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 天文学上的旷世之争 课件(共25张PPT)+练习(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4课 天文学上的旷世之争 课件(共25张PPT)+练习(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9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8-01 17:32:16

文档简介

(共25张PPT)
 
第四单元 科学文化论著研习
求真求实
 14  天文学上的旷世之争
1.梳理结构,分析文章的行文思路。
2.了解文章的主要观点,理解“浑盖之争”的本质,了解中国古代宇宙结构学说的发展过程。
3.阅读文章,体会科学哲学和科学史之间的紧密关系,感受文章体现的理性、严谨的科学精神。
任务一 文本知识解读
一、走近作者
  
关增建,1956年生。1990年毕业于中国科技大学,现任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科学史与科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物理学史、计量史研究;在天文学史、古代科技与社会、中外科技文化交流等方面亦有收获;关注科学史的教育功能。发表论文百余篇,其著作《中国古代物理思想探索》《中华文明史话·计量史话》系国内同类著作的首部。他和丘光明被誉为“中国计量史界的双璧”。
二、探究背景 
把宇宙作为一个整体,探讨我们所居住的大地在其中所处的位置,即天和地的关系。在中国古代,天体学说有所谓“论天六家”,即宣夜、盖天、浑天、安天、穹天、昕天。其中主要有三家,即宣夜、盖天、浑天。“安天说”则是“宣夜说”的发展,“穹天说”是“盖天说”的翻版,“昕天说”也基本上属于“盖天说”的体系。
三、拓展知识
七衡六间
古代天文学名词。“盖天说”理论中的一个组成部分。认为太阳绕北极做圆运动,圆半径随节气的不同而不同。夏至时圆半径最小,为十一万九千里;冬至时圆半径最大,为二十三万八千里。从冬至到夏至之间又分成五个等间距的圆,每个圆称为衡,衡与衡之间称为间,其距离为一万九千八百三十三里一百步,共七衡六间。从冬至到夏至,中间的衡分别为大寒、雨水、春分、谷雨、小满这五个节气时的太阳轨道圆。而从夏至到冬至则分别为大暑、小暑、秋分、霜降、小雪这五个节气时的太阳轨道圆。夏至轨道离观测地最近,故热;冬至轨道离观测地最远,故冷。
你搜集的内容:
  
任务二 基础知识积累
自查工具书,完成下面的学习任务。  
一、字音识记
安谧( )    眼瞀( )    四 ( )
七曜( ) 覆槃( ) 晷影( )
落下闳( ) 撰写( ) 刘焯( )
祖暅( ) 圭臬( )( )

mào
tuí
yào
pán
ɡuǐ
hóng
zhuàn
zhuō
gèng
guī
niè
·
·
·
·
·
·
·
·
·
·
·
·
二、字形辨识
( kuàng ) 日持久
( guǎng )粗
( kuàng ) 山



三、词语辨析
1.预报·预告
辨析 预报:①预先报告(多用于天文、气象等方面);②预先的报告。
预告:①事先通告;②事先的通告(多用于戏剧演出、图书出版等)。
填空 ①广播员用温柔而亲切的声音 第二天的天气。
②电视台一遍遍 今天晚上有重要节目播出。
预报
预告
2.修订·修正
辨析 修订:修改订正(书籍、计划等)。
修正:修改使正确。
填空 ①作者趁第二次印刷的机会, 了文章中的一些词句。
②牛顿的万有引力理论一直用于天文学,直到广义相对论出现后才被 。
修订
修正
1.旷日持久:
2.根深蒂固:
3.相形见绌:
4.一针见血:
5.不可思议:
 
比喻基础稳固,不容易动摇。
跟另一人或事物比较起来显得远远不如。
多费时日,拖得很久。
四、成语积累
比喻话说得简短而能切中要害。
不可想象,不能理解。
6.息息相关·休戚相关
息息相关 休戚相关
呼吸相关联,形容关系密切。 彼此间祸福互相关联。
