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诵读《燕歌行(并序)》课件(共42张PPT)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文档属性

名称 古诗词诵读《燕歌行(并序)》课件(共42张PPT)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58.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8-01 15:03:4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2张PPT)
燕歌行并序
古诗词诵读
高适
编版高中语文教材 选择性必修 中册
古诗词诵读
燕歌行并序
高适
编版高中语文教材 选择性必修 中册
情景导入
唐代是我国诗歌发展的峰极,有唐一代诗人名家辈出,如果我问谁是唐代最伟大的诗人,或许答案不尽相同,有人喜欢李白的飘逸,有人喜欢杜甫的沉郁。然而我若问唐代哪位诗人的身份最显达,那恐怕就没什么争论了。
诗人多是在困厄中磨砺好诗,如果抛开李世民那种写诗的皇帝不论的话,做官的诗人中,最飞黄腾达的就要数高适了。高适官至西川节度使,封渤海县侯。《旧唐书》评价他说:“有唐以来,诗人之达者,惟适而已。”
据《史记》记载,汉将李广与战国赵将李牧都是威震匈奴的一代名将,但李广出战多败绩也多,而李牧守边致力于防守,很少出战,最后以一战大获全胜,“其后十馀岁,匈奴不敢近赵边城。”
核心素养
语言建构与运用
了解诗人高适的生平及其边塞诗的特点和风格,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
思维发展与提升
把握诗歌的叙事脉络及其叙述角度,分析诗歌环境渲染和对比手法的运用;
审美鉴赏与创造
探究边塞诗的内涵和多重主题,理解诗作所表达的复杂感情和主旨,提升赏析运用能力;
文化传承与理解
感受诗人对国家大事的关心,对英雄战士骁勇善战,慷慨赴死,勇往直前的赞美,对将领骄奢淫逸、不体恤士兵的讽刺;
作者简介
简介
诗词描绘
生平
高适(704—765年),唐代诗人,字达夫 ,一字仲武,沧州渤海县。唐朝时期大臣、边塞诗人,安东都护高侃之孙。少孤贫,爱交游,有游侠之风,并以建功立业自期。早年曾游历长安,寻求进身之路,没成功。曾与李白、杜甫结交。官终散骑常侍,世称高常侍,有《高常侍集》; 唐代边塞诗的代表作家,与岑参并称“高岑”。其诗直抒胸臆,不尚雕饰,以七言歌行最富特色,大多写边塞生活。笔力雄健,气势奔放,洋溢着盛唐时期所特有的奋发进取、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作为著名边塞诗人,与岑参、王昌龄、王之涣合称“边塞四诗人”。
作者简介
高适
《燕歌行》是高适所有边塞诗中最为杰出的一篇。高适写诗是为了博得名声好谋得富贵功名,所以当他五十岁做官以后就没有再写诗了。
高适
天宝八年(749年),进士及第,授封丘县尉。投靠河西节度使哥舒翰,担任掌书记。拜左拾遗,转监察御史,辅佐哥舒翰把守潼关。
天宝十五年(756年),护送唐玄宗进入成都,擢谏议大夫。出任淮南节度使,讨伐永王李璘叛乱。讨伐安史叛军,解救睢阳之围,历任太子詹事、彭蜀二州刺史、剑南东川节度使。
广德二年(764年),入为刑部侍郎、左散骑常侍,册封渤海县侯。
永泰元年(765年),去世,时年六十二岁,追 [2] 赠礼部尚书,谥号为忠。
作者生平
边塞诗
成就最高。代表作如《燕歌行》《蓟门行五首》《塞上》《塞下曲》《蓟中作》《九曲词三首》等,歌颂了战士奋勇报国、建功立业的豪情。
讽时诗
指对统治者骄奢淫逸批判,如《古歌行》《行路难二首》等。有些诗作安史乱后,对政局流露忧虑和愤慨,如《酬裴员外以诗代书》《登百丈峰二首》等。
咏怀诗
数量最多,思想内容复杂。像《别韦参军》《淇上酬薛三据兼寄郭少府微》《效古赠崔二》《封丘作》等,抒写了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忧愤,对现实有所不满。
作者简介
反映民生疾苦的诗:深刻揭露了统治者与广大人民的矛盾,如《自淇涉黄河途中作十三首》之九、《东平路中遇大水》等,真实描写了广大农民遭受赋税、徭役和自然灾害的重压,对他们的困苦表示同情,他还写过赞美“良吏”的诗,从“仁政”思想出发,提倡轻徭薄赋,在当时也有一定的进步作用。
边塞诗
艺术特点(代表人物)
1.盛唐边塞诗派的代表作家是高适、岑参,还有王昌龄、李颀、王之涣、崔颢、王翰等众多作家。边塞诗的内容主要是:反映边塞战争生活的艰苦和军旅生活的种种体验,以及征人、思妇的离愁别绪;抒发为国立功的豪情壮志和不满现实的情绪;描写边塞风光、异域风情。
2.边塞诗的艺术特点:诗歌的格调雄浑豪放、慷慨悲凉,境界阔大、雄奇壮美。
文学常识
3.判断边塞诗:塞、征、军、塞上、塞下、征人、从军
文学常识
边塞诗
常用手法:
(1)借景抒情,触景生情、情景交融(2)对比(3)衬托(4)象征(5)比喻
(6)夸张(7)用典(8)渲染(9)虚实结合
常见意象:
