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1《赤壁赋》课件(共24张PPT)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16.1《赤壁赋》课件(共24张PPT)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337.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8-01 13:06:4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4张PPT)
赤 壁 赋
苏 轼
播放声音
(四)
1.于
在,从,在,被,在,在,给
2.而
顺承,修饰,修饰,并列,转折,顺承
3.乎
助词,形容词词尾,……的样子;助词,形容词词尾,……的样子,“吗”,表反问;助词,句中停顿;相当于“于”,在
导学案答案
(五)
1.月明星稀,乌鹊南飞(南,名作状 ,向南)
2. 西望夏口,东望武昌(西、东,名作状,向西、向东)
3.方其破荆州,下江陵(下,名作动,攻占)
4.顺流而东也 (东,名作动,向东进军、东下)
5.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渔樵,名作动,打鱼砍柴)
6. 侣鱼虾而友麋鹿 (侣、友:意动用法 以……为伴、以……为友)
(六)
1、何为其然也(宾语前置)
2、而今安在哉(宾语前置)
3、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被动句 )
4.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介词结构后置)
1、提示:
饮酒乐甚——→愀然——→喜而笑
(乐 )——→(悲)——→(喜)
2、(1)提示:
景美。皓月皎皎,清风徐徐,碧波万顷,水色迷濛,诗情画意,澄澈空灵。
把握课文内容
2、(2)提示:
提示: 情——“乐”。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诵”、“歌”,表现出泛舟秋江赏美景的愉悦;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纵”“凌”表现诗人在茫无边际的江水中从流飘荡,潇洒神奇、出尘绝俗的怡然之乐。 如此美景使诗人心旷神怡,此一乐是山水之乐、诗酒之乐。
把握课文内容
3、(1)文章第二段作者的感情从乐到悲,悲从何来?
(1)来自作者遭受贬谪后的苦闷,触景生情,见茫茫月色江水,产生知音天各一方之叹,在“扣舷而歌”中,已包含淡淡的哀愁。
(2)来自客人幽怨悲凉催人泪下的洞箫声 。
为何而悲?
一悲:自身之平淡一生(英雄业绩今安在?何况吾辈渔樵者!)
二悲:与天地相比而自身渺小(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三悲:长江无穷而人生短暂(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四悲:欲求仙而不得,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古往今来,许多文人面对宇宙和历史时都感到短暂悲哀。
1. 曹 操: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2. 陈子昂: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3. 许 浑:英雄一去豪华尽,惟有青山似洛中
4. 苏 轼: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5. 杨 慎: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6、李白: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 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苏轼的悲从何而来?
从歌声中来
从箫声中来
从历史人物中来
从个人境遇中来
(政治失意)
(箫声幽怨)
(人生无常)
(生命短暂)
(2)作者如何从悲情中走出来?
(1)从“变”与“不变”的角度,借水的流逝,月的盈虚,来说明人个体生老病死,总在变化,人类代代相承,有时永恒的。
(2)物各有主,故人不能有非分之想,僭越之心。
(3)大自然中拥有无尽宝藏,故吾与子共同享用这份天然的馈赠。
三、深入探究
1.主客问答是赋的传统手法,主和客其实是苏轼人生的两个层面:
(1)主——作为道者的苏轼
——达观——因缘自适,随遇而安
(2)客——作为儒者的苏轼
——悲观——人生短暂,生命渺小
三、深入探究
2.第一处是山水之乐,面对眼前如此美景,此人心旷神怡。第二处是旷达之乐,词人通过理性思辨,悟出了“变”与“不变”“取”与“不取”道理,解决了自己的矛盾痛苦,最终感情升华。
3.讨论:如何评价作者的观点?
谈谈对自己的启示。
他的人生态度是乐观的,作者表明的观点是希望一个人不要发无病之呻吟,不要去追求那种看似超脱尘世其实却并不现实的幻想世界;而适应现实,在目前这种宁静恬适的环境中不妨陶醉在大自然的怀抱中。但也有负面因素,主张随遇而安也可能导致斗志的消减。
但苏轼是在走出监狱到达流放地而几乎丧失自由的情况下说这番话的,反映了他的坦荡、旷达和强烈的生活信念,值得肯定的方面是主流。
积极进取,直面人生
听任天命,随遇而安
穷则独善其身
达则兼济天下
启示:
四、拓展延伸
1.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水调歌头》
夜闲风静欲归时,惟有一江明月碧流漓。《虞美人》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卜算子 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西江月》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于狼。《江城子 密州出猎》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念奴娇 赤壁怀古》
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后赤壁赋》
四、拓展延伸
2.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客亦知夫水与月乎?
与山间之明月……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四、拓展延伸
3. 《赤壁赋》中有现实的“月”,皎洁柔和,有历史的“月”,古意苍凉,有哲理般的“月”,盈亏而永恒。从补充诗句来看,以被贬黄州为界,被贬前,他是一个愉悦轻松、激情满怀的苏轼。明月呈宁静、轻松之态。他的密州之月,到达极致,豪情万丈,渴望建功立业的抱负喷薄欲出。“月”成了高洁、圆满、理想的化身。被贬后,他的心态发生大转变。出现在景中的月也是静的,却是孤寂的“静”,甚至让人产生羽化登仙的虚无感、人生如梦的飘渺感。
四、拓展延伸
3.苏轼一生对“月”情有独钟,以月造境,以月喻理,其笔下的明月浸透了复杂、幽深的人生顿悟和喟叹,寄托着高洁的情操。悲月,叹月,问月,累遭贬谪的苏轼终于找到一个独特而别致的情感出口。春去秋来不萦于怀,人生起落不系于心了,于自然中获取人生的乐趣与力量,这就是成熟旷达的苏轼。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
课后巩固
1、C(A冯píng虚御风 B舳zhú舻 D枕藉jiè)
2、B(危坐:端坐)
3、A(“到,往”,BCD解释为“像,好像”)
课后巩固
4、D(A“属”通“嘱”,劝人饮酒;B“冯”通“凭”,乘;C“籍”通“藉”)
5、B
6、C(①②都是名词作动词,③是名词意动用法,④是名词作状语)
课后巩固
7、D(A“斗牛”古义是星宿名,今义是一种游戏方式;B“白露”古义为白茫茫的水气,今义是二十四节气之一;C“茫然”古义是旷远的样子,今义是完全不知道的样子)
8、C都是介宾短语后置( A D都是定语后置, B是正常句式)
成语归纳
1、沧海一粟:大海里的一颗谷粒,形容物体非常渺小。
2、正襟危坐:形容人物严肃或拘谨的样子。
3、遗世独立:脱离社会,独自生活,不跟别人往来。
4、不绝如缕:像细线一样连着,差点就断了。多用来形容局势危急或声音细微悠长。
5、杯盘狼藉:形容宴饮后桌上凌乱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