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科学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同步练习)(原卷版)
一、单选题
1.如图所示,玻璃缸的水中有金鱼,在鱼缸旁边拍掌,金鱼立即受惊,这时鱼接收到声波的主要途径是
A.鱼缸→空气→水→鱼 B.空气→水→鱼
C.鱼缸→水→鱼 D.水→鱼
2.如图是一款新型蓝牙跑步耳机,将耳机贴在颞骨两侧而不是堵塞住耳朵,既可以听到耳机发出的声音,也不影响听到周围环境的声音。以上听到的声音,传播介质分别是 ( )
A.固体 固体 B.固体 气体
C.气体 固体 D.气体 气体
3.如图所示,将正在发出声音的音叉放入水中,能观察到音叉周围溅起许多水花,该实验是为了说明( )
A.液体能够传声
B.装水的容器能够传声
C.发声的音叉正在振动
D.水也可以作为声源
4.下表是某些介质中的声速v,分析表格的信息,下列判断中是错误的是( )
介质 v/(m/s) 介质 v/(m/s)
水(5℃) 1450 冰 3230
水(15℃) 1470 软橡胶(常温) 40至50
水(20℃) 1480 软木 500
海水(25℃) 1531 铁(棒) 5200
A.声速大小可能跟温度有关
B.声速大小可能跟介质及介质的状态有关
C.声音在固体中的传播速度一定比在液体中的传播速度大
D.真空中声速是0m/s
5.如图是神舟十二号航天员首次出舱活动。航天员在太空活动时必须借助无线电通信设备才能进行交谈,其原因是( )
A.太空中声音传播速度太快 B.太空中没有传播声音的介质
C.太空中航天员声带振动慢 D.太空中使用通讯设备是为了方便
6.如图所示,将正在发出声音的音叉放入水中,能观察到音叉周围溅起许多水花.这说明( )
A.发出声音的音叉在振动
B.超声波具有能量
C.声音从空气传入水中响度会变大
D.声音从空气传入水中速度会变小
7.某人在一根较长的装满水的钢管的一头敲一下,另一人在水管的另一头能听到三次响声,这三次响声传播的介质顺序是( )
A.空气、水、钢管 B.水、空气、钢管
C.钢管、水、空气 D.钢管、空气、水
8.如图所示,8个相同的玻璃瓶中灌入不同高度的水,仔细调节水的高度,敲击它们,就可以发出“1.2.3.4.5.6.7.i”的声音来;而用嘴吹每个瓶子的上端,可以发出哨声.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敲击瓶子时,声音只是由瓶本身的振动产生的
B.敲击瓶子时,声音只是由瓶中水柱的振动产生的
C.用嘴吹气时,哨声是由瓶中空气柱振动产生的
D.用嘴吹气时,哨声是由瓶中水柱的振动产生的
二、填空题
9.如图所示,接通电源,此时能听到电铃发出的声音.现用抽气设备逐渐抽出其中的空气,听到的声音会逐渐 (填“变大”“变小”或“不变”),甚至最后听不到声音.这个实验说明了声音的传播需要 .这种研究方法叫实验推理法,又叫理想实验法.
10.在长 1360m 金属管的一端敲一下钟,在管的另一端听到两次声音,第一次是由 (选填“金属管”或“空气”) 传来的,若两次响声相隔3.5s,已知当时空气中的声速是 340m/s,声音在该金属中传播的速度为 m/s
11.科学工作者从海面向海底垂直发射超声波,后接收到回波信号,已知声音在海水中传播的速度为,则海底该处距海面的深度为 ,这种方法 (选填“能”或“不能”)测量月球到地球的距离。
12.如图所示,乒乓球静止靠在左侧的音叉上,如果用小锤敲打右侧的音叉,我们能听到右侧音叉发出声音,同时乒乓球被弹开。如果把这个实验由宇航员带到月球上去完成,则乒乓球 (填“会”或“不会”)被弹开,我们 (填选“能”或“不能”)听到声音,理由是 。
13.如图所示的“真空铃实验”中,向外抽气的过程中会发现听到的手机铃声越来越选 (填“大”、“小”),由此推断可得出的结论 。实验采用的科学探究方法是 (选填“控制变量法”、“转换法”、“推理法”)。
14.夏天下暴雨前,往往电闪雷鸣,雷声是云团之间放电引起的空气剧烈 而产生的,如果在看到闪电后4秒听到雷声,那么闪电处距人约 米(声速取340m/s,不计光的传播时间).