有关景物:烽火、狼烟、孤城、黄沙、雪山、黑山、大漠
有关动物:马、雁、鹰等
有关地名:轮台、龟兹、楼兰、安西、阴山、瀚海、凉州、边关、玉门关等
常见乐器:羌笛、胡笳、芦管、鼓、角等
开元23年,张守珪因与契丹作战有功,拜辅国大将军兼御史大夫。遂恃功骄纵,不恤士卒,开元26年,其部将败于契丹,张却隐瞒败绩,虚报战功,并贿赂奉命前去调查的牛仙童。高适从“客”处得悉实情,乃作此诗以“感征戍之事”。
故事背景
“燕”:古国名。古燕国位于我国东北部。此地最早称为“幽州”。蓟,在历史上是与燕并存的诸侯国,且蓟、燕两地相邻。后“蓟微燕盛”,蓟为燕吞并,称为燕国的都城,蓟也成为燕的代称。
“歌”:歌为产生于先秦时期歌谣的统称,“燕歌”即燕地的歌谣,因为燕地在春秋至两汉千年以来战争频发,征戍不断,战争积淀在“幽、蓟”之地的民谣中,成为记忆着征战、别离、相思等内容的“燕歌”。
解题



“燕歌行”:乐府《相和歌辞·平调曲》旧题,多为燕赵边地战争之事和思妇怀念征夫之意。
“行”:这里的“行”和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吟”,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及白居易《长恨歌》中的“歌”一样,只是表示古诗的一种体裁,均属“歌行体”。
“并序”:并序,一般出现在题目中。“并”就是“和”,某诗或某文,和序一起发出,题目就可以写成《某诗并序》或《某文并序》。
解题





解题
“序”也作“叙”或称“引”,有如今日的“引言”、“前言”。是说明书籍出版意旨、编次体例和作者情况的文章。也可包括对作家作品的评论和对有关问题的研究阐发。
“序”一般写在标题前面,,列于书后的称为“跋”或“后序”,按不同的内容分别属于说明文或议论文。
《伶官传序》《史记·太史公自序》
序是惜别赠言时,叫作“赠序”,内容多是对于所赠亲友的赞许、推重或勉励之辞,是临别赠言性质的文体。
《送东阳马生序》《送李愿归盘谷序》
如果写在诗歌前面的序,叫“诗序”,多交代所咏故事的有关内容或作诗的缘起。
《琵琶行(并序)》《孔雀东南飞》
四、诵读感悟——听读正音
初读正音
燕歌行并序
作者 高适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
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
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
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
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
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
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
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边庭飘飖那可度,绝域苍茫无所有。
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战争的全过程描述
辞家———出征———作战———被围———思乡———守边———悲叹
而和 摐金
旌旆 逶迤
碣石 单于烈火照狼山
赛草腓 斗兵稀
蓟北 飘飖度义而后动

chuāng
jīng pèi
wēi yí
jié
chán
féi

dǒu
yáo
初读正音
文本探究
第一段
第二段
第三段
第四段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1-8句:出师征战戍边
9-16句:身陷重围
17-24句:士卒及其家人的痛苦
25-28句:礼赞士兵英雄,并提出诗人愿望
整体感知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
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
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
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
文本探究
第一节
东北边境上的烽烟尘土蔽日遮天;
将领们为扫平凶敌辞家上了前线。
好男儿本看重驰骋沙场为国戍边;
汉家天子对这种精神又格外赏识。
敲锣打鼓队伍雄赳赳开出山海关;
旌旗蔽日在北方的海边蜿蜓不断。
校尉自大沙漠送来了紧急的军书;
说是单于把战火燃到内蒙的狼山。
指明了战争的方位和性质,指陈时事,有感而发。
(一)标注难解字词句,疏通文意。
“将领在战场纵横驰骋,受到天子非常恩遇。”
貌似赞扬汉将去国时的威武荣耀,实则已隐含讥讽,预伏下文。
1、“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蕴含了什么含义?