辨析:“息息相关”,中性词,适用对象比较广泛,可以指人,也可以指事物。“休戚相关”,褒义词,适用对象较狭窄,一般只能指有祸福关系可言的人、集团、国家等相互间的关系,不能指无祸福关系可言的一般事物。“休戚相关”侧重于同甘共苦、利害一致,“息息相关”不含这层意思。
任重点难点全突破
(一) 分析文章的行文思路。
1.说说 《天文学上的旷世之争》一文是如何梳理、概括中国古代宇宙结构学说的发展过程的。
答案:文章首先提出我国历史上的浑盖之争,总领全文;然后分别介绍了“天圆地方”说、宣夜说、盖天说、浑天说四种天文学说,既而解说盖天说和浑天说之间的论争;最后对这场论争进行评析,分析了这场论争的影响、成果和特点、秉持的原则等。
2. 《天文学上的旷世之争》这篇文章上下文衔接自然,得益于过渡句的使用。请根据文章内容,找出过渡句。
答案:第2、3段之间,用“替代‘天圆地方’说的是宣夜说”一句进行过渡。第4、5段之间,用“但是,从另一个视角来看,宣夜说的重要性就相形见绌了”作为过渡。第7、8段之间,用“盖天说在汉武帝时期遇到了浑天说的有力挑战”一句过渡。第9段由“《太初历》的制订问题画上了句号,但由修订《太初历》所引发的浑盖之争却拉开了帷幕”一句过渡到对“浑盖之争”的综述。第10、11段之间,用“但是浑天说也
有自己的软肋”作为过渡。第12段开头句“浑盖双方的激烈争辩,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将综述“浑盖之争”过渡到评析这场论争。第12、13段之间,用“甚至一直到了12世纪的南宋,大学者朱熹仍然在关注着浑天说和盖天说究竟谁是正确的这一问题”一句过渡。第15段的开头句“除了不以先验的哲学信念为依据判断是非之外,浑盖之争在其他方面的表现也完全符合学术发展规律”也是一个过渡句。
(二)了解文章的主要观点,理解“浑盖之争”的本质。
阅读《天文学上的旷世之争》,说说文章介绍了哪几种天文假说,它们的具体特点各是什么,“浑盖之争”的本质是什么。
答案:①“天圆地方”说。认为天是圆形平盖,在人的头顶上方悬置,地是方的,静止不动。此说法有明显的漏洞,没有形成系统的学说。
②宣夜说。认为天体是自由飘浮在虚空中的,它们彼此没有联系,没有相互作用,彼此的运动相互独立,没有共同的
规律可循。天看上去有一定的形体和质地,那是由于它太高了,太广阔了,导致人们在看的时候产生了错觉。这一学说没有与数学结合,不能用以编制历法,不能预测日月星辰的运行,其在本质上是反理性的,杜绝了人们探寻自然规律的可能性。
③盖天说。主张天地是两个中央凸起的平行平面,天在上,地在下,天离地的距离是8万里,日月星辰围绕着北极依附在天壳上运动。太阳依附在天壳上运行的轨道可分为七衡六间,每衡每间的距离,都可以用立竿测影的方法,运用勾股定理和其他数学方法推算出来。该说能够解释人们日常
生活中见到的各种天象,能够预测日月星辰的运行,还能够编制历法,可以用来准确地预报二十四节气,它是富有科学意义的宇宙结构理论,尽管它对宇宙结构本身的描述是错误的。
④浑天说。认为天是个圆球,天包着地,天大地小,地漂浮在水上。此说跟盖天说有本质的不同,所采用的测量仪器和测量方法也不同。根据此说制订的《太初历》比根据盖天说制订的历法更符合实际。
“浑盖之争”本质是有关宇宙结构问题的论争。
(三) 阅读文章,体会科学哲学和科学史之间的紧密关系。
1.参与“浑盖之争”的历史人物众多,请阅读课文,梳理、概括参与论争的主要历史人物及其观点。
答案:①扬雄对盖天说的批驳。西汉扬雄撰写了著名的《难盖天八事》一文,从观测依据到数理结构等八个方面,逐一对盖天说作了批驳。其中盖天说认为太阳依附在天壳上运动,人之所以看到太阳从地平线下升起,是由于太阳太高了,导致人产生了视觉错误。对此,扬雄做了实验,在高山顶上取一个水平面,验证太阳确实是从水平面之下升起的,光线也是从下向上传播的,证明盖天说是错误的。
②王充对浑天说的批驳。浑天说认为太阳从水中出入,王充认为这是不可思议的。对此,浑天说者的态度是,只要有充足的证据证明太阳是从地平线下升起,又落到地平线下面,它即使出入于水中又有何妨 何承天对太阳从水中出没的问题辩解说,太阳入水把水烤干,使百川之水入注,进行补充。
③葛洪对盖天说的责难。葛洪认为按照盖天说的观点,太阳落入地平线时应该呈现“竖破镜”状态,但实际观测到的情况是太阳落入地平线时呈现“横破镜”的状态,以此证明盖天说是错误的。
