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新疆阿勒泰地区小升初语文试卷(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23年新疆阿勒泰地区小升初语文试卷(含解析)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42.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8-02 09:33:2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3年新疆阿勒泰地区小升初语文试卷
一、基础知识
1.(3分)中学行程即将开启,请你抄写这首小诗送给自己,努力做到书写正确、美观,行款整齐。
六年的时光匀匆。
稚嫩的孩童已成少年,
就让六月温热的风,
予你最诚挚的祝福——
愿你在全新的征途上,
畅行无阻……
   
2.(3分)下列每组词语中都有一个加点字的读音是错误的,请你选出来。
(1)A.不禁(jīn) B.慎重(zhòng) C.徘徊(huí) D.焉知非福(yān)    
(2)A.彻底(chè) B.丑恶(è) C.单调(diào) D.玲珑剔透(tì)    
(3)A.无聊(liáo) B.埋头(mái) C.搅和(hé) D.见微知著(zhù)    
3.下列词语中书写正确的一项是(  )
A.头晕目眩 心旷神怡 朝夕相处 各得其所
B.不可抗拒 碧波荡漾 广阔无垠 身临其镜
C.目瞪口呆 左顾右盼 因地制宜 迫不急待
D.长途跋涉 销声匿迹 张惶失措 根深蒂固
4.(3分)下列句子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是天气比往年热呢?还是自己体虚呢?这么一想他心中仿佛凉了一下。
B.“考试时千万别慌,做题前,一定要看清题目要求,答题要完整。”张老师再三叮嘱我们。
C.以个人青春为例,有的人走捷径,往往是拔苗助长。有的人犹豫不前,也错过了成长的机会。
D.参加大会的有干部,工人,还有科学家。
5.(3分)请在下面句子中找出没有语病的一句(  )
A.博物馆展出了两千多年前新出土的兵马俑,吸引了全国各地的游客。
B.这么多年过去了,他总是忘不了老师亲切的笑脸和话语。
C.各地中小学完善和建立了校园安全工作机制。
D.蔚蓝的天空下,迎着清新的风,漫步在乡间小路上,你会感受到非常惬意。
6.下列选项中,刘敏家人的习俗与寓意对应有误的一项是(  )
A.春节的时候,爸爸在门上倒贴福字,对刘敏说:“这代表福气到了。”
B.立春这天,妈妈给刘敏佩戴上“春鸡”,说这寓意苗壮成长,吉祥如意。
C.重阳节到了,刘敏全家人去爬山登高,爷爷说这有团结上进的吉祥寓意。
D.春节时奶奶做年糕,边做边对刘敏说:“过年吃年糕,就能万事如意年年高。“
7.(3分)下面即兴发言中,最合适的一项是(  )
A.在静静的12岁生日宴上,文文对她说:“祝你福如东海,寿比南山!”
B.参加爷爷的寿宴,宁宁向爷爷祝寿:“祝您‘青山不老,绿水长流’!”
C.朋友搬入新家,你可以说:“‘良辰安宅,吉日迁居’,恭喜你迁入新家!”
D.你在学校运动会上夺得短跑冠军后,发表获奖感言:“我的对手跑得还没我奶奶快!”
8.(3分)关于阅读名著的方法,下面说法不恰当的是(  )
A.评价名著中人物的时候,角度要多样,不能太单一。
B.阅读名著时,首先应大致了解它的写作背景,这样有助于我们理解作品内容。
C.不同的人读同一本名著可能会有不同的看法,这是合理的。
D.有些名著并不通俗易懂,遇到阅读有困难的章节或句段,我们需要简略地读。
9.(3分)判断下面说法是否正确,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在《为人民服务》一文中,毛泽东提出要搞好团结、克服困难、提高勇气、互相爱护,使整个人民团结起来。    
(2)《囚歌》的作者是李大钊,《毛主席在花山》从请群众回来碾米、给群众沏茶、帮母女俩推碾子等小事中,可以感受到毛主席与群众心连心。    
(3)《董存瑞舍身炸暗堡》赞扬了董存瑞忠于人民、忠于党,为人民的解放事业壮烈牺牲的英雄气概和大无畏的革命精神。    
(4)《十六年前的回忆》一课开头和结尾都提到了父亲去世的日子,这样的呈现方式叫作首尾呼应。    
(5)《狱中联欢》一文选自《红日》,描写了革命者在狱中表演歌舞的场景。    
二、积累与运用
10.积累与运用
(1)温暖的春风吹绿了大江南北,使我们不由得想起王安石的思乡诗《泊船瓜洲》中的诗句“   ,   ”。
(2)小佳生长在乡村,对乡下的花草树木十分了解,真可谓是“   ,   ”。
(3)“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旅游可以使我们眼界开阔。当我们泛舟西湖,欣赏着优美的景色时,情不自禁地想起苏轼“   ,   ”的诗句;当我们面对波溯壮阔的大海,《长歌行》中“   ,   ?   ,   ”的诗句又紫绕耳边;而当我们置身庐山,则再次加深了对《题西林壁》中“   ,   ”这一”   ,旁观者清”的朴实道理的认识。
(4)在诗人笔下,杏花美极了。《游园不值》中惊喜地出现“   ,   ”。
(5)从《老师领进门》中我感受到老师对我们付出得很多,使我不由得想起两句赞美老师的诗句“   ,   ”。我们怎么报答得了老师的恩情呢?我不禁感叹道:“   ,   。”
三、阅读理解。
11.
