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5张PPT)
——以“用数对确定位置”为例
依托几何直观 发展学生符号意识
课前思考——教材分析
《用数对确定位置》是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确定位置》第一课时的内容。
用上、下、前、后、左、右确定位置
用东、南、西、北等词语描述物体方向
根据方向和距离两个参数确定物体的位置
……
用数对确定位置
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
后续性学习知识
课前思考——教材分析
一是用数对表示具体情境中物体的位置
二是在二维坐标中用数对确定物体的位置
课前思考——课标要求
《课标(2022年版)》指出“符号意识主要是指能够感悟符号的数学功能。知道符号表达的现实意义;能够初步运用符号表示数量、关系和一般规律;知道用符号表达的运算规律和推理结论具有一般性;初步体会符号的使用是数学表达和数学思考的重要形式。符号意识是形成抽象能力和推理能力的经验基础。”
“符号意识”
课前思考——设计要点
在本课之前,学生在一、二年级时已经学习了用“第几”来描述物体在直线上的位置,用类似“第几排第几个”的方式来表示物体在平面上的位置,初步具备了用有序数来表示位置的经验。本课主要从三个方面展开设计:第一,通过情境引入,文化渗透,让学生理解符号的必要性;第二,联系实际,探究数对,培养学生的符号意识;第三,联系生活,拓展应用,学生能感受到符号的广泛性。
猜猜哪个课桌里藏有宝藏?
教学实践
(一)情境引入,理解符号的必要性
设计意图
符号意识对于学生来说,较为抽象,通过情境导入,设计了一个小游戏,能瞬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表示物体位置,学生通常会用第几组第几排描述,引发冲突,让学生自己产生统一标准的需求,为后续教学做好铺垫。同时渗透数学史,以笛卡尔观察蜘蛛结网的故事,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让学生理解符号产生的必要性。
教学实践
笛卡尔是著名的法国哲学家、数学家、物理学家。
有一次,笛卡尔生病了,卧床在家,但他头脑一直没有休息,仍然在反复运转,思考一个问题:怎样才能把“点”和“数”联系起来呢?
突然,他看见屋角上的一只蜘蛛在上边左右拉丝。他想,可以把蜘蛛看做一个点,蜘蛛的每个位置就能用一组数确定下来。
于是在蜘蛛的启示下,笛卡尔用一对有顺序的数表示平面上的一个点,创建了数对与直角坐标系。
(一)情境引入,理解符号的必要性
教学实践
1. 联系数与形,助力符号生成
(二)探究数对,培养符号意识
设计意图
教师引导学生先用“第几列第几行”的数学语言来描述教室和情境中学生的位置,然后把座位图抽象成圆圈图,让学生逐步经历数学化抽象过程,为引入“数对确定位置”进一步符号化搭建了思维的桥梁。
教学实践
2. 经历认知冲突,形成符号意识
(二)探究数对,培养符号意识
任意指出一个圆圈,请大家记录出它的具体位置。(速度越来越快)
让学生亲身经历快速记录多个位置所产生的矛盾冲突
产生更加简洁表示位置的内在驱动,并尝试抽象表示
展示、交流,规定数对的含义
教学实践
3. 探索数对规律,深化符号思维
(二)探究数对,培养符号意识
列相同
行相同
列和行相同
设计意图
上一教学环节已经借助圆圈图,让学生确定一些基本的数对如(3,4)(5,6)等,帮助学生获得数学知识从抽象到一般的形成过程,再从半符号化认知方面来激发学生的符号意识,如(2,x)(y,2)等,最后过渡到(t,t)这种全符号化的认识。这样的学习,不仅强化了学生对符号化关系的认知,而且提升了学生的符号化表达能力,促进了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从符号的发掘、符号的转换、符号的应用等方面进行教学,才能促进学生数学符号意识的形成与发展。
教学实践
(三)应用生活,感受符号的广泛性
设计意图
生活中的一般符号和数学符号部分功能相同,如表述与理解、交流与传达、以及简化思维等。但数学符号有其特殊之处:一方面,数学符号是精确的、严谨的。这些关于数学符号的生活实例学生或多或少都了解,但是还不能完全认识到它们来源于什么数学知识,通过这几个实例,让学生感受到符号的广泛性和一般性,深化学生的符号感。
教学实践
(三)应用生活,感受符号的广泛性
《用数对确定位置》这一课通过学生实习的教师座位情境图引入,经历从具体到抽象的思考过程,从数形结合角度,利用数对的变化对应点的变化,使学生深刻体会到位置与数对中的点是一一对应的关系,积极探究同一行、同一列等数对的特征,深化学生的符号意识。
数学教学的最终目标,是想让孩子们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现实世界,用数学的思维去思考现实世界,用数学的语言去表达现实世界。我们应当充分挖掘生活中的符号,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去触摸数学符号的意义,感受数学符号的价值,探究数学符号的内涵,强化数学符号意识,体验数学符号的魅力。虽然符号是抽象的,但希望通过我们的教学,能让学生发现符号不是枯燥无味的,而是有生命、有思想的。
感谢倾听 敬请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