纲要(上)第10课 辽夏金元的统治 课件(25张PPT)+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纲要(上)第10课 辽夏金元的统治 课件(25张PPT)+学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7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8-02 07:20:23

文档简介

《辽夏金元的统治》学案
学习目标:
通过时间轴运用,梳理出辽夏金元北方少数民族政权更迭,概括本时段多民族政权并立到统一的时代特征。
2、通过地图等史料阅读,概括本时段辽夏金元政权治理制度的互鉴与创新,让学生认识到各自的民族特色文明。
3、通过北宋、南宋和元朝时期的政权地图变迁示意图等史料,让学生认识到本时段民族关系的冲突与交融给中国带来的影响。
基础知识梳理
根据教材梳理辽夏金元政权建立的基本信息与及治理国家的基本制度
重问题探究
探究一:
材料:辽夏金的这种特别的版图结构,推动它们去创制一种不同于纯中原式的国家建构模式。它不仅能在汉地社会和统治者的“祖宗根本之地”之间保持着平衡,而且提供了比中原汉制更有弹性、更能容纳多样化、可能性因而也更能持久的一种制度框架。
——姚大力《一段与“唐宋变革”相并行的故事
如何认识辽、西夏、金的管理制度?
探究二:
材料一:行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与都省(中书省)为表里,……以省官(中书省官员)出领其事……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元史·百官志七》
材料二:行省“诸行省用及(超过)千定(锭),必咨都省” “决大狱,质疑事……皆中书报可而后行”。 ——《元史·百官志七》
材料三:元统治者吸取了汉唐以来地方割据势力据险对抗中央政府这一教训,地方区域的设置,人为地使自然区域割开,造成犬牙交错的局面。——李怀孔《中国古代行政制度史》
思考:材料反映了行省制的什么特点?
材料一:行省辖区广阔,权力集中,地方军、政、财权无所不统……中央只有加重行省权力,才能够及时并有效地镇压反抗行动,同时也能对分封在边疆地区的诸王贵族进行节制。 ——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材料二:“盖岭北、辽阳与甘肃、四川、云南、湖广之边,唐所谓羁之州,往往在是,今皆赋役之,比于内地。 ----《元史·地理志》
材料三:行省制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行省也是蒙元帝国留给后世的重要遗产。 ——摘编自李治安《行省制度研究》
思考:结合材料和p57《元朝形势图》,想一想行省制度有何影响?
三、课后检测
1.按照元朝的法规要求,“提刑按察司官非奉朝命,不得擅自离职”,对于“违期不即赴任者”,规定“风宪(御史台)毋得录用”。据此可知,上述规定( )
A.保障了中枢机构有序运行 B.有助于强化监察官员责任意识
C.体现出元朝法规灵活务实 D.重视对地方官履职业绩的考核
2.西藏正式归属中央政府管辖开始于( )
A.西汉设置西域都护 B.元朝设置宣政院
C.清朝设立驻藏大臣 D.清朝设立伊犁将军
3.元朝初期君主多热衷于大规模“春猎秋狝”活动。1312年,元仁宗颁旨“今年田禾多不收,百姓饥困,朕不飞放(纵鹰隼捕猎)”,此后行猎的规模和频率逐渐减少。这一变化反映了元朝( )
A.统治者受农耕文明影响加深 B.开启了封建化的进程
C.确立了以农立国的治国策略 D.放弃了民族分化政策
4.日本历史学家在其著作《塞外民族史研究》中评价:“契丹人的双轨官制,良好地回避了自身的与众不同,同时发扬了中原的长技,合国家一体于二百余年。”这表明双轨官制( )
A.继承和发展了中原官制 B.巩固了契丹人在政治上的特权地位
C.强化了南北方对峙局面 D.利于缓和不同社会形态之间的矛盾
5.《辽史·百官志一》记载:契丹旧俗,事简职专,官制朴实……。至于太 宗,兼制中国,官分南北,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材料主要反映的是( )
A.汉化政策 B.猛安谋克
C.因俗而治 D.民族交融(共25张PPT)
第10课 辽夏金元的统治
《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Contents

从政权并立到国家一统

从“国俗”而治到互鉴创新

从农牧冲突到民族交融

从政权并立到国家一统
西夏
916年
耶律阿保机
契丹人
党项族
1038 年
元昊

女真人
1115 年
完颜阿骨打

1206年
铁木真
蒙古族
蒙古
汗国

蒙古族
1271年
忽必烈
辽、西夏、金政权的建立与元朝的统一
辽、西夏与北宋的形势图
辽、西夏与南宋的形势图
元朝疆域版图
思考:观察下图,辽夏金政权分布有何特点?
②少数民族政权逐步深入汉族居住区;
①横跨农耕区和游牧区;
③多个少数民族政权与汉族政权长期并存。
政权分布特点:
辽、西夏、金政权的建立与元朝的统一