两层含义:
(1)对将领破敌卫国,建立功勋,寄予希望(2)为他们骄恣蛮干,邀功求赏,深抱隐忧
文本探究
第一节
2、诗人描写“出师”渲染怎样气势?结合全诗,谈谈你是如何理解这种气势的描写?
文本探究
第一节
“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
透过这金鼓震天、大摇大摆前进的场面,可以揣知将军临战前不可一世的骄态,也为下文反衬。
3.“飞”和“照”两个动词有何表达作用?
“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
军用紧急文书到处飞传,外敌进犯。局势紧急,战火蔓延。写出了军情的危急 、战火蔓延。
文本探究
第一节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
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
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
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
从辞家去国到榆关、碣石,更到瀚海、狼山。
八句诗概括了出征的历程,逐步推进,气氛也从宽缓渐入紧张。
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
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
文本探究
第二节
山川景象萧条延伸到边境的尽头;
敌骑侵凌来势凶猛犹如狂风暴雨。
战士在前线厮杀一半死来一半生;
将军仍在营帐中观赏美人的歌舞。
北方沙漠到了秋末尽是萋萋衰草;
暮色降临孤城能战守兵越来越少。
将士身受皇恩常不顾顽敌而死战;
尽管竭力奋战仍未解除关山重围。
1、写出了战士怎样的作战条件?
文本探究
第二节
“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
“山川萧条极边土”,展现开阔而无险可凭的地带,带出一片肃杀的气氛。
“胡骑”迅急剽悍,象狂风暴雨,卷地而来。汉军奋力迎敌,杀得昏天黑地,不辨死生。
边地自然环境艰苦,敌军进攻猛烈。这两句写出官兵处境的险恶。
2、分别写哪种人?什么手法?表达了什么情感?
文本探究
第二节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士卒在前线阵地奋力迎敌,杀得昏天黑地,不辨死生。然而将帅却远离阵地寻欢作乐。“犹”,还。表明将帅一贯如此,轻敌,狂妄自大,不可一世,毫不顾惜士卒生命。战前如此轻敌焉能不败?此处虽无任何议论,但情感却得以显露,充满了愤怒和讽刺。
士卒和将帅
对比
孤城落日,衰草连天,有着鲜明的边塞特点的阴惨荒芜衰败景色
烘托出残兵败卒心境的凄凉,衬托出战事的惨烈,唐军伤亡惨重。— —官军兵力(枯竭)。
意象 意境
写了什么景?景的特点?有何作用?
文本探究
“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
边塞秋末自然景色
第二节
受朝廷厚遇,肆无忌惮,轻举妄动,进功求赏。战争连连失利,士卒力已耗尽,未能解围。
对比烘托愤慨之情
手法 作用
写哪种人?什么手法?什么感情?
文本探究
“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
将领和士兵
你认为唐军战败的原因有哪些?主要原因是什么?
自然环境恶劣,敌人的凶悍是唐军失利的原因,但主要原因还在于将领过于轻敌,只想邀功求赏却不爱惜士兵的生命。
第二节
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
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边庭飘摇那可度,绝域苍茫无所有。
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
文本探究
第三节
战士们身穿铁甲辛苦地久戍边疆;
家中妻子一定泪如玉箸时时感伤。
少妇们在长安家中恐怕哭断了肠;
征人们在蓟北边防枉自回首故乡。
边疆朔风凛冽要想回乡那能飞渡;
疆域旷远迷茫是人世间仅有绝无。
晨午晚三时都杀气腾腾战云弥漫;
夜里频传的刁斗声叫人听了胆寒。
(1)“铁衣远戍辛勤久”以下三联,一句征夫,一句思妇,错综相对,离别之苦,逐步加深。城南少妇,日夜悲愁,但是“边庭飘摇那可度?”蓟北征人,回首亦是枉然。
(2) 写士兵的苦,写两地相思实际是对将领的谴责,对战争的控诉。
征人思乡,分离之苦,本是边塞诗的传统内容,诗人此处是如何写征人之苦的? 与全诗描写战争是否背离?
文本探究
第三节
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边城遥远,难可度越,苍茫广漠,一无所有。从空间上写出士兵飘零孤独之苦;
下一句从时间上写出征战生活的日夜不宁 。
表现出了什么样的征战生活?