④朱熹对浑盖两说的评判。朱熹认为,到底盖天说正确还是浑天说正确,可以通过制作天文观测仪器来验证。根据盖天说无法制作出仪器,根据浑天说则可以制作出浑天仪,由此证明浑天说可信。
2. 阅读《天文学上的旷世之争》,概括“浑盖之争”的特点。
答案:这场论争有延续时间长、参与人员多、涉及面广、讨论内容丰富、后续影响大等特点。这场论争持续了一千三四百年之久,它贯串于这个时期中国天文学的发展过程之中,促成了与之相关的众多重要科学问题的解决,促成了中国古代天文学诸多重要成就的获得。如《太初历》的制订,“小儿辩日”问题的解决,“勾股定理”以及相关的测高望远之术的形成,僧一行组织的天文大地测量的实施,中国天文仪器的发展,等等。
(四)在“机遇与奋斗谁更重要”的辩论会上,正方认为机遇更重要,你作为反方,该如何反驳这一观点 请你写一段反方辩词。
答案:(示例)“机遇与奋斗谁更重要”这个话题千百年来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一直被讨论着。在讨论这个话题之前,我们首先要明确这两个词的概念。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奋斗”是为了达到一定目的而努力干;“机遇”则是指时机,机会。也就是说,奋斗是必然的,而机遇是偶然的。我们常说:“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人生的机遇再美好,也只能带来短暂的火花。要想让生命不因碌碌无为而后悔,奋斗是必需的。机遇只留给有准备的人,要想抓住这偶然的机遇,奋斗就显得尤为重要。使奋斗成为常态,方能在机遇到来时,让一切皆有可能。 14  天文学上的旷世之争
一、基础巩固
1.下列各组中,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
A.蔡邕(yōnɡ)   记载(zǎi)
周髀(bì) 相形见绌(chù)
B.郗萌(xī) 安谧(mì)
眼瞀(mào) 重差(chónɡ)
C.七曜(yào) 覆槃(pán)
日晷(guǐ) 四(tuí)
D.丧失(sànɡ) 刘焯(zhuō)
祖暅(gèn) 圭臬(guī)
答案:D
2.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对待安全工作的思想认识不能松懈,太多血的教训告诉我们,事故的发生,悲剧的发生,很多时候都是因为有些人不够重视,对存在的隐患熟视无睹。
B.他先是反复思考,认真研读材料,然后执笔成文,行文如高山流水自然流畅,受到大家一致好评。
C.传统的人保与物保,受到基于基础合同的各种抗辩权的困扰,还受到不可抗力、政治因素等许多外部事件的阻碍,债权人要实现其担保权,通常要经过旷日持久的诉讼。
D.对于所有经历过高考的人——曾经的我们,现在的他们,以及未来的孩子们,高考都将是青春的记忆,成长的历练。就像生活中许多不得不做的事情一样,不要逃避,全力以赴。考完以后,继续前行。
答案:B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
A.浑盖之争过程中表现出来的重视实际校验的这种说法,是中国古代天文学的一个优秀传统。这一传统与希腊天文学的某些特点有明显的不同。
B.错过机会,或者虽然注意到线索但未能认识其意义并做出解释的例子是很多的。
C.人类与其他动物相比,具有无可比拟的创造潜力,而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就是不断解放个性、充实个性、提升个性,从而使人类的创造潜力得以发掘和展现。
D.从事科学发现,切忌不要把全副心思都放在自己的预想上,以致忽略或错过了与之无直接联系的别的东西。
答案:B
4.下面这段文字的核心观点是 ( )
  在信息、交通都不发达,文化娱乐活动比较匮乏的情况下,建立在地域文化基础上的传统文化,就得以较好地传承发展,达至繁荣。随着信息化的发展,尤其是进入电影、电视、互联网、智能手机普及的数字化时代之后,地域色彩浓厚的传统文化面临巨大冲击。试想,当人们打开手里的智能手机,就可以观看好莱坞电影、电视节目、网络视频,就可以跟天南地北的人们聊天交流,谁还愿意走进剧院,去观赏那些古老的地方剧种呢
A.信息化发展导致古老的地方剧种日渐式微。
B.信息化给传统文化的生存发展带来了威胁。
