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5张PPT)
观 潮
浪淘沙
刘禹锡
八月涛声吼地来,
头高数丈触山回。
须臾却入海门去,
卷起沙堆似雪堆。
盐 据 堤 塔
若 昂 崩 震
奇观 闷雷 据说 昂首
人声鼎沸 浩浩荡荡 水天相接
山崩地裂 风平浪静 若隐若现
资料袋
钱塘江的秋潮比其他地方的秋潮更壮观,这和当地的特殊地形有关。钱塘江入海的地方叫杭州湾。杭州湾外宽内窄,呈喇叭形,
东面的湾口宽达一百千米,而西面的海宁市盐官镇附近,却只有三千米。涨潮时,潮水从湾口涌入,向西奔
来,受渐狭江面的约束,潮越来越高,形
成了汹涌澎湃的壮观景象。
范读思考:
1.读后 钱塘江大潮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2.作者按顺序描写了哪几个画面?
天下奇观
体会“观潮”和“天下奇观”两个“观”字各是什么意思?
“观潮”的“观”是“看”的意思。
“天下奇观”的“观”是“景象”的意思。
潮来前:江面——平静
人们心情—— 急切
第一组:奇观 农历 据说 宽阔 人山人海
第二组:滚动 顿时
第三组:逐渐 犹如 齐头并进 山崩地裂
第四组:霎时 余波 依旧
读一读,用上这些词语,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默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1.作者是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观潮的?为什么?
2.找出潮来前描写江面景象的句子。
3.用直线画出人们观潮的句子。
4.你能用一个词语来形容人们观潮时的心情吗?
1.作者是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观潮的?为什么?
时间:农历八月十八,因为这一天是一年一度的观潮日。
地点:海宁市的盐官镇,据说这里是观潮最好的地方。
2.找出潮来前描写江面景象的句子。
宽阔的钱塘江横卧在眼前。江面很平静,越往东越宽,在雨后的阳光下,笼罩着一层蒙蒙的薄雾。
潮来之前:江面平静
远
近
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
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
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感受潮来时声音的变化
那条白线很快向前移动,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
横贯江面
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
一道两丈多高的水墙。
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 漫天卷地””风号浪吼“写出了大潮的什么特点?
答:写出了潮头过后,余波依旧汹涌澎湃的样子,更能突出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气势的宏大。
霎时,潮头奔腾西去,可是余潮还在漫天卷地般涌来,江面上依旧风号浪吼。过了好久,钱塘江才恢复了平静。看看堤下,江水已经涨了两丈来高了。
足见钱塘江大潮声势之猛,水量之大。
时间短
声音:风号浪吼
江面:漫天卷地、余波涌来
潮过后
形容人的声音喧闹,混乱,像水在锅里沸腾一样。( )
风和浪都很平静。( )
形容水面辽阔,远处和天似乎连接在一起。( )
形容同时出发,同时前进。( )
山上的岩石和土壤塌下来,地也裂开来,形容声音很响很响。 ( )
形容气势很大。( )
我会积累词语:
人声鼎沸
风平浪静
水天相接
齐头并进
山崩地裂
浩浩荡荡
同学们回忆一下,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写潮来时的情景的呢?
远——近
课文总结
《观潮》这篇课文里,描写潮来时的雄伟壮观景象这一部分内容是课文的重点。而抓住重点词句来品味钱塘江大潮的壮观之美是难点。
课后作业
钱塘江大潮被称为天下奇观,你们知道我国还有哪些类似的自然现象吗?试着课后去搜集一下,然后和同学交流交流吧。
拓展与延伸
钱塘江潮
[唐]罗隐
怒声汹汹势悠悠,罗刹江边地欲浮。
漫道往来存大信,也知反覆向平流。
任抛巨浸疑无底,猛过西陵只有头。
至竟朝昏谁主掌,好骑赪鲤问阳侯。
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