三、实验题
15.在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时,小明和小华一起做了下面的实验:
(1)如图甲所示,用悬挂着的乒乓球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可观察到 ,这说明了 ,此探究中悬挂着的乒乓球的作用是 ;
(2)如图乙所示,为了验证(1)中的探究结论,小华同学用手使劲敲桌子,桌子发出了很大的声响,但他几乎没有看到桌子的振动,为了明显地看到实验现象,你的改进方法是: ;
(3)如图丙所示,敲响右边的音叉,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也会发声,并且把泡沫塑料球弹起,该实验能说明 可以传声;
(4)如图丁所示,把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逐渐抽出其中的空气,将听到 ,并由此推理可知 。
四、计算题
16.小张同学站在高山对面大喊一声,在3s后听到了回声。(此时空气温度15℃)
(1)求小张同学与高山之间的距离?
(2)如果小张同学希望正好在2s后听到回声,他需要靠近高山还是远离高山?需要移动多少米?
(3)能不能在月球上用这个方法测量距离,为什么?
五、简答题
17.动画片《星球大站》中,神鹰号太空船将来犯的天狼号击中,听到天狼号“轰”的一声被炸毁,神鹰号宇航员得意地笑了.
你觉得这段描写符合科学道理吗?说出你的理由.
试卷第2页,共2页
试卷第1页,共1页3.1科学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同步练习)(解析版)
一、单选题
1.如图所示,玻璃缸的水中有金鱼,在鱼缸旁边拍掌,金鱼立即受惊,这时鱼接收到声波的主要途径是
A.鱼缸→空气→水→鱼 B.空气→水→鱼
C.鱼缸→水→鱼 D.水→鱼
【答案】B
【分析】声音传播需要介质,而传声的介质可以是固体、液体,也可以是气体,据此即可解答.
【解析】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在鱼缸旁鼓掌,声音由于手掌的振动产生,它通过空气传给水,然后通过水传给鱼,即鱼接收到声波的主要途径是空气→水→鱼。
2.如图是一款新型蓝牙跑步耳机,将耳机贴在颞骨两侧而不是堵塞住耳朵,既可以听到耳机发出的声音,也不影响听到周围环境的声音。以上听到的声音,传播介质分别是 ( )
A.固体 固体 B.固体 气体
C.气体 固体 D.气体 气体
【答案】B。
【解析】声音即能在固体中传播,也能在液体、气体中传播,将耳机贴在颞骨两侧,这是通过固体传声,不堵塞住耳朵,这是利用空气传声,也能听到周围环境的声音。
3.如图所示,将正在发出声音的音叉放入水中,能观察到音叉周围溅起许多水花,该实验是为了说明( )
A.液体能够传声
B.装水的容器能够传声
C.发声的音叉正在振动
D.水也可以作为声源
【答案】C。
【解析】在研究声音的产生时,为了观察发声体是否振动,利用转换法将微小的振动现象放大,故把它放到水里后,能够激起水花,看到水花飞溅,就能够说明插入水中的发声音叉是在振动的。
4.下表是某些介质中的声速v,分析表格的信息,下列判断中是错误的是( )
介质 v/(m/s) 介质 v/(m/s)
水(5℃) 1450 冰 3230
水(15℃) 1470 软橡胶(常温) 40至50
水(20℃) 1480 软木 500
海水(25℃) 1531 铁(棒) 5200
A.声速大小可能跟温度有关
B.声速大小可能跟介质及介质的状态有关
C.声音在固体中的传播速度一定比在液体中的传播速度大
D.真空中声速是0m/s
【答案】C。
【解析】A.由表中数据可知,声音在5℃的水中的传播速度是1450m/s,声音在15℃的水中的传播速度是1470m/s,故声速大小跟温度有关,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
B.由表中数据可知,声音在水中传播速度小于声音在冰中传播速度,故声速大小可能跟介质及介质的状态有关,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
C.由表中数据可知,声音在15℃的水中的传播速度是1470m/s,而在软木中的传播速度是500m/s,所以在固体中的传播速度不一定比在液体中的传播速度快,故C错误,符合题意;
D.因为真空不能传声,所以真空中的声速是0,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
5.如图是神舟十二号航天员首次出舱活动。航天员在太空活动时必须借助无线电通信设备才能进行交谈,其原因是( )
A.太空中声音传播速度太快 B.太空中没有传播声音的介质
C.太空中航天员声带振动慢 D.太空中使用通讯设备是为了方便
【答案】B。
【解析】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航天员在太空活动时须错助无线电通信设备才能进行交谈,其原因是太空上没有传播声音的介质,真空不能传声,故ACD不符合题意,B符合题意。
6.如图所示,将正在发出声音的音叉放入水中,能观察到音叉周围溅起许多水花.这说明( )
A.发出声音的音叉在振动
B.超声波具有能量
C.声音从空气传入水中响度会变大
D.声音从空气传入水中速度会变小
【答案】A
【解析】正在发声的音叉是否振动,不容易观察,把它放到水里后,能够激起水花,看到水花飞溅,就能够说明插入水中的发声音叉在振动.