为人民服务(节选)
①我们的共产党和共产党所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是革命的队伍。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张思德同志就是我们这个队伍中的一个同志。
②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有不同。中国古时候有个文学家叫做司马迁的说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替法西斯卖力,替 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鸿毛还轻。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
③   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   ,我们如果有缺点,就不怕别人批评指出。    是什么人,谁向我们指出    行。    你说得对,我们    改正。你说的办法对人民有好处,我们就照你的办。“精兵简政”这一条意见,就是党外人士李晶铭先生提出来的;他提得好,对人民有好处,我们就采用了。只要我们为人民的利益坚持好的,为人民的利益改正错的,我们这个队伍就一定会兴旺起来。
(1)“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这句话运用的修辞手法是    
A.拟人
B.比喻
C.夸张
(2)在第③段的横线中填上恰当的关联词语。
(3)写出第②段的中心句。    
(4)这几段话在表达上都是先提出一个   (观点 疑问 ),再进行   (论证 抒情),每段话都举了具体的   (故事 例子)来进一步证明。(选出正确答案)
12.
梨花风起正清明
肖复兴
大概是杜牧那首有名的诗的缘故,“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清明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为死去的亲人扫墓,而且,这一天应该总是下雨才好才对。下着的,是那种沾衣欲湿的“杏花雨”。有一首歌的名字就叫《清明雨》。
在北方,因为天气干燥,清明这天下雨的概率很低。不过,这时候是真正的春天,乍暖还寒的天气已经过去了,迎面扑来的风都暖和了许多。柳树早已经是一片旺绿了,草色也不再只是遥看近却无,而是茵茵如一片绿色地毯了。春花已经开过了一茬,玉兰、桃花、迎春都开谢了,这时候开得正旺的是梨花。如果到了梨园,一片洁白如雪,正好与清明扫墓相配,是上天在墓前献上的祭祀的白花。
在我国的二十四个节气里,唯独清明兼有节日的意义。足见清明的重要性。应该说,在二十四节气里,它最富大自然和人的双重情感意义。
不过,在传统文化中,清明除了扫墓,还有一重要意义,便是踏青郊游。这一点意义,常常被今天的人仅仅认为是旅游。其实,并不这么简单。旅游,可以在一年四季的任何时候,而清明前后的踏青郊游,并不仅是旅游的一种游山玩水。
记得我童年的时候,因为母亲去世,父亲每年在清明这一天都带我出广安门,到母亲的墓前扫墓。他会把事先写好的一整页纸的信,在墓前读给母亲听,读完后,烧掉,算作祭祀给母亲的纸钱。然后,他会带我在周围踏青转上半天。那时候,广安门外就是农田,满眼绿色,生意盎然,印象最深的是小河沟里有很多蝌蚪,我会捉好多蝌蚪回家。父亲像是对我说,也像是自言自语:“清明是万物复苏的时候,活着的人要好好活着,才对得起死去的人。”那时候,我不懂他说这些话的意思,现在,我明白了,清明踏青,是要死去的人死得安心,要让活的人活得更好。满眼查然的春天的生机和生气,是生与死的对话,是生对死的力量。
所以,清明雨,更多的是我们内心对于死去亲人的一种情感表达的象征物,清明这一天迎接我们的更多的不是雨,而是温暖的风。古人说:“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只不过,这首诗没有杜牧的那首出名,常常被人们忽视。
在老北京,清明这一天,寻春半出城,主要到高梁桥外。那里两水夹堤,垂杨十里,《帝京景物略》引诗云:“彼美都人士,出郭清明游,高梁桥西畔,柳软莎亦柔。”在这里,除了梨花之外,柳树出场了,且成为出演清明的重要角色。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有折枝簪(zān)柳载于发间的民俗。
如今,清明载柳的民俗已经没有了。随着时代变迁,好多民俗都消失了。但是,清明放风筝这一传统,至今尚存。我小时候,没钱买风筝,自己用纸椭一个风筝,不过是用一张白纸糊在称秸秆上,下面垂几条白纸条,北京人叫做“屁股帘儿”,照样放得热火朝天。放风筝,靠的是风,清明前后,风不紧不慢,正是放风筝的好时候。
所以,除了杏花雨,还有梨花风,再加上绿枝柳,这三者一体,是清明最佳的代言人。
(1)短文在介绍清明习俗时详略得当,写的清明节习俗有    等,其中最重要的两个习俗是    、   。
(2)清明节最早只是一种节气的名称,其变成纪念祖先的节日与寒食节有关。据说寒食节是晋文公为纪念    而定的,与寒食节有关的诗句是:   ,   。
(3)本文多处引用了古诗句,以下关于古诗句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彼美都人士,出郭清明游,高梁桥西畔,柳软莎亦柔。”这首诗描写了清明时节,高梁桥畔,柳枝正绿。
B.“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这两句诗和清明节踏青的习俗有关。
C.“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这首诗的作者是唐朝诗人白居易。
D.“草色也不再只是遥看近却无”这句话来自诗句“草色遥看近却无”。
(4)对画线句子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清明,既是自然节气点,又是中国传统节日。
B.清明,既指自然节气,又暗指先人的清正廉明。
C.清明,兼具自然节律与人文精神两大内涵。
D.清明既顺应了节律变化,又体现了礼敬祖先的人文精神。
(5)和旅游时的游山玩水相比,作者认为清明前后的踏青郊游的意义是什么呢?   
