来月亮是长了腿的,爬着那竹帘格儿,先是一个白道儿再是半圆,新渐地爬得高了,穿衣镜上的圆便()了。 A.满盈 B.圆满 C.满圆 D.盈满 (3)月亮正在头顶,明显大多了,也圆多了,()看见里边有个什么东西。 A.清清楚楚 B.亮亮堂堂C.模模糊糊 D.清清晰晰 (4)我们都()了,倏忽间,哪儿好像有了一种气息,就在我们身后袅袅,到了头发梢儿上,添了一种淡淡的痒痒的感觉。 A.瞠目结舌 B.面面相觑 C.屏气凝神 D.呆若木鸡
内容感知 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本文记叙了中秋夜几个孩子从屋里到、从到 寻找月亮的过程,以儿童化的语言描绘了的月光和月光下的,表现了孩童奇特敏锐的和丰富的,充满童趣。
资料搜集 1、贾平凹,当代著名,代表作品《》《》等。 2、搜集一首描写月亮的古诗
阅读质疑 11、通过预习,你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写下来吧,便于课上交流。
24.《月迹》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会认“嫉”“袅”等6个生宇,读准多音字“悄”“票”。
2.默读课文,了解月亮的足迹都会出现在哪里。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体会作者细腻的感受和动人的描写。
教学重点:
了解课文中月亮的足迹出现在哪些地方。
教学难点:
教学过程:
一、话题导入,揭示课题
1.从古至今,我们祖国的文化中有一个不可或缺的意象,那就是月亮。同学们,一说到月亮,你都会想到什么?(预设:中秋、神话故事、古诗词等。)
(设计意图:谈话导入,让学生勾起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关月亮的情结。学生通近交流既增长了知识,又对本文的学习积淀了情感。)
过渡:同学们,在这一单元中,我们初歩感受了作者对景物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如在《鸟的天堂》一课中,我们既欣赏到了大榕树枝繁叶茂的静态美,也看到了群鸟快乐生活的动态美。这节课,让我们走进贾平巴先生的《月迹》,继续感受这种生动的描写一起去寻找美好的月迹。(板书:月迹)
2.解题。题中“月迹”的“迹”是什么蕖思?(预设;“迹”是指“足迹、印迹”,“月迹”就是指“月亮的足迹、痕迹”。)
质疑:那在本文中,是谁在寻找月迹月亮又在哪里留下了痕迹呢?请大家默读课文,从文中寻找答案。
(设计意图:揭示课题,并通过理解美目中“迹”的意思,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
二、默读课文,交流“月迹”
1.学生默读课文,边读边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找出月亮的足迹都出现在了哪里。
(设计意图:结合文中月亮出现在多处、画面感强的特点,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找寻月迹,不拘于简单的边读边圈画,学生可采用自己喜欢的学习牙式,如流程图、图画、标记等,形式更多元,学习更丰富。)
过渡:“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塁明月,低头思故乡。”月光让大诗人李白思念起自己的家乡,那你找的月亮又出现在哪里呢?快在小组内交流一下吧。
2.读完后小组内讨论交流。
3.全班反馈。
预设:月亮的足迹出现在竹窗帘儿上、穿衣镜上、葡萄叶儿上、瓷花盆儿上……
教师可以进一歩引导学生总结归纳:出现在竹窗帘儿和穿衣镜上的月影是孩子们在哪里看到的?(生:中堂里。)葡萄叶儿、瓷花盆儿、锹刃儿上的月影是孩子们在哪里找到的?(生:院子里。)眼睛里、天空上的月亮是孩子们在哪里发现的?(生:小河边。)
所以,月亮的足迹可以概括为"中堂—院中—河边”。
4.小结:纵观全文,“中堂—院中——河边”既是孩子们寻月的足迹,也是作者写作的顺序。