点睛:本题是有关声现象的题目,解决本题的关键知道声音的产生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所以发声的音叉在振动,所以可以使水花溅起,据此解答.
7.某人在一根较长的装满水的钢管的一头敲一下,另一人在水管的另一头能听到三次响声,这三次响声传播的介质顺序是( )
A.空气、水、钢管 B.水、空气、钢管
C.钢管、水、空气 D.钢管、空气、水
【答案】C。
【解析】声音在钢管中传播速度最快,在水中传播速度其次,在空气中传播速度最慢,第一次听到的响声是从钢管中传来的,第二次听到的响声是从水中传来的,第三次听到的响声是从空气中传来的,这三次响声的传播介质顺序是钢管、水、空气。故ABD不符合题意,C符合题意。
8.如图所示,8个相同的玻璃瓶中灌入不同高度的水,仔细调节水的高度,敲击它们,就可以发出“1.2.3.4.5.6.7.i”的声音来;而用嘴吹每个瓶子的上端,可以发出哨声.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敲击瓶子时,声音只是由瓶本身的振动产生的
B.敲击瓶子时,声音只是由瓶中水柱的振动产生的
C.用嘴吹气时,哨声是由瓶中空气柱振动产生的
D.用嘴吹气时,哨声是由瓶中水柱的振动产生的
【答案】C.
【分析】(1)敲击瓶子时是瓶子与水柱振动发声,水柱越高,越难振动,音调越低;(2)吹瓶口时,是空气柱振动发声,空气柱越短,音调越高.
【解析】AB、敲击瓶子时由于瓶子与水柱的振动而发出声音,故AB错误;
CD、往瓶中吹气也会听到声音,这是空气振动产生的,故C正确,D错误.
二、填空题
9.如图所示,接通电源,此时能听到电铃发出的声音.现用抽气设备逐渐抽出其中的空气,听到的声音会逐渐 (填“变大”“变小”或“不变”),甚至最后听不到声音.这个实验说明了声音的传播需要 .这种研究方法叫实验推理法,又叫理想实验法.
【答案】 变小 介质
【解析】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用抽气机将瓶内的空气抽出,在抽气机向外抽气的过程中,能传播声音的空气越来越少,所以音乐声会逐渐变小;最后瓶中的空气几乎全被抽出来,瓶内接近真空,没有了将声音传出瓶外的介质,所以我们不能听到音乐声.这说明声音需要介质传播,真空不能传声.
10.在长 1360m 金属管的一端敲一下钟,在管的另一端听到两次声音,第一次是由 (选填“金属管”或“空气”) 传来的,若两次响声相隔3.5s,已知当时空气中的声速是 340m/s,声音在该金属中传播的速度为 m/s
【答案】 金属管 2720
【解析】[1]固体的传播速度较大,所以第一次听到的声音应该是金属管传来的;
[2]设声音在该金属中传播的速度为,第一次响声传过来消耗的时间是,由题意可知
即
可求得时间,那么。
11.科学工作者从海面向海底垂直发射超声波,后接收到回波信号,已知声音在海水中传播的速度为,则海底该处距海面的深度为 ,这种方法 (选填“能”或“不能”)测量月球到地球的距离。
【答案】 2295m/2295米 不能
【解析】[1]根据题意知道,超声波从海面到海底用的时间
由知道,该处海水的深度
s=vt=1530m/s×1.5s=2295m
[2]由于月亮周围没有空气,而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所以,超声波不能到达月亮,更不能利用声波的反射测出月亮到地球的距离。
12.如图所示,乒乓球静止靠在左侧的音叉上,如果用小锤敲打右侧的音叉,我们能听到右侧音叉发出声音,同时乒乓球被弹开。如果把这个实验由宇航员带到月球上去完成,则乒乓球 (填“会”或“不会”)被弹开,我们 (填选“能”或“不能”)听到声音,理由是 。
【答案】 不会 不能 真空不能传播声音
【解析】[1][2][3]如果把这个实验由宇航员带到月球上去完成,由于月球是真空,声音将无法传播,因此听不到声音;同时声音在月球因无法传递能量,所以敲打右侧的音叉,左侧的音叉将无法振动,乒乓球也无法弹开。
13.如图所示的“真空铃实验”中,向外抽气的过程中会发现听到的手机铃声越来越选 (填“大”、“小”),由此推断可得出的结论 。实验采用的科学探究方法是 (选填“控制变量法”、“转换法”、“推理法”)。
【答案】 小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推理法
【解析】[1][2][3]把正在响铃的手机放在玻璃罩内,逐渐抽出罩内的空气,使玻璃罩内的空气越来越稀薄,发现闹钟的声音越来越小。进一步推断,当罩内完全没有空气时,声音将完全消失,因此可以得出结论: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该过程采用的科学研究方法是推理法。
14.夏天下暴雨前,往往电闪雷鸣,雷声是云团之间放电引起的空气剧烈 而产生的,如果在看到闪电后4秒听到雷声,那么闪电处距人约 米(声速取340m/s,不计光的传播时间).