C.信息与交通间接影响人们的文化娱乐活动。
D.数字时代的文化传承需重视保护剧院特色。
答案:B
二、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9题。
材料一 “新基建”,主要包括5G基站、特高压、城际高速铁路和城际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和工业互联网等领域。“新基建”投资不是简单地以铁路、公路建设为主的“铁公基”形式的投资,而是着眼于前沿科技发展、经济高质量发展、提升人们生活幸福感的新型基建投资。比如,5G的意义不仅仅是网速更快,而是通过毫秒级时延和超高密度连接有效支持海量物联网设备接入,实现机器间大规模的相互通信,为研究成果创造更多走向现实应用的可能。
“新基建”着眼长远,但当前的疫情确实赋予其更多责任。要想尽快降低疫情对经济的负面影响,推动经济恢复至正常轨道,需要通过狠抓以“新基建”为代表的领域,给予总需求一个回弹力,进而通过需求端的率先复苏,带动生产端走出困局。随着疫情开始全球蔓延,今年我国面临的外部环境压力有可能进一步加大,外需增长有可能遇到更多困难。这样的背景下,更要依靠内需发力,推动经济平稳发展。
一定意义上,“新基建”是为疫情后中国经济恢复打下的一针强心剂,更是未雨绸缪为未来发展铺下的一条路。
(摘编自邹蕴涵《加快“新基建”对中国经济有长远意义》,《北京日报》2020年3月1日)
材料二 要用好“新基建”,使其成为化解疫情影响和撬动经济的有力杠杆,关键还要把握好这个“新”字。
“新基建”之“新”,首先新在发展理念。不可否认,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会拉动相当可观的投资。有机构曾测算,到2025年我国5G网络建设投资累计将达到1.2万亿元,带动产业链上下游以及各行业应用投资超过3.5万亿元。
但与拉动投资相比,“新基建”更多是通过提升经济运行效率来带动社会发展。在线办公助力恢复生产运行、远程教育实现“停课不停学”、智能制造对冲了负面影响……疫情发生以来,经济社会没有因物理“隔离”而“停摆”,离不开“新基建”的支撑。高质量发展要实现资源高效利用、社会高效运行,更需要“新基建”的给力。
“新基建”之“新”,也新在模式与空间。研究表明,数字化程度每提高10%,人均GDP增长0.5%至0.62%。“新基建”不单纯指向具体的工程项目,更要打造新的产业增长支柱,推动建立新的投融资环境,培育壮大新的服务与消费。有了高速泛在的网络,就会加速诸多创新应用;有了算法与算力的支撑,就会催生大量新场景;有了坚实的数字基础,产业升级、城市转型等就具备有利条件……也许从建设规模看,“新基建”难以与传统基建比肩,但通过对各个领域和产业的渗透融合,所产生的经济拉动作用却是巨大的。这是从打造一条“路”到培育一个生态的转变。
发力科技前端,着眼经济长远发展必须加快布局的领域,关系着发展的潜力和主动性。加快5G网络建设、推进工业互联网普及、丰富人工智能应用……“新基建”之“新”,更是瞄向新的未来。
(摘编自张辛欣《“新基建”贵在念好“新”字诀》)
材料三 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是抗疫情、稳增长的有力手段。与传统基础设施投资相比,“新基建”为5G技术、云计算、人工智能研发等提供配套基础设施建设,能有效拉动相关投资,同时也能为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支撑。专家预计,2020年是5G基站大规模建设期,预计将部署超过60万个5G基站,年底有望实现全国所有地级市覆盖5G网络。在此基础上加快5G商用步伐,加上与垂直行业的融合发展,将会有效推动产业升级。此外,用数字技术、智能技术改造传统基础设施,不但会带动投资规模的扩大,而且会更好地提高国民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将“新基建”与传统基础设施建设有机统一起来,将有助于克服疫情带来的短期冲击,增强经济韧性、释放发展潜力。