文本探究
第三节
边庭飘飖那可度,绝域苍茫无所有。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文本探究
第四节
你我相看 雪白的战刀上血迹斑斑;
自古尽忠死节岂能顾及功勋受赏。
君不见沙场上尝尽征战苦的士兵;
至今仍然怀念西汉时的李广将军。
收束全诗时强调了对李牧御边之道的怀念,其实正是传达对边境安定、百姓安居的太平盛世的美好愿望。
文本探究
相看白刃血纷纷, 死节从来岂顾勋?”士兵与将领形成怎样的对比?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最后士兵们与敌人短兵相接,浴血奋战,那种视死如归的精神,岂是为了取得个人的功勋!他们是何等质朴、善良,何等勇敢,然而又是何等可悲呵! 诗人的感情包含着悲悯和礼赞,而“岂顾勋”则是有力地讥刺了轻开边衅,冒进贪功的汉将。
为什么“至今犹忆李将军”?李将军与诗中将领有何不同?
李广:骁勇善战,足智多谋,身先士卒,不贪功,爱士兵。
将领:无勇无谋,恃勇轻敌,远离前线,寻欢作乐,好大喜功,不问士兵死活。
八九百年前威镇北边的飞将军李广,处处爱护士卒,使士卒“咸乐为之死”。这与那些骄横的将军形成多么鲜明的对比。诗人提出李将军,意义尤为深广。从汉到唐,悠悠千载,边塞战争何计其数,驱士兵如鸡犬的将帅数不胜数,备历艰苦而埋尸异域的士兵,更何止千千万万!可是,千百年来只有一个李广,怎不教人苦苦地追念他呢?
拓展补充
明晰主题
本诗通过对边塞生活的反映,揭露唐军将帅荒淫骄敌的罪行,赞颂了戍边战士英勇杀敌,舍身报国的精神。对广大士兵久戍边疆,苦战沙场的遭遇表示深切的同情,表达了期望出现李广式英勇善战,爱惜士兵的将领的美好愿望。
⒈善于描写边塞风光,渲染战争气氛
⒉运用对比手法,深化作品主题
⒊七言歌行,参用律句,形成音调之美
艺术特色
本诗的风格:雄浑悲壮,风骨凛然
课后习题
1.高适《燕歌行》中“ , ”两句,用严酷的事实对比,有力地揭露了军中将领和士兵的矛盾,暗示了必败的原因。2.高适《燕歌行》中“ , ”两句,与王昌龄《出塞》中“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两句,表意相似。3.高适《燕歌行》中“ , ”两句写出了士兵们与敌人短兵相接,浴血奋战,为保卫国家献身,不是为了个人的功勋!
4.战争会导致生离死别,高适《燕歌行》中“ , ”两句分别描写思妇和征夫分别后对对方的思念,折射出战争的残酷。
二、 情境式默写。
高考衔接
5.同样是描写塞外黄昏的景象,王维《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两句表现的是雄奇壮阔,而高适《燕歌行》“ , ”两句表现的是凄凉悲惨。
6.高适《燕歌行》中“ , ”两句,一实一虚,既写出了战士们作战的辛苦,又写出了家中妻子对远征战士的思念。
7.高适《燕歌行》的开头两句“ , ”指明了战争的方位和性质,见得是指陈时事,有感而发。
8.高适《燕歌行》中“ , ”两句,貌似揄扬汉将去国时的威武荣耀,实则已隐含讥讽,为下文的失败埋下了伏笔。
高考衔接
二、 情境式默写。
塞下曲
李白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塞下曲
许浑
夜战桑乾北,秦兵半不归。
朝来有乡信,犹自寄寒衣。
(1) 两首诗均为边塞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是否相同?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答:不同。李诗表达边塞将士的爱国激情,抒发了作者保家卫国建功立业的思想感情。许诗揭示了战争的残酷,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表达了对战争中牺牲的战士的深切同情。
三、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列各题。
高考衔接
出关①(徐 兰)
凭山俯海古边州,旆②影风翻见戍楼。
马后桃花马前雪,出关争得不回头?
[注]①关:指居庸关。②旆(pèi):旌旗。
(2)“马后桃花马前雪”一句在艺术表现上有什么特点?请作简要分析。
“马后桃花马前雪”运用了对比和借代(象征)手法。“马后桃花”,意谓关内正当春天,温暖美好;“马前雪”,是说关外犹是冬日,严寒可怖,“桃花”与“雪”分别代指(象征)家乡的温馨生活与塞外的清冷生活,将关内桃花烂漫的春景与关外白雪茫茫的冬景聚集到征马这一关节点上,描写生动,对比鲜明,抒写出出征士卒怀土恋乡的情感。
(1)从整首诗看作者流露的感情是什么?
《出关》前两句写出居庸关之前士卒一往无前,急于奔赴疆场建功立业的心理;后两句写临出居庸关即将远离故土时所产生的怀土恋乡的情感。
三、 阅读下面诗,完成下列各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