从“国俗”而治到互鉴创新




辽、夏、金、元的治国之策
南北面官 四时捺钵
南北面官:
北面官负责契丹等游牧民族事务
南面官负责以汉人为主的农耕民族事务
特点:
因俗而治、汉番分治
四时捺钵:
四时捺钵 主要地点 时间 活动内容
春捺钵 长春州鱼儿泺 正月上旬 捕鹅、钩鱼
夏捺钵 永安山炭山 四月上旬—七月中旬 避暑、议政、放鹰
秋捺钵 庆州伏虎林 七月中旬入山 射鹿
冬捺钵 永州广平淀 十月以后 避寒、议政、猎虎




南北面官 四时捺钵
一制二称
一制二称
汉式官称、本民族官称
番号 汉号
乌珠、兀卒 皇帝
乌尼 太后
宁令 大王
谟宁令 天大王
领卢 疏密
元昊(1003-1048)
辽、夏、金、元的治国之策




南北面官 四时捺钵
一制二称
沿袭宋制保留猛安谋克制
猛安谋克制
内容:以三百户为一谋克,十谋克为一猛安,各户壮丁平时耕作,战时选拔丁壮出征,是女真族的军事和社会组织单位。
特点:兵民合一,形成了军事、行政、生产三位一体的组织。
辽、夏、金、元的治国之策




南北面官 四时捺钵
一制二称
沿袭宋制保留猛安谋克制
探究:如何认识辽、西夏、金的管理制度?
材料:辽夏金的这种特别的版图结构,推动它们去创制一种不同于纯中原式的国家建构模式。它不仅能在汉地社会和统治者的“祖宗根本之地”之间保持着平衡,而且提供了比中原汉制更有弹性、更能容纳多样化、可能性因而也更能持久的一种制度框架。
——姚大力《一段与“唐宋变革”相并行的故事》
①特点:因俗而治:学习汉族政治制度同时保留本民族的特色
②原因:社会发展水平不同(根本);民族习俗,社会生活有差异(直接)
③认识:实际上是对先进封建文明的肯定;促进少数民族的封建化;有利于民族交融。
辽、夏、金、元的治国之策




南北面官 四时捺钵
一制二称
沿袭宋制保留猛安谋克制
思考:怎样理解少数民族的封建化?
辽、夏、金、元的治国之策
面对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的辽阔疆域,元朝统治者将面临哪些挑战?
如何对辽阔的疆域进行有效的
控制和管理?
如何处理好众多民族的关系?
“昔为之有国者,或以所起之地,或因所受之封,为不足法也,故谓之‘元’焉。元谓之大也,大不足以尽之,而谓之元者,大之至也。”
——忽必烈




南北面官 四时捺钵
一制二称
沿袭宋制保留猛安谋克制
中央:中书省一省制
中书省一省制
中书省
(行政)
御史台(监察)
枢密院(军事)
左丞相、右丞相、平章政事
吏部
户部
礼部
兵部
刑部
工部
皇帝
特别注意:
唐中书省:中央决策机构之一,负责起草诏令
元中书省:宰相机构,全国最高的行政机构
从中书一省制看出元朝的相权相比前朝有所反弹
辽、夏、金、元的治国之策




南北面官 四时捺钵
一制二称
沿袭宋制保留猛安谋克制
中央:中书省一省制
地方:行省制
行省制
性质:既是地方最高行政机构,又是中央派出机构(双重性)
地方
行省·10个
路、府、州、县、宣慰司
中央
腹里(河北、山东、山西)
辽、夏、金、元的治国之策




南北面官 四时捺钵
一制二称
沿袭宋制保留猛安谋克制
中央:中书省一省制
地方:行省制
思考:材料反映了行省制的什么特点?
材料一:行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与都省(中书省)为表里,……以省官(中书省官员)出领其事……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
——《元史·百官志七》
材料二:行省“诸行省用及(超过)千定(锭),必咨都省” “决大狱,质疑事……皆中书报可而后行”。 ——《元史·百官志七》
材料三:元统治者吸取了汉唐以来地方割据势力据险对抗中央政府这一教训,地方区域的设置,人为地使自然区域割开,造成犬牙交错的局面。——李怀孔《中国古代行政制度史》
特点:①辖区广阔,军政大权集中;②行省受制于中央,权力大而不专,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③打破“山川形便”,采取 “犬牙交错”政区划分方式。
辽、夏、金、元的治国之策