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是经济发展新旧动能转换的需要。答好转换经济发展动力的课题,中国具有巨大优势。中国将5G技术、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和智能技术与强大的制造业结合在一起,可以实现发展动力转换,形成新的更大的创新力和竞争力。加快5G网络、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中心、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建设,就是要为我国信息和智能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发展奠定坚实基础,为转换发展动力创造条件,实现国民经济更高质量的发展,提升我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
有序推动“新基建”,需要建立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体制机制,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加快实现我国经济数字化、智能化提供有力保障。应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充分发挥产业政策的支持和引领作用,有规划、有步骤推动“新基建”发展,加强对各地区、各部门项目的监管和调控,防止一哄而起,盲目上马,确保供给与需求结构基本适应。还应发挥好货币和财政政策的支撑作用,一方面精准支持“新基建”项目,降低融资成本,广泛调动社会投资积极性;另一方面加大专项债券发行力度,优化投向,确保资金投入。
推动“新基建”为中国经济注入新动能,需要发挥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优势,让国有企业在“新基建”中发挥应有的作用,积极吸收非公经济成分参与发展,充分发挥好混合所有制经济的作用。同时,正确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既要充分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厚植“新基建”的发展动力,又要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处理好企业利益与社会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短期利益与长期利益的关系,从而使“新基建”走上健康发展道路。
(摘编自何自力《“新基建”为中国经济注入新动能》)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
A.“新基建”是相对于“铁公基”等传统重大基础设施建设而言的着眼于前沿科技发展的新型基础设施建设。
B.狠抓“新基建”,内需外需齐发力,带动生产端走出困局,可以尽快减小疫情压力,推动经济平稳发展。
C.加快“新基建”可有力拉动投资,通过拉动更多的大规模投资来提升经济运行效率,从而带动社会发展。
D.“新基建”既指单纯的工程项目,也指新的产业增长支柱和建立新的投融资环境,培育新的服务与消费。
答案:A
6.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新基建”通过对各个领域和产业的渗透融合,产生经济拉动作用,从而培育新的经济生态。
B.“新基建”能够拉动投资、支撑产业转型升级、改造传统基础设施,成为抗疫情、稳增长的有力手段。
C.加快“新基建”,促进信息、智能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发展,通过这些技术与制造业结合,促进新旧动能转换。
D.“新基建”发展需要国家产业政策和财政政策的支持,所以,发挥好政府作用,“新基建”就能够健康发展。
答案:D
7.下列说法中,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三观点的一项是 ( )