四、习作
13.综合表达能力
六年的小学生活中,如蝴蝶的翅膀五彩斑斓,如一杯香茗回甘无穷,又如一颗糖果甜蜜而纯真。六年一温理的关,总有一些记忆值得你珍藏,也许是一个美丽的身影,也许是一段幸福的往事,也许是一种温暖的关爱……请以“留在记忆里的 ”为题目写一篇习作。要求:把题目补充完整,用具体的事例表达自己的感受,感情真实,语句通顺。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基础知识
1.【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分析】本题考查了学生对于所学汉字的书写能力。认真抄写题目中句子,将字写工整、正确、舒展、美观。
2.【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分析】本题考查字音的辨析。注意平翘舌的发音及声调的不同,字音是和词义联系起来的,也可结合词义来辨析。
3.【答案】A
【分析】本题考查了学生辨析错别字的能力。根据平时所学生字及积累,对每个词中的字进行分析完成即可。
4.【答案】B
【分析】考查了标点符号。要根据句子中的关键词提示判断标点符号的用法是否恰当。
5.【答案】D
【分析】考查了修改病句和。修改病句,首先从语法入手,找出句子的主干,看成分是否残缺;然后看词语搭配是否得当,语序是否合理,意思有无重复;再检查语言表达合不合事理,最后再从语言习惯、感彩等方面仔细推敲分析。
6.【答案】C
【分析】考查了节日风俗。结合平时的阅读与积累完成,不了解的可上网或阅读相关书籍、报刊完成。
7.【答案】C
【分析】考查了语言得体。认真阅读所给句子,找出符号题意的选项即可。
8.【答案】D
【分析】本题考查了阅读策略和方法。解答本题,要结合日常积累的阅读经验作答。
9.【答案】√,×,√,√,×
【分析】考查了课文理解。课文理解是对学生阅读课文内容、并从中获取信息能力的培养,这就要求我们上课积极动脑,认真听讲,主动质疑,把课文学懂,学活。
二、积累与运用
10.【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分析】考查了古诗文默写。诗歌的默写要求熟读熟记,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并从中明白道理,受到教育。
三、阅读理解。
11.【答案】(1)B;
(2)因为 所以 不管 都 只要 就;
(3)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有不同。
(4)观点 论证 例子。
【分析】语段选自《为人民服务》,本文是毛泽东同志在张思德同志的追悼会上所作的演讲,赞扬了张思德同志为人民服务的精神。
12.【答案】(1)扫墓、踏青、戴柳、放风筝 扫墓 踏青;
(2)介子推 春城无处不飞花 寒食东风御柳斜;
(3)C;
(4)B;
(5)清明踏青,是要死去的人死得安心,要让活的人活得更好。满眼盎然的春天的生机和生气,是生与死的对话,是生对死的力量,也是死对生的一种延伸,一种还魂。
【分析】文章主要写了在我国的二十四个节气里,唯独清明兼有节日的意义。在传统文化中,清明除了扫墓,还有一重要意义,便是踏青郊游。随着时代变迁,好多民俗都消失了。但是,清明放风筝这一传统,至今尚存。
四、习作
13.【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分析】本题是半命题作文,要求以“留在记忆里的 ”为题目写一篇习作。六年的小学生活中,如蝴蝶的翅膀五彩斑斓,如一杯香茗回甘无穷,又如一颗糖果甜蜜而纯真。六年一温理的关,总有一些记忆值得你珍藏,也许是一个美丽的身影,也许是一段幸福的往事,也许是一种温暖的关爱……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选择印象深刻的,对自己产生影响的去写。主题要积极,要围绕一个中心去写,把印象深刻的部分写具体,表达真情实感。还要注意运用积累的好词佳句及学到的修辞手法。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