【答案】 振动 1360
【分析】(1)声音是由于发声体的振动产生的;
(2)由声音的传播速度和传播时间,利用s=vt可计算出闪电处距人的距离.
【解析】不同的云团放电时就会引起空气的剧烈振动而发出雷声;
不计光的传播时间,闪电处距人的距离是:s=vt=340m/s×4s=1360m.
三、实验题
15.在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时,小明和小华一起做了下面的实验:
(1)如图甲所示,用悬挂着的乒乓球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可观察到 ,这说明了 ,此探究中悬挂着的乒乓球的作用是 ;
(2)如图乙所示,为了验证(1)中的探究结论,小华同学用手使劲敲桌子,桌子发出了很大的声响,但他几乎没有看到桌子的振动,为了明显地看到实验现象,你的改进方法是: ;
(3)如图丙所示,敲响右边的音叉,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也会发声,并且把泡沫塑料球弹起,该实验能说明 可以传声;
(4)如图丁所示,把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逐渐抽出其中的空气,将听到 ,并由此推理可知 。
【答案】 乒乓球弹跳起来 发声的物体在振动 将音叉的振动放大 在桌面上撒一些纸屑或放一些轻小物体 空气 声音变小 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解析】(1)[1][2][3]如图甲,此实验可以探究“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用悬挂着的乒乓球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发现乒乓球弹跳起来,这样做是为了把音叉的微小振动放大,便于观察,该现象说明了发声的音叉在振动。
(2)[4]为了明显地看到桌子的振动,在桌面上撒一些纸屑或放一些轻小物体,把桌子的振动转化为纸屑或轻小物体的振动,即把桌子的振动放大,便于观察。
(3)[5]如图丙,当敲响右边的音叉,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也会发声,所以说明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发生了振动,而我们并没有直接敲响左边的音叉,说明声音是通过空气传播给左边的音叉的,所以空气能传播声音。
(4)[6]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用抽气机将瓶内的空气抽出,在抽气机向外抽气的过程中,能传播声音的空气越来越少,所以铃声会逐渐减弱。
[7]如果把瓶中的空气完全抽出来,瓶内就成了真空,没有了将声音传出瓶外的介质,所以我们不能听到铃声,这说明真空不能传声。
四、计算题
16.小张同学站在高山对面大喊一声,在3s后听到了回声。(此时空气温度15℃)
(1)求小张同学与高山之间的距离?
(2)如果小张同学希望正好在2s后听到回声,他需要靠近高山还是远离高山?需要移动多少米?
(3)能不能在月球上用这个方法测量距离,为什么?
【答案】(1)510m;(2)靠近,170m;(3)见解析
【解析】解:(1)声音传播到高山的时间为听到回声的时间的一半,即声音传播到高山的时间为
根据可得,小张到高山的距离为
s=vt=340m/s×1.5s=510m
(2)因为小张同学希望正好在2s后听到回声,说明人到高山的距离比较小,所以他需要靠近高山,根据可得,声音2s走的路程为
s′=vt′=340m/s×2s=680m
因为是在2s后听到回声,则声音走一趟的路程为
所以需要移动的距离为
s1=s﹣s″=510m﹣340m=170m
(3)因为月球上没有空气,是真空,而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所以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故不能在月球上用这个方法测量距离。
答:(1)小张同学与高山之间的距离为510m;
(2)如果小张同学希望正好在2s后听到回声,他需要靠近高山,需要移动170m;
(3)不能在月球上用这个方法测量距离,因为地球到月球之间是真空,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五、简答题
17.动画片《星球大站》中,神鹰号太空船将来犯的天狼号击中,听到天狼号“轰”的一声被炸毁,神鹰号宇航员得意地笑了.
你觉得这段描写符合科学道理吗?说出你的理由.
【答案】不符合科学道理,因为声音在真空中不能传播,而太空中是真空,故无法听到“轰”的声响.
【解析】这段描述不符合科学道理.理由是:在太空中没有空气,因为声音的传播是需要介质的,不能在真空中传播,所以天狼号爆炸发出的声音根本无法传到神鹰号上.
试卷第2页,共2页
试卷第1页,共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