(设计意图:这是一篇略读课文,学生在边默读边找的过程中,先捋月迹出现的地方圏画下来,然后通过小组合作明确,查漏补缺,最后通过全班交流,理清课文的思路。)
三、自主阅读,发现“有趣",朗读感受
过渡:同学们,中国文化离不开月亮,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月亮。有“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的天真可爱,有“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清幽寂静,有“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弓”的空旷远大,还有“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的怀古悲壮。
1.作者贾平凹又是怎样写月亮的呢 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从文章中圈画出自己觉得有趣的描写。
2.生读课文,边读边圈画,师巡视指导。
3.师生交流:可以交流文中有关月亮的有趣描写,也可以联系自己生活中看到的、想到的月亮,和大家交流。
(1)学生交流生动的画面,教师相机点拨。
(设计意图:在学生切流描写月亮词句的同时,教师适时指导学生朗读:如用对比朗读,读出月亮动态时的调皮可爱和静态时的恬静柔美;用边读边想象读出对月亮产生的想象和月亮不同的美。)
①我们看时,那竹窗帘儿里果然有个月亮,款款地悄没声儿地溜进来,出现在窗前的穿衣镜上了:原来月亮是长了腿的,爬着那竹帘格儿,先是一个白道儿,再是半圆渐浙地爬得高了,穿衣镜上的圆便满盈了。
随文学习多音字“悄”,抓住月亮出现时的动词及月亮样子的变化,通过朗读感受月亮动态时的调皮可爱。
②我们都跑了出去,它果然就在院子里,但再也不是那么一个满满的圆了。满院子的白光,是玉玉的,银银的,,灯光也没有这般亮的。……月亮正在头顶,明显大多了,也圆多了,清清晰晰看见里边有个什么东西。
抓住月亮的样子和颜色,朗读感受月亮静态时的恬静柔美。
③哦,一个女子。我想:月亮里,也该是银铺的,墙该是玉砌的,那么好个地方,配住的一定是十分漂亮的女子了。
边读边想象,读出作者独特的想象和感受,还可以谈一谈自己对月亮的想象。
④我两处去看了,两处的水里都有月亮,沿着河边跑,哪一处的水里都有月亮了我们都看向天上,我突然又在弟弟妹妹的眼睛里看见了小小的月亮。我想,我的眼睛里也一定是会有的。噢,月亮竟是这么多:只要你愿意,它就有了哩。
跟随月亮的足迹,感受月亮无处不在的美,从而感受“月亮是每个人的”。
(2)小结:通过找寻,通过朗读,我们发现月亮出现在不同的地方,它的美也各不相同,它时静时須I,时,而可爱,时而调皮;有看到的,有听到的,.也有想旬的月嘉。就像奶奶说的;月亮是每个人的。只要你愿意,它就有了。
(设计意图:略读课文就要给予学生充分自主的阅读时间,因为是初步体会,加上之前的精读课对静态和动态描写也有了一定的了解,所以在这里,可让学生结合自身的阅读能力圈画文.中生动的语句,在学生有所感的基础上,重在激发学生在课堂上的交流,让学生思考,学生表达,把阅读课文后看到的、想到的与自己的情感体验融为一体,加上不同的朗读体验,体会作者细腻的感受和动人的描写,体会文字的美。)
四、读写结合,仿写画面
过渡:追寻着月亮,我们一路欣赏、想象了月光下院子、河边的美景,那么怎样才能像作者贾平凹一样把画面写生动细腻呢?我们也来仿照着练吧。
1.对比读,体会不同。
院子的中央,有一棵桂树。院子的中央处,是那棵粗粗的桂树,疏疏的枝,疏疏的叶,桂花还没有开,却有了累累的骨朵儿了。
2.总结归纳把画面写具体的方法:抓住事物的特点,展开想象,添加表示静态或动态的描写。
3.仿写画面:清早,天空中布满了阴云。
4.交流仿写,分享收获。
(设计意图:统编本教材课文缩写更具操作性,读写结合就是一种培养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有效练习活动。学生通适阅读课文,体会了动态和静态的不同表达,在此基础上,教师可适当结合“语文国地”中词句段运用的环节,使用注重实效的“仿、补、改、续、创”的随文练写方法,通过仿写,学以致用,让学生进一步体会这样表达的好处。)