南北面官 四时捺钵
一制二称
沿袭宋制保留猛安谋克制
中央:中书省一省制
地方:行省制
行省制
山川形便
犬牙交错
辽、夏、金、元的治国之策




南北面官 四时捺钵
一制二称
沿袭宋制保留猛安谋克制
中央:中书省一省制
地方:行省制
思考:结合材料和p57《元朝形势图》,想一想行省制度有何影响?
材料一:行省辖区广阔,权力集中,地方军、政、财权无所不统……中央只有加重行省权力,才能够及时并有效地镇压反抗行动,同时也能对分封在边疆地区的诸王贵族进行节制。 ——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材料二:“盖岭北、辽阳与甘肃、四川、云南、湖广之边,唐所谓羁之州,往往在是,今皆赋役之,比于内地。”
----《元史·地理志》
材料三:行省制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行省也是蒙元帝国留给后世的重要遗产。
——摘编自李治安《行省制度研究》
有利于提高了行政效率,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多民族国家统一。
促进了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它的创立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辽、夏、金、元的治国之策




南北面官 四时捺钵
一制二称
沿袭宋制保留猛安谋克制
中央:中书一省制
地方:行省制
边疆:
宣政院—吐蕃
北庭都护府—西域
澎湖巡检司—台湾
边疆管理:
在西域设置北庭都元府、宣尉司管理
设置宣政院管辖吐蕃
在福建设置澎湖巡检司,台湾正式成为我国领土管辖的一部分
琉球
1
2
3
辽、夏、金、元的治国之策




南北面官 四时捺钵
一制二称
沿袭宋制保留猛安谋克制
中央:中书一省制
地方:行省制
边疆:
宣政院—吐蕃
北庭都护府—西域
澎湖巡检司—台湾
交通:驿传制度
驿传制度
驿道:
修筑了四通八达的驿道。
驿站:
为公差人员提供
交通和生
急递铺:
传递文书
元代驿站分布图
辽、夏、金、元的治国之策




南北面官 四时捺钵
一制二称
沿袭宋制保留猛安谋克制
中央:中书一省制
地方:行省制
边疆:
宣政院—吐蕃
北庭都护府—西域
澎湖巡检司—台湾
交通:驿传制度
四等人制
民族:四等人制
等级 名称 民族
第一等 蒙古人 蒙古族
第二等 色目人 蒙古以外的西北、西域各族人
第三等 汉人 北方汉族
第四等 南人 原南宋统治区的居民
元朝统治者为了维护蒙古贵族的特权,对各民族进行分化,让先被征服地区的人比后被征服地区的人地位高一些,人为地制造民族等级。……这四等人在政治待遇、法律地位、经济负担以及其他权利义务上都有种种不平等的规定。……当然,元朝统治者实行的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政策,并不是一概而论,而是区别对待,一切以巩固统治为目的。元朝统治者对各族的上层都是优容有加,极力笼络联合,以使他们为蒙古政权忠实效劳。 ——朱绍侯、张海鹏《中国古代史》
辽、夏、金、元的治国之策

从农牧冲突到民族交融
民族大融合
回族的前身——回回
来自中亚、西亚的波斯人、阿拉伯人等移居中国,同汉、蒙古、畏兀儿等民族长期相处、不断通婚,逐渐被吸收、融合而形成我国回族的前身——回回。
材料一 从唐末五代十国的分裂状态到辽宋夏金两三个政权同时并存、对峙,再到北方强悍的蒙古族迅速崛起的这历史时期,中国逐渐走向空前的大统一。
---《中国大通史》
材料二 金世宗在位,金朝进入鼎盛时期,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史称“大定之治”, 世宗被百姓誉为 “小尧舜”。
---《中外历史纲要上》
材料三 辽的《大明历》就是刘宋祖冲之编制的《大明历》,金的《大明历》据更载是增损宋的《纪元历》而成。
--《完整的天下经验》
课堂探究:北方少数民族为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作出了哪些贡献?
①缔造了大一统的帝国
②开发了不同区域的经济
③保证了中华文明的延续与传承
④促进了民族交融
⑤推动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
民族大融合
民族大融合
炎黄初祖到华夏认同——秦汉统一多民族国家雏形
魏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隋唐统一多民族国家风骨
辽夏金多民族政权并立与互动 —— 多元一体乾元气象
奠定明清中国版图
没有边疆何以中国?中国的历史就是边慢民族不断融入发展的历史,特别是北方民族的南下和交融,才使中国不断发展壮大,由原来的华夏形成了现在的中华,造就了今天的多元一体,才葆有了不断攀升的原动力。
——魏坚《不理解草原文明,就无法理解中国历史》
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
我们辽阔的疆域是各民族共同开拓的,我们悠久的历史是各民族共同书写的,我们灿烂的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我们伟大的精神是各民族共同培育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是先人们留给我们的丰厚遗产,也是我国发展的巨大优势。
——习近平总书记2019年9月27日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大会上的讲话
同课章节目录