A.将新老基建融合,以“新基建”带动“老基建”的发展,科学研判、理性投资,切忌盲目跟风。
B.加快“新基建”推进步伐在于创新投融资方式,有效调动民间投资积极性。
C.我国加快“新基建”具有供给侧的良好发展基础,在需求侧则有巨大市场潜力。
D.行业也需防范5G发展风险,要用市场机制真正建成通信业高质量发展的“能力网”。
答案:C
8.三则材料在论证上有哪些共同点 请简要说明。
答案:①都采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通过将“新基建”与传统基建进行对比,阐述“新基建”的特点;②都采用了例证法,都以“新基建”中的5G网络建设为例,阐述“新基建”的发展态势。
9.你认为“新基建”之“新”表现在哪些方面 请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进行概括。
答案:①新在科技。“新基建”着眼于前沿科技发展领域。②新在发展理念。“新基建”主要通过提升经济运行效率来带动社会发展,实现资源高效利用、社会高效运行。③新在模式与空间。“新基建”打造新的产业增长支柱,推动建立新的投融资环境,培育壮大新的服务与消费。④新在指向未来。“新基建”发力科技前端,着眼经济长远发展,发掘发展的潜力和主动性。
三、语言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2题。
中国古代天文学的成就大体可归纳为三个方面,即天象观察、仪器制作和编订历法。
中国最早的天象观察,可以    到好几千年以前。无论是对行星、彗星、新星、恒星,还是对日食、月食、太阳黑子、流星雨等罕见天象,我国都有着悠久而丰富的记载,这些记载至今仍具有很高的科学价值。
中国古代在创制天文仪器方面,创造性地设计和制造了许多种精巧的观察和测量仪器。中国最古老、最简单的天文仪器是土圭,也叫圭表。它是用来度量日影长短的,至于从什么时候开始有的,已无从    。
古人勤奋观察日月星辰的位置及其变化,主要目的是通过观察天象,掌握其中的规律性,以确定四季,编制历法,为生产和生活服务。中国古代历法不仅包括节气的推算、每月的日数的分配、月和闰月的安排等,还包括许多天文学的内容,如日食、月食发生的时刻和可见情况的计算和预报,五大行星位置的推算和预报等。中国的祖先还生活在茹毛饮血的时代时,就已经懂得    大自然安排的“作息时间表”,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太阳    的东升西落运动,使人类形成了最基本的时间概念——“日”,产生了“天”这个最基本的时间单位。
10.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追寻 考证 遵从 循环往复
B.追溯 考证 遵循 周而复始
C.追寻 论证 遵循 循环往复
D.追溯 论证 遵从 周而复始
答案:B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圭表,由“圭”和“表”两个部件组成,垂直于地面的直杆叫“表”,水平放置于地面上刻有刻度以测量影长的标尺叫“圭”。
B.历法,为配合人们日常生活的需要,根据天象制订的计算时间的方法。根据月球环绕地球运行和太阳在不同季节的位置变化所订的历法分别称为阴历、阳历。
C.闰月,为了协调阴历年与阳历年天数的差异,规定农历三年一闰,五年两闰,十九年七闰,每逢闰年所加的一个月叫闰月。
D.节气,是上古农耕文明的产物,全年共有二十四个节气,其中属于秋天的节气有立秋、芒种、白露、秋分、寒露、霜降。
答案:D
12.请用“天文学”作为句子的开头,重组下面的句子,可适当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句意思。
推动自然科学发展和高新技术发展,促进人类社会进步的最重要、最活跃的前沿学科之一是天文学。它是人类认识宇宙的科学,对其他门类的自然科学和技术进步有着巨大推动作用。
答案:天文学是人类认识宇宙的科学,是推动自然科学发展和高新技术发展,促进人类社会进步的最重要、最活跃的前沿学科之一,对其他门类的自然科学和技术进步有着巨大推动作用。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