24.《月迹》延学单
炊烟
①炊烟总是喜欢站在瓦棱上向远处眺望,并且学母亲的样子,以手加额,温和地叫着我们 的乳名,喊我们回家。有时,我们玩疯了,或者根本没听见,它们就会像蛇一样,一扭腰爬到云 的上面,撒开两腿追赶我们失落在山坳里的脚印。我想,那一定是母亲叫它们来的,否则,它们 怎么知道我们在哪座山哪条谷哪块坡地上砍柴扯草翻跟斗呢。在这个世界上,能给你这种感 觉的,一定是你的母亲。
②像母亲身上的衣裳,炊烟总是随了季节的更替而变换着颜色。暮春,当雨季刚刚开始, 炊烟就把自己染成乳白色,且总是贴着瓦檐不肯升高,远远地看,就像给村庄浸上了一层淡淡 的水墨。这时候的村庄,宁静,恬淡,有着小女孩一样的幻想。但炊烟里一定有煨土豆浓郁的 芳香。农家四月,青黄不接,土豆却在此时懂事似的把自己奉献出来。金黄的土豆粉香甜可 口,无论是煮了蒸了煎了炒了煨了,都好吃。但我们最喜欢的还是母亲用红红的柴火灰慢慢焖熟的土豆,香气四溢,一层焦黄的皮逗得你直想掉口水,且顾不上吃相,一边撮了嘴吹土豆上的 灰,一边在两个手中倒腾,恨不得一口把它吞入腹中。
③到了盛夏,炊烟就把自己弄成蔚蓝色,带着几分神秘与骄傲,直直地往上升,好像邻家初 长成的女孩,把心事写在脸上,却又故作沉静,目不斜视,待升到半空后,遇到了久盼的风,便脸红红地顾不得害羞,头也不回地跟人跑了。夏天是成熟的季节,炊烟里弥漫的一定是豆角、南瓜和青椒的甜香。这些带点土味儿的食物,总是在你最想念它们的时候,款款地待在那里,等着你去摘。母亲清早起来提一只空篮去菜园,大约半小时后,便带回一篮子水灵灵的蔬菜,且 随手扔给你一条嫩生生的黄瓜。你也顾不上洗,在衣角上胡乱擦一下,便迫不及待地塞进口 中,然后心满意足地拿了书本,赶了牛儿,一边高声念叨,一边晃着牛铃,悠然地走向绿茵深处。
④秋天,稻子进了仓,红薯发了胀,母亲不再心慌。重阳节,母亲用清早打的井水淘了糯 米,她要为父亲蒸一坛过年的老酒。酒是喜庆之物,当然得在重阳这天蒸好,取吉祥长寿之意。 在家里,母亲是遮阳的房子,父亲便是那顶梁的柱,而酒则是一个乡下男人的精气神。因此,故 乡秋天的炊烟里混合着米酒和烤红薯的醇香,也有着父亲的豪爽之气,因为父亲喝醉了酒,就会扯开破嗓,唱起那火辣辣的山歌。
⑤四季炊烟,最本色的还敬冬天。时间刚过早上六点,谁家的屋顶上便开始冒出了一缕淡淡的炊烟,接着是第二家,然后是一村子的瓦灰色。它们开始是悄悄地从窗才灵上的气孔里溜出来的,慢慢地就在屋顶的积雪中钻了个孔,然后向两边扩散。母亲总能把生活安排得那样熨帖。想象一下,一家人围炉向火,大口吃肉,大碗喝酒,大声吹牛,是不是应了古人那句话—— 其喜洋洋者也!炊烟在某种意义上是村庄高高扬起的一面写满母爱的旗帜!
⑥而现在正值黄昏,年迈的母亲在灶屋里忙碌。袅娜的炊烟又一次升起来了,它多像母亲 年轻时水蛇一样曼妙的身姿啊!
1.混合着“烤红薯的醇香”的是( )的炊烟
A.春天 B.夏天 C.秋天 D.冬天
2.作者最喜欢吃的是( )
A.母亲炒的土豆 B.母亲焖的土豆 C.母亲煎的土豆 D.母亲煨的土豆
3.对“秋天,稻子进了仓,红薯发了胀,母亲不再心慌”理解正确的是( )
A.农活忙完了,可以休息了,母亲放心了。
B.农作物收藏好了,不会被糟蹋了,母亲放心了。
C.农作物丰收了, 一家吃喝有了着落,母亲放心了。
D.有了米,能为父亲蒸老酒了,母亲放心了。
4.下列句子中没有运用修辞手法的是( )。
A.炊烟总是喜欢站在瓦棱上向远处眺望,并且学母亲的样子,以手加额,温和地叫着我们的乳名,喊我们回家。
B.袅娜的炊烟又一次升起来了,它多像母亲年轻时水蛇一样曼妙的身姿啊!
C.炊烟总是随了季节的更替而变换着颜色。
D.暮春,当雨季刚刚开始,炊烟就把自己染成乳白色,且总是贴着瓦檐不肯升高。
你怎么理解“炊烟在某种意义上是村庄高高扬起的一面写满母爱的旗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本文以“炊烟”为题,好在哪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